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管理制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1 18:23:18

现金管理制度

现金管理制度篇(1)

为了加强公司对现金的管理,防止资金滞留,加快资金周转,保证资金安全,杜绝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收受回扣,报假帐,假公济私等行为的发生,制定本制度。

一、     出纳现金的管理。

公司出纳员要严格审核各种现金收付原始凭证。各种原始凭证必须真实、合法、准确,审批手续必须齐全,不符合要求的凭证,出纳员拒绝受理。出纳员必须设置现金日记帐,对每笔收付款必须序时登记,逐日结出余额,每日下班前,必须核对现金帐面余额及库存余额。严禁白条抵库,白条抵库视同挪用公款。出纳员的库存现金及现金日记帐必须接受财务部不定期检查。

二、     现金营业款的管理。

各部门的收银员必须在当班营业终了,根据实际所收款填制解款单后,将营业款交给指定收款人(店面出纳)。指定收款人在每班终了,打出清帐单,在未收款项之前,不得将清帐结果告诉收银员,否则每次罚款5元,收妥营业款之后,将长短情况作好记录并通知收银员。收银员如果出现长短款超过1元的,每出现一次,作过失一次,罚款5元。门店出纳每日营业款数额为上日下午班营业款+当日上午班营业款,必须当日下午存入银行,无不可抗拒原因迟存或少存者,算过失一次,并按每天0.5%的比例收取罚款。营业款不得擅自用于费用及货款的支付,特殊情况必须经总经理批准。

三、     现金进货管理。

确需现金进货的业务,由采购部根据采购计划及订单,经总经理审批后,方可在财务部借支现金进货。借支时必须在借据上注明进货品种金额和结帐时间。剩余现金必须当天归还财务部。货物到达时,马上办理入库手续,并在入库后一个星期内到财务部结帐。每超过一天罚款20元。

四、大宗业务销货现金管理。

公司的批发业务销售原则是货出去、钱进来,钱货两清。如特殊情况发生赊销行为,须经总经理批准,并签订好合同,本着谁经手谁负责的原则,货送出未收回货款时,应从收货方取得欠条。货款收回后,应于当日上交财务部,未及时上交的,则按每天5%的比例收取滞纳金,如将货款收回后挪作他用的,处以一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予以辞退,并追究法律责任。逾期未收回的货款由经办人负责全额赔偿。

五、现金借支的管理。

公司严格控制借支现金。

1、差旅费借支的管理。因公出差,根据工作需要,经总经理批准后可以借支,在完成工作任务之后一星期内到财务部结帐,逾期按每天5%比例收取滞纳金。

2、备用金借支。备用金是公司特许特定人员因指定工作需要而长期持有的一定限额现金。备用金须单独存放,专款专用,备用金按出纳现金管理原则进行管理,财务部不定期检查备用金使用保管情况。

现金管理制度篇(2)

医院现金流动性强、风险性大,现金安全成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为了保证医院医院现金的完整和安全,必须加强有关现金管理内部控制的各项环节,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注入更加新鲜的活力。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

一、现金出纳岗位的管理制度

现金出纳环节在医院现金的整个管理进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必须加强收支凭证管理。医院的出纳人员在进行现金收支的业务之时,要在借助原始的、合法的凭证为依据的前提下,并且获得领款人和相关部门领导签字及自己签字后,才能将此笔款项付出;在收入款项之时,要按照严格的工作环节进行,所有凭证都要及时入账和记录,防止人为损毁或者丢失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强化现金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日常库存现金限额,超过限额的应当通过银行进行结算。要成立专门科室小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盘点库存现金,防止贪污、挪用现金等不良情况的出现。再者,要严格审批权限。医院的财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财政制度,尝试实行经费支出“联审会签”制度,即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严格进行审批、层层签字、双向监督。审批人员一定要注重工作中的各项细节,要亲自审核填写经费结算凭证的大写金额,以防不法分子修改金额而谋取私利。还有,医院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岗位的设置,明确会计和出纳各自的工作要求和内容,不得一人监管现金支付、审核、结算以及登记等环节,要形成环环相扣、责任明确、相互监督的内部机制,以便促使现金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

二、加强对存货和往来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周转速率

资金的顺利周转在医院的各项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此,第一,医院要及时结算和清理往来款项,严格控制结算资金的占用,在避免坏账、呆账现象出现的前提下增加现金的流入。在医疗收款的管理进程中,要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向医疗保险部门进行结账、核对,尽量避免拖欠行为,不断地强化和管理对于病人拖欠医疗费用的催收行为,如若有些自费病人的拖欠款确实已经无法回收,一定要在请示上级部门的基础上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销处理,尽量零欠费。第二,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储备资金的运用。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医院的药品材料等库存物资的情况,尝试运用较之现代化的配送方式,在更大程度上将储备定额降低,杜绝因盲目采购而导致资金利用率下降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还有,医院的卫生材料以及医用药品等要严格践行“合理利用、定额管理、加速运转、供应充足”的原则,要在保证医院的各项业务能够得以稳定运行的同时,不断地提高库存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注意的是,医院的库存物资一定要合理适中,工作人员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盘查库存物资的使用情况,保证库存物资的完整安全及其价值的真正发挥。

三、完善现金管理的内部环境

现金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涵盖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管理决策者、员工的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内部审计等。详细一点来说,其一,管理决策者现金管理内控中的决定性因素,管理决策者的知识水平、领导风格以及道德风范等对现金管理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管理决策者应当不断地通过学习和借鉴以提高管理水平,并且通过医院的职工代表大会以及联席会议制度等加强对其的监督。其二,在内控的每一个环节中,各个岗位只有互相合作与监督,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员工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培训以及外出学习等形式,强化员工的素养,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结合的形式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积极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工作成效。其三,内部审计工作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及时发现现金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改正,为现金管理逐渐步入正规化和专业化的轨道提供更加新鲜的活力。除此之外,医院现金管理的内部环境还包括组织结构、分配和授权责任的方法以及管理控制方法等方面,相关负责人要根据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不断地完善与管理措施的创新,在构建和谐的内部环境的同时也为科学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作了强而有力的铺垫。

四、结束语

现金是医院业务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医院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程序化的合理的现金管理内控制度,提高现金使用效率以及医院的经济效益,促进医院的长足发展。

现金管理制度篇(3)

《细则》第二条中关于“企业”的范围的概念阐述为“国营企业、城乡集体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中外合资和合作经营企业”,未包含“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新的所有制形式。

(二)结算起点过低

《条例》第五条第八款规定“结算起点定为1000元”,即支付1000元以上现金就要履行应当以支票或者银行本票支付;确需全额支付现金的,经开户银行审核后,予以支付现金。24年过去了,物价指数、经济水平和货币形势等和当时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1000元的结算起点已经不符合现实情况。这一现实情况给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支付现金管理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如果执行《现金管理条例》,这样难免会延误办事效率,给现金管理带来困难,为此,一些单位就没有完全履行或应付履行《现金管理条例》。审计部门在实施审计监督过程中,也不便操作。这就导致在现实中,执行单位不便执行,监督单位不好监督。

(三)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的现金监督管理不到位

《条例》中第九、十、十一条规定的开户银行对单位库存现金限额的核定、坐支现金额度的审批等,但在目前情形下很难操作。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环境下,开户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开户单位不敢检查,发现问题更不敢处罚;在执行大额现金支付管理制度时,一些开户银行流于形式,没有落实专人负责,账表记录不完整,少登、漏登或有意不登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有些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支现用途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根本不把关,不审查,不登记,敞开放行。

(四)对于大额现金缺乏有效管理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大额提取现金,从事偷税漏税、洗钱、贩毒、行贿、诈骗、携款潜逃等犯罪活动。由于《条例》的滞后,在引导转账结算、减少现金使用、监管大额提现行为、防止利用现金交易进行洗钱风险等方面尚未加以规定,导致一些金融犯罪活动脱控。目前,多数金融机构对大额现金支付的监控采用手工操作方式,尚未建立大额现金支付数据库和实时监测系统,很难掌握开户单位在本系统,特别是本辖区的大额现金支取情况,增加了反洗钱、防风险工作的难度。

(五)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实施处罚权利难以实现

《条例》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一条及《细则》第二十条中要求,开户单位若违犯《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开户银行有权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罚款,但由于《条例》中规定的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实施处罚权利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实施库存现金监督管理缺乏现实基础。

(六)《条例》未对现金替代性金融工具加以规定

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个人支票、个人本票、网上银行、个人结算账户等结算工具的推出和普及,可以替代现金的结算功能。但由于但《条例》及《细则》未及时进行修订,未对这些新型结算工具的使用和管理加以规定,导致假借名目支取现金挪作他用的现象难以监管。

