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7 11:06:01

阅读教育论文

阅读教育论文篇(1)

2作为游戏形式

绘本阅读可以当成一种游戏,一种文图和声音的游戏。席勒说:“从游戏出发,想象力在它追求自由的形式的尝试中,终跃到审美的游戏。”绘本阅读这种游戏,凭借一种初始的审美经验去倾听和参与,在想象的游戏中将一切实体的经验与理念加以搁置,进入一种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融的审美境界。绘本阅读时,孩子听也好,思考也好,动手或动脚参与互动,动口发言讨论,都必然是游戏。虽然有时我们会用“幼儿园绘本课程”,但我并不希望绘本阅读成为日常的一种课程。它是一种综合教育,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是通过参与故事的讲述、图画的欣赏和自我的表达的过程获得的。大量的绘本阅读作为重要的幼教资源,可以把儿童的个体差异诱发出来,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个体差异带来的情感、心理、认知等方面的需求。绘本教育所强调的应该是自由表现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严格地按照课程设计,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步骤作为评价绘本阅读活动的标准,乍看上去是个完美的课堂,却未必有益于儿童的个性化发展。说到这里,我想起中国足球的少年队总是强于青年队,青年队又强于国家队。这不能不让人思考:少年儿童的天性和个性是不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被一点点削弱?作为同样具有游戏属性的足球,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需要维护孩子的天赋和个性化发展的,不能靠一刀切的功利性训练。

阅读教育论文篇(2)

(一)论著方面:黄良著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2004)、曹明海著的《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潘纪平著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2005)、韦志成著的《语文课程教育学》(2005)、张弛著的《语文教育人文论》(2006)、朱绍禹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曹明海著的《语文陶冶性教学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7)、翟京华著的《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2010)、李剑著的《教育审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论文方面:近十年有关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论文很多,笔者在知网中输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检索后有6000篇文章,从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长趋势。包括:曹爱明的《中学语文审美式阅读教学探究》(2004)、刘国敏的《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2006)、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7)、张英的《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8)、杨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2009)、杨进红的《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贾文娟的《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等。此外,各类期刊也刊载了很多有关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炜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2006)、杨萍的《论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孙杰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丰的《审美理智主义视野下审美教育的特性及态度分析——以阅读教学为例》(2011)、雷鹄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内容简述

杨进红在《语文阅读审美体验研究》中提出:1.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视野;2.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3.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4.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刘卫红在《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中则创造性的提出:审美性阅读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阅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音字形层面、语义层面、意蕴层面;在如何设计审美性阅读教学上提出: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感知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创造的实现。秦春蓉老师曾在《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审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发现美,而发现美就必须具有感受课文的灵敏性和统摄力。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桥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阅读审美感受还须加强美读的训练。文中表明在阅读中把自然、社会、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美的观点详尽地阐释了阅读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措施。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问卷得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兴趣不高;2.语文阅读课服务高考、重在使用;3.阅读课上老师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4.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5.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2.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理解、重视不够。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1.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强化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4.在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是:发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内容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学构成要素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够,没有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三、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缺憾

(一)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很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摘抄、诠释方针政策和新课标层面上,缺乏在实践层面上的实现条件、操作保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开展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首先要深入教育第一线、其次要有层次性,采取实地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真正深入一线的研究并不多,即便深入一线做问卷调查的也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一个学校的调查研究,缺乏层次性。

(二)研究内容有待拓展很多研究仍没有摆脱以传授知识和应对考试为中心的目标上,此外研究主体大多在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高考的指挥棒更加显性化。虽然强调“一纲多本”,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有些教学篇目远离学生的生活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审美体验了。

(三)研究体系有待整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脱节,很多理论难以付诸实践,理论建构空洞,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而有些理论研究因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而只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因而,我们的研究应该突破理论——实践单线条的体系上,整合成理论——实践——理论的三维体系。四、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发展趋势展望语文阅读审美教育,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定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笔者发现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在语文阅读审美教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此笔者对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些许展望:

1.加强对阅读审美教育理论基础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评价机制。语文阅读审美评价分为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课内评价是指教师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测验的形式进行课内评价,当然要注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课外评价是指学生在课外定期参加阅读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鉴赏水平、阅读兴趣进行评价。

阅读教育论文篇(3)

