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局扶贫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6 18:26:37

国土局扶贫工作总结

国土局扶贫工作总结篇(1)

二、主要任务

筹集行业资金33878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18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6086万元,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资金1072万元,社会发展项目资金3538万元。项目分4个年度实施。全部项目资金于2015年底筹措完成,项目建设计划于2016年6月底前完成。

具体任务分工为:

(一)基础设施道路、桥涵项目建设资金由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移民局、民委、市扶贫办、财政局和各定点扶贫单位负责。其中通行政村四级公路(含硬化)和相应桥涵由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移民局、民委负责;屯级道路建设资金由市扶贫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和国土资源局负责;屯内道路建设资金由市扶贫办、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移民局、民委和各定点扶贫单位负责。

(二)贫困村危房改造项目由市住建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市扶贫办负责。

(三)基本农田建设和改造项目、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由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负责。

(四)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项目由市水利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负责。

(五)安全饮水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水利局、住建委、卫生局、环保局、财政局负责。

(六)通电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水利局、供电局负责。

(七)产业扶贫种植项目由市农业局、林业局、市扶贫办、财政局、科技局、科协、扶贫龙头企业负责。

(八)产业扶贫养殖项目由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市扶贫办、财政局、科技局、科协、扶贫龙头企业负责。

(九)特色农林牧资源开发项目由市农业局、林业局、水产畜牧兽医局、市扶贫办、财政局、科技局、科协、扶贫龙头企业负责。

(十)手工业和零售业项目由市工信委、商业局、供销社、城镇工业联社负责。

(十一)旅游资源开发和服务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旅游局、环保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负责。

(十二)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环保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负责。

(十三)人居环境改造项目由市发展改革委、住建委、环保局、财政局、市扶贫办负责。

(十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沼气池建设、贫困村太阳能热水器推广项目由市林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供销社、商务局等负责。

(十五)学校及幼儿园建设维修项目由市教育局、财政局、住建委等负责。

(十六)卫生室建设及卫生设施改善项目由市卫生局、财政局、环保局等负责。

(十七)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项目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文新局等负责。

(十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历)培训由市人社局、市扶贫办、财政局、教育局、农业局负责。

(十九)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由市农业局、民政局、财政局等负责。

(二十)示范户培育项目由市农业局、人社局、市扶贫办、财政局、教育局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行业扶贫是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加强社会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扎实开展行业扶贫工作。各有关单位必须制定好“十二五”期间和年度行业扶贫规划,按年度计划做好项目的实施。

(二)健全机构,落实资金投入。

各县(市、区)要明确行业扶贫工作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相应的职责,做好行业扶贫的组织、指导、协调、检查、督查、宣传等有关工作。行业扶贫工作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各县(市、区)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加大投入,落实工作经费,为确保行业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各县、各乡镇要及时将计划实施的项目向有关部门提出,做好项目计划的衔接。

(三)加强督查,严格考评。

自治区和市把行业扶贫工作列入重点督办项目,根据各时期、各阶段的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组织督查组进行督查,将督查结果专题报告市委、市政府。对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力、工作不落实的,要进行通报,限期整改。每年组织对定点扶贫工作进行考评,考评的主要内容包括:落实领导责任、明确责任人、落实具体措施以及工作效果等,考评结果向全市通报。

(四)创先争优,营造氛围。

国土局扶贫工作总结篇(2)

