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8 15:27:57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1)

1.通用技术课程特点、构成、教学目的、教学成果评估。

2.通用技术教室设计及设备配置、选型、方案研究。

3.通用技术教学点分析及不同类型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

4.教学任务及教学效果评估标准研究。

5.通用技术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比较分析,通用技术教学与一般学科课程的异同。

6.信息化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7.通用技术教师的学科素养、专业特点、培训提高。

8.通用技术教学相关问题研究。

9.通用技术教室设备配置标准相关问题研究。

二、征文内容和格式要求

1.论文内容要贴近实践,贴近一线教学与应用,要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深度,具有指导性和借鉴意义。作者可以在选题框架下自行分解出具体题目,从多侧面、多视角,深入具体地阐述和表述。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均可。

4.征文标题要求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征文要求按照论文体例撰写,超过3 000字的需有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5.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练。

6.参选论文应具原创性,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7.文稿一般不得超过5 000字,文稿应附全部作者的单位、电子邮箱、邮政编码、具体地址。

四、组织评选办法

1.提交的论文或教学设计经专家评审,评出优秀作品。

2.组织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优秀论文或教学设计将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和《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颁发《年度优秀通用技术教学设计》、《年度优秀通用技术教学论文》证书。

3.优秀教学论文或设计将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上陆续刊登。

五、投稿方式

1.请将论文或教学设计发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邮箱(jiaoyuzhengwen@vip.省略),请注明“征文”字样。若作品无法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请刻录成光盘寄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

2.咨询电话:010-62115171 62112663

3.联系人:杨洋 李丽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2)

今天的教育技术学因为新技术的突破,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我们已知道,教育技术学有过坂元昂1971年设定的研究领域,米切尔1978年提出的研究内容和AECT1994年的定义。但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定义和提法不尽切合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现状和这一学科在有利的时代背景下急速的发展态势。作为教育技术研究者,我们试图提出一种符合国内研究现状的定义和领域框架,并提出一些这一学科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教育技术学的一般定义——一个解释性定义

1.关于技术

在我们探讨“教育技术学”的一般定义之前,首先要澄清一下“技术”的概念,这是对“教育技术学”进行定义的一个关键所在。

“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τεχγη”,它既指人造物品、精巧的器具,又指人的创造天才和能力,即经过实践获得的经验、技能和技艺。人们在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技术时,把它看做是能够达到目的的手段。我国古代也有类似说法:“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到20世纪后半期,技术被认为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其基本存在形态被认为包括抽象形态(或知识形态、信息形态)、物化形态(在技术知识指导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和功能形态(应用所使用的技术方法)三种(见图1)。

图1 技术的三个层面

对于“技术”,各国学者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德国的邦格认为:“技术是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用来控制、改造和创造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和过程并受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美国的H·A·西蒙认为:“技术是关于如何行事、如何实现人类目标的知识”,“技术不是物体,而是知识”,“把技术看成是机器或有形的物体,犹如错把甲壳当作蜗牛,把蜘蛛网当作蜘蛛一样是大错特错了”。阿根廷的A·O·赫里拉认为:技术是“满足整个公共需要的物质工具、知识和技能的集合,并保证对这种集合的控制优于其自然的环境”。[1]

2.一个教育技术学的一般定义

今天,AECT(美国教育技术传播协会)的教育技术94定义在国内已广为流传,并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可,但这一定义上还存在着至少这样一个缺陷:这个定义显然是一个“科学定义”,而不是一个“一般定义”。在美国,教育哲学家谢菲尔(Scheffler)提出的在教育中进行定义的框架中指出:科学定义是建立在特殊知识基础上的,用来定义理论结构,而一般定义则仅仅描述术语的意思是什么,把一些附加的说法包含进术语,或从术语中排除出去。[2]我们可以看出,要理解教育技术94定义,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而为了向普通的教师解释“教育技术学”是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一般定义。正因为一般定义的缺乏,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遇到“请您解释一下教育技术学是研究什么的”这一问题时,往往茫然无措,因为在短暂的思考时间内,他无法把学到的科学定义一下子转化为一般定义解释给一般人听。他总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一般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3]这显然过于宽泛了。

因此,我们需要对“教育技术学”提出一个向普通民众解释的一般定义,这一定义我们试图定义如下:教育技术学是改造技术使之适合教育用途需要的科学。目前阶段下,这些技术,包括理论(抽象形态的技术)、工具(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方法(功能形态的技术),往往是已经存在的,但并非专门为教育用途而发明的,需要重新加以整合和移植,以方便教育工作者使用。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育。这一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或曰边缘学科,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教育中的媒体、教与学的心理学和教育系统方法。举例来说,在录音机的教育技术研究中,在其理论层面,教育技术学研究并发展听觉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基础理论(如“经验之塔”理论);在其工具层面,教育技术学把录音机加以改造,组成语音实验室;在其方法层面,教育技术学提出一些使用录音机辅助英语和音乐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纲领性定义

1.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历史渊源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媒体技术的发展是其前提。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1920年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起步,其标志是无声电影和广播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杜威、帕特里克和查特思这些教育学家则为教育技术概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二战中,美国政府招聘霍邦等视听教育专家参与制定作战人员培训计划,来解决战斗人员紧缺和受训人员文化程度低下两个矛盾,视听设备被广泛利用。军方购买5.5万部电影放映机,花10亿美元制作培训胶卷,培养了大批军事人员,以至1945年德国投降后,他们的总参谋长说:“我们精确计算了战争中的每一件事,但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美国人所用来把他们的老百姓培养成战士的速度。”[4]教育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之后,人们公认,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戴尔(Edgar Dale,“经验之塔”理论的提出者)和芬恩师徒二人在本世纪60年代的倡议。芬恩强调,视听传播要想成为一个行业,就要发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并把这一领域命名为“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视听传播作为教育技术的雏形,这一观念极为重要。此后,媒体技术确实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这也是很多学者把媒体技术作为教育技术的一种解释性定义的原因。直至今天,教学技术是三个研究分支的汇合:教育中的媒体、教学心理学和教育系统方法(Seels,1989)。这一看法仍然主宰教育技术实质上的研究行为。[5]有所不同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有的术语涵盖的范畴发生了一些变化,或者拓宽,或者变窄,但最主要的研究领域,仍然不出这三者窠臼。

2.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现状

今天,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孕育着一场变革,很多专家学者在试图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定义一种新的理论框架,这些行为值得我们赞赏。我们认为,在已经界定的原有领域定义的基础上,已经存在大量研究成果,出于便于和国外学术界交流,在利用其成果的时候,对现有研究框架不需要作大幅度的修订。但是,依据我国国情和技术发展的程度,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现状做一个澄清,我们也表示认同。

