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游学班企业工作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13 18:10:38

开展游学班企业工作

开展游学班企业工作篇(1)

二、陕西省旅游学校“冠名班”创新模式探索

(一)明确目标,突出旅游职教特色

中职学校本身要有特色,包括专业特色和就业特色,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要社会有需求,就开设紧贴社会的这类专业,要有前瞻性。特色是立校之本,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近年来,陕旅校居安思危,寻求突破,紧贴行业,接轨国际,深入企业,深化服务管理型理念,努力构建“温馨、和谐、幸福”大家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为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内涵建设,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该校始终贯彻“以素养教育为基础,以成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改思想,坚持培养“阳光向上、身心健康、待人有礼、技能过硬”的旅游业优秀人才。学校以强化职业技能为突破口,以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为核心,更新教学理念,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实际,推出十大教改措施促学校教学内涵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这十大举措是:(1)研讨并制定、推行各专业教学标准,着力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改革;(2)逐步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科研能力;(3)继续做好“冠名班”内涵建设工作,唱响校企合作的主旋律;(4)逐步组织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稳步提高实训课教学质量;(5)组织“品质教育,志存高远”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向外界展示学校教师、学生风采;(6)建立和推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模拟口试制度,培养高素质优秀导游人才;(7)进一步深化 “双语实训课”、“教学工坊”活动,打造学校精品课程;(8)建立教师到企业调研实践活动学习模式,制定教师外出培训汇报交流制度,努力打造一支“双师型”、“行业名师型”教师队伍;(9)鼓励教师开拓新专业、承担新课程,提升教师能力品质;(10)推行考试和考核制度的对接,实行学生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模式,让学生“手持双证,就业无忧”。几年来的改革已见成效,学校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围绕旅游业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开设有旅游外语(旅游日语、旅游英语方向)、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省级示范专业、汉语导游、旅行社计调方向)、航空服务、中餐烹饪、西餐烹饪等6个专业,面向西北、西南、中原各省(区)招收初高中应往届毕业生,招生计划全部列入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厅下达的招生计划。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发给由陕西省教育厅验印的国家统一的普通中专毕业证书。毕业后,学生可同时报考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大专和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专和专升本,可获取大专、本科学历。避免了中职学校不能提升的“断头教育”,打通了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本科的通道,提升了学校的吸引力。学校招生改革10大亮点:(1)办学亮点之一:五年制高职连读班(大专);(2)办学亮点之二:迪拜研修班;(3)办学亮点之三:日本研修班;(4)办学亮点之四:韩语精品班;(5)办学亮点之五:酒店经理预备班;(6)办学亮点之六:喜来登酒店管理班;(7)办学亮点之七:西安国旅精英导游班:(8)办学亮点之八:咸阳机场航空服务班;(8)办学亮点之九:米旗西点班;(10)办学亮点之十:西南大学、陕西电大大专班。该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毕业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高,适应能力强,就业行业广,多年来就业率保持在100%。学校与西安、北京、浙江、广州、深圳、珠海、上海等地高星级饭店等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就业关系,实习生、毕业生供不应求,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扬。学校曾多次被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专业特色也是中职学校内在素质的体现,会给学校带来“品牌效应”,使学校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也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职业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上又有别于高等教育,更加的贴近行业,理实一体,真正发挥课程的活力,让学生学有所获,乐学爱学。为了实现“道德品质好、文化素质高、专业技能精、职业意识强、体健形象美”的培养目标,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成为旅游行业方面的“龙头”。旅游中职学校要积极应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本校旅游专业的优势,提高专业办学效率和质量,加大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端正办学思想。重视学生的服务操作技能、外语应用等,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把握人才需求趋势,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科学设置专业提供依据。在教学方面,实行 “双语教学”、“教学工坊”等,使企业用人标准与教学标准更加贴近。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学工场模式,探索独具特色的“教学工坊”新模式。打造餐厅实景模拟教学、情景英语教学,让学生在“教学工坊”就如同在一个五星级酒店的中、西餐厅一样,以高星级酒店的培养标准严格训练技能,提升素养,将技能与专业与外语有机融合。毕业时,与企业实际零距离接轨。学生优雅绅士的礼仪、娴熟的技能、规范的职业意识,受到企业的青睐。“教学工坊”真正将国际企业标准与该校的教学标准完美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同时还要做到专业与行业资格证书对接,如导游证、厨师等级证、茶艺师证书等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地理论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磨练意志,提高学生实操能力。进一步完善教学设备——模拟前台、餐厅、客房、酒吧、茶艺室等,在课堂中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为他们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创造条件,增加就业砝码。专业教师每年定期到酒店、旅行社工作一段时间,既培训了自身的业务也可以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一步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衔接。

(三)专业与产业对接,积极探索“冠名班”办学模式

居安思危,立足职教,创新思路,寻求突破,打造传统专业的新优势,突出行业特色。校企深度结合,订单培养,企业全员接受。挖掘“冠名班”内涵,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企业营销版与学校网站首页绑定,访问学校网站会自动弹出会话窗口,提供在线咨询。从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方面都与企业紧密接轨,制订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各专业校服等。制订了《关于特色冠名班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工作安排》,切实将“冠名班”内涵建设落到实处,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企业负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校是学生,到企业是“准员工”,毕业后,直接成为正式员工,没有试用期。校企合作是职校培养技术性饭店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依托专业优势开办了日本研修班、迪拜研修班、咸阳机场航空班、喜来登酒店管理班、西安国旅精英导游班、华山景区定向讲解员班、米旗西点班、成教大专班等特色班级,成为学校走强强联合、特色办学之路的新亮点, 与企业对接,积极探索“冠名班”办学模式。“喜来登酒店管理班”引入西安赛瑞喜来登高管进课堂参与教学,学生参与该企业系列活动,如圣诞节活动、喜来登酒店集团全球招聘日活动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企业高管面试,培训他们的应聘技巧,对学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规划都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喜来登酒店集团,为每位学生量身打造成长发展计划,规划他们从一线服务员到领班,到主管,再到经理的成长之路,为他们设计职业人生。同时,还为该班的优秀学生和父母提供在喜来登酒店住宿、用餐、娱乐一条龙的体验式奖学金。通过此举,增加了学生及家长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米旗西点班”借鉴德国“双元制”,进行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在学校有老师,在企业有导师,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企业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和发挥。该校米旗西点班学生每周安排一天在企业的实践课程,深入企业学习和体验DIY蛋糕制作,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们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蛋糕时,非常兴奋,并用手机拍摄,发给同学和家长,增进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感情。“理实一体化”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前店后校的办学模式,该校利用毗邻大唐西市的优越地理位置,将西安大唐西市酒店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将实训课放在酒店的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进行实景教学,让学生理论课后,第一时间投入到实践,真正做到“理实一体”。现在“冠名班”效果突出,成为每年学校招生及就业的一大亮点,很多学生就是奔“冠名班”而来。在去年招生中,喜来登、国旅导游、米旗班的学生占招生人数的25%以上。学生对所学专业认可度高,对学校认可度高,积极向同学推荐自己的学校。好学校、好专业、好老师是根本,有播种,就会有收获。

(四)专业与市场对接,接轨国际,加强合作

紧贴行业,接轨国际,激发课程设置新活力。加强境外研修项目,为学生走向国际实训就业市场搭建平台。如阿联酋项目,日本项目等。目前,“国际项目班”已成为了学校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特色班。大力推进国际交流、校企合作和联合办学。在对外交流中,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为了给学生寻找更高更广阔的国际就业平台,在十多年赴日研修成功经验的指引下,该校与阿联酋迪拜丽景集团签订实习研修就业协议,采用外教授课“2+1”、“2+2”模式,选派的学生均在八星级酋长宫殿、七星级帆船酒店研修就业。他们毕业后大都留在了迪拜、阿布扎比,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命运。目前该校已有500多名学生赴国外研修。该校于2009年与阿联酋迪拜合作方达成协议,被确定为该项目西北地区惟一合作院校,截止目前已派出100余名研修生,其中10余名学生在迪拜、阿布扎比八星、七星级世界一流品牌酒店工作。迪拜是国际金融和经济中心,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云集了世界一流的酒店管理集团和超豪华的酒店,当地司法制度健全,社会秩序良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全世界经济最发达、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学生在迪拜研修一年、工作一年,2年后可续签工作签证。研修期间每月可获得400美元左右的研修生活补贴,小费除外,食宿免费。毕业生面向迪拜当地企业,国内外资企业、星级酒店、驻华商社、中外金融保险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就业。

