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15 21:50:39

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篇(1)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200-02

社区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贯穿人生漫长岁月始终的终生教育。今天的社区教育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教育。发展社区教育,对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心理身体素质,提高社区精神文明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岔河镇社区中心整合教育资源,全方位开拓教育培训渠道,实行“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前后滚动、全面发动”的运行机制,通过讲师讲课、志愿者服务、社区文艺团体活动、各类教育培训、学习型组织和家庭创建等形式,以社区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岔河镇社区教育中心2009年被评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

一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建立社区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深入开展社区教育,领导重视是关键。社区教育是教育进社区(村),社区教育中心必须依托乡镇,成立以镇长为主任的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各村、企事业单位也应成立村居民学校,负责本村社区教育工作。定期召开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制订计划,并对全社区教育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制订并完善各种制度,定期对辖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指导。

二 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建设社区教育各项载体

社区教育就是要使全社会“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通过不断的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有投入,有资金保证。对照有关文件精神,每年都能将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按时足额拨付给教育中心。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教育中心实行社区教育资金专款专用,并通过各种教育培训筹措社区教育资金,适时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突破社区教育阵地设施不足的瓶颈,遵照“循序渐进、典型示范、扩大基地、发展载体”的原则,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各村居民学校将教育培训向广大村民开放,如“三室一点”(老年活

动室、图书室、电脑室和体育路径点)等文化体育资源共享。我们的社区教育做到了社区全覆盖,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居民就近参与教育培训活动。

三 因地制宜,搭建社区教育各类平台

社区教育是推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提升居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载体作用,必须搭建好社区教育平台。

1.搭建老年娱乐活动平台

老年群体参加社区活动时间充裕,老年教育活动精彩纷呈。社区教育应充分挖掘这一资源,通过村居民学校全面开展老年教育,各社区老年人踊跃参加,真正做到了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美术、书法、声乐、舞蹈、戏剧等十几个兴趣培训班,更是老年人所爱。我们充分利用社区中心和各村居民学校,极大地满足了老年人的求知、求美、求乐需求,开办养生保健、健身等休闲娱乐的知识讲座,每年有2000多名老年人参加。部分学有所长的老年人还被社区学校返聘为培训班的业余老师,发挥他们的余热,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

2.搭建青少年素质教育平台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对象,组织各类活动对社区内的青少年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人生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小学校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平台,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近几年我社区就开展各类培训讲座30多期,受教育培训达3000多人次。社区内各个校外辅导站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类活动,不仅对青少年加强知识教育,还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3.搭建新型农民培训平台

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是党和国家十分关心的“三农”问题,农村的社区教育要以“三农”为主题。在农村,紧紧围绕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作为工作重点。围绕新型农民成长的问题,积极开展培训实践。通过卓有成效的培训,把职业型农民、农产品经纪人、果农、农户四类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规的农民。如大棚草莓栽培、欧亚葡萄种植技术、畜禽饲养防疫、农作物疾病防治等。坚持科技为“三农”服务,做到“帮钱帮物不如帮技术”。近几年我中心年年举办多期草莓、葡萄的种植培训,并请专家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实用技术培训更是常态化,共培训农民上万人次。同时充分利用我社区中心的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促进了优质农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带动农民致富,如洪泽县国瑞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洪泽县幸福生猪饲养场等。

4.搭建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平台

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由于他们学历不高,技术不强,加之生活习惯有差异,不但就业出路狭窄,也给社区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为把他们纳入社区管理目标,淡化“常居人口”界线,强化“劳动人口”概念,社区教育要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各项培训。这种培训要坚持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有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等原则。我社区中心每年举办4期培训班,开展维权、安全、文明等三方面的基本培训,还和劳动保障中心联合,获取更广泛的用工信息,多渠道为农民安排就业。同时针对农民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就业指导,如规范言行举止、掌握面试技巧等,深受农民工的欢迎。

5.搭建学习型社会创建平台

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是学习型社会的细胞,学习型社会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社区教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全过程,逐渐成为一种日常性的居民自我教育活动,促进了人的素质完善和品质提高,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氛围日渐浓厚。社区教育要不断宣传终生学习思想,让终生学习理念在社区民众中生根、开花,让我们的社区“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有学习之所,时时有学习之机”。要注重对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的扶植和推荐,对典型的学习型家庭和单位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让我们的社会成为学习型社会,这才能全面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我中心十分重视对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单位的扶持和评选工作。近年来,评选出学习型个人300多人,学习型组织(含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村居、学习型事业单位等)50多个,学习型家庭200余户。

四 主动出击,拓宽门路,发挥社区中心主阵地作用

社区教育要围绕“加快投入、夯实基础、扩大试点、孕育特色”的十六字工作方针,确立“师资队伍精干化、办班方式多元化、运行机制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促使领导统筹能力进一步加强,教育职能进一步扩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社教阵地进一步壮大。

1.改变理念促师资队伍精干化

多年的社区教育发展证明,社区教育是“大教育”,搞好社区教育,必须走出传统的学校和教室,走进市场、工厂、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内能工巧匠,全面整合教育资源,才有生命和活力。

学校要建立社区教育人才库,组织能工巧匠成立社区教育讲师团,通过课堂教学及现场指导等形式,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技艺。此外,我中心组织成立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教育宣传活动,扩大社会影响。

同时,辖区各类学校现有教育设施要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与文体活动场所,在节假日等时间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辖区范围内教育资源的共享。

2.主动服务促办班方式多元化

培训要有针对性,了解市场需求是关键。为此,我们创立了“开放教育、按需办班、送教上门、主动服务”的教育模式,在农村社区,紧紧围绕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程,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作为工作重点。进工厂、下田间,到处都是课堂。培训时间灵活,周一到周五都可以,双休日及节假日也可以,白天可以晚上也可以,随时都可以培训。

社区教育篇(2)

社区教育的对象应具有全员性,但是从目前的参与情况来看,远不能达到社区教育的要求。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参与者主要以社区内的闲散人员和退休的老年人员为主,相对来说,后者的积极性更加突出,但参与者较为固定,参与人员数量增长情况不容乐观,在社区内,以在职人员为主的中青年由于受到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参加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社区教育对象层次单一,覆盖面有限是社区所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

(二)社区实体教育的资源不足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资源不够丰富,教育对象的单一使得教育内容受到局限,造成了社区教育资源无特色,开发动力受阻,课程体系不健全,供居民选择的课程内容选择性不强等问题。不少社区居民期望通过社区教育,提高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但是由于个体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导致居民对社区教育资源需求无法实现有效的统一。

(三)社区教育的单一方式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主要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如讲座、业余文化活动等,这种教育模式需要有较多的时间支持,而且时间安排必须固定,这使得参与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都是社区内时间较为充裕的老年居民、学前儿童和失业者,这种局限性使得社区教育无法满足社区大部分居民学习的需求,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二、现代远程教育对社区教育的影响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远程教育是相对于传统函授远程教育、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的一种新型远程教育模式。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中把现代远程教育定义为: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育形式,多种媒体优化,有机组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既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的开放教育,也是大众化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有如下特征:一是学习的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供的是师生异地同步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对象都是开放的,学习者不受职业、地区等限制。二是技术的先进性。远程教育的实现必须依靠媒体技术为支持。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为基础,数字化和网络化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的技术特征,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快速传递和优质传输效果,提高了远程教育的质量。三是方式的灵活性。现代远程教育能够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的要求,给受教育者以更大的自。四是资源的共享性。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实现了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打破了资源的地域和属性特征,可以集成利用人才、技术、课程、设备等优势资源,以满足学习者自主选择信息的需要,使更多的人同时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了教学成本。

(二)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

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函授形式,二是广播电视教育形式,三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教育形式。目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是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和面向中小学的网校,主要以职业教育、培训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主。当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现代远程教育融合了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实现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社会平水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网民数量逐年攀升,另一方面主动接受教育、再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使得现代远程教育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

(三)现代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有机联系

社区教育具有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地域性和网络化特点,而现代远程教育的系统优势和资源优势使其恰好符合社区教育的特点需求:一是服务对象的同质性。现代远程教育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开放教育,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学员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城乡社区,而社区教育的受众群体就涵盖其中。二是教育主体的相似性。现代远程教育主要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没有网络就没有现代远程教育,由于能够突破地域和时空局限,提供大量优质、高效、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资源。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于社区教育为社区教育提供了适当的载体,能更好地体现出社区教育全员性、全程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适应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非正规性、灵活多样性等特点;有利于保证学习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参与学习,克服教学者与学习者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分离,以及我们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造成教学者与学习者在心理上的分离的障碍。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已经建立了社区教育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网络学习环境。

(四)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的社区教育发展目标

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于社区教育后,改变传统社区教育的不足,社区教育能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开展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现代远程教育应用于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一是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的学习需要;二是为社区居民创设新的学习环境;三是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三、现代远程背景下的社区教育发展对策

(一)完善社区层面的现代远程教育共享环境。深入打造社区层面的数字化共享学习环境,不断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处理智能化水平,做好设施、资源、平台、通信和工具的搭建工作。以地域性划分的社区,建立统一规范的平台环境,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使得社区教育不只局限在实体教育地域性的学习模式中。

(二)积极发挥广播电视大学的优势和作用。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以当地的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例如,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承担着沈阳及周边地区的现代远程教育,近年来,搭建了数字化学习港、数字化学习中心等平台,并同时承担着市政府授权的开展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职责,开办了沈阳社区大学等,这说明电视大学对社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社区教育发展中,应该以电视大学为依托,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等优势,助推社区教育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社区教育篇(3)

2009年我县的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以及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三个强县”建设规划,牢牢把握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这一农村经济工作中心,大力发展农村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社区教育,加强乡(镇)化技术学校和社区教育机构建设,以农民和新增劳动力为培训重点,普遍开展农村科学种养技术培训和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进一步促进教育、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和谐农村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结合当地实际,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开展农村科学种养实用技术培训,争取完成各类农村实用种养技术培训2万人次以上,使全县6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以上农村种养实用技术或就业职业技能。

(二)认真抓好全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主导产业技术培训工作。

(三)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争取培训农民工2000-4000人。

(四)结合教育强县规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乡(镇)村化技术学校等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工作,继续做好创建示范性乡(镇)化技术学校的工作。

(五)认真抓好应届初中毕业生“3+X”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教育工作,使2009年应届初中毕业生全部参加“3+X”实用技术知识教育。

(六)积极开展有益于终身教育的活动,倡导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事业单位、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等多种类别的学习型组织。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工作要求与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

要充分认识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对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真正把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上议事日程。要把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列入乡(镇)、行政村(居委会、社区)、中心小学年度目标管理工作内容,各乡(镇)要及时调整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领导机构并充实人员,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出成效。对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

