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心得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8 10:19:29

游戏心得体会

游戏心得体会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1-0067-01

户外体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离不开的活动,教育家杜威说过“幼儿阶段生活即户外体育游戏,户外体育游戏即生活”,幼儿户外体育游戏是对幼儿生活的反映,其生活经验是幼儿户外体育游戏的基础和源泉,幼儿户外体育游戏可保障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发展,提高技能,同时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更容易发挥想象、创造奇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对于各领域教育目标的要求,则强调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充分体现了对”培养幼儿学习情趣,引导幼儿快乐生活“的要求,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运用户外体育游戏化的组织,引导孩子在户外体育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并愿意、主动进行创新。

玩是孩子的天性,缺少户外体育游戏的孩子不是快乐的孩子,失去快乐的孩子身心是不健康的。可现在能让孩子真正放松玩开心的户外体育游戏并不多。星期天,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为孩子报各种特长班,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让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学画画,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就算有时间有的父母也因为担心不安全或者会弄脏了衣服不卫生等理由不让孩子出去玩,让孩子们失去了与小伙伴嬉戏户外体育游戏的快乐时光。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应该可以尽情的户外体育游戏尽情的玩了,但很多时候孩子们玩得并不开心、不尽兴,因为各种原因老师会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教育目的的给孩子安排一些户外体育游戏,在这样的户外体育游戏中,我们的老师往往给孩子们设计好户外体育游戏的内容,并且制定出户外体育游戏的规则和目标,让孩子们按老师的意愿去“玩”。在这样的户外体育游戏中孩子是被动的,他们会只是按照老师的规则和要求去做。例如:老师让孩子们做运果子的体育户外体育游戏,老师会事先备好课制定出户外体育游戏的规则,跟孩子讲清规则后,让孩子们钻过“山洞”走过“小桥”将果子运回来,目的是提高孩子钻的技能和走平衡木的技能。户外体育游戏中孩子们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对户外体育游戏的兴趣并不大,孩子身心不能放松,不能投入的玩,老师累,孩子烦,当然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成为依赖性强没有主见的孩子,会成为技能高,但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

户外体育游戏的目的是什么?很多老师会说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技能,学到什么知识。我觉得户外体育游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快乐开心,并在此基础上自由的发展。这样的户外体育游戏才是有益于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真正令孩子们喜欢的户外体育游戏是不受大人支配的户外体育游戏,让孩子自己做户外体育游戏的主导者,他们自己决定户外体育游戏内容,自己制定户外体育游戏规则,自己分配角色和任务,尽管他们的户外体育游戏内容在成人眼里很简单似乎没有多大意义,规则也不是很合理,但关键那是他们感兴趣的、自愿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户外体育游戏里面,在户外体育游戏中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心情愉快,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想象,创造奇迹。所以我们不要给户外体育游戏提太多的要求和目标,放开手让孩子自己玩,在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孩子们会发挥出潜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给我们带来惊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放手给孩子自由户外体育游戏的机会。

当然放开手并不代表老师什么也不做了,老师可以给孩子尽可能地提供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游戏材料、玩具、道具等。例如在小班的区角中,投放各种搜集来的废旧电话和手机,这样区角活动时自然就有孩子去关注该区域,在孩子们经过一番议论争辩和协商之后,几个孩子就玩起了打电话的户外体育游戏,乐乐小朋友能说会道组织力强,自然用她的能力征服了大家当了活动的“组织者”,她给每个小伙伴安排了不同的角色和任务,确定了“爸爸”、“妈妈”和“孩子”“老师”,按照他们的生活经验玩得很开心。在整个户外体育游戏当中老师只是提供了道具,孩子们就能自己玩户外体育游戏了,老师没有干扰孩子的户外体育游戏,他们是户外体育游戏真正的主人,但是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孩子们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不但交往能力有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高,也发挥出了想象力,而且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每个孩子都很开心快乐。

游戏心得体会篇(2)

体育游戏作为儿童游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基本体能的锻炼寓于娱乐性极强的活动之中,不仅可以激发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身体的发展,而且可以以其独特的特点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体育游戏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

儿童游戏与认知发展构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协调关系,在儿童游戏过程中,认知技能得到了练习和巩固;认知结构不断完善;通过顺应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又进一步提高了儿童的游戏水平。游戏为学龄前儿童增加了一个学习机会,促进其语言、创造力、智力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1.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

幼儿的认知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和情绪性。即他们对具体的感兴趣的和喜爱的事物,在自然的或自发的不需要有目的的控制情况下,比较容易认识。游戏里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和经验不断扩大,通过已有知识的储备,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活动有效地扩大和丰富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如基础的物理知识、安全知识、颜色的辨别、空间方位的知觉、数学概念和词汇等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体育游戏促进智力的发展

在建构游戏中,儿童必须借助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自由构思,反复操作,直觉思维和空间思维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通过儿童在游戏中以物代物的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经常、适宜的游戏运动刺激,便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以及大脑分析综合的能力,建立起多种复杂的神经联系,使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增强,为智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有利于不良情绪与行为的调节

游戏对学龄前儿童不良情绪和行为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通过游戏的趣味性、活泼的室外活动形式,有利于教师与儿童、儿童之间建立轻松愉快的氛围,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在幼儿园活动中观察到,一个因动作失败而遭到别的孩子的冷遇的小朋友,在做其他动作时总怕失误,结果连连失败,这种幼儿经常会表现出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行为消极、被动、甚至退缩,而且容易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心情也容易受压抑或紧张。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如果能顺利完成任务,得到小朋友的鼓励和老师的肯定,这种利用游戏补偿失败、痛苦和挫折的体验,有利于儿童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这种良好的感觉促使他们独立地尝试新活动,自信心得到增强,由于游戏是愉快的,在游戏中他们没有心理负担,忘我的表现,对一次小小的成功和自我满足都令他们欣喜万分。这种小小的成功,使儿童获得了心理的满足,获得这样的良好体验,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三、体育游戏促进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游戏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他看来,主动内疚是幼儿期的主要心理社会危机,而体育游戏构成幼儿化解心理社会危机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手段,因为体育游戏过程由儿童自我控制,达到了高度的自治,不用惧怕惩罚和内疚,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并且逐步学会控制自我,游戏中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游戏中不断获得并且检验自我力量,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2岁以后,儿童开始偏爱集体性的运动游戏,从学习中儿童在检验动作和社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我意识,学会控制冲动和调节记忆,从而形成自我力量。游戏不仅为儿童提供机会,发展角色的灵活性,还促进发展自主感。

