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8:51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1)

滨州市是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是典型地依靠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城市。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对滨州市民营企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已成为滨州市的“名片”、代名词。

一、滨州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滨州市乘改革之风较早地建立和经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经过一次创业和初步发展积累了充实的原始资本,拥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依靠政策支持、当地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民营经济发展体系。

滨州市经营和发展民营企业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新形势下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企业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据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止到2012年个体工商户7.31万户,从业人员16.38万人,注册资金32.59亿元,分别增长15.9%、18.2%和44.9%;私营企业2.12万户,从业人员30.10万人,注册资金1244.75亿元,分别增长12.4%、10.4%和31.0%[1]。同时,滨州市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华泰集团、万达集团、大明集团等知名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均是部级或者省级大型企业。其次,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自主创新。滨州市科技型民营企业数量逐步增加,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新上项目更加注重科技含量和综合产能,农副产品资源加工产业、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高新科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多。

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既有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内部因素,如企业规模和实力两极分化严重,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相互配套的产业链,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不高等,也存在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等外部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不仅限制了企业转型升级,甚至导致企业面临兼并或破产的厄运。

二、滨州市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既是创始人又是所有者,企业决策往往是一人说了算,以个人眼光而不是组织眼光规划企业的发展计划和前景,而且管理者倾向于把企业当作家族财产,企业多采用家族式管理和为亲是用的用人机制,“重业务、轻管理”和个人机会主义倾向较严重,高层管理者和培养的继承人都是自己的亲属朋友,彼此之间为争夺企业管理权和自身利益的勾心斗角事件时有发生,而多数真正有实力、有潜力的工作人员因管理者怕管理权被放空而被辞退。

(二)企业文化科技实力弱

企业文化科技实力弱主要表现为企业所有者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匮乏。本文主要从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分析:

一方面,企业所有者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滨州市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早期成立的民营企业的所有者由于当时所处的时代特点并未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现阶段的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需要的车间操作员工数量多,不能保证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弱。大多数民营企业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差,缺乏自有知识产权,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而且企业缺技术、缺信息、缺熟练技工和人才问题导致生产经营中资源综合利用率第、浪费现象严重、生产工艺相对落后[2](36)。

(三)企业间缺乏规模聚集效益

企业间缺乏规模聚集效益是由民营企业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这也是多数滨州市民营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一是民营企业多为一人所有,投资主体多以亲情为纽带,企业产权结构相对封闭和单一,这就阻碍了外部资本的进入和企业间资本的融合。二是民营企业大都规模小,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比较低值单一,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延伸力不强,产业集群的发展从整体来看还不够成熟。地区间没有形成系统的民企发展体系和联合机制,重要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在有效的时间扩散和传播,未形成地区间民营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滨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规模限制或者企业管理人缺乏融资贷款方面的信息和能力,部分企业自身信用状况不佳,本身不具有融资贷款的资格;二是政府在融资贷款政策上倾向于国有企业,不管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民营经济所占市场份额都较小,多数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扰。如图1所示,通过对2012年我国民营企业的筹资方式进行分类统计,我国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只有0.13%的企业采用直接融资方式,32.63%的企业选择向银行贷款,企业自筹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55.17%的企业采用这一渠道[3] (12)。全国的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也从侧面反映了滨州市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三、滨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企业内生价值

1.提高企业家和企业核心人员素质。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当今世界,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决定企业成败存亡”。针对滨州市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可以实施培训激励机制,让参与培训的企业家获得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安排企业家“走出去”参观典型模范企业;对新成立民营企业的企业家设定要求并进行考核等。

2.建立专家团体型管理机制。滨州市民营企业要想企业长远发展,就需要淘汰传统的“家族制管理”模式,建立专家团体型管理机制,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理念、拥有创新精神、敢于开拓挑战的专家团体。这个专家团体要渗入到企业生产、销售、财务等各个环节和部门,对于企业重要的政策和发展规划必须经过他们的审批通过,并给予他们相应特权,即有权对企业所有者说“不”,尤其是管理者所做出的带有盲目性或带有个人情感色彩而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决定时,专家团体要敢于提出异议,并及时修正。

(二)增强核心竞争力

1.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增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如图2所示,要通过利益补偿机制,解决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问题;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分担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重构金融体制,解决民营企业创新融资难的问题[4](54)。民营企业要有自觉进行技术创新的意愿,使自主创新成为民营企业自觉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通过建立多方激励机制,全方位激发企业的创新意愿,由“要我创新”转变成“我要创新”的行为模式。

2.鼓励科研走进企业。民营企业要转变发展理念,走“官产学研资介商”相结合的科研之路,主动与专业院校、科研机构、专业研究中心等交流合作,让他们的科研实验室驻入企业,利用他们的人才优势、丰富的创新理论加速企业产品的更替和创新。同时,企业要重点培养一大批有科研能力的工作人员参与到科研实验室的新产品开发和研究中,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向股份制企业转型。股份制企业的优势是可以吸收社会资金维持本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近年来,滨州市地方经济发展迅速,有投资能力、有实力的个人或团体机构越来越多,如果吸引这部分人或团体机构将自己的资金或技术投资于民营企业,那么相对封闭的民营企业就会逐步向开放式、社会化的股份制企业转型,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实现质的跨越,也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鼓励民营企业以收购、兼并、参股、合股、承包、租赁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使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存量、资产、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与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有机结构,实现低成本良性扩张,壮大民营企业的自身经营规模,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各种综合能力[5](85)。

四、创造协同聚集效益

1.拓宽民间资本发展空间。将民间资本投资于风险大、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政府效率低下的问题,还可以实现民间投资与政府的投资项目有效对接,为企业进入传统垄断行业铺平道路,在政府与行业垄断的双重庇佑下实现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2.发展企业合作联盟。民营企业的合作形式可以以国有企业的合作形式为依据和参考,由骨干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市场信息共享、共同开发生产技术等途径建立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盟。还可以通过企业间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的形式,组建多种行业、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民营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市统计局.2012年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滨州传媒网,2012.

[2]冯莉.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发展研究,2012,(6).

[3]张亮.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3,(1).

[4]辜胜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8.

[5]胡锐.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7).

[6]党正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论坛・经济宏观,2008,(4).

[7]许倩鸿.浅析滨州市产业发展规划[J].经济研究,2009,(32).

