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监控绩效考核方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5 14:55:17

银行监控绩效考核方案

银行监控绩效考核方案篇(1)

    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到各大商业银行都给出了自己的界定。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在此简单引用,并从中选取本文讨论的角度。

    一 、操作风险的类型

    在《新巴赛尔资本协议》2003年4月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按照操作风险的成因划分为七大类。但是具体到商业银行的某个分支机构来说,它们所勉励的主要是其中的三类,即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风险。另外,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风险,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风险,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风险,实体资产损坏风险,后四种风险本文不做讨论,在此不再引述。

    (一)内部欺诈风险

    内部欺诈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的内部员工主观上存在对银行实施欺诈的目的,包括进行没有授权的交易、没有按照规定报告的交易、超额交易以及内部交易;偷窃、****、编造虚假账务、违反国家税收制度等引发的财务损失。

    (二)外部欺诈风险

    外部欺诈风险主要指由于第三方的故意欺诈、非法侵占财产以及规避法律而引发的损失。关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外部欺诈事件,周小川曾根据国内情况将外部金融欺诈划分为两大类别:一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的金融诈骗。这类诈骗的典型特点是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是将资金据为己有。在此目的下,行为人通过虚构假的资金使用目的或资金支取凭证,骗取银行资金。例如信用证诈骗、票据诈骗等。二是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通过有意提供虚假财务资料为企业的利益骗贷。这类欺诈的特点是,行为人陈述的资金使用目的是真实的,即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将资金据为己有的目的,但行为人向银行申请资金时有意提交虚假资料,从而误导银行的决策偏差,骗取银行的资产。

    (三)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风险

    此类型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产品属性和设计上的缺陷、内部员工工作上的不细心、对客户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等造成的财务损失,在全部操作风险事件中占有比较大的份额。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内部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操作风险,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巴林银行的倒闭、中国的高山案、法兴银行巨亏案,都是属于内部欺诈风险的后果,其中高山案源于个人贪婪、制度不健全以及违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惩罚的示范作用;巴林银行的倒闭源于明星员工的心理、银行对明星员工的盲目崇拜和信任、以及违规行为的不可逆性;法兴银行的巨亏虽然直接原因是信用风险损失,但经营过程中的盲目自信、对外部环境的过度依赖也可以视为操作风险的范畴。

    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在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的分析上,理论界给出了很深入的分析,其中包括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内生交换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委托理论等。这些剖析很深入,在此不做赘述,下面我们结合发生在各银行分支机构中的案例分析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

    1.佛山邮政支局女邮储局长涉嫌非法吸储18亿

    2.高阳农信社原副主任宋亚安涉嫌亿元骗贷

    3.温州银行骗贷案内外勾结7次骗取1600万

    从支行这一经营单位来看,通过各类操作风险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或多或少的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没有正确的业绩观

    企业在一定时期,没有形成正确的业绩观,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

    基层层面上的表现:基层行从领导到员工一味强调经营任务的完成率,产生了偏重业务发展,疏忽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偏向;缺乏审慎经营的思想,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合法守规的关系;没有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锁定在风险防范上,而是偏面地追求“存款增长幅度”、“市场占有率”、“贷款增加额”等粗放型经营标上。

    总行管理层面上:总行或者上一级管理层,经营理念上过度偏重经营业绩,追求高速度的业务发展,对企业业务发展中配套的管理措施被忽略或无法跟上业务的高速发展。重经营的管理理念和业绩观,在向下传导中直接体现在考核导向上:对基层支行的考核中,过度强调经营业绩指标,缺乏审慎经营、员工及支行合规指标考核;对分支行的业务增长要求偏重增长的高速度,缺乏对每一家分支机构业务增长速度的合理测算和监控;对分支行负责人的考核中过度依据于经营指标,忽略了支行负责人在对支行员工品德培养,合规文化培育上的职责考量。

    (二)内控制度执行力严重不足

    上述各种典型操作风险案件的发生银行,其案件的发生都是在企

    业发展的某一阶段或时期,仔细分析都会发现:其内控制度并不是根本没有,其防范约束机制并不是根本不存在,其或许并不完善,但无一例外的都是没有有效的执行到位。

    基层操作人员对操作规程不熟悉就能上岗,遇到问题不是寻求规章制度、操作指南,而是依赖所谓的经验指导;对具体操作是否合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对领导或者业绩好的员工过分信任或者盲目崇拜。制度执行监督机制不能有效跟进,对违规操作的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反映,导致制度执行不到位,却没有有效的反馈,或者反馈后,违规处理没有及时跟上,以至于使操作人员对违规操作没有产生足够的畏惧。制度执行力不足渐渐成为一种风气,尤其是在基层。

    .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

    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员工考核上过度依赖薪酬与业绩挂钩,而在业绩指标的构成上,没有下足功夫,考核指标偏重于短期经营业绩,导致客户经理在为获得更高的薪酬在获取业绩上的短视行为,甚至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员工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违规经营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营业绩和利益。

    考核机制是基层机构经营和客户经理拓展业务的指挥棒。考核机制的完善与否,考核指标的合理化程度直接引导全行的经营行为。考核指标与薪酬的挂钩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势必导致一线员工经营行为上的短视。

    (四)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被忽略

    在对员工以及基层管理人员的业绩认定、考核、职业提升等各方面,过度的看重经营业绩指标,而忽略了”人”这一主体道德水平,职业素养特性的一面。

    纵观商业银行发生的操作风险类型的大案,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所有的大案都是发生在分支机构,几乎所有的案件都是由于对人的监管缺失而发生,我们认为人的因素是操作风险内生的主要原因。这就又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上,商业银行除了各种规章制度、事前审批和事后审计等硬约束之外,如何形成对“人”这一内生风险因素的约束。

    三、形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控制度内生机制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来看,内控机制的形成,重点在对人的管理,对人的具体管理工作则必然应主要落在基层机构,即基层机构必须在总部制定的内控框架和企业文化范畴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机制,牢牢抓住对“人”这一因素在内控机制中的安全、有效运转。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管理者

    企业的常态化发展,首先必须要能将高层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有效、正确的传导给基层。其次,基层的具体实施效果能有效反馈给管理者,供管理者进行参考,以作决策或调整。在内控机制有效内生机制形成上,需要上下一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各自发挥不同的职责,才能逐步形成。在这一形成过程中,管理者应强化指挥者、保障者和监督者的身份。

    一方面,明确对基层机构的考核导向。对基层机构的经营发展确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如:1、对基层机构的考核指标可适当减少经营业绩的比重,增加基层机构合规管理考核指标;2、对基层机构负责人的考核将更大的比重侧重于合规管理,避免由于基层机构间经营业绩差距较大,对基层机构负责人考核影响较大,导致基层机构负责人为了个人利益或迫于考核压力对基层机构合规管理及员工培养上无暇顾及或根本不去理会,将全部精力用在完成经营指标上,甚至宁愿承担违规操作的风险。

    另一方面,为基层机构的合规经营发展,做好后勤保障和支持。如:提供清晰、高效的业务操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使员工合规操作可以有规可依;为基层合规经营提供好人员岗前培训、做好新产品投产前的技能培训、做好员工合规操作的日常监督、培训支持,保障员工能有规可依;强化执行力建设,加大对违规操作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强化责任追究制。如:1、制定抽检制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很多业务实现完全无纸化交易,或者部分无纸化交易。这也为监管和检查提供了便利。总行要不定期的抽取各岗位上的员工一段时间内的业务进行主笔业务核对,确定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合规性。2、放大违规处罚的警示作用,将违规处罚成本提高。

