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4 06:07:02

治理技术论文

治理技术论文篇(1)

目前多数高校已做出顺应“网络技术条件”发展趋势的举措,不断通过整合网络资源来实现德育教学工作的多元化渠道联合与信息共享,并通过开展一系列学校官方网站、校园信息论坛、网站新闻、网站咨询等宣传平台来强化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然而,其整体传播途径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与实效性,存在新闻更新速度慢、内容不充实、网页链接失效等问题,不利于德育新媒体融合的发展。

2.“微主题”的“边缘化”干扰着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核心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升其核心思想道德素质是德育工作的宗旨与根本方向,无论以何种方式、途径施以教育,都不可脱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这一主流理念,然而,“网络技术条件”中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传播、开展存在明显的“边缘化”现象,过度多元化的思想价值使得核心价值理念受到了影响,学生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离奇事件,发表对于热点新闻的个人偏激看法,助长了亚文化的嚣张气焰,偏离了德育工作的核心指导原则。

二、“网络技术条件”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1.关注网络舆情变化,实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追求新潮流与新思想,充分展现自我个性化理念是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思想表征,然而他们热情、开放的学习态度并不较多地体现在课堂上,相反在“网络技术条件”中微博、微信、QQ以及来往等网络媒介中却大显身手,其主动性在网络传播渠道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这就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优良契机与可能,需紧跟时代潮流,通过不断关注大学生微信、微博信息来进一步把握其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及时通过分析、定位学生关注的某些网络资源、网络视频来对其进行必要引导,以此达到更深层次上了解施教对象心理动态,加强德育工作预见性与针对性的目的,通过网络互动讨论分享,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思想价值理念。

2.提高新媒体应用技能,增强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的网络育人能力

“网络技术条件”德育工作教育媒介的不断发展为高校政治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网页浏览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刚性需求,德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查询相关新闻知识信息,并且还要掌握最新4G手机与平板电脑的功能和用途,及时学习各种手机参与互动活动以及最新音乐、视频下载技能,认真掌握学生最新社交网络平台、论坛、评论等互动平台思想,以跟上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为此,高校可针对德育工作者开展相关培训指导,以全面提升政治理论队伍的实践操作水平与技能。

治理技术论文篇(2)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正文字数:6300字)

【参考文献】

[1]张健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1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9月;

[7]黄秉刚,《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郑晓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杂货内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2.2;

[9]李海北,《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开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治理技术论文篇(3)

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是夺取作物高产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各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危害水稻生产的有害生物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水稻白叶枯病和三化螟的危害大大减轻,而稻象甲、稻曲病以及水稻生长的中后期病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逐步成为影响我区水稻生产的主要有害生物。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初步掌握了稻象甲的发生特点和综合治理措施,现介绍如下。

1稻象甲的危害

2000年以前,稻象甲在我区仅零星发生,未构成危害,一般农民也不了解稻象甲;2000年后,稻象甲才逐渐被农民所认识,不少农民在作物种植过程中曾经深受其害。

(1)高梁育苗缺苗一半。2000年施桥镇旗杆村与安徽迎驾集团签定高梁种植合同。播种育苗后疏于管理,稻象甲防治不及时,10hm2种植计划,移栽5hm2,仅占合同生产任务的50%。

(2)早稻减产30%。2003年施桥镇金斗村桑朝阳户,1700m2双季早稻,抽穗扬花后,发现上部叶片叶尖逐渐发黄、早衰,谷粒不饱满,提前收割后减产约30%。农户不知原因,农技人员现场拔起稻桩检查,确认是稻象甲幼虫为害。

(3)育秧田受稻象甲为害,造成缺苗空田或迟栽改种,影响茬口和收成。

(4)直播田受稻象甲为害,基本苗不足,生育期推迟,危害严重田块翻耕补种、延误农时。2007年施桥镇河口村久户0.23hm2杂交中稻减产达1000kg以上。

(5)玉米苗期受稻象甲为害后,造成缺苗或迟发,整齐度下降,成熟期推迟,减少产量。

2发生特点及为害症状

2.1发生特点

稻象甲又称稻象鼻虫、稻象虫,属鞘翅目象甲科异型亚科,不仅为害水稻,还能取食小麦、玉米、高梁、油菜以及稗草等多种作物和杂草。成虫咬食叶片,幼虫为害新根,以丘陵山区为害较重。我区1年发生1代,多以成虫在稻花、土缝、田边、杂草上越冬,4月中旬前后相继为害各种农作物。

2.2为害症状

稻象甲成虫以管状喙咬食水稻秧苗心叶,抽出后形成一排小孔,被咬稻叶易折断,漂浮水面,水稻分蘖后为害逐渐减轻,玉米、高梁幼苗为害症状与水稻秧苗为害症状相似。稻象甲幼虫为害水稻新根,被害稻株叶尖发黄,叶片枯死,严重时整丛枯死,稻穗不能抽出或形成秕谷,甚至成片枯死。

3稻象甲近年来为害加重原因分析

(1)全球气候变暖。我区冬季气温升高,有利于稻象甲越冬,越冬虫量增大。

(2)适宜越冬及栖息的场所增加。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燃料多样化、农机替代耕牛以及种植结构、耕作方式等变化,使整个农田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有利于稻象甲的越冬和栖息。