二、现金管理制度的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我国现金管理基本规章制度仍是执行1988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发的《现金管理条例》及人民银行制定的实施细则,《现金管理条例》及人民银行制定的实施细则的施行,至今已有二十四年了,对鼓励开户单位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限制使用现金支付工具发挥了一定作用,对维护全国支付清算秩序、金融秩序和征税秩序有正面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金管理的思路、重点、模式、措施已经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现金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冯卓茹(1995年)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现金管理制度措施。简锦恩(2004年)认为现金管理制度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迁,现金管理制度蕴含着变迁的契机。丁平、孙岩(2004年)分析了现行现金管理制度的缺陷:现行现金管理制度在监管对象上产生了空档;商品流通的发展、交易行为的复杂化都对现行现金管理制度形成了较大冲击;以银行信用卡为代表的新型电子货币兴起,对现行现金管理的监管手段提出了挑战;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也对现行现金管理制度形成了冲击。丛春琦(2006年)分析了现金管理在制度建设、结算渠道、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制度落实、监控手段、信息滞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现金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建议。师自国(2010年)从保证市场的公正性、效率性和维护诚信的市场体系的角度,论述了加强现金管理的必要性,阐述了现金交易的轨迹隐匿性概念及其社会危害性,并从现金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现金管理制度。姜志勤、李江峰(2012年)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的主要表现形式,得出结论,应及时修改现金管理制度有关法规条款。国内研究表明,现金管理制度和法规滞后于经济发展使现金管理工作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中,会对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实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以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形成较大的冲击。因此,亟待加强和完善法规,尽快修改《现金管理条例》,从法律、法规上来重新确定人民银行在现金管理中的地位、职责、权利和义务,避免人民银行在现金管理中唱独角戏,使现金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使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都能认识到现金管理的重要性,自觉维护企业各项支付结算法律法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美国现金管理制度,以规范现金存取及现金交易为出发点,由此培育出美国公民非现金结算交易的生活习惯,为完善我国现金管理制度提供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借鉴。在美国,现金管理的职能由联储及财政部下属的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国税局、雕刻与印刷局(BEP)和造币厂(USMint)共同完成,并没有一个单独的机构来管理现金。在法律制度方面,美国没有专门的控制现金流通,鼓励转账结算的法律法规。联储颁布的某些规范支票和电子支付的法律法规使得转账结算变得更加安全、高效和成本低廉,对转账结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今,美国已建成以《联邦储备法》为核心的一整套的现金管理系统,包括联储Q法则、《21世纪支票清算法案》、《银行保密法》、《国税法》、《2001年消除国际洗钱与反恐法》等。美国制定严格的现金管理制度,有效的防止了洗钱等金融犯罪,并且对行贿等犯罪也起到了抑制作用。张浩(2009年),分析了美国现金管理法律制度框架,介绍了美国目前规范现金存取和现金交易的相关法律制度,为完善我国现金管理法律法规提供了成熟市场国家的经验借鉴。卢静(2011年)发现美国现金管理制度,以规范现金存取及现金交易为出发点,由此培育出美国公民非现金结算交易的生活习惯,为完善我国现金管理制度提供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借鉴。国外研究表明,我国由于缺乏类似美国这种严密的监管体系,国内一些政府官员能够收受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现金贿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现金提取的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体系作用无法发挥造成的。由此可见,重新构建我国现金管理体系非常必要。

三、现行技术条件下现金管理制度改革的可行性

(一)现行支付结算系统的完善为现金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技术条件

近年来,银行积极疏通支付结算渠道,改善金融服务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从技术发展实际来看,我国支付结算系统已逐步完善,银行柜面转帐、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支付手段基本能满足人们日常交易结算需要,减少现金使用,基本不存在技术障碍,现行支付结算系统的完善为现金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技术条件。比如,理论上说,无论单位与个人,1000元以上的交易通过转帐完成与无技术问题。

(二)逐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现金管理制度改革必要条件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为了加强内部管理,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该制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单位的管理层和基层员工,通过制度规范单位员工的行为。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规范企事业单位中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其遵循规章制度办事,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比如财务的工作,只有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才能保护财产安全。有利于加强监督,管理层对基层的监督,让这种监督有章可循,明确责任和义务。有利于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的优化。逐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现金管理制度改革铺平道路。

四、现行技术条件下现金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路

(一)宣传支付结算知识,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目前,从技术发展实际来看,我国支付结算系统已逐步完善,减少现金使用,基本不存在技术障碍,事实上障碍来自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旧的观念在作怪,一是不习惯于对新技术、新的支付手段的运用;二是好象只有手持现金才是真的拥有财富。为此,各金融机构应加大支付结算业务宣传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意识,普及结算知识,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支付结算系统的方便性、安全性和快捷性,推动支付结算业务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大众对金融服务日趋多元化的需求,达到减少现金使用,有效控制利用现金进行各种不法交易的目的。

(二)调整我国现金管理目标

把掌控现金流向、打击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作为现金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把现金管理的重点由以控制现金投放为主,逐步向以防范和打击利用现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主转移。通过加强现金管理,规范现金收支行为,监控各类经济主体的大额现金存取和可疑资金交易,实现通过现金管理监控现金流向、有效预防打击违法犯罪。

(三)完善现金管理的具体手段

1.拓宽现金管理的对象将个人及单位均纳入现金管理范畴;把中国境内开立账户、进行现金支取活动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纳入到现金管理之中,使存款人在银行进行的现金存取业务全部纳入人民银行的监督和控制之中,从而加强现金流动的管理。2.调整增加结算起点限额根据目前经济状况和物价水平,重新核定结算起点,建立采购与通胀率挂钩的现金结算起点的调整机制,实行弹性结算起点金额制,或实行固定结算起点金额制。如可将原结算起点1000元放宽到5000—10000元。3.减少现金使用范围,增加现金替代工具使用的规定应进一步减少现金的使用范围,在金融条件具备的发达地区,尤其是城市企事业单位,结算起点之上的向个人支付款项通过支票、汇票、本票、向个人结算账户转账等方式支付。同时,增加对个人支票、个人本票、银行、网上银行、个人结算账户等现金替代工具使用的规定,要加大对结算工具的宣传力度,增加公民的金融意识,提高使用结算工具的自觉性,引导转帐结算,减少现金使用,以达到有效控制利用现金进行洗钱等不法交易的目的。4.适当放宽现金的使用范围适当宽限现金使用范围,如因采购地点不固定、不便利,生产或市场继续,抢险救灾,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和必须使用现金的允许使用现金。5.实行大额现金交易申报制度规定任何人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次性或当日累计支取大额现金达到一定金额的,应填写支取现金用途申报表,并由金融机构定期汇总、统一上报人民银行。建议建立全国性大额现金支取监测数据库,对大额现金交易实施有效监测管理;加强现金出入境监测,在出入境环节对大额现金的流出、流入进行审慎的监测,匹配现金的源头、数量及用途。

(四)科学设置现金管理职能

(一)重新定位开户银行在现金监督管理中的作用

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现金监督管理的规定及开户银行对开户单位违反现金管理规定进行处罚的规定,以明确银行对开户单位现金管理的监督责任。

(二)增加国家职能机构在现金管理监督中的作用

现金管理制度篇(4)

一、引言

随着会计利润屡次报出造假丑闻,信息使用者愈加重视企业现金流所反映的信息,资本市场也愈加能够用理性的定价反映企业现金流的表现。然而,在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同时对会计利润给予关注的同时,也忽视了现金流也并非“一尘不染”。后金融危机时代,“现金为王”理念受到的普遍认同提供了更多进行现金流管理的动机,内外监督的薄弱又为企业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现金流管理提供了机会。

现金流管理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形成了不合理的财务特征误导投资者、侵害相关利益人,甚至会掏空企业,带来极大的毁值性影响。因此,将抑制现金流管理的理念植入企业内部控制要素之中,转变企业内部控制的重心,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金流管理的动机与方法

对现金流管理的研究通常包括动机、企业特征、阈值点、方法及异常现金流的盈余持续性及估价。考虑到盈余持续性和估价问题属于内部控制需要防范的内容,与制度设计关系不大,在此不予讨论。

(一)现金流管理的动机

现金流管理的动机包括:降低客户、供应商、债权人的交易成本;向资本市场和再融资监管市场上的信息决策者传递正向企业表现和良好预期信号;管理层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自我业绩考核提升;追求制度不健全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短期利益。这些动机单独或结合带来了企业进行现金流管理的可能性。

(二)进行现金流管理的企业的普遍特征

首先作为盈余的另一组成部分,应计项目较低的管理水平和较大的规模是进行现金流管理的企业的特征之一。其次盈余的不稳定性传达出低盈余质量的信息,信息使用者会利用现金流搭载的信息来区分出不稳定盈利的稳定部分,此时现金流的信息价值更大,具有这种特征的企业更有可能进行现金流管理。再次,高资本集中度的企业依赖于现金流来进行日常维护和固定资产更新的程度更高,因此,高资本集中度也是现金流管理企业的特征。最后,现金流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的传统方法,现金流管理是掩饰较差的财务表现的工具,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财务困难仅指短期的财务困境,对于长期的财务困难、面临被收购和破产的企业,由于成本过高,企业反而不倾向与进行现金流管理。