银行监控绩效考核方案篇(2)

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到各大商业银行都给出了自己的界定。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在此简单引用,并从中选取本文讨论的角度。

一 、操作风险的类型

在《新巴赛尔资本协议》2003年4月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按照操作风险的成因划分为七大类。但是具体到商业银行的某个分支机构来说,它们所勉励的主要是其中的三类,即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风险。另外,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风险,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风险,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风险,实体资产损坏风险,后四种风险本文不做讨论,在此不再引述。

(一)内部欺诈风险

内部欺诈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的内部员工主观上存在对银行实施欺诈的目的,包括进行没有授权的交易、没有按照规定报告的交易、超额交易以及内部交易;偷窃、腐败、编造虚假账务、违反国家税收制度等引发的财务损失。

(二)外部欺诈风险

外部欺诈风险主要指由于第三方的故意欺诈、非法侵占财产以及规避法律而引发的损失。关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外部欺诈事件,周小川曾根据国内情况将外部金融欺诈划分为两大类别:一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的金融诈骗。这类诈骗的典型特点是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是将资金据为己有。在此目的下,行为人通过虚构假的资金使用目的或资金支取凭证,骗取银行资金。例如信用证诈骗、票据诈骗等。二是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通过有意提供虚假财务资料为企业的利益骗贷。这类欺诈的特点是,行为人陈述的资金使用目的是真实的,即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将资金据为己有的目的,但行为人向银行申请资金时有意提交虚假资料,从而误导银行的决策偏差,骗取银行的资产。

(三)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风险

此类型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产品属性和设计上的缺陷、内部员工工作上的不细心、对客户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等造成的财务损失,在全部操作风险事件中占有比较大的份额。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内部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操作风险,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巴林银行的倒闭、中国的高山案、法兴银行巨亏案,都是属于内部欺诈风险的后果,其中高山案源于个人贪婪、制度不健全以及违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惩罚的示范作用;巴林银行的倒闭源于明星员工的心理、银行对明星员工的盲目崇拜和信任、以及违规行为的不可逆性;法兴银行的巨亏虽然直接原因是信用风险损失,但经营过程中的盲目自信、对外部环境的过度依赖也可以视为操作风险的范畴。

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在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的分析上,理论界给出了很深入的分析,其中包括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内生交换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委托理论等。这些剖析很深入,在此不做赘述,下面我们结合发生在各银行分支机构中的案例分析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

1.佛山邮政支局女邮储局长涉嫌非法吸储18亿

2.高阳农信社原副主任宋亚安涉嫌亿元骗贷

3.温州银行骗贷案内外勾结7次骗取1600万

从支行这一经营单位来看,通过各类操作风险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或多或少的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没有正确的业绩观

企业在一定时期,没有形成正确的业绩观,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

基层层面上的表现:基层行从领导到员工一味强调经营任务的完成率,产生了偏重业务发展,疏忽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偏向;缺乏审慎经营的思想,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合法守规的关系;没有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锁定在风险防范上,而是偏面地追求“存款增长幅度”、“市场占有率”、“贷款增加额”等粗放型经营标上。

总行管理层面上:总行或者上一级管理层,经营理念上过度偏重经营业绩,追求高速度的业务发展,对企业业务发展中配套的管理措施被忽略或无法跟上业务的高速发展。重经营的管理理念和业绩观,在向下传导中直接体现在考核导向上:对基层支行的考核中,过度强调经营业绩指标,缺乏审慎经营、员工及支行合规指标考核;对分支行的业务增长要求偏重增长的高速度,缺乏对每一家分支机构业务增长速度的合理测算和监控;对分支行负责人的考核中过度依据于经营指标,忽略了支行负责人在对支行员工品德培养,合规文化培育上的职责考量。

(二)内控制度执行力严重不足

上述各种典型操作风险案件的发生银行,其案件的发生都是在企

业发展的某一阶段或时期,仔细分析都会发现:其内控制度并不是根本没有,其防范约束机制并不是根本不存在,其或许并不完善,但无一例外的都是没有有效的执行到位。

基层操作人员对操作规程不熟悉就能上岗,遇到问题不是寻求规章制度、操作指南,而是依赖所谓的经验指导;对具体操作是否合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对领导或者业绩好的员工过分信任或者盲目崇拜。制度执行监督机制不能有效跟进,对违规操作的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反映,导致制度执行不到位,却没有有效的反馈,或者反馈后,违规处理没有及时跟上,以至于使操作人员对违规操作没有产生足够的畏惧。制度执行力不足渐渐成为一种风气,尤其是在基层。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

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员工考核上过度依赖薪酬与业绩挂钩,而在业绩指标的构成上,没有下足功夫,考核指标偏重于短期经营业绩,导致客户经理在为获得更高的薪酬在获取业绩上的短视行为,甚至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员工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违规经营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营业绩和利益。

考核机制是基层机构经营和客户经理拓展业务的指挥棒。考核机制的完善与否,考核指标的合理化程度直接引导全行的经营行为。考核指标与薪酬的挂钩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势必导致一线员工经营行为上的短视。

(四)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被忽略

在对员工以及基层管理人员的业绩认定、考核、职业提升等各方面,过度的看重经营业绩指标,而忽略了”人”这一主体道德水平,职业素养特性的一面。

纵观商业银行发生的操作风险类型的大案,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所有的大案都是发生在分支机构,几乎所有的案件都是由于对人的监管缺失而发生,我们认为人的因素是操作风险内生的主要原因。这就又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上,商业银行除了各种规章制度、事前审批和事后审计等硬约束之外,如何形成对“人”这一内生风险因素的约束。

三、形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控制度内生机制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来看,内控机制的形成,重点在对人的管理,对人的具体管理工作则必然应主要落在基层机构,即基层机构必须在总部制定的内控框架和企业文化范畴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机制,牢牢抓住对“人”这一因素在内控机制中的安全、有效运转。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管理者

企业的常态化发展,首先必须要能将高层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有效、正确的传导给基层。其次,基层的具体实施效果能有效反馈给管理者,供管理者进行参考,以作决策或调整。在内控机制有效内生机制形成上,需要上下一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各自发挥不同的职责,才能逐步形成。在这一形成过程中,管理者应强化指挥者、保障者和监督者的身份。

一方面,明确对基层机构的考核导向。对基层机构的经营发展确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如:1、对基层机构的考核指标可适当减少经营业绩的比重,增加基层机构合规管理考核指标;2、对基层机构负责人的考核将更大的比重侧重于合规管理,避免由于基层机构间经营业绩差距较大,对基层机构负责人考核影响较大,导致基层机构负责人为了个人利益或迫于考核压力对基层机构合规管理及员工培养上无暇顾及或根本不去理会,将全部精力用在完成经营指标上,甚至宁愿承担违规操作的风险。

另一方面,为基层机构的合规经营发展,做好后勤保障和支持。如:提供清晰、高效的业务操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使员工合规操作可以有规可依;为基层合规经营提供好人员岗前培训、做好新产品投产前的技能培训、做好员工合规操作的日常监督、培训支持,保障员工能有规可依;强化执行力建设,加大对违规操作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强化责任追究制。如:1、制定抽检制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很多业务实现完全无纸化交易,或者部分无纸化交易。这也为监管和检查提供了便利。总行要不定期的抽取各岗位上的员工一段时间内的业务进行主笔业务核对,确定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合规性。2、放大违规处罚的警示作用,将违规处罚成本提高。