纵观一些经典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实录,发现有一共同点:一堂课的精彩之处出现高频率的瞬间,多是在抓住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时。为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了启蒙教育实践活动,一时间“启蒙教育”竟然成了阅读教学的点睛之笔。在此,我将结合实践中的点滴之感,抛砖引玉。一、启蒙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特征启蒙教育,以前在阅读教学中多是处在无意识之中。有意识的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启蒙教育,在实践中发觉,它犹如给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等注入新的血液。如:一是,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设一个启蒙教育教学环节,丰富教学资源环境;二是,可以把启蒙教育作为了一个教学目标,对学生产生影响。1、启蒙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是课堂智慧的体现我想先用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自古无场外的举人”,“这是范进的格言”,前一句是《范进中举》一文中主人公范进说的一句话,后一句语文老师对同学们说的。这是笔者在读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讲的一句话。为什么多年前的一句话多年后还有学生仍旧记忆犹新与受用?这个案例实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所搞的启蒙教育,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教育在阅读教学中作为了一种新的精神生产,实是一种教育智慧,并以一些鲜活的“智慧”在影响学生的发展。2、启蒙教育在阅读教学中是灵感的闪现我还想用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如:“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赤壁之战》一文的教学已进入了尾声,突然班上一个同学站了起来,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于是我便抓住这一问给学生讲解:此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来改写的,公元208年的冬天,孙权手下的周瑜、黄盖等针对曹军的弱点,在赤壁用计打败了曹操。这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关于曹操的好人坏人之论,中国历史书中写到曹操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伟大的诗人,他一生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历来是不以胜败论英雄的,刘邦打败了项羽,谁能说项羽不是英雄。此时我又因势引导,提示同学们在课余最好阅读如《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籍,去了解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以此最终完成了对学生这一问题的解答。从笔者的教学实例中也已感悟出,阅读教学中的启蒙教育是“教与学”灵感的闪现,关键在于要善于抓住能进行启蒙教育的契机!3、启蒙教育只是一个过渡,能及早的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导向。阅读教学中的启蒙教育,它能使学生产生出一种自觉,一种个人的内在性要求朝着某一方向发展的意识。如:我曾记得读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唐伯虎三点秋香”的故事,于是才有我以后在读师范时,在工作后,只要是能见到有与唐伯虎相关的书籍、资料、影片等,无不是如渴的去见识。阅读教学中的启蒙教育能启迪学生的兴趣与理想,具有发展性。启蒙教育只是一个过渡,能及早的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导向。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践启蒙教育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如果我们的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们连门都没有引进去,我想“修行在自身”的话就不要谈了。为什么有的学生会对阅读教学感兴趣,我认为是他在这门学科上遇见启蒙老师了,他的启蒙老师可能在你之前,可能就是你,是启蒙引导着他跨进了这门学科的门槛。用哲学理论的说法,事物的发展由外因和内因两种因素决定,那么启蒙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来说,不就是一个重要的外因了。阅读教学中的启蒙教育,一种特殊实践活动,让我的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启蒙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激发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主动阅读,“迷”上阅读。为此,教师为学生选择的阅读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并善于把学生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阅读活动中去。为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还要鼓励和接受学生的新奇想法和做法,并给予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如:教学中学生产生类似“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想法,学生有这一问,教师之我在教学中能够引起重视,并训练迁移,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学到了书本上从没有的,更能给学生以后的学习导向,去找到自我需要的东西。课内与课外都是发展学生阅读兴趣的很好场所,那里有丰富的阅读材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想象、创造。从小培养的阅读兴趣会成为学生以后喜爱阅读的强大动力。可以说,阅读教学课堂中通过启蒙教育所培养起来的兴趣,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2、多渠道地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启蒙教育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灵活组织启蒙教育教育活动,如果教师能巧妙设计、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主动性。例如,《琥珀》一文的教学,学生在教学中已明白琥珀化石形成的条件,作教师的我本给学生出了一个紧扣教材的提问:“给你松脂球,你能否将其变为化石?”班上同学们说不能时,作教师的我结合科技的发展提醒,就有同学回答到:“化石的形成要几千年,但这是常规。以前铁树要六十年才开花,如今的新科技不是让它几年就能开了吗,我今天还不能将松脂变成琥珀,明天也许我行,不是再需要万年,而是几年就能让松脂球变为化石。”我的阅读启蒙之花又还开到了课外,有不少的学生还真捡回了一些化石,着手研究了起来。就是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学生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之中。3、在启蒙教育中创设愉快宽松的阅读环境在学生回答课堂问题时,教师创设愉快宽松的阅读环境,是寻求学生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的源泉。如:《理想的风筝》一文的教学,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只要春天一到,就想到了刘老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意启蒙,就有了这样的答案:也许是作者因春天来了,通过燕子飞回,由燕子而想到了刘老师的那两只双飞的燕子风笋,想到了刘老师的高大形象。老师,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向刘老师那样的爱护学生,爱护生活的教师。在启蒙教育中创设愉快宽松的阅读环境中可以看出,学生会根据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真实感受做出回答和解释。因此,在启蒙教育中创设愉快宽松的阅读环境,才能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兴趣。

阅读教育论文篇(4)

