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修心得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05 05:40:04

课例研修心得

课例研修心得篇(1)

“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作为案例的全程或片段进行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课例研究的精髓之处就是“磨课”,把一节课的内容经过三四节课的讲解之后不断地发现不足之处并改进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怎样运用教学具等等。教师们以“课例”为载体,发现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集体的实践智慧。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者,以促进教师的理性思考和实践。

课例研修的一般流程是“三课两反思”模式,即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并在学习中总结、提炼、升华。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具体任务是备课说课;第二阶段具体任务是上课观课;第三阶段具体任务是说课议课;课例研修不同于常规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活动,而是有比较系统的研修活动过程。

课例研修心得篇(2)

(1)在设计学习清单时,要有基础性问题与挑战性问题。

(2)要实现教与学的反转,要实现学习自主合作。

(3)在进入学习共同体课堂时,要把观察教师的教转化为观察学生的学,要重点关注焦点学生,记录学生关键事件,把自己从听课教师转化为学情观察员。

10月16日上午,克旗教研中心历史学科教研员刘芳老师在经棚二中录播教室为克旗学习共同体历史老师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学习共同体课,课程主题为《五四运动》。在此次共同体课堂上,教师的精彩点拨与学生的激烈讨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尤其是刘芳老师播放《五四运动》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强烈共鸣。课程展示结束后,克旗学习共同体历史老师们针对此次学共体课展开激烈的讨论。经过25分钟激烈的讨论后,每个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

同兴镇总校李国庆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1)构建学习共同体历史教学模式。(2)在学习共同体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3)精讲多练。

经棚镇新庙中学焦晓华老师在此次课堂上观察学生发现(1)学生自主学习没有深入文本。(2)学生思考问题没有深入思考。同时焦老师也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相信学生,鼓励学习,树立学生自信心等。

克旗萃英学校刘磊鑫老师指出:要引导学生思考,尊重关爱学生,如何让历史学科贴近学科现实等问题。

课例研修心得篇(3)

[作者简介]赵富学(1982- ),男,甘肃庆阳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甘肃 合作747000)张学忠(1956- ),男,甘肃临夏人,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甘肃 兰州 730070)杨爱民(1970- ),男,甘肃天水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理论。(甘肃 合作 74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基金项目“民族院校体育课程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86-02

为了进一步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09年启动了“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是“国培计划”体育学科的新兴研修项目,对于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同时也要求体育教师教学行为逐步适应这种新兴的课程研修方式,并在适应的过程中去寻求和整理方法与经验。

一、教学行为适应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的重要性

课例研修以聚焦教学行为的改进为其主要特征。强调教学行为的改进,也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需要。体育教师在日常业务学习中,可能听过不少讲座或报告,也接受过不少培训,但往往听时心潮澎湃,事后过眼烟云;可能读过一些书籍或论文,但往往读时击掌共鸣,事后了无痕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从理论到实践,从他人经验到自我经验,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在这其中,一些默会的体育教学知识极其重要,但难以言传,在备课或听讲时往往体会不到。如果没有相关教学行为的改进,就无法掌握这些默会知识。

基于以上认识,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就要特别强调教学行为的改进,因为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不仅是文献研究,还是体育教师自己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进行特点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由行动者研究,在行动中进行研究。经过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要充分适应“课例研修”对常规体育课堂的种种变革,扎扎实实服务于体育课堂教学。这是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根本宗旨,也是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要适应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方式的重要性之所在。

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的教学行为改进

1.基于自然体育教学情境中的教学行为改进。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主张在真实自然的体育教学情境中观察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无须研究者通过人为控制教学环境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原行为阶段,体育教师不受他人意志的干扰,自主备课,从而在授课中自然呈现出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按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这是体育教师教育与成长的最佳时机;按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这就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最近区域。

2.基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师关注课堂,因为在课堂中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关注体育课堂,因为只有在课堂才能有效改进教学行为。与一般的科学研究不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主要是在体育课堂中进行,从体育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行为改进去研究和寻找体育课堂教学关键事件,追求体育课堂教学中行为的改进。

3.基于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有效反思的教学行为改进。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提供了体育教师有效进行反思的模式。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体育教师在同伴与专家的帮助下,以课堂观察为工具,设计、反思,再设计、再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关注自身与他人的差距、理念与现实的差距。与一般的反思相比,这就将他人的经验也扩充进体育教师的经验范围,并且注重理论与现实的契合,避免了狭隘的经验主义。例如我们在“国培计划”培训项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提出的“三课两反思”模式,如果单纯从该理论的书面理解出发,我们得到的只能是一些文本化的经验而已,这对于以教授技术技能为重点的体育教学来说,其效果是滞后的。比如“三课两反思”模式常用的方式是一位教师就同一课题上三轮课,实现教学行为在同一主线上不断改进。但由于研究者目的不同,条件各异,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进行适当的变更。

三、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教学行为适应的阶段

1.原行为阶段。顾名思义,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授课教师根据自己对研究主题的理解,独立地进行体育教学设计。这个阶段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原行为来充分表现出教师教学思想的原生态,以便在下一阶段(即第一轮反思)发现教师的真实问题,为教学行为的改进找准起点。

为了避免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走弯路,保证研修的质量,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授课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自己对研究主题的理解。比如高中体育教研组将研究主题定为《什么是有效的体育情境教学——以高三年级女生的篮球运球为例》,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授课体育教师一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创设有效的和篮球运球有关的教学情境。第二,研究共同体应就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达成共识。比如说,大家共同商定,在进行高二年级男生的跨栏跑教学设计时,设计者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节课学生的成长点是什么,这节课所体现的技术点是什么,这节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设计者在事先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第三,授课体育教师要完整、规范地进行教学设计。比如说,要有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研修主题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学业评价方式设计。第二轮课、第三轮课也要这样做,三轮课结束后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师在课例研修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提炼出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及适合体育教师成长的规律。

