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7 20:07:14

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

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篇(1)

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保障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基本职责,也是企业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企业工会是我国法定的企业内部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之一[2]。数十年来,我国从立法等方面持续推进企业工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第7条和第60条,从组织权、建议权、监督权等方面规定了工会的安全生产责任。发挥工会的安全监督和服务职能可以保障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履行[3]。近年来,众多的企业工会在促进安全生产、预防职业危害,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权益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和支柱产业的钢铁行业,尽管生产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较多,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挑战更大,但通过调研文献和同行企业发现,不少大型钢铁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亦是成绩斐然。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或京唐公司)为样本,本文总结分析大型钢铁企业创新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实践,以期为其他企业创新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1大型钢铁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新形势

钢铁企业属于高危行业,生产工艺复杂、工序繁多、节奏紧凑,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煤气作业、吊装作业等众多类型的高危作业,易发生物体打击、触电、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火灾、中毒和窒息以及起重伤害等,生产过程中有高温、噪声、粉尘、射线等多种类型有害因素。这些危险有害因素在整个钢铁企业分布点多面广、交织叠加,防控跨度大、难度高,对广大员工健康安全地开展工作构成了极大挑战。随着我国钢铁产业布局调整,产能压减,绿色转型等工作地不断深入,更多大型钢铁企业的员工遇到了机构重组、岗位调整、职住两地、远离家人等重要现实问题,加之新时期对钢铁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更高标准。新形势下,作为生产过程中伴有较多危险有害因素的钢铁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挑战更大、责任更重。首钢京唐公司是拥有近万名员工,包含有焦化、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工序,设计年产铁1347万吨、钢1370万吨、钢材1340.6万吨的大型钢铁企业。在上级工会的指导和引领下,京唐公司工会坚持以人为本,以维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健康权益为出发点,立足企业具体实际,不断总结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主动适应新形势,充分发挥工会群防群治、群众监督的组织优势,积极应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先进的、科学的劳动保护理论指导劳动保护工作,创新劳动保护工作理念、方式方法与钢铁企业生产发展和保护职工劳动健康的要求相适应,对做好大型钢铁企业劳动保护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

2大型钢铁企业创新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实践

2.1创新安全教育培训,强化职工劳动保护教育

大型钢铁企业工会组织都较为健全。近年来,首钢京唐公司为了更好地落实工会工作,打开工会工作的新局面,发展了数倍于工会专职人员的兼职工会工作人员,但仅仅依靠工会监督检查劳动保护工作,力量毕竟有限。程柏松[3]指出,工会要发挥培训优势。推动在广大职工中开展安全卫生知识再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技能;引导和激发职工主动参与企业安全生产监管、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自觉杜绝“三违”行为,使职工掌握必要的劳动安全卫生知识,逃生急救的知识,更好地提升职工自我保护能力。首钢京唐公司工会利用多媒体信息等现代化手段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借助首钢挚友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员工在线学习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公司自有闭路电视等,让广大职工时刻沉浸在安全健康知识的氛围中。此外,京唐公司正积极试点推进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利用VR设备等开展体验式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多样化的同时,内容也更丰富、更实用,而采用打卡、积分、兑换奖品,点赞、留言互动,测试、考核通报等激励、强制手段,充分调动职工学习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积极性。实践表明,强化劳动保护教育培训,促进了职工懂法识责,自觉行动起来,成为责任的落实者,权利的行使者,法规的维护者。

2.2创新竞赛活动组织,充分发挥“安康杯”载体作用

开展群众性活动是工会的优势和特色。“安康杯”竞赛是工会开展劳动保护工作的好抓手,是普及劳动保护知识,增强职工自我保护意识的好形式,也是在市场经济中强化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新路子[4]。首钢京唐公司工会按照总公司工会的统一部署,制定了具体的竞赛活动实施方案,把工会劳动保护的一些业务活动纳入到“安康杯”竞赛活动中,丰富了竞赛活动内容。通过组织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能比武、安全演讲、安全漫画展评、应急演练等多种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竞赛氛围。将竞赛指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作业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竞赛管理模式,并开展检查、评比,表彰奖励组织好的集体、成绩好的个人,保证了竞赛活动在公司的蓬勃开展。活动深入人心,职工广泛参与,普及了法律法规和安全卫生知识,提高了全体职工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提升了职工群众参与监督检查的水平,进一步巩固了京唐公司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群众基础。

2.3创新班组安全管理,夯实劳动保护工作基础

加强班组安全工作是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也是减少伤亡和各类灾害事故最切实、最有效的办法。强化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基本保证[5]。首钢京唐公司工会将劳动保护工作与班组长队伍建设相结合,通过组织座谈研讨、提素培训、金牌班组长选评,做到了班组安全管理经验共享,班组长队伍安全素养、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将劳动保护工作与班组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相结合,推动班组开展危险有害因素预识预控,实现了劳动保护工作的关口前移;将劳动保护工作与安全管理标准化班组创建相结合,把劳动保护作为安全管理标准化班组创建的重要内容,促进了班组自主安全管理;将劳动保护工作与“职工之家”建设相结合,打造健康、安全、和谐之“家”的工作环境,形成了安全互保联保、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的好团队。创新班组安全管理,把劳动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落实到班组、到岗位,实现重心下移,为京唐公司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2.4创新开展心理服务,切实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

当今社会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慢慢成为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这些心理疾病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成为埋在身边一颗随时可能触发安全事故的“定时炸弹”。因此,工会应实时关注职工的身心健康,及时发现健康问题,而不是在发生事故或者罹患职业病之后的维权[6]。加强职工心理驿站建设、关注和关照职工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各级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7]。在北京市工会、总公司工会支持下,2019年首钢京唐公司工会建成了职工发展心理体验示范中心——职工心灵驿站,配置了心理解压、心理测量、心理疏导等设备设施;组建了具有外聘专家10名,公司内部志愿者近100名的心理帮扶团队;开设了手机微信“首钢京唐”公众号下“心灵驿站”“电子书屋”板块;设置了职工心灵驿站服务电话,并在“驿站”电脑接入了“北京市职工心理体验服务系统”。实现了为职工提供线上和线下心理健康服务。两年来,京唐公司工会持续推动“职工心灵驿站”规范、长效地开展职工心理关爱工作,不断丰富职工心理服务内涵,提升心理服务的专业化与精准化水平,已累计为职工提供服务近2000人次。通过职工心灵驿站带动职工关注心理健康,提高自我调适和压力管理能力,促进职工身心健康发展,为职工营造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与工作环境。京唐公司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从“管人”到“管心”,开启了源头干预保护职工身心健康。

2.5创新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浓厚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文化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它是安全生产的核心,是安全生产的灵魂[8]。首钢京唐公司工会持续创新和拓展安全文化建设渠道。广泛组织开展安全文艺汇演、安全征文、安全摄影、安全DV拍摄、安全FLASH、安全书法展等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通过在“职工之家”张贴安全漫画、宣传标语、全家福照片、亲情安全寄语等,营创班组安全文化;借助厂区电子显示屏、食堂电视滚动播放安全行为、知识短片,传播普及安全知识;搭建QTI信息系统,为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参与安全改善,提供便捷互鉴的平台;大力选树、宣传安全生产工作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示范作用。京唐公司工会创新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浓厚安全文化氛围,使职工浸淫在安全文化中,用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熏陶职工,提高全员劳动保护素养。

3结语

(1)安全与健康是职工最大的权益,开展劳动保护工作,维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是工会的使命和责任。尽管钢铁企业职业危险有害因素多,但近年来大型钢铁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成绩显著。(2)在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和劳动保护更高标准要求新形势下,大型钢铁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面临更大挑战。充分发挥组织与群众基础的优势,创新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劳动保护工作的需求。(3)首钢京唐公司工会通过创新安全教育培训、竞赛活动组织、班组安全管理、心理健康服务、安全文化建设等,增强职工风险防范、劳动保护意识,提升安全知识技能、应急处置能力,促进职工健康心理、良好安全习惯养成,开创劳动保护的新局面,取得了积极成效。(4)首钢京唐公司创新工会劳保保护工作的成功实践表明,与企业转型、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探索劳动保护工作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对促进安全生产,预防职业危害,改善大型钢铁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段伟利,陈国华.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绩效评估建模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05):53-61.

