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8 02:15:43

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篇(1)

音乐欣赏模式是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是音乐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用于设计课程、选择题材、提高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主要目的是为音乐教学工作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程序。

(一)音乐欣赏课的一般程序

纵观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无非就以下几个程序:组织教学〈导入〉——介绍作品(引入新课内容)——初步整体欣赏〈简听〉——分析结构〈以学生为主,教师补充〉——分段欣赏——进一步讲解作品内涵——深入性完整欣赏等。

(二)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欣赏的境界

第一,应创设安静的欣赏环境。音乐欣赏特别强调“静”。好的音乐只有静听,才能品其感,解其意。设想,在非常吵闹的大街上给你播放再优美动听的乐曲恐怕也打动不了你吧。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个人内心平静了,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在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前必须让学生安静下来静静的欣赏音乐。比如欣赏《百鸟朝凤》这首乐曲学生初听开头就窃窃私语了,都说太吵了,不好听。我立刻关掉音响,改变惯用的教学模式,由我先讲述这首乐曲的创作手法和它独特的韵味。当我讲到唢呐运用它高超的演技惟妙惟肖地模拟了多种鸟鸣后,学生们立刻回应要好好的听完。在安静的氛围中学生体会到了民族乐器——唢呐独特的魅力,也感受到乐曲表现出的百鸟争鸣,一派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景象。明显地显示了在不同环境下倾听音乐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第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对直观的视觉形象接受能力较强,对抽象的声音形象也有一定感受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方法来激发他们对所欣赏音乐的兴趣。例如:采用的讲述法,讲述时要注意把握讲解的时间和内容,不要用大篇幅的时间去讲解乐曲的背景、时间、作者等主要还是要讲经典的内容。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我只简单用课件展示作者的生平和乐曲创作的背景,然后在课件上用醒目的大字推出着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这样的音乐只能跪着听”,启发学生什么样的音乐只有跪着去听呢?为什么?学生自然就认真地去欣赏音乐了。

第三,选择中外优秀名曲,拓展课外欣赏内容。音乐作品浩如烟海,音乐课堂的时间有限,所以仅靠课堂上时间来欣赏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即使能欣赏几首作品,也是粗枝大叶。比如:有一节课是欣赏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唱歌曲《化蝶》,总共安排两课时,但就《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乐曲要20多分钟,两课时怎么能把这里的知识讲清楚呢?而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是以听的方式来仔细品味作品。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使课内欣赏得到延续发展,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扩展音乐欣赏教学容量

教学实践证实,当多媒体课件有声有色的演示激荡着学生的视听神经时,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多媒体课件发挥了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方面的优势,创造出图文、声乐并茂的艺术氛围,再加上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和升华,更能凸显音乐课所特有的潜在的艺术审美特性,这不仅使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也使学生产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热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是显著的。

在当今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学生可以从网络上查找各种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行欣赏,而且网络上有F1as,图片、影片等极大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作为教师,要积极的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学习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区分音乐类别,与学生一起上网路寻找经典的音乐一起共享。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充分利用了电脑网络的优势,下载了应用软件《作曲大师》,学生点击打开后,只需要填入简单的音符,即可欣赏自己的创作成果,使学生在玩中练,在练中听,在听中分析、感悟。教师对于学生的任何离奇古怪的想法和问题,不要予以回避和指责,而是抓住一丝一毫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不再胆怯,不再沉默,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音乐欣赏课篇(2)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小学音乐课就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益处。

例如一年级教材上的《口哨与小狗》,用模拟手法使音乐产生直观听觉形象。在欣赏作品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在其身边摇着尾巴,嘣来跳去。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激动,更为音乐欣赏的魅力而折服。

例如,四年级教材中的《码头工人》是欣赏曲目中的精听曲目,作品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反抗压迫、追求幸福的渴望。全曲运用三连音这一特殊节奏型,21次重复出现,使主题旋律不断上升到高潮,给学生留下了形象、鲜明、深刻的印象。在欣赏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事,寓教于乐,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祖国、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壮志。民族器乐曲《百鸟朝凤》是我国民乐中的瑰宝,学生通过欣赏,可以引起自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是经过锤炼、考验的艺术生命力较强的精品。例如《土尔其进行曲》、《〈卡门〉序曲》等等。学生欣赏后,可以开扩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音乐欣赏课篇(3)

