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29 08:15:49

写作手法论文

写作手法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2-0030-02

作者简介:张洪建(1975―),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新生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一、表现手法与写作手法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应把“表现手法”作为一个属概念,而“写作手法”作为“表现手法”的一个种概念。许骥老师的观点正与此相反。 “写作手法”从所指的范畴而言,应该限制在文章中的表现,也就是说“写作手法”是指文章中的表现手法。除了文章之外,句子、短语、词语、语音中也存在一些表现手法。例如:最为典型的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特指句子这一范围而言的,即使在文章中出现了多种修辞手法,但其本身应属于句子的表现手法,而不能属于文章的写作手法,但它是文章中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写作手法是包含在表现手法中的手法之一。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描法”“描写角度”等都作为“表现手法”的种概念,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归纳: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夹叙夹议”也可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包括在内,但与前五种不是并列的关系。)

2.“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互文见义、顶真、回环、通感、双关。

3.“写作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对比、衬托、象征、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以小见大、想象、联想、反衬、烘托、赋、比、兴、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4.“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5.“说明方法”包括: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作图表、举例子。

6.“论证方法”包括: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又称“摆事实”)、比喻论证(又称“喻证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

7.“描写方法”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等。(“细节描写”应该作为一种特殊的描写方法包含在内,但不并列。)

8.“描写角度”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俯视、仰视、平视描写。

二、容易混淆的几种“表现手法”

(一)修辞中有没有“对比”呢?这个问题一直令语文教师疑惑,因为在常见修辞中没有对比,对比通常是整篇文章中的写作手法之一,应该属于写作手法的范畴,但在有关的资料里又认为“对比”属于修辞。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对比”在不同的范畴中,其作用是不一样的。在句子中出现的应为修辞,在整篇文章中出现的应为写作手法,但不管在句子中还是在文章中都属于表现手法,只是这两者没有用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别而已。

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作者在诗歌中将两种人的生与死、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人民群众对待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全诗通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主题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诗歌的每一节改成一句话,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此句中的对比就不属于写作手法,而是修辞。

当“对比”在说明文中出现时,就说明方法而言我们称之为比较说明,在议论文中出现时,我们称之为对比论证。这个时候其区别就比较明显,不易混淆。

(二)“比喻”与“象征”的区别与联系。很多语文教师对这两个概念区分得很清楚,但很少会想到两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联系或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是“比喻”属于修辞的一种,应为句子的表现手法之一;“象征”属于写作手法的一种,应为文章的表现手法之一。也就是说当把比喻修辞的喻体作为文章写作对象的时候,比喻就不再是比喻,而应称之为“象征”。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茅盾要在统治区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就不得不采取某种隐晦的手法,所以他选择了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来作为北方抗日军民的象征。茅盾把白杨树这个喻体作为全文的重点写作对象,因而全文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如果我们把“白杨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像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一样。就此句而言就不再是象征了,而应是比喻修辞。

同样的在说明方法中我们应称“比喻”为“比喻说明”或“打比方”;在议论文中我们应称“比喻”为“比喻论证”或“喻证法”。否则就会造成概念的混淆或答非所问。

(三)反问、设问属于修辞而不属于语气。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将“反问、设问”在修辞与语气之间混为一谈,不清不白。我们都知道就句子的语气而言应分为:陈述语气、感叹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四种,本就不应有反问语气和设问语气的说法。我们知道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就在其中;设问是有问必答。反问、设问这样的句子其实不是真正的有疑而问,而是以疑问语气的形式出现,以引起读者的思考而已,所以说反问、设问应属于修辞,就语气而言是属于疑问语气,但不属于真正的有疑而问,是假有疑而问。

(四)联想和想象的区别。联想和想象都属于写作手法中的表现手法,这一点没有疑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很难区分二者,往往将二者混淆。从二者的概念和意义看区别是明显的:联想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或者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想象从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者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简言之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联系到另一个事物;想象就是对一个事物进行重新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新的事物。

写作手法论文篇(2)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

2.记叙文六要素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划分层次(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怎样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悬念;总领全文。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2.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5.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种类:按内容分(一)人物描写(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衬托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按描写方式分(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2)侧面烘托(间接描写)