对于教育技术学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的界定,实际上是对它做一个纲领性的定义。我们用图2表示这一看法:

图2 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框架

对于这一理论框架中所提及的各领域,我们需要详述如下:

·教育中的媒体

教育中的媒体研究可再分为媒体艺术和媒体技术两大范畴。

媒体这一概念,随着技术的进步,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计算机成为媒体家族的新成员。英国开放大学的著名教育技术学者Diana Laurillard把媒体作了这样的分类:描述性(Narrative)媒体、交互性(Interactive)媒体、通讯(Communicative)媒体、可适应性(Adaptive)媒体和产出性(Productive)媒体。描述性媒体包括过去的传统媒体(印刷、电视、视频、DVD),它只进行描述,不同学习者发生交流行为;交互性媒体包括实验室、DVD和网络,它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行为作出反应;通讯媒体包括论坛、在线邮件组,通过通讯媒体,学习者可以互相交流、协同合作;可适应性媒体包括实验室和仿真,它对学习者的特定行为作出特定反馈,以帮助学习活动进行;产出性媒体包括生产论文、产品和模型的媒体,应用软件Word、PowerPoint、Dreamweaver、Photoshop都属于这类产出性媒体,学习者利用这类媒体可以进行深程度的学习。[6]著名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学者贝茨也强调说:四种主要的媒体是文本、音频、电视和计算机,各种媒体对知识的表现力各不相同,建构知识、帮助发展不同技能、帮助通讯交流时也各不相同,需要进行媒体选择以实现最佳配置。[7]并不存在某一种超级媒体。

从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视角出发,计算机技术被包含在媒体技术中。我们所关注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媒体功能,而非其技术本身,在研究中应注意杜绝为技术而技术的倾向。同时其他媒体设备在高校和中小学中也有广泛的配置,对这些媒体和新信息以及通讯技术的结合使用也不应偏废。

在媒体技术研究领域中,传播理论、印刷技术、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都是研究的内容,在教育技术本科生课程设置上体现为教育传播学、教育电视系统、卫星电视、视频媒体、教育电声、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专职研究者还可以追踪最新的媒体技术,如虚拟演播室、智能技术、知识工程、数字图书馆、虚拟现实技术等。

在媒体艺术研究领域中,视觉文化、美学、音乐、美术理论是研究的内容在教育技术本科生课程设置上体现为摄影艺术、幻灯投影片制作、课件制作、艺术基础等。无论位于研究前沿的用户界面友好技术,还是普通课件的界面设计,都需要具备媒体艺术基础。

·教与学的心理学

教与学的心理学研究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流,一个例证就是近年来引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研究者普遍的重视。同时,旧学派的影响仍然在起作用,它们之间不可互相替代。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程序学习、操练和练习式课件等应用,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现学习以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锚定式学习和微世界等,都得到研究者的注意。这种理论的开放一方面说明教育技术学仍然是正处于发展期的交叉学科,对来自心理学的理论还没能完全整合,还没有自己原创的理论和形成统合的框架;另一方面,也恰好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的一个新特征——个性化教学,不同学习风格和习惯的学习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由于媒体技术在教育技术学中的重要地位,学习理论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点,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远程教育,都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新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远程通讯成为可能,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学心理学的部分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学论、学习论、教学策略、教与学的心理学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而每门理论都有着众多流派,给予研究者充分的发挥空间。

心理学的最新发展,往往也得到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关注,比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等。这种关注和教与学的心理学的研究有着一致性,都体现了研究者对在今天的社会中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政府提出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现的思考。

·教育系统方法

教育系统方法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表现为教育技术学研究者对教学设计的重视,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旧金山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都把教学设计作为核心课程教授。教育中的媒体和教与学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必须通过系统方法相整合,才能发挥作用。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科学: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目前,国内需要应用教育系统方法的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教学资源(主要是网上资源)的建设、绩效技术等。

在信息教育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编制可能成为教育系统方法的用武之地。信息技术教育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公民的信息素质进行培养,这门课程的教材编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和学科如何整合,国内还缺乏经验。如何根据教育中的媒体理论和教与学的心理学,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结构,使信息技术与生活融合,亟须教育技术学研究者投入力量解决。同时,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编制也属于其他学科研究的盲区,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者责无旁贷。

3.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开放性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开放性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生命线,是教育技术学研究保持活力的原因所在。

这体现在除了上述主要的三大研究领域之外,教育技术学对技术和理论都保持开放态势。新技术不断被引入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并很快应用于教育培训领域,如流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技术等的应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心理学都置于同等地位加以研究。其他的相关领域,如对技术哲学的研究、企业绩效技术、远程教育理论、社会学、营销、推广和组织开发经验、商业管理、项目管理等都对教育技术学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这种开放性的原因在于,首先,教育技术学研究者本身对上述三领域——教育中的媒体、教与学的心理学和教育系统方法难以作出超越本学科研究者的突破,因而引入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成为必要。其次,作为教育制高点的教育技术,将成为新时代教师的必要素质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而且在不同学科中,需要不同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因为开放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往往来自多个领域的研究专家,如音乐硕士、计算机硕士、物理硕士等。

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理论革新都可能成为推动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动力,而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突破也很可能来源于其他某种学科理论的引入。

三、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及建议

1.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层次和职能

按照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划分,国内教育技术学不同层面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职能。高校中的专职研究者主要从事理论层面的研究,这一层面包括学术论文、课题、政策性研究和跨学科的集体研究,需要较强的学术攻关能力才能胜任,理论的突破必将带来应用上的巨大进步。普通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应用层面的研究,这一层面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理论推演能力,研究人员的身份主要是接受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公司培训人员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研究技术如何和具体教学过程以及其他教育实践相整合。

理论层面的研究是学科的基石。在理论层面研究中,应注意研究不应带有太强的功利性,以致与应用研究混淆。如同狄德罗所说:科学没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如果说科学有目的,就是一个总目的——追求真理。而技术则是有目的的,有着明确的针对性。过于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容易使学科研究缺乏深度。教育技术学作为新兴学科,尚缺乏大量的理论基础研究。

应用层面的研究可以使得学科获得认同。在应用层面研究中,应注意研究成果的实证,实证研究能够赢得一般教师对教育技术学科的认同。此外还应注意研究成果的交换和共享,避免各地的重复性研究。今天处于一场技术革命期间,新技术层出不穷,大量的技术应用研究成果仅靠学术期刊已经无法容纳,有必要通过网络期刊、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组或者网志(Web Log)的形式进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