2.儿童在游戏中逐步掌握应对挫折和宣泄压力的正确方法,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断形成。佛洛伊德是在最早提出体育游戏释放心理能量以减缓焦虑的人,强调游戏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宣泄被压抑的攻击性,降低焦虑。人具有一种本能的攻击性、内驱力,需要不断地寻求表现。这种内驱力在哪里被否定,就会在哪儿出现病症,体育游戏是社会容许和释放这种内驱力的合法形式,也是发泄的有效途径。儿童通过攻击性游戏可以降低攻击力,从而得到内心的平衡,增强了自信和自尊。

3.儿童在游戏中获得了基本的社会技能,学会协调并整合自我情感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人与人在一种宽松的活动当中,每一个人之间的身体接触、情感交流等很容易表现在他的能力、兴趣和特长,学会语言交往,同伴协作。在同伴协作过程中,儿童学会了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有助于儿童从自我中心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四、体育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

体育游戏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的情绪情感又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指标,个体具有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与主观良好感,获得成功感,提高自我效能。在体育游戏中,由于幼儿享有充分的自由,并以游戏为生命,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强迫,也由于所接触的是幼儿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物,因此幼儿情感真挚、情绪愉快、稳定积极。体育游戏还有助于幼儿消极情感的疏导,由于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地抒感,因此他们的一些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如愤怒、厌烦、紧张、恐惧等得到及时的疏导而不至于在体内郁结,消除活动中产生的疲劳和紧张,恢复体力,激发探索,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体育游戏促进社会性发展

体育游戏可以通过培养个体的意志品质与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来发展个体的社会性。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要不断克服困难,而意志品质往往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游戏还能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消除孤独感,提高社会适应性,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要求幼儿提高与其他幼儿合作及分享的能力、与其他幼儿交流及寻求帮助的能力、面对与战胜困难的勇气与能力、灵活运用身体的能力、适应多变环境的能力。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友好合作,遵守游戏规则,克服自己的冲动,学会等待和忍耐,这些良好的态度和品质,都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加以培养,游戏又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和机会。

六、小结

体育游戏都是集体进行的,幼儿通过游戏相互交往,能加深幼儿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能在相互交往中增长社会交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心理上,幼儿需要强烈的安全感和适度的自我肯定;需要成人或年长儿童协助他们进入社会,增长经验,心理健康对儿童的身体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体育游戏正适合这种心理发展的需要,这是符合身心关系的辩证思想的。

参考文献:

[1]焦艳.谈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游戏心得体会篇(3)

户外体育游戏的目的是什么?很多老师会说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技能,学到什么知识。我觉得户外体育游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快乐开心,并在此基础上自由的发展。这样的户外体育游戏才是有益于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真正令孩子们喜欢的户外体育游戏是不受大人支配的户外体育游戏,让孩子自己做户外体育游戏的主导者,他们自己决定户外体育游戏内容,自己制定户外体育游戏规则,自己分配角色和任务,尽管他们的户外体育游戏内容在成人眼里很简单似乎没有多大意义,规则也不是很合理,但关键那是他们感兴趣的、自愿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户外体育游戏里面,在户外体育游戏中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心情愉快,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想象,创造奇迹。所以我们不要给户外体育游戏提太多的要求和目标,放开手让孩子自己玩,在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孩子们会发挥出潜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给我们带来惊喜。

给孩子尽可能地提供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游戏材料、玩具、道具等。例如在小班的区角中,投放各种搜集来的废旧电话和手机,这样区角活动时自然就有孩子去关注该区域,在孩子们经过一番议论争辩和协商之后,几个孩子就玩起了打电话的户外体育游戏,乐乐小朋友能说会道组织力强,自然用她的能力征服了大家当了活动的“组织者”,她给每个小伙伴安排了不同的角色和任务,确定了“爸爸”、“妈妈”和“孩子”“老师”,按照他们的生活经验玩得很开心。在整个户外体育游戏当中老师只是提供了道具,孩子们就能自己玩户外体育游戏了,老师没有干扰孩子的户外体育游戏,他们是户外体育游戏真正的主人,但是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孩子们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不但交往能力有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高,也发挥出了想象力,而且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每个孩子都很开心快乐。

游戏心得体会篇(4)

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Ci7。它具有健身性、趣味性、智力性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中小学体育课的辅助教学。而在大学体育课中往往被忽视。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除了青年期具有的不稳定心理状态外,更有来自大学生特殊社会角色的压力和特点。因此,他们内心常常充满矛盾和冲突。由于处理冲突的经验不足,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产生心理失衡,导致心理疾病。据198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 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20. 23 0 o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纪宏(1998年)对北京师范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24. 62%的新生有心理问题Cz7。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不相信自己等。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师也要担负起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以它健身、娱乐、教育的功能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它都是集体进行的,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相互交往,能加深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在体育课中科学的增加游戏教学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体育游戏可以作为辅助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手段,也可以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锻炼方式。