16.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1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18.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以小见大、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1)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9.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格式: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的语境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20.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1.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2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23.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形象生动地描写了——————

词(如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4.一句话中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原文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想一致,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2)该词与上文……相对应。(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不能互换。如“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等

二、议论文阅读技巧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

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分论点 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通过引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④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

(6)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㈢、论证(怎样证明)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4)、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5)、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6)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

(摆事实、事例论证)

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典型事例论证什么论点,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道理论证什么论点,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3.比喻论证法:简称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

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思路: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让读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一、体会文章表达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等)。

二、修辞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理解。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调对+对象+特性的认识。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三、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

(一)归纳段意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归纳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法的作用

1、读出描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写作手法论文篇(3)

高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句子本身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对象+特征

2)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法的作用。

1、读出描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1、数清例句的字数。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2、描写了(或刻画了)……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1、分析线索种类:以“物”为线索;以“事”;以“人”;以“时间”;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高考语文拿分技巧1.语文文言文选择意思那个,叫选择错误的。

只要是与现代意思相同的那个,百分之九十九是错的,不信自己查看最近高考的那题。

2.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手法实在找不到了丢借景抒情和对偶修辞。

不能空题。

3.作文题目抓眼球。

开头丢名人名言作为题记。紧接着概括材料加上一个『我认为然后直接亮明观点。除题记外第一段两行半为黄金分割点。结尾时字数超出800限制两行半为黄金分割。开头一定不要写错别字。论证材料不够新颖的话记得每段结尾都把中心论点强调一次。

4.语文成语题。

如果让选正确的那就你就看每个成语在每个句子中读者是否通顺,表面符合意思符合这个句子吗,这样的一般都是容易望文生义啊,而且你没见过的基本都是错的。如果让选错误的,你没见过的基本都是正确的。如果你一点都不积累那就不适合你了

5.语文作文啊,一定要有完美段落感觉。

不要一大段子集中一起,而且材料最好总结成几句经典的话,后面加上议论抒情引用证明。

6.高中的:赤壁赋,琵琶行,登高,锦瑟,阿房宫赋。

中了就有四分了。

7.语文(理科)12题:答案一般都有D或者E.文科同。

8.语文病句让选择对的,如果有一句话内容涉及到政治性言论或者问题,这句话一定没有错误,从来没失误。

高考前几天的准备工作1.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等要温习“答题模式”,了解哪类题该如何表述,如何答中“采分”点。

从往年高考情况来看,学生在书写、拼音等基础部分丢分较多。而高考前的这一最后阶段,最能拿分的是基础知识,也就是语文高考前5道题,考生不妨看看名言名句,但时间有限,背书时不要全部默写。

写作手法论文篇(4)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场面或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报道的一种具有现场感的新闻体裁。它是新闻体裁中极富表现力的一种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是再现新闻事件或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通过抓住新闻事件、人物的某些重要场面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些片段,用描法给以集中、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在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印象的同时,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根据对象不同,新闻特写可分为事件特写和人物特写。描写是新闻特写的主要表现手法,但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如实描绘真人真事时,细节也必须真实可信。要以现场观察为描绘的基础,像拍照片一样“拍下”现场的真实情景,捕捉典型瞬间的生动形象。写作时要求集中、突出,切忌面面俱到。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指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一种体裁。简而言之,新闻评论就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在报纸上经常看到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都属于新闻评论,简单来说,它就像大家平时写的议论文。

新闻评论有以下三个特点:

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新闻特写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写作手法论文篇(5)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是实践先导,应用写作理论对写作实践教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指导作用。作为教师应在课堂上认真讲授各类应用文体的概念、性质、特点、格式及其写作要求,使学生从概念上对写作的文体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使理论与实践写作相结合,把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学生不明白每一种应用文体的概念、特点、写作要求等,写作时就会感到没有头绪,无从下手,其最终也不会写出符合规范的应用文体。