在一次区级教学研讨活动中,老师们一起观摩了一堂音乐欣赏课《秋收》,执教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优美细腻的教学语言,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在华老师循循善诱的点拨与引领下,课堂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这节课在一些环节的设计上,也引起了听课老师的注意甚至争议,我们就此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反思这节课,教学内容顺利完成,老师对乐曲中的演奏乐器讲解得很细腻,对各段落的音乐内容分析得很到位,可以说学生通过学习对乐曲的内涵了解得很透彻,可总令听课的教师觉得有些不足,那就是课堂上学生完整聆听音乐的时间太少了,学生的脑海里只是某些音乐片段的碎片,而这些碎片究竟处于乐曲的何部位,共出现几次?学生对此模模糊糊,因为他们欣赏的只是音乐的骨架,对音乐的整体缺乏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

下面是这节课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多媒体出示各种秋景的图片:红红的枫叶,金灿灿的稻子、秋收劳动的场面以及农民伯伯丰收的笑脸,让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接着,老师配上《秋收》的音乐让学生又欣赏一遍画面。师问:“你觉得有声的画面和无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生回答说:“无声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感受到农民伯伯内心的喜悦,而有了音乐后的画面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了秋的热烈、秋的喜悦,感觉自己融入到这欢快的情境中去了。”

片断二:《秋收》第一部分主旋律欢快热烈,分别用板胡和琵琶两种乐器各主奏一次,学生分别欣赏一遍以后,老师便把重点放在两种乐器的音色对比上: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琵琶的音色清脆柔美。老师进一步启发:“同样的一段旋律,不同的乐器演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有点答不上来,师进一步启发:“板胡高亢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了男人劳动时的阳刚动作?而琵琶清脆柔美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女人劳动时的柔美动作?”接着,老师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男女不同的劳动动作,学生的动作很到位,只是注意力全集中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而忽略了对音乐的感受。

片断三:学生欣赏《秋收》第二部分B主旋律,思考两个问题:“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感觉农民伯伯仿佛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今年是个丰收年,丰衣足食,相信明年会更好。”有的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师接着问:“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说是舒展明朗的;接下来,学生分别欣赏了用笛子、双簧管、弦乐合奏的B旋律,再分别说说笛子(清脆明亮)和双簧管(柔和圆润)的不同音色,以及弦乐合奏(澎湃激昂)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接着老师又进一步追问:“音乐从独奏到合奏的演奏形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开始浮想联翩,师最后总结说:“笛子的音色清脆明亮,仿佛是孩子们在开心玩耍;双簧管的音色较圆润,仿佛描绘了老人们丰收后内心的喜悦;而弦乐合奏把这欢快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二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执教老师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以“听”作为本课重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以聆听音乐为主,在聆听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上老师的点拨,通过音乐要素的渗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经研究,对三个片断内容分别作了以下修改。片断一:老师一开始就直接用话语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乐曲,请大家欣赏一下,欣赏时请思考两个问题。”老师点击鼠标,课件出示:一、你认为乐曲可分成几部分?二、你能听出各部分旋律分别用那些乐器演奏吗?接着,老师便播放《秋收》中第一、第二部分旋律,即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并和学生一起静静地聆听音乐。学生欣赏完后,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有的说可分两部分,因为乐曲中有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有的说可分成四部分,因为两部分的旋律分别又重复了一次。片断三:老师出示A旋律与B旋律的歌谱,让学生哼唱B旋律,比较分析与A旋律的关系,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B旋律是在A旋律的基础上加音装饰和节奏拉宽,他们是母与子的关系。”接着又出示A与B旋律线,A旋律线较跳跃,而B旋律线较平稳。B旋律舒展明朗,第一次出现时用笛子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第二次出现时用双簧管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学生依次欣赏后,师问:“B旋律分别采用了那些演奏形式?效果如何?”学生分析后觉得:“独奏的音色个性鲜明,而合奏的音色较丰富,情绪更饱满。”在熟悉了A、B主旋律后,老师便要求学生完整地欣赏全曲,可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或颜色表示乐曲的结构,多媒体课件上随着音乐出示了《秋收》的曲式结构:“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A(板胡)-A(琵琶)-B(双簧管)-B(弦乐)-A(板胡)-A”(竹笛、板胡、琵琶)。通过调整,老师们都感到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更顺畅清晰,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也比前一堂课扎实,华老师自己也感觉上得得心应手。后来,在大家的一致推选下,《秋收》代表区参加了市音乐会课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听课教师都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三、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理所当然,“听”应该是音乐学习的主要途径。古今中外,很多专业音乐家、著名音乐大师都是因“听”而走上音乐之路的,如我国的民间艺人最早的学习方式就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地“听”,又如世界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铃木教学法”,其核心就是强调“听”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别让画面冲击了对音乐的聆听。要想感知音乐的美,其主体必须具有审美感知、审美敏感度及审美素养等能力,例如:对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音乐要素的感知,对主题、主题的发展、曲式结构等方面的把握。片断一中,如果老师一开始便用秋景图片呈现,本意是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其实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一种思维定势。

