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21 02:19:02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1)

一、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做了大量研究,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类风险的产生。李希荣等人在他们的文章中认为主要是由于结算人员防范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岗位设置不合理,弱化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环环相扣”的内控作用;制度执行不力,违章违规操作,有章不循;检查辅导走形式,监督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李艳梅则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也值得重视。一是结算法规的不完整,给银行带来了潜在风险。对于任何一个结算主体来说,在结算业务中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应是对等的,然而,在我国银行结算法中的某些规定却不尽其然,办法本身给结算主体带来风险。二是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不遵守诚信原则。目前我国建立的以票据为主体的结算制度,结算票据化程度的高低与商品交易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而一些地区的国有企业大部分经营效益差,负债率高,信誉度低,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生产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和拖欠贷款支撑,加剧了企业有款不付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结算业务风险。

刘旭瀛在他的文章中也分析了引起我国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原因,提出风险意识淡化,内控监督不力也是引起此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银行内部,一些领导的意识中存在经营管理思想上的偏差,重经营轻管理,重存款、轻结算,重效益,轻风险防范,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疏于管理和监督,这就难以避免会计结算风险的产生。大量的专家在分析的同时,尤其是对现状的改善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防范措施。本文就是在这些专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实践的角度上剖析结算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及相关对策建议。

二、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会计风险管理已取得初步的进展,对防范会计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其着眼于防范操作性风险,对涉及面广、成因复杂的操作风险防范来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工作人员方面

从下面(右表)操作风险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事件中内部欺诈事件占到了很高的比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在工作人员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抽样分布表

(1)选择人才上缺乏科学的制度

许多银行在人员的选拔任用上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拔制度,特点对支行行长、分理处负责人的选拔任用方面,既没有对候选人员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也没有经过严格的上岗前培训,有的银行用人制度出现较大偏差,上级行考查、使用干部在很多时候重能力轻品行,重对外拓展能力,轻内部管理能力,加之自我防范、自我约束的机制不健全,必然给一些有其他想法的人提供了机会。

(2)员工整体素质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随着金融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银行已经从劳动密集型行业转为集劳动密集与技术、智力密集于一体的行业,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工程的兴起以及各种分析计量模型的引入,迫切需要知识型、专家型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而目前银行管理者和员工大多是经验型和关系型,十几年不学习,这不可避免将会产生操作风险。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银行的高端人才成为外资银行挖墙脚的主要目标,高素质员工流失,导致现有工作团队服务能力下降,新加入人员又需要再磨合和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较大的操作风险。

(3)对员工异常行为监控不及时

内部员工在作案之前及作案初期,总是会有经商、炒股、、突然拥有较多财富、经常无事加班、异常消费行为等异常现象,但由于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管理脱节,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据报道,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发生的365起案件中,因经商、炒股、等原因诱发的案有119件,占总数的31%

2.信息化全能型网点问题

在以往手工操作的情况下,银行基层网点的功能比较单一,一些复杂业务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处理,而在处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层层把关,多人复核。因此,对于一些内部欺诈行为难度极大。但随着银行科技手段的进步,一些原本复杂的业务在信息化系统中变得简单了,这使得基层营业网点的功能不断加强,为银行客户服务带来了便利。但先进科技手段的引入是一柄“双刃剑,在强化服务的同时,也放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例如,银行的跨行汇款业务,在手工操作的情况下,需要经过网点双人受理记账复核、支行联行柜双人记账发送、上级行确认等诸多环节,一般异地汇款需要2、3天才能到账,至少经过5个人处理,环节繁复、效率低下。但随着科技的引入,特别是现代化支付系统上线以后,各家银行之间的汇款能够实时到账,仅仅通过营业网点两名柜员的记账复核,就可以把数十万元款项甚至成百上千万元的资金汇划到其他银行,中间不需要人工干预,在便利了客户的同时,也使银行系统防范风险降低了。

3.复杂的会计业务集中处理问题

目前基于客户服务方面需要,大部分银行基层网点可以受理所有柜面业务,包括贷款业务、票据业务、外汇业务及账户管理(开户、销户、更换印鉴、对账)等高风险、较复杂或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业务。因此大部分银行柜面操作远未达到操作标准化、工作替代性高的阶段,会计人员岗位职责范畴较大,一人多岗,工作内容多而杂,信息量大且更新速度快。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近千个柜面交易,而且要熟悉掌握交易背后隐含的会计核算、支付结算、反洗钱以及理财业务等多项业务制度;不仅要进行业务操作,更重要的是对业务合规性进行把关,还需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现阶段柜面业务的风险控制、合规性审核等仍依靠柜员的专业判断,对柜员专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在此状况下,银行基层网点存在很大操作风险隐患。如近年来出现的大案要案绝大部分均集中在此类业务上。

三、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措施

1.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员工专业能力

会计业务培训要根据操作和管理的不同特点实行有区别的培训方式,注重实效。对新员工培训采用先集中培训、后个别辅导的方式,个别辅导时应将内控制度融入到业务操作流程当中。对下发的新制度,业务主管在文件传递、口头传达后,对经常要办理的业务采用提问回答的互动方式,帮助

柜员加深印象;对不经常办理的业务在遇到问题时进行全程指导。业务主管培训应由上级行教育培训部门担当,培训的内容除业务知识外,重点放在识别高风险点和控制关键点,以及如何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重视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轮流组织监督人员到营业网点驻点观摩,深刻了解前台操作的变化,使监督人员能在常规监督中及时发现具有隐蔽性的问题。

2.建立适宜的银行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环境

商业银行各级经营管理层必须充分重视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带头倡导合规文化。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有赖于最高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全力支持,有赖于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持续的资源投入。各级经营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将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的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将对会计结算操作风险控制的高度重视通过战略指导、发展规划以及经营考核计划等各层面多方位传达到全行;在工作上支持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部门正当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在资源上为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人员和设备投入支持,通过各种措施在全行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逐步培育重视操作风险防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内控文化,为会计结算操作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执行环境晦引。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73-03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机构,风险与收益的博弈维持着其整体运行。2004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指出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三大风险。伴随可量化目标的分析发现,更多关注放在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管理上,并且国内外已经形成相对健全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控机制,而操作风险受关注的程度远不及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近年来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操作风险已经成为引发商业银行风险事件的重要因素。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及具体形式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案例

国内外市场对于操作风险的无视态度,使得商业银行过于动荡,乃至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当然,国外商业银行由于操作风险引发的损失较大,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结合上表中的数据分析发现,对操作风险因素的忽略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是十分严重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产生,对于操作风险并未在协议中得以体现,造成留存缓冲带与对流检测方面存在严重不足。2011年推出的《操作风险的健全管理原则》就是为了有效应对操作风险的新变化,该原则提出了明确的原则规范,以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实施有效监控。我国对银行操作风险方面的研究时间较晚,截止到目前也并未形成有效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即便理论研究内容较多,但探究其实质内容的并不多。基于此,造成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缺乏完善的体质机制,与国际化水平相比较而言水平较低。当然,由于操作风险引发的风险事件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屡见不鲜,具体事件如表2所示:

结合现阶段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情况,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由于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事件屡屡发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控制手段。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控刻不容缓,建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控制体系至关重要。

现阶段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情况,可以在两个层面进行概括。一方面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频繁发生且损失巨大;另一方面,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控手段。因此,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执行量化处理刻不容缓,建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优化体系至关重要。

(二)操作风险具体形式

1.组织风险。组织风险通常是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效行为以及组织机构设置的问题。内控失效、组织机构出现问题从而无法满足管控标准的基本要求,导致操作风险的产生,使得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管理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失职而造成的风险,此类型的操作风险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效果无法体现等。管理风险具体包括管理人员舞弊、管理制度缺陷、管理技能低下等。

3.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由技术手段、设备等方面的不完备引发的操作风险。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商业银行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优化,网络系统的产生使商业银行开展相关业务更加便捷,但是网络系统的出现也伴随着网络操作风险的产生。

4.人员风险。人是商业银行开展各项业务的主体,其中包括银行内部的工作人员以及银行外部的一些相关人员。这些人员有意识、有目的的作弊,或者是责任心不强、判断失误导致的一系列操作风险就是人员风险。包括员工低素质、舞弊、与外部人员勾结、运用系统漏洞等等。

5.制度风险。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一部分得益于内部的良好运行体制,另一部分也需要依靠国家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其提供保障与规范。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法律体制的规范标准还不十分完善,无法与国际接轨。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

结合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控现状以及面临的金融环境,分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归纳如下:

(一)内部欺诈行为

内部欺诈行为是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人员采用欺诈、隐瞒、盗用资产等违法违规手段进行舞弊,造成商业银行资产损失。截止到2014年底,媒体报道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件多达80起,其中42起是由内部欺诈行为所致,占总比例的52.5%;基于损失的数量,80起操作风险案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30亿元,而由内部欺诈行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多达19亿元,占总损失金额比例的63.33%{1}。基于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内部欺诈行为,在近年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方面所占的比例较高,成为影响商业银行操作安全的主要因素。

