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5 17:43:38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1)

信息技术的核心完全改变了整个时代的面貌,不管是从生产生活还是各项技术领域都带来了不同的改变,不管是哪种技术都能够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生产提供需求,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是,需要认识到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利用都是采用几种技术联用的方式,未来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定是各种技术联用的方式[1]。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单一的技术无法满足当下人们对信息水平的要求,因此在这种要求之下建立一个完善、全面的技术联用的模式就成为了当下技术发展的必然,通过将技术联用,其实也推动了整个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目前将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两两结合联用,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为新技术的诞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的联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传感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传感技术就是利用各种物理量、化学量以及生物量的传感器获取信息,如何评价一个高品质的传感技术系统,只需要观察其获取到的信息量大小以及信息的质量。传感技术作为吸纳带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受重视程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另外两项技术相比,传感技术的发展都比较落后。利用传感技术制作而成的传感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检测装置,其之所以能够完成检测主要是借助传感器中的各项敏感元件。将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联用,能够将传感技术收集到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数据的处理,换句话而言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的一体化过程。具体表现为基于传感技术的传感器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采集以及检测到各种信息资源,通过识别与处理出用户需要的资源,再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处理,接着存储到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库当中,用户可以随时对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查询和利用。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够提高整个工作效率,并且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也十分的可靠与准确[2]。

(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通信技术的利用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信息的交流。在整个社会中,各种有形的信息与无形的信息之间的交流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出现信息交流中断的问题很有可能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在科学技术并没有这么发达时人们采用电报等形式进行信息的交流,这个时代人们使用电话、蓝牙各种先进手段实现信息的交流,特别是无线通信的方式逐渐将有线通信的方式取代,主要是因为无线通信的优势能够高效实现信息的交流。利用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用,两种技术联合衍生出的各种即时交流平台、网络购物等的出现更是实现了数据信息的高效交流。具体表现为发送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到接受放,通信技术组成的通信网络能够将计算机已经处理的信息传递给每个用户,同时计算机又能够对通信传输实行在线监控,这样一来就能够以最安全最快速的方式将信息进行传达。目前使用的移动智能手机、移动客户端、线上购物等都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

总而言之,科技的进步,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借助了各项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实际的实验证明,将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有效紧密的联用起来,其不仅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证明了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联用必定是未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潘谈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2)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和相关控制措施,让计算机网络和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使其免遭破坏,同时,还能够有效保护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使用性。ISO将计算机网络安全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使网络系统连续、可靠地运行,保证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包含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两部分。信息安全是指数据的可用性、完善性、真实性、严密性、不可否认性和可控性等;网络安全是指源于网络运行和互联、互通所形成的物理线路以及使用服务安全、连接安全、网络操作系统安全、人员管理安全等相关内容。计算机用户希望个人信息和商业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上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不会被电脑黑客利用窃听、篡改、冒充等手段侵犯或损害其隐私和利益;而网络运营商和管理者则是为了避免出现非法存取、拒绝服务攻击、病毒以及计算机网络资源被非法控制和非法占有等威胁。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是指使网络信息的读写、访问等操作能够受到保护和控制,禁止和抵御网络黑客的攻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已经成为了所有计算机网络用户必须考虑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

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互联性和共享性,再加上系统软件中存在安全漏洞和管理不完善的情况,使得计算机网络极易受到攻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1系统性漏洞

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是网络顺利运行的基础。电子辐射泄漏是计算机网络硬件中存在的重要安全隐患。它会使计算机网络中的电磁信息被泄露,从而导致信息泄密、窃密、失密。此外,计算机安全隐患还体现在信息资源通信方面。计算机网络需要不断地进行数据交换和传输,而此类活动一般会通过网络硬件设备(比如电话线、光缆、专线和微波)来实现。另外,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硬件设备自身存在的不足也会为计算机系统埋下安全隐患。从严格意义上讲,一切计算机网络和软件都存在漏洞,而漏洞为黑客提供了攻击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条件。当前,各种木马病毒和蠕虫病毒就是针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性漏洞进行的攻击,所以,要重视系统性漏洞存在的客观性和威胁性,认真解决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性漏洞。

2.2黑客入侵

黑客入侵主要是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网络缺陷入侵计算机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用户密码窃取和账户非法使用等。黑客入侵的方式有IP地址欺骗、病毒、口令攻击和邮件攻击等。黑客使用专门的软件,利用系统漏洞和缺陷,采取非法入侵的方式实现对网络的攻击或截取、盗窃、篡改数据信息的目的。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常依赖于密码设置,所以,一旦黑客完全破解了用户的账户和密码,就很容易突破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性防御和权限限制,进而给计算机网络的合法用户带来严重的损失。

2.3计算机病毒

受到计算机病毒入侵的网络会出现运算速度低和处理能力下降的情况,进而出现网络状态不安全的情况,还会给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带来严重的威胁,部分病毒甚至会对计算机网络的软件和硬件造成致命的损伤。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3.1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经常备份数据。这样,即便计算机网络被破坏,也不用担心数据丢失会造成损失。②加强DBA和用户的安全意识。DBA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选择不同的口令,防止用户越权访问。当用户需要交换信息或共享时,必须执行相关的安全认证机制。③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网络安全意识,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3.2信息技术中的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保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目前保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其运用范围较广,能够有效地保护内网资源。防火墙是一种可以强化网络访问控制的设施,能够有效保护内部网络数据。防火墙常置于网络入口处,保证单位内网与Internet之间所有的通信均符合相关安全要求。

