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基本内容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16 23:11:54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政党党内监察(纪律检查)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告诉我们,建设一个好的党,需要许多条件,其中,党内严格的纪律和健全的纪律检查(监察)制度则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革命胜利和执掌政权之后存在不存在发生分裂、和腐化变质的危险,要不要进行检查监察、如何有效监督检查党员和党组织的行为等问题上,工人阶级革命导师都作了肯定回答。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内监督的基本思想 (1)工人阶级政党的活动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 (2)严格纪律保证党的意志的统一和行动的一致 (3)通过民主和批评实施有效的党内监督 2 、列宁关于党内监督的基本思想 (1)关于加强执政党党内监察的必要性 工人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加强党的纪律,加强党内监督; 工人阶级政党在执政后,为了同它的大敌——、骄傲自大、腐化变质作斗争,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工作; 为了保证党的路线的贯彻执行,必须加强检查和监督工作; 为了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必须加强党的监察工作。 (2)关于党内监察制度建设 列宁关于工人阶级政党党内监察制度的基本思想与实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内监察的目的与任务;监察机关的产生;监察委员会的人选;监察机关的地位等。 3 、刘少奇的监察(纪律检查)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了重要贡献。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监察思想。在长期的领导工作中,以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了许多有关监察(纪律检查)方面的重要思想,并根据这些思想,确立了党和国家监察体制的基本格局。他们的监察(纪律检查)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对党和政府实行严格监督是防止腐化变质的重要条件 (2)充分发扬民主是实行监督开展批评的根本保证 (3)监察(纪律检查)工作必须加强 4 、邓小平陈云的监察(纪律检查)思想 (1)邓小平的监察(纪律检查)思想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建国后,他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党和国家的建设问题上,建树颇多。其中对加强监察(纪律检查)制度的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 执政党必须加强党内监督。 有效的监督是执政党不犯大错误的重要保证; 有效的监督是防止执政党腐化变质的重要保证; 有效的监督是使党和国家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必须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多方面的经常的监督。包括 群众的监督; 党委会的监督; 党的监察机关的监督; 派的监督; 监督的关键,在于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是否健全。 只有真正坚决地做到在法律和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彻底解决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问题。 加强监察制度建设,发挥监察机关作用。 (2)陈云的监察(纪律检查)思想 陈云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对党的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有过许多重要论述。建国后,他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非常重视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深刻见解。在担任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期间,就纪律检查工作的意义、任务、方针及组织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又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对新时期党的纪律检查(监察)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意义。陈云的监察(纪律检查)思想主要体现在: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重要任务是抓党风。 纪检工作要成为促进改革的重要力量。 必须不断健全纪律检查机构,严格选拔纪检干部。 二、党纪论 党的纪律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是抵制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维护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的队伍纯洁性和坚强战斗力的有力武器。党的纪律的理论是党的纪律检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纪律检查理论,必须掌握党的纪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1 、党纪的基本含义 (1)党纪的含义 党的纪律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党的纪律是各种党内规范的总称。 党的纪律是党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违纪者要受到党组织和纪律检查机关的追究。 (2)党的纪律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制定了党的纪律。80年来,随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随着党的队伍的不断壮大,党的纪律建设也在不断发展,现在已形成了《》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核心的、具有中国共产党特点的比较完整的纪律体系。它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群众纪律、保密纪律、经济纪律、人事纪律、外事纪律等方面。 (3)党纪与法律政策道德的关系 作为执政党,规定:“党员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模范作用,带头维护社会秩序,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因此,遵守国家法律和共产主义道德,也是党的纪律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党员应当懂得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正确、自觉地规范其社会行为。 2 、党纪的特点 (1)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是为工人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纪律 (2)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是统一的平等的纪律 (3)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 (4)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是科学的纪律 (5)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 3 、党纪的作用 (1)党的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 (2)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 (3)党的纪律是巩固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条件 4 、党纪的制定和执行 (1)党纪的制定与党纪的执行 (2)党纪执行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正确执纪与从严治党的关系、执行党纪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党纪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关系 三、党风论 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风建设任务繁重而艰巨。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作为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的职能机关,必须在实践中加强党风理论的研究,从而使党风建设工作更加科学,更加富有成效。 1 、党风的基本含义 (1)党风的基本含义 党风是政党的作风,是一个政党内通过一定数量的组织和成员的活动反映出来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影响的行为方式。 党风是政党及其成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总称。党风既作为党员个人思想、行为的风格而存在,又体现为党组织及整个党的风貌和形象,具体表现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诸方面。 (2)党风与党性 党性决定党风、党风反映党性、党风具有相对独立性。 (3)党风与党纪 党纪是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准则,它与党风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4)党风与改革 党风建设与改革开放在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 (5)党风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党的路线以及依据党的路线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同党风息息相关,但又相互区别。党风影响着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形成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决定党风的发展方向和内容。 (6)党风建设与廉政建设 廉政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党政干部拒腐防变,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问题。党风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政党及其成员的作风问题,涉及的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党风建设比廉政建设起点要高,要求更为严格,内容更为丰富。党的组织和党员不仅要遵照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廉洁自律,而且要遵照的要求,在共产主义信念、理想的支配下,履行党员的义务,发挥战斗堡垒和模范作用。因此,廉洁奉公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党风建设的全部内容。 2 、党风的内容 (1)党风内容的含义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排除又相互联系、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趋势和倾向。党风也不例外,既包括优良作风,又包括不正之风这一对立统一体。 (2)党的优良作风 核心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与之联系的我们党还逐步形成了谦虚谨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开拓进取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好作风。 (3)党内不正之风 党内不正之风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形形,但其核心内容则是和。其他的不正之风,大都是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由这两种与执政党的特点紧密相联的错误倾向滋生、演化出来的。 3 、党风的根本问题及党风估价的基本方法 (1)党风的根本问题 党风问题,说到底,就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2)党风估价的基本方法 党风估价的基本方法,就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党风建设状况,区分党风建设过程中的现象和本质,支流和主流的方法。 (3)正确认识党风现状 就总体状况而言,党风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党内也存在着、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严重地败坏了党的声誉、危害了党群关系。 4 、党风建设 (1)党风建设的内容 党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二是反对和纠正党内不正之风。 (2)党风建设的意义 加强党风建设,是维护党的性质,保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 加强党风建设,对于形成和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党风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强党风建设,是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的重要保证。 (3)新时期党风建设的思路 党风建设必须紧密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来进行; 党风建设必须把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 党风建设必须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党风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 四、反腐败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同腐败现象作斗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借鉴国外反贪廉政的经验,结合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客观实际,研究和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腐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和制定新形势下深入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思路和对策,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确保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腐败的含义和实质 (1)腐败的内涵 一般来说,凡是公共权力被滥用而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就是腐败。构成腐败的内涵通常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腐败的主体,即与权力相联系的个人和组织;二是腐败的行为,即以权力被滥用为特征的社会行为;三是腐败的客体(后果),即受到损害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三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要素,构成了腐败的本质内涵。 (2)腐败的外延 揭示腐败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适用范围。 确定权力被滥用的适用范围,必须确认一种社会行为的本质属性,即构成这种行为的政治腐败性。 确定权力被滥用的适用范围,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群众对腐败的政治态度。 确定权力被滥用的适用范围,必须兼顾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特殊背景。 (3)腐败的实质 指腐败所固有的决定其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腐败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它的根本属性,就是某种权力的蜕化和变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定范围的权力蜕变现象的主要特征是:权力官僚化;权力商品化;权力特殊化。 2 、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1)腐败产生的一般原因 腐败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客观上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和心理诸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通常产生腐败现象的最基本的原因有: 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是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产物; 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腐败现象往往是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伴生物; 思想道德文化领域中的金钱拜物教和权力拜物教,往往是产生腐败行为的重要诱因。 (2)新形势下腐败现象产生的特殊原因 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腐败现象,其原因主要有: 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影响将长期存在,总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对外开放,借鉴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现代文明成功,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也会趁机钻进来,成为一些人发生腐化的重要诱因; 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工作中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也会给腐败现象滋生以可乘之机;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中滋长,是腐败得以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3)新形势下腐败现象的主要特点 一般来说,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具有利己性、损他性、性、隐蔽性、传染性、顽固性、和可控性等共同特征。在我国,腐败现象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结构双重转换时期的特有现象。其主要特征有: 由于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许多社会行为尚未通过法制形式得以严密规范,腐败现象具有易发性。 在改革时期,腐败活动往往借改革之名滋长蔓延,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腐败活动往往选择经济领域中供需矛盾突出的环节作为其钻营舞弊的场所,带有一定的聚集性。 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领域及表现形式,会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转换和变化,具有多变性的特点。 3 、反腐败的性质任务和意义 (1)反腐败的性质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反腐败斗争,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关系到四化大业的成败。 (2)反腐败的任务 反腐败斗争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涉及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但从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角度来讲,主要任务是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坚决惩处腐败分子,二是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包括纠正不正之风。 (3)反腐败的意义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坚决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这是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战略性措施。 4 、反腐败的思路和对策 (1)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的思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2)把廉政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是新时期深入有效开展反腐败斗争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经之途 (3)建立有效约束滥用权力的机制是防范和遏制消极腐败现象滋长蔓延的基本举措 (4)坚持对党员和干部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是保证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更有成效地开展的基础环节 (5)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重要条件 五、监督论 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作为执政党,建立起一整套的监督制约机制,对于防止权力的蜕化,是完全必要的。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是党内监督的职能机关,在党内监督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深入探讨、正确认识党内监督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特点,研究和掌握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对于纪律检查机关正确地、富有成效地履行监督职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监督的基本含义 (1)监督的一般含义 一般含义上说,监督就是一定的社会组织,根据既定的行为规范,对某一具体对象进行的察看、监督活动。 (2)党内监督的基本含义 党内监督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含义: 党内监督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 党内监督是一种制度化的、协调有序的活动; 党内监督是以揭露、评价、纠偏为主要方式的活动过程。 2 、党内监督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1)党内监督的基本特点 党内监督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自觉性;强制性;客观性;相对独立性。 (2)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 党内监督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平等的原则;公开的原则;群众性原则;保护正当权力的原则。 3 、党内监督的基本任务和内容 (1)党内监督的基本任务 按照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监督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令,正确行使职权,防止和减少重大失误和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揭露和处理一切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 (2)党内监督的核心问题 只有对权力予以有效制约,才能保障和发扬党内民主; 只有对权力予以有效制约,才能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领导作用; 只有对权力予以有效制约,才能克服和抑制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4 、加强党内监督的途径 (1)党内监督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结合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党内监督的构成要素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而对构成要素的结合方式的考察也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党内监督要素结合方式的基本问题是领导体制问题,即,党的各级组织、部门、党员在监督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职能监督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党是严格地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党,有关党内监督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监督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党员和党的组织部门在监督中的活动和工作都是在党委领导下开展的,因而坚持和维护党委的统一领导,是党内监督要素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哪些层次,哪些方面要素的结合,都应当体现和遵循这一原则。 (2)加强党内监督的主要途径 加强党内监督的途径主要有: 经常地、深入地对广大党员进行教育,努力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监督意识; 有机地协调党内的监督活动和监督工作,努力提高党内监督活动和监督工作的综合效果; 以改革的精神,不断发展和健全党内监督制度。 5 、纪检机关在党内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监督工作的基本方式 (1)纪检机关在党内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内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党的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和广大党员的共同努力。其中,纪律检查委员会作为党内监督的职能机构,在党内监督体系当中,居于重要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纪委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完整的组织系统,这使纪委的监督工作的开展有了坚实可靠的组织保障,而且也使纪委的监督工作的效率能够通过各级纪检组织的努力而覆盖和影响到党组织的各个层次和党内活动的各个方面;纪委是党内监督的职能机构;纪委拥有和党内其他重要法规所赋予的权力和手段;纪委是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因而在监督方面具有更大的权威性。 (2)纪检机关监督工作的基本方式 纪委是以监督为基本指责,并掌握一定监督权力的党内专门的监督机关。与这种性质和特点相适应,纪检机关开展监督工作的基本方式主要有: 以监督的方式参与决策; 检查处理违内行为规范的组织和个人; 参与党的其他组织和部门开展的具有监督意义的活动; 对带有倾向、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中检查; 根据改革开放、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和群众的反映,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地给有关组织和部门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协助、督促其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 选自曾繁茂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概论》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2)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洁净能源,是目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电力新能源,利用风能替代日益枯竭的化石能源来发电,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规划到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千瓦。按照江西省《“十一五”新能源发展规划(风电篇)》规划,江西风电场装机容量为95.7万千瓦,每年可为电网供电23.2亿度。如火如荼的大规模风电基地建设的背后却是我国风电人才的匮乏,高职院校要抢占市场先机,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率先开设风电运行与维护专业。但要达到办学条件,满足培养风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风力发电实训基地是当务之急。

