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5 15:03:52

戏剧教育

戏剧教育篇(1)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1-0025-07

研究者从2007年开始与N市Y幼儿园合作,在园内个别班级进行戏剧教育的实践探索。期间也曾对该园全体教师进行过戏剧教育方面的培训,组织过戏剧工作坊活动。经过5年的探索,2012年,Y幼儿园决定在全园实施戏剧教育。在这种背景下,缺乏或鲜有戏剧教育教学经验的新手教师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我们知道,在幼儿师范教育的艺术课程设置中,通常会设有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课程,但戏剧教育很难保证会被列入其中。也就是说,在职前教育中,师范教育阶段较少接受到戏剧教育方面培养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初入职教师在这方面的“先天性缺失”。这种“先天性缺失”只能靠“后天”,即入职后的学习与实践来弥补。据研究者了解,教师入职后所接受的有关戏剧教育方面的培训是断断续续的,也就是说,“后天的弥补”面临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顿局面。在这种“先天”和“后天”都不足的条件下,新手教师们最初实施戏剧教育时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为此,研究者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究:新手教师是怎么看待戏剧教育的?她们的看法在实施戏剧教育一个阶段后是否会有变化,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她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有没有得到解决,怎么解决的?期间,她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研究者以幼儿园新手教师为研究对象,旨在“探寻关于她们的真实境遇,以及她们是怎样做、怎样说、怎样想的”,深入了解她们在实施戏剧教育时所遭遇的困难以及她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力图还原真实的戏剧教育实施现场,以期为后继的培训乃至研究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运用文献法,即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有关幼儿园戏剧教育、新手教师及叙事研究方面的文献,根据研究需要加以利用。研究者运用访谈法对三位教师进行活动后的即时访谈以及月末、学期末的总结性访谈,平时则开展随机的非正式访谈;运用观察法观察三位教师组织的戏剧教育活动,并在征得她们同意的情况下,对活动过程进行录像。

研究者主要采用叙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所谓故事的形式,即所叙之事具有情境性、时间性、主观性等特点。叙事研究关注的是在一定的场景和时间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主人公是如何思考、应对、感受、理解这些事情的。

(三)研究对象与工具

研究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在Y幼儿园选取了三名新手教师为研究对象,分别记为梅老师(大班)、兰老师(中班)、芳老师(小班)。

研究中使用到的工具包括纸、笔、录音笔、用以拍摄戏剧工作坊活动或戏剧主题活动过程的摄像机、用以记录关键或典型场景的照相机。

(四)概念界定

1.新手教师

本研究中的新手教师特指那些在设计、组织实施戏剧教育活动方面没有经验或只有较少经验的,尚不能适应或胜任戏剧教育工作的教师,所以不受教龄所限。

2.幼儿园戏剧教育

幼儿园戏剧教育是指在充分激发幼儿戏剧创作兴趣的前提下,为培养幼儿乐于并善于用戏剧语言(符号)表达自我、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由师幼共同建构的一种审美教育。

3.戏剧工作坊

戏剧工作坊是指幼儿围绕某一集体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戏剧化的肢体动作和语言表现这个主题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通常是一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有意义学习。戏剧工作坊的本质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实践模式。

二、研究过程

研究者为三位教师建立了独立的资料夹,将每次收集来的资料加以归档或转录,通过记流水账的方法记录当天观察、访谈以及反思的情况。

随后,研究者对资料进行编码。以兰老师为例,“兰老师”代表活动的实施者,c代表全体或大部分幼儿,B1代表活动中的某个男孩;G1代表活动中的某个女孩,2012年2月28日对兰老师的访谈记为“兰老师访谈2012-2-28”。

将资料转换为编码后,研究者“悬置”自己的观点,反复阅读原始资料,从中找出相似或相近的主题,并对其进行重组。为尽可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研究者会反复听访谈录音,经过阅读和思考逐渐明晰故事线索,即活动时间、实施流程及三位教师遇到的困难等。

三、研究结果

研究者首先了解了三位教师在编写、实施戏剧工作坊方案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困惑以及对戏剧工作坊的认识等。

(一)七嘴八舌说戏——初识戏剧教育

1.“就是表演童话剧”

梅、兰、芳三位老师都是在入职后才听说“戏剧教育”这一概念的。她们认为戏剧教育就是让幼儿表演童话剧或舞台剧,特别强调“表演”和“舞台呈现”。的确,人们对戏剧通常有着某种刻板印象,“以为‘戏剧’就是粉墨登场的舞台表演。尤其当‘戏剧’碰上‘儿童’时,常常被局限为‘儿童娱乐成人’或‘成人娱乐儿童’的表演节目”。因此,对于初次听说戏剧教育的教师来说,认为戏剧教育就是让幼儿表演童话剧、舞台剧等,也无可厚非。

2.“不一定非要排出个什么剧”

经过专家培训(主要通过戏剧工作坊培训)并多次参与戏剧工作坊活动之后,三位教师对戏剧教育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在她们看来,戏剧教育“不一定非要排出个什么剧”,而是“让幼儿在戏剧创作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肢体动作和语言去创造、想象、表现”。此外,她们觉得“戏剧活动也是一种‘玩’,幼儿不需要很正式地坐在那里呆呆板板地听课”。梅老师说:“平常的教育活动目标比较多一些,而戏剧活动让幼儿玩的感觉更多些。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会觉得‘我今天是来上课的’,整个活动就像游戏一样,就是在玩。”

的确,与她们所说的“呆呆板板地听课”相比,戏剧工作坊那种开放、自由、宽松的氛围无疑更让参与者感觉是在玩,在游戏。戏剧活动注重每个人的参与,这也大大不同于比较呆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三位教师回忆参加专家组织的戏剧工作坊时的情景时,依然记得当时很开心的感受,但戏剧活动留给她们的“就是在玩”“不觉得像上课”的印象,在后来的活动实施过程中却成了她们一个难以解开的“结”。

3.“要有矛盾冲突”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难以被划归为某一领域的活动,因为它有时像音乐活动,有时像语言活动,有时像社会活动甚至体育活动。戏剧活动的统整性很强,对各个领域的课程内容都有涉及。

梅老师很好地抓住了戏剧活动区别于其他领域课程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有“矛盾冲突”,即“戏剧特色”要明显。的确,冲突是戏剧的本质,“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根据三位教师的叙述,我们提炼出几个她们对戏剧活动特征理解的关键词:玩,不像上课,要有矛盾冲突。

(二)万事开头难——绞尽脑汁编戏

在戏剧教育活动起步阶段,可供教师参考的教材或资料甚少。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园方制订的戏剧教育活动方案自己去“编教案”,这让新手教师颇为犯难。

1.“点子从哪里来”

什么样的素材适合改编成戏剧活动方案且符合幼儿的需要?作为新手,她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准备。

我们能够想到的就是绘本,就是绘本内容中跟戏剧相关的那部分,但这样的内容比较少。(芳老师访谈2012-02-28)

适合小班幼儿,且小班幼儿能充分表现的素材比较难选择。它不能过于复杂,也不能有过多的情节。要让幼儿容易表现出来,需是幼儿熟悉的内容,他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就难以表现或表演出来。(芳老师访谈2012-5-11)

由此可见,对新手教师来说,选择适宜的素材的确是件“很头疼”的事情,因为素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活动的实施效果。梅老师说:“素材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好的剧本,或者有好的内容,才能吸引幼儿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出于对幼儿经验连贯性的考虑,幼儿园的戏剧教研组还要求戏剧工作坊的内容最好出自当月的教学主题。对于这一要求老师们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戏剧教研组)要求我们将主题教学内容延伸到戏剧活动中来。这样的戏剧活动的确比较贴近幼儿的生活。用他们身边的事来引发他们的戏剧兴趣,我觉得比较好。比如我们有一些主题活动会让幼儿听故事,故事里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像《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延伸到戏剧活动中来。(梅老师访谈2012-2-28)

根据主题教学的内容来找戏剧素材,其实也有局限。有些故事虽然很好听,但就是没办法把它用到戏剧活动中来。局限在主题教学内容里面找戏剧素材,我很难找出既有冲突点,又有趣味性,并适合幼儿表现的内容,这是一个问题。另外像××的教材你知道吧,实在是太没有意思、太无聊了,不能吸引孩子,没啥教育意义。(兰老师访谈2012-3-30)

可见,Y幼儿园戏剧教研组的这一要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也许较切合幼儿的经验,便于幼儿理解戏剧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似乎又“难为”了教师。因为对她们来说,戏剧教育本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她们对戏剧工作坊的方案“看的比较少,接触的比较少”,因而在编写,尤其是选材方面本就有一定的困难。戏剧教研组把戏剧活动的素材来源框在当月的教学主题范围内,就难免会发生像兰老师那样的困惑,“有一些主题内容没办法用到戏剧活动中来”,如果教材提供的教学主题又“没意思”“无聊”“不够吸引孩子”,那么教师在接下来设计戏剧冲突时就会难上加难。

2.“冲突很难设计”

所谓设计戏剧冲突,就是在戏剧活动中为幼儿设置认知或情感上的障碍,制造困难,以激发幼儿的思考。素材决定了戏剧冲突设计的难易程度以及合理程度。以芳老师设计的《铁皮人,加油!》为例,活动方案以《绿野仙踪》为蓝本,芳老师巧妙设计了一个铁皮人生锈后不能动弹了的戏剧冲突,让小班幼儿思考如何帮助铁皮人。这样的戏剧冲突虽是有意为之,但也并非故意刁难。

要设计出“合情合理”、合乎情节发展,且符合幼儿理解能力的戏剧冲突,并非易事。兰老师第一次设计的戏剧工作坊方案《小种子旅行记》中就没有冲突点。这一方案来源于她们班上的教学主题“小花草大世界”。当时的教学主题是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种子是如何散播的,于是兰老师决定在种子上做些“文章”。她选择了可以在空中飞舞的蒲公英种子,将戏剧活动定名为“小种子旅行记”,但关于在小种子的“旅行”故事里设置什么样的戏剧冲突比较合适,兰老师很苦恼。

设置一个什么样的冲突点会比较好玩,或者让人意想不到呢,我想了很长时间,也问了很多人,都没有想出合适的点子。(兰老师访谈2012-3-30)

