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小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8:55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具体实施;中考

地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新增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系统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同时,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庞大,涉及面比较广泛,而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要求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就需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

要想实现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就需要增加课堂容量,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更多的地理知识,增加有效教学时间。

1.设置学习问题,实现课前导入

在开展新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入本节课内容。初中地理老师应该以课本内容为核心,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便会对新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地球气候带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地球上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气候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引入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划分学习小组,营造良好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科学采用小组学习法。地理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座位位置,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老师对各学习小组进行适当指导,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将自身观点和看法分享给他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会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进而能够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时,学习小组成员可以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包括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知识点等,然后将所有知识点整合之后进行系统学习。

3.更新教学观念,科学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地理老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地理教师应该对自身和学生进行重新定位,以学生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前,老师通过设置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中,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在每节课结束之后,老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在课后,老师应该让学生搜集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二、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应该加强与中考考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

1.重难点知识复习

初中地理中的重难点知识,在中考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所以要想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从重难点知识入手。地理老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地理课本章节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汇总,将其更加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仍以地球气候带为例,老师可以将五种气候带的特点、分布范围等知识点在表格中陈列出来,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够将其正确区分开,实现对知识点的有效掌握。

2.地理地图的运用

地理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复习之后,地理老师应该结合地理地图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地理老师应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读图技巧,使学生能够抓住地图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设置一些分析类问题,锻炼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层次感。比如,在复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地图上不同时区内两个地点的具体时间。

3.总结大纲知识点

对大纲知识点进行总结,是初中地理实现高效复习的一种不可忽略的方式。在完成前两轮复习之后,老师应该对复习成效进行评估,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应以梳理重点知识点为主,采用总结大纲知识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基础知识,确保基本功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顺利通过中考。

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地理老师应该探寻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及能力,为备战中考提供重要保障,使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中考。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巧设教学疑问,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很多中学生在多年的生活中都已经积累和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一些生活经验中蕴含的物理原理。因此,在教师可以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教师在讲解《什么是声音》相关知识时,可以在提前一天向学生布置收集生活中能够发声的物品,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进行发声展示,并要求学生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展示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不断激发了探究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理解和掌握了物理知识。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兴趣,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讲话时触摸自己的喉咙,观察说话时喉咙是否发生振动,从而将物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积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

二、紧密结合教材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内容来源于初中物理教材,因此,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时,应当紧密结合教材。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探究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效果。同时,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学生自主解决的问题越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就越少。在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精心设计,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探究学习的指导尺度。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时,应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结合教材实际内容,由浅入深地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提升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三、巧设教学疑问

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同时提出和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索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巧设教学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进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滑动摩擦力大小受接触面粗糙程度影响吗”、“滑动摩擦力大小受压力大小影响吗”以及“物体运动速度是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吗”等教学疑问,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相关物理知识,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又如在进行初中物理“浮力”相关知识教学时,学生的思维通常会受到生活经验的障碍,误认为物体的质量、体积以及密度等因素是物体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同时也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运动状态等因素有关。为了转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概念,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使一艘万吨巨轮在大海中自由通行,而有时候一块小小的石头也会下沉到水底呢?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若想探究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当怎样设置试验呢?通过在探究式学习中巧设教学疑问,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四、结语

目前,新课标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因此,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紧密结合教材开展探究式学习,并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教学疑问,提升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波 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30,(7),19。

[2]陈常准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式能力的研究[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31,(10),44-45。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篇(3)

随着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升级,课堂小结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初中教学体系中,数学学科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开展有效的课堂小结,对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总结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时有效的课堂小结,也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问题,强化学习薄弱点,夯实学习效果和基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小结方法和操作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足,这是现实教育的困局,同时也是本文论述的起点和缘由。本文在分析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教学问题,阐释作用意义,进而探讨科学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方法。

一、课堂小结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学科在初中教学中,是一门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的学科,在各个知识结构中具有较大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总结,学生应当学会对知识举一反三,并掌握好知识的运用方式。在课堂小结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将其融入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能提高整体的数学教学效果,还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初中数学课堂中小结的学习,主要就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存在着很多疏漏和盲点,进行有效的课堂总结,可以弥补学生学习的不足,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习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时,在课堂小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模型,并在理论基础上进行有效总结,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背后反映的规律产生一定的认知,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掌握知识内核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对方程进行解题期间,课堂小结中能够使学生清晰地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如对消元、转化等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学生不仅能了解主要的数学逻辑体系,还能明确学科的整体脉络。