[2]王鸿,吕梅.企业工会安全生产责任的虚化及其对策[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5):15-17.

[3]程柏松.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4]任国友.科学开展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实践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01):57-62.

[5]宋振.关于强化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S1):114-116.

[6]谢振华.新时代工会参与企业安全生产的方式探讨[J].现代职业安全,2019(05):56-59.

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篇(2)

钢铁生产过程繁杂且冗长,一般包括选矿、烧结、高炉、转炉、轧钢等工序。钢铁生产过程中的高温、高辐射和粉尘对钢铁工人的健康影响较大,有些钢铁生产过程还对钢铁工人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工人人生、财产安全,钢铁工业中开始使用大量的自动化仪表。整体上来说,我国钢铁工业中的自动化仪表差异较大,大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从国外引进成套或部分先进的自动化仪表,技术水平较高;中型企业资金状况不是非常好,采用我国自制的一些自动化仪表。但最近几年,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钢铁企业重新组合,几乎所有的钢铁集团企业都购进大量的先进设备,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控制水平。这些自动化仪表以包括许多自动化控制系统、涵盖了PLC技术、现场总结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但这些技术的完整性仍然不是很好,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二、自动化仪表在我国钢铁工业中的发展对策

2.1 智能化控制与先进控制相结合

所谓智能控制,就是指系统或设备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动的实现操作。自动化仪表的智能控制就是指通过智能控制器自动实现仪表的数据收集,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智能化仪表内含智能控制器,是一种高科技产品,主要使用了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界面技术等。下一代钢铁工业自动化仪表应该是智能化控制与先进控制相结合的产物,通过两者的结合,提高钢铁工业工程化水平,能真正发挥PLC系统、DCS系统的真正作用。

2.2 设备诊断与维护管理相结合

传统的的钢铁工业自动化仪表对维护或维修检测是定期维修制度,只能按设备管理方法做预防或预警。下一代自动化仪表应包括设备故障自诊断技术和设备状态检测技术,这种预报维修(状态维修)能非常好的维护管理好设备。设备诊断与维护管理相结合的机制能实现自动化仪表的设备故障自检,能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利用检测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识别技术和预测技术获取反映设备故障的真实信息,从中提取能真正反映设备状态征兆的特征参数并通过它识别和估计所处的状态,对已被识别出的故障动态趋势以及最终达到危险程度的时间和范围做出估计和评价,为维护决策提供智能控制,最后实现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

2.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使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设计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称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包括德国BOSCH公司的CAN,基金会公司的现场总线等。这些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独立性比较明显,同是各子系统之间又是可集成的。所谓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就是指一个全分散、全数字化、全开放和可互操作的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各子系统均采用不同仪表实现人机互动操作。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全球非常多,包括60多个不同厂家生产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在实现各种系统的无缝集成、沟通生产现场、控制设备、企业更高的系统管理层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贯穿钢铁工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选矿、烧结、高炉、转炉、轧钢等工序,以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为支撑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精确性好,维护性和扩展性好,子系统之间的集成度高等特点。

2.4 专业用途仪表

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篇(3)

1 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现存的问题

随着世界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加强了重视。因此,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的管理模式实现的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态看来,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人力资源热力庞大且结构不合理

人力资源总量庞大的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有钢铁企业重视的问题,并得到了初步解决。国有钢铁企业从业人员的逐年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速率,但是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冗员问题依然严重,甚至人力资源数量庞大的问题在部分企业所占的比例还很高。因此,由于人力资源数量庞大的问题造成生产率低下,仍然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并不断降低整体社会的发展速度。

另外,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也是当前严重阻碍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2]。就学历无言,在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的员工之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所占的比率最小,本科及专科学历的员工所占比例也不多,然而中专以下学历的员工占了半数以上。就人员构成而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很小,绝大部分比例均为操作人员,其比例远远多于全体人员的一半。人员结构不合理,员工学历普遍较低以及操作人员比例偏高的问题,都是企业生产速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的原因。

(2)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以及人才流失严重化

虽然我国国有钢铁企业近年来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不断增多,但是对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效果并不明显,使得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无法适应企业生产能力的不断增长,也无法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要求。除此之外,国有钢铁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从整体上看,国有钢铁企业的人才流入远远不足与弥补人才流失的造成的岗位人员空缺。许多杰出的钢铁行业人才离开国有企业后,进入一些民营钢铁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还有一些其他企业。

2 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之所以存在以上提到的问题,是因为受到了多方面不同因素的影响,比如单一的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不科学的员工激励体系以及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存在等等。

(1)人才引进途径单一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一般都是通过招聘会以及校园招聘等传统的方式进行。并且招聘雇佣的人员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和政府分配安置的复转进人为主,具备较多相关经验的社会从业人员比较少,这就造成了人员引入数量不足于弥补人员的流出。由于人员不足,国有企业就无法全面提高生产速率,进而有效促进国有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仅仅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人员招聘,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以及人才选择的范围上还是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2)不完善的职教育培训体系和激励制度

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制度上不够完善,企业对职工的培训工作仍然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没有深刻认识到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在对职工进行培训时,仍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并且在培训的内容上没有很好的符合企业的以及岗位的需求[3]。对员工综合能力的培训还没有真正成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目前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仍旧是单一的知识性培训。

员工激励体系的不科学和不完善也是国有钢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国有钢铁企业员工的薪酬标准没有能够很好的根据市场的发展进行调整,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薄弱,部分卓越的人才因此而选择到薪酬待遇更高的中外合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中实现个人的发展。并且,企业内部晋职提升的制度以及标准等模糊不清,存在严重的论资排辈,使得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才无法升职而寻找其他能够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途径。

3 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纹理的解决方法

要解决我国国有钢铁企业现存的的问题,就要从精简主业从业人员、全面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以及不断完善职工激励制度等等为出发点,深化改革我国国有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1)精简主业从业人员,合理安排富余人员

为了解决人力资源总量庞大的问题,精简主业从业人员合理安排富余人员成为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快速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应遵守为企业、员工和社会负责的原则,加强力度促进工艺技术的发展,实施主辅分离,适度加强非钢产业的发展力度,深化精简钢铁主业的从业人员,合理科学的安排富余人员的转移。在对国际钢铁巨头进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强化技术改革,不断减少钢铁主业从业人员的数量。这就要求国有钢铁企业要继续实施主辅分离和深化辅业的改造工作,为合理科学的安置富余人员而适度发展非钢产业,提高就业率,促进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以及统一和谐的发展。

(2)完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

为了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完善和深化势在必行。对职工进行全面的培训能够更好的提升员工的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部分[4]。因此,国有钢铁企业的应将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作为出发点,不断补充完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企业各级的管理者在深入认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应将企业和员工的需求结合起来,对职工教育培训制度进行完善,使培训工作能够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进行。

(3)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篇(4)

2008年,河北省粗钢产量达到1.16亿吨,占全国钢铁总产量的1/5,钢铁工业增加值达到1769.08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95%。钢铁工业能源消耗量达到7735.15×104tce,占全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的16.2%。①根据全省28家重点企业的环境保护数据统计,2008年河北省钢铁工业吨钢SO2排放量为2.10kg/t,据此计算,全年SO2排放量为24.36×104t,占全省SO2排放量149.6×104t的18.11%;粉尘排放量约为8.16万t,占全省粉尘排放总量的16.1%。由此可见,河北省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对全国钢铁工业和全省的节能减排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河北在发展绿色钢铁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面临着巨大压力

近年来,河北钢铁工业按照中央和省政府的部署,在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钢铁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推广应用了一批节能减排技术,如高炉喷吹煤粉技术、高炉余压发电技术、连铸连轧技术等,大大提高了企业节能水平。2008年全省的钢产量为1.16亿吨,比2000年的1230.1万吨增加了1.03亿吨,年递增率32.35%;而同期能源消耗年递增率仅24.88%,能源消耗增幅比钢产量增幅低7.47个百分点。重点钢铁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2008年达到610.22kgce/t,比2000年的974kgce/t降低了37.35%,吨钢可比能耗达到600.75 kgce/t,比2000年降低了26.29%。