(二)外部欺诈行为

外部欺诈行为导致的操作风险主要是银行外部的人员采取伪造凭证、票据等方式进行欺诈,运用开口头支票的手段对银行卡恶意透支,破坏金融行业计算机系统等。结合现阶段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案件,外部诈骗已然成为仅次于内部诈骗的第二大导致操作风险的因素。在80起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件中,外部欺诈行为引发的操作风险共17起,为总事件发生率的21.25%;针对涉案金额而言,产生的直接损失高达9亿元,占总损失金额比重的30%{2}。如何规避外部欺诈行为,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健康运行环境,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金融市场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流程管理弊端

众所周知,银行开展业务的过程操作流程较多,并且各项操作都有明确要求。流程管理弊端是操作风险的根本诱因。流程管理失误,导致操作人员对业务中间环节处理不当,致使法律文件不完备、未经授权访问用户信息、合作伙伴关系无法维护等,造成交易失败,直接导致商业银行产生经济损失。结合具体统计数据发现,该案例产生的事件总数较多,事件为8起,占总比例的10%;其中涉案金额为300万元,占总损失金额的0.1%{3}。借鉴国际商业银行对于流程管理的经验,国内商业银行也应该提升应有的重视程度,对流程管理进行优化。

(四)客户、产品及商业行为风险

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的失误与低效,造成错误信息的滥用,该因素也是引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因素之一。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风险因素的产生,主要是银行的内部员工开展业务过程中,对用户信息进行滥用,进而实现错误交易;运用获取的私密信息办理未经授权的金融产品,参与洗钱。截止到2014年,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由于该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事件为5起,占总比例的16.6%;其中涉案金额为7700万元,占总损失金额的2.56%{4}。

(五)意外事件引发的有形资产损失

意外事件引发的有形资产损失不在少数,其中被称为意外事件的主要包括:火灾、洪灾、地震、恐怖事件等不可抗因素,对银行的有形资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属于操作风险的一部分。由于该损失不存在规律性与人为性,一旦意外事件发生,如何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与应对方案尤为关键。在国内,该风险因素并非是产生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但其破坏程度不容小觑。据相关调查数据,该因素在国内引发的事件数为4起,占总比例的13.3%;产生的经济损失为5000万元,占总比例的1.66%{5}。

(六)系统故障及漏洞风险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也逐渐采用计算机网络实现业务处理的智能化,但是商业银行网络系统故障以及漏洞风险的存在,使得操作风险事件频发。系统故障主要是商业银行业务受理系统出现故障,漏洞风险则易造成人为的侵入,最终使商业银行蒙受损失。在国内2014年由于系统故障以及漏洞所引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为4起,占总比例13.3%;产生的经济损失为5000万元,占总比例的1.66%{6}。

分析以上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其风险操作状况不容乐观。诱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问题较多,此次分析诱因主要是针对典型的事件,其中涉及到的决策者以及非事件因素并未提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将上述问题作为切入点,才能够在根本上减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产生。

四、优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对策

(一)优化商业银行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的优化是缓解内部欺诈产生的根本策略。内部环境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关键,杜绝内部欺诈行为必须以此入手。银行内部环境文化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员工自身行为,将商业银行内部文化作为基础的切入点,最大限度提高员工对风险控制意识,形成统一的管控观念,协调处理人员的权、责、利等关系,从而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内部员工的向心力与主动性,从根本上消除操作风险的主要诱因。

(二)建立健全操作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操作评估机制,根本目的是将内部与外部两个因素作为核心的切入点。外部欺诈作为第二大影响因素,建立操作评估机制,对员工进行管控,减少外部欺诈行为。风险评估的基础是依据企业环境开展,在充分分析企业环境基础之上,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评估,辨识风险发生的频率。并且操作评估机制作为反复持续的过程,能够持续对商业银行进行操作评估,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运用监督手段控制流程

为充分避免业务流程方面出现的弊端,需要运用监督手段对流程进行合理优化。首先,企业应该在内部张贴控制规章流程,员工在流程操作前应该按照严格的规范进行操作,满足规范化要求;其次,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监控系统,对操作流程与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严格审核,极力避免业务受理流程出现的操作风险;最后,在商业银行内部实施审计,发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业务方面的不足,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降低操作风险的发生。

(四)提高操作人员综合素质

市场经济不仅对商业银行提出了较高的标准,而且对从事银行业的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国际上,商业银行职员中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比例在89%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职员的整体状况与这一标准还有差距{7}。因此,有必要对商业银行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结合商业银行内部实际状况,对持续性的操作流程进行系统化培训,确保员工在操作方式与操作行为上能够按照规范化标准进行,增强员工的操作技巧,满足技能要求。第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执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进度进行监控与分析,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同时,执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的方式,高层管理人员对操作人员进行评估,保留其风险追究责任{8}。第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商业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将道德建设作为一种文化进行开展,培养员工的荣誉度与忠诚度。

(五)制定意外事件应急预案

对于不可抗因素,无法准确预测意外事件的发生时间,这就需要针对事件制定应急预案。首先,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层针对意外事件的相关类型应该给定具体方案,进而由执行部门制定应急预案,对资产保护方法以及流程进行明确,确保一旦发生意外事件,有章可循;其次,对有形资产进行保护,针对银行库区等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防洪、防震技术的运用,使得有形资产在发生不可抗力因素后将损失降至最低;最后,基层职工提升对意外事件的重视程度,可采取演练的方式规划与制定逃跑路线,提前制定意外事件防范方法及措施{9}。

(六)制定并完善操作系统

商业银行网络系统的应用主要是为满足当前业务需求以及信息化时代所提供的便捷。当前,计算机、电子监控系统、货币检验技术等现代化的手段应用,在为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系统漏洞成为被应用的对象。针对这一问题,商业银行在开展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及操作系统应用,应该结合商业银行发展实际制定并完善系统,避免系统漏洞产生的操作风险{10}。可制定系统定期维护制度,为系统安全提供基础保障。系统应用注意操作规范,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系统影响。

五、结论

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由开始的不受重视发展到目前理论研究的日益增多,可见其对商业银行正常运行的影响程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并且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具有复杂性。本文主要针对影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几项重要因素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优化商业银行内部环境、建立健全操作评估机制、运用监督手段控制流程、提升操作人员综合素质、制定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并完善操作系统。商业银行作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关键,有效的规避与降低操作风险,对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注释:

{1}刘平颖.新时期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20):228-230

{2}王理华.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3,4(8):48-49

{3}韩超.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0(03):119-121

{4}吴建.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浙江金融,2011,10(10):45-49

{5}华家润.基于内部控制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1,3(14):28-30

{6}刘良灿,张同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操作风险防范的影响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10(03):30-36

{7}陆静,张佳.基于信度理论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3,11(02):160-167

{8}贾雅茹.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控研究[J].金融经济,2013,11(12):18-20

{9}陆静,郭蕾.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研究――基于极值理论和信度因子模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0(09):45-57

{10}周开红.浅议内控视角下的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5(10):115-116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3)

二、基于BSC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总监业绩评价体系设计

(一)明确战略目标,绘制总行战略地图 BSC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全过程。M银行在应用BSC时,首先把组织经营战略转化为一系列的目标和衡量指标,从组织使命、核心价值观开始,对企业内外环境和现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并绘制了总行战略地图,详见图1所示。

(二)构建银行BSC体系 在战略地图的基础上,M银行按照BSC和目标分解的原理,逐级分解战略目标,构建了总行业务部门、中后台支撑体系部门、分行机构、一线基层机构和员工个人的BSC绩效考核体系,将战略转化为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使各部门的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都是围绕着整个银行的战略目标展开。既规范了绩效管理流程,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又强有力地保证了M银行战略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M商业银行明确的定位、清晰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为BSC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信贷风险总监平衡计分卡 M商业银行建立一套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流程,需要加强对运营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估和管理。信贷风险总监主要负责所在分行的风险管理及信贷审批工作,主要工作职责包括贯彻执行总行、分行发展战略,协助分行行长工作并参与决策所在分行经营管理事项;根据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及授权,组织制定和实施所在分行风险管理实施方案,推动业务增长并做好风险控制;组织开展所在分行的信贷审批工作;负责分行的法律与合规事务、资产保全工作;培养本业务条线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信贷风险总监的关键绩效指标选取是根据总行的发展战略、年度经营目标和工作重点、职位核心职责等,从中提取最能影响该职位绩效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作为关键绩效指标。