二、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堂小结要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生本理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课堂小结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认知与掌握程度,发挥课堂小结教学的有效性,还要保证学生的数学建构能力、解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课程设计之初,教师就要考虑到课程小结的重点所在。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记忆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为了使学生的记忆力明显增强,就要认识到记忆的主要规律,在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的同时,还需要做出知识总结,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挥课堂小结的作用。

举例来说,在“不等式解法”的学习过程中,在阶段学习过后,教师就要适时总结,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大家能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吗?”对于这个问题,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讨论,随后进行及时总结,其中包括联系点就是在解题过程中,要利用去分母、去括号、化简等方法学会转换,并将其存在的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不等式进行解题期间,要明确出不等号的正确方向。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进行有效总结,可以很好地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三、课堂小结中的问题分析

在现代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都认识到了课堂小结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课程指导,很多教师都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进行课堂小结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课堂小结一般都排在课堂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很多教师由于缺乏经验,课堂教学时间控制不好,课堂小结的时间也经常受到“挤压”;第二,课堂小结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小结的作用具有潜在性,教学效果并不像教授新的知识点那样明显,因此很多教师也就忽略了课堂小结过程,造成了课堂小结效果不够理想;第三,重视程度存在不足,在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目标设计中,课堂小结都没有被摆到重要的位置,相比于导入新课和强化习题等教学环节,课程小结往往受到“冷遇”,@也造成了课堂小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第四,课堂小结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由于很多教师在教学形式上思考不足,下的功夫不够,在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也就容易导致课堂小结形式的单一,甚至在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发挥不了真正总结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作用。

四、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方法探析

经过分析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意义与作用、存在的问题后,就要深入探析行之有效的课堂小结方法。在现代教学体系中,课堂小结的实施存在多种方法,教师在教学期间,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对整体的教学进行分析,不仅要选择出合适的课堂小结方法,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对一些有效的课堂小结方法进行研究,以保证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1.总结归纳小结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众多课堂小结方法中,总结归纳法是最常规、最常用,也是较为实用的一种方法。总结归纳法就是指在整节课最后,利用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将本节课讲解的内容进行归纳汇总,在众多实例和习题中,将知识理论进行有效地提升和归纳,通过表格、摘要等方式,将知识点进行浓缩展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是行之有效的总结办法。

举例来说,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列举的方式,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通过表格的方式进行汇总罗列,学生看起来比较直观,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知识延展小结法

在课堂小结教学中,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延伸,并保证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还能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还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并扩展其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的时候,教师通过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角,用a、b、c表示三条边,进而引导学生对三角形构成和基本特征的思考和分析,并且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下位概念进行联想,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

3.灵活展示小结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要进行课堂小结,还需要展示小结运用的多种方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但低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成效率化学习,还需要教师增加课堂小结的趣味性,并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投入知识总结中去,这样才能发挥其较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智力问答、小组合作总结等多种形式,都可以提升课堂小结的效果。

举例来说,在看分析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多少个交点的问题当中,教师就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带入感,通过让学生自主画线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直观性,通过发现线与线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n(n-1)/2的结论,强化学生印象,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

4.差异比较小结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小结中,可以利用比较法来实现,并利用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的方式来解决,实现知识体现的构建和贯通,通过对不同概念和知识点之间的比较,总结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对数学方法和体系的理解掌握能力。

举例来说,在学习“菱形的性质及判定”一课的时候,在进行教学总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这一课堂小结的方法,将矩形引入其中,通过对这两种相似图形的比较,采取表格及图示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辨认出判断菱形的主要方法。一般情况下,菱形具有几点特征,它的四条边是对应平行且相等的,另外,两条对角线互相是垂直且平分一组对角的。

五、结语

在“生本理念”指引下,强化课堂小结,对于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小结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具体实施期间,要认真总结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并对整个课程目标进行设计,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得到提升,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课堂小结是教师主要研究的重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改下的具体要求,促进课堂小结的多样性,并保证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佑武.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z1):174-175.

[2]李 欣.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都市家教(下半月刊),2014(5):70.

[3]马强利.谈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堂小结的必要性[J].南北桥,2013(11):26.

[4]陈建芳.初中笛Ы萄е锌翁眯〗岢S玫募钢址椒ㄌ轿[J].才智,2014(23):24-24,26.

[5]王伟微.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方法的总结与应用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130-131.

