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2 04:28:29

会计学前沿问题论文

篇(1)

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延续了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迅猛发展势头。近年来,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化学、医药、医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许多新兴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我国为例,在本世纪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中,生命科学分别占总资助比例的27.1%和35.08%,远高于其它6个领域的资助比例[1]。高等学校生物类背景学生的考研率连年维持在60%以上,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对高层次生物研究类人才的需求。笔者在生命科学专业科研选题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专业特点、大三学生的知识掌握及能力具备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的科研经历,探索了积极高效的教学策略:注重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热点的兴趣,引导学生把握专业热点的视角,训练学生筛选高质量文献的技能,培养学生理解高质量文献精髓的能力,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从关注的专业热点中确定科研选题,将他人的高水平的科研方法初步运用到自己的实验设计中。实践证明,此课程按此策略组织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1教学策略概述

本探索以16人的小班教学为例。教学对象为生物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有考研意向的13人,其中跨专业考研1人,保研1人。学生已学完生命科学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对科研有浓厚兴趣。课程前期积极引导学生讨论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以关系到人类健康方面的生物医学为例,可给出下列关键词:癌症治疗、中枢神经疾病、免疫疗法等,每个关键词可引入相应研究方向的前沿热点。学生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4人分为一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中、英文文献,以小组讨论和课堂汇报的形式确定选题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最后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组织学生进入课题实验室、动手实践,大致内容如图1所示。

2教学实践

2.1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科学前沿方向

“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思考”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本课堂的主要目标。根据生命学科的特点,结合笔者留学英国时参与的开放型课堂的经历,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传播媒体、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等不同渠道,介绍科技前沿工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2.1.1多种渠道关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强调了生命学科不仅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联系,还与许多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如: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的加剧带来的健康问题,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类为主的疾病将在今后很长的时期内成为困扰各国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生命科学面临的一个难题[2],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有哪些具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类疾病,并结合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探讨其潜在的机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再如:癌症已经成了当今社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自1997年以来,癌症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一死因[3],而近几年兴起的免疫疗法被确认为一种针对癌症的高效疗法。介绍目前存在的诸多争议,包括高昂的治疗价格及潜在的排斥性,引导学生课余搜集更多的相关信息。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特定的课题并提高课堂的参与性,所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分成4个小组,选择本小组的热点问题:分别为癌症(Can-cer)、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NSDisease)、药物运输(DrugDelivery)和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让学生参与开放性讨论。比如,在问题为“癌症”的小组内,教师会提出以下问题:(1)癌症的成因及其社会危害性;(2)癌症现有的疗法及其局限性;(3)你所知道的关于抗癌疗法的前沿知识以及这些方法的局限性。显然,在不借助互联网和查阅文献的情况下,学生对问题了解的深度有限,具体表现为对分子和细胞机制的概念不清楚,对前沿知识了解偏少等。通过开放型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生命科学热点问题的理解肤浅、掌握的信息滞后等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对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以后的文献查阅打下主观基础。2.1.2参与科技讲座,激发对前沿科学的兴趣学术前沿讲座是高校教育中一项人才培养新途径,在帮助学生了解所在学科的前沿知识、掌握研究方法、树立跨学科意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前沿讲座最重要的作用是促使学生了解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聘请国、内外专家,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与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虽然这种授课方式在本科教学中很少采用而多用于研究生教育,但是更容易激发本科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本课程,积极促使全班学生与我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一起参加瑞典林雪平大学KajsaUvdal教授题为“Multifunctionalnanoparticleswithtarget-ingandimagingcapabilities”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学生详细了解了KajsaUvdal教授的课题组如何利用多功能纳米颗粒进行肿瘤的核磁成像和荧光成像,对这些书本上接触不到的前沿知识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在报告会结束后,安排了该班学生与KajsaUvdal教授单独进行了30分钟的交流。Kajsa教授为本班学生准备了名为“Howtomanageyourresearchplanforundergraduate”(如何做好本科生的研究计划)。李自玉、耿前等同学用英语向Kajsa教授提问了一系列关于“功能性纳米颗粒性质”的问题;另外,还提出了“如何规划未来的学术生涯”、“如何处理科研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女性如何做好科研工作”等问题,Kajsa教授均一一耐心详细解答。在本次与世界知名大学教授的面对面交流中,学生表示收获颇丰,不仅开阔了视野,了解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理解了生命科学与其它学科交叉合作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该次交流激发了同学们对前沿学科的兴趣,更有本班数名同学主动与Kasja教授电子邮件联系,请教今后前往瑞典深造的可能性,可见此次交流对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起到的推动作用。

2.2指导学生阅读前沿文献

2.2.1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认识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早已不同于达尔文时代,从零建立科学大厦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尤其对于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只能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如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必须有文献阅读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文献阅读,可以充分了解研究热点方向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可根据现有的经费和仪器条件,制定出初步的研究方案。再者,科研选题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文献的调研。从科学基础研究的特点出发,每一项基础研究都应该是创新的。因此,只有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才能避免重复选题、重复研究。对于三年级本科生而言,文献阅读的最直接作用是模仿学习,在阅读中仔细体会高水平论文的行文思路,既包括语言文字、句式的组织,也包括论文逻辑结构的组织表达。此外,对于还未接触实质性科学研究的本科生来说,文献阅读可以体会如何提炼科学问题及如何解决科学问题等,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最直接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和深造做好预先训练,打好基础。2.2.2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本科生对(中、英文)文献认知和阅读能力与技巧的掌握非常有限。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从“读什么”和“怎么读”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对科技文献的认知和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科学引文索引(SCI)类论文以及SCI论文的自身属性,包括引用量、影响因子及归属数据库等。其中着重介绍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以此作为判定论文优劣的一个主要标准[4]。结合生命学科期刊的实例,讨论不同期刊影响因子的差异。在课堂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自然》(Nature)期刊及其生命学科下的子刊,如《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生物技术》、《自然-医学》等等。并结合本校生命科学学院在以上期刊的发文量,说明在此类期刊的难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进一步介绍“读什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谷歌学术和百度学术)、高校图书馆数据库(ScienceDirect、Weily等)以及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高效地进行文献查阅和管理。学生对此类事物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较好的接受能力。据统计,课后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在私人电脑上尝试使用了谷歌学术及ScienceDirect数据库,下载并安装了Endnote软件进行文献下载和管理。在教授“怎么读”的过程中,针对本科生的英语及专业基础较薄弱的特点,笔者总结了“四个结合”和“四个注意事项”。“四个结合”是指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文献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相结合、杂志论文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研究论文和专利论文相结合。“四个注意事项”是注意尽快完成从中文文献到英文文献的过渡,更多阅读国际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注意精读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论文,扩展视野的深度与广度;注意最新文献与实际实验有1-2年的滞后性,及时关注最新研究进展;注意重点文献的分类保存,做好总结和记录。

2.3选题及制定可行性方案

在上述熟悉专业热点及科研文献阅读之后,指导学生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从关注的专业热点中确定科研选题,然后将他人的高水平的科研方法初步运用到自己的实验设计中。在课程后半程,该班同学通过筛选和阅读文献,并组织课堂讨论和汇报后,初步确定了自己的选题。上述16名学生分成的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选择了“免疫疗法在巨噬细胞上的初步探索”、“癌细胞在顺铂类药物下的迁移情况”、“锌离子对星状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和“以衰老小鼠为老年痴呆模型观察大脑神经元的分布”课题,并设计了课题的可行性方案。其中,Zealot小组的课题为“以衰老小鼠为老年痴呆模型观察大脑神经元的分布”,其设计的课题可行性方案如图2所示。

2.4实验室实践

“以衰老小鼠为老年痴呆模型观察大脑神经元的分布”课题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顺利通过了教师的评估。该组同学随后进入教师课题组进行为期4周的实验室实践。期间,学生掌握了臼齿类小动物的麻醉及解剖、脊椎和脑组织的摘取、利用冷冻切片机进行脑组织切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神经元的分布。

篇(2)

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体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体育市场规范化程度不相适应的矛盾

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及其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人们的体育意识和参与行为的变化,刺激了体育服务市场的迅猛发展,现在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到处可见的不同类型的健身房、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中心正在逐渐向社会开放,各类体育咨询和技术服务活动也异常活跃。但是,由于有关部门的责权界定不明确和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和监管,使得目前体育市场的管理较为混乱,少数不法分子更是鱼目混珠,利用体育场所进行违法活动,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体育事业发展要求与各类体育人才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随着体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向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对各类体育人才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各类体育人才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各级体委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不高,据对大连、烟台、威海、青岛、连云港、上海、杭州7个城市的统计,体育管理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8.5%,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干部缺乏科学管理知识或是专业知识陈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目前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的干部大多数来自体育行政系统,不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也不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这些情况表明,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各类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各类体育人才的素质,否则将极大地制约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体育整体规模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理论建设面临的任务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体育发展的现状表明,在实现上述转变过程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得到澄清,当前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必须引起体育理论工作者的注意。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协调发展中重点转移问题的研究