(3)稻象甲食性杂。我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作物种类多,种植方式不一,给稻象甲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非常有利。

4综合治理措施

(1)清洁田园。通过铲草皮、割草或喷施除草剂等措施,破坏稻象甲越冬及栖息场所。

(2)午季作物收获后及时灌水翻耕,消灭部分虫源。

(3)水稻育秧田应尽量选择远离山坡、堤坎等杂草较多的虫源区,并相对集中育秧,减轻为害。

(4)适当推迟一季中稻播期,避开稻象甲为害高峰期,食源植物大量发生后,可以分散稻象甲为害;同时还可推迟水稻抽穗扬花期,避开7月下旬高温热害,增加结实率。

(5)喷撒农药时,不仅要对秧苗喷药,还要对秧田周围杂草喷药,能起到较好的杀灭和阻隔作用,对为害较重的田块,可增加用药次数。

(6)为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可随药配用农田有机硅助剂“展透”,既增加叶片的农药附着率,又增加农药对害虫的渗透性。

(7)早中稻本田防治稻象甲可选用锐劲特、毒死蜱、三唑磷等,也可用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混剂对水喷雾防治成虫取食叶片,拌毒土撒施防止幼虫为害水稻根部。

参考文献

[1]高成,郭书普.农业病虫草害防治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治理技术论文篇(4)

适用于废水处理的理想的IMC载体应该是对生物无毒,传质性能良好,机械强度高,寿命长,固定操作容易,且价格便宜。对按图1制备的琼脂、明胶、海藻酸钙(简称SA)、聚乙烯醇(简称PVA)和丙烯酞馁(简称ACRM)5种凝胶作为IMC载体时的机械强度、传质性能等比较结果如下:1)在5种包埋剂中,琼脂机械强度极差,无实际工程应用价值;2)ACRM凝胶中未聚合的单体对生物有毒,且在聚合过程中发热,对细菌杀伤大;传质性能较差,IMC小球内的微生物增殖不好;固定操作不易;3)明胶强度较低,内部结构密实,传质性能较差;4)SA凝胶和PVA凝胶,机械强度较好;电镜观察表明内部呈多孔结构,对生物的毒性小,固定操作容易。5种IMC载体的各性能比较见表2。对SA凝胶和PVA凝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PVA凝胶的机械强度优于SA凝胶,但SA凝胶的传质性能比PVA凝胶好。将两种IMC小球置于红墨水中,30min时,红墨水沿半径5.Omm的PVA小球径向仅扩散进入0.6mm~0.8mm,而SA小球几乎全部变红。在稳定性方面,SA凝胶易在PO2溶液中溶解,pH>10时,容易破碎;而PVA性能受pH变化影响甚微,但PVA由于交联不彻底,有小量TOC溶出。通过用Na2:CO3:事先将硼酸溶液的pH调到6.7左右,再进行交联,可减少TOC溶出,并可增加高温时凝胶强度的稳定性。综合以上结果,目前较为合适的IMC载体为PVA,但需对传质性能进一步改善。

IMC处理洗衣粉废水效果

治理技术论文篇(5)

2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实际应用于水污染治理

水资源污染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针对我国传统的水处理方法,采用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进行水污染治理可以有效改善我国水处理效率较低的情况,对我国纳米技术的发展与环境污染的治理起到了促进作用。无机污染废水是我国主要的水污染问题之一,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严重者会导致人体患上肝癌与局部肿瘤,属于重点防治问题。针对水中的重金属与无机离子,常规的治理方式往往无法保证污染处理的质量,对我国水污染治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纳米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光催化技术及氧化技术,将水中的金属离子及无机离子进行有效的转化与清除,实现无机污水治理的效用。全新的纳米技术更可以将污水中的贵重金属完全提炼出来,达到变废为宝的作用,对我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机废水是我国污水治理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应用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纳米TiO2光催化技术对有机废水进行合理性的降解,使废水中的高浓度有机物得到净化,由于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相应高频光系统来维持运作,因此,在利用纳米TiO2光催化技术进行有机污水处理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大功率的苯灯电源,利用经济适用的太阳辐射电源来为纳米TiO2光催化技术提供高频光能,以此保证有机废水得到有效地降解与净化,改善我国有机废水污染问题。同时,还可以利用纳米TiO2对农药污染进行源头处治理,利用纳米TiO2的光催化活性对农药废水进行永久性降解,解决农药废水的污染问题。

治理技术论文篇(6)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然而一个国家的发展更离不开政治理论的发展和现代化。作为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也需要不断的进步和创新,才能适应中国迅速崛起的大趋势。因此,本文试图从二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来探讨民族科技文化和政治理论的创新。

一、民族科技文化的内涵

从民族文化的范畴来说,民族科技文化属于民族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当然也包括文化研究的一般的三个方面。对其内涵的界定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由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从狭义上来说,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从科技文化的范畴来说,民族科技文化强调的是科技文化的民族性。每一个民族由于其生活的环境不同,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使各个民族间拥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民族的科技文化是各个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它们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每一个民族都为丰富祖国文化的宝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政治理论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实践活动。政治理论创新是人类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政治理论创新,是指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对政治主、客体及其实践活动过程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做出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以往政治实践经验和现实实践经验做出新的理性升华。政治理论创新和民族科技文化有着辩证的关系。