[6]佟艳侠.课堂小结让初中数学教学锦上添花[J].读与写(上,下旬刊),2014(23):244.

[7]王淑娟.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用的几种方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版),2015(39):52.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篇(4)

物理学科是一门充满科学性的学科,传统的物理教学形式无法适应学生的成长现状,教师应当基于现在的基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优化,规避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物理学习的现状。

一、自主学习方法和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地探索问题,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使得原本枯燥、深奥的物理知识朝着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向发展,让初中生对于抽象的物理知识从更多的角度深入学习和理解。除此之外,初中物理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将生活与知识联系在一起,弥补学生对物理知识领悟不深的问题。

2.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基于讨论法和自主学习法创建的物理课堂,拓宽了课堂沟通和教学的渠道,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交流停留在问题层面,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可能有交流,而新型的教学课堂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究,共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研究问题,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视野,弥补自身认知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推动课堂氛围的升华和优化,让初中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更进一步提升。

3.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有助于教师收集学生的课堂学习反馈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教师收集到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在自主探究和讨论的物理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辅助学习小组之间发挥出最优的探究和讨论的效果,在课堂走访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对于兴趣不高的学生及时采取激励的措施,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第一时间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积累经验,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实际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于学科的探究兴趣。

二、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在物理课堂上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学习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使用讨论法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持有尊重的态度,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彼此学习,发现物理学习的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再是指导学生全部的学习,只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营造良好的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自主进行物理学习。

2.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利用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于物理课堂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难度适中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讨论的时候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综合化学知识、数学知识以及生活常识等等解决物理问题,从而使得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注意力更加集中。

3.在物理课堂讨论的时候,科学合理进行分组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小组的形式推动小组讨论。在分组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分组,从兴趣爱好、考试成绩以及个人性格等角度分组,平衡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实力,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控制课堂进行的整体节奏,保持讨论问题的正确方向,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解决,确保每一个小组在课堂上都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4.针对学生的讨论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在初中物理教学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客观地评价,评论的内容要广泛,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的讨论结果上,要从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思维方式、团队合作意识等几个角度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成果做出中肯的评价,期间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对产生挫败感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评价,引导学生保持自信心,继续探究物理知识的奥秘。

三、自主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1.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有很强的好奇心,这一阶段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物理课堂上创建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有更强的好奇心进行知识的自我探究。如电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通过教材的阅读,学生自主探究和理解了电源、电阻以及电流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电路实验的操作方法,学生自主组装电路,测量电阻,记录相关的数据,验证教材中的公式,自主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物理知识结论。

2.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以小组模式互助学习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篇(5)

初中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小学、初中知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注重衔接教学。下面谈几点看法,供同行交流探讨:

1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方法

我们应树立数学素质教育观念,重新认识数学教育的功能与任务,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英才数学为大众数学,使学生具有如下数学素质,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和信息交流能力。因此,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应纳入数学素质教育的范畴,并以数学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

1.1 研究教材,抚平台阶。首先,注重小学、初中数学教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小学、初中数学教材内容中有许多知识点需做好衔接工作,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注意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其次,立足课程标准,注重课本,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知识系统,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漏缺,都会给后继课的学习带来影响。因此,为搞好小学、初中数学衔接,应严格按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善于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对初中某些“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等内容教师要认真加以研究备课,有些则要按新授课进行教学,以缩小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跨度,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最后,从实际出发,编拟适量习题,抚平小学、初中数学习题的台阶。在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重矫正”的原则,适当编拟一些习题,用以抚平课本习题的“台阶”,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

1.2 研究教法,培养能力。首先,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由于小学学生习惯于较慢的教学进度,但是从初一刚开始进度就较快,学生势必不能很好适应,极易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初一起始教学进度应适当放慢,以后酌情加快,使学生逐步适应初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其次,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初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不够的,还需要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因此,在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的章节内容教学,可采取组织学生阅读、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以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能力以及自觉独立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最后,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桥梁,小学、初中数学衔接教学应加强数学方法的教学和渗透。为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开端,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注重数学语言训练有助于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有助于数学交流,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为此,衔接阶段,教师应当注重数学语言的教学,力求语言通俗易通又科学准确。

1.3 研究学生,提高效率。搞好小学、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从数学管理的角度看,数学教学应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首先,初中学生与小学学生相比,注意力更加集中,自觉性更强,他们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自己钻研,所以在小学、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课前就已在头脑中形成兴奋点,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次,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认识事物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他们善于分析思考,勇于质疑探索,因此,在小学、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值得思索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批判性。

