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活动记录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3 07:37:24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篇(1)

通过实践运用,我们发现教师们第一次设计的观察记录表内容繁琐。教师总希望能记录更多的观察内容,能为分析幼儿的行为提供更多的信息,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不能关注到活动中的每一名幼儿。经过研讨和实践运用,教师们才逐渐意识到,观察记录表的设计必须有效地服务于观察的目的。于是,教师进行了第二次设计。

教师第二次设计的观察记录表增加了可以汇总随堂观察记录中的主要信息的统计表,丰富了记录类型。在研讨时我们发现,教师虽然设计了两张记录表,但依然无法实现对活动中每一个幼儿的高度关注。问题出在哪里呢?通过研讨,我们进一步意识到,只有针对不同教学环节的特点去设计观察记录表,才能及时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有效信息。例如,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操作性的环节、有师幼互动的环节等。于是,我们对观察记录表再次进行了调整。

我们根据活动计划及活动环节特点,设计了两种随堂观察记录表:在师幼互动环节采用开放式记录;在幼儿操作环节采用半开放式记录。在随堂观察记录后,则采用统计表汇总观察记录的信息。这次,教师设计的观察记录表已经趋于简便,内容也逐渐指向观察目标,最终形成了幼儿园数学活动观察套表。

一、了解活动中幼儿具体情况的记录表(幼儿使用)

教师可从表1的“幼儿使用的自然测量工具”一栏的记录中了解到幼儿是否知道并能使用自然测量工具;可从“序列”一栏的记录中了解到幼儿对自然测量工具的运用是唯一的还是多样的,从而了解幼儿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可从“测量发现”一栏的记录中得知幼儿在自然测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不会使用测量工具、不明确测量标准或测量方法等,为后面的个别指导提供依据。

二、随堂观察记录套表

1.师幼互动情况记录表

表2中“环节”一栏可帮助教师明确记录的关键内容,对于过程中与观察目的不太相干的其他内容可以忽略不计。“教师提问和策略”一栏应突出记录的重点,对于“幼儿表现”应作比较具体的记录,以便后续的分析。

2.幼儿操作观察记录表

上述的开放式记录表可以较为客观、详实地记录师幼互动的情形,但是缺乏幼儿在活动操作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以及对幼儿原有测量经验的体现。因此我们设计了表3以补充。

“幼儿姓名”一栏体现出教师对活动中每个幼儿的关注。“所选测量工具”的“名称”一栏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幼儿有关自然测量工具的原有经验和运用情况,以及本次参与活动的状态。此指标与幼儿个人记录的操作记录可以互相印证。“适宜否”一栏便于教师即时作出评价。此指标中的内容主要应用在活动后的统计表中。“方法”一栏中可即时记录幼儿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判断幼儿操作中存在的是工具选择的问题还是测量方法的问题。“教师指导策略”一栏可体现教师是否指导幼儿的操作,以及指导的策略和次数,以判断师幼互动的作用。“幼儿的调整”一栏是配合“教师指导策略”栏的,反映教师的介入指导是否落实到了幼儿的操作学习中,幼儿的经验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37-02

活动记录是指学生在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以各自独特的思维形式保存下来的,既能体现知识获得,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科学实践。可见,活动记录已经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也有许多直接与记录有关的内容,如“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然而,在当前许多科学教学的课堂里,老师们虽然知道活动记录的重要性,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出现许多问题,造成活动记录流于形式,为记录而记录的现象,或者学生记录是记录了,效果并不好。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我们课堂上的活动记录,找寻问题所在,并且探讨如何提高活动记录的有效性。

一、活动记录低效现象分析

1.形式随意,要求不清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活动记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可以大体分为观察活动记录和实验活动记录,从形式上又有图、文、表格、图表等。不同的活动、不同的年段都有各自适合的记录方式,而我们很多时候都忽视了这一点,往往以本为本,采取单一的方式,更多地以表格形式作为活动记录的主要记录方式,这样一方面有时会造成学生记录时间难以控制,如三年级科学启蒙阶段,学生书写速度不快,如果多用表格、文字的方式,会耗费大量时间;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把科学严谨的表现部分——活动记录,看做一种枯燥、无味的“脏活”、“累活”,打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2.分工不明,参与不高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在大多数的科学课堂上,小组内都会有一个所谓的明确分工,如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实验员等等。表面上看,这样的分工已很明确,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是有明确指向性地按照活动要求完成了,可是我们也许没有注意到记录这个环节的特殊性。实际上,记录这个环节可以说是牵起整个小组活动的主心骨,不过我们也能常常看到,小组活动时,实验的实验,讨论的讨论,记录的记录,更多组员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都在活动本身上,而往往遗忘了与记录员的沟通,记录的完成真正成了记录员一个人的事了。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实验现象与记录不相符,每位组员也没有真正亲历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3.时机不当,时间不足

活动记录应该是伴随着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一项工作,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什么时候应该记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如果在得到数据前记录,那是违背科学实事,如果在数据产生后不及时记录,有可能错过重要的数据,导致数据的不真实,所以把握住记录时机十分重要。如四年级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变化的观察实验,就特别讲求记录时间的把握,如果教师在这个环节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很可能得不到准确的实验数据,规律也就无从总结。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记录时间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一般是会注意到给予学生足够时间进行实验活动的,也希望学生的活动记录是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问题、假设、实验过程、实验结论,这种求全的思想往往就会造成记录时间不够的现象出现,学生实验做不好,记录也完成不好。

