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4:29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1)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找水喝——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遇到事情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找水喝——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2.理解“到处”的含义,体会“一个一个”的读法,区分“喝、渴”,能用“慢慢”说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话题

1.出示乌鸦图片,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来看一看,飞来的小鸟叫什么名字?(乌鸦)教师相机板书。

2.乌鸦是什么颜色的?乌是什么颜色?用“乌”字组词,“乌”与“鸟”字的区别,引出“乌”与“鸟”字的造字小故事。

3.出示乌鸦喝水的图片,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乌鸦在干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乌鸦喝水》。

二、课题质疑,初读感悟

1.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教师相机板书。

生1: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

生2:乌鸦是怎样喝着水的?

……

2.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幻灯片出示自读提示)

3.同桌互读。(幻灯片出示互读提示)

4.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幻灯片以填空形式出示问题)

三、课文质疑,精读感悟

1.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吗?(教师板书:找水喝。)用“因为……所以……”句式来说一说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

2.(幻灯片出示第一自然段)这一段里有两个字很像,是哪两个字?引出“喝、渴”,进行区分。

喝:喝水时得用口,所以是“口字旁”;

渴:口渴时得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

3.乌鸦口渴极了,到处找水喝,它都到什么地方找水了呢?(理解“到处”的含义。)

4.乌鸦这样口渴,又飞了那么多地方,肯定是又累又渴,但没有水喝,心里一定非常着急,那你能着急地读一读这一段吗?(指名读)

5.乌鸦这么着急,突然发现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它是不是就喝到水了呢?你们来读第二自然段。(自由读)

(1)乌鸦喝着水了吗?(教师板书:喝不着)

(2)遇到了什么困难?

(3)怎么办呢?你们能说一说吗?(教师板书:想办法)

(学生说的办法中有往瓶子里扔小石子的方法。)

我们书中这只乌鸦也和你有一样的办法,你能来读一读吗?

6.教师演示乌鸦将小石子放入瓶子中的过程,学生观察水位的变化。

(1)理解“衔起来”的意思。(叼起来或含在嘴里)

(2)乌鸦是怎么放小石子的?(一个一个)请你有节奏地读一读“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衔起来,放到瓶子里。”(幻灯片出示)

(3)乌鸦很想喝到水,把小石子一下全扔进去,行吗?为什么?(不行,瓶口很小,放不进去)那就请你耐心地来读一读这句话。

(4)太慢了,太慢了,实在太慢了,乌鸦不能等了,放弃吧!(不放弃)很坚定,那再坚定地齐读一下这句话吧。

(5)瓶子里的水升起来了,真高兴呀!那再轻快地读一读这句话。

(6)说一说你刚才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瓶子里的水一点一点慢慢升起来了。(幻灯片显示水慢慢升起来了。)

用“慢慢”说一句话。

7.乌鸦最后喝到水了吗?(教师板书:喝着了)

8.《乌鸦喝水》的故事学完了,那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后质疑,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乌鸦喝着水呢?(要求说完整话)

2.拓展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第28课《聪明的兔子》,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指导背诵

1.激发兴趣:你想不想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教师示范背诵。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2)

    问题一:两种课堂结构的反差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的生字识记能力非常强面老师想考考你们的朗读水平。(出示幻灯片一)谁会读这句话?

    生:(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师:(出示乌鸦头饰)谁来表演这只到处找水喝的乌鸦?

    生:(戴头饰,做小鸟飞动作。)

    师:同学们,这只乌鸦为了找水喝到处飞,飞过高山,飞过大海,飞过平原,最后才找到水。同学们,你们看见了吗?这就叫“到处”。哪个同学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要能读出焦急的心情。(生再读句子)

    (后面的教学环节,基本上是按“教师出示句子,学生朗读表演”的程序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朗读,一问一答,按部就班,整个课堂有条不紊,环环相扣。)

    片段二

    师:同学们,这是个童话故事。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你最喜欢读哪个句子?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最有意思? 

    生:(积极、兴奋)我最喜欢读“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这句话。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喜欢读这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教师随机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这句话很长,读好它不容易。你们帮老师想想,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呢?

    生1:“一个—个”要读慢,一点,读轻—点,要读出感情。如果读得太重,那么小石子就会把瓶子砸破,所以要“小心”一点读。

    师:你说得太有道理了,看来你是我的小老师。来,你给大家示范渎一读。(生渎)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读得有重有轻,有快有慢,这就叫有感情地读。

    生2:我觉得“渐渐”要读得慢一点,因为水升得不快。

    师:看来你渎懂了“渐渐”—词的意思,你能结合动作表演朗读吗?