[8]王蕊.新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的转型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10,(10).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上,而且还体现在吸收大量社会剩余劳动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及培育企业家等方面,所以研究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巩义市作为“中原第一县”,连续十一年居河南综合实力县(市)榜首,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连续五届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财政收入百强县(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2007年该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49.6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其中85%以上的财政收入来源于民营企业。巩义市民营企业共约7,000家,涵盖了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各个类型的非公有制企业。所以,研究巩义市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其典型性和普遍性。

一、巩义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巩义民营企业再次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铝深加工、煤炭电力、耐火材料、净水材料四大支柱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巩义重新审视原有的发展格局,发现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必须勇于否定自我,突破发展极限。

2004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巩义20多个行业在调控压缩之列。巩义决策层再次审视工业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过大,铝深加工、耐火材料、煤炭电力、净水材料四个行业占了全市工业产值的77%,在宏观调控中,这些产业有一半将严重受挫;二是产业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区域分工协作能力弱和产业链条缺失等问题较为突出。

巩义决策层认为,必须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力度,让工业发展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继前些年关闭小煤窑、小水泥厂之后,巩义又关掉一批科技含量不高的资源能耗型企业,其中仅耐火材料行业就关掉300多家,改造400多家。针对“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发展布局,巩义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全市建成市镇两级产业园区15个,节约土地上千亩,进入园区的企业上千家,年销售收入362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80%。

通过对工业结构的调整,2007年巩义上规模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同比增长28%,销售收入完成636.9亿元,增长46.3%。全市15个工业园区完成销售收入430亿元,回郭镇民营科技园区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铝深加工产品集中地。建成产学研基地65个,建成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郑州市级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3家。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6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34家,超10亿元企业8家,超20亿元企业3家,税收超千万元企业20家。豫联集团提前一年实现百亿目标,在全省百家重点企业中的位次由第30位跃至第18位,明泰铝业位居全省百强企业第44位,太龙药业跻身全省50户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

二、巩义市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巩义民营企业几十年来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巩义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重化工业比重依然偏高,对环境影响比较大,需要进一步调整。

2、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巩义的民营企业以资源能耗型为主,长期以来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支持,创新能力不高。

3、企业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整体管理水平比较落后。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专利申请总量偏少。

三、加快巩义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

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在众多因素共同影响下,以特定的方式和路径成长起来的。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如政府的政策导向、文化传统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步伐;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市场环境,如行业发展前景、竞争者水平、技术支撑力度等同样决定着民营企业的命运。政府在制定政策措施时一定要统筹考虑,统筹规划。

1、建立政府与民营企业协调、联系和对话的长效机制。建立政府与工商联合会联席会议制度。会议不研究和决定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主要任务是通报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通报民营企业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和工作设想,听取民营企业家对市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以便市政府了解掌握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要求,及时协调民营经济发展以及工商联工作中遇到的重大矛盾与问题,形成市政府与民营企业良好的互动关系,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层次和技术水平,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

2、政府要努力实现服务机制新突破。政府要加快建立市场形态的转换,建立起面向全市范围的投资信息交流平台和资金集聚机制。在服务和监管上,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的创新,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效能,扭转“重管制,轻引导”、“重收费,轻服务”的倾向。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约政府权力,降低民营企业运营成本。行业协会在促进政府改革中具有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行业协会有着较健全的网络,有能力在经济发展和市场一体化中联手发挥作用;二是相对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容易摆脱地方利益的羁绊,易于站在产业、行业整体发展的立场上发挥作用;三是行业协会既具有地区或行业、产业发展的协调功能,又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实现,是政府与企业双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前不久,巩义市政策、芝田镇政府联合净水材料企业成立了净水材料行业协会,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政府应当把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纳入改革发展的总体框架,同时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加入行业协会。

4、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对于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科技企业来说,政府应当主动予以扶持,协助企业融资,引入风险资本。同时,为民营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帮助。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国际贸易日趋深入的今天,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以此来达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5、开辟多元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民营企业很难从国家控制的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支持,因此首先政府应积极鼓励国有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以解决资金需要;其次政府应当促进PE、VC等风险投资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再次政府应当努力促进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对于尚不能进入主板市场的,可以利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实现融资,同时鼓励企业到海外证券市场上市。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成功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新性的提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和“实行政企职责分开”这一思想,并由此衍生出了同一种所有制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的理论,民营企业应运而生。在此后三四十年的发展中,民营企业表现出了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优化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颇为关注,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利好政策。比如说从1997年至今,人大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法律法规,明晰完善巩固了市场主体的产权;进一步深化了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经营目标;加强了国家对国民经济调控能力。

近期来看,民营企业虽然发展势头似乎一片大好,但从深层次的体制结构来说,若想要让民营企业不断可持续发展,现状仍需改善。民营企业有很多难以回避的发展问题,而在种种问题中最亟待解决的就是民营经济融资问题,现代经济学家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一般解释是信息不对称;融资成本高,中小民营企业负担不起;政策歧视问题;抵押担保问题;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使我国的民营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呢。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明晰民营企业产权

这是发展民营企业的核心所在。现状来看,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产权明晰这方面问题颇多,使得企业开展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环境存在缺陷。因为产权不明晰,企业所有者会向银行肆意贷款,在企业发展情况不佳的情况下,部分所有者会选择卷款逃跑(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帕菲克健身场所)。这种行为会降低银行对其他民营企业的信任程度,真正需要贷款的企业无法拿到资金,降低社会的生产效率。产权的不明晰也会使企业向银行虚报利好信息以图拿到贷款,但实际上,很多活动都是不理智或者风险很大的,失败之后也没有相关法规对其进行严厉处罚,因此很多民营企业更加有恃无恐,进一步的恶化了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1.政府必须完善对相关发面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因为提出法制的时间较晚,发展时间也较短,法律规章大多杂而空,很多只有说明什么不可做,却很少有规定如果违反了法律会得到怎样的处罚;即使有,处罚力度也较轻,不能起到警戒不法分子的作用;法律应该细化,配套相关的处罚措施,这样才能降低不法分子趁机钻空子的可能性。国家现在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在笔者看来,仍是“仁治”的一种表现,在现在的社会仅靠道德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一种更加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来规范我国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

2.改变民营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应该提倡民营企业使用有限责任制或者股份公司的所有制形式,这两种形式都能较好地明晰民营企业的公司产权,也能更加好的却定所有者的义务和职责;在这时,企业不为一人单独所有,拥有股份的人都会对企业的运行发展进行监督监管,大大降低企业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概率。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小民营企业向这两种所有制转变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就是中小企业资金较少,而这两种所有制在资金方面入门门槛较高,在这方面,国家可以适当的降低设立有限公司的资金门槛,逐步根除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产权障碍。

二、整合民营企业融资机构

民营企业分布具有很大的独特性,有些民营企业地域性较强,同类企业密集度大,这也进一步加大了融资的困难程度,能且愿意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的机构一般较小,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些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一般是民间金融,拿浙江来说民间金融来说,其中包括民间借贷;商业信用;轮会;银背;私人钱庄;农村基金会;农村信用社;企业集资;典当;票据贴现市场。这些机构分布零散且规模较小,难以满足民营企业融资的基本需求;它们以自有资本为主,呈现单笔规模较小,生产性用金为主,规模与银行贷款呈正相关,还款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民间融资机构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它们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速度。但相对的,它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因素,这种民间借贷资本的利息一般较高,企业向银行融资无门从而转向民间资本,又承担着民间资本高额的利息,这加重了企业的生产负担;风险极大,埋下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存在的可能性。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4)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38—2

