教研室工作思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4:57

教研室工作思路

教研室工作思路篇(1)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部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 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教研室工作思路篇(2)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部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八大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八大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教研室工作思路篇(3)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部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 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教研室工作思路篇(4)

一、“+”点用户思维:以成员为中心

互联网思维,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工作室必须建立起“以成员为中心”的工作室文化。没有成员的认同,单向的传授是不完美的。

工作室自2011年成立以来,共有35位成员,他们分别来自广东省各地级市,这么多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又有差异,怎样把他们凝聚在一起呢?

1.我的工作室,不,是你的工作室

2012年我的第一批工作室成员进入了工作室,他们在工作室要跟岗21天,每天等着我安排,在这21天里我无时无刻不陪伴着他们,用尽了“洪荒之力”,勉强应付了学校和工作室的各项工作。学员们感慨留言时说,感谢朱老师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和交流机会。这句话触动了我:“这个工作室难道不是大家的工作室吗?这个平台不是大家共享的平台吗?”

工作室通过构建工作室文化凝聚成员,秉着让每位教师施展才华的活动理念,坚持自我展示、助人自助、成长成名、相约幸福的活动宗旨,构成了“追梦”的学习型团队。每一个成员都是这个学习型团队的主人,在这里共生、共建、共成长,见证共同进步――工作室属于你、我、他。

2.越参与,越快乐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工作室构建“区域联盟”三个研究团队:以导师专家为中心的培训团队,以骨干为领头的指导团队,以新秀为主体的实践团队,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到工作室的工作当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工作室的发展奉献力量,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江义中学吕倩玲老师说:“这几年,谢谢工作室为我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我在工作室的教研引领下,深入研究了‘活动式导学课堂’、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翻转课堂、微课制作,并把成果以论文、课例等形式呈现出来,让我获誉无数。”

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余俊城老师在总结中说道:“之前,我们特别怕的就是,只有自己的路,而不知道别人的路,更不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快速发展的路。而名师,实际上就是告诉你,有哪些路你是没有必要再走的,有哪些地方你是可以进一步开拓创新的。”

二、“+”点平台思维:构建多方共赢生态圈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平台化思维,更高级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大家在这样的生态圈中相互增值,相互体验成功的快乐。平台化思维对于工作室发展的启示,就是要努力把工作室建成一个教师工作、学习交流、成长的平台。这个平台要有足够的黏着力,让教师感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这个平台,离不开这个团队或组织。

工作室初期开展教研活动、课题活动、读书活动、送教活动等。工作室成员由于工作关系和地域上的差异,经常有缺席的情况出现。有时候主持人上课都来不了。面对这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必须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道路。于是我们开设网络BBS、QQ、微信圈等平台进行网络评课交流、资源分享、主题研究等活动。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东涌中学冯子君老师说:“我们通过线上的方式,随时沟通、随时学习、随时分享。我在这上面学到了很多东西。”

当然工作室也开通了博客和网站,但发现博客和网站的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互联网+名师(+教师团队+学生)”的新思路,建立了道德与法治智慧教育网站,开设了微课程、学生天地、道德课堂、法律课堂、工作室风采等栏目。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搭建这个平台,展示工作室研究成果,召集优秀资源,为教师、家长、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工作室的资源有了更多的受众。释放了团队成员、学员老师的创造力,大家在这样的生态圈中相互增值,相互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点跨界思维:视角延伸带来颠覆性创新

所谓跨界思维,就是以跨越自身学科、专业界限的知识及思维,多视角、多层面来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用大视野、超视距的眼光提出事物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方式。要跨界,必须拆除思想的藩篱,打破行业界限,以跨行业、无边界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跨界,给无数高科技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及希望。同样,跨界思维也可以给教师发展带来启示。

今天的学生,是数字化时代里生活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接触和使用这些数字化产品,体验数字化环境带来的种种便利。正如《中国教育报》中《奔跑吧,智慧教育》所言,“95后”“00后”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更喜欢技术,更依赖网络,更习惯于碎片化的学习。那么,究竟应该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教学方式?5年后、10年后、20年后,教师将站在怎样一个课堂里?

名师工作室作为教育科研的先锋队,应该主动顺应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充分认识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动向基于网络和数据的教学研究靠拢。

今天看一个教师的潜力,就看他(她)离互联网有多远,能够真正用互联网思维重构的教学,才可能真正赢得未来;今天看一堂好课,就看它离互联网有多远,能够真正用互联网思维重构的课堂,才可能真正赢得未来。

工作室在2011年开始进行智能数字课堂的研究,一路走来,苦尽甘来。2011年就致力构建一个智能管理、智能互动、智能诊断、智能评价的颠覆性的课堂互动平台,花了一年的时间开发出来的平台,不适合教师,也不适合学生,教师不愿意运用这套互动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断外出学习寻找智能课堂开发和运用的平台,没有找到,但找到了思路和方法,与公司合作,走企业和学校(工作室)跨界合作的道路。2013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江义中学枣尚智慧教育互动平台成功运营。智能数字课堂主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的盲目性(以学定标)、课堂反馈的时效性(当堂反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及时诊断)、学习方式的适合性(自主合作)、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因学而变)。只要有移动终端就可以安装互动平台,实现家长、学生、教师三端共存。