(二)部门协调密切配合,分工协作齐抓共管。

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必须在政府领导下,部门主动协调配合,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才能抓出成效。各级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领导小组要做好部门协调工作,财政、农业、农办、科技、科协、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畜牧兽医水产、烟草、林业、移民开发、司法、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劳动力开发办、裕农协会等部门单位要密切配合,主动参与抓好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法律法规知识,振兴农村经济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目标的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并结合部门特点认真制订2009年农村成人科学种养实用技术教育和公民道德文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区教育工作计划,并切实抓好组织实施。

(三)结合教育强县规划的实施,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依托乡(镇)、村化技术学校、各社区教育机构、县成人教育中心,广泛开展农村实用职业技术培训和社区终身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培训效益。

1、乡(镇)、村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播放农村实用职业技术录相,采取举办讲座或培训班,印发资料、出版科技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农村科学种养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教育。各乡(镇)应依托乡(镇)化技术学校和社区教育机构,全年举办20期以上农村种养实用职业技术和公民道德、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和培训;村(居委会、社区)应依托村级化技术学校和社区教育机构,全年至少要举办10期以上农村种养实用职业技术和公民道德文明知识培训或讲座。培训工作要长短结合。紧密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针对性地组织农民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管理服务知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各乡(镇)制订年度培训计划时,要将各项培训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直各部门各单位,并认真抓好计划的实施。各乡(镇)直各部门应将培训计划内容及时报送各所在乡(镇)化技术学校。各乡(镇)化技术学校教导主任和中心小学分管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副校长要积极主动与乡(镇)直各部门各单位取得联系和配合,每月要检查了解各门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收齐各类办班的有关档案材料和办班照片、资料等,并认真做好培训效果的跟踪调查反馈工作。

2、县农业局要认真抓好全县农民科技培训和主导产业培训教育工作。县教育局和各乡(镇)农业部门、乡(镇)化技术学校和各社区教育机构要积极配合做好这项工作。

3、县成人教育中心、县农村劳务开发办、裕农协会等有关单位,要立足当地劳务需求,继续通过校企联办、订单培训等形式,以就业为导向,在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4、认真贯彻落实*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努力做好社区教育工作。

(1)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乡(镇)终身教育领导机构,做到有专人分管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积极开展终身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凤城镇是*省社区终身教育工作实验单位,城关中心小学是*省学习型组织创建单位,凤城镇人民政府必须结合开展*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学习活动,进一步丰富各社区终身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活跃社区文化,认真建立社区终身教育工作机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快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步伐,努力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积极构建和谐社区。为进一步促进我县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3)认真开展终身教育“9·28活动日”活动。每年9月28日是我省省定终身教育活动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老干局、科技局、文体局、总工会、团县委、教育局等,应积极开展相关活动。

(四)确保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

经费是做好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市、县有关文件规定,预算和安排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经费并及时投入,确保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五)加强乡(镇)化技术学校等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

各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乡(镇)化技术学校等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做到有固定的校舍场所,并不断完善办学设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培训工作力度,为促进当地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社区教育篇(4)

一、武汉市社区教育工作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1.政府重视,政策落实

 

武汉市政府非常重视社区教育工作,有关社区教育教学的政策文件几乎每年都有出台。2009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转发2008~2012年武汉市社区教育行动计划的通知》,确定了“政府领导、全民参与,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提出了全民终身学习培训计划、社区教育网络基地建设计划、社区教育队伍素质提高计划、社区教育示范项目和示范街道打造计划、学习型组织创建计划。

 

2011年,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加快城市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现代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2012年,武汉市成立了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等32个局委办和各区政府的主要职责,建立了各成员单位联席例会、信息交流、研讨交流、评比表彰等制度,实现了社区教育管理和整合资源的统筹领导。2013年,该市出台了《武汉市学习型组织创建标准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案》,完善了全民共享的现代学习服务体系;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市社区教育学院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武汉市社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整合资源,实现共享

 

一是整合政府职能部门教育资源。由武汉市政府统筹领导,对32个局委办和各区政府的教育资源统一协调,教育服务项目统一安排,理清教育职责。二是整合教育科学研究资源。把下辖的基础教育教研室、职业教育教研室、成人教育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教科所、教育电视台、教学设备(仪器)中心等部门整合成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来指导推动工作,并挂牌设立武汉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研究和指导。三是整合各级各类学校资源。开放利用各级广播电视大学、高等职业学校、成人中专、中等职业学校的资源,在市电大挂牌设立武汉市社区教育学院,在各区电大设立13个分院,各区下设学习资源点。四是进行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建设。2011年,市电大建成了云平台支撑的一库多网学习资源中心,武汉市投资800多万元委托市电大建立了47T容量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开通了4G宽带,开设了13类网络学历教育和43类网络非学历教育项目,实现了全城居民快速访问、大量储存的安全的网络互通。

 

3.社区服务到位,居民生活幸福

 

四新社区位于硚口区韩家墩街道,它实现了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一体化管理、社区教育与社区服务一体化发展,把社区内居民的教育需求逐项登记,把社区内的残疾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逐人登记,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教育、送服务、送温暖,入户到人。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开展了防灾减灾、健康养生等培训活动,让广大居民零距离感受到社区的关爱。百步亭社区是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曾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在参观考察中,我们看到了300多名六七十岁的老人分组登台竞赛表演;看到了一群热爱摄影、书画、诗歌、科普的老年人,挖掘社区居民中的“凡人善举”,制成展板陈列在社区楼道中;看到了一群不是被动养老而是主动享老的老人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了解到社区的老年大学一年开了87个班、组织培训近千期、培训3万多人次,也感受到了居民享受社区教育成果的幸福生活。

 

二、借鉴武汉市社区教育的经验,助推我省社区教育发展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加强社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为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社工资格证》,并且要求社区工作者持证率在30%以上。对社区教育工作者开展业务培训,使专职教师明确形势任务,了解社区实情,掌握居民学习需求,提高指导水平,提高创新能力,拓宽信息视野,增强服务能力。

 

2.加强基地建设,搭建交流平台

 

各级社区培训机构和办学点,要实现硬件建设到位,软件建设跟上,建章立制运作,引入信息网络,资源优化整合。做到培训统计立档,面向社区服务。要建立办学点干部联席会议制度,使其成为教师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扩大视野的平台。

 

3.加强课程开发,提供学习平台

 

社区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课程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所以,要重视社区教育网络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编写贴近居民实际需要的社区教育教材,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QQ等现代化通讯工具,搭建居民互助、交流、开放学习的平台。

 

4.选聘兼职教师,建立志愿者团队

 

注重从社会各行业、企业中选拔专业能力强、演讲口才好、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组建兼职教师资源库。鼓励和倡导大中专学生、退休干部等成为社区教育志愿者。

 

5.开展多元活动,探索培训模式

 

社区教育篇(5)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95-01

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由"自然人"成长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其实生活中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是否能发现教育素材。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努力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育内容,变"封闭式"的教育为"开放式"的教育,充分调动和挖掘社会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幼儿与之亲密"对话"。

1.以社区特有的自然环境为素材,开展主题活动

"山扫黛痕如尚湿,湖开镜面似新磨",我们幼儿园位于湖阔水深,青山屏列,风景称佳的鉴湖源头,"十里湖塘"更是久负盛名。清清的荷塘、广阔的田野、忙碌的工厂、美丽的公园、整洁的马路......都是有趣的老师,是孩子的第一本教科书,孩子们通过自己看看、听听、闻闻、摸摸、尝尝等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周围的世界。我们应利用社区这依山傍水的自然资源,将课堂搬到社区里,搬到大自然中,引导孩子们接触自然,了解自然,与大自然对话。

不同的季节,社区的自然风景也各不相同。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可以走出幼儿园"围墙",带孩子们到山坡上,到田野中闻闻野花的清香,听听蜜蜂的欢唱,学学蝴蝶的舞姿,放手让孩子们去亲眼看,亲耳听,他们对大自然、家乡的爱就会油然而生,逐渐地会去感知家乡的面貌。夏天,我们湖塘杨梅漫山红,采摘正当时。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采摘杨梅,体验劳动的辛苦。秋天里,我们可以躺在公园的草地上,欣赏天空中变幻莫测的白云,共同去发现云彩的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调动了孩子们的各种感官认识,使他们更加进一步的接触自然、了解自然,提高了爱护花草树木,环境保护的意识,加深了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还使我们的主题活动变得更生动、具体、充满乐趣,也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2.以社区独特的文化优势,丰富幼儿生活

2.1 酒文化酝酿乡情。我们湖塘社区依托于鉴湖水得天独厚的优势,素有"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的美誉,塔牌黄酒口味独特,闻名天下。我们充分挖掘了社区独特的文化优势,在幼儿园公共区角开设了一个酒文化的区角--鉴畔酒家,在那儿陈列了各种各样的酒瓶和酒坛:会稽山、女儿红、茅台、塔牌......每种酒都有明码标价,让幼儿去认识、交流、买卖各种酒,亲手用陶泥制作酒瓶,我们还把酒文化搬进课堂,在组织大班进行语言活动--《家乡的酒》时,孩子们了解到了酒是用高粱、小麦、大米等Z食通过发酵、蒸馏出来的,明白了适量饮酒的好处,同时对我们的"塔牌酒"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活动结束之前我们组织孩子们进行"制作酒盒"活动,通过动手画画、贴贴、剪剪设计出漂亮的酒盒,还给我们的酒取好听的名字……课堂中,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情绪十分高涨,真正成为了课堂的小主人。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初步了解各种酒的文化,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中我感受到了他们是真正的在为家乡感到自豪。

2.2 越文化彰显特色。我们绍兴是越剧之乡,逢年过节,社区中总会请一些越剧团来下乡演出,我们会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让幼儿跟随父母或爷爷奶奶去倾听那优美的唱腔,欣赏那独特的服饰造型这些都会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达到美育的效果。

我们幼儿园更是把越剧作为教育特色,丰富幼儿的生活:

2.2.1 创设丰富多彩的越剧艺术教学环境。巧妙地利用活动室内外的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大量色彩鲜艳的越剧艺术的绘画、图片、剪纸和各种手工作品,并分阶段、分层次的悬挂、陈设,让幼儿能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并在各班级区角设置了越剧艺术内容,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服装、道具、手工材料,让幼儿在亮亮嗓子,舞舞水袖,敲敲打打,画画贴贴中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我们还在大礼堂创设越剧艺术大舞台,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模仿、表演和创造活动中去创作、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激发幼儿对越剧艺术美的追求和强烈的表演欲和创造欲。