二.典型文例教学方法

要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要结合理论,加强例文、案例的阅读分析。通过对具体文案的阅读与分析,学生获得的是最直接的感性认识,获得的是最有效的写作指导。典型案例选取的类型要尽量具有全面性,理论覆盖的知识尽量用相应的例文来表现。一是选取规范的典型的例文,使学生从中找出代表性的规律。教师通过讲解典型性的文体,让学生仔细研读,领悟写作的要领,深究其中的写作技巧,达到借他山之石来突破应用写作,这就是典型案例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二是选取有瑕疵的文案,为学生提供反面素材,以供借鉴。例如,在讲解报告、请示、通报等文种时,教师先选取一些典型瑕疵公文,让学生找出公文的错误之处,并进行修改,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全面掌握规范公文的写作。三是举一些与写作内容有关典型事例,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行政公文时,给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生活中具体事实,让学生根据事实撰写相应的公文,学生就会在兴奋的状态下完成写作。同时可以借助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介找一些演讲、经济、司法、新闻等方面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这对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写作文体的比较法

文体比较法即教师在讲授应用写作时,通过将两个不同的文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区分,以达到掌握应用文写作要领的目的。如在讲授“公告与通告”、“报告与请示”这两个章节时,分别将这两个文体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讲解。通过对比让学生区分问题结构基本相似的“公告与通告”、“报告与请示”。此外,报告与调查报告、计划与总结、函与请示、消息与通讯等文体教学都可采用此法。

四.写作实践教学法

应用写作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将应用写作理论转化为写出像样的应用文体,应做好学生的写作实践教学。应用写作教师应该安排适当的课时带领学生到大专院校、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司法机关、新闻机构等进行实际查看相应的文体,学生通过亲身接触应用文体,使学生对所学的行政公文、事务文书、财经文书、司法文书、新闻文体等各类文体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经实践教学,使学生逐步熟悉应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加深学生对各类写作文书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真正转化为写作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应用文写作教学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作为辅助手段,较为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在筛选信息、剪辑材料、合成组合的手段上更先进、更快捷、更高效,为写作教学提供最佳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行政公文、新闻、广告问题等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从而达到促进应用写作教学的目的。

作为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克服应用写作课的畏惧心理与烦躁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能力,满足21世纪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的目的。

参考文献:

写作手法论文篇(6)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干瘪憔悴吞噬殷实温馨宠爱谄媚青睐亲昵忧心忡忡虬枝莠子秕子糟糠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干瘪憔悴吞噬殷实宠爱谄媚青睐亲昵忧心忡忡孤芳自赏五彩缤纷各抒己见饱经忧患众说纷纭弱不禁风归宿理睬

3.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借助所描绘的物寄托抒发作者的情怀的写作手法。

4.了解拟人化的写法:

把无生命的物人格化,赋予人的行为、思想、感情,抒发作者的情怀。本文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文中赋予了“秋”的物象以生命,它们的形象中都融入了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都有人的血脉。这样的手法称之为拟人化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明确本文粗线条写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通过描写七种既独立成章又互相联系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

了解大意,体会“秋魂”,激发谦逊真诚、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作者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把它们综合在一起,构成了秋的灵魂和神韵并进行歌颂,借此赞美了那些默默奉献的人。

二、思路结构

全文一共有七个部分,分别写了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这七篇“短文”在构思方面有内在的规律。从总体构思上讲,每篇“短文”的思路、顺序都是由此及彼——先写“物”,再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由物及情;从表达意图上讲,几乎所有的“短文”都是借物写人,都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的成长、人的品格、人的追求、对人生的理解;从布局谋篇上讲,不少的“短文”都是由设问领起下文。

三、写作特点

1.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秋天各种景物以人的特征,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2.结构、语言富于变化,避免了单调、呆板。

四、朗读法教学建议

朗读法适合于所有抒情散文,本文也不例外。学习本文要反复朗读、吟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深刻的内容。朗读时可分以下步骤:

一是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学生利用字、词典读准“自读提示”所列加点字的字音并掌握词义。本文使用成语较多,读时注意停顿。

二是读出语气、句式的变化。本文语气多变,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反问)、感叹句、祈使句多次出现;句式灵活多样,排比、反问,整句、散句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朗读时,应注意区分。

三是读出感情。本文写景抒情、感彩强烈。全文通过描写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来歌咏秋天,歌咏秋天的成熟与思考。故全文应以歌颂、赞美、抒情的基调朗读。另外,本文还运用了拟人、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把秋天写得有思想、有色彩、有滋味、有感情,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朗读时注意把握这个特点。