再次,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独立意识更强。从而,在小学、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只有这样,才能在集体讨论问题时,充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最后,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更加自尊、自爱,对成功满怀信心,教师不宜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而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多地为各类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欲望和信心。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篇(6)

近三年,我同时担任学校的小学与初中七年级的科学教学,在这些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对科学学科学习兴趣大大降低,特别是生物教学的学习尤为明显。学习效果和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在小学时是班级中科学学习的佼佼者,也对初中的科学学习不能很好地适应。针对这些情况,我进行了思考与总结,发现问题的根本在小学科学生物教学与初中科学生物教学的衔接过渡没能做好。原来,小学生物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方法,都对初中生物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对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从而热爱上初中的生命科学,就要解决小学与初中的生物教学在知识、兴趣、教法和学法等上的衔接问题。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对教材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小学生物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初中生物教学是小学生物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所以要注意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为初中生物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平时,经常听到初中科学老师对小学科学老师抱怨,说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在小学阶段都有学过,但是并没能很好地为初中生物教学有帮助。其实,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再与自己平时教学中实际情形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出在中小学生物教学内容的衔接没有做好。例如,种子的生物教学中,小学阶段的重点是观察种子的外形,初步探究和观察种子的萌发。在中学阶段则侧重于学习种子的内部结构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在个体发育的教学中,小学着重于动植物外形结构的学习上,而中学阶段则会深入学习动植物生殖等知识。在人的生命活动的学习中,小学阶段只是初步认识人的具体活动与身体相应部位的关系,粗略地了解了人体的几大系统,而初中阶段会深入学习认识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组成。这些都说明了中小学生物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是递进式安排的,也是符合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所以建议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为初中的教学进行服务;针对小学生物教学内容,初中老师应该对所教的内容做好选择,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学习凤仙花种子的发芽中,对各种种子外形特征就进行过观察;在五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对种子的萌发也尝试进行简单的探究方案的讨论与设计。这些学习中内容到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还会涉及,那么这时就将初中的知识点有意识地渗透到小学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也能很好地为初中教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教学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就将重点放在探究种子内部结构与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内在联系上。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小学生物教学注重从感官观察、感受等情感上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而初中更注重学生生物素养的养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会更广、更深。这就要求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合理地衔接好,只有这样,初中生的生物素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才能很好地得到提高。

中小学生物教材在形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会让人对中小学生物学习产生偏见,认为小学阶段的生物教学没有学好,对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不会有影响。其实,初中生物教学与小学生物教学之间还是有很多联系的。有很多小学生物教学知识都可以用在初中教学活动的情景创设中,为初中生物教学起到对旧知识的回忆和对新知识的过渡作用。例如,四年级下册所学的动物的繁殖活动,就可以作为七年级下册动物的生长时期教学的情境创设部分。小学六年级中的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也可以用来作为初中七年级中的物种多样性的情景部分的设计。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像放电影似的想起以前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有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有些初中生物练习中,也有涉及到小学教材中的知识,所以合理地利用好小学教材,对初中的生物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学生在小学进入初中时,就面临着许多客观的变化。有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学生生理上的变化、学校环境的变化、课程内容上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化、学校管理方式上的变化等。