三、民族科技文化与政治理论创新的关系

政治理论作为思想意识形态范畴的重要概念之一,其发展和创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民族科技文化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思想渊源。根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理论,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也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过程,其发展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 民族科技文化为政治理论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政治理论的创新作为社会意识,它与特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治理论的创新就是在吸纳历史上的优秀政治理论,吸收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先进文化成果,对它们进行去粗取精的筛选的基础上实现的,而民族科技文化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中最重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其内容将直接反映在一个民族的政治理论之中。因此,民族科技文化理所当然成为政治理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的内容直接影响到政治理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政治理论进行创新的最重要素材之一。

2. 民族科技文化为政治理论创新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持

民族科技文化中的科技因素决定了其巨大的物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决定了民族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科技文化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也为政治理论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新的科学理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光缆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政治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拓展了创新渠道。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为政治理论创新提供自由、民主、开放的交流环境。

3. 现有的政治理论成果正在推动着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

在政治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民族科技文化发展的理论成果,如科教兴国理论、人才强国战略、科学发展观等。这些理论正在深刻影响着民族科技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和人才强国战略思想强调科技文化和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将科技、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通过提高中华民族的科技水平,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则要求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应指向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文化创新成果要生态化,要积极发展低耗能、高效率的科学技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服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和谐思想则要求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要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其他事业的发展服务。科学发展观为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之,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为政治理论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政治理论的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政治理论的创新也为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在发展民族科技文化的基础上,一定要大力提倡政治理论的创新精神。尤其在我国提出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更应该注重各个领域的理论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治理技术论文篇(7)

要探讨心理治疗本土化和本土心理治疗,首先需要对两者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从语法角度看,心理治疗本土化是一个动词性短语,本土心理治疗是名词性短语,两者都涉及本土,然而两个短语意思差别却很大。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是指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一国、一定区域或民族在引进或使用外来的心理语言、理论、方法、临床治疗操作规范等方面时与本国的语言、文化、社会、人文等实际特点相结合,并使其成为本土心理治疗一部分的过程。本土心理治疗则主要是指治疗的内容,是将西方治疗模式的概念、理论、方法、测验、治疗操作规范等加以修订,使治疗与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1]。本土心理学的关键在于构建出植根于靶文化之中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而不是依赖所引入的西方概念框架和方法[2]。贾林祥、叶浩生提出本土心理学至少应符合如下条件:一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根源;二是自主性;三是体现和反映当今社会的文化特点;四是有独到的概念体系及研究策略[3]。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在其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及一些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随着西方心理学的传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中有些已经现代化,还有些没有与西方心理学进行深入结合的,也当属本土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本土化以及本土心理治疗的产生是心理学发展全球化的结果和产物,如果将各国的心理学理解为非线性混沌理论中由于不同的初始值而出现不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话,那么混沌理论的普适性[4]决定了心理治疗可以本土化,即在心理治疗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心理治疗吸收了外来心理治疗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东西,因为只有外来心理治疗方法中具有普适性的东西才能适用于全人类的心理治疗需要。既然主流的心理治疗以及任何其他本土心理治疗都不能完美地适用于全体人类的心理治疗,那么本土心理治疗将会成为继续全球化的媒介[5],促进世界心理治疗的发展。

一、心理治疗的本土化

(一)心理治疗本土化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过程

心理治疗本土化并不是心理学家们自己提出来的概念,它是在主流心理治疗向本土流传和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临床治疗的心理工作者们不自觉地将其与本土文化、历史、人文、社会等进行结合,吸取了对治疗有利的精华或者说那些具有普适性的部分,去除了不适合的部分,构建出植根于靶文化的、与任何其他心理治疗都不相同的心理理论和心理治疗方法。因此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是自发的,这一过程首先客观存在,而后才被提出来,这也是本土心理治疗产生的过程。

(二)心理治疗本土化的两条途径

心理学本土化的途径主要有内源本土化与外源本土化。内源本土化是指理论、概念和方法从某一文化内部产生,本土性的信息被视为心理学之诞的最初来源;外源本土化是指引进某些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然后将其进行改造以适应当地的文化背景[6]。那么心理治疗的本土化也应该是与之对应的两条途径(心理治疗内源本土化和心理治疗外源本土化),采用内源本土化心理治疗途径的工作者,中医心理治疗当是他们的主流。属于心理治疗外源本土化的,多是有过出国学习西方心理学的经历,或接受过西方心理学培训的人,以从事西医或西方心理治疗为主。

(三)心理治疗本土化,文化是最重要的因素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和群体特征的行为习惯。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些都是在心理治疗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地方。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看,在咨询动机、咨询效果、咨询关系上,西方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都不完全适合东方人的性格与心理问题[7]。现代系统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大都产生于西方,而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技术在应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询时往往会产生不相容性和矛盾[8]。在缺乏文化适配性的前提下,心理咨询的普及与推广可能会造成表面的繁荣,却掩盖了存在的问题或者转移了人们对更为本质问题的关注。由于其涉及人的价值观与文化性格,尤其是文化的影响,当借助西方心理咨询理论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时,必然会带来基于文化差异的偏差。任何个体的复杂而高级的心理和行为,都浸润了他所生存社会的独特文化性格,用超越时空、外来的理论去认识、解释、治疗,只能制造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歪曲和误解[9]。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中医心理学,可能是最典型的本土心理治疗方法。