4.交流简单,解读浅显

学生活动后的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而很多时候交流与展示过程简单、无序,汇报的组间互动性不够,缺少交流的真正意义。同时,教师的指导也很重要,记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部分学生的记录没有拿出来展示过,也经常没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再对记录进行修改充实。活动记录在真正体现其作用的时候却并没有体现出来,没有发挥记录对探究活动应有的促进作用。

同时,活动记录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教师打开一扇可透视学生学习的窗户,使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交流评价上,还可在课后通过对活动作进一步解读,更客观地了解并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而很多教师在课堂交流后,很少将学生活动记录拿起来,静静研读一番。

5.评价缺失,忽视价值

很多老师可能都没注意到自己处理学生活动记录的方式,在一个活动主题完成之后,学生的活动记录不论有没有参与交流,最后交到老师那里,似乎很快就不了了之。教师的这一做法大大忽视了活动记录作为学生科学成长的教育资源的价值。

同时,这种对待学生活动记录的方式,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和老师一样不再重视课堂上的活动记录,最多将活动记录看作汇报交流的一份材料,好与坏老师也不会多作评价,长此下去,学生参与活动记录的兴趣、主动性会荡然无存。

二、活动记录有效性策略

1.重准备,合理设计活动记录

科学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好学生活动过程中使用到的活动记录是怎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前期作好充分的准备,设计好活动记录。这里的设计可以是教师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对书后活动记录的选取,也可以是教师自行设计的活动记录,更加可以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预设的学生的自主设计活动记录。

在设计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兼顾到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对教材全面深入把握,这样才能在众多活动中,选择最有价值的活动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记录,才能从一个主题活动中,有的放矢地选择重点环节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记录,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我们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段应提出不同的要求,相应的活动记录也应该有所不同。如中年级,学生书写速度不快,因此最好采用简笔画和少量文字的方式进行记录,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在记录中产生抵触情绪,同时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在学科启蒙的三年级,更要注意对学生活动记录的指导,每一次记录前,教师要明确记什么、怎么记等关键性问题,长期训练下来,学生的记录习惯自然养成,记录技巧也初步习得。

2.重过程,合理展开活动记录

记录过程是关键,如何让学生合理、有效地进行科学活动记录,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把握时间与时机的问题、提高活动本身的有效性。

第一,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讲求证据的,记录的一大价值就在于此。教师可以适时在活动记录中渗透这一理念,如四年级学习运动快慢时,测量速度,学生单纯地说快与慢根本没有说服力,只有通过测量的数据才能站得住脚。实际上,在科学学习中,这样的案例很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对学生加以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记录数据和现象要尊重事实就会铭记于心了。学生认识到记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就不会产生对记录工作的偏见,小组合作的各个环节也不会再出现脱节的现象了。

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很有限,这就要求我们能合理地分配时间,保证活动时间的同时,要给予学生充足时间进行活动记录。还要引导学生会把握记录时机,懂得在什么时候记录是有效和科学的。如五年级简单电路的实验活动,学生的设计就必须在动手前进行,教师必须引导和强调,这也是科学严谨性的体现。

第三,记录是科学活动的一部分,它和其他环节密不可分,只有保证科学活动本身重难点突出,开展有效,才能促成活动记录的有效性提升。如四年级研究摆是一项比较有代表性的实验,从假设到实验设计再到实验记录和结论是一个完整且规范的科学探究过程,它就好比一组齿轮,实验安排得好,环环相扣得紧密,效率才能提升,记录和其他环节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了。

3.重交流,合理解读活动记录

科学探究中记录的一大意义就在于它的被解读,从中获得正确与谬误的判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种解读可以理解为课堂上活动记录交流过程中师生对其的共同解读,也包括课后教师对活动记录重新审视的解读。

记录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过程,是其作为科学论断重要佐证意义的体现。学生对其进行充分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寻求科学真理,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如五年级折形状的研究,通过各组进行实验后记录的交流,共同解读记录传达的科学信息,作为研究者的学生才可能共同获得科学的启示,得到正确的结论。

而教师对学生记录的认真解读,不仅是对学生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这种认真解读的态度,就是把学生的活动记录作为教育资源来看待。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积极回应,会激发他们乐于投身科学学习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活动记录中读取到大量信息,如学生课堂实验情况、实验技能、探究水平等,从而适时调整后面的教学行为。

4.重激励,合理评价活动记录

课堂上交流过程中,教师都会给予学生实质性的言语评价,这种评价是对学生探究过程的一种肯定,学生也乐于得到教师的这类评价,从而促进其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做得更好。而活动记录的评价同样如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活动记录进行实时评价,课后对其也采取一定的评价方式,比如进行展示、评比,或者将其作为学生成长材料收集起来,最终形成学生科学学习成长过程的“科学书”,这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活动记录不仅仅在课堂汇报交流时发挥了作用,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总而言之,科学活动记录作为小学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理解科学课程标准,更新科学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探究活动记录指导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韦钰.关于对法国“动手做”小学、学生园科学教育项目的考察报告[EB/OL].http:///fcmwen/php?ld=34155.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篇(3)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03-02

什么是课堂观察?云南师范大学的陈瑶老师认为: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陈老师将课堂观察的要求、量化表、记录方式以及处理手段都做了明确的说明。而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融入课堂观察,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准呢?笔者认为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观察,一见倾心