研究者和兰老师就如何在活动方案中设置好的冲突点讨论过一次,发现问题出在选材。一方面,蒲公英种子较小,还要表现出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幼儿很难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个情景。另一方面,事实上幼儿包括兰老师对蒲公英都不甚了解。兰老师考虑过换成其他种子,但她马上又自我否定了,因为“说来说去还是种子,小小的种子还是不太好表现”。这时候她意识到“被这个故事局限死了”,因而导致了后续活动设计和开展的困难。

3.“教学策略怎么选”

有了好的素材,设计出了好的戏剧冲突,并不意味着方案完美了。戏剧工作坊包括热身、角色塑造、情节创作以及分享与交流四个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应采用什么样的戏剧教学策略将它们衔接起来,这是三位教师不太想得明白的地方。所谓戏剧教学策略,是指在戏剧活动过程中教师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教师被要求事先写下对应于每个环节的戏剧教学策略。对此,新手教师比较困惑,不知道某个环节应该用什么样的策略比较好。

(三)四面楚歌——身临“戏”境演戏

三位教师在戏剧工作坊现场还遇到如下问题或困难,研究者对她们的遭遇进行白描如下。

1.“不知道是该坐还是该站”

Y幼儿园的戏剧表演室(戏剧工作坊开展的场所)是一个50平米左右的空房间,没有桌椅,只有一个环形台阶。兰老师第一次组织戏剧活动时,很不适应,“不知道是该坐还是该站”。兰老师说:“平时我们组织活动都是让幼儿用桌椅围坐成半圆形的,不坐成半圆形我就不知道该怎么组织活动了。”由于没有明确的空间布局,幼儿“就开始跑啊跑”,兰老师只好追着他们,但很难把他们聚集到一起。有戏剧教育研究者指出:“在新学期开始就定好空间使用方式是一个好主意,这样,参与活动的团体成员可以清楚知道空间已经被界定……‘空间界定’概念应被接受,否则戏剧活动将无法顺利进行。”

2.“很难控制”

空间的改变让初次进入戏剧工作坊的教师无所适从,给教师的活动秩序管理带来了挑战。习惯了“秧田式”空间布局的教师在进入“空旷”的戏剧工作坊后,首先有一种对空间的不适应感,另外这种活动组织形式对习惯了传统活动秩序管理方式的教师也是一种挑战。梅老师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我们平时组织活动就要求幼儿小手放放好,小脚并并拢。幼儿基本上不会‘离开位置’,他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不怎么动的,老实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最多是举手发言。戏剧工作坊就不一样了,它是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开展的,它要求幼儿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就是需要幼儿动。所以活动纪律方面我觉得不是很好把握。”

幼儿在工作坊来回地跑,兴奋地大喊大叫,让教师感觉“很乱”,甚至难以容忍。但教师又认识到戏剧活动是“很活的”,过多的控制会束缚他们的创造和表现。规则与自由、控制与放任之间的度新手教师觉得较难把握。

3.“幼儿不入戏怎么办”

戏剧工作坊相对灵活的活动组织形式和宽松民主、自由的氛围可能会导致部分幼儿游离于戏剧活动之外,“自娱自乐”,难以“入戏”。

幼儿不入戏的时候,我该采取什么策略让他投入到戏剧活动当中来,按照我的设想走下去呢?有些幼儿他根本就是“你讲你的,他玩他的”,而且他还玩得很开心。(芳老师访谈2012-5-17)

幼儿这种“自由自在”的现象,对新手教师来说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这一方面有戏剧教学策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活动秩序管理的问题。很多戏剧教育研究者也讨论过对“游离的幼儿”和“破坏纪律的幼儿”的处理方法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先暂停戏剧活动,直至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对于违反活动规则的幼儿则督促其改正,帮助其重回戏剧活动中来。

在此问题上芳老师采用了“平时上课的方法”——“忽略”。她说:“我不会因为某一个幼儿影响大家,浪费大家的时间的。”这也许是教学的无奈之举,因为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更注重活动环节的流畅性和完整性,或者说注重既定任务的完成。这同时也折射出新手教师在戏剧活动规则制定和教学策略运用方面的力不从心。

4.“分身乏术”

在戏剧活动中,教师通常要身兼数职,穿梭于“戏里戏外”,三位教师都觉得自己分身乏术,认为需要一个配班老师来配合她们。的确,在戏剧活动中,教师是个多面手,要担任导演(引导、激发幼儿表现)、演员(有时要入戏扮演角色以引导剧情发展)、编剧(活动中有很多即时生成的内容需要教师“现场直编”)、音响师、道具师(根据情节需要及时播放音乐、提供道具),还需要念旁白。我们可以通过梅老师组织的“大树之家”活动中的一个片段来看一看她在活动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梅老师把树洞图片粘贴到每棵大树(幼儿扮演)身上,转身去拿事先准备好的音乐播放器。播放了一段下雨的声音后,她对幼儿说:“哗啦啦,哗啦啦,下雨了,你们猜,这时候谁来了?”(梅老师扮演的是音响师、旁白者角色)幼儿回答:“不知道。”她又转身拿了一张奶牛的图片,贴在右手上,说:“哞哞哞,我是大奶牛,下雨了,我可以住在这里吗?”(梅老师入戏扮演奶牛)幼儿回答说:“可以。”梅老师接着说:“你们的家(指树洞)那么小,奶牛那么大能住进去吗?”(梅老师出戏,重回到教师角色)接下来,梅老师又分别扮演了小青蛙、小蚂蚁,向大树求助。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活动,戏剧活动要求教师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承担多重职责,这对于一般教师而言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任务。

(四)迷雾重重——置身“戏”外看戏

研究者记录了三位教师在开展戏剧工作坊过程中及之后的想法。从她们的表述中,我们可以一窥她们内心的纠结和彷徨。

1.“不要热身可以吗”

在开展了几次戏剧工作坊活动以后,兰老师觉得应该取消热身环节。她认为热身环节会让幼儿一开始就很兴奋而导致注意力分散,“应该直接进入正题——角色塑造,趁着他们还能够注意听你讲话。要不然接下来的活动反而不好组织”。兰老师对于热身活动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她认为“热身活动就要让气氛High起来”,其实热身活动并非只是让幼儿“身”“热”起来,更要让幼儿的想象力、注意力、兴趣等“热”起来。热身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如律动的形式,或让幼儿听听音乐。

热身活动一方面可以作为戏剧活动与之前进行的其他活动的有机衔接或过渡,让幼儿知道戏剧活动即将开始,要做好准备了:另一方面。适当的热身活动也是激发幼儿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时机。英国儿童戏剧教育家多萝西·海兹考特(Dorothy Heathcote)在描述戏剧活动的开启阶段时说:“我首先必须要引起他们的注意,如果他们注意我了,就可以获得他们的参与,然后我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去投入和关注,有他们的关注,他们就会入迷。”

2.“情节创作不就是解决问题吗”

我们在观察相关活动时发现,兰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只是用口头的方式提出问题,然后让幼儿用口头的方式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说出来,却并没有给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机会。情节创作环节成了“研讨会”“语言课”。兰老师认为只要能锻炼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定非要用动作来表现。

事实上,戏剧活动的情节创作不仅包括角色对话的创作,还包括动作、人物关系、场景、冲突解决及结局等的创作。兰老师说“情节创作不就是解决问题吗”,她的认识是片面的。从本质上讲,戏剧是用动作模仿人的行为的艺术,是“想法与行动的对话”。要让幼儿在“做中学”,在表演过程中体验角色的心理感受、情绪变化,即通过动作和言语的表现达到一种理性和感性的融合,这才是我们所说的“做戏剧”。

3.“非得按这个框架做吗”

从起初对戏剧工作坊感到新奇,到组织过几次活动之后产生种种困惑,三位新手教师开始质疑戏剧工作坊的内容及其活动框架了。

有时候觉得戏剧工作坊太无聊了,老是说同样的话,问同样的问题。讲同样的故事,表现同样的东西,你会渐渐没有激情的。(兰老师访谈2012-6-25)

组织了几次活动之后我觉得活动内容有些单调,我在想,能不能用一些新的方法和策略,融入其他元素,让戏剧活动变得更有声色一些。(梅老师访谈2012-6-26)

可以看出,三位教师在思考怎么让戏剧活动“更有声色一些”,换句话说,她们在求新求变。

兰老师还对戏剧工作坊的流程提出了质疑,她觉得这个“定死的网环节”会把教师“框死”,让她们失去创新激情。

活动环节一定要按照这四个步骤走吗?老这样的话,幼儿是否会觉得很无趣?非得按这个框架做吗?形式不能变化吗?(兰老师访谈2012-6-27)

从某种意义上说,兰老师的质疑有一定的道理。她还提出,可用类似瑞吉欧的方案教学来组织戏剧工作坊活动,认为这样幼儿的探索性更强;或者把“其他领域的内容”放到戏剧工作坊中来,“让其他领域的内容为戏剧活动服务”,例如,通过科学实验表现戏剧冲突,或在戏剧工作坊中加入一些神秘的、富有刺激性的内容,让“幼儿产生大的兴趣,获得更新鲜的感觉”。

4.“定规则会像上课”

在被问及是否考虑过制订一些戏剧活动的规则时,三位老师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她们都觉得定规则会像上课,不符合戏剧活动的特点。

戏剧活动中不能给幼儿定太多的规则。你不能让他坐在那里不动,或者不让他讲话。戏剧活动是很活的,很开放的。(梅老师访谈2012-4-13)

不能过多地去控制幼儿,否则会限制幼儿的活动。(芳老师访谈2012-5-17)

规定太多了,不就又像上课了吗?对不对?不能规定得太死板,太死板了就没有戏剧活动的感觉了。(兰老师访谈2012-9-19)

可以看出,三位教师都很不希望把戏剧活动“弄得像上课一样”,觉得“不能定太多的规则”。一方面,这说明三位教师已认可、接纳,甚至能自觉维护戏剧活动的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等特点了,所以不愿意(但也可能是不敢或不会)建立规则;另一方面,戏剧活动还是需要有规则支持的。在规则与自由之间,新手教师们彷徨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