二、本土心理治疗

在几代中国心理工作者努力下,中国的本土心理治疗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可以从外源性和内源性本土心理治疗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外源性本土心理治疗

1. 认识领悟疗法

认识领悟疗法是钟友彬及其研究小组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和中国的文化特点设计的,也被国内同行称为“钟氏领悟疗法”。它主要将精神分析疗法与我国东方文化相结合,把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重点放在对临床症状与幼稚心理模式的分析上。认识领悟疗法认为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本质是:患者对当前现实困难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都与心理模式密切相关,而心理模式的形成又受到早年经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既重视对当前症状的分析,又重视早年经历的影响,站在成年人立场上分析患者症状的幼稚性,使领悟达到成熟,是一种创新。认识领悟疗法主要的适应症是强迫症、社交恐惧和性变态。

2. 悟践疗法

悟践疗法(comprehensive practice therapy)又称悟践心理疗法,是1958年在治疗神经衰弱症病人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开始称为“综合快速疗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医学心理学基础研究的迅速发展和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工作在“”后的复兴,李心天、郭念锋等出于对健康与疾病、生理与心理、个人与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人性主义理论,并将综合快速疗法正式改名为“悟践疗法”。悟践疗法开创了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之先河。悟践疗法的人性主义理论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理论产物;悟践疗法将认知与行为结合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

3. 意象对话技术

意象对话技术是由朱建军博士等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心理学、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此技术通过诱导来访者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并通过诱导新意象对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10]。目前关于意象对话技术的研究论文已有六十余篇,其中既有临床研究,也有理论研究。每一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由于此技术的特点比较鲜明,优缺点也很突出。优点在于意象对话技术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度较高,中国人在形象思维方面具有优势,因此能对意象进行很好的想象,并且不必去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在咨询过程中可以巧妙地去除“文化屏蔽”,减少阻抗,揭示被治疗者掩饰或保留的心理问题。然而此技术对治疗者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治疗者熟悉意象的象征意义。意象对话技术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治疗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心灵开放程度以及对患者的关心程度[11]。

(二)内源性本土心理治疗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度,内源性心理治疗方法较多,但目前发展较快、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心理疏导疗法、道家认知疗法和中医创新心理治疗――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技术)。

1. 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其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是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疏导疗法以“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为主线的个性改造理论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理论产物,其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儒道文化对心理疏导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12],因此将其归为内源性本土心理治疗。心理疏导治疗的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这种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且是远期效果的巩固。心理疏导疗法的治疗程序是:第一,患者输出信息,提供真实、详实的自传性病情材料;第二,根据患者的材料进行分析,作出初步诊断;第三,治疗信息输出,讲述所诊断疾病的可能原因、本质、特点和治疗方法,取得患者配合,树立信心;第四,患者接受治疗信息,争取做到认识与实践一致,并写出反馈( 体会)材料;第五,根据不断变化的反馈信息,输出新的治疗信息;第六,整个治疗循环往复进行,由浅入深,消除症状,完善个性,巩固疗效[13]。

2. 道家认知疗法

道家认知疗法是在道家的处世养生哲学和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的基础上,参考国外成功经验,由杨德森和张亚林等人经过多年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而创立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来达到调节负性情绪、矫正不适行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道家认知疗法分五个基本步骤。按每一步骤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此治疗程序被简称为ABCDE技术。它强调顺应人的内在本然之性,重视个性的发展,近乎于罗杰斯的强调自我发展目标,但又不同于西方一味追求个人主义,它将中国的道家文化与西方的认知疗法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既符合了外来心理治疗本土化的需要,又把西方认知治疗的操作技术引入了治疗过程,使疗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是目前本土化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中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一种。道家认知疗法从创立就存在争议,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否能直接拿来作为心理治疗的原则?如何区别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治疗? 道家疗法是否真正适用于神经症病人的实际情况? 病人是否真正接受了道家思想无法验证[14]。自1995年以来,道家认知疗法在全国16个省市的有关单位进行了临床实践,有关研究结果的陆续报道证实了该疗法的临床有效性。本疗法的适应症不够清楚,治疗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15]。

3. 中医创新心理治疗――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技术)

所谓中医创新心理治疗,就是现代中医人将中医传统心理疗法或身心调节技术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的原理或方法技术,进行改造并进行创新研究之后形成的一类中医心理疗法。其中,典型的也可能是影响最大的当属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技术)(Low Resistance Thought Induction Psychotherapy,TIP)。它是建立在低阻抗学说和意念导入学说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催眠疗法和放松疗法进行融汇,通过言语和行为的诱导,使被治疗者进入从清醒到睡眠这个过程的中间状态(低阻抗状态),治疗者根据治疗需要将言语和行为信息组成的某种“思想、理念、观念”导入给被治疗者,通过暗示最终影响被治疗者的记忆和内隐认知,并达到心理治疗与康复的方法。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具有完整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治疗技术、核心治疗技术、对症治疗技术和相关治疗技术。TIP技术特点包括:把认知(或曰明示)与暗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太极关系;把“低阻抗状态”与“合理权威性”作为一对辩证关系来理解;把催眠心理治疗中的暗示过程设计为一种“意念导入的过程”并形成了“认知行为治疗的暗示化处理”;对精神和心理疾病治疗后期涉及的人格问题进行“再成长治疗”,是一次重要的探索过程;把心理治疗变成了一种“流水线式”的作业过程,还有其技术体系中对各种具体技术独到的理解与灵活多变、整体快速的运用思路,都是在临床实践中的直接体会和经验总结。该疗法本土属性明显,特色突出,优势显著,患者依从性好,操作规范,治疗靶点明确,临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是我国本土心理治疗中引人注目的方法之一。介绍其理论和方法的著作目前已有中英文版[16-17],有多个部级课题对TIP技术进行了临床研究,发表的理论和临床科研文章已达三十余篇[18-29]。

