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28 11:19:46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1)

关键词:探究活动 引申推广 知识探源 模式建构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探究式”为例,把数学探究思想以不同形式渗透在各模块和专题内容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不同途径促进数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探究活动由兴趣转化为自觉行为,实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中课改的热潮向我们滚滚而来,通读课程标准后,发现新旧标准都有一个不变的主题:"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而数学课堂教学除上述作用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是数学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改的中心问题是课堂改革,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新课标下的热点课题。高中数学课程设立了“数学探究”活动,并要求把数学探究的思想以不同形式渗透在各种模块和专题内容之中,均体现了新课程的创新之处。教师究竟以何种途径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由兴趣转化为自觉行为,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探究活动”

数学探究活动是介于“阶梯练习”与“真正的数学探究”之间的一类学习活动,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研究,而是对已有数学知识的一种“再创造”。但数学探究活动与数学研究有相似或类似的特点,具备数学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与步骤,在课堂上渗透数学探究思想,通过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初步体验数学探究活动的全部过程,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数学探究方法,也能获得一些数学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如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交流的能力等。

1.将某些数学问题延伸与推广,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新课程标准主要对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作出了相应的规定,相应的数学教材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教材各章节内容与知识点的选择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就不可能照顾学生差异。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些数学命题适当进行延伸与推广的探究活动。

2.挖掘数学习题的价值,在对习题的引申与推广中开展数学探究活动。为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数学习题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某些习题,学生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思维活动就能解决,还有些习题,则需要学生通过探究、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才能解决。

二、数学教学中穿插“课题探究”数学探究活动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在课后穿插“课题探究”,以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是课堂探究活动的延伸,能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构建各自的知识序列。

1.从知识探源与拓广中开展课题探究。教材是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编写的,所安排的教学内容也是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要求,不可能对每个定理、公式的历史渊源或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可以从课本中适当选取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在知识探源中开展课题探究。数学教学也承担着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使命,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或命题产生的背景进行适当的取材与探索,使他们感受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

2.在数学调查访问中开展课题探究。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数学有关的调查专题,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学习活动。调查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方式,通过调查访问,学生不仅能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增加社会阅历,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利用数学游戏活动进行课题探究。大多数学生从小到大一直爱好生活中的一些游戏,因为这些游戏能给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活动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在与同伴的通力协作中共同体验其中的乐趣。有些游戏还蕴含丰富的数学内涵,笔者曾经利用过一些游戏活动进行了较深入的数学课题探究,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数据与作出并验证猜想的能力。

4.在动手实践活动中进行课题探究。动手实践活动是学生从周围生活中选取素材并提出问题,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得出结论的学习活动。它的基本过程是:选取素材――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测数据――分析讨论――获得结论――表达陈述。其每一步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共同探索与合作交流。

5.适当利用数学建模进行课题探究。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已成为不同层次数学教育重要而基本的教学内容。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其基本过程是:选择实际情境――提出问题――对一些条件作出假设――建立数学模型――得出数学结果――进一步检验结果。如果合乎实际,这个结果就可以运用于实际,否则就要重新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这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评价反思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组成形式,课堂仍然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探究”的思想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基础,配合数学教学,以穿插“课题探究”单元作为补充,是数学探究活动全面展开的有效实施途径。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再创造”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我们应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尝试――探究――改进”的动态过程中发现与解决问题,并体会其中的乐趣。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2)

现代社会的发展将培养素质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奠定了基础,是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要科学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体现。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我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模式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运用各种教学的教育手段提供条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才能发挥教学作用。而师生关系正是对学生内在因素有影响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教师尊重和爱戴,自然对其所教的学生感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师生关系密切,才能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才能挣脱束缚,消除心理压力,处在心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空间。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关系。美国社会学家彼德.布芬认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交换关系,同时也是一种互相敞开和接纳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盛气凌人的架势,而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问题。增进彼此的沟通,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教师要爱学生,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用亲和力的言谈举止与学生交流,产生感情的共鸣。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仍坚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认真,认为只有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讲才是对学生负责任,任何细微的地方都不能疏漏,否则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会因此受到极大的损失。这种包揽式的教学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只能吃现成的,离开了教师和书本就不能独立进行,更谈不上学习素质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能代替的,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对今后的学习、成长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能力基础。课堂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教师从教教材变为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灵活运用,具备学习的能力。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3.开展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为了共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展开讨论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垄断课堂的局面,让学生有发言权,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对话。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提高了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学习形成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个体的学习会形成思维惯性,不利于学生发现新的内容。在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弥补了思维的缺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养成良性竞争意识,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尊重他人的思想。提高了学生的人际关系。在小学数学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3)

