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1-27 19:26:56

乌鸦喝水教学

乌鸦喝水教学篇(1)

(1)乌鸦不仅是个孝顺的好孩子,还十分聪明可爱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另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

(2)出示课题,学习“乌,鸦,喝”三个生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三个字。

2、合探

(1)明确学法:用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课文内容。

(2)教师范读。

(3)学生回答:课文写了关于乌鸦的什么事?

(4)对老师的朗读做以评价,为生的自读自悟做好准备。

(5)学生自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顺。并自学课文中的生字。

(7)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的生字和课文的朗读情况,然后汇报。

乌鸦喝水教学篇(2)

《乌鸦喝水》这则寓言的教学,我已观摩过许多次,早已烂熟于心。但这一次,我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通过教师启发,大部分学生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唯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一语惊人,听课的教师都低声交谈起来。执教者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她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孩子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执教者显然有些发怒了。在学生们的齐声“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

课后,我独自找到了他,向他请教“乌鸦为何不一定喝到水?”开始他十分胆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经我再三鼓励,他终于道出了原委。“昨天我和康康玩过了,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能喝到水。而书中只说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真聪明!”我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孩子终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分表现了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才有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吗?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被老师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学生的反面素材。一个极富创造力的见解就这样被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许就会夭折在课堂这个摇篮里!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以上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地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学生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那么,教学的意义也许就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给学生一点“阳光”吧!让祖国的未来“灿烂”地成长!

乌鸦喝水教学篇(3)

师:乌鸦很聪明,会利用瓶子旁边的小石子喝到瓶子里的水。可是,如果瓶子的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

学生自思自议。

生1:乌鸦可以去找一根吸管,放进瓶子里,不就喝着水了吗?

师:你这只乌鸦可就省力多了。

生2:乌鸦如果把瓶子推倒了,就可以喝着水了。

其余学生急不可待地要反驳。

生3:你这个办法不行。你把瓶子推倒了,水都流到地上了,被地板吸干了,岂不是前功尽弃?

师:是啊!要考虑到这一点。

生4:我就把瓶子斜一点点,不全放到地上。

生5:乌鸦又没有手,怎么能扶得那么好呢?要是它一不小心,扶不住,瓶子就会摔倒地上打烂了。

师:大家考虑得很周到,能不能把这个办法改进一下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6:我有办法。乌鸦可以先用爪子把地上的沙子挖起来,堆得像小山那样。再把瓶子靠在上面,不就可以喝到水了吗?

教师连忙根据生6的描述画了一幅简笔画在黑板上。

师:现在这样行吗?

学生齐鼓掌。

师:通过大家齐心合力地思考,我们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

学生对于同学提出的办法,纷纷提出改进意见。这样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在新的情境中思考新的应对办法,对别人的办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自己的办法进行不断修正,在表述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的适时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见解是有意义的,从而更进一步激起学生对思考的兴趣。

在学生充分进行拓展思维训练后,我还将这些创新思维的成果抓住,让学生将想说的话定下来。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乌鸦听了可高兴了,它说下回再遇到这种情况就难不倒它了。你能猜猜,乌鸦会怎么做吗?我们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吧。

以下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成果记录:

生1: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看到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乌鸦的嘴巴太大了,伸不进去,喝不着水。它就开始想办法。想啊想啊,想出来三个办法:(1)我可以用吸管喝水。(2)我把麦秆放进瓶子里,麦秆是空心的,我就可以喝到水了。(3)我把瓶子小心地、慢慢地倾斜,这样就可以喝到水了。

生2: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忽然发现路边的一块石头旁有一个瓶子,乌鸦高兴极了,于是它把嘴巴伸进去,可是瓶子的口太小,它的嘴巴根本就伸不进去呀,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一根吸管,就把吸管放进瓶子里,乌鸦痛痛快快地喝着了水,口不渴了。

生3:有一天,乌鸦在山上玩。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一边飞一边找,终于找到一瓶水。但是瓶子里的水少了,乌鸦喝不到,怎么办呢?乌鸦想出了一个办法,乌鸦用力把瓶子推倒,水一滴一滴地流出来,乌鸦终于喝到水了。

生4: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沙子,乌鸦就用翅膀和爪子把沙子堆成一座小山,乌鸦把有水的瓶子斜靠着小山,乌鸦就喝着水了。

乌鸦喝水教学篇(4)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3、知道遇到困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乌鸦喝水过程的课件

2、乌鸦的头饰和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介绍你知道的乌鸦知识

2.出示课件上的乌鸦图。问:你觉得乌鸦好看吗?课文里介绍了一只可爱的乌鸦。它可爱在哪里呢?读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3.板书课题:乌鸦喝水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2.范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想,故事里的乌鸦做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这只乌鸦吗?想到多少说多少。

3.逐段朗读,边读边感悟。

(1)谁愿意来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从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①谁能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那种心里着急又找得好辛苦的语气?(几个同学练读,评议。)谁能扮作一只小乌鸦,边读第一句边创编几个动作?