一、风电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风电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依照四项原则,满足两项功能,达到五项统一。

1.四项原则

(1)适应性原则。适应一定时期风电企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适应区域风电企业对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适应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规律;适应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体现现代风电技术的综合性生产训练。

(2)合作性原则。与风电企业合作,校企联合共建风电实训基地。高校和企业携手共谋发展,达到资源共享。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解决企业风电人才短缺的困局,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快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减少上岗时间。共建共用、互补长短,提高投资效益和使用效率。

(3)模拟(或仿真)性原则。风电实训基地应充分体现风电生产现场的特点,由于有些设备价格高、体积大,可采取按一定比例缩小的物理模拟或者数字仿真。建成针对性很强、数量和场地足够的实训工位,达到与风电生产场所尽可能一致的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满足学生得到实际操作训练的需求,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经济性和可行性。

(4)整合性原则。开办风电运行与维护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有多年相关火电专业或电气专业办学经验,有一定的相关实训场所,如钳工实训、机电实训、输配电实训、变电实训等。整合原有的实训基地,根据风电实训项目和内容的具体要求,对原有实训项目和内容进行调整,把有限的资金用来重点建设紧缺的风机实训项目。

2.两项功能

(1)人才培养功能。风电实训基地首先应当满足院校培养风电专业学生较为全面适应风电行业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需要,具备风电人才培养功能。其运作方式上强调工位性,讲求职业性,让学生在一个工作台位上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真正实现学生操作应用能力的提高。

(2)交流培训功能。风电实训基地应具备培训风电企业员工技能的功能。在运作方式上,可利用实训基地让同类型院校学生分工种同台竞技,作为加强交流的比武现场、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培训的基地、对外进行培训的机构。

3.四项统一

(1)校内与校外的统一。经过统筹规划,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互补,在建设时统一规划,统一安排教学任务,形成课程,实现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它是一种带有岗位意义的校内实训,带有教学意义的校外实训,意在真正为学生的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作出贡献。

(2)知识与技能的统一。通过对风电知识的捕获、共享和集成以及技能的训练养成,掌握多种风机状态操作程序,强化获取、使用和开发风电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技能,形成系统性的风电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事故处理等知识技能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过程与方法的统一。通过过程实训,学生基本了解风电控制的原理及风电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学生掌握对一般风电系统调试中出现问题的独立分析方法、调整方法、处理方法,达到尽快排除故障,及时修理好损坏的设备或更换设备,从而缩短风电停机时间,尽快恢复发电。

(4)态度和职业观的统一。端正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实训基地管理中,让学生感受真实的风电职业氛围,对风电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进取的心态,养成不怕困难、勤于钻研、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学生通过实训改变不良的操作行为方式,提高科学素养。

二、风电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

1.实训师资建设

制订中长期的风电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和管理措施。首先在原有专职教师中抽调相关骨干青年教师到风电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实践技能培训以提高现有师资的风电技能素质。

其次要从风电企业生产一线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教师队伍中,聘用少数从事风电设计、生产和建设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从企业引进的师资,通过听课、写讲稿、试讲等一系列培训,增强其执教能力。

2.实训教材建设

可以选定风力发电工程施工与验收编委会编写的《风力发电工程施工与验收》(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和宋海辉主编的《风力发电技术与工程》(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为一般教材。

在选用优秀教材的同时,也需要进行自我教材建设。需要根据风电场主力机型有针对性地编写相应的培训教材。教材不局限于纸质的,还应制作教学光盘,增加一定的实物,采用多媒体动画、投影、模型等辅助教学。