3.3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是依据某种算法将原有的明文或数据转换成密文,并传输和存储。接收者只有使用相应的密钥才能解密原文,从而实现对数据的保密。数据加密技术是信息保护技术措施中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可以分为对称性加密技术和非对称性加密技术两类。非对称性加密技术出现得较晚,其安全保护作用更强。将数据加密后,机密数据不会被简单地破译,即使黑客侵入系统,也无法破解明文,无法窃取或篡改机密数据。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3)

第一代(1946~1957年)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等。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只是每秒几千次~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仅几千个字。

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体管计算机。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10年后晶体管取代了计算机中的电子管,诞生了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1958年夏,美国德克萨斯公司制成了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集中了几十个或上百个电子元件组成的逻辑电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并开始采用性能更好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

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集成了上千甚至上万个电子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第四代。第四代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特点和优势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便利性和快捷性,把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进行整合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信息管理的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繁琐性,借助机计算机的帮助可以让工作有序而稳定的开展,避免信息的管理工作出现混乱。总的来说,计算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管理者的工作更加有序和方便;另一方面,信息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让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质量得到提高,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目前很多行业中计算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都进行了整合,有关资料显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科学应用对各项工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例如,在高校图书馆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图书管理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很方便地对图书资源进行管理,学生和教师也可以很方便地通俗计算机来查阅大量的资料。

3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质量的措施

3.1充分提升信息管理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管理也要打破传统的模式,传统的信息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也要得到改变。管理人员要充分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信息管理中的重要性,这也是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关键。信息管理相关部门领导要重点关注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工作,深入理解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融合的重要意义,强化自身对信息管理的认同和理解,根据实际情况在信息管理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让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应用于信息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信息管理团队的意识。

3.2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

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是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整合的基础,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可以信息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需要计算机的技术的支持要求管理人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信息管理,熟悉计算机的应用才能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科学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包含网络技术、数据库以及多媒体等部分,管理人员需要熟悉计算机的操作以及各种设备的使用,有效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另外,信息管理者还需要检查信息库中的信息,及时发现缺失和不完整的信息,并进行补充;并把信息进行分类,为以后的信息查询和检索工作提供便利。因此,完善信息管理体系对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3提升信息质量

信息管理中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以后,经常会有信息重复的情况出现,不仅为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也为信息的查阅个检索带来了不便。因此,需要对信息进行管理和优化,对信息库中重复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精简信息,及时去除重复的信息,保留有价值的信息,节省储存空间,为信息的管理和用户的查阅提供方便。在高校的信息管理方面,信息管理者想要使计算机技术全面应用到管理工作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要制定预期相应的标准,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来处理信息。同时,信息管理者也要不断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提升使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适应信息管理工作需要。

3.4丰富库存信息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各种信息的变化都很大,信息的更新速度也很快,保证信息更加的完整和具有时效性,要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和增加新的信息,丰富库存信息。丰富的库存信息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资源,给用户更多的选择,信息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避免出现库存缺乏足够的信息,无法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的情况出现。丰富信息库存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归档、交换以及购买等。可以进行收集的信息的内容也很广泛,广泛的内容可以使信息更加多元化。例如企业的信息管理方面,可以收集企业工作中的内部信息资料,也可以收集企业外部与本企业或者行业相关的信息等。信息的收集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如电子形式的资料以及纸质资料等。信息管理者只有采取有效的方式,并合理选择具有价值的资料才能得到丰富信息的目的,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计算机的使用为信息的收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信息库存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从各种渠道收集的信息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虚假或者错误的信息,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甄别,使用计算机可以快速、有效对信息进行处理,为工作人员节省大量的时间,同时确保了信息的真实可靠。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4)

文化哲学中讲的文化是广义的,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哲学是理论化了的世界观、方法论。文化哲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也是未来哲学变革的重要形态之一。因此,对信息教育进行文化哲学层面的探讨,不仅仅表达一种哲学理性的价值关怀,更是对人、文化与教育三者关系的深层追问。

一、信息教育的嬗变:文化历程

从世界信息教育宏观的发展动态来看,信息教育嬗变的文化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计算机文化、信息技术工具文化和信息文化。

(一)计算机文化

计算机教育阶段主要是以计算机文化为主导教育的价值取向。计算机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在计算机产生之后不久,但正式形成却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有关考证认为,早在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米切尔斯(D.Michaels)在其著作《美国教育中的下一个转折点:计算机文化(The next great crisis in American education;Computer Literacy)》中就指出了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但首次明确提出计算机文化概念的则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科学馆的副主任阿瑟·刘赫曼,他在其80年代所著《计算机文化:概观》中给计算机文化以明确的定义。众所周知,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世界各国都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阿瑟从运用计算机工作与传统的读、写、算三大基本技能进行横向比较后认为,人们必须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他把这种能力定义为计算机文化概念。尔后,即1981年8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原苏联西伯利亚科学院院士、计算机教育学家叶尔肖夫(A.P.Ershov)所作的大会主题报告《程序设计——第二文化》中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设计的世界”的看法。他指出,现代人除了传统的读写算意识与能力外,还应该具有一种可以与之相比拟的程序设计意识与能力,这种程序设计意识与能力就是第二种文化——程序设计文化,而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可以帮助人们从小培养一种程序设计的意识与能力。