2014年工作室致力微课的开发与运用,实现课堂的翻转,工作室全体成员(电脑老师)参加,开发出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微课程,各自有自己的特色,能M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教研室工作思路篇(5)

正在经历阵痛的素质教育攻坚,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专业发展挑战。学历主义的、行政主宰的、校本研修的、民间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延伸,尚难有效适应多元化、高诉求的教师发展需求:或过分强调行政意志而忽略教师内需主导,或过分强调教师自主而缺乏制度规范与机制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在力量生成、路径开拓和空间拓展上,存在着阻遏前行的磕磕碰碰。

正是这样的背景呼唤,一定程度上克服前述短板,兼得诸家之长的名师工作室,刚起步就因多方呵护和内力涌动而大行其道。

顶层设计:开掘团队行走的精神引动力

基于自主发展的高度与质量诉求,基于语文教育真谛寻觅与课堂教学潜能唤醒,一群不甘寂寞的语文教育寻梦者,汇聚陈曦名师工作室,开始了自觉而力量激发聚生的嬗变之旅。

“许是倦了,许是累了,从教十一年,已经没有了刚上讲台的那份激情,想奋进却总是原地踏步,想超越却又停滞不前。当我听说有机会加入陈曦工作室,我激动万分。因为陈曦是我仰慕的一位名师,我渴望近距离地接触,聆听她的教诲,为自己的成长加油。”

“没想到大学刚毕业的我就如此幸运,因为一堂公开课受到陈曦校长垂爱,破格进入陈曦工作室,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进方向。”

走人职业倦怠期的教师需要寻找新的动力源泉,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发展的方向引领,有理想追求的老师需要更好的发展平台,区域教育需要名优教师集群聚生的辐射效应,近年来成都市组建了一批以省市特级教师、市级名优教师命名的名师工作室。

走出一条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创新之路。“树立一位名师、带动一门学科、带出一个团队、产生一批成果,使名师工作室成为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聚集地和名师名家孵化地,成为青年教师学习和成长的摇篮。”成都市教育局对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定位和价值诉求,既在导引工作室前行的方向,又着力点燃每个成员发展的内生动力。

名师工作室创新前行的根本动力,源自领衔人及其成员的理想情怀与愿景牵引。作为以名师学术与人格力量凝聚起来的非行政性组织,名师工作室本质上是一个以名师引领、学科研修为纽带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其魅力在于以先进的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团队发展软实力。

基于自我蜕变和团队共生的梦想集成,凝聚学习型教师团队。以“迷恋他人成长”的名师情怀,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领衔定位,引领团队成员快速成长。2012年,陈曦工作室一起步就找到了“神”的力量牵引。

作为拥有30多名成员、颇具规模的成都市首批名师工作室,陈曦工作室聚集了一批成都市青优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还有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和刚跨出校门的优大生。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区县和学校,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教育背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性,但都怀揣共同的教育梦想,汇聚到工作室这个异质创生的精神家园。

身兼省级特级教师、成都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校长多重身份的陈曦,坚持“系统设计”和“个性成长”的原则,抓住师德、专业、发展等教师成长的本质元素,一起步就引领工作室确立了“以师德铸魂,从经师走向仁师:善良之性、宽容之心、融和之行;以专业固本,从研修走向研究:终身学习力、教学实践力、学术研究力;以发展添翼,从共创走向共赢:互动、互补、互赢”的团队愿景,既凝练团队发展的方向,又着力唤起每个成员的成长觉醒。

工作室成立之初就以“三年发展规划”,确立了指导思想、价值诉求与目标定位,明确了成员职责、行为守则与考评要求。按照“打造优秀群体,产生名优效应”的价值定位,确立了“开展课题研究,适应自身发展”的课程定位、“整合实践活动,优化研训过程”的路径定位、“建立多元机制,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定位、“任务驱动和自觉发展”的职责定位,建立了协同管理、过程量化、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多元机制,试图实现团队成员优势互补、经验分享、思想交锋、智慧启迪。

这样的价值定位、系统规划和机制建设,既为团队发展建构了愿景,更让每个成员认知认同愿景,并在可行性愿景和良性机制牵引下,一起心向那“梦里花开”的地方。

团队成员的心声或许就能说明这一点:

“有幸加入陈曦工作室是一种荣誉,又是一个机遇,既是对自我提升的挑战,还是一种鞭策,促使我们不断激发前进的动力。”

“陈曦不仅是我们灵魂的导师,她更像邻家亲切和蔼的大姐,是我们知心的朋友;她如水一样淡泊宁静、婉约纯净……我愿永远追随在她身边,走进她上善若水的诗意人生。”

路径寻求:激扬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创生力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在激扬奋进的探索中,陈曦工作室成员从富于挑战性的实践研究中寻找光亮、动力、点位,开展合作研修,在主题沙龙、课例研究、学习交流等平台上,创享教育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智慧与情感力量。

课题联动,引领课堂转型

陈曦工作室选择了一条攻坚克难的发展道路。在新课改背景下,每个语文教师都面临课堂教学转型和新型课堂建构的挑战。虽然课改已走过十几年,但目前能够呈现新课堂特质并让新课堂大行其道的教师还为数不多。