音乐欣赏课篇(4)

一、看――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 ”。音乐欣赏如果只注重“听”,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欣赏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多媒体等展示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来感受音乐所传达的内容,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如欣赏《美丽的凤尾竹》一课,我提前准备了美丽的傣家竹楼、展翅的孔雀等图片,学生走进教室就被美丽的傣家风情所吸引,欣赏起音乐变得更加容易,更加惬意。欣赏《保卫黄河》时,我边播放音乐边播放黄河波涛汹涌、人民军队奋勇作战的场景,同学们个个身临其境,热血沸腾。通过“看”进行音乐欣赏,实现了视听的结合,很好地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二、唱――演绎音乐、表达情感

唱是表现音乐最基础、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欣赏教学中最常用的辅助手段。反复欣赏,加入模仿、创造的“唱”,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理解音乐,从而创造性地表现、再创音乐。如欣赏《双节棍》时,可以先让学生聆听,明快的节奏、富于动感的音乐很容易调动起学生演唱的欲望,再让学生跟着音乐唱,同学们兴致勃勃,激情演唱,既达到欣赏目的又充分学会表现。

三、演――身临其境、表现音乐

音乐与表演可谓好姐妹,许多曲目都可以通过表演来演绎。“演”对音乐欣赏具有表达和激发兴趣的作用。欣赏标题音乐、歌舞剧和故事音乐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演”来表现。如歌剧《卡门》,音乐雄壮、有力。教师先引导学生完整听赏音乐,在了解情节、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有凶猛的斗牛,有英勇的斗牛士,有喝彩的群众……一派热烈欢腾景象。接着让学生讲讲所了解的关于斗牛的知识,然后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道具请学生模仿斗牛动作进行表演,最后边听音乐边“斗牛”,同学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实践证明,“演”能活跃气氛,体验乐趣,加深理解,有效促进欣赏效果的提高。

四、奏――发挥特长、丰富课堂

演奏是表达音乐的重要方法,如今素质教育得到普及,各种乐器走进千家万户,很多学生自小习得一种或多种乐器的演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利用特长生参与教学,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欣赏自己同学的演奏往往较纯粹的“听”音乐家演奏更有意义,更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欣赏教学中,我结合具体曲目,尝试自己或请学生演奏。如欣赏《战台风》,我课前了解班里同学学习古筝的情况,请他们提早做好准备。课堂上,首先完整听赏音乐,然后请同学演奏。她们演奏的古筝曲《战台风》吸引了全班同学,大家投来羡慕与赞许的目光,这时,我请大家说说两次听赏的感受,大家纷纷表示同学自己演奏的现场版更具感染力,更激动人心。随后进行分段欣赏,现场演奏每个段落,清晰明确,同学们很容易将段落理顺,整节课高潮迭起。再如欣赏《赛马》,我将二胡带到了教室中,以最直观的方式进行介绍,并用多媒体播放二胡演奏录像,让学生观看聆听音乐片段。学生亲眼目睹了二胡的外形和演奏,初步感受了二胡丰富的表现力,再欣赏本班同学的二胡齐奏,他们边拉二胡边舞动,展现万马奔腾的热烈场景。大家观看演出、欣赏音乐,不时发出阵阵欢呼,在愉快氛围中感受音乐与二胡的魅力。将乐器演奏带进欣赏教学,为特长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促进了特长生的艺术学习兴趣与技能的提高,拓宽了班级学生知识面,有助于全体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五、动――综合运用、全面提升

音乐欣赏课篇(5)

关键词:音乐 欣赏课作用 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体性的创造活动,如果将作曲家谱曲看作是一度创作, 演唱演奏是二度创造的话, 那么音乐的欣赏活动则可以称之为“三度创作”。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手段到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爱好,影响到音乐欣赏课的质量和效果。