1.什么是导学案

现行导学案就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一种辅助和引导学生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使学生通过借助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达到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目的.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预习和自学能力,逐步由被动转向主动.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

2.导学案的五大优势

(1)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名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按“导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的过程中,自学能力得以提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学习品质得以优化.

(2)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一份学案在手,目标明确、问题集中,可以丢开辅导资料,便于教师打开思路,根据课堂落实需要灵活使用多媒体辅教手段;学生思维容量大,不必忙于抄写,围绕问题专注思考和讨论,学与教、做与思配合紧密,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时间利用率.

(3)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以学定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自学后的疑问,课堂上的生成会远远大于预设,这就要求老师的备课比以往要更精细,更全面,让“每节课都是精品”成为可能,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加快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实现了学与教的统一,教与学的“相长”. 上课前一天下发导学案,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预习后,在相关栏目填写自己的学习疑问和学习心得.上课前老师要抽查下发的导学案,根据学情,调整教学重点内容,老师“教”的都是学生最需要的.另外,教师课后在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根据课堂学生的学习反应和出现的问题填写课后反思,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查漏补缺.真正实现了学与教的统一,教与学的“相长”.

(5)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料库.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知识点条理清晰,掌握起来更系统;笔记本、练习本、作业本、检测本合为一体,还有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复习时一目了然,系统的学案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料库.

3.导学案编写的基本模式

学案的编写包括学习目标、课前预习、问题探究、规律总结、知识拓展、课后巩固等环节,同时,学习重点、学法指导贯穿其中.其中新授课主要有:一、情境导入;或知识回顾;二、新课导学;三、典型例题;四、当堂训练;五、变式拓展;六、当堂自测,七、学习反思;八、作业(详见附页提供的导学案样稿)

习题课还有:一、知识清单;二、典型例题;三、变式拓展(分级训练);四、当堂自测;五、学习反思;六、作业

(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课型适当调整)

三、导学案的完善与提高

随着“导学案”的实施,问题不断的暴露出来:

(1)学案的设计有问题,例如:版面不美观,留给学生的做题空间太小,学习反思的空间也太小等.

(2)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课怎样讲解?与以前授课的具体区别在哪里?如果还跟以前一样讲,那还要劳心费力的编写“导学案”干什么?这些都是问题.于是我在教学中不断实验,不断反思总结.

1.编排更科学合理

一开始我们把学案前一天都发下去,让学生提前预习完成,开始还行,后来随着知识的加深,知识的综合,发现学生水平有差异,有一些就跟不上了,老师上课指导学生学习较难操作;于是我又想办法,将导学案分栏,根据不同的课型先发一部分;一、课前预习(或知识回顾);二、情境引入;这些部分让学生提前预习.这样的好处是:

知识回顾:我们采用的是用简单的题目将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并要求学生去总结从中学到的知识,或用已有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这样学生不但能完成预习,还能把知识印到脑海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利用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认真看书了解知识的渊源,并初步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课再发第二部分.这样一方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另一方面更有目的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定时训练” ,使学案更具有针对性,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课上完成学习任务,将存在问题有效解决.

2.搭建师生进一步对话的平台

学习札记部分一方面是让学生记上,上课时师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的解读;自己的进一步理解;知识的拓展;错题改错;错因解读;多种解题方法等;另一方面教师在编写时,可以重点突出需要说明的问题或者是需要引起学生重视的知识等.以此代替错题本,笔记本等,最后形成一本很好的复习资料.另外我们很重视学习反思,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养成每节课后必反思的习惯.