(1)财务维度的业绩评价。财务维度的指标是体现银行的总体战略及其执行是否有助于利润的增加,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M银行财务维度主要包括经营效益、成本控制、资产质量、风险控制、资本运营、业务发展等方面的绩效目标。结合信贷风险总监岗位关键职责,构建了以下财务维度的业绩评价指标:一是不良贷款余额。反映期末五级分类贷款质量情况。不良贷款余额=次级类贷款余额+可疑类贷款余额+损失类贷款余额。具体计分方法是:根据不良贷款余额完成情况得分,实际值≤目标值,得分=目标值/实际值×权重,最高得分不超过1.2×权重;1.2×目标值≥实际值>目标值,得分=〔1-(实际值-目标值)/(0.2×目标值)〕×权重,实际值>1.2×目标值,得分=0。目标值来源于总行年度经营计划。数据来源于管理会计系统。二是新增不良贷款率。反映本年新发生对公和个贷不良贷款与年初正常关注类贷款及本年新增贷款之和的比例。其中,新发生个贷不良贷款率反映本年个贷新发生不良贷款与年初正常关注类贷款及本年新增贷款之和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当年个贷新增不良贷款率=本年个贷新发生不良贷款余额/(上年正常、关注类个人贷款余额+本年个人贷款余额增量)×100%/目标值。新增对公不良贷款率反映本年对公新发生不良贷款与年初对公正常关注类贷款及本年对公新增贷款之和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当年累计对公新发生不良贷款率=当年累计对公新发生不良贷款金额/(年初对公正常、关注类贷款余额+当年新增对公贷款余额)×100%。三是不良资产清收处置。通过升级、现金回收、以物抵债、核销、打包出售等方式清收处置不良资产。全口径不良资产清收处置。计分方法为:汇总计划完成率×权重分,得分最高限为权重分的1.2倍。数据来源于资产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各单位报送。

(2)客户维度的业绩评价。M银行客户维度指标主要包括客户满意度、重点客户增长率、客户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绩效目标。对信贷风险总监来说,其客户主要是银行内部客户,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客户维度设置了以下绩效指标:一是总行分管领导满意度评价。总行分管领导对被考核对象在信贷风险、法律与合规条线管理方面的满意度评价。计分方法为:总行领导评价均值×权重。二是分行管理部门和网点负责人评分。采用满意度调查,由分行本部管理部门和分行经营机构负责人对信贷风险总监的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进行打分。计分方法为:相关负责人评分均值×权重。

(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的业绩评价。内部业务流程是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直接推动银行各项业务的运行。M银行根据战略目标和规划,业务发展重点和产品特点,在内部业务流程层面设置了风险控制、产品和服务创新、法律合规经营、品牌管理等指标。信贷风险总监的工作流程维度指标主要体现其所在职位关键职责及其分管条线重点工作任务,把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平衡,能够及时发现和识别业务风险和合规风险等。业务流程维度主要考核指标如下:一是内控合规和法律事务管理。法律事务管理包括指导法律与合规部门管理分行诉讼仲裁案件、外聘律师管理、合同管理等法律事务工作,并对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内控合规管理包括指导分行法律与合规部门开展内控检查及整改追踪、转授权、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等;开展合规咨询、合规审核、合规文化建设等;及时向总行法律与合规部汇报本地监管机构有关监管要求及其落实情况等。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二是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包括指导、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及工具全行推广项目”工作,能够按照总行工作要求推进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损失事件收集、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上线等项目工作。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三是当年贷款风险分类双降率。其中,贷款风险双降率是指当年度风险分类跨两类迁徙的占比情况。计算方式为:当年贷款风险分类双降率=当年度累计风险分类双降笔数/年初有授信余额的贷款户数×100%。四是反洗钱管理。主要是指导相关部门有效履行当年总行及监管机构要求的各项反洗钱管理职责,积极开展反洗钱自查,完成内、外部反洗钱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并向履职部门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五是信贷违规整改率。信贷违规整改主要是指对信贷人员在信贷流程各环节中违反本行信贷规章制度行为的整改跟踪完成情况。计算公式为:信贷违规整改率=已完成整改的违规现象笔数/检查发现的存在违规现象笔数×100%。违规计算范围为总行在全行范围内检查中所发现的信贷违规笔数,银监等外部监管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该考核指标采用加减分计算。

(4)学习与成长维度的业绩评价。M银行高度重视人才战略,提升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开发、核心人才流失控制、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等。信贷风险总监在员工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主要有:一是队伍建设。指导分行信贷风险相关部门合理配备信贷风险岗位人员,保障条线人员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胜任岗位要求;指导分行法律与合规部合理配备法律合规、内控、反洗钱和操作风险管理人员,保障条线人员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胜任岗位要求。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由总行风险管理部和法律合规部负责考核。二是员工培训。加强分行信贷风险人员培训,落实总行培训的再培训工作;审定分行年度信贷风险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计划,督促落实培训计划100%执行;组织分行法律与合规管理人员参加内、外部培训,提升专业技能;指导分行法律与合规部向辖内各级机构提供法律、合规和反洗钱培训。考核方法采用等级评定法。

(5)附加类评价指标。M银行加大风险管理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了附加类评价指标,该指标采用关键事件法进行评价,并采用扣分考核方法。如信贷风险总监在考核期内发生以下事件:因分行信贷风险管理、法律合规工作存在问题受到监管机构通报或处罚,或者出现案件等;分行审批人未按权限审批项目;未按审批条件执行且没获得审批人同意;未及时全面上报重大问题;稽核检查发现分管条线存在其他重大问题或重大问题未按要求及时整改等,均由总行分管行领导和总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扣分。

三、基于BSC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总监业绩评价实施与改进

(一)绩效考核实施与辅导 平衡计分卡是先进的管理工具,M银行为保证正确推行和实施平衡计分卡战略工具,聘请了有资质的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并成立了专门的总行领导小组和考核办公室,考核办公室设在总行人力资源部。考核办公室根据银行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按照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和要求,对银行机构和相关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定期总结,不断修正。对信贷风险总监的绩效考核采取现场考核和非现场考核相结合,以非现场考核为主的方式进行。现场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年底进行;非现场考核以日常考核为主。围绕年初设定的绩效目标,上级管理者与被考核对象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绩效辅导与沟通,主要内容涉及其绩效目标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困难、下一步的改进计划等。

(二)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与改进 M银行信贷风险总监年度考核结果划分为五个等级:优秀(S)、良好(A)、一般(B)、较差(C)、很差(D)。信贷风险总监的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其职位聘任、个人绩效奖金发放、职业生涯规划、强制退出等的重要依据。对于年度考核信贷风险总监的年度考核结果确定以后,总行分管领导应在规定期限内对被考核者进行反馈和面谈,并填写《绩效考核与反馈情况登记表》,双方签字并存档。考核结果与职位的晋升与调整、薪酬奖金、培养开发等密切结合。被考核者如对考核结果不同意,可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程序提出上诉。

综上所述,通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商业银行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既引导和强化了风险总监对业务发展的关注和联系,促使信贷风险总监提前介入和关注业务营销和拓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从被动地风险管理转为积极主动地风险管理,又真正实现对战略目标管理的贡献。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4)

随着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的日渐成熟,国内监管机构把研究和学习的目光投向了三大风险之一的操作风险。本文就以重庆银行为例探讨如何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操作进行健全管理。

一、重庆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现状。

现行的重庆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各分支机构拥有经营和管理双向职能,基层业务部门受分支机构管理层及总行相关部门双向管理,分支行管理层由总行管理层管理,分支行行长在本机构的权利较大,负责本机构的业务经营和拓展及风险管理,其风险控制约束力大大小于基层其他员工。尽管近年来,重庆银行开始在个别大支行试行风险管理岗制度,设立风险管理经理岗位,但风险管理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还没有具体的明确,其所行使的风险管理权力还相当的有限,受支行及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双线管理,受支行行长的支配较大,还处于探索的阶段。

此外,银行应当建立起全面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来有效管理和控制操作风险,首先银行内部要成立一个针对风险操作防范与管理的部门或团队组织,时常对正在进行的操作行为进行监督;其次是组建一个风险操作委员会,该会成员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在过程中协调各个部门在风险操作中的工作,统一调配资源,并对某些涉及风险操作的项目和政策进行审批,确保这些战略的制定和政策的执行都有监督机构。不过在实际过程中,重庆银行在机构设置上还缺少针对风险操作管理的部门,对于一些可能发生风险的战略和政策没有及时发觉和修改,在风险监督管理过程中主要依靠风险管理委员会,其作用远没有专门的部门发挥得那么明显。在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不同的业务种类和相关业务部门会遇到各自的风险情况,有些高,有些低,对于不同的风险,各个部门认识也不一样,使得已经存在的风险被分散开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在发现、分析、总结等工作都产生滞后性,不利于银行领导对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

可见,目前重庆银行所构建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着缺陷,重庆银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调整及改革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