姜大明强调,要用非常之策落实非常之举,全力助推赣南四县如期脱贫。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围绕江西省委、省政府和赣州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把定点扶贫作为分内职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怀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扎实做好四县定点扶贫工作。要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优势,切实做到四县脱贫项目优先安排、脱贫资金优先保障、脱贫工作优先对接、脱贫措施优先落实。要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体制,充分尊重地方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要找准需求、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因县施策,宜地则地、宜矿则矿,着力提高定点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姜大明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高标准推进定点扶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自觉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创新扶贫举措,扎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坚持创新扶贫,以国土资源改革创新激发贫困县内生发展动力,国土资源改革创新举措在符合条件的定点扶贫县先行先试,特别是着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矿产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改革,让贫困地区的土地、矿产资源等资产要素活起来。四县要加快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发挥好对贫困群众财产权的保护功能。坚持协调扶贫,用好用活土地、矿产政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要素,积极培育当地特色产业,推动贫困农村加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绿色扶贫,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农村土地整治等工作,用好土地政策支持当地发展旅游,使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实现在绿色中发展、在美丽中脱贫。坚持开放扶贫,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多方面资源助力定点扶贫,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定点扶贫的工作合力。坚持共享扶贫,坚持依靠当地群众,共建共创共享,通过扶贫真正造福当地群众,注重及时总结推广定点扶贫成功经验,助推各地加快脱贫。

国土局扶贫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贫困;土地整治;成效;评价

Key words: impoverished;land consolidation;effectiveness;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40-03

0 引言

自2014年6月国务院针对重大政策落实的全面督查中,国务院在各地自查和实地督查的基础上开始引入“第三方评价”,并要求成为常态化的考核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其实质是一种更客观的社会监督。由“第三方”调查产生的“群众满意度”,既可有效反映出整个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和接地气,又充分保障了贫困群众在脱贫成效考核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提升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厅字〔2016〕6号)[1]。与此同时,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根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精准脱贫实施意见,分解落实国土资源、房地产扶贫工作任务,面向贫困区县、贫困村、贫困户,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减贫脱贫步伐,助力重庆市精准扶贫攻坚战。2015年12月,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出台了《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在贫困村实施2015年度土地整治项目的通知(渝国土房管〔2015〕1011号)》,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向贫困村倾斜,明确“凡属市委市政府要求于2017年底实现整村脱贫的贫困村可实施此项目”[2],具体选取秀山县大溪乡河西村土地整治项目发展实地调研和评价工作。

1 项目区概况

大溪乡河西村位于秀山县城偏东北,距县城60公里。东接丰联村、北至前进村和酉阳县、西至坝联村、南至五四村(图1)。属八面山余脉,山川跌宕起伏,高山坡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雨充沛,日照偏少,多年平均气温16℃,常年平均降雨量1341.1毫米,酉水河横贯全村。河西村以土家族、苗族为主要聚居民族,兼有汉族,属多民族杂居村。河西村是大溪乡面积最大,基础条件最差的贫困村,幅员面积27.4平方公里,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736户2283人,建卡贫困户74户335人。

根据2014年变更调查数据,河西村土地总面积2523.2474公顷,其中耕地698.79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69%,林地1625.728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43%,园地26.00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1.42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41.297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0%。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村中东部地区,坡度分布在2度以上,2-6度3.3752公顷,6-15度45.4975公顷,15-25度243.4170公顷,25度以上406.5085公顷。(图2)

2 评价方法

以秀山县大溪乡河西村土地整治项目为评价对象,为了保证评价数据的真实性,评价组按照评价要求,在评价前通过区县扶贫办提供的数据库结合遥感影像抽取调查对象,且调查对象满足实施工程受益范围要求。评价人员通过查阅项目资料、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调研等方式收集相关基础资料,并对调查表资料进行梳理汇总,确保项目数据能够符合客观实际,真实反映土地整治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扶贫工作的贡献。整个评价过程应用“3S”技术(GPS、GIS和RS)进行技术保障。在评价前,先行准备需评价项目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调研户的抽选提供地理基础;调研过程中,利用GPS对每个调研户进行定位;每天任务完成后,将贫困户实际位置与遥感影像进行匹配标注,对调研户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展示。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评价调研问卷情况分析

以秀山县大溪乡河西村土地整治项目为评价对象,以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和扶贫成效三方面为评价内容。此次调研对象包括秀山县农村土地整治中心、大溪乡人民政府责任官员、河西村村社基层干部和直接受益贫困户及贫困人员。通过走访业主、村镇及贫困户,发放调查问卷,整理分析收回问卷,秀山县大溪乡河西村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有效问卷1份、项目管理有效问卷1份、贫困村扶贫成效有效问卷1份和贫困户扶贫成效有效问卷11份。