(二)基层机构(支行)

基层机构作为总行政策的执行者,应强化执行力建设和政策的具体实施,围绕总行考核导向,细化实施。

1.专业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并行,要防范风险首先要识别风险,基层机构在日常的学习中要组织员工加大学习力度,除了学习相关规章制度意外,还要加上案件分析和警示教育,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发生在商业银行中的案件做案例分析会,使各个岗位的员工都要明白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点。

2.优化约束人的软环境,企业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同时又是兼容并包的。分支机构和其中的员工受整个企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作为分支机构本身它又具有自己的文化氛围,相比整个企业文化来讲,分支机构的文化氛围更能感召人、激励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从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以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体到工作中,要能识人善任,人尽其才,让每位员工感到自己在实现自身的价值。要与员工职业生涯的提升结合起来,当员工在基层岗位上工作的过程中,他能看到未来自己提升的空间,能确定比较切合实际的中短期目标,这样在工作中就会一定程度的削弱或者减少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融洽人际关系,而形成一种人人向上的工作环境。

3.设立基层操作风险内控体系,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众多,在操作风险控制的操作上,总部相关部门不可能面面俱到,或者在监控的周期上达不到要求。这就要求分支机构设立自己的内控系统,按照操作流程,在不同的岗位间,人员角色间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衡。每位员工发挥各自的作用,互相监督。

4.强化执行力考核,尤其是在基层,员工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具体业务的合规与否。基层机构应在强化规章制度执行的基础上,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展开业务拓展,创造经济利润。在这一方面,总行管理者要在对基层支行的考核导向、具体考核指标上进行引导。

银行监控绩效考核方案篇(3)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控;内生机制

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到各大商业银行都给出了自己的界定。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在此简单引用,并从中选取本文讨论的角度。

一 、操作风险的类型

在《新巴赛尔资本协议》2003年4月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按照操作风险的成因划分为七大类。但是具体到商业银行的某个分支机构来说,它们所勉励的主要是其中的三类,即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风险。另外,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风险,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风险,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风险,实体资产损坏风险,后四种风险本文不做讨论,在此不再引述。

(一)内部欺诈风险

内部欺诈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的内部员工主观上存在对银行实施欺诈的目的,包括进行没有授权的交易、没有按照规定报告的交易、超额交易以及内部交易;偷窃、腐败、编造虚假账务、违反国家税收制度等引发的财务损失。

(二)外部欺诈风险

外部欺诈风险主要指由于第三方的故意欺诈、非法侵占财产以及规避法律而引发的损失。关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外部欺诈事件,周小川曾根据国内情况将外部金融欺诈划分为两大类别:一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的金融诈骗。这类诈骗的典型特点是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是将资金据为己有。在此目的下,行为人通过虚构假的资金使用目的或资金支取凭证,骗取银行资金。例如信用证诈骗、票据诈骗等。二是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通过有意提供虚假财务资料为企业的利益骗贷。这类欺诈的特点是,行为人陈述的资金使用目的是真实的,即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将资金据为己有的目的,但行为人向银行申请资金时有意提交虚假资料,从而误导银行的决策偏差,骗取银行的资产。

(三)客户、产品和业务操作风险

此类型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产品属性和设计上的缺陷、内部员工工作上的不细心、对客户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等造成的财务损失,在全部操作风险事件中占有比较大的份额。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内部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操作风险,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巴林银行的倒闭、中国的高山案、法兴银行巨亏案,都是属于内部欺诈风险的后果,其中高山案源于个人贪婪、制度不健全以及违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惩罚的示范作用;巴林银行的倒闭源于明星员工的心理、银行对明星员工的盲目崇拜和信任、以及违规行为的不可逆性;法兴银行的巨亏虽然直接原因是信用风险损失,但经营过程中的盲目自信、对外部环境的过度依赖也可以视为操作风险的范畴。

二、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在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的分析上,理论界给出了很深入的分析,其中包括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内生交换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委托理论等。这些剖析很深入,在此不做赘述,下面我们结合发生在各银行分支机构中的案例分析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

1.佛山邮政支局女邮储局长涉嫌非法吸储18亿

2.高阳农信社原副主任宋亚安涉嫌亿元骗贷

3.温州银行骗贷案内外勾结7次骗取1600万

从支行这一经营单位来看,通过各类操作风险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或多或少的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没有正确的业绩观

企业在一定时期,没有形成正确的业绩观,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

基层层面上的表现:基层行从领导到员工一味强调经营任务的完成率,产生了偏重业务发展,疏忽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偏向;缺乏审慎经营的思想,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合法守规的关系;没有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锁定在风险防范上,而是偏面地追求“存款增长幅度”、“市场占有率”、“贷款增加额”等粗放型经营标上。

总行管理层面上:总行或者上一级管理层,经营理念上过度偏重经营业绩,追求高速度的业务发展,对企业业务发展中配套的管理措施被忽略或无法跟上业务的高速发展。重经营的管理理念和业绩观,在向下传导中直接体现在考核导向上:对基层支行的考核中,过度强调经营业绩指标,缺乏审慎经营、员工及支行合规指标考核;对分支行的业务增长要求偏重增长的高速度,缺乏对每一家分支机构业务增长速度的合理测算和监控;对分支行负责人的考核中过度依据于经营指标,忽略了支行负责人在对支行员工品德培养,合规文化培育上的职责考量。

(二)内控制度执行力严重不足

上述各种典型操作风险案件的发生银行,其案件的发生都是在企

业发展的某一阶段或时期,仔细分析都会发现:其内控制度并不是根本没有,其防范约束机制并不是根本不存在,其或许并不完善,但无一例外的都是没有有效的执行到位。

基层操作人员对操作规程不熟悉就能上岗,遇到问题不是寻求规章制度、操作指南,而是依赖所谓的经验指导;对具体操作是否合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对领导或者业绩好的员工过分信任或者盲目崇拜。制度执行监督机制不能有效跟进,对违规操作的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反映,导致制度执行不到位,却没有有效的反馈,或者反馈后,违规处理没有及时跟上,以至于使操作人员对违规操作没有产生足够的畏惧。制度执行力不足渐渐成为一种风气,尤其是在基层。 转贴于

(三)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

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员工考核上过度依赖薪酬与业绩挂钩,而在业绩指标的构成上,没有下足功夫,考核指标偏重于短期经营业绩,导致客户经理在为获得更高的薪酬在获取业绩上的短视行为,甚至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员工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违规经营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营业绩和利益。

考核机制是基层机构经营和客户经理拓展业务的指挥棒。考核机制的完善与否,考核指标的合理化程度直接引导全行的经营行为。考核指标与薪酬的挂钩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势必导致一线员工经营行为上的短视。

(四)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被忽略

在对员工以及基层管理人员的业绩认定、考核、职业提升等各方面,过度的看重经营业绩指标,而忽略了”人”这一主体道德水平,职业素养特性的一面。

纵观商业银行发生的操作风险类型的大案,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所有的大案都是发生在分支机构,几乎所有的案件都是由于对人的监管缺失而发生,我们认为人的因素是操作风险内生的主要原因。这就又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上,商业银行除了各种规章制度、事前审批和事后审计等硬约束之外,如何形成对“人”这一内生风险因素的约束。