四、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新手教师对戏剧教育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对戏剧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也不是非常明白。为此,我们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关于戏剧活动方案的设计

有教师说:“其实对于我们没有接触过戏剧教育的教师来说,设计比实施更难。”的确如此,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新手教师设计活动方案的难度确实很大。因此,幼儿园需要为新手教师提供成熟的活动方案让其先学着组织实施,并让有经验的教师到现场观摩、指导。待新手教师“有了感觉”“知道怎么回事”了之后,再逐渐安排她们承担方案设计的任务。戏剧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编剧”能力,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素材,例如,多看童话故事,多欣赏动漫影视作品等。教师还要多细心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经验,这样教师在设计戏剧活动方案时才可能会成竹在胸。

(二)关于戏剧活动空间的规划

很多活动秩序管理上产生的问题是因没有明确界定空间而造成的。因此,在新学期之初,尤其是第一次开展戏剧活动时,教师就要规划好活动空间,让幼儿明确自己的活动范围。人数较多时,教师可让幼儿围坐成圆圈,将中间的区域作为表演区;人数较少时,幼儿可围坐成小半圆,根据需要在表演区和讨论区活动。这样,幼儿可以明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及自己的职责。

在第一次戏剧活动开展前,教师有必要带幼儿先熟悉活动场地,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对空间安排事先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幼儿在活动时受新环境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三)关于戏剧活动的秩序管理

规则是戏剧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在制订戏剧活动规则时,教师可以运用团体讨论或协商的方式,让幼儿参与制订戏剧活动的规则,这样能增强幼儿对规则的认同感,从而促使幼儿主动遵守和维护规则。

对于戏剧活动中幼儿吵闹、秩序发生混乱等问题,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是幼儿投入戏剧活动的热情表现,还是与活动本身无关的吵闹。如果是后者,教师可以让其暂时退出戏剧活动,静坐片刻,直至其做好重新参与戏剧活动的准备为止。对于那些在戏剧活动时经常“不入戏”或不参与的幼儿,教师宜暂时允许其不参与,让他在一旁观看,直至其准备好再次投入到戏剧活动为止。

(四)关于戏剧活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常用的戏剧教学策略有角色扮演、教师出戏或入戏辅助等。

角色扮演可分为全班角色扮演和分组角色扮演。前者适合剧情单一或个别幼儿表演有困难的情况,后者则适用于让幼儿扮演多个角色的情况,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准备情况。教师出戏、入戏辅助是指教师根据需要自然地参与角色扮演,或以适宜的方式回到教师身份,来调整或结束教学。例如,戏剧冲突可以由教师入戏引发,教师在扮演角色时表现要夸张、个性突出,引导幼儿“明白自己所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不处在混淆不清的状态”。当幼儿经验不足导致表演困难或秩序混乱时,教师宜及时出戏,辅助其解决问题,以保证戏剧活动有序进行。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在出戏、入戏中不断转化,这也是戏剧活动的开放性所决定的。

如何选择适切的戏剧教学策略以达到最好的活动效果?这是新手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其实并无适用于所有活动情境的“万全之策”,教师宜根据教育目的随机应变,自选策略。教师可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大胆尝试,并经常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持之以恒,就会找到合适的戏剧教学策略。

除了以上几方面建议外,新手教师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自己的戏剧教育能力。(1)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利用幼儿园的各种资料丰富自己的戏剧教育专业知识,并积极参加园内的培训活动;(2)通过积极的反思,促使自己原本零散的经验系统化,并坚持循环往复地做好反思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戏剧教育水平;(3)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之间要互相观摩学习,分享经验,共同探讨问题,促进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6.

〔2〕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

〔3〕张金梅.论儿童戏剧教育的组织形式〔1〕.幼儿教育,2011,501/502(1/2):30.

〔4〕杨娟,张金梅,美国儿童戏剧工作坊及其对我国儿童戏剧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2,(1):89.

〔5〕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6〕〔7〕〔9〕JONOTHAN NEELANDS.透视戏剧:戏剧教学实作指南〔M〕.陈仁富,等,译.台北:心理出出版社,2010.

戏剧教育篇(2)

一、我国发展教育戏剧的意义

教育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兴盛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戏剧被证明是一种高效、潜力巨大的教育手段。教育戏剧并不拘泥于任何剧场形式,也不限制人数多少,是一种重视过程且强调即兴创作的教学活动。教育学家认为戏剧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塑造[1]。教育戏剧的核心是注重角色创造,从表面来讲,学生在戏剧表演中选择并塑造不同的角色,站在角色本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更深层次来讲,学生各自演绎的角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戏剧角色,更是包含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多重角色。教育戏剧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提升自我、达到人生高度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教育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并改造世界最直接的手段,对于大学生来讲,高等教育使学生在校园中就对外部社会有了正确、客观的认识,体验了真实细腻的生产活动,为其走出“象牙塔”做了充分准备。高素质和高质量的教育有利于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在校园和社会之间无缝连接[2]。受过教育戏剧教育的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加完美地处理人际关系,在困境中保持良好心态,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二、教育戏剧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教育戏剧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多元化的,其中包含对知识的认知理解,也有对问题的结果探究,还有落实在行为上的态度转变。强调和重视教学策略就是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教育戏剧的目标是让学生摒弃传统思想,站在专业人员角度去思考问题,对知识进行高效的识别,包括理解、组织、提取和吸纳,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其目的在于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拓展[3]。

三、教育戏剧的教学策略

(一)对教育戏剧给予充分的重视

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应为戏剧教育留有“一席之地”,凡是有完备的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的高校都应为学生开放戏剧类通识选修课。有高校已经开展过“戏剧概论”“中国现代戏剧史”等多门戏剧选修课,如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将戏剧教学与课堂表演、鉴赏表演等充分结合,从而显著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开设戏剧类相关课程时应选择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不仅可以讲授理论知识,还可以教授史论课程,指导学生进行戏剧实践。

(二)将戏剧教学与普通学科进行稽核

戏剧教育篇(3)

目前,我国大陆的教育戏剧正处于起步阶段,并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时期。2015年,国内开展了多场大规模的教育戏剧交流活动,如首都师范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京联合举办的“2015国际戏剧教育大会”。迄今为止,业内人士基本已经形成共识,即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 DIE)是一种以教育为主要目的,并带有戏剧与剧场性质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它着力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育当中,强调学员的参与和相互交流,旨在通过戏剧实践实现教育目标。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一些处于学前教育一线的教育戏剧实践者的反馈是:一方面,在实践初期,作为教育戏剧主要技巧的戏剧游戏,比较难以全面把握以及顺畅应用于活动中;另一方面,教育戏剧中的戏剧游戏与传统的角色扮演游戏较容易混淆。对此,下面笔者首先对戏剧游戏和角色游戏做一个界定和区分,然后提供一些可操作性建议,以帮助实践者更好地开展教育戏剧活动。

戏剧游戏(Theatre Game)这个词最初代指一种培训演员的方法,后来延伸概指进行正式表演之前的各种暖身练习。在教育戏剧的范畴下,戏剧游戏是戏剧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灵活地运用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各个阶段。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游戏在活动中可以实现的不同功能,戏剧游戏可以细分为破冰游戏(亦称为暖身游戏)、肢体游戏、情景游戏、团队合作游戏、即兴扮演游戏、舒松游戏等。角色游戏(Role Play)在心理学上指一种扮演特定角色的行为。它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但所扮演的行为一般要符合这一具体角色在其上下文中的预期。

具体到学前教育领域,角色游戏就是一种通过模仿、想象、扮演角色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经验的游戏。这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因为它让幼儿有机会验证和拓展自身对于现实的经验。学前教育研究者对于幼儿如何通过角色游戏来发展多种能力,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也一致认为角色游戏能够发展儿童的同理共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商合作能力等多种核心竞争能力。相对而言,戏剧游戏的外延更宽广一些,可以满足幼儿园游戏教育的所有需求,是最好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同时还可以拓展、延伸为艺术学科乃至综合学科。

目前,教育戏剧实践者存在的主要困惑是,无法融汇贯通教育戏剧的理念,容易受困于形式而忽略戏剧化教学法的内涵。特别是戏剧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很容易偏离到传统角色游戏的老路数。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不要刻意区分戏剧游戏与角色游戏,而应该着重把握教育戏剧的精神。教育戏剧旨在用戏剧化的方法来实现教育目的。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戏剧游戏和角色游戏都属于戏剧化方法,尽管戏剧游戏范畴的戏剧化方法和手段更丰富一些。作为幼儿园中存在已久的传统角色游戏,如果能发挥孩子的想象性、创造性和游戏性,就有可能让这种“老生常谈”的角色游戏更接近戏剧的本质,即游戏者不是在表演或扮演,而是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表达自身本真的诉求。从这一点上来说,戏剧游戏与角色游戏都是并行不悖的戏剧化教学方法。

其次,幼儿教师在组织角色游戏时的一些技巧完全可以借用在戏剧游戏中。角色游戏的前提是幼儿的经验,为此需要鼓励、引导幼儿积极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经验。而这一策略同样为戏剧游戏积累了必需的素材。组织角色游戏时,教师在尊重幼儿自我意志的同时也强调服从游戏规则的重要性,而这一原则也是开展戏剧游戏的黄金准则。例如在进行《白雪公主》的戏剧游戏时,有一位外形条件不适合演公主的孩子坚决要求演白雪公主。这时,有经验的戏剧活动指导者会找到新的戏剧切入点,引导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游戏者设想出白雪公主被坏皇后毒害后,会变成面目全非的“黑雪公主”,这带来了戏剧张力十足的新型角色游戏。