3.内容更加充实丰富

在编排导学案时,我也不忘德育目标,通过“走进名人屋”等小专栏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成就,增强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与勇气.

4.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可以在不同环节上设置分层教学.可以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出ABCD四个级别,便于学生学习.

5.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编写

编写学案,说起来简单,真的要做好困难很多.首先时间紧张,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连轴转,还有数学老师几乎都当班主任,管理班级要占去大量时间,况且我们的数学学科的学案编写面临:符号多、函数图像难画、微机操作困难等.虽然困难摆在面前,但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方向不能改变,于是,在教学中部分课程我引导学生参与编写导学案.一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二来为学生的进一步自学奠定基础.

四、导学案的实施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试验,导学案的生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充分显示了其重要性,它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它的运用,既节省了老师的时间,又目标明确,还适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案导学,先学后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如实反馈: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4)

Study on the Model of Flipped Classroom of College Mathematics

WANG Wan-yu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130, China)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ollege mathematics, the flipped-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s applied. In this paper,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of college mathematics course i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Key words】Flipped-classroom; College mathematics; Teaching mode

数学课程,尤其是大学公共数学课的教育,令数学老师头疼不已。在这里,数学成绩对于学生来说不再像高中一样那么重要,学生上课不爱听,课堂气氛不活跃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数学课的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引入我国,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如今的大学课堂,翻转课堂都被广泛应用。翻转课堂的引入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这场教育改革必将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也必将影响高校的课程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 在现阶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为是即将影响我国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在中国,翻转课堂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但是也很多学校在采用翻转课堂后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这不禁引起了我国教育者的思考,是坚守传统教学模式稳步前进还是与时俱进,自我改变,接受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旨在探讨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而文中所讨论的“翻转课堂”是指学生课下自学课程内容并观看教师所录制的微视频来学习知识,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由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翻转的课堂变成了师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练习巩固自学成果,老师负责答疑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在课堂结束后,对本次课堂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学生反馈,系统性的总结与反思,布置好下一次课的学习计划。本文就如何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1 设定数学课程“翻转式”课堂模式

由于数学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限制,我们在“翻转式”课堂教学改革中采用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我们只选取出部分相对简单易懂的章节进行翻转教学。在翻转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改变了往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改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通过观看微视频解决疑惑。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提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汇总由学生讨论。 每一章节习题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由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的形式出现,而是学生自由讨论并完成。具体操作方式为:“学生自由分组”,“课下小组讨论”,“课堂成果展示”三结合方式。具体做法是“学生自由分组”即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每一个小组5人,以小组形式学习,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课下小组讨论”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环节是对学生知识上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课堂成果展示”即在课堂上每一个小组对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阐释,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之后由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惑,教师在这一个环节中主要对学生讨论内容的重点性、准确性进行把握,对于学生无法讨论出的内容进行引导性的解惑。最后老师将习题列出,由学生在课堂完成。

2 课堂展示、交流和讨论

这部分是检验学生自学成果的重点与核心。在翻转教学过程中,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学生偷懒的情形出现,在课堂中,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翻转课堂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们在课堂中自由讨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并且必须随机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思考。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抛出自己的问题随机抽点学生来回答,并给出练习题,让其来完成。这种随机性能避免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而在课下不认真学习。在每一堂课后,老师根据学生课堂讨论情形,小组整体表现以及课堂练习情况对每一位同学作出准确的评估。翻转课堂为一些原来在课堂上对知识领悟力较差的同学,提供了在课下内化知识学习的可能,同时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节约了其学习时间,让其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深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每一位同学的发展。此外,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改变了老师靠印象来评价学生,老师在翻转课堂上,能够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更加理性清晰的认识,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

3 “翻转课堂”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局限性

一方面,由于我国教育的师资比较低,一堂数学课往往是50-60人,教师在采用翻转课堂时并不能完完全全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此会有一小部分学生其实并未参与到课堂中来,影响了最后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翻转课堂需要大量的微视频用于学生学习,这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教学负担,这使得许多老师并不愿意去尝试翻转课堂。 同时,由于在一学期中,教师要录制几十甚至上百个微视频,教师的自我能力提升也显得尤为重要。

4 结语

“翻转课堂”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诸多诸如学生能否自觉抵制网络诱惑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问题。但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以及提高学生自觉性,需要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说明的是“翻转课堂”并不是在线看视频,而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手段,老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单纯的传道,负责讲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老师和同学不断的去探索,不断的去完善翻转教学的各个环节,找出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和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一珂.浅谈“翻转课堂”式教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人文教育,2012(4).