2.第一轮反思阶段。在第一轮课结束后,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小组的所有成员应该根据课堂观察记录(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录像),进行第一轮反思。在集体反思的过程中,成员间应该有分工,如主持者、记录者。主持者应该让每位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针对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直观性的特点,记录的方式应以录像为主,记录要求完整、原始。

3.新设计阶段。授课教师参与集体反思后,还要撰写日志,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小组的成员要进行充分的集体讨论,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如果在新设计中体现出来的理念较之以前有比较大的变化,那么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就进入到了“新设计”阶段。授课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对研究成员提出的问题与建议进行认真的反思,从而建构出新的认识。例如将小学四年级的快速跑教学作为研修内容,如果授课老师借助原行为阶段的反思结果来修改教学设计,逐一考虑快速跑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分别制订解决方案,然后提交课例研修团队成员讨论审议通过,这份教学设计就是“新设计”。

另外,我们要从“学”的角度来设计研修活动,使研修活动能明确指向学员的学习。我们通过设计情景、故事以及直接展现培训目标等多种活动导入,在理解与记忆阶段更要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让参训学员更好地对研修知识进行理解、巩固。所有的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新设计阶段对参训学员的有效训练,训练阶段是对学员研修能力培养的关键。我们还可以设计情感体验、参观访问、互动交流、资料调查、观看影视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目标的培养。围绕培训目标组织培训活动是新设计阶段的根本。教师在培训中精心组织培训活动对于我们完成新设计阶段的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新设计”是一个相对概念,既相对于原行为,又因人而异。比如说,同样一个经过修改关于快速跑教学的设计,如果是年轻教师我们可能加以肯定,如果是骨干教师则难以令人满意。如果我们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教师,将会导致迟迟难以进入新设计阶段,最终令教师丧失研究的兴趣。

4.第二轮反思。第二轮反思的程序和内容与第一轮反思基本相似。有所差别的是,第二轮反思侧重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和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新设计阶段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反思。在反思成果推广使用之前,先在小范围内试用,以测定它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及其他情况,如有缺陷,则予以修正,然后再试用、再修正,直至满意为止。第二轮反思为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反馈信息,是提高教学设计质量、获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保障。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该课例研修的设计者和相关专家对体育教学方案本身进行评价。根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流程,对各个体育教学要素的分析和设计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以达到完善体育教学行为的目的。二是把完善后的体育教学方案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根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评价要求,确定收集资料的类型、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被试,然后运用评价工具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最后归纳和分析回收的资料,并出具评价结果报告,为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修改提供反馈信息,以便继续调整体育教师教学行为。

5.新行为阶段。授课教师根据第二次上课的情况和反思的建议,重新进行设计。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新行为阶段的体育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关系到能否促使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目标的有效实现,能否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激发和保持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能否培养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目标、教学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特点对现有的、反思修改过的体育教学方法,按照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要求进行精心的设计,以发挥教师教学行为适应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在寻求教学行为适应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过程中,通过三次教学设计的改善和教学实施,授课教师与研究者要共同梳理出一条逐渐清晰的教学行为的实施技术路线,并且需要加深和提升对教学行为适应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师课例研修共同体的学科理论素养,加深对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实践思考与理性认识。这是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有效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作为从事体育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究工作者,我们从走近 “课例研修”到走进“课例研修”,我们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学做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集体备课选择主题,实践探索课堂观察,评课分析不断深化,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适应新兴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能力。我们期待有一天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也会产生“蝴蝶效应”,能将这种教研方式推广、深入,成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常态,促使学校体育课例研修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那将会极大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极大地丰富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课例研修心得篇(4)

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络为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的优秀课程资源,和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它能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能够平等获取信息资源和对话交流,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而视频案例教学法在很早就已经被某些专业领域应用,因为它直观,易入情入境,容易上手。如今,视频案例教学法在教育领域也已被广泛应用,也为教师利用网络环境,通过分析教学视频案例进行网络研修活动提供了依据。开展基于视频案例分析的网络研修,是创新教研形式,拓宽教学研究途径,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拓展教师的成长空间的有效途径。

一、平台建设,基础保障

建设基于视频案例库的网络研修平台,从教学视频案例入手。在教务、教科、课改办与信息中心的通力合作下,经过信息中心技术人员的努力工作,建设完成了基于视频案例库的网络研修平台服务器。紧接着是收集视频案例,充实到服务器中。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渠道收集视频案例:一是将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案例视频切片后导入到视频案例库服务器中;二是将上级部门发放的教育教学视频光盘和学校自主购买的视频光盘资料切片后拷贝到视频案例库服务器中;三是将信息中心录制的各种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及区级、校级赛课的视频资源编辑切片后拷贝到服务器中;四是将互联网上能下载的教学视频资料下载后拷贝到视频案例库服务器中。通过这四种途径,我校视频案例库中的资源不断地丰富起来,为教师进行基于视频案例库的网络教研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二、健全机制,严格管理

学校成立了网络研修领导小组,分管校长亲自抓,教务、教科、课改办、信息中心协同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机制: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观看教学视频案例切片不少于2个,并且要写不低于300字的视频案例观后评价;每月在研修平台发表或转载文章不少于5篇;每月参与网络集体教研不少于一次。信息中心定期公布各教研组教师网上活动情况,并把对视频案例的评价和上传文章的数量及质量作为考核该项工作的主要内容,期末公布各教研组教师观看视频案例、论坛发帖、跟帖情况,同时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对教研组的考核评比中,成为评为优秀教研组的重要依据。

三、网络研修,模式探讨

1.分散学习任务

通过学校数字校园办公平台,各教研组针对本组实际,统一制订基于视频案例研究的网络研修平台的学习任务。教研组成员接收到任务后,自己抽出空余时间,从教学视频案例库服务器中观看指定视频案例,看完该视频案例后,写不低于300字的评价该视频案例的优缺点的评价文章,形成个人反思或观后感,然后通过视频案例下面的评价系统以实名制教师的个人反思和感受。