二、重庆银行操作风险组织架构的健全

随着WTO的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收到国外银行的挑战和竞争,现在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压力和机会面前,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首先应该在组织模式上进行完善。一定程度上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保留优秀的部分,同时也结合国外商业银行运用的优良管理模式,参照普遍采用的扁平化管理形式“总行-分行-支行”,实现不同级别之间的有效管理。以下是重庆银行采取的扁平化的风险操作管理组织结构。如图所示:

重庆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图

作为很多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组织结构,扁平式的好处就是有效简化了组织层级,使得机构更精简,管理部门都是必不可少的,减少或辞退多余的工作人员,银行在人力资源上的花费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样组建起来的结构显得非常紧凑,干练,高效。最重要的是在风险操作管理中能够发挥好组织自身的优势:同组织运作协同作战,统一管理,及时将风险防范与控制从总行分到分行再到最底层支行,自上而下自成一体,完善的风险体系也由此构建。

其中,董事会本身作为银行自身的决策层,在其下面设置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用于银行由上至下的风险管理工作,对重大风险管理政策拥有最终决定权;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具体履行对整个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控和管理工作,主要有识别操作风险、制定相关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相关政策在分行、支行的执行情况,评估管理效果等等具体事务。

在新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中,业务部门和分行机构的操作风险作为实际操作层,需要针对风险管理政策对自身及其下属网点进行识别和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意见和建议,也对其进行监管。这样在这个组织内就形成了一套高校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不断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光中,王银洋.浅议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代金融,2005,(05).

[2]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及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4-68.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8-036-04

引言

2006年巴塞尔委员会的《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作为一项单独风险纳入第一支柱,随着新资本协议的推广实施,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开始逐步实施操作风险管理,但是一方面,操作风险不同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其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涵盖各业条线和基层机构,涉及人员、流程、系统及外部多因素,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普遍架构为多级总、分支结构,管理链条长,总行对分支行的控制能力逐级下降,基层分支机构具有较强的“内部人”特征,操作风险管理落实的有效性重在基层,因此要强化操作风险管理,除了要搭建合理统一的管理体系外,如何在全行,尤其是基层网点层面落地管理体系、在第一线业务运营中应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在基层分行全面普及和培育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仍然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

一、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操作风险内生于业务和机构,与银行的经营管理和业务运营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需要在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多个层面来展开。基层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它是全行操作风险管理向分行各业务经营单位实施的关键纽带,是总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在分行的一个本地化应用。因此基层分行的操作风险必须是在全行统一的操作风险体系下,结合分行业务和管理实际,确定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定位、管理内容和组织机构等机制设计。

(一) 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基础

区别于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控制管理,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管理要求建立统一的操作风险治理架构,应用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标准和工具,从银行内部管理来说,虽然具有本地化特征,但众多基层银行的操作风险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以便全行的汇总、比较和管理。因此,建立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是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一个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操作风险治理和偏好设计、操作风险管理标准统一、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应用及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的有机体(见图一),应具有“完整的组织、统一的标准、全面的流程、通用的工具、集中的系统、循环的管理”六个核心特征。

完整的组织,是指建立了满足监管要求的操作风险管理各级组织和报告路线,包括董事会、高管、总行、分行、经营单位等个层面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

统一的标准,是指建立了操作风险的分类标准、评估标准、风险容忍度等统一的规范;

全面的流程,是指对全行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的盘点和梳理分析,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建立了可靠的基础;

通用的工具,是指引进了国际通用的风险与控制自评估RCSA、关键风险指标KRI、损失数据收集LDC三大工具,作为管理操作风险的基础手段;

集中的系统,是指通过建立集中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操作风险的各类信息进行集中管理;

循环的管理,是指在日常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的标准和方法。

(二)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架构

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是总行统一管理体系的具体应用,有众多具体细致的管理和操作内容,涉及各业务条线,因此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应设有分行领导层和管理实施层,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专岗和联系人兼岗制度,深入到各业务线及第一线网点(具体架构建议见图二)。

分行领导层,主要由分管风险的行长和会计、公司、零售、国际、风险等业务的负责人组成,对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具体进行总体性领导;

管理实施层由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组成,它们是操作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力量。风险管理部是分行层面的操作风险管理牵头者,指导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和业务经营单位进行操作风险各项管理应用与实践。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本条线的操作风险管理,开展本条线相关的管理工作。

在分行的各级经营单位中,应设立操作风险管理联络员,分行风险管理和业务管理部门,通过操作风险管理联络员,将操作风险管理的各类要求,落实到分行的每一个经营单位。

(三)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工作职责

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由风险管理部门(专业的操作风险管理)和业务经营管理部门承担主要的工作,这两个部门在操作风险各类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可以归纳如下表:

二、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内容

基层分行承担着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些职责和管理内容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即操作风险日常管理、操作风险体系的本地化实施。

(一) 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

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团队承担了总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应职责,是总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在分行的延伸和深化,是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制度办法的制定、三大工具的运用、培训、报告等职能,具体为:

1.建立涵盖下辖分支行经营机构、业务经营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及分行风险管理部的操作风险管理机构、及日常的联席工作机制。

2.制定分行层面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根据总行制定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实施办法,结合分行当地业务实际情况,制订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细则,包括: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实施办法,分行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细则,分行操作风险事件收集细则等。

3.组织收集分行范围内的操作风险事件,对分行层面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进行确认,按照总行统一的信息收集模板,收集操作风险事件的数据和信息,通过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及时向总行上报,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对此业务流程从流程、制度、人员培训,IT系统设计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优化、整改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4.组织分行层面的业务流程风险与控制自评估,按照总行的自评估要求,确定分行的自评估工作计划,开展自评估工作,抽查相关部门的自评估结果,对自评估的总体结果,进行确认,对发现的存在重大风险的业务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5.撰写操作风险评估报告,每季度末,汇总全行的操作风险情况,撰写整个分行的操作风险评估报告,重点反映操作风险事件的统计和重大事件的分析,反映分行风险自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的结果,对分行所采取的操作风险措施进行汇总,并给予评价,对分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点进行揭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6.组织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培训和文化建设,对业务经营部门及辖属行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做好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工作。

(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本地化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本地化,是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将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推广到分行层面的一个必不可少环节,也是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能够在分行层面落地生根的一个重要因素。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本地化的目的,是使分行能够按照其实际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情况,对其操作风险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体系的本地化工作,有以下几个部分:

1.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办法本地化,根据分行的经营情况和业务管理的特点,制定或修改与操作风险管理相关的制度和办法。

2.业务流程和RCSA评估问卷的本地化,在总行标准的业务操作流程和业务制度办法基础上,根据当地行的特点和特色化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流程和制度上的微调,对评估问卷进行相应的本地化调整。但为保证全行风险评估问卷的统一和完整,分行层面对问卷的调整主要是限于:一是业务流程的调整,删除分行没有开展的业务,增加分行的特色业务,对特色业务按照总行的模板进行问卷的生成;二是控制措施的增加,分行可根据本行对此业务的管理制度,增加相应的控制措施,但不允许删除总行模板中原有的控制措施。

3.风险容忍度、风险地图的本地化,由于各分行的风险偏好、业务规模、业务的获利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的情况,因此,各分行对操作风险的容忍度也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不同分行对同一业务的风险地图中红、橙、黄、绿之间的三条边界线是不一样的,总行在下发标准模板时,已经考虑不同业务的风险容忍度的差别,因此,分行应根据本行的经营情况和当地的经济环境,对每个业务风险地图的边界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的三种:一是财务指标法,根据此业务的盈利或支出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设定风险地图的边界值。二是管理目标认定法,根据此业务的管理目标值,如会计核算业务中的差错率指标,来设定红、橙、黄、绿各区的边界值。三是主观认定法,由业务专家来主观认定其风险容忍度的边界值。

三、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操作风险管理的特点,决定了推广至各基层分行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把操作风险管理体系顺利地推进到分行。

1. 制定合理的整体方案和计划,是工作成败的关键。事先应仔细规划好向分行推广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并按照轻重缓急来组织安排,同时考虑到在全行范围推广,将这些分行分片分块,使得各块的推广工作交叉进行,这样,既提高了推广工作的效率,又减轻了总行推广工作的压力。

2. 专项和日常工作相结合,将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逐步深化。通过专项工作方式,集中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推广层面上的工作,如组织机构的建立、政策制度的制定、集中培训、体系的本地化工作、风险与控制的首次评估等,而在项目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将操作风险事件收集、风险自评估、季度评估报告等工作转入到常规化的状态,这样,在分行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

3. 强化培训和文化建设,使操作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要进行形式多样的、多层次的操作风险培训,如实地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渠道,对全行员工进行培训。同时,通过网站专栏、手册折页等多种形式,专门宣传普及操作风险管理知识,还可以开展多形式的操作风险管理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