[2]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赵德钧,李路.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的现状与启示[J].大学教育,2013.

[5]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6]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2).

[7]陆涌莉.一个由课堂遗憾“翻转”出来的微型课题[J].江苏教育,2013(8).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5)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130, China)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ollege mathematics, the flipped-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s applied. In this paper,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of college mathematics course i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Key words】Flipped-classroom; College mathematics; Teaching mode

数学课程,尤其是大学公共数学课的教育,令数学老师头疼不已。在这里,数学成绩对于学生来说不再像高中一样那么重要,学生上课不爱听,课堂气氛不活跃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着数学课的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引入我国,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如今的大学课堂,翻转课堂都被广泛应用。翻转课堂的引入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这场教育改革必将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也必将影响高校的课程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 在现阶段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为是即将影响我国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在中国,翻转课堂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但是也很多学校在采用翻转课堂后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这不禁引起了我国教育者的思考,是坚守传统教学模式稳步前进还是与时俱进,自我改变,接受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旨在探讨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而文中所讨论的“翻转课堂”是指学生课下自学课程内容并观看教师所录制的微视频来学习知识,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由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翻转的课堂变成了师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练习巩固自学成果,老师负责答疑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在课堂结束后,对本次课堂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学生反馈,系统性的总结与反思,布置好下一次课的学习计划。本文就如何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1 设定数学课程“翻转式”课堂模式

由于数学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限制,我们在“翻转式”课堂教学改革中采用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我们只选取出部分相对简单易懂的章节进行翻转教学。在翻转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改变了往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改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通过观看微视频解决疑惑。在课下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提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汇总由学生讨论。 每一章节习题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由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的形式出现,而是学生自由讨论并完成。具体操作方式为:“学生自由分组”,“课下小组讨论”,“课堂成果展示”三结合方式。具体做法是“学生自由分组”即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每一个小组5人,以小组形式学习,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课下小组讨论”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环节是对学生知识上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课堂成果展示”即在课堂上每一个小组对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阐释,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之后由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惑,教师在这一个环节中主要对学生讨论内容的重点性、准确性进行把握,对于学生无法讨论出的内容进行引导性的解惑。最后老师将习题列出,由学生在课堂完成。

2 课堂展示、交流和讨论

这部分是检验学生自学成果的重点与核心。在翻转教学过程中,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学生偷懒的情形出现,在课堂中,老师的作用不可忽视。翻转课堂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们在课堂中自由讨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并且必须随机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思考。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抛出自己的问题随机抽点学生来回答,并给出练习题,让其来完成。这种随机性能避免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而在课下不认真学习。在每一堂课后,老师根据学生课堂讨论情形,小组整体表现以及课堂练习情况对每一位同学作出准确的评估。翻转课堂为一些原来在课堂上对知识领悟力较差的同学,提供了在课下内化知识学习的可能,同时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节约了其学习时间,让其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深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每一位同学的发展。此外,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改变了老师靠印象来评价学生,老师在翻转课堂上,能够通过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更加理性清晰的认识,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

3 “翻转课堂”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局限性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95-02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理念的基本内涵是: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科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提倡联系实际;更新评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原有的教学模式被打破,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即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启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监管者”。让每个教师树立“以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民主意识,改应试学习为终身学习。学生也要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组织教学?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人从1999年9月开始担任中学数学工作,在从事十多年初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深刻地感受到探究式数学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激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以及培养学生独立而坚强的人格品质,开发、民主、敢于质疑,兼容幷蓄的治学精神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主质疑探究问题、自由地表达对问题探究的观点,并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活动,用所学知识自主或互助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仿照科学家探求未知领域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等途径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学习不仅是主体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暴露学生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笔者认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能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递进探究式教学模式必须坚持的原则

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要根据数学教学规律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适度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片面地关注形式互动,追求表面上的课堂的活跃的气氛,而致忽略活动的效益与及时反馈矫正,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探究式教学设计,应注意把握分寸,注意掌控深度、难度。应该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能真正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从而真正的体会到学得轻松、学得高兴,最终学有所得!