2.2.2 融越剧艺术教育于幼儿一日活动中。每天早晨,我们的小广播中就会播放一些名家名段,让幼儿在优美的旋律迎接崭新的一天;早操后,一听到那些经典的越剧旋律,幼儿就会有序、自主排队;中午,让幼儿在小广播中展示歌喉;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编制有一定梯度的越剧教育园本课程,每周安排1至2次集体教育活动,使越剧艺术教育进课堂。

2.2.3 开展丰富多彩的展示、比赛活动。我们每学期制定详细的幼儿越剧艺术展示活动计划,并认真按计划执行。如:我是越剧小明星,班级越剧艺术大比拼、越艺亲子赛等,让幼儿展示越剧才能,锻炼幼儿的胆量,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我们的"小不点越剧团"演员还到振涯集团、大香林风景区、湖塘村文化广场、敬老院、型塘广场、郭家山村文化广场、铜井村文化广场、古城村文化广场、宾舍村文化广场演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3.利用社区物质资源,体验游戏生活化

我园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医院、银行、菜市场、小学、超市都林立在我园附近。周边丰富的物质资源都是我们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主题活动的活教材。结合我们班区角游戏"医院"的创设,孩子们不怎么清楚医生究竟要干些什么,护士除了打针,还要做哪些事呢?于是,我们就带着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

社区教育篇(6)

为进一步推动我区社区教育工作,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教育及组建XX区社区教育学院的决定,XX区委党校、XX区社区教育学院一院组织了以本校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组,于2xxx年11月初至12月中,在全区范围开展了社区教育(成人终身教育)的专题调查,对目前国内外社区教育的做法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全面了解我区各街道、职能部门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居民的培训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明年我区提出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国内外社区教育概述 (一)国外发达国家社区教育经验

1、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社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健全

从发达国家社区教育的情况来看,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对社区教育的重视支持。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社区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为保证社区教育机构的设置和运营,有效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各国提供了政策法规上的可靠保障。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社区大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补偿教育、非学历教育,大学转学教育和普通教育五大职能及其经费来源都有明确的规定,以保障社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而在日本,1947年的《教育基本法》和1949年的《社会教育法》中的有关规定,均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公民馆制度的建立及其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法律依据。

2、社区教育以人为本,受众面广

发达国家重视社会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化。一方面提升市民的人文素养,使全体国民的教养和素质普遍提高,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西方国家的公民把参与社会教育的志愿者活动视作教学相通(通过教育他人,同时提高自己)、个性展现、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发展和进步。

3、开放办学,灵活运作

社区教育面向所有的求学者,为其提供多样的选择和服务。社区院校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注册学习,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始终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方便学习者为主要目的。课程建设也始终考虑到学习者的需求,在设计新的课程或培训项目时,社区学院非常注重市场调研,随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使其适应各类学习群体。

4、以政府投入为主,经费来源的广泛化

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的资金来源来看,各国政府都为社区教育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支持,尤其是在社区教育学院起步阶段经费投入巨大,有力的支持了社区教育的发展,随着社区学院办学逐渐走上正轨,在政府的宏观监督下,社区学院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学院办学,逐渐实现办学经费来源的广泛化。以美国社区学院为例,社区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拨款、学生学费以及当地税收(地方政府拨款)。与其他类型的大学相比,社区学院的经费大都由地方税收和拨款而得,学生交纳的学费收入较少。以1986年为例,美国社区学院资金来源的比例分别是:学生学费占总经费的16%,州政府的拨款占经费总额的48%,地方政府占23%,联邦政府拨款占7%,还有5%的资金来自私人和社会团体的捐赠。社区学院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化,可以使社区学院的发展得到有力的资金保证。

5、有效整合社区教育现有资源,推进社区教育快速发展

社区教育属公益性、福利性事业,它无疑要占用相当数量教育资源。国外社区教育无需过多的额外投入,只是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改造与再分配,以实现社区教育低成本扩张与发展。发达国家借助于较为完善的社工和志愿者招募体系,在社会上招集各行业的教师志愿者。大量的兼职教师赋予社区教育的不仅是办学效益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赋予了强大的适应力和灵活的办学机制。

(二)国内社区教育发展经验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较晚,我国的社区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各地也具有自己发展特色。

1、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社区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有京、沪、杭、宁、琴等城市,各地均成立了由教育、财政、民政、人事、劳动等相关部门领导成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来统一领导和协调社区教育工作。建立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管理、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文件,进一步理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和完善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能。

2、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的三级网络建设

各地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居委会学习点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培训网络。社区学院具有对社区教育的示范、指导、服务和辐射功能,指导街道社区学校及居委学习点开展教学工作,指导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培训和管理社区教育工作者,指导社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各个社区教育实验区有50%以上的中小学向社区开放上了一个台阶。

3、发展目标多元化,主体多样化

各地根据本地区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制定社区教育发展目标,形成特色。有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教育、弱势群体发展(如下岗职工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制教育等)、成人继续教育与培训、老年人教育等不同的社区教育目标。在培训竞争机制的整合上,利用各部门、各行业、专业协会的资源,建立针对社区居民发展需求的专业性社区教育基地,形成社区教育的不同主体。通过队伍建设,锻造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的生力军,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平台。

4、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

各地根据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求,制订了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等标准,社区教育各个实验区普遍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组、学习型机关的活动,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组织社区教育论坛、社区教育研讨会、社区教育专题讲座、终身教育节、学习超市、社区教育宣传周、学习型家庭展示会等多种形式,展示社区教育成果。这些活动有利于形成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

5、建立保障社区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制度

各区级政府均把发展社区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中,按照国家教育部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提出的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经济发达地区,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规定,在各单位原有培训经费投入渠道及投入数量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增设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如XX区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3元标准拨款,XX区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2.5元标准拨款)。

6、更新教育理念,促进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

各地区社区教育理念主要有:终身学习理念让学习融入生活;教育管理理念多元催生发展;课程研发理念社区一切活动皆课程;教育培训理念面向大众,弱势优先;教育活动理念每天进步一点点等。各地开发的社区教育特色项目有邻居节、市民读书节、百姓论坛、社区教育职业技能观摩展示会、社区教育大集、社区名家工作室、学习人生奖、社区大讲堂等。各地在课程开发上,主要是三个基于:基于奥运(世博)愿景目标的奥运(世博)课程;基于社会需求研发的课程居民职业发展和提高生活素质课程、社会工作者和社区教育工作者发展需求课程;基于本土特色研发的课程人文历史地理特色课程、区域特色课程、区情和政务沟通课程;使社区教育具有深厚的内涵和生命力。

7、建设数字化社区教育网络

各市各区都建设了信息化平台,开通了社区学习网。XX市徐汇、长宁、静安等区在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先行一步,取得一定成效,建设了XX市终身学习网,能够提供学习门户、课件制作、课件学习、互动答疑、在线作业和学习档案等学习功能,XX市学习型社会服务指导中心开发了终身学习资源目录涵盖了人文与素养、生活与休闲、职业与技能等1407门,3000多小时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课件资源,在各区按社区居民的一定比例发放了市民终身学习卡,作为区政府实事(民生)项目、市民参加社区网络学习的凭据,也是记录市民参加社区学习情况的电子档案和未来建立学分银行的基础。通过终身学习网和各区的社区教育网,建成学员个人信息库、课程管理信息库、科教文体资源信息库和师资管理信息库,XX市实现了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初步目标。

(三)广州城区社区教育发展经验

XX市社区教育比较早的城区是XX区。XX区依托广州开发区的雄厚经济实力,借助区内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资源,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规范管理、追求社会效益的要求,以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开办XX区社区学院。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目前已建成6所社区学校和30多个社区教育分教点,200多人的社区教育队伍。去年各街道共举办各类课程教育班和技能培训班共110多个,6000多社区居民接受了培训。

萝岗社区教育主要体现在为辖区企业、居民和机关干部提供所需的职业教育。课程按需要灵活设置,分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把培养区域内职业岗位急需的实用性应用性人才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办学的目标之所在,非学历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普及适应性课程;二是素质提高型课程;三是职业技能型课程。一般定位在岗前、岗中、岗后和转岗培训上,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素质更新的要求。社区学院开展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具有熟悉区情、了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企业和社区联系紧密等优势,体现了全面、快速、高效、实用的培训特点,拓宽了居民就业的渠道,增强了企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了机关干部的管理水平,是区域职业教育的主体和重要基地。

(四)社区教育的趋势和基本特征

进入21世纪,国内社区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为应对国内城市存在的老龄化社会、窘迫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的隔阂与淡化等社会问题。仅仅依赖以协调管理为特性的社区组织形式以及传统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社会问题已经远远不够。

国际国内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已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社区成员,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原则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和解决人们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因此,21世纪社区教育概念中的教育已不是狭义的教育。它是指政府对社区居民实施的一种服务,以及居民个人发展的一种学习型活动的结合,把社会问题都纳入自己的工作范畴。具备以下5个基本特征:

一是推进公民教育。社区公民教育的内容广泛,涵盖了科学、道德、法制、信仰以及其他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的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提升社区内居民的公民政治、道德与法律等素养。

二是支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可以为社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技术支持。个人、家庭、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到社区教育中,共同关心社区的各种问题,加强对话、理解和沟通,有利于共同推进社区的进步和发展。

三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使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在传统的学校内,家庭、企业、社区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区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未来的社区不仅是居民的社区,而且成为一种学习的社区,居民通过持续不变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得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迅速变迁,提高个人生活和生存能力,良好的社区教育将是社区居民的一种隐性福利。

四是发展社会文化。作为居民生活空间,社区有丰富文化底蕴构成,它赋予居民的精神世界以更多的色彩。社区教育一方面通过文化影响人,另一方面又在居民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中发展起新的文化氛围,创设出激发人上进的学习型文化,提高居民对社区归属感,荣誉感 。

五是实现人性化教学目标。社区教育在目标上更加接近人文精神关怀,通过社区教育不同形式的活动如邻居关系调节,社区居民精神文化互动交流,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健康咨询等,贯穿一种人文关怀,促进社区人文环境的和谐进步。

六是学习时限终身化。社区教育面向所有年龄阶段的成员,由于与居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说,社区教育的对象,从胎儿期间起,直至临终关怀,几乎与人的一生联系在一起。它可以比较好的利用社区资源,或在社区网络的基础上,实现学习的终身化,即一方面通过网络上的虚拟文化,接受理论指导,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实体,使谋求合作者和参与者建立面对面的关系,在社区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结合。

社区教育所形成的寓教育于管理、服务、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大教育趋势,回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四个挑战:一是难以适应终身教育的大目标;二是没有开发全体国民的人力资源;三是无法应对部分民众经济富裕后精神健康的恶化;四是缺乏网络条件下个人继续学习的机理。是对单一学校教育的突破、拓展和延伸。