直面课改攻坚的核心任务,寻求课堂创新的本源。陈曦工作室以《小学语文“三主”创新性课堂的实践研究》为发展主题,立项为成都市名师专项课题。课题以“三主”创新课堂探索的目标引领,凸显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三好”天性,强化自学点、创生点、拓展点的“三点”表现,达成新疑问、新发现、新变化的“三新”效果,着力开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转型建构之路,聚力推升团队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主”课堂的探索旨在促进课堂转型、唤起课堂价值的人本回归:回归儿童、发现儿童、激发儿童、发展儿童,充分激发教与学的潜能与活力,打造课堂高效能。虽然工作室成员所处地域分散,但因研究主题的开放性、研究方式的灵活性、研究途径的多样性,研究课题有机联动起校、区、市三维统整的课堂创生力。

2012年11月,工作室成员齐聚成都高新区中和小学,首次课例研究便以探索“三主”创新性课堂为主题,展开同课异构。同年12月,全体成员参加“构建读写链策略研究”市级研讨活动,工作室成员陈娟、钟倩与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同台献课,展示“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学特色。

2013年春夏之交,工作室成员再聚西芯小学参加语文课例研修活动,学习养成悉心观察、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等研究品性。6月4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和成都市的部分教育专家、成都部分学校代表汇聚陈曦工作室,展开“三主”创新型课堂课例研究,研讨会以创新性、高端性和独特的研究价值、学术引领、辐射作用,赢得同行关注。

2014年4月,陈曦工作室与成都市李建荣工作室、南充市高坪区工作室、都江堰市安龙学校,联合开展题为“专题统领、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研讨活动。6月,以“课堂创新,团队质变”为主题的陈曦工作室阶段回眸暨“三主”创新型课堂研讨会,在西芯小学举行。来自成都市教科院及各区县名师工作室成员走进“三主”创新课堂,分享陈曦工作室团队质变的成长历程。与会专家、领导认定“三主”创新性课堂,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和学术引领作用。

资源统整,构筑智慧高地

“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借助专家指导,赢得智慧引领,名师工作室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陈曦工作室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汇聚了一批来自省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形成了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合力。

江苏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北京小学吉春亚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四川师大教授张伟和余虹教授、江苏扬州市教科院陈萍、四川省教科所《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张泽科等先后成为工作室的指导专家。

多方力量介入,为工作室打开了国内前沿研究、专业发展的宽广视角,构筑了一个导引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智慧高地。专家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的理论素养,为工作室成员发展提供了近距离可触摸的方向指针和力量引擎。

思想集成,见证团队成长

“2013年暑假,听说工作室要集成老师们的成长足迹和研究成果,大家都难以置信。可冷静思考:我们为什么汇聚在一起,究竟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最终要到哪里去?回望来路,蓦然发现,我们有太多的感触须一吐为快!”

陈曦工作室决意以教师发展案例展开反思性研究,以“专著”形式从一般意义探视工作室发展的方向、内涵、动力和路径。

工作室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陈曦工作室专著《名师工作室思想集成与行为破题》给出的回答是:“追新之梦,团队汇聚的动力之源;求新之路,团队发展的必然路径;留新之痕,团队成长的坚实步履。”

工作室究竟开辟了怎样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专著”如是梳理:“课例研究:提升教学核心能力”、“高端论坛:打造教学能力引擎”、“专家引领:唤醒教师成长觉醒”、“平台高度,筑起发展高度”、“教育‘沙龙’:聚生教育智慧”。

工作室究竟集成了哪些有价值的思想?“专著”如是总结:“案例一撇”集“三主”经典课例、“借我慧眼”集精彩点评、“众说新语”集创新观点的分享、“逐新之旅”集真实的成长感悟。

2014年3月,《名师工作室思想集成与行为破题》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本沾着泥土芬芳的教育专著,是迄今为止成都乃至四川第一本集中探索名师工作室发展思想、策略与行为技术的著作,既是团队激情实践、理性思考、提炼升华的集萃,更是团队教育生命成长的见证。

积淀、破冰、行走……一本书,一本朴素如莲的处女作,集成了团队成员本真纯粹的教学思想。一本书,一段静心沉淀的旅程,老师们用文字记录成长的点滴,用铅字见证团队的生长,镌刻着团队成长的脚印――行为破题,永远行走的姿态。

纵深挺进:放大教师团队的发展聚生力

基于名师自主领衔与组织助力,基于教师迫切发展的自主加盟与团队共攘,基于专家学者宝贵的智力支持,陈曦工作室唤起了团队自我觉醒与创新发展的力量。一批教师在这里经历了凤凰涅,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力量、教学研究力量的快速优质成长。

两年铿锵行走,陈曦工作室在顶层设计、路径寻求、策略构建、实践行动和效益凸显方面,体现了对教育理想的追寻和专业精神的坚守,以及教育智慧的路径生成和先锋责任的自觉承担。

观察工作室的思想创新与运行轨迹,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组织,相较于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等校本研修组织,更有其难能可贵的优势力量。

一是自觉自主的力量。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教师的自主申报,实行“双向选择”,不依靠行政的安排和考核考试的力量,老师们因专业发展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内需聚集起来,有一种自觉自主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二是异质聚生的力量。名师工作室拥有一个由再生性元素构成的优化结构,有专家型领衔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充满活力的大学生。这样一个跨校跨区域的教师集群,老师们带着各自团队的文化特质和气息汇聚,更容易实现异质文化碰撞整合、融合聚生的教育教学创新突破。