2.学生主体原则

关于学习的兴趣的巨大作用,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早就这样告诫我们:“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因而探究式教学模式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景或探究内容的兴趣。要经常研究学生在想什么、爱好什么,是否对学习存在困难,一切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进行探究性数学教学的同时,自觉地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3.结果优先原则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到课程所规定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准确无误。这种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要以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决不允许以牺牲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代价,探究式教学中必须注意通过探究的过程去解决问题,不能为“探究”而探究,正确的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杜绝“探索而无果”,崇尚“结果优先”。

4.经济性原则

在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探究式教学必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对于有些感性的、浅层的知识完全可以用讲述的方法完成的,就没有必要进行探究性的教学了,否则教学时间就不允许,也就违背了教育的经济性原则,不是吗?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设计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一般有五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升华反思评价。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曾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所有的探究都从好奇心开始,为了达到课堂探究的目标,教师要创设情境,把问题呈现出来,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能在简单层次上像数学家那样去主动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行探究。

2.合理猜想、自主探究

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猜想问题的结果可能是什么。我们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究,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探索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刚通过分析、探究得到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对教师精心设计的应用型或巩固型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等,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加强,认知的任务也得以完成。

4.巩固升华、拓展思维

升华是指发现数学知识和规律之后及时点拨和延伸,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原有的知识深化、拓宽,帮助学生从感知中受到感悟,从掌握知识、促进思考、培养能力走向塑造人格。这个环节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探讨、逐步解疑、消除混淆、步步深入,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在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塑造人格。

5.反思评价、课外练习

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话题,鼓励学生自己述说,可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可以介绍自己在本节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收获、困惑等。设计一些具有拔高效果的延伸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主人翁的学习意识,又能帮助学生确定数学学习的努力方向,为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并不是这五个探究步骤都要涉及,也不是每个过程都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问题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可灵活掌握。

四、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要注意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例如,在学生对某一概念有大量感性认识时,讲授法可能会是一种更适当的选择。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才是教师的最佳选择。

第二,科学探究活动是循序渐进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探究实践中不断积累。因此,探究式教学的总体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先简单后复杂,使探究活动的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另外,由于课堂探究教学受教学内容和时间的限制,教师要做好科学安排。

第三,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教师应根据每次活动中的操作目标,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多鼓励、多肯定。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7)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是顺应了时代需求,通过“情景导入、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练习、提高能力――反思总结,自我提升”这一开放式教学结构,吸收传统教学之精华,克服传统教学之不足,掀起了当今小学数学领域的改革大潮。该模式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也谈一下我对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究情况。

一、基本模式

1、情境导人,明确目标。小学生的学习则更加依赖于实际情境特别是生活情景,多媒体创设和模型虚拟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的兴趣。然后,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内驱力。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进入情境,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当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它是调动、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核心。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新课学习中,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生留下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养成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这是现代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倡的组织方式。可以独立探索,也可组际交流。接着归纳小结。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只作点拨引导,将最优方法推荐给学生,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必须使用,应该是“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

3、拓展练习,提高能力。为了避免高层次学生“吃不饱”,学习动力丧失,低层次学生“吃不了”学习兴趣全无的弊端现象,可采用分层练习的方法,即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教师分类指导,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在引进开放题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好“放”的度,不能忽视 “收”的作用,既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教师的主导性。

4、反思总结,自我提升。这一个环节,主要是突出新知,再现重点,完善认知结构。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归纳所学的内容,回顾梳理形成知识体系;谈本课的体会收获,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的乐趣。

二、实施操作

1、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 。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从现实的生活中抽象衍生出来的产物。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数学与实际生活分离出来。只有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其教学内容才能让课本的数学变成生活的数学,让理性的数学变的数学,充分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并利用,从而让学生可以活学活用。