4. 纳入绩效考核,以考核来引领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应将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成效纳入到总行对分行的绩效考核指标中,通过考核,来促进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考核的指标,可以是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建设情况、风险与控制自评估的工作质量和及时性、操作风险事件收集的质量、操作风险管理评估报告的完整性等。

结论与展望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6)

1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

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贡献度持续上升,工业总产值占比已增至82%左右,而银行信贷的比例基本维持在5%左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的现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对于小企业贷款,政府虽推动力度不小,但商业银行的响应有限。目前,商业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时,仍然显得过于保守。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以抵押为主,同时,抵押贷款存在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

2商业银行现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基于中小企业信贷违约风险高的特点,导致了银行对其业务开展的谨慎,从而发展缓慢。也存在了巨大的问题。(1),信贷准人政策缺乏灵活性。银行偏重对大规模企业的信贷融资,大部分中小企业不论优劣,只因规模问题而直接被银行融资拒之门外。(2).信货授权高度集中。审查程序繁琐,这种授权方式显然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时间急”的特点。(3),激励机制和管理考核不合理。银行内部并未能形成有效的企业估价体系,仅凭领导决定制的“关系贷款”,这也挫伤了业务人员的开展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案例

美国花旗银行主席及总裁沃尔特威斯顿有一句名言:“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和规模的不断膨胀,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某些高风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在转瞬间葬送整个银行。然而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大厦的坍塌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动荡。

当前,如何把握风险与利润、风险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使银行既不承受过大的风险,又能保持适当的发展,是每个处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银行经营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致使银行经营失败的情况频频发生,然而也不乏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的银行。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中外银行,分享它们的成功经验。

一、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

巴克莱银行是英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在英国设有2100多家分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近十几年以来,巴克莱银行十分注重不断拓展其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资产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巴克莱银行各项业务快速拓展的过程中,成功的风险管理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构造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银行一样,巴克莱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在这一系统内,对风险的管理分工非常明确,而且职责清晰。具体来说,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业务条线负责人负责识别和管理业务线条的风险;风险总监负责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分类风险主管及其团队负责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与监控;业务风险团队负责协助业务条线负责人识别并管理其总体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独立地检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清晰的结构与权责明确的分工为防范风险布下了天罗地网,为巴克莱银行成功进行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风险偏好体系——保证业绩,控制风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克莱银行一直在内部使用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估计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及实现这些业务规划的资本需求,将这些与目标资本比率、红利等因素相对比,并将这些结果转化为每个主要业务板块规划的风险容量。风险偏好的数值要通过估计集团对宏观经济事件的敏感性来进行验证(这种估计是利用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来完成的)。巴克莱银行集团信用风险总监安德鲁·布鲁斯认为,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十几年来通过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加强限额管理,强化了经济资本在集团内部的运用。而风险偏好体系的运用也是国际活跃的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普遍经验。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先进,数据充分

与其他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巴克莱银行最大的风险。据统计,巴克莱银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上。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巴克莱银行主要利用五步风险管理程序(即指导、评估、控制、报告、管理和分析)以及基于COSO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进行。巴克莱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主要利用自己的历史数据和其他外部信息,通过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来对借贷者、交易对手以及零售客户进行评级。与此同时,巴克莱也采用一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和评级工具,当然这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及评级工具必须经过巴克莱银行的相关验证。

二、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

民生银行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在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今天,民生银行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风险管理道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生银行如何应对日益多样化的信用风险。

(一)重视贷前调查——充分检验,防范风险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是广州地区唯一实行“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的银行。当年广东南海华光集团骗贷屡屡得逞,“洗劫”了广州数家银行近74亿元人民币。然而该集团存在的风险却无法逃过民生银行的火眼金睛。

南海华光集团曾向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申请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当广州分行收到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资料后,立即进入其受理贷款申请的检测达标通道,这第一道关卡就是大名鼎鼎的“预授信申报公示”。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是广州分行2002年上半年刚刚推出的新制度,目的就是为化解一些常见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其实这套制度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当银行接到授信申请时,在银行内部网站上将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材料进行为期7日的“公示”,广而告之,广泛征求意见,听取群众的呼声。预授信制度不但大大节省了支行具体经办人员实地贷前调查的工作量,而且使调查渠道更为广泛、通达,使授信通道更为透明、民主、公开,很难出现漏网之鱼,为自身保护提供了安全绿色屏障。南海华光集团的申请也正是在公示期间,由于该行员工们陆续提供的华光集团的相关信息显示出其众多漏洞,经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核实后,而被多票否决,实现了防患风险于未然。

(二)加强贷后检查——重视结果,更重过程

尽管贷前调查与贷中审查至关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款项贷出后就“一劳永逸”,贷后管理也绝对不可小觑。民生银行杭州分行主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赵继臣说,在杭州分行,风险控制高于业务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反映的是结果,但产生却是在过程,因此对于分行来讲,过程控制重于结果控制,注重贷后管理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杭州分行曾为杭州某企业贷款400万元人民币,然而该企业的两幢房产早在2003年9月就被法院查封,分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分行组织相关人员多次与借款人、保证人联系,制订清收措施。经过各项艰苦努力的工作和与当事人谈判,终于在贷款到期前一天全额收回了400万元贷款的本息。

另外,在对湖州某集团有限公司的续授信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在生产经营、销售渠道及财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检查人员随即向分行贷审会提出了不能给予其续授信的理由,果断退出,避免了后来其他贷款行因来不及收贷而最终采取法律补救手段情况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杭州分行还了解到安吉某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存在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分行配合支行几次到安吉,与企业和政府联系落实分期还款计划,并积极争取到了总行的支持,分三期收回了全部贷款本息。可见在贷款业务中,过程控制至关重要。杭州分行正是通过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风险“扼杀于摇篮中”。

(三)培养风险意识——认识到位,团结一心

民生银行的一位领导曾说过,“银行经营同质化趋势很强,民生银行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靠的是员工们工作拼搏、热情、坚韧、执着。”是什么力量鼓舞激励着民生员工?我们应该看到,民生银行尤为注重员工队伍业务培训、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工作,通过多样化、实用化、层次化的培训方式,生动

活泼地为员工的实际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大强化了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了他们的业务操作,对真正做到按章办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意识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积极的思想做后盾,才有了广大员工在风险防范方面更强的行动力。在高度风险意识熏陶下,风险防范观念深入到了每一位民生银行员工的内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成为民生企业文化的重要灵魂。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中外银行成功案例带来的启迪

(一)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是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外资银行大多具备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其内部监督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实行垂直管理。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与本级机构相互独立,或者在分支机构不设内部监督部门,内部监督的职责直接由总行的内部监督部门实施。

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是外资银行成熟风险管理系统的典型。再来看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民生银行华北、华东和华南授信评审中心——风险管理的核心机构,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立。评审人员“直系”隶属于总行,是总行的“嫡亲”,而与分行没有任何血缘——人事和经济利益联系,这使得总分行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审贷分离”,从制度上避免了由基层行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可能带来的授信业务经营性风险。实践表明,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与区域授信评审中tk,等制度非常成功。

(二)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操作规章制度是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证。银行业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银行员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

巴克莱银行作为一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完善与周密。在民生银行,各项内控制度建设也紧随业务的发展步步推进。一笔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评审,从放款到贷后管理,直至最后的责任追究,分行都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制度,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建立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信用评级体系往往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肩负着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信用管理部门在授信前做出的客户信用分析报告,是银行的信贷决策机构决定能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信用监控报告,更是银行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

巴克莱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其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并且拥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为其测量与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尽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例如民生银行对申请授信的客户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在数据集中管理方面,民生银行也走在全国同业中的前列。该行率先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的模式,将全行所有业务的数据处理集中在总行,为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实践证明,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只有将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银行的每位员工在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应考虑到风险因素,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经过长时间发展,风险管理观念在大多数外资银行早已深人人心。而对民生银行来说,正是由于民生银行上下都把风险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各级行领导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使得员工达成共识,才使民生银行在风险管理进程中硕果累累。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7)

美国花旗银行主席及总裁沃尔特威斯顿有一句名言:“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和规模的不断膨胀,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某些高风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在转瞬间葬送整个银行。然而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大厦的坍塌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动荡。

当前,如何把握风险与利润、风险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使银行既不承受过大的风险,又能保持适当的发展,是每个处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银行经营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致使银行经营失败的情况频频发生,然而也不乏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的银行。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中外银行,分享它们的成功经验。