但总体来看,河北省钢铁工业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钢铁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突出表现在:能耗水平偏高。在吨钢可比能耗方面,2008年,河北省32家重点企业的吨钢可比能耗为601kg/t,高于全国83家大中型企业的吨钢可比能耗(595.38kg/t)。在工序能耗方面,虽然进步很大,但除轧钢外,和全国大中型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尤其是明显落后于国内先进企业水平(见表2)。

制约河北省绿色钢铁发展的若干因素

产业集中度偏低。河北省既是钢铁第一大省,也是产业集中度最低的省份,排名前4位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不足总产量的40%,低于美国的61%、日本的75%,欧盟的73%。在1亿多吨钢铁产能中,有近70%的产能是由50多家民营企业创造的,平均每家钢铁企业产能不足200万吨,企业规模偏小,且相对分散。从能源利用角度看,不利于能源的梯次有效利用,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能源损失,同时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环保成本较高。因此,加快推进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节能减排进一步深化的根本。

总体装备水平较低。在河北省,除了极少数大型国企外,多数中小钢铁企业装备水平还比较低,300m3、500m3、800m3级高炉和30t、50t、80t吨转炉,在许多中小企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规定企业高炉有效容积要达到1000m3以上,转炉公称容量要达到120吨以上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据有关资料,每炼一吨铁水,1000m3高炉将比400m3高炉节约50千克标准煤,淘汰一座400立方米高炉意味每年将减少粉尘排放量5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50吨。目前,450m3米高炉仍是绝大部分民营钢铁企业的主体装备。

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水平低。煤气是钢铁工业主要的二次能源,钢铁工业所用煤炭的能量约有40%左右以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形式存在,能值约占钢铁工业总能耗的34%。充分回收利用煤气,对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钢铁行业高炉煤气放散比较普遍,高炉煤气放散率在8.8%~30%之间,转炉煤气的放散率也接近40%。除部分采用高压炉顶操作的容积较大的高炉配置了TRT余压发电装置外,小高炉都不具备安装TRT余压发电装置的经济条件,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率仅为30~50%。

河北省发展绿色钢铁的若干途径

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鼓励河北钢铁集团充分发挥既有优势,紧紧围绕规模扩张这一主线,采取收购兼并、合资入股、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跨所有制、跨区域整合省内其它民营企业,尽快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型钢铁企业;支持河北钢铁集团和首钢等重点骨干企业跨省开展兼并重组,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实施全国市场布局战略;支持国丰、新武安、津西、德龙等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等渠道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其它民营企业以特色化、专业化、精品化为发展方向,加强与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配套、联合、协作。

大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河北省的钢材产品以建筑钢材为主,受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影响较大,精品钢、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产能很低。要做强河北的钢铁产业,要在保持现有建筑用钢材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基础上,加大开发新产品的力度,如汽车板、无取向电工钢、硅钢、装备制造业所需的特殊钢、模具用钢、特种船舶(军舰、潜艇等)钢板、高压用钢板、各类汽车轴、风力发电机主轴、高端无缝钢管、Ⅲ级(400MPa)以上级别热轧带肋钢筋、各类用途的高强度钢板、H型钢等。进一步鼓励建设高端的钢铁深加工压延企业、不锈钢精密带钢及多种用途的复合板材等高附加值高效能的企业。

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依托河北钢铁集团、燕山大学、河北理工大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骨干企业和高等院校,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钢铁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联合,根据市场需求,在整合现有钢铁科技资源基础上建设钢铁研究院;其它有实力和条件的企业,要建立钢铁研究中心、钢铁技术联盟和企业技术中心,为提高钢铁行业节能降耗水平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关的政策建议

加快淘汰钢铁落后产能。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对全省钢铁企业进行拉网式核查,摸清全省钢铁企业产能底数,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或者没有条件上污染回收(利用)设施的小企业,全部纳入淘汰行列。严格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有关规定,制定分地区、分年度淘汰钢铁落后产能方案,定期公布淘汰企业名单及各地执行情况。完善价格调节机制,实施要素差别政策,实行差别电价和梯次水价,致使落后产能退出市场。采取超额加价、超额限供等措施,对超标用能企业予以惩戒。研究淘汰企业土地转让、设备处理等优惠政策,并采取转移支付、资金补贴等办法,对淘汰落后任务重的地区给予适当支持。

提高钢铁工业进入的门槛标准。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的原则,在按期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的同时,鼓励建设超大型的现代化钢铁装备,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不再审批2000m3以下高炉和200t以下转炉建设项目,烧结机要达到300m2以上,焦炉炭化室要达到6m以上,实现钢铁装备大型化和现代化。

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篇(5)

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制定“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又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一年。我国钢铁行业将在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中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1、从我省的经济形势看,今年的经济发展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力度不减的情况下,对全省的经济发展仍然是最大的机遇。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为1800亿元,其中企业技改投资200亿元。今冬明春到“十一五”期间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我省公路建设投资不少于1000亿元,铁路工程建设总投资500亿元,这样巨大的投资规模,必将给我们冶金行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必将会大大加快我们冶金行业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2、从中国和国际钢铁市场看,钢铁工业机会很多。一是从全国钢铁市场看钢铁行业将在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中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钢铁行业投资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遏制,有效打击了“地条钢”等劣质产品冲击钢材市场的行为,进一步净化了市场,钢铁价格经过暴涨和去年5、6月份的暴跌之后,价格逐步趋稳,回归到合理价位上,钢铁生产企业对市场更加理性化。钢铁行业投资领域中技术含量高、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将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镇化速度加快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将在国家和地方的努力下跃上新的台阶,也将为钢铁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二是纵观国际国内钢铁市场的发展趋势,今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向好的态势。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到来,我国钢铁行业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条件更加成熟,全球钢铁需求增长,价格高位运行的基础趋势没有变,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衡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的目标没有变。因此,引发钢铁国内需求旺盛的基本态势也没有变,这是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增长的基本前提。

3、从钢铁发展支撑条件看,今年铁矿石供应、电力、运输紧张的问题不会有明显好转,这是钢铁工业在宏观上面临的挑战,也是我省钢铁工业发展的最现实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我国铁矿资源不足是制约钢铁工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每年将有40%矿石需要进口。去年进口2.08亿吨,实际消费1.84亿吨。二是铁路运输、电力供给情况依然不会得到明显好转。

总而言之,陕西冶金工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共存的。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上半年我省冶金行业的一些基建技改项目将陆续竣工投产,钢、铁、焦、矿的生产能力将有大幅度增长,为我省冶金工业的发展增强了后劲。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年确保全省实现500万吨钢的产能,“十一五”力争实现1000万吨钢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我们在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上也要加大力度,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我省冶金工业的持续发展。

二、2005年陕西冶金工业的主要任务

结合我省冶金工业的实际,2005年冶金工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冶金工业生产和经济运行的新机制、新方法,围绕走新型的冶金工业化道路的实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省冶金工业,调整产品结构,保持生产工艺系统的平衡,在取得适当规模的同时,转变增长方式,注重铁矿资源的开发,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优化结构,深化企业改革,关心职工生活,正确处理企业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在“重整冶金、打造支柱”的旗帜下,实现我省冶金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5年全省冶金工业预期目标是:工业总产值(现价)120亿元;增长速度40%;主要产品产量:钢300万吨;铁300万吨;钢材200万吨;机焦200万吨;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

为了实现上述预期目标,我们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提高行业的整体实力。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也是我省发展冶金工业的基本原则。根据我省的实际,去年我们已经具备了400万吨钢的产能,今年我们要实现500万吨钢的产能。龙钢集团公司要继续完善300万吨钢的规模建设,汉钢公司要抓紧3#高炉、60m2烧结机、1.5万立方制氧机的建设,使汉钢达到120万吨钢的生产规模。略钢公司要抓紧1、2#高炉扩容改造以及炼钢、制氧、轧钢项目的建设,使略钢生产规模提升至100万吨。