三、形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控制度内生机制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来看,内控机制的形成,重点在对人的管理,对人的具体管理工作则必然应主要落在基层机构,即基层机构必须在总部制定的内控框架和企业文化范畴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机制,牢牢抓住对“人”这一因素在内控机制中的安全、有效运转。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管理者

企业的常态化发展,首先必须要能将高层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有效、正确的传导给基层。其次,基层的具体实施效果能有效反馈给管理者,供管理者进行参考,以作决策或调整。在内控机制有效内生机制形成上,需要上下一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各自发挥不同的职责,才能逐步形成。在这一形成过程中,管理者应强化指挥者、保障者和监督者的身份。

一方面,明确对基层机构的考核导向。对基层机构的经营发展确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如:1、对基层机构的考核指标可适当减少经营业绩的比重,增加基层机构合规管理考核指标;2、对基层机构负责人的考核将更大的比重侧重于合规管理,避免由于基层机构间经营业绩差距较大,对基层机构负责人考核影响较大,导致基层机构负责人为了个人利益或迫于考核压力对基层机构合规管理及员工培养上无暇顾及或根本不去理会,将全部精力用在完成经营指标上,甚至宁愿承担违规操作的风险。

另一方面,为基层机构的合规经营发展,做好后勤保障和支持。如:提供清晰、高效的业务操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使员工合规操作可以有规可依;为基层合规经营提供好人员岗前培训、做好新产品投产前的技能培训、做好员工合规操作的日常监督、培训支持,保障员工能有规可依;强化执行力建设,加大对违规操作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强化责任追究制。如:1、制定抽检制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很多业务实现完全无纸化交易,或者部分无纸化交易。这也为监管和检查提供了便利。总行要不定期的抽取各岗位上的员工一段时间内的业务进行主笔业务核对,确定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合规性。2、放大违规处罚的警示作用,将违规处罚成本提高。

(二)基层机构(支行)

基层机构作为总行政策的执行者,应强化执行力建设和政策的具体实施,围绕总行考核导向,细化实施。

1.专业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并行,要防范风险首先要识别风险,基层机构在日常的学习中要组织员工加大学习力度,除了学习相关规章制度意外,还要加上案件分析和警示教育,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发生在商业银行中的案件做案例分析会,使各个岗位的员工都要明白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点。

银行监控绩效考核方案篇(4)

第一,绩效审计是完善各级人民银行审计体系、对现有审计方式的有效补充。在现有内审方式上:全面审计、离任审计、专项审计、后续审计,业务核查等,当前又重点发展了履职审计,但这些仅局限于合规性和合法性的鉴定。绩效审计正是从评判工作绩效的角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单位、部门或岗位的工作业绩和效能进行鉴证,做出客观评价,提出相关建议,并将业务风险防控作为评价监督的重点,把风险防控的关口前移到业绩评价中,从而增强内审的监督控制和服务功能。

第二,绩效审计是对人民银行离任审计的有效补充。虽然过去几年各级内审部门开展了大量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监督成效,但“先离任、后审计”造成了监督的滞后性,影响了审计效果。绩效审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单位一把手或部门负责人进行鉴证、评价,将关口前移,加大对领导干部履行业务职责情况的审计力度,促进人民银行干部监督工作的开展,全面提高人民银行履行各项职责的能力。

第三,绩效审计是适应绩效考核,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为确保有效履行人民银行职责,人民银行正在实施绩效考核办法,上级行对下级行、上级行专业部门对下级行的专业部门进行考核,并且与工资、奖惩挂钩。实行基层人民银行内部绩效审计,可以较为准确地对各单位、部门乃至每个人的工作业绩、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做出评价。

第四,绩效审计是履行干部监督的重要手段。目前选拔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基本是实行民主测评、笔试、面试为主的选拔任用机制,缺少对应聘者工作业绩和效率的考核认定环节。绩效审计就是在审计内容上围绕工作业绩、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优劣进行重点检查和综合评价,从而为干部队伍的正确调配使用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备考察考核干部体系的内容,有利于提高中央银行选拔任用干部的水平。

二、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开展内部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观念难转变。在人民银行内部,尤其是基层行对绩效审计知之甚少,内审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合规性审计,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难免存在思维定式,习惯于查错纠弊,不能跳出就事论事的传统审计思维模式的束缚。

第二,审计效果难体现。由于内审部门直接服从和服务于本行行长,因此从事绩效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行长的开明程度或某种需要,使得审计的实际效果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目前内部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还没有作为考核、评价与使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与被审计对象的任免奖惩相关度较低,这也使得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评价标准难确定。评价标准是内审人员衡量、评价审计对象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做出内部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的重要依据。但目前人行总行尚未制定出台人民银行统一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规程,使得内审人员在开展每一个审计项目时,都必须与被审计对象进行充分的沟通协商,寻求公认的评价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第四,人员素质难匹配。开展绩效审计,要求内审人员“识宏观、善分析”,不仅懂财务、审计业务,而且要熟悉法律法规、工程技术、经济决策和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对内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但从现状看,基层人民银行现有审计人员基本上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

第五,理论准备不充分。目前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大多数内审人员还没有绩效审计的感性认识,更谈不上进行实证研究,特别是对开展绩效审计的方法、审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审计报告的撰写等缺乏研究学习。

三、人民银行开展内部绩效审计的对策

第一,明确审计目标,把握审计方向。明确审计目标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基础,也是控制审计质量的源头,是整个审计工作中的第一道工序。绩效审计是对审计对象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综合评价,主要目标有:一是促进审计对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实现从管理中要效益;二是发现薄弱环节,预防业务风险,杜绝重大业务差错;三是实现部门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理顺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银行监控绩效考核方案篇(5)

第二,绩效审计是对人民银行离任审计的有效补充。虽然过去几年各级内审部门开展了大量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监督成效,但“先离任、后审计”造成了监督的滞后性,影响了审计效果。绩效审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单位一把手或部门负责人进行鉴证、评价,将关口前移,加大对领导干部履行业务职责情况的审计力度,促进人民银行干部监督工作的开展,全面提高人民银行履行各项职责的能力。

第三,绩效审计是适应绩效考核,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为确保有效履行人民银行职责,人民银行正在实施绩效考核办法,上级行对下级行、上级行专业部门对下级行的专业部门进行考核,并且与工资、奖惩挂钩。实行基层人民银行内部绩效审计,可以较为准确地对各单位、部门乃至每个人的工作业绩、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做出评价。

第四,绩效审计是履行干部监督的重要手段。目前选拔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基本是实行民主测评、笔试、面试为主的选拔任用机制,缺少对应聘者工作业绩和效率的考核认定环节。绩效审计就是在审计内容上围绕工作业绩、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优劣进行重点检查和综合评价,从而为干部队伍的正确调配使用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备考察考核干部体系的内容,有利于提高中央银行选拔任用干部的水平。

二、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开展内部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观念难转变。在人民银行内部,尤其是基层行对绩效审计知之甚少,内审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合规性审计,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难免存在思维定式,习惯于查错纠弊,不能跳出就事论事的传统审计思维模式的束缚。