数十年来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现阶段仍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当前要系统研究东部沿海地区群众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群众体育作为新时期体育工作重点的环境特征和变化依据,研究群众体育作为战略重点的转移机制,探索从观念状态转变为现实状态的操作途径,结合东部沿海地区环境特征和有利基础,研究加快重点转移过程中体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系统研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全民健身计划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特别要从理论上研究和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两者之间在目标、原则、运作方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根本差异,运用系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全民健身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完善全民健身的新体系。

(三)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体育产业包括体育彩票、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体育技术劳务和体育的物质产品等方面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面临着速度和效益的矛盾,重发展、轻效益的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面临着培育与立法的矛盾,体育市场的管理较为混乱。因此当前从理论上要研究在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体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调整体育内部经济活动机制和提高体育事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体育市场的法制建设、政策实施和规划制定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措施,研究在管理上切实把提高效益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心的具体措施。

三、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体育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加快体育理论建设步伐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低。体育理论的发展与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未能从总体上紧跟体育实践的发展步伐,比较多的理论研究仍停留在沿海地区体育发展的经验总结阶段,未能根据当前转制的迫切需要提供有理论依据的发展对策措施。由于理论储备和指导不足,给包括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在内的体育社会实践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体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力量投入还未能紧跟我国体育事业战略重点的转移。重竞技、轻群体,重微观、轻宏观的现象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体育理论研究工作中比较严重,一些主要的体育科研机构基本上都还是以为竞技体育服务为主,群众体育科研未受重视,体育经济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力,与当前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不相适应。

3.体育理论研究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不协调。由于重应用、轻基础,使应用研究本身缺乏发展推动力,在学科分化过程中结构不够严谨,交叉现象严重,有的学科分化后的基础不牢,缺乏形成自身的科学基础体系,另一方面,在与其它学科结合形成的应用学科中,缺乏应用学科本身所必须具备的材料,尤其是一些新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搬硬套和空洞的现象比较严重,给体育理论研究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二)建议

1.要重视科研选题促进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结合,使体育理论研究始终紧扣体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2.要重视广泛吸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方面,形成牢固的基础,完善体育应用学科的体系,形成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

3.加强体育理论研究工作的协作攻关。重视体育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通过扩大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的规模,加快体育理论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3)

分类号:G350

1、学科战略情报研究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随着网络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因此,世界各国对科学的战略决策依赖日益增强。学科战略情报研究作为科技战略决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及其科研机构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发展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科战略情报研究利用情报学方法,针对特定学科研究学科发展脉络,跟踪监测国内外战略研究对象的最新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得出某个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态势、战略重点、前沿热点,预测判断未来发展趋势,为国家层面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组织机构的高层决策者在制定国家、机构学科发展规划,确定某个专项、重大项目的重点部署方向,评价国家、机构、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时提供科学、准确的事实依据、数据案例、经验借鉴和决策参考。

根据一定的主题,把收集、整理后的情报资料,经过分析研究,编写成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形式的快报、专报、专题报告,是学科战略情报研究工作的最后一个重要程序。学科情报研究成果编写质量的好坏与编写形式,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效果,所以,本文拟阐述学科战略情报产品的分类、研究过程、分析方法,以及学科战略情报产品的质量特性及其保证。

2、学科战略情报产品分类

目前,国内对学科情报产品分类的角度很多,尚未达成共识。笔者根据多年的学科战略情报服务实践,结合学科战略情报研究产品的内容特点,将其划分为学科领域发展前沿与热点问题动态监测报道类产品和学科领域研究报告类产品,如图1所示:

2.1 学科领域发展前沿与热点问题动态监测报道类产品

学科领域发展前沿与热点问题动态监测报道类产品主要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报道世界科技强国重要领导人在科技方面的讲话,国家机构或国际重要组织针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最新战略规划、计划、路线图,国际重要咨询机构的重要研究报告,某一学科领域出现的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新生长点,某一学科领域最新的国际会议信息等。

学科领域动态监测报道类产品属于动态监测性的信息报道类刊物,它要求的信息是科学研究性的、动态的、最新的,所报道的信息要新、准、快、全、深,且信息量要大。它是学科情报研究人员定期(半月或者一个月)向高层决策者提供最新带有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的学科动态情报信息。目前国内外学科情报服务的实践中,从产品报道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来划分,学科领域动态报道类产品主要包括动态监测数据、数据库、动态通报服务和监测快报等4种类型。比如,中国科技信息网的网络动态科技监测数据,法国科研中心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网络监测数据库,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动态通报服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创办的基础科学研究、现代农业、空间光电、先进能源、信息、地球科学、气候变化科学等13个专题的《科技动态监测快报》,中国科技部基础司和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办的《基础科学研究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学科政策动态》,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创办的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asic Research(每两月一期)以及日本理化所创办的RIKENRESEARCH(每月一期)等。

2.2 学科领域研究报告类产品

学科领域研究报告类产品是学科战略情报研究的重要产品,通常人们所说的学科战略情报研究产品主要指这类产品(以下简称研究报告)。它以分析说明、归纳提炼、论证推测为宗旨,结构严谨,分析深刻,结论和目标明确,具有预测性、总结性、判断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前沿性等特点。根据研究报告的性质,主要可以分为综述性研究报告、述评性研究报告、预测性研究报告、评估性研究报告、背景性研究报告等。笔者从多年的学科战略情报服务实践出发,根据学科情报用户需求和学科情报服务层次的不同,将学科情报研究报告划分为重点前沿领域重大战略咨询报告、重点学科领域专题咨询报告、学科领域国际发展态势分析报告、重点学科领域论文或专利统计分析报告、学科发展的科学结构地图报告、目标科研机构的科技布局与科技发展战略调研报告6种类型,它们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紧密联系。

2.2.1 重点前沿领域重大战略咨询报告 这里的重点前沿领域不是用户方提出的,而是情报人员在充分了解世界科学前沿发展的基础上,自主提出并分析潜在的或将来可能突破的前沿科技问题,或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情报人员在充分研究世界科学前沿发展动态,了解国家战略需求,全面调研分析发达国家有关科技政策和部署的重要计划、项目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前沿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形成从问题提出、研究意义、国内已有基础、国内存在的差距、应该往哪个方面发展、解决思路和方案等一套完整、系统的能够推动和引领某一领域的发展和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报告。这类报告具有规划性、战略性、全局性、谋略性、指导性等特点,支持高层领导和决策机关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纳米技术应用》调研报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每年的一些重要学科领域报告,如《美国能源的未来-技术与变革》、《调控量子世界:原子、分子物理和光学》,欧洲研究理事会的《前沿研究:欧洲面临的挑战》、《欧洲量子信息处理与通信》等报告都属于这类报告。

2.2.2 重点学科领域专题咨询报告 重点学科领域专题咨询报告针对用户制订发展战略、规划、科技项目立项计划等决策需求,围绕用户提出的重点学科领域,调研国际基本情况,包括发展历史、现状、水平、研究成果、动态、特点等,全面分析发达国家有关科技政策和部署的重要计划、项目,总结出该学科领域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前沿科学问题、关键技术。这类报告具有针对性、信息性、准确性等特点,支持用户科学决策。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国内外基础科学领域(数学、物理、化学)交叉与重大前沿报告》、《核心数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国际能源展望》、《国际能源战略与技术进展》、《能源科技创新战略》等都属于

这类报告。

2.2 3 学科领域国际发展态势分析报告 这类报告主要是由情报人员自主选题,分析某个前沿学科领域、某个重点方向、某个关键问题、某个热点问题或技术领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形势和状态,通过对学科领域近lO年或者年度进展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研究,对国际国内状况进行分析和对比,预测学科发展趋势,在对当今该学科领域发展现状与趋势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几年内我国重点研究方向和具体措施的建议。这类报告具有准确性、全面性、客观性等特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情报研究部瞄准国际前沿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需求领域与方向,开展态势分析,分别于2007年初、2008年初、2009年初、2010年初和20I1年初完成了《学科领域国际发展态势分析》当年度的研究报告汇编,并向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和相关科技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对决策者了解我国与国际的差距、把握学科发展态势、进行科学决策和选题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还有中国化学会主编的《化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物理学会主编的《物理学学科发展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科学部编写的《物理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日本政策研究所定期出版的《科学技术趋势》等也都属于这一类型的产品。

2.2.4 重点学科领域论文或专利统计分析报告 是指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围绕用户指定的某一个学科领域,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科学计量法或专利信息分析法,针对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论文文献或专利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的报告。此类报告使用指标和数据库,利用情报分析工具(如TDA分析工具和Aureka分析平台等)和数理分析工具(如SPSS统计分析软件),找到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表现各种现象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或发现从表面上难以发现的规律。这类报告具有基础性、信息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准确性等特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中国及中国科学院化学领域/天文学领域文献计量统计报告》、《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纳米技术专利统计分析报告》、《国际复合材料专利分析报告》等报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国际高能物理前景的定量分析报告》等都属于这类报告。

2.2.5 学科发展的科学结构地图报告 指通过绘制科学结构全景图反映当前科学发展态势,分析科学研究特性,考察各国科学活动优势领域,揭示科学热点研究领域、各学科内部体系结构、交叉学科的知识关系、知识结构图等问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科学结构地图2009》是这类产品的典型代表。