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学前儿童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场景和游戏活动中进行。从年龄分段来看,幼儿具有良好的模仿能力,好奇心也比较强;从发展特点来看,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格健全发展的最佳时期;从教育关系来看,保证儿童心智健康健全成长是最基础性的工作,游戏是促进儿童心智发育发展的最佳方式。

一、游戏对幼儿阅读教育的作用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能够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使儿童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积极组织各类游戏活动,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游戏是儿童内心活动的自身表现,是儿童最纯洁、最神圣的心灵活动的产物”。《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将游戏与娱乐规定为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1990年《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明确提出“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权利,不应当仅仅理解为娱乐与消遣的权利,而应当把它看作是幼儿的发展权”。[1]在新一轮课改中,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权利与人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2],强调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由此推断,游戏与儿童这两个概念是紧密联系的,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是全方位的,可以说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①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进行各类探索性活动。儿童天然的好奇心理在游戏中可以得到全新的释放,同时在游戏中借助于自身的想象力构建认知系统;②从社会性角度来看,游戏可以实现儿童社会性的需要,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幼儿之间的假象性活动可以实现人际交往的雏形构建,共同游戏可以满足幼儿交往的基本需求,从而形成基础性的社会观;③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来看,游戏能够实现儿童自我肯定的心理诉求,在游戏中,儿童能够自我满足,建立起自信心,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3]

二、当下幼儿阅读教育中游戏精神缺失的原因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以智力开发为导向的早期教育理念诱导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待发生了改变,合法的游戏在学前儿童教育中逐步丧失了应有的地位。幼儿教育出现了游戏教育理论研究逐年增加,幼儿的游戏活动逐年减少的现象。幼儿教育模式主要以知识取向为中心,以各类“特长教育”为辅助手段,儿童在幼儿学习阶段过早的变成了任务客体,知识灌输的对象,游戏的价值被人为的忽视。从教育现状来看,幼儿阅读教育中游戏精神缺失主要原因有:家长层面的功利性导向、幼教课程结构性障碍、权威化的教学模式。[4]1.家长的功利性导向。现在的家长多数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幼儿教育很重视,普遍性的拔高幼儿教育,单一的将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幼儿掌握的知识变成了家长互相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违背了幼儿生命成长的基本规律。2.幼教阅读课程结构性障碍。当前的幼儿阅读教育课程多是预先设计好,对幼儿游戏空间、时间、材料考虑不足,限制了儿童游戏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幼儿园的阅读角就是单一的小学化阅读模式,一张课桌几张椅子,忽视了幼儿本体在阅读中的体验感,另外一点,当前幼儿教育阅读课程存在较大的结构性障碍,多数阅读以视读为中心,而幼儿阅读尤其是早期幼儿阅读教育需要的是听读,许多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在展开阅读课程时模式单一,从而在开发幼儿阅读能力上存在结构性障碍。3.权威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幼儿阅读教育中,教师承担的是知识媒介,语言是最主要的手段,而当前一个主要的问题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规则养成和纪律化成为幼儿教学的首要选择,在权威化的师严压力下,孩子的游戏性阅读本能从源头已被扼杀。许多教师为了课堂秩序的优化和教学过程的流畅,会制止学生的奇思妙想。如此权威化的阅读教学模式,看上去课堂秩序井然,小朋友也很守纪律,但扼杀了孩童阅读的自由想象力和交互感。

三、幼儿阅读教育中重塑游戏精神的方法和策略

幼儿教育家张宗麟提出幼儿教育应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活动为中心,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富有游戏性。[5]从生理和心理两个维度来看幼儿教育实践,应该在教育活动中推广游戏精神的重塑:1.根据幼儿接受特点设计游戏内容。张宗麟认为,幼儿游戏的前提是“儿童是儿童”,各种作业能出于游戏的态度,则生气勃勃,儿童乐为[6]。因此需要根据儿童的接受特点设计合适的游戏内容。首先游戏活动内容应该模仿和反映现实生活,还要能够在模仿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加工和重组要求,从而达到教育性和愉悦性的统一。2.根据幼儿心理特点设计游戏环境。阅读游戏教育是否最终取得良好效果还取决于游戏环境,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能够促进幼儿智力水平的开发,能够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首先要根据幼儿心理特点设计游戏器具的形状、大小、颜色等,保证各类器具的放置符合幼儿的审美,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其次,游戏空间环境的布置要有灵活性,注重安全性的同时,还要能使幼儿愿意参与游戏环境设计,充分发挥环境的心理影响,第三,阅读内容也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符合预先布置的环境,只有环境和内容相吻合,幼儿在游戏中才能更好的理解阅读。3.根据幼儿兴趣特点设计游戏形式。在阅读游戏教育过程中,游戏形式是否合适影响幼儿的参与性,良好的游戏形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兴趣,从而有利于教师把握幼儿的兴趣点。游戏活动和幼儿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不同的幼儿对游戏理解存在差异,在游戏形式上要注重设计,为幼儿主动参与、讨论提供契机,通过听,说,演等多种形式让孩童接受阅读,而不是单一的文本化阅读,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