一、音乐欣赏课开设的作用

音乐欣赏课给学生提供接受审美教育的机会, 并能使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科学的审美观。音乐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最富现实性的审美教育。音乐欣赏的全部过程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应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的发展中,音乐欣赏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

音乐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诱导作用。心理素质教育指培养学生的诸如协作、表现、柔韧等良好心理品质,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演唱或演奏中,从音乐的记忆力、动作的模仿观察力、音乐形象的想象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顽强意志、坚韧的品格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音乐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启发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又是创新教育的核心。音乐欣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谓创新性思维,从定义上讲,是指脱离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起独特的思维能力、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于用现在的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用崭新的创造来解答问题。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信息,是一种不具象的艺术。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提供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艺术的欣赏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从音乐欣赏来说想象与联想是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活动,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的创造性表现,其价值是不可低估的。他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主动探索音乐,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培养总体的创新精神,提高创造力。

二、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1 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特点、规律、要求和实施途径的总结,不断地改革和修正不适应或偏离艺术素质要求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以保证音乐欣赏能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第一,全面了解、掌握大纲,正确理解其精神实质,摆正音乐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第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力水平,合理安排音乐教学中的中外音乐、古典与通俗、声乐与器乐的比重,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因人制宜、灵活安排。第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选择欣赏作品时,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尽量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音乐,尽可能地避免选择那些结构复杂、枯操、高难的音乐。第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由于音乐欣赏课只是在常规教学中的一个小板块,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在学生心目中受重视的程度就要相对差些。因而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如在介绍音乐家时,除了介绍音乐家生平、创作思想、作品的创作背景外,还可以加人一些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或是分析音乐家的性格形成及特点,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无形中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2 创设良好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良好环境的创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人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音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如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视听功能、运用课堂中的问题情境等来创设情境。我在给学生欣赏管弦乐演奏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时,让学生观看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演奏实况,演奏画面中穿插由奥地利皇家芭蕾舞团表演的精美的“圆舞”画面,整个欣赏过程学生显得专注而投人。

3 完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评价制度

音乐教学评价是指在音乐教学中,对于教师的音乐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的测评、诊断和评估,以利于及时反馈、改进教学。这对知识水平的评价具有反馈、调解、激励、导向和强化学科意识的功能。音乐欣赏课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它不能全靠卷面考试和听辨应试,教师对音乐欣赏课考核的方式应带有灵活性。我认为音乐欣赏课应打破传统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途径的教学方法,探求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欣赏途径。因而建议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对授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发言。具体表现为:课前,不告知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由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甚至可以用绘画、写作或口头阐述等形式表现出来,最后教师对作品背景、作曲家情况等作简单介绍。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的形式均可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试时可采取开卷的形式,这些做法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音乐欣赏课适应了当前教育体系发展形势的需要,是中国的教育体制日趋完善的产物。作为新时期的初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到学生学业结束后将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只有让他们具备全面的素质,做到“一人多专”,才能应对生活带给他们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左双文.对晚年陈独秀的资助与陈独秀的态度[J].中共党史研究,2005,(2):123-125.

音乐欣赏课篇(6)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212-01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如何使音乐欣赏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呢?

1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1.1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的空间。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1.2故事形式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编了一个动物们过新年的故事,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1.3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跟随音乐,用神气的神态,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及表演来表现玩具兵们可爱、顽皮的形象。而在音乐结尾部分,描绘小主人苏醒过来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凌乱的“定格”动作来表现玩具兵们来不及回玩具箱、东倒西歪的尴尬形象。再如:在欣赏《钟表店里》,让孩子们用不同乐器:三角铁、小铃、沙球分别敲击节奏来表现大钟、小钟、秒表在钟表店里开音乐会的欢乐场面。

1.4小组讨论形式

这种方法适合中、高年级。如,《瑶族舞曲》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瑶族舞曲》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1.5游戏形式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听赏《跳绳》中,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听赏《捉迷藏》前,先让孩子们完整听一遍,然后,请几位学生上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音乐欣赏课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49-01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我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方法: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如:在三级音乐欣赏《赛马》一课中,我先让学生欣赏草原风光、风土人情以及赛马时候的激烈场面等,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为上好本节课创设了浓烈的课堂氛围。