②小组讨论:

“乌鸦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认为该怎样读?如何表演?”

③小组汇报:

④指名表演朗读。学生评价

(2)朗读第二自然段,同桌讨论:看见许多小石子,怎么就能想出办法呢?说说你的办法

(3)分小组合作实验:在矿泉水瓶里装少许水,往里面加小石子,体验水渐渐升高的现象,尝试说说水升高的原因。

读一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说一说:

〔4〕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乌鸦成功的喜悦。)

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①生读句子,思考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

②“一个一个地放”是怎样放?

③学生上台演示

(拿出预先准备的装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台,拿起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放三个后,师示意生暂停)

(问同学):这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吗?

④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

示意学生继续一个一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体会瓶子里的水是怎样渐渐升高的?)

⑤为什么放进石子,水就会升高?

⑥乌鸦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

⑧小结: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

1.激趣:播放乌鸦喝水过程的课件。

你怎样评价这只乌鸦呢?想不想把乌鸦喝水的故事介绍给别人?

2.教师范读

3.学生一边读一边给课文内容编些动作,以帮助记忆课文。

(1)对照课文自己创作,尝试把课文表演出来。

(2)请几个同学汇报。大家帮助修改。

(3)大家练习创意朗读表演。

(四)识记生字。小组合作认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语文实践活动

1、“我是聪明的乌鸦"

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聪明的乌鸦该怎么办呢?

2、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好,小组合作讨论。

3、学生带头饰表演,评选最聪明的乌鸦。

(三)识字写字

1.学生自己在课文里找到要求认的和要求写的字,在课文中勾画,再读一读。

2.在“我会认”的生字中,有两个字长得可像象了,谁最先找到?(喝、渴)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同?怎样记住?(看偏旁,想意思。喝水要用口,“喝”字是口字旁;口渴需要水,“渴”是三点水。)

3.识记“喝”和“渴”,用的是什么方法?小结:是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生字。找一找,生字中还有哪些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汉字形近?你能用这个方法学习其他生字吗?学生汇报。(乌-鸟石-右办-为)

4.写字指导

(1)复习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

(2)找一找,哪几个字写的时候是“从左到右”?(找、许、法)这几个字书写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左边都是部首边,写窄长一些,右边写宽点)

(3)写“石”符合哪条笔顺规则?“办”呢?写时要注意什么?

5.书写练习

(1)教师强调书写姿势:“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不忘掉。眼离本子有一尺,手离笔尖有一寸。”书写习惯:“描一描,写一写,看清笔画写正确。”

乌鸦喝水教学篇(5)

质疑乌鸦喝水有更值得思考的一些深层内涵,至少表明几个问题。一是真理或真相的发现是一个过程;二是实践的确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尽管这话有点说腻了;三是真理也分两种,一是相对真理,二是绝对真理。

乌鸦衔石喝水当然不完全是真的,但也并非完全是假的,因为要有一定的条件。试验证明,当瓶子中的水位高于瓶子的一半,瓶子是瓶身大和瓶口小的细口瓶,以及乌鸦所投入瓶子的石子是小石子时,就有可能让水涨到瓶口,乌鸦喝到水;反之,水就不可能涨到瓶口,乌鸦也就喝不到水。简言之,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石头之间的缝隙体积和水量体积的比例有关,如果石头缝隙体积大于水量,即便乌鸦投石头到瓶子里并堆满瓶子,也无法让水涨起来喝到水。

对乌鸦喝水的质疑直指一个要害,很多时候,人们习惯于把事情绝对化,即便是在教孩子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时,也把相对真理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

即便世间存在着绝对真理,也并非是指一种认识或结论是对客观世界及其无穷本质完全的、无条件的、绝对正确的反映,而应当是对客观真理有条件的、最贴近的和最相似的认识。

乌鸦喝水教学篇(6)