2、加快矿山开发力度,力争矿山建设与钢铁发展同步。我省冶金矿山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和投入长期不足等原因,冶金矿山的开发和建设长期滞后,矿石自给率偏低与矿产资源优势不相适应,矿山的建设已落后于钢铁的发展。龙钢集团通过改制和资产重组,近几年已加大了自有矿山建设的力度,尤其是龙钢集团木龙沟铁矿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成绩。过去一个濒临倒闭的矿山,精矿粉产量由2万吨增加到了11万吨,如今成了商洛市的利税大户。木龙沟铁矿的发展变化是全省冶金矿山管理的成功范例。龙钢集团要加大大西沟铁矿开发力度,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建成800万吨/年的采矿规模,使企业铁矿的自给率达到50%以上。汉钢公司在完成杨家坝矿815深部勘探工程后,今年要抓紧实施815开拓工程和林口铁矿的采选工程,使自产铁精矿达到33.5万吨以上。

3、狠抓管理,“对标挖潜”实施高质量运行和高科技含量战略。在建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前提下,逐步建立与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千方百计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基础管理工作,优化人、财、物的合理配置,是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对标挖潜”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产品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龙钢集团去年制定的《低成本战略实施意见》在集团内部不同部门和岗位进行实施,降低了消耗,吨钢水耗达到8.85m3,较之2003年19.95m3下降了55.6%,单位产品维修费同比下降20%以上;节电工作成效显著,年节支100多万元。汉钢公司积极开展“对标挖潜”工作,设备完好率达98%以上,生产处于均衡状态,月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略钢公司严格指标考核,实行精料方针,去年下半年高炉利用系数连续三个月在全省同行业中排名首位。在一座高炉停炉改造的情况下,现在两个高炉的产量已经超过了前三个高炉同时生产的产量。实践证明“对标挖潜”实施高质量运行和高科技含量战略就是转变增长方式的又一个新的亮点。

4、认真落实安全环保法规,切实抓好安全环保工作。安全环保工作是中央、省委、省政府时刻强调的重要工作,我们在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绝不可忽视安全环保工作。冶金行业要始终如一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坚持以人为本,警钟长鸣,扎扎实实的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把安全生产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依法落实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监管,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是突出重点,开展安全环保专项整治。去年开展的安全生产环保大检查,查出各类问题500多项,整改率达到98%,今年要继续巩固整改结果,从源头上杜绝工亡、重伤事故的发生。积极稳妥地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工作。

三是广泛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和培训,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通过培训和安全生产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的知识和防范意识,把“人人关注安全、关注生命”的意识落实到每一个职工的思想中,不断提高我省冶金行业安全环保的管理水平。

5、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不断推动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突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现股权的多样化,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尽快进入破产程序。近年来,我们已经在这方面取得很多宝贵的经验,今年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发挥产业和地理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广开招商引资渠道,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龙钢集团、陕焦公司、西冶公司通过企业改制已经在这方面不断加大力度,通过吸引新的投资伙伴和多方融资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更为企业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体制上的基础。今年,还要继续加大融资力度,以强联强,以优引优,集中力量把蛋糕做大做强。

二是停产半停产企业,除了实行生产自救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施产权并购置换,盘活有效资产。华山冶金车辆厂、西北耐火材料厂和长安钢厂等企业,近几年来,克服重重困难,开展生产自救,积极申请国家政策性破产政策,同时开展招商引资,设法盘活现有资产,按照优中选强、公平竞争的原则,把那些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企业相关产业拉动力强、安置下岗职工就业面广、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引进企业内。通过国有民营、合作经营、股份制、租赁、承包、转让经营权等多种途径,实现资产重组,为企业杀出一条生路来。

三是已争取到国家破产政策的企业,要尽快创造条件,早日进入破产程序。已经实施破产的企业陕钢、汉钢,今年将完成职工安置等全部收尾工作。相继成立的陕钢物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汉钢物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要管好用好非经营性的部分国有资产,进行社会化、市场化、规范化管理,使国有资产增值,保持一方平安稳定。已经取得破产政策的西钢和精密集团,要尽快做好破产前的准备工作,争取早日进入破产程序。

6、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努力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保驾护航,这是新时期企业党组织工作的主要出发点。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的集合体,又带有明显地域色彩和个性特点。国内外的知名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涵,作为西部欠发达的省区,我们的企业文化就要向龙钢集团和陕焦公司那样,要有“要进步”和“贵在超越”的精神,要通过企业文化这个系统工程的建设,不断提高和丰富职工的思想和文化生活,不断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凝聚力、向心力,用精神文明建设的硕果迎接企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篇(6)

二、河南钢铁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钢铁价格大幅下跌,行业全面亏损,钢铁行业生产经营面临巨大压力。这既与国际钢材市场需求萎缩和我国钢铁产能过剩有关,也充分暴露出河南省钢铁行业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

1.生产低位波动、效益水平低下

生产增速低位波动。2008年,钢铁行业结束了金融危机前的高速增长,增加值增速由2007年的40%回落到2008年的6.0%,2009年以来,钢铁行业一直在恢复、调整、波动中发展,生产增速处于10-15%之间,2010~2012年连续三年增速低于全省工业增速平均水平。产品价格逐年下滑。钢铁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自2008年以来总体呈回落态势,由2008年的同比增长26.2%回落到2013年的同比下降6.9%,回落33.1个百分点。在我省近三年来工业企业月度趋势调点监测的钢铁产品价格中,棒材、钢筋、线材、中板和厚钢板等5种产品的价格均呈逐年回落趋势,2013年产品价格较2011年回落幅度均在15%以上,其中棒材、线材和钢筋价格回落20%以上,分别为29.5%、21.9%和20.4%。经济效益水平较低。2013年,全省钢铁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2%,较2008年回落26.7个百分点,整体呈下滑态势。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2.0%,销售利润率5.4%,处于工业行业较低水平。钢铁行业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总资产贡献率呈波动下降趋势,由2008年的22.5%下降至2013年的13.9%;成本费用利润率在波动中略有回升,2013年达到最高点5.9%,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据国税统计,近几年来,除2011年钢铁行业税收同比增长11.7%外,其余年份总体呈现下降态势。2013年,钢铁行业完成工业税收38.7亿元,同比下降3.0%,仅相当于2008年的41.6%。亏损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河南钢铁行业亏损企业个数为35家,亏损面为5.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共计3.97亿元,其中,炼钢环节亏损额达1.43亿元,钢压延加工亏损额达1.67亿元,占全部钢铁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的78.1%。

2.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多年来,钢铁产业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而产品结构不合理和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长期存在。我省在推动钢铁工业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引导产品升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转型升级步伐依然缓慢。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2013年,钢铁行业存货同比增长22.3%,为近三年来的较高水平,分别较2012年和2011年提高26.4和16.1个百分点。2012年,全省生铁、粗钢、钢材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9.2%、61.7%和65.0%,均为近五年来的较低水平。钢铁深加工环节贡献率下降。2013年,全省钢铁深加工环节压延加工占钢铁行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2%,较2008年下降6.1个百分点,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6.1%,较2008年下降15.4个百分点。钢铁产品结构性过剩。目前我省钢材品种以建材和板材类产品为主,这些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中小企业容易进入,多数产品处于产能过剩状态,而中高端产品产量较小。棒材、钢筋、盘条、厚钢板、无缝钢管、焊接钢管等产品均较2008年增长了50%以上,但市场销路好、附加值相对高的铁道用钢材、大型型钢、中小型型钢、特厚板、中板、热轧窄钢带等产量较2008年下降,大型型钢产量较2008年下降41.2%,小型型钢下降8.7%,特厚板产量下降39.9%,中板下降54.7%,热轧窄钢带下降98.5%。