    生3:我觉得“乌鸦就喝着水了”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师:是啊,读课文时,还要注意读出人物的心情。看来,同学们对朗读还真有研究。现在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

    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读:找朋友读,小组合作读,个人表演读等。)

    师:有哪位学生自告奋勇到台前来读一读? (生比赛朗读)

    师:(出示教具:瓶子、小石子)谁能把乌鸦喝水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

    生:(演示实验,另一学生配合解说。)

    反思:

    片段一的教学。教师过多地阐述我对文本的理解  在教师的强力牵引下,学生的回答也是言不由衷,出于迎合教师串讲串问表现过多,课文内容分析过细,明显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

    片段二的教学,教师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学生合作学习,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片段一采用的是线型结构设计。这种设计的弊端是:学生学习空间受限制,无自主选择机会;教学环节虽步步紧扣,但死板而机械,教学流程具有不变性和明显指向,串问串答,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兴趣不高。

    片段二采用的是板状结构设计。每一环节教师均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选择空间,因此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板状结构的课堂设计在流程上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课堂教学因而显得多姿多彩;一问多答,讨论式、研究式、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多样化,气氛热烈;课堂上,学生入情入境,各有所思,各有所悟

    问题二:“教教材”还是“用教材”

    片段一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觉得这是只怎样的乌鸦?

    生:我觉得乌鸦很聪明,很会想办法。

    师:你也很聪明,概括得很好  (板书:聪明)

    生:乌鸦碰到困难不放弃,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乌鸦知难而上,肯动脑筋(板书:肯动脑筋)。

    生:我觉得乌鸦很了起,很有智慧。

    师:同学们,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呢?

    生:用嘴啄破瓶子,再喝水。

    生:小翅膀抱起瓶子来喝。

    生:把瓶子踢倒再喝。

    生:用吸管插进去再喝。

    生:请大象和小动物来帮忙。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不错。回家后,请大家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你的朋友或父母听,好不好?(下课)

    片段二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休想对乌鸦说些什么呢?(师戴头饰,飞到学生中间  )

    生:乌鸦,你是—只聪明的小鸟,我要向你学习。

    生:乌鸦,你很了不起,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喝水。

    生:乌鸦,我要给你发一朵小红花,然后给你打上一百分。

    师:看来同学们是喜欢上这只乌鸦了。老师也写了一首儿歌来赞美它。

    (出示幻灯片:乌鸦乌鸦本领大,肯动脑筋想办法,—个—个石子放,困难再大也不怕。)

    (生拍手朗读儿歌)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写出更好的儿歌。当然,你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儿歌编成一首歌曲呢!(生自编自唱)

    师:今天,江老师有两份礼物要送给大家。谁想当科学家? (部分学生先举手)谁想当文学家? (另—部分学生举手)我把“题一”和“题二”作为礼物送给想当文学家的同学,把“题二”送给想当科学家的同学。

    [附题一]“编一编”——“有一天,乌鸦又口渴了,到处找喝。看见前面有一口小井,乌鸦飞了过去,可是井太深,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井里,结果……”请你想象结果,并把它写成故事。

    [附题二]请你课外阅读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下次举行读书汇报会时汇报。

    [附题三]当瓶子里的水少于一半时,放石办的办法还能喝到水吗?请你动手试一试。

    反思: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3)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的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情绪和效果。精彩、成功的导入往往使幼儿集中注意力,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科学活动导入的设计要能把幼儿引入到活动的主题情境中,触发他们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他们产生探索、思维的活力。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迎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诱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片段一: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导入环节描述:

活动一开始,蔡老师就结合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直接将幼儿带入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之中:“小朋友,三只乌鸦口渴了,它们飞来飞去,到处找水喝,突然,它们看到了草地上有三只瓶子,三只瓶子里都有水,于是它们都飞向了瓶子,想去喝瓶子里的水。请你们仔细看一看,再想一想,这三只乌鸦现在能够喝到瓶子里的水吗?”老师的问题一提出,孩子们就纷纷举手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有的孩子说能喝到水;有的孩子说不能喝到水,因为瓶口很小,乌鸦的嘴巴比较宽;还有的孩子说一个瓶子里的水可以喝到,因为这个瓶子里的水很高,还有两个瓶子里的水喝不到,因为这两个瓶子里的水很少。孩子们情绪高涨,个个都处于积极地思维之中。

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将生动有趣的“乌鸦找水”的故事情境,结合形象、逼真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幼儿,使幼儿的注意力一开始就被故事所吸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实现了幼儿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自然转换,使他们能够一下子就进入仔细观察,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之中,为接下去的探索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设置幼儿喜爱的故事情境导入,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趣味盎然地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之中。

二、 故事设疑,引领操作探究

幼儿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那如何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引领幼儿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发现呢?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利用故事的情境设疑,来激发幼儿主动操作、探究的兴趣,同时通过故事的情境,为幼儿提供思维材料,使幼儿借助已有知识、技能和多种操作材料,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活动片段二: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第一次探究环节描述:

当幼儿明确了由于瓶口小,乌鸦嘴宽而三只乌鸦都无法喝到三只瓶子中的水时,蔡老师又继续声情并茂地向幼儿讲述着《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们,三只乌鸦喝不到水,可它们非常口渴,急得围着瓶子团团转,想不出办法来。”(此时,蔡老师还配置了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直观地感知三只乌鸦喝不到水的焦急、无助的样子。)“怎么办呢?孩子们,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吗?”在故事情境与蔡老师激情的感染下,孩子们纷纷动脑想出了各自的办法,有的说拿一个吸管来给乌鸦把水吸出来;有的说帮乌鸦将瓶子里的水倒出来喝;还有的孩子想到了把石子放到瓶子里,让瓶子里的水满起来,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在幼儿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之后,蔡老师又继续讲述故事:“三只乌鸦谢谢你们为它们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可是,它们不知道在这三只装着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里放上石子,它们是不是都能喝到水了呢?等会儿,请你们三人一组来试一试,分别往三只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里装上石子,看看三只乌鸦是不是都能喝到水好吗?”“好!”于是,孩子们个个趣味盎然地开始了帮助乌鸦验证能否喝到水的探索活动之中。

此探索环节的目的是想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究,让幼儿构建水位的升高与瓶中原有水位的高低是有关系的这样一个科学经验。为了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首先通过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让幼儿产生帮助乌鸦解决困难的强烈愿望,接着,教师又通过设置“三只乌鸦不知道在这三只装着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里放上石子,它们是不是都能喝到水,想请小朋友帮忙来试试”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巧妙地向幼儿提出了科学探索的目的、内容以及操作要求,从而使幼儿目的明确,激情高昂地投入到了科学探索之中,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探索活动,从而自然地实现了融知识建构于情趣之中的目的。

三、 故事感染,拓展教育功能

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应贯穿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科学教育活动同样也蕴含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契机,为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利用故事的情境感染幼儿,以拓展幼儿科学活动的教育功能,让幼儿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社会性情感的有效发展。

活动片段三: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第二次探究环节描述:

幼儿通过第一次探索,发现了原来往三只不同高度的瓶中装上石子,不是所有的瓶中的水都能满到瓶口,在那只水位很低的(不满半瓶水)的瓶子里装上再多的石子水也不会满起来。于是,蔡老师又结合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向幼儿继续讲述着《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们,两只乌鸦在你们的帮助下现在高高兴兴地喝着瓶子里的水了,瞧,它们喝得多开心呀,可是,还有一只乌鸦它还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它急得呜呜地哭了,瞧它哭得多伤心呀!我们快点也来想个好办法帮助这只乌鸦也喝到它瓶子里的水吧。”在动情的故事情节及蔡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下,孩子们纷纷想办法帮助这只喝不到水的小乌鸦,有的说,让另外两只乌鸦给点水它喝喝吧;有的说,拿一把小刀在瓶上打个洞……在幼儿充分想象了各种办法之后,蔡老师告诉孩子们说,“你们想了很多办法,可现在我们什么工具都没有,蔡老师这里只有许多细沙砾,让我们一起来试试能不能用这些细沙砾来帮助这只小乌鸦喝到水,好吗?”于是孩子们个个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用细沙砾灌瓶子的探索活动之中。“老师,我发现了将细沙砾放入瓶中,水能够升到瓶口,乌鸦能喝到水啦,”机灵能干的周天宇小朋友第一个完成了实验,她一边说着,一边还开心地拍起了了小手,庆幸着自己总算能帮助小乌鸦喝到水了。“老师,我也发现放小沙砾能帮助乌鸦喝到水啦!”“老师,我也成功啦!”……不一会儿,孩子们陆陆续续都完成了实验,活动室里一片成功的欢呼声。

这一探索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感知“即使瓶中的水很少,但是只要放入细沙之类的东西,水还是能升到瓶口,乌鸦也是能喝到水的”。但是,在设计活动时,蔡老师并没有把活动的教育功能仅仅停留于让幼儿获取一些科学知识上,而是通过生动、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给幼儿,让幼儿产生一种怜悯小乌鸦,帮助小乌鸦的社会性情感,从而让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变成一种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爱心行动”。故事情境升华了幼儿科学探究的意义,使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让幼儿主动获取了科学知识,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四、 故事评价,体验成功快乐

评价是科学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合理有效的评价对整个活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提升知识和总结经验,同时也能让幼儿更好地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再次探索的兴趣与愿望。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积极运用故事评价幼儿的探索行为,有效地激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及兴趣。

活动片段四:大班科学探索活动《乌鸦喝水》探索结束环节描述:

当幼儿完成了第二次操作探究,之后,蔡老师又继续向幼儿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孩子们,你们真聪明,想办法让三只乌鸦都喝到了水,瞧,现在三只小乌鸦一起开开心心地喝水,一边喝,一边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能干的小朋友,下次我们有什么难题,一定再来找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愿意,愿意。”孩子们热情地回答,一张张小脸上都绽放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08-01

新课程标准倡导互动课堂的创建,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自身发展的主体。但新课程标准实施了十几年,新课改也推进了十几个春秋,素质教育唱响了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学中少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互学为主要形式的“五学”成为理论上的口号,始终没有得到落实和实施。如何构建互动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成为互学的主体,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实现新课标的宗旨,下面谈点心得体会。

一、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1、和谐氛围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师生互动的关键是和谐氛围的构建。

语文教学中,要实现是生的和谐互动,关键仍然在于教师。教师应注意引导、启发、示范、讲解等,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学什么。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习惯未真正养成,学习方法有待指导和提高。可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促使他们动起来。

师生互动,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新教学是关键。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读写为主,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融洽、兴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会毫无生机可言。如果在教学中,融入游戏、表演、讲故事等方法,既浓厚学习氛围,也是孩子们的身心特点使然,他们会主动投入。如小学一年级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先说出一个谜面:身穿黑衣服,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之后,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动物,喜欢表现自己的儿童们,会自然而然被吸引到课堂中。

2、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孩子小,拼音教学、识字教学等都是教师一人说得算,阅读教学也是教师让学生识字、背诵为主,教师一人灌输。学生的阅读方法、学习的主动权学生被剥夺,主动性何以谈起。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的巧妙的问题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成为有创新意识、具发展能力的主动学习者。

仍然以《乌鸦喝水》教学为例,在猜谜语环节中,学生猜出谜底是“乌鸦”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乌鸦”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个这个乌鸦。那么,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图片上,集中到教师的问题思考中,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孩子们对乌鸦的描述,不是难事,于是“黑黑的羽毛、尖尖的嘴巴、长长的尾巴”等对乌鸦描述得淋漓尽致。教师给于表扬性的语言,会使孩子们对语言的学习感到成就感。

对于文章的阅读,教师问题的导读,更你引发学生自主探讨、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这篇文章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乌鸦口渴了,为了找水喝,飞过了哪些地方?最后,乌鸦找到水了吗?找到水后心情怎样?那么,能喝到水吗?之后,使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

其次,对于关键的词语的理解,教师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引导学生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中,哪个词语能生动说明乌鸦飞过许多地方?

这样,在教学中,教师的问题的设计,是学生动起来的基础和关键,没有问题的引导,师生互动会成为空谈。

二、语文教学中生生互动的构建

生生互动是互动课堂的核心,是学生动起来的主要表现形式。要学生互动,任务和活动仍然是焦点问题,因问题的思考和交流而动,因任务的完成而动、因活动的开展而动。

《乌鸦喝水》的教学,对于生字的教学,教师走出教读音、识字形、掌握运用的做法,而把这些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合作而学习,自主探讨。如“渴”和“喝”的学习,通过学生讨论和想象,明确“喝水要用口,口渴了要喝水”,所以“喝”是口字旁,“渴”是三点水旁。再如学生读到“乌鸦找到了水,可是水少,喝不到”时,教师让学生停下脚步,思考: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呀,帮他想想办法吧!这样的思考性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个人的看法,再和组员交流、比较,看看谁的方法最好。孩子们想象力丰富,他们的奇思妙想,使课堂妙趣横生,神采飞扬,绽放思维、涌动创新。

再如,小学二年级的《乌鸦和狐狸》的教学,在学生们阅读后,知道了乌鸦被骗走了肉,“狐狸叼着肉一溜跑走了”之后,都为狐狸的奸诈、乌鸦的不经意被骗而愤愤不平。此时,教师提出“乌鸦被骗走了肉,她会怎么想、怎么做?狐狸叼着肉跑了,又会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故事续写。这个任务促使学生相互动起来。

再如,阅读了文章之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乌鸦和狐狸,两人一组,模仿狐狸和乌鸦进行表演,比一比谁演的最好。这样的活动,无容置疑,学生们主动投入,且相互配合,争当“我是小小表演家”

互动教学是课改的根本要求,但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容易半途而废,或者主观意愿太强,与人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会合作等,教师的导学、导练 ,教师的监控和监督都不容小觑。因此,为了提高互动的质量,避免互动的形式化、程式化,教师“导”到“点”上,“导”到“实”处,课堂才会因互动而精彩,课堂才能因互动而涌动生命的活力。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5)

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提高课堂趣味性的方法有很多,但比较有效、比较直接的方法来自于老师的评价。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可行方法之一为:用老师的“评”激发学生的“趣”,构建一个趣味课堂。这些感受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时尤为深刻。