该类学科战略情报产品主要利用ESI数据库作为信息源,利用文献计量学理论和方法,通过同被引分析对岛被引论文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相互关联的高被引论文簇及研究领域,通过关键词分析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对这些研究领域的内容分析,确定这些研究领域的名称,绘制科学图谱,探究科学领域结构。

2.2.6 目标科研机构的科技布局与科技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指针对用户指定的目标科学机构,根据用户对目标科研机构了解的需求,重点调研目标科研机构的战略定位及其调整,战略发展重点,未来发展目标,科技布局及其调整,重要的研究中心、研究小组、研究负责人及其承担的重要课题、重点研究方向与重要研究成果,科研绩效评价方式,资源配置及其变化,重要产出――论文与专利分析,在某个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如在空间光电领域)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学科战略情报研究特色分馆编写的《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跟踪调研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国际科研机构发展态势分析》、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美国世界顶级研究机构调查报告书》和《欧洲世界顶级研究机构调查报告书》都属于这一类报告。

3、面向不同决策需求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

学科战略情报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战略决策的需求,不同的决策需求需要不同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最终提交不同类型的研究产品。笔者将决策者对学科战略情报的需求归纳为以下4类:

3.1 确定国际科技前沿、热点领域,为资助机构部署先导性专项、重大项目、重要方向性项目提供决策服务

在专题研究咨询报告中,其目标是推动和引领某一领域的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这类研究咨询报告主要采用资料调研法、网络站点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重点调研美国、欧洲、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等世界科技强国或者目标领域强国在目标领域的战略规划、路线图、国际大型研究计划、权威机构、思想库、权威部门的重要研究报告、重点资助机构最新部署的项目内容,结合内容分析法与科技政策分析法、文献计量法和专利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准确识别、遴选和把握国际上目标领域的前沿方向和前沿问题;研究国内的重要规划、计划、项目部署,指出重要研究机构已有的基础,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面向国内需求两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分析潜在的或将来可能突破的前沿科技问题以及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存在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报告中要提出问题,阐明研究该问题的意义,指出中国或者中国科学院已有的研究基础,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案。

3.2 确定国际重点机构的战略发展重点、机构设置、研究小组的重点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我国、中国科学院遴选国际合作机构、方向以及遴选引进人才提供决策服务

这类报告要求选定国际重要机构为目标机构,如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欧洲世界顶级研究机构、美国世界顶级研究机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等,研究它们的战略发展重点、机构设置、研究小组的重点研究方向和学术带头人。主要采用资料调研法、网络站点调查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采取实地调查法,重点研究目标机构的战略发展重点、优先发展领域、学科布局、机构设置、研究小组、研究小组负责人、承担的重要项目、项目负责人、重点研究方向等。这类报告不需要情报研究人员的观点、判断、建议和意见,而是将研究的客观情况如实提交给决策者,让他们自己判断是否与目标机构合作,在哪些领域和方向合作,引进哪些人才等。

3.3 分析某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其态势,对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做出基本判断

这类报告以某学科领域(如粒子物理学、纳米科技)的研究论文和(或)专利文献为数据集,从世界、国家、科研机构、大学、学科领域、学科领域主题、技术领域等方面,采用统计分析、科学计量法、文献计量法、专利分析法和主题聚类法等,利用TDA数据分析器和Aureka分析平台,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对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其态势进行分析:世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哪些国家与科学机构(大学、企业)在该领域具有高产和高影响力的国际科技论文,论文的学科分布及其变化,世界关注的研究主题及其变化,中国的该领域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在该领域比较活跃的研究机构/大学,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比较活跃的研究所,专利文献

(反映技术)主要领域分布与变化,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发展态势、竞争实力、技术领域布局、支撑科学发展的重要技术储备、研发主体的构成特点以及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

4、学科情报人员的知识构建及学科情报产品的质量保证

学科情报研究工作是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提供一种具有高附加价值的深层次知识服务。学科情报研究产品的质量依赖于情报研究人员的开拓精神,学科情报研究人员的水平决定着学科情报研究工作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因此,学科情报人员应该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①具有学科专业背景,掌握相关学科核心信息资源。②具有快速学习能力,在当今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要在本专业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博采众长地熟悉和了解多个专业的知识,熟悉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规划、科技发展战略以及科技发展动态等,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③具有很高的英语阅读和翻译水平。据统计,互联网上约90%的信息资源都是英文信息。④要具备很高的文献综合研究和分析研究能力,掌握情报调研及文献信息的定性分析方法,能对某一个学科、专题、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撰写深度研究报告。⑤熟悉并会使用科技论文文献和专利数据库,熟练使用各种论文和专利分析工具和分析平台。⑥掌握文献计量方法、科学计量方法以及专利分析方法,熟悉并会使用学科情报研究中常用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指标。