由于这些突然的变化,往往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不适应,结果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出现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些变化、知识上又难以掌握、生活上也难以适应的“三难”局面,特别是有一些在小学是学习的佼佼者,由于不适应初中的教育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甚至有的因此滑落为学困生,对他们的学习信心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每年都有这样的学生。例如,陈群乐(化名)同学,现就读于七年级,他原先在我们学校就读小学时,科学这门学科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在小学科学生物学习中,他经常会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探究,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与同龄的同学们比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在进入初中后,由于没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这些客观的“突变”,特别是生物教学内容与教师教学方式,结果成绩是一落千丈,现在都成了老师担忧的学困生了。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如前两年升入初中的陆海东同学,现就读九年级,也因中小学生物教学方式的差异,师生交流不如小学多,导致他表现机会减少,感情逐渐被压抑,加上父母长期居住国外,亲情也没有及时得到沟通,进入青春期后,由此变得寡言寡语,不爱交往,学习热情激发不出来。而最终初中的生物成绩远不如以前。因此,作为初中的生物教师,特别是七年级的生物教师,在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提前对每个学生的小学生物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顺利地做好教学上的过渡与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发现学习吃力的学生,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关心。在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学生因客观的“突变”,生物学习吃力跟不上时,大多数的学生此时是焦虑,缺乏自信的,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2)了解清楚具体的原因,对症下药。初中生物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帮助学生找到生物学习不理想的原因,如,是学生学习方法上出现了问题还是教师教学方法与之不适应等,最后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学生生物学习中的问题。(3)做好坚持工作,逐步提高对学生生物学习的要求。有很多时候,学习吃力的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稍有进步,我们在心理上就松懈了,对他们的生物学习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求,结果学生跟不上我们的要求,出来的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教师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逐步提高生物学习要求。(4)重视师生感情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教师扮演好学习的合作者。课后也多找机会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对我们所教的生物产生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生物课程被误认为是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学科。其实不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一般都是在直观观察活动中获得。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他们的观察探究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和总结能力都不强。对于一些生物概念性的知识也是记忆思维较多,在学习上以被动接受的居多。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就以理解和自主探索为主了,归纳与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明显加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充分认识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及时地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相适应,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进行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我们需要安排学生对蚕的一生经过的各个阶段进行观察活动,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来学习蚕的生命周期。进入初中七年级下册学习动物的生长周期时,就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相应地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

教师也可以针对刚升入初一学生的具体实际,教师有意识的先放慢教学的进度,以后再慢慢加快;也可以用一些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概念;也可以在小学六年级的生物教学中将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缓缓地渗透,以便做好中小学学生认知特征与中小学生物教学相适应的顺利过渡。

三、对教师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在参加每次县里举办的学科培训会上,总是听到有很多非科学专业的老师在底下交流,关于中小学科学怎样教和自身的一些教学上的困惑等问题。从这些交流的内容中,我也和我学校的科学教师情况进行了比较,发现真的是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我校的中小学科学教师有五位,其中只有一位是小学科学专业的教师,另外四位中,有两位还是音体美教师临时来顶课的,这样就造成中小学科学教师并不一定真正了解教材体系的特点;对学生能力了解不够,教学过程和教法不能准确地适应学生的实际;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心理认知水平,导致教学的起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的难度过高,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不能正常地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科学教师队伍中的这种非专业情形,对中小学生物学习乃至整个科学学科的学习都是不利的,所以对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切实解决中小学生物学科教学衔接问题,我认为中小学生物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整理出一套完整的中小学生物教材,以便自己加强学习。吃透中小学的生物教材,使自己对教材体系的特点真正地做到了解。(2)在教学中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是否适应;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发展,从教学方法上搞好中小学生物的衔接。(3)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课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物教学中大量的生物知识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从而能使学生通过体验知识,感受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好。初中教材中实验很多,有些实验方法与小学联系很密切,对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小学实验基础,做好衔接。(4)在中小学生物衔接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做好生物课的课前预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初中生物教学打下基础。也可以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和对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科学记忆,从而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做生物作业与及时订正作业的方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认真检查作业,教师批改后要及时对错题进行订正,教师也要做好“二次批改”的检查,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中小学生物学习的顺利衔接做好准备。

总之,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衔接,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高效是我们每一个中小学生物老师追求的目标,希望中小学生物教师一起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对于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还有很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思考与研究,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篇(7)

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应当遵循科学的方式方法,应当重视生活化教学的导入、生活化情境的渲染、生活化活动的组织等几个重点内容。以下对这几个关键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1生活化教学的导入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应当有一个导入的过程,即教师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叙述以及列举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化教学的情境当中。例如在讲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中国是什么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然后在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两个词语,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吗”,在师生互动列举一些国家后,教师继续引入“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有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有的国家是发达国家吗”,进而可展开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在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导入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化、生活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列举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当中。

2.2生活化情境的渲染

在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中,仅仅有生活化的导入是完全不够的,应当在整个过程中塑造和渲染生活化的、轻松的地理知识教学情境,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和有趣的生活现象或者体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化枯燥为生动有趣、化死记硬背为自主探索。例如在进行“中国的民族”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对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特色进行死记硬背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在这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述一些各民族有趣的风俗习惯和衣着特色,并结合图片、视频等,使这些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然后让所有的学生合上课本,将学生分组,教师通过列举某个生活习俗和衣着的图片,向学生提问是哪个民族,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分,设置一定的奖励。如此,方可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趣味性,改变教学方式,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3生活化活动的组织