1体育游戏的特点

1. 1趣味性

趣味是游戏的第一特性,没有趣味也就无所谓游戏。体育游戏能满足游戏者好奇和好胜的心理需求。它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游戏包括各种实物及不同类型的动作和活动,刺激人的感观,引人捧腹大笑产生愉。(2)游戏动作的难度性,采用限制条件、提出要求等,能够使人积极参加活动,聚精会神于游戏。(3)游戏的情景性,游戏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动作获得乐趣并很快进入角色,还可以不受压抑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使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身临其境的角色效应。<4)游戏的惊险性,惊险的动作能有效地”刺激“与吸引学生,能使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出现紧张、兴奋及集中注意力。

1. 2竞争性

体育游戏具有在明确的规则约束下公平竞争的特点。体育游戏常以胜负作为结束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参赛者需要克服外界物质障碍、个人生理障碍和心理障碍,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突出重围赢得胜利。但这种胜与负和输与赢不同,不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游戏的竞争性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秀品质和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穿插体育游戏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积极意义。

1. 3智力性

不少的体育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智力因素,如集中注意力练习游戏、穿越障碍接力游戏等,都需要有急智才能快速、准确的完成游戏。在一些竞争游戏中必须开动脑筋、启发思维在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选出最佳方案来战胜对手。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兴奋性,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以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抑制兴奋的转换,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激活游戏者更多的脑部细胞,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得以改善和提高[,〕。

1. 4约束性和公平性

游戏总是受一定规则和要求的制约。规则能够约束犯规行为,维护游戏的安全,保证双方的公平竞争。规则可以调节游戏者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个游戏者都能达到心理平衡。

2体育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

2. 1体育游戏有助于启发思维,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游戏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它取决于大脑皮层对内、外感受器所产生的各种信号的分析能力。在游戏中,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力和接受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锻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智力发展,如组间接力跑、算术接力跑等游戏可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应变能力。

2. 2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通过游戏可以在快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体格、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增强自信心。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身体练习别扭好笑,在游戏过程中不敢参与练习,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平均分组,加强个别辅导循循善诱,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应营造融洽轻松的游戏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在游戏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还可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

2. 3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所有身心状况,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力三种心理成分。体育游戏具有竟赛的因素和一定的情节,这无疑增加了它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但游戏总是受一定规则和要求制约,规则本身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渗透着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和民族精神等,可以调节游戏者之间的关系,而在体育游戏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在规则的约束下,得以健康的发展。例如,学生在游戏中获胜,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再如,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必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要求的制约,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规则意识,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2. 4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乐于探索的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探索思考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游戏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4]。因为体育游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像的空间和场所,可以养成学生乐于探索与想像,勇于创造的态度与精神。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创编游戏,游戏要求新颖独特,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学生在自编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绞尽脑汁,发挥想象。如果经常这么做,学生的创造力必然得到发展。在自编的游戏中,个性也得到表现。而在让学生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胆识、表现欲、个性特点等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2. 5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各种学习、考试压力的影响及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独立自闭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参加各种群体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增大[[s]。在体育游戏中,一方面学生们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游戏中学生之间可以做到相互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有利于人际交往和沟通。另一方面,在游戏规则和要求的约束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佳空间。由此可见,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结识更多的同学、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2. 6体育游戏有助于消除或减缓大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

学习情绪是指个体对学习情感的意识倾向,表现为对学习的喜恶感受和体验。不良的学习绪是对学习产生厌恶、痛苦、不愉快的感觉,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对学习显然是起阻碍作用的。体育游戏中,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从游戏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以在游戏中排泄不良情绪,释放学习的压力。因为体育游戏特别能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忘我而自然地表现自己,陶冶其中从而促成情绪宣泄;还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并分担他人的情绪、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保持愉悦、平静的心理。因此体育游戏可以消除或减缓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情绪培养。

2. 7体育游戏有助于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

游戏心得体会篇(5)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不仅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本身还能反映出儿童的智力发挥水平。首先,幼儿通过游戏与不同的人、环境、材料交往,得到了多种信息,扩大了知识面,从而使智力得到发展。其次,幼儿在游戏中自发地反复练习各种基本动作,把大脑的某些特殊、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区域激发起来,使儿童的动作协调和控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幼儿思维与智力的发展。

1.1 游戏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在游戏中,幼儿把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游戏情景相结合,形成了对某一角色、事物的概念,解决游戏中所面临的问题,以确保游戏顺利开展。游戏对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两方面。

1.1.1 游戏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并掌握某些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它可以帮助儿童根据事物所具有的某些共同属性,将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进行认识,并形成组织性记忆。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对几何形状的理解单凭知觉或视觉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触摸探索出图形的轮廓,进而抽象出形状来。如在玩拍球与呼拉圈游戏时,幼儿从中感受并发现球体与圆的区别,而不再将“球”和“圆”相混淆。在桌面游戏时通过摆弄几何形状积木,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几何形状的各种特征,掌握简单几何形状的概念,也使感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

游戏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角色、时间、事物等抽象概念的认识。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会根据游戏发展的需要,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改组,形成了对某一角色、对某一事物、时间的概念。如在“交警指挥交通”游戏中,幼儿扮演着交警的角色,通过不断模拟交警指挥交通的行为,形成了对交通警察这一角色的概念;在使用玩具刀时,使幼儿形成了对刀是“锋利的”、“用来切东西的”的概念。幼儿通过游戏形成了对某些抽象概念的认识,促使思维形式从直觉形象向抽象概括形式发展。

1.1.2 游戏能促进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开始于所面临的特定问题,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才会得以发展。游戏的不确定性、行为的可选择性给幼儿带来很多问题,幼儿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资源解决游戏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如在“小超市”的角色扮演游戏中,具体的情节是不确定的,而且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幼儿通过不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即对收款员、顾客及买卖东西的认识,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重组,以及通过商量游戏情节该如何发展,如何使自身所扮演的角色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从而使自身问题解决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游戏中玩具的使用、代替也促进了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幼儿在游戏时,由于材料有限,常常需要创造性地用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物品,同一个物体可以当作不同的玩具,或者自己动手把一件物体变成自己所需要的物体。如在“小餐馆”游戏中,幼儿会创造性地用纸条当“面条”,用小积塑片当“饭”,用冰棒棍当“筷子”。而且同样一种物品在不同游戏中幼儿还会充当不同的东西,如用积塑条充当护士的“注射器”,充当警察叔叔的“警棍”等,在没有代替品时,幼儿还会用橡皮泥捏出要用的各种物品。在这过程中,幼儿通过将代用物体与被代用的物体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然后思考如何代用物体,从而解决因缺乏某件物体而出现的问题,思维能力从中得到了发展。