三是人格影响的力量。无论领衔人还是团队佼佼者,都在这里探索创造,依靠人文情怀、人格力量等软力量发挥聚集效应,产生了协同创新的力量。

四是学术引领的力量。与校本教研团队比较,名师工作室在制度规范、考核激励等硬力量方面相对薄弱,其凝聚力、发展力、创造力决然离不开学术、专业的力量。工作室存在、壮大的根本力量,是工作室首席带领团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攻关,并基于名师魅力聚集优质专家资源、构筑智力高地、提升团队的发展高度。

五是精神感染的力量。名师工作室往往是一批具有教育本真追求和理想诉求的优质因子集合体,其深层次精神支撑力和聚合力则是团队成员的教育信仰,以及拥有信仰的教育之人的相互感染、共同提升的精神生命的追求与提质。

六是强劲的组织支持力量。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创新组织,名师工作室的组织支持力量应当是教育行政的热忱期待与倾情助力并存。

六种力量同时发酵,使名师工作室容易产生智力与精神的融合发酵效应,形成一股追寻教育真谛不可遏止的创新、辐射力量。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创生性和持续性。推进工作室纵深发展,还需进一步拓展眼界和行动地带。

教研室工作思路篇(6)

教研室是一个最基层的教学单元,是日常教学工作的直接监督和管理单位,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组织和实践单位,也是学科长远发展计划的重要执行单位。教研室所属成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晋升,教研室所辖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发展,配套实习实训设备和场所的改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情况调查,都可以进入教研室的工作范围。上述很多工作都是长期性的,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正确的思路,难以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基层推动作用。因此,教研室工作思路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科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文以国际贸易教研室为例,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三项教研室常规工作的开展为切人点,简要论述了教研室在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增强教师素质,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精品专业,改善实习实训设备和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思路。

1教研室课程建设的工作思路

课程建设是教研室的一项具体工作。这里的课程不是指哪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指教研室所属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即核心部分和辅助部分,核心部分课程的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辅助部分课程的建设能够较好的突出专业特色。教研室可以为每一门专业课程安排一名课程负责人,相同课程的教师组成一个课程建设小组,以核心部分课程的建设为重点,并在核心课程中挑选一到两门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动员教研室所有相关教师都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以点带面,建设好核心部分的专业课程,进而带动辅助部分的课程建设,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有高职特点的优质课程乃至精品课程。

就国际贸易教研室而言,教研室所属的专业主要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外贸函电》;辅助课程有《通关实务》《商检实务》《货运实务》《跟单实务》《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国际商法》等,前面3门课程概括了一个外贸业务员必须掌握的职业知识,其他的课程只需要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外贸业务员基本了解。在这些课程中,《国际贸易实务》是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课程,它的建设成果具有较好的迁移性和示范性,可以将其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教研室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1注重课程内涵建设,凸显精品课示范地位

精品课的建设是示范性建设,尤其应当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教研室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们在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引进先进高职课程开发理念,努力突出课程的高职特色,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和实践条件5个方面加大内涵建设力度。

可以把《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的建设作为试点,努力在课程定位、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提炼、课程学习任务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做出一些成绩。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师“双师素质”提高,基于外贸工作过程设置课程教学模块,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支撑关系,实现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一致性,丰富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深入探索并实践“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改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在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突破,丰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涵,奠定课程的示范地位。

1.2注重在课程改革中提高队伍的教改水平。建立团队教研室

教研室可以借课程改革与建设这个契机,利用“大教研”的理念,建立团队教研室…,组织教研室教师合作开展高职课程开发方面的教学研讨,鼓励教研室老师广泛涉猎各高职教学专家有关课程开发的论文,广泛借鉴比较成熟的精品课网站,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加深教研室教师在课程开发建设理念上的认识,探索高职课程开发先进理念的推广应用办法,提高教学改革实践的质量。

在国际贸易教研室,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相关课程已有省级精品课和部级精品课,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较多;在高职课程改革方面,有关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都是比较成熟的理论,可供教研室教师们参考。教研室可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借鉴,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外贸类课程的教改科研,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检验和运用,并及时申报优秀的教学科研成果。

2教研室专业建设的工作思路

专业建设是教研室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教研室在专业建设方面应当时刻结合人才的需求标准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注重通过交流合作理顺专业发展思路,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注重专业实习实训的有效性。以国际贸易教研室为例,具体来讲应当注意:

2.1基于工作领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

外贸行业是不断发展的,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岗位职业能力结构、新的人才需求标准都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的参考因素。专业建设的科学性正是体现在基于行业变化的适时调整上。

教研室要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顶岗锻炼,在锻炼中了解行业的最新动向,除此之外,还要邀请行业的职业经理人与教研室的相关教师座谈,了解行业对外贸人才的最新需求标准,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分析外贸工作领域的基础上,调整课程之间的支撑关系,优化课程体系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功能结构,并结合实际调整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设置、学期安排、实训安排和考试安排,逐步形成基于工作领域、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适应当前人才需求新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2.2能力培养靠实训,实训环境可模拟,循序渐进引入真实实训环境