篇(4)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在我国长达2.2万公里的沿边开放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境城市,这些城市既是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国土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据点,也是对周边国开放的窗口,当前崭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沿边开放地区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了带来了相应的新问题,积极探讨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新问题及相应对策,无疑对促进沿边开放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背景考察 长期以来,我国沿边地区作为边远地区,受国际关系,方针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影响,远离国家经济建设中心,其经济发展未能与全国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受“打完再建”思想民影响,投资甚省,边远成为沿边地区发展的区位劣势。而且由于交通不便 、人才奇缺等使沿边地区大部分成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每年需提供大量的财政补帖。沿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下。 “十一界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特别是沿边各地区实施“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战略方针的实施和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缓和和正常化,使沿边地区成为与我国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开放门户相对应的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交往、国际交流的地域和口岸。使边远这一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使沿边地区、城市同沿海地区、开放特区一样,成为我国大陆最具开放开发潜力、发展力的区域和城市。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分析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规划目的 计划的深化与继续合理布局项目,主要为生产服务――贯彻规划(贯彻规划原则与国标) 与计划相辅相成既为吸引外资、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研究 型规划(研究预测疏导综合发展问题) 规划背景 影响因素 单一性、封闭型 复杂性、开放性 把握因素的程度 确定性 不确定性 对象主体 政府与官员 除政府官员外,新增房地产商、企业家等 城市建设投资渠首 国家投资(目光向上) 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还有外商投资(目光上下、内外结合) 土地利用制度 主要为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 有偿使用 规划核心内容 行政手段为主 注重综合性的超态规划 规划措施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并重 沿边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由比较单一的戍边、开发边境资源的据点向比较多元化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边境贸易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大通道的建设、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全方位开通、沿边开放城市的建设等方向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沿边地区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现仅就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由此可见,沿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沿边地区及城镇的超常规发展而面临着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系列问题,须适时提出新对策。 二、问题审视 问题之一:城市发展方向雷同化 长期以来,边境城市建设还未能统盘考虑,诸城市之间还未有合理明确的地域分工,边境城镇的直接腹 地,由市、县、国营农场、森工局林场等条块分割的体制构成,地方利益的倾向,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使边境城镇各项事业规划和建设发展难以协同并发挥整 体效应;由于边境地区开放较晚,开发层次较低,加之多年处于边防前哨为国际重镇,致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差,第三产业及科技文化落后,边境城市实力较弱,一般均为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各城急功近利,忽视城市性质的深入研究,致使多数城镇发展方向雷同,诸如“口岸城市”、 “商贸城市”、 “农副产品加工”城市等。 问题之二:城市规划与发展单纯注重经济效益 当前许多边境城镇在规划与开发中单纯追求容积率和聚集效益,不是见缝插绿,而是见缝插针(房),眼前虽然利润可观,但人居环境差,城市交通对策等大城市问题提前在黑河、绥芬河等沿边开放城市(小城市)出现。 问题之三:重开发区轻老城区 尽管出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等良好的愿望,不少边境城镇纷纷脱离老城区避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致使老区规划建设脱节,开发区热问题不少。 问题之四:影响规划的不定性因素太多,规划人员进退维谷 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边境城市规划与发展在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数量与速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从多的不定性,作为计划的继续和深化的城市规划的适应性已不复存在,按传统规划模式规划人员难以搞出既令地方领导满意,双能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方案。 问题之五:缺乏城市特色 近年来边境城镇的建设一哄而上,在缺乏城市设计与风貌景观总体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千楼一面众城一面的现象大有一发展不可收之势,边境城市缺乏特色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创造陶冶居民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问题之六:技术落后,规划方法陈旧 由于,缺乏设备、资金、人才等因素,致使边境地区规划在理论、方法、技术仍沿用50年代以定性设计为主的状况,已远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急待解决。 问题之七:规划缺乏民众参与 当前边境地区城市规划基本上属于领导与专家规划,以人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在边境地区刚刚传播,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城市规划意识差。 问题之八:忽视对应国家对应城市的研究 知已知彼能战而不殆,但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对对方城市的必要了解,因此不利于与对方城市取长补短的发展有机联系。 问题之九:缺乏对国外边境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和引以为戒 国外边境城市的发展模式应为我国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所借鉴,但目前掌握资料少,难以借鉴参考。 问题之十:土地基本无偿使用与土 地有偿使用的盲动性。 当前沿边开放地区城市土地基本上所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控详工作普遍尚未全面展开,但土地有偿出让“试点”工作却已纷纷开始,土地的有偿转让已出现很多问题。 三、对策思考 对策之一:我国边境长2万多公里,边境城镇建设发展的个性大于区性。地域性即是边境城镇得以存在、发展的个性。 如以黑龙江省边境城镇为例,强调宏观的区域分析,应着眼边境地区开放地区对内与全省、东北经济区、全国,对外与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世介经济地带之间的宏观地域关系,摸清边境城镇的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的特点与优势,如边境口岸城镇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有陆路、水路之别,陆路中双有铁路、公路之分,其历史基础与现状态势、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与口岸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对比等分析论证,才能明确口岸城镇的地域分工,邓其在不同层次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及应该承担的任务,明确其吸引与辐射的腹地,为合理确定或调整口岸城镇的发展性质、规模及其总体布局提供切实的区域依据,为口岸城镇开发、建设在南联北开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因时制定,进而避免与诸多口岸城镇在发展项目 上雷同或一哄而上,避免造成盲动的损失。 对策之二: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妥善处理好边境城镇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为中心,创造市场发育的规划软环境,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双要节约土地少占良田,还要积极控索土地及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边境城镇规划成为边境城镇成长发育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指南书和科学兰图。 其次,要为边境城镇居民和到边城从事经营活动的客商规划创造一个工作、生活、游息都方便 、舒适的空间环境,以不断满足边城人民随着边境城镇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确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点、线、条、块、面有机联系的绿化生态系统,从而使边境城镇成为能予防减少和克服环境污染、促进边境城镇和区域经济、技术、生态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城。 对策之三:强调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协同好老区和新区的关系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边境城镇在老区改造和开发区(实质是新区)建设上都存在着新问题,老城区挖潜改造的潜力和步伐与新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着《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准绳,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土良田的占用,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 对策之四: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 强调弹性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影响边境城镇发展的多情景问题,是边境城镇规划适应并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边境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着的不定情景,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再如双边国家价值观不同、将导致对合作与开发认识上的难以统一,开发问题单方难以确定,因此这些变化对规划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 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国境城镇规划在人口、用地规模的预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等方面,应充分贸有余地保持活性,尤其是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镇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另外,在边境规划期限与实施程序上,应灵活贯彻《城市规划法》及有关子法,规划不一定绝对按20年、5年、近期考虑,而是按目标体系的展开,因时制宜分期滚动实施。 对策之五:因地制宜,创造边境城市特色与风貌 着眼边境城镇所在的微观地域,处理好边境城镇的规划、发展、建设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条件等的具体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文脉,继承和发扬光大已有优势;进一步创造边境城镇的特色和景观风貌。 对策之六:强调科学性、加强技术进步 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运用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和定性与定景相结合的方法,是边境城镇规划科学化、合理化的有效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手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在信息储存、统计分析和辅助设计等方面有了新开拓边境城镇规划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演技榔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丰富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提供实证。为此边境城镇规划,首先要在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建立边境城镇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的信息反馈系统。 应在实践中控索和总结一套适应边境城镇发展规律的实际操作方法,丰富和完善边境城市规划工作系统,以满足边境城镇规划为市场经济发展超前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及时的反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关因素对边境城镇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充实、完善、提高边境城镇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以过程规划和跟踪规划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应构造边境城镇规划的方案库,应强调多方案比较和综合平衡,以优中选优的原则适应多情景因素变化和有备无患观点。 对策之七: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创造参与环境 多创造民众参与机会并形成制度。强调民众参与强化社会民众的规划参与意识,对制定和实施边境城镇规划至关重要,世界许多城市的调查表明,若市民存在较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则规划实施在组织管理上将十分顺利,反之,则给规划及实施带来麻烦,甚至会拖延或阻碍规划目标的实现。 强调公共参与,发挥共众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普遍性的需要,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高到“公众主动参与规划,规划必须公众参与”是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迫切需要。因此为了适应和促进公众主动参与边境城镇规划的意识,应注重以下四个问题。首先规划决策和规划编制者应进一步扩大边境城镇社会先遣队是层及热心边城发展的海内外人士的公众参与面,采取协商对话等多种途径主动接纳公众的参与;其次,应贯彻《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的规划透明度,形成宽松和谐的规划环境,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精神;第三,应普及城市规划科学知训,使公众自学更新观念,树立全局观念,未来观念、深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参与的科学性。 对策之八:强调宏观与微观对接与对等,主动为开放服务 强化对接性,是适应边境城镇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要求,适应双方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长远需要。 首先应是宏观战略上的对接。沿海特区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圳与香港对接,珠海与澳门对接、厦门与台湾对接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取得惹人瞩目的成绩。因此编制边境城镇规划,应首先考虑我方边境城镇和区域所面对的对方城镇和区域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如绥芬河等边境城镇所面对的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确定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大海参崴规划”,因此在编制绥芬河市总体规划时,如不考虑与之对接的战略,则难以从地域综合协调的角度谋划绥芬河市的外向型经济建设与发展。 其次是微观建设上的对接。俄罗斯非常重视边境城镇的建设,黑龙江省黑河、抚远、饶河、虎林等市、镇结应的俄罗斯城镇在人口规模、城镇建设水平等方面均高于我方,这是涉及到国家形象的大问题。因此从国格心理角度出发,我方的边境规划建设水准起码与俄方边境城镇相对接、对等,可见加强边境城镇规划的微观对接研究,对提高我省边境城镇的景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策之九:强调借鉴性,以国外边境城镇规划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边境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经历,为我国边境城镇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避免走弯路,应在充分的比较和借鉴中探索一条具有沿边地区特色的城镇规划模式。 例如,美――墨边境地区已形成一个潜在的、爆发性的国际性城市化地区。美――墨边境成对的城市中心或“孪生城市”的增长,被称为“国际化共性现象”,是典型的沿边城市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后,边境地域逐渐一体现化且已加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在此过程中边境城镇既发挥着积极作,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便 超燧指导我方边境城镇与对方边境城镇“共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为科学预测边境城镇的未来提供研究背景。 对策之十:树立土地经济价值观念,加强控制性规划工作 应尽快转变产品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要考虑城市土地的区位、使用性质、进行分等定级,在控制详细规划工作中加强经济测算为广辟城市建设资金渠道,增强城市发展“造血功能”奠定科学基础。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是国家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经济部分,本文有关问题的探讨仅系浅议粗见,只期对增加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的有效性而有所启示,限于时间、水平,本文如有不妥之处恳请有关专家指正。

[1]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2-0091-04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网站是学校基层党组织网络学习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如何建设既具有教育意义,又为受众所喜爱的思政类网站,已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全国高校十佳思政网——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网”为例,在分析高校思政类网站设计理念、传播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同行讨论。

一、 高校思政类网站的设计理念

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影响不断扩大,从普通百姓到高层领导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获得所需信息〔1〕。思想政治类网站作为高校重要的网络教育平台,是全校师生员工了解时事,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政治素养的有效渠道,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2〕。目前,国内主要高校均有自己的思想政治类网站或专题子网站,如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红旗在线”网站,中国人民大学“创先争优促发展 十年腾飞跻一流”专题网站,南京大学“‘开拓创新求突破 科学发展建一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网站”,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创先争优活动专题网”等。网站的“传者”主要为高校党政管理干部、政治辅导员等,受众以全校师生员工为主,其传播内容主要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教育部思政司举办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网络评选活动中,有近百个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参评。从这些参评网站的介绍中,可初步归纳出高校思政类网站的设计理念为:与时俱进,弘扬时代主旋律;品味高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彰显学校特色。

鉴于高校思政类网站本质上的共通之处,本文以全国十佳高校思政网站——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网”为样本进行分析。西南交通大学旧版“前沿网”集思政网、新闻网、部门网三大功能为一体,旨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校园新闻,推荐理论成果,丰富校园文化。网站主要开设了“交大新闻”、“媒体交大”、“时政前沿”、“理论前沿”、“交大风采”、“交大人物”、“校史回眸”、“前沿影视”、“文化欣赏”、“电子校报”等一级栏目以及二十几个二级栏目,并与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兄弟院校,教育部、四川教育厅等相关部门,新华网、人民网等校外新闻媒体,扬华素质网等校内主要网站建有超链接。此外,受众还可通过“前沿网”主页链接直接进入校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的网站。2007年,在由教育部思政司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网络评选活动中,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网”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思政类网站。可以说,旧版“前沿网”的设计就体现了“与时俱进,弘扬时代主旋律;品味高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彰显学校特色”的设计理念。

2010年1月22日,由我校新闻中心建设的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开通试运行。新闻网以“聚焦交大,报道交大”为宗旨,开设了“交大要闻”、“领导活动”、“媒体交大”、“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电子校报”等栏目。新闻网的开通进一步完善了我校网站系统架构,有利于向全校师生员工提供更为丰富、及时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新闻网在栏目设置上与旧版“前沿网”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造成了大量信息的冗余,影响了信息传播效果。加之,随着学校发展,校党委宣传(统战)部应建立独立的部门网站,以便更好地开展对外宣传(统战)工作,为校园建设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校党委宣传(统战)部决定将旧版“前沿网”所承担的思政网、新闻网、部门网三大功能相剥离,将“前沿网”建设成为纯粹的思政类网站,以便更好地为基层党组织进行网络学习提供长效的平台和阵地。但鉴于旧版“前沿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新版“前沿网”在色调、整体风格和主要元素等方面并未做大的变动,使新、旧版“前沿网”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传承性。新版“前沿网”除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时政学习资料外,还重点建设了“理论争鸣”等栏目,为基层党组织党员学习和思想交流提供了交流、探讨的平台,同时为了方便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投稿还开通了在线投稿的功能。

