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02 13:28:14

课例分析

课例分析篇(1)

关键词:物理教学 课堂导入

本人在教学中就选择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进行尝试,也收集一些课堂实例,并整理为以下体会和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实践探索的过程

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捷径,却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以生活经历、随堂实验的体验为切入点,创设情景,让学生亲历、感受、体验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发现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并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将学习内容生活化、社会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同时有了体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过程,更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这不仅是导入新课、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案例一: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导入,教师可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的),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另一位同频,展示给全班同学)。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应用拓展,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2 “思考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

惊讶、矛盾是发展的驱动力,教师以错觉和矛盾的心理为突破口,创设能够引起强烈反差的真实惊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真实、生动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反差,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崭新的画面,创设心理“不和谐”的情景,从而在学生心理千百万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促使他们主动进入思维状态,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求异性、创造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激活互动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在课堂导入显得特别有效,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教学的潜能。

案例二:在《自感》这节课的导入,教师可请一位同学计进入设计的电路中(学生有点紧张,有点悬念),闭合电键(电源是两节干电池),该学生没有感觉(有点放松),突然断开电键,学生瞬间有被电击的感觉(惊讶万分),并向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断电反而有电击的感觉,强烈的肢体语言表明回路竟有如此高的电压,这怎么可能呢?不可能呀!强烈的矛盾冲击和好奇弥漫于整个课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兴奋极了,此时就是导入新课的最佳切入点,被激活的思维、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

3 “猜想比知识更重要”

课例分析篇(2)

摘要:一起学生情绪失控与老师冲突案例处理中,运用承认错误法、换位思考法对双方进行辅导到位,从中找到启示,要求做到严格自制冷静、确保尊严不失、给予理解宽容、学会情绪疏导、增强自信雄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春风化雨不漏,情绪失控不爆。

关键词:情绪失控;换位思考;情绪疏导

在课堂中,老师总是希望学生维持良好秩序,但有时却不得不面对尴尬:学生情绪失控,有伤同学友谊,更甚者伤师者的尊严。在这种境况下如何处理危机,既不扩大事情局面,又使当事学生得到妥当安抚,这是对教师临场应变机智提出的一大考验。可以说,学生情绪失控集中反映了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的方法,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用心程度和对师生感情的重视程度。此外,学生情绪失控往往是瞬时性的,爆发的原因与方式呈现出多样的形态。我们应该做到事前理顺、事中理智、事后理解,这样才能将情绪失控案件危害控制到最小。

一、案例描述:

英语课上,一名学生涛与旁边人成绩好的同学波说话,老师制止了,他停止了。之后波又做小动作,受到老师批评,他笑出声音,老师很生气,批评他说话,他说没有,与老师顶撞,两人一言来一语往。他说我没说话,老师说你笑;他说我是笑,但我不是说话;他说老师乱说,偏心……整个课堂失控。

二、处理方法:

由于事出突然但声音较大,我在教室隔壁的年段室发现此情况后,为不影响课堂教学,我将涛带离了教室到年段室。由于在教室外面我看到了大概,知道老师有些偏心。我先冷处理,不急着说话,先是倒了杯水给他,让涛坐下来,慢慢喝,拍拍肩说消消气。喝完了之后,他道出原委,跟我看到的相同。他认为老师偏心,对好同学不一样。我说如果班主任做得不对的地方,我向你道歉。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整个事件让课堂秩序全乱了,没法上课,你影响的不仅是自己,还影响了全班,你愿意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呢?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种突发事情呢?而你说老师偏袒好生,这其实是你自己的想法,你在老师心中也一名好生呀,比如你跑步就特快,你要有自信心呀!你反思下自己行为吧。涛想了一会,对我说他知错了,要 向老师认错。很好,我说。

下课后,我又找到那名好生波,他也一直在惴惴不安之中,还没等我开口,他就说是他害了涛。我要他与涛一起向老师承认了错误,他答应了。我同时告诫两位同学课堂纪律应如何保持,不可以再发生类似的行为。

我再找到英语老师,先说涛刚才承认了错误的,要向你道歉,波也承认了错误,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同时我还悄悄告诉英语老师,以后课堂上发生这样的突发事件,不要激化矛盾,尽量化解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情复杂当堂解决不了的,妥善搁置,留待课后解决,尽量少花费处理时间,保证教学秩序的迅速恢复。英语老师很大度地说:刚才我也是很过火的,只要改正就好的。一起风波就这样过去了……

三、案例启示:

1、勇于承认错误,平息学生怒火

如果是因为你的过错而让对方发了火,那就要勇于承认错误,并承诺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如:“真的很抱歉,我刚才没调查清楚,是我的原因”。有些老师把承认错误视为软弱的表现,是承认失败与暴露不足。事实上,文过饰非是自欺欺人的一种表现,它会使你失去改正的机会,而错误终究会表现出来,那时,你的信誉就会一落千丈。上述例子中我代英语老师向他道歉,是可以达到承认错误的效果的。因为他的情绪失控跟英语老师的偏心有关的,他的自尊心很强又很敏感,认为老师对他存有偏见。而我在处理中的冷处理,不急着说话,先是倒了杯水给他,让涛坐下来,慢慢喝,拍拍肩说消消气。我没有说类似“冷静”的话。对发脾气者所能说的最坏的话就是“冷静”,他们很有可能会对你大叫:“我本来就很冷静!”这些举动就是为了平息学生的怒火。

2、换位思考到位,感同深受理解

案例中,我让那位同学涛换位思考,如果他来当老师,会如何处理这种突发事情呢?这种思考后,他就更会理解当时他的发怒,理解为师者的不易,会理顺心中的怒气。我让他坐下来,就是尊重他的一个表现。我与他试途建立一个合作与平等的关系。这就为自己的说服开辟了一条不会遭到抗拒的途径,有利于对方冷静思考并接受你的想法,从而达到说服他们的目的。