开展游学班企业工作篇(2)

1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将是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旋律。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2008年5月与苏州趣普仕集团旗下的苏州青年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青旅”)签订了校企合作办班协议,将08级开始的旅游管理班冠名为“趣普仕·青旅”班,开始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订单式培养之路。之所以选择苏州青旅作为本专业的合作对象,一方面是因为苏州青旅是江苏省排名第一的旅行社,拥有雄厚的实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苏州青旅在整个苏州大市范围内拥有四十几家加盟营业部,能够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

2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办班协议,高职院校以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需求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邀请企业的资深员工参与校内课程的教授,企业员工在学生进企业实习期间为其提供就业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性强,学生就业方向明确,企业人才选拔与培养目标群集中,对企业和学院来说,都可以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是一种可以实现学院教育与企业用工无缝对接,使企业、学院和学生三方获得“三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8年至今的4年时间中,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与苏州青旅双方共同努力,摸索前进,尝试了很多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

2.1 苏州青旅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

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办班协议之后,学院马上邀请苏州青旅各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会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各位专任教师,召开有关该专业《教学计划》修订的研讨会,了解旅游行业目前对旅游人才的关键能力的要求,研究分析现行的《教学计划》的缺陷,决定增设《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和《旅游法规》等专业课程,并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从08级开始的每一届学生的《教学计划》的修订,校方都会先征询企业的意见。

2.2 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

为了让学生尽早认知旅行社的业务,合作双方最初以专业讲座的方式,邀请苏州青旅高中层管理人员每月一次来学院给学生介绍旅游行业以及苏州青旅本身发展情况等专业行情知识。但是,讲座的形式很难常态化,组织管理也比较复杂。而且在合作过程中,企业特别强调对学生计调能力的培养,因此,学院提出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这门课程。由旅行社来设计课程的内容结构,并派遣资深员工来学院授课,学院负责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包括最后的考核。

2.3 学生参与企业大型活动

为了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认识行业行情,学院鼓励在校生积极参与合作企业举办或承办的各类大型活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学院旅游管理专业08级学生参与青旅的世博接待与导游任务;2011年,旅游管理专业09级学生参与由苏州市委宣传部、市委市级机关工委等部门共同发起,青旅承办的“看历史巨变、看辉煌成就”主题活动;2012年,旅游管理专业10级学生参与苏州市委宣传部主办,苏州青旅承办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怎么办”暨“家在苏州互看互学”三创三先主题教育活动。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的了解,坚定了他们进入该企业实习的决心。

2.4 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

从09年开始,学院陆续派遣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进入苏州青旅进行挂职锻炼,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共有三位教师在苏州青旅进行了为期2个月到半年不等的挂职锻炼。通过这种方式,学院的专任教师一方面学到了更多的行业知识和行业技能,另一方面也与企业的员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与素材,也为加深校企合作铺平了道路。

3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的困惑

3.1 实习期间学生离岗率较高

旅游管理专业08级共有学生46名,苏州青旅在他们实习期间共提供了31个岗位,一年的实习阶段结束后,仍然在岗的有17人,离岗的13人,被辞退的1人,离岗率高达41.9%;09级26个在苏州青旅实习的学生中,中途离岗的学生有10人,离岗率为38.5%,虽然稍有好转,但总体来看,离岗率偏高。实习学生离岗率居高不下,一方面给学院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院在企业眼中的信誉度,滞缓校企合作往纵深发展的步伐。

原因分析:学生踏上社会需要经历一段磨合期,这段时间内学生的思想波动比较大,如果这时不能给予积极正向的思想辅导,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另外,学院与企业双方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学生感到找不到方向,看不到希望,也容易产生离职倾向。

3.2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这门课程,按照当初校企双方的设计,划分为四个模块:地接模块、长线模块、出境模块和巴士线模块。内容涉及旅游线路的设计与报价计算、导游带团实务、门市接待、客源国概况等。授课任务由苏州青旅各相关部门资深员工承担。总体设计符合行业需求和学生需求。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老师承担不同模块的授课,课程整体系统性不强。而且,前来上课的老师很多都是临时被分配任务,在没有时间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最后变成了自我发展经历的介绍,学生们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实际上离课程目标越来越远。

原因分析:校企双方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度还不够,设想的多,实干的少。还没有形成实用的合作制度,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的短期效应不明显,企业暂时看不到实质的好处,但是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财力来支持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而学生离岗率的居高不下也让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失去了信心,因此企业方的合作积极性日益下降。再加上企业本身的业务繁忙,人手紧张,更疏于调派人手专职负责校企合作事宜,基本处于被动应付学院需要的状态。以致校企双方沟通不畅,合作进程缓慢。

3.3 挂职锻炼的教师在企业融入度不够

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回来之后,普遍反映在企业学到的东西不多,企业不愿意直接布置业务给教师做,或者让教师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大部分时候教师在企业的角色像是一个旁观者,很难融入到企业团队中去。

原因分析:企业虽然接受教师的挂职锻炼,顾虑却很多,不敢布置任务给教师做,怕教师中途离开之后很难找人接手,也怕教师因为人事关系不在企业,不接受企业的指挥调度,所以干脆把挂职锻炼的教师闲置一边。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半年的挂职锻炼是学院布置的任务,时间短,考核简单,容易过关,因此不愿意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精力在合作企业。甚至有些老师不是自发自愿去挂职锻炼的,更没有融入企业团队的主观意愿。

4 进一步推进“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4.1 学院层面

首先,学院选择校企合作的对象要慎重,选择热心社会教育的企业家作为合作对象,更容易得到企业的积极配合。其次,学院应会同企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制度,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在企业的权利中,要突出企业近期和长期可获得的权益,尤其要让企业看到近期权益,鼓励企业坚持校企合作。比如可将合作单位列入学院物资采购供应商名录,或者在学院项目招标时拥有优先竞标权,利用一定的利益诱惑将校企双方捆绑在一起。第三,在校期间对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实习期间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了解学生工作上的困惑和困难,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引导其积极乐观的度过职业磨合期。第四,延长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时间,可延长至1年甚至2年,给企业调度挂职教师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严格挂职考核制度,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去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五,设置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负责合作单位的选择,联系,接待,定期交流,收集学生实习的反馈信息等事务。

4.2 企业层面

首先,企业领导层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库建设的重要性。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库建设成功与否,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更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其次,企业要为实习学生指明职业发展方向,制订大概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觉得在企业有发展的机会。第三,设置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负责与学校的对接交流,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设计,内容安排,授课人员的选择指导,实习学生的选择和岗位落实,安排企业指导教师等事务。第五,建立包含回馈社会的价值观在内的企业文化,全体员工明确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库的意义,加强企业内部的培训,提高企业整体凝聚力。

4.3 政府层面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想走得顺利,走得长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要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出台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其次,好的政策还需要有力的执行机构的贯彻落实;第三,政府扶持树立校企合作的典型示范单位,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表明,校企仍然处于分割的状态,“订单班”办学模式还未占主导地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近两年合作进程停滞不前,缺乏活力。可喜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我们期待政府尽快出台针对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为高职教育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1-07-29].