2.集中讨论

我校将各学科教研组固定了集中教研的时间,每个教研组均有半天时间进行集体教研,集体教研的时候,也是集中讨论的时间,每一位教师将自己观看的视频案例的观后感或个人反思讲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通过大家在一起谈感受,讲观点,分析视频案例的优缺点,最后形成共识,从而内化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3.网络交流,共享反思,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集中讨论,教研组中的每一位教师均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的看法总分存在分歧,这些分析往往会引发大讨论,而讨论中的焦点又可以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再一次将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网络中去,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自己的观点,从而进行网络交流,共享自己的感受和建议,同时,教师也可以看到别人的观点和建议。这样,在不断更新的网络中,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

四、活动支持,推进研修

为了推进和展示校本教研及网络研修成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我们在工作中结合学校教学、教研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和竞赛活动。

1.针对近三年的新教师,学校开展传帮带活动的同时,每期分学科教研组开展新教师培训和赛课活动,通过此活动不但可以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岗位,也能提升其专业素质。在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中,建议教师建立个人博客,撰写网络日志。这是促使教师自由进行教学写作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教师的学习心得、教学叙事等都可以发到网络博客上面,供人们阅读和评论,这样也能充分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将凝聚教师智慧与心血的文章,上传到网络,与广大同行一起分享和交流,实现教学资源最大化。又可以得到更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很有帮助。

2.结合计算机培训,开展了教师课件制作比赛,激发了教师的创作和学习热情,充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

课例研修心得篇(5)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4―0024―01

校本研修就是要回归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本体功能,对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以及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进行校本研修呢?

一、更新校本研修理念,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1. 课题研究,同伴互助。首先,学校对教师进行选题指导,提升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以学科组为单位,围绕教师子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研讨式、互动式研修,使每位教师通过同伴互助都能较为规范地选择合适的子课题,完成好个人的课题研究,并取得相应的实验阶段成果。

2. 自我反思,自主研修。教师要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反思自主研修的过程与状况,及时找出问题,吸取教训,调整目标,寻求改进办法。反思教学实践活动,及时发现不足,找出自己的行为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寻找新的策略与方法,积极解决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促进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发展。

3. 专业引领,提升水平。积极为教师争取外出研修机会,开阔教师的视野,投入资金用于教师的各级研修和学习,制定学校教师全员研修的三年教师教育研修计划,力争使教师获得更多外部的资源研修,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有效带动学校整体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二、建立校本研修机制,优化校本研修活动

1. 开展读书活动。开展 “教师读书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和提高教师素养、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工作生活方式的系统工程,学校要把教师读书与“正教风、强素质、提师能”相结合,根据长期读书计划和阶段性阅读计划开展读书活动。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切实调动教师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建立“读书――反思――实践”活动制度,结合读书学习进行反思,在掌握基本原理、方法的基础上,推进个人的专业学科向纵深发展,引发可持续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创新教学思路。

2. 展示课堂教学。学校既是教师工作的场所,也是教师成长的家园。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地。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堂。学校应以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载体,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以课堂高效和提高质量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老教师上示范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青年教师上研究课、新教师上汇报课。通过全体教师参加赛课,营造研修氛围,促进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 丰富活动载体。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研修活动。例如,读一本教育名著,写出读书随笔;上一节公开课,写出教后反思;整理一个教育故事,写出案例评析;开展一个小课题研究,写出教育论文;研究一位名师授课,写出成长感悟等等。指导教师进行自学研修、反思实践,引领教育科研骨干和广大教师又好又快地专业成长。

4. 坚持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的一种活动,长期坚持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方面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转化,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不断地更新和优化。促使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拓展教学的方法与思路,进一步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备课水平。通过确立课题――组内讨论――确定主备人(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形成共案――形成个案)――教学实践(跟踪)――课后交流、反思的流程,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课例研修心得篇(6)

依据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立足天津,辐射环渤海区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笔者就工商管理专业改革目标设计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做了初步探索。

一、改革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改革目标是:由传统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业者和未来的经理人。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教学改革争取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及教学手段上实现大突破,逐步构建起与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素质”,包括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强调领导力、创造力和执行力的训练。上述目标,将成为培养方案以及授课模式改革的中心出发点。

二、改革内容

(一)构建并完善应用型“精细化”

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工商管理专业,我们计划采取分方向建班方式,主要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具体方向,固定教室,采取小班型研讨式、案例型授课模式,探索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分模块设计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精选必修课、特色组合选修课、模拟实验(实训)课和自主实践课等。在课程设计及安排上,突出几个重点应用方向:一是外语的总体水平及听说训练;二是计算机实用技能训练;三是管理研究方法的训练;四是管理案例分析能力训练;五是毕业设计和创业计划能力。

(二)实施课程体系配套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拟在课程体系上做如下配套改革:1.选修课程设计体现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导向。课程设计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出口的需要。为满足一部分学生的考研或后续学习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各方向至少要开设一门采用研讨式或双师制授课的研究导向的选修课程。学生选择研究导向选修课程,可以规划未来考研专业或者辅助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如有(独立或与教师联名,参照学院的科研期刊奖励划分),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奖励。2.推进研讨式和案例式教学实验。在课程属性上,除了必修和选修之外,还要体现研究型和应用型的多种需求,并相机采用研讨式和案例式主导授课。研讨式和案例式主导授课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侧重于研究型,一个侧重于应用型。拟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设计中实施本科生研究型(考研生)和就业型两个导向,全方位开展上述教学改革与实验。同时,我们也将就考评方式进行相应创新和改革,争取实现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有机结合(如平时和期末各占50%),也将通过实验室建设来支撑考试条件和考试手段。3.增加专业涵养类课程。增设一些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选修课程,进一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如心理学、文学欣赏、国学修养、孙子兵法等,增厚学科底蕴和涵养。这些课程应该尽可能往前面学期安排,避免和专业课选修冲突。此外,心理素质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素质构成,目前在我系是缺项。可在教学方案调整中增设心理学此类课程,依托人力资源专业方向,发展心理学相关实验与测评课程,或与校外心理咨询机构联合,或者成立专门机构,开辟面向本科生的心理测评、辅导和咨询体系。4.将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有机结合。实践课程是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包含实验课程但不局限于此。在新的方案设计中,尝试将课外活动和课程结合起来,作为“弹性学分”设置。如把《招聘也测评》课程与学生模拟招聘大赛结合起来,把《创业管理》课程与学生参与创业大赛结合起来,并取得相应晋级成绩可以免修此课,并获得此课程学分。同时,也可学习其他院校经验,开设横向或纵向课题的自主实践课程选修,将课程与老师的科研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对此种课程预留弹性学分。如工商管理的创业课程主线(创业管理课程-创业方案大赛-经营决策模拟);人力资源的就业训练主线(就业指导(测评)课程-模拟招聘大赛-就业模拟实验)这样的课程安排和弹性学分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加自主和有效的安排学习计划,整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将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学习、社会实践和就业招聘、社会服务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三)实施教学管理配套改革