二、以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的学习

语文课文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理解课文内容必须与当时的情景结合。例如,在《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叠一只小乌鸦,并准备一个高脚小口瓶子,让学生自己实践,想办法让自己的乌鸦喝到水。学生们不断尝试,有的学生想到把瓶子放倒,有的学生想到把瓶口用石头砸破,有的学生想到自己拿瓶子喂乌鸦喝水等等,学生的方法千奇百怪。这时教师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乌鸦想到了哪些办法,哪个办法使乌鸦喝到了水,哪些办法乌鸦没有喝到水,为什么那些办法没有让乌鸦喝到水。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实践,逐渐画出文章中的几种方法以及各种方法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也就是逐渐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以乌鸦为主体展开思考,有的同学思考,乌鸦用嘴衔着石头力气不够大,打不碎瓶子,而且破的瓶子会把乌鸦弄伤,有的同学说乌鸦力气不够大,瓶子倒不了等等,学生在讨论中体会乌鸦的智慧,并体会到遇到问题发挥智慧的重要作用。

乌鸦喝水教学篇(7)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引导他们敢于质疑、提问,善于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我教《狐狸和乌鸦》这篇寓言,我试着以“质疑问难”来组织教学过程。先引导学生对“狐狸骗走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块肉”这一课文主要内容进行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如:狐狸为什么骗乌鸦嘴里的肉?狐狸是怎样骗走的?乌鸦为什么会受骗?……从而逐步理清课文的层次。然后,引导学生就课文的重点进行质疑,以加深理解寓言中的形象。如,在读到“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想了想”,问:你觉得狐狸为什么想了想?狐狸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又如,课文对乌鸦受骗的经过有一段生动的描写,可让学生先找一找,乌鸦听了狐狸话后的三次不同反应的句子读一读。接着问:读到这里,你认为乌鸦开始为什么不作声?后来又为什么唱起歌来呢?最后引导学生对寓意进行质疑:学了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样层层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维来寻求答案,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意见。锻炼学生从小把握事物的本质,自行探索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古诗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教《乌鸦喝水》一文,课文内容浅显,插图又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再加上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学生容易读懂、领悟。都明白“乌鸦会动脑筋,想出了往瓶子里放小石子的好办法,终于喝到水的”。有的同学说乌鸦看到旁边长着许多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小花、小草,乌鸦细心地发现,有一种草的茎是空心的,于是它就摘下茎当成吸管,很快地喝到了水。我及时给予了赞扬,夸他聪明、爱动脑筋,能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可有个同学说“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这时,我鼓励他,给充足的时间让他说明原因:“因为瓶子里只有半瓶水,如果石子放多了,会把水淹没,乌鸦就不一定能喝到水。”听到这极富创造性的见解时,我惊喜不已,马上意识到新的生成产生了。我鼓励他、肯定他,更加表扬他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新课标的实践中,只要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坚持不懈,并适时而有针对性“点”“拨”、引导,就会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逐渐形成,并能不断提高。

乌鸦喝水教学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探索让瓶子里的水位升高的方法。

2.发现材料的质地、大小与水位上升快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小石子、骰子、纸球、棉花、雪花片、积木;玻璃球(大小两种)、螺帽、塑料积木,每位幼儿一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贴上彩色横条)

2.教具准备:《乌鸦喝水》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价值分析:以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导入活动,引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方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动画片《乌鸦喝水》,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观看动画片,引发思考

(价值分析:在情境式学习中,以开放式提问激发幼儿开动脑筋,充分想象。)

1.提问:刚才动画片里的乌鸦口渴了,它在天空飞呀飞,发现了什么?

2.提问: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口又高又小,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3.幼儿猜测并讲述能让乌鸦喝到水的方法。

三、幼儿尝试探索

1.幼儿第一次尝试,发现材料与水位升高的关系

(价值分析:在动动玩玩中,通过实验探索水位和内容物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能不能帮助小乌鸦呢?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等会请你们自己去试一试,看看怎样才能使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

(1)呈现材料

师:请你们回头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试一下,能不能用这些材料让小乌鸦喝到水?老师有两个要求:

A.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瓶子,每个瓶子里只能放一种材料;轻轻地放,小心别把水洒在桌子上。

B.当听到老师开始数数的时候,立刻盖上瓶盖,将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来。

(3)交流介绍:你用了什么材料,能不能让小乌鸦喝到水。

师:我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刚才你把什么材料放进了瓶子?放进去以后发现了什么?(请未成功的先回答)

提问:水位升高了吗?能不能让小乌鸦喝到水呢?水位到哪里才能让乌鸦喝到水呢?谁帮助乌鸦喝到水了?你来介绍一下,你用了什么材料?