三、其他本土心理疗法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当代中国民众和世界文明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思想,中国本土传统心理治疗思想生于中国绵延五千年的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极强的心理治疗内蕴,对中国人心理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为现代心理治疗不断提供滋养,在这些本土心理治疗方法中,有的作为治疗方法被直接提出,有的则是一些身心调节技术。

(一)中国传统心理治疗

中国古代的中医疗法当中记载着大量的心理治疗方法,目前已经得到初步整理的如情志相胜疗法、相反情志疗法、中国古代认知疗法、语言开导疗法、中国古代信仰性心理治疗、中国古代行为疗法、物证释疑疗法、情趣易性疗法、中国古代催眠疗法等。但由于从现代临床角度来看,上述疗法应用的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不够,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中医身心调节技术

所谓中医身心调节技术是过去所有针对精神与心理疾病进行治疗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和技术,如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点穴等,它广泛应用于精神与心理疾病的治疗与调适,是我国目前应用、研究和大众接受最广的一种方法和技术,由于国内外有大量书籍和杂志介绍,这里不再多述。

四、小结

西方心理学的学派和理论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它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本土化是各国心理治疗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也需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心理治疗方法技术。多年以来,中国心理学从未走上真正独立发展的道路,心理治疗本土化已成为中国心理治疗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它牵涉和影响着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和走向世界的进程[30]。然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也许在将来,经过努力,我国的心理学家和我国本土的心理治疗方法将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世界各国的心理工作者在研究与交流中相互尊重,心理治疗的全球化也最终产生出了一些在各国都普遍适用,而又都有自己特色的本土心理治疗。

注:本文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的中美两国评估比较研究 ”(项目编号:2011DFA0960) 的研究成果之一。

[1]Adair, J.G.. Indigenisation of psychology: The concept and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J].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Psychologie Appliquee-revue Internationale,1999,48(4):403-418.

[2]郑荣双.国外本土心理学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4):472-478.

[3]贾林祥,叶浩生.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之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3):143-148.

[4]李桂侠,洪兰,汪卫东.中医心理学的非线性混沌理论[J].世界中医药,2013(4).

[5]郑荣双.心理学全球化的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13,11(4):469-474.

[6]Kirn, U.,Park, Y.S..The challenge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The role of the indigcaous psychology[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0,31(1):64.

[7]闫杰.文化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28(9):62-64.

[8]Yii-Nii, Lin.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to counseling Chinese[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2002,56(1):46.

[9]吕慧玲,黄晓娟.心理咨询本土化的综述研究[J].科教文汇,2008,(8):236.

[10]谭绍珍,曲琛.意象对话技术简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4,19(2):30-32.

[11]朱建军,孙新兰.意象对话技术[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

[12]黄爱国,沈永健,陈建国.儒道文化与心理疏导疗法[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8):34-36.

[13]黄爱国.强迫症心理疏导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56.

[14]“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讨论会纪要[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 14):291-293.

[15]曹硕,崔光成.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评述[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8):2239-2240.

[16]汪卫东.发展治疗学――基于异常发展的心理治疗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2.

[17]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

[18]吕学玉,林颖娜,洪兰,王芳,赵阳,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国际中医药杂志, 2012,34(1):8-9.

[19]吕学玉,汪卫东,林颖娜,王芳,洪兰.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格重塑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33(1):28-30.

[20]闵妍,张鑫,梅妍,汪卫东.低阻抗状态下的意念导入性分析领悟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33(3):217-219.

[21]汪卫东,闵妍,吕学玉.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际关系调整技术[J].国际中医药杂志, 2010,32(5):55-56.

[22]洪兰,吕学玉,吕梦涵,林颖娜,王芳,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病因追溯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0,32(7):337-338.

[23]汪卫东,张静霞,马彦,林颖娜.催眠状态下的意念导入性认知治疗[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18(6):817-819.

[24]吕学玉,吕梦涵,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意想式脱敏疗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6).

[25]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情志干预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3):254-255.

[26]汪卫东,闵妍,吕学玉.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睡眠调控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 (4):349-350.

[27]李桂侠,洪兰,汪卫东.TIP技术中导入睡眠认知的信息模块设计思路补遗[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35(2):143-144.