3、严格自制冷静,确保尊严不失

如果他人的坏情绪让你失控,那么发泄自己的不满也许会让你觉得好受一些。但这于事无补,只会损害你的形象。当局面已不在你的掌控之中时,不要留下来做受害者。上述例子中,班主任与之争论有失尊严。局面失控时,更不能待在争论的第一线,只有暂停争论,继续上课,课后弄清事情的原委。这样有利于维护双方的尊严,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4、给予理解宽容

面对学生情绪失控事件,就学生自身而言,它是一个心理宣泄与爆发的过程,也是调节心理、回归常态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从这个角度上讲,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上述那位学生涛,他的情绪失控跟班主任的偏心有关的,他的自尊心很强又很敏感,认为老师对他存有偏见,是一种积累后的爆发,他认为老师一直针对他。对这种同学要打开他的心扉,解开他的心结,只有足够的冷静与耐心,有更多的理解与宽容才能做到心结解开。

5、学会情绪疏导

教师可以利用心理课或班会课授予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了解和掌握健康情绪的标准,并且因势利导教会他们分析、调节情绪的方法。学会合理宣泄法,哭、写日记、找人倾诉是很好的做法。时常保持乐观心境良好,遇事先给自己暗示与控制,调节、转移消极情绪,善于避免消极情绪对自己的伤害。预防学生情绪失控,学校最好还要培养专职的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来进一步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开设心理健康课,把情绪失控的实例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注重这个问题。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热线电话,对学生的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予以专业的指导。设置心理发泄室,让学生把郁积于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6、增强自信雄心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客观地评价自己,家长与老师都应当给予尊重、要多鼓励学生。当孩子遭遇失败的时候,孩子最想家长给予他的就是鼓励。有了鼓励,他们才会有勇气继续做下去;有了鼓励,自信心才会增强。上述那位学生涛,如果有足够的自信心,他也不会自认为是差生,认为老师对他存有偏见。

综观学生情绪失控的案例,无论是闪电式,还是蓄积式,均有不考虑后果的“激情爆发”的特点。在行为上,如果针对自己,可能是哭喊、出走、自残甚至轻生;如果针对别人,在程度上依次是骂、砸、打甚至是杀。所以学生情绪失控,就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往往给他人或自己的身体和财物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由此可 知,预防比处理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把握情绪波动前奏、观察性格变化、分析作文或日记细节,及时发现苗头,防患于未然。遇事后,我们应该做到事前理顺、事中理智、事后理解,这样才能将情绪失控案件危害控制到最小。

参考文献:

[1]段如.当家长的情绪失控时[J].少年儿童研究,20__,1.

[2]朱海燕.学生情绪失控的主要表现及对策[J].广东教育,20__,6.

[3]黄水琴.调整情绪重树自信[J].小学教学参考,20__,1.

课例分析篇(3)

准备活动做完以后,我开始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接着。在做好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练习两人一组的全蹲、半蹲和两腿直立、手握脚踝的模拟跳马练习。通过由易到难的练习让学生初步体会跳马的感觉,增强跳马的自信心。当进行完整的跳马练习时,我先让动作做得好和勇敢的学生先做,同学们的掌声一阵阵响起。这时气氛高涨,同学们的练习比较积极。但是通过我的观察有几个女生躲躲闪闪尽可能逃避练习,也有几个女生以充足的信心去助跑、试跳,跑到马前时却用双手推马,坐在马上或绕过跳马。经过我的判断,她们几个出现这种情况是没有自信心和恐惧心理的表现。随后,我对这几位学生进行了正确的诱导和鼓励,其实你可以的,你质疑自己是因为恐惧。怕疼也好,怕摔也好,无形中成为你面对挑战阻碍你成功的绊脚石,大胆的尝试,勇敢地去面对,成功离你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老师在你身边进行保护与帮助,是很安全的,你要相信自己,同时也要相信老师,你可以做到。听了我的这番话后,这几位同学在全班同学热切的目光中和阵阵掌声中终于鼓足勇气跳过去了。

【反思和分析】

从本案例可以反映出跳马这项技术在部分女生中形成恐惧感,其主要原因是:(1)由于女生身体素质较男生弱,助跑速度过慢,起跳无力,双手不能及时推离跳马,落地不稳定。(2)农村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市区学生稍差,遇到困难往往容易表现信心不足,有畏惧感,缺乏决断性和自信心。(3)个别学生由于在过去的练习中失败过,摔倒甚至于受伤,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再次练习产生惧怕的心理。

本案例经过我的总结和分析,消除恐惧心理有以下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

要经常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和开导,使其意识到只有学好本领,才能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要有坚定的信心,通过努力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遇到困难要想法克服,不要气馁,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2.提高讲解、示范的质量

教师的讲解要力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既要正确使用专业术语,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突出重点和难点,揭示动作结构——时间与空间的内在关系;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要有不同的目的和针对性。教师示范应舒展大方,动作优美、到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技术表象,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取而代之的是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积极模仿。

3.正确引导和帮助

当学生在练习跳马的过程中失败或受挫后,教师应立即给予安慰,正确引导他们利用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法,尽快从失败中摆脱出来;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基本技能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增强自信心。

4.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

保护与帮助是体操的特点之一。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既有利于防止运动创伤,也有助于减轻练习者的心理紧张,便于尽快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在教学初期,教师应亲自进行保护与帮助,给学生以安全感,同时应教会学生保护与帮助的手法、部位与站位,以及如何自我保护。

5.注重教师的自身表率作用

一个好的教师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情绪上好体育课,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并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练习、一起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

课例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G807

一、主题与背景

本节课是我在校体育组内的一堂室内篮球公开课,授课班级为初一(1)班,授课内容为《篮球》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人教版)七~九年级全一册。教学重点是篮球运动概述和篮球技术简介。

二、学生分析

我校学生对篮球较感兴趣,但是不会玩,甚至有的同学用脚去踢篮球。通过对他们了解,喜欢看篮球比赛,但是不懂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上一堂室内篮球理论课很有必要。那么怎样从教材中有选择地给初一学生上好这堂篮球理论课,使这堂理论课与室外术课有机结合起来,并且把理论课所学的东西能运用到室外术课中去呢?