(4)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师:方老师觉得有点奇怪,刚才你们都往瓶子里放了材料,为什么有的水位升高帮助乌鸦喝到了水,有的就不行呢?

引发幼儿讨论,帮助幼儿梳理材料的质地与水位的关系。

教师小结:原来小石子和纽扣比较重,当我们把小石子、纽扣放进瓶子里的时候,他们很霸道,抢了水娃娃的地方,水娃娃就被挤到了瓶口,水位升高,小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可雪花片、塑料积木比较轻,当我们把雪花片、塑料积木放进瓶子的时候,他们很调皮,浮在水面上游泳,水娃娃没办法露出头来只能躲在瓶子底下,所以乌鸦还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而棉花、纸球能吸水,他们一进到瓶子里呀就抱住水娃娃,水娃娃也钻到它们的身体里一起做游戏,水位没有明显变化。所以乌鸦也没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

2.幼儿再次尝试,验证材料质地与水位上升的关系

(价值分析: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认知加深理解。)

师:刚才呀,我们尝试了几种不一样的办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方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让你们再去尝试一下。这次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究竟用什么材料才能帮助乌鸦喝到水呢?

(1)提出要求:请你们先过去看一看,仔细想一想,然后再试一试,究竟用哪种材料最合适。

(2)再次介绍:这次你用了什么材料,小乌鸦喝到水了吗?

(3)小结:究竟哪些材料能让水位升高,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呀?幼儿一一指出相应材料。

3.第三次尝试,感受材料大小与水位上升快慢之间的关系

(价值分析:通过设疑层层推进,引发幼儿再次探索水位和填充物体积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尝试了用玻璃弹珠也能让水位升高,帮助乌鸦喝到水。乌鸦们听说我们很聪明,都飞来请我们帮忙。它们飞得又累又渴,真想马上就能喝到水呀。我们怎样才能让水位升得再快一些呢?(幼儿讨论、讲述)

①出示玻璃弹珠和水瓶组织幼儿比赛,向幼儿介绍比赛规则。

师:那边桌子上有两种大小不一样的弹珠,哪种会使水位升得更快一些呢?现在我们分成两组来进行一次比赛。请你们往瓶子里放弹珠,不能一把抓,只能一颗一颗放,看哪组先让乌鸦喝到水。

②提问:究竟是哪种弹珠让水位升高得更快呢?幼儿进行充分的讨论。

乌鸦喝水教学篇(9)

模仿绝不是呆板的复制,而是找准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进行再创造。模仿可以激发兴趣,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阅读时,感知、理解其表达方式并及时进行迁移,就是一种很基本的模仿训练。如我在教学《落叶》这篇课文时,在学习了2-3节后,让学生找出这几节的相同点,即树叶落在(哪儿)(谁)把它当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学生兴趣盎然,回答也富有诗意。学生甲: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看见了,把它捡起来当做扇子。学生乙:树叶落在小姑娘头上,小姑娘把它当做帽子。学生丙: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看见了,把它捡起来夹在书里,把它当做书签。学生丁:树叶落在沙漠上,骆驼看见了,把它当做食物。

由此可见,模仿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同时它可以架起阅读和写作间的桥梁,达到以读练说,以说促读,读写结合的目的。

二、想象训练

想象是由此及彼,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发现。想象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从中引出新现象和新结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赖于想象力的提高,想象是一切创新思维的核心。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抓住段篇中的关键,展开想象。如在教学第二册《龟兔赛跑》时,我多次设计了发挥自由想象的教学环节。在读到“兔子跑到半路上,回头一看,乌龟落得老远老远”时,教师启发提问:兔子看到这一幕,他会怎么想?在读到“乌龟向着大树一刻不停地向前爬去。”教师又发问:乌龟向着大树一刻不停地向前爬去时,会怎么想?在读到课文最后“兔子跑到那儿,乌龟早在那儿了。”教师再发问:兔子看到乌龟得了冠军,心里会怎么想,又会对乌龟怎么说,乌龟得了冠军,心里会怎么想,又会对兔子说些什么?

