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04 22:14:35

色彩教案

色彩教案篇(1)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下册第7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该课目的是让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形成基本认知,引领学生探究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祖国民间美术的热爱,使他们树立传承和保护民间美术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和七年级上学期《生活中的色彩搭配》等课的学习,对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及色彩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如色彩三要素、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色彩的心理因素等,这为本课教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究民间美术色彩搭配规律、审美原则和文化内涵;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在布老虎、小泥鸟、土家族织锦的线描稿上创作具有民间美术韵味的色彩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美一提炼美一探究美一创造美”的教学过程,在观察、启发、对话、实践等学习活动’中,学会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美术的色彩之美,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形成积极、主动探究学科知识的学习态度;树立传承和保护民间美术的意识。教学准备

民间美术作品实物、多媒体课件、绒描稿、彩色笔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与认识民间美术色彩搭配规律,感受民间美术色彩独特的审美原则;尝试运用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进行色彩艺术的再创造。

难点:引发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表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r心爱的“聚宝箱”,大家想知道里面都珍藏着哪些神奇的宝贝吗?

教师请6名学生上台“淘宝”,并向大家展示淘到的宝贝。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洋溢着轻松欢快的气氛。

教师:你拿到的是什么?

学生甲:一串挂饰。

教师:你觉得它的色彩怎样啊?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一下你的感受吗?

学生甲:鲜艳。(教师板书:艳丽)

教师:同学们淘到的宝贝都是由民间艺人创作的,也称为民间美术作品。艳丽、饱和、清新,这些都是民间美术作品展示给我们的色彩特征。(板书:一、色彩特征)

【设计意图】有趣的淘宝活动所展示的民间美术实物,有效调动起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通过明确的指向性问题,能引导学生自主提炼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

教师:为什么民间美术会形成这样的色彩特征呢?大家想一想。(学生答不上来)

教师:因为过去的民间艺人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用身边能够找得到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这使得他们在创作时不受真实事物色彩的束缚,而用艳丽、清新、饱和的颜色大胆自由地表达美好的愿望,以及对美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种色彩效果又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的导入环节,能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从而把有限的教学时间放在教学重点部分——“色彩探秘”环节。

二、色彩探秘

1.冷暖对比

教师:(课件出示图1风筝图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觉得这只风筝的色彩有什么特点?

学生齐答:鲜艳、醒目。

教师:(追问,让学生议一议)为什么很醒目?

学生甲:孙悟空身上用的是红色、黄色,背景用的是蓝色,因为背景是用来衬托的。

教师:一讲到红色、黄色,我们心里就暖洋洋的,所以它们又叫什么色?

学生齐答:暖色。

教师:一讲到蓝色,我们就联想到蓝天、大海,心里感觉特别凉爽,所以它们又叫什么色?

学生齐答:冷色。

教师:你们已经揭示了民间艺人的一个最重要的配色方法。确实,强调鲜明的冷暖对比是民间美术重要的审美特征。(板书:冷暖对比)

【设计意图】对学生感知能力的肯定,鼓舞了他们的自信心,为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2.高纯度

教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同学们觉得这只风筝的色彩很鲜艳?再观察一下,想一想。

学生们似乎有些困惑,答不上来。

教师:老师观察到这三种颜色的纯度特别高,你们知道什么是色彩纯度吗?比如,往—杯100%的鲜橙汁中兑人白开水或可乐,果汁颜色就会变淡或变深,橙汁的纯度也就降低了。善于运用高纯度的鲜艳色彩是民间艺人非常重要的配色秘诀。(板书:高纯度)

教师:正是因为高纯度颜色和冷暖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这只风筝的色彩非常艳丽。孙悟空身上所使用的黄色、红色,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颜色。因为红色让我们感觉到热烈、振奋、红火;而黄色具有阳光感,使人心里明亮、舒畅。“红间黄,喜煞娘”,当红色、黄色并置在一起时,作品更是亮堂喜人、温暖人心。画面中的暖色在背景冷色调的蓝天、白云的对比之下,显得很火爆。因此,民间又有“色色爆”的说法。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事例打比方,很快解决了“民间艺人在配色过程中善于运用高纯度颜色”的规律性知识。

3.黑与白

教师:虽然这个风筝的颜色很火爆,但是它的色彩很协调。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到底是什么颜色在其中起着调和作用?

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黑色和白色。

教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黑色和白色在民间美术创作中是很重要的。因为民间美术作品经常使用大量鲜艳的平涂色块,民间艺人巧妙运用黑、白,把各种艳丽的色块隔开,就能在视觉上起到一种缓冲作用,使作品产生独特的视觉美感。(图2)

教师课件出示民间美术配色口诀,请学生齐读:“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同时补充说明,正是这一条配色口诀点明了民间美术在简洁明快的基础上追求强烈刺激效果的用色原则。

【设计意图】将民间美术配色口诀的传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既使知识点的讲解活泼有趣,也凸显了民间美术独特的色彩语言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4.面积对比

教师:(拿起两只布老虎,走到学生中间)我们来看这两只布老虎,它们采用了什么色彩搭配方式?(图3)

学生甲:冷暖对比。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冷暖对比?

学生甲:因为用到了红色和绿色、蓝色和橙色。

教师再问:还有别的对比方式吗?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学生又困惑了)

教师启发:这只老虎什么颜色用得多?什么颜色用得少?如果按比例来计算,冷色面积最多只占暖色面积的10%,这是一种什么对比呢?

学生恍然大悟,不约而同地齐答:面积对比。(教师板书:面积对比)

教师:面积对比使得这两只布老虎在单纯明快、红火热烈的旋律中却不失色彩的协调统一,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

【设计意图】借助于不同学科知识的互通,成功启发并引导学生自主揭开学科知识的奥秘。

教师:那么,民间艺人又是如何表达面积对比的呢?“造屋开天窗,不然闷得荒。”这个口诀形象地说明了面积对比的审美法则。(课件出示图4木版年画《狮衔剑》)这是一幅来自福建漳州的木版年画,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张年画的“天窗”在哪里呀?(学生私下议论开来)

学生乙:猛兽脑门上的白色块。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这个白色块就是天窗?(学生答不上来)

教师鼓励学生,然后一边课件出示图5,一边讲解:面积对比,既可以表现为大小面积的冷暖色块的对比,也可以表现为大小面积的密集色块和平涂色块的对比,还可以表现为大小面积的明暗色块的对比。这最后一种又叫明度对比。你们现在明白狮子脑门上的白色块为什么是天窗的原因了吧?

5.明度对比

教师:(课件出示图6)这是一幅苏绣《双鱼图》,相较于艳丽的孙悟空和布老虎,它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很不一样。你们认为这件作品的色彩有什么特点?

学生甲:柔和、清新。

教师:这种风格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它采用了怎样的色彩搭配方式呢?有冷暖对比吗?

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讨论中形成两种看法:有和没有。对立双方争执的焦点落在“黑色和白色是否是冷色”的问题上。

教师:黑色和白色在色彩学中属于无彩色系范畴,所以这件作品没有冷暖对比。那么,它有面积对比吗?

学生齐答:有。

教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乙:背景的黑色面积大,红色的鱼面积小。

教师: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对比方式吗?大家讨论。

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私底下讨论着,但对自己的答案没把握,都不敢举手。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答案的渴求。

教师:从鱼背到鱼肚的红色体现出一种怎样的变化效果呢?

学生丙:渐变。

教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注意到了一种渐变效果,这种渐变就是明度对比。(图7)

【设计意图】抛出问题,通过提问、追问、释疑、再问、再质疑等问题链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课件出示色彩图版(图8),对知识点再做进一步的挖掘:明度对比不仅仅表现为同一种颜色在明度上的渐变,不同的颜色本身就存在着明度差异,比如红、黄、蓝这三种颜色的明度就是不一样的。所以,民间艺人巧妙利用色彩这种特性创造了另一种明度对比方式—一“软靠硬,色不楞”。他们将明度较浅的颜色称为“软色”,明度较深的颜色称为“硬色”。也就是说,软色和硬色相碰,能取得好的艺术效果。(图9)

教师:(课件出示图10)如果两个硬色相撞,如蓝色和紫色的明度十分接近,把它们并置在一起,会给你们什么感觉呀?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回答:拉不开距离。

教师:是的,容易产生色彩“打架”的现象。所谓“青间紫,不如死”。那该怎么办?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们乐了,迫不及待地回答:安排一块软色将它们间隔开。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民间美术作品之所以好看,是因为运用了高纯度的色彩和明度对比,使画面清新透气,有层次感,而冷暖色相的不同和面积大小的对比则容易产生丰富绚丽、红火热闹的视觉气氛。这种色调风格正是老百姓喜爱并表达审美情感的最恰当的形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知识。(板书:配色手法)

6综合探究

教师为每个小组发一个小毛驴玩具(图11),让学生观察它采用了什么配色手法,小组讨论后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用追问的方式把学生的感知.和认识落到实处。比如:是哪几种颜色的冷暖对比?是一种什么样的面积对比?你是怎么看出明暗对比的?是渐变,还是“软靠硬”?等等。

教师:小毛驴玩具综合运用了几种色彩对比方式,很多民间美术作品也都有类似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回答、齐答、群组回答等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力争让教学有效性达到最大化。

三、“我是民间小艺人”

教师将线描稿发给学生,请他们思考,准备采用什么配色手法来创作具有民间美术韵味的色彩画,并请一名学生阐述自己的构思。

教师: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涂色时,先涂大面积的底色,再涂小面积的对比色,就能力]快涂色速度。同学们也可以参照教材中的民间美术作品图例,获取创意灵感。请大家拿起彩笔,当一回快乐的民间小艺人。

学生在《步步高》的背景音乐中拿起彩笔尽情地涂抹美丽的民间韵味色彩画。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交流

教师请学生介绍采用的配色手法,分享创作经验。(图12至图16为学生作品)

教师:看了同学们的作品,老师非常惊喜,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一个个优秀的民间小艺人!我们给自己来点掌声好吗?