再次,组织游戏时,要避免受困于既成的思维定势。对于传统的角色游戏来说,很容易强调角色固有的属性,而不去挖掘角色更深层次的戏剧性。很多教育戏剧实践者已经开始了解以绘本或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为切入点引发教育戏剧活动的方法,但在故事选择以及解读上,有时难免因循守旧,想当然地把某些说教意味的内容传递给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则是落入枯燥说教和表面化的角色扮演的窠臼中,而无法实现对于故事真正价值的开发,更无法使孩子进行深入思考。以绘本故事《小黑鱼》为例。如果让孩子入戏,利用戏剧活动真正化身为故事中的人物,那么他们就能发掘出角色不为人知的部分,探究出故事的真谛。这样的感受和思考远比让孩子仅仅了解故事的表层含义要有意义得多。这就是戏剧游戏优于传统角色游戏的地方,它让枯燥的说教远离孩子,让陈旧的故事焕发出新鲜的活力,让孩子在游戏中思考并获得普世的价值观。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传统的角色扮演游戏,更多倾向于孩子自发或者自由的扮演游戏,其随机性和局限性有目共睹。而教育戏剧活动中的戏剧游戏,也会有相应的角色扮演游戏。这种游戏则是在教育戏剧范畴下,经过了人们的设计和实践,可以对于自由扮演的不足予以补充。

最后,无论是戏剧游戏还是角色游戏,孩子始终是游戏的主体,而教师承担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切忌为了图方便而完全听任孩子自由发挥,同时也要避免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游戏的所有主题、内容和角色。相反,作为组织者,教师更应该设计出一个极具伸缩性的框架,并且约定明确的规则和程序来保证孩子能在这个基本框架内进行戏剧化的探索。另外,作为引导者,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来丰富情景或设定具体情境以避免游戏的冷场。如果游戏中的两个角色因为意见不同而争执起来,教师就要引导孩子找到解决之道,并让游戏顺利开展下去。

戏剧教育篇(4)

一、高校戏剧教学的目的

所谓“高校戏剧教育”,指的是综合大学所进行的戏剧教育,而不是戏剧院校戏剧专业(编剧专业、导演专业、表演专业、舞美专业等)所进行的戏剧教育。因此,高校戏剧教育的目的是进行戏剧知识的普及与戏剧艺术欣赏的教育,有时也包括简单的戏剧艺术活动(创作、表演等)的教育,是为了增长学生的戏剧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而不是培养专业的戏剧工作者。

在进行戏剧教育时,要充分发挥戏剧艺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其心灵,美化其人格,在审美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提升其美学品位。“艺术欣赏同样处于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欣赏艺术作品时,读者、观众或听众也同样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沉醉在艺术天地中留连忘返,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方面,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对于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来说,无论是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在紧张的劳动之余,通过休息和娱乐来消除疲劳”①。所以,高校戏剧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减轻学习压力,消除学习疲劳,以更加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高校戏剧教育的内容

高校戏剧教育的内容是高校戏剧教育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是高校戏剧教育的核心与支撑。具体来说,高校戏剧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弄懂戏剧艺术的概念内涵

高校戏剧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弄清、弄懂戏剧艺术的概念内涵,为感受戏剧、欣赏戏剧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戏剧”,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大概念,是指由演员扮演固定角色,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广义的“戏剧”包括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戏剧等;狭义的戏剧则专指话剧。

(二)把握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高校戏剧教育要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具体来说,戏剧艺术具有以下几大审美特征:第一,戏剧性。戏剧性,顾名思义是戏剧艺术独有的审美特征,而“所谓戏剧性,就是戏剧艺术通过演员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冲突来展开剧情、刻画人物,借以吸引观众,实现其艺术效果和审美作用的特性”。②第二,动作性。动作性也是戏剧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有人干脆将戏剧称作“动作的艺术”。我国汉字中“戏剧”二字的繁体字,是表示两个人各持刀戈,作虚拟性的搏斗表演,这说明动作性是中国戏剧的原始艺术基因。而西方戏剧中,“戏剧”一词的原意,就是“动作”。第三,集中性。戏剧演出因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人物、情节、时间、地点等都十分集中,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西方戏剧有“三一律”(即24小时之内、一个地点、一个故事的三个一致的规律)现在的戏剧虽然早已突破了“三一律”的限制,但比起其他艺术来仍然比较集中。第四,综合性。戏剧艺术是文学(剧本)、音乐、导演、表演、舞台美术(布景、道具、服装、化妆、音效、灯光)等各种艺术的高度综合。第五,剧场性。戏剧艺术以在剧场沉静为生命,表演是戏剧艺术的中心,没有表演而只有剧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的戏剧艺术。第五,情境性。戏剧艺术要营造独有的戏剧情境,其中包括人物关系、事件、环境三个元素。人物关系愈特殊愈有戏剧性,事件愈新奇愈有戏剧性,环境愈典型愈有戏剧性。第六,情节性。戏剧艺术要具有曲折多变、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而且要做到情节与人物的“情结”合二为一。第七,形象性。戏剧艺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最高目的,无论是编剧还是演员,都以人物形象塑造作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莎士比亚之所以成功,因为他成功塑造出了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等人物形象;关汉卿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他成功地塑造出窦娥、谭记儿、赵盼儿等,不胜枚举。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之所以成为大师,也是因为他成功地塑造出杨玉环、虞姬、西施、穆桂英等人物形象,比比皆是。

(三)掌握戏剧艺术的发展规律

综观中外戏剧的发展史,其共同的艺术发展规律是“兴于民间,毁于庙堂”。也就是说,戏剧植根于民间,一旦离开民间的土壤,走入宫廷,走入官场,戏剧就会走向衰落与消亡。所以高校的戏剧教育要使学生掌握这一发展规律。

三、高校戏剧教育的形式

高校戏剧教育的形式与高校戏剧教育的内容是相同步、相匹配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是教学内容得以落实的可靠保证。具体而言,高校戏剧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几种:

(一)戏剧欣赏

戏剧欣赏是高校戏剧教育最主要的形式,通过戏剧欣赏,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自觉地接受戏剧教育,这种教育又是直观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也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

(二)戏剧活动

戏剧活动也是高校戏剧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包括戏剧创作活动、戏剧排练与演出活动、戏剧理论研讨活动、戏剧比赛活动等。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证。如北京大学的戏剧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效果也很显著。如,作为曾经的心理学专业在校生英达,就曾担任北大剧社社长,组织并参与了许多戏剧活动,为他日后成为电视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如黑龙江大学原中文系,在“”前就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戏剧活动,1960年该系师生排演了大型话剧《最后一幕》,演出后反响极为强列。在中文系教授周艾若的主持下,该系开展了多种戏剧活动,培养出知名戏曲编剧戴英禄(代表作有《蝶恋花》《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等)、戏剧理论与教育家张葆成(在该系讲授戏剧理论,著有《黑土戏剧论》等专著)。

(三)戏剧讲座

戏剧讲座是高校戏剧教育课程教学的补充,可以聘著名戏剧家来校讲学,促进戏剧教育的发展与提高。

四、高校戏剧教育的手段

高校戏剧教育的手段也是多样化的:

(一)常规教育手段,主要指课堂教学与课外观摩等。

(二)电化教育手段,主要指观看戏剧艺术的录像与电视实况转播或播映。

(三)网络教育手段,主要指通过互联网观看戏剧演出与戏剧讲座等。

戏剧教育篇(5)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繁荣,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扎根于一定的社会背景。教育戏剧开始大规模的实践是在二战之后。二战让整个欧洲遭受到灾难性的打击,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被无限放大,一些教育家提出来要重新塑造人,于是教育界开始运用戏剧的方法实践,逐步迎来了教育戏剧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系统发展。同样是20世纪初,为了“开民智、进民德、醒国魂”,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把戏剧原理与教育原理相贯通,在我国首创了把戏剧纳入整个教育体制的现代教育方法。这些都表明在教育戏剧的诞生之初,就是社会化的产物。那么,为什么最近几年教育戏剧在我国被频繁提及?为什么教育戏剧被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

2015国际戏剧教育大会特邀嘉宾、被称为“中国教育戏剧第一人”的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婴宁认为,教育戏剧针对中国现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改变了学生被灌输的状态。她说:“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最早的过家家的游戏,其实就是孩子在一个自发创造的环境中体验未来的生活,实际上他就是在学习。但是一旦进入学校,孩子就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者,灌输性的教学压抑了孩子的天性。教育本来应该是‘全人教育’,是整个人的品德、思想、创造力和人格的培养,而绝不只是掌握知识。我们现行的教育太注重知识的灌输,我们需要一种工具突破传统观念,打开新的眼界。未来的世界,创造性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技术性的。教育戏剧恰逢这个时代,解放人的精神,解放人的思考,改变人的观念。”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陆海波于1991年参加中加交换学者项目,在加拿大的约克郡观摩了几所中学的戏剧社演出及排练。他说:“我当时特别留意了华裔的孩子,就是东方面孔的孩子。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和国内的孩子没什么区别,可是一到了剧场里或者舞台上,肢体语言就非常丰富,特别的生动、灵活、自由、放松,而且据了解他们的成绩都非常优秀。为什么同样的血统,在那个文化氛围下,就能够如此自由自在地表达,而国内的孩子都特别拘谨?因为文化环境、教育观念对人的影响太大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戏剧是能够让人打开心灵的一个有效手段。在西方的理论里面,戏剧还有疗伤的作用,就是愈疗性戏剧。它可以让人的内心走出封闭的状态。”

抓马宝贝创意总监曹曦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之后在爱尔兰圣三一学院贝克特研究中心攻读人类表演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积极投身戏剧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和研究。对于为什么教育戏剧被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他的回答显得非常富于民主精神,他说:“今天中国教育界最大的争论是,是要教化孩子,还是让他自然生长。这个问题的形成和历史有很大关系,因为现阶段中国大多数教育完全走入了一个极端,孩子的空间越来越少,他们被占有的越来越多。过去成人占有的是他们的起居生活,而当今天很多物质层面的问题被基础的社会福利解决以后,更多的是孩子们的思维被占有。戏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提供的反而是一种空间,让很多话题可以被讨论。让这些故事戏剧化,好像讲的是别人的故事,于是孩子们能从中理解它。我认为,戏剧是坚持站在自由这一边的。我们的社会在今天必须明白,如果再不让孩子有权利自己做决定并选择自己的生活,那我们的社会不可能有任何希望,不可能有任何未来。我们今天之所以坐在这里谈这个问题,是因为历史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也反映了世界范围内的共性。在首届儿童国际戏剧节暨戏剧教育研讨会上,英国国家教学研究员、英国华威大学人文戏剧教育研究所教授乔纳森・尼兰德兹做了题为《今天的孩子更要学戏剧》的主题发言,他说:“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的孩子需要戏剧。他们会基于对已知人和已知世界的理解,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思维。人最初是通过故事来了解不同的人、历史、冲突、梦想。而在戏剧中,参与者不是单纯地靠听,而实际上变成了故事的一部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必须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而未来社会对于人才最重要的衡量就在于是否有能力应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性。戏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无限可能,并且安全的环境。”

何谓“教育戏剧”?