2.对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些建议

·今天各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教育技术学的统合理论框架尚有待形成,今天研究的重点仍然是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可能和社会分开,在引进国外的理论时,应该注意和国情结合。

·研究者手边研究资料匮乏。国外教育技术学研究已经产生了大量成果,而这些成果翻译的还不足,导致研究重复性强,研究者引证资料困难。可以通过教育技术本科生通过专业外语课翻译,并在各高校间交流来解决。

·有必要向普通教师普及教育技术学常识。除了有限的教师培训之外,还应编写一本面向普通教师的手册、指南形式的教育技术普及读物,注意其实用性。如果教师本身缺乏信息素养,势必影响信息教育进程。

·普通教师需要的是一种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把某种工具或软件直接交给他,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学习负担。如前所述,技术绝不仅仅是物化形态的工具,更为重要的是使用方法和理论。

·在重视计算机技术研究的同时,不应回避或遗忘其他媒体技术,如广播电视技术;在重视新理论研究的同时,不应回避或遗忘经典传统理论。

·教育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突破很可能不在算法领域,而在应用理念的突破。比如Internet和www都不是由计算机专业人员创造出来的,而是分别由一名管理人员和物理学家提出并实现。今天国内很多教学软件公司都把目光对准教育这个大市场,可是产品却难以得到教师认可,原因就是理念和技术没有得到较好的结合。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和产业联合造成突破。

·把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做成精品专业,把本科生培养成研究生规格。中国的情况和国外大为不同,通晓现代技术的专家数量本来就不多,但毕业生就业的门径,还需要高校进行一番挖掘开发。本科生精品教育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提高本科生研究能力。

·教育技术的教育硕士培养可以通过和学科教育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进行,比如数学教师想进修教育技术学硕士,可以选修数学课程,最终培养出数学方向的教育技术学硕士。同时由于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学不可或缺部分,普通教育硕士也应选修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课程。

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前景

技术(广义的技术是包括教学论、教学设计等理论的技术)是全球化的通行证。技术是超越各种语言的世界语,人才通过技术这种全球通用语言,可以跨越文化背景的障碍,加速全球化进程。技术又是经济转机的关键。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教育决定人力资源的质量;发展知识经济可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而教育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技术还是文化融合的钥匙。东方文明存在技术发展的先天不足,西方文明则出现技术发展的弊端,把技术应用于教育,可能改变原有文化形态,产生新文化。

由此可见,教育技术是教育的制高点这一论断出现得十分及时,切中要害地指出了今天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教育技术是教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教育技术整合进教育学,是未来教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了解教育技术,无以从事教育学研究。而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技术应用于生活,融入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推动新文化。

技术的进步,可能造成教育的革命,而并非专为教育而出现的新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则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些技术转化的工作,属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历史上造纸和印刷术取代竹简和帛书,促成教育的革命,今天新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同样造成教育革命的契机,教育技术研究面临着巨大突破的可能性。

今天,研究者对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体系理解呈现发散性,对于什么是教育技术的回答,有一个教育技术学者,就代表着一种不同的观点,关于教育技术的研究,带着不同教育技术学者的个性特色,还没有普遍承认的知识总体。我们所提出的观点,仅只代表一家之言,难免存在视野及思路上的局限,仍期待得到进一步修订。

[参考文献]

[1]腾福星。科技进步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5]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等。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4]高利明。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3)

多媒体是指借助一种及以上媒体或者载体的形式来表达和展示信息,这种技术按照特定的次序组织信息,形成一个人机交互能力的系统。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直观、生动、形象,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1多媒体技术应用在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指的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语言、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容量大、非线性网络化的特点。关于多媒体技术在传统教育中的优势,主要归纳为以下3点:(1)图文声像并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传统教学中,授课内容受到学时、教材、设备等影响,教学形式单一,学习被动,效果不明显。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通过图形、动画、文字、声音等构造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清晰直观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中为学生塑造生动、形象、新颖、直观的视听美感,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在农艺技术教学中,诸多课程中多是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传统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变为形象,将深奥的理论变得更直观。例如,在农作物病虫害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昆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生理功能等形象展示出来。还有一些课程受到季节时间的限制,例如讲昆虫,但实际教学已经到了昆虫越冬的时期,所以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视频,让学生更细致的观察昆虫的活动和习性特点。这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将抽象理论变为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易于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按照自己思维特点选择学习内容,针对性强,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运用多媒体超文本结构组织和设计农艺技术信息教学,设置学习能力阶梯的形式,不断巩固学生学习,保持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农艺技术教学内容枯燥,概念抽象,而且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无法实践的难题,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的形式,将抽象概念和枯燥内容更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实现积极主动的学习。例如在《蔬菜生产技术》这门学科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展示如何通过昆虫的习性来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主题,通过设置环环紧扣的教学情节,增加学生对自然界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平衡环境的理念。(3)节约时间和空间,共享信息资料,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泛、技术手段多样化,在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或者协作学习,将相关科学知识体系相联系,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获取更多的前沿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技术的远程教学方式,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实现信息资料的共享。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成本低、辐射性强、学习形式灵活,管理方法开放,能够有效地解决地广人多、学历层次低等传统教育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如何实现在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在现代农艺技术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应当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1)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理论学习的关系。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不过其只是一种学习手段,与传统教学具有互补的作用,由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应当与教育理论紧密联系,以理论指导实践,反之,实践活动为理论学习提供更有效的帮助。由此,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应当充分考虑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应用,才能确保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应用。(2)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在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课件的演示时间、速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视听思考速度,两者衔接要确保互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的图文声形,发挥其教学辅助功能,为教学服务,将静态过程灵活展现出来,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3结语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中具有极大的辅助功能,文章通过论述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的优势,指出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理论、传统教育的关系,是提高现代农艺技术教学的关键。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4)

一、问题的提出

    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课程,其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通过对文献及实时对一线通用技术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现在很多通用技术的老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临时调过来的,大部分都是在学校担任化学、物理、生物、数学、信息技术、劳技教学工作的教师及近年从非师范类专业招进来工科类大学生等经过短期学科培训转型而来,很少从校外有一定的技术实践经历的人员中聘请的。这样任课教师本身对于通用技术课程里面的很多知识自己理解也不够,更不用说对技术课程中的教材教法深入掌握了,俗话说老师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半桶水,而且教师的转型也困难重重。这样的观点在很多的文献都提到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此外,在我们对西安某所重点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访谈时,老师说道:“我们学校现在有6位通用技术教师,分别来自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有两个原来是化学老师、一个是语文老师、还有我是计算机老师,现在想引进一至两位教师,专业一点的,但不知道该从哪所学校什么专业去找,因为现阶段好像没人搞这些问题。”我们还从一些服务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公司了解到,“他们的培训人员有很多次都被临时请去做通用技术教师。”虽然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到了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存在问题,但都没有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所以现阶段要促进通用技术课程有效实施与发展,解决通用技术教师的培养问题才是关键。