开展游学班企业工作篇(3)

(一)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观念。作为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部门,我们只有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用理性控制私欲,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真正做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我们要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监督,严格约束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坚持阳光操作,做到政策公开、办事流程公开、办事公正,规范运行,成为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二)确立创新发展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和指导旅游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要坚决克服小进则满、因循守旧、创新意识不强等思想观念,高起点的谋划旅游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克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增长”和“速度”的错误做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转变机关职能和工作作风。坚决克服推诿、拖沓和漂浮等不良现象,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注重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着力解决广大游客、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切实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增强发展旅游经济的责任感、紧迫感。作为旅游行政部门,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奋起三次创业,推进五大跨越”目标的实现,为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总的来讲,我市旅游工作坚持“旅游兴市”战略和“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观,按照打造全省旅游名山、川东北旅游大环线的重要连接点的工作目标,突出旅游景区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秩序监管,完善旅游产业要素,旅游工作得到快速推进。1—9月,全市接待游客174.5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69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7.5%、20.4%;旅游业已成为我市第三产业的龙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抓得不够紧,对坚持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待学习的认识和态度有所欠缺,虽然制定了学习制度学习计划,但由于平时在工作中业务性工作较多,领导班子成员都担负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头脑中有以干代学的思想,认为把工作搞好了,学习效果就出来了。另外,在业务学习方面也做得不够,学习的方法和效果上有所欠缺,没有创新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要素不全。我市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景区(点)项目内容过于单调,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观光旅游特征仍然十分明显,没有新的上规模、特色强的产品(重大载体)推出,旅游产品和线路创新不够,游客到景区只能“走马观花”看看山水风景和实物,缺乏多品种旅游项目,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也较少,立体开发不够。二是旅游产业要素不全,游客来了,除观光休闲以外,吃没特色,玩缺项目,购少商品,休闲产品和休闲产业发展不快。难以让人“流连忘返”和提高游客的消费程度,城区休闲业有一定发展,但缺乏统一规划,尚未形成一批风格各异的特色街区,至今还没有一个反映我市地方特色的旅游休闲购物活动场所,旅游产业链的发展不平衡。

3、市场营销模式创新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营销意识不强,投入经费不足,政府的引导带动作用发挥有限.二是市场动态掌握得少,宣传促销的方法和手段陈旧、单一,宣传促销的针对性不够强;三是整体促销的合力尚未形成,宣传促销活动间的有机联系不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受以上因素制约,所以我们宣传的目标群体只能以川渝两地及周边城市为主,游客以周边城市的短途游客为主,过夜游客比例偏低,旅游经济的综合拉动作用发挥有限。

4、旅游人才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旅游局班子没配齐,干部队伍配备比例不尽合理。二是对旅游从业人才培养不够,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掌握现代知识技术的水平不高,专业技能、文明素质、道德素养还需要提高。三是各级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对旅游人才开发培养、利用方面的投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5、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局领导班子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比较少,对重点企业去得多些,对一般企业去得少些,对企业所需、所想了解得不多,有时去企业也只是走走看看,深入了解较少。

6、局机关建设和管理力度不够大.培养和使用中青年干部力度不够。对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抓得不够紧,存在对干部重使用、轻培养,重工作、轻关心的问题,机关内部管理还存在簿弱环节,执行力也不够到位,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观方面:一是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够强,创先争优的氛围不够浓,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规律还不全面。对如何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和带动作用,整合资源发展大旅游,管理旅游大产业的思考还不够;对如何加大城市形象宣传力度,如何提升城市旅游休闲功能,如何繁荣旅游文化,如何进一步引导旅游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等等办法还不多;如何加快实现向全省旅游名山的跨越,实现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推出更新更好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够。二是是对新形势下加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迫感不强,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三是平时调查研究的投入时间还不够。相当多的精力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企业的时间不够,调查研究抓得不紧,存在着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问题和发展课题研究不深、钻研不透的现象,调查研究的风气不浓。

客观方面:一是旅游宣传投入不足。一些企业对旅游宣传投入认识不足,使我们的客源主要依赖省内一些周边城市,过夜游客比例偏低,对旅游经济的拉动受到一定的影响。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需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是发展旅游业的六个要素,但目前我市旅游的“购、娱”等方面,存在规模不够大、特色不够突出、档次不够高的问题,尤其是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不够,缺乏统一的游客接待中心,使“六要素”整体效益发挥不好。对于这些产业链的延伸,需要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各部门配合才能解决。三是用人机制不够活。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企业效益不高导致留不住人,引进人才难度比较大。四是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上,争先创优的锐气有所减弱;在工作推进中,往往满足于形式和过程,狠抓落实不够。

三、服务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是要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进一步加大政府为旅游企业融资担保的力度和对旅游开发用地等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二是要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有强影响力的旅游项目,按照我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保护前提下有层次、有步骤地对我市旅游资源进行有序开发,实施项目带动策略,增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强化精品意识,实施品牌战略。要推进各类旅游产品与文化、生态的有机结合,加强与强势媒体的合作,多方位、多渠道宣传我市旅游,要强化区域旅游合作,积极融入**一小时经济圈,努力构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旅游联合发展体系,进一步提升旅游品牌形象。

四是强化人才意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积极组织好三种形式的培训,即: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景区讲解员的培训。要创造宽松的用人环境,对行业中的优秀干部大胆使用,留住人才,为我市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旅游人才氛围。

五是强化管理意识。在巩固过去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相关条例及法规的规定,认真履行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各项职能,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治旅。一是要大力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扎实抓好我市旅游行业标准化试点工作,确保我市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市。二是大力推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普及文明旅游常识,规范文明旅游行为,树立好行业形象。三是扎实开展“2010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苦练内功,积极探索和建立旅游市场秩序和质量监督常态化机制,优化对旅游企业的服务。四是注重政策研究和协调,为旅游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和发展环境,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激励企业抢抓机遇,推进旅游企业自身的创新和重组,做大做强做特,增强发展主体的活力。六是强化旅游安全生产管理。要按照“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完善各项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确保旅游安全健康运行。

四、加强局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造就学习型领导班子。进一步健全和严格学习制度,强化思想教育工作。要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来充实头脑、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理论学习要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学习中要善于开动脑筋,认真进行理性思考,进一步提高班子的综合素质和履职水平,造就一个学习型的领导班子。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设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首先必须进一步落实好民主集中制原则,既坚持集体领导,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又坚持分工负责,一切重大问题都由集体讨论决定。其次落实好民主生活会制度,解决班子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开展相互批评与自我批评,建设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

开展游学班企业工作篇(4)

重庆作为我国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在“十三五”期间,将重庆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渝旅游城市群。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位于重庆渝东南的黔江,地处国家“十三五”旅游规划――武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核心区,也是乌江风景道、武陵山风景道过境地。与旅游直接相关的旅行社、景区、酒店、旅游电商、乡村旅游等行业需要有质有量的讲解、餐饮、住宿、导览、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等服务与管理的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毕业生需要良好服务意识,动手能力强,岗位培训周期短,综合素质强,能够在平凡的岗位脚踏实地并可持续发展。订单培养成为校企双方共识。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旅旅游管理专业在2014年开始订单班人才培养,目前拥有5个订单班,其中与杭州知名企业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开展的订单班为第二期,在订单班中尝试企业化管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经验。

一、实施过程

(一)双班主任负责制

东方订单班接受重旅和东方集团的双重领导,实行双班主任负责制。校内有辅导员,同时专业课老师担任班主任,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担任班主任。校园班主任和企业班主任负责校企双方信息沟通和班级管理,在校由校园班主任负责监督和管理班级,保证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的公平公正。顶岗实习过程由企业班主任负责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和按照学生特长定向培养。

(二)成立以班为建制的虚拟公司

东方订单班更名为东方企业,由班级在开学设计公司标志,在班级门口张贴公司标示和公司机构设置。成立企业化管理机构,企业共30名成员。由校园班主任出任董事,班委成员为公司经理,主管各项事务,小组长分管各专业工作。董事为两个班主任,班长任董事助理,下设总经理、副总经理、支部书记等职位,分管公司业务(学业)、后勤保障(生活服务)、纪律监察、支部书记(思想政治)、人力资源总监助理。其他组长分管餐饮、客房、前厅、景区讲解、营销,每个部门招聘3-5人为本部门服务。各部门负责人每5周进行轮选和述职,班级按照企业建制进行自我管理,全程由校园班主任进行监督和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为人民服务意识。

(三)企业化绩效管理

将企业绩效管理引入班级管理,明确奖惩。班委是班级管理的骨架和支撑,各司其职,月初通过班会讨论制定相应职责,形成《东方班班委月度绩效任务表》,月底总结述职。班委根据《绩效考核加减分制度》严格考核,月底将学员月度加减分情况汇报团支书处,团支书汇总《东方班学员月度绩效得分表》,该表作为东方集团奖学金及其他评优评定依据。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将被踢出班级。学生通过企业式的绩效自主管理,满足学生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个人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企业认同感,调动学习积极性和班级的学习氛围。

(四)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订单班积极营造独特的班级文化,在课堂上、生活上、环境上、制度上均呈现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在班级墙壁张贴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培训、班级绩效管理评分标准、评分卡。实行部门化的圆桌教学,每个部门均将自己的卡牌放在桌上,标明部门和人员及职位,方便进行任务教学和参与式教学。企业经理、技术能手进入校园开展讲座、技能培训和授课。开展各种企业活动,比如“千天人才计划”,理念是:每天进步一小点,三年朝前跨一步!原本是企I对新入职员工的人才培养计划,引入订单班管理,营造积极、努力向上的学习氛围。由订单班开始的每周图书馆2小时,每天晨跑半小时,每3天换洗一次衣物。已经在学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促进了校园的学风建设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五)企业工作任务融入教学