四、重塑游戏精神在幼儿阅读教育中的意义

翟晓云认为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口语,甚至身体动作等综合手段来理解对色彩、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刺激视觉器官的符号信息,或凭借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以图为主的婴幼儿读物的内容,通过感知、观察、思维、联想等形成对客观世界的主观体验(即心理图像)的一种认知过程。[7]由此可以看出,幼儿阅读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以把握幼儿心理特征为主线展开的一项教育活动。游戏的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实现建立在儿童主体性发展被接受的基础上,好游戏是幼儿天性,因此重塑游戏精神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积极作用。游戏可以给儿童快乐、经验、思想、健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深远影响。陈鹤琴认为游戏的直接表现是为儿童提供快乐,其长远的影响在于发展儿童的身心、促进儿童感知力的发展,把枯燥的阅读教学,化为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兴趣,强化学习,才是阅读教学游戏化的意义所在。[8]综观幼儿阅读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基本要素主要包含“我想知道、形式自由、我能干什么”,表现在具体活动中,就是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在幼儿教育中重塑游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注重游戏精神,有利于在阅读教育中促进幼儿智力开发。幼儿时期是孩子智力开发的关键期,注重幼儿阅读教育中的游戏实践,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幼儿在游戏化的阅读教育活动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思维,让孩子在自己思维的想象空间中感受成长的快乐。在引导幼儿阅读时,可以选取篇幅短小,语言简朴朗朗上口,适于幼儿吟诵的传统经典文本。例如选取李白的《静夜思》作为幼儿阅读的材料时,可以辅助一些视听材料,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化的表演。2.重塑游戏精神,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控力。幼儿天性活泼,在成长过程中,游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在阅读教育环节,通过游戏精神重塑,可以让孩子自由尽情的发挥个性释放自我,充分调动孩子玩中学,比如选择优秀的文本《我是好帮手》,教师可以一边读,一边引导幼儿“看看谁最棒”,也可以让幼儿相互评优,将教育和优秀合二为一,在满足孩子的游戏天性的同时,循序渐进,既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更能增强孩子的自控力,从而发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成长过程中提供更有效的自我观照。游戏在幼儿阅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教育活动中,要满足幼儿教育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离不开游戏精神的重塑。陈鹤琴先生强调活动单元的教学主要着重于室外活动,但课外游戏的直接表现是为儿童提供快乐,能够发展儿童的身心、促进儿童感知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如何把枯燥的阅读教学,化为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孩童的阅读兴趣,强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才是阅读教学游戏化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EB/OL].(1990-9-30)[2011-03-19].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01-08-01).

[3]陈爱萍.幼儿教育呼唤游戏精神[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4]杨其勇,张杰,沈雪松.回归幼儿教育“诗意化”特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9).

[5]张沪.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阅读教育论文篇(5)

针对中专生展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这对于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形成与价值体系的构建都会产生非常直观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对于这些篇章中的审美要素要有更为深入的挖掘。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认知,这也能够更好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构建。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审美教育通常需要经历一个有效的积累过程,尤其是对于很多中专生而言,他们自身的基础水平本来就较为薄弱,对于很多阅读文章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要循序渐进的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对于什么是美要形成正确认知。很多学生在这一点上都不具备良好的认识能力,自身的审美意识也十分缺乏。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要让学生具备更好的文学鉴赏能力,这是审美能力能够得以形成的基础。课本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教学素材,这些文本的学习中对于学生基本价值观念的构建往往能够发挥很好的引导功效。教师要透过对于这些文本的讲授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审美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得以实践。

很多学生自身的审美观念都较为缺乏,对于到底什么是美没有良好的认识。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文本的积极教学功效,要给予学生更多有价值的引导。如,在学习《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些文章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种美不仅因为它们是具体的客观的审美对象,而且还因为它们是我国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杨朔散文《荔枝蜜》中小蜜蜂的美,并非因为小蜜蜂有华丽的外表,而是因为其终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勤劳工作,为人类酿造最甜最美的蜜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很多学生都缺乏对于这些美的要素的认知,对于美的认识也仍然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上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一心为公等英雄人物和事业是美的,但也有人把学雷锋的人看作是“傻子”。这说明只有具备了正确审美观的人,才能感受、理解和评价客观存在的美。