3.实训硬件设施建设

工程实训课程要有一种工程教学情境。针对区域性风电场主力机型,有针对性地进行硬件设施建设是完全必要的。除校外实训基地外,建立模拟(或仿真)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有足够的工作台位,辅以实物模型、实物照片、现场录像、精心设计和制作的Flas,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的形象、逼真、立体,加上展板、挂图、陈列柜等多种教学手段,达到直观效果。结合原理图,使电气设备抽象概念和复杂的原理过程形象化,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仿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应用灵活的、满足学生情境需求的学习硬件资源。

4.实训方法和手段建设

采用小组及大循环分组形式,以工程工艺方法为主线,打破工种界限,重组训练内容,强化课程建设,提高工程训练的教学效果。建立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培养现代工程能力和创造性建设的训练体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际或者虚拟的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积极推进内涵建设,推进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征、以“技艺分解、能力递进”为要求,以“市场对接、职业衔接”为标准的教学方法改革。加大实训力度,保障实训质量,使学生在逼真的电力企业生产环境中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训练。

5.实训项目和内容建设

项目一:风电机组的安装。

内容包括:塔架的安装,主机(机舱)的吊装,风轮组装与吊装,风机附属设备的安装,箱式变电站的安装,电力线路与通信线路的施工,中央监控装置的安装等。

项目二:风电机组的调整试验。

内容包括:风电机组的传动系统、液压系统、偏航系统、刹车系统和监控系统等功能系统正确性的检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消除发现的质量缺陷,确保被试机组性能达标。

项目三:风电机组的运行与维护。

风电机组的启动、并网与停机,日常运行监视、记录的主要内容,定期巡视的主要内容,风电机组工作状态之间转换,风电机组日常维护的主要项目和要求,年度例行维护的内容和要求。

项目四:风电机组的异常运行与事故处理。

风电机组的异常运行与事故处理的基本要求,故障的分类,故障处理的过程,风电机组常见故障及故障排除方法。

6.实训管理体系建设

探索风电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设计性内容。建立涵盖基础性实训、综合设计性实训的风电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1)基础工程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工具的使用、工艺接线教学模块的实训,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内容的基础工艺,讲授基本的操作技能及工程专业理念,逐步建立风电工程的技能概念。

(2)基本实践训练。在学生完成基本实训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参与具有风电生产背景的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事故处理等,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3)

党的建设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要素和多方面内容的整体。其中,党的先进性建设从被提出之始,就备受瞩目,处于“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的重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党的建设坚定不移的追求;引导着党的建设的基本方向,是党的建设始终不渝的目标;衡量着党的建设的是非得失,是党的建设优劣强弱的标志;展示着党的建设的效果效能,是党的建设发挥作用的关键。总书记在建党85周年讲话中指出:“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要更加鲜明地强调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更加深入地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自身建设规律,更加全面地认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目标要求,更加突出地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主线,从而使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检验标准更加鲜明,使我们能够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线地位,不仅要进一步明确,而且要切实得到加强。因为我们党当前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执好政、长期执政问题,而执好政、长期执政的关键则是保持和发挥好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所努力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把党的先进性贯彻到底、坚持始终、发扬光大,使党的执政地位因先进性的支撑而更加稳固。进一步明确并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线地位,必须把先进性建设置放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中心位置,使党的各项建设按照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去开展,以是否促进和有助于党的先进性的发挥和实现来衡量优劣得失;必须把先进性建设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使党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保持先进性这个主题、朝向保持先进性这个大目标去努力。只有突出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主线地位,才能真正创造和实现以先进性建设统领和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

2.要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科学阐明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关系

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昭示出执政能力建设的非凡价值和重大意义。的确,处于执政地位的党,执政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党能不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明确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揭示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关系。其一,二者源于共同的现实要求,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其提出背景、理论价值、战略意义及目标指向都是根本一致的。其二,二者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各有独特作用和存在意义,它们在内涵内容、地位价值、方法途径上存在差异和区别。其三,二者互为作用、渗透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凝结为同一个过程。

从根本上说,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是一种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内在地蕴含着对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明确要求;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实现和发展。其二,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深厚基础,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取向;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在执政条件下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先进性的现实体现。其三,党的先进性要依赖执政能力建设才能使自身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并赢得更加充分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又依靠先进性建设的引领使自身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和充足实现。对此,已有的重要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中虽有所触及,但还不够充分,有待深入揭示和阐明。

3.要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综合性建设来对待,予以高度重视,使之得到进一步强化

党的各方面建设,因各自的内涵、内容、目标、任务的不同,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所处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单就涉及领域和适用范围来看,有的具有综合性、全局性的特征,如党的先进性建设;有的具有专项性、具体性的特征,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对于党的制度建设,我们目前虽然把它与思想、组织、作风等项建设并列看待,但就其现实影响和涉及范围而言,应该视为党的建设中的一项综合性建设。一是因为制度建设关切的不在于制度本身,而是制度所约束规范的内容,制度建设总是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涉及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二是因为制度建设不是单独推进的,它需要结合并渗透于党的各方面建设之中,而党的各方面建设又必须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来巩固已有的成果并进一步深化。三是因为制度建设的成果形式,即制度化的规范、规则、程序或原则,需要共同遵守,具有刚性特征和普遍适用特点,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作为关系党的建设全局的一项综合性建设,制度建设应当得到进一步突出和强化。健全的制度是正确路线形成的基础,是正确路线得以贯彻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把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基本建设之中。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党的建设时,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把制度视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从六个方面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社会和谐。这一切,为我们认识制度建设的作用并搞好党的制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当前党的建设的实际看,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制度建党,既是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又是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要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走综合创新之路;要紧密结合党的性质、目标和任务,确保制度的内容更加民主,制度的要求更加科学,制度的实施更加具有权威性。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并加强制度建设,我们才能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4.有必要把“廉政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建设内容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

在谈到反腐败斗争时,我们经常提到“党风廉政建设”。1998年11月,我们党专门做出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从目前党风廉政的情况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看,党风廉政建设愈显重要、愈加突出。而在由各方面建设构成的党的建设的整体序列中,党风廉政建设的地位却并不显著。因为直至现在,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问题总体上纳入党的作风建设之中。这种情况值得思考。

党的作风建设内容宽泛,有很大的包容性,这是我们把党风廉政建设归入其中的基本前提。然而,我们在界定作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时,不能不考虑到它原初的意义及人们习惯上的看法。通常在讲到党的作风建设时,一般是强调继承和发扬三大优良作风,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牢记“两个务必”,倡导艰苦奋斗,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这些要求,主要涉及领导方法、工作方式、处事行为问题,与人的品质是优是劣、道德是高是低尚无紧密联系。而一旦把党风廉政的要求和内容、反腐败斗争的要求和内容都作为作风建设来对待,情况就有了很大不同,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超出了作风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使作风建设原初的要求和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鉴于作风建设不适宜附加更多的超出“作风”(即思想上、工作别是领导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行为)以外的东西(如人的品质、道德),鉴于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及广受国内外、党内外关注这一现实,应当考虑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要求和内容用“廉政建设”来表述,把“廉政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建设内容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这里的“廉政建设”,是廉洁执政建设(针对执政党而言)而非廉洁行政建设;归于党的建设整体序列中,宜称为“党的廉政建设”(避免了“党的党风廉政建设”这种不顺畅的称谓);纳入党的基础建设序列之中,则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并列。这样做,顺应了廉政建设已成为党的建设中一项具有独立特征的重要建设内容的现实要求,起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作风建设已难以把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许多要求和内容囊括其中;二是继续把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作为作风建设来对待,在某种程度上(起码在认识上)会影响到我们对人民群众关注的腐败问题的重视和解决,而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则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

5.需要总体把握并厘的各方面建设的内在联系,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新布局”问题并予以科学概括

自我们党提出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以来,党的建设在原有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基础上,增加了新内容,加入了新要素。为此,总书记在建党85周年讲话中提出了“党的各方面建设”这一概念,用以统括党的建设中的多方面内容和要素,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思考和研究有关党的建设的一些问题,必须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党的各方面建设,必须注意厘的各方面建设的内在联系。这样一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必然是党的建设的一种新布局。