(三)现金流管理的阈值点

对于现金流管理阈值点的研究主要是张然对现金流管理行为的研究,之后也有相关学者沿袭他的方法进行检验和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包括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的综合控制系统。虽然我国的现金股利分配制度还不普遍也并不健全,但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现金股利的信号效应必将充分显现,因此,我们在制度设计中,结合张然对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现金流阈值点的研究,将现金流管理的阈值点定义为:经营现金流量0点、往年的经营现金流量、分析师预测的经营现金流量以及满足现金股利分配目标的现金流量四个点。若企业在这四个阈值点的微正区间内显示出不平滑的现金流突增,我们就认为存在现金流管理的现象。

(四)现金流管理的方法

以往的研究中,对于现金流管理方法的研究通常从现金流量表结构或采用的管理手段、管理目的入手。本文中,为了配合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主要从控制程序入手,对现金流管理的方法进行梳理。

1、公司治理过程中的现金流管理

公司治理层面的现金流管理是达到各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均衡或财富转移目标的工具之一。方法主要包括:利用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分离原理,构造能够最大化控制权收益的股权结构安排;通过股利分配、再融资、管理层收购等公司资本运营政策来进行现金流管理;将现金充沛和现金流不足的子公司区别纳入合并范围;母公司低价向子公司卖出资产,子公司对外高价卖出,或把不良资产高价剥离给母公司以获取差额现金流入。

2、购销存过程中的现金流管理

购销存过程中的现金流管理主要通过虚构交易、虚增收入、虚降成本及关联方交易进行。具体包括:购销收支一增一减增大经营现金净流量、同增同减增大经营现金流规模;将虚构的经营活动、非经营活动或违规所得计入营业现金流;加快收款延期付款、减少存货资金占用;关联方串通合谋过账、要求关联方垫支、与关联方进行低价购入原材料高价出售产品交易,提高收入降低成本,改善现金流表现。

3、筹投资过程中的现金流管理

此处的现金流管理主要是管理筹投资现金流的分类以达到进行经营现金流管理的目的。管理的方法具体包括:虚构投资支出消化虚增销售收现和虚降的销售成本;将票据贴现、应收账款出售、借款等筹资所得计入经营现金流入。

4、其他方式进行的现金流管理

其他方式进行的现金流管理包括直接造假、对会计截止期间的混淆、收购活动中的大笔现金流入、推迟发放职工工资以及利用从不同视角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判断的多样性,对现金流量分类进行的管理。

三、与现金流管理动机及方法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成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是治理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一)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分析

现行的,旨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部控制框架重点主要落脚于控制会计利润和应计项目的管理上。对现金流的关注还比较滞后,主要还集中在对于货币资金业务循环的控制,控制的中心也处在保证现金安全、防止盗窃贪污挪用的初级阶段。

然而现金流量表中报出的经营现金流量余额,同各交易循环,甚至是企业的治理、投融资都密切相关。作为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实际上是现金的垫支、支付过程和现金的收回、分配过程,企业的投融资过程就是现金的借贷、优化配置过程。因此抑制现金流管理的思想应植入整个内部控制制度中。

(二)基于抑制现金流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重构

美国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大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及监督。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普遍采用这种经典的构建方法。因此,本文也将抑制现金流管理的思想贯穿到这五个要素之中。

1、控制环境

提高治理层的参与程度,提高外部董事占全体董事的比例,提高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的专业化程度,减少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重视现金流权把握者的胜任能力和诚信道德水平建设,用企业文化引导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从而减少管理现金流的行为。注意声誉机制与强制约束这两种治理机制的均衡。注重权利配置的重心,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契约重点在于激励和约束,企业管理层与执行者之间的契约重点在于防范合谋和串通。同时设立以创值为导向的企业目标和综合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这种控制环境为治理层、管理层、执行层设定了抑制现金流管理的基调。

2、风险评估

在风险评估环节,首要的是对企业进行诊断。一是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确定企业所实施的诸如防守型、进攻型、分析型的战略,处于不同战略阶段的企业,进行现金流管理的动机也不同。其次要分析企业是否具有进行现金流管理的企业所表现出的普遍特征,包括分析应计项目状况、盈余质量、资本集中度以及财务状况。最后应评估现金流量在阈值点处的表现是否正常,来判断企业是否有现金流管理的行为。企业应根据以上三方面因素综合进行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

在普通购销存业务循环控制的基础上,应重点关注经营活动的发生,应计项目与收现项目记录的准确,关联方的建档工作,对于识别出的关联方交易予以特别的记录和披露。在筹投资循环控制中,主要是防止筹投资现金流分类为经营现金流的管理行为以及虚构用以消化虚增经营现金流的筹投资,包括治理层审批并备案、筹投资部门与会计部门分离、完善筹投资进出款项登记簿等。另外,还需加强现金流有关的帐证表核对防止对现金流的直接造假;加强对交易与事项的截止测试,防止利用会计期间管理现金流。

4、信息和沟通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是现金流在企业中透明流淌的必要条件。能够抑制现金流管理的信息系统要满足自上而下的“命令信息”传达有效、时滞短、失真少,同时“命令信息”本身也应包括对现金流要求的直接信息,避免管理层或执行层的故意或无意的曲解;自下而上的“汇报信息”在达到有效迅速真实的同时还应做到多渠道、多角度,对信息控制的权利分散,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

5、监督

持续的监督活动应当“嵌入”控制活动之中,而不是“附加”在控制之上。具体来说,大到公司治理中有关现金流的治理结构和治理决策,企业战略、投融资、收购决策,小到销售审批、现金收支审批、会计处理、报表列报都需要“嵌入”持续的监督。对管理层的监督应采用内部审计的方法,对执行层的监督应采取管理控制方法。监督将内部控制连成一个不断发展循环,不仅能检验内部控制运行的效果,也能识别出控制环境的变化和新的风险领域,构建新的内部控制基点,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

四、总结与反思

本文从现金流管理的动机、企业特征、阈值点以及方法四个方面对现金流管理进行了一个从因到果的概括梳理。对现金流管理的全面认识是重构内部控制制度以抑制此种行为的基础。在重构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首先要将抑制现金流管理的理念植入全部五大控制要素之中,在控制环境中预防、在风险评估中诊断、在控制活动中制止、在信息沟通中披露、在监督中全面把握企业管理层和执行层可能的现金流管理行为。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只考虑了抑制现金流管理这一个控制目标,而没有阐述与其他控制目标的均衡实现方法。并且,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是从框架上对内控制度进行重构,而没有具体提出与不同现金流管理动机、手段所造成的管理行为相匹配的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ZhangR.Cash Flow Management,Incentivesand MarketPricing.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Coloradoat Boulder,2006

[2]张然.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流管理研究――兼对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现金流管理行为比较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07,5(3):381-400

[3]李志强,张旭.现金流量的操纵动机与方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8):64-67

[4]陈志斌,陆瑶.内控规范制定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8(4):62-69

[5]董美霞.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

现金管理制度篇(5)

中图分类号:F830.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2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没有集中控制,资金就难以有规律的正常循环。资金,更是企业有利的资源,谁能用好,谁就会得到有利的回报。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天平上,资金成为越来越重的砝码。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属于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行业。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则是当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电力企业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意义和目标

根据电力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和经营的外部环境,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防范金融风险的迫切需要。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困境,突出表现在企业的筹资、投资和经营风险上,实施资金集中控制是避免或减少这三种风险的有利措施。

第二,是防范经营风险的有力措施。内部资金管理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形成内部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现在:资金投向控制、资金筹措管理、资金灵活调度和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上,对资金实施集中管理是实现上述四个方面资金控制的有力措施,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内部经营风险。

第三,是企业生存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保障。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没有集中控制,资金循环就难以有规律的正常循环。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是投资者、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重点研究的对象。资金分散,调度失控,形不成拳头,生产经营、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就难以为继。

第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才能确立资金管理的中心地位。否则,有可能各部门都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为由,产生部门在资金管理责权不清,相互制肘,形成事实上资金管理的分割。

根据现阶段电力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资金集中管理现阶段的目标应建立和完善“两个体系一个机制”。

1.建立和完善资金控制体系,达到总经理负责或总经理授权负责,财务部门归口管理,业务部门各司其职,责权分明的目标。

2.建立和完善资金调控体系,达到公司本部、内部二级核算单位、控股公司资金控制一体化,被控制单位资金占用最小,资金调度灵活,公司本部与控制单位结算过程中在途资金占用最小,公司本部可调用资金最大化的目标。

3.建立和完善资金平衡机制,达到一级会计核算主体有效控制二级核算单位各项收入资金,各项资金及时足额上交,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有效控制现金流出量,以及会计核算主体直接控制资金能力居于主导地位,经营现金流量最大化的目标。

二、电力企业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资金管理的各项制度,是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手段