在多年校企合作基础上,每年暑期选派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收集企业工作案例,深入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经营特色,这些都为教学奠定基础。在理论教学中融入企业的真实案例进行模拟教学,比如:1.遇到客人顺手牵羊拿走餐具如何处理?在技能实训周,利用校园多样化的实训设备,按照公司部门设置进行技能实践。一方面课程设置能够呈现“企业化”特征,并能与市场需求、行业特点接轨,保证了订单班的人才质量,使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扎实掌握专业服务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不仅能够培养出企业需求的一线服务人才,而且可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基层管理干部来源,为企业后备人才库提供坚实的保障。

(六)期末课程考核职业化、动态化、多元化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了保证学生“今天所学”与“明天所用”之间的一致性,更接地气,订单班学生的课程考核做出了重大改革,取消以校内课程知识考核为主的考评方式。根据合作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标准,把订单班学生的考核内容改变为更能体现高素质、职业化特点的五项集合即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专业技能水平、工作纪律性、工作学习能力,形成企业评价和学院教师评价并重的过程化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避免“学非所用、考非所用”现象。一方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为合作企业人事部门的最终录用和提拔学员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和凭证,可谓一举两得。

二、效果评价

(一)创新订单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在旅游管理专业群按照“淡旺互补,双师双证”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立足重庆,服务大西北。校企合作开展“企业管理模式”,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方式,形成学校开放办学,企业深度参与的长效机制。并带动其他专业开展“冠名班”、“员工定制班”等多样化的订单班形式。形成企业用工和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提升学生毕业对口就业率。既为企业储备了后续人才,也为学校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通过不同企业角色定位,以及轮岗竞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企业化管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满足学生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作为企业员工,学生强烈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要有敬业精神,增强对事业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自律、规范的工作态度。并通过班级溢出正向效应,在整个系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带动教师进行教学理论研究

在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中,专业与企业联系进一步加深,学校与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中,不断进行事务性合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系部教师已申请了2项与订单教学直接相关的市级课题“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学生轮岗实习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高职酒店类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训为例”。为订单办学提供理论支持,也提高学院老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开展游学班企业工作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7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众所周知,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我国各类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后简称旅游专业)已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目前旅游人才的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于是我国的旅游教育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国开设旅游专业(系)的普通高等院校1l15所,比上年末增加148所,在校生59.98万人,增加0.3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093所,比上年末增加92所,在校学生48.34万人,减少0.69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2208所,在校学生为108.33万人。旅游大专院校已成为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主体,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大专(含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等多个学历层次结构。但是,旅游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以及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等问题尤为突出。国家旅游局提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然而,人才缺失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旅游热的同时显现出“人才荒”。这些都暴露出我国旅游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亟待进行深入探讨,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校企合作是解决旅游管理的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本质是学校教育通过与企业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对人才进行培养。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整体化理解。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工作实践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并通过校企合作交流与沟通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旅游院校只有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培养出一批社会和企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快速融人社会,快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的欢迎;旅游企业也要深入到旅游院校,加强企业与学校双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旅游院校全面了解到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的需求,最终让旅游院校根据旅游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搞好课程开发,按照旅游企业的需求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为旅游企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2.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1)开展市场调研,把握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要加强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加强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加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加强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这已经是职业教育界的共识。这五个对接中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是前提和基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了实现对接,必须搞好市场调研,做到知己知彼,把握旅游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类型的专业,高职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在旅行社、酒店等行业从事工作,这些行业对学生有一些基本要求:(1)身心健康:而就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体检状况的调查,每个班都有个别由于身体原因不适合做服务行业的同学。(2)注重形象:旅行社及酒店等行业的工作多为接人待物之类,对学生的服务形象有很大要求,在每年的企业跟学生双向交流和选择的时候,有部分同学无法满足企业对服务形象的要求。(3)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学生将近五年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基本可以达到要求,但文化素养有待提高。(4)服务意识:服务行业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有一定的要求,从表情、语言到行动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自信、不主动等不能够很好的满足行业要求。知道了目前本专业学生的现状和企业的需求,就能有的放矢去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建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为校企合作打好基础。

(2)用“冠名班”方式为企业定向培养旅游人才。

校企合作的实质就是人才培养的合作。为了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明天的特定企业员工,我们必须将企业的文化、企业岗位要求等知识和技能提前导入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之中,提前让学生进行角色认定。为企业用“冠名班”方式进行定向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学校可选取知名旅行社和高星级品牌酒店作为合作伙伴,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签订相关协议。学生入学后,带学生参观合作企业,了解企业情况,企业派专人到校介绍旅游业态和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从而增强对专业的兴趣,进而对企业的认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意愿选择“冠名班”,然后旅游企业人员来校面试,确定入选名单。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由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来学校授课,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向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技能,学校就教什么,尽量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到冠名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解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难的问题。这样学生可提前了解企业概况、企业文化,实习期间能很快融入企业,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增强学生的满意度。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定期开展校企合作方面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减免部分学费,以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企业对冠名班的办学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的开设,从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价,从师资培训到教学督导,都要和学校深度合作,全程参与。

四、结束语

总之,校企合作应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有效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全方位探索深层次校企合作的新途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的作用。

开展游学班企业工作篇(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206-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意味着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也为旅游职业教育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就必须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通过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纵观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从业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高层次旅游人才所占比例低,高级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和旅游信息管理人才紧缺,旅游人才结构不优。以一线导游为例,有统计数据表明,导游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高中、中职、中专学历者占41.7%,大专学历者占39.4%,本科以上学历者占18.9%;从语种结构来看,中文类导游人员占83.9%,外语类导游人员占16.l%。要发展现代旅游业,旅游从业者的知识水平和结构比例都急需提高完善,当前特别是要发挥各旅游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功能,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

加快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需要创新和转变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对国内旅游职业教育相对发达地区的调查情况来看,加强校企合作是创新和转变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见稿)中也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1 加强校企合作对于发展旅游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保证学生就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校企合作是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面向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旅游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制定专业发展方向,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旅游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可以为当地旅游企业提供更能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其次,旅游职业院校科研力量相对集中,可以为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做出前瞻性探讨,引领旅游企业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自觉融入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企业、贡献社会。对于企业来说,加强校企合作还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有益实践。

1.2 校企合作有利于旅游企业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源储备

旅游业具有人才流动性大的特点,而高学历人才流失率更高,有统计数据表明,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两年后依然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20%,五年后的流失率高达90%。各地为了引进和留住人才,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但由于“水土不服”,最后扎根留下的并不多。相比之下,旅游职业院校更多来自本地生源,更多面向本土旅游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在校生较早接触企业,较快适应企业管理,进而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地方专门人才。同时,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在岗员工轮训制度,合作院校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提供平台,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企业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全国旅游培训计划,加强校企合作也是实施这一培训计划的重要保障。

1.3 校企合作可以提高旅游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特殊之处,在于技能的高低是人才的核心评价标准。现代职业教育把学生技能的培养视作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以就业为导向来设计学生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校企合作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更趋快捷,企业为学生提供对口实习岗位,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旅游企业的经营运作情况,提前接触企业文化,便于学生及早规划个体职业生涯,并有效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职业教育根据旅游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相吻合。学校根据市场分析及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合理制定招生、培训及就业计划,有利于保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1.4 校企合作能促进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共享企业的信息和资源,根据市场发展及时掌握旅游产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使学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校企合作甚至可以让旅游企业参与课程计划、教学评估等各个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克服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的弊端,有利于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专业建设。通过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以强化,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获得与岗位对接的实用技能。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还可安排教师到旅游企业参与实践,有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使教师不仅在校内教书育人,在企业中也能懂经营、会管理。同时,学校也可从旅游企业中引进专业基础扎实、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老师,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 旅游职业教育发展中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从校企双方的参与程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2.1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这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传统模式。例如学校选择设施优良、管理科学的旅游饭店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根据企业实际制订实训计划,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可兼职实习教师。实训基地的建立,能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提供保证。学校教师也可参与到企业实践,成为专家型经理人,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术含量。顶岗实习实际上是把就业初级阶段提前到了教学的后期阶段,是学生毕业前的就业预备期。又如旅游专业学生到景区景点顶岗实习,既能锻炼其讲解及带团操作技能,又能在实习中熟悉企业管理和运营状况,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对于企业,通过安排学生实训实习,可以优先挑选录用表现出色的实习生,降低了员工招聘成本。校企间还可以探索顶岗实习的新形式,如在旅游淡季,实行“互换式”顶岗实习,即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同时,安排被顶替岗位的企业职工接受学校培训。学校只要找准企业利益点,就能提高校企合作中企业一方的积极性。