在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活动的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的地理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并产生地理知识生活化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地理认知和分析能力的增长。例如在讲授“我国的水资源”课程时,在课堂教学的末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观察和记录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根据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具体情况,提出在生活中节约水资源的对策,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堂中进行活动展示,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同样可以采取小组计分、小组评比的方式进行活动结果比赛,对表现优秀、结论科学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的生活化活动的组织,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切身地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用处,体会到如何应用地理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篇(8)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一、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四、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篇(9)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1.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2.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4.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知识小结篇(10)

数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门让人“头疼”的科目,但是它又是无比重要的,我们时时刻刻都会用到它。因此,我们需要克服对于学习数学的恐惧,认真地学习它。升入初中之后,很多学生都说数学很难,其实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难度确实提高了一些,但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难。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停留在小学阶段,难以跟上初中数学的思维方式。因此,培养适合初中数学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差异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小学数学是基础,初中数学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了一些补充。当然,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就小学数学而言,更注重的是运算能力的培养,加减乘除的综合运算占了小学数学的大部分,比如加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这些知识在小学数学中是重点,更是难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基本的运算占了小学数学的大头。而对于初中数学而言,运算只是一种工具,初中数学中更重要的是,对各个知识点的透彻理解,单靠简单的运算就想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对独立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如初中数学那样紧密。小学数学中,更多的是加减乘除的综合运算;而在初中数学中,更多的是各个知识点的交叉运用,比如常见的数形结合,这就更加看重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在初中数学中加入了很多的新概念,学生难以用小学的思维来理解,需要学生通过透彻的了解才能彻底的掌握,但是在小学数学的学习当中,学生并不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因为题目一看就懂,属于看到题就能下笔列式子的类型。而初中的数学试题,都需要学生脑子的高速运转,去分析这个题目到底需要用到哪些知识点。这些题都不是随意出出来的,题目中的条件、数据也都是有深意的,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思维能力,那么他们就难以真正理解题目,也就更谈不上做出题目了。

二、培养适合初中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在上面我们说到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其实总结一下就是前者重运算,后者重思维,当然重思维并不是说不重运算。小学和初中各有侧重,那么学生用小学的习惯来学习初中的知识,效果可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需要新的学习习惯。

首先,合适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便利。在各个学科中,数学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重要性不言而喻。拥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学好数学必不可少,对于其他理科科目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阶段,除了小学阶段的科目之外,还会增加新的科目,文科的是历史、政治和地理,理科的就是物理、化W和生物。理科中缺不了计算,也缺不了数学的思考方式,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现在依然不过时。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于初中的学习有帮助,对以后同样意义非凡,可以说终身受用。合理的利用数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你可能就得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效果还不一定有别人好。

其次,合适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更快地掌握知识。初中数学学习,除了继续锻炼计算能力,更添加了新的内容,那就是锻炼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很重要,有了它,学生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更多,而如果没有,那学生就是学的“死知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而是把这些知识死死地记在脑子里,却不懂得灵活运用。初中的数学知识相较于小学,更加的灵活多样,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不懂灵活运用,那数学肯定是学不好的,或者肯定是非常费劲的。

最后,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日新月异,而教材上的知识可能会很长时间都不会更新,如果有心学习,每天都能接触到很多新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那就注定只能被书本所困。现在提倡终身学习,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依旧需要不停地学习来充实自己,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难以持续充实自己的。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初中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是我们学习事半功倍的捷径,那学生应该如何培养呢?下面是一些建议。

(一)课前学会预习新课

初中课程比小学多了不少,但是每一天的课时并没有增加,相对的,学习数学的时间就会减少,那么就需要我们预习新课,了解下节课到底要上什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课后要随时复习

初中课堂上,每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地知识有很多,但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或者说他们上课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课上的内容学生可能并不能一下子都接受吸收。因此,就需要学生在课后随时复习。随时复习,指的是抓紧时间,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剩余的是一些闲散的时间,这些时间刚好用来复习课上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或者利用这些闲散的时间做一两道题,合理的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

(三)要准备一个错题本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错误,有的是一些低级错误,但有的错误是大部分学生都会犯的。这些错误,应该在老师讲过之后,将它记在一个专门的错题本上,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错题拿出来看看,加深印象,深入分析自己为什么会错,当时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一道题理解透彻了,再做类似的题目就不容易错了。

(四)可以多看看自己感兴趣的数学趣题

上一篇: 混凝土技术 下一篇: 银行工单处理岗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