项目支持:“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是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1B296,也是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部分研究成果,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263号。

1 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吉林省民营企业的现阶段运营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特色化格局逐渐形成

以长春县市为例,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营经济实体。双阳、九台的鹿,皓月的牛,野力集团的饮料,五棵树的酒,高榕的菜已经形成农业产业化集团。市区内,以出租车民营经济为代表,实现了以中东、顺风、绿新、远东、华正、崇智、卓展、时代服饰广场、国贸商都、恒客隆等为亮点的商业企业。

以长平经济走廊为载体,四平市采取集约化经营与集中连片开发的方式,重点建设了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饮料加工、建材加工和机械设备制造为主的生产基地。如范家屯“汽车配件专业镇”、郭家店“标准件专业镇”、刘房子“林果专业镇”和十家堡“酿酒专业镇”;兴建了“山门个体经营工业园区”、“辽河农业经济区”和“红嘴高科技园区”等。

1.2 加强领导,各级政府的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各市(州)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都给予重视,并加强了从政府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各级领导的工作积极性高涨。尤其以长春、吉林、四平、通化、白山、辽源、松原和白城等市均将民营经济纳入政府的局级规划,特别是吉林市从财力和人力方面给予极大地支持。同时一些县市也设置了独立的民营企业发展机构或是设置合并机构,用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和引领,并且在机构中配备了专职人员便于与民营企业沟通。

1.3 积极引导,促进民营企业资产重组

民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除了依靠自身的实力外,也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国有企业有效部分,补充自身发展不足,找到民营企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公主岭、临江、集安、大安、镇赉等县(市)的民营企业在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中获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尤以公主岭市为代表,通过兼并和产权置换,公主岭市将原有的216户公有制企业缩减到了186户民营企业。经过重组后的民营企业不但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投资,而且还增长了效益,也为在岗员工谋到了更好的福利待遇。

2 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吉林省的民营经济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2.1 资金不足,贷款困难

一般民营企业的发展资金都是来自于民间投资和原始积累,对于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资金,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民营企业都苦于贷款难,特别是与银行的沟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银行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有着极多的限制条件,要求民营企业具有与贷款数额相等的有价证券作抵押。这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即使民营企业短期内达到了银行的硬件要求,银行也不愿批复贷款。无独有偶,辽源市明生园艺厂是经营香菇出口的民营企业,其市场前景巨大,企业发展潜力很好,为了扩大生产,向银行申请货款35万元,但银行要50万元的地皮和5万元的定期存折作抵钾,使贷款者感到无路可走。各种迹象表明,资金不足已经极大的制约了吉林省民营企业的发展,导致很多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和产品因缺乏资金的投入而搁浅。

2.2 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

政府作为主管部门,应该尽量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力求各种经济成分的公平竞争。但是由于现阶段吉林省出台的一些政策不健全,没能形成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作用,导致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抗衡。在项目审批、场地安排、土地征用、资源供给、出口贸易等方面民营企业都面临手续难办的困难。另外,在不公平竞争条件下,很多民营企业挂靠在国营、集体企业下,将一些非法经营合法化,扰乱市场秩序。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壮大。

2.3 家族化管理存在管理缺陷

民营企业的特殊创业体和原始积累决定了其经营模式的特殊形式,企业所有权和管理密不可分,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家族化模式严重。吉林省民营企业也不无例外,家族式的“夫妻店”、“父子店”为数不少。从企业管理模式上来分析,这样的家族民营企业有其自身的优点,权责统一,自主管理,效率较高。当然,这样的家族民营企业的弊端更为突显,经营者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品牌建设、信息收集等方面的系统的管理知识,主要表现在: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缺乏科学性,且多以人治为主,没有健全的制度和有效的制约。出现了管理与民营企业发展不能适应的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吉林省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2.4 人才缺乏

民营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会面临资金、项目等诸多问题,但是人才缺乏却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虽然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显示出用人机制的优越性,对各类人才可以采取具有诱惑力的条件网络,但是人才的流失却成为当下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以吉林省民营企业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决策者过多,专业人员过少,员工多,技术人员少,人才流动比率过大,“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很多民营企业在经受着人才缺乏痛苦的同时,还要对新引进的人才存在戒备心理,防止人才在同行企业间的无序流动泄露企业机密。这种人才引进与民营企业经营间的矛盾也成为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3 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用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给予民营企业资金上的帮助。同时,增强地方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信贷投放实力,提高各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投放比率,使其与民营经济所占全省GDP的比重相匹配,引导各商业机构为民营企业贷款开设绿色通道,为小型民营企业提供小额贷款。

3.2 扶持龙头企业,夯实中坚力量

对于一些在行业内、区域内具有高成长和广阔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应加大对其在资金、技术、管理、服务和市场等各相关方面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促使一批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并将其做强、做大,通过后期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使其带动整个行业和区域的发展,扩充地区性优势。推动全胜的民营经济实现整体跨越。

3.3 加快产业集聚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针对吉林省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不断拉伸、延长企业的产业链条,推进民营企业的优化组合,促进其将产业细分和专业化。根据地区优势,设置专业园区、专业乡、专业村、专业街,通过鼓励分散一些企业的配套零件,着力发展下游产品,分工协作,这样能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和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小企业大协作、小产业大规模”的集群优势。

3.4 加强企业管理,着力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经营转换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人力、劳动、财务、资金、物资、营销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管理思想、管理体系、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同时,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家素质,抓好企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应该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采用引进、“客座式”聘用、培养等多种形式,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5)

1.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1.1民营企业融资难

民营企业经营规模一般不大,自有资金较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经营业绩不稳定、抵御风险能力差、偏重眼前利益、资信水平较低。民营企业船小好掉头有的民营企业不守信,一调头就消逝,这对银行来说,即使有担保和抵押也存在贷款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据调查64.2%的中小民营企业未能获得信贷担保即使是有较大盈利的企业也只有35.82%的企业获得信贷担保。各地新建的信贷保险担保和商业性信用机构开展业务时间较短其作用尚不明显担保体系有待完善。

1.2管理及人力资源不够完善

(1)家族企业管理不够完善

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以家族企业的方式存在,这样很难管理,有时候在很多部门都安插个亲戚或者朋友,这样既不好意思叫对方做事,又不容易好展及管理。

(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大多数民营企业都缺乏详细的岗位说明书。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也不够完善。绩效考核标准的不健全,必然导致考核结果缺乏公正客观,通常无法得到员工的认可。

(3)管理方式较为滞后

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管理方法和工具日新月异,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到来,给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运作模式和管理手段等都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仍旧停留在将人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如招聘管理、薪酬设计以及培训分析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相对滞后。

(4)企业培训效果不佳

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企业人员培训的规模和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培训后企业却发现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必要的培训宣传,部分员工对企业培训持抵制态度;第二,企业人员流动率高,许多员工培训后没有为企业创造价值便离职,使得企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低,企业失去培训兴趣;第三,企业在开展培训前,缺少调查和沟通,不了解员工岗位培训需求,导致培训内容与员工的岗位技能需求相脱离。