三、情境描述

上课时,我按照设计好的顺序,用多媒体展示出篮球比赛图片。图片上有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活泼、愉快、跑动、对抗、投篮等场面。

师: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猜猜看,这是什么运动项目?

生:篮球。

师:同学们判断得非常正确,那么这样一个运动项目是怎样开创、发展的?是谁发明并成就了这项运动?让我们走进篮球,共同学习。(用多媒体展示问题的答案)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一开始篮球运动是什么样的?

生A:篮球的篮筐可能是用买菜的篮子做成。

生B:当时的球肯定没现在好。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师: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筐钉在健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并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篮筐形状)

师:篮球我们平时经常玩,也经常看到它,那么球本身规格是多少?

生C:可能500克左右。

生D:可能1000克左右。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用多媒体展示)

重量:567克~650克。

周长:74.9厘米~78厘米。

小知识:普通情况下如何检验气压?

把球从1.80米高度自由落体,反弹 1.2~1.4米为正常。

师:让我们再了解一下篮球场地规格。(用多媒体展示)

场地长:28米,宽:15米,中圈半径:1.8米。

设施:包括篮板、篮架、篮筐等。

师:那么比赛对人数和服装有什么要求?

生E:人数应该是5人。

生F:服装每队统一就行了。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用多媒体展示)

背心、短裤、号码(4~15号)

上场人数:每队5人。

小知识:主队穿浅色,客队穿深。

师:那么比赛得分情况怎样呢?(用多媒体展示)

比赛时双方力争将球投入对方球篮,并设法阻止对方获得球和投篮,投中一球得2分,3分线外投中一球得3分,罚中一球得1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分多的队获胜。

师:那么比赛时间情况怎样呢?(用多媒体展示)

上下半场制20分钟半场,中场休息10~15分钟。

四节制12分钟一节,中场休息10~15分钟,前后两节各休息2分钟。

师:我们同学经常看比赛,那么比赛中常出现的违例有哪些?

学生纷纷举手并回答:球出界、翻腕、脚球、三秒、五秒。

师:同学们回答非常正确,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还有哪些?(用多媒体展示)

常见的违例有:球出界、走步、两次、翻腕、脚球、球回场、三秒、五秒、八秒、二十四秒、干扰球。

师:我们经常在比赛场上看裁判做违例手势,请同学们看老师示范,并跟着模仿。

(学生纷纷跟着模仿)

老师:我们同学经常看比赛,那么比赛中常出现的犯规有哪些?

回答:打手、拉手、带球撞人。

师:同学们回答非常正确,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还有哪些?(用多媒体展示)

打手、推人、阻挡、拉手、过分挥肘、带球撞人、双方犯规、技术犯规(T)、违反道德的犯规、取消比赛资格的犯规。

师:我们经常在比赛场上看裁判做犯规手势,请同学们看老师示范,并跟着模仿。(学生情绪很高跟着动手比划模仿)

师:同学们讲了这么多有关篮球方面的基本知识,便于同学们对篮球的了解和运用,那么在室外篮球训练中,我们看一看有哪些篮球基本技术动作?

生H:原地运球。

生N:单手肩上投篮。

生M:胸前传接球。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正确,那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些基本技术动作?

(用多媒体展示图像动作)

师: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欣赏一下湖人队跟火箭队比赛录像。(学生观看录像,老师讲解并与学生一起复习。)

在学生观看比赛、老师边讲解边提问、学生抢着回答问题声中老师宣布下课。

四、反思与讨论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给本课的目标有一个较好的回答,让学生体会室内理论课与室外术课密切联系,了解掌握篮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价值。

2.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拓“宽”促“能”。理论课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在最后观看比赛时,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实际问题,使学生反省提升,有所感悟。使课堂教学不仅关注理论知识,更是对篮球基本技术的拓展、延伸,为以后室外术课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观看比赛,老师提问,学生抢答、讨论、集体回答,这一堂课加强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锻炼了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3.突出了篮球理论课对室外术课的有力帮助,学以致用得以有效实现,通过学生对篮球运动了解的加深,使其增加了对篮球的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即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总结游戏活动,在刚才活动中,我们班级很多同学已经掌握运球动作,通过观察王刚同学行进间运球比较好,李华同学的原地运球比较好,还有部分同学同侧步突破也用上了。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学习的有用、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祁江波.学篮球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J].体育教学,2006(4).

课例分析篇(5)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然而新一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新的关注点。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笔者分别对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周老师的一堂高一历史课“国共十年对峙”及杨老师的一堂初二历史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录像资料进行了研究,主要从教学时序、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一步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这一问题。

一、教学过程的时序分析

(一)初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课主要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过程分析:

1.从整个教学过程的时序过程中,不难发现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的比重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本课一共播放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视频资料。占了总时间的11%,相比较以前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模式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除了播放视频,该教师还时常展示图片、史料及当今热点,将当今的一些影像资料应用到了课堂中,这无疑是一个进步。相比较之前的枯燥的讲授法,这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能更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

2.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堂课中,教师通过引导提问,展示图片、影像资料的方式详细地讲述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内容、背景,时间、经过、领导人等。可以看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更加重视历史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通过图片展示,视频的播放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该教师能带动课堂气氛,进行师生间的互动,如:让同学做“导游”介绍图片中的内容,和同学们一起朗诵诗歌,等等,这些都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自主性。