《乌鸦喝水》一文虽然短小,但一方面里面含有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文章所要传达的“遇到困难要仔细观察,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并不容易被一年级的小学生体会到。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遇到困难时他们一般不主动去克服,往往需要外力的推动。因此,要想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老师需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首先确立了一个大的评价体系。一小组为单位,用广口瓶盛水加小石子的方法展开小组比赛。只要这个小组的成员表现良好、能够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老师的一个小石子作为奖励,这样他们小组的瓶子里的水就会逐渐升高,最后“帮小乌鸦喝到水”。

这样的评价体系跟课文紧密相关,是对课文内容的课外延伸,把乌鸦喝水的方法形象而又巧妙地展现在课堂上,利于孩子们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兴趣,从而激发思考、探索的欲望,真正理解到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瓶子里的水吸引了孩子们所有的关注,他们每时每刻都会高度集中精神,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以便得到老师的表扬,从而使自己小组瓶子里的水尽快上升。这无疑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调动。

从下面的部分课堂实录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

生:我想知道乌鸦都去哪些地方了?怎么到处都找不到水啊?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探索让瓶子里的水位升高的方法。

2.发现材料的质地、大小与水位上升快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小石子、骰子、纸球、棉花、雪花片、积木;玻璃球(大小两种)、螺帽、塑料积木,每位幼儿一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贴上彩色横条)

2.教具准备:《乌鸦喝水》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价值分析:以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导入活动,引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方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动画片《乌鸦喝水》,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观看动画片,引发思考

(价值分析:在情境式学习中,以开放式提问激发幼儿开动脑筋,充分想象。)

1.提问:刚才动画片里的乌鸦口渴了,它在天空飞呀飞,发现了什么?

2.提问: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口又高又小,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3.幼儿猜测并讲述能让乌鸦喝到水的方法。

三、幼儿尝试探索

1.幼儿第一次尝试,发现材料与水位升高的关系

(价值分析:在动动玩玩中,通过实验探索水位和内容物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能不能帮助小乌鸦呢?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等会请你们自己去试一试,看看怎样才能使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

(1)呈现材料

师:请你们回头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试一下,能不能用这些材料让小乌鸦喝到水?老师有两个要求:

A.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瓶子,每个瓶子里只能放一种材料;轻轻地放,小心别把水洒在桌子上。

B.当听到老师开始数数的时候,立刻盖上瓶盖,将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来。

(3)交流介绍:你用了什么材料,能不能让小乌鸦喝到水。

师:我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刚才你把什么材料放进了瓶子?放进去以后发现了什么?(请未成功的先回答)

提问:水位升高了吗?能不能让小乌鸦喝到水呢?水位到哪里才能让乌鸦喝到水呢?谁帮助乌鸦喝到水了?你来介绍一下,你用了什么材料?

(4)交流讨论,教师小结

师:方老师觉得有点奇怪,刚才你们都往瓶子里放了材料,为什么有的水位升高帮助乌鸦喝到了水,有的就不行呢?

引发幼儿讨论,帮助幼儿梳理材料的质地与水位的关系。

教师小结:原来小石子和纽扣比较重,当我们把小石子、纽扣放进瓶子里的时候,他们很霸道,抢了水娃娃的地方,水娃娃就被挤到了瓶口,水位升高,小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可雪花片、塑料积木比较轻,当我们把雪花片、塑料积木放进瓶子的时候,他们很调皮,浮在水面上游泳,水娃娃没办法露出头来只能躲在瓶子底下,所以乌鸦还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而棉花、纸球能吸水,他们一进到瓶子里呀就抱住水娃娃,水娃娃也钻到它们的身体里一起做游戏,水位没有明显变化。所以乌鸦也没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

2.幼儿再次尝试,验证材料质地与水位上升的关系

(价值分析: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认知加深理解。)

师:刚才呀,我们尝试了几种不一样的办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方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让你们再去尝试一下。这次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究竟用什么材料才能帮助乌鸦喝到水呢?

(1)提出要求:请你们先过去看一看,仔细想一想,然后再试一试,究竟用哪种材料最合适。

(2)再次介绍:这次你用了什么材料,小乌鸦喝到水了吗?

(3)小结:究竟哪些材料能让水位升高,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呀?幼儿一一指出相应材料。

3.第三次尝试,感受材料大小与水位上升快慢之间的关系

(价值分析:通过设疑层层推进,引发幼儿再次探索水位和填充物体积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尝试了用玻璃弹珠也能让水位升高,帮助乌鸦喝到水。乌鸦们听说我们很聪明,都飞来请我们帮忙。它们飞得又累又渴,真想马上就能喝到水呀。我们怎样才能让水位升得再快一些呢?(幼儿讨论、讲述)

①出示玻璃弹珠和水瓶组织幼儿比赛,向幼儿介绍比赛规则。

师:那边桌子上有两种大小不一样的弹珠,哪种会使水位升得更快一些呢?现在我们分成两组来进行一次比赛。请你们往瓶子里放弹珠,不能一把抓,只能一颗一颗放,看哪组先让乌鸦喝到水。