一、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

巴克莱银行是英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在英国设有2100多家分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近十几年以来,巴克莱银行十分注重不断拓展其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资产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巴克莱银行各项业务快速拓展的过程中,成功的风险管理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构造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银行一样,巴克莱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在这一系统内,对风险的管理分工非常明确,而且职责清晰。具体来说,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业务条线负责人负责识别和管理业务线条的风险;风险总监负责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分类风险主管及其团队负责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与监控;业务风险团队负责协助业务条线负责人识别并管理其总体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独立地检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清晰的结构与权责明确的分工为防范风险布下了天罗地网,为巴克莱银行成功进行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风险偏好体系——保证业绩,控制风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克莱银行一直在内部使用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估计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及实现这些业务规划的资本需求,将这些与目标资本比率、红利等因素相对比,并将这些结果转化为每个主要业务板块规划的风险容量。风险偏好的数值要通过估计集团对宏观经济事件的敏感性来进行验证(这种估计是利用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来完成的)。巴克莱银行集团信用风险总监安德鲁·布鲁斯认为,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十几年来通过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加强限额管理,强化了经济资本在集团内部的运用。而风险偏好体系的运用也是国际活跃的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普遍经验。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先进,数据充分

与其他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巴克莱银行最大的风险。据统计,巴克莱银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上。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巴克莱银行主要利用五步风险管理程序(即指导、评估、控制、报告、管理和分析)以及基于COSO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进行。巴克莱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主要利用自己的历史数据和其他外部信息,通过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来对借贷者、交易对手以及零售客户进行评级。与此同时,巴克莱也采用一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和评级工具,当然这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及评级工具必须经过巴克莱银行的相关验证。

二、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

民生银行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在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今天,民生银行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风险管理道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生银行如何应对日益多样化的信用风险。

(一)重视贷前调查——充分检验,防范风险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是广州地区唯一实行“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的银行。当年广东南海华光集团骗贷屡屡得逞,“洗劫”了广州数家银行近74亿元人民币。然而该集团存在的风险却无法逃过民生银行的火眼金睛。

南海华光集团曾向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申请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当广州分行收到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资料后,立即进入其受理贷款申请的检测达标通道,这第一道关卡就是大名鼎鼎的“预授信申报公示”。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是广州分行2002年上半年刚刚推出的新制度,目的就是为化解一些常见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其实这套制度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当银行接到授信申请时,在银行内部网站上将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材料进行为期7日的“公示”,广而告之,广泛征求意见,听取群众的呼声。预授信制度不但大大节省了支行具体经办人员实地贷前调查的工作量,而且使调查渠道更为广泛、通达,使授信通道更为透明、民主、公开,很难出现漏网之鱼,为自身保护提供了安全绿色屏障。南海华光集团的申请也正是在公示期间,由于该行员工们陆续提供的华光集团的相关信息显示出其众多漏洞,经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核实后,而被多票否决,实现了防患风险于未然。

(二)加强贷后检查——重视结果,更重过程

尽管贷前调查与贷中审查至关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款项贷出后就“一劳永逸”,贷后管理也绝对不可小觑。民生银行杭州分行主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赵继臣说,在杭州分行,风险控制高于业务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反映的是结果,但产生却是在过程,因此对于分行来讲,过程控制重于结果控制,注重贷后管理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杭州分行曾为杭州某企业贷款400万元人民币,然而该企业的两幢房产早在2003年9月就被法院查封,分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分行组织相关人员多次与借款人、保证人联系,制订清收措施。经过各项艰苦努力的工作和与当事人谈判,终于在贷款到期前一天全额收回了400万元贷款的本息。

另外,在对湖州某集团有限公司的续授信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在生产经营、销售渠道及财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检查人员随即向分行贷审会提出了不能给予其续授信的理由,果断退出,避免了后来其他贷款行因来不及收贷而最终采取法律补救手段情况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杭州分行还了解到安吉某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存在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分行配合支行几次到安吉,与企业和政府联系落实分期还款计划,并积极争取到了总行的支持,分三期收回了全部贷款本息。可见在贷款业务中,过程控制至关重要。杭州分行正是通过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风险“扼杀于摇篮中”。

(三)培养风险意识——认识到位,团结一心

民生银行的一位领导曾说过,“银行经营同质化趋势很强,民生银行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靠的是员工们工作拼搏、热情、坚韧、执着。”是什么力量鼓舞激励着民生员工?我们应该看到,民生银行尤为注重员工队伍业务培训、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工作,通过多样化、实用化、层次化的培训方式,生动活泼地为员工的实际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大强化了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了他们的业务操作,对真正做到按章办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意识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积极的思想做后盾,才有了广大员工在风险防范方面更强的行动力。在高度风险意识熏陶下,风险防范观念深入到了每一位民生银行员工的内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成为民生企业文化的重要灵魂。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中外银行成功案例带来的启迪

(一)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是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外资银行大多具备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其内部监督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实行垂直管理。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与本级机构相互独立,或者在分支机构不设内部监督部门,内部监督的职责直接由总行的内部监督部门实施。

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是外资银行成熟风险管理系统的典型。再来看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民生银行华北、华东和华南授信评审中心——风险管理的核心机构,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立。评审人员“直系”隶属于总行,是总行的“嫡亲”,而与分行没有任何血缘——人事和经济利益联系,这使得总分行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审贷分离”,从制度上避免了由基层行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可能带来的授信业务经营性风险。实践表明,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与区域授信评审中tk,等制度非常成功。

(二)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操作规章制度是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证。银行业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银行员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

巴克莱银行作为一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完善与周密。在民生银行,各项内控制度建设也紧随业务的发展步步推进。一笔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评审,从放款到贷后管理,直至最后的责任追究,分行都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制度,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建立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信用评级体系往往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肩负着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信用管理部门在授信前做出的客户信用分析报告,是银行的信贷决策机构决定能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信用监控报告,更是银行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

巴克莱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其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并且拥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为其测量与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尽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例如民生银行对申请授信的客户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在数据集中管理方面,民生银行也走在全国同业中的前列。该行率先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的模式,将全行所有业务的数据处理集中在总行,为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实践证明,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只有将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银行的每位员工在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应考虑到风险因素,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经过长时间发展,风险管理观念在大多数外资银行早已深人人心。而对民生银行来说,正是由于民生银行上下都把风险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各级行领导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使得员工达成共识,才使民生银行在风险管理进程中硕果累累。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8)

外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活动中,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动或其他原因而使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遭受损失的风险。外汇风险的类型主要包括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说,交易风险主要指银行同客户或者同业在外汇交易过程中相互兑换外币,因汇率的变动,致使商业银行发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折算风险是指由于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中某些外汇资金项目金额变动的可能性,影响银行财务报告结果,对银行价值的变动尤其是上市银行估值产生重大影响。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汇率非预期变动引起商业银行未来现金流量变化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回顾

自从1994年全球金融衍生工具研究组提出了VaR风险管理方法之后,许多学者开始利用这种工具来度量外汇风险。J.P.Morganl994年出版了Risk Metrics风险管理系统的第一版,这个系统主要被用于处理市场风险。1995年4月,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提出了VaR方法的详细技术内容。国外一些著名大学进行了大量对以VaR概念为中心和以数理统计为基本方法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计算软件的研究,金融机构越来越广泛地将VaR方法应用在金融风险管理之中,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Howton.和Steve.B.Perfec研究利用资产组合讨论美国银行外汇风险头寸。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进行外汇资产选择,可以大大减少外汇风险。产生于预期汇率波动的实际外汇资产收益平均为正数,但是产生于利率超额波动的收益一般为负数;尽管总的资产组合收益为正数,但是如果经过风险调整之后,银行的收益是相对较差的;然而,相对于用大量资金弥补外汇风险亏损的央行而言,“典型银行”的外汇活动亏损或失败的风险几乎为零。FrootK.A.S.Scharfstein and J.C.Stein通过采用标准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讨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进程,旨在从企业的角度分析、衡量和管理外汇风险存在的局限性。AlmimTu和luKarasoy从银行的经营环境、外汇管理制度安排、客户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银行以及银行控股公司的外汇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已经在银行外汇风险度量、外汇风险规避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其先进成熟的外汇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提供了借鉴。从国外研究成果来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外银行不断丰富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产品,其已成为主要的汇率风险管理方式,具有更高的时效性、成本优势和更大的灵活性。在国外关于外汇风险管理研究文献中,VaR(风险价值)作为一种风险测量的定量分析工具,近年来被国际金融领域认可并广泛应用于各种金融风险测量。

值得反思的是:这些研究均建立在银行的资产负债保持很好的流动性的基础之上。近年来,国外金融机构因流动性泛滥而进行高杠杆运营,最终导致金融危机,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共同作用而引起流动性危机,结构化金融产品损失惨重。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反思VaR等量化风险工具的应用时效和局限性。此外,结构化衍生金融产品在提供避险功能的同时,也因其过度创新而难以估值,其风险复杂性高、隐蔽性强、计量难度大,给外汇风险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我国学者大多是从外汇风险管理狭义的汇率角度展开研究,即从汇率及汇率风险的一般原理出发,分析汇率风险的形成、分类、如何识别以及汇率风险对企业、银行的影响等。在借鉴国际经验方面,大多是在系统阐述外汇风险相关概念和防范原则的基础上,直接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的汇率管理技术和风险分析工具作实证研究。例如:通过对VaR模型的计算原理及方法的分析,研究VaR模型在商业银行汇率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问题。而由于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汇率制度环境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等与国外银行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选择地加以应用,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