1.3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共有并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通过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使劳资关系和谐统一,有利于更好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然而,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的作用却未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虽然当前很多民营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但是多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例如:提倡的企业文化与员工的行为习惯和我国国情不相容;过分注重于制度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等等。导致企业文化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而成为口号,影响到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作用中的形成和发挥。绝大多数企业员工以打工者的心态应对企业的工作,对于企业没能形成较强的归属感。

1.4人才流动的频繁性和凝固性共存

相关数据调查分析发现,民营企业中高层次管理和科研技术人才的工龄平均为2~3年,最短的不到3个月,也就是说没过试用期。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不但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损耗和成本的增加,而且还会带走企业的商机、技术秘密和客户,从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对家庭成员的使用上又呈现出凝固性特点,企业呈现出只进不出的人员单向流动和相对凝固状态。

1.5缺少正规的人力资源部门

设计部分民营企业尚未接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层次上,也就是说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传统人事行政管理层面,还处在人管人与强制性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导致企业一方面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又对人才使用不当,造成了人力资源利用的低效和人才的浪费。

2.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2.1发展战略上的对策

(1)从外销到内销

在外需减少的情况下,以外销为主的企业正在开拓国内市场,向内销外销市场并举的方式转型。倾向转型的CEO人数比不倾向转型的多一倍。有32%的CEO已经开始主导企业向内销转型。CEO们认为外销企业在经营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利润率相对较低,过度依赖单一产业链会使经营风险加大等。所以目前做得成功的企业都是从创建品牌、创新渠道、整合市场、做好内销、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开始。这些CEO表示:“做不一定行,但不做一定不行”。

(2)从代工到自主品牌

中小型民营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是做代工的,即使产品再好,别人认同的只是所贴的牌子。而从生产到终端,很大一部分资金是归品牌所属了。所以没有自主品牌的中小型企业应该尽快地创立自主品牌。这样才能尽快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虽然在创立自主品牌初期会需要较大的人力财力的投入,但就长远发展来看,这都是值得的。品牌效应所带来的利润要比生产代工多的多。

(3)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发展

为了提高产品利润率和增强产业话语权,企业可以从低附加值产品与服务向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发展、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产品服务升级首先是提升产品服务利润率,同时也是开拓新市场机会的重要途径。而产业链升级则增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在市场、产品和技术以及商业模式方面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更是民营企业突破危机、长远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

(4)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

企业单纯的从事制造环节所得到的利润率极低,而为客户提供制造加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因为大部分民营企业制造产品较为低端,容易模仿,导致了民营企业的同质化严重,加上越来越精确的加工工艺,仅从产品质量上已经很难区分优劣了。所以现在是已经不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而是服务的竞争。

下面举个例子:家喻户晓的品牌IBM,长期期以来,IBM一直以“硬件制造商”的形象来给自己定位。但随着硬件等传统的支柱产品进入衰退期,IBM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仅90年代的最初三年,IBM就亏损了160亿美元,并在1993年单年亏损高达81亿美元,公司濒临破产边缘。但随后,IBM就将发展战略由制作业转向了服务业。并从根本上改变了服务业的经营模式,大大超越了单纯出售和维修产品的范畴,而是参与企业客户的经营,提供信息技术应用方案,乃至经营战略方面的咨询。

2.2管理及人力资源上的对策

(1)提升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管理手段与技术不断提升管理能力、降低经营风险。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方法。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质量的企业管理总是在不断的变革、选择和适应中逐渐形成的。企业在开展管理活动时,只有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加强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只有在选人、用人、激励人、培养人、协调人与组织人等方面做好工作,才能促使企业与所处环境相适应,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①建立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要开展全面的岗位分析,制定规范的岗位说明书,以作为招聘标准和考核基础,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②明确绩效考核目标

民营企业应该根据需要有目的的开展考核,主要包括:第一,明确考核目的,在考核实施时选择合适的考核对象和考核时间;第二,保证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相匹配,设计的考核项目和内容,要能够体现考核目的,以便于考核结果用作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依据。再次,要提高员工培训效率。企业应该依据自身实际需要制定出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和多种层次的培训内容,促使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提高。一方面,企业要根据员工岗位需求,设计相对应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要选定合适的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同时,要建立合理的培训约束机制,保证为企业做出贡献并愿意为企业继续服务的员工参加培训的机会。最后,要建立形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员工的分配制度上,将精神激励与经济激励相结合,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如岗薪制、年薪制、持股分配与计件取资等,使员工的个人绩效与利益和企业的发展相联系,体现出以绩效获取酬劳,奖罚分明。

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的学习和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行政性、作业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改变原本服从和行政的角色定位,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关注企业发展,这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擅长组织设计、干预和变革。企业应该赋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多的责任,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及时的了解和学习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和方法,与此同时,企业要授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足够的权利。

④结合企业实际,培养合适的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全面分析企业环境,根据企业实际和发展目标,在企业内部培养合适的企业文化,保证企业文化精神层次、制度层次、行为层次的有效统一,通过企业文化约束企业人员的行为,同时,通过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的展开,使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作用。

⑤合理的选择管理咨询公司和业务外包

企业各管理子系统相互穿插、交融,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这个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子系统相互配合。咨询公司由于专业致力于企业管理研究,从而掌握了全方位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时,由于与众多企业联系,可以较全面的掌握市场和行业信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尝试将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企业通过外包能够获得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还能获取最新的相关信息,同时能够为企业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3.总结

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不管是经营理念,发展方向还是人力资源管理等,如果改善这几个问题,相信有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都可以做大做强,发展的越来越好的。

参考文献:

[1]《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究》.吕智娟.2007年第10期,学术论坛

[2]《批判中国民营企业》.余国治.著.2005 当代中国出版社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6)

1 甘肃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依托本省优势,借助政府支持,甘肃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1)民营企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5年甘肃省共有民营企业3.8万户,注册资金达478.13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万的民营企业有270家。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GDP698亿元,占甘肃省GDP的36.1%。全年上缴税收19.2亿元,占甘肃省各项税收收入的20.8%。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甘肃民营企业年均以17.4%的速度增加并已成为甘肃省的就业主渠道,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由1988年的32万人,增加到389万人,增幅远远超过了同期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增长水平。

(2)民营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企业规模和档次迅速提高。

目前民营企业从业领域由早期的建筑、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逐步延伸到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水处理技术等领域。2004年甘肃有5家企业进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行列,两家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

(3)园区开发势头强劲,工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工业园区在甘肃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从2000年始,甘肃已相继建立了临洮、天水、酒泉、张掖、榆中、白银、临夏、金川、嘉峪关等10个工业园区,初步培育起一批重要特色优势产业。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

甘肃民营企业国际化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外贸易区域已扩展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立陶宛、乌克兰、瑞典、芬兰、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甘肃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占甘肃省进出口额的10%,其中占出口总额的20%。民营企业是甘肃特色产品走出国门的重要的推动者。