将戏剧融入教学起源于法国思想家让・卢梭的两个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后来,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提出“渐进式教学”“在做中学”的理论,赫兹・麦恩斯提出创造力教学理论,在欧美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戏剧,是用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参与者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的目的。目前普遍认为,教育戏剧是一种不以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的学习为目的、注重通过戏剧方式对参与者进行一些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选择生活及增强自身素质修养的戏剧形式。

最早被记载将戏剧方法系统地应用于学校课堂的是英国的一位乡村女教师哈丽特・芬蕾・琼森。她尝试将不同的教学主题戏剧化,使她的学生通过戏剧性的活动激发参与热情并获得了对教学主题的更深刻的理解。随之,多位学者将戏剧应用到教学中,从而得出表演和游戏对学习和人格完善的促进作用。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的教育戏剧渐渐从小学往中高年级拓展,最后覆盖到包括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领域。到1968年,英国三分之一的预备教师可以将教育戏剧列为其主修科目,绝大多数的英国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戏剧教学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的教育戏剧发展成一套非常成熟的以即兴创作和角色扮演为中心的课程。1992年10月,英国国会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正式将戏剧性活动列为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一部分,为英语课堂中教育戏剧的应用奠定了更加牢固的基础。

李婴宁认为,教育性戏剧就是把戏剧应用于教育的方法,但其既是一种应用方法,也是一种跨学科整合的新学科。教育是为了人的解放,解放的前提是批判性认识,而批判性认识恰恰来自于对话空间的创造。在戏剧形态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应属于对话性艺术创作范畴。多萝西・哈斯科特和盖文・波顿等兼具教师的戏剧家用说故事、情境建构、教师入戏等数十种戏剧实践方式方法,创造丰富了教育戏剧跨领域学科的确立,也在青少年社群与沟通的对话性戏剧创作中创造了新形式。李婴宁说:“教育戏剧方法注重的不是传统的儿童的戏剧表演,不是选些灵活漂亮的孩子反复排练,最后去做一整的剧目演出。教育戏剧更重视的是以对话、沟通为核心,在和儿童一起创建的戏剧情境中,让儿童以角色扮演、亲历其境、亲身实践,去思考、解决问题所经历的整个戏剧化过程。这涉及创造性整合、合作性相遇、互为主体性操作等教育戏剧方式和理念,是戏剧艺术联系真实社会和教育的跨界美学实践。”

我们可以从一个直观的案例里对教育戏剧进行感性的认识。这个例子是在“首届北京国际儿童戏剧研讨会”上,由乔纳森・尼兰德兹带来的,他说:“在英国,我经常会在课堂上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学生们会说这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会逐步把学生带入到故事中去,由教师扮演祝英台的父亲,学生扮演祝英台,祝英台需要说服父亲同意自己去上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说出各种理由阻止祝英台去上学,比如说,女孩不能去上学,因为女孩上学会给家族带来不好的影响。学生们会找出各种理由说服父亲,比如说,哪个丈夫不想娶一个有知识的女子做妻子,教育会给祝英台的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而不上学又会是什么什么样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们也从中国的角度了解到,在中国古代,女孩子是不能上学的。通过这样古老的故事,可以推己及人,感同身受,学生从中了解到全世界至今还有成千上万的女孩子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了解到世界是不同的、世界充满着冲突、世界有着多元的文化和完全不同的传统。随着戏剧的推进,祝英台想说服父亲不想嫁给商人而想嫁给梁山伯。这就需要学生们从中国人的角度考虑,很多英国学生并不了解中国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需要跨越文化障碍,来了解在当时的背景和历史环境下一个父亲的痛苦。”

曹曦称:“当你和一群孩子去操作教育戏剧的过程的时候,孩子唯一感兴趣的是当他突然意识到有一个我,还有一个他人。这个过程非常非常微妙,现在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并没有破解这个过程。人从什么时候,或者人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突然意识到我存在了,然后还有一个他人。戏剧恰恰是关于这个我和他人的。因为在戏剧的过程中会揭示一个自我和社会的问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戏剧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冲突,每个人都有权利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所以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空白,在这个空白里,任何意义都可能被赋予。”

教育戏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应用模式与方法

在2015年国际戏剧教育大会上,英国华威大学乔・温斯顿教授分享了一个调查报告。在2009年到2010年之间一年的时间,多个欧洲国家中超过5000名年龄在13到16岁之间的学生参与了《戏剧对教育中核心能力的促进的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表明了参与教育性戏剧和剧场项目的青少年在22个方面取得了不同的正面效果,包括:更加有创意,是更有自信的交流者,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擅长,更具创业精神,是更为积极的公民,更有幽默感和更能应付压力等。乔・温斯顿教授称:“我对这样的研究数据表示欢迎,但同时我希望尽可能谨慎的去传播这样的好消息。因为教育性戏剧并不是魔法金粉,不是一撒上去就能只靠戏剧来解决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对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诸多好处是不可能通过一晚上就达到的。”

乔・温斯顿的观点指出了教育戏剧作为工具的客观性,同时也为教育界如何利用这一工具提出了问题。的确,教育戏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方法和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戏剧的方法和形式从简单到复杂、从片段到完整、从关注自身到关注社会,呈现出一个金字塔式的递进式的形态。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美感教育始终贯穿其中。审美活动会一直伴随教育戏剧的过程,使学生在认知与技能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幼儿阶段――戏剧游戏、简单的角色扮演

游戏是人类的本能,是儿童生活与学习的必要过程。戏剧游戏能够使孩子放松情绪,使他们从“本能参与”慢慢走向“自觉学习”。当孩子有充足的游戏机会,会一步步与同伴一起走向的短暂合作时刻,最后发展成拥有群体共同目标的“合作游戏”。通过游戏可以使儿童获得归属感、成就感,达成“儿童社会成长”及“自我实现”的成熟阶段。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的教师张迪,在绘本阅读推广过程中开始接触教育戏剧的方法,并尝试应用于早期阅读延伸活动与学院相关课程中。她说:“绘本戏剧活动是以绘本故事为材料,通过戏剧游戏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更好地了解故事内涵,并延伸到自身体验的活动形式,把优秀的绘本故事和丰富有趣的戏剧活动结合在一起。以《凯文不会飞》为例,在这个故事里,小燕八哥凯文,因为喜爱阅读而耽误了学飞。到了秋天,鸟群要飞去南方了,唯独凯文不会飞。它的兄弟姐妹们会撇下它么?它的兄弟姐妹是怎样帮助它的?凯文渊博的知识真的没用吗?最后学会飞翔了吗?活动中我们选取了大量的肢体游戏,比如说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打招呼,不同的飞行动作,引导孩子发现自己身体的表现力,感受语言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通过身体表达、肢体扮演,可以帮助孩子深入了解故事的内涵,并切实站在故事主人公的立场上去体会和感悟。这是一个动态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放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了解如何面对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如何在差异中寻找共通点,互相给予尊重和帮助,达到共同协作的平衡点。”

陆海波称:“在加拿大幼儿园的戏剧课教材的扉页就写着莎士比亚的话――人生是个大舞台。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戏剧以简单的戏剧游戏和角色扮演为主要形式。孩子们从中了解到,虽然我是一个小孩,但是我可以尝试去扮演一个公主,一个骑士,或者一头鹿。这个方法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突破自己的身份。所以说教育戏剧奥妙无边,它让孩子去思考和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这个对孩子特别重要。”

基础教育阶段――戏剧教学方法和初步的教育剧场

戏剧是良好教学方法与工具,运用戏剧教学法教授特定的学科,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等学科,都可以用戏剧化的教学方式,因为课堂上给出的一些概念是非常抽象的。比如说学习“运输”这个词语,孩子头脑里没有“运输”这个概念,如果先让他丈量一些地图,或者让把某样东西搬运到什么地方,在实践之后这个概念就非常清晰了。“教育戏剧”除了以上优势外,突出表现还能达成自我肯定、身心操控、消除恐惧、合作合群、了解未来等作用。

在2015年北京国际戏剧教育大会上,英国华威大学乔・温斯顿教授做了《教育戏剧给孩子,老师和课程带来的人性化馈赠》的主题演讲,他通过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作品,解说了戏剧教育如何改变教育。乔・温斯顿说:“我很幸运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一起工作并且见证了他们教学法在《哈姆雷特》中的实际运用。活动在剧团的基础上试图营造出舒适、富有幽默以及快乐的合作。当具体工作开始时,剧本的介绍并不是让工作坊领导者解释剧本的情景,或者让参与者从第一幕第一场开始朗读。而是自然而然地以小组形式工作,创作出一系列‘静像’来建立剧本开场时的规定情景:一个刚失去父亲的家庭,母亲却嫁给了父亲的兄弟,儿子则一直陷入深深的悲伤中。这些‘静像’帮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世界和剧本中的世界联系起来。当我们再回到莎士比亚的文本时,许多有趣的、以小组形式工作的方法可以让剧本语言变得不那么让人生畏,让剧本具有开放式解读并且帮助学生去探寻其诗意的美感。其最著名的鬼魂场景,关于哈姆雷特见到父亲的灵魂并与之交谈那段,被重新编排并让所有小组做出关于鬼魂的集体象征,然后用令人感到害怕的方式表演台词。这些练习可以被视作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在戏剧创作中为小组提供了一种集体性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能够感到他们作为一个集体,有效地创造了一些东西,让人产生共同合作的快乐。诸如此类的练习已经在学校取得了显著和革命性效果,不仅将学生融入到了莎士比亚学习中,甚至将把莎士比亚延伸到了其他的学科领域。”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委托研究表明,在初中教授莎士比亚,不仅很多学生感到既无聊又毫无用处,甚至很多教师也这样认为。而剧团则认为将教育性戏剧引入到教育项目中,是非常有效的。其核心则是整体性原则――在小组演员之间建立必要的工作关系,让他们在感到自信和有安全感的情况下去挑战,尝试不同的语言,解决复杂的人类主题。