二、明确欣赏主题

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是乐曲形成的基本要素。欣赏时抓住音乐主题,让学生明确作品的主旋律,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因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随着时间的推移瞬息即逝,如果对一些主题与重要旋律没能够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对后面出现的音乐就不能很好地领会。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我就把主题旋律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演唱、熟记,并请他们注意感受音乐主题所表现的风格、特点。学生们唱了以后再听,他们纷纷认为主题1欢快、活泼,主题2轻松、优美等等。听完之后他们表示对主题1的印象尤其深刻,他们说欢快的音乐就好似人们听到了莫大的喜讯而表现出热情快乐的样子。这样,喜讯到边寨情景深刻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三、正确引导学生参与

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教师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直觉力、音乐审美知觉力和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种方法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灌输式进行了改革,而且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等。音乐欣赏中学生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听、唱、想、说四个方面是引导学生参与的主要手段。

参与角色情境就是让学生通过音乐作品的演奏、演唱或表演等形式来感知、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在课堂教学中,我准备了许多小乐器,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采用打击乐器参与演奏、表演或创造性地为音乐作品作节奏伴奏;不同的音乐主题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独舞、群舞、歌唱等等,按照音乐所表现的形式进行角色表演。课后有的学生将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和想象,通过绘画、诗歌、散文或演讲等形式表达出来,效果良好。

音乐欣赏课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83-01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现在的音乐欣赏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欣赏只不过是放放磁带、听听歌而已,大部分教师把“音乐欣赏”上成了“听音乐”,教学方法陈腐,模式单调,导致多数学生反映音乐欣赏课“没兴趣”、“没意思”、“听不懂”,课堂效率低。如何使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走出低谷,永葆青春活力?本文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作了以下几点阐述:

一、伴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感受音乐

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利用人的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有律动,均有节奏”。

比如在欣赏《龟兔赛跑》这一课时,我先讲这个可爱的故事,然后再放代 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让学生来辨别哪段音乐是代表乌龟,哪段音乐是代表兔子。 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让学生随着欣赏曲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手、脚、表情等办法来来表现乌龟和兔子的形象。先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继续下面的环节。

二、全员参与情景表演,表现音乐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得到一些锻炼,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改变音乐欣赏课坐着不动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集体参与,全员表演。

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 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 允许他们摇头晃脑, 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有些音乐作品具有叙事性, 让学生在音乐故事中进入角色去欣赏作品, 对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

如在学习《可爱的一家》一课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成“爷爷”“爸爸” “妈妈”“姐姐”“妹妹”“哥哥”“弟弟”, 让学生在这种亲情的交流中, 去感受家的爱, 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家的理解, 对爱的理解。音乐可以用舞蹈来表现, 音乐与舞蹈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亲密无间。舞蹈失去音乐也变得索然无味。教材中许许多多的曲子都可以编成舞蹈, 表现作品的内容, 作品的情绪。

例如,《牧民之歌》,男学生可以学做骑马, 甩鞭的动作。表现牧民骑着马 在大草原上驰骋。女学生可以跳起优美的蒙古族舞蹈。把欢腾的 草原表现的淋漓尽致。 学生在开心的舞蹈中感受了音乐作品的内涵, 减去了他们对欣赏课的乏味感。从而喜欢上了音乐欣赏课。

三、结合教学内容画一画,展现音乐

音乐和美术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能从音乐作品中听出“弦外之音”,从美术作品中看到“画外之景”,而且可能产生跨门类的跳跃联想,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鉴于此,把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的形象,对调动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是非常有效的。

如在欣赏《天鹅》一课时,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形象。为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本课中,我引导学生感受情境,巧妙提出问题。通过播放天鹅在湖边戏水、飞翔、高歌的情境,在乐曲旋律的渲染下衬托出天鹅美丽、高贵的形象和忧伤、抒情的音乐情绪。然后问:这首乐曲描绘了什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绪?

此时,同学们通过老师的问 题结合自己的想象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充 分感受这首乐曲所描绘的境和表达的情。 接着介绍这首乐曲被改编成大型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然后再把剧中的天鹅经历了很多生活的磨难,最后得到了王子幸福的爱的故事作一番描述,同学们听着听着都流出了眼泪。所以说音乐这种人类特殊的语言,它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沟通,而且不断开发了人的思维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欣赏教学要讲究策略,让学生动起来、想起来,能说则说,能舞则舞……充分发挥学生专长,张扬学生个性,在欣赏过程中理解音乐内涵、体验音乐乐趣、领略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课的小主人。这样,枯燥的课堂一定会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学生也一定会坚定不移地爱上音乐欣赏课。

参考文献:

[1] 丁 杰.浅谈中学音乐教学的评价与思考[J],音乐天地,2011年12期.