第二,审计效果难体现。由于内审部门直接服从和服务于本行行长,因此从事绩效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行长的开明程度或某种需要,使得审计的实际效果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目前内部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还没有作为考核、评价与使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与被审计对象的任免奖惩相关度较低,这也使得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评价标准难确定。评价标准是内审人员衡量、评价审计对象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做出内部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的重要依据。但目前人行总行尚未制定出台人民银行统一的绩效审计准则和操作规程,使得内审人员在开展每一个审计项目时,都必须与被审计对象进行充分的沟通协商,寻求公认的评价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第四,人员素质难匹配。开展绩效审计,要求内审人员“识宏观、善分析”,不仅懂财务、审计业务,而且要熟悉法律法规、工程技术、经济决策和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对内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但从现状看,基层人民银行现有审计人员基本上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

第五,理论准备不充分。目前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大多数内审人员还没有绩效审计的感性认识,更谈不上进行实证研究,特别是对开展绩效审计的方法、审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审计报告的撰写等缺乏研究学习。

三、人民银行开展内部绩效审计的对策

第一,明确审计目标,把握审计方向。明确审计目标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基础,也是控制审计质量的源头,是整个审计工作中的第一道工序。绩效审计是对审计对象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综合评价,主要目标有:一是促进审计对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实现从管理中要效益;二是发现薄弱环节,预防业务风险,杜绝重大业务差错;三是实现部门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理顺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银行监控绩效考核方案篇(6)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国内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防控基础还不十分稳固,个别机构和业务部位的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积聚,违法违规问题和屡查屡犯现象仍然时有发生,案件特别是重大案件面临明显的反弹压力。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旦发生案件,重者可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倒闭,轻者可导致银行及客户资金损失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常经营并使相关当事人受到相应的惩罚。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驻新加坡的交易经理尼克・里森屡次未经授权而操作期货交易,致使巴林银行巨亏14亿美元,超过了巴林银行当时的所有资产,使这个有着233年历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一夜之间宣告破产。2011年江西鄱阳农信社“2.11”案件即2006年至2010年期间,原江西鄱阳农信社主任内外勾结作案造成银行客户近亿元资金被转移一案,在给当事信用社及其客户造成巨额资金损失的同时,也使相关当事人受到了党纪国法的惩罚;时任该信用社主任被公安机关刑拘,信用社原任和现任副主任、监事长等全部免职,委派会计、经办会员被开除等。由此可见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防范对其正常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定义及案件分类

2012年12月31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修订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定义及案件分类的通知》(银监发〔2012〕61号),对案件的监管定义进行修订,并对案件进行了分类。

(一)案件定义

案件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独立实施或参与实施的,或外部人员实施的,侵犯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客户资金或财产权益的,涉嫌触犯刑法,已由公安、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按规定应移送公安、司法机关立案查处的刑事犯罪案件。

(二)案件分类

在上述案件定义的基础上,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是否涉嫌犯罪,是否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等因素将案件分为三类:

1.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在案件中涉嫌触犯刑法的,为第一类案件。

2.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在案件中不涉嫌触犯刑法,但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且该违法违规行为与案件发生存在联系的,为第二类案件。

3.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在案件中不涉嫌触犯刑法,且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其从业人员也无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为第三类案件。

本文主要针对对第一、二类案件的风险分析及防范进行探讨。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风险分析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一、二类案件的共同点是案件的发生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有直接的关联

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本人或伙同他人共同作案,在案件中涉嫌触犯刑法。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本人没有参与作案但其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且该违法违规行为与案件发生存在联系。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一、二类案件易发岗位及人员分别为基层机构网点及人员、信贷岗位及人员及采购岗位及人员

案件性质主要是贪污、挪用公款、受贿、金融凭证诈骗罪等。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一、二类案件主要原因

1.规章制度执行不力或不到位。表现在对一些规章制度的执行仅仅落实在文件上、在表面上和在口头上,对一些规章制度的执行过多强调客观原因或困难,比如在执行与客户对账、员工轮岗和员工行为排查等制度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困难,往往执行落实不彻底,客户对账率、员工轮岗率达不到监管要求,员工行为排查不彻底。有的对重要凭证、印章、印鉴卡等保管不严。有的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不认真执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三查制度”,造成信贷业务违规操作等等,从而留下案件隐患。如上述鄱阳农信社“2.11”案件,该社涉案客户账户5年没有正常对账,在多次检查中均未查出,致使案件隐藏多年没有被发现。

2.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考核机制失衡。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考核过程中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于注重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短期内其管理能力难以适应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内控管理滞后,基层机构网点及人员容易出现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等现象。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重营销轻管理,对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等经营指标考核比重过重或偏重,对内部管理、风险防控考核比重过轻或偏轻,导致基层机构网点及人员对内部管理、风险防控不够重视,案件风险管控被弱化。

3.极少数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人生观、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出现偏差。在财、色、名、利面前,经不起诱惑,不顾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约束,把贪污、受贿、挪用、侵占公款等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直接手段,从而把不义之手伸向了银行和客户的资金。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风险防范

(一)强化监督,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大政方针的严格执行

1.建立科学高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综合运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手段,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深度的实时检查,加强检查的覆盖面、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下辖机构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大政方针、国家法律法规和执行重大决策部署等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下辖机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保证政令畅通,保证重大决策部署、工作措施的贯彻落实。认真落实与客户对账制度,坚持实施重要岗位员工的轮岗交流和强制休假制度,加强对会计印章、印鉴卡、重要空白凭证等重要物品和重要单证的管理等等。

2.建立责任明确、梯次共进的风险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明确内控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是各相关业务管理部门,由业务管理部门在发展业务的同时负责对业务运营和操作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控。明确内控管理的第二道防线是法律、合规部门,由法律、合规部门负责协调、指导、评估、监督各业务管理部门及后台保障部门的内控管理活动。明确内控管理的第三道防线是审计、履行纪检监察职能的部门,由其负责对整个风险管理、控制、监督体系进行再监督和责任追究。这样通过明确前中后三道风险防控防线,整合资源,加强协作,形成责任明确、梯次共进的内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条线部门风险防控的合力。

3.建立和完善对人、权、钱等权力运作行为的监督机制,保证权力行使的正确规范、阳光透明。大力推进“阳光交易”,重点加强信贷业务、集中采购等操作流程环节监督,防范重要部位、重要环节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

4.加强内控管理技防和物防能力建设。重视和充分发挥IT系统在内控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对各业务系统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其对违规操作、异常交易的实时预警、监控和阻断能力。在营业场所、金库、自助银行等重点区域安装远程集中监控设备,做到录像全程远程集中监控。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应体现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并重的监管要求,建立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统一、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客观公正评价被考核对象的经营业绩及内控管理状况。在考核指标体系中加大内部管理、风险防控的考核权重,还可考虑建立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和扣回机制,建立与业务周期相衔接的薪酬机制,把年度考核变为周期性考核,实行案件防控一票否决制等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促使基层机构网点及从业人员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既重视营销也重视内控管理,改变重营销轻管理、重眼前轻未来现象,从而达到强化案件风险管控的目的。

(三)加强从业人员廉洁合规从业教育及行为管理

1.建立经常性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从业人员廉洁合规从业教育培训课程项目,将廉洁合规从业教育纳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作为员工上岗培训和在岗常规培训的必备内容,促进员工职业道德养成。通过学习廉洁榜样,强化示范教育。通过剖析违纪违法案件,加强警示教育。通过日常性思想道德和法纪教育,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

2.建立从业人员廉洁合规从业承诺制度。从业人员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同时签署廉洁合规从业承诺书。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对员工加强承诺书内容的教育和警示,引导员工强化承诺约束意识。