2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甘肃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省份相比,仍然非常落后。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已占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甘肃还不足40%。应该看到,甘肃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现实。

(1)大部分企业创办时间较短且类型单一、规模较小,寿命不长。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大约60%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而甘肃民营企业的寿命平均不到2年。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甘肃民营经济规模小,竞争力弱。甘肃省大部分民营企业创办时间都比较晚,多为2000年以后创建,现户均注册资金仅为110 万元,户均雇佣工人数13人,人均资本金仅有8.46万元。由此可见,民营资本的资本盘子小,运作主要以家族式作坊式为主,适应市场的能力弱,寿命通常都很短。

(2)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创新能力。

甘肃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于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规模企业居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对科技创新并没有自觉的意识和普遍的认同;加之资金和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1999年至2003年,在西部十二省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排名中,甘肃除2001年排名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位居第九位。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特色产业缺乏名牌产品作支撑。

从甘肃民营企业行业分布看,2004年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234家企业中,有178户企业分布在第二产业,其中建筑企业55家,超过两成。分布在第三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仍处于空白。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民营工业无论从利润、科技含量、规模、信息化基础还是国际环境来看,甘肃民营企业及其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都微乎其微。民营企业缺乏在某一专门产业领域深挖细凿、做精做透的基本能力,更不具备做“百年老店”的耐心和雄心。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在品牌树立上多花资金和精力,宁愿占据小块市场,只图眼前盈利。

(4)经济外向度偏低,融资渠道不畅。

甘肃地处西北,自然环境恶劣,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民营经济引进外资的渠道不够畅通。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准入标准提高后,很多企业贷款更难。但同时甘肃省有900亿元的存贷差躺在银行,不能有效启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直接融资的能力;二是民营企业尤其是流通行业多为租赁经营,因而无产抵押用于贷款;三是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四是企业资信等级偏低,缺乏良好的资金信誉,银行贷款难度大。以上种种限制了甘肃民营企业,使他们在科技创新,市场开发和自我宣传方面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

(5)行业协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偏弱。

行业协会,作为服务于企业与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连接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截止目前,甘肃省登记在册的行业协会约953家,其中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作用十分有限。在会员结构方面,很多行业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经济成份的会员单位所占的比例小。一些行业协会对自身的职能定位认识不清,为会员提供服务意识不高,协会自律、协调、服务及行业管理职能发挥不够,使协会缺乏亲和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层面上,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于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的资助和扶持不够。各种审批环节,审批手续复杂以及政府在科技规划中不能考虑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政策制定时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等问题的存在,也极大的挫伤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3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发挥在政策上的支持引导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但仍需进一步抓紧清理有关政策,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指导。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信用担保体系。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3.2 加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提高企业用人水平

(1)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工商联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适当的培训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企业家应当关注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避免,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的论证,可选择一些优秀企业家进行重点培训,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使之成为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成为民营企业学习的典范。

(2)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有效使用。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采取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微观培养。除了组织员工参加各种专题学术讲座、技术交流、政策法规培训、出国考察和直接派往国外大学进行深造外,还可举办青年干部沙龙、集团核心组会或总裁办公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场所。此外,企业还要营造全员的创新环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在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鼓励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采用创新收益分成这一新的激励措施。

3.3 甘肃民营企业应该确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方向

兰州的科技实力雄厚,有包括兰州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13所,有包括中科院兰州分院在内的全民所有制科研部门8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部级、省部级实验室13家。已建成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28个。目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25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甘肃民营企业应充分依托这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加强横向合作。进行“校企联合、资源共享”,共建研发中心。加强产品研发管理,推进企业现有产业技术进步。要尽快地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品牌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产业模式转变。

3.4 注意把握产品出口方向,开拓新市场

从过去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主动积极的与国际市场接轨。民营企业还应尽快融入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全球意识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民营企业要“走出去”到境外上市和投资办厂,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具体措施上,民营企业应着重在扩大出口范围、更新出口品种,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3.5 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困境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主要出路和措施在于提升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实力、转换银行经营机制、优化投资环境等。

(1)加大商业银行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建立以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信贷格局。银行可考虑专门对中小企业信贷设定一定比例的风险损失率,以赢利补亏。还可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合理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审批权限,建立专门的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与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实行较好的监控。

(2)是积极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品种,筛选出好的项目,增加信贷投入。在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加快业务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发展融资租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是应加快诚信政府的建设步伐。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减轻金融部门融资压力。可以考虑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制定一系列宏观调控机制和政策,引导资本向中小企业流动。

参考文献

[1]罗殿军,冀田. 产业群共生环境下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 (4).

[2]贾生华,疏礼兵,邬爱其.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J].管理学报,2006(1).

[3]吴文洁,郭芳. 基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视角健全和完善行业协会[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001-03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民营企业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资源、劳动力优势,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壮大。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与企业发展,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拓宽发展空间,民营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民营经济也逐步成为兰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为全市经济社会率先跨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兰州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1.1 企业单位分布情况

目前兰州市共有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32603个,其中内资企业32346户,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2户,外商投资企业145户。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6313个,占全部企业数19.36%;集体企业2413个,占全部企业数7.4%;股份合作企业383个,占全部企业数1.19%;联营企业134个,占全部企业数0.41%;有限责任公司4063个,占全部企业数12.46%;股份有限公司1499个,占全部企业数4.6%;私营企业14430个,占全部企业数44.26%;其他企业3368个,占全部企业数10.33%。

1.2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在农村的不断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一是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蔬菜、奶牛、花卉、百合、洋芋、啤酒大麦、瓜果等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骨干连接基地和农户,辐射开拓市场的发展格局。以庄园、雪顿为依托的奶牛养殖基地,以各类保鲜库为依托的蔬菜基地,以正大公司、润通猪场为依托的养猪基地的建设,加快了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市场化,2011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8户。二是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市农民收入近两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拉动。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52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工资性收入264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50.32%,比上年同期增长18.7%。

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加快。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总计3437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342户,规模以下工业企业309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家48户,集体企业28户,股份制企业211户,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8户,其他经济类型37户。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9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5亿元,增长15%。从所有制形式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76.5亿元,同比增长23.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45%;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7.3亿元,同比增长4.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5%;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0.1亿元,同比增长11.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02%;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59.3亿元,同比增长14.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7.2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4.8亿元,同比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8%;其他经济类型完成增加值7.0亿元,同比增长2.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

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多元化。伴随投资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投资市场活力不断增强。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活跃,对促进全市投资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950.57亿元,同比增长57.21%。其中内资企业完成投资838.82亿元,增长42.23%;港澳成投资16.28亿元,增长343.45%;外商企业完成投资13.53亿元,同比下降10%。在内资投资中:国有企业完成投资381.51亿元,同比增长27.9%;集体企业完成投资24.99亿元,同比增长30.35%;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投资248.22亿元,同比增长71.29%;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投资75.66亿元,同比增长90.29%;私营企业完成投资89.72亿元,同比增长25.24%。