之前的教研活动,多以听课为主。一位上课教师,一班学生和一群听课教师。一节课的时间,听课教师们仔细地将课堂细节记录下来,并写上自己的看法,课后大家一起讨论。听课记录满满当当,类似于某堂课的教学实录。因为听课没有目的,不分主次,因此听课的效率比较低的。后来提倡带着问题去听课,不管是自己需要解决的课堂问题,还是去学习上课教师的课堂亮点。至少是有了目的性的去听课,这样听课的效率有所提高。而课堂观察有别于听课,更加系统和具体了。它把教学分成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每个维度又有5个不同的视角。不同视角又派生出若干观察点。所以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选择不同的维度以及不同的视角和观察点进行观察与记录。显然这是一种专业化的听、评课方式。但他的要求比以往听课更高,操作有一定难度,因此,要使课堂观察见实效,教师首先要喜欢它,对它“一见倾心”。

二、课堂观察,准备细心

正是由于课堂观察的专业化、系统化,因此课堂观察前的准备尤为重要。之前的听课,多是上课教师充分准备,而听课教师无需准备。课堂观察则不然。前面提到课堂观察有四个维度,目前针对维度一—学生学习,有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五个视角;针对维度二——教师教学,有环节、呈现、对话、指导、机智五个视角;针对维度三——课程性质,有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五个视角;针对维度四——课堂文化,有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五个视角;不同的视角会出现相对应的观察点。比如维度一中的准备,观察点可以是: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准备了的学生数量比?采用了怎样的方式准备(是自主准备还是教师指导或家长指导)?等等。故此,课堂观察活动前的细心准备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三、课堂观察,分工精心

有了细心的活动准备,还需要精心的分工安排。课堂观察之所以比单纯的听课效率高,就是因为它是团队观察,把所有的听课教师都合成活动的一个整体,大家分工合作,完成课堂观察。这里的安排应灵活处理:活动参与的教师人数,活动的研究性目标,观察哪些维度等都是可以调整的。比如说,课堂观察选择维度一和维度二,重点研究互动环节,显然观察的视角就需要与研究目标相关联。当然,在不影响整个活动分工安排的前提下,教师选择自己擅长的视角和观察点,会提升课堂观察的效率。

四、课堂观察,问题在心

有同行讨论:课堂观察太费事了,不如把它录下来,然后带着课堂探究的目标去观看不是更省事?录像课除了分工不明确,目标不一致外,还有两点是录像做不到的:第一,录像课不是立体的课堂,感受不到现场的氛围;第二,听课教师的观察和反映缺少感官互动。在真实的课堂中,听课教师除了按照事先排定的观察点外,还需要多些问题之心!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出发点是否匹配?记录的数据之间有什么关联?记录表之外还有哪些遗漏的观察点?等等。这些都是听课教师动态生成的资源,对自身的成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课堂观察,讨论畅心

无论是课堂观察的维度,还是观察的视角及观察点,都是为了课后的讨论、总结提供系统的数据参考。在这个环节,有的老师习惯将自己的任务,按照记录照本宣科。虽然有了详实的量化数据,但缺少自己的思考。笔者认为在这个环节,大家汇报自己的观察数据时,有必要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恰能使思维碰撞出火花!如果说听课记录时的问题之心能生成更多的资源,那么讨论的畅心不但会提升课堂观察效率,还能促进大家的思维深度。

六、课堂观察,结束留心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同样,观察活动的结束也不意味着教学研究的结束。纵观每一次课堂观察活动,不管是准备的时间,还是参与的人员都比以往多,而且花费的心血更多。故此,讨论结束和活动小结才是我们提升自己教学研究的开始,又是指导自己平时教学新的出发点。例如,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哪些维度?从哪些方面分析教材?课堂上注意哪些视角?观察学生的哪些行为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等等。可以说在每一次的课堂观察活动中都会给我们提供详实的样本和资源。倘若留心每一次课堂观察活动的归纳小结,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实践,一定会有效地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

随着课堂观察活动的平常化,也需要预防以下几点: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篇(4)

个人的听课记录是记给自己看的,不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所以时常应翻翻看,尤其是自己教这一课的时候,或以后教到这一课的时候。常翻翻看的那一页听课记录,肯定有翻看的价值。课堂记录需要掌握一点课堂观察的方法,需要掌握一点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相应的教学基础理论。记录时的记叙方法可以是描述式的,可以是叙述式的,可以是绘图式的,当然也可以是几种记录方式综合使用式的。一般来说,教师的听课记录可以是定性评价记录,也就是下评语。

一般记录可以记录授课教师的教材处理、重难点处理、分层教学处理、课件和教具处理、课堂教学机智的运用等;可以记录授课教师的导入语、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讲授用语、提问用语、启发用语、鼓励用语、批评用语和小结用语等;可以描述授课教师的教容教态、肢体语言、声音缓急、走动范围等;可以描述课堂氛围、学生反映、小组讨论、学生的体态语言和情绪等等。也可以有一些简单量化的记录,如一节课的时间分配、提问的次数、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回答问题的学生性别人数、一个学生的回答频次、不当行为次数、讨论次数、教师口头语及失误次数等等。

还可以有些简单的图示记录,如板书内容、教师板书姿态 、教室布置图等等。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时应该关注:

(1)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3)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4)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听课者应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听课者要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二、实施校本教研活动中的评课(不要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

课后应对所听的课进行分析整理、客观评议,针对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与执教老师交流切磋。对课堂教学评价,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去看:

一看教师的教,主要关注以下四个要点:(1)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整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2)调控能力,看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3)教学机智,观察教师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激活课堂教学;(4)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弹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篇(5)