1.加强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研讨式与案例的有效保障。一些课程平时成绩占60-70%,进行过程考核的实验。2.创新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可扩大比例至50-70%,期末采取题库式计算机随机抽题考试。专业选修课程,在平时过程考核的基础上,期末可以采取课程论文答辩、口试等多种考核方式。3.推动专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生成。由各专业汇同学院发展本科生实习基地,打造多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课例研修心得篇(7)

Casual talks the language teacher's profession growth itinerary

Pan Xian jun

【Abstract】Ages at progress, society at development, Be a glimmer of language teacher, urgent need to be pass continuously study to promote oneself profession development.Aware of self to study, have a foothold classroom, lesson example to study conduct and actions correspond point, three is integral whole, this is to promote 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 growth valid path.

【Key words】Teacher's profession turn;Aware of self to study;Have a foothold classroom;The lesson example study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世界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学教研能力的不断发展;是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样的,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要在这个大范围之内不断发展进步。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之后不断自我挑战和自我提升的过程。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走专业化成长之路呢?

一、自觉阅读,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确实可以远离平庸,可以增加睿智,可以滋养教师底气与灵气,可以增加底蕴。苏霍母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的读书人。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一)博览群书,以读促读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学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可见语文教师的阅读面要广,要博读群书,不能仅限于专业学科一类的书,阅读对象是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能登大雅之堂,凡能获取知识营养的内容都要读。特别要读知识“杂交”的公用部分。这样,教学上知识链接的问题。学生突发性提出的问题等对一个有着丰富课外知识的教师来说,去应对就是小菜一碟了。

而教师的读书精神会传染、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功体验与快乐,成功欲又会不断地促使他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我们语文教师挖掘出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进行语文学习将不再限于语文课堂,他们会博览群书,课内外衔接,并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将来走人社会奠定基础。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目标,也是新的教育形势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学会学习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学会以读促读。

(二)潜心研读专业书,读以致用。

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是最起码的要求。而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况且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支撑者,引导者。给人一杯水尚且需要一桶水,更何况是支撑全班几十个人思维的大平台呢?所以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更深厚的专业知识势必不能担此重任。由此,语文教师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精读任教专业领域的知识,不断吸收专业实战技能,积累大量的专业文本知识。学孔子的“循循善诱”,学孟子的“言近旨远”,学荀子的“谨顺其身”,学韩愈的“教学相长”,学朱熹的“春风化雨”,学许衡的“可为也用”……学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学于漪、钱梦龙、余映潮……在能动地、灵活地阅读过程中,把读书所得运用于教学,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在不经意间,学生得到了启发,受到了教育,领悟了知识,感受了人生。这便是老师最大的收获。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洗脑”、“充电”,把潜心研读专业书,并读以致用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立足课堂,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一)参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不少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备课找了不少资料,教参也弄得滚瓜烂熟,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参透文本,不能带动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与文本、教师、同伴的真正对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正的精力应花在备课,落实在对教材的透彻理解上,教师的真正教学能力也体现在这一点上。参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拿到教材后,深研细磨,精读细读,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来,读出真知灼见来,从而带领学生去感受课文的魅力。参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师不被教参左右,不被别人的见解所束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剖析作品。只有把教材理解得“通体透明,形神兼备”,教师才能以自己丰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教学个性去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二)妙问巧引,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抓手。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引领学生攀登知识殿堂的阶梯。因此,在提问内容的设计上做到深浅之间有坡度;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做到随意之间有玄机;在提问时机的不桌上做到冷热之间有讲究;在提问节奏的把握上做到缓急之间有张弛;在提问反馈的处理上做到激励之中有原则。

(三)回归本味,是提高有效课堂的归宿。

语文课应该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折射出生活本相。它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观之有形、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赏之有色;它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心生遐想、感慨万端、缠绵悱恻、悲悯同情;它明亮学生双眸,让学生萌发见底、洞悉事理、启迪智慧、追寻真理。语文课应该是书香溢满学生心田,书卷味弥漫整个课堂。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底蕴丰厚;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纯正酣甜;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睿智迸发灵光闪现。这样的语文课,它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浸润学生灵魂,何其美哉!