二、体会自然中的美

审美教育可以有很多教学切入点,值得学生欣赏与感受的内容也有很多。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能够体会自然中的美,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开端。大部分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的美都能够产生共鸣,并且学生也能够感受到那种美的享受。课本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的文章也非常多,这些都可以成为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针对这些文本展开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对于文意有基本认知,更是要透过文章的语言层面挖掘其后带给我们的很多领会与感悟,这才是审美教育的意义所在。透过对于自然中的美的体会是审美教育的第一个阶段,这也是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审美意识的一个关键过程。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使自然景物更具体、形象、生动、细腻、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济南秋色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努力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象和优美画面,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与熏陶,从而培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透过自然中的美来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课本中也有着很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好的教学素材,这才能够提升审美教育的成效。

三、体会社会生活中的美

审美教育同样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展开,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社会生活中的教学实例往往更为丰富,课本中也有着大量对于这些内容的描写文本。无论是对于一个典型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于一个人物的品格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要让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形成更深入的感知,要让大家对于社会生活中所传递出的一些值得学生深思的人和事有更好的感悟。这些事物中往往都包含着很有价值的审美素材,透过对于这些内容的挖掘将会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课本中有着很多很有代表性的篇章,教师要透过这些文章的阅读教学来深化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驿路梨花》一文中,所描写的以哈尼小姑娘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为方便过路人,精心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反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无疑都在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语文教学就应该充分发挥作品的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使学生思想、感情、心灵受到感染,从而形成正确的美丑、善恶、是非的判断标准。这些都会带给学生非常积极的教学影响,并且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的得到发展与构建。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应当有的方式所在。

想要更好的在中专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选取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要让学生对于什么是美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教师也要充分挖掘课本中有价值的教学素材,要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美。这些事物中往往都包含着很有价值的审美教育元素,透过对于这些内容的挖掘将会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亓佳.浅谈中专语文教学的目标与方向[J].职业技术. 2011(02)

[2]李秋菊,刘国辉.浓情助教 由情入理 情理结合――浅谈中专语文教学[J].职业技术. 2009(11)

[3]徐卓华.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职业技术.2008(03)

阅读教育论文篇(6)

2.为中职生创造一个赏识的家庭环境。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影响着孩子的品质和思想的形成。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一向是过于苛责,特别是在自己孩子学业成绩不理想时,说出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话语。为此,应该与中职学生的家长们加强联系、沟通,尽量少批评,让他们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用赏识的方法帮助孩子进步,给予他们的孩子尊重、信任、鼓励和理解。并且要善于发现中职生自己没有感觉到的优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创造一个赏识的家庭环境。

3.提高教师赏识意识,营造一个赏识的教学环境。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多看学生的长处。一句得体的赞扬会激发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甚至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赏识为主,批评为辅”。对于后进生不使用讽刺的言语,或是由于无意地流露出小看他们而伤害这些敏感的,渴望得到赏识的心灵。每次考试后,不公开学生的分数或是把他们的成绩贴于墙壁上以保护后进生的自尊。也不要让这个群体自我反省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进一步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尽量用赏识的言语去浇灌这些学生的心智之苗,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能行,最终让他们达到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可以经常用:“youarereallyexcellent.”,“Iamtrulyproudofyou.”,“Youhaveabeautifulsmile.”,“Iappreciatewhatyouhavedoneforus.”。这些鼓励性的话语不仅仅建立了学生的自信而且激励他们去主动学习。让后进生也能享受成功的快乐。当想让中职生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注意用礼貌语言,例如:“Pleasesitdown”,“Wouldyoupleasecometotheblackboard?”,“Wouldyoupleasekeepsilent”。

4.创造和睦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之间互赏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让中职生不但从教师那里,而且从自己的同学那里得到赏识。首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赏识,并且给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最好的赏识是发自心底的和真诚的。中国是一个倡导谦虚的国家。谦虚被看成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当人们受到表扬时总会谦虚地说:“Oh,Iamnotsogood….”,“Therearemanymistakesthere….”,“Ithinkitisjustsoso….”。向中职生建议要坦然地接受赏识。这也是他们肯定自身价值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它使中职生感觉达到良好的状态。教师可以给他们举些赏识的句子:“Ithinkyouareverygoodat…”,“SomethingIreallylike……”,“SomethingIlikeaboutyouis……”。让同桌之间彼此写下赏识对方的地方。然后大声地以第一人称朗读出来。让他们的同桌知道这些赞扬的话是发自真心。读的时候为同桌充满自豪感。例如:“Youareveryintelligentandunique”。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赞扬的话语,有时候可以给予他们具体的例子。这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相信当学生听到别人的美好评价时,必定会唤起他们从未有过的思考并兴致高昂地去追求更大的进步和成功。起先他们对他们的同学的赞扬的话语可能会感到有一点害羞和犹豫,但是他们通常会认真地听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学生们的反应是强烈的:“Atfirst,IfeelsosurprisedwhenIhearthepositiveremarkswrittenbymyclassmates,whichmyclassmateswroteaboutme.ThenIwasveryhappy.”。“IfeltveryhappywhenIknowwhatmyclassmateswroteaboutme.Ireallythankthemfortellingmethat.”“WhenIhearthecommentsmyclassmatessayaboutme,itmakesmefeelthatIcanhavemorefriendsinthefuture.”。能够感觉到我们的中职生是多么地渴望被赏识和承认,他们尤其需要被教师和同学赏识和承认。同学间的相互欣赏,互相感染,使同学之间逐渐形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5.培养自我赏识意识,有效地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除了从教师和同学那里得到赏识以外,最后一个赏识渠道实际上是最重要的:自我赏识。在教学中培养中职生自我赏识,自我赏识能够真正的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当学生们听到别人的赞扬时,我们作为教师是否做些什么来进一步唤起学生的自信?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用英文写作关于自己的小作文,或是列出一张关于自己优点的单子,大声地自豪地在班级里朗读。作为教育者我们知道当学生们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感觉良好时,他们通常会有超常的表现。