二、我区现有社区教育基本情况 (一)XX区社区教育区位能级分析

调研组参照经济分析中的区位商计算方式,从调研样本中选取了居民知晓率(活动动员率)、教育活动开展频率、教育资源利用度、特色学校(平台)和课程等4项客观性指标,测算出我区社区教育的区位能级如下表一。

社区教育区位能级高的地理区域主要包括华乐街、北京街、大塘街、广卫街、大新街和光塔街,XX区的社区教育初步形成了区位能级集中,梯度扩散发展位的现状,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特色双核心分布,即在华乐、大塘街形成了特色文化教育的品位态势,而在广卫、大新和光塔街形成了社区知晓和动员的参与态势。这一分析结果与我区前期有关教育现代服务业的调研结果不谋而合,即在双核心区域的发展定位建议是,以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为主,发展教育传播、咨询服务、社区教育三大辅助产业,构建XX市乃至全省教育现代服务业信息服务中心。

据调研分析,我区的社区教育具有五个特点:

1、社区教育与盈利性教育现代服务业的相关性不强。盈利性教育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地域内并非社区教育就一定好,目前社区教育发展与盈利性教育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阶梯差别(参见图一)。这反映出以居民群众为主体的社区教育,其教育项目、消费能力等需求明显有别于以盈利性教育现代服务业的产品供给。

2、社区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相关性不强。基础教育好的地域内并非社区教育就一定好。例如黄花岗、梅花村和东湖等街的基础教育密度很高(参见图二),但社区教育密度和活跃程度却不如大塘、大东、北京等街。我区是广东省第一批教育强区和教育名区,积淀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拥有一批百年名校、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机构和优秀的教育科研资源,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主体的区域品牌优势。历年来我区在公共教育上投入充足,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均逐年提高,其中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更是大大超出全国15%左右的水平,平均达到30%以上。2008年我区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3.22%,区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数125443万元。经过长期累积,我区已奠定了其他城区不可比拟的优质教育资源基础。这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目前我区社区教育发展与基础教育(教育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两张皮问题,既存在基础教育资源存量大却开放利用不足,社区教育资源短缺现象;也存在基础教育教育强区品牌深入人心,居民群众要求得到更多更好社区教育的愿望仍未能充分满足的现象。

3、社区教育状况与居民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在常住人口较多且是传统街坊型社区中,社区教育的需求较为迫切,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参与度较高。据统计,核心区域与城区边缘的户籍人口结构比为78.59:21.41,户籍人口分布趋势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城区边缘逐步递减的特征,从而,社区教育的密度和活跃程度也随着户籍(常住)人口的递减而递减。

4、社区教育与社区传统性人文状况相关度大。社区内文化历史传统深厚,文化人士众多,形成较强的社区人力教育资源。

5、社区教育与街道社区基层建设状况相关度大。街道与社区重视基层政权建设,居民组织工作的,社区教育状况就较好。也就是说,目前我区推进社区教育必须依靠街道和社区组织来完成。

(二)街道开展社区教育主要特色和效果

目前,各街道在不断拓展社区教育内容和形式、打造学习型社区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健全机构,初步呈现社区教育大氛围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规范组织结构。如农林街把社区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由街党政一把手担任正副校长,聘请辖区内学校以及机团单位领导共17人组成了农林街社区学校校务委员会,由教学经验、社会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担任教务处主任。社区学校在校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由教务处负责日常组织和各类课程的设置,并落实到街道以及辖区内的机团单位,负责进行各类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在各社区成立以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在社区家庭中以单位宿舍楼群为基础设立家庭教育点,建立起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大东街社区教育由社区教育委员会统筹,街道领导重视,专人专管,投入资源多。

二是强化宣传,营造社区教育的良好氛围。各街道突出运用社区文化建设来宣传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把社区教育融合到文体活动之中,基本上做到寓教于乐。积极利用召开地区党建联席会、机团单位座谈会等机会,向辖区机团单位宣传社区教育的重要作用,争取机团单位开放自身的教育资源,支持社区教育建设。

2、面线互促,初步构建社区教育大网络

一是建好用好各类社区教育学校。各街道已挂牌且具有共性的社区教育项目有街道党员服务站、社区党员之家、社区学校、社区党校、社区团校、市民学校、科普学校、婚育学校、儿童家长学校、绿色网园等10项之多,其中依托街道文化站(职业技术学校)为社区教育培训基地的较多,北京、华乐等街则较多依托街道党员服务站开展社区培训工作,大塘街挂牌举办了社区教育中心,大东街举办了金雁学校等特色社区教育机构。各街道把党员教育、社会工作者培训、青少年教育、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技能和继续教育、妇女权益保护、普法、科普、婚育知识、老年人保健、居民文体等工作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列入到各类社区教育学校培训中去。

二是依托社区居委会发动和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教育。各街道凡是有教育培训项目的均由社区居委会进行宣传,发动居民群众报名参加。根据各部门、各时期的宣教要求和社区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居民教育和文体活动。如农林街每年举办劳动就业、青少年补习、英语教育、婚育知识、婴幼儿知识、集邮知识、办公软件应用、平面设计、老年人太极拳、跆拳道、歌咏舞蹈、党员教育等各类教育培训讲座1200多场次。大塘街通过社区教育中心等教学点向不同人群提供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培训。2009年对1900人次失业人员开设了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组织失业下岗人员根据自己所需和企业要求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街道文教、计生、妇联、司法各部门均利用市民学校、学习小组等组织,积极开展学习计生政策、法律、保健等各类教育活动。2009年,大新街组织了1751名失业人员参加了职业指导课程,其中有144人通过了技能培训考试,有3人自主创业成功。

3、民生为本,初步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

各街道根据辖区居民的特点和需要开展社区教育与文体活动,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大东街为加强外来人员的教育管理,创新了开展外来工融入社区的金雁学校等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系列,被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现场会评为全省优秀榜样。广卫街结合社区邻居节,把社区培训的相关知识融入活动中(如近期邻居节的迎亚运和创文明的知识活动),使学习形式更丰富,市民更容易接受。大塘街利用辖区红色史迹资源、文化街区的历史传承,打造红色讲堂、社区国学院、社区书吧、秉正文化广场等特色教育和文化项目。大新街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品牌:一是开设大新古坛,由XX市粤语说书老艺人颜志图先生每年讲古15场50多段故事;二是开设大新影坛,每月底在社区露天广场免费为群众放电影,为大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三是开展妇女读书班活动,参加妇女读书班人数近150人, 2005年,大新街妇女读书班被评为全国读书先进集体;四是举办老少皆宜的社区文化开放活动日,街文化站坚持每个星期日全天安排街道的歌舞团、粤剧团、合唱团在文化站免费为群众演出,进行龙狮、书画、摄影、漫画、灯谜等展示。洪桥街打造的鲜明区域特色街坊文化、客家文化社区文化系列。

4、整合社区资源,初步形成社区教育大格局。

各街充分发挥辖区资源优势,与辖区相关机团单位结成社区教育共建关系,利用他们在场地、师资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把社区教育网络拓展到社区各个层面。如北京街发挥青年文化宫电影院作用定期为老年人举办专场免费电影,并联系辖区内机团单位的场地以弥补街道文化站场地不足。华乐街也积极利用辖区内市财校、21中和中星小学等场地作为社区教育阵地,开发辖区教育人才资源,挖掘出屈干臣等有一定社会名气和教学能力的社区师资,一些社区居委会主任还能够亲自为居民讲授民政、卫生等课程。大东街以40中教师为主体,建设社区教育讲师团,形成社区教育合力。农林街发挥辖区内名校多、名师多、名人多的优势,定期专门聘请中山大学北校区的专家教授,为社区群众开展疾病预防、中老年人保健、生殖健康知识等培训讲座,聘请辖区内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为社区青少年开展青少年心理辅导讲座、组成社区帮教小组等。广卫街发挥辖区内名医院、学校的优势,定期为社区群众开展卫生保健知识和社区迎亚运英语100句等培训讲座。

有些街积极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利用自身社区学校阵地,推动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创新社区教育办学路子。华乐街挂牌中山大学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农林街与中大星城职业计算机培训学校合作,建立农林地区计算机培训中心,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教学计划等方面展开合作,并利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等提供的用人、求职信息为学员提供长期培训,形成培训、考核、就业一条龙特色服务;与晨风学校合作,开展再就业培训、学历深造等教育项目;与灵格风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全民学英语教育活动等。

(三)区属职能部门和群团单位开展社区教育的情况

1、由区属职能部门和群团单位牵头主办或者资助,形成全区多渠道,线面结合办学的社区教育结构体系。街道建成挂牌的各类社区教育学校大多数由区属职能部门和群团单位牵头主办或者是进行业务指导。如区文化局着力实现了全区265个社区一社区一文化室全覆盖,并建成以XX区图书馆为中心,辐射到93所学校、288个基层服务点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含绿色网园);由区民政局牵头主办社区学校;由科协牵头主办社区科普学校(教务管理由街道文化站站长负责);由区计生局牵头主办婚育学校;由区妇联(区家庭教育促进委员会)牵头主办儿童家长学校等,构成了各街道社区教育的主体力量。

2、区职能部门(人民团体)自办社区教育培训机构,与街道的社区教育学校项目有所区别,错位发展。部分区属职能部门(人民团体)已经开办了各类培训机构,形成培训品牌。 如区劳动与社保局主办就业训练中心,今年已经开设种类技能培训班242期,培训人数8358人;区民政局主办的XX区老人学校,由区残联主办的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青少年特殊教育,黄花岗科技园主办黄花岗科技园党校和大学堂,区文化局下属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区博物馆常年开设的文化艺术教育培训项目课程及越秀小讲堂,团区委主办区青少年事业发展中心及街道青少年社区服务中心、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社区团校和知心家庭学校等,都在本市和全区有较大影响,成为全区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与街道文化宣传式、任务培训式和社区共建式的社区教育项目形成错位发展,互为补充。

(四)我区社区教育主要特色课程

目前我区社区教育主要是非学历教育、公益性教育为主,主要有四大块:一是与职能部门的社区工作密切相关的社区业务类课程;二是社区居民再就业所需的转岗职业技能课程;三是社区生活所需的普及适应性课程;四是居民个人能力增值所需的素质提高型课程。第一和第二类在社区教育课程数量上占了绝大部分,但培训面却十分有限,且第二类课程需要一定的门槛。而对满足社区居民发展需求的相关培训内容,尤其是对外来人员融入社区所需的知识和素质培训,尚未能够满足要求。根据对部分街道和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的调查,我区社区教育主要特色课程如下:

三、我区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育需求分析 为深入摸清XX区我区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居民的培训需求,XX区社区教育学院一院专门组织了调研组到若干街道进行重点调研。相关街道对于这次社区教育工作调研很重视,在组织人员、选择与会人员类别和准备相关资料等方面比较细致全面,基本保证了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和资料科学性。

本次调查受访对象包括街道机关干部、专职社工、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居民骨干、下岗失业居民代表,受访人数共193人,共发放问卷193份,回收193份,其中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为100%。

(一)我区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在193名受访者当中,虽然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2%(见下图三),但有64%的被访者(见下图5和图7,其中包括部分的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职工)对社区教育了解程度是一般的。

调查发现,各街道居民对于社区教育的认识不一致,主要有:一是对社区教育内容不了解。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往往把社区教育等同于民政、计生宣传、文体活动等。座谈中以登峰街反映较为显著,部分老年人代表也认为社区教育更多是社区文娱活动如老年人交谊舞、歌咏活动、棋琴书画等。二是对社区教育工作与社区政务工作相混淆。街道社工反映这方面意见较多,特别是认为当前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强度大,应付性任务多,对社区教育工作往往是被动应付,想办法凑足学习人数了事。三是对为社区教育认识片面。把社区教育视作传统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或当作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或当作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正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补充,没有认识到社区教育深刻内涵。

2、社区教育工作的应急性、随意性大,未有总体规划。现行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很不完善,参与的部门多但具体实施的部门少。作为社区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街道的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必要的科学性指导。如登峰街居民反映,街道的社区教育主管部门不明,方向和计划不清楚,往往一些培训项目是来自有关职能部门的临时性布置,社区只能被动应付,难以真正发动有需要的居民参加,直接影响社区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同时,在目前教育资源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体制下,利用、拓展辖区内教育资源时,需要做大量的协调组织工作,缺乏相应制度保障。街道大部分代表反映目前的社区教育主要是党政机关宣传职能的延伸,真正针对居民群众需求的教育培训项目,如电脑和网络教学、家居技能、老年人文化和保健等还较少,而且未能形成长效机制。

3、社区教育层次和组织程度较低。目前,社区教育的学员以中老年者居多,民政救济对象多,固定参加培训者多。其他市民对社区教育的知晓率比较低,因此实际参与面较窄小。另外,XX区街道不少社区空挂户超过50%,人户分离问题严重,比较难以做到社区教育全面组织和广泛普及。社区教育大多数以保健、休闲、生活娱乐等项目为主,无法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居民参与。如何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班质量,不断引导居民提高自己的文化需求和学习需要,吸引居民积极主动参与,是社区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社区教育未来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4、场地、师资、管理人员、课程和经费等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一是社区教育的场地不足。特别是登峰街等区域面积较大的街道反映比较强烈,要求社区教育点基本上在家门口,步行数分钟的路程。二是街道目前没有专门负责社区教育的专职人员来承担具体管理工作。三是由于师资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信息的不对称,社区师资队伍缺乏和社会闲置师资并存。如北京街等老龄化程度超过30%的街道反映社区教育的师资不足的比较强烈,很多社区难以寻找到适合社区教育的教师。四是社区教育课程设置不讲究。往往凭街道的主观热情和政治任务设置,社区教育基本被定位在组织居民群众说说唱唱、蹦蹦跳跳,不太重视社区文化向纵深发展和社区人文精神的营造。五是社区教育的经费不足。各街道没有专项的社区教育经费,特别是作为社区教育主要基地的街道文化站的经费不足,难以承担社区教育的重任,即使承担了职能发挥也不充分。社区教育虽然以公益性为主,一些培训项目也会向居民适当收取费用。但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看,社区居民对自费接收教育的程度还不是很广(见图14),而且愿意付出的费用也不高(见图15),推广社区教育初期政府投入更显重要。

(二)我区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

1、社区教育面向的层次。

从调查结果看,社区教育主要面向两个层次:在职的社区居民、退休或没工作的社区居民(见下图4)。社区教育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对象的教育需求,要加强社区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做到几个结合:将群体的共性需求与个体的个性需求有效结合;将长期性的需求和短期的应急需求相结合;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就业相结合。

2、社区居民喜欢的教育方式。

从调研结果来看,社区居民希望采取的教育形式包括:到社区教育点举办的居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讲座及短期相关内容培训班、一些现代科技知识和应用性技能的讲座、利用业余时间到成人学校以及利用网络在家学习(见下图9)。

通过调研,社区居民反映当前社区教育的形式不够多样化。50%以上的社区居民表示最喜欢的教育方式为专题知识讲座和文体活动,其它如参观、观看录像、主题研讨会和网络远程教学等也较受群众欢迎。

3、社区居民的培训需求。

从调研情况来看,居民群众对再就业技能培训和大学生求职知识培训的需求最强烈,并希望培训后能得到相关的社会承认的资格证书。其次对社会公德教育和修身养性情趣培养的需求较多。我们了解到目前社区居民希望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卫生保健;②家庭安全知识;③家庭理财;④家政服务;⑤电脑操作及互联网使用;⑥法律常识;⑦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员第二代的素质教育、公德教育;⑧下岗就业技能培训;⑨大学生就业指导;⑩家庭教育,包括如何教育小孩、家庭成员如何相处、婚姻继承法律知识等。(见图11)

4、社区居民对学习教材的需求。

大部分社区居民认为在接受社区教育的同时,应该配套发放社区教育的课程材料,包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和一些根据课程需要编写的教材。

5、社区居民对学制方面的需求

表6反映出,在成人教育方式上,居民希望不占用工作时间来参加一些讲座或培训。据调查显示,居民认为社区学院能学制灵活,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不影响工作是其最吸引人的特点,有73%人次的居民持这样的观点;而把社区学院能就近学习学费低廉居其次,说明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具备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培养兴趣爱好等精神方面的需求成为人们迫切需求,

(三)分析结论

1、我区社区教育现有优势条件

(1)各街道已具备开展社区教育的良好基础。已经挂牌成立社区学校(包括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科普党校、婚育学校、儿童家长学校、绿色网园等),依托街道文化站、街道党员服务站、辖区学校和机团建立社区教育培训基地。

(2)组织机构较为健全,管理较为规范。普遍成立指导机构,发动辖区内社会人才资源组建师资队伍(社区教育教师团、专家师资库、社区帮教小组等)。

(3)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宣传发动网络。依托居委会、社工网络、社区宣传网络等对相关教育培训项目作组织发动、宣传,居民对社区教育已具备一定知晓度

(4)涌现一批课程资源。党员教育、社会工作者技能培训、青少年教育、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劳动技能和继续教育、妇女权益保护、普法、科普、老年人保健、居民文娱体育等十个大类课程已成为各社区普遍开展的通用课程,发展较为成熟。

(5)有一批人文历史特色和人脉资源形成的社区教育品牌。如金雁学校、 社区邻居节、红色讲堂、 社区国学院、社区书吧、文化广场、大新古坛、 妇女读书班等

(6)有一批基团单位和教育培训机构合作的合作者。如辖区中小学、驻区单位、中山大学、中大星城职业计算机培训学校、晨风学校、灵格风等合作单位,为政府主导与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大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我区社区教育制约因素

(1)内部因素:

一是课程结构不尽合理。主要集中为任务性培训、临时性培训、应景性培训,能够长期发展的特色品牌不多。

二是发展动力不足。主要是行政部门一头热,居民参与热情及社区民间教育组织参与动力不足。

三是规划引导不足。对社区教育缺少全区性的规划指引和鼓励措施,缺乏教育成果展示宣传平台,一些街道和部门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是思想认识局限。相当多的部门和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没有充分认识,社区工作者对社区教育仍视作临时性工作,被动应付,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期望仍然不高。

(2)外部因素

一是政策法律上的障碍。社区教育学院尚未得到国家教育部的正式认可,社区教育也没有具体政策,导致其经费、编制、身份不能落实,工作开展面临较多困惑。

二是社会知晓率较低。许多人不知晓社区教育学院,现有社区教育项目对社区群众覆盖率较低,造成社区群众对社区教育参与率、认同率偏低,社会认可度比较低。

三是未形成鲜明区域性品牌。与已成为鲜明区域性品牌的我区基础教育相比,社区教育虽是遍地珍珠,但层次不高、缺少亮点,特色不鲜明,社区教育影响力有限。

3、我区社区教育项目构想

按照注重建设,打牢基础,突出重点,培植特色,整体发展、扩大影响的原则,社区教育项目的侧重点应放在社区居民急需的而正规学校教育还覆盖不到,或不能很好解决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项目上,放在支持社区建设学习型社会所需的精神文化产品上,努力开拓社区教育新的空间。

根据调查,目前社区居民需要提供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卫生保健;(2)家庭安全知识;(3)家庭理财;(4)家政服务;(5)电脑操作及互联网使用;(6)法律常识;(7)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员第二代的素质教育、公德教育;(8)再就业技能培训;(9)大学生就业和职业设计指导;(10)家庭教育,包括孩子成长、家庭成员相处、家庭伦理、婚姻继承法律知识等。同时,我区社区工作者也急需提供有关心理压力调适、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电脑技能方面、物业管理方面、档案管理方面、突发事件处理方面等)方面的培训项目。对于上述社区培训需求,可以大体分为:

1、条件成熟的项目。主要是各街道已有的成熟项目,如就业培训项目、老年保健项目、生态文明与绿色行动教育、环保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教育、婚育知识等,可以马上在全区普遍开展。

2、需要完善的近期计划项目。主要是目前在部分街道和部门正在试点,需要制定计划,招募师资队伍,形成系列,由点到面开展并在近期内完善。如迎亚运培训系列,法律维权,家政服务,家庭理财,网络应用,摄影,书法艺术等项目

3、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主要是一些创建文明城市的长期性的项目,帮助和引导青年创业和职业发展的项目,如满足市民精神层面需求文化艺术项目,充实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发展项目,面向未来引导市民消费理念转变的教育,低碳型城市建设和消费的教育项目,保护城市生态教育项目等,要组织人力进行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四、发展XX区社区教育(成人终身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明确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社区教育学院建设为龙头,以街道分院和辖区培训机构为网络,以促进居民人力资源增值为目的,统筹整合我区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资源,利用和发挥教育知识资本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为手段,建立适应社区建设和居民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管理服务体制、运行机制,促进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城区建设。

2.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原则

(1)社区教育内容的本土化原则。要以贴近社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理念。结合区域资源实情,联系居民实际,秉承让学习融入生活的发展理念,从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实际出发,以社区居民的人文素质和成长需求作为培训内容,开发越秀特色的菜单式课程和教育项目,满足居民提高素质、转换职业、陶冶情操的多样性需要。