银行监控绩效考核方案篇(7)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绩效是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体现,所以商业银行生存竞争的实质是绩效管理的竞争。绩效管理是一项从总体战略着眼,以提高整体业绩为目的,针对员工个体和部门整体进行考核的业绩管理制度。加强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不仅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现状

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体系与金融体制的变迁相对保持一致,其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规模扩张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为银行内部管理提供了方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的发展。但自从银行业改革进入控股后,原有的绩效管理体系已无法满足银行业的发展,绩效标准缺乏科学性、应用性和合理性;绩效管理的定位缺乏规范性、准确性、务实性;绩效管理效果不明显,出现了短期经营与长期经营的目标失衡,管理层与员工沟通不畅导致部门之间目标的偏离,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失衡,绩效不能全面反映银行整体营运情况等问题。因此,建立新型的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体系,要适应银行业的实际发展,尽快和国际金融业接轨。

二、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成因

1.风险管理人才缺乏。(1)部分商业银行领导层风险观念淡薄,重业务而轻管理。在人才选拔时,强调业务推广方面的能力,而忽略技能操控方面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2)受薪资、工作模式以及制度等影响,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利于银行的规范化操作和管理。(3)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不足或专业知识欠缺,导致银行风险规避不到位,没有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

2.绩效管理定位不明确。(1)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评价是不正确的。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侧重于信息沟通与绩效提高,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手段,侧重于判断和评价,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2)绩效考核目的定位过于狭窄,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或是为了分配工资而考核,这些都会导致绩效管理过程中人财物的大量浪费。

3.绩效考核的指标制定不合理。(1)目前,银行的考核机制主要依赖单位的财务指标体系,缺少内部系统化的管理条例,没有根据实际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考核体系,对员工的考核范围界定不明确,内容笼统,指标较少,设计比较模糊,不能体现考核的公平性。(2)部分银行个人绩效考核的计划和单位、部门的绩效承接不默契,阻碍了单位整体性目标的实现。

4.绩效考核的方式、程序缺乏科学性。(1)绩效考核应包括目标设计、过程指导、考核反馈和激励发展四个环节。但现行的绩效考核主要包括任务下达、核算任务完成情况、兑现绩效奖金几个方面,这种粗放型的绩效考核办法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2)考核范围局限在可量化的指标上,对不可量化的指标缺乏相应的考核方法,如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创造性等,这些都是相当关键的影响因素。

三、解决商业银行绩效管理问题的相应措施

1.构建绩效管理体系,完善基础考核工作。银行应该不断完善整个考核流程,建立配套制度,对整体的绩效考评进行评估和改进,利用科技手段,对绩效信息进行归集和分类,保证绩效考核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科学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为衡量员工的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依据。具体措施是:(1)考核办法的制定,要合理征求多方面的意见,通过讨论确定并实施,保证考核过程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促进考核体系的透明化,保证考核有效性。(2)成立专门的考评小组,对员工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并评价,从而确定员工的绩效。

2.制定健全合理的指标体系。(1)丰富考核指标内容,增加非财务性的考核指标,包括客户指标、员工自身发展指标、单位内部运营指标等,实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促进银行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均衡发展。(2)弱化市场份额指标,禁止在绩效考核规定体系之外下达相关市场份额指标。由于目前银行产品的同质化发展,容易引起相关竞争。(3)增强内控合规发展的考核力度,把合规建设列入单位的考核中,加强内部治理模式的发展,建立符合单位发展的长效机制,把经营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3.建立合理的外部绩效监管机制。(1)依据国家制定的绩效考核法则,结合商业银行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有效发挥监管导向作用,引导和督促各经营机构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向管理要效益”的管理理念。(2)对商业银行发展进行全程监控,从促进单位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最优的方案,完善业务费用管理和监控制度,督建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抑制盲目扩张规模和非理性的竞争行为。

4.绩效考核要做到公平、合理、透明。(1)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绩效考核数据采集,提高数据计量的准确性和及时性。(2)绩效考核结果透明公开,避免考核指标不清晰、设计复杂以及不透明考核等问题,增强政策的指引效果。(3)将全年的经营计划和单元价格挂钩,把整体利益和个人贡献紧密联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银行监控绩效考核方案篇(8)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3-0120-03

The Pay Manage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Reform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WANG Rong

(People’s Bank of China, Xi’an Branch, Xi’an 710075, China)

Abstract: Sound pay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in promoting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pay management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mainly contain three aspects, remun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muneration structure system and performance appraisal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commercial banks of china have earnestly strengthened the remuner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function of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 have been exerted effectively. However, it still exists some misunderstanding on the reform of remuneration system in some banks. Therefore,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such as further improving th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 strengthening the compensation allocatio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post value-based compensa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tandar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sett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dicators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salary manage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银行监控绩效考核方案篇(9)

浪潮ERP-GS集团财务管理软件是浪潮凭借多年企业管理软件的开发经验,专为集团型企业用户度身订做的一套数据集中、管理集中、决策集中的财务集中管理全面解决方案。

在集团范围内搭建统一集中的财务管理系统平台,支撑所属单位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

在集团总部最终形成三个中心:财务核算中心、资金管理中心、预算管理中心,支持集团实施财务监控与管理,支持高层管理决策与绩效,实现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

浪潮集中式集团财务软件不仅能够帮助集团各下属企业进行日常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这能更有效支持集团的财务监控,进而支持集团经营业务的协同增效。通过实施可控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会计流程,满足集团和子公司对内、对外的会计信息需求。在财务核算的基础上,将各个经营实体的财务数据按投资关系或内部管理关系重新分类、聚合,在内部交易、内部债权与债务等往来发生之时由双方进行交易确认,自动生成抵消分录,按股权份额确定少数股东权益与少数股东损益,及时形成符合投资人与内部管理者需求的合并财务报告。

方案亮点

浪潮ERP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借助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建立集团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以集中式管理模式为前提,定位在集团总体战略的高度上,不仅强调集团的各个供应链环节间的分工、协作、专业化,更强调集团总部对于整个集团资源的监控和整合,实现权力的集中监控、资源的集中配置及信息的集中共享。

浪潮集中式集团财务软件的最大特点,就是完全突破了“账套”的概念,代之以“账集”,能够最好地满足集团企业财务核算与管理。集团公司统一设定标准基础及流程规范,作为集团公司处理内部交易及合并的基础。按核算方法、管理强度、行业特色等分类形成核算板块,即“账集”,随时随地将新增企业纳入到相关的账集中,就自动继承了该账集的性质和基础数据。能很好地适应会计制度与核算方法的变化,实现分门别类管理,按类别或板块反映财务信息。

方案二:Oracle金融服务应用软件解决方案

方案介绍

OFSA(Oracle Financial Services Application)是Oracle为帮助银行建设风险调节绩效管理体系而专门设计开发的专业管理工具。

OFSA专注于金融行业,全面集成金融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提供解决方案。这套应用软件的功能涵盖了金融机构赢利分析、预算计划、风险管理,基于新巴塞尔协议,适用于所有金融服务机构的决策支持。在Oracle企业级数据管理模块之上,拥有可选的核心模块―银行业数据模型、内部资金转移计价应用、成本分摊和业绩分析应用、资产负债和风险管理应用、预算和计划控制应用、作业成本管理应用和相应的前端信息查询展现工具。