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样,党的建设目前已由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制度建设等,构成为一个整体。对党的建设这样一个整体的构成要素、内在关系、基本结构的更深入、更细致、更具体的考察,我们会获得这样的基本认识,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核心),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为基础(保障)。这就是对党的建设新布局的基本概括。

党的建设新布局,是客观形成而非人为设计,是现实存在而非主观臆造,是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必然。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要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新布局”问题,强调的是党的建设体系的发展,说明的是党的建设内容的丰富,描述的是党的建设结构的调整。对“党的建设新布局”予以准确概括和科学表述,是根据总书记的有关论述和中央的有关决定做出的,是对客观存在着的党的建设新布局的观念反映,有助于我们在厘的各方面建设相互关系和内在结构的基础上,自觉把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各项举措。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4)

G642.2

一、引言

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和关键,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已成为21世纪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民族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军事领域,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而深入。随着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保障的概念得以提出并得到一致认可,而在信息安全保障的三大要素(人员、技术、管理)中,管理要素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为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培养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信息安全技术人才,我校在信息安全专业开设《信息安全管理》课程。本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特点

“信息安全管理”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有很明显的不同,具体说有如下几点:

(1)信息安全管理是随着信息和信息安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该课程涉及到密码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信息安全技术等多门课程,不存在单一的基础理论来解释信息安全管理各部分的内容及关系,要求学员具有一定的密码学、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方面的理论知识。

(2)该课程的知识体系与内容既涉及到规范性的标准、法律、法规等内容,又涉及到更新速度较快的新技术。因此本课程要处理好较固定的标准和变化快的新技术之间的关系。

(3)本课程教学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以实践驱动理论学习,以理论学习指导实践。能够拟定简单的信息安全管理解决方案,应用信息安全管理手段构建简单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解决实际安全问题。

三、课程建设目标

针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结合云计算、大数据、态势感知等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吸收信息安全管理新型案例、科研成果、国家标准等素材,更新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标准。遵循高等教育教育学规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之适应本科教学的规律。分析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激励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将本课程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

四、课程建设内容改革与探索

本课程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主、注重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指导思想,坚持将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融为一体,将信息安全管理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员获取吸收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信息安全管理课程建设内容进行改革与探索。

(1)基于信息安全管理新技术,加强课程内容体系建设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态势感知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信息安全管理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本课程教学以信息安全管理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为内容框架,介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各项内容及其实施方法,并紧扣学科发展前沿,获取信息安全管理领域的新知识、新信息,将云计算、大数据、网络态势感知等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按照由浅入深,由总体到部分,从信息安全管理的内涵、作用和地位入手,逐步引入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构建方法及其实施过程,重点阐述信息安全策略管理、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系统安全运维、云计算的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一般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课程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策略管理、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安全运维和云计算信息安全管理五个单元。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单元主要包括:信息安全管理模型;基于ISO/IEC 27000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框架、构建过程、审核与认证;基于等级保护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等级保护控制关键点,等级保护安全支撑平台构建方法,跨级跨系统等级保护方法等内容。

信息安全策略在整个信息安全管理中的占有重要地位。从信息安全领域中发生的事件来看,信息安全策略的核心地位变得越来越明显。信息安全策略管理单元主要包括:信息安全策略管理的内涵、作用与地位;信息安全策略的分类;信息安全策略的规划与设计、管理与实施的基本思想、技术与方法等内容。

风险是信息安全中的基本概念,只有在正确、全面地了解和理解安全风险后,才能决定如何处理安全风险,从而在信息安全的投资、信息安全措施的选择、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等问题中做出合理的决策。因此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风险,加强对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从而降低、避免、规避风险,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提供支撑。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单元主要包括: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内涵及相关基本概念;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过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和意义;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实施过程、方法与技术;信息安全风险度量的基本原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内容。

随着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在企业领域的信息安全建设中不断推进,占信息系统生命周期70%-80%的信息安全运维体系的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信息安全运维管理单元主要包括:信息安全运维发展历程;信息安全运维定义;信息安全运维体系构建方法;信息安全运维技术等内容。

应对云时代的安全风险,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规避信息泄露的风险,需遵循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逻辑,为承载云计算应用的信息系统建立一套完善的云计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云计算信息安全管理单元主要包括:云计算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云计算信息安全管理标准;云计算安全管理方法和模型;云计算风险评估的特点和方式;云计算的风险控制措施;云计算环境的信息安全管理w系构建方法等内容。

(2)采用多模式融合教学模式,逐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信息安全管理》课程是集理论、技术、工程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科类学科。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将讲授、案例式、启发式、问题式、任务驱动式、研讨式、微课、微信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形成一种多模式融合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多模式融合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分阶段分模式进行,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启发式和问题式相融合教学阶段。该阶段主要由教员引导学员从需求出发,通过启发式和问题式教学方法,为学员设置问题场景,启发学员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员明确学习目标,便于后续学习任务的开展。

第二阶段,讲授式和案例式相融合阶段。该阶段教员主要采用讲授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对课程中存在的各种定义、体系、模型、内涵等知识点进行讲解,由于这些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特点,教员在讲授的过程中不仅要准确解释各个基本概念,清晰阐明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相互联系。还需结合具体的案例,力求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以加深学员对信息安全管理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三个阶段,任务驱动式和研讨式相融合教学阶段。该阶段教员结合实际应用部署具体任务,学员以任务为目标,通过分组研讨逐一解决遇到的问题,最终通过完成任务达到主动学习、深刻理解、灵活应用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目的。

第四个阶段,微课和微信方式相融合阶段。该阶段教员首先将课程中关键的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录制成小视频。然后以微信的方式建立学习小组微信群,教员可以通过在课前或课后在群中微课视频,布置预习内容,开展群讨论等方式帮助学员进行预习和复习。于此同时,教员还可以通过微信群进行答疑和成果验收。

(3)强化实验教学,进一步完善、丰富实验内容

《信息安全管理》实验教学是巩固信息安全管理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员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能力、掌握信息安全管理基本方法和手段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在《信息安全管理》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教学安排遵循“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坚持技术验证性实验与综合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容安排上,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信息安全管理新理论和新技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实验内容。实验涵盖等级保护平台搭建、等级保护验证核查、终端安全核查、风险评估、安全运维方案设计和云端数据安全审计等安全管理中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实验成果有实验分析报告、程序设计报告、程序代码、环境搭建等多种形式。

通过实验项目,培养学员基本的信息安全管理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思维方法,通过实验验证加深对信息安全管理的理解,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的能力,扩展实际应用中信息安全管理实施方案的设计能力,提升信息系统综合安全防御的素养。

(4)探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全方位考核机制

通过课程考核考察学员掌握知识和具备能力的情况,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对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与探索也是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信息安全管理》课程考核要求,在原有笔试考试的基础上,增加实验成绩,阶段性测试和过程性测试,逐步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考核机制。在考核时机上,采用平时考核、阶段性考核和课终考核;在考核形式上,采取笔试、课堂问答、论文研讨、小组汇报、实践操作等方式;在成绩总评分上,期末笔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20%。基本达到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方案设计、工程实践等全方位的考核。

五、结束语

为了建设好《信息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团队一方面持续跟踪国内外最新的信息安全管理相关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消化吸收,转化到教学内容建设中;一方面持续关注相关课程建设的最新研究进展,借鉴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从而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保持信息安全管理课程建设各个方面的先进性和新鲜性。与此同时,随着MOOCs(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本课程下一步结合《信息安全管理》课程的特点,尝试将MOOCs教学模式与现有教学模式相融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课程建设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4.