2 兰州市民营企业发展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各项成本不断上涨,企业负担日益加重

据国家统计结果显示,在外部环境不太有利的形势下,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在众多的不利因素中,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和其他生产成本上升以及税负过高,这三座大山是民营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负担。第一,兰州市民营企业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感知,不同行业各有不同。通过调查发现,民营企业主将劳动力成本上升归为以下三个方面:物价上涨导致工人生活成本上升,促使工人工资不断被抬高;国家对工人福利的保护力度加强,工人福利意识提升;企业在基本薪酬外支出的员工关联成本也在显著提高。第二,近年来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成本的过快上涨,使许多原本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民营企业盈利空间被挤压殆尽,民营企业生存艰难。尤其是在当前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原材料的价格更是一路猛涨,让很多民营企业措手不及。在土地使用方面,政府更愿意将土地拨给大中型企业而不是民营企业的做法令许多民营企业主不满。民营企业进驻工业园区也面临投资强度的限制,土地制约已成为它们继续发展做大的瓶颈。第三,许多民营企业反映,税费负担过高,企业涉税种类多,缴费项目多,减免税费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企业真正得到的实惠较少,对于税费负担对企业经营所形成的压力,民营企业感受趋于强烈,接近三分之二的企业认为,当前的税费负担已经对企业经营造成影响。

2.2 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

兰州市非公有制企业资源开发型产业比重大,上下游产业关联度低;初级产品多,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结构适应市场能力弱;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成长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比重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各县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集中度不高等。与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相比较,近年来兰州民营经济占主导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已高于第二产业的比重,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比第二产业低了10个百分点以上,这显然表明,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较大幅度地弱于第二产业。国民经济“粘合剂”的功能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不协调,缺乏良性互动和有机联系的机制,没有充分有效地衔接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民营经济的产业集群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主要表现在民营经济产业内部结构低端化严重,民营经济的产业梯级结构发展不足,这显然与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趋势的客观经济规律相背离,势必阻碍第一层次向第二、三层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梯次推进和叠进发展。同时,也说明了兰州民营经济的低层次结构特征与发展上的不均衡性并存,大大降低了兰州民营经济的产业竞争力。

2.3 由于体制,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极大制约了民营发展

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当前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虽然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融资、信息、技术、人才和各类服务措施不到位,市场交往障碍较多,待遇不平等等问题。目前我市只有少数企业认为政策落实到位,而且这些企业主要为科技型民营企业。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反映,从未享受甚至并不知道这些支持政策。对于政策来说,最重要的是地方怎么落实到位,很多时候制定政策受体制与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国家与地方出台的政策因为各种原因,到一些具体的企业根本落实不了。总结政策落实难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政策的操作性不强,在很多民营企业看来,政府提供支持有非常多的前提条件,这使民营企业争取扶持的成功率变得很低。另一方面政府对民营企业支持的标准不清晰,而政策出台过于密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落实和实际作用的发挥。

2.4 民营企业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

民营企业业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企业缺乏引进人才的长远发展规划,加之人们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民营企业就业,职工队伍结构大都是家族、亲缘制的结构,致使多数企业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薄弱;民营企业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制度建设薄弱,仍然习惯于传统管理、家长式的领导,造成了能人难成“才”、人才流失的现象。兰州很多民营企业往往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并未重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未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需求规划,更未建立一种有效的人才需求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业主凭自己个人喜好来聘用熟悉的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招聘方法;公司职能部门各岗位的岗位职责不够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

3 加快兰州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是兰州市贯彻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非公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诸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将使资金、技术和人力、物力资源以更大的规模流动,可以使中小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优化资源配置。

3.1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根本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在重视优惠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同时,重点提供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诚信型政府。一是把民营经济发展真正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盘子”,明确近期和长远目标,搞好科学的宏观指导,建立起宏观上管理、微观上服务的协调服务机制,从根本上消除所有制歧视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思维;二是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家向西部倾斜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黄帝陵二期工程建设机遇,不断加大以县城为中心的基础设施改造,重点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发展;三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决清理违反政策和不合时宜的行政审批事项及各种收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实行“一条龙”限时跟踪服务,形成公正、简捷、高效的办事机制;四是重视协调、培训、市场营销、信息网络等服务工作,积极主动地帮助民营企业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3.2 实施民营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一方面促进民营企业产业集群整体结构和功能的完善;延伸集群内的产业链,增强集群的链条型对外竞争优势;促进同行业集群向多行业综合型集群过渡。以生产原材料为主的产业集群和初级加工型的产业集群,侧重于发展产业、产品和技术的纵向联系,形成以产品差别化、多样化和企业充分竞争又广泛协作为主要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另一方面重视依托大企业和外商投资的大项目,努力吸引具有产业带动优势和产业关联效应以及配套协作功能较强的项目进入集群区,积极为这些项目提供配套条件,使大企业既能带动中小企业群的发展,又能与其他大企业之间形成以整个城市为集群区的网络结构。因此,兰州民营企业的发展,既要实现兰州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过渡,又要不断加强企业间的关联度,产业间的相互关联,要通过开发区的建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3 大力发展科技兴企,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进一步增强兰州市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通过政府和政策来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创新的环境,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鼓励和支持,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而企业自身通过从制度、机制、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兰州创新型产业功能区。建设创新型产业不宜在城市的各个城乡空间平均推进,必须利用城市内部产业集聚水平、科技力量分布和生态环境的特征,建立若干个创新功能区。如城区东部科技产业创新基地、安宁产业创新示范园区、秦王川科技产业示范创新基地、榆中和平产业创新园等,通过产业功能区的引擎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产业综合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经济体建设。

参考文献

[1] 关华,张增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约束及创新路径

[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2).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8)

重点打造环首都文化产业带、长城文化产业带和太行山文化产业带,加快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工程,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生产、传播和服务模式创新,开发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建成10个以上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完善文化建设政策,大幅增加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规模,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参照省级工业聚集区优惠政策执行。创新金融扶持形式,组建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企业担保公司。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推出一批知名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文化旅游、文化节庆会展、民俗工艺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培育消费市场。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以此为契机,我们必须先要了解河北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现状,探索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规律,以便更好的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一、河北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1.文化企业数量增加迅速。

根据河北省统计局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登记在册的民营文化企业9093个(不包括个体)。尤其是最近五年,新注册的企业数量不再少数。

2.企业的增加值不断提高。

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的增加值209.8亿元,其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30%、占全省整个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河北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32%。

3.企业吸纳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仅全省登记在册的民营文化企业,每年吸纳从业人员21.6万人。例如,被誉为中国剪纸第一乡的张家口蔚县,全县16个乡镇的96个行政村从事剪纸业,从业人员2.1万人。保定曲阳的雕刻业,从业人员达3万之众。衡水市的内画艺术,吸纳从业人员4万多人。