(二)高中:“国共十年对峙”课主要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过程分析:

1.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可以发现,内容展示、回顾旧课的比重占了将近25%,高中历史教师不像初中历史教师那样把事件的内容、经过、影响讲述得那么详细,更多的是一带而过,主要是让学生复习回顾。高中历史教师更多地延伸了课程内容,提问一些书本之外的问题。这些是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主流,教师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

2.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用的史料比重占了整堂课的10%,几乎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有史料引用。教师通过引用这些史料提问学生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博古的故居,让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评价历史人物。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学是在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思考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在整堂课中,国情这条主线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的导入和结束都点到了这个主题上,做到了首尾呼应,从而也突出了课程主旨。课程也与当今热点紧密相连,引用十的报告作为导入和结束,间接地促使学生关心时事。

二、对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一点看法

通过以上两节课我们清楚地看出了初高中教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初中主要着眼于历史学习间接兴趣的培养。通过学习内容的情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而高中则着眼于历史学习直接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到历史问题中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冲击。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外在形式的生动活泼,把更深刻的历史魅力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为深刻、较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从而使学生能对历史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1]

初中形成可以同化高中新内容的认知结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而高中采用合适的同化策略[2]。

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树立全局观念,立足学生长远,做好教育理念的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但现实是长期以来,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处于一种完全隔绝的状态。初高中教师往往“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不利于对学生的“一体化”教育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和学生全面发展观的教育理念,不仅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同时关注高中历史教学;不仅重视学生初中时段的成长,而且关注学生初中以后的发展。从自身做起,加强与高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努力搭建初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学科平台,为学生初中以后的发展提供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二)熟知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做好评价标准的衔接。

初中学生认知水平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只具备初步的历史时空概念、史实意识、问题意识,评价也只着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的考查,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考查;而高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以理性认知为主,着重培养他们具备较强的线索意识、比较意识、归纳意识、论从史出的意识,评价上更突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对史料分析、概括、联系、比较等能力的考查。[3]两者在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要求上具有明显的承接性和发展性。初高中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是分属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阶段,但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暑假的时间间隔,因此初中教师唯有明确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准确定位初中教学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搞好教学衔接[4]。

(三)夯实初中基础,培养历史思维,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历史学本身有其基本的体系和脉络。初中教师要善于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阅读,发现有效信息和知识。当然,实际问题的设置必然隐藏着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时被提取出来的信息,这时教师可以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另外,还要经常渗透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就会产生质的飞跃[5]。

(四)提前渗透差异,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的衔接。

在平时的教学中,初中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做一些引导性教学,让学生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只有让学生适当接触高中的学习方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初高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转化带来的陌生感和无助感,及时从初中那种学习思维定势中跳过来,让他们在行动上很快融入高中历史学习中去一般来说,初高中的历史学习之间有以下明显区别:第一,从知识层面上,高中历史偏重于历史事件的起因和影响,而初中历史偏重于历史事件的过程;第二,从学习方法层面上,初中历史偏重于学生了解历史事实,而高中历史偏重于让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事实。[6]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些区别,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上有很大不同,才能为他们以后学习高中历史做好思想准备。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学好高中历史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事先对如何学好高中历史有了初步认识,就为他们下一步的学习减少了阻力。

(五)畅游历史长河,感受历史魅力,确保学史兴趣的衔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只有感悟到历史能带给他们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才能对历史产生持久的、浓厚的兴趣,从而为高中历史学习打下扎实的兴趣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幕颖.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以苏州地区使用的教材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何成刚.在继承与发展中创新—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解读.学科教学,2004(4).

[3]黄建华.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撰的衔接性问题研究—以抗日战争史部分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06(3).

[4]周晶.略谈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教学与初中的衔接.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7(4).

[5]聂幼犁.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福建教育学报,2008(5).

课例分析篇(6)

这个新颖独特的解读依据上文来判断,是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意的,是依据文本本身按照知人论世传统解读方式完成的。韩军老师分析如下:

接到父亲的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泪流满面,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灵魂受到震撼,“死亡”的讯号推动其提笔写《背影》。此为第一处。

朱父写这封信时,只有56岁,之后还活了20年。还原此前父子之间的矛盾,可以分析出朱父采用的是哀兵之计,主动示好,希望儿子原谅自己当年的过错。此为第二处。

联系到朱自清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人生短暂,稍纵即逝,人世间一切都是如此。文中朱自清的四次洒泪流露出他“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此为第三处。

很显然,韩军老师通过在鉴赏过程中采用知人论世的传统手段带领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为便于整体感知韩军老师的创意风格,现将韩军老师《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篇长文的内容概述如下:

一、《背影》是中国的一个神奇文本

主要论述《背影》影响力巨大。

二、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生生不息――忽略86载的“祖、孙”

《背影》不仅写了“我”和“父亲”,还写了“祖母”、“朱子”,祖母、朱父亲、朱自清、朱子四个人物串起一根完整的链条,叫“生命”。这条“生命”既坚韧,又脆弱。

这是个“无限传承的生命故事”,《背影》只选取了这个无限传承链条上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环儿”而已。但读者完全可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一环儿想象全链”。奶奶的背影是已逝的,父亲的背影是将逝的,作者的人生是壮年的,儿子的生命是未来。

三、生命的脆弱:唇亡齿寒、风烛残年――被忽略了86载的“死亡”

《背影》一文三次写到“死亡“,四次洒泪均关乎“死亡”或由“死亡”引发。

父亲形象的风烛残年:这位年迈的父亲,风烛残年,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执意地攀爬月台,以衰命给儿子买橘子。

文中四次洒泪体现了朱自清对生命脆弱的感受。

第一次流泪――祖母死了

第二次流泪――父亲老了

第三次流泪――父亲别了

第四次流泪――父亲大去

四、生之“背”,死之“影”――被忽略了86载的“背”和“影”