计算机文化(这里的文化是指程序设计,不是指广义上的文化)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产物,有它深刻的认识根源。计算机成为学习者认识的唯一对象,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和程序设计等复杂的知识与技能。人是认识主体,计算机是客体,在人的现实观念中,计算机是将“我”的文化观念通过文化活动(如程序设计)转变为文化产品(程序)的忠实执行者。主要以“程序设计”为内核的计算机文化,带有强烈的唯“技术中心”(也称“技术理性”)倾向,旨趣在于培养“程序设计技术精英”,是一种“精英文化”。也正是因为唯“技术理性”,计算机教育几乎完全忽略了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严重地阻碍了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信息技术工具文化

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信息技术工具文化。信息技术工具文化带有明显的“技术”痕迹,表现出强烈的“技术理性”和“32具理性”倾向。但是,它与唯“技术理性”的计算机文化之间却存在重要区别:计算机文化仅仅局限于程序设计,而信息技术工具文化则远远超越了程序设计文化的范畴,将计算机视为极其重要的信息处理和传播工具、认识世界的认知工具以及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在信息技术工具文化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意识到计算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交流沟通、认识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工具、手段和方法,摒弃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狭隘文化的窠臼。

认知主义的认识论是强调主观(内部心理过程)与客观(外部刺激)相统一的。人们的认识不单纯是外部刺激的产物,而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信息技术工具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技术理性”,但是,当计算机作为认知、交流和探究的工具时,信息技术教育也逐渐开始注重人的意识、情感、态度、兴趣和需要的内部心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它不可能替代人的思考”。因此,学习者不再像计算机教育阶段那样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枯燥深奥”的计算机原理、结构等知识,而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学习一些和自己密切相关的常用软件。在这种工具文化的视野中,人与计算机的关系是“使用”和“被使用”的关系。人当然是认识的主体,被认识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是客体,而计算机成为“助教”、“助学”和认知的工具,其目的就是熟练运用计算机完善地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转贴于

(三)信息文化

信息教育阶段是以信息文化为主导教育的价值取向。这里的“文化”是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广义文化。信息文化是一个庞杂的大系统,是人类在自身内化的信息文化观念的指引下,选择适合的文化活动方式,生产出五彩斑斓的文化产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智能技术的出现,社会对一般成员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逐渐放低;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一般成员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外的有关信息科学、信息伦理和信息意识的要求明显加强。因此,信息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具体内容包括:(1)信息意识情感。包括敢不敢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以及遇到问题想不想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2)信息伦理道德。应用信息技术时能不能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利用时是否考虑到对于人类社会好不好的问题。(3)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信息技术的原理、名词术语是否知道,对于其发展与作用了解不了解。(4)操作、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

信息文化视野中的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后现代主义认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主张用交往的形式替代中心主体形式,即用“主体间性”替代现性主义中的主体性,使人我相互开放,打破和消除主体自我与主体他人之间的界限和距离。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人的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形式。在这种特殊形式中,人同时具有客体和主体双重品格。在社会生活中,人既是有需要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又是以自身的实践来满足其需要的客体”。所以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是认识他人或事物的主体,同时也可能成为别人认识的客体。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信息教育嬗变经历了计算机 文化、信息技术工具文化和信息文化三个连续统一的阶段,三种文化的概念范畴逐渐扩大,文化层次逐渐提升。信息教育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重要是对信息文化的创生,信息教育是对传统科学教育的超越。

(四)信息教育的本质:文化解构

综观信息文化的万千姿态,可将之解构成大众信息文化和精英信息文化两部分来把握其“质”的内核。大众信息文化的质是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要的信息文化,带有“大众性、易学性、常用性”等特点;而精英信息文化的质是满足国家、政府、商业、教育等领域的特殊的专业性的文化,带有明显的“高、精、尖”的特点。当然,大众信息文化和精英信息文化的划分是相对的、动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精英信息文化中的一些问题在不断地得到解决后向社会全面推广,精英信息文化也就变成了大众信息文化。这说明大众信息文化和精英信息文化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基于对信息教育的文化解构,我们可以试着对信息教育的本质作如下界定,即信息教育是对信息文化的继承和创生,并在继承和创生中形成的个性化信息素养的大众信息文化和精英信息文化的教育。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对学习者进行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P31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办公政务中的应用

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政府机构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公共管理等事务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国家行政管理形式。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建共享、政府实时信息、各级政府间的远程视频会议、公民网上查询政府信息、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等。在政府内部,各级领导可以在网上及时了解、指导和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并向各部门做出各项指示。这将带来办公模式与行政观念上的一次革命。

传统的办公政务经常会出现误差,一点点的误差就会给政府带来很大的损失,然而现代办公政务中应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使财务管理得到很大的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政府财务管理中致力于数据一体化,在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也要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不仅要减少录入的差错还要进行条码化的管理,这样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才能实现数据一体化。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农业部首次把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专题列入国家项目是从“七五”计划开始,内容包括数据处理、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 MIS 系统的开发等。各类专用系统大量开发,数学模型设计与编程、作物生产模型研究、模式栽培技术研究等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是我国农业计算机应用开展几十年来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也符合我国整个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全国几百个农村信息网点县,建立了县级农村资源经济信息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目前已有的部分数据库的功能经鉴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数据库的运行和服务都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作物生产模拟模型、专家系统、农业生产实时控制和作物遥感估产。其中数据处理、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 MIS 系统的开发成为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的具体形式。数据处理不但解决了农业基础信息的处理问题,同时也为农业基础信息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农业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保证了农业基础信息能够得到有效处理。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对于解决现代农业发展数据支撑问题十分关键。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为现代农业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持。