治理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整合模式;归纳

心理治疗整合本身并不是一种治疗学派或理论实体,也不是一套具体的治疗方法,而是基于当代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态度和理念。心理治疗整合的核心观点是,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来访者。很多新的疗法的产生就是由于治疗师对现有模式的不满,意识到这些模式不适用于某些案例。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再多创造几种新的疗法,而在于改变看问题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治疗师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流派的技术方法,而不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流派体系。

1 心理治疗整合的兴起

随着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分化,心理治疗领域也一直呈现学派林立、观点纷呈的局面,各种不同的治疗理论和方法杂陈。每一流派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抓住了心理问题的真相和治疗的根本,而事实上它们都只聚焦于心理机能或人格问题的某些方面。即使来访者的症状明显表现出多层面的问题,不同流派的治疗师还是倾向于强调某些特定的方面而疏忽其他一些重要的方面。研究表明,没有一种治疗模式适用于所有的心理障碍的来访者。治疗师常会发现,自己所使用的方法仅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来访者或某类心理问题有效,超出范围的应用则可能会遇到阻碍。其实,整合是心理治疗理论和临床实践发展的自然结果。

2 心理治疗整合的模式[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理治疗领域先后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心理治疗整合模式。其中,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2.1 理论整合模式

理论整合模式是从两个或多个治疗体系中整合出有关心理病理及治疗机制等原理和方法的新模型,建立一个层次更高的治疗体系。该模式强调对不同理论概念和术语的综合,以期最大程度地扩大治疗效能,是水平最高、难度最大的一种整合模式。

2.2 共同因素模式

共同因素模式认为,所有的治疗方法都有一些共同的产生疗效的关键性因素,这些因素是跨流派的,在不同的治疗方法中都有所体现,整合就是确认这些因素,并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2.3 技术折衷模式

技术折衷指向具体的治疗技术的整合而不关注其理论基础,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取各个流派中适用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整合方式。

3 同化整合模式

同化整合要求治疗师以某一治疗流派作为“根流派”,然后再借鉴或同化其他流派的一些观点和技术,以弥补根流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多数整合治疗师还是会确认自己属于某治疗流派,但同时也愿意借用其他流派的一些技术,只要事实证明它们有效。

4 心理治疗整合的反思[1]

心理治疗整合的核心理念是在治疗过程中对理论解释和技术选择保持开放而灵活的态度。根据不同的治疗情境,选择并检验特定疗法的临床效果比教条式地使用单一方法更为有效。

心理治疗“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研究者更应该关注整合的方式,而不是整合之后形成的某种具体的治疗模式。心理治疗整合有四种模式:理论整合、共同因素、技术折衷和同化整合,但这四者的界限其实并不十分严格。技术折衷和同化整合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在治疗中都会使用其他流派的治疗技术,注重对来访者的帮助;不同之处在于同化整合对于来访者和治疗的理解有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而技术折衷对于理论的依赖则不明显,治疗师主要依据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来选择适合来访者的干预技术,对于理论基础则不再“刨根问底”。在某种意义上,技术折衷是同化整合的一个变式。“整合”并不仅仅是指借鉴其他流派的技术,而且还包括技术与理论之间的整合。技术折衷在实践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它们在理论取向上的模糊立场有关,但这些技术在认识论方面可能存在矛盾。以临床效果和技术为导向的整合治疗在实践中要更为受用,但要将治疗技术与发病机理联系起来,使技术服务于治疗目标。

5 心理治疗整合的展望

5.1 整合运动持续进行

心理治疗整合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流派之间的隔阂,推动了不同流派之间的沟通和对话。虽然治疗师认同了某一治疗学派,更擅长运用与自己所持流派相容的技术,但他们仍然会借用其他流派的技术。

5.2 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不仅不同的治疗理论和方法之间需要整合,而且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也需要整合。治疗师很少利用理论学家的研究结果,临床治疗实践并不依赖于理论研究,因为他们认为心理治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效果。尽管一些理论学家也鼓励治疗师参与理论研究,但这种情况很少。理论学家要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临床治疗师,同时,治疗师也要将临床经验反馈给理论研究者,而不能只是理论学家单方面地告诉治疗师要怎么开展治疗。

5.3 统一模式的探索

心理治疗统一是指在一个有组织的、连贯的理论框架内,将所有关于人格理论、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等主要知识构成内在地整合起来,在这样一种统一模式的指导下,治疗师可以更好地探求心理治疗原理、方法与技术的综合。也就是说,一个实质性的统一模式必须把存在于人身上的生物的、行为的、认知的、精神的等因素统合起来,必须立足于干预措施,并且这些措施从概念和实务上都必须能够聚焦于 一 个 “完 整”的人,而不是人的某一 两 个 方 面。由于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来访者,所以治疗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有效性最终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治理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20-03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的系统理解

技术指进行生产活动或其他活动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是指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任务、要求和性质,为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的目标、强化其功能、保证其质量,在高校思想政治实践中采取的一切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的总和。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必然要明晰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范畴。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方法,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应包括三个子系统:(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体系的建构。其基本内容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计划、组织、机制等,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实际,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可以阐述为高校思想政治目标论管理、高校思想政治组织论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方法论管理。(2)对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人员的管理。其基本内容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的任用、培养、考核等,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不仅包括在行政系统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教辅人员、还包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学生干部队伍。(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的管理。

在明晰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范畴的基础上,系统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管理技术,集中探索和阐述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系统中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技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队伍管理的技术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过程管理的技术,以作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研究水平的落脚点,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实效性提供技术支持。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21世纪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与国际社会全方位的交流更加频繁,以各种方式流入我国的西方政治、文化思潮的影响加大,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也面临新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多元化和传递网络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的同时,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产生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在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网络信息量之大、信息传递速度之快、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对以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这样国际风云变幻、信息多样和交流网络化的条件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与高校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内部不够完善