(2)社区教育运作模式的服务型原则。要树立服务意识,秉承面向大众,弱势优先的理念,根据居民需求,为XX区居民提供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进一步规范管理机制,理顺关系,探索适应本区居民需求的社区教育运行模式、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让社区教育的培训服务网络真正运行起来。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灵活开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各种活动,起好示范引领作用。

(3)社区教育活动的发展性原则。要以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为宗旨,秉承社区一切活动皆课程和 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理念, 不断丰富教育培训的内容、手段、方式与途径,增强社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断探索大众化、生活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提高社区教育的吸引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4)社区教育推进的参与性原则。要以自治、参与、协调的理念推进社区教育,在教育对象上,从以户籍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居住社区服务为主;在培训措施上,从以条块结合、条条(职能部门的任务培训)为主,转变为条块结合,块块(街道分院对本社区统一规划教育项目、行政组织、自治组织、民间组织、中介组织广泛参与)为主;在推进工作上,从以行政手段推进为主,转变为社区组织和居民依法自治,主动参与、社会监督为主。

3、社区教育发展的目标

(1)近期发展目标

按照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要求,构建具有数字平台、全员参与、自主选择、多样服务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打造越秀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完成社区教育建章立制工作(包括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制度、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制度、社区教育科研制度、社区教育志愿者管理办法、社区教育经费管理办法等),开展社区教育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XX区社区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越秀社区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于全省同类城区的前列。

2、中期发展目标

通过社区教育实验,面向社区居民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使社区居民年培训率逐步达到80%以上,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教育需求;建立起完善的社区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基本上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形成具有教育文化核心区特色,有利于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力争在全市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区,实现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目标。

3、远期发展目标

构建终身教育网络,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的学习型社区。借助我区教育现代服务业优势整合全区教育资源,公办、民办、社团、外资等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实行政策资源、项目资源和师资资源共享,为社区居民提供广泛多样的终身学习社会教育系统,使社区成员素质得到整体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二)办好XX区社区教育学院

组建社区教育学院是发展社区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北京、上海等地的成功经验说明,在经济发达地区,通过组建社区学院来提升社区教育质量,是切实可行也行之有效的。

1、社区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整合教育资源为手段,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积极为社区全体成员提供全面、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文化教育核心区提供智力支持。

2、XX区社区教育学院的功能定位

(1)协助政府统筹规划本区社区教育职能。制定全区性的社区教育年度计划;组织、指导和评价各社区教育学院分院及社区教育培训机构的社区教育实施工作;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负责社区教育的理论探讨、政策研究、计划制定、任务分解、业务指导、进度督察、效果评估、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等。

(2)社区成人学历教育功能(由社区教育学院二院负责)。开展多层次的文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以满足社区成员提高学历层次的多样化要求。一是独立开展成人中等学历教育;二是通过与各类高等院校合作,举办高等教育学历班、自学考试或远程教育辅导班。

(3)社区成人非学历教育与培训功能。一是依托社区内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与劳动、企业和其他有关部门合作开展非学历的职业资格教育和技能培训,为社区成员提高各种在岗、上岗及转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社区成员的创业、就业能力。二是培育、整合区内民间社区教育组织,形成社区教育网络,开展青少年教育、老人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家园文化教育等社区精神文明教育,把社区教育开发成为社区居民的公共客厅、 公共课堂、公共乐园。

(4)社区的远程网络教育中心功能。在各街道分院建设网络远程教育基地和信息站,建立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学习型城市的网络信息平台,辐射社区内的各种教育机构、工厂和居民家庭,随时为社区居民提供通畅的获取学习资源的场所和渠道。

(5)社区的教育服务功能。一是为社区专兼职教师队伍和社区教育志愿者提供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再教育培训,加强学习交流,提高其工作能力。二是拓展社区的教育服务范围,开展外联和协调工作,建立社区教育学院与区域内的各类教育机构的沟通渠道,形成社区教育中介服务体系,将各类教育信息集中到社区教育学院,面向社区提供信息登记、、咨询等服务。三是协调区属单位各类培训中心、培训点承担相关的社区教育职责,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四是建章立制,形成工作汇报、考核、评估、奖励工作机制,使社区教育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五是挖掘、开发社区内的教材资源。以辖区内的文物古迹、历史事件、优秀人物为题材,编写乡土教材,为社区教育提供更多精神产品。

(三)加强社区教育的保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区教育影响

一是与区委宣传部合作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及时公布各街道、各部门培训信息;二是由街道和社区工作者在面对居民的日常工作中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利用社区宣传阵地对社区教育学院及各街道分院的培训计划、内容进行广泛的传播,提高居民的知晓率;四是对本区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和个人、学习积极分子进行评选,授予荣誉,扩大社会影响。

2、形成工作机制,规范社区教育管理

各街道分院街道社区教育工作机构,有专人负责,每季度一次全区街道分院的工作例会,汇报工作,沟通信息,安排培训任务。社区教育年度工作计划纳入街道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平时有活动,进一步规范社区教育管理体制。

3、落实经费保障,满足社区教育需要

除各职能部门的任务培训经费仍按原有渠道不变,专项用于社区培训外,社区教育学院运作的基本费用由区政府列入区财政预算,社区教育学院一院对各分院项目运作成效作评估和实施质量管理,根据其项目实际成效提供经费资助。对于可以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项目,社区教育学院可根据教学内容及相关收费标准,适度收取费用。通过三个方面筹集经费,满足居民的各种教育需求,形成社区学院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4、整合各类资源,提升社区教育合力

建立区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学院两级协调机制,协调整合各部门各条线下达的宣传教育学习任务,形成XX区年度社区教育计划,下达到各街道分院和行业培训机构,进一步有效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形成合力。

5、形成制度保障,完善社区教育管理

社区教育篇(7)

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一些发达国家分别从本国的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途径来研究社区教育,从而形成了对社区教育多视角的分析和诠释。

综观国内外有关社区教育的研究,笔者认为,所谓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地域社会内,社会各方整合社区内教育资源,为满足社区民众的学习需要而提供的有组织的教育服务。社区教育的宗旨在于顺应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实现人的终身社会化,推进社区发展,创造和谐共生的生活家园。具体而言,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出发点,通过社会各方整合社区内的教育资源,由社区成员共同开展起来的协同活动;社区教育的主体是社区民众,目标是满足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和民众的学习需要,促进社区的发展,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非正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元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大众性。社区教育不是象牙塔内少数人的贵族教育,而是面向社会大多数民众的大众化教育,它体现了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广大社会民众所提出的素质修养和文化知识等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广大民众为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各种学习需要。

第二,地域性。社区教育是社区母体的组成部分,社区教育的实施和展开是一种社区发展行为。所以,社区教育需要依托地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展开。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条件,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社区教育发展途径和模式。

第三,服务性。社区教育以社区民众的自主教育和相互教育为主要形式,其宗旨是为满足社区民众的学习需要提供教育服务,有别于专门造就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

第四,非营利性。社区教育的经费主要通过政府援助拨款、民间组织机构捐赠、企业捐赠、个人捐赠等渠道获得,属于非营利性质的教育。

第五,非正规性。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学习者的需要丰富多样,学习期限也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设置,一般不授予学位。

社区是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生活家园,也是人类从幼到老不断习得基本生活知识,熟悉、掌握生活技能,在共同的生活中形成和维持风俗习惯,内化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场所,即人类实现社会化的场所。社会化是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它研究人如何从一个降生时“无知无识”的生物个体成长为一名社会成员。尽管原始蒙昧时期的个体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人在生存与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然而生存与发展始终是任何时代和社会的人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费孝通先生主持撰写的《社会学概论》提出,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I.罗伯逊认为,“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过程”,是“个人学习他所生活其中的那个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把这些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2]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在以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和A.英格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推动下,有关人的社会化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化研究,即社会化不仅是个体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而且也是个体学习社会角色、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因此,社会化不但是儿童和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成年人面临的问题。社会化贯穿于人的整个生涯,人的社会化是终身性的。[3]13英格尔斯认为,现代人的特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现代制度和现代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每种组织的特性都赋予该组织的社会化过程以特殊的形式和内容,若干社会化过程可以促使获得某一种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而且与确定个人现代性有关。”[4]人们在现代制度和现代组织中的经历,会有助于形成上述现代人的特征。他对促成个人现代化的环境因素作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分析:其中横向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教育机构、现代工厂、传播媒介等,纵向方面的有城市生活、家庭等方面。这些都对人的现代性具有重要作用。按照英格尔斯的观点,在现代社会里,人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个体对现代性的获得。

二、社区教育功能分析

从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四个要素:一是人类整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二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客观要求;三是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为人们所创造的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四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并由此产生的人的精神发展主观需要。日本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教育①,与明治政府提出“富国强兵”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与大力推行政治、经济、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对国民实施文明开化、启蒙教育,加速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密不可分。从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它给日本国民带来生活及物质上富裕的同时,也使日本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教育设施建设得到落实和发展,其中公民馆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教育综合设施。它由各市町村设置,考虑到方便民众,把社会教育推进到民众身边,公民馆的范围定为一个小学通学区域或中学通学区域。公民馆不仅要援助地区民众的学习活动,而且对于缺乏学习机会的弱势群体要绝对保障他们的学习机会。公民馆始终与社区密切联系,不断从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实际中找出教育的必要课题,如:茶道、剑道、插花、书道(书法)、绘画等。通过实施社会教育,提高日本国民的教养和文明素质,使广大民众能够顺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并营造了和谐、安全、舒适、有魅力的共同生活家园,进一步推进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从功能来看,社区教育作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满足人们的学习需要,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帮助人们适应现代社会,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教育对个体的社会化和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具体而言,社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是:第一,社区教育通过社区学校的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之联携,志愿者和社区教育关系团体的活动等等形式使个体获得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现代性;第二,社区教育作为社会化的载体有助于个体能力发展,从而使个体适应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特别是给进入成年期的个体带来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能力;第三,社区教育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增加了社会和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和财富,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社区教育对社区发展的功能表现在:第一,社区教育通过传播现代文明、创新文化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第二,社区文化建设具有社会动员和整合功能,形成人们对社区公共利益的自觉认同,促进了社区共同文化、共同行为规范和社区意识的发展;第三,共同的社区意识有利于提高广大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从而推动着社区的发展。

三、社区教育实践与人的社会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现代特征的社区教育在上海崛起并迅速发展。1997年6月,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党工委根据上海市政府加强社区建设、探索和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型社区体制的指示精神,决定充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居民创办“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静安寺街道由党工委召集辖区内各单位负责人成立“静安寺街道精神文明协调委员会”,以签订“共建协议书”形式,将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的办学宗旨、参与方式、课程设置、师资等与各单位达成协议,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这样就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牵头负责、社区各单位共同联手、各司其责、联合办学的格局。在这所学校十多年的社区教育实践中,我们可看到社区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显。