在这些核心应用模块中,Oracle 金融数据比率管理体系用来管理利率、汇率和货币方面的信息,Oracle预算和计划系统则提供了以绩效为基础的计划,将现金流资产负债表和净收益的预测功能,与Oracle金融分析系统的可量测性和用户化框架有效地结合起来。

方案亮点

降低运作和管理成本:通过OFSA的内部资金转移计价应用和成本分摊应用,构建银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帮助银行基于账户数据精确计算机构、产品和客户的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从而识别高收益的客户和产品,并有效考核机构业绩,更好地配置银行资源,充分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并降低成本。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通过OFSA的资产负债管理应用,帮助银行快速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最佳实践,科学地分析和预测资产负债平衡表的市场变化影响,模拟不同商业策略的回报和风险情况,为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及时的、丰富的信息,提供符合银行监管要求及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报告,并通过风险的量化分析、理解、预测和模拟,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帮助用户迅速应对竞争压力:OFSA提供的风险和绩效结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为银行管理层提供更为丰富的、更有价值的管理信息,包括经济增加值EVA、风险调节后资本回报率RAROC等,使决策者更加了解业务发生的真相,更好地面对现实和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从而做出明智决策。

方案点评

该产品是浪潮基于多年服务于大型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充分吸取国内外著名管理软件的设计思想,专为集团型客户度身订做的一套数据集中、管理集中、决策集中的全面解决方案。该产品设计理念优秀,产品架构成熟,技术平台先进。通过协助客户部署GS十大战略管理工具,可帮助用户加强集团总部管控能力,构建强大的中央总部。

方案点评

Oracle OFSA系统在中国金融业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已经在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商业银行、宁波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上线实施。从实际应用来看,这套决策支持系统有利于金融机构借助丰富的管理信息,提高决策支持能力,应对竞争压力,加强绩效考核,提高盈利能力,减少运作和管理成本,满足监管要求,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帮助银行逐步成为以客户为核心的高效企业。

导购信息

Oracle金融服务应用软件产品购买信息

免费咨询热线:800-810-0161

E-mail:

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服务热线:800-810-0366

服务销售咨询热线:800-810-0365

服务销售 E-mail:

浪潮企业管理软件产品购买信息

客户专线:400-658-6000

未开通400业务地区,请拨打0531-85106555/6999

合作伙伴加盟热线:0531-85106806/6902

网络购买及更多促销信息请登录网站:/erp

非技术性问题,请联系: 0531-88932888(济南总机)

010-62988886(北京总机)

方案三:新中大财务管理软件解决方案

方案介绍

新中大Gfi集团财务管理软件为了满足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多组织机构等集中管理的需求,符合多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支持多国语言和双科目体系,设计时参照美国等地的会计实务,会计数据及会计信息支持按各种货币进行翻译,以满足不同国家企业的需要。新中大集团财务管理软件解决了财务核算的集中问题,集团的多个成员可以共用一个账套处理各自的账务问题,系统能自动汇总集团的数据,出具集团的各类法定报告和管理报告,各成员单位也能独立出具自身的各类报表。新中大集团财务管理软件的高伸缩性满足了用户从高端到低端的不同应用要求,Gfi的成功应用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

方案亮点

该方案包含账务、报表、采购、销售、库存、财务分析、材料需求计划、经理查询等功能模块,满足集团用户财务、进销存、生产的管理需要,是适合集团用户的财务管理方案。

新中大Gfi集团财务管理软件界面设计柔性化,风格简明大方,业务流程清晰,功能模块化程度高,充分考虑操作人员使用习惯,使用户可在最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及使用技巧,数据传递及时准确,管理者可以实时了解企业管理信息。

该方案设计中充分为用户着想,提供包括生产、物流、财务等全方位的企业管理功能,帮助用户以较少的投资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各个功能模块之间高度集成,计划是灵魂,库存是基础,财务是根本,以计划带动物流,以物流带动资金流,加强资金流的财务核算过程,使得物流的每个动作都会在财务账上及时准确自动地反映,建立起基础的企业管理平台。

在系统开放性方面,无论是对各操作平台的横跨,还是对各大数据库的自由挂接和无缝迁移,以及对金融、财税、审计和第三方软件对接或者与企业其他管理系统的衔接,新中大Gfi集团财务管理软件都可以很好地集成和兼容,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开放体系。

方案点评

新中大财务管理软件充分体现了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和要求,融入了大量企业财务管理的成功经验,在对市场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了细分和定位,十分符合当前用户理性选型、有针对性选型的特点,更能从用户角度提供适用的管理软件。此外,新中大管理软件对多语言的支持,友好的人机交互性,充分体现了新中大软件以人为本的思想。

方案四:金蝶K/3 ERP集团财务解决方案

方案介绍

金蝶K/3 ERP集团财务解决方案是为从日常性的、琐碎的财务处理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战略的高度全面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协调处理各方面的权责利关系,有效管理集团绩效的集团企业而设计的。

这类集团企业伴随快速扩张,跨行业、跨地域运营,或多或少地出现财务信息无法共享、报表上报不及时、不准确,合并报表工作量大周期长,报表分析时效性差,集团资金体外循环严重,“拍脑袋”预算等一系列问题。

在金蝶K/3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中,通过集团账务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合并报表,决策支持管理,统一集团管理政策,规范财务核算,实施审计监控,强化总部的战略决策和资源配置的功能,调控集团总体财务管控及业务运营。

方案亮点

本方案充分满足了集团管理层、财务管理人员对集团企业全面业务的集团管控需求:

全面支持《企业会计准则(2006)》,从容应对新会计准则的变化。

通过集团基础数据平台,规范集团核算基础资料与作账制度,确保集团规范化、标准化运作。

通过集团合并报表平台,自动采集K/3财务、生产、库存、销售、采购、人力资源等数据,帮助集团建立高效、透明的集团报告体系,提高决策分析效率。

通过报表监控平台,对下属企业报表制作进度进行实时监控与自动催报。

通过动态统计表,帮助集团企业快速、准确地汇总数量庞大而格式不相同的管理报表。

支持收支两条线、账户分散、账户集中三种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帮助企业有效盘活存量资产,防范资金风险。

方案点评

本方案以企业绩效管理为核心思想,在传统财务管理基础上,提供一整套衡量企业绩效的工具和方法,实现了以业绩驱动的经营管理模式,全面透析集团业务,完成管理绩效目标,帮助集团企业建立快速、持续和健康成长的集团财务管理体系。集团可选择与自身管控模式相匹配的分布式、集中式或混合式集团应用布署方式,有效平衡分权与集权,增强企业应变能力。

导购信息

新中大财务管理软件产品购买信息

新中大银色快车(Sliver Express,SE) 根据选择的不同模块和版型有所区别:7,500~58,000 元。

Gfi集团财务管理根据不同的模块和用户规模有所区别:30,000元~410,000元。

购买方式: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拨打新中大全国销售热线:95105820。

太原日升月恒:0351-4429077,13513614495 徐州凯悦:13914877628

郑州联翔:0371-63659013,13343867208

南宁八斗:0771-5700466,13077748193

金蝶软件产品购买信息

购买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致电金蝶全国各分公司,购买金蝶解决方案

银行监控绩效考核方案篇(10)

2000年,国家审计署组织了对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及其9个省级分行、97个地市级分行、526个县级支行1999年度资产负债及损益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情况的审计,发现各类涉嫌犯罪线索33起,涉案金额达143.8亿元。