我们做这个研究活动的目的是需要在活动前明确,在活动中牢记的。我们所有的活动是为目的服务的,我们发现的现象、变化意味着什么,是需要思考的。不能把研究活动降低为“活”与“动”,似乎只要学生在动手他们就自然有收获,这就把研究是否能够取得结果的机会完全建立在学生纯粹的自发探索上。于是教师要做的是提醒他们将视线再往深入投放一下,将思维的触角伸出来,发现规律。

明确目的的时间肯定是活动之前。但让学生在活动中还记得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就需要在过程中有一样可以提示他们的物品。记录单可以承载这一任务。在设计时,记录单上除了可以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事物的变化,还可以出现一些提示思考的记录内容。

在《今天天气怎么样》一课的记录单上,教师在要求学生设计天气符号的同时,提示了一个小小的思考问题“你对这种天气中生活的人们有什么建议吗”,让学生将天气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合适的方式描述天气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当然,思考的提示并不一定需要以一个标准的问题的方式出现,它可以是多样的,可以让学生以文字记录,也可以是图案。

记录单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分工

科学课的观察、探究活动,需要调配好组内的人力资源,让每个人有事要做、各司其职,让每个人的工作成果整合后显现出这一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分工合作的训练虽然一直贯穿于科学课程的学习之中,但学生可能会遗忘,尤其是刚刚进入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或者学生的分工轻重不均,有人很快完成了,有人却不然,让整体的研究进度滞后;或者趣味性的研究内容让学生急着动上了手,缺少分工的活动低效、混乱。

记录单就可以对分工进行提醒和指导。要求学生动手之前先看看记录单该如何填写,然后自然关注到记录单上对分工问题的提示。如果是简单的分工,记录单上写上一句小小的温馨提示即可。如果这个分工需要大家商讨商讨,则可以提供一些思考的路径,如:要完成这个研究活动需要做哪几件事?我们有几个人?哪些事可以合并由一人完成?谁更适合做某件事?诸如此类。减少分工安排中可能出现的误判和冲突,提高效率,也让学生学着如何进行分工,掌握一些策略,也许他们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模仿着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合理地分配研究资源。

记录单可以帮助有效汇报

观察、探究之后要把活动的成果展现在人前。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清楚地表达出他们活动的过程、这中间的发现和他们对规律的探索。有时可以用图示,清晰明了;有时则需要用语言,详尽准确。不管哪种方式,都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挑战。所以,有时我们会看见学生活动后无法汇报他们的过程、遇到困难后的解决方法等相关信息。此时,教师需要提供一个支架,帮助学生整理活动中的信息,梳理分析思路,组织汇报语言。谁可以承载这一功能呢?记录单。它可以不言不语地完成这一任务,不必教师多费唇舌,能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它可以让这一支架一直停留在学生的视野中,而不像口头指导容易随风飘散。

这就要求记录单的设计体现出顺序,逻辑性要强,能给出一些关键的点拨,还能给出交流时的语言组织。可以这样来结构,以“摆线”的研究为例(见表)。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篇(6)

1.检查对象:所有在教学岗位的教师。

2.检查次数: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各一次,学期期末综合评定。

3.检查内容:《校本研训活动记录册》规定内容,即“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命题育人”、“研修记录”。

4.评比等级:期中和期末分别评出A、B、C三个等级。

5.结果运用:结合期中和期末两次检查,综合评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等次,对优秀等次将予以奖励。

二、检查方案

(一)期中校本培训检查评定标准

1、以听课评课和研修记录为重点。

2、评定标准

A等级:

(1)听课评课:5节以上(包含5节),表头信息填写完整清晰,有过程记录、过程评价、板书设计总结评价,缺项降级;

(2)研修记录:满2500字(4页),包括研修活动记录和教学笔记,缺项降级。

B等级:

(1)听课评课: 3—4节课,表头信息填写完整清晰,有过程记录、过程评价、板书设计总结评价,缺项降级;

(2)研修记录:1500字以上(2—3页),包括研修活动记录和教学笔记,缺项降级。

C等级

(1)听课评课: 2节课以下,包括听课记录和评价意见,必须有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

(2)研修记录:1500字以下,包括研修活动记录和教学笔记。

(二)期末校本培训检查评定标准

1、检查项目:全面检查《校本研训活动记录册》规定内容,即“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命题育人”、“研修记录”。

2、评定标准:

A等级:过程研训中含四个项目(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命题育人、研修记录)完整规范。

①备课上课:包括开课通知、教学设计、评价意见和自我诊断,要求每项必须完整、不能缺项,缺项降级;

②听课评课:在10节以上(包含10节),表头信息填写完整清晰,有过程记录、过程评价、板书设计总结评价,缺项降级;

③命题育人:“命题”,要求有试卷材料和试卷分析;“育人”,要有个案研究和心理辅导,缺项降级;

④研修记录:要求满5000字(8页),包括研修活动记录和教学笔记,要求读书笔记、活动记录、反思笔记、学习心得齐全等,缺项降级。

B等级:

①过程研训项目完整,听课达到10节;

②过程研训中四个项目基本齐备但不够完善。

C等级

①听课达到10节;

②四个项目缺一项以上;

③记录明显不符合研训内容、记录过简、或者空白的。

(三)期末综合评定标准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篇(7)