二、赏识教育的原则

1.适度的期待。教师对学生认知活动的期待会影响和改变学生自身的思想体系,对于学生自信的培养有直接的影响。不断地给学生鼓励和爱,学生自然地就会产生自信,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必须是恰当的,也就是说期待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相符合。另外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期待。

2.及时的肯定。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本质:希望自己所作的努力得到肯定。教师对学生充满真诚的肯定绝对会使学生充满自信。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肯定不仅仅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也是一个消除不良因素影响的过程,可以避免批评和谴责带来的负面效应。把自信归还给学生,让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几句赞扬和肯定的话语比暴风雨般的谴责更有效。所以肯定的越及时,肯定的效果就越好。

阅读教育论文篇(7)

[1]裴亮.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4,11:26.

[2]张小巧,郭根生.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8,02:89-91.

[3]李家安.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与融合[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6:57.

[4]韩璐璐.德国高等教育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时空,2014.

[5]周国宝.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教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金林.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1).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6).

[3]杨海霞.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系统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

[4]赵万宏,杨友桐.我国网络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动因及存在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

[5]江有宏中等卫校女生的身心健康与体育教学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6]王俊吴晓红徐凯浅谈形体训练对卫校女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32)。

[7]张顺民中职女生体育教学的几点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9,(22)。

教育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蒋莉萍.如何搭好初中英语向高中英语过渡的桥梁[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9):175.

[2]张曲珠.试论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J].科教文汇旬刊,2015(7):107-108.

阅读教育论文篇(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勃兴和互联网文化的兴起,原本作为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面向普通青年人的大众教育,这个转变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智力水准越来越低,同时导致技术化教育越来越代替知识型教育,人文理性和审美理性在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越来越边缘化及高校教师知识体系的浅层化,同时由于生活的平面化和快餐化,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也明显地表现为几个基本特征:

一、阅读形式电子化,关注内容的碎片化

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发展,新技术革命引发的智能手机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根据CNNIC《第37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手机网民占总体网民的90%。更值得注意的是网民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小学及以下13.7%,初中37.4%,高中/中专/技校29.2%,大专8.4%,本科及以上11.2%。也就是说,受过高等教育以上者为20%弱。由当当网的2015年全民阅读趋势报告则表明,网民中92%的人阅读过电子书,85%阅读过纸质书,电子书首次超过纸质书,成为网民阅读的最主要通路。在内容上,与传统纸媒不同的是,今天的网络信息更加泥沙俱下,难觅珍珠。无论是手机还是网络新闻,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信息的泛滥与过度集中,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不外乎性、谎言、奇闻和窥探,日复一日地再现信息过剩时代的贫乏阅读。更关键的是,人们阅读的目的,就像所谓“微博控”一样,只是想看点什么,阅读点什么,至于阅读的对象是什么,是否有益,能否有效地增进我们的知识和智慧,则不在关注和考虑之列。常常有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指的是人们阅读和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它至少能让我们了解知识,解答疑惑,增进智慧。但在今天,人们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休闲本身,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成为一种习惯。

二、阅读对象的生活化、鸡汤化、励志化、厚黑化

首先要指出的是,在各路信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情况下,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网络文章,其内容的呈现是指向生活化与实用化。根据当当网2015年全民阅读趋势报告的统计结果,2010年至2014年五年中,虽然投资理财、保健养生、风水占卜等实用类书书籍大幅减少,中国国民阅读兴趣和热点转移明显,考试类、心理类、文学艺术等书籍持续升温,但人们的阅读习惯仍然被热点牵引,更容易听信书籍腰封上所谓专家推荐语,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选择与判断能力。

而且,无论是网络,还是实体书店销售的书籍,在畅销书中含有大量心灵鸡汤文。有论者指出,所谓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大快朵颐。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更是需要这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但必须强调的是,心灵鸡汤是一种即食性文化快餐,往往内容陈词滥调,空乏与功利,从而麻木心灵,毒害心灵,常常沦为一种精神雾霾。