五、讨论法教学建议

本文内容含义深刻,许多语句意味隽永,耐人寻味,如果采用讨论的方法阅读,学习效果更好。讨论围绕以下三个大问题展开:

写作手法论文篇(7)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新题型的改革与实施,作文在统考中所占的分值从旧题型的15分增加到106.5分,同时,在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中也增添并加大了作文的比重,因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对英语写作越来越重视了,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从国家大学英语考试中心公布的成绩来看,考生作文的平均成绩并不理想。据2007年的一项内部阅卷统计显示:考生作文标准得分36分以下为30%;36―63分为40%,63分―85分为20%;85分以上为10%。70%的考生作文得分在63分之下。另一方面,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尚未增加口语项目,所以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仍以注重听力与读写能力为重,而忽视了口语交际训练。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的英语言语表达能力偏弱,使他们在未来的求职面试中处于劣势。

目前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一直在借鉴和应用西方写作理论中摸索前进。一般来说,运用最广泛的是以下三种教学法。

1.成品教学法

这是在我国EFL写作教学中应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西方写作理论。该理论主要关注写作最终成品,注重文章的组织结构、遣词造句等形式,故又称之为形式法或修辞法。这种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不强调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在大班教学中易于操作。而且,在教学安排上,一般从选词造句,再到段落篇章写作,循序渐进,因而该模式对于学生英语水平较低的学习性写作较为有效。然而,随着强调学生个性需求的现代课堂教学理念的普及,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遭到了普遍的质疑。

2.过程教学法

过程教学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英语课堂教学。该教学法以交际理论(interactionist theory)为理论基础,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它关注的焦点是写作过程(包括写前准备、写作阶段和修改阶段),并强调这三个阶段不是线性过程而是相互交叉。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小组活动为中心,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交流。过程教学法虽然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如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忽视范文的作用和词句段落等基础写作知识的讲解和训练等。

3.任务型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应用到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是近10年的事。在这种教学法中,学生被要求利用写作去完成一项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交际任务。写作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写作者获得参与或融入目的语社会交际活动的能力。整个写作活动围绕着如何成功地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而展开,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其优点是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交际任务,在写作中他们更加专注于思想内容和意义的有效表达,自觉学习或运用写作技巧。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如写作活动以交际任务为中心,写作训练的系统性很难得到保障等。

由于西方写作理论大多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写作教学而创立的,未必适用于我国的EFL课堂教学。因此,迄今为止,我国英语教学界似乎还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鉴于此,笔者从长期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针对理工科大学生作文和口语的薄弱环节,通过设立话题库和进行主题辩论来加强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四、六级应试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在2008级大一新生中试行了一学期,反响较好。

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的前提是建立一套话题库,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1)英语四、六级常考话题;2)社会热点话题;3)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笔者收集了历年英语四、六级的作文真题及范文约50篇,另外又根据教育、环保、住房、交通、经济、文化等主题搜集了社会热点问题50篇,最后根据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如考试、专业选择、恋爱、集体生活、求职等收集了话题50篇,共计150篇。建立好话题库后,根据话题精选范文,并适当配以漫画或插图,辅以提示或句式练习。下面举例说明:

话题(Topic):Mobile Phone on Campus

范文(Sample Writing):

Nowadays mobile phone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on college students own mobile phones.A mobile phone has become the main communication tool by college students...

建立好试题库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话题库来对学生进行写作―口语整合训练。首先,从话题库里挑选一个学生会感兴趣的主题话题,如,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启发学生思考并列出手机的优点和弊端。如:

优点(advantages):It is a useful tool for keeping contact with friends and getting information,or learning,entertaining.(手机是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的好工具,还可以了解信息、学习和娱乐。)

弊端(disadvantages):A financial burden for the poor student,dis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from their study,a nuisance when it rings at wrong place or at wrong time.(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它会成为经济负担;它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在错误的地点和时间响起手机铃声,它就会变得烦人。)

这一步主要是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进行的brain storming(头脑风暴)思维训练,让他们开动脑筋,列出能想到的各种手机的优缺点。