“背”与“影”两个字值得玩味,隐含着丰富的信息。

五、刹那主义:颓废的唯美――“背影”遮蔽了86载的人生观念

朱自清为祖母去世洒泪,是感叹生命的脆弱;看到父亲老去的“背影”洒泪,是想到父亲匆匆老去,必将“大去”,是在感喟生命无常无恒,遽然飘零,虚幻与短暂!有叹,有哀,有痛,有惜!流露的正是朱自清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

小结:《背影》的主旨是感叹生命的脆弱、短暂,感叹一切生命终将化成远去的“背影”。

上述庞大的文字信息量足以说明,韩军老师力求依据文本原貌,还原作者生活背景,挖掘文本本身蕴含的生命意识和作者对待生死的态度,用凝练的语句创造性地表达出来,一下子站在了文本解读的新高地。特别是其中关于“背”和“影”的拆字解读更具有创意,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栩栩如生地移植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利用汉字的会意特点解说了生之“背”、死之“影”的沉重负荷。鉴赏如下:

“背”,谓实在之景,“影”,乃虚幻之景。

说起“背”,首先想到什么?男人。

1.男人的“背”是力量的象征。

2.男人的“背”又是雄性的象征,是女人依恋的对象。

3.儿女对母亲,印象最深的是(前胸),儿女对父亲,印象最深的是肩背(后背)。

4.艺术家,刻画雄性、阳刚的特征,往往突出男人的轮廓分明、有棱有角、肌肉厚实的“背”之影像,对人均造成强烈冲击力。

5.汉语中,形容一个强壮、雄武的男人,莫过于“虎背熊腰”这个成语。

6.“背”的同义词是“负”。

7.“背”让我们想起“别”。

8.“背”又让人想起“背井离乡”这个成语,想起奔波、劳碌。

9.“背”“悲”音近,在本文中似乎义也近。

10.“背”也是“走背字”“背时”之意。

11.“背”有“死去”意,如“慈父见背”,扣住“大去”。

12.“背”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背弃”“背信弃义”。

“影”,是美妙而虚幻之景。

……(历数朱自清作品中的“影”略)

1.历览朱自清笔下的“影”,美丽如画,摇曳多姿,妙不可言,动人心魂。

2.“影”,虽美,但消失太快,一闪而过,稍纵即逝。

3.“影”,看得见,却抓不住,如肥皂泡一般。

4.“影”,也是一种意境,对人没有实体威胁,无噪无扰,正是独立自由知识分子的个体心灵安托、安适、伸展之地。

5.所有实在、厚重的“背”,最终都将会变成虚幻、轻飘的“影”。

6.“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是生命的过程!所有的“背”,厚实也罢,孱弱也罢,最终都必成“影”。

这哪里是玩拆字游戏,分明就是对中国文字这一文化现象的重度解读,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一场对中国汉字全方位认知的盛宴。此时此刻,学生感受到的就是一场文化大餐,“背”的12点解读、“影”的6点解读,融汇了文字学、哲学、伦理学、文学、佛学、艺术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生命值得珍惜的哲理,完成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愉悦、享受。

然而,韩军老师并没有完全停留在对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和分析指向上,始终牢记这是一节语文课,而非滑入美学课、哲学课、生命教育课的模糊边际。《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语知、语用的学习与训练则贯穿于本节课堂教学的始终。

1.授课开始,生字词的朗读、辨形完全交给了学生,这本就是学生自主完成的预习内容。课堂上重现则是为了强调。

2.关于“朱家人”

在韩老师的循循诱导下,初中生们理清了文中究竟写了朱家几口人,并明确了“朱红”“茶房”不是朱家人。为下文阐述“生命的链条”埋下了伏笔。

3.关于“四世同文”

韩老师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了朱家四口人的伦理关系图,辨析了“四世同堂”“四世同文”的区别,强调了“四条鲜活的生命”。“鲜活”一词富有深意,为下面探讨珍惜生命奠定基础。这里属于深悟人物角色和关系训练。“两个祖辈、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两个孙子、四条生命”,是通过训练来深化理解。

4.关于“感悟生死”

进入了本节课揭示主旨、步入高潮阶段,也是韩老师创意解读本课之处。韩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比对“已逝的”、“将逝的”、“壮年的”、“未来的”几个词的区别,目的在于通过比对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思考生命的价值,完成生命教育的熏陶。

5.关于“泪水”细节和“买橘子”细节

课例分析篇(7)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作为会计类专业核心课之一,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教学需求,需要不断探讨、实践与发展更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一、《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很多学者提出应在《财务报表分析》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案例教学法主要通过结合示例性案例讲授财务报表分析原理、方法,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案例搜集与选择问题。《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而案例的搜集、选择与设计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主要来源于教材本身以及案例类教材,这些案例都是经过精选,典型且目的性强,但是时效性差,而财务报表分析的运用往往需要对最新公布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教材提供的这类案例大多是示例性案例,主要针对某个知识点,一般有着明确的结论,需要学生讨论、分析的地方少,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能力的目的。2.互动性问题。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下,仍由教师支配整个课堂教学,教学重心主要放在财务报表的概念、形式、财务指标、财务分析方法等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整个授课过程过于单调,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全程集中,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实务性课程的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与主体作用为出发点。通过对研讨性案例的相关资料搜集、研究分析和讨论,达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财务报表分析相关理论方法运用交流、分析观点碰撞并形成多元化的结论。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课堂沉默、作业任务搭便车等现象。3.课程安排等其他问题。在《财务报表分析》案例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课堂安排不合理等其他问题。比如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不够、课堂授课人数过多、教学场所及环境不合适等,这些也都或多或少会对《财务报表分析》案例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当然,具有充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教师也是顺利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