[2]张晓峰.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方法探索.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

[3]姚利民,段文.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中国科学大学.2013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5)

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检查由各单位对照检查内容自行组织实施,自11月18日(周三)开始,至12月3日(周四)结束。

二、自查内容

1、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查内容

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书》内容,结合《监督检查整改落实清单》,对照检查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落实情况、制定和落实相关会议制度情况、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方面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问题的有关工作情况、选好用好干部方面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强化选人用人上的把关监督有关情况、加强党内监督、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有关工作情况、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等工作情况、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等活动情况、领导和支持纪检组织依纪依规履行职责工作情况。

2、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自查内容

根据《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内容,结合“四史”学习教育,打造党建特色品牌,增强党建工作实效性,对照检查加强党的正职建设发挥企业党组织核心作用、提升基层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和选人用人风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加强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群众组织作用等方面的工作情况。

各直管企业党组织书记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党组织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主体责任、班子其他成员履行分管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责任等情况。

3、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检查内容

根据《意识形态工作目标责任书》内容,对照检查全面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情况。健全集体领导、分工明确、执行有力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年内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召开会议、总结检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学习运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开展正面宣传报道、贯彻落实网络舆情相关规定,加强对所属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等工作情况。

三、组织实施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魅力新城北拓延伸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新兴优势产业培育区的总体目标,按照省、市、县纪委要求,切实加强开发委机关和村级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工作,不断夯实柯桥开发区党风廉政建设基础,有力推进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开发委机关及各居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决定成立由纪工委书记同志任组长,各局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治处,徐钦军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缪君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主要负责电子监察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三、主要内容

开发区党风廉政建设电子监察系统共分为六大系统,即村务监督(村级便民服务)电子监察系统、重大事项决策结果电子监察系统、公务“三问”电子监察系统、限额以下招投标电子监察系统、便民服务电子监察系统和集体“三资”管理电子监察系统。各系统均可通过县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综合电子监察系统登录。下面对各个系统填报工作情况分别作以下说明:

(一)村务监督(村级便民服务)电子监察系统

1、上报对象:九个居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

2、上报要求:《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基本情况》和《村务监督指导中心基本情况》上报一次即可,《村务监督积分管理表》、《村务监督基本情况汇总表》和《村级便民服务基本情况汇总表》每个月月末上报。

3、填报责任人:各居上报表格由徐钦军同志牵头,各居指导员协同负责,并于次月5日前由政治处汇总录入系统。

(二)重大事项决策结果电子监察系统

1、上报内容:党工委(扩大)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主任办公会议按照《县镇街提交党委议决事项目录》的要求,列入目录的讨论事项必须如实上报,未列入目录的讨论事项酌情上报。

2、上报要求:会议结束5个工作日内必须上报。

3、填报责任人:由办公室李国臣负责跟踪录入。

(三)公务“三问”电子监察系统

填报相关内容和要求如下;由缪君负责管理与导入相关内容。

(四)限额以下招投标电子监察系统

1、上报内容:根据《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七部委令》、《关于进一步完善限额以下项目招投标采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县等法律、法规、文件等内容大小项目招标公告、中标公示、政府采购申请等内容。

2、上报要求:除要及时外,还需对内容进一步规范,重点在项目内容、规模、工期、资金预算、资质要求、报名时间设置、保证金设置等方面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规定,逐项对照执行。

3、填报责任局办:由财务办公室负责大小项目的招标、中标相关公告,办公室相关人员负责填报政府采购申请表。

(五)便民服务电子监察系统

县纪委将对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大厅进行视频远程监控,目前正在对相关设备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主要由办公室成员缪君同志配合做好招标协议签订、硬件安装调试及经费结算等工作,同时12月上旬,县行政服务中心将对开发区便民服务中心信息化管理开展集中培训,并由县、开发区两级纪委对办事大厅受理事项的办理情况进行电子监察。

(六)集体“三资”管理电子监察系统

1、上报内容:原始票据监管、经济合同管理、集体资源公开、土地承包及流转、经济合同管理、土地征用等信息。

2、上报要求:按照实际情况及时录入。

3、填报责任局办:由农业发展局的会计站负责各种相关信息的录入。

四、工作要求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7)

一、加强高校机关作风建设的意义

1.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是高校内强素质的基础保障

内强素质就是要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培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执业素养、道德水准、文字能力,从而提高高校内部科学管理水平。高校机关是学校政策的制定和具体执行部门,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而各项工作是否能顺利实施则取决于机关工作人员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从政策的制定到决策的实施整个过程中,机关工作人员若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思考问题单一、没有全局观、脱离实际就会导致政策不能落实到位,最终导致学校办学方向的偏离。因此,加强高校机关工作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机关的执行力和管理水平,是强化高校自身的使命要求。

2.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是高校外塑形象的必由之路

外塑形象就是高校机关部门在与校外国家机关、兄弟院校、社会各界等部门进行联系和沟通中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如果高校的机关部门对内能够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为学校的教师、学生、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对外能够树立良好的形象与上级管理部门、政府机关等社会各界加强联系与沟通,为学校事业发展争取优势资源,就能树立学校的良好组织形象,为学校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反之,则会对学校的组织形象产生损害。因此,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塑造学校良好的组织形象,推动学校的事业发展,是高校生存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是高校密切联系师生群众的根本要求

密切联系师生群众就是要深入了解师生实际情况,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机关干部应深入教学一线,查找问题、反映民意,通过调查研究、向广大教职工虚心学习并提出合理工作建议。因此,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校园和谐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忠诚践行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总体是好的,但部分机关的职能部门存在着以下问题:

1.功能缺失,缺乏服务意识

高校机关的基本职能和存在价值就在于为全校师生提供必要的活动组织、工作管理和保障服务。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往往摆正不好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放在管理人、领导者的角度,民主意识淡薄,本位观念严重。部署工作主观臆断,听不进基层单位意见,不进行调查研究,脱离教学实际,高高在上,缺乏服务意识。

2.文风拖沓,缺乏学习意识

目前,高校大多数机关工作人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适应不了近年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任务。不善于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研究高校新情况、解决高校新问题,没有学习意识,且工作中文风拖沓,文件形式脱离内容,针对性不强,办文效率低。很多时候都是凭感觉、靠经验来办事,往往将工作中遇到的新事情、新任务处理得不太圆满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

部分高校受岗位限制,多数机关工作人员升职较难,尤其是教学院系办公室人员,往往十余年再难以变动岗位,导致一些工作人员安于现状,对工作标准要求不高,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工作缺乏动力,难以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作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习惯于照本宣科,敷衍了事,业务研究中也仅仅满足于一知半解,长期的消极怠工,导致办事效率和质量难以提高和保障。

4.会议繁杂,缺乏效率意识

机关经常召开各种表彰会、纪念会、庆祝会、研讨会、论坛会等没有实际内容的会议,工作状态通常是忙于召集会议、参加会议、发文、应付检查,但是对会议效果的落实、检查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工作效率低下。

5.资源浪费,缺乏勤廉意识

高校机关工作人员普遍缺乏节约意识和勤廉意识,“无意识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办公设备更换频繁,不能物尽其用;“常明灯”、“常流水”,人均能耗偏高;办公配置大、贵、多,即办公房间大、办公设备贵、办公人员多,物质和人力资源浪费现象突出;接待标准超高,公车使用、公款接待、公务出国频繁等现象屡限不止,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创建“五型”机关,加强高校机关作风建设的对策

1.高校机关作风建设的目标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是工作的引领。我们在做任何工作时,都会事先设定一个目标,并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制订工作方案和计划、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要求,组织相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推进各项工作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高校机关作风建设,是高校机关工作性质的需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详细的工作规划和具体的工作措施,明确机关工作职责和要求,稳步推动高校机关作风建设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断加强。

(1)树立高效、勤廉的机关形象 高校机关是学校政策的制定者、决策的执行者、工作的落实者,对内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对外,沟通政府、社会各界及兄弟院校。因此,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师生员工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评价,直接影响学校党委的威信,直接影响外界对学校的认可度。广大机关干部要树立高效、勤廉的机关形象,加强机关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透明化建设,提高机关干部为师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真抓实干意识、清廉意识,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赢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认可。

(2)促进工作效能的提高 效能本是经济领域的概念,是指企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高校工作效能是指人力资本投入与教育产出的比例。高校工作效能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政策决策、行政体制机制、教育质量、科研能力、协同创新等等因素的好坏,是影响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通过改进高校机关工作作风建设从而提高工作效能,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最根本目标。