三、加强课例研修,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

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能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阔更远一些,就要走上科研兴教的道路,以大胆务实的科研能力,充实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传统教研形式收效甚微,课例研究成为最热门的教研形式。语文组在这方面先行一步,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去得成效。进修学院陈家尧老师专程到我校指导如何课例研究,专家的把脉、专家的引领为我们拨云见日,指点迷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原来教研的形式可以如此别致,教研的天地可以如此广阔。语文组的同行兴奋不已,跃跃欲试,围绕“品味小说语言”的主题,开展了课例研究。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聚焦,问题设计,问题实施一系列活动,课例研究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以小说《范进中举》为载体,由潘先军老师和李享玲老师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在柳荫片区教研活动中,得到与会语文教师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在如何品味小说语言方面,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8种方法:1、抓住人物的典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2、通过表演形式 3、观看视频,学生幻写 4、心理体验 5、诵读 6、换词 7、比较 8、习作实践。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传统教研形式无法比拟的。

尝到了课例研修的甜头,我们又从教师们最感头痛的作文教学入手,深入其中,真是别有洞天。作文,是学生最感头痛,老师最感棘手的问题,学生的作文,可谓问题多多,例如:1、学生无话可写,无从下笔。2、学生对生活体验不够。3、写作对立意不高。4、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5、语言不生动,缺乏细节,文章空洞。6、不知道如何选材和表现材料。

就我们老师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重视教师的本身教学,忽视学生的写作实践;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地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作文教学的随意、混乱,缺乏系统性和序列性。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把“面对农村学生,如何进行作文教学”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当然,这个课题太笼统,在问题聚焦,问题生成环节,通过老师们的讨论,我们把它细化为“细节描写”、“精彩的凤头”,以此为切入点,以期待在写作技巧和语言美化方面又突破。

其实,我们也清楚,学生的作文关键在选材,选材的关键在素材的积累。但这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长期训练的过程。学生的作文总得有亮点,那么必要的包装无疑是一条捷径。“细节描写”“精彩开头”也算捷径之一。我们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我们找到了一些方法,形成了一些经验。

我们在课例研究中,由邓静和陈雪梅两位老师执教,进行了问题聚焦,问题生成,课例设计,教学反思这些环节。教师们都全程参与,全心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联片教研中,这两堂得到精彩的展示。邓静老师这堂课的切入点是“完美的凤头”,重点介绍了题记式和巧用景物描写这两种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非常有效。这堂课教案设计精心,课堂讲析精到,学生实战演练精准,课堂呈现精美。陈雪梅老师这堂课的切入点是“细节描写”――从细微之处入手,通过细致刻画,抓住读者眼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角度新颖,且行之有效。教学设计足见真功;老师课堂引导启发足见真情;学生操练原生态呈现真实;师生交流、师生配合真诚。

课例研修心得篇(8)

20世纪,我国对于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在经历了中师、5年制专科、3年制专科等层次的历史发展沿革之后,在21世纪初,开启了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探索。10多年来,虽然先后有部分高校对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目前国家尚未统一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因此,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仅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并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当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探索阶段,有必要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策略,以提升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质量。为此,本文选取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以下简称首师大初教院、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为样本,因为这3所院校都有师范教育办学的百年历史,且都是先后进行过各个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工作的院校。本文以其现行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其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三所院校的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一)课程结构分析

 

注:为便于分析,本研究根据各院校的具体课程设置,将所有课程的类别均按照广义上的教师教育课程分类进行了备注。一共分为4类: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上表中的“分类总比”,即每类课程占总学分的百分比。

 

(1)3所院校课程类别的设置差异较大。如首师大初教院和重师大初教院将公共基础课程称为通识课程,湖南一师则称为公共必修课;首师大初教院将学科专业课程称为专业方向课,重师大初教院则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湖南一师又称为专业必修课等。还有,首师大初教院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湖南一师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在专业必修课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则是单独设置。(2)3所院校各类课程结构比例都存在需要调整之处。第一,3所院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很接近,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这也显示出几所院校所设置的选修课比例都偏低。第二,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存在问题。如从首师大初教院5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可以看出,虽然该院独创的52%兼教课程在培养师范生具有多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具有创新之处,其余4类课程的结构比例总体也较为均衡,但若将各类课程的比例与具体设置的课程结合在一起分析就会发现,该院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单薄,毕竟在该院分科培养的模式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比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还低,易造成培养的人才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又如湖南一师的课程结构比例,可以看到该院的4类课程中,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最低,仅为111%,而该院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都达到35%左右,显示出该院重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再如重师大初教院的4类课程比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达到400%,教师教育课程为179%,显示出该院也有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另外,该院的实践环节比例为158%,也略显偏低。以上分析表明, 3所院校的课程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究竟如何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才更科学,更利于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是各院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的重点。

 

(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钢琴即兴伴奏、曲式、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14门)

 

复调、器乐、钢琴、声乐、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舞蹈、曲式、中国近现代音乐、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14门)

 

湖南一师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和声、艺术概论、小学音乐教学论、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合唱指挥、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形体舞蹈(14门)

 

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器乐选修、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艺术实践、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舞蹈表演与创作(18门)

 

重师大初教院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钢琴与配奏、声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舞蹈基础与编导、器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18门)

 

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与配奏、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器乐、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22门)

 

注:上表所列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仅为3所院校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另外,所列课程的顺序均按3所院校培养方案里设置的先后呈现。

 

各院校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最多,共有18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均为14门。重师大初教院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也最多,共有22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分别为14门和18门。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的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偏少,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的范围有些偏窄。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不同的课程有: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和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并将器乐作为选修课;湖南一师将艺术概论作为必修课,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曲式作为选修课,并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论和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两门学科教学法课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以及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等3门学科教学法课程,而且,还将钢琴即兴伴奏课与钢琴课整合开设了钢琴与配奏课程。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除了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课程都在三年级作为选修课程继续开设外,3所院校其余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各不相同。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复调、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等专业选修课;湖南一师单独开设了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专业选修课,但该院的专业课程中均没有开设复调这门课程。另外,该院还将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设置为专业选修课。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等专业选修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3所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3所院校设置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数量、比例均不合理,部分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数量略显不足、专业选修课程范围略为偏窄。第二,3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足,造成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近似于专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水平,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又接近本科层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第三,3所院校所设的专业课程中,一些必要的课程没能呈现其中,而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却充斥其中。第四,3所院校所设专业课程总体上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专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3所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都需要进一步做出相应调整,以应对当前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挑战。

 