其次,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之间进行主题辩论。一方作正方;一方作反方。选择三至四组到讲台上进行辩论。辩论完后,老师进行适当点评。在学生进行自由辩论时,老师切忌插入,或打断学生的思路。

然后老师视课时情况,让学生进行课堂作文或课后作文(120字左右)。

最后一步是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指出学生应该改进的地方,并给出范文。简单分析语言形式和结构以供他们参考和模仿写作。

通过“选题―讨论―辩论―写作”四步法的层层推进,学生不仅会用流畅的英语说出手机的优缺点,还能用规范、准确的英文句式完整地写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和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的理论依据实际上正是任务型教学法。它把“任务”的概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主题话题上,强调话题的内容和现实意义,着重通过处理、解决意义来使学生习得语言。由于任务话题的信息量适当、有趣且有意义,能够产生更自然、更流利的话语。通过话题的口头及笔头的有效表达操练,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讨论―自由辩论),他们会自然地在课堂上使用更地道的英语话语,在轻松的氛围里用英语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最终落实到用英语来充分表述自己对某一话题的深刻认识。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充分调动了学生潜在运用英语来进行创造(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写作手法论文篇(8)

一、问卷展示与分析

根据你的阅读和写作经验,认真回答如下问题:

1.申论跟高考作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2.申论跟时评相比,有哪些不同?

3.申论与公文是怎样的关系?

4.您认为申论写作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5. 您觉得写好申论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6. 您觉得自己写作申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7.您认为申论写作对大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8.您认为中文专业的考生在公务员考试中存在哪些优势与劣势?

9. 通过《申论写作》课程的学习,您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建议?

10. 除了参加公务员考试,您认为学习申论写作对您还有其他意义吗?

二、问卷结果分析

笔者以我校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有关调查与分析,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问卷有效率100%。上文已说明本问卷氛围三大块内容,同理,现将问卷结果对应地分成三部分进行分析与阐释。

(一)申论写作的特点

1、时评写作VS高考作文VS申论写作

时评写作 高考作文 申论写作

写作目的(48.81%) 针对实事做出点评,旨在分析,增强大众舆论导向。 参加高考 选拔公务员

写作考试难度(15.22%) 针对的是话题,更能把握中心,掌握写作内容,条例更清晰易懂,较申论更为自由,亦更为简单。 考试时间、字数底线、试题考察内容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实际。 以理论为背景,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以国家政策为指导;综合考察一个人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体(45.65%) 具有提纲的样式,即引述材料——议论分析——联系实际——归结全篇。 对文章体裁范围、表达重点等都有明确规定。 一般都是论述性的议论文,具备普通公文的相关特性。

行文要求(35.87%) 1、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话题鲜)

2、确定鲜明独到的观点(观点辣)

3、搜集典型有力的论据(论据杂)事实胜于雄辩,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材料可信手拈来。

4、运用严密有趣的语言(语言趣) 在作文试题中有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两大块:1、对作文基本技能的要求:文体、字数、主旨、语言表达、结构统筹、文面等方面的要求;2、对文章有延展性的要求:立意深刻、内容健康向上、语言运用上富有文采、有创新等。 要求讲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中央现阶段理论方针政策,这是基本公式;针对所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作出概括总结、合理分析以及提出解决方案,这是基本思路要求。

写作内容(43.48%) 就社会生活的某一现象或事件发表看法,阐述观点。 具有时效性与新闻性,缘事而发、寓理于事,贴近生活,题材广泛。 紧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每年命题组都会出不同的题以反映高中学生的看法,形式多变,内容丰富。 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从媒体关注的表层引入深度的理性分析,以强化阅读理解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为关键,核心是培养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写作主体(25%) 广大新闻媒体与公民个人, 第三方立场。 高考生 虚拟的公务员身份

写作性质(25%) 是一切社会人都可以的呐喊,是一切文化人都可以用文字表达的世界观。 高考语文考试科目中的一道题目 公务员考试中的命题组成部分

语言表达(45.65%) “精、短、快、活”,采用大众视角,针对一个话题展开论述,观点深刻,发人深省,语言通俗易懂,可综合运用多种写作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段。 考生可以自由地发挥,鼓励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包容并推崇文学性语言,尊重个人风格的实践。 语言上有严格限定,具备公文的基本要求,注重理性与逻辑性,行文风格朴素易懂,反对文学性与个人化风格。