主要体现为:(1)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来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理论体系不够完善;(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队伍参差不齐。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和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其存在队伍不稳定、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存在知识和业务技能上的缺陷;(3)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务过程中的技术有待提高,管理创新能力不强,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效果难以保证。此外,目前学校思想政治还存在着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集体受教多、因人施教少等不足,实效性不够,各阶段的思想政治重点和特色不清晰,影响了思想政治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 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管理技术是高校思想政治管理体系中实用性最强,最贴近实际,对高校思想政治效果影响最直接的要素,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研究最薄弱的领域。应对新形势、新问题,需从大局出发,克服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管理中的理论体系的建构技术、队伍管理的技术和过程管理的技术。要把握思想政治实施方向,优选思想政治内容、方法和途径,减少或纠正思想政治偏差,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体系的技术

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技术,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方法,从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理论的方法论、目标论、组织论三个方面来确实提高其技术。

第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论的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是一个围绕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进行管理活动的系统工程,要根据党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出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根据总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和个人考核的依据。其主要环节包括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管理的目标系统、组织好思想政治目标的实施、依据事先确定的目标做好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检查和评估,如此循环反复,构成一个有序的思想政治目标管理的过程。

第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论的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的思想政治组织机构,使组织成员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怎样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结构,是高校组织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切实提高其思想政治组织管理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组织设计上要遵循分工协调和权责相称原则:在设计思想政治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时,做到职能与目标的统一、政令统一,既要明确规定每一管理层次和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做到各司其职,又要赋予其完成自己职责所必需的管理权限,避免责任落空或“瞎指挥”。

第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论的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论,就是指导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体实践的管理观念,它提供的不是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思维方法。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有助于改善学校的思想政治管理,促进学校思想政治管理的现代化。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技术,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决策、自我调节、信息反馈和考核评价几个部分着手。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管理中运用各种方法,从管理科学角度,引入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和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2.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技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选拔、培养、激励、指导、引导、促进和鼓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能,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切实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培养、考核抓起,提高其技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提供人才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不仅包括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如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书记、辅导员等,还包括学生干部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学生干部是一支重要力量,在此过程中他们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入口,把好入口关是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基础,建立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队伍管理机制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育人是用人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觉通过自学和实际工作锻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高校也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教育、培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考核,科学设计考核方案,根据科学公正的考核标准,让思想政治工作者明确自身的优缺点及其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要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制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日常管理,严格考核。考核结果要与职位聘任、晋级挂钩。考核内容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程序等,考核优秀者列入学校先进个人的评选序列,并给予奖励。当然,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时也可能会犯错,要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技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诸要素加以监测、改善、控制,使之达到良好状态的过程。正确运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的技术,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技术。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可缺少的途径,思想政治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教育和控制等管理职能要通过沟通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沟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沟通技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技术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沟通,要达到交流、加强了解、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目的。为了使沟通收到预期效果,掌握沟通技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善于把握沟通的最佳时机。当发现有某些问题的预兆或者刚发生时,要及时沟通,不失时机地通过沟通解决,不使势态扩大。(2)善于选择合适的场合和方式。在注重沟通的说理性、原则性的同时,也注意恰当地选择沟通的场合和方式,发挥环境的特色心理作用,会使沟通事半功倍。(3)要善于控制沟通中的情绪。沟通既是思想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合理地控制情绪、调动感情是使沟通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4)要善于倾听。沟通的本质是交流信息,表达是向外传递信息,倾听是向内获取信息。要真诚地倾听他人讲话,要集中注意力,鼓励对方表达心声,并善于从他人的谈话中学习。

沟通的方法,异彩纷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结合自己的工作,灵活地加以运用,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沟通技术。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授权技术。授权的本质是责任、义务与权利的分解和下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不同层级有不同的职权,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素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即时性,使授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授权是管理人的重要任务之一,有效的授权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技巧。授权过程进行得是否科学、恰当,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必须掌握和不断提高授权的技术。

上级领导要克服授权的思想障碍,选择、培养被授权者,并给予鼓励及协助,扶持他们提高本领、用好权力,做到授权权利、承担责任、应得利益的统一。下级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辅导员,常常接受上级的授权,面对多变的、复杂的实际问题,果断、独立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辅导员一方面在接受上级的授权的同时,自己也应该认真学习和把握授权的技术,善于培养学生干部,让自己的一部分权利授予学生干部,让学生干部的队伍形成一个网络。当然,下级在大胆工作、不断创新、积极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同时,要主动向上级传递工作信息,接受上级的指导与监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授权技术掌握好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疏导工作和人文关怀就时时都在,进而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涉及面广,既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本质、原理、内容和机制的实现,依赖于管理技术的落实和提高。因此,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作了系统的理解后,对其三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理论技术、队伍管理技术和实施过程管理技术作了些探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升华、创新发展,从而提出更好的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新华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治理技术论文篇(10)