二、问题的解决

    1通用技术教师的基本要求

    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它有别于以往传统的学科课程,那么对通用技术任课教师的条件要求有哪些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要求通用技术教师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和文学、技术等人文知识。具备相当水平的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也是通用技术教师维护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s]。所以对通用技术教师应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1)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现代的教学观念

    这些基本观念包括: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学习思想、大众教育的思想、学习化社会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多元智能的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团队学习理念等。各种思想理论的发展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作为基础,教学过程教师只有在掌握学生学习心理情况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实施有效性的教学。

      (2)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

    从通用技术的课程性质来看,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己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俗话说:只有拥有100分能力的老师才能带出90分的学生,你让一名本身只具备60分能力的教师去带出90分的学生,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

    (3)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合理选择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以及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比较成熟的现代传媒技术被应用于教育教学,推进了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板书、电子习题、投影演示等现代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发展。而其对教学的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学设备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

      (4)通用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于通用技术教师来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基础。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其次,高中学生正处在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通用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要经常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通用技术课程教材培训、教学研究活动,还有校本培训和研究等,不断获取、扩充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以一个新的视角,进行和完成教学工作,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创新。通用技术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协助者,由此看来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5)通用技术教师要有教科研意识,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通用技术教师应该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立足于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讨论、听课、公开教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课程的教学研究,开发课程资源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2教育技术学的优势

    回过头来看看始终致力于以优化教学为最终目的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对应与上文所说到的对通用技术教师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方面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跟随不同教学观念发展的历史。教育技术学科开设的大量课程都涉及到有关理念的学习,例如:《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李克东、桑新民)、《学与教的基本理论》等。教育技术学从最早的行为主义提倡的程序化教学,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提倡的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以有原有知识的认知,再到终生学习的学习观,各方面都有研究。通过四年的学习,其毕业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教学理念发展历史优缺点而且懂的其适应的应用情景。

    (2)广博的知识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涉及面非常的广博。教育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大致有:摄影、摄像、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高级语言、网站设计、平面设计、基本的物理电路知识、视音频的采集与处理、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导论(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念的学习)、学与教的理论、远程教育等。从内容上涉及到了计算机、物理、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3)对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

    首先,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实质之一即研究如何合理选择教学设备以优化教学。其次,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掌握了现代教学设备的功能操作,理解其优缺点及适应情景。这无疑能保证教学设备在教学中有效的应用,所以教育技术学定能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合理充分而且有效地应用现代媒体教学设备。

   (4)科研创新及动手能力

    首先,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他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新知识体系的更新,要求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迅速掌握新知识体系,并且勇于探索发现新体系中的问题。其次,教育技术学学科要求学生熟悉国家关于教育,教育技术方面的政策、法规,了解教育的一般规律,具有较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研究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沟通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美学修养。最后,教育技术学学科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中大量的实验学生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如摄影摄像技术、专业音视频制作、网站制作、电路基础实验、机器人搭建编程、教学实践等。

  3教育技术学指导下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建议

    在具体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的毕业生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

    ①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其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当然还可以适时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②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分析教学过程。首先要分析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现状,看如何安排教学顺序,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水平,以决定教学深度及广度。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而非死记硬背。其次,根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不同的学习理论安排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学生主动性强时主要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启发式的教学形式为主;而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时,我们可以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设定小目标,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习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分析学习内容难易度、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如何组织教学。当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项目时,同学们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完成,但随着项目难度的增加,学生们不可能单独完成时,教师可以让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学习项目。例如:在灭火机器人完成过程中,由于牵扯的知识很多,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学生无法单独完成。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让他们共同努力完成项目。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较容易地完成学习项目,维持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并在潜意识里掌握团队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从而为他们的掌握团队学习理念奠定基础,服务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喜好特长不同,单一的评价手段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开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种评价手段相互结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内容难易度对学习者进行合理的评价。

    (3)合理选用现代教学设备优化教学

    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学设备可以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坏境,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优缺点及适用情景,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技术充满整个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技术类课程的兴趣。例如在搭建灭火机器人课程开始时,我们通过视频向同学们展示最终要完成的任务,让他们看到最终所要完成的功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或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代教学设备展示操作过程,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教育技术学学科毕业生的特长,建议在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做flash课件、视音频等,辅助学生的学习。

      (4)培养专业技能,做善于动手有创新意识的研究型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联系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学与教的理论及时地解决问题,并且要有科研意识及时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通用技术教师。做一名优秀的“研究型”、“专家型”的通用技术教师。

    (5)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5)

通用技术是新课改后一门全新的课程,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广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它是一门立足于实践、高度综合、注意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对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

STS是“Science (科学)、Technology (技术)、Society (社会)”的英文缩写。STS教育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现在,STS教育已成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STS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得到一些研究和落实,但是刚刚才教一年多时间的通用技术教师们是否对STS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并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能否自觉地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二、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的必要性

1.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技术课程标准提倡要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等等。所以,在通用技术中应强调技术与科学、社会的相互联系,重视科技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符合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特点

技术在科学与社会之间起桥梁作用,并把不同的学科综合起来。通过通用技术课程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3.遵循STS教育理论规律的基本要求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才不断进步,社会才不断发展,这是我们教学的共同原则,而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体现和有效途径。

4.改变通用技术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

目前,通用技术教师来自其他各个学科(劳技、计算机、物理等),对技术理论知识掌握有限,所以平时的教学只限制在教材中,缺乏技术与科学和社会的联系,这极大地制约了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实现。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改变通用技术教学这种对教学内容把握不一、对教学的策略使用各异的现状,而STS教育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导向和有效途径。

三、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的教学策略

1.通过案例分析实施STS教育

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多提供各种有关STS教育的案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首先,可在通用技术教材中寻找案例,如斜而不倒的比萨斜塔等等。其次,案例可采用当前社会中出现的热门话题,如体现科技奥运的鸟巢和火炬设计等等。另外,教学中也可采用体现应用科学原理或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的典型科技发明,如温度计、地动仪等等。

2.通过技术设计实施STS教育

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很多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对科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并加以应用。《技术与设计1》教材的主线是小板凳和台灯的设计过程。《技术与设计2》教材中的设计有结构、流程、系统以及控制的设计,这对设计的要求更高,更不能脱离科学和社会。社会中的结构设计需要力学知识,如桥梁模型的设计(图1)等等。

3.通过科技活动实施STS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小试验、小制作、辩论赛等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制作两脚桌(图2)、辩论B超技术的两面性等等;利用科普知识讲座和多媒体传播信息,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前景,如《不可能的任务》、《科技之光》等电视节目;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如走进发电站了解发电原理和发电机构造等等。

4.通过角色扮演实施STS教育

学生为了感觉到角色的行为方式,把想象的行为按照自己的理解扮演出来,如可以扮演的角色有桥梁设计师、建筑工人、科技研究人员、专利申请者、发明家等等。如假设你是桥梁设计师,将如何对简单地梁式危桥进行加固?