三、计算机在辅助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是一门综合了计算机技术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学科,是利用计算机及其设备帮助人们进行产工程设计的技术,它的实质是对设计信息的产生、加工、转换、存储和输出进行管理和控制。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计算机绘图和出图已成为设计工作的基本要求。针对设计单位建筑设计工作可以分为方案设计与施工图绘制两个过程,在手工绘图时代,绘图过程耗费了设计人员大部分时间,在有限的设计时间内自然挤占了方案构思的时间,而结构设计工作,由于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也使结构设计人员从繁重的结构计算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结构方案构思工作中去。从建设单位的角度来讲,通过CAD技术的应用,可以得到比手工绘图更美观、整洁、准确、规范化的图纸;从设计师的角度CAD技术提供了很多方便,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尤其是重复劳动的时间。再加上在电脑中作图的可更改性,比手工绘图方便了很多,极大地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加快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信息技术领域要不断推出适合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发展的计算机软件,通常来说,一个新软件的出现可以现在试点工程当中进行, 然后以此带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程。我国政府也要充分重视其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所在, 并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方式, 强制要求一些重点工程加快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网络的建设步伐,同时,也要为软件开发的高端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其能够和建筑工程企业合作开发相应的管理软件,使二者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

(三)在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做好多方面的协调工作,利用多样化途径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使得我国建筑工程企业能够正确看待这项技术,并将其正确运用都生产经营环节当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中型建筑企业来说,应当在软件使用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并尽快掌握现代管理技术,最终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在公司内部实现普及的目的。与此同时,对于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对建筑工程管理软件市场的开发也是极其必要的,对于这一层面,笔者认为可以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作为相关工作人员上岗的重要条件要求,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建筑企业内部管理队伍的建设。对于一些利润较为稳定的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来研究开发和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点,以及现代政务、现代农业以及建筑工程的特点,详细阐述计算机在这几个领域中的作用,主要是在建筑工程方面的应用,取得了积极的应用效果,保证了相关产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继元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办公政务中的思考[期刊论文]-电脑迷 2014(9)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20

1.引言----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也以其独特的增长模式进入千千万万老百姓家里,并迅速成为了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内地家庭宽带普及率已超过30%。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通过计算机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一套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因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已逐渐映入人们的视野。根据调查统计:仅2012年一年内,国内一级域名的网站被篡改就有28405个,其中教育类网站被篡改数为314个。而这还仅仅只是被人们发现的数据,仍有许多黑客是处于隐蔽性级高的状态,让人们根本无从发觉。据某大型企业管理人员反映,其公司内部网络在管理员未曾察觉的情况下,曾被黑客入侵并控制时间长达几个月之久。同样在国际上也曾有过类似事件:全球计算机信息发展最为突出的美国也曾有10多家著名的互联网站因受黑网站攻击,导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亿美元;而亚洲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日本,其最高法院也曾在3天内遭受到3000多次黑黑客攻击。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成为了全球性战略高度的问题。

2.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技术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两者的发展与应用是互相呼应的,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及技术成为了当代青年学者的基础技能之一。就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而言,其可简单分为五大类:

2.1 数字签名以及认证技术:所谓数字签名及认证技术指的是创作者将数字编码信息用接收者的公钥进行加密后,与原文一同发送给接收者。而接收者则只可用自己的私钥方能解开被加密的数字编码信息,然后需用函数HASH对接收到的信息生成一个数字编码信息,与解密的数字编码信息对比。如结果相同,则说明此次传输过程安全没有被篡改,信息为完整的,反之则表明此次信息传输被修改过,故数字签名能验证数字编码信息的完整性。因此数字签名为加密过程,而数字签名认证则为解密过程

2.2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指一种将公众网络与计算机内部网络分离开来的一道屏障,以此来实现用日常网络安全,将潜在的攻击性入侵尽最大可能隔绝开来,实际上它就是隔离技术的一种。

2.3 信息加密技术:信息加密技术主要包含数据的传输加密与存储加密两大方面。其中数据传输加密时主要加密对象为正在传输途中的数据流,而常用的方式有三种:节点加密、端到端加密和链路加密。而加密系统则分为:未加密报文(明文);加密后报文(密文);加密及解密设备;加密及解密密钥四部分组成。

2.4 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主要依靠IDS入侵检测系统来完成,其作用是对防火墙不足的一个合理补充,主要帮助系统应对来自网络黑客的攻击,增强系统安全管理能力,提高信息安全整体结构的完整性。而入侵检测大致可分为两种实时入侵检测与事后入侵检测。

2.5 访问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访问控制。按类型分可分为两大类自主访问控制以及强制访问控制。它所指的是按用户身份或其所属的某项定义来限制用户访问或使用某些信息项的权限,主要适用于系统管理员控制用户对其服务器、目录和文件等资源在网络上访问权限。

3.目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涉及到的学科纷繁复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了解目前主流网络系统中的安全设置、安全漏洞和安全协议,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可能会存在的一般安全问题及防御策略,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就目前各大高校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情况并不理想,尚未达到开设课程时预期效果,现综合近几年的教学情况分析得出以下存在的几个问题:

3.1 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且知识体系更新快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涉及到的学科纷繁复杂,其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技术、密码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数论、应用数学和信息论等多种学科。它是一门经合性学科,涵盖内容非常广泛,不仅需掌握基本的原理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应用技术及方案设计技能。总而言之,其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安全概述、密钥分配及管理技术、密码学基础、网络安全、访问控制、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属于大学时期综合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因此对于学习此课程的学生有着极高的基础知识要求,但由于2005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①以及2007年成立了“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②,致使各大高校内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纷纷开设信息安全类课程以及组建信息安全专业,而学校并未针对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其定位,导致有的学校原本应该出现在大三下期或大四的课程提前向学生展开,使得学生学习难度及学习压力大大提升,且学习兴趣也随之下降。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也随之日新月异,同样黑客的攻击方式与防范手段也在不断提升。现在社会上不断出现了很多新的网络技术,如的如像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P2P网络技术等,同样许多新的网络计算环境也在不断诞生。在学生刚了解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社会上又已开始出现新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知识。因此,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教学中必需紧跟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且仍需随时准备对信息安全技术提出新挑战。

3.2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间的矛盾

就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的内容本身而言,其中有绝大部分原理的描述非常抽象,使得此课程对于学生而言极其来枯燥及难以理解。而目前大多数学校课堂教学主要仍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课前预习教师讲述学生提问。但在这三个环节中,课前预习是处于一个无法有效检查到的项目,并且学生提问环节也一般少有学生进行提问,因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

据调查发现,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同实际应用的知识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距,使得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惑。因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同时也与实际生活工作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许多学生在课程开始前的生活中已经对其有了初步而又浅显的接触,促使学生在刚触及到这门课程时对其抱有非常大的期望,然而随着教学进度的逐步向前,学生们很快发现他们根本无法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际生活应用中有效的开展开来,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渐渐地下降。而就实践课程开设环节而言,目前仍有许多高校内开设的实践环节项目不能包含所教学的理论内容,原因为其总体数量过少。并且据某高校教师介绍,诸多已开设此类课程的学校仍旧无完善的信息安全实验室以及相关实验设备,很多实验项目均无法进行。因此,如何培养及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教学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的教学成为了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

4.新形势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的教学对策

4.1 区分专业贴合实际精选内容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的发展,各大高校也逐渐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视为目前的首要任务之一。按现阶段的招生规模来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在各大本科院校内皆已开设,并且其将成为一个大专业。就学生就业需求而论,各大院校在学生进入大三学习阶段后,便将其按不同专业方向分配给予教学。但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仍是同步进行,曾有学者提出过是否也可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区分不同专业方向进行特色教学。目前而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教材大致可分为: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两大类,因其理论教材中以密码学知识为主,而实践教材中则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故大多数学生对原理的描述非常抽象的理论教材极为反感,而对实践教材中的实际操作兴趣颇大,教师可根据学生要要多开设实验课程,并就实验课程反推出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双项技能的共同发展。

4.2 教学方式的改进――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相互结合与渗透

因“材”施教,同样在面对不同教材时,教师也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制定教学方法,在利用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时也要适时的引用新型教学方法,有效的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结合起来,求得更为突出的教学效果。以理论课程为例,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课程中有部分理论知识较为抽象且复杂难以理解,教师则需一改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可多采用现代教学方式中的趣味教学法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从而方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在实践课程教学时,则需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让学生在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后再进行实验方能使学习效果愈加明显。

注释

①2005年中国教育部于教高〔2005〕7号文件

②2007年中国教育部于教高函〔2007〕1号文件向社会公布成立

参考文献

[1]范迎,范永海:浅析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现状与发展前景,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J],2009(05)

[2]任立锋: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高新技术发展[J],2011(01)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57-03

研究背景

自2004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至今已经十多年。在这些年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按照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稳步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引起我们的深思。

1. 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不再是中小学生获取大众取向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唯一渠道。在我国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高,学生从其他渠道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一段时间内承担了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作用[1]。但是,现在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可以通过家庭、社区、少年之家等多种途径来习得面向大众的应用软件的知识和技能。即使不参加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学生也能玩转电脑。那么,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在哪里?

2.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

现阶段,按照高中的课程标准,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课程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中面向大众的部分应用性课程的内容和价值剥离走了、整合掉了[2]。那么,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课程内容和价值又是什么呢?

3. 信息技术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人才尤其重要。基础教育承担着为大学培养、选拔、输送优秀人才,帮助国家储备综合国力所需人力资源的责任。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独立学科,信息技术应该怎样承担相应的责任?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为此做些什么?是跟在发达国家源源不断的信息技术创新的后面,亦步亦趋地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培养“忠实的消费者”,还是为我们国家的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原创型技术人才呢[3]?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未来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即不能仅仅着眼于软件工具的使用,而应回归计算机学科相对稳定的、体现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核心内容和思维方法。目前,计算思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比较认可的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核心思维模式。我们就计算思维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培养进行了教学实践,形成相关案例,并进行了初步研究。

计算思维概念及研究现状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思维模式就是看待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观点。科学思维主要分为以物理学为代表的实证思维和以数学为代表的逻辑思维[4]。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图灵机理论、复杂性理论和交互式证明系统的提出,学术界认为出现了独立于实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第三种思维方式――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由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首次提出,表述为应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解决、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的理解。2010年,计算思维被进一步表述为一种思考过程,通过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清晰表述,使问题解决可以由具备信息处理功能的程序高效完成[5]。

英国皇家科学院将计算思维定义为认识周围世界所存在的不同层次的计算,并应用计算机科学工具和技术理解并辨析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及其运行过程[6]。Google公司认为计算思维过程是问题解决技巧和技术的集合,并将计算思维过程界定为问题分解、模式识别、模式生成和抽象、算法设计[7]。