教研室要把“如何强化学生外贸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外贸工作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培养要借助于完善的实习实训,因此实习实训建设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支撑。

教研室在提高实习实训质量上有3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实习实训的环境建设,其次是实习实训的模式设计,最后是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的安排。其中,实习实训环境是关键,不同的实训教学环境,实训的模式和人员安排各不一样。

高职教学提倡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这就要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与外贸企业合作难度比较大,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范例几乎没有,学生校外实训效果不稳定的情况还很普遍,教学改革因此受阻。在这种情况下,教研室可以通过在校内营造模拟外贸实习实训环境,聘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外贸业内人士担任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的办法,缩小模拟实习实训与真实工作的差距。因此,教研室应当注重从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弥补实习实训环境建设上的不足,大力吸纳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深入校企合作,循序渐进地引入真实实训环境,寻求在实训环境上的新突破,以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层次。

3教研室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思路

由于高校教师在职称评聘上偏重论文和科研成果,对教学上的“硬性”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软”,导致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科研强、教学弱的失衡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教研室应采用引导、监督与激励相结合的办法,本着尊重和满足教师需求为导向,以争取最大的个体满意度为目标,强调把个人的综合表现与职称评聘挂钩,既促进教研科研,又能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质量。

3.1制定学期教学任务整体方案,实现教师相互配合。课程相互支撑

每一学期的课程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部分,它与前后学期的课程是有联系的,无论是在内容上、课程类别上,还是在职业能力培养的阶段上都是有衔接的。教研室要引导教师们处理好这个问题,在每学期开始,可就本学期的课程进行一个基本的分析归纳,然后制定一个教研室教师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的整体方案,在方案中要明确关联专业课程的教学侧重点,教学方法上的互补操作办法等。

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课程中就有重合的内容,为了避免不同老师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不分主次地反复讲解课程中的相同内容,而导致课程侧重点不突出,就应当在学期之初组织相关任课教师集中研讨以明确课程的衔接关系和支撑关系,让学生在上课时能够感受到教学的严密性,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专业知识体系,更好地完成专业全程计划的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教研室工作思路篇(7)

2013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对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部署。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为学习贯彻等中央领导和云南省委秦光荣书记的讲话精神,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对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动员部署。2013年7月15日下午3时,中共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党组在云南省政府办公大楼二楼第五会议室召开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党组书记杨士吉作了动员讲话;云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13督导组组长张树义对省政府研究室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坚主持会议,并提出了三点实施意见。

为民夙愿 休戚与共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党组书记杨士吉强调,全室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领会,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此项活动在研究室扎实有效开展。为此,杨士吉提出如下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上来。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全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举措。云南省政府研究室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咨询机构和省政府的直属机关,要在此项活动中起到表率作用。

杨士吉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是我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央决定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我们党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住各种风险,能够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

富民强滇“云南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夙愿。当前,我省正处于推进“三个发展”,着力实施“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三大战略,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只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四群教育”有机结合,坚持走群众路线,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才能保持群众路线的正确方向,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实现富民强滇的“云南梦”。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的每一项决策咨询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此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提建议、出政策,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工作,为省政府领导当好参谋助手。为此,研究室必须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真正了解群众的现实需要,坚持民富优先,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要求最强烈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决策咨询的科学化水平,才能真正发挥好为省委省政府服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人民群众服务的职能作用,才能真正当好大参谋、大秘书,做好大服务。

杨士吉指出,多年实践证明,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政府研究室的干部队伍总体上是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党性觉悟高的队伍;是一支作风过硬、善打硬仗的队伍;是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在省级机关和人民群众中具有良好口碑的队伍。但是,研究室目前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形势、任务发展的需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央对当前党员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表现作了高度概括,研究室各级党组织对此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出真招、动真格、见实效,把解决问题贯穿在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把群众路线教育贯彻到当好参谋助手中,贯彻到服务群众的具体工作中,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廉洁勤政、为民务实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二要认真领会中央和省委精神,准确把握活动总体要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杨士吉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研究室党组班子、党组成员和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把整风精神贯穿始终,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实施办法以及《研究室党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作为切入点,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深化拓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成果,通过提出更多反映群众愿望,保障群众利益,解决群众困扰的政策建议,为推进全省“两强一堡”“三个发展”战略和实现富民强滇的云南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杨士吉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目标是“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部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总任务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通过在全室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改进文风会风、转变工作作风,解决“”问题,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全室党员、干部树正气、干事业、比贡献、促发展的强大力量。

杨士吉指出,中央关于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照镜子”就是要以、党纪为镜,以廉政准则为镜,以八项规定为镜,以群众期盼为镜,以先进典型为镜,查找自己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方面的差距;“正衣冠”就是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严明党的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努力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的要求,工作更加符合群众的期盼,维护党员的良好形象;“洗洗澡”就是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清洗自己身上沾染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灰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既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解决思想问题。“治治病”就是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多年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做了不少事情。但形势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损害了群众利益的问题依然存在,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这次活动,研究室就是要紧扣为民务实清廉要求,认真贯彻八项规定和研究室实施办法,进一步端正风气、严肃纪律,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好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问题。要以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讲求实效,发扬党内民主;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发扬表率作用。