不仅如此,当前大学生的阅读重点,有相当的比重指向了励志化,从而把社会中的浮躁和肤浅带入大学生活。应当指出,励志本身并没有什么错,无论是“精忠报国”,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抑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神都值得赞扬。但是,流行的励志书籍更多的是泡沫,对此,心理学博士采铜在《碎片化时代如何阅读》中作过一个精辟的概括,把畅销书分为美式畅销书、日式畅销书和中式畅销书。美式畅销书以格拉德威尔的书为代表,就是本来一页纸能说清楚的道理,填充了很多案例后,硬生生撑起一本书。日式畅销书的特点,不是讲道理,而是从一个点出发,快速繁殖似的,生造出很多奇奇怪怪的概念,比如做某某事的n种方法,但每一种讲得都不透彻。还有一种中式畅销书,不是讲道理的,也不是讲方法、讲概念,而是讲情怀,把你的心灵扰动起来,给了你一些慰藉,就成功了。应该指出的是,对于深度阅读来说,畅销书和心灵鸡汤文是休闲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同时是低营养的。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当前阅读中,还有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即畅销书内容的厚黑化。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实体书店中,以传统文化中兵家思维为圭臬的所谓各路“商场三十六计”、“职场三十六计”或“官场三十六计”等书籍,与兵家其实没有关系,但与各种形形的“潜规则”和传统流氓主义文化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路,倒是如出一辙。虽然孙武有“兵者,诡道也”的说法,但战争毕竟是非常态,以特殊手段行特殊之事,但在日常生活,无论是工作、人际交往、经济,政治,却是生活的常态,每一种形态都有自身的规则和尺度,过于强调兵家的计谋,对于良好人格的养成、经济生活中商业伦理的形成和良序社会的形塑都没有好处,反而会形成阻碍,更不利于社会道德的改善。

三、内容层次的浅薄化

基于前述原因,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很轻易地走向了浅薄化。在这里,一方面时代自身的原因,过于浮躁和功利。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修养是导致大学生浅层次阅读的诱因。如何走出过去肤浅和功利型的阅读,值得我们深思。无论大学生将来能否成为社会精英,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文化层次和阅读能力比普通人稍胜一筹的知识人,大学生更应当反思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大学生即便不是所谓“天之骄子”,他们在融入社会生活后也应当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典范,尝试经由自身努力,逐渐影响并改变大众社会粗陋不堪的风习,而不是淹没在芸芸众生中,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至于因高等教育的规训带来的理性的狡计而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就更加等而下之。要避免出现这种状况,培养良好的公共理性,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是一个必要捷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在一次给大一新生的演讲中说过,小学教育是告诉学生“是什么”(知其然),中学教育是告诉学生“为什么”(知其所以然),而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则是增强理性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对人类的文明和知识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才会有创造和创新”。显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对“人类文明和知识进行批判性反思”,在阅读上只有通过经典阅读、深度体验才能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经典阅读必须提上日程。无论是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还是作为人类文明中最美好的粮食,都是我们精神生活的必需品。诚如钱理群先生所言,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阅读经典而代代相传。在阅读的内容上,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学问》中曾精辟地指出,“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从而,“学问变化气质”。无论是哪一类,都应当是古今中外的人文,社科经典,而不是文化快餐式作品。尤为根本的是,在阅读态度上,我们需要具备“慢读”和“细读”的精神,认真咀嚼经典作品的每一细节,尼采对语文学的态度,也是我们阅读经典应当具备的正确态度,在这里,我不耽冗长,引述如下:

“语文学是一门让人尊敬的艺术,要求其崇拜者最重要的是:走到一边,闲下来,静下来和慢下来――语文学是词的金器制作术和金器鉴赏术,需要小心翼翼和一丝不苟地工作;如果不能缓慢地取得什么东西,语文学就不能取得任何东西。但也正因为如此,语文学在今天比在任何其他时候都更为不可或缺;在一个‘工作’的时代,在一个匆忙、琐碎和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时代,在一个想要一下子‘干掉一件事情’、干掉每一本新的和旧的著作的时代,这样一种艺术对我们来说不啻沙漠中的清泉,甘美异常:――这种艺术并不在任何事情上立竿见影,但它教我们以好的阅读,即,缓慢地、深入地、有保留和小心地,带着各种敞开大门的隐秘思想,指头放慢一点,眼睛放尖一点地阅读”。

参考文献:

[1]当当网.2015年全民阅读趋势报告[R].新浪读书,2015-4-22.