高等教育阶段――完整的戏剧表演及剧场活动

高等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对世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自我锻炼的重要阶段。这时期教育戏剧的过程相对完整,通过完整的戏剧过程,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获取更加丰富、细腻的感知,为将来走出校门承担的社会角色做好准备。

20世纪初期,张伯苓借鉴西方教育思想,把戏剧原理与教育原理融会贯通,在我国首创了把戏剧纳入整个教育体制的现代教育方式。张伯苓提出把戏剧作为“开民智、进民德、醒国魂”的重要方式,并在我国最早提出通过戏剧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当时的中国处在被侵略被瓜分的境地,国家命运处于生死攸关之时,但是国人却普遍存在“团结力量薄弱,精神涣散”。张伯苓认为,原因在于“不能合作,与无组织能力”,他希望借助戏剧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救亡图存。

教育戏剧重在在戏剧活动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虽然不以培养专业的演员为目标,但是也要遵循艺术创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并要注重使参与者和观摩者在审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因此,在这个阶段,教育戏剧要在注重教育性的同时,注重戏剧艺术的本体性。只有这样,戏剧教育才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学生的各项能力才能得到持续的提高。南开“新开剧团”成立之初就意识到了系统健全的、保证演出艺术水准的重要性,设置了编纂部、演作部、布景部和审定部。通过剧本的编排,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完整剧目的表演,让学生体会到体验的魅力;通过舞台布景造型各环节的协作,锻炼学生团结处世的智慧。南开蓬勃开展的学生戏剧活动,既造就了后来成为杰出戏剧家的曹禺,也为、吴国桢这些政治家的素质训练打下了基础。我们把目光投向一个多世纪之前的南开戏剧活动,给今天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戏剧的带来诸多深刻的启示。

当前我国教育戏剧如何破冰

张迪认为,教师培养是推广教育戏剧的关键环节。她说:“教育戏剧并非以作品呈现为最终目的,而戏剧游戏的开展,戏剧方法的引入,其核心都是需要教师的带动来进行,我们称之为戏剧活动的引导者。引导者要负责在戏剧活动中适时、适度的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诱发建议、厘清规则。引导者是戏剧活动氛围的营造者,他要有足够的感染力和组织技巧,能运用戏剧游戏或戏剧活动,营造恰当的戏剧气氛,帮助参与者建立合作的信心。引导者需要有汇聚参与者注意力及把控戏剧活动节奏的能力。引导者在指导参与者进行戏剧活动时,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考虑最适合的活动策略,促使参与者更好地深入活动。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出具备这些能力的教师,就具备了推广教育戏剧的基础。”

据统计,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和学院中,1000多所设有戏剧系,这些专业所培养的大多数毕业生,并不是专门的戏剧演艺人员,而是中小学的戏剧教师或英语教师。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只有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有限的几所高校有教育戏剧专业的本科教育,在师范院校当中,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为在校生尝试开设了教育戏剧相关方面的课程,可以说,在培养掌握戏剧教学方法的师资方面,我们处于起步阶段。李婴宁称:“我国台湾地区花10年时间推广教育戏剧、编辑教材,培养出了优秀的老师。大陆可以学习这些经验,先把人才培养出来。”

张迪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作为职前培养的辅助,可以尝试以加大对一线教师培训力度的方法来帮助改善教育戏剧师资短缺的情况。从自己与幼儿园以及小学老师们共同学习和实践的反馈来看,一线教师对于教育戏剧方法应用于课堂的效果都非常感兴趣,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作为师范大学,对于教育戏剧师资的培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力图帮助更多的幼教专业学生以及一线教师了解相关的方法和技巧,并不断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以便在自己的工作中,能承担起推广戏剧教育的任务,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到教育戏剧,有机会获得‘全人教育’。”

戏剧教育篇(6)

熊佛西从小爱好戏剧,大学毕业后,父亲要他跟着做生意,他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拜世界戏剧大师马修士为师,专修戏剧,成了马修士门下一名勤奋的学生。这时他对戏剧就不是一种自发的兴趣爱好,而是一种自觉的事业追求。他立下宏愿,回国后要为振兴中华而献身。三年后,他拿着硕士文凭回到祖国,各用人单位抢着聘他。他毅然接受了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聘请,到戏剧系当主任、教授,开始了戏剧教育的生涯。

熊佛西走进“艺专”戏剧系,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重重的困难和挑战。当时,外有黑暗的社会势力的摧残,政府欠薪,内有思想的混乱,教师离职,学生迷茫。他以顽强的毅力,冲破了层层障碍,苦干了一年,戏剧系面貌大为改观,工作大有起色。这却招来了军阀政府敌意的目光,说“戏剧系都是共产党”,强令解散。大革命前夕,北洋军阀覆灭前的疯狂屠杀,熊佛西陷入彷徨苦闷之中,但是他并没有被吓倒,而是愤怒地自编自导了四幕话剧《蟋蟀》,抨击军阀互相恶斗残杀。话剧触怒了施暴政的,他被捕入狱三天。当奉系军阀被赶出北京时,熊佛西便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为恢复戏剧系四处奔走,终于获得批准,立即召回已分散的师生,又重新投入建设戏剧系的忙碌之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学生纷纷走出校园,到前线去,到大众中去宣传抗日救国。此时熊佛西也深感不能关起门来办学,话剧远离大众、只局限于知识分子和城市平民之中是没有前途的,因此应晏阳初平民教育会的邀请,于1932年1月率领部分师生奔赴河北定县农村开展戏剧大众化的实验,在农村开办戏剧学习班,建立农村剧团,培训农村演员,搞得轰轰烈烈,其成果震惊中外剧坛。可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华北沦陷,实验基地又被摧毁,他又只能痛心地离开定县,流亡西南。但他仍心系戏剧教育。1938年,他流亡到成都。1939年8月,新兴的四川省戏剧教育实验学校成立,熊佛西任校长,已经中止了的戏剧教育在抗战洪流中又继续了。熊佛西应着时代的脉搏,适应抗战的需要,充分发挥戏剧的功能,使它成为锋利的战斗武器,担负起宣传抗战、动员民众的社会责任。这样,学校又成立了“攘外必安内”的反动当局的眼中钉。1941年,四川省参议院通过决议解散“省剧校”。“省剧校”解散后,熊佛西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但仍不忘戏剧教育。抗战一胜利,他便来到上海,应顾仲彝的邀请到上海戏剧学校任教授。他以火一样的热情投入到战后重建戏剧教育的工作中去,想不到还没到一年,市参议会便以“节约开支”为名“裁撤”“剧校”,上海滩并没有因抗战的胜利而天开云散。在乌云笼罩下,熊佛西勇敢地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驳斥“裁撤剧校”的种种谬论,与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名发表公开信,反对“裁撤剧校”,坚决支持学生的护校斗争。学校保留下来了,校长顾仲彝被逼走了,田汉、洪深等力举熊佛西任校长,他又一次在风波中挑起了这副重担。然而他面临的是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扣发经费、不给校址、通辑学生的事情接踵而来。“教职工则当空卖绝,不能得一饱。”(注:《遗爱在心总难忘——原四川省剧校在蓉校友集合追念熊佛西校长纪实》,《戏剧艺术》1982年第2期)熊佛西和大家一样穷困潦倒,和师生团结苦干,靠每周举行公演卖艺得来几文钱,买点山芋熬稀饭糊口度日,如此困境一直延续到上海解放。

上海解放了,熊佛西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从头学起,从头做起”八个大字,意气风发地以新的思想、新的举措来创办新的戏剧教育。他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完善戏剧教育的体制、教师队伍,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体制、剧场和图书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建设,为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作出了他特有的贡献。

在漫长而崎岖的戏剧教育的征程上,熊佛西义无反顾地走过来了,立下了一座令人瞩目的丰碑。

大胆开拓和锐意创新的精神

人们在生活中,都会受到特定的文化模式的制约,凡事来了都习惯按常规走路,若要突破这个模式,就必须具备开放的文化心理,在价值观念上、生活和工作方式上有个根本性的转变。1922年,熊佛西进“艺专”,拥护“国剧运动”,主张戏剧系办成戏曲科班;拥护新兴戏剧,主张戏剧系办成新兴学府。戏剧系应何去何从,年轻的系主任熊佛西不以自己的观点来决定办学方向,而是走民主的道路,组织师生进行辩论,这表现了他的胸怀与气魄。管理上的新观念、新做法经过辩论,使大家认定戏剧系应是训练各方面人才的大本营,是新兴戏剧的实验中心。确定了办学的方向后,熊佛西一切从实践出发,探索着新兴话剧与传统戏曲相结合的新路子、新体制。

“艺专”戏剧系在城里办学,定县农村该如何办戏剧教育?他深入农村后,敏锐地感到教育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学校式的,一种是社会式的。社会要进步、要发展,非重视社会式的教育不可,而戏剧又是进行社会教育的最好方式,它能在娱乐中给人以教育。在农村“戏剧简直是农民的唯一教育”。(注:熊佛西《大众化之实验》,《熊佛西戏剧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版)为了充分发挥戏剧社会教育作用,在内容上他创作了一批“农民剧本”;在形式上根据农民看戏剧的习惯创建了农村露天剧场,创造了一套演出方法,很有效地通过戏剧给农民以新的思想文化教育。在学校式的教育方面,受条件限制,不能办戏剧学校,他就开办戏剧培训班,将那些对戏剧有浓厚兴趣又有表演才能的农村青年,招来培训,培训后回到村里去组织农村剧团,这方法很有效,很快农村剧团在定县遍地开花,掀起了一个新兴的农民戏剧运动,使戏剧大众化实验有了新的开拓、新的发展。左联一开始就把大众化当作文艺运动的中心问题,号召全体盟员到农村、到社会的底层中去,去普及革命文学,但左联的戏剧大众化,还只是为大众写戏,到大众中演戏,演戏给大众看。而熊佛西是教会农民写戏、演戏,农民与农民、演农民,演给农民看,这是彻底的大众化,是大众化的深入发展。熊佛西的创新成果在农村开辟了戏剧大众化的新天地,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创建了一种崭新的模式。