1.建立和健全资金的审批管理制度。审批制度包括审批程序、审批权限和授权范围,要规范总公司资金管理委员会应行使的权力及各业务处室在资金管理方面应承担的义务。

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应突出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在财务管理中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适应形势发展的资金集中管理机制:一是完善资金集中管理的纵向管理体系,成立资金管理委员会,全面管理各项资金。二是建立各项资金集中管理的横向管理体系,诸如营运资金、技改资金、基建资金、融通资金及其他专项资金(劳保统筹基金、住房基金、业扩资金)全部由财务部门管理,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建立起一套协调、有效的资金管理程序。做到收支有预算、项目有计划、消耗有控制、使用有监督、效益有考核。

2.建立和健全资金的预算管理、预算控制制度。电力企业内部的全面资金预算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在电力市场运作方式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将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方法,运用到实际中来,与电力市场运作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预算控制是从总体上控制资金流量(包括收益性资金和资本性资金)的制度。实现预算平衡是加强预算控制的总体目标,要抓好资金投向的优化、还贷机制和融资管理,提高预算平衡的质量。必须建立预算编制、审批、下达、控制、调整、考核、报告制度。尤其要注意建立预算的责任控制体系。

3.规范财务结算制度。财务结算是财务在支出环节的控制,重在签字和牵制制度的建立。结算是现金流量控制的最终环节。第一,严格结算中各环节审核,取得决策者、业务部门和审核部门的原材料,尤其取得合同材料。第二,严格控制结算过程中预付款项的发生,应在核算的规范性和权限方面有明确的规定。第三,一级会计主体直接对大宗原材料、设备和工程款直接结算,提高一级会计主体结算功能,弱化“两极管理”内部管理体制下二级会计结算功能。对同一级会计主体结算点的控制是加强结算、核算和资金控制工作中一个应重点研究和加强的工作。

4.建立和健全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在企业的经营机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资金的监督机制。因为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最终要通过资金的流动来实现,所以企业通过资金的流动情况,能够及时、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资金的监督制度是预算执行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益,还要监督预算的合理性、合法性,内控制度的严密性及项目决策的经济性。

建立资金的有效监督机制,一是通过计算现金支付能力指标,监督企业是否出现短期支付资金紧张。二是通过计算运营资金需求指标,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资金供求情况。三是通过计算运营资金指标,确定企业是否需要筹资或投资,以解决资金紧张或资金闲置。

(二)发挥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调控功能,是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一环

1.随着财务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财务公司作为电力企业资金管理的新形式应运而生。财务公司是以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是资金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财务公司业务范围和模式与结算中心类似,只不过它是一个独立核算的法人,非母公司的行政管理机构,它可以把资金运作引发的财务风险外部化并进行有效控制。在集结资金、组织存款、规范开户、统一结算、资金调度、优化投向等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它的职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效集中资金,以往因资金分散,造成只求局部利益,忽视整体利益,使资金调度缺乏灵活性。通过财务公司,把资金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优化投向,提高资金的整体调度能力,把沉淀资金激活,实现资金保值、增值,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合理配置资金,内部集中的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按照轻重缓急顺序,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资金,加速集团整体资金的周转速度;在监控集团成员单位资金使用的同时,对企业经研究批准参与的增值项目,适当合理配置资金,达到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及时调度资金,配合集团成员单位对资金的有效使用,内部的银行存款集中于财务公司,实行了总公司资金的调剂,集团公司通过资金的调度从更高的层次参与下属成员单位的管理。

充分发挥财务公司的职能作用,有利于集中集团内部的闲散资金,形成资金优势,调剂余缺;有利于资金的纵向、横向融通,解决资金纵横分割的矛盾;有利于压缩资金占用和在途时间,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浪费;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和投向,促进集团资金运动规律化。

2.财务公司是控制现金流量的有效措施。财务公司通过集团成员单位定期上报的资金计划,可以平衡集团内各企业的现金流入与流出,及时进行内部资金的优化配置,防止资金的体外循环。财务公司的具体运作程序是:

第一,资金调配采取收支两条线的办法。所有集团成员单位都要在财务公司开立账户,此账户为收入账户,同时成员单位在工行开立收入户,就是将所有收来的资金全部存入此账户。在工行的收入户与财务公司的收入户是联动的,就是说只要是收来的资金集团财务公司全部掌控,但是成员单位不得从此账户上支出款项,成员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以定期报送资金周报的形式上报财务公司,财务公司根据所报资金计划,通过网上银行拨付给成员单位。

第二,采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办法使用资金。利用财务公司的银行职能,打破各单位在资金管理上的保护主义做法,将资金全部并入到结算网络上来,壮大集团公司的资金势力,实现对资金的最佳管理。在经济上采用优惠政策,如:免收银行凭证工本费,优先考虑贷款且利率从优等。对资金困难的公司,可发放内部贷款,按照有偿占用的原则,确定其贷款利率。

第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措施,促使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增加。财务公司整体资金所带来的利息除同样支付开户企业利息外,可有部分结余。抓住资金的运动规律,就可以充分运用国家政策,利用沉淀资金,安排国债投资,定期存款等,财务公司还可以把游离状态的资金作为协议存款,用于内部贷款和结算存款不足的补充来源。各成员单位利用这部分资金运作为高于活期的通知存款等,实现资金保值、增值,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对加强资金管理的新思考

1.强化资金管理,符合“十二五”期间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治通胀”与“稳增长”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京能集团要求“发挥专业化管理平台职能,进一步提高集团化管控能力,加强负债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所以,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强化资金管理,是保证资金安全、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成立财务公司、资金结算中心,实现会计委派制,是加强监督,从源头上根治腐败的治本之策。成立财务公司,使一些不合理的开支,得到有效控制,资金达到合理利用。

3.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强化管理、提高效益的前提和需要。企业的灵魂是管理机制,没有科学管理的企业,再先进的结构也会成为一个空架子。如果企业内部问题不解决,只是期盼“一改就灵”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目前,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管理还存在差距,企业今后要在加强管理(包括资金管理)上做些实事,下点真功夫。

四、抓住机遇强化资金管理为电力走向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适应京能集团“能源为主,适度多元,产融结合,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企业在着力推进改革的同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抓住机遇,顺利完成资金集中管理的“三步走”战略,建立起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加大财务的管理职能作用,加大财务公司的资金调控力度。树立“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全体员工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

加强资金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引起各级领导及员工的足够重视,实事求是地探索现代企业制度关于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的方法及模式,必将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肖世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安徽电力职大.

[2]李保存.实用财务报表分析.中国审计出版社.

现金管理制度篇(6)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以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但是,我国的企业集团是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大多在比较松散的生产协作基础上建立,或由行政管理机构转变形成。随着集团化的不断深入,原本属于母公司的,并且能给母公司带来现金流的大量优质资产被不断涌现的成员企业所瓜分。但由于各成员企业都有着独立的业务领域,和母公司之间业务联系不够紧密,致使母公司在缺乏必要资产支撑的前提下现金流急剧减少,很多从集团整体利益出发需要进行的改、扩、建等项目因母公司缺乏资金而搁浅,而成员企业对这些项目往往漠不关心,或担心影响自身的经营效益而不愿意投入。集团的整体效用由于现金集中管理制度的缺失而逐渐弱化。为此,很多集团公司都对解决这些问题做了许多实践性的尝试,某集团公司提出了一种称为“现金按时退出制”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对一些特定类型的集团公司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2 现金按时退出制的主要内容

现金按时退出制是该集团在多年经营发展中,不断实践、积累、提炼,最终创造出来的一套与自身相适应的资金管理方法。现金按时退出制的重要理念就是一个企业能否定期形成有效的大于投入量的现金回流是评价其经营成败的关键。为此,要求集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在每个月的固定时间(一般为月末)将经营中产生的增量现金按一定的比例上缴给母公司,从而使母公司拥有一个合理可控的现金流,便于按计划合理的使用分配现金。

为了现金按时退出制顺利和有效地实施,集团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各全资子公司的第一负责人(一般为分厂厂长)的工资金额与企业业绩相挂钩,依据“现金按时退出制”上缴相应规定的现金。为了简明有效的对子公司进行业绩考核,集团根据自身情况设计出三个考核指标,其中有两个都是关于现金流的指标。

第一个指标,上缴规费,就是指子公司每个月按规定上缴的金额。子公司一般将其60%的利润换算为规费。

第二个指标,利润指标,主要指子公司每个月应当达到的利润额。

第三个指标,入库变现率,这个指标是该集团自己设计出的一个考核指标,入库变现率=产销率×销售回款率。当然,这里的入库变现率也是指当月的入库变现率。

以上三个指标的计算独立于会计核算体系,通过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以车间核算为基础的统计信息系统进行计算考核。三个指标的考核权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子公司)的发展目标而相应调整的。当集团希望某个分厂进行新业务或扩大再生产时,制定指标时就要考虑下一期的资金投入情况,为了利用利润开拓市场或扩大再生产,对上缴规费的数额和权重都会相应调低。三个指标每个月考核一次,每个季度调整一次,每次调整都以上一次为基础,指标制定后,在执行期是严格不准改变的。