5.通过试题实施STS教育

浙江省在2008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通用技术高考,试题体现了STS教育的理念,很多题目与科学、生活密切相关,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等。所以,可以通过试题练习实施STS教育。如根据力学知识考查生活中吊兰结构的改进(图3)等等。

总之,我们要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实施STS教育,这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提供一种通用技术教学的新途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教师再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79-0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技术(05定义)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从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教育技术,两者都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值得探讨的是,目前国内对这两项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一个系统的概括,这就更加谈不上两者之间的理论关系了。本文通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的研究,对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两大学科的知识理论进行系统建构,希望对教育技术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一个小小的帮助。本文得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主要从以下3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教育技术学是以它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要求及其规律,利用技术与科学、教学系统设计与科学决策方法,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和评价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或绩效)最大化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实践。

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从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等有关的研究成果中寻求理论依据,并且依据各学科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使它们作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指导理论。同时,教育技术学在自己的实际研究领域中,一定要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出发,总结出、建构出、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并将该理论有效地应用于本专业的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美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人才学以及文学、艺术等学科都有联系。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下一个的二级学科,它与该一级学科中的其他二级学科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而且它们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的理论与实践必须依靠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支撑,从中吸取、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发展本学科的内容。

依据上述,我们大体可以知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是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也就是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活动。自从教育这一活动一产生,人类的思想活动、政治活动、教育活动以及技术活动就会产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技术。

二 从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

教育技术05定义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学习环境。

通过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我们清楚地知道,教育技术的研究是围绕学习者的学习进行的,学习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多种,在这里笔者认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普遍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揭示、探索如何调节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交叉立体作用,以及教育对象在受环境影响时的能动作用。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笔者认为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且通过改造人的思想规范人的个体行为。

上述关于两者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人而言,从一出生就开始接收教育,而实现教育活动的过程和资源就是教育技术,另外,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实践活动。

三 从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看

教育技术学从本质上说是运用了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数学等)、社会科学(如哲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来促进教育教学的。它既具有自然科学属性,也具有社会科学属性。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既不是传统的理科,也不是传统的文科,而是融合两者于一体的具有方法论的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是具有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性质,内容的变化,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评价都真正体现了该学科的性质。其实该学科的学科性质一直都蕴藏于、表现于而且作用于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那么,不管是教育技术学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两个学科的性质都具有很强应用性、综合性以及方法论。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实际上就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它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活动、技术活动以及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和评价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或绩效)最大化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实践。它是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运用教学系统设计,通过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现代教育媒体等进行系统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性技术体系。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37-02

Abstract Horticulture Plant Biotechnology is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of horticultural professional. PBL is to ask questions,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as the means during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 PBL is suitable for bilingual courses.It can initiat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of the bilingual course of Horticulture Plant Biotechnology.The effect is good,at the same time it could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the other bilingual courses.

Key words Horticulture Plant Biotechnology;PBL;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高校很多开设了和生物技术有关的专业,越来越多的领域也涉及到生物技术,很多行业急需大量的有一定生物技术知识基础的人才,很多高校开设了和生物技术有关的课程。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是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面对园艺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组织培养基本技术、脱毒快繁技术、细胞培养和体细胞杂交技术、染色体工程、基因分离、遗传转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以及DNA标记等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相关基本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技应用能力[1-4]。在该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作为本科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还需要多了解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为将来从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相关研究及其产业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需要开展生物技术双语课程的讲授,让学生对生物技术的专用词汇和用语进行掌握,在语境中掌握基本技术,同时加强学生生物技术国际化的学习,便于学生查阅外文文献,扩展视野,掌握生物技术的技术前沿和最新动态[5-7]。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因为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同时需要学生对于生物技术的学习兴趣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查阅大量的关于教学法的文献,对于涉及和英语有关的很多教学采用的较多的教学方法是问题式教学,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和面对的学生特点,计划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很多关于技术如培养基母液的配制、培养基的配制、脱毒技术、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染色体单倍型和多倍型的获得、DNA的提取、标记、电泳技术、转基因应用等方面采用问题式教学,为该课程双语课程的顺利开展和该方法在其他双语课程开展的应用提供指导[8-10]。

1 问题式教学模式开展的必要性

本课程教学理念是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中文教学与双语教学相融合,以双语教学为手段、教学内容为载体,博采中西方教学之长,促进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探索和实践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发挥积极的示范与辐射作用。该双语课程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是由课程的2个方面决定的。

1.1 课程内容的特殊性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涉及的内容专业范围非常大,生物技术领域包括的课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而这些课程的基础知识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一门课程中均有涉及,内容繁多可想而知,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部讲授和让学生掌握是不可能的。如何让学生对于每个技术核心有所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成为教师必须要解决的第1个问题。问题式教学模式是目前探究和使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将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为中心展开教学,基本理论除了教师讲授,还需要提前布置问题,让学生去查阅文献,追根溯源,操作技术需要问题式教学,如果采用讲述,学生很难记住,以问题为导向,教师布置问题,案例及项目教学法相结合,学生分组探讨学习[11-12]。

1.2 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内容专业性比较强,园艺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开设虽然有园艺专业英语,但是没有涉及生物技术的词汇,因此在进行双语讲授的过程中,相当于还要讲授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专业英语,加大了工作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感兴趣,同时掌握专业词汇和基本技术英文的表示,大学英语学习最常用的问题式教学法具有很大的借鉴性。

2 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2.1 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将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分阶段地按照不同的章节提前布置给学生,比如研究领域方面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发展简史及趋势,脱毒、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分析标记及转基因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技术操作方面如组织培养培养基母液配制、培养基配制、无菌接种操作、脱毒技术、细胞培养、人工种子制作、DNA提取、凝胶电泳、分子标记等方面的内容,均可以按照问题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布置的问题关于课本上的技术操作方面的,这种问题的答案是有针对性的,关于研究领域方面的,这种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2.2 组织形式