小结:

由以上大学生们通过对申论写作与高考作文写作之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92位调查对象看来,申论与高考作文、时评写作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上八个方面。其中,写作目的、文体、语言表达以及写作内容的不同所占比例最重。由此可得,申论同高考作文虽然同为考试形式,同样具备限时作文等客观规定,但是由目的、性质、内容、语言表达、主体、要求等比项出发考察,申论的特点还是十分明显的。简言之,由于招考目的、考生对象的年龄阶段与社会阅历的不同,申论不是一种单纯的写作考试或是自由写作行为,而是一种在阅读与分析材料基础上的集概括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一体的案例分析题。

特别是近年来,公考制度日趋完善,申论考试已由开放式向封闭式转变,由自由写作向定向分析转变,考试的针对性逐渐加强,它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考察应试者们的能力,绝不是单纯的写作方面的能力,因而,申论写作更注重考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与思考,更关注学生的前瞻性与逻辑性思维,最突出的则是对考生政治敏感性的考察。毕竟,申论隶属于公务员考试,必须强调考生能模拟公务员身份,完成相关工作本身所提出的要求。

2、普通公文VS申论写作

小结:

通过调查,普遍反映出来的结果是,申论起源于典型的公文文体,制发公文是解决申论给定材料问题的必然选择。申论考试的大纲要求与公文写作的规律是一致的。申论的三种题型的解答根据公文法定文种和事务文书的种类都有对应的文种和问题思路:概括、概述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报告;提出对策题属于事务文书计划中的一种方案;作文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意见。

申论写作中常会涉及公文写作,如一些公文文种、假定部门、身份问题。公文写作的虚拟领导性及内容上的国家意识、全局意识、前瞻意识等都是申论写作的考察点。申论写作考察的能力也潜移默化的体现在了公文写作中。

从文体角度出发,申论论述写作应属应用文体,即公文写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论述材料与行政机关的智能紧密相关;2.结构基本相似;3.申论论述写作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要求基本一致。

(二)中文专业大学生与申论写作

由问卷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大学生知“彼”的基本状况,对第二部分的调查则能让我们了解到大学生们知“己”的程度。两相对照,则能发现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训练上所存在的冲突点,也是笔者想要重点调查的突破口。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95.65%) 公文 申论

写作手法论文篇(9)

在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节目中,能真正引人入胜的作品并不多见。缺少形象力量,亦即缺少用文学塑造的典型形象的感染力,是重要原因之一。新闻和文学固然属于不同的领域,前者强调事实的真实,后者强调艺术的真实,但是在要求形象地、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一点上,两者之间却没有隔着万丈鸿沟,从古至今,许多名家大师关于写作的论述很多,集中起来看,也无不要求把文章写得情文并茂,新鲜活泼,形象感人。 那些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无不具有形象感人的特点。如同志报道两则重大事件的新闻《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通过对战斗场面和过程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我人民在与不可一世的反动派的搏斗中,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成为无敌于天下的英勇军队的光辉、壮美形象。再如,当代记者华山写的《踏破辽河千里雪》、穆青写的《雁翎队》、柏生写的《吴晗和他的一家》等等,都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从形象性的角度来说,新闻与文学一样需要形象的魅力,需要冲破框框,不落俗套,因事制宜地按照客观事物运动的特定形态去反映人物,讲述事件,不拘一格创新体。