1.2 游戏促进幼儿创造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丰富,是个体创造力发展最有潜力的时期。 在游戏活动中,由于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众多规范的约束,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能够不受压抑地自由表达,他们可以真实、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创造力。他们在游戏中通过联想、想象来模仿现实社会生活,而联想、想象也正是创造性必须具备的心理因素。

各种形式的游戏都可以丰富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如在结构性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建造各种物体,形式灵活多变,游戏为幼儿提供尝试、设计、实验的机会,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结构游戏的材料容易引起幼儿丰富的联想,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而且,幼儿实际操作游戏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如在“堆城堡”的游戏中,幼儿通过设计城堡的大小、形状、外观,并用砖块堆砌出各种形状不同的城墙、烟囱等,使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而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在不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下,幼儿会根据游戏的主题,进行一定的构思和表演活动,扮演不同的角色,想象游戏剧情的发展。例如,幼儿经常玩的游戏“看病”,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通过使用玩具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把玩具床当病床,把活动室的一角作为医院,戴上眼镜、戴上口罩模仿医生给病人检查等等。这些虚构性和真实性的独特结合,都是在幼儿想象力的干预下完成并实现的。幼儿通过想象和模仿,从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从外在生活状态向内在活动转化,使想象服从一定的构思,游戏情节按预定的情节发展,使创造有了主动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只是通过边摆弄几样玩具边用语言表达,就可以进行一场情节丰富的游戏,还可以根据几个人物编出情节丰富的故事。游戏使幼儿敢想、敢做、无拘无束地想象,创造出离奇的故事。

2 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游戏在幼儿从自我中心过渡到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习相互理解,这可以说是游戏经验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最重要的价值。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他们形成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2.1 游戏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情绪体验和自我控制。幼儿通过游戏动作发现自我。幼儿在两三岁时,逐步区分出“我”和别人,进入幼儿园后,通过在游戏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幼儿在游戏中,要与其他伙伴发生关系,他们逐渐地发现和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自己的行为结果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能被同伴接受。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与同伴交往,认识自我,并以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中选择被社会认可的经验,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从而形成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个体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依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幼儿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成功的体验对于幼儿的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自信心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失败的体验,会使幼儿的自信心减弱。例如在玩“小餐馆”的游戏中,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切菜、炒菜、做饭,在模拟成人的劳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与满足感,这种成功的体验导致了幼儿自信心的初步形成。而更多的游戏活动的成功体验则巩固了幼儿自信心,使幼儿有着积极的自我情绪体验。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幼儿在趣味性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操作各种玩具,逐渐将在趣味游戏中获得的行为规则转化为主体意识,又通过趣味游戏的操作活动,将内化了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实现主体意识对自我的控制、监督和调节,这样幼儿就逐渐养成遵守一定规则的行为习惯,由他控到自控,逐渐形成自我控制能力。

2.2 游戏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自愿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游戏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最好方法,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培养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常见,其次是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关系重大。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它具有群体性,幼儿通过自己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学习如何参加小组,为同伴所接受;如何共同协议,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如何公平地解决发生的争吵和不同的意见,从而培养他们更好的考虑别人,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力。例如:体游“齐心协力”是由3个小朋友同穿一对长鞋,听从带头小朋友指挥一起起步,共同前进完成的。为了能把游戏玩好,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愿望,自愿地遵守规则,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需求。因此,通过游戏,可以使幼儿学会分享、谦让、合作、帮助,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幼儿的社会化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社会化之中的中间地位,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放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能力时,社会化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许多幼儿集体游戏是需要协作完成的,在逐渐学习如何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无疑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也在逐渐地前进。

3 游戏对幼儿良好情绪发展的价值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现代社会要求孩子不仅要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总会带着一定的情绪去参加游戏活动。通过游戏,幼儿亲身体验积极情绪,学习调节情绪、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3.1 游戏使幼儿经常体验积极的情绪。

情绪、情感是一个人对他所接触到的人和事的态度。高兴、愉快、轻松等等我们称之为积极的情绪。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游戏往往给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表现在游戏能发展儿童的成功感,从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游戏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容易通过自我的努力而成功。另外游戏中没有来自外界的压力,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毫不畏惧地探索,从而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兴奋,产生愉悦和满足等积极情绪。如在“过家家”中,幼儿模拟成人的生活,从做饭、打扫房间等等的游戏活动中体验成功,并获得快乐愉悦的情感体验。另外游戏的假想情景能给幼儿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能使幼儿的现实紧张感得以放松,消极的情绪得以排解。如本来孩子很怕打针,但通过玩“医院”游戏,孩子给娃娃打针,宣泄不愉快地回忆,从而减少了心理压力,使幼儿的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同时也使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感觉、认识对方的情绪,进而学会关心、体谅对方,接纳他人的观点。

游戏心得体会篇(6)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游戏占据了一大半,游戏不仅能够在生活中给予幼儿相应的生活经验,还能够影响幼儿的生长发展。在游戏中,幼儿如果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会产生厌倦感,而不断变换活动不仅可以加强骨骼的生长,还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这样的游戏能够加强幼儿的愉快情绪,减少疲劳感,使身体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长时间的训练下,幼儿的各项身体机能都可以舒适的发展。