三、求异训练

求异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不刻意寻求一种答案,相信真理在一般意义上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习惯性思维,从另一角度、另一方位、另一侧面来考虑事物,独辟蹊径,发现新结论。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我有意识地进行了求异思维的训练,而且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在学到“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时,我对学生说:“乌鸦用这种方法喝到了水,那么你还能为乌鸦想些办法喝到水吗?”学生甲:“因为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之一是瓶口小,所以,用石子砸破瓶口,就可以喝到水。”学生乙:“找一个小勺子,把水倒在勺子里再喝。”学生丙:“找根管子伸进瓶子里,然后吸着喝水。”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禁锢,不断创新。

四、拓展训练

拓展,即在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延伸。如在学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后,教师发问:“狐狸和乌鸦,你喜欢谁?又不喜欢谁?为什么?”学生甲:“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很聪明,它想办法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我不喜欢乌鸦,因为乌鸦很笨,容易受骗上当。”学生乙:“我不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很狡猾,它用不正当的办法来获取食物,不脚踏实地地工作。我也不喜欢乌鸦,因为乌鸦爱听好话,最后受骗上当了。”学生丙:“我喜欢乌鸦,因为乌鸦忠厚老实,她相信邻居狐狸是不会骗它的,所以不假思索地就唱起了歌,她受骗是可以理解的。我不喜欢狐狸,因为狐狸把它们之间的友情看得很轻,骗邻居的食物。”

乌鸦喝水教学篇(10)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霸占课堂,讲得太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解决问题就会浅尝辄止,更谈不上创新.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犯错”,让学生认认真真地错一回,再引导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会对数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教完平方根这节内容后,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的平方根是____,___的平方根是±3. 学生很快得出■的平方根是±4,极个别同学写出4,两派立刻争论起来,只有数学课代表将手一直举着,我知道这个孩子是真正理解了本题,因此我在黑板上写下此题,孩子上来后,直接在■上画个圈,写上4,说:“ ■是它的表象,4才是它的本质,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句话说完,教室里鸦雀无声,大部分同学进入思考状态,继而明白,紧跟鼓掌.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未发一言,让学生去争论,去思考. 因为这个知识点是教学的难点,直接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印象不深刻,部分学生有可能根本就不听,但是通过错误——争论——纠错,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明白为何出错,才能使学生避免重蹈覆辙. 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分析错误,寻找教学的切入点

教授分式方程时,如何告诉学生增根的概念和产生增根的原因,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通过类比发现新课内容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相似,去分母就是要找准最简公分母. 学生跃跃欲试,我“适时”抛出一题(产生增根),要求解出方程的根并写出验证所求的值是否为方程的根的过程,学生爽快地答应. 两分钟后,有同学停笔表示写好,有同学皱眉托腮后重新计算,而后一脸茫然. 通过巡视,我收了三名同学的作业(两位验证过程中有“左边 = 2 ÷ 0 = 0”,一位未能解完整),放在展示台. 要求全体同学共同分析,判断对错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 解题不完整的同学立刻指出那两人的问题及自己的困惑:0不能作分母,所以检验过程的书写是错误的,但自己不知道怎么写. 那么明明解出了方程的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 这时我要求学生将求出的解倒过来一步一步进行验证,学生惊奇地发现,所求解是所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不能代入原方程,问题就在“去分母”这一步,此时增根产生的原因与概念水到渠成.

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上学生的错误,通过师生讨论分析,追本求源,巧妙地回到教学起点,把抽象的概念与错误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正确表象,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自我否定”,学生的错误就迎刃而解了.

三、比较错误,发现教学的拓展点

在教授函数及其图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题:

同学们一定知道乌鸦喝水:紧口瓶中盛有一些水,乌鸦想喝,但嘴够不着瓶中的水,乌鸦衔来一些小石子放入瓶中,瓶中水面的高度随石子的增多而上升,乌鸦终于喝到水啦,喝足了水,乌鸦便地飞走了.如果设从乌鸦看到瓶的那刻起向后的时间为x,瓶中水位的高度为y. 则大致表示上面故事情节的图像是( ).

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得到的答案是B,原因是他们抓住了几个关键词:看到水未喝(水位保持不变)——放石子(水位上升)——喝水(水位下降)——喝不到(水位不变). 教学时由于未出现我预期的结果(选出B,D两种),但我又不想给学生一点启示,气氛突然僵住. 学生看我没反应,立刻又回头看题,一分钟后,学生作出选择D,询问选择的理由,学生的原因是通过对比:乌鸦喝过水后的水位一定要比原先的水位要高. 顺着学生的思维,我将问题进一步拓展:

上一篇: 食品营销策划方案 下一篇: 消费效益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