②提问:究竟是哪种弹珠让水位升高得更快呢?幼儿进行充分的讨论。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7)

在大班《小工具大妙用》表演周第一节活动中,剧本原版是故事《乌鸦喝水》,老师带着孩子们集体复述了一遍故事后,问道:“乌鸦是用什么喝到水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石头。”“除了用石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喝到水?”孩子们沉默了一会,“想想,森林里会有什么可以帮助乌鸦?”老师将场景提供了出来。

果儿举起了手说:“森林里会有树叶,树叶也可以装水,我看的一个动画片中,收集树叶上的水珠可以治好一个人的病。”

“对呀,乌鸦可以把水倒出来。”

“倒在树叶上就可以喝到了。”

“它没手,要不然可以直接拿起来喝了。”阿阳冷静的声音让大家安静了下来。

“用身体把瓶子挤到!”曦曦边说边做上了动作,把大家都逗乐了。

老师也乐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还有吗?”

“老师,乌鸦为什么不用吸管,我每次喝饮料都是用吸管。”

“对呀,吸管很方便的,喝饮料都是用吸管的。”

“吸管有细的、粗的、粗的可以喝珍珠奶茶。”

“用石头是以前的办法,现在可以用吸管。”

……

老师:“大家想了这么多办法,那么我们就来挑选朋友,将自己刚才想的编进故事里,并商量好自己演什么角色。”

孩子们一听立刻三五一群聚在一起开始讨论剧本,新的剧本也随之诞生了。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放下我们原有的剧本,在宽松的环境下,我们看到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在故事创编中,幼儿将原故事中孤单的乌鸦设计成一个有父母、朋友的乌鸦,还给它取上了非常形象的名字:黑黑。将这个原本单纯乌鸦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乌鸦,在孩子们眼里,黑黑就是他们的代表。在特定的场景树林里,幼儿把芦苇、莲叶等等这种在树林中可以随手可得的物品或者工具利用了起来,在创编中孩子们发挥奇思妙想,动脑筋想办法,一致认为就地取材是最便捷、最快的方法。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8)

场景一:我举着乌鸦指偶,告诉幼儿要讲一个《乌鸦喝水》的故事,马上有一个小女孩说:“我知道,我听过的。”我示意她安静,继续说:“我们可以再听一遍,看看和你知道的故事是不是一样?”当故事讲到乌鸦喝不到瓶子里的水正发愁时,又有个孩子插嘴道:“放点小石头进去。水会升上来的,乌鸦就能喝着水了。”我对他的发言不置可否,转身指着桌上的几组材料说:“这里有小石头、纸片、玻璃珠、木棍……请每人选一种。放进水瓶里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让乌鸦喝到水。”说完。就让孩子们开始了第一次操作活动。

分析:乌鸦指偶的呈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当听到熟悉的故事名字后,幼儿的记忆被唤醒。不少幼儿的眼神中流露出想要表达的愿望。一个大胆的女孩忍不住发话了,但我阻止了她的叙述,一切都沿着我预定的计划进行。可见,我的心中只有计划。没有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孩子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哪怕是已经会的也要再学一遍。

场景二:我为每组准备了六个小碗(分别放着数量相同的玻璃珠、木棒、纸片、雪花片、小棋子、石头)、六个装着水的瓶子、六只有着长嘴巴的乌鸦指偶。我让每组的六个孩子各选一种材料全部放入水瓶中,去检测乌鸦能否喝到水。孩子们来到桌边。一人拿了一个碗,逐一将材料投入水中,最后把能使乌鸦喝到水的材料挑了出来。

分析:从表面看,活动提供的材料种类比较丰富,每位孩子都有动手操作材料的机会。但孩子与材料的互动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并没有思考和分析操作的目的与意义。况且,每个孩子只允许和一种材料接触,他们只能了解一种材料在水中的状态。显然,我精心准备的其他材料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另外。六只乌鸦指偶的出现既剥夺了孩子们之间合作交流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误差的可能。

场景三:在探究物体的大小与水面上升幅度的关系这一环节时,我准备了大小不同的玻璃珠,让两组幼儿投到水瓶中。在操作前我反复提了要求。让幼儿精确记录当乌鸦嘴能碰到水面时,刚好是投到第几颗珠子了。一会儿工夫。实验结果出来了,一般大珠子用7~8颗。小珠子用10~14颗。我正要组织幼儿来交流这个现象时。妮妮小心翼翼地捧着水瓶上来了,我一看,大珠子满满当当装了一瓶,水已经快溢出瓶口,而她的记录牌上赫然写着16。我问妮妮:“你是不是等乌鸦喝着水了还继续放珠子?”妮妮点点头。我继续说:“你没有按照要求做,所以这个瓶子只好作废。”我把她的水瓶放到一旁。