二、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的风潮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形成一个密不可分并且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伴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级资本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各国间的资本流动更加频繁。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以及外汇市场上的频繁交易必然会导致货币间的汇率剧烈波动。

自2005年7月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新的安排,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浮动扩大,变动频率加快,升值趋势明显,持有大量外汇敞口头寸的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更加显性化、日常化,外汇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中最主要的风险,这也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外汇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外汇风险管理模式不够科学和职责分工不够清晰,且在落实风险计量、限额、报告路线等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很多银行尽管从国际上引入了Kendor+Panaroma等标准化的风险计量系统,能够计算VaR值,但VaR值并没有被整合到银行日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如设置交易员限额和产品限额等。此外,在交易系统、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建设方面仍不够完善,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体系,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的电子化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多实行由分行和支行将外汇敞口上报到总行,由总行统一进行头寸的抛补的方式。这导致分支行缺乏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增加了风险的不可控性。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商业银行对于外汇事前风险控制工作显得较为薄弱,风险管理部门未能总揽全部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工作,对于分散在各部门的风险管理未能起到检察和监督作用,防范外汇业务的风险制度不能有效结合。因此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只能建立在事后监督上,而对事前和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得很少。

(二)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不够完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国外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政策程序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对每种外币的具体交易产品,列出了同意开展交易的产品清单,对特定的外汇产品还限定了交易的证券种类。国内商业银行在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的专业性、准确性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政策程序没有覆盖到各分支机构和各项产品、业务,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往往过于原则,不易执行也没有真正被执行。

(三)外汇资产负债结构不够合理

在汇率存在较大波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负债的头寸配比及币种搭配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抵抗风险能力。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能超过85%,也就是说央行认为商业银行的外汇存贷比超过85%这个限度就是外汇资产负债不匹配。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一直高居不下,外汇贷款的期限结构也不尽合理,使得外汇资产和负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四)外汇风险的计量能力和管理工具有待改进

我国目前有些银行甚至至今都不能准确算出本行所承担的单一货币的敞口头寸和所有外币的总敞口头寸很多银行尽管从国际上引入了Kendor+Panaroma等标准化的风险计量系统,能够计算VaR值,但致命的缺陷是VaR值并没有被整合到银行日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如设置交易员限额和产品限额等。外汇衍生工具方面我国主要采用远期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的对冲。国内的银行开发衍生产品能力较差,没有针对本国实际开发的针对性产品,一般只是简单的借用国外银行已经开发的工具,因此,风险管理工具的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五)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有待加强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是总、分行制度,尽管外汇业务是集中在国际业务部门操作,但外汇资产和负债是存在于银行的多个部门的。国际业务部门无法控制辖属支行和其他部门资产负债敞口限额,从而外汇风险就会在银行内部积聚起来。其次是外汇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在于国内银行缺乏良好的培训机制并且并没有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无法培养高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

四、外汇风险管理不足成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全社会尚未建立信用体系。2.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善,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3.缺乏成熟的外汇交易市场,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力度过大,方式简单。不仅影响到人民币汇率水平,而且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外汇展宽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缺乏必要的货币调节工具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便开始调整各商业银行结售汇周转寸头限额。而结售汇头寸限额的加大又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4.同业竞争不规范,同业工会缺乏有效的制约。银行受自身利益的驱动,违规办结售汇,擅自为企业开立外汇账户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做法孕育起来的巨大风险和损害是可想而知的。

(二)内部原因

1.风险管理认识问题。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管理中经常出现“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不正常现象,没有形成制度化管理。2.风险管理理念问题。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风险变化的需要。3.风险管理方法问题。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缺乏,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4.风险管理体系问题。风险管理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也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动员大量宝贵的资源来填补漏洞。5.信息技术差距。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银行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无法准确地掌握风险敞口,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添加了困难。

五、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积极提高外汇风险管理的认识和理念

银行机构应全面评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本行外汇业务和外汇风险的影响, 切实认识到汇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转变重经营,轻风险管理的理念,全面、科学和及时评估外汇头寸的风险。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将重视外汇风险作为加强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其他工作人员认真执行本行外汇风险战略。同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要熟悉外汇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时掌握本行的外汇风险敞口头寸,确保外汇业务发展战略与本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水平相适应。

(二)改进外汇资产负债配对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买卖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两点:一是经营对企业、个人的外汇买卖业务而形成的风险;二是外汇资产与负债不平衡需要买卖调控形成的风险。对于前一种买卖风险的管理是通过头寸管理实现,对于后一种买卖风险则应通过外汇资产负债的配对管理实现,配对管理的实质是通过对外汇资产、负债时间、币别、利率、结构的配对,从而尽量减少由于经营外汇存贷款业务、投资业务等需要进行的外汇买卖,以避免外汇风险。

(三)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

各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确定自己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树立员工的风险意识,协助国际业务部门做好外汇交易头寸的限额控制。其次从国外引入一流管理人才,同时对行内员工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培训,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考核系统。

(四)提高外汇风险计量、压力测试等技术管理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外汇风险识别、计量、检测、控制体系,建立风险价值模型(VaR)体系、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体系以及模型返回检验体系。并准确计算本行的外汇风险敞口头寸,包括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单币种敞口头寸和总敞口头寸。风险价值往往不能涵盖那些可能引起巨大亏损的情景,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要对现有的外汇风险管理工具进行重新评估与创新,以帮助商业银行识别和管理极端情况下仍有可能发生的市场变化下的损益状况。

(五)建立健全风险偏好形成机制,科学构建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外汇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垂直化、专业化管理以及联动制衡、权责利匹配的原则和要求,确保外汇业务发展战略与本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水平相适应。

1.建立统一的外汇风险偏好

2.积极推进外汇业务风险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建立集中、垂直的外汇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二是建立健全外汇风险条线的管理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平行作业的机制。

3.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外汇业务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张东升.应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加强汇率风险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卜素.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2004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9)

美国花旗银行主席及总裁沃尔特威斯顿有一句名言:“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和规模的不断膨胀,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某些高风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在转瞬间葬送整个银行。然而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大厦的坍塌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动荡。

当前,如何把握风险与利润、风险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使银行既不承受过大的风险,又能保持适当的发展,是每个处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银行经营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致使银行经营失败的情况频频发生,然而也不乏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的银行。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中外银行,分享它们的成功经验。

一、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

巴克莱银行是英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在英国设有2100多家分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近十几年以来,巴克莱银行十分注重不断拓展其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资产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巴克莱银行各项业务快速拓展的过程中,成功的风险管理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构造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银行一样,巴克莱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在这一系统内,对风险的管理分工非常明确,而且职责清晰。具体来说,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业务条线负责人负责识别和管理业务线条的风险;风险总监负责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分类风险主管及其团队负责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与监控;业务风险团队负责协助业务条线负责人识别并管理其总体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独立地检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清晰的结构与权责明确的分工为防范风险布下了天罗地网,为巴克莱银行成功进行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风险偏好体系——保证业绩,控制风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克莱银行一直在内部使用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估计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及实现这些业务规划的资本需求,将这些与目标资本比率、红利等因素相对比,并将这些结果转化为每个主要业务板块规划的风险容量。风险偏好的数值要通过估计集团对宏观经济事件的敏感性来进行验证(这种估计是利用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来完成的)。巴克莱银行集团信用风险总监安德鲁·布鲁斯认为,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十几年来通过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加强限额管理,强化了经济资本在集团内部的运用。而风险偏好体系的运用也是国际活跃的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普遍经验。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先进,数据充分

与其他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巴克莱银行最大的风险。据统计,巴克莱银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上。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巴克莱银行主要利用五步风险管理程序(即指导、评估、控制、报告、管理和分析)以及基于coso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进行。巴克莱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主要利用自己的历史数据和其他外部信息,通过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来对借贷者、交易对手以及零售客户进行评级。与此同时,巴克莱也采用一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和评级工具,当然这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及评级工具必须经过巴克莱银行的相关验证。

二、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

民生银行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在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今天,民生银行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风险管理道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生银行如何应对日益多样化的信用风险。

(一)重视贷前调查——充分检验,防范风险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是广州地区唯一实行“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的银行。当年广东南海华光集团骗贷屡屡得逞,“洗劫”了广州数家银行近74亿元人民币。然而该集团存在的风险却无法逃过民生银行的火眼金睛。