幼儿涉世未深,所以对世上所有没见过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兴趣以及热情,所以幼儿这样的好奇心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很好的满足。幼儿的游戏中,总是充满了各种探索,幼儿门总是在不停的操作活动中进行模仿,他们会以自身的想象和兴趣来模仿一些周边的人事物,从而充分地满足自身的好奇心。

对于人的社会化发展,可以这样解释,主要指人在社会中自然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每个人的社会适应力是非常弱的,最简单的行为都是靠后天练习得来的,所以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与他人之间相互交流,这样不仅满足了幼儿对人际交往能力的需求,还是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成人与孩子最初的交往形式是通过两者共同游戏形成的,幼儿可以在与成人共同游戏的过程中与成人之间互相产生依恋和爱,促进幼儿的社会性进一步形成与发展。经过与的经验,幼儿慢慢激起对其他小朋友的兴趣和幼儿对其他人的注意,如此可见,共同游戏才是培养幼儿交往的最基础表现形式。

二、幼儿教育中传统游戏的重要价值解析

(一)游戏有助于维护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

幼儿是学习发展中的真正主体,幼儿在与外界接触时不是单一的接受外界的影响,而是通过主动的接触和理解,从而在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自身的知识构造。游戏的真正教育价值只有在幼儿的学习作为主体而受到重视,人们充分认识到儿童的主体性发展时才能被人们所认识。首先,幼儿要主动参与到自由游戏中,要是发自真心的想要去参与游戏,而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而被动的去参与游戏,这样幼儿在游戏中才能真正的保持积极自主的状态。其次,自由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例如“贴烧饼”游戏,两个孩子要互相追逐,如果被追的孩子被贴住,那么被贴的孩子就要站住不动。这个游戏不仅需要与其他人避免相撞,还要求幼儿在奔跑中避免与其他人相撞,这样就很好地锻炼了自我保护能力。再次,游戏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模拟和想象将一些生活中的愿望和经验都体现出来。游戏作为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要使幼儿能够在主观上对于游戏有一些主体性的体验,还有对游戏的自由体验、兴趣体验,事物与行为间有互相的支配感体验。这些组成了游戏性体验和性体验,他主要是肯定主体。主体性体验是构成游戏活动的重要元素,他能够为游戏创造出独有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能够推进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更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二)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自信心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得到相应的影响和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在自身的心理上感到自我需要、自我肯定的感觉,逐渐建立起信心和能力,在游戏中体验到克服困难后得到的成功体验,在心灵上得到真正的快乐,满足幼儿的自我需要。例如“摸瞎子”游戏,扮演瞎子的幼儿必须要将眼睛蒙住,然后根据听力将同伴找回来,这样的情况下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锻炼自身的坚韧意志。

(三)游戏培养幼儿的开放性思维

幼儿的年龄还很小,所以没有太复杂的思维方式,他们只有直接、具体的形象思维,所以在想象、思维、记忆、语言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都相对薄弱,也没有非常坚定地意志,在遇到问题时,应变力与判断力也非常弱,幼儿一切的个性、情绪等都不是先天就有的,都是后天形成的。在每个人的幼儿阶段游戏都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内容,一切幼儿所能感知的生活活动、人际关系等都可以在游戏中反映出来。例如:老鹰捉小鸡、手心手背、捉迷藏、踢毽子、推铁环、抽陀螺等。

(四)游戏促使幼儿乐观积极心态的养成

在玩游戏时,幼儿要在游戏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对各种事物的性质和关系进行探索,进而培养幼儿各个方面以及深入透彻感知事物的能力。幼儿不仅能够在游戏中得到愉快的游戏体验,还能够得到身心的锻炼和发展。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位大哭不止的幼儿会被另一个孩子拉去玩游戏,经过一段时间后,哭的孩子就会停止哭泣展现笑颜,这样就展现出游戏的魅力,它还能够将幼儿心中的烦恼一扫而光,帮助幼儿展现自身愉悦明快的一面。

三、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

在幼儿游戏之前,成人应该给幼儿创建一个对幼儿有益的游戏环境,将游戏材料都换为对幼儿有益的材料,这样筑建出来的游戏空间会给幼儿更多的好处。成人要在幼儿游戏的时间内在一边观察,对幼儿的特点加以分析,再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帮助,成人还要掌握帮助幼儿的度,这样才能保证游戏的教育价值能够被充分发挥。将游戏作为教育的基本活动能够保证幼儿拥有自由的活动,还能够保证幼儿在游戏中得到被传授的知识,让幼儿在边玩边学的同时将幼儿活泼的性格充分释放,让幼儿成为学习发展的真正主体。

四、结束语

虽然主张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课堂教学或者上课的教学形式是不能被取消的,不仅不能取消,还要将游戏所没有的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充分利用,将一些经验教授给幼儿,让经验变成系统化的形式,养成幼儿系统化的经验体系,使其在根本上发生结构性变化,这样幼儿能够在逐渐发展的同时掌握好活动智力的方法,将幼儿的智力发展调整到良好状态。这样幼儿才能够在游戏中谋得更好的发展,幼儿日后无论在自身的发展方面还是在祖国的发展方面都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才能够为自己、为祖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游戏心得体会篇(7)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B-0069-03

教育心理研究发现,3―6岁的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活泼好动、对周围新事物好奇心强。把握好这一时期的教育,才能使得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这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有效融入游戏精神,实现寓教于乐。教师应该关注幼儿差异,尊重个体,对于游戏设计要进行动态调整,同时教师也应该扮演好自我角色。