和谐、平等、民主是当代教育理念对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定义。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谐了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可以真正地爱上数学这一门基础的学科情境开放能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通过创设故事的情境来增加数学在学习中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其实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愿意去积极探索和主动思考其中的含义。

2、培养开放的创造精神,鼓励开放的质疑问难。

创造需要继承,更需要革新,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的勇气和胆魄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更应注重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甚至不同见解,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以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创新的火花。

开放式教学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并信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起友好和睦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互动。他们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动性才能得到激发。

3、布置开放的作业内容,实施开放的教学评价。

在对作业进行布置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改变原有的作业方式,不单是书面上的简单计算,还应该让学生通过亲自创造以及劳动,比如动手类、灵活类的课后作业。同时还可以根据条件来布置合作类的作业,适当地提高作业的观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以达到一起进步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必直接去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而是利用“数学交流”由学生自我调整他们的经验、策略和价值观。开放式的教学评价要改变原有传统教学只关注学生是否会做题,是否能拿高分的情况。要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数学水平,不单只是会做题,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具备创新的思想。评价时不能将分数看成检测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数学的考试分成口试、笔试、实操、综合笔试四个部分,并且将考试时间分散,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检测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情况.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8)

虽然初中数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背景下初中数学的发展并不明显。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教育单位对新课程改革的建设和实施,我国的初中数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初中教师及时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理念,并积极学习和探索,敢于实践,逐渐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手段和课堂模式,从而使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本文就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来评价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初中教师要努力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理念,明确新课改的发展方向

为了进一步发展初中的数学教育事业,首先就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理念。学校是良好的新课程的执行基地,初中教师则是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因此初中的数学教师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相关教育文件,做到正确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切实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培养新一代的优秀人才做好准备。

二、建立数学情境,提高初中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意识

建立数学情境,即初中教师可以根据数学课堂教授的内容,联系初中生看待事物的眼界和以往学习的知识掌握度,把课堂教学内容建立成具有挑战性、实际性的情境或者问题。我们知道,数学的基本知识是前辈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试验结果,所以我们应该把数字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建设数学情境,将抽象的事物转变为具体的数字或者字母内容,使其容易理解,以不断地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其探索知识的意识和欲望。

三、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

1.初中生存有个性特点和差异。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初中生们也存在着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其主要体现在不同的认知程度、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思维角度等。因此教师必须能够充分掌握和理解学生之间的个性特点,满足多元化的需要,以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2.重视初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标准理念指出,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和谐的教师才能称之为优秀的教师。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知识很强,但是其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那么他的课堂教学质量也不能达到最好。可见重视初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课堂模式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四、不断完善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课堂效果

我们知道,做好每一件事情必须依靠合理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因此教学方式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是展现国家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主要手段。长久以来,初中课堂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核心,采取独白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模式并不能使课堂效果得到提高,致使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下初中数学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们应自我反思,积极实践,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使课堂氛围得到改善,使课堂环境得到提高,使课堂效率得到加强。例如,在几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这样的一个题目,如图, 在三角形ABC中,D、E分别在AB、AC上,试设一个条件,使三角形ADE与三角形ABC相似?这种问题式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协调了学生的思维,营造了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新形势下的教育模式,凸显了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初中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尽最大的可能建立新的独特的教学方式,及时深造自己的思想理念,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并且把普遍出现的问题逐渐渗透到课堂中,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课堂和学生的效率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初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提高学生们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熟悉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思想的认知,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运用能力。例如,当学生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组的各种解法后,还必须将这种学习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应用问题用方程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列一组方程,利用解方程组的方法将未知数解决出来,这即是数学方程的基本思想。数学教师通过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思想的引导和教育,提高了学生探索未知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整体知识技巧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能够开设一些数学趣味活动或者脑筋急转弯,从多个角度指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不断增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运用的空间和能力。

总之,初中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指导下发展初中数学的课堂模式,不断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手段,培养初中生独立学习、共同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为新一代的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背景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亮义.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科技信息.2009(21).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9)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为了积极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近段时间,我校正掀起探索“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潮,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学科的数学,理应走在前面。