1.来自英语班的“老啄木鸟”们

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上海南京西路上来了近30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只见他们边走边仔细地查看路牌、广告牌和说明牌,不时掏出笔来记录。这群老人是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英语班的学员,到南京西路上来当“老啄木鸟”,专找英语路牌、广告牌和说明牌上的错。只见这些老人前后相差近百米的距离,一路走一路查看。“在社区学校学习英语是为了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能够走出家向外国人宣传中国,发挥自己的余热,是我们的愿望。APEC会议期间,我们学习英语口语会话,接待西门子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外籍员工‘静安寺弄堂游’活动。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家争做‘老啄木鸟’,负责查看南京西路繁华地区的沿街英语路牌、广告牌、说明牌。我们已发现友谊会堂门口中英文对照广告牌(peoples.goveimonp)有错,静安区政府办事处门口的飞马城市塑像的中英文说明、乌鲁木齐路牌有错。你看,我们老年人也是能够为上海世博会出点儿力的……”(根据PLH访谈整理)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里,无数的“老啄木鸟”在快乐地学习着。这些老人退休后,离开了原来活动的主要场所,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原先较多的交往也渐渐稀疏,导致个人的角色体系发生变动。参加社区学校,使他们进入新的角色环境,获得新的社会角色,开始新的生活方式。社区学校使他们融入现代社会,实现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目标。

2.“边缘儿童”找回自信

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儿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社区实践活动。三义坊社区中队的L同学,在社区学校 “小当家”活动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由于父亲下岗,家里经济较拮据,L的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加之他又特别淘气,在学校里属于“边缘儿童”②。老师常来家访,放学后经常被老师“留下来”。尽管如此, L照样欺负小同学、打架,教育效果在其身上不明显。“小当家”比赛获奖后,社区学校的辅导员及时开导他:“你是一个很棒的孩子,‘小当家’都能得到第一名。如果你能管好自己,在学校里肯定是很棒的学生。”这以后L找回了自信。在社区学校辅导员的关心下,L逐渐改掉陋习,将精力放到学习上。一段时间后,他学习成绩从全班倒数第二名上升到班级第20名,“边缘儿童”进步了。可见,参加社区教育实践活动使儿童学到了在学校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经验性知识和技能。这对于纠正目前学校教育过于追求科学性知识、过度强调智力因素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性知识及非智力因素,具有很大的作用。值得提出的是,对于某些在校学习因成绩欠佳而被老师称为“差生”的 “边缘儿童”,在社区学校中,他们充分展示出了较强的实践活动能力,成为社区学校活动中的“中心人物”。从“边缘”到“中心”,这体现了社区教育在儿童社会化,尤其是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

3.再就业人员的充电场所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不少下岗、待岗人员流向社区。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竞争,构成社区“困难人群”(主要指在学历、技术、年龄等方面没有优势,家庭生活比较贫困者)。这部分人倘若未得到妥善安排,将给社区稳定带来隐患。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根据这一情况,及时开设各种技术类课程,让这些居民能学到一技之长,在适当时候重返再就业工作岗位。近年来,社区学校共开设劳动技能班26个,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近400人次。60%以上学员通过短期培训后,重新找到就业机会。如:乌鲁木齐中路一家花店欲招聘两名职工,虽然前往应聘的人员不少,但均因基本技能欠缺而未获招聘,一直拖了两个多月未找到合适的员工。社区学校知道后,推荐插花艺术班的学员应聘。结果当天聘上当天就上岗工作,花店十分满意。在烹调班学习的一部分下岗、待岗女工,经过培训掌握了技能,很快在宾馆、酒家重新找到了工作。许多从事家政服务的下岗和待岗人员,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到社区学校学习各种服务技能,成为行业多面手,受到用户的好评。(根据BWQ的访谈录整理)社区学校专为下岗和待岗人员设置的烹饪、家政、插花、裁剪等技术类课程,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增强了再就业的职业技术能力,顺利完成从下岗、待岗到再就业的角色转换。社区学校成为深受欢迎的再就业“充电”场所。不仅如此,社区学校还主动将这类班级与社区服务中心挂钩,及时推荐学员应聘,帮助他们克服失业、下岗后的暂时困难,增强其参与社会劳动力竞争的能力,积极帮助社区成员度过下岗、待岗难关。

4.找回迷失的社会角色

静安寺社区的老年人比较多,根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占25%,其中独居老人、留守老人、孤寡老人有四百多户。社区学校成立后,它很快就成为老年人接触社会、交友、学习、发挥余热的平台。许多老人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尝到了晚年生活的乐趣,结识同龄朋友,也有老年人在社区学校中找回了退休以后迷失的角色。静安寺街道社区的许多老年人,把上社区学校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退休后一人在家,无所适从,经常觉得身体不舒服,只有上医院。参加社区学校声乐班,练声、联唱,结识许多同龄老年朋友,心情开朗。下课后还会继续活动,如为同学庆祝生日。虽然家搬到远离静安寺街道的市郊结合部,但社区学校的各种活动仍坚持参加,因为在这里学习一天,我可以开心一个星期。”(根据LSZ的访谈录整理)在静安市街道社区学校学习的居民中,很多人都把社区学校称作“开心乐园”。这不仅是由于他们在社区学校中轻松地学到了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结识了新朋友,满足了自己精神方面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突然发现自己并不习惯原来想象得非常美好的清闲退休生活,一时间焦虑、茫然、暴躁、无力出现了……许多老年人由此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特定的情境下扮演着某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并受到这个社会角色“规范”的制约。其实“退休后的老年人”是一种社会角色,这一社会角色包含了与此相对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人的社会化分为八个阶段,老年期处于第八阶段。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完善与绝望,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给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若个人不能找到这样一种满意的解释,则会陷入追悔和绝望,呈现出自卑感和自弃感、离群感、孤独感、衰老感和恐惧感等心理障碍。但只要他们尽快找到生活的支点,愉快的老年生活就会回到他们身边。因此,克服老年人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尽快找回迷失的社会角色,是老年人社会化的关键。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许多老年人重新找回了迷失的社会角色,完成了退休后的社会角色转换,更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学习氛围中找回了健康与快乐。

笔者曾对静安寺社区学校进行长达一年多的观察和研究,期间有个直观的感受始终在脑海盘旋,这就是:社区学校存在于静安寺街道居民的生活世界中,人们在茶余饭后、闲暇时间,在自己生活的楼组、小区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文化学习活动群体,每个星期都在开展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由此出现了前述列举的林林总总社区教育活动场景。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社区教育活动场景背后的意义世界,即它营造着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人们共同的精神和情感生活家园。由此可见,宏观层面上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整体性的现代化转型,体现了社会领域全面的社会化发育和重构的过程,从微观层面来看,社会化发育的基础性领域主要是社区的发育与社区发展。社区发育作为社会重组、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过程,又将成为人们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即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简言之,就是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一个“社会参与者”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3]9社区教育活动,使社区内分散孤立的个体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使不同利益、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得到重新整合,形成对社区――共同生活家园的认同和归依,由此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也使社区教育的功能得到真正显现。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适应上海新一轮社区建设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编号:B07065)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 释:

① 日本的社会教育与中国的社区教育意义很相近,这里的社会教育即指社区教育。

②“边缘儿童”是指儿童在学校里,由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又比较淘气,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没有机会担任班级中的小干部,不被老师所看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夏国忠.社区简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5.

[2] 罗伯逊.社会学:上[M].黄有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38.

社区教育篇(8)

1 锻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精神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精神是文化的提升。城市的精神比人的精神面貌包含面要大,既包含人的文化精神面貌层面,也包含物的文化创造的层面,但人的精神又与城市的精神是相通的,人的精神是城的精神中最重要的部分。

2 强化主人翁精神,增强投入“三文明”建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积极性

通过学思想、学文化、学科学,可以从内在文化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取向诸方面有效提高居民现代素质,增强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形成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培养公民意识,调动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参与精神。通过良好的社会风尚、社区习惯、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等手段,保证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建设良好的社区生活秩序,促进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建设文明美好新家园。

3 整合资源,让社区处处是课堂,呈现出“人人向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区新景象

通过组织居民学专业、学技能,培养居民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和吸引特色人才,促进社区成员与决策机构合作,共同改善社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状况,把社区建设与国家富强融为一体,开创居民安居乐业和社区生活发展新局面。让社区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构建人人参与的人力资源库。

4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社区教育篇(9)

收稿日期:2007―04―18

作者简介:1.赵志祥(1953―),男,汉族,长兴县人,浙江省长兴县社区学院院长,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成人教育方面的研究。

2.刘建新(1968―),男,汉族,浙江省长兴县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长兴学院高级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成人教育方面研究。

社区教育是属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教育,具有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等区别于传统教育的特征。如何做好如此复杂的大教育工作,是每一位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要抓好社区教育,确保社区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将社区教育的目标定位在精、活和大三个维度上,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社区教育决策者的足够重视与正确决策,还依赖于所有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一、社区教育的三维目标

所谓社区教育的三维目标,是指社区教育的自身发展方向,具体地说,“精”是指社区教育不但要保障每项社区教育的高绩效,而且要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社区区域文化特征与时代特征,确立本区域社区教育在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内容与特色教育;“活”一是指社区教育不仅要有常设项目,还要根据社区经济、文化活动的具体需要,根据社区居民的现实要求随机调整教育项目,二是指社区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要因人、因时、因势,选择适合于教育对象特点的教育形式;“大”不只是指社区教育的教育内容要丰富,覆盖面要广,要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等等的社区成员的不同需求,更是指社区教育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力争影响到本社区中每个街道、单位、家庭与个人,为每一位社区成员创设自由学习的空间,促进学习型家庭与学习型社区的形成。

二、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

社区教育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各级领导与市民对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学习)理念在思想上的认识程度如何;各级政府部门领导是否在具体的工作行动中确实体现了对社区教育的充分重视;各级政府部门能否不折不扣地履行教育部相关政策,制定有力的社区教育资金筹备机制,确保社区教育所需资金的到位是实践社区教育三维目标,确保社区教育稳步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思想保障

社区教育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区居民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知识经济和加快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正在发生着变化:

1.职工“单位人”向“社区人”转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民的就业分配、教育培训、劳保福利、医疗、住房、生育及子女上学等对单位有着普遍的依赖性和归属感,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的管理几乎都是单位实施的。实行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后,职工“单位人”已向“社区人”转移,原先由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被剥离,移向社会,使社区替代了过去单位所承担的教育功能、后勤服务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医疗保健功能等,社区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现。