(3)培养高素质的机关干部队伍 高效能的机关,需要有一批勤奋努力、精明强干、精通业务的机关干部队伍。高素质的机关干部,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能,还能为学校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出谋划策。因此,机关干部队伍素质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高校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高等教育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对从事高等教育的人员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机关干部作为高校政令的管理执行阶层,提高机关干部素质迫在眉睫。加强作风建设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不断加强机关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廉洁自律”的高素质机关干部队伍,从而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2.完善高校机关作风建设的对策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而高等学校机关是保障高校正常运转的重要枢纽。高校机关作风建设应以提升机关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目标,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勤廉型、和谐型”机关为载体,大力加强学风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工作作风建设、廉政作风建设、和谐工作环境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机关干部事业谋划力、决策执行力、工作创新力、基层服务力和师生亲和力,为高校实现办学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建设服务型机关,弘扬“心系师生、服务基层”的工作作风 建设服务型机关是提高高校机关服务水平和效率的现实需要,是提升机关干部基层服务力的重要途径。服务型机关建设要以心系师生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着力点,以服务基层为落脚点。

尝试开展机关干部联系学生班工作。机关干部应积极参与联系本校学生班工作,按照“准确定位、及时反馈、热心帮助、发挥优势”的工作原则,收集学生意见,解读相关政策,宣讲学校校情,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开展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计划地组织机关干部到基层学术组织参观交流活动。机关各部门要积极申报学校调查研究课题,并提交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学校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机关干部要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及时了解、反映并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积极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建言”活动。定期举办“机关作风建设建言”活动,将全校师生员工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反馈给相关部门,机关各部门集中予以解决;探索开展查找部门服务接触点工作。各机关部门要找准机关服务工作中直接接触师生的部位和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改进措施,全力提升机关部门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服务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形成“心系师生、服务基层”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高校机关干部的基层服务力。

(2)建设学习型机关,弘扬“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学习风气 建设学习型机关是建设优良学风的主要载体,是提升机关干部事业谋划力的重要途径。学习型机关建设要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以提升高校机关干部队伍的学习力为直接目标,以学理论、学业务为主要内容,以长效的学习机制建设为保障。

一要不断丰富学习内容。高校机关各所属党支部应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等教育理论、岗位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领域知识以及工作实践中的成功经验等主题开展学习活动。二要建立长效学习机制。教育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理念,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年度学习计划。各党支部每季度要组织一次集中学习。三要优化学习方式。组织形式生动、内容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优化学习方式,把学习活动同管理服务的实践相结合,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促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习工作得到双向强化。各党支部每学期组织一次部门工作研讨会,交流学习成果,探讨破解工作难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学习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形成“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学习风气,改变拖沓的文风和改进会风,不断提升高校机关干部的事业谋划力。

(3)建设创新型机关,弘扬“勇于开拓、乐于创新”的思想作风 建设创新型机关是建设优良思想作风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机关干部工作创新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型机关建设要以提升机关干部的创新意识和机关管理工作水平为直接目标,以创新工作理念为先导,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为重点。

首先,要创新工作理念。引导和教育机关干部树立创新的工作理念,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进行开拓性的研究、探索,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需要。其次,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根据形势和工作目标与内容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机关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要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机关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内部分工与权责,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营造创新氛围。高校机关党委部门可以定期举办机关干部工作创新研讨会,为机关干部交流创新实践成果提供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创新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形成“勇于开拓、乐于创新”的思想作风,不断提升高校机关干部的工作创新力。

(4)建设勤廉型机关,弘扬“清正廉洁、勤政高效”的廉政作风 建设勤廉型机关是加强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的保障,是提升机关干部决策执行力的重要途径。勤廉型机关建设要以学习教育为重要抓手,以制度建设为根本途径,以党内监督为基本保障,以勤政建设为有效手段。

一是加强学习教育。党支部应将廉政学习教育列入党支部学习计划,每年组织一次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要将学习教育活动与廉政风险点查找工作结合起来,将学习教育目的与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党支部应将与基层单位、师生员工利益关系密切的工作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不断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廉政工作的长效机制。各党支部针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自查。三是落实党内监督。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要将廉政建设作为民主生活会的一项内容。班子成员要结合工作实际,在廉政建设方面进行总结和交流,推进勤政建设。机关干部要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勤政高效作风,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高度负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坚定不移地落实学校各项政策和决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杜绝各种办公资源、办公设施资源的浪费,通过勤廉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形成“清正廉洁、勤政高效”的廉政作风,不断提升高校机关干部的决策执行力。

(5)建设和谐型机关,构建和谐的机关工作环境 建设和谐型机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机关干部师生亲和力的重要途径。和谐型机关建设要以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为重要手段,以建设特色的部门文化为有效载体,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本要求,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为根本目标。

一方面要构建和谐的内部环境。各党支部应以组织文体活动为切入点,建设富有特色的部门文化,建立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共事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要构建和谐的外部环境。机关各部门应按照以师生为本理念的要求,处理好与服务对象的关系,特别是与基层单位和广大师生的关系。要主动联系,贴心服务,深入调研,热情帮助,树立机关部门的良好形象。通过和谐型机关建设,进一步构建和谐的机关工作环境,不断提升机关干部的师生亲和力。

加强和改进高校机关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高校机关所属各党支部应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及工作特点认真对待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部门特点分阶段、有重点地逐步完善,使高校机关作风得到进一步改善。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8)

一、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一)优良的教风学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讲过:“人才培养是提高质量的重中之重。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核心。”这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功能的再次重申,也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本质回归。

大学的本质在于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教学活动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质量,教风和学风是影响教学质量诸多因素中最关键、最活跃的两个因素。我国高等教育现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切实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二)优良的教风学风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

优良的教风学风是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衡量大学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等软实力的重要指标。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人的风气和质量。”不仅有一流研究水平,还有一流教学水平和教风学风,这已成为高水平大学的显著特征。

对现代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本科教学是学校所有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教风和学风是本科教学质量最重要、最根本的保证。要实现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把教风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长期坚持。

(三)优良的教风和学风是实施文化强校的重要内容

总理说过,“高校办得好不好,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文化强校说到底就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氛围,办出自己的风格,提升学校软实力。进行教风学风建设,是实施文化强校的一个重要内容。优良的教风学风,是经过很多代人的积累和锤炼形成的,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的宝贵财产,也是大学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二、教风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教风学风总体上是好的,但近一个时期以来,在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活动中,急功近利、浮躁浮夸、考试舞弊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不良现象和不端行为。少数教师责任心不强,师德不太高,对教学工作不重视、不投入,没有激情,没有把本科教学工作当成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去完成;有的同学不在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或阅览室学习,而是在寝室睡觉、打牌、喝酒,在外逛街、上网,学风问题比较突出;学校对教风和学风的关注不够、重视不足;教风学风建设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管理促教风学风建设

总理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讲话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水平的教育。”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多次强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关键要落实“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由此可见,教师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在教风学风建设中,师德建设至关重要。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中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

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还要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学习实效。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开展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主题教育活动,反对不良风气,大力倡导和树立新时期的优良学风。对新生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发展与成才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做好大学生诚信守则进教室、进园区、进团支部工作。强化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责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推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常态化和长效化。教学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规范管理,全方位开展规章制度教育,强化教学秩序管理。

(二)加强制度建设促教风学风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不仅需要细腻的教育和引导,也需要严格的管理和规范。要探索新形势下教风学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着力构建教风学风建设的制度管理体系。重点建立健全三个方面的制度。第一,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规范,明确教师在教和学生在学中的态度和行为要求。第二,建立健全教风学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如教授承担本科教学的基本工作量、教学事故状况、学生出勤率、考风情况等。在评价指标中,要特别注重调动和发挥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强调单个指标,又注重各项指标的有机整合。第三,建立健全教风学风建设督察和激励机制,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督导检查,明确教风学风建设奖惩办法。

教风学风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支撑点,要创建优良的教风学风,必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归根结底,优良教风学风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全校师生员工的方方面面,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教书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

[2] .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9月7日.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6805一、包豪斯教学模式

包豪斯(Bauhaus)是德国魏玛市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在两德统一后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包豪斯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一)教学内容

包豪斯学校学制为3年6个月,新生入学后,学校先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基础课训练,使学生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和工厂原理与实习等课程,同时让学生在实习工厂中了解和掌握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形式特征。

经过这段训练,校方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特点将其分别送入适宜的实习工厂,接受为期3年的“学徒制”教育。在此期间,学生以学徒身份学习设计,试制新的工业日用品,使之符合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二)基础课程