二、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应用特点

研讨式案例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交流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方式。它能够达到最大限度的促进师生多层次、多角度互动,帮助学生从对案例的简单认识到灵活运用财务报表分析理论方法。研讨式案例教学以“导”为主,教师搜集充足案例资料,以现实财务报表研讨为载体,把原来的教师讲授为主变成教师组织讨论及点评为主,引导学生搜集被分析企业所在行业及其他相关资料,通过小组研讨的形式进行交流、互补学习,通过案例分析汇报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再通过教师提问、点评等环节对整个过程做总结。由此可见,研讨式案例在《财务报表分析》中有以下应用特点:1.“教与学”双向互动。不同于单向、垂直的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研讨式案例教学是一种“教与学”双向交流方式。以公司财务报告为载体,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也可以对学习中的疑惑进行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疑问,在研讨过程中适当引导、旁敲侧击,也可以在讨论的最后提出总结、建议。“教”与“学”紧密联系,形式活泼多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2.无压力的学习氛围。研讨式案例教学建构的是一个开放宽松、积极、无压力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会感到拘谨,围绕《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学生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可以做到畅所欲言,师生以案例为载体,以尊重、平和的态度进行相关知识探讨、沟通、学习甚至学术交流。3.启发与创新。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下,在无压力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是生动活泼的,相互的知识碰撞使得研讨式案例教学具有“抛砖引玉”的启发作用,由此带来的“思维发散”、“头脑风暴”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三、研讨式案例教学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应用

1.学时安排。在本科教学中,《财务报表分析》一般课时为48课时,考虑到《财务报表分析》教学体系内容及重点难点,研讨式案例教学所占比例以25%-30%为宜。以安排14课时研讨式案例教学为例,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研讨分析3课时,利润表研讨分析3课时,现金流量表研讨分析2课时,财务能力研讨分析4课时,综合能力研讨分析2课时。2.研讨案例开发。通过组建《财务报表分析》研讨案例开发团队,充分考虑研讨式案例与案例教学、理论知识体系和实验内容的耦合性,共同筛选、提炼具有代表性案例以供研讨案例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并设立《财务报表分析》教学案例库,定期进行更新。3.研讨式案例教学过程。对研讨式案例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主要的步骤为:根据学生已有知识体系,进行分组;每次研讨前明确研讨的内容,并给予足够时间查阅资料、分析;轮流汇报发言,确保每一小组每一成员的平等参与;研讨完成后分小组提交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并及时反馈信息。4.成绩构成。按研讨发言及完成报告情况予以给分,并作为平时成绩的50%核算,再根据教学考核中的成绩构成比例进行加权平均作为课程总评成绩。研讨式案例教学方式是一种综合的、新型教学方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推动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者:唐文秀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课例分析篇(8)

天津师范大学于1980年在本市率先创办法学专业,三十多年来已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优秀法律人才。经科学分析当前法学教育态势和自身方位,学院明确提出本科生“以法律服务为主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革新,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纷纷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民商法学科自2000年在本院率先开设“民法案例分析”课程,团队专心研究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总结了一些经验、体会形成了一些新的共识,现撰写此文,求教同仁与专家。

一、我国法学案例教学的探索及其评价

比较法上的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有德国的“实例研习”、美国的“个案教学法”和法律诊所教育等,我国案例教学对三种案例教学形式均有借鉴。

(一)法学案例教学的探索

1.实例研习法的引入实例研习法在德国服务于法教义学训练,被认为是法官思维取向的,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像法官一样思考。在我国也有学者提出可以运用在法学教育和法官培训中,培养法律思维,统一法律适用方法,即以“归入法”为核心的法律适用方法(请求权基础法)。[1]2.个案教学法的借鉴美国个案教学法主要以上诉法院的生效判决作为研究素材,通过检讨得失,启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师生讨论得出案例背后反映的法学原理和原则。[2]中国案例教学法与美国个案教学法有所不同:前者是把原则演绎到案例,印证法学概念、原则和制度;而后者是从案例中归纳出原则,所以需要阅读大量相关案例才能得出结论。而这恰是我们的短板,“中国大陆的判决书说理部分过于简单”[3],根本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需求。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实践中多数所谓借鉴美国“个案教学法”开展的教学,可能仅仅得其“形”而失其“意”,实际仅为“举例教学”。[4]3.法律诊所教育的开展我国的法律诊所教育始于2000年初,随着这一教育模式的快速推广,截止2017年3月,中国法律诊所教育委员会(CCCLE)已有会员单位202家。①但是我国的法律诊所教育面临目标定位模糊、诊所小班上课成本高、案件难易与时间不可控、师资质量不适宜、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5]

(二)对我国法学案例教学的评价

1.法学教育的宗旨与目标问题即法学教育应当更强调学术研究性还是职业培训性问题。[6]我国的法学教育恢复时间较晚,长期以来以“准学术研究”为取向,案例教学重视知识讲授,忽视法律适用方法的训练;偏重举例教学,并未有意识地专注于学生掌握法律统一适用的方法、事实发现的能力和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思维能力的训练。现行法学教育宗旨目标定位必须加以兼容,案例教学须据此进行改革。2.案例教学形式与我国法学教育体制的关系我国面临与欧陆、美国不同的法学教育体制,案例教学课程既要完成对学生法教义学相关知识的传授,也应当完成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强调法教义学,是因为目前我国法学院并无相关课程承担法律适用方法的训练,而这一块知识与能力被视为“法律人法学”(juristicjurisprudence)[7],属于法律人看家本领;强调基本职业技能训练是因为面向实务部门学生更多地走上律师和法务人员岗位,对程序和事实把控能力不可或缺。所以,我国的案例教学应当定位为案例分析教学而不是举例教学,应当综合两大法系的学术和职业训练方法,不可偏废。3.案例教学与“拿来主义”案例教学形式并非非此即彼,应当采用“拿来主义”的立场,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实现既定培养目标。案例教学方法的发展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不能夸大某一方法的优缺点,非此即彼绝对排斥,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通过案例教学,在法教义学的训练之外,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基本职业技能,不仅“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为学生开启职业之门,既有必要性也具现实性。