2.社会重心向知识领域转移。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知识已成为一种基本的资源,社会重心正向知识领域转移。人们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充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不断变化的需要,社区教育是满足人们学习需求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

3.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转移。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首先要求公民是一位位具有终生教育(学习)观念的社区人,并据此构建起一个个学习型家庭、学习型街道、学习型企事业单位等学习型组织,在此基础之上,学习型社会才有可能真正成型。

每一位社会公民都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上述三个转移对公民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明确应对这三项转移的关键是使自己成为终生学习者,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二)措施保障

社区教育量大面广,有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校外青少年培训等等,显然,社区教育已不只是涉及教育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劳动保障、文化、体育、法律、民政等等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然而,由于各行政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在管理内容上存在着内容重叠等原因,这显然会降低了社区教育的工作效能。因此,当地政府如何充分有效地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确实有力的措施,合理整合社区教育的多种功能,是摆在政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上海市教委在总结上海市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政府在社区教育工作上的三个环节:“政府要积极帮助社区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引领、导向作用”;“政府既要保护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尊重他们发展社区教育的创造性,又要善于优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统筹整合作用”;“政府积极为发展社区教育搭建平台”。由于上海市政府在上述三个环节上采取了确实有效的措施,从而确保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区教育方面的协同合作,为上海市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的典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经费保障

教育资金始终是影响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样离不开相应的经费保障。在社区教育相对发达的美国与加拿大,社区教育所需的经费主要是从联邦政府、州(省)政府以及当地税收而来,美国社区学院39%的经费来自联邦政府税收,18%来自当地政府拨款,30%来自联邦政府拨款,其余来自学费、企业资助和校友捐赠等。

我国社区教育学院在筹办之初,主要是采取将社区学院挂靠在其他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大学等方法,这样做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投资,提高固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然而,这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这些学校的教育资源紧张。为了确保教育的正常开展,适当增加必要的教育资源是合情合理的。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地要保障必要的社区教育经费,并列入经常性财政开支”;“应努力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社区内各类企业要认真落实关于职工工资总额1.5%~2.5%用于职工培训的规定,积极开展在职人员培训”。从而明确了社区教育经费来源。为了确保社区教育经费,各地政府应严格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积极搭建平台,吸引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有识之士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出智、出钱、出力。

思想、措施和经费是社区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三项基本保障,是实践社区教育三维目标,促进社区教育稳步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实践三维目标的具体措施

(一)学院文化建设

社区学院承担着所辖区域的社区教育工作,学院本身的校园文化如何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开展。学院文化的构建过程就是学习型学院的形成过程。一所学习型社区学院的构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学院领导要再认识自身角色,努力营造和谐、开放、民主、快乐的校园氛围。圣吉指出,组织是一个活生生的体系,你虽然可以驾驶一辆汽车,将它开到你想去的地方,“但你不能‘驾驶’一棵植物的生长。你也不能‘驾驶’你十来岁的孩子……领导亦无法‘驾驶’他们的组织”。学院领导所要管理的是一群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维、独立意识的成人体系。领导绝不可能只凭借个人的意志来强制改变众人的意志。显然,富有前瞻性、民主和开放精神的学院领导是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的先决条件。

第二,学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激励机制的内容既要涵盖终身学习思想的宣传、招生工作的开展、教育质量的把握,又要涵盖教育科研、教育创新以及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还要建立学院特殊贡献奖,对在社区教育的各个环节,尤其对在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具有突出表现的人员进行特别奖励。

第三,通过上述两项的实行,促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努力在社区教育的工作中自主学习,实现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确保自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知识源头,使教师自身具备质量上做“精”社区教育的能力,学院具备做“精品”社区特色教育的软实力。从而确保学院不仅能做“活”社区教育,而且在内容上做“大”社区教育。

(二)构建社区教育体系

社区教育三维目标的实现不可能靠社区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社区学院来独立完成,它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一个完整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与高效运转。

概括而言,一个地方的社区教育体系既包括由从县(区)政府到街道办组成的纵向管理系统,又包括由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组成的横向支撑系统,这两大系统的结点就是社区教育学院,两大系统协同合作构成了整个社区的教育体系。

具体地说,纵向管理系统的顶层是各县(区)政府设立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或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县级社区学院;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居委会要设立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行政村设立社区教育专管员。横向支撑系统不仅包括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校和其他办学机构,还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以及有识之士。社区教育不可能脱离行业而独立存在,社区学院必须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与它们组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

社区教育的宣传工作一定要做到有声有色,不可纸上谈兵。上海芷江西路街道的经验是:除了用好宣传窗、印发宣传资料、上门宣传等常规宣传手段以外,还把每年的三月定为社区“终身教育(学习)月”,做到届届有主题,年年有重点,逐步向纵深发展。为了更好地推进终身教育(学习)的思想,街道社区教育办公室对社区内容所有家庭进行了调查,详细了解家庭人员特征,以及外来人口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构建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发展规划”,分年度确定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起步、形成和发展等阶段,明确各阶段所应该完成的具体任务指标。为了调动广大社区成员学习的热情,社区学院在达成社区教育体系内部一致支持的前提下,在全社区内开展评选年度十佳学习型家庭、年度学习型组织等活动,并通过报社、电视台、社区教育网站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学习型家庭与学习型组织的先进事迹,为做“大”社区教育夯实群众基础。

(四)狠抓教育环节,确保社区教育质量

终身学习思想的形成与持续发展动力的获得,仅靠上述的宣传手段还是远远不够的,配合宣传,社区学院还必须举办丰富的各类教育培训,无论在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上都要充分体现“一切为了社区成员的发展”这一宗旨,让社区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来自学习的乐趣。

社区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具体教育内容的确定既要根据社区人员特征,结合社区人员发展需要,又要结合社会行业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举办不同的学习班。对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儿童,可举办艺术类、棋类、科普,以及与其年龄特征相关的生理、心理保健培训;对于无业人员,可以在取得相关用人机构支持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必需的劳动技术,提供工作机遇;对于在岗人员,可与其所在单位进行联系,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对于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可以举办老年艺术、信息技术、老年保健、拳术和交谊舞学习班等;只有当社区教育真正涉及到社区内每个家庭、每家单位,涉及到所有社区成员时,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做“大”社区教育。

在具体教师的选择上,一定要把好任人关,聘任责任心和教育能力双佳的教师参与实施教学工作。教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来自社区学院及其外聘的专家、学者,这类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工作;另一类是社区学院在广泛调查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由来自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组成的人力资源库中的实践型专家,这类教师都属于临时聘用性质,主要负责实践培训工作的实施。只有当社区教育具备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时,做“精”社区教育才会成为可能。

在具体的教育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体现社区教育的灵活性。要让社区教育走进各行各业,尽可能多地采用临场讲授、个别教学、分组合作学习等方法,使训练与讲习相结合;也可以采用外聘师徒制的形式,通过与各行各业的联系,让各行业的专业人才接受若干位学徒,在岗位上直接指导学生;还可以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为各层次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只有当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时,社区教育的做“精”、做“活”才会真正实现。

综上所述,社区教育三维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全民对终身教育思想的认识,各级政府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的协同支持,以及有力的社区教育资金筹备机制这样三个基本保障;另一方面也有赖于社区学院文化的建设、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终身教育思想的宣传,以及社区教育质量的严格把握这样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舒文,孙昌立.高等教育向经济发达县市延伸问题〔J〕.上海高教研究,1996(2)

〔2〕张小康.关于富裕地区开展成人教育的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4)

〔3〕杨应崧.各国社区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5

〔4〕〔美〕彼德.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6,391~418页

社区教育篇(10)

整合社区资源、创优质社区教育

—记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风采展示

社区教育学校是一项提高社区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提升人民生活福旨的惠民工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山南镇于2017年3月成立了社区教育中心,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也随即成立。山南镇小井庄是个富有历史使命的地方,它是中国包产到户发源地,小井人本着“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先河,中国包产到户纪念馆就坐落在小井庄的中心。先后有万里、张宝顺、车俊等省市领导亲自到小井庄检查指导工作。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负责同志会议上也提到包产到户,肯定了小井庄的包产到户。小井庄有着如此历史机遇,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成为山南镇对外宣传的有力窗口。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条件,积极打造小井庄这一品牌,使小井庄这一品牌成为山南镇社区教育中心的主阵地,并多次承办了山南镇社区教育中心的专项活动,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为山南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山南镇小井庄以“改革发祥地,生态农业区,旅游观光点,小康文明村”的发展思路进行规划和建设,根据功能分为旅游、居住,生态农业三大类,划为六大功能区:小井庄纪念馆核心区、小康住宅区、生态农业区、精品绿化区、商业服务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使纪念馆成为肥西旅游格局的重要景点,打造成为红色旅游基地和建设现状,整个小井庄在旅游、休闲、教育、实践等多方面初具规模。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积极利用这一有利资源,长期开展活动,将中国包产到户纪念馆、小井庄社区舞蹈队,山南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和小井村党员活动室等场地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每当夜幕降临,小井庄文化广场就热闹起来,小井庄舞蹈队带来的广场舞深受人们的喜爱,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锻炼了身体。小井庄舞蹈队是一支有着50人规模的专业队伍,由专人负责舞蹈教学,多次参加各级比赛,并都取得好成绩(其中在香港参加舞动全球,荣获三等奖),获合肥市优秀社区教育团队。山南镇也是打造小井庄这一品牌优势,每年都在小井庄文化广场举办的农根文化艺术节,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艺术节通过举办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即宣传了党的惠民政策,又教育了人民群众,提升了群众的综合能力。每年9月份在小井庄文化广场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更是为宣传山南,打造小井庄这一品牌,起到了积极作用。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更是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的核心,纪念馆每年接待参观达到5万人次,也是省内很多高校和单位的教育基地(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安徽科技大学、合肥社科院和包河区政府等单位的教育基地),更是肥西县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开展了农村妇女再就业培训,他们通过家政和月嫂这两项技能培训,解决了农村妇女再就业问题,提高了群众的收入,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山南镇综合文化站更是人们闲暇时节的好去处,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积极和镇综合文化站合作,开展读书阅读,业余舞蹈和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提升社区教育的品牌。2017年6月29日和30日,央视记者来到山南镇小井庄实地拍摄农村文化生活,加大了对小井庄的宣传,2018年9月22日在小井庄文化广场举办“话改革、庆丰收”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更是为社区教育学校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宣传平台。

整合教育资源,创优质社区教育。小井庄社区教育学校以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突出“生态旅游名村”的发展定位,以美在村庄、幸福生活、文明乡风为原则,发挥特色文化,倡导和谐乡风。我们将积极依托小井庄这一品牌,结合山南镇的实际情况,为山南镇的社区教育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 街道年度总结 下一篇: 服装月度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