一、基于差异,设计个性游戏

以幼儿为中心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在创设游戏环境时必须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符合孩子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的游戏环境,关注孩子之间的差异,设计个性化游戏,使游戏能够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学习,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心理特点有所不同,男孩子比较喜欢激烈的游戏,而女孩子可能比较喜欢一些温和的游戏。因此,我结合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身心特点,为男孩子设置了一个军队角色游戏,游戏分为红蓝两军,蓝军负责保护驻地,而红军负责侵入蓝军领地,以水枪为武器。我事先为学生明确了游戏规则,并且告诉他们游戏过程中要保护好自己也不能故意伤害对方。之后男孩子自由结组分成两队,游戏过程中孩子特别兴奋,红军奋力侵入蓝军阵营,而蓝军也不甘示弱团结一致保护领地,最终蓝军获胜。游戏结束后我问孩子有什么收获,一位蓝队的孩子回答:“我很开心,因为我和我的同伴一起守住了领地。”而红队的一位孩子则回答:“虽然我们没有成功,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队员团结一致,下次一定成功。”这个符合孩子心理的游戏让他们体验到了快乐,懂得了团结。

关注差异,设置个性游戏,才能让孩子真正体验到快乐,引起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到知识,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动态调整,实现有效互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一个人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时间长了即使再喜欢也会出现厌烦心理。同样如果教师经常带领孩子玩同样的游戏,即使孩子刚开始非常喜欢玩,时间久了,孩子们也会厌烦,这样就体现不出这个游戏的教育意义了。因此,教师要经常对游戏进行动态调整,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促进孩子和游戏的有效互动,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孩子经常在学校玩一些荡秋千,老鹰捉小鸡之类的游戏,久而久之孩子们都不喜欢这些游戏了。因此,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我专门根据节日设置了不同主题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不同节日的习俗和特点。比如去年植树节时我带领孩子们去郊外参观植树活动,在参观过程中,虽然孩子们还小做不了什么重活,但是令我震惊和感动的是他们竟然主动帮助大人扶树苗、浇水,一整天下来孩子们没有觉得累反而表现得非常开心和自豪。我问其中一个孩子:“你为什么这么开心啊,教师在这里植了一天树都非常累,你不累吗?”孩子回答:“我虽然很累,但是能够和大家一起植树我更加开心。”听到孩子的回答我既开心又欣慰,没有白白辜负我带他们出来玩。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身心也在健康发展。

想要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健康的成长,就要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游戏充满新鲜感,而这需要教师对游戏活动不断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实现有效互动。

三、引导参与,获得情感体验

年龄差异往往会产生代沟,这是我们公认的,因此游戏活动仅仅由教师凭借个人意愿设置,往往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不能使得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而想要真正使得孩子@得情感上的体验,引起孩子的兴趣,就需要让孩子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的设置上来。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游戏创设,这样才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获得情感体验。

例如以前我在设置游戏时往往不会征询孩子的意见,更加不会让孩子参与到游戏的布置上来,因为我觉得孩子们还小,不懂得什么游戏好,只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但是后来我渐渐发现孩子们对我自主设置的游戏不感兴趣,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先让孩子将想要玩的游戏写到纸条上交给我,然后再选出适合集体玩的游戏。就像孩子都比较喜欢玩“医院游戏”,我就事先准备好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自己的衣服和道具,这样孩子在整个过程中表现非常积极。孩子们不仅获得了参与游戏的快乐,还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

教师通过转变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游戏的设置上来,不仅可以让孩子体会到亲自动手的快乐,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更加可以让孩子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和提升。

四、转换角色,捕捉即时生成

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白自身存在的价值。同时教师要理解教师存在的意义是为孩子们服务,引领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特别是幼儿教师要更加明确在游戏教育过程中自身扮演的角色,将幼儿视作独立的个体,切不可因为幼儿年龄小而不尊重他们的想法。教师在扮演好自身角色的同时,也要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及时处理,这样才能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游戏心得体会篇(8)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而且还能使其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德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分析

1.游戏有助于幼儿消除消极情绪,为成长带来快乐

在评价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过程中,情感健康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因素。如果幼儿情感健康,他们就会时刻表现出快乐的情绪,愿意与父母以及身边的人接触;相反,如果情感不健康,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幼儿性格孤僻、做事不积极等现象。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适当的游戏也能使幼儿解放天性。在游戏中,幼儿不但感受到游戏带来的快乐,而且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同时孩子很容易放松心情,不再因为一些事情而烦恼。幼儿阶段,孩子没有完整的世界观,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事物来认识这个世界,这时候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带有角色扮演式的游戏,使孩子可以初步感觉到每个角色的职责,同时不同的角色也能使孩子乐在其中,有助于其情感健康的培养。

2.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都知道,令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小伙伴们一起交流,这样孩子很容易变得内向,甚至偏激。很多游戏是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的,比如孩子小时候经常玩的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因此在幼儿园等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增设一些适合幼儿的游戏。这样在游戏中,让孩子感受到集体的帮助,也能享受到集体游戏的快乐,同时为了不拖集体的后腿,孩子也会尽全力地去努力。在相互配合中,孩子明白了如何与人交流合作,如何处理争吵,也能够使孩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总之,孩子很容易在集体游戏中感受到快乐,同时也能够增强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游戏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幼儿阶段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初级阶段,对以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幼儿阶段,家长以及教师应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孩子早点认识的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游戏中,尤其是在一些具有角色分配的游戏中,孩子可以通过扮演别人感受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从而对自己形成初步的认识,同时幼儿还可以体会游戏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其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4.游戏在幼儿性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幼儿阶段,孩子的性格正处在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个时候,他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很可能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就认定世界是什么样。因此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十分重要。在一些传统游戏中,如折纸游戏,孩子可以通过游戏理解世界的美好,以后很有可能会用爱心和理解去看待社会上的事。而通过角色的扮演,孩子可以了解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并养成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当的游戏就会使孩子养成坚韧、勇敢、责任心强的性格。游戏可以教会孩子处理不同的事情,一些孩子孤僻、胆小等问题通过游戏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游戏有利于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