4.企业的规模和素质进步很大。

在2008年全省评选的十强文化企业中,有7家是民营文化企业: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省环渤海湾经济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藁城宫灯研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衡水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河北正元包装集团有限公司、馆陶思月陶艺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均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省评选的文化产业十佳品牌中,有9个品牌是由民营文化企业打造的。

二、河北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民营文化企业还有不小的差距。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缓慢,这与河北省丰厚的文化资源非常不协调。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荆轲、廉颇、赵子龙等等,名人文化构成了河北文化的血脉和脊骨,京畿文化增添了河北文化富丽堂皇的气派,古长城文化张扬着河北文化的博大与精深,西柏坡的红色文化铸成了河北文化的主流和亮点,民间文化展现了河北文化多姿多彩的无穷魅力。我省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0处,有世界级文化遗产3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7项,有24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文化特色,为河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河北省文化产业整体上还处于起步和发育阶段,资金投入不够,资源开发不足,严重影响着河北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思想认识没有与时俱进。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较普遍地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树立不牢的问题。不少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足,对民营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3.民营文化企业自身实力不强。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9)

1、口号变了,可意识没变。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被炒的火热,每个老板都一夜间都可以开口便是“以人为本”,闭口便说“重视人才﹑开发人才”。可事实上一些企业高层决策者对人力资源管理还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仅仅出于肤浅的认识搞了一些表面化的东西,误以为模仿式地成立个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置几个人力资源管理职位、招聘一两名背景不错的所谓人力资源管理高手、上一套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就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甚至出神入化的效果,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整体运作体系中的“定位”还缺乏深入的、理性的思考,对于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缺乏必要的理解、指导和协调,更有甚者把“以人为本”最大的作用用来装点企业的门面、丰富“职场政客”的语言。“人力资本管理”不幸也被职场政治所调戏、所滥用。尤其即是企业的投资者﹐又是人力资源管理成员的考核者的老板,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方向和人员考核因素,在领导和工作判定上,难免会经常忽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意向和行为,由此将直接影响操作者的态度和热情。

同时﹐由于人力资源工作的隐性和长期性,导致无法如生产和销售那样,可以用具体的数量恒量,同时因人本身的不确定性﹐同样像其它工作一样,给予肯定的改善期限。以及它本身所特有的延滞性,无法很快看到成绩。这些都将是影响老板决策的重要原因。虽然人人都知道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可中国职场却缺乏如日本企业的那种终生雇佣情结,当经营者仍然把“人力”当作“成本”而非“资本”时、当管理者仍不懂去用企业文化留人时,便会产生“人才投入,谁知以后是否为我所用﹖”的想法。种种原因﹐都最终导致老板的忽视。也便产生目前很多企业所出现的“人力资源重要﹐但不主要的局面”。

再者是管理者意识,这里所说的管理者是泛指各部门主管,也包含人力资源管理者。首先,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备根本的人力资源概念和系统思考。而很多时候中小型企业往往因为忽视人力资源管理或其它原因,会随意安排自己亲属或其它闲置人员替代,因而会因为他们本身的素质而无法去执行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且,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工作的日益深入和专业化,一个不具备系统思考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即使具备较全面的理论基础,也很难根据企业现状分析,而七拼八凑,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举措。试想,如此这般,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工作方法是否科学,还有待于其自身“功力”的提升。

另外,对于其它管理人员的意识同样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是动态的,策略性的。因此,在他做出系统可行的方案时,必须取得各部门的配合,达到互动的效果,才能整体发挥人力资源理念。同时,管理者通常是员工的一线领导者,他的行为也将直接影响的人力资源的贯穿和实施效果。

其次是员工的意识。人力资源所面临最大的群体莫过于员工了,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工作的最终目的便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供战略性的服务和支持。可现实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去有意识的建立和宣导自己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的任何措施都会被员工看作“为虎作伥”的工具而加以抵制。因此,人力资源工作不仅仅是管理会议上讨论和文件上强调的。他必须深入基层,在员工思想上做好工作,让员工真正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意、取得员工的认同和配合。这样,才能将人力资源上下一心的贯彻下去,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业绩。

2、职能的专业化,使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在实践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面对着日益专业化的薪酬管理、职位描述、员工培训、绩效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等专业难题时,往往难以逐一破解。

⑴薪酬管理

在企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随着组织的结构和人员的组成不断的变化,公司既成的薪酬格局就在一次次的“特殊处理”中屡被打破,加之历史形成的原因,企业在忙于业务拓展过程中未能及时对公司的薪酬格局加以理顺,导致问题越积越多,相对“高薪”的难以降下来,相对“低薪”的,企业又不愿“不明不白”地提上去——维持吧,怨言难消,影响工作的士气;寻求变革吧,不仅要考虑增加成本是“放老板的血”,还要考虑到牵涉到每个人的利益就是“扎手的刺”,不知该如何切入。很多企业为了尽量避免“麻烦”,还实施了严厉的“薪酬保密”:禁止打听其他员工的薪酬,也禁止向别人透漏自己的薪酬。事实上,企业始终都无法真正落实“薪酬保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⑵职位描述

职位描述是在“岗位职责”基础上,对职位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任职资格描述、职责描述、权限描述、直接上级和直接下属等。对人力资源管理而言,职位描述的难点在于文字量大、任务较重,需要对公司上下几乎所有工作环节进行摸底扫描。如请专业咨询公司做,费用较高,恐怕老板不满意,可是自己做时,又会出现职位描述往往赶不上公司情况的变化快,需要不断依情况变化对职务描述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由于在对“职位描述”的理解上,常与公司高层不一致,更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者无所适从。比如,公司高层认为:一套规范科学的“职位描述”就可以鞭策每位员工自觉尽职尽责,彻底解决扯皮现象,并且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明确找到责任人——如果高层真是这样理解“职位描述”,这些就确实挺让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为难的。过去,大约80%的工作可以根据明确的规章和程序处理,只有大约20%的工作需要做出判断。今天,自主管理和工作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使工作中的这种比例已经颠倒过来。而有些高层更会认为“职位描述”就是费力不讨好的花架子,根本不值一做。你总不能违命而为吧。

⑶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总是要搞的,难点在于公司高层往往关注那些“拿来就能用”的“快餐”式培训,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希望使培训系统化,而员工或许希望培训内容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帮助,如此三方对培训的理解也有偏差,难于统一;由于各种原因,接受培训的员工往往难于聚拢到一块儿或难于使培训持续进行。比如由于参训员工的工作地点或时间比较分散,工作又一时“走不开”,总不能为了培训不要生产吧。再比如,本来对一个特定的员工群体制定一个全年的系列培训,结果系列培训进行还不到一半,这些学员的大部分都已离职,使得培训难以继续;再者,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也会不失时机地借“培训”为自己“作戏”,或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聊以”,以此“捍卫”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的专业形象,或考虑到培训效果说不清,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也要给企业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交代,这些也令培训融入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进一步模糊了培训的效果,加剧了培训的“老化”。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10)

1 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1.1 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并呈逐年增长趋势