三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杨士吉强调说,成立研究室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就是要求研究室党组成员和处以上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带头调研、带头听取意见、带头整改,形成一级带一级、共同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局面。

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妥善处理好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做好各项业务工作、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使教育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每项措施都与切实改进作风、促进工作完成、保障群众权益紧密结合,与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紧密结合,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以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成效开创决策咨询研究工作新局面、打造研究室部门新形象。

要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研究室各处室、各支部要科学合理安排,精心组织实施,保证时间、人员、标准“三落实”。每个环节、每项活动都要做到充分准备、不走过场,力求抓实工作步骤,抓住关键环节,抓好重点活动,抓出实际效果,保证教育活动覆盖到全室所有的党组织,确保每个党员都能参加活动、受到教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坚持效果重于形象、进度服从质量,讲究工作方法,真正做到思想上有触动、认识上有提高、整改上有措施。充分利用研究室的门户网站、办公内网等宣传媒体,开设教育实践专栏,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精神和决策部署,宣传研究室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进展和实际成效,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既要正面宣传引导,又要强化舆论监督,推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要科学推进,加强创新。全研究室各级党组织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紧密结合起来,将党员干部贯彻群众路线情况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树立研究室良好形象;要在完成好教育实践活动“规定动作”,保证总的指导思想、工作步骤、目标要求不走样的前提下,精心设计“自选动作”,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活动实效,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

杨士吉最后强调,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党建活动,也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一定要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的工作作风、饱满的精神状态,组织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促进云南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昂扬饱满 投身实践

云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13督导组组长张树义指出,中央和省委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二是聚焦作风建设,坚决反对“”;三是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四是坚持领导带头;五是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他希望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部署的要求上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作风投身教育实践活动。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应遵循中央《意见》、省委《实施方案》和中央、省委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的精神,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要深刻认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战略性和现实必要性、现实紧迫性,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准确把握“四句话”总体要求的精神实质,全面贯彻各项工作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全党的共同努力,取决于每一个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省委号召,广大党员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员干群关系。这是对全省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党员都应具有的正确态度。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克服不以为然、消极应对、等待观望等各种思想障碍和畏难情绪,切实增强思想觉悟和行动自觉,积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以改进作风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要按照中央、省委明确的方法步骤,把规定动作抓到位;要通过专题讲座、理论研讨、领导上党课、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抓好学习教育;要坚持开门搞活动,全面开展调研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找准群众反映最强烈、最不满意、最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要贯彻整风精神,认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落实整风肃纪的各项措施和制度规定;要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完成本部门本单位各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要在推进中心工作中深化活动,借活动之力破解工作难题,把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动力,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检验活动成效。

张树义表示,云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13督导组将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履职尽责,积极作为,扎实做好督导工作,紧紧依靠党委(党组)开展工作,认真履行督导工作职责,坚持以好的作风抓好督导工作。

率先垂范 履践标兵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坚表示,省政府研究室一定会在省委第13督导组组长张树义以及全体督导组成员的指导下,积极地投入教育实践活动,并按照规定,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同时,希望督导组的全体同志,在督导的几个月时间当中,以不同的方式,对研究室的工作,包括干部作风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让研究室的实践活动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为了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李坚提出三点要求:

干部带头,做到全面覆盖。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研究室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以及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带头将教育实践活动的每一项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每一位党员应自觉积极地参与这项工作,要将思想和行动尽快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安排上来,要尽快的落实三个环节的具体要求,确保教育实践活动覆盖到每一个党员,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

教研室工作思路篇(8)

一 以教育局为本,让教研成绩成为教育局的政绩

教研室是教育局的一个下属股室,是教育局指挥教学工作的“参谋部”,是教育局谋求教学质量的“作战部”。教学成为教育工作的中心、教研成为教学工作的灵魂、教研能够兴教等就是教研室存在的理由。存在决定意识,意识的不可替代就是存在的重要性。

教研室要做事,做对的事,将对的事做对,将做对了的事做大做强。如何使教研室成为智慧的方阵,相称于“参谋部”的身份,参与指挥教学的决策?如何使教研室挥洒方阵的智慧,充当好“作战部”的角色,亲历亲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如何让教研的成绩成为教育局的政绩?就是以教育局为本,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向局长汇报工作,倾听局领导对教研室工作的建议和指导,以便围绕局中心工作,扎实开展教学活动。

二 以学校为本,让教研成果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学校教学是教研室从事研究的对象,是教研室提供服务的主体,是教研室参与管理的因素。当校本教研支撑起新的课程改革,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生产力,教研能够兴校就是教研室发展的空间。“发展是硬道理”,道理的不可替代就是发展的可能性。

教研室要依托学校,扶弱势学校成强校,推强势学校成名校,促名校出名校长。如何使教研室教研的阵地前移,深入到学校去共商先进的办学思想?如何使教研室教研的重心下移,深入到教师中实施有效的专业引领?如何让教研的成果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是以学校为本,具体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帮助学校制订教学规划,创新常规机制。(2)指导学校准确掌握和了解学情,采取问卷、谈心、组织小型座谈会等形式,促使学校以生为本,抓好课堂、抓好常规。(3)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进行教学观摩、讲座,促使学校向内涵发展,向课堂要效益。(4)着力抓好校本教研。通过划区联片、听说议课等形式,建立学校教研新机制,校本研训新模式。