【设计意图】布老虎、小泥鸟、土家族织锦的线描稿图形简洁,以它们为创造美的载体,既与课题吻合,也让学生获得了成就感。

色彩教案篇(2)

关键词:公共艺术、色彩、设计、教学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形式具有综合性、创作过程具有开放性的新型艺术形式,正在提升社区活力、繁荣城市文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虽然公共艺术发展快速,社会对此需求大,但相关教学方法却远未成熟。而且导传统雕塑、景观等艺术形式相比,公共艺术设计对色彩,特别是明快的色彩运用格外重视,这是由公共艺术自身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基于此,笔者在天津大学开设的《设计导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中充分发挥理工科学生理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以公共艺术自身的多学科交又特性为切入点,借鉴相关学科成熟知识体系,结合公共艺术自身特点,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相关公共艺术色彩设计教学探索。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初步摸索出一套完整、实用的公共艺术设计色彩教学体系。

一、基于色彩学基本理论的公共艺术设计色彩教学

公共艺术设计具有设计活动的共性,因此普及色彩学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是进行公共艺术色彩设计的前提。但由于学时所限,应当限于最能够直接运用于公共艺术设计的知识要点进行教授。比如,相比视觉传达设计、服装服饰设计,公共艺术自身色彩搭配和变化往往相对简单,因此错视等概念应用较少。同样,运用奥斯瓦尔德色彩系统和孟塞尔色彩系统进行色彩设计也缺少必要性。导之相对,对色彩三属性:色相、纯度和饱和度的讲解应当作为重点。¨l导上述简化的理论知识点相对,在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对于色彩心理学应该有深度的讲解。举例而言,由于波长和振幅区别,红色的运用能使人呼吸急促,肾上腺素加快分泌。在视觉上首先给人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使人想到热情、青春、爱情、革命。因此,大量欧美几何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都选用红色作为主基调,除了后文会提到的环境导形态限制的因素外,利用红色产生警醒也是重要的色彩心理学功能。另外,黄色是明亮的、温暖的,黄色在适当的背景下十分醒目,亮度和纯度都较高的黄色可以很快吸引人的注意力。另外,蓝色是冷静、理智的色彩,大海和天空又为蓝色标注了广阔无垠的特征,带有浓厚的自然清新气息。另一方面,蓝色还是科技的色彩,蓝色导银仄色都可以用来表示人类的科技产品和对未知世界的征服。白色则有纯;争之感。黑色则使人压抑、警惕。这些色彩特性都在公共艺术中有广泛运用。

这方面的教学范例是罗伯特印第安纳的“LOVE”系列。印第安纳将“LOVE”拉伸以具有一定的三维厚度,并按照符合形式美的原则将其排列起来后,产生了风靡世界的“LOVE”公共艺术品,醒目红色的运用使这件作品超越了字母所传达的信息,而上升为一种流行文化的符号。同样,国内以字体(包括汉字、拉丁文字导自创字符)为主创作的公共艺术大多选用鲜明的色彩,特别红色来突出这一心理感受,取得了突出的效果。(见图1)

教学实践案例:《逝去累积》(赵夏璃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以二维图像为出发点,采用了带有文化含义的“Time”、“Goal”单词为主要造型,通过形体变化表现出时间流逝和成功积累的主题。方案主题鲜明,尺度得当,形态变化丰富,二维公共艺术沿线性空间布置以节省空间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设计者运用明黄、大红和亮白三种醒目色彩来唤起公众注意,更突出阐发了作品主题,发挥出了最佳视觉效果。(见图2)

二、基于类型学的公共艺术设计色彩教学

当代公共艺术导设计关系紧密,其成型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于设计方法论的研究范畴。如果基于类型学视角开展分析,现成品复制、二维图像的运用以及构成,无疑是三种最主要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由于各自设计方法伴随优点而来的内在局限,运用这三种方法设计出的公共艺术作品都对色彩的表现力有必然的需求。基于上述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尝试,选取三位建筑学院建筑学和环境设计专业同学的公共艺术概念设计方案,分别运用了现成品复制、二维图像拉伸和构成的设计方法,从不同角度验证强调公共艺术色彩教学的重要性。

1.现成品公共艺术

现成品公共艺术是当代公共艺术中的重要类型,以奥登博格为代表的现成品公共艺术不能脱离色彩而存在,因为这些作品摹仿自工业现成品或其他,这些物品本身就具有色彩,因此将它们放大、扭转、组合运用后的公共艺术品必须着色,才能准确表现出作者的想法。如奥登博格和他的妻子布鲁根所说:“我们也需要用一个十分相关的能够在漂亮的色彩中被唤起的图像。如果没有那些,我们的雕塑就不能在充满巴士、小汽车和烟雾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教学案例:《插电生活》(吴闻达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还处于概念阶段,尚未深化,但设计者选取插头和插座这一现代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事物进行放大,达到表现生活,营造幽默感的设计目的,充分结合环境设计了悬吊结构以承力,同时不妨碍交通流线。为了强化视觉美感和幽默效果,借鉴了奥登博格在埃因霍温《PING》中运用多个保龄球瓶的方法,运用了多个尺度相同的插头,并添加黄、绿、蓝等色彩,熟练掌握了利用色彩进行区分多个现成品相同元素的设计方法。(见图3)

2.二维公共艺术

二维型公共艺术,特别是二维厚度拉伸的人物形态公共艺术虽然具有直观鲜明的特点,但是由于表现手段使然,视角受到局限,细节不足,因此必须辅以明亮、对比鲜明的色彩,提升自身表现力,因此对色彩表现有着强烈需求,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基斯哈林红、黄、蓝的卡通小人形公共艺术。这些作品普遍表现了儿童游戏般的稚拙天真,同时造型上稳定、均衡又富于变化。由于契合时代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造型简单而形态多变的红、黄、蓝的卡通小人形象影响甚广,甚至成为现代流行文化的象征之一。(见图4)教学案例:《Retum to nature》(史文舒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以二维人物剪影的厚度拉伸为设计方法,以活跃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手工模型表现方法。设计者特别注重了色彩心理学相关理论,借鉴了不同色彩导相应心理状态的联系。以色彩为主,以尺度为辅表现抽象人体的年龄阶层等特征,弥补了剪影型公共艺术缺少细节表现的不足。(见图5)

3.构成

构成型公共艺术主要依靠相同尺度或不同模数的元素,进行符合形式美法则的组合。因此,合理的色彩运用是避免单调视觉效果的重要手段。这方面教学范例除了最经典的亚历山大利伯曼红色的系列作品外,还有查尔斯佩里惯用的明黄色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以及位于纽约时代生活广场的蓝色构成作品都是这方面的范例。

教学案例:《升腾的光影》(张昊 指导教师:王鹤)。该方案利用五边形为基本元素,以渐变构成为切入点,有着清晰的形式美感生成逻辑。作者特别注重了色彩运用,运用五色调和原理,选用红、黄、蓝、绿、紫五种色彩,使公共艺术作品立面呈现丰富、和谐的视觉效果。设计者特别注意了光照角度的问题,进行了局部调整,使红、黄这样的暖色调处于阴影中,保证了整体色彩运用效果的醒目和科学。(见图6)

三、立足中国国情归纳公共艺术色彩运用前提

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虽然距离作品落成还有很长距离,但必要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外部因素不能忽略,如城市色彩、社会禁忌等。同样,由于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诞生于欧美的新型艺术观念,在引入中国后必然需要根据中国国情调整主题、形态以及色彩。这些都是决定一个公共艺术设计方案成功导否的关键。