2001年审计署对中国银行总行、7个省级分行及150多个分支机构2000年度资产负债及损益的审计,发现大案要案22起,涉案金额27亿人民币,涉案人员35人。

2002年,审计署对中国建设银行20个一级分行和直属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其2000多个分支机构进行审计,查出涉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51件,涉案人员74人,涉案金额22.74亿元。

2003年审计署对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及21个分行的资产负债及损益的审计发现各类案件线索30起,涉案金额69亿元(见国家审计署历年审计报告)。

2005年1月中国银行某支行6亿存款被神秘卷走。该案涉及金额已超过10亿人民币。最近银监会首先将中行该案定性为“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情节十分恶劣,损失比较严重,暴露出部分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松弛、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处罚不严等诸多问题”。

以上这些数字足见我国商业银行在其基础工作中存在会计核算不严密,会计管理不严格,会计控制不得力状况,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这些问题虽已引起监管部门和内控部门的普遍关注,但从目前会计核算工作来看,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准确,明细分类核算与总分类核算不相符,账款不符,账凭不符,账据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的问题。

银行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银行经营成果核算不真实,目标利润弹性大,账外经营、截留利润、虚列成本、私设小金库等违规违纪现象依然存在。会计管理不到位,会计控制失效。

会计人员在会计操作中有章不循,违反制度规定办理会计业务,会计岗位设置未严格执行“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的原则,存在一手清现象。

会计电算化制度执行乏力,操作员权限设置混乱,计算机安全条例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在电脑中擅自删除存款记录(存款记录“说”删就删),以他人代码进入电脑操作系统,删除存款业务记录,侵占存款为己有。

会计核算和操作制度设置不规范,不符合会计核算要求,银行临柜人员违规违章操作,账务处理程序随意简化,关键性控制环节未实行。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责任性不强,业务技能不高,在办理银行各项业务中,没有按规定的处理程序、规定办理。不按规定办理存、贷款的核算,违规发放贷款;不按规定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承兑和贴现;在办理结算业务中对票据防伪、防假识别能力不高,造成银行资金被诈骗、冒领和损失。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弱化,账外经营依然存在,导致有人利用会计内控无力而滥用,挪用银行资金,造成银行资金财产严重损失。

会计主管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检查未真正落实,形成检查真空地带,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相应的管理制度未能跟上,造成新业务管理制度的缺憾。

银行会计监督不得力。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水平,忽视了会计监督的真正职能,甚至以为会计监督的职能就是“内控健全、账平表对”。

人员素质不很高,大多数属于“记账型”人才,真正从事过管理工作的“管理型”人才却很少。

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导致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相互脱节;两个相容岗位缺乏相互制约,以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法律意识淡漠,部分银行在执行会计法规方面存在偏差,一方面对执行金融会计法规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在日常会计工作管理与操作方面,只满足于每日账平表对,对核算事项的合法性、合规性不加考虑,警惕性不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导致犯罪分子有空可钻。

二、几点建议

银行会计工作仍是银行工作的基础,其好坏决定或制约着整个银行工作的水平。银行的经营风险也大都集中于会计工作的风险,财会风险是银行经营活动中的根本风险,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应该从加强会计防范入手,通过控制会计部位的风险点,来达到金融风险防范的目的。

我国在推进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时,在将目光投向产权制度建设的同时,也应将更多的关注投向银行的管理改革,建立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会计是银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会计发展到今天应该摆脱传统意义上的记账、算账的角色,而将管理与控制职能列为银行会计的主要工作职能。通过银行会计管理与控制提升银行运营的效率与效果,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应是当前我国银行会计工作的发展重点。

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是一个组织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既是履行会计职能和保障业务发展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防范经营风险、促进银行业整体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强化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与控制是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面对入世以后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了改革步伐。但资本金不足、不良贷款比率过高、业务品种单一、机构臃肿、人员众多、各级政府对商业银行运作中的行政干预等问题仍在困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运作过程中的风险较高,风险的规避手段较少、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加快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速度已是刻不容缓。

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商业银行最终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改变其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架构和管理手段。

作为银行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银行会计,必须摆脱算账、记账的传统角色,尽快向管理角色转变。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银行的会计工作首先应明确市场经济下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模式中会计服务的目标,即会计不仅为银行的股东服务,还要为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服务;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服务;其次,要改变会计管理的方法,充分利用电子技术等先进的管理手段,通过银行运营数据的统计、归纳、整理、分析,发现问题,科学进行战略决策;最后,拓展会计管理的领域,将银行会计工作拓展到风险防范、客户服务、产品开发等领域,将会计工作贯穿银行管理工作的始终,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

(二)强化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与控制是适应商业银行战略转移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不仅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而且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从战略上进行管理思想的根本性转移。借鉴战略管理理论的精华,提升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A·D·Chandler)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论点。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变化,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此后,安索夫(H·l·Ansoff)在1965年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这一概念,并将战略定义为“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去实现其目标和使命,包括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将要实施的方案”。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相继出现了以行为分析为基础的行为战略管理理论及资源和知识为研究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带给商业银行的启示就是商业银行在制定战略时,应从发展的角度入手,从建立银行长期核心竞争力入手,从合理配置利用有限的资源入手,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通过实现顾客让渡价值来实现银行自身价值,最终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银行经营战略的转移,要求银行的会计部门应意识到银行会计的核算和反映功能只是其职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银行会计的控制与管理职能才是其主要功能。例如在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下,银行会计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经营理念指导下的会计工作,只是提供简单的财务数据,而是要求会计部门能够提供不同顾客的资信状况、顾客的满意度状况、顾客对银行资源的耗用与贡献情况、顾客的忠诚度状况等新的管理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搜集与整理,发挥会计的管理与控制功能。银行会计的管理与控制职能的发挥将直接影响到银行战略转移成功与否。

(三)健全的会计管理与会计控制体系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必然选择

“强化管理、规范经营、稳健发展”是国内外银行业长期实践证明的、必须一贯坚持的经营指导思想。而金融机构的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这一指导思想的重要保证。如果商业银行有一个健全的内控系统,即使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银行经营也同样能保持稳健,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保证各项业务健康、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实现高效经营。

(四)强化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与控制是合理评价商业银行绩效的需要

我国的金融体制以间接融资为主,构成社会金融资产主体的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绩效将会决定性地影响社会资金的运营状况。全面深入探讨银行业的创值能力、资金运用效率和经营绩效,对认识全社会资本形成、资金使用效率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潜力等问题都具有重要而富有启发性的作用,但目前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与其作为中国金融业主导力量的角色极不相符,与企业绩效考评工作的开展情况相比,滞后很多。现行的银行绩效考评办法存在着考评理念与考评方法落后、考评目标定位模糊、评价结果失真,缺乏与绩效考评结果相配套的激励、惩罚措施等问题。这种现状的产生除有历史和体制原因外,银行会计操作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原因。

绩效考评工作是建立在会计工作基础上的,需要会计工作提供支持,例如在考核服务耗费作业情况及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时,需要发挥银行会计的控制与管理作用,对银行服务进行细分,对每一核算环节进行分析,尽量缩减非增值作业,提高银行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银行的整体创值能力。科学的会计管理和控制工作是银行绩效考评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

(五)强化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与控制是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的需要

上一篇: 拓展训练感想体会 下一篇: 电信履职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