2.2 订单培养模式

随着旅游业向文化、体育、农业、医疗健康等相关产业的延伸,旅游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旅游市场不断涌现新热点,职业院校旅游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需要更紧密结合产业需求,适时填补新空白,开发新业态,特别是加强与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相切合的专业建设。在订单培养模式下,学校根据行业企业用人计划来培养学生,学校为企业量身定置设立订单班,如根据新型旅游业态或订单企业要求设置“美好乡村”旅游班、“中青国旅”班、“高尔夫酒店”班等冠名订单班。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相对接,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按照旅游企业的培养要求,由双方共同设计制定,教学过程由校企双方所组成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同承担。这种合作办班的培养方式,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制度等企业文化融入校内文化,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上班,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加畅通。

2.3 全真模拟实训模式

这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建立的校内实训模式。在校内创办如旅行社服务网点、餐饮酒店的连锁店、茶馆的茶艺表演厅、酒吧咖啡间、娱乐场所包间展示厅、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法庭等实体单位窗口,设置与实体单位尽可能一致的岗位。学校提供校内场地给学生模拟创业经营场所,企业或学校配置设施设备,在校生充当模拟实体单位岗位员工,企业派出专职管理人员协助校内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训和理论指导。实体企业窗口甚至以领取营业执照来突出仿真性原则。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实训窗口实行市场化经营运作模式,使高年级学生在正式步入社会之前熟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学生在这样的实体环境里接受全真模拟训练,并通过轮岗的方式熟悉不同的岗位,以工作实绩考核获得升迁,提高对不同层次职业岗位的认知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加快人才培养的过程。

2.4 成立旅游职业教育集团

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是以骨干旅游职业院校为核心,联合职教学校群和旅游企业群,吸引业界有一定影响的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组建形成的区域性综合组织。是由地方政府教育及旅游主管部门牵头、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政府根据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要求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搭建的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交流平台。集团除了保证人才培养和学生实习就业,还要担负教研培训、咨询管理等任务,校企间展开全方位合作。集团内学校在课程设置、办学质量等各方面相互交流,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优势互补。集团建立用人单位信息网络,方便学校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集团统一调配各校师资来完成企业员工培训,学校也可招收企业职工开办半工半读的学历班。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通过订单、委托培养的形式与学校建立用人供需关系,学生到对口企业实习,就业时按学业水平高低进入不同层次的企业和岗位。集团担负着统筹、协调、监督、评价职业教育工作,校企双方通过集团理事会等形式共同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校企合作指导等职责。对外以集团名义和各地职业院校、旅游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本地旅游业发展的人才战略储备作用。

3 结语

加强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健全和完善职教法规,发挥政府行政功能和行业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加强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总之,建立校企间良好合作机制,既是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Z],2009-12.

[2]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

[3] 郭苏华.职教集团几种组建模式评析[J].职教论坛,2005(5S):55-58.

[4] 黄芳.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的初步探索[J].职教论坛,2009(20):44-47.

开展游学班企业工作篇(7)

一、对涉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SPT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理解

(1)本专业部培养的学生具备为各类型客人提供服务的能力与意愿,特别是用英语对客服务中我们在省内具有优势。(2)本专业部培养的学生具备规范的导游、计调、翻译、票务等旅行社基层双语工作能力或者规范的客房、餐饮、前厅、商务、营销等酒店基层双语工作能力。能灵活运用这些具体岗位上的英语专业术语。(3)本专业部培养的学生具备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基本软件操作技巧,有运用现代化手段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4)本专业部培养的学生具有除专业资格证外的其他多本技术证书,具备综合性的技能。(5)本专业部培养的学生具备进一步升迁为基层管理者甚至是中层管理者的职业素养。

二、涉外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建专业至2003年):领导访谈阶段。主要表现为专业部主任拓展校外合作企业,主动到企业寻找合作机会,邀请企业领导为学生进行专业讲座。

第二阶段(2004—2006年):校企互聘互训阶段。主要表现为专业部与合作企业之间互聘与互训,专业部派出教师为企业提供专业英语、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并从企业聘请管理与技术骨干来兼课。此阶段,从企业聘请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校企合作进一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中展开。

第三阶段(2007年):定点专业实习阶段。主要表现为与酒店签订学生定点实习协议,大批量的落实学生专业实习岗位,每年稳定的向酒店输送实习生。专业实习是为适应SPT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而进行的一项重大专业教学改革,从2007年11月开始,我们率先在05级专业学生中进行专业实习的教学改革,采用类似2+1但又不完全等同于2+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经管学院院长及教务处等领导的带领下非常人性化的解决了学生专业实习问题。

(1)不能因为专业实习而影响到学生就业、学业,兼顾了各方利益。(2)不完全照抄他人的一刀切做法,对学生专业实习岗位的选择弹性化管理,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与将来就业一致的专业实习岗位,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符合人才培养规格与档次的实习岗位,制定制度保障企业的利益和专业实习的秩序。(3)安排专业实习指导老师进行专业实习指导。平均每个专业教师负责10人左右学生的实习指导,亲自赴实习岗位指导学生实习。

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集团定向培养阶段。与实力雄厚的大集团合作办定向培养班,而且该定向班的定位是“管理班”,这种定向班合作模式的好处如下:

(1)提前为相当一部分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学生提前就业,使学生具备就业优势。(2)解决部分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如宁波南苑饭店集团为越秀南苑管理班学生提供大学二年级一年人均1 500元的助学金,可以缓解部分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3)学生同样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学生学习费用有增无减,而且大三提前实习,学业不耽误的情况下,较其他同学既增加了社会阅历又获得了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并且获得长达两年的企业工作经历,还可获得职业规划、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和锻炼机会。当然,学生大三第一个学期要修的几门专业课程是我院和专业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4)集团重视外语。具备饭店英语分级考核系统,集团严格进行外语等级考核,外语等级与奖金挂钩,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用外语从事专业工作能力的培养。

三、涉外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前景展望

1.继续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效仿其他旅游管理专业较成熟的校企合作方式,本专业预通过以下渠道继续拓宽校企合作面:(1)聘用客座教授。聘请长期在高级

酒店集团公司主要用英语从事专业工作的行家、长期在国际旅行社从事领队工作的行家、长期从事旅游英语教学和实践的专家及其他行业、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担任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请他们来校,指导学生和教师如何更好地用英语从事专业工作,指导专业部如何在SPT理念和三个核心能力架构下进行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参与制订指导性和实施性的教学计划,确保专业教学的前沿性、可实施性和市场化。(2)理论课程实践上,在做中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到工作岗位后上手较快,越秀涉外旅游管理专业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特点,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继续发展到学生毕业后立刻就能顶岗工作这一层次,并使其成为本专业的亮点。但本专业的课程改革还有较大的空间,那就是把理论课程以实践形式来上,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导游业务是一门理论课,但这门课程的主线其实就是讲团队或者散客从接到送的一整套业务流程,完全可以把理论讲授改成师生实践演练的形式来上,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实践训练。其他可以理论课程实践上的还有旅行社经营管理、前厅运行与管理、餐饮运行与管理、客房运行与管理、旅行社计调业务等课程。(3)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目的是培养三师型教师。在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三师型教师理念。所谓“三师型”教师,主要从教师个体的基本素质要求来说,要求本专业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能较好地用英语从事专业管理和服务岗位的工作。

2.校企合作创新模式。(1)企业课程引入。本专业将于近期内引入南苑饭店集团的“饭店英语”课程,并对南苑饭店英语课程进行内容上的充实与完善回赠给南苑,条件成熟时将南苑饭店英语课程取代本专业酒店情景英语课程,用行业和企业的标准来确定课程的内容和标准。使课程的设置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和企业。在此基础上,继续从优秀的企业引进旅游英语、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等核心专业课程,使我院的涉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在内容组织、标准制定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把行业和企业的标准作为我们人才培养的标准,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效率,这也能为将来进一步实践订单式培养提供便利条件。(2)校企直接利益点开发。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本专业校企合作力求各利益主体共赢发展,努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专业和社会等各利益主体效益共享。专业部十分注重在这种直接的综合利益点上的项目开发。