学生需要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来自学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堂上首先是每个学生将自己所得与组内其他人交流、讨论,可以采用中文进行交流,形成一个小组的结论,教师灵活地参与到每个组的讨论中去,进行观察,将讨论向深入引导。小组讨论后形成小组观点进行汇报,每个组每次汇报的学生不同,汇报的学生可以采用小组推荐,还可以采取数字抽取,然后教师选择数字,可以采用男女特征进行选人汇报,比如长头发女生汇报等,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和得到锻炼,每个小组再各自就自己的结论进行英文陈述,然后进行组和组之间的英文讨论交流,最终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得出总的结论,同时要求学生每人撰写出总的中文和英文结论。“问题―阅读―讨论―汇报―结论”这种方式既包括了英文的阅读,也有英文的陈述还有撰写,符合中国英语学习语境下的学习方式,适用于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的学生,有助于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程的开展[13-14]。

3 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关键

3.1 提问方式的多样性

一方面是授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随时随地询问“有问题吗?”“any question?”;另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提问,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提问方式。这对于非母语的学习者,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没有听懂的表达或含义,可以及时提问,便于前后内容的连贯,有助于及时清除理解障碍、回顾前一内容、理顺思路以及调动积极主动的思考等方面。

3.2 回答方式的多样性

在每个内容讲解过程中,用一定的方式来提问学生。可以让学生对照教材英文回答或是借助手机百度等网站作答,可以改变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据调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一般为15 min,通过问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更换,通过手机百度答案学习,可以调节学生思维,转换注意力,活跃课堂学习氛围[11,13-14]。

4 问题式教学方式的作用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教学方式很多,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发现以下作用。

第一,可以促进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相互交流、讨论、陈述,学会了如何自己学习、集思广益、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第二,对于英语底子比较薄的学生,对于英语陈述有时间准备,再通过课堂讨论,加强印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参与讨论、引导思考,对学生的锻炼和提高效果显著,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分享经验、观点和知识,每个学生都能从别的学生那里获得新的东西,甚至教师都能从学生那里获得收获。第三,通过汇报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还有哪些是需要补充和重点讲述的,重新审视教学重点,把握教学核心。第四,通过“问题式”教学,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仅仅坐在那里听,应该尽量把学生放到真实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去做、去尝试、活跃起来。第五,变获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通过提问、收集信息、分析数据等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将学习过程的重点放在“如何学会”上,而不是“学到了什么”。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高效地进行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另外,应对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经常进行总结,并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进行反思、调整和改进。比如还可以采用案例并结合提问进行教学。比如将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公司实例引入理论教学中,对实例进行深入剖析,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生产实际相联系,能起到比单纯理论讲授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14-17]。

5 参考文献

[1] 姜立娜,李桂荣,杜晓华,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91-93.

[2] 彭立新,李爱,李慧,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5(2):63-65.

[3] 毛娟,陈佰鸿,杨宏羽,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草原与草坪,2015(4):109-112.

[4] 黄文庆.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5] 李桂荣,姜立娜,杜晓华,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建设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5(3):80-83.

[6] 朱宏飞,李秋莉.关于生物技术专业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27-128.

[7] 姜余梅,王艳萍,赵征,等.生物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5(11):101-102.

[8] 王丽,姜寒玉,文义凯,等.生物技术专业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9):31-32.

[9] 郑威.A. M. 马丘什金问题式教学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0] 吴刚.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的述评[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4):3-7.

[11] 王娜,潘治利,庞凌云,等.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食品生物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12):208-210.

[12] 王国霞,陈刚,杨玉珍.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5):336-338.

[13] 宋军,李晶洁,韩巍峰.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5-129.

[14] 张金帅,秦军,李永.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23):175-176.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8)

二、研究现状

教练技术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90年代开始被引入中国,其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2000年)

20世纪90年代,教练技术被引入中国。教练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依托于企业:一种是在华跨国企业将其在北美或者欧洲的教练技术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一种是外国管理咨询公司及其在华的子公司或者办事处在企业中推广教练技术。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教练技术凭借企业这一平台逐步为广大人士所认可,其中部分人士开始尝试将教练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家庭、个人、高校等领域。2001年,“21世纪企业教练发展论坛”在上海的成功举行,标志着教练技术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发展。

(二)发展期(2001年至今)

随着教练技术理念在中国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教练技术的高效性,中国香港和大陆的一些咨询机构开始引进和提供教练技术课程,并颁发相应的证书。部分高校已开设教练技术相关课程。对于教练技术的研究也在逐步增加。据陈国海在《中国企业教练技术》一书中阐述:“迄今为止(2010年),在教练技术的研究方面,国内翻译出版有二三十多种书籍”,比如:Logan,David&King,John著,赵宏涛译的《教头革命》;佩里•佐斯,苏珊娜•斯基芬顿著,王莉等译的《人力资源训练工具箱》和《人力资源训练完全指南》;托马斯•G•克兰著,陈霜叶译的《企业教练法》等。国内研究著述的书籍也在不断的出版,比如陈国海的《企业心理教练》和《中国企业教练技术》;李中莹的《重塑心灵:NLP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徐敬东的《唤醒沉睡的舞者/中国式NLP———灵性成长学》;胡谢骅的《把快乐还给自己Ⅱ:NLP创造开心的秘密》等等。相关论文献研究也在不断的发表出版,以CN-KI检索为依据,自2002年以来,共发表有关教练技术论文文献147篇,其中企业类教练技术论文有83篇,占总数量的56.46%,其内容主要是以介绍和引入国外企业教练技术的实践和研究成果为主,内容涉及教练技术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实施教练技术的必要性、如何做好下属的教练、领导的教练职能等。比如:陈国海的“欧美企业引进教练技术的模式”,文章分别介绍了基于性格工具度反馈以及教练技能等三种引进企业教练技术的主要模式,并且运用具体案例对欧美企业引进教练技术的实际操作和成果进行了阐述。刘宗强的“教练技术在新员工沟通能力培训中的应用分析”,文中以教练技术为核心,分析了在新职工沟通能力培训中的应用。范晓禹的“企业教练技术再认识”,文中通过科学再认识企业教练技术,引导中国企业对教练技术的定位从单纯的培训课程转向企业各级管理者必备的管理技能,使教练技术本土企业化,有效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力。高校类教练技术论文有28篇,占总数量的19.05%,其主要内容涉及高校管理、教学、人才培训、素质教育、就业、学科应用等方面。例如:何华宇的“企业教练技术应用于学校管理的思考”,文章在对企业教练技术介绍的基础上,讨论在学校管理中应用教练技术的渊源,进而说明在学校管理中实施教练技术的步骤和途径,最后指出了运用教练技术应注意的问题。李慧的“教练技术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应用”,文章主要内容介绍了T-GROAS职业指导模型,教练技术的应用的五个阶段(营造良好关系,使彼此信任;明晰自身需求,厘清职业目标;正视现实问题,明晰可能影响;发散思维空间,创新可行路径;制定行动计划,实现理想愿景)进行研究。丁雯的“论教练技术在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培训中的应用”(2012年),文中论述了企业教练的理念和方法对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培训的影响;从目标制定与达成技术“心理教练技术”能力测评工具”激励方法手段等方面,阐述了教练型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培训内容。刘素婷的“教练技术在大学生潜能开发中的应用”(2013年),文中在分析教练技术的内涵、角色定位、核心原理、步骤与技巧的基础上,探索教练技术在大学生潜能开发中的应用,提出大学生潜能开发的具体策略,旨在通过支持大学的心态改变,促进大学生实现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类教练技术有6篇,分别是王富强,贾铭的“教练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2013年),文中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1.遵循NLP前提假设,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教师进行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前提就是“学生是没有问题的”,教师应该作为协助者,帮助学生自己成长。相信学生自身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他可以做得更好;