三 以学校教师为本,让教研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员本身就是教师,而且是教师的首席代表,要彼此融为志同道合之群。教师本身也是教研者,而且是教研员的亲密合作伙伴,要相互成为良师益友。当乐教研者尝到了甜头,善教研者出人头地,教研能够兴师,教师和教研员就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展示体现价值”的不可替代就是展示的必然性。

让学生平等地接受教师,让学生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需要在教师主导下的轻负高效的优质教学。如何让校本教研中的自主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相辅相成?如何让课堂教学中的自主与指导、合作与独立、探究与接受行为健康?如何让教学指导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以学校教师为本,具体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坚持深入基层、服务基层的宗旨,教研室全体人员年均听课和全年下乡指导不少于三分之一时间,组织教学互动,进行专题讲座,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夯实常规已成为习惯。(2)组织教师定期学习新理论,吸收新信念,及时“充电”、“吸氧”。(3)建立教学常规新机制,实行集体会诊周前备课,形成优质教案,促使资源共享。(4)以“课堂小问题,课改现象”问题为突破口,组织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教学,形成反思,不断提升和改进课堂教学,教师每年都有百余篇优秀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四 以教研员为本,让教研过程能帮助教研员提高自身素质

教研室工作思路篇(9)

教研室现有教师11人,其中,正高3人,副高2人,中级6人。

二、工作完成情况

(一)德(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本学年,在学校和学院领导下,教研室全体教师不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活动,推动教研室教师的作风建设和道德建设,促进了教研室各方面工作健康稳定的发展。首先,以教研室党支部为核心,加强党员教师的先锋作用,带动其他老师共同开展好师德师风建设。其次,教研室定期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研讨,不断自我剖析,教研室教师之间也相互监督,共同做好师德师风建设。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能够全面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改革发展实践,能够从大局出发,服从学校和学院工作安排,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间的利益关系。

(二)能(教学科研完成情况)

教学:本学年教研室各位老师按计划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任务,教研室各位教师均超过完成额定工作量,教学工作运行平稳有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专业办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专业第2届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本年度,完成专业2019版培养方案的修订,新增校级教改项目2项

科研:本学年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结合自身特长服务社会和产业发展,在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与科技奖励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全体教师能根据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特长开展科研工作并服务社会,都完成了岗位要求的科研业绩要求。

(三)勤(爱岗敬业方面)

教研室教师能够以本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扎实做好本职工作,立德树人,为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能够做到课前课认真备课,跟踪学科发展,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教学工具和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做到上课生动有趣,提升教学效果。

(四)廉(廉洁自律工作方面)

廉洁是教师立教之本。教研室教师能带头宣传廉洁文化,把廉洁带进课堂;能坚持原则,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真正做到廉洁从教,洁身自好。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教研室工作思路篇(10)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中发[2010]15号《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文件中指出,院校的党支部建设在新的形势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方向,过去较多地集中在党委、院系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及学生党支部建设方面,对以教学一线教师为主体的基层教研室党支部建设,目前的研究还不是太多。本文试从教研室党支部建设的意义,现状和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研室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2年1月4日,同志在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传播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党的建设一个重大问题来抓,深入细致地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引导工作,加大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优化高校党员队伍结构。

教研室党支部,其主体是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实验人员。通过支部建设、政治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党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最终会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线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认知方式和习惯偏好,对青年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弘扬积极因素,规避消极影响,也是教研室党支部建设的一个方面。

二、制约教研室党支部建设的原因

近年以来,随着社会思想的日益多元化,教研室的支部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党支部凝聚力不足,在支部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意识模糊、消极对待、工作不力、缺乏创新的问题,工作缺乏必要的抓手,支部工作游离于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心工作之外。

笔者以党员教师、党建学工人员、群众教师、部分中高职称人员为对象,以基层教研室党支部工作为主题进行了抽样调查,结合教师党员的工作岗位性质和特点,列出了七个选项,涉及规章制度、经济利益、职业取向和思想状态等方面。通过分析,发现制约党支部建设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上的保障条件不足。

首先,作为基层单位的教研室党支部,人数少,影响力相对少,党建工作的抓手和资源相对欠缺,主要是完成院党委和系部党总支布置的工作,上传下达,工作创新的时间和精力不够。

其次,教研室党支部的成员都是专业的专任教师,本身就具有较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支部书记和支委的工作是出于对党的信仰和奉献热情,属于兼职的性质,基层支部人数少,也不可能设置专门的党务工作岗位。

最后,对教研室党支部的考核机制有待完善。教师主要是根据教科研实绩、教学水平来评奖评优,但是支部工作时间长,见效慢,很难有合理的标准对此进行量化评估,导致工作相对扎实的支部在考核中不容易显现,易引起懈怠和失衡。

(二)基于实际利益的现实考量。

很多教师包括党员教师都认为,科研、课题和项目,才能决定一个老师的发展空间,别的相对次要。掌握科研课题和项目的带头人,才能决定教师的地位、利益和荣誉,搞支部工作不出力不讨好。此外,教科研出成果容易被认可评上优秀,支部建设和育人工作,见效慢不易出成绩。