包豪斯对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基础课程,最先由伊顿(1888—1967)创立。基础课程分为“实用的”和“正式的”两大类。“实用的”课程包括材料研究(study of materials)和工作方法(working processes)。“正式的”课程则划分为观察(observation)、自然与材料的研究(the study of nature and materials)、绘图(representation)、几何形研究(the study of geometry)、结构练习(construction)、制图学(cartography)、模型制作(model making)、构成(construction),以及体积、色彩与设计研究(the study of volume,color and design)等。

每门设计课程均由1位“造型教师”和1位“技术教师”共同讲授,使学生同时接受艺术和技术教育。两者合而为一,形成艺术与工业结合的初步基础。(三)工作坊式教学

包豪斯最大的特色在于工作坊式教学方式,学校先后开设了家具、金工、广告、摄影、纺织、陶艺、壁画、舞台、建筑等多个不同专业的工作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作坊的教学人员由作坊大师和助教组成:作坊大师作为负责人和导师,负责工作坊的教学和运转;作坊大师从学生中选择较为熟练的学员担任助教,负责一些具体的操作和指导工作。

为使工作坊的实践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包豪斯学校还与一些工业企业形成了密切联系,这样使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能够紧密合作,结合实际工业生产进行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包豪斯认为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应避免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亲自寻求解决办法,同时强调集体协作,打破艺术教育的个人化模式,为协作工作奠定基础。

(四)教育成就

包豪斯开创了一套极为有效的“做中学”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代设计教育很大程度上受包豪斯教学模式的影响,这种教学模式几乎成为全世界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通用模式[1]。

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学科特点

风景园林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历史从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为职业立名算起不过100余年(奥姆斯特德于19世纪中叶根据已有的名词Landscape Architecture风景园林,将自己的职业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s风景园林师)[2],由于研究领域和执业方式的特殊性,风景园林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一)综合性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可以概括为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与管理、设计艺术与表现、自然基础、社会基础5 大类基础专业知识。

第一, 规划设计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风景园林竖向设计、风景园林场地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

第二,工程技术与管理:材料、工程技术、工程管理、概预算、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

第三, 设计艺术与表现:色彩、形体、构成、艺术设计、制图、计算机辅助制图。

第四,自然基础:园林植物、生态学、地质、水文、气象及其应用等。

第五,社会基础:园林史、建筑史、大众心理及行为、公共政策与法规等[3]。

可见,风景园林专业涉及的知识甚为庞杂,并且与其他专业知识交叉性很强,要求风景园林师掌握多种跨领域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成为杂家。因此综合性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特征。

(二)实践性

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强,风景园林师的工作对象是多变的自然空间。对不同场地、不同尺度、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客户而言,风景园林实践的复杂性差异巨大,这种情况迫使风景园林师必须从具体的场地和背景出发,通过具体的分析、设计和建造过程,完成对自然的改造利用,满足人类需求,从而实现其工作价值。因此,实践性是风景园林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三)协作性

随着行业的拓展,风景园林的执业领域已经从中小尺度的花园和公园扩展到更大、更宏观的范畴,如城市景观系统、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工业废弃地、水系甚至流域的规划等。这些扩展的领域所涵盖的知识量和复杂性已经完全超出了个人所能达到的极限,这就要求风景园林师必须采取开放式的工作态度,与生态、地质、水利、经济、社会、规划、建筑等相关专业人员通力合作,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团队,综合探索多方面的问题,并且统领团队形成全面的解决能力。由此可见,协作性是新时期风景园林的又一基本特征。

三、包豪斯教学模式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学的启示

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经统计,截至2006 年,设立风景园林学科的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和研究院共449 个,其中本科专业点达到140 个[2]。

随着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发展,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课程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培养薄弱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严重影响风景园林教育事业发展。

(一)建立符合学科综合性特点的基础课体系

1.基础课学时向专业课程倾斜——增比例

在学时分配方面,由于包豪斯学校类似职业培训学校,3年6个月的学制全部为专业学习时间,其中基础类公共课程仅以1/7的学时来进行必要知识的铺垫,而后6/7的学时全部用于各专业工作坊的实践教育。这种学制将有限的学时高效利用,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专业训练。

国内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本科教学中政治思修类、英语、数学等与专业关联性不强的课程课时比例过高。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本科为例,政治思修类占384学时、高数占120学时、英语占400学时,这些课程总学时为904学时,占该专业本科4年总学时的34.8%(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本科4年全学程为2 592学时),而最核心的基础课——风景园林设计课仅为354学时[2]。这种现状导致专业课程学时被压缩,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专业相比,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综合性非常突出,知识面广,知识量巨大,需要相应的专业课程来完成知识量的积累。因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在学时分配方面需要进一步向专业基础课程(表1)倾斜,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降低公共基础课程(如政治思修类、英语、高数等)的比例,保证学生的专业训练强度。

2.构建宽广的基础课程体系——宽底子

包豪斯学校比较注重艺术类通识教育,这体现在为期6个月的基础课程培训上,所有专业学生必须通过形体、色彩、构成、绘图、模型、工作方法等课程训练,在建立艺术设计基础知识体系之后,才进行细分专业的培训。

反观现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的院校,按院校特色可以概括为农林、建筑和艺术设计三大类,在基础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各院校大多依据自身学术特色和师资配备有所偏重。如农林院校重植物、生态类课程;建筑院校重构筑、空间类课程;艺术设计院校重美术、表现类课程。这种情况导致大部分院校课程设置有偏科现象,而偏科带来的负面效应明显体现在毕业生的能力上:农林院校学生植物方面的知识强、空间弱、设计表现弱;建筑院校学生空间和设计感强、植物方面的知识弱、设计表现弱;艺术设计院校学生艺术表现强、规划设计弱、植物方面的知识弱。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量大,要培养合格的风景园林师,必须构建宽广的基础课程体系,建立由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风景园林艺术与表现、风景园林自然基础、风景园林社会基础共同组成的基础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与协调解决问题能力打下宽广的理论基础。

3.降低基础课程内容深度——浅深度

包豪斯学校的基础课程虽然涵盖了艺术类基础知识的大部分内容,课程深度却相对较浅,因而其基础课程教学在6个月之内就能全部完成。这种浅深度的基础课程设置非常适用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因为这种具有综合性倾向的专业涉及的知识量巨大,若在前期入门阶段涉猎过深,将牵扯学生过多的精力并且容易偏科。因此,包豪斯的基础课程阶段只进行浅深度的艺术类通识教育,待学生专业分配之后,才进入各专业学习阶段。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为下一步根据个人能力和志愿深入学习作准备。

目前许多国内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设定过深,如一些院校的园林工程课设立了专门的给水排水、电力工程、喷灌和喷泉工程的管路系统设计内容,这种设计牵扯到繁琐的水电专业计算,在现实项目中也是由专业厂家配合完成,完全超过了学生基础课程的深度。

针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面广量大的特征,在进行基础课程内容设定时应根据课程重要性相应降低深度,淘汰过时和不必要的内容。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类、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类和风景园林艺术与表现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专业素养形成的基石,降低此类课程深度,能够相应提高重要内容的教学强度。风景园林自然基础类和风景园林社会基础类非核心基础课程的内容相对庞杂,却是远期职业拓展的铺垫,课程内容应以介绍性、引导性为主,教学目标以了解基础知识和简单原理应用为主,不应过分强调深度。

4.基础课程间相互衔接形成网状知识结构——结合部

由于包豪斯早期师资不足,1名教师往往担任多门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如伊顿(Johannes Itten)本人就同时教授色彩、形体、构成、材料等课程。这种教学状态使多门相对独立的课程经由同一教师融会贯通之后再传授给学生,无意中打破了课程间相互孤立的状态。

国内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本科教学,由于许多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教师的教学行为类似各扫门前雪,普遍缺乏交流与合作,导致学生获得了大量缺乏衔接的知识片段,难以将知识贯通起来,极大影响了综合能力的形成。

为避免这种情况,应该通过在课程间建立“结合部”的方式将各门基础课程综合起来。同类别的课程,注意调整课程的先后顺序,使前一门课成为后一门课的铺垫,课程间应设计相互衔接的内容,引导学生将同类课程串联起来,建立五大知识主线。而后再通过规划设计课的训练,综合运用多门课程内容,将五大知识主线融会贯通。这种基础课程设置方式,能够促进教学从局部走向整体,促成不同课程间的渗透和叠加,提升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终形成网状知识结构(表2)。