2.教师以成果为导向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和教育;

3.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把自己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和支持者。[9]王富强,贾铭的“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2013年),文章主要阐述了教练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刘向辉的“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课堂教学为例”(2014年),主要概述了教练技术的概念、起源以及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应用性;王富强,李玉祯的“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应用”(2014年),主要内容是教练式沟通、逻辑层次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相结合的应用实践研究。王富强,申秀秀的“教练技术指导下教师如何实现教学主体性———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2014年),主要内容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练技术的指导下,通过问话式教学提高课堂掌控力,运用教练技术的逻辑层次理论解决教学困惑,运用三脑理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的把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主体性。[12]王富强,李玉祯的“教练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应用”(2014年),文章主要内容是在教练技术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思维方式、学习心态等方面的改变,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实现自身的主体地位。迄今为止,大量教练技术相关书籍以及文献的研究出版,表示着教练技术在中国正以良好的趋势发展着。

三、文献研究特点

源于上世纪80年美国的教练技术,现如今已成为欧美企业家提高生产力的有效管理技术,其研究成果也颇丰,然而教练技术在中国还仅仅处于初步阶段。由上图表可总结得到,当前教练技术在中国的研究特点:

(一)教练技术在中国研究的领域特点

教练技术的研究重点虽然仍然在于教练技术与管理的研究,但是研究领域在不断的向外、向深处扩展。由图1数据可以看到,在CNKI中有关教练技术的论文总数为147,而其中有关管理方面的教练技术则占到了总数量的56.42%。也可以看到,整体上企业类相关论文一直高于其它类领域论文数量,教练技术的研究重点仍然集中于企业类的相关研究。从2002至2008年,教练技术的文献主要集中于企业类和其它,高校类论文为零,但是自2009年开始,高校类的教练技术相关论文开始发表,占到了总数量的19.05%,并且整体呈上升趋势,教练技术的研究领域在不断的扩大。2013年,思政类教练技术相关研究也开始在不断的深入,论文数量占到高校总量的17.65%,而且研究还在继续发展。

(二)教练技术在中国研究的内容特点

目前,我国对于教练技术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性研究、理论研究和价值研究,理念研究相对较少。在具体的查阅论文之后发现,对于教练技术的研究方向一般是集中在教练技术的概念研究;教练技术的技能研究;教练技术与其他辅助技术的比较研究(教练与传统培训;教练与心理咨询和治疗;教练与指导辅导);教练技术的起源发展研究;教练技术的应用性研究等方面。目前,国内对于教练技术的理念研究相对较少。

(三)教练技术在中国研究的数量特点

教练技术相关文献总量不多,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从上述曲线图表“总量”线可以看到,自2002年教练技术相关论文研究以来,每年都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至今为止已发表有147篇论文文献,年平均量为约为12篇,虽然总数看起来不多,但是发展势头良好,而且总体上论文总量也是在不断的上升的。从此也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教练技术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对教练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54-01

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采用概念图的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1 概念图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概念图,是指人对知识的一个认知结构,其可以用来体现人对知识的学习效果,通过心理实体,表达对一个事物的了解程度。概念图是通过图示来展现知识体系结构的,其可以检验人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其中,图示理论最关键的特征是刺激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结合。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采用概念图教学模式,可以提高人的认知结构水平,因此,将概念图教学模式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形成认知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图示理论的表现形式中最重要的是图示理论的概念图,概念图通过图形的方式,以弥补文字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其也是一种最有效的传达知识的教学手段,为语言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通过信息流的双向记忆,使知识在短时间内记忆在人的大脑中,当人对环境中的某事物产生知觉时,在短时间内就会将信息纳入记忆系统中,同时对知识进行长时记忆的交互,通过对信息组织和处理,使知识被有效地吸收。因此,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记忆工具,是信息有效处理的记忆系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的发展变化、学会利用多媒体软件来解决相关问题及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学目标,其教学目标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相互结合,而概念图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使其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2 概念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图示理论中的概念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其教学模式分为演示、分层次教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四个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注重技能的操作,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在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多数教师更注重信息技术的技能操作,因此,为了改变教学现状,可采用图示理论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因此,针对图示理论的教学模式,在演示阶段,可采用模仿式学习的方式,即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再对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学习,模仿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创造力的前提。

采用分层次教学,即自学辅导概念图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分层次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改变优秀学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现象,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图示理论的教学模式中,通过教师的分层次教学,优秀的学生能直接画出概念图,而差等生通过知识的构建,也能完成概念图的制作。其教学活动流程步骤如下:第一,学生分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组,为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做好铺垫;第二,目标分层,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来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了解;第三,开展自主学习和讨论模式,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完成概念图的制作,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第四,分层评价,在评价活动中,首先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完成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进行纵向评价,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评价中主要以鼓励为主,适当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及提出建议,并保持学习的兴趣,使其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在小组合作阶段,通过小组分工的形式,完成信息技术知识结构概念图的制作,针对学生在制作概念图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积极给予指导,并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巩固,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在自主探究中,教师创造情境问题并提供信息技术的相关资料,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并把概念图制作出来。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制作的概念图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山东省青岛第四中学,山东 青岛 266012)

参考文献:

[1]满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通用技术教学论文篇(10)

摘要:对开展移动教育的基本条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将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远程一现场教学和专家远程救助中的时空问题,有利于教学调查和评价快速反馈的实现,为学习者实现课内外学习一体化提供了平台。目前开展移动教育的软硬件技术已经成熟,将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是非常可行的。