二、“案例分析课”在案例教学中的定位:承前启后

一般认为,案例教学包括举例教学、案例分析、法律诊所。[8]笔者认为,案例分析课在案例教学中的定位应当是“承前启后”。

(一)承前:举例教学的功能预备

目前法学院开设的名为“案例教学”或“案例分析”的课程,以及市面上冠以“案例分析教程”的教学辅助用书,其实仍多属举例教学的范畴。②举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过程中确有必要,但是专门的案例分析课程必须超越这一阶段,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职业发展所急需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训练。与“民法学”课程主要采用举例教学侧重原理制度阐述不同,面向本科高年级开设的“民法案例分析”课程是对举例教学的再升级,专注于学生法律适用能力提高和理念培育。

(二)启后:法律诊所教育的功能承接

我国法律诊所教育以内设式(往往和法援工作结合③)较为常见,外置式的校外实践基地虽为法学院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但具体运作中往往因难于落实指导制度而流于形式,效果有限,模拟法律诊所在我国也多有运用。案例分析课程类似模拟法律诊所,与内设式、外置式法律诊所教育的区别何在?笔者认为,其一,案例分析课程应当侧重法律统一适用的基本方法,系统讲授法教义学。其二,案例分析课程的案例虽然强调“全过程”,但经过教师的选择、加工;内设式和外置式诊所的来源案例不可能经过加工,有相当部分并不适合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其三,案例分析课程基本上仍以部门法为开设单位;而内设式和外置式诊所的案例是“问题导向”的,完全打破了法律部门界限。法律诊所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更为全面,案例分析课程的确有模拟诊所教育的色彩,但案例分析课程与内设式、外置式法律诊所教育属于“启后”的关系。

三、“民法案例分析”课程的具体设计

在“承前启后”思路基本成型后,教学团队结合多年“民法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经验和面临的新问题,做出如下具体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定

“民法案例分析”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生(三、四年级)开设。“民法案例分析”课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着眼于法教义学和法律适用方法的训练,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线、由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案件来继续学习民法和法教义学技能:锻炼学生将民事权利体系化、将法律解释与事实发现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具体教学形式包括法教义学基本方法讲授、案件全过程分析演练、模拟庭审等。

(二)教学内容选择

主要包括三部分:其一,法教义学和法律统一适用的基本方法;其二,事实发现的基本方法与法律适用;其三,个案全过程的跟进与综合技能演练。1.法教义学和法律统一适用的基本方法通过“民法案例分析”课程学习,学生应当掌握民法法教义学和法律解释的一般方法:法律适用的基本方法(历史分析法、请求权基础法、法律关系分析法等),请求权的类型与选择次序、请求权竞合的处理、法律解释与法律续造等。此部分内容,考虑选用王泽鉴教授《民法思维: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参考教材,该著作是法教义学理论阐释和运用的典范之作。2.事实发现的基本方法与法律适用选修“民法案例分析”课程的学生已先修过“民事诉讼法”和“证据法”等课程,但往往手中有箭却不知如何射出,他们尚缺乏事实发现能力的基本训练,所以关于事实发现的基本方法的训练应当加强。具体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举证责任及其分配、证据的审查认定、证明标准和诉讼策略等。对于该部分教学,应注意服务于法教义学和法律解释训练,不要试图取代真正的实务部门训练,如学者所言:“个人经验与轶闻揭示,法学院做的是教授法律分析。”[9]3.个案全过程的跟进与综合技能演练无论是诉讼案件还是仲裁案件,案件的处理是一系列程序,通过选取有全面完整诉讼材料的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的各个环节,在事实平台、法律适用平台基础上,法律职业技能(如沟通能力、辩论能力和综合权衡能力等)得到一定训练。本环节由授课老师从自己兼职律师实务和仲裁实践中选取案例,为了尽量使学生看到的材料就像它最初呈现在律师面前的那样,案例包含了对案件有较大影响的全部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案例库。

(三)教学次序设计:由易到难

首先,在课程内容上先涉及法教义学和法律适用方法,后涉及事实发现的基本方法;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先举例教学,后“个案全过程教学”,最后模拟诊所与庭审;最后,在职业技能训练上先单项训练,后综合演练。

课例分析篇(9)

1 课程现状及案例教学的特点

1.1 教学现状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建设已引起我国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路分析基础在高校教育环节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门以电路模型和非实际电路为研究对象,以求解电路的状态,系统中电量的变化为课程研究内容的课程,电路分析基础重在分析。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必需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电路分析的方法,并能预测实际电路的特性,从而改进实际电路的电气特性,从而设计出新的电路。

但目前来看,虽然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新型教学手段不断引入,但电路分析分析基础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1.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核心是“案例”,它的本质是设置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通过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设计和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授课质量。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当时采取的案例都来自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这种方式,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始于1990年。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性的特点。能有效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及案例设计原则

2.1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目的

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列举案例,并进行分析,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双向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变以往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为今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案例设计原则

在设计案例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必须严加选择,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2.2.1 真实可信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必须来源于实践,而不是由教师主观臆测和虚构出来的。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细节,模拟实际,引导学生认真地对待,深入分析各数据和案情,训练他们的分析能力,并鼓励他们找出最终答案。

2.2.2 客观生动 在设计案例时,教师除了要保证案例真实,还要摆脱以往传统的编写方式,变枯燥乏味为客观生动,如采用一些文学手法,来加重气氛,提示细节。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案例的生动性必须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服从于教学目的。