3.行业集中度较低

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严重的2008年和2009年,钢铁行业利润增长同比均为负增长,而随着全国经济的恢复性发展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对钢铁市场的巨大需求,2010年和2011年钢铁行业利润增长均在30%左右,市场的需求提升了众多钢铁企业的生产能力,许多中小钢铁企业应运而生。2012年全省钢铁行业企业个数大幅增加,达到585家,较2008年增长110.4%,加剧了钢铁行业的产能重复建设,致使行业集中度降低。中小型企业数量多。2013年全省钢铁行业大型企业25家,较2008年增加14家,中小型企业621家,较2008年增加354家,占钢铁行业新增单位数的96.2%。大型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力不强。2011年,安钢集团与省内的凤宝特钢、亚新钢铁、新普钢铁三家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沙钢集团安阳永兴钢铁与华诚特钢、汇丰管业、利源焦化共同组建成立了河南沙钢联合钢铁集团,实现了产能扩张,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但从全省来看,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前十名的钢铁企业占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7.2%,较2008年下降23.4个百分点;全部大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该行业的45.4%,较2008年下降8.8个百分点。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2013中国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测评结果显示,我省安阳钢铁在全国70家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综合测评中排名第40位。钢铁行业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三、河南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向

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状况并未发生明显好转,钢铁行业运行态势持续低迷。全国《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提出钢铁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要由2010年的248万吨下降到2015年的180万吨;吨钢综合能耗要由2010年的605千克标准煤下降至580千克标准煤;“十二五”期间,将要淘汰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产能4800万吨。随着国家化解过剩产能和节能减排任务的进度不断加快,钢铁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预测,今后三年钢铁行业的产量整体上将保持在4%左右的增速。从需求结构看,我国将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建设保障房,对钢材未来五年内形成需求支撑,另外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拉动相应钢材品种的需求。为此,我省钢铁企业必须强化技术进步和差异化发展,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突出降本增效,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1.加快淘汰行业过剩产能

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是目前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提高钢铁产业竞争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实现路径。我省钢材类产品产能利用率还不足70%,产能过剩现象不容忽视。2013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指导意见》,并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今年要淘汰钢铁过剩产能2700万吨。在全国化解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我省钢铁行业必须严格执行行业准入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使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技术标准、工艺装备落后、能源环保不达标的钢铁企业退出市场。严格控制产能盲目扩张,尤其是同质化的产能尽量避免新建。加大相关政策倾斜支持。对淘汰压缩落后产能任务较重且完成较好的地区和企业,在安排技术改造资金、节能减排资金、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土地开发利用、融资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促进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符合条件的钢铁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引进及培养、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等项目,相关财政资金给予优先支持。

2.加快钢铁产品结构调整

按照专业化和区域分工协调发展的要求,实施差异化和专业化的产品发展战略,支持钢铁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钢材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品向“高、精、专、深、特”调整。围绕提高本地市场占有率,加大对高强度建筑用钢、高强度机械用钢、高性能零部件用钢、棒线材制品等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满足我省市场增长较快的轻工、装备制造、建筑业等行业发展需要,提升产品创效能力。支持重点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实施生产专业化、产品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建设安阳、济源、平顶山、南阳等优特钢产业基地,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3.大力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充分利用国家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和推进企业战略重组的政策,争取我省钢铁企业融入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发展战略,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战略重组。支持省内钢铁企业与具有技术、市场和资源优势的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进行战略重组,比如借河北等省份产能外移之机,承接部分外移产能,利用其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资本技术优势,解决我省钢铁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增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省内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的优势民营钢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对区域内的民营钢铁企业进行重组,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推进前向联合,鼓励钢铁企业与拥有铁矿资源的企业联合,与煤炭、焦化等能源企业加强战略协作,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积极推动后向联合,鼓励钢铁企业与省内用钢大户加强合作,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兼并重组,推进钢铁企业成立包含上下游行业的产业联盟,更好地抗御来自上游或下游产业的风险,提高钢铁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篇(7)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很多国有企业实行主辅分离改革,将原来实行“厂办双管”的厂办大集体统一划归集体企业管理。集体企业在没有任何市场准备和过渡的情况下脱离集团公司,独立走向市场,多年来依赖集团公司扶持和安置型企业所形成的冗员众多、负担沉重、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等问题突出显现出来,厂办大集体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大批企业停产,大量的职工下岗放假,职工队伍很不稳定。

一、当前制约我国钢铁企业的转型升级的因素分析

(一)产量增加价格降低,行业利润整体偏低

2013年上半年,全国钢铁企业共生产粗钢3.57亿吨,同比增长1.8%,但根据数据来看,自2013年4月下旬至7月6日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表明,全国钢材价格较去年同期降幅达到14.43%。而销售利润更是从去年同期的3.06%,降到仅有0.13%。钢铁行业利润大大下降。

(二)钢材需求疲软

当前,我国对房地产加强了宏观调控,并且缩短了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而汽车产业、造船产业等其他主要用钢行业对钢材需求增长幅度也开始放缓,所以一方面钢产量增幅较快,价格下跌,另一方面市场对于钢铁需求增速放缓,导致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压力剧增。

(三)成本不断提高

当前,一方面钢铁企业的主要原料铁矿石的价格一路走高,2012年底的每吨价格为136.3美元,进入2013年以来此价格最高升到152.9美元,钢铁生产的成本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钢铁企业成本融资成本较大,资金回笼困难。这两方面造成当前钢铁企业成本大大增加。

二、针对当前问题,集体企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的方向

为求得集体企业生存和发展,集体企业需要实施“企业转制、产品转型、市场转向,大力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加强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的生产经营方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取得新的发展。形成较强的能够为集团公司生产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的能力,同时开拓了集团公司以外的社会市场和国际市场,生产经营涉及机械制造、机械加工、精细化工、工业工程、设备维护检修、生产服务作业等产业和行业,实现从单纯依赖集团公司向自我生存发展的转变。

(一)积极推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增强企业生机与活力

国务院2005年就下发了《关于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国函[2005]88号),依据国家和省市政府的指导意见,集体企业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集体企业的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并逐级上报有关部门。

我们的设想是依据国家政策,结合集体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尝试进行模拟改制试点,大胆探索,为全面实施改革改制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二)以围绕改进生产方式,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围绕集团公司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发新的产品和项目,加快推进现有产品的优化升级,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核心产品和技术,力求在冶金车辆等装备制造、冶金备件制作与修复、精细化工产品、钢材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整合内部资源

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整合内部资源,为集团公司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配套服务。要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把同类活源向专业化服务水平较高的队伍集中,把同类项目向有品牌效应的企业集中,把专业化队伍做大。把特色化服务做强,进一步扩大综合配套服务领域,尽快实现从单一市场向多元市场转变,从传统服务向特色服务转变,从自我发展向合资合作发展转变,从提供单项产品向提供综合配套服务转变。切实提高产品制造能力,提高专业化服务和综合配套服务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精细经营能力。

三、改革思路分析

针对当前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集体企业应该深入当前市场化改革,转变发展思路是基础。在当前钢铁市场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下,钢铁行业应当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到企业的实际行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钢铁行业高盈利时代建立的追求高产量的传统发展思路,改为以长期稳定的发展为第一价值目标。钢铁企业只有认清现实,摒除“等、靠、要”的思想,放开手脚在市场里拼搏,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壮大。

集体企业当前应当抓住有利时机,积极进行本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并且促进钢铁工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将以下四方面工作为核心进行产业调整升级:一通过改善钢材的品种品种、提高钢材质量,生产更多高强度、耐腐蚀、长寿命的优质钢材,从总体上减少用钢量;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面和突破口,坚持绿色发展,将注意力真正的放在降低能源的消耗、污染的治理和排放的减少上;三是延伸、优化产业链,通过与下游用户进行对接,信息交流等,以便突出专业化和实现差异化,将产品提升为包含服务以及信誉的品牌;四是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在“两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促进工艺、技术、装备、管理的全面提升,培育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总结:我国的集体经济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所特有的一种经济模式,所以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集体经济企业的领导人充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先进制度,在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的经济政策等充分了解后,进行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为我国集体经济摸索出一条最适合的路。

当前,面对严峻的形势,钢铁行业改革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也更加迫切。但是对于钢铁行业来说,现在的危机正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改革,集体企业将把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创新能力和运营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必将为日后行业的复苏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也必将大大提升中国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卢春雪;冶金行业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第31卷第11期