(三)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分析3所院校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个院校的设置均不相同。首先,分析3所院校开设相同的实践环节部分。从表3中可以看到,虽然3所院校都开设有军事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实践和毕业论文,但3所院校在具体的开课学期和学时(周数)的设置上各不相同。如军事训练,虽然3所院校都在第1学期开设,但学时长短不一。首师大初教院为18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均为2周。教育见习,首师大初教院在第3、4学期开设2周;湖南一师是在第2、4、6学期开设3周;重师大初教院仅在第3学期开设了1周。教育实习,首师大初教院独设2次,一次是第6学期在远郊乡村实习4周,之后,第7学期又在城区优质校实习6周;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育实习均开设在第7学期,但湖南一师安排了18周的教育实习;重师大初教院则安排了15周的教育实习。艺术实践,首师大初教院在第7学期开设18学时、每周2节;湖南一师是将艺术实践开设为选修课,并只在第6学期开设1周;重师大初教院则分别在第4、6学期各开设2周。最后看毕业论文,3所院校都将毕业论文设置在第8学期,但首师大初教院没有规定具体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则都设置了8周的学时。

 

其次,分析3所院校开设不同的实践环节部分。首师大初教院开设的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一部分是将部分课程的实践部分也放在实践教学环节里,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实践、计算机实践、小学教师技能实训(口语)、小学教师技能实训(书法)、小学教师技能实训(教育技术)、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此外,首师大初教院还开设了科研实践活动和学术前沿讲座这2门实践课程。湖南一师单独在假期开设了为期4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1-6学期的读书学分和汇报演出、第5学期为期2周的教育研习以及1-8学期选修的创新学分和创业学分项目。

 

对比3所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院校都比较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从实践环节的设置及其开设的时间上,也能看出各院校都在尽力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各院校在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设置和学时、学期的安排上存在一定问题。如各院校在教育实习、见习环节的时间安排上都相对集中;部分院校的实习、见习时间安排较短;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的安排较为薄弱;还有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重视不够等。这些问题也导致各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没能充分体现出全程实践的培养理念。如首师大初教院虽然将教育实习安排在远郊和城区分别进行2次,但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总共只有12周,与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里对教育见习和实习规定的18周相比,少了整整6周;该院的艺术实践也只是在第7学期开设了18个课时。又如湖南一师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虽然达到了21周,但和首师大初教院一样都只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而且,该院的艺术实践是仅仅作为专业选修课在第6学期开设1周。还有,该院没有设置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另外,重师大初教院也只开设了16周的教育见习、实习,并只分别安排在2个学期。并且,该院的教育研习也只是在第5学期设置了2周的时间。显然,3所院校不管是实践周期的安排,还是实践学期的安排上都有必要进行调整。总之,各院校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程性上体现不足。

 

二、建议

 

(一)调整课程结构,使各类课程结构比例更科学

 

首先,各院校的课程类别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设置标准。其实,大多数院校和研究者一般都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4类。诚然,各院校在设置课程类别时突出自身的特色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像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差异如此之大,将不利于整个专业的发展。

 

其次,各院校应该体现各类课程结构比例的科学性。具体说,各院校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第一,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前所述,3所院校设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显然,选修课的比例都略为偏低。这既不利于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因此,各院校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增加选修课的门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第二,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各院校都采用学科分科模式培养该专业师范生的前提下,首先在保证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基本平衡的基础上,课程比例略向学科专业课程倾斜。然后,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适当降低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最终,使4类课程之间达到一个基本均衡,但又有所侧重的比例。4类课程比例设置的原则是,既要强调学术性,又要突出师范性;既要使学生充满后劲,又要使学生充满活力。那么,4类课程之间究竟设置多大的比例才算科学?这很难有一个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4类课程中的每一类都不应该过于单薄或过于偏重。总的来说,各院校应尽量统一课程类别的设置标准,使各类课程结构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契合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需要

 

第一,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设置一些既能满足师范生将来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需要,又对师范生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课程。第二,在设置具体课程时,也不能在一些课程的名称前随意冠以“小学”二字,就将其作为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一门专业课,还应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依据,以及与课程实施配套的如教材、课程资源、师资等因素。第三,基于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整合化趋势,各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还应注重专业课程的整合。将一些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加以整合,使学生形成融会贯通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而非相互割裂的学科知识体系。

 

具体说,在专业必修课方面,除了几所院校均已开设的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外,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曲式和器乐这几门课程应该列入专业必修课程。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和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也应该作为重要的学科教学法课程加入专业必修课。再有,鉴于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对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性,各院校可在单独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的同时,在钢琴课程中也整合进即兴伴奏的课程内容,同时将已开设的乐理和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开设。另外,在几所院校已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艺术概论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而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开设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3所院校设置的差异很大。3所院校除了在三年级都开设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专业选修课外,其余的专业选修课各不相同。而且,在诸多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部分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衔接不当,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等课程,然后,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又开设音乐欣赏、指挥常识;又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仅开设了基本乐理、和声,然后,在专业选修课中就直接开设理论作曲。部分对小学音乐教师用处不大的专业选修课也设置其中,如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电脑音乐制作、意大利语音等课程。其中,部分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也值得商榷,如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还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既开设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又开设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将仅仅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等。以上分析表明,各院校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还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各院校应增设更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音乐微格教学、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课程。

 

(三)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全程培养的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是职前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首师大初教院就明确提出: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4],即倡导“全程实践”的培养模式。首先,各院校应依据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实践教学环节做相应调整。具体讲,一是各院校应保证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时间至少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18周;二是各院校都应该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三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这三项教育实践环节在保证课时达标的前提下,应统筹安排贯穿于师范生4年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各院校应增加艺术实践的课时,并在第2-7学期都增设艺术实践环节。另外,如首师大初教院1-8学期设置的学术前沿讲座、第6-7学期设置的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实践环节值得借鉴。再如重师大初教院1-6学期的读书学分、1-8学期的创新学分也是值得借鉴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过,该院实践环节设置的汇报演出和创业学分值得商榷。

课例研修心得篇(9)

新课改实施后,通用技术课程推进取得一定成绩,但通用技术师资队伍建设仍然不理想。目前,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课例研究的前期准备