厂长的工资与这三个指标的执行情况完全挂钩,指标的完成情况直接关系到该厂厂长的当月工资。首先要确定厂长的工资基数,工资基数主要与销售收入相关,由本年的销售收入、利润率、成本等数据统计出来,再与下一年公司发展计划相结合制定。每年年初各子公司先各自向母公司上报今年的经营目标,母公司再根据其子公司自身情况按不同层次目标综合制定出厂长的工资基数。该集团现阶段也在考虑进一步的改进,准备将行业的景气程度纳入工资基数制定体系。举例说明一下,假设某季度母公司设定三个指标的权重分别是50%、30%和20%,其中一个分厂厂长的工资基数为每月5000元。如果该厂长这个月顺利完成三个指标,他本月的工资就为5000元;如果月末他没有按时上缴规费,其它两个指标都完成了,他本月的工资就是2500元;如果他一个指标都没完成,他这个月就没有工资。这种工资与业绩相挂钩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厂长的执行指标积极性。

3 现金按时退出制的特点

第一点,集团的现金按时退出制主要针对全资子公司。由于是全资子公司,在利益分配上不会出现股权分散所引起的各种矛盾。

第二点,实行现金按时退出制一定是盈利的公司。也就是说,只要子公司存在,它年度的经营目标一定是要盈利,从而确保现金按时退出制得以顺利实施。这一点体现了集团抓住市场,一切围绕市场运作的经营理念。

第三点,由于业绩指标考核这套账务是单独的记录的,也就是说,业绩考核是一套报表,财务是另一套报表,并且两者并不冲突,从而避免了企业在财务和税务上所受到的种种制度约束。

第四点,现金按时退出制是一套非常个性化的现金循环制度,它三个指标中上缴规费和入库变现率都是集团自己设计出的,具有极强的适用性。从每月上缴规费的情况就可以基本上分析出该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如果无法按预期目标上缴,则可以提前发现其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规费的上缴是实实在在的,这就可以防范虚假的会计报表盈利。

第五点,对资金投放实行统一管理,子公司投资项目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由母公司审批划拨,同时,以一种模拟贷款的形式确定子公司使用资金的成本。

第六点,厂长工资与业绩挂钩对提高厂长积极性和公司业绩有正面的作用,可以保证指标有效的执行。

总而言之,现金按时退出制在该集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不可否认的。其最大的成功就在于该集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套既具合理性又具权威性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指标制定的合理性是指母公司要根据各子公司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合理考虑多角度、多方面的因素来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指标体系。指标的权威性是指当指标设定好后,在执行期内严格遵守指标,不能随意更改,不为主观方面找借口。集团从实际出发,不按教条做事,设计出了一套与企业配套的企业现金管理指标,并在生产运营中严格执行。

4 现金退出制对我们的启示

现金按时退出制对其他集团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特别是现金按时退出制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对其他集团改革或设计资金集中管理和考核制度,解决集团母公司资金枯竭的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其他集团也可以利用这种上缴下拨资金的模式,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现金循环管理制度,并在全集团内部加以推行,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力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但以下几点是我们在积极借鉴现金按时退出制时应当重点关注:

(1)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培养先进的经营理念,树立起一套实事求是以市场为中心运作发展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应当以市场为中心,一切围着市场转,抓住机遇拓展市场,而不应当为企业不佳的业绩找借口。要让真正的市场经济的精神深入每个基层干部心里,要让每个人行动起来;有市场的,加大力度扩大市场;暂时没市场的,抓紧时间寻找市场、创造市场。

(2)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集团下属单位的一把手,即主要负责人的工资应当与其单位业绩完全挂钩,并且制定后要严格执行。单位的业绩与单位领导的收入挂钩可以督促单位领导全心全意投入企业的经营中,使其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承担不良经营带来的恶果。

(3)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这一点与上一点密切相关。只有科学合理的制定考核指标,才能既有效激励单位领导投入工作,又不会因为不切实际的目标让单位领导丧失信心或让企业发展停滞。

(4)突出重点的考核方法。对于不同的下属单位,其具体的经营情况是不同的,不能设定大而全的考核指标,对各单位应当进行个性化指标设置;既避免了过多指标考核的烦琐和无效,又不能反映出本质性的经营问题。各单位现阶段经营中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考核的重点。当问题解决、变化后,考核重点随之相应调整。

(5)资金按时返回。母公司投入和企业流出的资金在规定时间安全的返回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集团应加强时点考核,严格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有效集中利用好现金资源。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其他企业在借鉴时还需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首先,各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各不相同。现金按时退出制是在集团的经营发展中产生,是与集团的企业文化紧密相联系的。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在该企业它可以非常顺利的执行,到其它企业它的执行力度可能就要大打折扣。实际上现在该集团的执行力度之所以如此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阶段该集团实际还处于一种集权管理的方式。集团领导层制定的战略可以很快很好执行,这为现金按时退出制的执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许多企业这一点恐怕很难办到。同时由于这几年现金按时退出制在该集团成功顺利的执行,集团旗下的子公司都对此制度极其拥护。而在别的企业可能很难有这种氛围,别的企业的子公司往往不愿上缴资金,甚至几个子公司联合起来抵制这种制度,推行当然也不可能成功了。因此,任何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式都必须和实际情况相统一才能发挥真正的效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蔡江.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微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陈金友.借鉴商业银行职能加强集团资金管理[j].商业会计,2006,(4).

[3]陈章盛.浅谈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新模式-财务公司[j].时代金融,2006,(10).

[4]王竹南.浅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和财务控制模式[j].时代金融,2006,(9).

[5]李新.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模式及对策[j].山东经济,2006,(5).

[6]周仕通.基于系统动力学基础的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研究[j].云南财贸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陈凯.关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几点认识[j].会计之友,2006,(6).

现金管理制度篇(7)

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一、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的现状

为了深化城镇住房改革,切实解决和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1991年借鉴了新加坡的经验,我国在试点城市推行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国务院从1994年起明确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为全国统一制度,并在全国各地政府推广和执行。国务院于1999年4月3日,颁布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这成为了各地政府制定当地相关管理办法的依据。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国家的住房制度改革也在继续深化,我国的城市化趋势日益增快,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201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8%左右。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房地产市场的兴旺,国家的住房金融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特别是由于当前我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参差不齐,相互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贫富较为悬殊,这导致了住房金融体系的政策性调整作用日渐加强,社会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最近,房地产行业的热钱过于集中,导致房屋价格的上涨速度非常快,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的发放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最初的几万元提高到现在的几十万元,其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但是,随着住房公积金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的同时,其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在不断的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关系着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团结,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在提高公积金的资金使用率的同时,还需要将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防范贷款风险作为工作的核心来认真对待,常抓不懈。

1.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的核心是住房公积金制度

政策性住房是国家采取优惠的利息、税收等方式为特征,为了保证中低收入居民有能力购买和租用住房而进行的融资活动,也称作委托性住房金融。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强制执行的,采取的是国家政府主导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政策。我国的公积金制度有如社会保险制度一样的福利性和强制性,由在职人员和单位以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为基数,按照规定比例缴存的住房储备金。在职工购房或偿还购房贷款或退休时可以提取使用,这些资金都是归职工个人所有的。我国目前制定的住房公积金政策,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进一步推进房改制度的实施执行,从而使职工的居住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基数日趋提高,贷款规模也不断扩大

目前,全国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基数是统一标准的,由原来的职工基本工资调整为职工工资收入,缴纳比例也提高到了职工工资收入的12%,而不再是公积金制度实行之初的3%,上海市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了职工补充住房公积金。全国各地贷款规模也不断扩大,以青岛市为例,截止2010年末,已经累计向全市147153名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248.45亿元,贷款余额160.75亿元,比年初净增28.23亿元,增长21.3%;贷款资金使用率已达81.3%。

3.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趋体现

我国新的城镇住房分配制度在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推广过程中,得以顺利的完成改革,城镇居民突出的住房矛盾得到缓解,居住水平有较大改善。在我国,职工个人对住房公积金具有绝对所有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缴存职工的退休生活。但是,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近几年发展迅猛,商品房价格飞速上涨,住房公积金的贷款规模和业务量也相应的不断扩大和增加。随着贷款规模加大和贷款时间的推移,贷款的风险也不断变大,使得我们对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研究和管理问题越来越关注。我国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期限长,在国家和地方政策、运行体制、借款人信用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我们也能够对这些风险有正确的认知,既不能过分小心和谨慎,影响或者阻碍住房公积金的运行和发展,也不能忽视风险存在的可能性。为了保护所有职工的切身利益,需提高和加强对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对维护我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稳定、促进个人住房消费的正常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公积金贷款风险管理展望