1.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色彩统一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空前规模的城市化,因此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注意导城市色彩协调统一。这方面可以依托规划学科相关成果,对天津等城市色彩进行的定量分析结果。

2.大环境需要考虑纬度要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共艺术都位于室外开放空间内,因此其视觉效果必然受到大气候环境的影响。位于高纬度国家或城市的公共艺术,普遍具有色彩鲜艳的特点。以便在漫长的景观萧瑟的冬季,带给公众醒目且富于生命力的视觉体验,进而改善心理状况。这方面用于教学的典型案例包括奥登博格落成于荷兰埃茵霍温市的《PING》,大量分散布置的保龄球瓶没有运用传统色彩,而是换成醒目的橙色,在白雪皑皑的冬季依然带给人温暖的体验。同样的案例还可见休格曼位于美国底特律等五大湖地区的公共艺术,更多使用红色、橙色和黄色。而他在美国南部各州的作品则较多使用蓝色和白色。

3.社会学与民俗学视角下的禁忌因素

色彩教案篇(3)

通过《中国美术教育》“大家评课”栏曰平台,笔者有幸研读了蔡晓晴老师的《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教学案例文本,并观看了该课的教学视频。在本课教学中,蔡老师在整体设计上高屋建瓴、环节上丝丝相扣,细节上精到、细腻,令笔者获益良多。下面就该案例谈谈个人的心得和感想,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教学的亮点

(一)巧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是建构知识的重要条件,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学生与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个有益于学生去积极探索的情境,当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情境中的信息相互作用时,生成对信息的有意义建构。笔者认为,该案例最值得欣赏之处在于贯穿始终的情境创设。

1.启发引导,链式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甚至有学者认为:“问得好”是“教得好”的基础。蔡老师的问题设计在整体上层层推进,有很好的“支架”作用。如在色彩探秘环节,教师出示图片后提问:“这只风筝的色彩有何特点?”倾听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很醒目?”在学生能大致回答后再引领:“—讲到黄色、红色,我们心里就暖洋洋的,所以它们又叫做……?”从而引导学生做出满意的回答。

同样,在色彩面积对比的学习中,教师用布老虎作为观察对象,问:“运用了何种色彩搭配方式?”由于布老虎的颜色很“花”,学生并不能用先前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预想到学习难度偏大,因此,在学生回答出现困难时予以耐心的启发:“这只布老虎哪些颜色用得多?哪些颜色用得少?如果按比例计算,冷色面积最多只占暖色的10%,这是一种什么对比呢?”所谓“问得好”的问题,是指能够恰到好处地发挥“引”的作用,问题设计在学生临近发展区的认知阈限,这时候老师就像是个优秀的组织后卫,传出的好球可以让学生来一个漂亮的空中接力,其中的教学乐趣可想而知。

2.精选范作,创设直观情境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创作。蔡老师在范作的选择上可谓颇费苦心,比如,所选用的风筝与教材上的“沙燕风筝”有较大的区别,它不仅极具民间特色,且其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对问题的解决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福建漳州的木版年画《狮衔剑》,很好地说明了面积对比和明度对比的问题;苏绣《双鱼图》的选择也恰当地说明了明度的变化。

其次,配色口诀采用大量的民间俗语,如“软靠硬,色不愣。红靠黄,亮晃晃”,不仅情境感强,而且朗朗上口,用一种学生喜闻乐学的形式,寓知识的学习于快乐之中,更凸显了民间美术独特的色彩语言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另外,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以传统音乐《步步高》为背景,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渲染了民间节庆活动的情境,利于学生的想象、体味和感悟。不仅如此,教师甚至在衣着上也选择了带有民间美术元素的服饰,真的是细致周到。

3.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情境

在本课中,蔡老师并没有把知识简单地呈现出来,而是创设了探究发现的情境。在色彩探秘环节,从活动设计及其意图中可以看出,教师一开始用问题引领着学生探究,再慢慢地放手,随着开放式问题的增多,最终在综合探究环节时将探究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创设了一个共同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相互合作,主动面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迁想妙得,营造思维情境

在教学的前几个环节中,教师都采用“设问—追问一引问”这种链式的问题设计,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和学生认识的深化。但是,这些问题相对比较封闭,其答案的指向性比较单一,学生能够做到针对问题有思考,但是,这些问题还没有触及思维的深度,也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高阶思维。

在综合探究环节,教师采用“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围绕小毛驴玩具的配色方法展开讨论,如“是一种什么样的面积对比?”“你是怎么看出明暗对比的?”“是渐变,还是软靠硬?”面对这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学生往往会生成多元的答案。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环节特别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维能力,可以说是课堂质量提升的关键点,优秀的教师敢于在思维的情境中和学生们一起参与、面对,以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带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主见的思考者,这对于学生知识的习得、言语的组织和思维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二)精布流程

一切事物都是有机的系统,美术知识亦是如此。在知识的传播与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知识系统进行有效的统筹安排,是教学设计时应认真对待的问题。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学习是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一节是以知识习得为主的课,教学重点是要学习民间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和再创造。蔡老师总共安排了感受美、提炼美、探究美、创造美这四个环节,这样阶梯式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次,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分别是冷暖对比、高纯度、黑与白、面积对比、明度对比。粗看这些知识点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上下位关系,但细品起来,其顺序安排却是逻辑关系非常严密的。如冷暖对比,其特点应该是最容易被学生发现和掌握的,而接下来留给学生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鲜亮的色彩纯度了。以上环节中,风筝是—个很好的载体。那么,如何将鲜亮的冷暖颜色协调起来呢?黑与白恰逢其时地出现了。最后是认知难度比较大的面积对比与明度对比这两块内容,而蔡老师也明显在问题的设计与活动设计上下足了功夫,从本课学生的实践结果看,这一设计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结构清晰,活动合理

综观整个教学案例,蔡老师充分展示其深厚的教学设计能力。导入、引领探究、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展示交流、拓展延伸,六个环节结构清晰,层次感强。首先,从导入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到程序性知识的探究,达到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规律的强化认识。其次,在知识领会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方法形成策略,从而达到能力内化。最后,通过展示活动使学生获得了对民间美术的情感认可,并促进了对其认识的深化。

不仅如此,蔡老师还在各环节中安排了类型多样的学习活动,每种活动均指向不同的主旨。如,淘宝——激趣;合作探究——思考;角色扮演——沉浸;展示交流——分享。活动的安排合理、高效,为有效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蔡老师营造了一个理想的思维和探究的情境,设计精巧的活动与环环相扣的问题成功地触发了学生的思维激荡,这种思想的沟通与交流拉近了学生与作品、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民间艺术作品的色彩运用规律。换而言之,在这种理想的情境中,学生自己的“前见”通过解题的过程“迁想妙得”,在学习中有了“意外”收获。

二、商榷之处

这是一节朴实无华,看似平淡却丰满有料的好课。下面就该课的微瑕之处与蔡老师商榷。

1.预设与生成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隐含着矛盾,其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课前预设的蓝图。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教师在预设上花费的精力过多,势必造成生成时的畏首畏尾。这一点在蔡老师的教学案例文本上有所体现,在教学视频中体现得也比较明显。如在明度对比环节:“讨论中形成两种看法”,“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私底下讨论着,但对自己的答案都没有把握,都不敢举手”。其实,我们很难如此准确地预知学生的反应,因为教学时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如果忽略了教学对象的多元性,就悖逆了知识是个体主观建构的原则,过度设计使得教学难以应对即时的情境,过度设计就有可能突出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存在。

2材料的选择

“我是民间小艺人”环节,学生在角色情境下进行色彩搭配练习,用水彩笔在图形的轮廓线里填色,这是非常有效而且便于操作的方法。但这种作业的方式是否还能再加以改进?是否可以拓展材料的范围?试想,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是其生产制作环节的一部分,如布老虎的制作过程中,在色彩搭配时可能是从大量的“模件化”的碎布片中选择色彩。教师可否收集一些废旧的形状大小不一的色布,设计色彩拼搭环节,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涂画的时间,还能使学生有机会不断尝试错误,不适合的色块可以马上替换,也符合“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理念,便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

3.文本的解读

对于民间美术色彩特征的解释,教学案例中写的是“受经济条件限制,只能用身边的工具材料创作”;而教材中的原话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常用所能找到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创造。”不知是否为教师笔误。须知,因为这个关键词的不同,将导致对文本的多重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除了创作者在农业文明浸染下的审美体验之外,还是巫术、宗教、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物质生活环境等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创作者情感与理想的投射。从这个角度看,“常用”和“只能用”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色彩教案篇(4)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是在三年级学习三原色知识之后的再一次色彩学习。在了解色彩冷暖、深浅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色彩的知识。不同的色彩,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产生不同的情感联想。这些联想,是人们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材中出示了詹建俊、蒙克、马蒂斯等艺术家的作品,意在引导学生在欣赏艺术家作品的基础上,观察艺术家是怎样运用色彩的,体会艺术家在绘画时如何运用色彩表达主题、升华情感。通过分析作品中色彩的情感,让学生了解、体验色彩的表现力,为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提高色彩的运用能力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他们的思维活跃、观察、动手能力较为全面,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造型方法,并能熟练运用点、线、以及面块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创作富有个性的作品。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体验色彩的情感,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色彩还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觉,并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2、通过分析、探究、体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色彩的情感世界,通过教师的引导、讲解、示范让学生能够利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

3、通过各种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色彩世界的美妙,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力和运用能力。

四、重点、难点

1、重点:学生能够利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片

学生:纸张、水彩笔、油画棒等。

六、课时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引导阶段

1、播放音乐《喜洋洋》、《二泉映月》。

2、提问:听音乐,说一说你的感觉是什么?可以尝试着用点和线把你听到的感觉画出来吗?