目前,我们可以查阅的关于计算思维的定义有多种,对它的解释多停留在“哲学”或“科学”层面,在教学层面上还未形成一个清晰的表达体系,其内涵、外延还没有得到清楚的描述[8]。通过研究比较,我们认为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提出的计算思维的定义更适合指导我们这项教学实践的研究,因此,我们采用了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提出计算思维概念的表述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2. 研究现状

在我国,计算思维的培养起源于大学教育。2010年7月,为了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在“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与会者明确提出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9]。自此,增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成为当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且受其影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正在朝这一方向转变。

案例研究

1. 案例主题的选定

目前,高中培养计算思维的课程教学主要针对程序设计与算法、人工智能等内容展开。但是,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软件应用的教学内容占较大比重。为了探索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方法,我们选取了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中第二单元《有效获取信息》作为案例研究主题。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先后开展了三次教学实践活动,本文选取了两个案例《认识图像》和《声音的数字化表示》进行分析、研究。

2. 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认识图像》

图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类重要信息。目前,我们主要通过数码相机、手机拍摄获取。数码相机等设备在拍摄景物成像的同时,也对相关的成像信息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形成了我们在计算机中所看到的图像。那么,计算机是如何将图像呈现在了屏幕上?计算机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来准确描述图像信息呢?我们如何应用计算机处理图像的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这都涉及图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应用。《认识图像》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显示图像的原理,掌握以计算机方式表述图像参数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PS图像处理软件的相关技能,逐步养成以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计算思维。

上课伊始,教师导入情境――播放《萌兄萌弟》视频短片。短片中妙趣横生的图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图像的兴趣。在新知学习的环节,教师选择一张图像,放大16倍,学生观察图像,发现并理解图像的基本构成单位――像素及其特点。然后,教师展示实物照片和电子图像实例,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学习图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探究应用环节,教师为学生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研究图像尺寸、输出分辨率、打印尺寸与图像质量的关系”。首先,学生应用PS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分别查看图像1-1和图像1-2的参数,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其次,学生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到图像参数的改变与图像质量关系的结论。然后,同学之间互相分享,教师矫正。最后,迁移运用,学生要应用研究得出的结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即按要求将图像文件的大小、尺寸进行修改,上传到网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必要而充足的学习材料。课堂上,学生通过材料发现问题、探索有关图像的规律性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获得图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习得图像的操作技能,培养相关能力,即对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应用课上所学图像知识进行表述,运用课上所学图像处理技能进行解决。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学生计算思维形成的过程。

案例二 《声音的数字化表示》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这部分内容不应只停留在简单使用音频信息的层面,还要深入到声音信息数字化的原理、方法、过程。它是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本质的内容之一,也是《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的难点。初中生已经有过听音乐、歌曲,或者通过MIC进行类似“卡拉OK”这样的娱乐活动。他们能够对声音文件进行非常简单的操作,比如,声音文件的下载、播放等等。但是他们对于声音是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的、声音波形的特点及波形的描述等还不清楚。

在本课中,教师通过图像与动画,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音频数字化”的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启发下,学生学习并理解采样、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数的概念,以及各个指标对于音频数字化质量的影响。最后,将生活中的问题抽丝剥茧归纳为声音的基本概念,应用所学的声音数字化原理解决。

案例《声音的数字化表示》的片段

课堂实验

(1)改变音频的声道数,观察声音效果变化(有操作提示)。将结果填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应用Audition软件,将“诗朗诵”进行声音通道数的变化。 听音频效果,观察规律。

【操作指导】:运行Audition软件,单击“文件”“打开”找到“春江花月夜”文件单击“打开”默认为“波形”编辑视图(单一文件的编辑,有两个声道)。

①第一种方法:右击左上部“文件”面板中的当前文件名提取声道为单声道文件试听单声道效果与原文件比较,进行下列填空:

原文件声音效果特点:――――――――。

单声道效果特点:――――――――。

②第二种方法:在音轨最右侧,分别标有L和R,表明左右声道,点击相应字母,即可开关此声道,使声音变为单声道的情况,听效果完成下列填空。

原文件声音效果特点:――――――――。

单声道效果特点:―――――――――。

③得出实验结论:――――――――。

(2)改变音频量化位数,观察声音效果变化,(有操作提示)。

(3)改变音频采样频率,观察声音效果变化,(有操作提示)。

3. 案例研究的发现

虽然这两个案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是,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两个课例均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家的研究过程,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发现科学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获取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认识问题,体验各种疑难情境[10]。这正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相吻合。《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在学生亲身体验、全程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会发展将问题以计算机能解决的方式进行表达,并借助计算机的软硬件予以解决的计算思维能力。

研究结论

经过研究,关于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2-0043-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arrival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brought great impact on our life and work.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communication field is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computer technical efficiency.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omputer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field; computer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计算机技术在通讯领域的应用,不仅仅使得通信质量和效率得以提升,还在综合技术的融合下形成全新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探究计算机技术在通讯领域中的应用,显得尤为必要。

1 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的概况

所谓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基础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和数据的传输,并且具备信息和数据处理的功能的计算机信息通信模式。相对于传统电话信息传输通信模式来讲,基于计算机技术形成的通信系统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基于二值类信号的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图片,声音和语音的传输,并且对于整个传输和处理过程进行监管;其二,凭借计算机在通信传输数据和信息的高效性优势,可以在一分钟传输48万个字符的内容,并且是以比较高的速率去实现传播的;其三,利用计算机进行通信呼叫储蓄的时间比较短,这为提升通信的效率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其四,计算机通信有着抗干扰性的特点,无论是数据传输,还是信息传输都是二进制的代码来完成的,这可以避免各种不良信号的干扰,并且可以以加密处理技术对于信息和数据传输过程进行保密处理,由此保证了通信的安全性。