关键词:移动教育技术;体育理论教学;移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3-0087-03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从简单的通话工具演变成了今天可以完成多项信息处理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新的技术和产品的出现总是引领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这些智能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有人尝试把这项新的科技产品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并由此引发了教学模式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变革。相关专家把这种基于移动网络技术所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定义为移动教育。目前,关于移动教育的相关研究也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关于将移动教育技术引入到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相关研究在国内还不多见。本研究以此研究热点为切入点,对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可能性、可行性及实际应用中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为移动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1 移动教育的基本概况

1.1 移动教育的概念

移动教育(mobile education,M-education)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连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设备(如手机、PDA、平板电脑等),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

1.2移动教育的特点及可实现的功能

移动教育是在通讯技术发展起来以后新兴的一种教育技术,它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弥补了传统远程教育时空限制的问题,在达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的目标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发展现状看,移动教育除了具有网络远程教育的数字化、个性化、交互性、网-络性、跨时空性、虚拟性等特征以外,还具有移动教育独有的移动性、及时性、无线性等特点,使学习变得更加方便灵活、独立自主,内容也更加新颖丰富。

1.2.1 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新型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文件已经完全可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进行浏览,实现了移动网络和传统互联网的无缝链接,移动终端可以和有线网络一样利用各种互联网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随时随地浏览相关学习资源。

1.2.2 为学习者提供学术讨论、求助、答疑的平台

在移动网络技术尚未普及时,人们虽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收发邮件、QQ聊天等方式进行实时交流,但仅局限于通过电脑有线上网展开交流,在时空上受到较大限制。移动网络技术发展起来以后,不但电子邮件、QQ等应用通讯工具扩展到移动终端,而且还开发出移动终端独有的微博、微信、易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使实用范围和通讯的实时性大大增加。学习者可以利用这些平台,采用文字、图片、语音甚至视频的形式,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随时展开学习讨论、求助、答疑,如移动户外情境教学、专家指导远程救助、专家指导远程修复、学习伙伴移动协作等。

1.2.3在线测试

从远程教育开始,人们已经开始尝试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测试,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和评价,这一点同样在移动网络上得到继承和发展。有的研究者正在尝试通过语音甚至实时视频实现对表演操作性的技术技能的远程考核。

1.2.4 辅助管理

远程教育同样也为教学管理提供了方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到学藉信息、课程资料、考试信息等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信息,管理人员也可以方便地通过即时通讯应用及时发出相关通知和提醒信息,使、每个学员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

2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教学的可行性

目前,基于网络技术的远程教学已经较为成熟,很多院校都已经通过网络媒体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远程教育资源,如各级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站、教学视频等。然而体育理论课程是一类与运动实践技能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体育理论教学相比较一般理论教学,更加注重教学中的实践性和交互性,要想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增加实际练习、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

2.1体育理论教学的特点

2.1.1教学场境的时空转换性特征

从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内容都是针对运动实践的理论指导,这些理论内容的验证必须依靠和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同样理论原理可能适用于一个或多个运动项目,要想在教学中完成对相关理论原理的验证,就要进行多个运动场境的转换才能实现。在传统教学中,对运动实践案例的分析多以教师讲述、展示图片或观看录像的形式进行,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抽象、呆板,不够直观真实,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1.2运动事件的突发性特征

体育理论课程的许多内容都涉及到体育运动实践中的突发事件,如运动后的应激反应、运动损伤等,这些运动事件往往突然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针对这样一些突发事件开展现场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如在传统教学中,对于运动损伤的处理往往通过展示图片或观看录像,而实践练习也只能是单纯的模仿,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完以后也不知道如何去实践,或是不敢去实践,难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

2.1.3教学对象的流动性特征

体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在读书期间除了完成自身学业以外,还经常承担各种比赛任务,同一班级可能涉及多个项目,在校上课的学生人数经常发生变化,而外出比赛的学生由于离开学校,相关课程学习的连惯性和完整性则被打破。如何保持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完整性一直是体育院校教学中面临的难题。

2.2 将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体育理论教学的优势

2.2.1 有利于开展远程现场教学

体育理论课程是一类实践指导性较强的理论课程,通常要通过课堂讲解和户外运动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获得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仅通过抽象的课堂讲解很难使学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但如果完全采用户外现场教学,则又很难保证提供足够的知识容量,这一矛盾一直以来是体育理论教学的难点。将移动教育技术引进到体育理论教学中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多学科教师之间加强合作,当理论教学涉及到运动实践的相关内容时,户外技术教学的教师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将户外教学的画面实时传递到理论教学课堂中,协助完成理论教学。

2.2.2有利于实现远程专家救助

在体育理论课程中,如《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课程涉及运动实践当中出现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教学中主要包括理论讲解和技能实践两部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模拟练习的方式进行,但在实践时主要是对实际发生的案例来进行,而这些运动实践中突发案例的发生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因而开展实践教学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而运用移动通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当运动损伤发生时,现场人员可以通过移动通讯技术将现场情况实时传送给相关教师,相关教师可以根据实时画面对现场人员进行指导完成救助,这样既可以使受伤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救助或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又能使现场救助人员在专家指导下完成一次实践练习。甚至还可以对现场画面进行录像,在后期的理论教学中作为案例和视频教材,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教学资源。

2.2.3有利于进行教学调查与评价

调查与评价是教学和管理中经常要完成的工作。如《运动训练学》教学中要用到大量的运动实践案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往往以学生自身的运动实践反馈信息作为教学案例,然而收集资料的工作一直是任课教师的难题,对反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往往会耗费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信度和效度都不高。若依托移动教育技术平台,则可以根据教学和管理需要,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将所要反馈的信息录入到手机客户端,并通过网络汇集到主机并自动进行分类整理,教师可以迅速获得所要的结果并运用到教学中。

3影响移动教育技术全面应用的主要因素

虽然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发展已经为移动教育铺平了道路,但将移动教育技术全面应用于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缺乏政策支持,商业化程度低

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商业运作。从移动教育的商业化运作来看,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完善的商业链尚未形成,目前开展的一些项目还未能真正深入到学校的核心业务。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有关移动教育政策的缺失,影响了移动教育的商业化运作。

3.2 网络资费价格较高

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将移动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已经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但当前网络资费水平较高也是影响移动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移动网络主要按照流量收取费用,对于文字图片资料来说,所需要的流量不大,大多数学习者还可以承受,但对于视频资源来说所需要的流量要大得多,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移动教育视频文件的传输和。相信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相关资费也会相应下调,逐渐满足人们对移动教育学习的需要。

3.3缺乏专门的课程教学软件

上一篇: 督导工作方案 下一篇: 法律术语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