[2] 李锦华,肖辉勇;冶金企业的安全管理;南方金属;2001年10月第122期

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篇(8)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要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两个方面加紧推进。

信息系统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研究和开发项目,一直受到世界各大钢铁企业的重视。随着全球钢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都在不断地投入资金用于开发、完善自己的企业信息系统。据了解,这些企业每年用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费用一般占总利润的3%左右。国内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也相当迅速。目前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有宝钢、武钢、鞍钢、首钢、邯钢、太钢、济钢等,其它钢铁企业也纷纷上马信息化项目。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全国将有更多的钢铁企业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实现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仓库的一体化管理,保障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同步。

一、安钢开展信息化的必要性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过50多年的发展,集采矿、炼焦、冶炼及机械加工、冶金建筑、运输商贸于一体,生产中厚板、炉卷板、热轧卷板、高线、螺纹钢、圆钢、角槽钢、球墨铸管等30多个品种、2000余个规格的钢铁产品及化工产品,钢产量已达到千万吨规模,成为国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河南省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近年来,安钢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制定并迅速实施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工艺结构的升级换代,实现了装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产品专业化的改造,正在朝更高的目标迈进。随着安钢“三步走”的完成,企业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组织目前是以库存生产和订单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2)管理机制属于职能型管理模式,实行两级核算、计划成本、资金集中、多级计划、多级仓库、分散采购的管理方式。

(3)业务处理方式是大量的手工业务处理加部分初级的计算机应用,两者交叉并存。

(4)信息化应用基础比较薄弱。IT组织结构采用分散管理的形式,IT管理人员分散于各单位之间,各单位进行自己的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缺乏整体考虑;IT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偏低;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集成度不高,数据重复录入无法共享,各系统都是 “信息孤岛”,降低了业务系统的整体效用。安钢领导层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也是建设千万吨级钢铁企业的需要。安钢分两期进行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一期规划正在实施,总投资已超过1个亿元人民币。

二、 安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安钢制定了与公司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以需求为导向,以合理的业务流程设计和数字化管理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为核心,以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制造执行系统(MES)为建设重点,全方位推进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整合,实现“集中管理,协同作业,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采用模式

众所周知,钢铁企业信息化路线有“三种模式”之争,即大规模定制、通用商业软件、钢铁行业套件加少量开发。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大规模定制需要企业有丰富的IT人才储备,通用商业软件模式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整合能力,能够掌控各IT供应商在集成方面的投入力度,而行业套件加少量开发需要选择一个有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

根据汉普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的项目规划,结合同行业信息化建设经验,安钢最终选用了SAP ERP套件加少量开发的模式。SAP不仅可与绝大部ERP系统兼容,而且也与世界上主要的MES系统兼容,其不仅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还有很强的适应性,针对不同的行业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2.实施范围

安钢一期ERP信息化建设围绕股份公司管理业务及核心生产工序展开实施,范围包括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的主要管理部室、铁前系统、炼钢系统、轧钢等主体生产厂和辅助生产单位20多个。一期上线有ERP包括生产计划(PP)、物料管理(MM)、财务成本管理(FI/CO)、质量管理(QM)、销售与分销(SD)、商务智能(BI)等6个模块;三级有宝信软件开发的二炼轧1780、金自天正开发的一炼轧炼钢到二轧两个MES和红河谷公司实施的广义计质量系统。

3.信息化集成

安钢本次信息化项目选用SAP XI作为系统集成平台。SAP XI 提供了开放式的集成技术,对SAP与非SAP系统的集成进行集中处理。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应努力的做到以下几点

1.进一步统一对信息化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信息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变化、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信息化工作是“一把手”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关键在一把手。各单位、各级领导要进一步统一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2.强化规划意识

统筹组织,有序进行,整体推进。要充分考虑业务之间的互相衔接和不同阶段的延续性,有计划地实施,重点解决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不能搞一哄而上,不能搞形式主义,避免造成信息孤岛、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规划的集团公司统一的几大管理信息子系统,必须由集团公司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3.重点推进信息化应用开发

网络是基础,应用是目的,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应用。从现在开始,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已进入以应用开发为重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要坚持以需求带应用,以应用促发展,加强技术攻关,提升冶炼综合自动化水平,提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积极推广具有显著安全效益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应增强信息化需求意识,加大推进力度,早日实现集团公司集团级管理信息化。

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31-04

引言

中部地区资源丰富,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和江西省的有色金属资源为钢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证。中部发展则国家强大,所以,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的经济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钢铁产业对中部地区的支撑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一系列产业的发展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但是,我们以前评价企业的绩效更多的是从财务的角度来分析,没有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赋予企业的责任以及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等复杂性,导致结果会有些偏颇。因此,本文试图从综合绩效方面对中部地区钢铁企业进行评价及比较,可望为中部地区的上市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中部地区钢铁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中部地区钢铁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年产量已突破5 500万吨,在全国钢产量的比例已达到10%以上。然而,由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的国民经济也不能幸免于难。钢铁产业作为国家的传统及基础行业,在应对风险和危机的过程中,显现出来很多问题:一是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技术水平偏低;二是产能过剩,国际话语权轻;三是国际竞争力弱,内部竞争无序;四是环保仍需提上日程,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但是,在面临突出问题的同时,中部地区的钢铁企业也存在发展的机遇:一是中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了钢材的消费。二是政府支持钢铁产业的发展。钢铁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产业。政府将钢铁产业定位于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国家多次颁布政策、法规和文件等支持钢铁工业的发展。

钢铁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且又处于产业整合和调整的关键时期,对其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中部地区钢铁企业科学合理健康发展。

二、综合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本文基于企业价值理论,以企业价值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正相关关系入手,从三重绩效的角度来评价企业。能够使企业的价值更合理的体现企业产品、经营方式、经营策略和品牌,使企业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自己的诚信形象和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人们认识到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企业卓越的绩效来源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忠诚协调的关系。因而本文认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协调和睦的关系是企业经营机会和竞势的来源,企业只有与各利益相关者保持协调的关系,才能获取竞争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本文基于第三个阶段来构建相应的上市钢铁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综合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本文对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主要从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方面来进行。经济绩效包括:盈利能力(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营运能力(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发展能力(总资产增长率、资本保值增长率、财务杠杆系数);环境绩效包括:环境影响(吨钢SO2排放量、吨钢烟粉尘排放量),资源消耗(吨钢COD排放量、吨钢综合能耗、吨钢新水消耗量),环境治理(水循环率、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社会绩效包括: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就业贡献),社会影响(社会捐赠、社区服务),产品责任(产品质量认证、顾客满意度)。

(三)数据获取与处理

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其中,定量指标包括评价经济绩效指标和环境绩效指标;社会绩效指标中的“工资福利”、“就业贡献”、“社会捐赠”等指标也为定量指标,数据根据企业的相关资料可以直接获得。“客户满意度”等指标按照百分制,也可以转化为定量指标;“社区服务”指标为定性指标,主要是结合企业人员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及企业的相关新闻等分为了五个等级,第五个等级为最好,第一个等级为最差,分别给予打分。“是否通过质量认证”的依据为:如果回答“是”则取l,如果结果为“否”则取0。

因此,本文中存在定性和定量两类指标,量纲不同,就需要做归一化处理,目的就是把各类量纲不统一的数据,经过变换,换算成无量纲的表达式,这样数据便有了可比性,使得能够很方便地分析和比较数据。借鉴吸收了非线性无量纲和直线型无量纲处理方法,用无量纲处理方法处理正、逆项指标。

正向指标: (1)

逆向指标: (2)

式子中,字母i代表 1,2…,m(m为指标数);字母j代表l,2…,n(n为指标数)。

(四)评价方法

选用了不使用权重只需根据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的突变级数法对企业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价,能够较科学地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

三、上市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一)对象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安钢,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山西太钢不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钢,位于山西省)、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钢,位于安徽省)以及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下称武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为研究对象。经济绩效的指标主要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各企业所的年报和国泰君安数据库各企业的财务指标数据。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各企业的2010年、2009年和2008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页以及互联网上有关企业新闻的介绍。