3、展示图片《春夏秋冬》、《酸甜苦辣》

4、学生欣赏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画了什么,运用了哪些美术语言表现画面?

5、教师小结。

《喜洋洋》热闹

春节

红色

《二泉映月》哀伤

月色

湖水

孤独

蓝色。

《春夏秋冬》、《酸甜苦辣》点、线、面、色彩。

6、导入课题:《色彩的情感》

(二)、发展阶段

1、想一想:什么是情感?

情感: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

图片展示喜怒哀乐四种不同的表情,学生说出四幅画都代表了哪种表情。

2、欣赏教材中的三幅美术作品。

说一说:这三幅美术作品都描绘了什么?运用了哪些美术语言描绘的?

学生为这三幅美术作品选择合适的色块图。

3、展示不同的颜色和形容词。

学生为这些颜色找到合适的形容词。

4、学生尝试说出图片中颜色的感受。

喜洋洋——红色——(联想)春节——(心理感受)喜庆

夏天——红色——(联想)火焰——(心理感受)炎热

愤怒——红色——(联想)怒火——(心理感受)愤怒

二泉映月——蓝色——(联想)水——(心理感受)悲凉

冬天——蓝色——(联想)冰雪——(心理感受)寒冷

哭泣——蓝色——(联想)冷酷——(心理感受)哀伤

5、找一找:谁能找出黑板上的冷色和暖色?

教师简单讲解冷暖色知识。

6、展示学生作品。

连一连:你能为这些画选出合适的题目吗?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出这些学生作品。

(三)、实践阶段

作业:

1、尝试用点、线、面和色彩的方式,用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某种情感体验。

2、直接用水彩笔或油画棒进行绘画。

(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1、观察其他同学的画,猜一猜他们画的是什么。

2、运用所学的点、线、面和色彩的知识评价其他同学的画。

色彩教案篇(5)

经过调研与分析论证,笔者对《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以下定位与思考。

(一)改革的总体思路《色彩构成》作为一门“感知+理解+应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必须依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针对色彩构成课程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与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注重课程教学整体性原则,把相关专业色彩设计融入到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实践之中,将色彩基础设计训练内容与专业设计和设计应用实践环节相结合[1]。对《色彩构成》的课程知识结构、应用能力与素质这三个方面的培养要有清晰的目标,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实训根据课程目标来开展。在教学中实现色彩理论知识学习、应用技能训练与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三方面的均衡,且必须保证有专业针对性。需采取“扬长避短”的方式,改革传统的授课、训练方式,以“必需、实用”为标准,适当地在教学单元中选择专业项目与典型工作任务,经过整合后形成新的教学单元与课程实训,为后续课程形成一个艺术设计基础,使学生在课程中所学知识与能力最终可以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去。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改革课程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是从事建筑、室内的装饰工程设计,近年来也向景观方面有所扩展。装饰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方案与施工设计,很明显,《色彩构成》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方案设计主要是进行造型艺术设计,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其次要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表现和创新能力,综合起来才能完成。因此,我们依照上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形成以下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备根据色彩运用原理,分析设计主题和要求,理性运用色彩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能基本完成专业项目方案设计所需的色彩设计和合理表现的能力。2.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色彩基础理论,包括三要素及色彩物理属性;理解色彩设计理论,包括掌握色彩对比、调和原理与色彩生理、心理原理;掌握在专业项目方案设计的色彩设计流程与工作具体内容。3.素质目标。通过课程中的教师讲授、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通过案例以及实训,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色彩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通过专业项目的色彩设计,培养学生具有在色彩应用时所需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近几年,学院按照改革的总体思路、课程目标,围绕《色彩构成》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具体如下:

(一)引入案例教学,进行任务驱动方式的教学单元改革案例教学是将真实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来利用,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以任务驱动为导向,鼓励学生钻研、探索,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2]。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围绕各教学单元进行改革探索。1.色彩基础理论教学单元的改革我们在色彩基础理论的单元教学中,通过改革,要求教师在授课中整合常规的色彩三属性理论,侧重与专业关联度高的知识理论学习。将有关色相、明度、纯度的知识通过专业设计案例来进行讲授,将24色相环练习、色彩推移练习、空间混合练习等手绘上色实训环节,改革为学生收集24色相、高中低明度和纯度的空间、建筑案例图片并进行分析说明。改革后的该单元教学,使教师对于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由灌输改变为引导,使学生能通过案例教学与实训,能直观理解和掌握色相、明度、纯度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能接触了解大量的专业设计实例,除有效提高了鉴赏能力,还形成了初步的分析能力,特别是对于色调,色彩应用的实际有了基础了解,更好地理解色彩与比例、位置、造型、肌理等因素的关联,为后面色彩运用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比如,学生在案例收集和分析中就会非常直观地发现,色彩单一、纯粹在专业设计中运用(像纯红色的空间)几乎是不存在的,只能是通过环境中各物体的色彩相互配合,才能形成一个总的色彩倾向。2.色彩设计理论教学单元改革我们在色彩设计理论的单元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从学生前期的优秀作业中挑选出相关案例,并结合案例,整合常规的色彩对比、色彩调和与色彩心理理论,侧重进行相关知识理论的分析与应用讲解。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挑选所收集的案例,或教师指定典型案例,采取草图绘制和使用电脑进行辅助设计的训练方式,进行色彩对比、色彩调和与色彩心理的课题训练。改革后的该单元教学,特别之处是结合案例来讲解,与传统的讲授不同,色彩设计理论在形态上由传统的色块转变为空间、建筑的形体和界面,具备更好的真实性,这样能使学生对色彩设计理论知识有着更直观的认知。同时,讲解的过程,结合学生草图绘制的创意训练,符合思维训练的“分析—推论—结论”的逻辑程序,能综合、有效进行创新思维培养。还有,设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专业案例进行实训,因为有了设计对象,才能具备发现问题的基础,才能真实地通过色彩设计理论去解决问题,让色彩构成的理论学习完全落实在设计上。另外,因为案例可能来自前期的优秀作业,从教学方式上,强调了学生的参与,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色彩应用教学单元的改革我们在色彩应用的单元教学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主题空间的色彩环境设计,以巩固和检验教学效果,侧重的是让学生将前面所学习的课程理论知识与训练中形成的应用技能、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运用。首先,以一些主题空间,如中式餐馆、咖啡厅、酒吧、音乐厅、儿童乐园等作为设计对象,列举出具体的色彩环境设计要求,如以中式餐馆为主题,色彩环境要求典雅、喜庆、热烈、含蓄、自然、历史感等等。接下来,教师应有一个主题空间的色彩环境设计案例的示范教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设计要求分析入手,先进行资料收集与处理,再根据色彩物理属性和设计理论,结合色彩与年龄、民族地区、社会心理等的关系来完成创作。改革后的该单元教学,以真实模拟专业设计任务的形式来展开,能让学生熟悉专业设计中的色彩设计流程,进一步综合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积累经验。另外,这一教学单元在全年级范围内进行学(命题、版式等统一),可以检验和总结各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实际。