(二)建立符合学科实践性与协作性特点的工作室教学方式

1.工作室教学方式

“做中学”是包豪斯教学的座右铭,包豪斯学校通过工作坊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当学生经过前期的基础课训练并掌握一定的必备知识之后,既进入各工作坊跟随教师进行为期3年的实践研究和生产工作,从实际操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真实环境中体会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成功地塑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而目前国内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教学仍以灌输式为主,多数课程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学中实践课所占比例甚低,学生很少接触实际项目,许多实践课程以假想题目为主,严重脱离实际场地、设计要求和业主需求,设计过程和结果“空对空”,缺乏依据。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匮乏,沟通、协作能力极为欠缺,团队意识淡薄,用人单位需要付出大量成本对学生进行二次培养。

因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性与协作性特征,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强调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强度。如果借鉴包豪斯的工作坊教学模式,则可以建立由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教师工作室实践教学组成的教学体系。这套教学体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课程学习,要求掌握由五大知识主线组成的专业知识内容,作为实践学习的铺垫,完成综合性培养目标。第二阶段是工作室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工作室进行实践学习,完成实践性和协作性的培养。

2.教学工作室设立的目标与机制

教学工作室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协作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基础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

根据课程内容,学院可下设多个教学工作室,单个教学工作室可由教师个人或几名教师共同组建,教师负责工作室的教学和实践运作。教师可以选派有能力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负责指导本科生具体操作。本科生根据实际情况组成实践小组,各小组有不同的分工,从而形成一个互补的工作团队。

3.教学工作室的类型与相互关系

根据课程的特征和重要性,教学工作室可以分为核心工作室和辅助工作室两大类。

核心工作室是教授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的工作室,如风景园林规划工作室(研究大中尺度)、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研究中小尺度)、风景园林建筑工作室、风景园林植物景观工作室、风景园林工程工作室、风景园林工程管理工作室等。每类工作室可以根据师资情况设若干平行的教学工作室。

工作室之间可以依据项目流程相互衔接,如规划工作室先介入,而后设计工作室和建筑工作室介入,最后由植物景观工作室和工程工作室介入,如此可以利用单个项目使各工作室形成链式体系,形成以实际项目为中心,各专业工作室轮换学习的教学方式。各工作室也可以根据实际项目的情况独立进行实践教学。

辅助工作室是为核心工作室服务的专业工作室,如打印工作室、模型工作室、计算机辅助分析工作室、材料工作室和图书资料室等。辅助工作室的规模应与核心工作室的需求有机衔接,由学生轮换值日,形成对核心工作室的补充(表3)。

4.工作室教学流程

由于教学工作室专业分工不同,因此需要依据各自专业特点制定教学流程。另外,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应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以形成各工作室鲜明的特色。以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为例,根据其设计程序可以形成如下教学阶段:第一步,教师通过学院指派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践项目,设计项目经过教研室讨论通过后,即成为工作室的教学课题。第二步,教师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题讲座,介绍项目基础条件、类似案例和工作方法等。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项目调研和考察,完成项目分析和主题策划。最后,根据学生特长分组,将项目拆解成不同部分交由各组设计,工作小组在教师和研究生指导下定期开展内部讨论,小组之间通过互补与协作,不断修正方案形成最终成果,完成方案设计阶段内容。在以上过程中,辅助工作室为设计实践提供图书资料、计算机辅助分析、模型制作、效果图输出和成果打印等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实践流程。

四、结语

从1919年至今,近一个世纪时间,教育界对包豪斯教学模式一直争议不断。但是,其扎根实践,一切从实践出发的教学思想,依旧闪烁着光芒。

对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本科教育而言,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毕业生拥有职业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而这样的能力应来自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从风景园林的学科特征出发,借鉴成功的教育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杭间,靳埭强.包豪斯道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2] 李雄.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设置与探讨[J].中国园林,2009 (1):15-18.

[3] 刘滨谊.现代风景园林的性质及其专业教育导向[J].中国园林,2009 (2):34.

[4] 高翅.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之断想[J].中国园林,2008 (1):20-23.

[5] 李建伟.中国规划设计专业教育的根本问题[J].中国园林,2007 (5):14-16.

[6] 林广思.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风景园林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2009 (11):59-62.

Bauhaus teaching mod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FENG Xiao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10)

1 前言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他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本文就此,针对在电力企业财务方面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的详细分析与探讨。

2 电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重要意思

2.1 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思想工作

体系建设工作应该始终保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实现“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为主要战略目标。通过合理使用各种内控措施手段在企业中培养出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并建立健全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基本工作内容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只有基于这种基本思想的指导之下,才能保证体系建设工作的正确与科学。

2.2 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重要目标

电力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方面:一是确保电力企业经营合法化;二是将企业运营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三是保证企业内部制定的各项战略决策和相关规章制度都得到全面落实,充分提高企业管理的实效性,为企业创造更佳的经营利益回报;四是确保企业内部各项财会工作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危机应对体系,在各种危机到来时企业都能灵活应对,不会对企业的生存造成威胁。从这样五个方面进行内控体系建设,可确保电力企业内控相关工作万无一失。

2.3 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程序操作

电力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应该基于现有的内控制度基础,对各项实际工作进行整合分析评价并作出改善意见,将其中风险管理方面较薄弱的环节予以加强,对资金利用率较低的部门要求其整改,全面优化内控制度,制定出相应的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相结合的完善体系,最终将整个体系推上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的建设道路,使其具有极高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为指导电力企业今后运营发展战略方向服务。

3 实施电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

3.1 电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设置流程

电力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应根据如下原则设置:在董事会和总经理所代表的管理层之下设立了总会计师,他对电力企业内部的具体财务活动进行整体预算和核算,然后交由下属财务部长,财务部长再将任务分配给具体财务部门,完善了内控体系以减少企业运营风险。同时下属部门按时将企业收支情况反馈给总会计师,经过审查合格以后进一步传递信息给管理层,保证管理层根据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制定准确的决策来促进企业长久的发展。

3.2 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首先,对企业运营道路上具有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对任何可能出现的风险都要详细分析其基本原因和处理对策;同时对各种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针对其中较为重要的风险实施财务监控手段。其次,专业管理人员要根据分析得来的具体数据资料锁定一切重要风险,对其采取对应的风险策略,并找出风险可能出现的工作内容及流程,将其简化优化,降低风险对企业运营的威胁性。概括来说,这个工作重点就是要制定相关风险对策来将风险尽可能地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然后,对风险产生的环节进行彻查,完全杜绝其他伴随风险滋生,有效避免同类型风险再次发生,增强电力企业自身的风险抵抗能力。在此工作中,各部门必须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传递反馈信息,通过互相协作来达到风险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最后一点,也是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点,就是将信息化技术与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有机结合。ERP财务信息系统就是一个成功的先例,通过在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应用到信息化技术,可以大大增加财务内控处理信息量,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并将财务人员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全面兼顾到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优化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流程,大大有利于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长久稳定工作。

3.3 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具体工作操作步骤

从现实中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来看,其具体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开始阶段。当体系建设具体工作开始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工作目标和基本重点,针对哪些环节比较薄弱需要加强,看看哪些部门财务控管不到位,有导致风险产生的空档;并成立相关财务内控工作机构部门,挑选专业人员行使相关职责;然后对电力企业财务内控相关部门实施普查,了解具体工作情况。

(2)整理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建设工作内容就是对各种企业财务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再制定出相应的工作方案流程图以指导今后的财务内控工作开展。

(3)评估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建设工作内容就是风险评估,对总公司以及各网点公司、子公司进行风险评估,并对其之前的财务内控工作成果做出测试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形成文字记录在案以供日后财务内控工作作为理论依据用。此阶段的评估结果要保证客观公正,才能为电器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正确的方向指导。

(4)完善阶段。综合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的体系建设工作之后,进行配套的善后处理工作就能使整个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完成并投入实际应用中了。善后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将控制体系中缺漏的部分补充完全,将一些不必要出现的环节消去,并将相关制度内容编写成纸面内容发给所有财会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奠定深厚的人力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企业中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是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加强电力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非常重要。只有加强并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企业保持稳定、健康地发展。拥有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已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实习医生年终总结 下一篇: 库管工作目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