阅读教育论文篇(9)

1.引言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我国传统高校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全面渗透,整体教育效果较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需求,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构建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情感、精神、内涵及人格四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从以上四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具体表现为:

(1)丰富学生人文情感: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充分感受文章中包含的人文情感,这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该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2)增强学生的文学精神: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章的审美内涵,在上述正确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学生文学精神将得到非常大的丰富,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感知力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对积极、健康的文学精神体系构建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阅读的本质在于从物质内容中体会精神内涵。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该过程充分感受文章的精神内涵,以文章为媒介,感知作者情感,从而实现对作品价值的了解和认识。这种了解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让学生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根本。

(4)提高的学生人格品性:文章是缩小版的社会,在这生活百态中学生“亲身”感知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逐渐思考和关注社会,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3.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优化策略

(1)树立正确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阅读教育上,过于注重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这种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善不利。因此,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将上述教学重心转变到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上,将文学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以学生素质发展和文化发展为教学主体,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保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主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空间。

(2)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材料。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间是导致阅读教学效率受到限制的关键,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阅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材料的优化,尽量选取内涵情感丰富、价值体系完善的文学作品,确保教材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从而实现高校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小说、散文、诗词的文学形式,对上述文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把握教学材料比例,为学生构建科学、高质的阅读学习结构,使学生充分感悟不同形式作品的魅力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具体教学环境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选取,不断丰富模式内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大学语文阅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传统高校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教学单一,人员单一,方式单一,阅读学习效率不理想。在新型阅读教学中高校可以适当对教师进行划分,将教师分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讲师,让教师对自身专攻内容进行充分讲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熟练度,改善教学深度。教师要适当丰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故事教学内容、探究教学内容或自主交流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阅读学习中。

(4)优化大学语文阅读考核模式。常规大学语文阅读考核只是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考核,主要通过试卷形式完成考核内容,这种考试方式较单一,整体考核效果与高校文化素养教学需求不符。在对该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高校素质教育需求,将学生文化素养作为考核主体,适当增加学生日常考核比重,即增加学生学习态度、讨论发言、阅读练习等学习比重。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让其探索、交流和反思,加强该部分考核,形成较自由的阅读考核体系。

4.结语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完成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将文化素养全面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化素质及思想观念才能得以树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对教学元素进行合理把握,对教学结构进行对应设置,从而形成完善、科学、系统的阅读教学体系,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静.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3,14:110-112.

阅读教育论文篇(1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创设情境,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正式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很不礼貌地拒绝了;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邻居们热情地帮助抢修,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脸红了。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为此,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公鸡会急得怎样叫;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 …)、并要求给画面配解说词(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3.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察,引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利用电视录像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小蝌蚪的变化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中蝌蚪变化的几个阶段的曲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利用电脑多媒体,将蝌蝌身体变化过程分步展示于一个画面,学生就能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再如:学习第三册《祖国山水多美丽》一课时,过去每讲到这一课,学生只能通过同学、教师的介绍,结合图片来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既可以展示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同时又能收听相关介绍。隆隆之声震耳欲聋,飞瀑彩虹,磅礴气势,呼之欲出。学生学习兴趣大增,通过亲自听、看,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且记忆深刻,油然产生了热爱祖国名山大川并为之自豪之情。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电教实验班中,每一学期我们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激发学生学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突破难点,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利用电教媒体,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如《精彩的马戏》一文,为理解“绝活”一词,在体会课文语句的同时,如再让学生观看一段“山羊走钢丝”的录像,这样对理解词义就大有帮助。再如《司马光》第三自然段中的一个“一不小心”用语言解释显得嗦而不形象,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司马光是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进行对比教学,针对第四段内容我放出了孩子面对突发事情慌乱一团的情景动画,让学生观看后再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别的小朋友”是画面中的哪些小朋友,再问:他们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他们慌成什么样儿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光在他们当中吗?这样提问,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马光的表现。到此时,我就不让学生往下看了,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司马光的,学生找到第五自然段后,指名上台,学司马光的所作所为之后,我又出示CAI,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动画来理解“没有慌”“举”“砸”等词语,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照图画把文中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找出来,打上点,这时再问“举”说明什么?“使劲砸”说明什么?“几下子就砸破了”又说明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显得既轻松又愉快了。解决疑难问题后就不难读出应有的心情和语气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于是我要达到的目的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此课的重、难点也就较轻松地突破了。最后重放多媒体设计画面时,学生就能很好地说出画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能清楚地复述出司马光救人的经过。

5.深化练习,延伸扩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习,将知识实行延伸、扩展以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可以较平时运用普通教法更省时、省力,更直观,易掌握。如教学生用“… …像… …”的句式说话,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手段,在图像上出示若干本体,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应的喻体。可以让学生很快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生动形象的句子自会脱口而出。

在课后练习中,运用多媒体电脑可以展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材料。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练习部分由枯燥,而变得有形有声,如游戏般易操作,好掌握。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小班每周工作计划 下一篇: 文化意蕴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