(二)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参照,进行课程实训改革我们通过改革,让《色彩构成的》课程实训,从以前的埋头填格上色转变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以室内设计师为例,在进行室内空间方案设计的工作中,标准的工作任务流程是“前期调研—信息处理—初步设计—完善设计”。具体在色彩基础理论教学单元的实训中,学生进行资料收集与处理的实训,这与专业设计的前期调研、信息处理工作任务是一致的。在色彩设计理论教学单元的实训中,学生先进行手绘草图创意,接着通过使用电脑辅助设计,与专业设计的初步设计工作任务是一致的。在色彩应用教学单元的实训中,主题空间的色彩环境设计更是真实模拟了专业设计的整个工作任务流程。对比传统的实训,改革后的课程实训能很好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的不足,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手工调色绘图中得到解脱,将训练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让学习回到色彩构成本身上来。同时,在应用技能训练上,资料收集与处理、手绘草图创意、电脑操作对比手工填色,本来就更加贴近现代的设计应用实际。可以说,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3]。改革后的课程实训从根本上达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这个要求,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最初级的职业能力,也为后续的设计应用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1.进行教材建设,有效对接课程教学选择适合高职教育的《色彩构成》教材十分重要。而目前可参考用的教材,大多是学术型本科院校编著,传统且保守,教学内容大多强调的是理论性与系统性,缺乏专业性与应用性,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参照教材学习与教师讲授内容脱节。所以,我们通过教学改革,结合自身实际与教学实践,综合考虑《色彩构成》与前承、后续课程之间的关联,从教案、讲义入手,组织开展教材编写工作,探索出一套符合高职教育要求、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课程教材,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因为有了与课程目标对接的教材,能减少学生学习上的疑惑,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2.调整任课教师队伍结构,促进《色彩构成》教学向应用型转变教师在课堂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要通过《色彩构成》教学改革体现专业应用性,还必须改变任课教师结构。我们自2012年起,建立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研室,依照高职教育关于师资的要求,通过引进与培养等方式,组建完成了进行基础课教学的教学团队。以2013级《色彩构成》教学为例,8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全部具备“双师”素质(行业认证的环艺、室内设计师),3人具备“双师”职称(高校教师系列、工艺美术师),使现今的《色彩构成》任课教师队伍具备了“双师”型的结构要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这样一支教学团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色彩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要求,在教学中能自觉地将色彩构成知识与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进行融合,有效地在课程研究和教学执行过程中提高《色彩构成》教学的专业应用性,切实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完成从“学术研究型”向“技能应用型”的转变。3.融入现代化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经过《色彩构成》教学改革,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基本都在使用多媒体及其他现代化设备等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成像上的准确性、直观性和便捷性,教师可以结合专业案例,进行原理的讲解。既保证了色彩理论的严谨性,又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和理解所学习知识要点的视觉形态与联想。4.提供学习的多样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对色彩构成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要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让教学与时俱进。近几年,我们逐步建设和完善了《色彩构成》课程资源库,采用了视频、网上课堂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由课堂延伸到课后,从教室延伸到网络,让学习更加自主和便捷。实践证明,多样的学习方式大幅拓展了学习空间并提高了学习实效。

色彩教案篇(6)

一、喀尔喀蒙古部溯源

1. 地理位置

喀尔喀蒙古部是一支历史渊源悠久的蒙古族部落分支的总称,据文献记载,“喀尔喀”这一称呼始于清末明初,是中国清代漠北蒙古族诸部的名称,该词源于著名的喀尔喀河。从地理位置分析,喀尔喀蒙古东接呼伦贝尔,西至阿尔泰山,南临大漠,北与俄罗斯接壤。

2. 历史渊源

分布于喀尔喀河的蒙古诸部落统称为“喀尔喀蒙古部”,喀尔喀蒙古部的形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末叶。15世纪末叶,元太祖15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原来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喀尔喀万户属左翼,共十二部。内五部居喀尔喀河以东,巴图孟克封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赉尔珲。巴图孟克死后,内五部逐渐南徙,清初编旗,属内札萨克旗,今中国内蒙古;格埒森扎留居故地,其号所部为喀尔喀,辖地逐渐扩大,据有漠北地区,今蒙古国。

根据上述有关地理位置对蒙古族渊源的描述,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部落属于“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部也称为“漠北蒙古”。

3.

鉴于喀尔喀蒙古部的历史渊源,其也保留了较为完整和淳朴的,进而又影响到了喀尔喀蒙古部的民俗民风和生活用具的方方面面。

“佛教”和“萨满教”是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的两大。佛教分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喀尔喀蒙古部及中国境内内蒙古地区信奉的佛教均为藏传佛教。

蒙古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这也体现在其对各种宗教的广泛接纳。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原来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 (公元1209~1259年),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蒙古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是至深至远的。公元1247 年蒙古皇子阔端台与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会晤,标志着蒙古族与藏传佛教正式结缘的开端。在这之后,藏传佛教(主要指格鲁派)逐渐在蒙古草原传播开来,与萨满教共同构成了蒙古族传统的两大主体。

萨满教是喀尔喀蒙古部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蒙古族的先祖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二、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特征

1. 图案的原生态特征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具有很强的原生态特征。“原生态”一词原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形态,是一种可以称为“非物质文化”的代名词。在这里借用“原生态”一词指代没有被外来其他文化侵袭的,具有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特征的图案及表现形式。

“纹样”是蒙古族传统绘画艺术中一项重要的创作类型,而在喀尔喀蒙古族传统家具中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得尤其具有地域特征。在喀尔喀蒙古部的传统家具彩绘中,多数实物样本中的绘画均采用图案化的特征,具象的图形出现的较少,大量实物样本的调研很好地例证了这一“原生态”特征。

实物样本“双屉朱底金漆彩绘植物纹木桌(图1)”上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边角纹样、连续纹样和中心纹样,这样的全部采用纹样的组合来装饰家具表面的做法在其他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上均有反映。调研中的有些复杂而精美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彩绘图案用今天的印刷工具甚至都很难完成,而在过去全由工匠手工绘制,由此可见喀尔喀部传统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图2)。

白色被蒙古民族视为圣洁的颜色,白云在蒙古族中是吉祥圣洁的寓意,云纹是蒙古部传统家具中应用较多的纹饰图案。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彩绘图案中,对云纹图案没有进行过多的变形处理,而是用了较为淳朴的绘画方法,将云纹直接沿小木桌的束腰处连续围合绘制,再在云纹中填以金漆,这样的图案及彩绘方法也决定了该木桌作为供奉的明确用途(图3)。

2. 图案色彩的多样化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图案彩绘用色丰富,具有多样化的色彩特征。这一特征在橱柜类家具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传统家具彩绘图案中,色彩搭配采用较接近的色彩,一般不会采用明度、纯度或色相相差太大的配色方案。但是通过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实物样本的调研,使我对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色彩有了重新的认识。在相当数量的样本中,图案色彩采用了色彩相差较远的搭配方法,这不仅没有让图案色彩混乱,反之这样的“非常规”的配色使得家具整体视觉感受变得更加丰富。实物样本“三屉红底单面金漆彩绘盘肠纹木橱”中红色做底,加以金漆彩绘花纹和浅蓝色彩绘边框装饰(图4)。另一件实物样本“五屉红底单面彩绘卷草纹木橱”也采用了类似的色彩搭配方法,这样的色彩搭配案例是在内蒙古的蒙古族传统家具中没有的(图5)。

在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用色中,偏好使用红色和金色,黑色较少出现,黑色的使用也是很慎重的。关于蒙古族传统家具图案彩绘中使用黑色的案例,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家具中均未见案例,但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中,这样的实物样本也使得我对黑色在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彩绘中重新审视。实物样本“翻盖红底单面金漆彩绘卷草纹经卷盒”(图6)中间“池子”部分用黑色做底,在其上施以金漆彩绘,加之这件家具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是收纳经卷所用。另一件实物样本“红底单面金漆彩绘植物纹木桌(图7)”也采用相似的彩绘技法,是不可多得的该类家具的精品。

图案色彩的多样化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同一家具上相同图案采用不同色彩但又采用对角线呼应的彩绘方法,“对开门红底彩绘团花盘肠纹橱柜”就是这样一件精彩实物样本(图8)。其他在同一家具上具有丰富色彩搭配的实物样本均印证了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色彩的多样化”这一特征(图9)。

3. 图案的宗教气息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图案的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表现为具有明显的佛教题材特征。如实物样本“翻盖红底三面彩绘生命树小盒(图10)”中,绘制了佛教有的生命树,其所绘形态同时也可视做或喻为萨满教中的“长生天”。由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创建的八思巴文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实物样本的图案彩绘中可见其一斑(图11)。为了表达对美好、善良的追求并寄托蒙古人的精神世界,彩绘时将八思巴文加以美化,升华了图案彩绘,创作了赋予精神追求的、经过美化的八思巴文纹饰(图12)。其他实物样本中均不同反应了浓郁的宗教题材,“红底单面彩绘佛教故事纹经卷盒(图13)”上的图案是佛教八宝纹样和佛教故事纹样的结合,“束腰红底单面金漆彩绘摩尼宝珠纹供桌(图14)”样本中图案为佛教中有美好吉祥寓意的莲花座和摩尼宝珠纹样的结合。