一个是依托越秀导游服务中心的“旅游管理专业兼职导游班”项目,兼职导游班于2007学年成立,首批成员全部来自本专业大二学生,专业部在学生和企业中架起桥梁,兼职导游班里的成员每学期至少有人均四次出团机会。一年后,原大一新生考取导游证后继续跟进,成为兼职导游班新成员,原大二学生进入大三专业实习阶段,这样循环往复,形成老带新、可持续发展的越秀兼职导游队伍。从兼职导游班走向专业实习岗位的学生因具有带团工作经验,实习期间可跨越地接工作过程,直接从事全陪导游工作或者出国导游服务工作。这种兼职导游班的模式既承担了绍兴导游服务中心的职责、又解决了企业导游人员淡旺季不平衡的问题、同时给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既解决了社会问题、又使各方受益,同时使专业部与绍兴各旅行社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另一个是专业部这个学期正在努力开展的“绍兴天马旅行社越秀营业部”项目。该营业部属于天马旅行社在越秀设立的试营业部,主要从事团队和散客旅游者的咨询、联络、招徕、接待、订票和收团等业务。目的是更好地开展与天马旅行社的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吸收专业知识,熟悉导游工作之外的其他旅行社业务。

四、涉外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的突出问题及解决

1.任务重,学时少。在涉外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中我们遇到了较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时问题。培养SPT型的专业人才,既培养外语综合能力,又要广泛校企合作,贯彻在做中学理念,这对专业部的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挑战。为此,我们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各高校旅游教育的课程不可照抄照搬,应根据本地域的特点和本校的人才培养能力要求及学生的特点,以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课程的设置不需要系统和完整,而应力求精辟和实用。

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外语类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力求外语、专业和公共素质课程的课时比达到1∶1∶1,这是我院涉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竞争力培养的关键所在,目前,我院涉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已经建设得比较精简实用,但专业课课时比例还有些大,外语类课时比例还有些轻,还要继续调整和建设。

2.相关政策和管理跟进滞后。因为本专业的准2+1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越秀是首例,所以在合作中遇到了较多的难题甚至是阻碍,突出表现为教学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度及管理无法及时跟进,有时对本专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改革可能形成阻碍。校企合作决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教学改革问题,校企合作的成功实践需要学生部门、教务部门、人事部门等多个职能部门的政策疏导与协同合力支持。否则,一个专业部的校企合作之路将非常艰难。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23-25.

[4]赵立增,吴建华.校内实践实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14):88-89.

开展游学班企业工作篇(8)

中图分类号:F5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145-02

一、对涉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SPT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理解

(1)本专业部培养的学生具备为各类型客人提供服务的能力与意愿,特别是用英语对客服务中我们在省内具有优势。(2)本专业部培养的学生具备规范的导游、计调、翻译、票务等旅行社基层双语工作能力或者规范的客房、餐饮、前厅、商务、营销等酒店基层双语工作能力。能灵活运用这些具体岗位上的英语专业术语。(3)本专业部培养的学生具备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基本软件操作技巧,有运用现代化手段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4)本专业部培养的学生具有除专业资格证外的其他多本技术证书,具备综合性的技能。(5)本专业部培养的学生具备进一步升迁为基层管理者甚至是中层管理者的职业素养。

二、涉外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建专业至2003年):领导访谈阶段。主要表现为专业部主任拓展校外合作企业,主动到企业寻找合作机会,邀请企业领导为学生进行专业讲座。

第二阶段(2004―2006年):校企互聘互训阶段。主要表现为专业部与合作企业之间互聘与互训,专业部派出教师为企业提供专业英语、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并从企业聘请管理与技术骨干来兼课。此阶段,从企业聘请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校企合作进一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中展开。

第三阶段(2007年):定点专业实习阶段。主要表现为与酒店签订学生定点实习协议,大批量的落实学生专业实习岗位,每年稳定的向酒店输送实习生。专业实习是为适应SPT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而进行的一项重大专业教学改革,从2007年11月开始,我们率先在05级专业学生中进行专业实习的教学改革,采用类似2+1但又不完全等同于2+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经管学院院长及教务处等领导的带领下非常人性化的解决了学生专业实习问题。

(1)不能因为专业实习而影响到学生就业、学业,兼顾了各方利益。(2)不完全照抄他人的一刀切做法,对学生专业实习岗位的选择弹性化管理,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与将来就业一致的专业实习岗位,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符合人才培养规格与档次的实习岗位,制定制度保障企业的利益和专业实习的秩序。(3)安排专业实习指导老师进行专业实习指导。平均每个专业教师负责10人左右学生的实习指导,亲自赴实习岗位指导学生实习。

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集团定向培养阶段。与实力雄厚的大集团合作办定向培养班,而且该定向班的定位是“管理班”,这种定向班合作模式的好处如下:

(1)提前为相当一部分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学生提前就业,使学生具备就业优势。(2)解决部分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如宁波南苑饭店集团为越秀南苑管理班学生提供大学二年级一年人均1 500元的助学金,可以缓解部分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3)学生同样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学生学习费用有增无减,而且大三提前实习,学业不耽误的情况下,较其他同学既增加了社会阅历又获得了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并且获得长达两年的企业工作经历,还可获得职业规划、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和锻炼机会。当然,学生大三第一个学期要修的几门专业课程是我院和专业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4)集团重视外语。具备饭店英语分级考核系统,集团严格进行外语等级考核,外语等级与奖金挂钩,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用外语从事专业工作能力的培养。

三、涉外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前景展望

1.继续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效仿其他旅游管理专业较成熟的校企合作方式,本专业预通过以下渠道继续拓宽校企合作面:(1)聘用客座教授。聘请长期在高级酒店集团公司主要用英语从事专业工作的行家、长期在国际旅行社从事领队工作的行家、长期从事旅游英语教学和实践的专家及其他行业、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担任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请他们来校,指导学生和教师如何更好地用英语从事专业工作,指导专业部如何在SPT理念和三个核心能力架构下进行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参与制订指导性和实施性的教学计划,确保专业教学的前沿性、可实施性和市场化。(2)理论课程实践上,在做中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到工作岗位后上手较快,越秀涉外旅游管理专业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特点,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继续发展到学生毕业后立刻就能顶岗工作这一层次,并使其成为本专业的亮点。但本专业的课程改革还有较大的空间,那就是把理论课程以实践形式来上,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导游业务是一门理论课,但这门课程的主线其实就是讲团队或者散客从接到送的一整套业务流程,完全可以把理论讲授改成师生实践演练的形式来上,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实践训练。其他可以理论课程实践上的还有旅行社经营管理、前厅运行与管理、餐饮运行与管理、客房运行与管理、旅行社计调业务等课程。(3)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目的是培养三师型教师。在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三师型教师理念。所谓“三师型”教师,主要从教师个体的基本素质要求来说,要求本专业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能较好地用英语从事专业管理和服务岗位的工作。

2.校企合作创新模式。(1)企业课程引入。本专业将于近期内引入南苑饭店集团的“饭店英语”课程,并对南苑饭店英语课程进行内容上的充实与完善回赠给南苑,条件成熟时将南苑饭店英语课程取代本专业酒店情景英语课程,用行业和企业的标准来确定课程的内容和标准。使课程的设置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和企业。在此基础上,继续从优秀的企业引进旅游英语、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等核心专业课程,使我院的涉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在内容组织、标准制定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把行业和企业的标准作为我们人才培养的标准,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效率,这也能为将来进一步实践订单式培养提供便利条件。(2)校企直接利益点开发。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本专业校企合作力求各利益主体共赢发展,努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专业和社会等各利益主体效益共享。专业部十分注重在这种直接的综合利益点上的项目开发。