抗战期间,熊佛西在动乱中创办了四川省戏剧教育实验学校。形式的急剧变化催生了他的新理念:“戏剧在战时是锋利的战争武器,在平时是有力的教育工具。”(注:熊佛西《五年来的抗战戏剧》,同上)“这个学校不是一个传统的学校。它是适应抗战需要的一个新兴社会教育的机构。”“它是后方抗战宣传的一个枢纽,也可以说这个学校的成立,对于我们自己是一个战时教育的建设,对于敌人是一个文化炸弹的还击!”(注:转引熊佛西研究小组《熊佛西传略》,《现代戏剧熊佛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12月版)在风雨飘摇中,熊佛西没有关起门来办学,让学生只坐在教室里上课,而是拉出去,担负宣传抗战的责任。他们组织剧团在城里公演,激发民气;到农村巡演,唤醒民众;到部队去演出,鼓舞士气。学生在演出中学习专业,学习社会,学生与教师连成一气,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由此我们看到,熊佛西对抗战时的戏剧教育有着新的思路,教育完全与社会的抗战洪流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戏剧的战斗武器作用。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熊佛西深知戏剧是要靠对戏剧教育有兴趣、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来办,所以必须爱惜人才、尊重教师。学校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要办一个高水平的学校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他都荟萃了一批戏剧精英,像曹禺、陈白尘、欧阳予倩、叶丁易、靳以、杨村彬、佘上沅、陈治策等,都曾在他任校长的学校里任教。他还广泛地聘请名演员和国外艺术家来校讲课或演出,多方招贤纳士,这既充实了教学力量,又活跃了艺术空气和艺术气氛。社会上的许多新鲜东西及时地进入了课堂,增强了戏剧教育的活力,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通。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生是主体。熊佛西爱学生是有名的,对学生讲话都说“我的孩子们”,这说明他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的爱,是一种真挚炽热的爱。有的学生没有经济来源,无法上学,他就用自己的薪金供他们读书;有的进步学生遭到反动当局迫害,他就冒着风险把他们保护起来,转移出去;学生没有蚊帐,他出钱买;学生食堂缺粮食,就将自己家里的存粮送给食堂。作为教授、校长,熊佛西在戏剧教育史上树立了高尚的师德风范。

戏剧教育篇(7)

教育戏剧?是教人怎么演戏吗?错错错!侧重技巧的那叫“戏剧教育”!而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简称DIE)或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ucation,简称TIE),则是基于一群学习对象的年龄、能力、兴趣等因素,以戏剧或剧场的设计,把戏剧元素应用到教育中,其侧重的是教育、是过程,而非演出结果!

婴宁老师解惑: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的区别:教育戏剧是基于价值而不是技巧。

你是教育戏剧的“家庭高手”吗?

试想,某天,你家宝贝说:哼哼,我是交通警察!你会怎么回应这个兴奋的小家伙呢?

A. 不,你不是交警!

B. 请问交警先生,图书馆怎么走呢?

C. 趁势跟孩子灌输交警知识。

D. 这不是交警的手势哦,交警应该这样这样。

你选好答案了吗?恭喜选择B的妈妈,你可能就是教育戏剧的家庭高手哦!其他几个选项都不能激起孩子入戏,因为交警的职责之一就是指路,问路才是帮孩子入戏!

教育戏剧有这些作用

从别人的做法中反思,如果将我们置身于这个情境中我们会怎样。

老师的提问追问引发你的思考。

同学的回答也让你更深切反思。

从情境中共情。

增强自己对社会事件的认知。

增强自己的耐受力、处理事情的能力、抗挫能力。

教育戏剧的力量

教给孩子事实很容易,比如不要把手放到火里或者在地图上找到北京,但没有人能告诉他们怎么做他们自己,只有他们自己能。孩子的思维模式是通过体验建构起来的,他们的头脑是属于他们自己而不是我们,他们需要一个空间让他们身处其中,而不是通过别人告诉他们。这就是教授事实与价值观的区别。

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做很多事情,但是“为什么做”往往是附属于“做什么”之下的,而在做戏剧时则刚好相反。

更深刻更本质的问题

三四岁孩子的家长想必已经为孩子诸多难以解答的“为什么”所困扰,而在教育戏剧里,我们创造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自然可以问出很深远的问题。新生儿需要在世界上标志自己的存在,这是在他们语言发展之前。之后他慢慢成长,与世界发生关系。戏剧的英文是play,与游戏为同一个词,这绝非偶然。游戏是成为一个人最本质的手段。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在做中学”,教育戏剧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游戏,而他们在游戏中认知。

Chris:我儿子现在16岁,我还记得他在5岁的时候曾问我:为什么兔子不说话?为什么兔子不参与选举?这是非常深刻的问题,是哲学家会问的问题。这有关人类的自我意识,是有关人与动物最大区别的问题。

爆发出更惊人的能量

教育戏剧不仅让孩子们问出有关人性思考的问题,参与教育戏剧的孩子也会做出一些让你惊讶的事情。因为在戏剧里,他们深远地与故事发生联系,他们更有同理心,也会表现出非凡的能力。

Chris:去年我和一群4岁的孩子演格林童话中《古怪的姓》的故事,一个孩子演仆人送稻草,因为稻草可以变成黄金。我说,你手里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千万不能掉,掉了会被国王杀头的!这时一个女孩冲上来说:“国王不能这样做!不能想杀谁就杀谁!现在就带我去见国王!”之前她的幼儿园老师曾说她不爱说话,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算术和字母课都不好,暗示她不聪明,但我说她非常聪明。孩子在戏里感知,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她不知自己正在被戏剧转化。但是当她处在戏剧的场景之中,这种让人惊讶的能量就开始爆发,而且会对此后她的生活产生影响。

想象力使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

我们常常认为想象力只是幻想,我们常常以为只有绘画弹琴才是发挥想象力,但其实想象力是理解和想象发生什么,与理解你自己有关。想象力是看到一个人痛苦,并且可以感受得到他比你更痛苦。通过思考一个人在剧场中的行为,是想象力使我们更像人。在戏剧的公共空间中,孩子也会充满想象地表现人的阴暗面,像了解生命一样去了解死亡,像了解爱一样去了解恨。

Chris:20年前,我被一件事所撼动。我和一群孩子做一个体现500年前英国大革命的剧。其中一个孩子演因偷盗而要被惩罚的人,被绑在大柱子上,另一个孩子正准备用棍棒抽打他,一个7岁的小女孩快步走上前一把将棍子抢走、弄断、扔到地上说:“不该这样”!而其实她在戏里演陪审团的成员,之前正是他们做了决定要惩罚那个人。但当事情真的要发生时她觉得不该如此,这就是人性化的选择。

婴宁老师提示

随时随地,教育戏剧

戏剧教育篇(8)

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戏剧的文本是经过修改以适应儿童参与的需要;起目的不是娱乐,而是鼓励儿童思考问题,感受各种情感。这时的剧场成为教育的空间,儿童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不受限制约束可随时给演员提供建议,年龄愈小的儿童表演的会愈自然。这时的孩子就成为演员、观众、导演、剧作家、舞台设计者、评论家等。他们会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探索和检验自己的想法、同他人的各种关系,借用戏剧的表现形式积极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这样一个有趣的领域中,孩子能够感受到世界、体验到快乐;并且在假装扮演中孩子能分享到别人的感受和认知,会逐渐改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偏见。可见西方儿童的戏剧教育充分关注到了儿童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吸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美国的儿童戏剧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创造性戏剧”。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对创造性戏剧带给儿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像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就其中的创造性而言,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要把自己完全放置到某一个角色上,自由地表达自已内心深处的思想、感受,这样使得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美国儿童戏剧学者麦凯瑟林进一步强调创造性戏剧是通过戏剧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即关注儿童在戏剧中面临各种矛盾、冲突、问题时的应变能力。比如在一次“冬天里的小鸟”的创造性戏剧主题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只受伤的小鸟遇到了自私的树和友好的树,由儿童设想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情节,装扮成受伤小鸟的儿童面对伤痛、寒冷、饥饿,想办法寻找帮助,而面对受伤小鸟的大树也会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戏剧正是通过儿童在戏剧扮演中尝试各种解决办法,促使儿童在“演戏”中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问题,从而丰富了儿童的各种经验。因此,创造性戏剧的教育目的不是戏剧作品的创造,而是通过戏剧来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治疗戏剧在儿童戏剧教育领域的出现,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戏剧的心理治疗价值,尤其对有心理障碍的特殊儿童。维也纳的莫利诺博士用戏剧来做儿童的心理疏导手段。他让儿童玩一种“即兴戏剧”的游戏,先确定一个故事,比如格林童话的“小红帽”,让孩子们各自扮演一个角色,他们不必背台词,而是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揣摸角色的心理,自己创作对白;指导者可以随时为其做些提示或引导,并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心理分析,莫利诺博士发现,对许多孩子来说,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加,攻击性强的孩子变得会越来越平和,胆小紧张的孩子则变得越来越勇敢了,并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

戏剧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对儿童的认知、社会适应性和情感等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其特有的教育作用。在家庭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这种教育方式,设定一个主题,可以是童话故事,或者是身边发生的故事,由孩子和家庭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让孩子在这种艺术表演的形式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戏剧教育篇(9)

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有效运用,需要从明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构建教育戏剧的实践队伍以及创新教育戏剧的实践方法等层面着手,发挥出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使教育戏剧成为基础教育开展的重要支持和补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教育戏剧概述

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领会和把握,更多地依赖于全身心的投入,从而使得这种教育形式能更多地激发出学生的能动性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育戏剧模式下,学生不再觉得知识枯燥乏味,而是能够通过戏剧表演、戏剧角色的理解等方式,将思维拓展延伸至更广泛的教育内容中,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