三、结论

通过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实物样本的调研和初步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宗教对喀尔喀蒙古部家具图案特征的影响巨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图案的原生态特征;2.图案色彩的多样化特征;3.图案题材的宗教化特征。

在宗教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的影响中,又数藏传佛教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在“绘画”和“雕刻”题材两方面。家具表面彩绘中大量佛教题材的绘画、图案和文字使家具的装饰更好地服务于功能,这样的家具用于供奉、诵经和藏经,家具表面各种关于佛教题材的内容寄托了使用者虔诚的祈祷和企盼。在普通牧民家庭中常见的诵读经文的诵经桌,既有诵经的台面又有储藏经卷的抽屉,这便于虔诚的信仰者在草原上随身携带经卷、随时诵经(图15)。

在喀尔喀蒙古族的传统家具上,装饰题材较多地使用了“佛教”题材。通过调研发现,佛教文化的影响深入到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用具和家具等方方面面,这种在家具上施以宗教题材的彩绘和雕刻更反映了喀尔喀蒙古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对于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也将逐渐得出,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喀尔喀蒙古部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特色,对完善草原文化研究体系也将作出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乌日切夫.《蒙古族家具》.民族出版社,2009

阿木尔巴图.《蒙古族图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郑宏奎.《蒙古族文化图典――游乐卷》.文物出版社,2008

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1999

郭雨桥.《细说蒙古包》.东方出版社,2010

额博.《蒙古人写真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韩宝花.《阿拉善蒙古族民俗风情荟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郑宏奎.蒙古族游乐文化.艺术评论,2008(12)

张欣宏.蒙古族传统家具图案元素分析.家具,2006(01)

张欣宏.艳丽吉祥的蒙古族家具.新居室,2007(01)

张欣宏.蒙古族传统家具研究―分类与审美.艺术评论,2008(12)

王丽.蒙古族传统家具造型特色研究.美与时代,2010(07)

王丽.蒙古族传统箱柜类家具造型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色彩教案篇(7)

1.定义

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2.色彩构成的概念

色彩构成是艺术与设计的视觉造型基础,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被统称为“三大构成”。构成是按要求将视觉元素按照一定的美学规律,搭配组合成新的视觉形象。而色彩构成就是在正确的色彩原理指导下,利用不同的色彩元素组合传达情感,构造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色彩效果。

3.教学目的与教学特点

3.1色彩构成是以培养学生的色彩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目的,通过系统地掌握色彩组合的基本规律,以及大量的技能训练,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色彩构思方法和色彩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色彩的性质并掌握色彩艺术创作的应变能力,把握色彩调和与组合的多种途径,为后续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3.2色彩构成课程属于实践课程,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依靠学生的手工制作来掌握课程内容,一般情况下,先通过知识的讲解,进而穿插色彩基础图片的观摩及设计成品与色彩构成的关系之间的观摩分析来理解色彩构成课程,最后通过学生的色彩基础,例如:色环、色谱、渐变、明度变化、纯度变化、色相变化、色彩间的变化等训练来达到掌握色彩构成知识的目的。

4.教学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流程,例如色彩的基本认知、色彩构成的形式法则、色彩的对比构成、色彩的调和构成,以及色彩的心理效应和与设计实践的关系等构成了普通的教学流程,以下是对教学流程的基本认识。

4.1基本认识

通过对色彩的原理、分类、色彩的混合及色立体的解释来认识色彩。

4.2形式法则

对色彩本身所具有的均衡、节奏、韵律、单纯化、主次、呼应、点缀、互补等现有形式法则进行逐一介绍,使学生认识各种色彩之间的基本关系。

4.3对比构成

通过举例说明和解释色彩之间各种对比的效果,如色彩的同时对比、连续对比及三要素的对比,在三要素对比中强调:色彩的三要素:“明度”“纯度”“色相”之间的对比及所表现出的长短色调的调和变化。

4.4调和构成

通过对色彩调和的说明、色彩调和理论的解释及色彩调和构成方法的介绍来阐述色彩通过调和所表现出的调和关系。

4.5色彩的心理效应

各种色彩能够给人以不同的色彩感受,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就是色彩与心理的关系。另外,不同的色彩及通过色彩的调和能够让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联想,这也是色彩心理效应所表现出的一种性质。

4.6教学流程的优缺点

色彩构成教学从色彩的定义、色彩的原理、色彩的认识、色彩构成的形式法则、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构成、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构成与设计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使学习色彩构成的学生能够了解并认识色彩构成及色彩构成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构成效果。在课程的讲述及学习中,一般情况下通过每一章节课后的作业训练来达到掌握每一章节授课内容的目的。

通过课后的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色彩构成效果的制作方法,一般情况下因为学时的限制,或者作业数量的限制,所学习到的色彩知识及构成知识比较凌乱,掌握一般情况下的色彩构成效果的制作方法能够使学生基本了解色彩构成的原理及基本制作方法,能够使学生对整个色彩和构成法则做到整体的认识、了解、掌握、熟练运用,以及在各个设计领域举一反三,这对学生系统地学习和训练色彩构成有着极高的要求。

5.色彩系统训练方法的提出

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色彩构成书籍在系统地讲述了色彩构成原理的基础上列举了很多图例,之后在每一章节的课后都制定了一些作业,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色彩构成,通过制作课后作业的办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色彩构成知识。从多年色彩构成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普遍不能完全明白色彩构成的实用意义,以及在其他课程方面的作用,如图案设计课程、包装设计课程、VI设计课程、环境艺术等方面的具体运用。

针对色彩构成学习的实用性问题和它对其他课程的作用,我们总结出一套色彩构成学习的方法,即将整个课程的学习通过某项固定的设计方案表现出来,这个设计方案可以选作图案设计方面,也可以选作环境艺术设计方面。通过色彩构成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再加上色彩构成课程的讲述,学生在明白色彩构成原理的同时,也能达到色彩构成与其他设计综合运用的实际效果。

6.训练方法的运作方式

为了清楚地表达色彩构成训练方法论的步骤及重点,在这里对方法论进行了有步骤的顺序排列。

6.1先将色彩的基本知识即色彩原理进行讲述,通过某些小实验使学生看到色彩的来源及色彩在大自然中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效果,然后将色彩的分类、属性、色彩的混合、色立体等色彩原理进行图片讲述。

6.2作为色彩构成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的重点,在讲授色彩构成的形式法则之前,我们首先要对需要进行形式法则训练图形的确定,运用同一主题或者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构成的形式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在同一主题或者同一图案的基础上因为色彩的变化,图案的效果也会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可能来自于对视觉的点缀、冲击、偏差、隐晦,也有可能来自于对感觉感情上的清爽、开朗、明亮、苦闷等。

6.3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的训练重点,我们将固定的主题或者图案进行色彩构成形式法则的训练,例如在对色彩的认识训练中,我们通过同一主题图案将色彩的均衡、节奏与韵律、色彩的单纯化、色彩的主次、色彩间的呼应、色彩的点缀、色彩的互补等进行逐一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主题图案中通过色彩构成法则的形式变化就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效果。假设所固定的主题图案是为了某项环境艺术设计或者视觉传达设计所固定的图案,那么通过这样的色彩构成训练就可以使这些效果变化丰富多样,同理,通过这样的训练也能使学生随心所欲地对内心所向往的图案进行描述。

6.4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的训练重点,我们通过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构成的对比训练,让学生通过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对比的同时对比、连续对比、三要素对比的训练,明白在同一主题图案中三种不同对比所表现出的不同颜色效果。

6.5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训练重点,我们还是通过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调和的训练,这其中既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等有秩序的调和,又包括类似调和中的同一调和、近似调和,以及对比调和中的主色调调和、面积调和、隔离调和等调和训练,使学生明白并掌握在同一主题图案的情况下因为色彩的调和方法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6.6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训练重点,我们同样通过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心理效应的训练,将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进退与缩胀感、兴奋与沉静感、华丽与朴实感,以及色彩联想的色彩表现训练,让学生掌握在同一设计主题图案的基础上通过色彩的手段能达到各种不同的色彩心理效果。

7.训练方法的连续性

色彩教案篇(8)

二、教学过程

1.户外拼贴

图案也被人们称为装饰纹样,它是一种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有较强的主观性、趣味性和规律性。从广义上讲,图案是将物象的造型、色彩依据一定的实用目的和审美需求结合的设计方案;从狭义上讲,图案是指装饰在工艺品、实用品及其他各具用途的物品上的装饰纹样。如,要制作美观的图案纹样,首先要了解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如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这些理论知识相对空泛,因此教师在教授这些理论知识时,应将它们与图例放在一起展示,让学生有更直观的理解。在讲述图案基础知识后,教师布置第一次作业,让学生观察户外植物,完成一幅具有形式美规律的拼贴图案(图1)。