一个是依托越秀导游服务中心的“旅游管理专业兼职导游班”项目,兼职导游班于2007学年成立,首批成员全部来自本专业大二学生,专业部在学生和企业中架起桥梁,兼职导游班里的成员每学期至少有人均四次出团机会。一年后,原大一新生考取导游证后继续跟进,成为兼职导游班新成员,原大二学生进入大三专业实习阶段,这样循环往复,形成老带新、可持续发展的越秀兼职导游队伍。从兼职导游班走向专业实习岗位的学生因具有带团工作经验,实习期间可跨越地接工作过程,直接从事全陪导游工作或者出国导游服务工作。这种兼职导游班的模式既承担了绍兴导游服务中心的职责、又解决了企业导游人员淡旺季不平衡的问题、同时给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既解决了社会问题、又使各方受益,同时使专业部与绍兴各旅行社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另一个是专业部这个学期正在努力开展的“绍兴天马旅行社越秀营业部”项目。该营业部属于天马旅行社在越秀设立的试营业部,主要从事团队和散客旅游者的咨询、联络、招徕、接待、订票和收团等业务。目的是更好地开展与天马旅行社的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吸收专业知识,熟悉导游工作之外的其他旅行社业务。

四、涉外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的突出问题及解决

1.任务重,学时少。在涉外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中我们遇到了较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时问题。培养SPT型的专业人才,既培养外语综合能力,又要广泛校企合作,贯彻在做中学理念,这对专业部的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挑战。为此,我们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各高校旅游教育的课程不可照抄照搬,应根据本地域的特点和本校的人才培养能力要求及学生的特点,以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课程的设置不需要系统和完整,而应力求精辟和实用。

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外语类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力求外语、专业和公共素质课程的课时比达到1∶1∶1,这是我院涉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竞争力培养的关键所在,目前,我院涉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已经建设得比较精简实用,但专业课课时比例还有些大,外语类课时比例还有些轻,还要继续调整和建设。

2.相关政策和管理跟进滞后。因为本专业的准2+1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越秀是首例,所以在合作中遇到了较多的难题甚至是阻碍,突出表现为教学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度及管理无法及时跟进,有时对本专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改革可能形成阻碍。校企合作决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教学改革问题,校企合作的成功实践需要学生部门、教务部门、人事部门等多个职能部门的政策疏导与协同合力支持。否则,一个专业部的校企合作之路将非常艰难。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23-25.

[4]赵立增,吴建华.校内实践实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14):88-89.

开展游学班企业工作篇(9)

    一、对涉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SPT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理解

    (1)本专业部培养的学生具备为各类型客人提供服务的能力与意愿,特别是用英语对客服务中我们在省内具有优势。(2)本专业部培养的学生具备规范的导游、计调、翻译、票务等旅行社基层双语工作能力或者规范的客房、餐饮、前厅、商务、营销等酒店基层双语工作能力。能灵活运用这些具体岗位上的英语专业术语。(3)本专业部培养的学生具备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基本软件操作技巧,有运用现代化手段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4)本专业部培养的学生具有除专业资格证外的其他多本技术证书,具备综合性的技能。(5)本专业部培养的学生具备进一步升迁为基层管理者甚至是中层管理者的职业素养。

    二、涉外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建专业至2003年):领导访谈阶段。主要表现为专业部主任拓展校外合作企业,主动到企业寻找合作机会,邀请企业领导为学生进行专业讲座。

    第二阶段(2004—2006年):校企互聘互训阶段。主要表现为专业部与合作企业之间互聘与互训,专业部派出教师为企业提供专业英语、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并从企业聘请管理与技术骨干来兼课。此阶段,从企业聘请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校企合作进一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中展开。

    第三阶段(2007年):定点专业实习阶段。主要表现为与酒店签订学生定点实习协议,大批量的落实学生专业实习岗位,每年稳定的向酒店输送实习生。专业实习是为适应SPT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而进行的一项重大专业教学改革,从2007年11月开始,我们率先在05级专业学生中进行专业实习的教学改革,采用类似2+1但又不完全等同于2+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经管学院院长及教务处等领导的带领下非常人性化的解决了学生专业实习问题。

    (1)不能因为专业实习而影响到学生就业、学业,兼顾了各方利益。(2)不完全照抄他人的一刀切做法,对学生专业实习岗位的选择弹性化管理,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与将来就业一致的专业实习岗位,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符合人才培养规格与档次的实习岗位,制定制度保障企业的利益和专业实习的秩序。(3)安排专业实习指导老师进行专业实习指导。平均每个专业教师负责10人左右学生的实习指导,亲自赴实习岗位指导学生实习。

    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集团定向培养阶段。与实力雄厚的大集团合作办定向培养班,而且该定向班的定位是“管理班”,这种定向班合作模式的好处如下:

    (1)提前为相当一部分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学生提前就业,使学生具备就业优势。(2)解决部分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如宁波南苑饭店集团为越秀南苑管理班学生提供大学二年级一年人均1 500元的助学金,可以缓解部分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3)学生同样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学生学习费用有增无减,而且大三提前实习,学业不耽误的情况下,较其他同学既增加了社会阅历又获得了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并且获得长达两年的企业工作经历,还可获得职业规划、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和锻炼机会。当然,学生大三第一个学期要修的几门专业课程是我院和专业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4)集团重视外语。具备饭店英语分级考核系统,集团严格进行外语等级考核,外语等级与奖金挂钩,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用外语从事专业工作能力的培养。

    三、涉外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前景展望

    1.继续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效仿其他旅游管理专业较成熟的校企合作方式,本专业预通过以下渠道继续拓宽校企合作面:(1)聘用客座教授。聘请长期在高级酒店集团公司主要用英语从事专业工作的行家、长期在国际旅行社从事领队工作的行家、长期从事旅游英语教学和实践的专家及其他行业、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担任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请他们来校,指导学生和教师如何更好地用英语从事专业工作,指导专业部如何在SPT理念和三个核心能力架构下进行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参与制订指导性和实施性的教学计划,确保专业教学的前沿性、可实施性和市场化。(2)理论课程实践上,在做中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到工作岗位后上手较快,越秀涉外旅游管理专业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一特点,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继续发展到学生毕业后立刻就能顶岗工作这一层次,并使其成为本专业的亮点。但本专业的课程改革还有较大的空间,那就是把理论课程以实践形式来上,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导游业务是一门理论课,但这门课程的主线其实就是讲团队或者散客从接到送的一整套业务流程,完全可以把理论讲授改成师生实践演练的形式来上,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实践训练。其他可以理论课程实践上的还有旅行社经营管理、前厅运行与管理、餐饮运行与管理、客房运行与管理、旅行社计调业务等课程。(3)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目的是培养三师型教师。在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三师型教师理念。所谓“三师型”教师,主要从教师个体的基本素质要求来说,要求本专业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能较好地用英语从事专业管理和服务岗位的工作。

    2.校企合作创新模式。(1)企业课程引入。本专业将于近期内引入南苑饭店集团的“饭店英语”课程,并对南苑饭店英语课程进行内容上的充实与完善回赠给南苑,条件成熟时将南苑饭店英语课程取代本专业酒店情景英语课程,用行业和企业的标准来确定课程的内容和标准。使课程的设置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和企业。在此基础上,继续从优秀的企业引进旅游英语、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等核心专业课程,使我院的涉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在内容组织、标准制定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把行业和企业的标准作为我们人才培养的标准,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效率,这也能为将来进一步实践订单式培养提供便利条件。(2)校企直接利益点开发。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本专业校企合作力求各利益主体共赢发展,努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专业和社会等各利益主体效益共享。专业部十分注重在这种直接的综合利益点上的项目开发。

    一个是依托越秀导游服务中心的“旅游管理专业兼职导游班”项目,兼职导游班于2007学年成立,首批成员全部来自本专业大二学生,专业部在学生和企业中架起桥梁,兼职导游班里的成员每学期至少有人均四次出团机会。一年后,原大一新生考取导游证后继续跟进,成为兼职导游班新成员,原大二学生进入大三专业实习阶段,这样循环往复,形成老带新、可持续发展的越秀兼职导游队伍。从兼职导游班走向专业实习岗位的学生因具有带团工作经验,实习期间可跨越地接工作过程,直接从事全陪导游工作或者出国导游服务工作。这种兼职导游班的模式既承担了绍兴导游服务中心的职责、又解决了企业导游人员淡旺季不平衡的问题、同时给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既解决了社会问题、又使各方受益,同时使专业部与绍兴各旅行社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另一个是专业部这个学期正在努力开展的“绍兴天马旅行社越秀营业部”项目。该营业部属于天马旅行社在越秀设立的试营业部,主要从事团队和散客旅游者的咨询、联络、招徕、接待、订票和收团等业务。目的是更好地开展与天马旅行社的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吸收专业知识,熟悉导游工作之外的其他旅行社业务。