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和防范的研究方面,国外已经非常成熟。而国内,虽然相关的论文比较多,但深入的研究还很欠缺,多数还基本停留在引进和介绍国外的理论上,缺乏在实用性上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对我国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违约风险具体实际情况的专门研究,所以目前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就是认真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具体情况来对我国公积金抵押贷款违约风险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目前国内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管理应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之上,借鉴国外商业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整合国内住房贷款风险管理资源的综合和科学利用,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贷款风险管理内外两个环境入手,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分析我国公积金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结构因素重要度的测算和分析,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贷款内外部管理方面,如何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防范、减少及化解贷款风险的方法和体系,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贷款风险管理方面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来保障住房公积金安全运营,发挥公积金政策性住房制度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是目前公积金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现金管理制度篇(8)

金山地处太湖流域东南隅,大小河道交织成网,黄浦江为主要的引、排河流。东南高亢地区历来多患旱,西北低洼地区历来患涝。金山水利历史悠久,相传最早的水利工程是春秋时吴国行人伍子胥凿胥浦。明、清两代,三泖和散处北部的小型湖荡群逐步淤浅成陆,成为低洼地。民国时期,除集镇市河及主要湖荡外,大部分湖荡长久失修,淤浅严重。

2. 建国后至80年代

建国后,贯彻“蓄泄兼治”方针,北部巩固江堤,以防洪为重点,南部疏浚河道,以引水灌溉为重点,并普修支港小河,培筑圩岸,初步改变了水利面貌。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继续疏浚骨干河道,全面发展机电灌溉;同时,对分散的圩区实行联圩并圩,加高圩堤,兴建挡潮闸,增强防洪除涝能力。60年代后期,电力灌溉普及全县,旱灾威胁基本解除。改造低洼地成为主攻方向,同时在联圩并圩基础上,通过并港建闸、配置除涝设备,从单一的挡潮,发展到挡、排、降全面治理。但许多圩堤标准不高,配套不齐,管理不善,造成不少险工缺口,每年仍须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防汛抢险。

1979年后,圩区建设成为水利建设的主攻方向。1985年止,共建有圩堤182.28公里,完成土方608.9万立方米,石方30.66万立方米,混凝土方5.67万立方米;建成连片大圩区22个,零星小圩区167个;配置套闸47座,单闸42座,纯除涝站51座,排灌结合站33座,总控制面积9.85万亩。减轻了内涝威胁。

建国后,金山对水系进行了有计划的整治。1949年~1985年,除深水大港外,先后浚治骨干河道23条,其中老河改造15条,新开河道8条,并开挖乡、村河道,基本形成具有引、排、调、蓄、航多功能的网状水系。

1949年~1985年,金山水利建设(不包括海塘)共完成土方1.05亿立方米,石方46.52万立方米,混凝土方39.66万立方米,总投资1.22亿元。

3. 90年代

1990年~1992年,金山区对十万亩半低田进行改造,大大提高了除涝能力。1996年~1999年,重点建设西部圩区。“九五”期间,金山区防洪,除涝及海塘防汛工程共安排投资27003万元。西部地区完成新建、改建水闸87座,新建、改建排涝泵站20座,新建或加固加高护坡263.4公里。提高了本区168平方公里的低洼易涝地的防洪除涝标准。同时,按照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开展了以“三高”粮田和水利综合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开展以镇村河道疏浚为主的冬春农田水利工程,完成土方1087.7万立方米。此间,还完成滩涂围垦、工程促淤1.75万亩。

水利事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而且提高了通航能力,促进了航运事业的发展。电力灌溉的实现,普及了农村电网,为工、副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随着太湖流域总体规划的实施,从浙江入境的客水增加,金山区水利工程现有标准仍然不高,须继续提高和不断完善。

4. 2000年以来

2000年~2004年,金山区实施了圩区达标工程,防洪除涝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全区五年圩区达标工程总投资5196万元,共计完成新建、翻建四米水闸71座,新建、翻建三米水闸14座,改造四米水闸7座,改造五米水闸2座,改造八米水闸1座,1.5米涵闸29座,新建、翻建70排涝泵站 66座/76台套,新建、翻建50排涝泵站2座/2台套,新建、翻建圬工泵站13座/16台套、新建350ZLK排涝泵站32座/42台套。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河网水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1)流域概况:从整个太湖流域来讲,工情、水情、下垫面情况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湖流域地势低平,河网众多,历来水灾频发。建国以后,随着太湖流域的综合治理,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圩区建设,有效地控制了低洼地区的灾情,但由于形成的“大控制”“小包围”,致使水系蓄水面积减小,洪(涝)水集中于河道(通道)使得最高水位不断攀升,涝水也变成了洪水压向下游,造成新的矛盾。特别是围湖造田、填没河道和机泵外排动力的增加,各区域的自身调蓄不断减少,使汛涝灾害风险性增大,防汛排涝形势日趋严峻。

(2)市域状况: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的东缘,濒临东海,地势低洼,常受风暴潮和太湖流域洪涝水下泄的威胁,还受地面下沉、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城市防汛形势严峻。1977年上海市全面开展水系治理规划,为配合流域治理,加强上海抵御灾害的能力,提出了高低分开、内外分开、洪涝分治的原则,按照平原感潮河网的水流特性,考虑到地形高低、水系和边界情况等自然条件,适当照顾行政区划,在留足太湖流域排水通道的前提下,将上海划分为14个水利片,结合城镇建设和内河航运,并统筹兼顾、综合治理了洪、潮、涝、渍、盐、污、旱。经过二十多年来的不断充实完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全市水利分片综合治理的治水格局。

(3)区域近况:近十几年来,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大量农田被有覆盖的房屋和路面等替代,水面积减小,水面率下降,使得河道的调蓄和排泄能力锐减;另一方面,下垫面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地面产流加大、汇流时间缩短,排水强度有增无减,河网水位雍高,排水不畅,造成内涝。

根据《上海市金山区水资源普查报告》和《上海市金山区水面积变化调查说明》,金山区河道水面积在逐年减少,其中主要是村级河道的减少。从上述发展趋势来看,金山区河道水面率已大大低于2000年的6.33%(据统计水面率仅为4.25%),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为村级河道淤塞面广量大,加之水利维修经费不畅,年久而堵塞;其二为工业与市政建设的发展,不少村级河道湖泊被任意填没;其三为在道路交通建设中,村级河道被填没或埋设涵管,从而形成水系不畅,减少了水面积,也加速了河道的淤塞。

(4)金山区的水系状况;金山区河网水系为黄浦江上游支流水系,目前共有河道1624条,总计长度约为2225.7公里,分别属于浦南东片、浦南西片两大水利控制片。除2条市级河道(大泖港、掘石港)为片外河流外,其它河流按水利控制片划分:浦南东片1108条,总长1525.87公里;浦南西片514条,总长699.83公里。

(5)存在问题:河网水系不仅为防洪除涝的主要载体,而且兼具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水资源配置与调度、水景观及航运等多项功能,故而其安全性、可靠性尤为重要。但根据目前普查情况表明,金山区河网水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A、随着太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形成客水入侵新的水情和工情,黄浦江上游水位也随之发生新变化,构成对金山区沿线防洪形势的新压力。

B、河道水系工程未完全达标,河道引排能力和标准均较低,防汛排涝仍存在问题;另外,随着城市化面积增加,水面率逐年减少,新城区水面率更是不足,是防汛排涝安全的主要隐患。

C、规划水系未能实施,现状水系布局不够理想,水利设施功能下降,引排能力不足,能达到的除涝标准偏低,难以充分发挥河网的综合功能和金山区现代化发展的建设需要。

D、水系整治未能与城镇建设发展同步,导致某些闸内河道严重淤浅,甚至出现无序填河的现象,水系水体不活,河道水质恶化,水资源的保护和改善十分困难。

(二)、防洪(潮)除涝现状

金山区防洪(潮)除涝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海塘工程现状

金山境内海塘西起金山卫镇裴家弄,与浙江省平湖市海塘相连,东至奉贤区胡桥镇,接奉贤海塘,现有临海一线海塘全长26.203km.按照管理属性分为两类:一类为公用海塘,二类为企业专用海塘。公用海塘西起与上海石化交界的戚家墩,东至漕泾镇增丰村,与九二塘相接,长8.43km;企业专用海塘总长17.78km,分别为上海石化股份公司、申甬车客渡码头、市管九二塘、上海化工区所属。

总体来说,金山区现有海塘工程经连续几年的达标建设,基本达到了百年一遇高潮位加11级台风的防御能力。但结构大多为单塘结构,所以塘外滩地冲刷较严重,特别是六号丁坝以西至戚家墩等地段。因此,金山区海塘保滩工程迫在眉睫。

(2)圩区工程现状

金山区地势总体为南高北低,地面自东南至西北略呈倾斜。东南地面高程4~4.5m左右,占总面积33%,中部在3.6~4m之间,占总面积29%,西北部大多在3.5m以下,占总面积38%,其中3.2m以下低洼地近5万亩,最低处在2.5m以下,对部分低洼地区务必通过圩区建设,来保障防洪、除涝安全,控制地下水水位来保障农业生产。上海市和金山区政府通过多年来的北部低洼地带的圩区建设,目前共有圩区37个,其中浦南东片有17个,浦南西片20个,圩区总面积35.98万亩。根据2004年金山区第二次水资源调查,全区仅有12个圩区达标(即堤顶4.5m以上,堤顶宽2.5m以上),占32.4%。因此,大部分圩堤还未达标,其防洪能力还达不到防洪要求。