分析:在科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常会十分强调操作要求,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操作行为和探究结果。在上面这个场景中。妮妮虽然违反了操作要求,但我不应该对她的操作结果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结果对错固然重要,但孩子在操作中的体验也是十分要紧的。我完全可以引导全体幼儿观察妮妮的瓶子中水面高度与别人的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让幼儿猜测继续放珠子会发生什么现象。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有时错误也有可能成为教育的良机。

2006年6月16日,第二次进行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场景一:我举着乌鸦指偶,询问幼儿有没有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幼儿中有大部分表示听过。“会讲吗?”“会!”不少孩子自信地回答。于是,我让一个孩子上来讲这个故事。然后出示小石头和水瓶,让他试试是否小石头真能让乌鸦喝到水。这个孩子很高兴地做了。其他小朋友大睁着眼睛看得很认真。

分析: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积极的师幼互动。当幼儿表示听过这个故事时。我尊重幼儿的意愿,做出了积极的应答,提供了材料让幼儿验证故事的结局,满足了幼儿当前的需要。

场景二:验证了小石头能让乌鸦喝到水后,我又出示了小纸片、小玻璃珠、雪花片等五种材料。我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为每组提供多个水瓶,一只乌鸦指偶,要求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仔细观察每种材料的质地、轻重、大小等,猜测它们在水中的状态,然后再进行实验,用乌鸦嘴试探能不能碰到水面。根据结果,每组把瓶子分成两部分,随后和大家一起来分析讨论材料与水面上升幅度的关系。

分析:中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与人合作的经验与能力,因此我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材料、共用材料进行探究活动,,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促进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使接下来的讨论环节更加高效紧凑。活动中的猜测与实验验证能够调动幼儿的思维,利于幼儿智能的发展。

场景三:在探究物体的大小与水面上升幅度的关系这一环节时,我准备了大小不同的玻璃珠。幼儿虽然使用了不同大小的珠子。但结果却有好几个类似。面对显然错误的结果,我耐心地帮他们查找错误原因。发现有的孩子往瓶里放珠子时另一只手使劲地捏着瓶子,瓶子的水位被升高了不少:有的孩子让乌鸦喝水时,将瓶子倾斜了一点……这些都影响了实验的结果。面对这些现象,我故意提出疑问,让幼儿意识到问题所在,并请发现这些现象的孩子向大家展示,分析原因。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原来还有许多因素可控制瓶子水位的高低。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再次实验,把结果更正了过来。

分析:在幼儿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关心幼儿的操作结果还是更关注他们的操作过程。我想这个问题其实每个教师都明白。可很多教师仍不放心,会在实验前反复强调每个细节要求,不容孩子有丝毫出差错的机会,致使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只好按部就班,对操作结果也产生不了成就感。有时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再引导他们关注问题,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通过以上两次活动的设计对比,我从中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9)

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魁力所在”。因此,教学时要与生活链接,从社会热点、市场经济、坏境保护等生活现象中获取材料创设教学情境,使教材变成学生熟悉的或贴近生活实际的“一块块砖”、“一片片瓦”,去构建“情趣”与“智慧”的殿堂,让孩子们在的课堂中,洋溢激情,展示智慧,放飞个性。

例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分吃蛋糕(课件出示圆形蛋糕),请同学们想想,怎样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学生看到这熟悉的蛋糕,仿佛闻到它的香味,感到新鲜有趣,情不自禁地展开激烈的讨论,经过比、画操作,同学们认为用一张白纸把蛋糕的上底复制出来,再用剪刀把上底剪下来,然后折叠就可以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两个抽象的概念:“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就这样悄悄地由一个生活问题“植于”学生的记忆里,多么有情趣和价值。

接着我问: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遇到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让我耳目一新。

生1:有些植物的叶子是轴对称图形。

生2:有些英语字母是轴对称图形,

如:ACDEHM……

生3: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阿拉伯数字中也有轴对称图形,如0l38……

生4:我发现一个更有趣现象,我们班上有些同学的姓名也是轴对称图形,如:田、林、王、艾、黄……

生5:我发现一个超有趣现象,所有的动物都是轴对称图形,如:猪、狗、猫、鸡、鸭鹅……

课堂就这样变化着、发展着、生成着,多么可爱的学生,多么生动的数字,多么美丽的数学!一群被激活思维的孩子们,用他们活跃得无法掩藏的思维给了我们惊喜,课堂气氛一浪高于一浪,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亲切、自然、和谐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如打开闸门的江水,欢快的向前奔腾,那种“按住牛头吃草的现象”便真正成为历史。