二、适当运用文学表现手法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根本途径

借助文学的表现手法来加强新闻的形象性,使其变得生动活泼,正是读者和受众的迫切要求,不如此新闻就无法写活。 多年来大受欢迎的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综合性体裁,并且常用来反映重大新闻典型。这个以新闻的真实性为前提、以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特征的品种,本来就为新闻与文学的搭手、互通创造了范例,为借助文学表现手法增强新闻形象性,给了我们可贵的启示。新闻取材于客观个体事实,并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去反映客体 ;文学则取材于社会群体的事实,并按照他们的共性去反映现实生活。新闻与文学的本质区别是何等鲜明,内在联系是多么密切! 历来的新闻佳品都是借助文学技巧而成功的,从标题、结构形式到语言,文学对于它都大有用武之地。如被评为1980年全国好新闻标题的《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访老作家严文井同志》,运用了文学中对偶的句式,精练、准确、形象地揭示了老作家严文井自学成才的曲折道路。荣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的《邹振先惊人的一跳》,不只因为该消息反映了我国运动员创造的出色成绩,更重要的还在于这篇新闻大胆运用了散文的形式、白描的手法,形象、深刻地报道了邹振先这“惊人的一跳”。

写作手法论文篇(10)

优秀的学生习作,前提是要有丰富的素材,并对素材有进一步提取和凝练的能力。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初中生需要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学习,课业负担比较繁重,在完成作业后往往难以有足够的课余时间进行生活的体验和写作素材的积累。即使能够通过布置任务,阅读课外书的方式对其进行要求,学生对于素材也往往并不感兴趣,因此导致无法深刻理解素材,从而做到活学活用,写出真情实感和独到的见解。

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则有所不同,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和巨大的信息量使得初中生关注网络毫不费力,往往课间甚至用餐时间都可以获得很多网络资源。这些网络资源往往以娱乐信息,新闻实事为主,通过生动形象的网络用语表达(例如前段时间很流行的“偷菜”和“楼歪歪”等)和简短快速的发行方式(往往以各大社交网站的新闻头条形式引发某社交圈的讨论和转发)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并且绝大多数此类资源都能够反应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例如明星隐私,建筑和食品质量,甚至是物价金融等等。教师可以从网络词汇或网络实事入手,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这些新兴词汇背后的生活现象和社会现实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使得这些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和语言现象转换为深刻的作文素材,解决了学生素材难以积累、兴趣不够和作文需要有感而发、言之有物的矛盾。

二、信息技术在写作手法方面的教学应用

学生写作素材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完整系统的写作手法和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往往作文会较为单调,不够深入。因此,写作方法的教学极为重要。一般而言,写作方法的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习作教学的主线。应当配合课文内容,首先讲解文中用到的比较好的写作方法,寻找其他的实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而后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当堂训练,之后对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改进。但是,单纯的结合课本往往会使得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乏味,学生难以理解,且听课效率不高。因此需要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模式变革。

1.就写作技巧的效果展示上,如果利用影片片段的播放,大家讲座的普及,甚至是网络知名的文章赏析等多媒体形式,对同一写作方式进行多角度辨析,就能够使得学生对该方式的效果有深刻的印象,同时加深该方法的应用理解,逐渐潜移默化为自己所学。

2.就写作技巧的分析讲解上,一般会采取PPT的制作,通过通俗易懂,简洁直观的PPT课件,将审题,拟题,立意,提纲,开头等等写作流程进行反复强调,同时对议论,抒情和记叙等初中生应当掌握的手法进行进一步的讲解,结合优秀的写作实例,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和对写作技巧的有意识的应用。

3.就写作技巧的课堂训练上,应当充分利用投影仪等信息技术,通过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和范文片段进行当场展示和表扬,并针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修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的态度,并及时改正一些不正确的写作方法,防止其形成恶性循环。

三、信息技术在课后写作训练方面的教学应用

初中语文写作,除了素材的掌握达到有话可说,手法的理解达到条理清晰表达多样之外,日常的写作训练对于增强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和写作的创新性表述非常有利。一般来讲,传统的初中语文写作课后训练都是通过日记的形式,由学生自由拟题,写出所思所想,教师批改后给出相应建议的方式进行的。但是这种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且需要固定的时间,花费较大的精力,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流水账一般的作文;同时日记内容往往有一定的隐私性,难以进行分享。因此,提高学生的课后写作兴趣和写作效率,更改训练方法是课后训练的当务之急。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接口,各类日志型社交网站的充分发展给了学生一个新的展示平台。由教师的日志或博客作为核心,提供美文赏析,所思所想,日常评论等不同模块,为学生自然的交流和表达提供新的空间,是较为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

上一篇: 副高职称论文 下一篇: 系统科实习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