(一)开发课例研究平台

开发基于网络的课例研究平台,主要包括课例观摩、课例研讨、问题聚焦、课例研究报告几个模块。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执教者通过平台提交上课的视频、教案、课件,然后课例研究组成员登录平台观看教学视频, 接着在课例研讨区展开交流与讨论,执教者总结研讨的内容,在问题聚焦区归纳出课例的主要问题, 最后由执教者上传课例研究报告。

(二)成立课例研究小组

课例研究是一个团队的教师共同协作去计划、教授、观察和改进一个特殊课例的过程。常见的课例研究是基于校本的,通常情况下参加课例研究的教师是学校同一教研组的, 也可以邀请教研员、专家。组成一个课例研究小组,是课例研究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课例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团体,而不是一位教师。如在通用技术课例研究中,首先应由市区通用技术教研员成立一个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的成员由几所学校的通用技术骨干教师组成,由教研员定期发通知,组织研讨活动,研讨活动在市展评课等活动中开展,其后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研讨。

二、如何确定课例研究的主题

课例研究的目的是有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课例开发首先要确定主题,这在整个课例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课例的主题直接决定课例研究的方向。实际上,课例研究的选题是动态的,在研究过程中也是不停地在“微调”,甚至还会重新概括主题。所以说,一个好的主题是通过课例研究最终确定的。

(一)从热难点问题中寻找主题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因此,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 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贯彻了新的课程理念,但认真调查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启发式教学,存在“启而不发”的问题,问题教学存在“满堂问”的现象等。教师的课例研究可以从这些新课改的热点问题去寻找主题。

例如, 许多教师不让学生自主探究,为此,我们选择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的“影响静态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作为课例进行开发,以“通用技术课堂学生自主探究试验”为主题。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制定试验方案、分工合作试验、研讨试验结论,展示实验成果等,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试验的目的。

(二)提炼教学中的问题为课例研究主题

教育教学现场是问题产生的发源地,可以滋生大量的课例研究主题。教师要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提炼, 发现主要问题,从而形成课例的主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1》第五章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时,教师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发挥出来。于是,教师反思,得出结论: 可能是教材的案例不够吸引学生。所以,将“活用教材与学习效果”作为课例的主题进行研究,对教材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重组,巧妙地设计了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更乐于学习。

三、课例研究的操作

首先,设计实施课例。课例的设计与一般的教学设计不同, 它具有浓厚的研究意味, 要围绕核心问题去设计。可以个人备课,也可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共同讨论教学策略,相互交流观点,设计出课例的实施方案。

其次,研讨打磨课例。组织研究成员现场听课, 或者在网络平台上观看教学视频、教案和课件,研究组成员作为课例研究者观察记录本节课。然后集中研讨,对整节课进行剖析,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改进,确定课例后续研究的重点。由执教者对原来的课例进行修改, 然后再进行下一轮的教学实践,并在网络平台上传新的教学片段, 再讨论、修改、实施。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完善教学方案,解决核心问题。

课例研修心得篇(10)

校本研修是开展教师在职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引领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虽然特殊教育校本研修已经具备“主题化、规范化、重实效”的研修常态,但仍存在“主题随心、内容空洞、虚浮低效”等问题,整体效益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活动前,校本研修主题没有源于真实需求,参与者没有做好研修准备;二是活动时,校本研修浮光掠影,没有解决真问题;三是活动后,校本研修未能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真改进。

实践证明,校本研修的目的是将研修共识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改进,以帮助教师实现专业提升。因此,温州市自2017年起,实施了为期三年的“特殊教育校本研修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在原有专题研修的基础上,紧扣“真”字下功夫,抓紧抓实特殊教育校本研修全过程:研修前多方参与、深度对话,提炼真主题;研修中聚焦关键、深度研讨,解决真问题;研修后行为跟进、持续有恒,实现真改进。由此,特殊教育校本研修质量得以真正提升。

一、多方参与、深度对话,提炼真主题

虽然校本研修一直提倡“研修活动主題化,主题活动系列化”,但要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梳理问题,提炼主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在研修前,通过组内调研、多方会谈实现深度对话,方能聚焦“真问题”,提炼出“真主题”。

教师的真实参与,是校本研修成败的关键;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则是提升校本研修实效的核心。因此,利用每学期期末教研组总结会议开展组内调研,以问卷、座谈、沙龙等形式进行深度对话,从疑惑中找出教学疑难,为提炼“真主题”奠定基础。站在教师立场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局限性,教研组长需要通过多方会谈整理、归类问题,并结合每周课堂督导情况梳理出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再组织骨干教师、学校主管领导、专家团队开展第二轮多方会谈,综合课改方向、学校发展,以“急需、可研、可改”为原则提炼出研修主题,为讨论拟订具体研修方案指明方向。

例如,聋盲语文组、数学组都提出了“如何优化课堂练习设计”问题,经过多方会谈、深度对话,最终以“个性化学习单设计”为抓手,从中提炼出不同教研组的研修专题。如聋盲小语组的“基于新教材的课堂练习单优化设计”、聋盲中语组的“导学单的设计与使用”、聋盲数学组的“借助学习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启智生活数学组的“基于趣味游戏教学的作业优化设计”等。正是在这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多层面的深度对话中,每个教师不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提炼校本研修主题的实践者,共同提炼出急需解决的“真问题”,为后续的主题研修高效参与埋下了伏笔。

二、聚焦关键、深度研讨,解决真问题

每位教师都期待能够从校本研修中得到启示,获取有利于自己教学行为改进的好方法、好建议。然而教师在参加完校本研修后却备感失望,因为主题校本研修缺乏体系,只不过听了几节课,对问题解决策略缺乏事先梳理和提炼,没有达成现场共识,以至于陷入“没有解决任何真问题”的尴尬境地。

针对校本研修不解决真问题的现状,我们提出了“聚焦关键问题,提炼研修共识,应用真实可见”的改进要求,从而使校本研修在观点碰撞中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直至解决真问题,达成真共识。