音乐欣赏课篇(9)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流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一定是音乐方面特殊人才,但是,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开展其它音乐课外活动。音乐教师除对本专业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技能,还有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必须掌握外,对文学、历史、美学、地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改变那种迂腐陈旧、形式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音乐课教学工作。

二、注重音乐欣赏课中的‘听’。

“从听入手,以动为核心”,这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完整的“聆听”“倾听”习惯和全面认识客观事物的实践能力,要贯穿整个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钻研教材、制定计划到课堂的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方案的设计等方面,都要符合这一规律。只要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发展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不断地探索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每一节课都锲而不舍地坚持,那么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三、把握音乐欣赏后的‘谈’

即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欣赏后的作品进行议论。相同的音乐在不同的环境和心境中欣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学生完整地聆听音乐后,我要求他们讲出自己的直观感受。这个做法既提高了学生的演绎能力,又让我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审美能力的高低。信息双向反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我们的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民族器乐的作品,每首乐曲都有不同的民族乐器出现。我要求学生在听完某首乐曲以后,讲出是哪一种或哪几种乐器演奏的,音色有什么特点。例《二泉映月》(二胡),《流水》(古琴),《十面埋伏》(琵琶)等等,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补充,大家对各种民族乐器及其音色、民族风格、表演形式有了较深的印象。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不仅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还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和鉴赏其美感,把自己培养成能听懂音乐的人。

四、借助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教学内容,如实地传递、保存和反馈信息,并使各种信息类型的转换和过渡变得自然、平稳、迅速,避免了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断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欣赏课是学生通过听觉来接受知识信息。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听觉疲劳。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欣赏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音乐知识。目前我校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有较大的改善,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学生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如何在欣赏音乐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运用录音、投影,使声像结合,创设教学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录像、VCD视听工具,将抽象变具体,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高中生接受教学信息是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象,它是根据作曲家的感受及理解通过音高、速度、节奏等专业术语创作而成的。对于高中生来说,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来理解深刻的艺术形象特点,是件不容易的事。恰当地运用录像、VCD这样的视听工具则会缓解这个难度,通过影像再现作品内容,表现作品思想,情景交融、身临其境,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存储信息多,显示教学内容灵活、快捷的特点,拓宽学生的视野

音乐欣赏课篇(10)

一、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基本技术技能

职高生来自不同的乡镇学校,有些乡镇中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开设音乐课,即使开设音乐课,也被语、数、外等学科占用,好点的也就是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唱歌课。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学设备简陋。许多农村中学的教学设备简陋到只有一台录音机。这样上音乐课就受到一定的限制,使音乐欣赏枯燥、单调,与现代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

以上现象造成职高生音乐知识是的缺乏,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减小,因而在欣赏过程中也难以理解音乐作品。很多学生对一些基本乐器都不认识,不能鉴别这些乐器发出的音色,又怎么能对音乐作品进行体验呢?因此需要对学生补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欣赏技能训练。

补习基础知识主要是指补习最为基本的乐理知识,如:节奏、节拍、拍子、拍号、调式、调性、常用符号,以及补习一些有关的欣赏知识,如:对乐器的认识等。当然,讲授这些知识应在运用的过程中穿行,要注意方法,以免将音乐欣赏课上成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加强基础训练主要是指节奏的训练。在教学中进行以学生为主的创编,譬如:教师写出各种小节奏型,让学生用不同的拍号编写出不同的节奏型,或用格字式写出各种节奏,让学生用不同的拍子,按不同的顺序(横、竖、斜等)编出节奏进行练习,或者两人或多人编节奏进行练习。这样训练往往会获得较好的效果,并能在训练中让学生懂得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措施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进一步提高音乐素养,为上好音乐欣赏课完成重要的一步。

二、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使学生会听

学生最初欣赏音乐时往往不会聆听。聆听音乐是欣赏与鉴赏音乐的基础,只有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才能谈得上音乐的欣赏与鉴赏。但欣赏音乐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慢慢对学生浸润、感染、培养并采取有效方法。相对的安静是养成良好聆听习惯的第一要素,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分辨音乐,理解乐句结构,感受情绪的变化。如果听到老师在弹琴就应该安安静静地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不要打扰老师,也不要打扰那些听音乐的同学,认真听老师弹奏音乐,一边听一边想:这段音乐在说什么吗?我感受到了什么?从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试着调整一切感官来学着主动或被动地聆听。