2.色彩填涂

(1)影绘勾勒及改写影绘勾勒法是在收集资料、进行拼贴的前提下,经过拍照、复写,抓住形象的外形特征,以简练、概括、剪影等方式表现对象的一种方法。图案改写即把各种写生素材创作成不同类型的图案。图案改写是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形象的创造,是通过艺术手法使自然形象更美、更典型、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截取素材中最美、最生动的部分并予以加强,并使之成为符合装饰要求的纹样。(2)黑白灰填涂色彩中将黑白灰形成的对比称为明度对比。对色彩应用而言,明度对比是决定色彩搭配的光亮感、明、清晰感等的关键。这里的明度对比强调在黑、白、灰基础上的一种对比,可以把黑、白、灰看成是对丰富色差的最本质概括,将其简化为三个层次,以便归纳把握。黑白灰进入画面空间之后,形成深浅不同的节奏,将黑、白、灰填入平面图形,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图2)。(3)彩色填涂彩色填涂包括明度、纯度和色相的变化,但这里主要指的是色相变化。图案的色彩强调色相对比,色相环上任何两种颜色或多种颜色并置在一起时,形成的对比现象称为色相对比。色相关系包括同类色、类似色、对比色和互补色。同类色对比是同一色相的不同明度与纯度的对比。此类对比较弱,形成一种较为调和的效果。类似色对比是在色相环中,以某个色相为基准,把它左旋或右旋90度以内的颜色定为类似色,也就是在12相环上彼此相邻的四个颜色。如,以绿色为基色,那么顺时针方向的类似色为绿色、黄绿色、黄色、黄橙色。类似色的对比强于同类色,但仍然很容易调和。在色相环中,以一个颜色为基准,把它左旋或右旋间隔在120度至150度之间的颜色定为对比色。如黄色与红色、红紫色。对比色并置在一起时,由于相互对比强烈,因而视觉效果强烈、活泼。补色或互补色即是在色环上位置差不多彼此相对的一对颜色,如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等。互补色对比是最强烈的一组颜色差别,其视觉冲突强烈,色彩显得刺激、跳跃(图3)。(4)图案构成图案构成包括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学生解决了图案设计的问题,在本阶段中能很好地完成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纹样,掌握图案设计的方法及理论(图4、5、6)。

3.学习评价

本课题采用了多元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法、演示法、户外探究法等,在评价时采用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手段。在作品完成后,学生分享涂色、拼贴和图案设计的方法和收获,对效果最好的作品进行讲解和评价。教师则从造型元素、色彩关系以及是否体现了图案形式美三个方面评价学生作业。

三、评析与反思

1.户外拼贴

在户外拼贴中,教师首先讲解图案的形式美法则知识,如对户外物品的形状选择、色彩搭配及形式规律等,让学生掌握形式美规律,为接下来的户外拼贴打下基础。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从自然物到图案线稿的过程,为最终效果的呈现打好基础。

色彩教案篇(9)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课件已成为重要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PPT课件因其设计简洁、资源丰富、简单易学、省时省力等优点,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已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优质PPT课件不仅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赏心悦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PPT课件的艺术性和创意。课件制作的首要任务是帮助教师传授教学内容,但在内容确定的情况下也不可忽视外观形式的美。形式美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更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色彩在课件展示美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够生动、准确、鲜明地体现内容,在辅助交流、促进信息传播、配合课堂教学上更独具优势。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缺乏色彩美学及色彩心理方面的知识,所做的PPT课件在色彩运用上并不合理,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一、色彩的基础知识

1、色彩相关概念

只有对色彩的基础知识有所把握,我们才能在制作PPT课件时正确合理的运用色彩。自然界中有诸多种色彩,但最基本的只有红、黄、蓝三种,其他的色彩都可以由这三种色彩调和而成,我们称其为“三原色”。

通常,任何一种色彩都具备三个特征:色相、明度和纯度。色相指的是色彩的名称,这是色彩最基本的特征。如:大红、中黄、翠绿、天蓝等,主要用来区别各种不同的色彩。明度,也叫亮度,是指色彩的深浅变化程度,即色彩的透明度。明度越大,色彩越亮,明度越小,色彩越暗。就同一色相的色彩来说也存在着明度的区别,如:浅黄、中黄、深黄等。纯度,指色彩的纯正程度,也称饱和度。纯度高的色彩鲜亮,纯度低的色彩暗淡。相近色,是色环中相邻的三种颜色,如黄绿色、黄色和桔黄色;相近色的搭配给人的视觉效果很舒适、自然。互补色是色环中相对的两种色彩;互补色在课件制作中用得也较普遍,可以起到突出重难点的作用。

2、色彩的分类

PPT课件制作中要充分考虑人们对不同色彩的感知,利用不同色彩给人感觉的不同来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如色彩的冷与暖: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红、橙、黄等色彩可使人联想火焰、太阳等则产生温暖感,称为暖色;蓝、紫等色彩使人联想到大海、黑夜而产生寒冷感,称为冷色。色彩的轻与重:它与明度有关,明度较高的色,如淡黄、天蓝有轻飘感;明度较低的色,如深蓝、深紫、黑灰是沉重感。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它与色相、明度有关,如红、黄色刺激性较强使人兴奋,蓝、绿色给人以沉静感。

二、PPT课件制作中色彩运用的原则

在优秀课件设计中,色彩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课件设计者必须灵活掌握多媒体课件设计中色彩运用的重要性和原则。

1、色彩在PPT课件中的作用不仅仅体现为形式美,更重要的在其启发教育等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色彩的知识、性质等了如指掌,并会科学合理的运用。

2、根据色彩心理对学习者的影响,色彩对人产生的心理作用会因对象年龄、心理特征的差异有所不同,因此PPT课件设计者需要根据对象年龄特征喜好、心理特征等选择不同的色彩并进行搭配。如PPT课件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界面色彩可以选择明度和纯度较高的颜色(如红、黄、绿等),通过较明艳色彩的刺激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PPT课件的使用对象是高年级的学生或成人,则应选择较为稳重、简洁、理性的色彩(如黑、蓝、青等)。

3、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科目,课件色彩的选择则应符合该学科内容性质,如理科教学体现的是严谨、科学、理性,在颜色的抉择上需更多的选用蓝、黑、青等色调;文科内容体现出的则是浪漫、想象、感性,色彩的选择宜更多采用粉、白、紫等色调。在课件设计中,PPT课件的色彩选择应深入与学科本身特色相协调。

4、PPT课件界面应该简洁、悦目、统一、重点突出。当确定PPT课件界面的主色调后,可以选择一些与其互补的色彩进行重点内容的标识,也可以选择不同色彩的其它色进行辅助,整个PPT课件的界面和色调应该和谐统一。但切忌种类越多越好,颜色越鲜艳越好,这样会使PPT课件界面过于杂乱,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到PPT课件的颜色上而不是教学内容上,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三、PPT课件制作中色彩的具体运用

1、色彩的选择与搭配

世界上没有不美的色彩,只有不美的搭配。恰当运用色彩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美,在美的陶冶中增加学习兴趣,有利于其更好的感知和理解学习内容。具体到PPT课件设计中,色彩又该如何运用搭配呢?

(1)背景与文字

如果PPT课件用了背景色,必须要考虑到与前景文字的搭配等问题。一般的课件侧重的是文字,文字颜色要与背景形成反差。一是字体与背景色在颜色上要加大对比,在色度上要形成反差,浅色背景要用深色字,深色背景使用浅色字。比如:在粉色与白色背景上,可用深蓝、黑色或褐色等;在深蓝背景上,可用白色、黄色、淡绿、淡蓝等。这样字的颜色就从背景中跳出来,字就显得清晰明亮。二是字体颜色和背景色在色调上要协调统一,字色在与背景色保持反差的前提下,色调的冷暖度却要保持基本一致。比如:绿底和蓝底上不要用红色,红底与紫底上不要用蓝色等。特殊情况下,如果必须得在蓝衬底上使用红色的字,可以给红字加白边,镶上白边后,可使红蓝两种极色不直接相连,中间有一缓冲带,让人看着更舒服。

当然,为了让页面更加美观,有些教师在制作PPT课件时使用了背景图片,但一定要记住事先要将图片加以淡化处理,让图片呈现一种水印的效果,千万别让背景图片喧宾夺主。

(2)文字与文字

在PPT课件中,有时我们为了突出某些重点,将个别文字的颜色设定为红色,这时一定要注意字与字之间颜色的协调,除重点内容以外的文字尽量使用明度较低的色彩。此外,字色要根据内容层次而形成层次。为了使课件各章节、大小段落之间的层次更加明确,文字的颜色也可依层次而定。如,在深蓝色的背景上,章用红色加白边、节用橙色及内文用白色,形成色彩阶梯,可使画面色彩丰富又层次分明。在文字的修饰(即对文字进行加边、投影、虚化、立体化等)方面,除总或大章的标题可稍加修饰外,其它文字最好采用单色,小字的修饰只能使其显得累赘。