(二)数据处理与评价

利用上文中公式(1)和(2)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通过三重绩效评价可计算出2010年4家钢铁企业的各级指标得分情况。如表1。

同理,根据2009年度的相关数据可以算出安钢、太钢、马钢和武钢2009年的各项指标数值。如表2。

根据2008年度相关数据可以计算出安钢、太钢、马钢和武钢的各项指标数值。如表3。

企业绩效静态协调度评价:

根据公式求得企业的三重绩效矢量值,以安钢为例

企业绩效静态协调度:

同理,可分别求出安钢、太钢、马钢和武钢的2010年、2009年和2008年的静态协调度分值。如表4、表5、表6。

企业绩效动态协调度评价:

以安钢为例,计算企业的2010年动态协调度分值,代入公式:

同,可求出2010年太钢、马钢、武钢的动态协调度分值:

经过修正后的企业三重绩效综合评价值

根据公式,计算修正后2010年4家企业的三重绩效的综合评价值:

按照安钢的计算过程,四家钢铁企业的三重绩效的综合评价值见下表7:

表7 安钢、太钢、马钢和武钢的三重绩效的综合评价值

(三)结果讨论

由表7可以做出4家钢铁企业近3年的综合绩效的比较图。见图1。

首先,从纵向上比较。由图1可以看出,在近3年内,修正后的4家钢铁企业综合绩效的比较,安阳钢铁2010年的总资产为314亿万元,在4家上市钢铁企业中属于中小型的钢铁企业;2009年的综合绩效比2008年的综合绩效有所降低,但是2010年,安钢勇于迎接挑战,在异常困难的形势下,仍然创造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又一次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太钢面对经济危机不仅没有受到较大的影响,反而顶住了压力,在所有企业都亏损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品牌和700多项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2009—2010年综合绩效都比2008的综合绩效提高了较大幅度。可以看出,马钢的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近3年的综合绩效不断提高;经济绩效上,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公司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主线,努力增产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率;深化主辅联动,使系统经济运行得到了稳步提升;改革采购体制,原燃材料采购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积极推行大客户营销制度,钢材产销率保持100%,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武钢近3年的综合绩效虽略有所下降,但作为中部地区老牌钢铁企业,有应对危机的举措和经验,基本在经营上算是保持了稳健经营。但是,2010年的综合绩效要低于前2年。经济危机期间,国家4万亿的财政政策投资于铁路和建材方面,使得武钢这种大型的国家企业可以免于经济危机的冲击。最终,如何依靠自身的战略调整走出经济危机,才是武钢最重要的问题。综合绩效的降低,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武钢未来的发展潜力有所下降。因此,武钢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产品结构,深度整合产销研各方力量,测算各产线具体品种规格的盈利能力,并进行效益排序。利益相关者受到重视的现在社会,还要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从横向方面来看,4家钢铁企业都是中部地区各省上市的龙头钢铁企业,无论是对各省的发展,还是对于整个中部区域的发展都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发展最具潜力的是山西省的太钢不锈,2010年的综合绩效在4家钢铁企业中最好。从分类指标来看,太钢的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在4家钢铁企业中都是最好的说明太钢的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高品质、高质量、高服务、高技术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重视员工的成长和对社会的责任,这些优势使太钢在未来的几年发展中最具有潜力。马钢2010年的综合绩效仅次于武钢。虽然马钢和太钢和武钢比较起来,从财力和总资产上都要低于武钢。但是,这两家企业无疑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因为我们现在看的是企业的长远的发展能力,而不只是单纯的以滞后财务指标作为评价的结果。武钢的综合绩效虽然在2010年有所下降,但是相比较起来,还是处于整个行业的领先地位。但必须从自身找原因,积极地探索发展的新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努力提高自身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王冬年,刘雪梅.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回顾与思考[J].会计之友,2009,(8).

[2] 王举颖,汪波,赵全超.基于BSC和ANP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2006,(4):60-64.

[3] 葛宝山,张险峰.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情报科学,2011,(5):766-787.

[4] 赵红.企业战略优先性选择与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关系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9,(8):90.

[5] 肖彦,毛小芬.突变级数法在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9).

[6] 邓汉慧,赵曼.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3):41-46.

钢铁企业安全工作总结篇(10)

到2025年,钢铁产品与服务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钢铁企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活力强、经济效益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产品服务、工艺装备、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

第一条 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实现升级。大中型钢铁企业品种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国际化钢铁制造标准;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与国际接轨,实现由钢铁制造商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材料服务商转变。

钢铁产能基本合理。到2017年,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产能规模基本合理,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行业利润率及资产回报率回升到合理水平。生产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鼓励推广以废钢铁为原料的短流程炼钢工艺及装备应用。到2025年,我国钢铁企业炼钢废钢比不低于30%,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基本建立。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 000吨/人·年,先进企业超过1 500吨/人·年。

组织结构优化调整。兼并重组步伐加快,混合所有制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实现国内有效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形成可支撑行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和研发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先期介入、后续服务及推广应用功能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和产业联盟等创新平台,构建起世界领先的科研领军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大中型钢铁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20%,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低于1.7%。

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行业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及云计算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两化融合技术和评价标准保障体系渐趋完善,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全面普及,两化融合成为钢铁行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重点统计企业中应用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简称MES)的比重超过80%,全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占销售总额比重达到20%,建成一批钢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第二条 节能减排

到2025年,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工序能耗全面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560kgce,取水量下降到3.8 m3以下,SO2排放量下降到0.6 kg、烟粉尘排放量下降到0.5 kg,固体废弃物实现100%利用。

第三条 资源保障

到2025年,铁矿石供应渠道和交易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进口铁矿石权益矿和贸易矿发展并举,实现权益矿、协议矿和现货矿多元发展,基本形成合理、稳定的全球铁矿资源保障体系。国内铁矿业有序发展,国内矿山与国外矿山互补的合理保障体系,以及再生矿产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第四条 市场环境

政府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不断加强,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行业内得到较好的执行,基本构建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和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形成公开、诚信、社会监督的监管体系。

第二章 市场准入

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要求,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布局、工艺装备以清单形式,节能环保以底线思维理念,完善准入标准。

第五条 生产布局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满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节能减排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等要求,并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合理布局。

第六条 工艺装备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不得采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和淘汰类的工艺装备。

第七条 节能环保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能耗应满足《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准入值的要求。

新(改、扩)建钢铁项目各工序污染物排放应满足《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轧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的要求。

第八条 节约用水

新(改、扩)建钢铁企业吨钢取水量、水重复利用率应满足《节水型企业钢铁行业》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 节约土地

新建、改造钢铁项目建筑系数不小于30%,容积率不小于0.6,绿地率不超过15%,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占比不超过7%。

生产规模大于500万吨钢的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8 m2/t钢,生产规模500万吨及以下长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1.0 m2/t钢。短流程钢铁项目用地指标不大于0.2 m2/t钢。

第十条 安全生产

钢铁企业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具备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钢铁企业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生产环节必须采取和配备符合相关规定的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和防护设施,重大危险源应有检测、评估、监控措施以及应急预案和救援体系。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设计、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必须依法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验收。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对焦化、氧气制备及相关气体制备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必须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生产活动。

第十一条 监督管理

2017年底之前,新(改、扩)建炼铁、炼钢项目严格按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程序及要求,制定置换方案,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控新增产能。

结合市场准入要求,加强对新(改、扩)建钢铁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引导钢铁企业规范发展。

第三章 市场退出

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完善钢铁企业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效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矛盾。

第十二条 依法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能耗限额标准等法律法规。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责令限产或停产,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依法予以停业、关闭。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基准值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水价、电价,促使其退出。

第十三条 依规淘汰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遵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

第十四条 引导退出

现有钢铁企业达不到本产业政策准入要求的,应积极改造升级。经改造仍达不到准入要求的,应逐步退出,有序压减过剩产能。鼓励现有城市钢厂积极实施环保搬迁。

第四章 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围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主线,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品升级、组织调整和技术进步。