(1)排涝泵站工程现状。

金山区目前共有排涝泵站206座,除涝泵235台套,水泵总排涝流量为255m3/s,电动机235台套,总装机容量9351KW.据统计,目前共146座排涝泵站达标,达标率为84.8%(以排涝模数1.2 m3/s/km2以上为标准);22个排涝泵已超过使用年限,设备老化率为9.3%。圩区工程建设尚未达标,因此洪致涝等问题十分突出。金山西部防洪除涝配套工程已在“九五”期间实施完成,但原有圩区水利工程标准偏低,部分水利工程设施严重老化;河道淤浅,库容减少,河网调蓄能力差。如99年梅雨期间的洪水、暴雨和高潮位“三碰头”使得金山区受灾十分严重。

(2)水闸工程现状。

金山区现有3m以上水闸391个(其中单闸310个,套闸81套),最大总引排能力312.8m3/s.据统计,金山区水闸达标率为86%(以防洪、挡潮和排涝规划的闸门顶高程4.2m为标准);运行时间超过20年的有30个,老化率达7.6%。

综上所述,防洪除涝的主要问题在于,泄洪河道防洪标准偏低,危、险堤岸仍然存在;圩区工程建设尚未达标,原有圩区水利工程标准偏低,部分水利工程设施严重老化;河道淤浅,库容减少,河网调蓄能力差,因洪致涝等问题突出。

(三)、农业灌溉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本区共有灌溉泵站886座,灌溉水泵1105台,水泵总流量243.1 m3/s,配套电动机1105台,电动机总装机容量14372KW.据统计,目前全区有391台灌溉泵已超过15年的使用年限,老化率达17.7%。

灌溉工程主要问题为,灌溉输水设施简陋,淤塞和渗漏现象严重;灌区规划已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不适应;实施灌溉节水工程覆盖率不高,尤其传统种植方式仍然十分普遍。如水稻种植仍然多以漫灌为主,浪费水资源及带来相应的农业面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四)、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1)水体环境质量状况

金山区河道水质污染非常严重。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市级河道11个断面中仅有1个达到Ⅳ类,其余断面均为劣于Ⅴ类;11月水质相对较好,有1个断面达到Ⅳ类,8个断面达到Ⅴ类,其余断面为劣于Ⅴ类。区级河道73个断面中仅有1个达到Ⅳ类,其余断面均为Ⅴ类或劣于Ⅴ类;11月份水质优于8月份水质,78个断面中有1个断面达到Ⅲ类,21个断面达到Ⅳ类,其它断面均为Ⅴ类或劣于Ⅴ类。镇村级河道156个断面中仅有1个断面达到Ⅳ类,其它断面均为Ⅴ类或劣于Ⅴ类。

据现状分析,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量污(废)水的未处理直接排放,如金山区工业污水、城乡居民生活污水及禽畜废水等排放对水体污染日益突出;河道内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和填没,造成河道堵塞,水体流动交换不畅、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普遍污染和严重恶化;另外,上游水质污染日益加剧,水面漂浮、垃圾和水生植物泛滥,再加上农业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农业面污染严重。

(2)污水与污泥处置状况

A、历史欠帐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问题突出。现有排水设施薄弱(区内各镇镇区、老区市政基础设施几乎空白),除朱泾镇及金山卫石化地区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水质净化厂,兴塔镇和干巷镇在新建地区建有污水净化池,廊下镇新建地区设有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站外,其余各镇镇区均无污水处理设施;

B、排水体系不健全,雨污合流仍然普遍存在。老、旧城区基本上为雨污合流制,新建地区虽建有雨、污水排水管道,但排水系统不完善。

C、污水纳管率、设施利用率和污水处理率都很低,未经处理任意排放现象严重。大量污水直排河道使金山区水乡水环境不堪重负,严重破坏了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韵。

D、污泥处理设施不完备,污泥处置方式单一。

(3)引清调水状况

金山区引清调水工程――龙泉港出海闸及张泾河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实施,可以通过大规模调水工程,来达到更新金山区河网水体水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目的,但骨干河网上的调度水闸及调度控制系统还不完备,还有待规划和统一布局。

(4)水系生态修复状况

金山区水系生态修复工作起步较晚,但规划建立水系生态林、休闲林、涵养林及人造湖泊、湿地的工作正在各乡镇悄然兴起。正是由于金山区水环境恶化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人们已经认识到只有通过水环境保护和水系生态修复,才能改善现有人居环境和江南水乡面貌,重塑金山形象。许多乡镇已经在着手千岛生态林、湿地林的建设,以期早日修复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三、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分析

建国以来,在历届政府的关注下,金山区水利工程建设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经过60年代的农田排灌建设,70年代的水利基本建设,80年代的抗洪除涝建设,90年代的半低地改造、西部工程建设,及2000年起实施的圩区达标工程等又进一步提高了防洪排涝标准,基本形成防洪、除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但随着太湖流域总体规划的实施,以及工情、水情的变化使金山区水利建设尚存在一些问题,急需采取相应的的对策措施。

工程建设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管理手段,使工程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明显的效益,甚至通过管理还可以挖掘规划工程的潜力,提高水利工程在防洪减灾、水环境建设、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配置等多种水功能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总之,应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角度来提高水的系统管理水平,寓除害于兴利之中。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因此,我们在一方面抓好水利规划,完善水利设施,进行合理水资源调度的同时,更要进行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

(一)水利工程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区认真总结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形成的泵站三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灌溉管理制度,探索排灌管理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新路,全面推行灌溉泵站承包经营。

1996年开始,金卫镇水利排灌站在永联、永久、新圩三个村进行了灌溉泵站承包经营。1998年兴塔镇政府把农业服务体系推向社会,兴塔镇水利排灌站对15村66座固定灌溉泵站全面实行了承包经营。通过三年来灌溉泵站的承包经营,明确了所有权,搞活了经营权,打破了大锅水,使灌溉成本大幅下降。兴塔镇3.41万亩耕地可减轻农民负担68万元,提高了灌溉服务质量,受到了村干部和农民的好评。2001年金山区排灌管理所对兴塔、金卫和松隐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交流,推广、学习灌溉泵站承包经营做法,各镇排灌站结合本镇实际,全面推行了以村属灌溉泵站(或称为灌区)为核算单位的承包经营。

目前,我区农业灌溉泵站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集体经营模式,一种是承包经营模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灌溉服务体系和灌溉管理制度,如灌溉值班制、三职人员岗位责任制、春耕备耕检查制、折旧费使用制等。在排灌管理服务体系中,区镇级管理人员90名,村级三职人员3543名,其中灌溉泵站(俗称机口)主任229名,电工机工811名,放水员2503名组成了以泵站为中心的电力灌溉体系、以泵站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为确保农业生产用水、抗旱保丰收、为我区的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水利工程建后应采取的管理模式

水利工程是保障工程,体现的是社会效益,“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只有加强管理,摸索出一套先进管理经验,才能保证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广实施。应该采取“谁建、谁有、谁用”的原则,在区水务局的指导下,工程管理权交由镇排灌站统一管理,建立相应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落实专人总负责,按农户各自承包田的范围,自行承担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维护、维修的职责,并与乡(镇)、村、组签订协议书,责任落实到户、到人。全区域实行计量用水,计划用水、有偿服务,走以水养水的商品化道路,并从收取的水费中按10%的比例提取水利设施维修费,用于水利设施的维修,使水利事业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建后应加强制度建设和落实保障措施

水利工程建设是涉及广大居民生活、生产安全的一件大事,必须建立一整套法律、行政、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推进机制和保障体系,以确保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和长效管理。

(1)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的政策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的政策法规体系,首先应严格贯彻《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上海市防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具体实施时按照《金山区水务总体规划》、《金山区水功能区划》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在此基础上制定与水利工程建设相配套的专项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如《金山区低洼圩区管理办法》、《金山区镇村级河道整治管理办法》、《金山区农村桥梁建设管理办法》、《金山区水资源调度管理办法》等相应政策和办法。建设时应从工程的规划审批、建设立项、工程建设、工程管理等方面严格管理,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推进。另外,应加大执法管理力度,落实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按程序建设,依法管理。

(2)建立水利工程的行政推进机制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水利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规划、财政、水务、农业、环保、市政建设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并且由于涉及范围广,又是长期任务,应成立由相关职能单位组成的金山区水利工程管理协调组,定期联系,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己有机构的业务范围,明确管理的责任单位,分别对有关方面进行管理,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系统。

(3)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资金筹措实行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筹措的方法。一是公共财政投入(区、镇财政),按照引导性、补助性、扶持性原则进行;二是地区和社会配套投入;三是受益者投入。

(4)建立社会宣传教育体系

现金管理制度篇(9)