2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无论是工业领域,还是教育科研领域,或者电信行业,银行系统都有使用到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具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通信计费系统中的应用

在交换技术朝着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交换机设备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其能够做好专项计费,还需要能够对于多数用户机实施计费流程。当然专门计算机计费功能的优势比较多,其主要体现在:功能多样化,存储容量大,不存在多少的冗余度,甚至可以依照客户的需求进行特定的设置,由此展现出多样化的功能。以宾馆服务系统来讲,可以实现电话计费与客房管理之间的融合,以发挥综合管理的效能,甚至由此实现全球结算。

2.2 通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建设通信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由此也刺激了不同功能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对于他们,使用通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使得用户生产效率得以提升,发挥计算机设备的效能,使得上下级业务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并且慢慢朝着自动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简单来讲,应用计算机信息通信软件,不仅仅可以简化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模式,使得办公效率和质量得以不断提高,还营造了现代化的通信方式,能够实现内部信息沟通质量的全面提升。

2.3 通信领域数据管理和自动查号中的应用

注重通信领域数据管理效能的发挥,将其利用到自动查号的工作中去,也是当前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通信领域的重要体现。比如公用网中市话与长话采取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号码自动查询,由此确定花费的性质,相对于传统手工查询来讲,这种方式更加快捷,更加方便,更加高效;另外还可以针对于实际情况给予用户提供数据更新,数据统计,用户信息修改等服务。更加重要的是,在进行系统开发和规划的过程中,积极增加自动查号的功能模块,进而以满足平时工作过程中查询号码的需求。

3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趋势

毫无疑问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将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并且在未来两者之间的融合度将不断提升,为我们工作和生活模式的改变打下夯实的技术基础。由此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通信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也是很有意义的:其一,计算机信息通信科技将朝着体系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程度在不断加强,这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现代计算机信息通信科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在此方面进行开疆拓土,由此使得计算机信息通信科技技术理论体系不断健全,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并且慢慢形成计算机信息通信科技体系;其二,计算机信息通信科技将会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针对于不同通信客户的需求,制定更加人性化的通信方案,以营造更加理想的通信环境,而这无疑将改变我们运用通信技术的模式,打开全新的通信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格局。

当然为了推动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效益,我们还需要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树立创新意识,进一步推进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强化核心技术的公关,鼓励各方各业的学者和专家在此方面强化研究,以为推动计算机信息科技发展打下理论基础;注重监督政策,通信相关法律和法规建设,保证上层制度与计算机通信发展保持一致,为其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注重专业化计算机和通信人才的培养,将其纳入到高等教育专业体系的同时,做好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工作,使得计算机和通信人才的专业素质得以不断提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能够产生更加大效应,其无论对于单个行为主体通讯需求满足来讲,还是对于整个通讯行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而言,都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为了通讯行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正视计算机技术在通讯领域中的效能,注重在此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研究,积累实践经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以便推动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的不断融入。

参考文献:

[1] 蒋涌.计算机远程网络通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析[J].信息与电脑,2014(11):112.

[2] 毕盛.计算机技术在通讯中的应用与分析[J].科技展望,2015(4):109-110.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9)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推动人类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一些先进的科技早已进入人类的生活中,现如今已经扩展到生物领域、电子领域和化学领域,等等。现在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本文通过阐述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概念,对计算机网络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计算机网络技术

1.1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诞生于20世纪,如今它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娱乐所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不再成为光能计算的工具,它也成为一门新型的科学技术及专业。同时,计算机技术与不同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创造了新型技术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例如;与通信技术结合,促进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开发智能化、集成化的计算机软件;研究一些保密技术等,使计算机越来越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1.2计算机的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简单、形象的图形方式,把那些具体事项之前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来,并加以分析它们的内部规律,从中得出高效化的计算效果。随着科技的不断推进,使计算机网络技术由传统的模拟阶段逐步转变成为人机互动的信息高速公路阶段。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使硬件资源共享、软件的资源共享以及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资源得到共享、信息发送快,管理更方便,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

2电子信息工程

2.1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项用来控制和处理电子信息的技术。它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并建立和应用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等等。它不仅仅包含计算机网络系统,还包括了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因此电子信息工程又被称之为信息类系统化工程。

2.2电子信息工程的特点

作为传输信息的现代化工具,该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传输信息的方式。既加快了传送信息的速度,又保障了信息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对信息进行过滤整理,保证了信息的具体化和系统化。同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的结合实现了信息高效化、便捷化和智能处理化。从这些方面也突显出电子信息工程覆盖面广,包含的技术多,实用性强、传送信息量大、速度快的特点。