部分教师认为,教研室党支部工作重要,但是属于尽义务性质,耗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多花时间搞搞科研;跟着科研小组和项目主持人才能得到实际利益,才能提高自己的地位,支部工作难以得到相应认可。

(三)知识分子的劳动特点。

在前期访谈中,也有部分教师和教师党员认为,知识分子传统上属于脑力劳动、个人劳动,不喜欢也不适应集体的活动,所以遇事更喜欢个人思考,较少采用谈心、沟通和汇报的方式。知识分子的特点,有些独立和自持,较多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集体意识。也有的同志认为,高校教师工作有其特殊和独立性,不需要工厂式的大协作劳动,所以党的精神表现不充分具体。

应该来说,上述的选择理由反映出了高职院校中,基层的教师党员的职业性质、工作岗位特点和思想现状。但是同时,大家又都认为,教研室支部的工作又非常重要,它是一线党员和教师的工作生活的阵地,是基层的战斗堡垒,也是党员活动的精神家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三、结合实际探索教研室党支部建设的途径

教研室党支部的作用发挥,一定要和学校的基础工作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相结合。要配合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这才是最终目的,也是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生存之道。支部工作绝不能游离学校的中心工作之外。

可以根据学校和系部发展的具体实际,探索出合适的支部建设之路。

(一)完善保障机制,保证核心地位。

在上级党组织的统一指导和关心下,完善基层教研室支部的考核和评价制度。通过制度来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来加强规范支部的管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其次,要加强对基层教研室支部负责人的选拔。选拔党性强、素质高、有群众基础、热爱党务工作甘于奉献的同志负责这项工作,保证一支素质高、作风好、团结战斗的党员队伍。上级党组织对他们进行包括党务知识在内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党建业务能力。

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度增加基层支部的经费,以便因时制宜地开展工会、红色旅游等活动,提高基层党务工作人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强联系和合作,建立和谐民主的干群关系。在同等条件情况下,对于常年及承担大量教学任务,又坚持奉献在党务岗位的基层教研室支部的负责人和支部委员等同志,适当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鼓励。

(二)要做到“一个中心、两个加强”。

“一个中心”是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把支部工作和平时的教科研结合起来,要支持和配合教师党员的科研和教学,积极地贯彻教师下企业锻炼、校企合作等高职院校教师群体所必备的要求,避免支部建设和专业建设“两张皮“的现象;“两个加强”是指加强党员教师和发展对象的思想理论学习;通过工会建设、思想沟通的方式,加强教师和教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教研室党支部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加强党员教师和发展对象的思想理论学习、加强教师和教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结合当前的实际条件,加强教工的凝聚力和活力,防止精神懈怠、团结号召广大教工积极教书育人的重要一环。支部要倾听基层教师、学生等群众的意见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通过院系党总支的工会活动和党建、红色旅游、党员培训等活动加强凝聚力、关心普通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克服精神懈怠、同心协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以人为本。

(三)提高认识,加强合作,共同育人。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但目前在学生思想工作中发挥作用的,还仅仅是学团部门和辅导员,部分专任教师认为自己只管上课,思想启蒙和育人只是学工处和辅导员的事情,这是比较片面的。

实际上,教书育人是一项全员育人的工作,高校每个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言论、好恶,教师对党的认识,其实对尚不成熟的年轻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

(四)条件成熟的基层教研室支部,可考虑交叉任职。

为防止部分基层教教研室支部党建乏力、被动应付、工作薄弱的现状,在条件成熟的基层教研室支部,可考虑交叉任职。由党性强、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有一定党内生活经验、工作负责的同志担任支部书记。著有专业背景的支部书记可考虑兼任教研室主任或副主任,同时,积极稳妥地做好中青年教师、专业骨干、特别是非党员的专业建设负责人的党员发展工作。目前我院担任基层教研室主任非党员的较多,应择优发展他们入党、交叉任职,形成合力,可以避免支部工作重心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大的情况。

(四)积极稳妥培养中青年教师、专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入党。

要保证质量、完善考核培养措施,从政治思想素质、道德信仰、工作状况、群众基础等情况综合考虑,加强考核和培养。

高职院校中的青年教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专业学习的指导者。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以积极、稳妥的方针发展他们中的积极分子和先进人员入党,是重要的工作。

让广大师生和非党员同志能够看到,只有身边的党员教师真正体现了先进性,才能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威信,感召师生和群众。让身边优秀的教师、专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在培养和考察中入党,才能注入新鲜血液,保证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才能最终促进教学和专业建设,才能加强教研室党支部的引领和带头作用的发挥。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教研室党支部的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一环,认真研究教研室党支部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发挥教研室党支部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基层教研室党支部,如何在学校一线的教科研工作中发挥作用,如何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克服“认识不高、摆位不正、抓得不力”的现象,既是整个高职院校党的工作中的基础工程,又是高职院校基层党建作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中发[2010]15号.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R,2010,08.

[2]李昭玲.以改革精神搞好高校党支部建设[J]党建研究,2002(04).

[3]赵新强.高校教工党支部建在学科上的几点思考[J]理论界,2004(05).

[4]楼玉宇.关于增强高职高专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9).

上一篇: 大病医保如何申请 下一篇: 资助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