(一)强化学生表现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并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由于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老师的身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知不足,使得基础教育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将课程学习当作是一种任务、一种压力,难以激发出学生内在的表现意识和积极性。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天性使然,他们有着强烈的表达需求,而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的这种天性进行了压制,使得学生在表现能力的发展上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运用教育戏剧,能够对原有的课堂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通过运用教育戏剧,学生爱表现的天性有了一个发泄口,而且教育戏剧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1]。在教育戏剧模式下,能够构建起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沟通关系,在沟通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强化,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效的鼓励,让学生将内心想法、思想情绪等有效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在运用教育戏剧的过程中,有着大量的角色互动,学生通过台词、旁白、动作等,可以形成良好的表现力,从而实现基础教育中素质培养的目标。(二)强化学生自学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强化,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终身能力,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后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我有着重要价值。教育戏剧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有效的自学能力提升渠道,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学生通过戏剧演绎,可以深化对课本中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的理解,从而更全面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2]。在教育戏剧的运用上,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参与者,能够从实践的层面将理论知识进行解析,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的僵化局面。(三)强化学生内在动机。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便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的意识和驱动力,使得基础教育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负担和压力。教育戏剧以其独特的知识传递形式,让学生更愿意去接受和参与,从而将书本知识传递转变为一种参与性的探究,这种教育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戏剧,形成对知识的准确认知。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知识传递不再是老师的要求和强迫,而是通过教育戏剧这种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关注,使学生主动去了解戏剧中的相关知识内容,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学生自发、主动学习的前提[3]。学生在教育戏剧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愿意畅游于教育戏剧所营造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戏剧角色的演绎等方式,将知识融入戏剧表演中,形成了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教育戏剧在现代基础教育中的应用,需要有科学明确的理念作为指导。教育戏剧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完善和补充,其实施的宗旨是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育戏剧的落实上,不能本末倒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51和原则,要始终以教育为导向,在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内实施。在教育戏剧的运用上,要注重教育的主体性,教育戏剧不能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避免对正式授课造成影响。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融入,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设计,让学生基于教育戏剧的参与,增强对课程知识的探究意识。例如,在教育戏剧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知识导入环节。课前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教育戏剧的演绎。这样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后续的正式授课中,并且学生在教育戏剧演绎的过程中产生的对角色、情节等方面的疑惑,也可以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得到解答。教育戏剧的开展,要尊重基础教育的目标,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除了在课前导入中运用教育戏剧外,也可以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进行运用,运用教育戏剧来解释知识难点和重点[4]。在课后,可以运用教育戏剧进行知识复习和巩固。基础教育中的各科教师,都可以通过教育戏剧的有效融合来制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发挥教育戏剧的教育价值。(二)构建教育戏剧的实践队伍。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当中的实践,需要一支具有戏剧认知和教育素养的队伍作为基础。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构建与培养。在对教师队伍进行知识和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将教育戏剧作为一个重点去落实。通过定期组织各科教师进行集训,将教育戏剧的理念和实践知识进行传递,让各科教师对教育戏剧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从而能够将教育戏剧更好地落实于教学实践当中[5]。戏剧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与各地方戏剧院校进行合作,委派教师去进修学习,使教师的戏剧素养得以提升,为教育戏剧的实践运用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实现教育与戏剧的全面结合。(三)创新教育戏剧的实践方法。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最终要从教育方法上予以体现。教育戏剧的形式是戏剧,但核心是教育,因此在基础教育中,需要通过实践效果来综合考虑教育戏剧的应用方式。由于不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有所差异,所以在实践教育戏剧的过程中,也要进行方式方法上的积极探索,使教育戏剧能够与基础教学科目相一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去领会知识的内涵。1.教育戏剧在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英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英语知识属于一种外来知识体系,学生往往没有运用英语的环境,因而使得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难以掌握。在传统教学中,很多老师将单词、短语和语法等相关知识的记忆作为英语教育的重点,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背诵中容易对英语产生逆反心理。这种英语教育模式,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和应用能力,导致很多学生学到的都是“哑巴英语”[6]。将教育戏剧运用于英语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英语课文改编成为戏剧内容进行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课文,还能有效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更愿意主动用英语进行沟通互动。2.教育戏剧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将教育戏剧运用于语文基础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语文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情感、思路和故事的脉络等,并可以结合教育戏剧,将语文课文背后的深刻内涵呈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编排来完成教育戏剧的运用。如《景阳冈》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武松”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教育戏剧来进行全面的塑造[7]。学生在演绎和观看的过程中,会对课文有更加清晰的体会。从景阳冈上武松打虎的角度出发来勾画出武松的形象,与整个《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形象不谋而合,可以结合教育戏剧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深度揣摩,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得以明显提升。3.教育戏剧在政治课程中的应用。随着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提出,基础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成效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将教育戏剧融入政治课程中,能够通过戏剧形式反映出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识等,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不足[8]。例如,对于现代教育过程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就可以编排教育戏剧,让学生通过排练和演绎来强化对这种行为的反思。学生通过教育戏剧中的故事情节,从自身感悟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进而能够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纠正错误行为,使政治教育的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

四、结束语

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空间非常广阔,很多的课程当中都能够落实教育戏剧。在教育戏剧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以教育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从教学效果出发,探索教育戏剧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黄莉君.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乔真.当下小学教育阶段教育戏剧的发展现状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56):261-262.

[3]张颖莉,赵艳.中国戏剧教育研究现状——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7-2017年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5):15-21.

[4]马凯.以课本剧为载体的教育戏剧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冯灵洁.教育戏剧:小学价值教育的一种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2018.

[6]陈晨.教育戏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戏剧教育篇(10)

目前,教育戏剧在欧美、亚洲一些国家以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台湾地区甚至把教育戏剧纳入《教育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的“艺术与人文”领域课程范围之内,而我国大陆地区教育戏剧的实践才刚刚起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国际教育戏剧界,教育戏剧在中学教育的运用已经形成了多种理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的理念:

一是戏剧作为工具论,即在学科课程学习中引入教育戏剧的方法,从而促进该学科课程的教学。著名教育戏剧家桃乐丝?希斯考特“强调学习必须与生活结合,并作练习的学习。教师的角色则必须顺应学生学习的情况而调整,并将戏剧作为学习的工具,以学习不同学科的教学概念和方法”。[2]

二是戏剧作为独立学科论。此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教育戏剧家大卫?宏恩布鲁克。他认为戏剧艺术本身的教育是教育戏剧课程的本质,戏剧作为学习工具只是戏剧在教育中的一种应用。宏恩布鲁克指出“教育戏剧一定要教学生学习戏剧的文法,并同时以其规范来学习欣赏、理解与操作技巧,来实现他们的想法。因此,有戏剧主题及戏剧技巧、知识与理解的学习,终能填补戏剧与剧场的间隙,成为完整教育戏剧的教学”。[3]

三是戏剧促进人格成长论。青少年阶段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发展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越来越多受到国人的关注,并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热点问题。因为这一问题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学业进步、人格完善的障碍,影响了青少年对社会的适应。”[4]我国目前现阶段的青少年基本上是新一代的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小太阳”的地位,长期形成的养尊处优的习惯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缺失正常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不能合理有效地处理自己理当面对的问题,缺失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感……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与他人以及外部世界的关系,给社会埋下不稳定的因素。

传统的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形式和方法来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时往往会显得过于滞后和片面,而相比之下带有创新性、富有参与感、形式新颖的教育戏剧方式更符合青少年的需要。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学团队选择上戏附中的高二文学班开设戏剧教育课程。

二、教育戏剧课程实验的具体实践

结合教育戏剧理念的三个方面和上戏附中学生的具体情况,上戏附中06文学班在高二整个学年安排了教育戏剧课程的学习。学校分别从戏剧作为教学工具、戏剧作为教学本身和戏剧促进人格发展三个方向,对应地开设了经典课本剧、原创小品和心理剧的课程。

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要从感性实践训练入手,进而从理性概念提升。依据这一实际要求,上戏附中在安排教育戏剧课程时将整个学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经典课本剧的学习,第二部分以原创小品的创作为主体内容,第三部分是心理剧的学习提升。根据每周4学时(180分钟)的授课量,共行课26周。

1.经典课本剧

对于经典课本剧《威尼斯商人》采用教育戏剧的学习是学生通过阅读、分角色朗诵、模仿、角色扮演的方式对经典剧目进行全方面的理解和诠释,让学生站在当代的角度上接触曾经的历史背景、结构设置、立意主题,真正掌握剧本的精髓。

应用阶段设置:

①教师叙述《威尼斯商人》故事,适当加入多媒体素材的影像资料(电影《威尼斯商人》及同名戏剧片段)。

②根据故事提出可能会有不同发展的故事走向,学生分组讨论。

③暖身活动。

④分角色朗读材料中的戏剧对话,设置必要的时空结构,进行分组讨论。

⑤教师入组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提供有效的方案供学生选择,学生在继续讨论协调下统一可以实施的方案。

⑥学生将小组共同协议进行记录,并排演统一的内容,教师入戏访问角色。

⑦挑选出最值得探讨的片断进行全班整体讨论(例如剧中《法庭审判》段落),最后进行总结。

应用总结:

经典课本剧的学习让学生从历史经典中了解自我,学生逐渐发现从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距离的历史故事中能寻找到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的答案。在过程中学生从模仿中找到了扮演的兴趣,打开自己内心的约束,也在过程中加强了与他人的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很多学生反映这种形式的学习,不仅强化了他们学习的记忆,而且还发现了自己学习的潜力。

2.原创小品创作

原创小品创作是由学生们在教师的命题下进行创作并进行即兴演出的学习,我们的要求是学生们能从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创作素材,以生活为基点拓展想象力,进而延展创作的内容。

应用阶段设置:

①教师把课程内容进行解说,并叙述规则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议题。

②暖身训练、游戏。

③教师布置具体创作议题,学生个人对议题进行文字简述,小组讨论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提案进行角色分配、场景设置等准备。

④观看即兴演出,并进行评点,学生、教师入戏评点,修改演出提案。

⑤挑选出大家都感兴趣的小品进行讨论,再由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学生再次进行创作演出。

⑥学生轮流对戏剧教学内容进行分享,教师提供建议。

⑦学生们分别将本课程内容进行小结和整理。

应用实例:

地点:多媒体教室

班级:08级文学班

教学要求:

上一篇: 文化站工作汇报 下一篇: 班长学期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