“前沿网”改版的结果显示,西南交通大学在建设思政网站时越来越注重网站的纯粹性、思辨性、高雅性,同时又结合了学校的具体情况,彰显了学校的特色,更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政类网站的设计理念。

二、 高校思政类网站传播效果分析为了了解高校思政网站的传播效果,笔者以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开展了调查研究。调研中依据学生工作处及国有资产管理处的统计资料,采用了等距抽样法,以寝室为单位,抽取了本科生党员150人,研究生党员50人,在学校九里校区、犀浦校区发放调查问卷①。随机抽取本科生党员15人,研究生党员5人发放深度访谈提纲作为参考和补充。

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其中本科生为149份,研究生为46份。同时,共发放访谈提纲20份,收回有效访谈提纲17份,回收率为85%。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党员对新版“前沿网”的“文化欣赏”、“理论争鸣”等栏目欢迎和肯定,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互动平台建设”等建议。

1.浏览旧版“前沿网”主要以理论学习为目的

问卷显示,有75.4%的学生(147名)“曾经浏览过旧版‘前沿网’”。由此可见,“前沿网”作为全国高校十佳思政类网站之一,在学生党员中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也是新版“前沿网”得以产生良好传播效果的基础和前提。

但学生党员浏览旧版“前沿网”的频率偏低,有近半数学生每周或两至三周才浏览旧版“前沿网”一次。超过九成的学生党员每天或两至三天上网一次,而坚持每天或两至三天浏览旧版“前沿网”的学生不足4%。

当147名曾经浏览过旧版“前沿网”的学生被问及“您浏览旧版‘前沿网’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时,32.0%的学生选择了“理论学习”,30.6%的学生选择“文化欣赏”,还有25.9%的学生选择“浏览宣传(统战)部网站”。

回答“您对新版‘前沿网’的满意程度”时,有54.9%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21.0%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15.4%的学生认为“一般”,还有5.1%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仅有3.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党员对新版“前沿网”表示满意。

学生党员对新版“前沿网”的满意程度当问及“您最喜爱的新版前沿网栏目”时,有28.7%的学生选择了“文化欣赏”,19.0%的学生选择“理论争鸣”,18.5%的学生选择“前沿影视”,还有17.4%的学生选择了“时政前沿”。

在“请写下您最想说的一句话”中,不少学生党员希望“前沿网”越办越好,还有部分学生从网页设计、整体风格、栏目设置、内容信息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其中,有19%的学生呼吁,应进一步完善互动平台建设,诸如在线投稿、留言板等互动性栏目,或开设专门的论坛栏目,供大家进行思想交流和探讨学习心得体会。学生们表示,如能完善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必将进一步提高网站的浏览量。而在依据访谈提纲进行深度访谈时,不少学生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从传播效果理论和传、受双方的关系来看,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是不无道理的。

在调查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网”传播效果的基础上,笔者又对国内知名大学思政网站的浏览量、留言版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结论:国内思政网站的总体传播效果是比较好的,在师生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在互动性等方面还有所欠缺,需进一步改进。

三、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类网站传播效果的措施

结合上述调查结果,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类网站的传播效果,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充分重视受众调查。从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结果可知,多数学生党员对新版“前沿网”表示满意,尤为喜欢“文化欣赏”、“理论争鸣”等栏目,但浏览旧版“前沿网”的频率偏低,师生均‘呼吁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网络互动平台建设。据学校各学院师生反映,各学院的思政类网站也存在类似问题。为探讨症结所在,笔者深入学校土木、机械、电气等7个主要学院,实地走访了部分辅导员老师、学生党支部书记、普通学生党员等。结果发现,各学院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平台建设时,一般都参考了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等国内知名红色网站,并聘请了网站技术、美工人员进行网站建设和维护,但7个学院在网站建设前均未进行学院师生学习需求的系统调查。这种前期调查环节的缺失是影响网站传播效果的直接原因。

因此,进一步提高网站的传播效果,网站建设和管理人员首先要进行受众调查。网站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只有充分了解、把握媒介特性,以完善的受众调研机制为基础符合学生需求的信息内容,才能真正规避上述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建成学生党员所关注、喜爱的高校基层党组织网络学习平台。

(2)网站内容必须重视思想内涵、理论深度,坚持高雅性标准。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满足师生需求绝不等于要流于娱乐化、庸俗化。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需具有广泛性,能令人为之折服。而多数网络传播,仅满足于扮演信息平台的角色〔3〕,这也是影响传播效果一个缺陷。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满足师生需求的同时注重网站的思想内涵、理论深度建设,坚持网站内容的高雅性,才能真正获得好评。

(3)健全多元化表达渠道。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抗扰性使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等〔4〕。缺失了受众的反馈意见,网络学习平台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要提高网站传播效果,还应建设读者评论、评分等多样化平台,利用留言板、在线投稿、论坛等栏目,为广大师生提供意见的自由、多元化表达渠道。

(4)注重科学的舆论引导。面对受众千差万别的言论、观点,网站管理者需要采取“议会式”的平等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科学地进行舆论引导,在最大化满足受众表达意见的需求和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平台教育引导功能之间寻找平衡点。惟其如此,才能逐步建立权威,形成品牌,而只有不断扩大网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形成校园文化的“软实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

总之,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从普遍意义来看,要提高高校思政网站的传播效果,重视前期受众需求调查,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提供意见自由和多元化表达渠道,科学地进行舆论引导是普遍适用的。

注释:

①抽取150个本科生党员样本的具体步骤为:(1)依据幢数、楼层数对7720间在用本科生宿舍编号:1、2、3……7720;(2)通过在用本科生宿舍总数(N)及抽取的子样本容量(n)确定抽样距离(k):k=N/n=7720/150=51;(3)在1——k中随机地抽取一个随机数(i),则第n个单位为抽中单位以后每隔k个单位为一抽中单位,即第i+k, i+2k,…,i+(n-1)k,直到抽满n个单位为止(k=51,n=150,i=5,i为随机确定);(4)确定150个在用本科生宿舍后,在每个宿舍的4人中随机抽取一名党员作为研究样本,发放调查问卷。如果所抽中寝室无党员,则该样本无效。抽取50个研究生样本的方法与此相同。

参考文献:

〔1〕黄鸣刚.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网络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9.

篇(6)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本文为2013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董 超 辛金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7)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等。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4]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5] 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1.本文为2013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董 超 辛金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7)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等。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4]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5] 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1.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篇(7)

一、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的意义

 

1.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目前的市场经济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产业为特征的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应用与转化。知识经济的知识与信息的应用和转化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并以经济发展的高创新性为特征。这种经济需要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必须具有坚强的创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备完备的市场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这种人才是适合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也是能在经济、科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

 

同时,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这种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的学习能力,他们要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组织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二是人才的研究能力,他们要能思考和研究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三是人才的创新能力,他们要能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企业实践,并使创新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前提,即学习的应该是学科前沿的知识,研究的应该是学科前沿的问题,而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的也应该是学科前沿理论。

 

2.实施企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部署,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涉及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而人才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具体到企业管理二级学科,这一重要环节便是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要求我们在如下三个方面切实做好工作:一是转变研究生教育观念,要坚持市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二是要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如加大企业管理外文教材的引进,实施双语教学等;三是要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其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工作无疑都是以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为核心开展的。

 

二、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立足学科前沿的教育思想

 

石家庄经济学院在企业管理硕士生培养上已有多年实践,并从2004年开始独立培养(之前多为合作培养)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以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为教育目标,坚持立足学科前沿的培养理念,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做法,创立了一种企业管理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几年来,我校企业管理已有四届毕业生共65人,其中8人考上了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其他毕业生也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总结几年的经验,我们认为,实施企业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立足学科前沿,因为只有立足学科前沿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只有立足学科前沿才能建立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在这一前提下,使研究生学习的是学科前沿的知识,研究的是学科前沿的问题,而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的也是学科前沿理论,这样有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育。

 