(3)图片与背景、文字

我们在做PPT课件时经常喜欢将自己收藏的精美图片运用上,以示丰富多彩,但制作完成后却发现色彩杂乱,没有风格。所以,图片的使用并非以其自身的漂亮与否为准则,更应该考虑一些色彩搭配上的技巧。

当PPT课件中需要使用一些图片时,不仅要考虑到页面布局,还应考虑到图片与背景、文字颜色的有机结合。如果图片的主色调和背景颜色相似,应当对图片加上深色边线,以突出图片。如果图片只是作为页面中美化的小插图,应当尽量使图片的背景透明化,或柔化图片边缘,使其可与背景色很好的融合。有了图片的装饰,页面中的文字尽可能不要采用彩色,尽量让页面简洁起来,别让杂乱搭配破坏了页面的整体美感。

2、使用模板的配色方案

PowerPoint提供了简洁成熟的设计模板,用来提供完整专业的设计外观,使用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是别的软件所没有的。设计模板包含演示文稿样式文件,如项目符号和字体类型和大小、占位符、背景设计、配色方案以及幻灯片母版和标题母版等。使用时只需在“格式”工具栏中单击设计按钮即可。如果已打开显示配色或动画方案的“幻灯片设计”窗格,可直接单击“设计模板”。

它的每个模板都带有多种配色方案供用户选择,配色方案由幻灯片设计中使用的八种颜色(用于背景、文本和线条、阴影、标题文本、填充、强调和超链接)组成。如对现成的配色方案不满意,可以从PPT提供的其它标准配色方案来取代当前配色方案。如果PPT中的标准配色方案都不符合要求,需要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配色方案。在PPT中还可简便地个性定制配色方案,改变配色方案中的任何颜色,或根据需要更换成不同风格的配色方案,且修改后的配色方案可永久保存,以便在需要时随时调用。

最后,在制作完成PPT课件后还需实际观看最终效果,检查配色方案是否理想。很多制作PPT课件的教师会遇到此类问题:如教师在个人计算机上看得清晰,但到屏幕上很模糊;当更换计算机时,课件中的字体、颜色发生了变化;前排同学可以看清楚而后排同学看不清。因此,教师需先拿到实际场合,站在不同位置和角度观测效果是否符合要求,再对课件进行适当修改。

PPT课件的制作虽然简单易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如要制作出高水平的PPT课件,我们首先应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并根据学科特色、学习内容、学习者特征和实际需求有效地加以运用,将色彩合理搭配,注重良好的教学设计和配色实践,方可制作出优质教学课件。

参考文献:

色彩教案篇(10)

前 言

近年来,“中国风”时尚服饰在全球范围内盛行,民族服饰图案也受到了国内外设计师的广泛关注。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民族服饰图案,并使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有效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通过研究为高校进行服装设计教学提供借鉴。

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民族服饰图案的艺术价值

(1)民族服饰图案既要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要满足人们从精神上对自身的护佑需求;

(2)基于象征、指示等的需求,人们将民族图案置于服饰之上,譬如人们将图腾图案置于服饰之上。

总的说来,民族服饰图案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其已成为当下设计师设计的灵感来源。

2.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价值

关于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是服装设计师的灵感来源。近年来,我国很多民族服饰图案元素已被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引用,并已成为其设计作品的主要灵感来源。许多服装设计师以民族服饰图案为基础,进行吸收、借鉴,并与时尚元素相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需求的服装产品。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服饰艺术审美又回到了民族传统审美时期。服装设计师以民族服饰图案为基础进行二次创新,设计出时尚感十足的服装。譬如,服装设计大师 Jean-Paul Gaultier以我国民族服饰图案中的刺绣花卉图案和流苏为基础,结合金色水貂皮,设计出了既有东方韵味,又具有西方特色的服装作品。

以民族服饰图案为基础,进行二次创新的服装产品在国际服装舞台上屡见不鲜。民族服饰图案以其特有的绣、绘、刺等工艺手法和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已成为国内外设计师广泛关注的焦点。

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色彩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民族服饰图案具有丰富的色彩,且多数采用鲜艳的色彩,多采用红、黑、蓝以及黄的色彩基调,而其他颜色被处理形成细小的星点形式。这种服饰色彩模式可以形成艳丽明快的色调,使服饰充满生命力,充满节奏感。

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采用民族服饰图案的色彩表现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以民族服饰图案色彩为基础,结合艺术风格要求,采用计算机手段,针对性进行原有色彩的消减和增强,使其相对于生活原型,具有更加强烈,更加鲜明的表现形式;还可以采用色彩渐变以及组合的形式,进行图案的夸张变形;也可以增强不同色彩的搭配效果,包括增强色彩对比流动感以及主题的合适度。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传递给学生色彩创作理念和传统色彩与现代服装设计时尚化相结合的理念。对于民族服饰图案的使用,可以进行颜色直接提取,直接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使用,然后进行色彩的渐变,如图1所示:

图1直接从民族服饰图案中提取颜色,并结合现代服装设计的色彩渐变模式,既可以展现民族服饰图案的传统色彩美,也可以体现现代服装色彩的时尚美。

2.寓意及象征性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寓意及象征性的应用指的是寄托传统服饰的纹样,表达传统服饰的隐含意义及象征意义。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图案主要用于体现这个民族的审美,并采用形象的比喻进行寓意。

以苗族民族服饰图案为例进行分析。在苗族民族服饰图案中,关于“蝴蝶妈妈”的造型丰富多样,但均代表苗族祖先的含义;苗族民族服饰图案中关于花的含义则表示美好的事物以及美丽的少女;苗族民族服饰图案中鸟则代表了自由和快乐的含义;苗族民族服饰图案中石榴则代表人丁兴旺的含义。

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图案,帮助学生分析民族纹样的意义,使学生对民族服饰图案中的象征性及审美性进行吸收,并促使学生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采用这种具有寓意及象征性的图案。此外,在服装设计教学中采用具有寓意及象征性的图案,有利于开发具有使用价值的现代民族元素服装,促进民族服饰的艺术传承。

3.图案造型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民族服饰图案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类型。对于民族服饰图案既有动物、植物、花卉,也有人、几何等纹样;对于民族服饰图案的造型则多姿多彩。因此民族服饰图案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传统艺术的瑰宝。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采用民族服饰图案,教师往往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作为手段,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譬如CAD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采用民族服饰图案,一般采用直接引用、抽象变化、夸张变形及简化归纳等方式,进行现代服装设计与民族服饰图案的融合。如图2所示为图案造型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在图2中,右侧的图片则是以现代数码技术为基础,结合简化归纳、夸张变形、抽象变化等方式,将民族传统服饰纹样进行艺术再加工,按照现代人的心理特点,进行部分纹样的汲取,使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进行展现。这使得现代服装既具有民族特色,也具有动感。图2左侧的图片则是一幅动植物组合纹样,是以红色为基础,采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丰富的内容及绚丽的色彩,从而向人们传达生机盎然的和谐美及动态美。

4.工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的民族服饰图案属于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民族历史感及丰富的文化底蕴。从制作角度来讲,我国的民族服饰图案则主要采用织、绣、挑等工艺技法。所谓织是指使不同颜色的经纬线通过简易的织机编织模式形成多种图案;绣则是指采用丝绵等彩色线,通过小细针,在织物上进行上下穿刺形成各种图纹或者形成文字;挑则是指以织物经纬线交叉形成网眼作为基础,通过丝绵等彩色线挑出“×”字形或“-”字形的小单位,进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由于民族服饰图案具有不同的工艺热点,因此形成的图案艺术格调也具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为使学生采用民族服饰图案中的传统工艺,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充分了解民族服饰图案的工艺价值及工艺特点,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融合,结合数字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技术手段,使民族服饰图案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到应用。以“绣”为例,如图3所示:

图3则是以民族服饰图案工艺绣为基础,采用PhotoShopcs5软件进行图案的采样处理,形成的新图案,图案的工艺没有变化,只是对民族图案工艺直接使用,形成的新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使用。

结 论

民族服饰图案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对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文章首先针对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其次提出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提高民族服饰图案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民族服饰图案中色彩、寓意、图案、造型、工艺等方面,研究了其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希望通过本文对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相关人员进行服装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周秀清、刘正:《中国织绣服饰全集5(少数民族服饰卷上)》,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马蔚华:《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民族服饰研究》2012年第1期。

[3]周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21期,第88-91页。

上一篇: 中级护士论文 下一篇: 英语学习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