    四、涉外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的突出问题及解决

    1.任务重,学时少。在涉外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中我们遇到了较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时问题。培养SPT型的专业人才,既培养外语综合能力,又要广泛校企合作,贯彻在做中学理念,这对专业部的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挑战。为此,我们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各高校旅游教育的课程不可照抄照搬,应根据本地域的特点和本校的人才培养能力要求及学生的特点,以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课程的设置不需要系统和完整,而应力求精辟和实用。

    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外语类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力求外语、专业和公共素质课程的课时比达到1∶1∶1,这是我院涉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竞争力培养的关键所在,目前,我院涉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已经建设得比较精简实用,但专业课课时比例还有些大,外语类课时比例还有些轻,还要继续调整和建设。

    2.相关政策和管理跟进滞后。因为本专业的准2+1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越秀是首例,所以在合作中遇到了较多的难题甚至是阻碍,突出表现为教学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度及管理无法及时跟进,有时对本专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改革可能形成阻碍。校企合作决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教学改革问题,校企合作的成功实践需要学生部门、教务部门、人事部门等多个职能部门的政策疏导与协同合力支持。否则,一个专业部的校企合作之路将非常艰难。

    参考文献:

    [1]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开展游学班企业工作篇(10)

1 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旅游业从小到大,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政府于2009年12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标志着旅游业正式进入了国家战略体系。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8%,实现由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因此,未来十年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引发了大量旅游人才需求。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约600万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今后,这个缺口还将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递增。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人才在校生仅为43万多人,未来5年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14万~19万人之间。旅游人才的巨大缺口与旅游教育的相对滞后,将影响国家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目标的实现。

在旅游人才存在缺口的同时,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也普遍偏低,主要体现在学历偏低,初、中、高级人才比例失衡,中高级人才明显偏少。2009年,全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为1 350万人,大专以上学历的旅游人才272万人,占全国旅游就业人数总量的20.15%。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旅游业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宽,新业态、新岗位、新职业层出不穷。“十二五”期间,伴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特别是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产业内部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程度更高,将不断产生新的职业需要,为旅游管理专业大专生带来新的就业领域,从而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将更为突出。

2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两种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团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本科院校,它更加注重的是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理念、职业技能与素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在酒店、旅游、景区、会展等相关行业从事服务与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但是,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却始终摆脱不了本科的学科性、理论性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方向上,面面俱到,酒店、旅行社、会展等各个旅游行业都有涉及,偏向大而全式的定位,虽然人才的输出口径宽泛,但培养的人才缺少适应具体岗位、具体细分市场及旅游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无所适从,看起来各类企业都适合,而真正实践起来,有技能,却不是高技能。

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既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综合性特点,又要针对旅游行业不同的方向有所细化和区分,使学生既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知识平台,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不是简单地对各个方向知识课程进行累加,否则会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含混不清,对人才的定位也失去方向。

2.2 课程设置无所不包

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沿袭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而同培养目标宽泛相应的是,课程设置未实现模块化,缺少方向课程,同时理论课程偏多,真正的实践类课程不够。课程的设置与职业的岗位需求相脱节。

2.3 师资队伍缺乏实践

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学历,有一定理论知识,但缺乏行业的实践工作,缺乏过硬的行业岗位技能,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少,行业的影响力也无从谈起。而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它的实践性、经验性的特点特别突出,因此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制约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3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3.1 确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特点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长江三角经济发展带,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服务苏州以及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该区域旅游业发展为契机,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深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学生与员工的角色、教师与行家的身份、课堂与岗位的标准、教学与生产环境的融通。

3.2 基于工学交替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顾名思义,工学交替就是课堂学习和生产岗位顶岗实习交替进行。鉴于旅游行业实践性强、经验性强的特点,可以通过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生的技能和岗位实践,同时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突出差异化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2.1 差异化的专业方向规划

根据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点与多元化发展趋势,将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不同方向的划分,如可以分为酒店管

理方向、旅游管理方向、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等。在此基础上,开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量身打造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从而培养既有宽口径的知识基础,又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而通过工学交替,将每个专业方向与不同业态的旅游企业合作,具体划分为差异化的订单培养班,如高星级酒店班——“万豪班”;经济型酒店班——“汉庭班”;度假型酒店班——“环秀晓筑班”;旅游电子商务班——“同程班”;旅行社经营管理班——“青旅班”等。按照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设计工学交替的具体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企业定制人才,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3.2.2 差异化的工学交替组织形式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不同方向和岗位群,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通过同企业签订需求订单的方式开展学期分段式、淡旺嵌入式、项目导入式等差异化教学组织形态。

学期分段式主要分布在酒店管理方向和旅游电子商务方向。如酒店管理方向人才培养采用“1.5+0.5+0.5+0.5”的学期分段式,即学生在第三或第四学期由系部统一安排到酒店的各个岗位进行整个学期(共计6个月)的顶岗实习,结束后回校继续校内学习。

淡旺嵌入式主要是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和涉外旅游方向的工学交替形式,根据旅游行业旺季人才需求增加的特点,这两个方向的学生在每年淡季时,在学校进行常规学习和企业的上岗培训,在旅游旺季时,则会安排1~3个月的顶岗实习。

项目引导式作为对以上两种形式的补充,根据旅游企业的一些需求,以真实的企业项目方式引导学生参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3.3 构建“内引外延,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3.3.1 引入旅游职业标准,定制课程标准

引入旅游职业标准,定制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标准,通过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对接,以职业的标准发展专业,以职业的标准指导课程建设,以职业的标准培养人才。

3.3.2 引入旅游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定制课证融通的课程

把旅游职业资格证书融入课程教学,按照考证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模块,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和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成绩作为课程考核成绩,实现证书考核与课程考核的一体化。

另外与企业合作开发岗位实践证书,并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教学环节融通对接,由学校、企业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颁发岗位实践证书。岗位实践证书是对学生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过程的考核评价,也是学生参与行业工作的支撑和证明,实现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

3.3.3 引入旅游行业企业的个性需求,定制企业化课程

结合差异化订单人才培养,按照企业标准共同研发课程标准,开发符合企业个性需求与特色的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企业岗位(技能)培训等课程;同时将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环节引入课程,缩短学生顶岗实习的培训期和适应期,使学生基本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零距离融通。

3.3.4 根据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设置课程模块和改革课程内容

根据专业调研分析,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分析以及对学生首次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首次就业岗位发展岗位对职业素质、职业文化的要求,开设对应的课程模块,形成模块化的岗位课程体系。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岗位群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旅游企业真实工作过程,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共同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3.3.5 将校内课程外延到校外企业,情境结合,开展实景化教学

一方面,将一部分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外延到真实的场景(如苏州园林、景点景区)中,组织实景化教学。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将实训类课程延伸进企业,由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组织实景化教学,学生边实习边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情境结合,训教一体。

3.4 建设校企互培、双向渗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以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培养、互相聘用,打造企业专家和教师相互渗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抓手,促进教学、生产、研发成果的相互渗透。一方面,建立教师企业挂职的实践机制,安排教师到旅游企业实践,同时将教师实践与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结合。学生实习企业与教师挂职单位实现统一,学生实习时间与教师挂职时间相互一致,这既是对专任教师进行的实践锻炼,也能够提高专任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专任教师向企业专家的转变。

另一方面,聘请旅行社或酒店的总经理、部门经理开设讲座并授课,他们的行业经验丰富,有一定权威性,可以进行宏观指导;另一方面可以聘请旅行社或酒店一线部门的优秀员工参与教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对兼职教师进行专业教学培训、专任教师协助等形式,帮助企业专家向教学专家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中,创建学校、企业、学生、教师、社会等主体“多方参与,双向互动”的专业质量监控机制,通过评价—反馈—调整,实现专业质量的动态过程管理。首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多方评价的立体化评价机制。即通过团学工作及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跟踪评价;通过企业与学校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效果评价;通过专业指导教师和行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过程评价;通过学生对参与工学交替管理的各个主体进行管理评价。其次,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通过建设旅游人才库,对专业毕业生实行长期跟踪,动态管理,重点统计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岗位分布、企业行业评价,反馈专业质量信息,据此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上一篇: 旅游活动方案 下一篇: 施工单位核算员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