1.要鼓励、指导研究生了解、熟悉学科前沿理论知识。要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就要让研究生掌握一定的学科前沿知识,要阅读一定量的企业管理经典名著。我们鼓励、指导研究生阅读《哈佛商业评论》、《中外管理》、《管理世界》等反映学科前沿的高质量杂志,同时要求研究生阅读诸如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菲力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新千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等经典著作。通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前沿学科知识,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参与导师的学科前沿课题。在鼓励、指导研究生了解、熟悉学科前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导师要有一定量的立足学科前沿的课题,并让研究生参与其中。只有参与到学科前沿的课题,才能促使研究生深刻思考学科前沿问题,才能使研究生有机会提出一些有关学科前沿的见解。如果研究生导师不能立足学科前沿,做一些学科前沿的课题,研究生一般也就没有机会思索学科前沿问题,这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3.积极实施新儒商人才培养工程。只有能力和品质相符的人才才是我们要的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新经济时代“管理”重心的变化要求“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工业经济时代,其管理重点是生产管理,是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生产环节成为管理中心。管理的重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在新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究与开发、切实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的道德、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管理的重心由单纯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向知识(包括技术)的生产与开发转移。提高知识的生产与开发率成为衡量企业的重要指标。管理重心的变化对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管理人才必须重视道德素养的培育和个人诚信的树立,这是非常关键的;二是重视学习多元化的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必备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信息学、生态学、技术创新学等;三是新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依托信息手段,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四是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要体现“韧性”和“柔性”,具有自组织、自适应的能力。对此,我们建议实施新儒商工程,把企业管理研究生培育成新时代的儒商。概括地说,我们培育的“新儒商”内涵包括以下三点:①具有仁爱之心,能够满足市场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的变化,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吸纳国外先进文化,融合提炼,形成特色;②具有渊博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具有经营、管理、营销、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③诚实守信,博学创新,爱岗敬业;发展实业,服务人群,报效祖国。“新儒商”既包括以新儒家文化为底蕴的现代商业,也包含继承弘扬儒家文化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商人、经营者和管理者。我们认为,新儒商工程则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为底蕴,吸纳西方先进的科技、管理与文化,通过教化与经营实践,培养、造就适应当代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新型经营者、管理者的过程。儒商工程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包括:目标系统、价值系统、知识系统、能力与行为系统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环节上努力。

 

4.将实践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企业管理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所以,我们提出,在整个模式中,应始终贯彻以实践,把研究生了解、熟悉的学科前沿知识通过与课题的结合产生一些理论上可行的做法,再把这些做法应用于实践,用实践检验其正确与否。这样往复循环的过程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三、关于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1.研究生坚实的学科基础是培养的前提条件。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研究生有坚实的学科基础,这是培养的前提条件。这其实是传统知识继承和创新性学习和研究的关系处理问题。我们认为,创新性学习和研究应建立在对传统知识的继承上。所以,我们培育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应强调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本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要注意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如不仅要掌握管理学的知识、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也应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加强知识的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要求,为后继的创造性研究和创新性的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研究生在科研上追求学科至高点是有力保证。研究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是主动的,这体现在是否在科研上寻求学科至高点。如果研究生在立足学科前沿上是主动的,他们将具有了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是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也是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够成功的有力保证。为保证研究生在科研上寻求至高点,就应引导、培养他们对学科前沿问题的兴趣,在学科前沿问题中寻找自己有优势的领域,积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并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同时,积极了解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某一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并了解某一研究方向名家的学术观、理论与研究方法。

 

3.研究生导师具有创新意识,立足学术前沿,承担学科前沿课题是关键环节。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其研究是否立足学科前沿,并承担有一定的学科前沿课题关系到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成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其对研究生的学术甚至生活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上,应首先掌握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熟悉某一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熟知某一研究方向名家的学术观、理论与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一定数量的立足学科前沿的课题。这是实施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

 

4.将学科前沿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是重要保障。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学科前沿理论。由于学科前沿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一般偏少,而要消化、掌握一门新技术、新方法,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工作中,需要付出艰辛的、不懈的努力,而这个过程就是企业管理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育的重要保障。我们很重视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联系与研究生导师课题有关的或与研究生学术兴趣有关的企业,安排研究生实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篇(8)

二、前沿问题之“前沿”确立的维度

前沿问题之“前沿”的确证应基于一定的划界标准,明确从哪个角度来看该问题或该对象属于“前沿”,即是什么(或谁)的前沿。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抽象地讨论“前沿问题”。前沿问题之“前沿”的确证,应考虑其不同的归属维度。

(一)时间维度

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而不同时代往往又具有不同的突出问题、紧迫问题,即所谓的“时代问题”。前沿问题的时代性使前沿问题有了古今之分、新旧之别,但总归是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热点问题。从时间的维度纵向分析,所谓前沿问题,在某种意义上都属于热点问题,其之所以成为热点问题,正是其前沿性、紧迫性的体现。无论从学科的角度还是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热点问题都不容回避。热点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问题,是因为其处于时代(可以是学科自身建设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对社会实践问题的思考与回应)的前沿,导引着研究前进的方向。学科的发展与完善、社会的进步与文明总是伴随着一系列时代问题的提出(出现)、探索和解决。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也是人类不断探索、解答时代问题的科学史(这里指广义的科学)。就前沿问题的本质而言,是不同时代人类认识过程中面临的特定矛盾或诸多矛盾的复合体。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矛盾论的观点,任何事物总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分,同样也兼具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所谓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问题的核心与关键之所在,此类问题也即所谓的核心问题。因此,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兼具有核心问题的意义,即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样,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前沿问题或热点问题,正是由于其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外显。同时,诸问题与问题的各个方面又具有内在的规约性,因此,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与核心问题并非是非此即彼、绝然不同的,只是不同时代、不同主体看待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如果人为夸大二者的区别、割裂二者的内在联系,只能造成更多的混乱,对问题的解决毫无益处。

(二)学科维度

学科的本意是指特定的“知识门类”或“知识领域”。提出划分前沿问题的学科维度,在于强调“学科范式”对前沿问题的规约意义。科学活动一般要基于一定的学科立场,特别是对一些相对成熟的学科而言,这一学科立场类似于库恩“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共同体”所捍卫的“范式”。同样,理论的本意是自由、公开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恪守学科立场则是学术自由的前提。学科知识需要进一步专业化、多元化,但不等同于学科的“概论化”或“泛化”。成熟的研究或学科必须恪守一定的学科立场,这也就是学科分化的意义与价值。如果研究所根植的学科立场尚不明确,说明其学科发展尚不成熟,学科建制还处于初创阶段。基于学科立场,才会有专业的分化,研究才会有专业与业余之分,对学术自由才会有所规约与限制,避免学术中的“放纵”与“信口开河”。同样“,一门学科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才能让人视为达到了最后的独立,因为只有其他科学没有研究的那类事实成为它的研究对象时,它才有理由独立存在”〔1〕。就教育研究而言,教育研究学科立场的缺失使教育研究者成了高明的教育“郎中”,成了挑毛病、提对策的“专家”。恪守学科立场是培育学科独立思维、捍卫学科自治的必然要求。从事教育研究、发表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必须恪守独立的教育学学科立场。从学科的维度来看,由于各个学科关注的焦点(发现、面临不同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学科使命不同,因此,可以区分不同学科的不同前沿问题,即针对实践中的同一前沿问题,不同的学科往往要从不同的角度、立场进行研究。就学科的发展而言,前沿问题是学科的生长点,前沿问题的解决可以使学科获得突破性进展,在学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因此,学科前沿问题既可能是学科自身建构中的问题,也可能是学科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中的突破。前者意味着学科科学范式的发展,以“科学革命”为表现形式;后者则是“常规科学”阶段学科实践价值的突破,是对研究对象实践难题的解决,这一点对应用学科而言尤为明显。二者都体现了研究活动的价值,都是学科学术知识的重大突破,前者是学科“科学知识的增长”,后者是“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前沿问题既有“学科前沿”,也有“实践前沿”,二者既有区别,也有内在相通性。就概念的内涵而言,理论与实践本是哲学中相对应的概念,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以教育研究为例,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具有价值的内在通约性“,离开了实践,理论不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也失去了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理论与实践是双向互动的,教育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可以是为优化实践、解决实践困境而确立的“教育前沿问题”。

(三)主体维度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不外乎两类,“创造价值”与“追求真理”。这样,人(人类)才能既活得“满意”,又活得“诗意”。人是实践的主体,不同的实践主体(包括个人和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规约着不同主体对不同客体属性的追求。依据主体的维度,作为客体的前沿问题既可分为前人的前沿问题、当下人的前沿问题、后人的前沿问题;又可分为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主体的前沿问题,即地区的、区域的、国家的、世界的前沿问题。这样,前沿问题也就有了不同的范围,有了地域上的大小之分、人群上的寡众之分、历史中的古今之分。因此,所谓教育的“‘前沿性研究’,首先应适应于本国教育的主体问题域”,这样,“不同的国家也就可能有其各自不同的前沿性研究”〔3〕。同样,伴随着学科的发展与分化,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学科主体,不同的学科主体一般恪守不同的学科立场。学科立场一方面如叶澜教授所言,是“学科研究主体确立的,观察、认识、阐明与该学科建构与发展相关的一系列前提性问题的基本立足点”〔4〕;另一方面,就某一既定的学科立场而言,其与研究主体的知识背景、研究旨趣相比,同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无论研究者先前的学科和知识背景是什么,只要他想从事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被某一特定学科共同体所接受,就必须遵守该学科的基本信念、恪守学科规范。正如库恩强调的“,科学家必然在一个明确的概念框架内发现自己的思想”。以学科范式为规约,不同的研究者逐渐分属于不同的科学共同体,也就出现了库恩所提出的不同的研究范式。在学科范式的规约下,不同学科主体的分化就会引发(发现)不同的前沿问题,也就出现了各个学科的前沿问题。当然,从人类群体角度来讲,所有的前沿问题都规约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原则”和“真理原则”之下。