2.2.3 多样化 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该只设计出情况,保留结果;设计激烈的矛盾冲突,保留处理办法和结论。未完成的部分,是教师留给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他们进行决策和处理,尽量保证解决方法的多样性。设计的案例结果越复杂,越多样,就越有价值。

2.2.4 相关性 在设计案例时,还要注意所选的案例必须紧扣教学内容。一旦脱离课程内容,所设计的案例就是无意义的。

2.2.5 典型性 即案例的内容一定要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能起到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安排的案例一定要立足实践,具有典型特征,覆盖面广,有助于学生从多方面验证所学理论。

3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

要想保证学生系统地掌握电路分析基础这门课程,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大量的实战演练,通过演算习题把握电路知识,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及时进行知识小结。

3.1 电源

从定义来说,电源就是指将其它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它来源于“磁生电”原理,其中水力、风力、海潮、水坝水压差、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及烧煤炭、油渣等都可以转化成电能,产生电源。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电源是干电池。作为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第一章的重要知识点之一,电源的产生类型有很多,发电机能把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干电池能把化学能转换成电能。发电机、电池本身并不带电,它的两极分别有正负电荷,由正负电荷产生电压。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当前的电网并网和新能源的应用及未来的前景预测,帮助学生更加系统的了解电源知识,通过学科的前沿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3.2 电桥

电桥是用比较法测量各种量(如电阻、电感、电容等)的仪器。最简单的电桥装置仅由四个支路组成的电路,其中各支路被称为电桥的“臂”。在课堂环节,教师要通过具体案例,引入传感器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引导学生在掌握电桥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在复杂电路中找出电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3.3 串联谐振

在电阻、电感及电容所组成的串联电路内,当容抗XC与感抗XL相等时,电路呈现纯电阻性,这种现象即为串联谐振。串联谐振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如电力、石油、化工等行业,适用于大容量,高电压的电容性试品的交接和预防性试验。串联谐振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正弦交流电路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列举收音机的使用原理,作为具体案例,拉近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发散性思维。

4 小结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使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引导学生深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在此环节中,授课教师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案例,深入理解电路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视野,激发学习热情,掌握课程知识。

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引入实际案例,更新了以往的育人质量评价观念,并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内部运作机制,因此,各高校为了确保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质量,协助授课教师做好学生的学习理念更新工作,正视学生的需求惯性和思维惯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积极创新,找出多种解决方案。教师要学会并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图片、音响、动画、录像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科学的授课方法应当能鼓励学生见仁见智、集思广益、举一反三。授课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增强其沟通能力和讨论技巧。同时高校还要做好教师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做好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要在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场地安排和教学保障上做好服务工作;要逐步推广案例教学的范例,做好教师案例教学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钰玲.提高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方法[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04).

[2]杨志清,肖洪祥.独立学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6).

[3]彭宏娟,李崇容.探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的创新[J].消费导刊,2010(05).

[4]韩冰,钟洪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S1).

[5]商敏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大众科技,2008(09).

课例分析篇(10)

由于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且《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本身实践性又非常强,因而案例分析教学法在中职营销学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营销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中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一、影响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主要因素

(一)案例的质量

案例的质量问题,不是指案例本身有质量问题,是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它是否适合。如果营销案例当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且理论有一定深度,或是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知识,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并积累一定的实践技能基础上才能分析判断,这样的案例不太适合中职学生选用,例如许多MBA的案例。

(二)任课教师的素质

营销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懂得营销理论,又要有实战经验,即“双师型”的教师。没有这样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案例教学要想取得理想效果是很难的,尤其是实战性和技能性都很强的营销专业,对相关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师普遍是有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这导致了案例教学中脱离实际的理论阐述较多,实战技能过少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学生参与意愿不强、课堂教学乏味,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也有悖于中职侧重于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定位。

(三)学生的自身水平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则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因而,学生自身综合水平的高低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如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意识较差,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有限,这都会为任课教师组织案例教学活动带来一定困难。目前,一些中职学校的学生确实存在着学习主动性不够、参与意识不强、习惯填鸭式的教学等现象,学生自身的一些传统的学习观念也必须改变。

二、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中的实际应用

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课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案例的设计及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工作是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教师在上案例分析课之前,应将收集到的典型案例介绍给学生。这些案例应是与课程结合紧密的、有代表性的且相对较复杂的案例,如:娃哈哈的诞生、发展、壮大被称为一部“从零到二十世纪的传奇史”等等。

(二)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场地设置

案例教学所用教室的布局需要根据场地大小、形状及学生人数灵活调整。案例教学所用的教室布局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满足所有学生的视听要求,任何位置上的学生都可以听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发言,看到教师的演示。(2)教师可以走到每一个学生的位置前进行对话和指导。(3)每个学生可以很便利地离开座位走到讲台前或其他同学面前与之交流。(4)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扩大或缩小课堂沟通的半径。

2.学生分析案例的组织形式

学生分析、研讨是案例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分析、讨论的方式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1)个人思考。对营销案例内容较少,相关知识和规律较容易,或学生生活中多见的案例,应以学生独立思考的形式完成,以培养学生的静思习惯和逻辑推理能力。(2)小组讨论。有些案例内容复杂,涉及的营销现象、规律和原理容量大,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一般4~6人为一组),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研讨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3)分组辩论。有些营销案例及其所反映的规律具有开放性特点,甚至结论不唯一,可以通过分组辩论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发表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辩论过程中去伪存真,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3.课堂评估总结

讨论完毕后,教师将每一个人的发言串联起来,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或者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当然可以让学生总结。要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各小组的工作方法和获取信息手段等,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总结中,还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充分肯定参与者的成绩,给参与者以鼓舞。

参考文献:

[1]郭英红.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2]李叔龙,张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上一篇: 审计方案 下一篇: 教学常规管理汇报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