据统计,2006年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发展到249.3万家,新增32.9万家,实现增加值6855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5%,被徐光春书记称为稳占“半壁江山”;实交税金475亿元,增长43.4%;实现出口25.06亿美元,增长62.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49.1%;从业人员达到了1649.2万人。

1.2 经营领域和层次逐步拓宽

河南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主要从事商业、饮食业、修理业、服务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现在经营领域已大大拓宽,并进入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且逐步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科技型、外向型等高层次发展。

1.3 组织形式更趋合理化,出现特色经济区域

截至2006年底,全省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共有124878户,管理方式由传统家庭式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另外还形成了一些特色区域经济,如许昌的发制品产业、长葛的金刚石和电器产业、长垣的防腐和卫生材料以及起重产业。

1.4 对国家、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

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促进其顺利转型。民营企业纳税额逐年上升,一些县、区民营企业纳税额已占所在地区财政收入的30%以上,巩义、偃师、郾城、长葛、长垣等市县高达60%以上。另外,民营企业不仅在参于国有企业改革时在职工安置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大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还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

2 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规模小、寿命短

虽然我省出现一些像宇通这样规模大、发展好的民营企业,但据对我省部分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当前我省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创建时间较短,起步晚,初始积累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发展缓慢,形不成规模经营,企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民营投资项目多,但大项目少,民营投资投向比较单一,仍主要集中在投资量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竞争较激烈的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业、房地产业等,而很少涉及电子、通信等高新科技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投资领域。

2.2 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者文化程度低,不注重学习,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少数民营企业主的产业与权钱分不开,一些投机钻营者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钻“政策的空子”,侵吞国有资产,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再进行反复抵押融资操作,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将巨额社会财富据为己有。这不仅践踏了社会公德和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也直接危害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安全。

2.3 盛行家族式管理

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了创业的种种困难,适应了初始的需要却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的民营企业是家长制个人决策;有的民营企业的产权是家族的,既没有外界的参股,又没有产权的多元化。这时,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又成为改革的障碍。

2.4 融资渠道不规范、融资困难

民营经济由于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历史不长、所以融资十分困难。虽然这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在民营企业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2.5 市场行为不规范

存在相当多的违反税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等现象,存在一些“官商一体”现象。民营企业存在较多的偷漏税、拖欠工人工资和任意增加劳动时间、假冒他人商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一些个体、民营企业借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不完善,钻“政策的空子”,以获取不正当的资源,求得政府支持,低价攫取国有资产并进行欺诈性财产转移,从而得到暴利。

2.6 企业文化内涵低

河南的民营企业大部分仍处在管理发展的第一阶段,企业文化内涵低:其一是漠视企业文化的作用;其二是企业文化定位模糊;三是对河南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不够,缺乏个性;其四是文化培育程度肤浅,最常见的培育方式就是宣讲和培训,虽然形式上挺热闹,但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2.7 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我省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历史短,很多企业仅仅局限于某个区或某个市,而且由于经营管理者目光的短视,其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大部分都存在这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加上经济实力有限,不能做太多的广告宣传,在其企业(产品)知名度很低,这样其产品(服务)就很难打进别的区域,市场竞争力很低。

3 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3.1 政府政策及服务方面因素

(1)市场准入限制。市场准入限制仍制约着民营投资领域的拓展。民营经济在国民待遇与市场准入方面仍受到歧视,例如一些领域已允许或鼓励外资进入,却限制个体私营经济进入。在税收、信贷、专项投资和工程投标等方面,民营企业基本享受不上国有企业的优惠待遇,这就使得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形成了不公平竞争。

(2)政府服务不到位。民营企业发展受政府方面制约不仅仅体现在融资难和市场准入难两方面,还体现在其他一些方面,例如:行政审批事项过多,仅河南省省直部门的审批事项就达2706项,个别部门竟达300多项;收费压力巨大,一些地方把利用权力创收牟利作为监管的主要目的,以至出现费明显大于税,企业不堪重负的现象;另外,民营企业家在政治上还明显参与不够,例如政府组织的重大庆典、重大外事活动、重大招商等政府活动都要邀请国企领导,但很少组织民营企业参加。

3.2 行业规范及社会支持因素

(1)行业不规范,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南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结构散,行业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另外河南民营企业技术含量偏低,亟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融资环境恶劣。目前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最大的困难是融资难,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大量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分析原因,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其一是中国现行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国有银行长期形成的为国有经济服务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往往对小额、分散的民营经济民营企业金融需求不屑一顾;其二是民营企业自身融资特点决定了融资难。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地域分散,规模相对较小。因此融资需求总量庞大,但每笔金额却偏小,而且资金需求分散、周期短、随机性大;民营企业普遍成立时间比较短,缺乏历史的信用记录和良好的公共形象,难以对其进行详细的信息收集;其三是我省在产业进入方面设置的高门槛甚至行政性不允许进入的约束,对我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完全是典型的制度歧视。

(3)制度性缺失。我省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存在着许多制度性缺失的不确定因素,给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各种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的障碍。其一是信用制度缺失。信用中介市场供需严重不足,企业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产品意识;信用信息的采集有很多障碍,社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信用信息的公开制度、个人隐私的保护制度,以及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采集制度;其二是产权保障制度的缺失。由于我省经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财产关系还未完全理顺,财产的保障制度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因而整个社会的财产意识和履约意识也没有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市场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相反在经济生活中无信用规则约束、失信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惩治、信用链条不能连接整个经济运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3.3 企业自身因素

(1)经营管理者素质低,家族式粗放管理,人才缺乏,企业“软环境”差。民营企业经营者中高素质的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法律意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家族式管理在创业初期有利于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种种困难,但从长远看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2)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由于我省传统的管理文化在分析事物时注重定性分析而轻视定量分析,重“人治”而轻“法制”,因此企业缺乏保证企业进行有效的计划、决策、人事、财务等活动而相应设置的组织结构关系以及保证企业活动有效运行的制度,企业运行的随意性较大。此外,我省民营企业家是在我省经济处于转型期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来源比较广泛、参差不齐,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正规的科学管理方面的经验,因此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增加员工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等侵害员工利益的现象,员工的劳动条件差,劳动缺乏保障,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企业不尊重员工,动辄克扣员工工资的现象屡屡发生。

(3)缺乏战略性人才观。有关调查表明,优质人力资源的短缺是目前我省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瓶颈。许多民营企业苦心经营许多年,但最后还是没有长大反而逐渐衰弱,与其没有很好地突破人力资源瓶颈有很大关系。一些民营企业家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念。他们喜欢用家长式的面目出现在员工面前,喜欢专制性的管理作风,发号施令。对于人才的重要性,他们只局限于口头,而在实际工作中则重使用轻培养,重指挥轻沟通,重家族成员轻外来人员的倾向还比较严重。他们经常忽视员工尤其是知识性员工的思想情感、社会交往、个人成就方面的需求,在一定情况下严重压抑了高素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给企业经营以重创。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学校总结大会主持词 下一篇: 成本管理制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