二、“哈!真搞逗!”——与需求链接

小学生有个最显著的年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必然会想方设法认识它、研究它,从而获得与此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紧扣学生的年龄、心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特点,与孩子的需求链接,孩子需要鼓励,我们就多表扬他,孩子喜欢听故事,我们就在课堂上引入童话,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人性化的选择出发创设情境,拓宽数学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对单一情境进行无缝链接形成“情境串”,使学生身临其境,完全投人。 例:我创设了一个《乌鸦喝水》的情境进行《圆柱体积》的教学:

导人新课情境:当年,乌鸦把一块块石头放人瓶中,使水面升高便喝到了水。可是有一天它忽然听到瓶中的石头在争吵,(师边讲述边勾勒简笔画,争吵声由学生角色扮演)

胖圆柱说:乌鸦喝着水,数我功劳最大,是我用又大又圆的底面奋力地把水往上托,水面才升到了瓶口。

瘦圆柱说:错了,错了,主要是我用高大的身躯努力地把水往上推,乌鸦才喝着水,我功劳最大!

长方体说:唉,你们俩兄弟都别争了,要数功劳还是我大,因我用六个面排水,而你们只用了三个面排水。

探索新知情境:师:“哦,原来是胖圆柱、瘦圆柱和长方体在争论功劳的大小,同学们,瓶中的水升到瓶口到底靠什么?圆柱的体积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请拿出学具切一切、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

这个童话是学生喜欢而熟悉的故事,简短的角色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学生跟随故事走进数学,兴趣盎然,毫无倦意,不时发出感叹:“哈!真搞逗!”巩固练习情境:第二天晚上,乌鸦又听到俩个圆柱在争论功劳,请帮忙算算:

拓展练习情境:一个多月后的夜晚乌鸦又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乌鸦喝着了水,我功劳也很大,为何她把我忘了!乌鸦开门一看,吓了一跳,墙头躺着一个“怪物”(看右图):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篇(10)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新颖、生动的情境,以引发学生内心的好奇和新鲜感,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在不断获得新知的同时,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如《草原的早晨》新课导人时,我播放一段太阳升起、大地万象更新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并谈话:“每天,我们迎着朝阳去上学,你能感受到早晨有什么特别的吗?”学生纷纷发言,如“早晨的空气特别清新!”“早晨我们上学,大人们也开始上班了,真是一个忙碌的早晨。”“早晨我看到路边的小草花儿都特别有精神,真美!”……学生畅谈对早晨的印象,在和谐的氛围中,我再导入新课内容:“是呀,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发现了早晨如此特别,如此美丽,《草原的早晨》又给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入,在自然和谐的谈话活动中,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争辩求“异”——激发探究欲望

学语文离不开生活。学生对文本中语言的理解、表达技巧、内在情感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学语文,紧扣文本的关键处大胆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引领学生在互相的讨论争辩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彰显自己的个人魅力。如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围绕乌鸦喝水的瓶子“做文章”,首先展示给学生三个不同的瓶子,分别是:装半瓶水,瓶口小;装满水,瓶口小;装半瓶水,但瓶口大。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说说乌鸦能不能喝着水,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各抒己见,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接着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找找哪个瓶子跟乌鸦找的一样。并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做实验。如此设计,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为学生质疑表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更令学生兴趣盎然的是,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题进行辩论,继而再通过实验证明,让学生在争辩中体验到自我的价值,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表象,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品评求“活”——诱导独特感悟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题材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气息,文化内涵丰富,语言应用精妙,思想表达深刻,是引领学生品评感悟的重要载体。教学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文本的精彩独到之处无法一一品读感悟,因此,需要老师在解读文本时抓住重点,引领学生对“文眼”、“点睛”之处进行反复诵读品味,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其丰富的内涵。同时,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对文本进行品评,在评中深化哩解,提升认识。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出示“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大家读一读,看能读出什么呢。听学生读后,似乎没有能感觉到乌鸦到处、急切找水喝的感觉,于是我说:“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乌鸦到处找水喝,如果我们用望远镜瞧一瞧,你会看到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乌鸦飞得满头大汗,着急地找水喝!”“我看见了乌鸦飞到田野,飞到树林,飞到山上,可就是找不着水。”甚至还有学生模仿可怜的乌鸦,有气无力地说:“真是渴死我了,哪儿有水呢?”一句话、一个情境,就能够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领学生进人广阔的情景当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学生由“局外人”变为“局内人”,在生动的语言描述中,学生的品评感受、独特感悟得到立体凸现。

四、拓展求“广”——提升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教学中应注重以语文课堂为核心,向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领域延伸拓展,将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进行有序有效地整合,实现语文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1、注重拓展延伸。如学习了《奶奶的白发》后,我布置以“我学会了做家务”为主题的家庭实践活动,在课堂上通过采访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自己所学会做的事情。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在多样化的语言实践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上一篇: 公共管理学硕士论文 下一篇: 医院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