学校心理咨询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显然,学校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学校心理咨询技术――作为咨询员为了达成助人的目的所使用的种种手段――是完成咨询任务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咨询技术的运用,我们才能将咨询时所发生的那些复杂的交互影响引导成条理分明的内容;通过咨询技术的帮助,才可以使咨询过程向前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咨询员在具备爱心的前提下,还必须掌握最新的心理咨询技术,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我国学校心理咨询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开展以来,经过20多年的准备和积累后,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学校心理咨询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那么未来的心理咨询技术将如何发展?显然我们还没法预测新技术的完全面目,但我们却可以推测新技术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学校心理咨询技术的发展方向应该体现以下几点:心理咨询技术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革新;心理咨询理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思潮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并迅速反映到心理咨询技术的革新上;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引进西方先进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探索适合本土文化和实际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

一、心理咨询技术伴随新科技的应用不断革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也为心理咨询提供先进的、精密的工具和仪器。如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中,计算机被直接用于临床信息与数据的收集与存储,成为心理诊断的组成部分。许多临床研究用计算机分析与记录临床EEG等生理指标,并通过计算机协助行为治疗,进行自动监测和反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一直在促进心理咨询技术的发展,而计算机科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心理咨询技术的影响最为明显。

一些西方心理学家预测:在当前使用的38种心理治疗技术中,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治疗将会成为未来10年内最重要的心理治疗技术,分列第3位和第5位,一些传统的治疗技术,将会急剧减少。1993年起,VR技术被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该技术突破了以往心理治疗技术的局限性,具有逼真的现场感和趣味性以及可控的个性化训练环境,在心理治疗中有较强的仿真感和安全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VR技术将更完美地模拟现实,价格更加低廉,应用更加广泛。

近年来,网络心理学的服务已经迅速发展起来。有心理治疗专家预测,通过互联网开展心理咨询在未来10年内将成为第二大快速增长的服务领域。广义的网络心理咨询包括求助者通过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被咨询者通过网站的各种互动功能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学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援助的一种活动。网络咨询的显著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易于记录和保存、有利于督导和研究。

二、心理咨询技术伴随社会文化与思潮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心理学史上,伴随社会文化与思潮的不断发展,心理咨询理论流派也不断涌现,如传统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学派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学派都有自己的咨询理论和技术侧重,如心理分析学派强调释梦的技术、自由联想法等,行为派多使用放松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角色扮演法等,人本主义学派则强调人际关系技术等,认知派大多强调认知重构法、高级同感法等。社会文化和思潮的不断前行,必然迅速反映到心理咨询理论中,而心理咨询理论的发展,也必然推动心理咨询技术的变革。

20世纪末,世界进入所谓的“后现代社会”。后现代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取向,它强调心理现象的建构特性和心理知识的文化相对性。这一取向贯彻到心理咨询领域,就出现了新的理论模型。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后现代世界观中的一种治疗观点,它强调来访者的事实,而不争论这种事实是否真实合理。在治疗过程中,他们把来访者当做自己生活领域的专家,采用合作伙伴的治疗关系。

人和环境的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这实际上涉及生态观的问题。生态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乃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患有心理障碍与疾病乃表示个体行为与环境配合不良,是生态系统失衡的结果。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解决个体和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失衡、共生与竞争等问题。近年来广为流传的认知行为疗法及家庭治疗便是应用此理论的典范。可以认为,生态观将成为21世纪心理咨询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三、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本土化

心理咨询中占主导地位的体系是在欧美发展起来的,一经产生便是面向欧美的,而不是面向全世界的,更不是面向中国的;心理咨询理论无不打有文化的烙印,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塑造的心理咨询人员和来访者具有独特性。因而作为舶来品的心理咨询在中国的运用需要一个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改造和消化的过程,即本土化的过程。本土化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一种以中国人为对象的、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心理咨询体系。

实现心理咨询技术的本土化,有专家建议以下方式是可行的:一是洋为中用,发展中国特色。对心理咨询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文化的适应性检验,而后对不符合中国文化习惯或不易被中国人所接受的地方加以适当的变动。二是根植本国,总结升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心理学思想(如道家的清净无为与知足知止、气功治疗等),对中国传统的心理咨询思想及实践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同时有选择地结合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咨询和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最终形成自身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体系。三是立足实务,提炼创新。在心理咨询实务中,直面求询者的心理问题,在不带预定理论套路的情况下,不断观察一些有效咨询的实际过程,实事求是地提炼和概括出新的符合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

四、传统的咨询理论和技术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传统心理咨询流派是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理论集中反映了心理咨询理论对正常心理和心理障碍的认识,也是心理咨询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柱。

精神分析理论是当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其理论对理解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根源及矫正这些偏态心理、行为都有重要的意义。

行为疗法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包括一切通过学习和训练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法是很多的,如系统脱敏法是行为疗法中的一项基本方法和技术,该方法在矫正不良行为时有明显的效果。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个别谈话治疗,一般用于有心理冲突或心理疾病的患者;二是通过“交朋友”小组进行小团体治疗,主要解决交往障碍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此外,罗杰斯、马斯洛的健康人格理论在青年心理咨询体系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当代心理咨询技术发展迅速,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心理咨询技术。当代的心理咨询技术早已融入了传统的心理咨询技术的优秀成分,很多新的心理咨询技术本身就是传统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整合发展而来的;传统心理咨询技术在对应的心理障碍和疾病时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是其他咨询技术所不具备的。因此,在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传统技术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的学校咨询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往往需要到传统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中汲取养分。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供电所安全总结 下一篇: 执业医师培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