南海华光集团曾向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申请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当广州分行收到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资料后,立即进入其受理贷款申请的检测达标通道,这第一道关卡就是大名鼎鼎的“预授信申报公示”。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是广州分行2002年上半年刚刚推出的新制度,目的就是为化解一些常见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其实这套制度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当银行接到授信申请时,在银行内部网站上将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材料进行为期7日的“公示”,广而告之,广泛征求意见,听取群众的呼声。预授信制度不但大大节省了支行具体经办人员实地贷前调查的工作量,而且使调查渠道更为广泛、通达,使授信通道更为透明、民主、公开,很难出现漏网之鱼,为自身保护提供了安全绿色屏障。南海华光集团的申请也正是在公示期间,由于该行员工们陆续提供的华光集团的相关信息显示出其众多漏洞,经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核实后,而被多票否决,实现了防患风险于未然。

(二)加强贷后检查——重视结果,更重过程

尽管贷前调查与贷中审查至关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款项贷出后就“一劳永逸”,贷后管理也绝对不可小觑。民生银行杭州分行主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赵继臣说,在杭州分行,风险控制高于业务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反映的是结果,但产生却是在过程,因此对于分行来讲,过程控制重于结果控制,注重贷后管理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杭州分行曾为杭州某企业贷款400万元人民币,然而该企业的两幢房产早在2003年9月就被法院查封,分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分行组织相关人员多次与借款人、保证人联系,制订清收措施。经过各项艰苦努力的工作和与当事人谈判,终于在贷款到期前一天全额收回了400万元贷款的本息。

另外,在对湖州某集团有限公司的续授信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在生产经营、销售渠道及财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检查人员随即向分行贷审会提出了不能给予其续授信的理由,果断退出,避免了后来其他贷款行因来不及收贷而最终采取法律补救手段情况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杭州分行还了解到安吉某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存在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分行配合支行几次到安吉,与企业和政府联系落实分期还款计划,并积极争取到了总行的支持,分三期收回了全部贷款本息。可见在贷款业务中,过程控制至关重要。杭州分行正是通过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风险“扼杀于摇篮中”。

(三)培养风险意识——认识到位,团结一心

民生银行的一位领导曾说过,“银行经营同质化趋势很强,民生银行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靠的是员工们工作拼搏、热情、坚韧、执着。”是什么力量鼓舞激励着民生员工?我们应该看到,民生银行尤为注重员工队伍业务培训、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工作,通过多样化、实用化、层次化的培训方式,生动活泼地为员工的实际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大强化了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了他们的业务操作,对真正做到按章办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意识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积极的思想做后盾,才有了广大员工在风险防范方面更强的行动力。在高度风险意识熏陶下,风险防范观念深入到了每一位民生银行员工的内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成为民生企业文化的重要灵魂。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中外银行成功案例带来的启迪

(一)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是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外资银行大多具备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其内部监督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实行垂直管理。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与本级机构相互独立,或者在分支机构不设内部监督部门,内部监督的职责直接由总行的内部监督部门实施。

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是外资银行成熟风险管理系统的典型。再来看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民生银行华北、华东和华南授信评审中心——风险管理的核心机构,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立。评审人员“直系”隶属于总行,是总行的“嫡亲”,而与分行没有任何血缘——人事和经济利益联系,这使得总分行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审贷分离”,从制度上避免了由基层行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可能带来的授信业务经营性风险。实践表明,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与区域授信评审中tk,等制度非常成功。

(二)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操作规章制度是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证。银行业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银行员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

巴克莱银行作为一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完善与周密。在民生银行,各项内控制度建设也紧随业务的发展步步推进。一笔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评审,从放款到贷后管理,直至最后的责任追究,分行都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制度,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建立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信用评级体系往往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肩负着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信用管理部门在授信前做出的客户信用分析报告,是银行的信贷决策机构决定能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信用监控报告,更是银行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

巴克莱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其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并且拥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为其测量与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尽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例如民生银行对申请授信的客户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在数据集中管理方面,民生银行也走在全国同业中的前列。该行率先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的模式,将全行所有业务的数据处理集中在总行,为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实践证明,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只有将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银行的每位员工在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应考虑到风险因素,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经过长时间发展,风险管理观念在大多数外资银行早已深人人心。而对民生银行来说,正是由于民生银行上下都把风险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各级行领导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使得员工达成共识,才使民生银行在风险管理进程中硕果累累。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研究

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而对其整体资产负债组合进行计划、协调、控制的过程和前瞻性地选择业务策略的过程。从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开始,资产负债管理工具逐渐在我国银行业得到推广运用。截止到2011年末,在我国已上市的16家银行机构中,基本都在总行高级管理层下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专责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规划、协调和决策工作。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发展银行还在总行层面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专门负责全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日常工作。

近几年,随着监管政策的调整和自身实力的增强,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也实现了跨区域发展。管理半径的扩大,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有效运用,将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运用好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将有助于其业务发展以及总行发展战略在当地的落地。本文作者希望结合在城市商业银行总、分支机构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认识,对分支机构如何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能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

概括讲,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具有以下三大职能。

(一)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管理。流动性风险如不能有效控制,将有可能损害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如果对市场风险管理不善,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损失。对于流动性风险管控,主要确保商业银行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对于市场风险,主要通过将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二)配置经济资本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而风险意味着潜在损失。潜在损失可以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三类。预期损失是根据大数定律计算出来的平均损失,银行可以通过提取拨备进行预防;异常损失指战争或重大灾害等发生概率极低的事件造成的巨大损失;非预期损失介于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之间,银行可以对其发生概率和损失金额进行量化,并据此计算最低资本限额加以防御。经济资本即为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其数量是根据银监会的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经营的审慎程度来决定的。由于资本是稀缺资源,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对经济资本进行合理、高效配置,既确保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可实现经济资本回报的最大化。

(三)协调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

在确定经营目标时,商业银行应将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实现有战略目标的持续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判断市场利率走势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配置在银行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

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包括分行和支行。下面主要从城市商业银行的分行层面分析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运用。支行可结合自身机构设置和人员情况参照实施。

(一)设立资产负债管理机构

为做好分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分行应成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为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负责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计划、协调和决策工作。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至少包括分行行长,分管业务发展、计划财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参加部门应有业务管理部门、计划财务部、风险控制部的负责人。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一般设在计划财务部,负责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的督促落实。

(二)建立管理制度

一个机构的正常、有效运作有赖于制度保障。因此,分行应依据总行管理办法制定分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资产负债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

(三)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事项

各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重点不一样,其业务类型会有所差异,但分行一般都有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票据业务、同业业务等类型。因此,分行资产负债管理涉及的业务也主要是以上几类。

1.有效管理流行性风险

分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支付清算资金不足的风险;二是资产业务资金短缺的风险。对于第一种风险,一般都由总行予以保障,通过向总行拆借资金进行调节;对于第二种风险,如总行资金充裕也可拆借,如总行不予拆解资金,则需要分行通过吸收同业存款和票据融资予以匹配解决。

2.有效管理市场风险

分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重新定价风险。目前,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已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工具,从而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上移总行,由总行资金部门承担全行市场风险管理的责任。为增强分行业务的自主性和市场反应能力,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仅对存、贷款业务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于票据业务和同业业务,则要求资金来源与运用必须匹配进行,包括期限匹配、金额匹配、利差锁定,从而有效控制市场风险,并避免流动性风险;由于现阶段我国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对于按照央行利率政策执行的业务,需合理判断利率是处于上行阶段还是下行阶段,从而确定业务利率是随央行利率调整而浮动还是固定不变。

3.合理配置经济资本

年初,总行会根据董事会下发的全行实际资本积累及资本规划,按照风险偏好及风险政策,考虑银监会资本充足率要求,提出经济资本总量控制目标,并根据全行发展战略和各分行的业务计划,下达分行当年的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计划额度。分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需根据分行现有业务规模及结构、当年业务计划和业务发展策略,对总行下达的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计划进行分配,实现既确保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实现经济资本回报的最大化。如客户通过存入保证金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敞口额度占用风险资产并消耗经济资本,银行同时可收取签票手续费和风险资产占用费用;票据业务需占用风险资产并消耗经济资本,但也带给银行一定的利差收入。因此,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在分配经济资本时,需考虑不同业务占用的风险资产和经济资本数量以及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从而确定不同业务的规模控制额度。

4.平衡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

协调好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是一家分行立足当地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设立分行的地方一般都是直辖市、省会城市等,金融市场相对比较发达,同业竞争比较激烈。对于当地的大项目和大客户,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比无任何竞争优势,主要的竞争策略就是降低利率,以牺牲效益为代价争取客户。因此,这一阶段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需做好大项目、大客户的业务筹划,合理分配经济资本,以牺牲较小的效益实现较大的业务回报;同时,以经济资本配置促进总行特色业务的拓展,如对于小微企业、中小和农贷业务以及其他总行力推的特色产品,在风险资产计量和经济资本配置方面予以倾斜,从而实现总行发展战略在当地的落地。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1994.2.

[2]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2004.12.

上一篇: 资本主义论文 下一篇: 教育论文小学德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