(一)预设关键策略,编制观课量表,为解决“真问题”做好准备

提前预设关键策略、编制观课量表是有效开展现场研修的关键点。在开展研修活动前,教师通过商讨选取问题解决策略,评估预设关键性策略的可行性、实操性,确定可执行、可观测的策略实施监测点,最终确定观课量表,使每个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能借助观课量表,有目的、有分工、有合作地开展课堂观察,聚焦关键问题开展针对性讨论,为研修活动解决“真问题”做好准备。

以康复组“提高协同教学实效性”主题校本研修为例,教研组在研修活动前通过10多节调研课发现:只在1节课中看到助教有比较积极的作用,其余课的助教没有对需要个性化支持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与辅助,由此提出此次研修的关键问题——影响协同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助教,并预设了改进策略:一是预设助教的具体任务,做到在教案中有备注并提前告知;二是选择“分合式教学”,设计不少于1次的分组活动,主教、助教分别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以确保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个性化支持。

教研组针对预设的改进策略,编制了两份课堂观课量表。第一份主要观察和统计主教、助教“独立组织活动次数、时间”“配合组织活动的次数、时间”,借助观察数据来分析主教、助教的实际作用;第二份则重点观察“需辅助学生的参与度”“个性化支持方式及时长”,以分析协同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由此可见,“预设关键策略”为有效研修提前规划了活动路径,而“课堂观察量表”则为教师有效研修搭建了脚手架,二者两位一体,成为推进真实、有效研修的关键抓手,既紧扣了主题,又解决了问题。

(二)借助量表观课,紧扣主题评课,为达成“真共识”夯实基础

教师在观课、评课活动中,往往容易“跑题”,导致校本研修的低效而肤浅。而依托聚焦关键策略编制的观课量表,可以帮助教师确定观课任务,合理小组分工,聚焦观课重点;可以引导教师提取观察数据,紧扣主题点评;还可以根据预设的改进策略所造成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与解读,使校本研修从现象的描述走向理性归因。例如,康复组在“提高协同教学实效性”的观课评课环节,就围绕“提前预告助教”“助教配合或独立组织活动次数与时间”对“需辅助学生的参与度”“个性化支持方式及时长”的相关性开展讨论,教师纷纷借助量表的数据,紧扣主题来表达观课感受,有理有据地提出协同教学中的优点、不足以及改进建议。在这样的观课评课中,研讨都基于科学的数据,避免个人情感、喜好的干扰,评价相对更加客观,为达成“真共识”的深度研修提供了科学的支撑。

此外,校本研修必须把握“聚焦主题、各抒己见”原则。对于预设的关键策略,要允许教师在畅所欲言中提炼观点、表达想法,可以是“所有人的共识”,也可以是“小部分人的共识”,还可以是“个人观点”。只要是有理有据的观点,都可以帮助教师在“个性”的评议和辨析中走向“共性”,形成彼此认可的“共识”,得到更多教师的支持与响应,为后续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真改进提供认知保障。

三、行为跟进、持续有恒,实现真改进

常态的校本研修往往以专题评课或反思为活动画上句号。至于活动中提出的建議、反思是否在现实中有了真改进,并没有人会去关注、了解。这样的研修过程是不完整的,因为没有将研修成果及时应用于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校本研修应该在激起教师共鸣与响应后,再接再厉,以基于典型课例的“一课一策一改”为手段落实“行为跟进”,做细做实课例研讨,将研修中达成的共识、提出的建议显性化,帮助更多教师实现教育教学行为的真改变。

(一)落实三大操作要点,在循环深入中真改进

实施“一课一策一改”手段的关键是落实三大操作要点:选取“一个典型课例”,即基于主题研修需要而策划的课例研讨专题;提炼“一个关键策略”,即在研修中提炼出解决关键问题的有效策略;实践“一次教学改进”,即将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应用于自己的常态课堂。参与校本研修活动的教师在“上课—问题研讨(聚焦问题)—改进建议(具体建议)—二次上课(真实改变)—应用研讨(评估实效)”的循环深入中,逐步达到主题研修所期待的真实改进,实现集体智慧到个体教学的创造性应用。

(二)应用三种活动形式,满足不同改进需求

实施“一课一策一改”手段要根据改进需求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一课多人异构、一课一人多构、一课多人同构等。

一课多人异构,是指不同教师在同课异构的教学对比获得最佳发展。如“基于个性化目标达成的课堂策略”是启智唱游与律动组的专题研修活动,两位教师都以《小青蛙》一课为教学内容,根据共性目标、个性目标以及班级学情,各自设计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环节。一课多人异构,有助于参与研修的教师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比较,从而找到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

一课一人多构,是指教师在连环跟进的深度研修中进行持续改进。例如数学组入职期教师“站稳讲台”系列研修活动,以“培智低段数的认识”为教学切入点,组织新教师开展“一课一人多构”活动。教师A以“4的合成”为题,按照“说课试讲—上课实践—一对一指导—反思改进—再上课指导”的循环形式,反复改进这一课的教学行为。历经几轮持续改进后,教师A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获得了质的飞跃。

一课多人同构,是指教师在共识应用体验中实现自我改进。如康复组通过研修达成了“不同动作发展水平需要匹配不同的学习活动”的共识后,组内教师及时执行“行为跟进”计划,将共识应用于各自的课堂,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改进。

(三)把握两个不同阶段

在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水平不同,应用研修共识持续改进教学行为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校本研修要根据教师实际,提出不同改进要求。

1.建模:让新手期教师从“入格”到“合格”

新手期教师在把握教学常规、理解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不足,急需帮助他们解决最常规的、最基础的问题。因此,针对新手期教师的校本研修应从“建模”入手,为每个新教师配备实践导师答疑解惑,指导其学习参考、模仿应用优质课例,从而实现教学行为的改变,帮助他们先“入格”再“合格”,逐步成为“会教书、能带班”的合格教师。

上一篇: 关系营销论文 下一篇: 农村现状调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