(一)记录内容广泛,种类多

从《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出版社的教材内容中很容易看出,小学科学课中的记录种类繁多,涉及面广,的确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凤仙花、蚕宝宝”饲养过程中动植物的成长记录;“100毫升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实验记录;“观测云、温度、风向等”的信息收集记录以及其他的测量记录、调查记录、统计记录等等。学生要想完成这些探究记录,必须需要一定的探究能力,包括:实验设计与操作、实验观察、统计分析、调查、测量等。

(二)科学记录随意无序,不受重视

科学记录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没有收到相应的重视,科学记录只是张“纸”,涂涂画画都很随意。在我们听课的时候,常会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在记录时并没有按记录单的要求记;有的小组在记录时间花得很少;有的小组记录的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一致;更有甚者的面对记录单不知道该填什么。学生不能正确填写记录,导致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只有寥寥数语,汇报缺乏支撑。而且,很少有老师会对学生的科学记录做一些实质性的评价,只是上台汇报的个别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成果而已。显然,这样的教育违背了科学教育的宗旨。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科学课堂上探究活动中,小组内成员都是经过分工合作的,记录员是负责记录实验结果的,大多数同学将这一任务推给记录员一人,导致他们只参与实验过程,不理会实验的记录。我们不难发现,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性特别高,一到记录时便推三挡四,漠视记录,懒于动笔,对待科学问题上容易轻信其他学生,记录员记错、记漏也得不到及时纠正。其实,学生科学态度的不端正也是造成记录参与度不够的原因之一。

(四)探究记录价值难以体现

在一些课堂,记录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孩子们在本堂课所谓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仅仅局限于孩子们汇报时的一刹那,在上完课后,就出现了“遗忘在课桌上的记录纸”,有的甚至进入了垃圾桶,于是记录信息就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整理及再利用,无法让记录成为我们学生和教师资料的积累,也就无法真正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我们不能否认学生在实验或观察这些具体活动中,在记录的那一刻,他们甚至产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教师如不想办法帮助学生保留,这些火花有可能像流星,一闪即逝。记录的价值就在于教师是否能将学生的科学记录转化成他们的思维内化的过程,即明确发现实验的现象。

(五)科学记录缺乏评价

长期以来,考试一直是学科评价的主要手段,但随着新课程实施,学科教学目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现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单一的考试发展到多元评价。在科学课堂上,老师往往只重视科学信息是否记录了,并没有对信息的价值进行有效评价,或者对学生的科学记录过程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这样教师就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记录水平,最终不能使评价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且评价方式太单一,应倡多人参与,可以是学生组内自评,互评,还可以通过家长参与记录评价,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要求保持一致。

以上几点问题凸显了现阶段很多教师对科学记录的价值不明了这一问题。记录的价值在哪里?这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应该理清的问题。“记录”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清晰地体现着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成长足迹。因此,科学记录的独特价值不在于展示,而在于意义生成。也就是说,记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呈现某些信息,也不是为了归档供日后查阅,而是为了解释性理解,为了提出新的问题。它是实现师生共享共创、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引导学生自主科学记录的思考和建议

(一)“科学记录”,记录什么?

基于这样的任务,我认为科学记录本应该记录以下方面的内容:

1、知识点与科学概念。将一节课中的主要实验探究结论记录在相应的记录本中;或将本节的科学概念稍做记录,得以巩固。

2、探究实验中的原始数据。要求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验时,要真实地把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和发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记录可以是李彪、绘画、表格、图片、统计图等。

3、课外科学知识的摘抄等。一些课外延伸探究活动的记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和趣闻,一些平时脑子里闪过的一些问题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学生爱科学,必定喜欢读科学类的丛书,可以从书丛中记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二)指导记录技巧,让记录具有实效

另外,教师对“记录”价值的真正理解及实现,不完全是一个认识问题,还有待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体验和认同。因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记录:

1、及时记录。实验结论必须根据学生自己在研究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结果作出。论证中引用的文献资料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结论的直接依据,学生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的看法,但这些看法也必须严格以自己的实验结果为依据,绝对不容许撇开科学实验结果,泛泛而谈,这不仅没有任何科学上的意义,也是与科学实验客观性背道而驰的。当然,如果学生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或者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这是完全适宜的,也是应该鼓励的。

2、追求真实,快乐记录。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对表面事物和感官现象做出反应,它是瞬间的和无意思的行为。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实验材料的吸引力远远地大于教师。所以,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引导孩子进行探究过程的同时,还要快乐记录,不要让科学记录成为他们的负担,继而草草了事,应该激发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使研究记录成为探究活动的必要环节,表达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使孩子的探究是有价值的行为。

3、勤于记录,给及评价。首先,孩子要做到每课有记录,教师每课必查。学生还要拥有自己连续使用的记录本。可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如绘画、文字、图片、表格日志等,来记录自己科学探究中发现的最原始的数据,勤记录,多记录。其次,还可以通过课后展示,学期评比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拥有自信心,有成功的体验。

(三)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态度

由于小学生刚刚开始参与科学实验活动,开始科学记录,各种设计上的和操作记录上的错误在所难免,有些科学记录往往违背了一些基本的生活与科学常识。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要鼓励他们仔细分析整个实验过程,从中找出原因,吸取教训,得出正确的科学记录。在进行科学实验记录同时,还要求学生以科学家严谨、仔细、客观、坚韧、刻苦的精神为榜样,防止任何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主观武断或虎头蛇尾的工作态度。

(四)教师应将科学记录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当学生做到了“每课必录”后,教师可以做出一定的“回应”。

首先,通过对记录的解读,客观的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如:他们的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是否正确,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是否尊重事实等。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记录”的认真解读,不仅是对学生为了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