“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的理念适时提出来的,解放教师以发展教师,解放学生以成就学生。而我认为这就是在一堂课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对于学生学习来讲,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益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积极学习的愿望,即学习的原动力。在具体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先学后教”是必须贯彻的一条基本原则,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师长”变“学长”、让“教室”变“学场”、让学生由知识的“接受器”变“学习主人”。因此,必须“先学后教”,使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自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再与同学交流或听老师讲解,多让学生产生“为什么是这样?”、“应该是什么样?”类似的思考,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思维的深度,充分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钻及求知欲、成就感非常强的心理特点,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数学教材特色,在五备(备学生、备教师、备教材、备教法、备语言)上狠下功夫,把握“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易错、易漏的知识讲;重难点讲;有扩展性内容的知识讲。三不讲:学生会的知识不讲;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不讲。)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案”。充分利用“导学案”在课堂上采用“学生自学、教师辅导、集中讲授、当堂训练”的教学原则,初探“12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生自学 分组讨论

学生自学,分给讨论即是“先学”,有“独学”“对学”、“组学”等。这个环节一般在5-10分钟左右。是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导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学习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由调整学习速度,实现个别教学。分组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协作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设计“导学案”时布置的任务要由浅入深,抓住关键,突出重、难点,注重趣味性,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有理数的加减教学中,一开始,我从吸引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大家举一些足球赛场上的得分,失分的例子。在学生自学,分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同时指导学生时要言简意赅,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做好巡视监督工作,杜绝个别学生玩,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地增加题目难度。切忌走形式、走过场。

二、激励学生 教师辅导

激励学生,教师辅导这一环节是第一环节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第一环节的延伸。学生自由学几分钟后,教师就可鼓励学生当众演示。借助黑板等教学设备向其他同学做示范性表演,这是直观性原则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在知识教育方面有很大作用,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是一个难点,在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后,我激励会画的同学到黑板上来演示,正确了,给予激励,让学生的成就感由然而生。有不妥的地方让他的同伴共同来解决,让他们的映象更深刻,掌握知识更牢固。在学生演示时,教师应适时地提出共性问题或自己先行设计的题目,让演示同学操作解答。如果该同学不能解决,教师可以发动其他同学讨论后解答。 演示完后,教师要归纳总结,做出明确结论。

三、归纳问题 集中讲授

归纳问题,集中讲授即“后教”,这一环节通常在10-20分钟左右。这一环节是针对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也不是一讲到底,要通过点拨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学困点),引导学生提升能力。在“后教”中要做到高效课堂中所提倡的“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三不讲:是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10)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倡导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能够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展开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于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要采用新兴的教育教学模式,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学习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最为基本的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随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为基本的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为了能够提升数学成绩,大搞题海战术,在课堂上仅仅是教师一味地讲解,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需求,课堂上大多数的时间都放在让学生做题上,这样的教学并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新的课程理念的提出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育教学中只有找出传统课堂教育教学的弊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生过程中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别人的讲解中获得,另一种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在教育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的预习让其先对知识进行理解,然后再让学生经过教师的讲解对知识的理解得以升华,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获得的知识更为牢固。学生通过自学在心理上可以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教学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形式。特别是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环境,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能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分层次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创新型的课堂模式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进行自学,对小学生来说,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记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教材进行选择,对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年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学习有关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积时,长方体体积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来学习,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则是在长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对这个知识的学习相对比较简单,就可以让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模式,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育教学中尽量能够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重点要做好学生指导者,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思考题时要培养学生自己思考的思维能力,在遇到问题时如果一时不能解决的话要学会借助学习工具来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加强师生互动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能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相应的学习,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资料收集,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预习,当学生预习学习完之后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反馈。由于学生知识基础的不同,学生在预习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肯定存在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时能够对问题的正确答案做出反馈,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在问题学习中不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并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做出相应的反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创设创新型的课堂模式需要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要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另外,根据学生的知识、年龄特点进行分层次的教学。采用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接受创新型的课程。当学生预习学习完之后教师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相应的反馈。创新型课堂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 汽车销售实习工作报告 下一篇: 第二学期德育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