三、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辨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教育学的语言必须具有可理解性,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教育研究也是一种交流活动。明晰语言概念的意指是必须的,但不应像解剖蚂蚁一样刻意、牵强地肢解概念,主观臆断夸大概念间的差异。主观臆断夸大概念非但不能起到明晰概念的作用,反而会增添许多不必要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对与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中一些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明晰彼此意指的异同。

(一)教育前沿问题与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

教育前沿问题不等同于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要区分教育前沿问题与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就要明确“研究教育”与“教育研究”二者的区别。要区别二者,又不得不提及“多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区别。跨学科与多学科的区别在于“,多学科研究是一种学科中心或者方法中心倾向,限于各个学科从自己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用自己的一套计生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某个层面或某个侧面”。而跨学科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对象本身的具体丰富性出发,立足于问题,采用一切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策略,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将原生并分散于其他各学科的方法、技术和手段组织成有机的方法体系来解决问题”〔5〕。这样看来“,研究教育”是对多学科共同关注“教育前沿问题”这一研究现象的描述,并非是客观存在的、相对独立的特定研究活动或学科研究;而“教育研究”则是基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以学科化了的教育中客观存在的“实质对象”,即以教育的“形式对象”〔6〕为出发点,用教育学的逻辑框架对该问题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干预等。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多学科研究”并非一种特定的研究范式或取向,而是对一种研究现象的描述,而“跨学科研究”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或取向。其次,明晰教育前沿问题与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二者的区别,就不得不提及“教育问题”与“教育学问题”的区别。有关此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石中英教授曾有过详细的论述〔7〕。“教育学问题”与“教育问题”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一,问题的发生不同。“教育学问题”一般是由教育学学者基于一定的学科立场(教育学的各分支学科)提出来的;“教育问题”则主要遵循教育实践的逻辑,属于实践范畴的问题。其二,问题的指向不同。前者主要是指向教育认识领域的理论问题,后者则主要指向教育实践领域的实践问题。其三,解决问题的目的不同。前者的解决并不直接回答实践中的问题,主要遵循理论建构的价值取向;后者则主要服务于实践,以优化教育实践为直接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教育前沿问题”并非尽是、仅是“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教育研究前沿问题的确证应以教育学学者的实践介入为前提。再次,“教育问题”与“教育学问题”又有内在的通约性,过分夸大二者的区别,也就割裂了“教育问题”与“教育学问题”价值的通约性,忽视了“教育实践”中的前沿与“教育学”、“教育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回应。因此,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不仅包含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狭义的教育学学科前沿,同样也包含教育生活中的实践前沿。作为教育研究“实质对象”的教育客观现象中的前沿问题,同样也可以是其他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

(二)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教育学的前沿问题

“教育研究”与“教育学”同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教育学”的前沿问题二者的关系亦然如此。首先,无论是“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还是“教育学”的前沿问题,二者都是针对教育而提出的,都属于广义的“教育学问题”。在此意义上“,教育学”和“教育研究”二者是对等的概念,只是提出问题、表征问题的方式不同。如人们日常提及的“搞教育学”与“搞教育研究”,二者在此意上是一致的、互通的。无论是“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还是“教育学”的前沿问题,都是也必须是“关于教育的问题”。其次,从学科立场的角度来讲,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都属于“教育学的问题”。同样,这里是说“教育研究”不等同于“研究教育”,只有教育学学者在研究教育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才能称为“教育学问题”,而其他领域的学者在研究教育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则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问题”。教育学问题是从事教育研究的教育学学者提出的,解决教育中的“教育学问题”则是教育学学者的使命。再次,从学科构建的角度来讲,教育研究的问题又不仅仅是教育学的问题。这一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从教育研究的使命来看,教育研究兼具优化实践和建构教育学理论的双重任务,因此,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既可以是回应实践的教育实践问题,也可以是构建、完善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教育学问题(如元教育学及科学哲学的问题)。前者是关涉实践范畴的问题,后者则是隶属于理论范畴的问题。因此,简单地将教育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概念化为“教育学的前沿问题”,否认其“教育前沿问题”的意义,实属不严谨的做法。其二,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需要教育学学者进行跨学科研究,同样需要不同学科学者共同进行“多学科研究”。因此,教育研究的问题也可能是其他学科或专业学者共同面对的实践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来讲,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并不仅仅是教育学(或教育学学者)单独面临的问题,只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学科立场不同而已。

篇(9)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01

煤矿采煤工作面的有效支护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工作面的支护方式受较多因素的影响,如煤层的存储条件、矿压观测值等,需要对这些因素做综合分析和计算后才能确定最合理的工作面支护方式。在早期的煤矿开采中,一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式来确定开采面的支护,受经验的影响较大,可靠性不高。随着矿山压力控制理论的逐步完善,定量计算方法被逐步采用。顶板管理方法在实践中采用最多,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关键因素是合理确定支护的强度,这和围岩特性和矿压控制标准有直接关系。在确定了支护强度后,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支护方式,根据现场情况的不同可采取常规的支护或特殊处理的支护方式来完成对巷道和工作面的支护。常规支护要求能保护顶板即可,在情况特殊时要求支护能够预防对悬顶、滑动、冲击等顶板事故。因此对于煤矿支护来说,关键问题就是确定支护强度和支护形式(支护密度)的选择,该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为了提高研究的针对性,该文以沿空留巷的无煤柱护巷方式为例。

1 沿空留巷的特点与主要问题分析

在煤矿开采工艺中,沿空留巷属于无煤柱开采工艺的一种(另一种是沿空掘巷),这一方式的特点是将已采工作面后方的运输顺槽或回风顺槽用一定方法沿采空区保留下来,作为下一工作面的顺槽。煤矿采用沿空留巷的开采方式能够提高开采效率,对于巷道的维护有利,其优点是非常明显的。多数煤矿的回采巷道长度都在煤矿巷道总长度占有一半以上的比例,因此以沿空留巷作为维护回采巷道的方式既有现实需求又具有技术上的优势,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沿空留巷方式在各种类型的煤层开采中都有不同规模的采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支护进行设计时考虑不够全面,往往只考虑一次采动的影响,巷内支护体强度不能满足二次采动的需要,巷内支护和巷旁支护不匹配,从而影响到留巷的效果。对于巷内支护而言,一般都采用被动金属支架来完成支护,在保障巷道的稳定方面安全保障程度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支护方式和相应的参数选择上不合理,受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大,且随着围岩变形量的增加,需要大量增加支护的数量和加密棚距,成本会大幅增加。在计算理论方面,一般也这只考虑顶板岩层和支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煤层和顶板岩层之间的关系考虑不足。在计算时在力学上的简化必然导致支护设计时的不足,间接影响支护参数的选择,可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留下隐患。

2 常用巷旁支护技术概述

2.1 密集支柱支护方式

密集支柱巷旁支护形式指随工作面推过之后,在采空区边缘新架设的密集支柱。这类支护方式施工较为方便,架设支架的工作量小,具有较好的早期支撑性能。但密集支柱在完成架设后受外界干扰较大,由于巷道沉降不均匀,但随着围岩变形,或顶板刚度不足,可能形成顶地板卸载而失去切顶作用。因此密集支柱型的支护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稳定性问题,能否采用密集支柱支护方式主要取决于顶板岩石的稳定程度,对煤层厚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2.2 矸石带支护方式

将矸石带作为巷旁支护的形式在煤层厚度较薄时(厚度在1.5m以下)广泛采用,由于矸石带承载面积大,稳定性比密集支柱方式更为理想,加之矸石带具有加大的可压缩量,压实后稳定性很好。但在巷道中构筑矸石带工程量很大,需要较多的依赖于人力,要大面积构筑矸石带成本也较高,矸石带巷旁支护在对脆性顶板时效果不理想,可能造成顶板沿煤壁断裂。和矸石带支护类似的巷旁支护方式是料石垛巷旁支护,其优点是能够实现切顶卸载,巷道内的变形控制也较理想,但缺点是料石垛在巷道内可能受力不均而出现自身的变形破坏。

2.3 巷旁泵充填支护

前面两种支护方式都存在着支撑阻力不足,或者工作量大的问题,但巷旁泵充填支护能够克服这些不足。因巷旁泵充填支护技术的原理是在巷道内连续填充砌筑密封墙的形式来完成支护,因此支护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都要高于前两种离散型的支护方式。尽管这种支护方式可靠性较高,但其原料一般为硬石膏或硅酸盐水泥,因此成本会更高。

3 沿空留巷带支护设计

沿空留巷的支护需要能够控制围岩的变形幅度,支架要能够较好的满足围岩的变形规律。因此支护的设计其实就是尽可能的协调支架和围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设计时就是要正确估计支柱的垂向力和切向力,并以此为依据来估计支护的几何尺寸。现分别简述如下。

(1)垂向力的计算 这类计算的目的是确定巷旁的支护阻力,考虑因素是巷道的维护宽度、垮落层数、每层岩层的平均容重和抗拉强度等,具体可按下式计算:

其中,F为支护阻力,参数a表示巷道的维护宽度,计算时按巷内宽度加上支护宽度一同计算,n表示支护的垮落层数,r为岩层的平均容重,以每立方米的MN计算,h为切顶岩层的分层厚度,a为切顶岩层垮落角的余角,以角度值表示,Ln为垮落顶板岩块长度。

当留巷上方采空区顶板悬顶较大时会对支护体造成较大的压力,为了保证巷道的稳定性,如果顶板完整性较好,需要采用切顶墩柱的方式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为了降低沿空留巷带的荷载,需要采取挑顶卸压人工强制放顶的方式,降低巷道的维护宽度。

(2)支柱切向力的计算 该部分计算主要是计算岩块垮落时对顶板造成的冲击力,由于岩块对顶板的冲击属于动荷载,因此需要计算最大冲击力和最小冲击力。在计算时主要依据的是破碎的岩块从顶板掉落至工作面后的速度,以及由于挡板的阻挡在挡板上造成的冲击力。计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岩块和挡板的接触时间,一般可估计为1。在计算出冲击力的范围后,在考察不同的支护方式的承受能力来确定具体的支护方式。

(3)顶板支护 顶板支护主要针对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的超前支护,支护的基础应选在结实的地面上,顶梁成直线,上方起伏不平处应垫木料接实顶板。在必要时可对运输巷、回风巷进行加强支护,加强支护的是死后和超前支护类似。

参考文献

[1] 曲,张道兵,施式亮,等.综放沿空留巷支护结构的可靠性分析[J].煤炭学报,2006,31(2):85-89.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市场营销课堂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营销理论知识和营销实践技能的重要平台。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书本上的主要营销理论和知识。但是,营销知识固有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其实践性――源于实践,由于技术、媒介和市场环境的日新月异,使得营销的理念、方式、方法、手段和策略层出不穷、丰富多样、更替频繁。这也直接导致大学的营销课程内容固有的滞后性弊端越发凸显,教材修订的节奏永远无法赶上营销理论和知识更新的步伐。此外,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媒介融合已成趋势,多种媒介能在同一平台上达成优势互补,使得人们即时即刻获取信息变得异常便利,这也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即时搜索信息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供了便捷渠道。因此,围绕营销专业的课程教材对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科学合理地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媒介融合条件下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内容

(一)更新教学内容――时刻关注营销理论和实践动态,及时添补前沿内容

由于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营销理论和营销手段的更新变得极其迅速。及时吸收最新的营销理论和方法,添补到课程教学中去,是完善教学内容和传授新知识的最佳路径。在现有教材中的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途径丰富和完善营销新知识:(1)关注前沿理论进展。与课程内容教学进度一致,根据相关主题,定期阅读美国SSCI索引排名TOP10的营销理论研究期刊,了解最新理论进展,深化课堂中的营销理论教学;(2)关注市场研究和营销实践研究的各种期刊和杂志;(3)关注几个重要的从事营销实践研究的公司或咨询集团的研究动态;(4)关注营销类的几大门户网站,了解最新营销方法、工具和手段,同时学习行业内部人士的营销实践经验;(5)关注各行业中的市场领导者企业的营销实践及其采用的营销工具和手段;(6)关注各行业著名企业家的营销行为和动向。以上这些渠道是获取最新营销理论、观点、思想、方法和策略的重要途径,是增添营销新知识的不竭源泉。以上这些内容须在授课教师的指引下,由师生共同完成。

(二)变革教学方式方法――讲授为辅,开放式讨论为主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即教师讲授为主,辅之简单的“师问生答”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不足之处日渐显露。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课堂的绝对占有,学生接受知识过于被动,学生参与程度过低。它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因此,必须变革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分享和互动的氛围中开展课堂教学。

本文提出“讲授为辅,开放式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它由教师讲授、前沿问题与答疑、主题式营销实践案例分享三个环节构成。“教师讲授”是该方法中的基础环节,主要由教师讲解课程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并介绍相关知识的前沿动态,同时提出一些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前沿问题与答疑”是该方法中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讨论和解答相关知识的疑问和前沿问题。“专题式实践案例分享”是该方法中的核心环节,通过焦点小组的形式,由学生按照与教学内容同步的主题查找和撰写最新的实践前沿案例,先分享案例,再引出或提出值得讨论的重要问题,通过辩论式、开放的互动方式,共同探讨和学习。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具有更强的参与性、主动性、互动性、分享性及创造性等优势。这种方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活跃课堂氛围,最大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分享、激辩、探究式的学习

以网络为支撑的媒介融合,使得各种数据资源能同台开放,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取想要的各种信息,因此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适应营销课程学习的特点,本文提出更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称之为“分享、激辩、探究式学习”。“分享”包括案例分享和观点分享两个方面。案例是指与课程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营销前沿案例,它通过焦点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它要求学生课前充分准备,多渠道多角度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完备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撰写。观点分享,既包括焦点小组在案例中提出的观点,也包括在课堂上和案例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发起的开放式提问,并经过学生激辩归纳出的观点。“激辩”发生在讨论环节,主要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和学生自由提出的问题及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得出令人信服的见解。“探究”应用在前沿理论的搜索、前沿案例的写作和观点辩论过程中,它是一种问题式学习方法,通过问题来激发思考,集思广益,从多渠道搜集证据和观点来阐释疑问。这种方法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一)资料准备与向同行学习阶段

资料准备既包括收集与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又包括教学改革内容中需要的文献资料。首先,要广泛搜集与课程改革内容关联紧密的各种教学方法类的教改研究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刻剖析,认真归纳、总结出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有指导和启示意义的观点、论据,为课程改革的研究积累和奠定扎实而有力的理论基础。其次,营销的最新理论和知识资料是本项目要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它们可以从前述教改内容中的六种来源中获取。这些信息来源是保证课堂教学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最佳途径。这些资料的收集和积累贯穿整个教改实施环节。

与同行交流,向同行学习成功经验,能为课程教改的成功开展和实施提供重要启示和借鉴。课程改革的负责人要与国内多数著名高校的营销同行长期保持密切联系,这些名校同行无论是营销理论研究、营销实践,还是营销教学研究都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因此,通过观摩优秀同行的课堂教学和座谈等方式学习同行经验,能为顺利实施教学改革发挥示范和参考作用。

(二)教改执行实施阶段

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环节是本项目的核心。在该环节中,教师的新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新学习方式将得到最好的检验,二者在本质上高度统一。为了保证新方法新方式达到预期目标,实施方案的设计显得尤其重要,包括教师讲授、案例分享、开放讨论三部分内容。在时间安排上,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占总时间的50%、20%、30%。具体的实施方案的设计主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合理设计课堂讲授内容。课堂讲授内容包括课程教材内容和新添内容两方面。教材内容是基础,但在讲授的时候要突出重点,力求精炼,重在解析,目的是为学生的专业知识打好基础。新添的内容是前沿,在教授的时候重在强调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和区别,理清知识的演变和发展脉络,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和分析问题的视角。两方面内容在教学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从课堂的主导者转换为课堂的引导者,从主角转变为配角,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督导学生编写和分享优秀案例。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大学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它主要通过教师选编案例给学生分享,但这种传统的案例方法中的学生参与程度低,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有必要将传统的案例法做适当的修改,让学生直接成为案例编写的主角,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后,可以将案例法分解为两个阶段,先后由学生编写案例和课堂分享案例组成。“案例编写过程”首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根据课程进程内容的相关主题进行编写。这要求学生在预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材料,再经过小组的认真研究,最后编写成案例做成PPT形式,其中要有小组的观点和建议,还要引出值得讨论的问题。案例编写在课堂学习之前完成(在报告的过程中也可以及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补充信息),由教师每次课后布置下一次的主题。“分享过程”是一个开放式的聆听与反馈过程,要求其他学生对报告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思考,及时提出疑问(要求学习小组做好记录,之后要求回答),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参与后续环节的讨论。

3.主持好开放式讨论。开放式讨论既是新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关键部分。这种讨论方式主要由“问题”引起。问题来源于三个方面,包括“学习小组”总结的问题、案例分享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及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对于每一个问题,我们要求学生作最深入的探讨,通过激辩过程,形成共识性的观点,最后由教师作总体的评述。

(三)教改的评估、检测和改进阶段

课程教学改革重在“改什么”和“如何改”,但对改革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检测和改进更是关键。教改总的建设周期至少为一年,分上、下学期。整体评估发生在上学期,下学期进行改进,但在执行过程中,每次课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不断积累经验。

四、总结

本文旨在探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营销课程的教师该“如何教”和营销专业学生该“如何学”的问题,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主要得到以下三个结论:(1)以课程教学知识为基础,及时关注和查阅营销前沿理论和实践,添补营销领域的最新知识。(2)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革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大胆探索和实践“讲授为辅,开放式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重在凭借适当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群情激昂的互动氛围中擦出思维火花,创造知识。(3)指导学生转换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践行“分享、激辩、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听讲”式的学习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只有通过“分享、激辩、探究式的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提升理论素养和技能。

[参 考 文 献]

[1]陈英,邵春梅.“参与型”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综合),2008(4):90-91

[2]马建华.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和法律等专业中的应用[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5(1):36-38

上一篇: 对标管理工作计划 下一篇: 语言哲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