其次,平时课堂上可以充分交流记录。交流记录可以让同学们互相了解对方的探究过程及方法、分享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它比学生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自发交流分享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是因为让记录成果在集体面前展示、交流分享,需要学生把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图画形式,再在交流汇报中反馈成日头语言,它要求学生言起来有序、有据、有理,思维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需处理得更加完善。

最后还可以珍藏记录。这种珍藏或者是以学生自己带回家的方式,或者是在教室里的某个区域开设专门的陈列区的方式,或者是档案袋的方式等。这些对待学生劳动成果的方式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记录成长轨迹的较好方式。

三、科学记录的收获与反思

因此,我对学生的科学记录要求是严格的。通过几个学期的应用,收获颇多: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他们的科学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篇(8)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素质教育基本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全省实际,陕西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标志着陕西中考重大改革开始步入实施阶段。文件明确,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开始,陕西全面实施《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2015年和2016年秋季入学的初中学生,延续实行原有的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方案。中考新政从考试科目、考试形式、考试时间、阅卷方式、成绩呈现、成绩应用等方面,都有新变化。师生家长们快快围观过来,小厅带你一起来看看你可能关心的主要内容。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素质教育基本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全省实际,陕西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标志着陕西中考重大改革开始步入实施阶段。

文件明确,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开始,陕西全面实施《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2015年和2016年秋季入学的初中学生,延续实行原有的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方案。中考新政从考试科目、考试形式、考试时间、阅卷方式、成绩呈现、成绩应用等方面,都有新变化。师生家长们快快围观过来,小厅带你一起来看看你可能关心的主要内容。

考试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定的全部科目,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13科。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地方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考试方式

2019年全省九年级学生参加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笔试科目安排如下:

考试成绩呈现方式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笔试科目的成绩采用试卷原始得分登记,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体育与健康考试现场给出成绩,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所有操作考试科目现场给出成绩,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音乐、美术考试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

等级呈现方式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具体等级划分标准、分数与等级转换办法和等级划分比例确定等由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考试成绩应用

1.义务教育初中学生毕业证书发放的基本依据。对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成绩合格的学生,由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毕业证书;对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存在学科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证书。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学科成绩不合格者,可以申请参加下一年该学科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后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毕业证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得复读。

2.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每个学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成绩合格,方具有当年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基本资格。所有非应届学生参加同一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次数不超过两次。参加两次学业水平考试,以当年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基本依据。

3.初中学科教学质量监测的重要依据。

初中生素质评价将录入档案作为中考招生参考依据为引导全省初中学校树立正确育人观念,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评价制度改革,结合陕西实际,省教育厅日前印发了《陕西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明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录入档案,作为中考招生参考依据。

为引导全省初中学校树立正确育人观念,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评价制度改革,结合陕西实际,省教育厅日前印发了《陕西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明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录入档案,作为中考招生参考依据。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1. 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学生道德认知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包括理想信念、行为习惯、遵纪守法、勇于担当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记录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志愿服务或公益劳动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2. 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以及学以致用情况。重点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各学科的学习态度、学科优势、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地方课程、研究性学习经历和表现情况。

3. 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重点记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参加体育运动的经历及表现水平、体育运动特长、参加日常体育锻炼的情况。

4. 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记录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的表现及参加艺术活动取得的成绩、具有的特长等。

5. 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中的情况,包括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事训练、研学旅行、参观体验与社会调查、科学探究、创造发明等。重点记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成果、调查报告等。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

为充分体现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主体性、激励性、发展性、过程性原则,陕西采用“客观记录+写实记述+材料佐证”的方式,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生自我记述、教师综合描述、相关事实材料清单等八个方面进行记录,并以《陕西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客观呈现,为高中招生提供参考资料。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程序

1. 写实记录。各初中学校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制度,研制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成长记录袋。

2. 民主评定。学校要采取过程记录、测评结合、民主评议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等五个发展维度,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议相结合进行评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评中学会评价分析和交流、合作与分享等,了解自我,明确发展努力的方向。

3. 公示审核。除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外,用于录入档案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于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

4. 信息录入。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事实材料、活动记录、学生自我记述、教师综合描述等内容,在公示无异议后,由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和有关教师审定后签字确认,再由所在学校统一录入陕西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生成的电子档案。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篇(9)

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数学过程的推演,担心在启发学生们开展课堂研讨时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是一种片面的学习方式,其实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是在错误的基础上前进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如何善待错误。

一、概念不清,急于求成

有的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概念没有正确理解和把握。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身边的实物或模型为例,让学生们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建立数学概念。比如在教学“平行线”时,我们可让大家根据轨道、尺子的两条边线等实例归纳出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就是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如果概念不清,比如忽略了“同一平面内”,那么这个概念就不成立。

二、思维局限,畏缩不前

甫学初中数学,同学们对以前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特定思维会容易使其产生解题错误。譬如,小学数学中得出的结论都是在没有引进负数概念的情况下才成立的。这时的思维定势是两数之和大于等于其中一个加数,即a+b≥a,但是初中数学引进了负数,就必然出现了a+b

三、结构相似,知识互扰

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化,我们会接触一些概念、结构或者数学过程相似的数学知识,如果我们不加以科学引导,学生会出现概念混淆。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时常因受到方程或者等式性质的干扰而犯错误。只要我们积极引导,把不等式的相关内容与等式和方程的相似内容进行比较和区分,让学生们掌握它们的异同,有利于学生们建立知识网络,全面掌握数学知识。