另外教师自身的聆听习惯也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如:聆听学生的歌唱往往借学生演唱时去熟悉下一步教案。由于缺乏关注学生,唱完评价起来也就不疼不痒,要么一味说“好”,要么干脆搁置不提了。如果仔细聆听就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指导,同时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聆听示范,并能体现出对学生表演的平等尊重。

再就是可以通过欣赏音乐的方法来培养聆听习惯。(1)选择作品富有感染力的部分,设计倾听的重点,如:速度、音乐拍子等问题,让学生有一个倾听的侧重点,使学生专心倾听,并对这一段音乐产生兴趣。(2)初听全曲找出音乐的高潮部分,把握音乐的整体结构,让学生闭目静听,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少讲,让教室里回荡的只有音乐声。(3)有了初听的印象,还要进一步深化。如跟随音乐的速度或音乐情绪进行体验,可用挥拍、内心节奏感、轻哼鸣或选一段学生能演奏旋律,让学生参与教师范唱、范奏。(4)对比性倾听。用不同的版本或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对比性的倾听,让学生始终保持倾听的兴奋状态。

只要教师多动脑,采取有效的方法,就能在教学中慢慢培养好学生的聆听习惯,使学生学会聆听。

三、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以利于音乐欣赏

在职高生中往往有这样的观念:我们来校的目的是为了三年后的就业(当然也有部分升学)。因此音乐对他们来说无所谓,认为学音乐仅仅是为了娱乐,这就给上音乐课增加了难度。由文化课教室到音乐教室完全是为了放松,表现为交头接耳,昏昏欲睡,不认真听讲,更不细心欣赏作品。面对这种局面就要给学生讲学习音乐给人们带来的好处。美国的(神经学、心理学以及物理学)专家联合研究得知:音乐不但可以让猛兽安静下来,对人类有更多的益处。通常小孩一出生就喜欢音乐,一出生就对音乐有反应。空间推理能力强可提高思考逻辑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在21世纪找到好工作,因为所有行业都会需要能够运用高科技的人。学习音乐可以让思维更清晰让人更容易专心,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能处理得更好,并可有效疏解各种压力,使人身体要健康。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强盛,需我们每个人具有相当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只有较高的素养,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人们才有创造力,社会才能更快发展,由此可见学习音乐有多么重要。

四、流行音乐与音乐欣赏巧妙结合

流行音乐易被人们传唱,具有鲜明强烈的节奏,很具体现青春活力,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热衷于它非常自然。教师无需禁止学生去听去唱,并且在音乐欣赏时可选用一首与欣赏作品内容相关或相近的作品,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染力,如:当欣赏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时,可事先播放腾格尔的《天堂》MTV。通过欣赏让学生对草原有初步的认识: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绿绿的草原……再去欣赏《辽阔的草原》,更易理解作品,感受体验其意境。

把流行音乐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整个音乐文化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拓展文化艺术的视野,让优秀的流行歌曲走进音乐课堂,为学生搭建起通向高雅音乐的桥梁。

五、音乐欣赏与专业特点结合

职业学校有多种专业,上音乐欣赏时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音乐教学。化工班、机电班开设绘画课,学生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在给化工班上课时先欣赏,再让学生根据对作品的理解画出意境。如:欣赏琴曲《流水》时让学生准备好画笔、纸来上课,在欣赏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把涓涓山泉小溪、奔腾的江河与大海一幅幅画面绘于纸上。通过几节课的训练,当在听《沂蒙山小调》时,不用老师的讲解,一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把青山绿水、丰收的庄稼、肥肥的牛羊……这样一幅美丽的画绘出来。同时在给幼师班上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舞蹈这一特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翩翩起舞,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还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兴趣,这样就能更好的上好欣赏课。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音乐是听说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在音乐欣赏中,结合视觉功能创设音乐情境。如:在上《草原放牧》时,可同步插放动画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可以逐步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得到美的享受。

在欣赏《沂蒙山小调》时,教师根据作品内容播放出青山、绿水、牛羊、丰收的庄稼,并同时播放歌唱家的演唱画面,这样更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对作品的兴趣。

七、音乐欣赏与多元文化相结合

上一篇: 电工工作建议 下一篇: 职业伦理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