3计算机网络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对信息发送和接收的速度以及对信息的处理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子通信工程技术刚好满足了人们当前的需求。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电子通信中的信息加以优化,将那些传输的分散信息进行整理集合,提高其传输功能。同时通过利用一些广域网等技术,将电子信息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力争能够延伸到那些偏远地区,以此来扩大信号传输的面积和范围。信息的接收主要是由网络技术中的结点和链路来完成的,通过对信息的接收采取合理化的控制,使其在传输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和接收空间,有利于信息能够快速的传到集中器中。从电子信息工程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对信息的发送还是接收,都必须做到快、准、稳,不能给计算机网络技术带来负担。同时在接收过程中,要及时给信息做好分类,加密,以防信息泄露。通过对加密技术的运用,使信息在接收的过程中更加完善,保障了信息的安全性。在信息发送和接收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相关信息的处理情况。在电子信息工程中,既要保障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又要保障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在电子信息工程中,信息量大,而且传送速度快,因此,要加快对信息的删除和更新是必不可少的。自从电子信息工程与网络系统连接后,相关的信息还受到了网络的冲击。而电子信息工程在处理信息的安全性和及时性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这就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信息工程处理信息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可靠的空间,并通过利用相关的安全技术对互联网外部攻击进行有效的阻挡,提高处理信息的安全性。还要做好对信息破坏的修复措施,对重要信息要做好备份,以防应对数据被改写或丢失等情况,使电子通信得到更好的优化,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

4计算机网络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仅与电子信息工程相结合,同时也能够促进电子设备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设备三者是分不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需要电子设备才能体现,相反,电子设备需要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促进其发展和完善。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促进其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内部人员的沟通,同时也方便研究者和开发者查询资料,帮助试用研发,有效地推动电子设备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设备提供了一个服务器,通过该服务器使电子设备在投入电子信息工程中有了一个可靠的数据分析。同时,该服务器还能够为电子设备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5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事情,给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便捷。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更是推动了通信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实现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愿望,而且三者的结合更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虽然目前相关技术方面发展的还不是很成熟,但我们还应充分发挥这些技术在实践中的优势,从而推动相关技术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窦慧晶,吴强.电子信息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C]//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0年论文集.2010.

[2]晏寄夫,孟长流,胡鹏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与实践[C]//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02.

[3]张增年,邬国扬.以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开展电子综合设计训练[C]//跨入新世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之路.2005.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7-0096-02

1 概述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的信息处理工具,是人类20世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之一。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技术和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有其特定的内涵意义。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内在联系、相关程度与性质特征、一般将其分为:“计算机理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等分支。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与通信科学技术紧密融合,相互渗透,促进人类社会信息化的进程。2)为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发展新型元器件(微电子、光电子集成器件和生物集成器件)、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3)深入研究智能化、集成化、并行化以及自然化的计算机软件。4)在全球联网的环境下,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计算机与网络的互操作性、开发性而重点研究信息安全保密技术。

科学家们正在使计算机朝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密切,计算机应用包括科学计算(数值处理)、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辅助设计与制造、教育信息化、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学科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属于技术科学范畴。电子信息学科是应用电子学和信息技术科学的知识、技术进行设计、制造和使用电子与信息产品的学科。它包括众多的子学科:电子科学和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讯工程、微波工程。

电子信息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由四个领域组成:电路与电子知识领域(由电路原理、电子电路基础、数字逻辑系统设计、微电子与系统和通信电子电路等模块组成)。

电磁学知识领域(由电磁场与电磁波和微波等模块组成)。

信息处理知识领域(由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随机信号分析和数字信号处理等模块组成)

计算机知识领域(由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和嵌入式系统等模块组成)。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

电子工程是电子和电磁现象和规律的技术运用,它受到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方面的很大影响。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于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集成和应用。现在的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应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

信息化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和高级的历史阶段。信息化是这样一个过程:社会各个领域的生产、服务、管理,生活各个层次不同方面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以不断促进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社会信息化实现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基本技术手段是数字化,这是用二进制编码对多种媒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进行表达、存储、传输和处理,使之普遍化的技术。其核心思想和技术是用计算机的数字逻辑世界映射现实物理

世界。

数字化技术中的“bit”已逐渐成为信息化社会我们生存环境和生存基础的DNA。数字化正在悄悄地不断涌入我们的生活,正在并将继续给我们带来高效率的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高品位的生活。过去利用模拟电子技术实现的产品和设备,绝大部分都在数字化进程中。

实际上我们目前每个人都已经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而受益。电话的普及就是得益于数字程控交换机,模拟手机已经换成数字手机;各种游戏机和VCD、DVD视盘正在大量进入千家万户;数字音频广播和数字电视已大踏步迎面而来。Web TV已经出现,五花八门的数码相机产品和广告令人眼花缭乱,数字化的电子杂志、报刊和图书以及数字图书馆都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数字化的消费电子产品更是目不暇接,各种家用电器数字化的竞赛已经拉开帷幕。周围的电子设备都在走向数字化,当然也包括信息技术设备。

通信网络是实现信息化的社会基础设施,社会信息化是通过通信网络化实现的。人类已开始进入一个网络时代。由于网络化,我们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整个世界连在一起。当前的Internet就是一部通过通信线路,把遍布全世界大大小小的网络和计算机连接起来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机器,有意思的是,我们人也成了这部机器的一部分。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与物理空间相对应的信息空间。所以信息技术设备联网是一个重要而必然的趋势。

3 结束语

无论是信息的处理、分析、交换,还是信息的存储控制,都与计算机科学紧密相连。因此,信息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科技的高速进步是分不开的。信息科学发展所依赖的信息技术进步实际上都来源于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都以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为保证。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也同样取得了飞速发展,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加深。电子 信息工程在21世纪的今天,影响着千家万户人的生活,人们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需求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电子信息工程照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所以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事业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占川,韩毅.构筑建设单位的电子商务平台―结合谈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工程建设中[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04).

[2]刘浩.支持协同工作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8.

[3]毛剑.广播信道下会议密钥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

上一篇: 十佳少年事迹材料 下一篇: 酿酒文化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