一、新农合制度的发展以及基金管理机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原有的集体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曾惠及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合作医疗制度迅速衰落,仅在少数地区得以残存。原有的农村卫生服务系统不再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陷入生存困境。

面对如此严峻的农村卫生形势,党和政府一度为改善农村卫生工作进行了相关探索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试图重建和恢复农村合作医疗。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这项制度的重建始终是步履维艰、收效甚微,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也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与此同时,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其医疗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2003年以来,按照中央部署,各级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新农合试点工作。到2010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继续发展和完善,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使得长久以来困扰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得以初步解决,大大缓解了农民看不起病的压力,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农村的卫生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农合的基金管理环节是新农合的供血环节,管好、用好新农合基金,充分发挥基金效益,搞好搞活这条新农合的供血通道,就能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充满活力,更好的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巩固和发展新农合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新农合基金管理主要采用三种模式,即分别由卫生、社保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来经办基金补偿业务。

我国绝大多数新农合试点县市都是由政府来组织筹资、财政部门管理资金,定点医院提供医疗服务,设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新农合管理办公室负责医疗补偿款的支付及审核,可称其为“卫生部门主管模式”。据卫生部门统计,全国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县市比例为94%。由卫生部门来对新农合行使行政主管职能,这种“上下一体”的模式便于上级部门的管理、各项政策的落实和信息沟通。卫生部门既管理合作医疗,同时又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综合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在规范医疗机构行为和控制医疗费用方面具有优势。但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而同样也是由政府来组织筹资、财政部门管理资金,定点医院提供医疗服务,与多数新农合试点县市所不同的是,一小部分地区把新农合管理办公室设在了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而河南省新乡县创新的实行各县区政府拿出新农合基金总额的1%,购买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服务,由其承担新农合基金支付业务,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专门从事对定点医院的医疗服务及保险公司的支付服务进行监管。

二、新农合制度面临的问题和弊端

在充分肯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成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制度的实践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如宣传不够深入、农民对制度的认识不够到位、受益面和保障水平不够高、补偿范围有限、补偿标准较低、理赔程序繁琐、社会满意度不够高、具体制度运行中基金的管理机制存在种种弊端等方面。

其中基金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一是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医疗机构没有严格执行诊疗规范,过度放宽住院标准,将门诊转化为住院,导致住院率上涨过快。部分医疗机构存在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治疗现象,导致部分基金低效使用并加重了参合患者的经济负担。二是基金出现透支,产生潜在风险。据了解,2009年,部分地方新农合基金透支占年度总支出的比例已超过15%。有的因基金透支而动用风险基金,导致基金抗风险能力减弱。三是部分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医疗水平不高。有些定点医疗机构特别是偏远山区小镇的医疗机构设施陈旧,医技人才匮乏,导致“小病当成大病治,大病不能就近治”,增加了基金支出。不能满足新农合医疗服务需求。四是新农合基金对患重大疾病特别是进行转诊治疗的参合患者补偿比例偏低、保障水平有限。

三、新农合管理中资金筹集与安全运行体制建设建议

1.在重复参保方面应扩大信息的共享范围

在新农合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部分人员既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又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情况。按照国家的政策,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以及城镇居民医疗系统中对于每一个参保者政府都有相应的补助,但是重复参保并不会给参保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因为医院只可能开出一张费用单,报销的话也就只能报一次,无非是哪里报的多去哪里报。但是从社会资源方面考虑,政府给重复参保的人补助了两次,对社会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重复参保主要集中在两部分群体,未办理户口迁出手续的农村户口大学生以及外出打工的农民参加所在地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在政策上是允许的。这部分人群的年龄多集中在20岁到40岁,是属于低患病人群,又增加了基金本身抗风险的能力,所以将这部分人群划分到哪一个系统对基金安全都是有利的,当然哪个也不愿意失去这一部分群体。

存在重复参保的原因有:一是政策的不完善,这两部分群体重复参保不能算是违规。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规定允许在城镇上学的学生以及当地打工的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就是政策的重叠造成的。另一个原因是信息系统统筹水平,即是在两个系统中不能实现部分信息的共享,各自在各自的领域按照各自的办法实行,互相之间没有联系,当然就不知道哪些用户是否参加了其他类型的社会医疗保险

针对该问题产生的原因考虑解决问题的建议:建立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两大系统的部分统筹,即在参保的人员信息方面实现共享,可以与公安局的人员身份系统建立联系,这样就可及时发现一个人是否以及在哪里参加有何种类型的社会保险,有效避免重复。

2.统一基金管理部门,降低行政成本

新农合基金运行具体事务方面工作内容,是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来管理,行政方面设有新型农新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其下属机构由于地方性的原因被设置在不同的机构,有的是在卫生部门,有的是在人保部门,这样不同的职责划分为全国的统一管理带来了不便,徒增很多成本,这里建议由卫生部门统一管理。

由卫生部门管理的优势也就是内行人管理相对于外行人管理的优势,卫生部门对于医疗机构的内部运作更为清楚,包括医生的用药,治疗程序是很了解,并且可以有效的依据如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对医疗机构及其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并可直接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约束医疗机构。与其他部门相比确实更有优势。

3.加大宣传力度,促进门诊统筹向好的方向发展

现金管理制度篇(10)

商业银行和其他行业不同,其资金主要来源是社会资金,自有资金成分少,属于高负债经营企业。一旦在经营中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就会引发其经营危机。因此要在充分了解商业银行风险类型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市场风险。

(一)操作风险

这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系统不善或者是员工业务操作不规范,也有可能是内部程序和外部事件引起的一种风险类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这一风险类型又可以分为内部系统风险、操作失误风险、突发事件风险以及流程风险。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于商品价格的风险,该风险是指市场上流动的商品价格变动使银行投资的经济收益受到资金缩水的情况,其中最主要的是商业银行在股票、证券和保险中的投资以及这些投资手段中的衍生工具。所以银行的操作风险来自方方面面,人为因素的操作不当也会给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失,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风险,它存在于商业银行所有经营业务中。信用风险是指交易方或债权人不能按照合同规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履行相应的义务,进而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损失。信用风险是复杂的风险,具有不可知性和难以控制性。除了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中,在间接信用贷款、股票市场交易中也是存在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中存在着中长期贷款比例大、信贷集中且数额过多以及贷款期限错配等特点,更不利于风险管理。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业务及投资由于市场价格因素变动引起的损失风险类型。一般常见的市场风险主要组成部分是股票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商品交换风险。股票风险是指股票价格的下跌导致的商业银行股票投资的经济损失。汇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利用外币进行业务经营或者商业投资时,遇到汇率变化,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商品交换风险是指市场上的交换商品由于价格变动导致银行经营利润损失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不仅仅存在于证券衍生品和利率衍生品等金融衍生工具里,还广泛存在于以商品、股权、期货以及外汇等为代表的正规证券衍生工具中。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还不健全,难以对证券衍生品进行规范价格标准,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难上加难。

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有效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对银行的内部治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风险管理组织是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商业银行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不仅促使风险管理专业化更有利于促进风险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首先,对银行董事会的组成结构进行合理优化,确保董事会的管理职能,其次还要加强对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结构的完善,合理分配风险管理组织的职能,确定分工。最后在建立的风险管理组织管理工作中,还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注重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员工以及中高层领导进行风尚道德监督。

(二)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力度

根据针对商业银行规范发展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发展中规避风险,做到加强管理,对风险管理的监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制定商业银行内部的系统操作、员工道德风尚、投资理财以及信贷政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制度。另外,对这些方面制度落实工作中的各方面因素加强管理。除此之外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组织的监督管理,促使他们在管理中做到科学管理、透明化管理,真正做到能够降低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风险。

(三)做好对影响市场价格因素的分析,理性投资理财

商业银行的风险很大部分来自于市场风险,并且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方式是进行市场投资。所以为规避商业银行对市场投资中的风险,就需要银行相关部门做好对经济发展趋势信息、国家投资发展政策、居民市场需求等影响市场价格因素的分析,做到在投资中能够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取得盈利。此外,银行投资部门还要制定出科学的投资制度,在分析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合理配置投资份额。

三、商业银行金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对策

(一)做好商业银行风险系统的制定和监测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央行政策的制约。央行在发展中设置有专门的金融行业分析部门进行对我国的投资提供参考和指导。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可以进行借鉴,设置自己的风险系统,对银行的投资实行连续性的监测,然后进行阶段性投资情况分析,及时总结出投资变化周期和央行颁布市场价格信息之间的关系变化,对下一步投资做出正确判断。此外,通过风险系统的构建还可以对信用风险信息进行智能存档,对信用状况不良的客户进行标记。

(二)调整商业银行内部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做好商业银行内部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不仅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整体结构合理,减少内部人员滥用职权进行信贷活动,提高商业银行总体的运作水平,而且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风险发生,减少由于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所以,要根据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精简结构、明确职能、合理分工,对职工的工作进行监督,实行奖惩制度,对不合乎银行职工素质规定的员工进行处分。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促使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建立商业银行投资预警机制

上一篇: 肥胖调查报告 下一篇: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