第十五条 产品结构调整

淘汰落后钢材产品,提升量大面广的普通产品质量和性能,加大高强度、高抗腐蚀性、高专项性能等关键钢材品种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发展功能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等先进钢铁材料,加快材料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及工程化的技术研发,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实现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第十六条 标准升级

加强对钢材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合理制定钢材消费行业的用钢标准,加强钢材产品标准与下游行业用钢标准、设计规范以及国际标准的衔接协调,及时组织修订。

第十七条 消费升级

大力推广应用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长寿命等高性能钢材,加快钢铁产品升级换代。深入推广应用400 MPa钢筋,试点示范使用500 MPa及以上高强抗震钢筋、耐候耐火耐蚀钢筋等。

第十八条 服务升级

构建和完善新型高效客户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服务标准化作业。鼓励供应商先期介入模式,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十九条 兼并重组方式

鼓励钢铁企业通过收购、股权转让、技术入股、管理整合以及民营资本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质性联合重组,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退出低效产能。

第二十条 兼并重组方向

支持优势钢铁企业强强联合,实施战略性重组;鼓励具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鼓励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兼并重组,依托产业链优势提高竞争力;引导省(区、市)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优强企业主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改造升级。

第二十一条 兼并重组监管

加强和完善对重大的企业兼并重组交易的管理,对达到经营者集中法定申报标准的企业兼并重组,依法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进一步完善外资并购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维护国家安全。

第二十二条 兼并重组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咨询评估、调查研究、分析预测、信息数据、政策法规等服务。

加强兼并重组的统计信息工作,构建企业兼并重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制度。整合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信息资源,畅通统计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进一步发挥兼并重组部际联席协调机制作用,解决企业兼并重组和跨国并购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评估和监督检查。

优化信贷融资服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落实完善财政、税收、土地使用、职工安置政策。

第二十三条 体制改革

鼓励钢铁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允许员工持股,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社会化、公众公司。

第二十四条 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优强企业创新骨干作用。

在关键领域和重点产品方面,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和强基工程为依托,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钢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和协调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研发投入的效率。

鼓励钢铁企业建立用户导向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深入推进钢铁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国产化和“走出去”。

第二十五条 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培养成长的通道建设和发挥才能的激励机制,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以形成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二十六条 支持技术创新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研究制定《钢铁产业技术政策》,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

第二十七条 两化融合

完善钢铁工业两化融合推进体系,大力推广实行钢铁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加大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构建“两化”融合共性技术开发公共平台,重点突破智慧钢铁两化融合产业升级技术。

加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商业智能平台建设,以及物联网、设备监控技术、绿色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融合,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智能工厂。逐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物理系统推动生产制造系统的数字化和虚拟化,打造全生命周期系统集成、柔性制造、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开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期货、物流等服务新领域,促进产销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加速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共创共享产业链价值。

第二十八条 技术方向

工艺技术发展方向:绿色、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低碳钢铁制造技术;高效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高效率、低能耗、长寿命综合冶炼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集成技术;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设计与制造技术;高精度、高效轧制及热处理技术;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面向全流程质量稳定控制的综合生产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钢铁制造技术。

钢铁品种发展方向:建筑桥梁用钢;能源用钢;船舶及海工用钢;汽车与轨道交通用钢;关键特殊钢。

第五章 环境保护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排污制度,钢铁企业必须实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量必须满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许可排污量要求。

第二十九条 信息公开

建立钢铁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机制,钢铁企业应及时公开自行监测和污染物排放相关信息,定期编写和企业环境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第三方环保监测、信息通报制度。

第三十条 清洁生产

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鼓励采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升级改造,从源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现有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应达到《钢铁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三级及以上要求。

第三十一条 环保设施

钢铁企业必须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配备先进高效的除尘、脱硫、全厂污水处理站等环保治理设施,并确保同步运行。烧结、焦炉、全厂废水总排放口等重点排放源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地方环保部门联网。钢铁企业各类固体废弃物必须实施综合利用或安全妥善处置,危险废物贮存处置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

第六章 资源保障

鼓励钢铁企业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拓宽国际化发展道路。

第三十二条 国内开发

矿山开采须遵循矿产资源法,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做好安全生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以及矿区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等,禁止乱采滥挖。

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内铁矿资源,加大找矿力度,提高国内铁矿资源保障能力。支持低品位矿高效采选冶技术的研发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差异化管理试验区,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铁矿资源开发项目进展。

加快冶金矿山资源税改革,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冶金矿山可持续发展。

第三十三条 国际开发

加强海外矿产资源开发,通过控股、参股、收购、合作等多种方式掌控资源,建立铁矿、铬矿、锰矿、镍矿、废钢及炼焦煤等生产供应基地,提升权益资源量。

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研究实施资本运作,加快推进矿产资源由资源增量向资源增值转型。

第三十四条 国际贸易

加强国内钢铁企业与铁矿石供应商的协调,建立长期稳定的铁矿石进口渠道。充分利用期货、指数等金融工具,推进和构建公开透明的铁矿石市场价格机制。

第三十五条 再生资源

建设再生资源保障体系。按照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要求,规范行业管理,构建产业化的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规范管理废钢资源流向,加强回收废塑料及废橡胶,积极发挥钢铁企业消纳社会废弃物的功能。

第三十六条 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推进废钢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制定支持废钢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

第七章 资源能源节约

钢铁企业应积极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能源审计、能源统计和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七条 固废利用

加快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废钢资源回收利用。鼓励含铁除尘灰、尘泥、氧化铁皮在厂内高效循环利用;鼓励对冶炼渣、脱硫渣、炉渣开展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加快制定冶金固废综合利用的技术、产品和应用标准,重视拓宽综合利用产品市场。

第三十八条 节水

钢铁企业应执行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设置完善的节水管理机构,建立节水考核制度,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创建节水型企业。

钢铁企业应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编制水平衡测试报告,并逐步开展用水审计,建立用水档案,制定企业用水评估报告。钢铁企业应执行节水管理“四到位”制度,即企业应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钢铁企业应完善供水三级计量体系,建立用水在线监测系统,按要求配备水计量和监测器具、仪表。

第三十九条 节能

钢铁企业应充分回收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能,主要工序能耗达到国家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能源消耗总量达到所在地能源总量控制要求。

完善钢铁行业能效标准体系,制定“领跑者”能效标准,建立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明确行业标杆,鼓励企业充分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全行业能效水平提升。

第四十条 能源审计

钢铁企业应完善项目建设节能评估及后评价制度,推进能源对标、诊断和挖潜。归入重点用能单位的钢铁企业,定期向节能主管部门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并公布企业能源利用及节能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一条 能源管理

钢铁企业应建设企业能源管控中心,采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使用,以及二次能源利用实施动态监控和管理,实现能源管理信息化、能源介质协同平衡和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等,推进系统节能降耗。

第八章 国际化发展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开对外商投资国内钢铁领域的限制,境内外企业享有同等的投资政策。

第四十二条 国际化发展

支持国内企业加快国际化发展,在其他国家、地区参与并购或建设钢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构建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营销渠道。

鼓励外资参与国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建立健全技术、资源、品牌、营销渠道、管理理念和融资服务等共享机制。

鼓励国内钢铁生产、工程技术、设备制造和咨询服务等企业间的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冶金技术、成套装备、智力服务等产品的出口。

第九章 市场环境

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国内钢铁产业的服务和监管,建立行业征信体系,以及行业预警预测系统,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四十三条 市场公平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查处地方政府给予钢铁企业的财政返还、电价补贴、税收减免、低价出售土地等各类违法违规实行优惠政策行为。

加快下游用钢行业“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步伐。

第四十四条 诚信系统

建立健全钢铁行业社会征信体系,强化信用监管,运用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等手段,促进钢铁企业守合同、重信用。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要求,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犯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钢铁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在经营、用地、投融资、进出口、安全许可、生产许可等方面予以限制和禁止,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制度。

第四十五条 行业预警

建立钢铁行业产能、经营预警预测系统,加强行业有效自律,促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第十章 其他

本产业政策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有关部门修订报国务院批准,并监督执行,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中介机构、企业等相关单位执行遵守。

上一篇: 自愿承担责任书 下一篇: 企业元旦贺词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