四、“数”形转化,缺乏适应

初中数学教学重心由以“数”为主要学习内容逐渐转变成以“形”为主要研究对象,鉴于此,数学教师要努力探索出一条科学而又易于接受的“数”和“形”的转化途径,消除学生们心中的困惑,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以直角坐标系来将复杂或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恍然大悟,找到解题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同学们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必须筛选出值得探究的错误总结成一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让“错误”作为我们成功的基石。

小班“做中学”活动的实践思考

金吉娣

摘要:“做中学”是一种主动式的教育思想,是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幼儿不断主动学习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小班幼儿;“做中学”;实践思考

“做中学”是一种主动式的教育思想,是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动手动脑,自己观察、提问、设想、操作和研究来发现规律、获得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但只要把握好“做中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来进行,在小班进行“做中学”活动是可行的,它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更多的是能动的——猜想、观察、记录、表达等。

一、激励幼儿大胆猜想

在“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幼儿进行问题设想,每个幼儿都有几分钟的猜想和假设时间,鼓励幼儿大胆地猜想非常重要。小班的孩子容易依赖于一种标准化的确定性的东西,期待着从别人眼中找答案,会受他人思维的影响。如果老师在活动中不鼓励不引导,不采取开放式的提问,久而久之,孩子就只会照着做、跟着做,而不会自己想着做,逐渐丧失自己的个性。

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产生多种想法,萌发创造意识,在“做中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科学观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我在引导小班幼儿观察时,不局限于一般的观察,即不只观察研究对象本身,我还引导幼儿在观察时注意观察对象与周围的关系,并维持一定时间的兴趣。例如:在带领孩子去给鸭子喂食时,我除了引导孩子观察鸭子喜欢吃什么,还引导孩子观察鸭子吃食的样子以及鸭子生活的环境,让孩子渐渐地学会关注周围的一切。孩子们开始对鸭子进行评论:小鸭身上好脏啊;小鸭住的地方好臭啊;小鸭吃东西的时候是用嘴巴去啄的……

三、指导幼儿认真记录

“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索、科学发现的乐趣,记录信息为重要环节,形成的实验记录既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也是幼儿成长的真实记录,在幼儿园里多以画图、表格、数字等方式进行。由此我从科学启发幼儿愿意记录、乐意记录出发,尝试、摸索出一些做法:

1 与幼儿一起讨论,记录方法力求简单

幼儿的学习、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通过自身的活动作用于客体,幼儿在心理上是主动的,依照自己的方式通过活动来建构科学知识,小班的幼儿则需通过教师引导。我又继续引导:“那开心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幼儿提出了许多建议:笑、拍拍手、跺跺脚等等,我紧接着又引导:“那我们可以画一个什么图案表示开心呢?”幼儿又提出了许多建议:画手、画五角星等,但由于小班幼儿受绘画水平的限制,最后我们共同确立用笑脸来表示鸭子喜欢吃的食物,用哭脸来表示不喜欢吃的食物。

2 灵活变通,萌发幼儿记录科学信息的意识

科学记录并非对记录技能提出高的要求,而在于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幼儿记录,目的是萌发小班幼儿记录科学信息的意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真正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小班幼儿容易受兴趣支配,往往会专注于有趣的科学游戏中。对此,我在巡视中不是一味地督促记录速度,而是根据各个活动的特点,多方位引导幼儿去观察、感知、体验。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篇(10)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04-03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6月至9月,笔者选取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达县、宣汉等地区的21所民办幼儿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自编调查问卷“达州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状况问卷”230份,回收224份,有效回收率为97.39%。通过前期研究发现:达州市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新手型教师偏多、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存在着严重缺陷、教师具有较强教学反思意识但教学反思能力不强等问题。民办幼儿园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特殊性,如大多数被调查幼儿园都是实行的“一教一保”制。教师和保育员两个人承担一日活动的全部保教工作,较少有休息和学习时间,工作量较大;相较于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教师的职称评定、培训机会较少。结合研究结果和实际情况来看,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势在必行,需要通过各种职后培训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另外,学前教育研究者应该关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途径,以及怎样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幼儿教师真正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育理论知识的获得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把教育知识和观念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智慧。而行动研究恰好能将教师的知识和教学实践完美结合,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前,关于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较少,主要从教师的观察能力、实践智慧等维度探讨行动研究前后教师能力发生的变化,对今后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有一定启示。蒲月娟通过对40名来自不同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游戏观察记录的分析和访谈,发现幼儿教师角色游戏观察中存在观察意识弱、观察随意性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榜样激励法、参与式培训、世界咖啡馆分享法、案例对比法、手册推进法等方法,帮助幼儿教师有计划地在反复观察实践中养成观察的习惯,获得观察的方法,从而提高幼儿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观察能力。对于教学反思的界定和结构,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申继亮认为,教学反思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监控:二是指教师对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加以自我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吴卫东认为,教学反思能力主要由自我监控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两大部分构成。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达州市民办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意识较强,但教学反思能力不足。因此,应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被试

以达州市小红帽幼儿园6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展行动研究。

2.研究程序

首先,通过被试已有的反思日记和问卷调查结果,了解其教学反思能力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可能的原因。其次,对现有问题提出行动研究方案,引入专家讲座,明白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对比法,以反思日记的记录和分享作为载体.反复训练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教学过程及结果反思的能力,并制定反思能力提升机会,让教师进行反复实践和调整。一方面,训练她们反思日记记录的框架,包括讨论反思日记记录的原因、记录事件的选择、分析的几个层次、改进的措施。另一方面,引入优质课观摩,让两位教师同时对其他教师的某一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等进行观察并写下反思日记,比较即时记录与回忆记录、授课者和听课者在教学反思中的差异,帮助幼儿教师找到自身的原因,提高教学反思的水平。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停留在有语境的表面内容。缺乏自我觉察和深刻分析的交叉