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并且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行为准则。如在玩棋类游戏时,需要按照统一的规则、方法来玩,不能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否则就玩不好。如果当自己按照规则玩下来了,或是取得了胜利,幼儿会感到自己是个能干的人,从而激发起对良好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这个正验证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的“各种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理性的服从,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游戏不仅能让幼儿表现道德行为,暴露行为中的缺陷,而且能通过挖掘其中潜在的品德心理因素,及时进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引导。如:在“做做玩玩”的活动中,是否能够共同作业、大胆表现,在小医院、美容院等角色游戏中是否尊敬他人的劳动,是否有责任心。可见,游戏的一个方面可以给予幼儿充分的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另一方面又受到各种规则的限制,这就使之与德育心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三、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交往的机会,使幼儿逐步学会了认识自己和同伴,并能正确地处理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加快了幼儿的社会进程。尤其是集体性游戏,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态度,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1.游戏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幼儿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有效地控制这种行为的是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的基础。游戏对于幼儿克服这种行为有明显的效果。在游戏中,幼儿学会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同伴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什么样的反应,从而迫使幼儿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自我为中心中解放出来,否则,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理解和体验人们之间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与同伴的协作精神。

2.游戏培养了幼儿的合群行为

有些幼儿比较孤立,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爱与别人交往,喜欢独自一个人进行活动,显得不合群,游戏能为幼儿提供与别人相互合作的机会,使之变得合群,为将来成功地走进学校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游戏是幼儿从不合群走向合群的桥梁。

3.游戏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技能

游戏扩大了幼儿的社会范围,增加了幼儿的社交频率,使幼儿掌握了与人交往的技能和艺术,社交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游戏能为幼儿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同伴的需要之间,在学会分离和相聚,给予和索取之间找到平衡。

4.游戏发展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锻炼了幼儿顽强的意志

在游戏中,幼儿作为集体的一员,要受到集体规则的制约,按照集体的意志去玩,否则,他就会被这个游戏集体所淘汰。有时为了能与别人一起游戏,幼儿不得不遵守集体的规则,委曲求全,克制自己,克服困难,坚持把事情做到底,毅力、耐心,坚持性得到发展。

四、游戏能表现幼儿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在游戏中,幼儿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而不是“要我玩”“要我学”。因此幼儿身心总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而不是无聊,厌烦,无所事事,呆坐等消极的被动状态。有意识的为小朋友提供机会,让一些小朋友在游戏中担当重要的角色,而不是事事包办代替,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让胆小的小朋友在“过家家”游戏中,当“爸爸”“妈妈”抱着孩子去看病等一些系列游戏,他们往往比大人照顾的还要周到,使小朋友提高责任心,这样做游戏他们愿意参加,在许多的游戏中幼儿往往按自己的意愿决定活动材料,伙伴,内容,方式,方法,教师只根据游戏的需要适当介入游戏,游戏活动的价值得以体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不仅证明了游戏在儿童智力、社会性、情感和身体各方面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证明了游戏对于儿童个性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喜欢游戏、会游戏的孩子,往往情绪积极愉快,想象力丰富,交往主动、积极,语言丰富多样。健康心理是现代化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在培养智能型人才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游戏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其他活动所无法代替的功效。教师应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把我们的孩子逐步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韩晓云.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2(23):239.

[2]刘晖,王京丽.以体育运动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卷宗,2013(9):93-94.

游戏心得体会篇(9)

体育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体育活动[Ci7。它具有健身性、趣味性、智力性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中小学体育课的辅助教学。而在大学体育课中往往被忽视。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除了青年期具有的不稳定心理状态外,更有来自大学生特殊社会角色的压力和特点。因此,他们内心常常充满矛盾和冲突。由于处理冲突的经验不足,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产生心理失衡,导致心理疾病。据198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 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20. 23 0 o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纪宏(1998年)对北京师范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24. 62%的新生有心理问题Cz7。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不相信自己等。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师也要担负起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以它健身、娱乐、教育的功能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它都是集体进行的,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相互交往,能加深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在体育课中科学的增加游戏教学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体育游戏可以作为辅助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手段,也可以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锻炼方式。

1体育游戏的特点

1. 1趣味性

趣味是游戏的第一特性,没有趣味也就无所谓游戏。体育游戏能满足游戏者好奇和好胜的心理需求。它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2竞争性

体育游戏具有在明确的规则约束下公平竞争的特点。体育游戏常以胜负作为结束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参赛者需要克服外界物质障碍、个人生理障碍和心理障碍,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突出重围赢得胜利。但这种胜与负和输与赢不同,不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游戏的竞争性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秀品质和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穿插体育游戏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积极意义。

1. 3智力性

不少的体育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智力因素,如集中注意力练习游戏、穿越障碍接力游戏等,都需要有急智才能快速、准确的完成游戏。在一些竞争游戏中必须开动脑筋、启发思维在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选出最佳方案来战胜对手。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兴奋性,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以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抑制兴奋的转换,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激活游戏者更多的脑部细胞,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得以改善和提高[,〕。

1. 4约束性和公平性

游戏总是受一定规则和要求的制约。规则能够约束犯规行为,维护游戏的安全,保证双方的公平竞争。规则可以调节游戏者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个游戏者都能达到心理平衡。

2体育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

2. 1体育游戏有助于启发思维,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游戏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它取决于大脑皮层对内、外感受器所产生的各种信号的分析能力。在游戏中,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力和接受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锻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智力发展,如组间接力跑、算术接力跑等游戏可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应变能力。

2. 2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通过游戏可以在快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体格、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增强自信心。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身体练习别扭好笑,在游戏过程中不敢参与练习,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平均分组,加强个别辅导循循善诱,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应营造融洽轻松的游戏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在游戏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还可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

2. 3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所有身心状况,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力三种心理成分。体育游戏具有竟赛的因素和一定的情节,这无疑增加了它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但游戏总是受一定规则和要求制约,规则本身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渗透着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和民族精神等,可以调节游戏者之间的关系,而在体育游戏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在规则的约束下,得以健康的发展。例如,学生在游戏中获胜,体验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再如,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必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要求的制约,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规则意识,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2. 4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乐于探索的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探索思考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游戏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4]。因为体育游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像的空间和场所,可以养成学生乐于探索与想像,勇于创造的态度与精神。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创编游戏,游戏要求新颖独特,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学生在自编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绞尽脑汁,发挥想象。如果经常这么做,学生的创造力必然得到发展。在自编的游戏中,个性也得到表现。而在让学生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胆识、表现欲、个性特点等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2. 5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各种学习、考试压力的影响及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独立自闭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参加各种群体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增大[[s]。在体育游戏中,一方面学生们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游戏中学生之间可以做到相互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有利于人际交往和沟通。另一方面,在游戏规则和要求的约束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佳空间。由此可见,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结识更多的同学、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2. 6体育游戏有助于消除或减缓大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

学习情绪是指个体对学习情感的意识倾向,表现为对学习的喜恶感受和体验。不良的学习绪是对学习产生厌恶、痛苦、不愉快的感觉,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对学习显然是起阻碍作用的。体育游戏中,学生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从游戏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以在游戏中排泄不良情绪,释放学习的压力。因为体育游戏特别能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忘我而自然地表现自己,陶冶其中从而促成情绪宣泄;还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并分担他人的情绪、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保持愉悦、平静的心理。因此体育游戏可以消除或减缓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情绪培养。

2. 7体育游戏有助于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

游戏心得体会篇(10)

儿童的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游戏、学习、劳动。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越来越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的一些活动,可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限制了儿童参加成人活动的可能性,就在这样的矛盾中产生了为儿童特有的活动形式――游戏。儿童游戏时,既能在假想的情景里自由自在地从事自己所向往的活动,如开火车、烧饭、当学生、又可以不受真实活动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如工具、技能和体力的限制;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切地重现或体验成人生活中的一些感情与关系;既可满足认知的欲望,又能真切地重现或体验成人生活中的一些感情与关系;既可满足认知的欲望,又能获得身体上的快乐。所以,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二、游戏的种类

1.按照游戏进行的目的性分类

(1)创造性游戏。这是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如办“娃娃家”,开公共食堂,当宇航员等。

(2)建筑性游戏。是创造性游戏中的一种形式,利用建筑材料(如积木、石头、沙子)建造各种建筑物。通过儿童在建筑中的想象与模拟,发展儿童的设计才能,培养有关的技能和技巧。

(3)教学游戏。结合教学目的而从事的游戏活动。可以有计划地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等良好的智力品质。

(4)活动性游戏。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通过这类游戏可使儿童掌握基本的身体动作,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等,使动作更加正确、灵活。还能培养勇敢、坚毅、关心集体等个性品质。

此外,还有表演性游戏、娱乐性游戏、智慧游戏等。

2.按智力发展水平分类

(1)感官接受新奇的、愉快的刺激引起的游戏。如手舞足蹈,反复撕纸头、敲打手中拿着的物体,反复扔掉拾起的东西,逗引时的嬉笑等。

(2)简单动作模仿的游戏。有直接模仿,如仿照成人用筷、汤匙吃饭;有延缓模仿,若看过电视后,复演演员几个令他高兴的动作。

(3)象征性游戏。利用表象和语言等象征性符号做游戏。如办家家、折叠手绢。

(4)创造性游戏。如搭积木、主题游戏等。

3.按社会化程度分类

(1)无所用心的行为。儿童不是在做游戏,而在注视碰巧暂时引起他兴趣的事情。如没有发生令人兴奋的事情,他就玩弄自己的身体,在椅子上爬上爬下,东站站西望望。

(2)旁观者行为。儿童观看其他儿童的游戏,有时还与正在游戏的儿童谈话、出主意、提问题,但自己并不参加游戏。

(3)单独一人的游戏。独自一人专心玩自己的玩具,根本不注意别人在干什么。

(4)平行游戏。儿童在别的游戏儿童旁边玩,互相不影响、不干预,各按各的方式玩。

(5)联合游戏。儿童在一起玩同样的或类似的游戏,但每个人可以按自己的愿望玩,没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

(6)合作性游戏。儿童组织起来,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目标所做的游戏。游戏时有领导,有组织、有分工。游戏成员有属于这个小组或不属于这个小组的明显意识。

三、游戏的作用

游戏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游戏可以推动儿童认知的发展,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各种客体,解决问题。其次,游戏可以推动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在想象性游戏中,儿童学会了解别人,还可实践一下自己想要担任的角色。最后,游戏还可以使儿童解决一些情绪上的问题,在没有成人的威胁下,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的冲突。

1.游戏和认知的发展

儿童在游戏时早期表现出来的探索性与好奇心的差异可能跟儿童以后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差异有联系。一个在游戏中喜欢积极探索的幼儿进学校后很有可能成为好奇的、爱冒险的、有创造性的小学生。而那些在蹒跚学步时经常受到成人限制,不愿对周围环境探究的孩子,以后在个性、社会关系方面的发展可能就差一些。

2.游戏和社会能力

游戏,尤其是想象性游戏在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可以在假象的情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各种角色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游戏还可以教会儿童如何在游戏集体里发挥自己的作用,学会如何使自己的行动与自己扮演的角色以及别的儿童相协调。游戏是幼儿自由结伴进行的,它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满足。例:游戏“幼儿园”,幼儿扮“老师”不仅模仿老师上课,带孩子做游戏,也模仿着老师体贴、爱护学生的情感、态度等。这使幼儿的情感不断得到丰富。又如游戏“理发店”让幼儿扮“理发师傅”和“顾客”,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充分开展游戏。这样做,能帮助幼儿了解到社会分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热情地为别人服务和对别人为自己的服务表示谢意。从中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及正确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

上一篇: 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 下一篇: 临床医学实习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