对16位教师的16篇日常教学反思日记进行分析。主要借鉴Joplin.L等人提出的“2×2表:日记陈述一反思层次”,以日记陈述作为横轴(包括内容和过程),反思层次作为纵轴(包括表面反思和分析反思),把教学反思分为4个象限:A象限(表面内容,没有情绪语境)、B象限(表面内容,包括情绪语境)、C象限(对内容的复杂理解)、D象限(自我觉察和深刻分析的交叉),见表1。

对16位幼儿教师反思日记记录的层次进行分析,87.5%的教师都存在着记录停留在表面内容,缺乏深层次的反思和分析的现象,这可能与大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教龄分布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前期调查发现,民办幼儿园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的仅占47.8%,毕业于学前教育R档挠锥教师还不到教师总数的一半,而其他的专业所占比例多达52.2%,这影响了教师在职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获得。另外,民办幼儿园中,新手型教师居多,他们的职业发展尚处于经验累积阶段,而教学反思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践才能形成。

2.反思日记的结构上.缺乏操作性强的改进措施

16篇反思日记中有9篇提出了改进措施,主要有教学语言的儿童化、教学设计的修改、关注幼儿的个别化需要等,其分布频率见表2。

在16位幼儿教师的反思日记中。仍有43.75%的教师的反思日记在结构上缺乏改进措施这一环节,存在着结构上的缺陷。虽然反思日记写作没有统一的规范结构,但笔者认为,从反思的层次上看,应该有原因的分析,以及改进措施的提出。

在有改进措施的9篇反思日记中,有的出现了教师所预设的反思措施名称,但是对于“具体的做法”提及甚少。例如,一位教师提到“讲故事的时候表情和动作很丰富”,这个点的反思只是笼统的描述,就像生活中我们要求孩子“要做个好孩子”一样,对于好孩子应该有哪些行为却没有具体标准。从这点看,也体现出教师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的专业培训有所更新,但却没有操作性强的实施步骤,往往使反思的效果落不到实处,停留在表面上。

3.幼儿教师即时记录与回忆记录的差异分析

选择两位教师,对同一个教学活动“野猫的城市”进行观摩,教师1在活动过程中边观察、边记录并完成反思日记,教师2在活动结束之后。对活动进行反思并撰写反思日记,探讨反思日记的记录时机对反思效果的影响。

案例1:不同时机教师的反思

教师1:即时记录

“这位教师出示封面中的野猫,提问画面中有谁?可能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孩子们大多数说出了答案――野猫。有的孩子说野猫想找小朋友玩,有的说野猫在树林里散步……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在第二部分讲述故事的时候,让孩子用动作表示城市的美,很形象生动……第四部分,幼儿介绍自己的城市时,一个孩子说自己的城市很美丽,有的说自己的城市有很多垃圾箱,有的说自己的城市有凤凰山……应该让孩子两个一组,互相介绍,这样就能让大多数孩子有机会说话。”

教师2:回忆记录

“活动开始时,老师采用了图片导人的方式,这种方式很普通,但是孩子们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图片上。老师的语言很生动,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最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回忆故事的内容。我认为这位老师的优点是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很多。”

这两位教师针对同一活动的反思记录,应该说体现了记录时机存在的差异,教师1(即时记录)能更多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幼儿的行为反应甚至是幼儿差异性的回答进行思考,并延伸出一些孩子想象力相关的分析。当然,这位老师可以进一步分析是哪些行为促成了幼儿有想象力的回答,以及教师提问的开放性、教师提问时鼓励的语气、教师给予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对幼儿回答的肯定等,通过这些分析.对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行为的专业化有更大的帮助。

教师2(回忆记录)则是概览性的记录,像记日记一样概述教师的教学过程,分析其优缺点,细节性的描述和反思较少,可能会丧失对一个教学活动价值的挖掘和反思。回忆记录会受到记忆力的影响。容易遗漏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4.授课者与听课者反思日记的差异分析

选择两位老师,教师1是授课者,组织教学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教师2是听课者,对教师1的活动进行观摩和评价,探讨授课和听课两种角色的教学反思特点和角色对反思效果产生的影响。

案例2:不同角色教师的反思

教师1:授课者的反思

“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开始听得很认真,但坚持不了多久就开始东张西望了。他们很喜欢故事中的斑马,但是不明白为什么河马说城市是一个很痒的地方。”

教师2:听课者的反思

“这位老师的语言很有亲和力,孩子们很专注:讲故事的时候表情和动作很丰富,我喜欢她的这种方式,我要向她学习。”

以上两位老师,针对同一活动的教学,站在授课者和听课者的角度进行反思,从反思的文字进行分析,有情境的分析,如故事讲述的方式、幼儿的兴趣点、教师的语言等。但是,两位老师的关注点有很大的不同,教师1(授课者)更关注幼儿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因为这是影响评课者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位教师对于幼儿注意力分散原因的分析,以及根据这些原因怎样调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位置安排等缺乏深刻分析,教学反思仍然停留在表面。

上一篇: 电子邮件营销论文 下一篇: 血液透析护士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