3.2 工程施工

通过查验2015年度土地整治(贫困村)项目申请表关于该项目实施地点、主要工程内容、工程量、目录库单价和项目投资总金额等规划信息以及现场实测的竣工后相关实施地点、工程内容、工程量,并查阅《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先建后补标准工程目录册(征求意见稿)》[3]和《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先建后补标准工程目录册预算编制说明》[4],按实测工程内容计算总投资,经整理后得出各评价项目评价内容情况如表1。

秀山县大溪乡河西村土地整治项目原规划3.5米宽C25混凝土(片石/卯石基层+水稳层+混凝土路面),由于到项目区要通过四座小拱桥,并且其中一座是危桥,大型工程车通过比较困难,因此取消维修3.5m宽田间道的水稳层,变更后为3.5米宽C25混凝土(片石/卯石基层+碎石调平层+混凝土路面),工程单价由原规划454.54元/米变更为372.69元/米(目录库单价为388.83元/米,中标单价为目录库单价下浮4.15%),长度由原规划2180米变更为2556米,总投资由99.0897万元增加到95.2596万元,减少了3.8301万元,此外还增加了3个12米DN400涵洞,工程107.35元/米(目录库单价为112.00元/米,中标单价为目录库单价下浮4.15%),增加投资0.1288万元,总投资由规划的99.0897万元变更为95.3884万元。调查工程结构及工程单价(目录库单价下浮4.15%)均与变更后工程结构及工程单价(目录库单价下浮4.15%)保持一致,且符合《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先建后补标准工程目录册(征求意见稿)》和《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先建后补标准工程目录册预算编制说明》相关要求,但工程数量由变更后的2556米增加到2559米,增加了3米,投资由更变的95.2596万元增加到95.3714万元,增加了0.1118万元,DN400涵洞调查数量和变更两保持一致,考]到实测误差,可视为实测工程数量与规划工程数量保持一致。项目虽然存在变更,但其施工数量和质量均能得到有效保障,满足验收要求,符合验收标准。

3.3 项目管理

通过问卷调查和查看相关资料,核实评价项目管理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以及公告制和审计制“五制”落实情况[5-7]。秀山县大溪乡河西村土地整治项目按照“五制”基本原则要求进行项目管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项目招标、工程监理等管理由大溪乡人民政府,因此存在没有按时签订监理合同、没有建立考勤制度、没有落实处罚制度、没有按时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监理规划以及组织合同段验收等相关管理的过程内容。根据调查,监理职能由大溪乡人民政府和河西村村委委派现场监督员监管,设计也由有资质的单位(公司)义务设计,将设计费、监理费、业主管理费一并充入工程施工费,以增加施工投资。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由于此类土地整治项目是扶贫项目,是“开绿灯”的项目,为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各业主都在不同程度上“灵活了实施方式”,缩短了前后期工作时间,为项目有充分时间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调查结果表明:简化项目管理程序也能保障工程质量,并且符合《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在贫困村实施2015年度土地整治项目的通知》(渝国土房管〔2015〕1011号)要求。

3.4 扶贫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和查看相关资料,核实评价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并将扶贫脱贫对象分为贫困户和贫困村分别进行调查,将评价内容分为贫困村效益评价、贫困户效益评价和扶贫成效的可持续性评价,从不同面分析土地整治(贫困村)项目扶贫成效。

3.4.1 贫困村扶贫成效

秀山县大溪乡河西村依托该村土地整治(贫困村)项目,该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3378元增加到3865元(根据调查,该村由于烤烟种植人均年收入一直高于贫困村收入标准),按照重庆市2016年人均年收入3100元的脱贫标准,该村可整体脱贫。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通过土地整治(贫困村)项目田间道的维修一是降低了农产品的种植成本,二是增加了农产品种植面积(发展面积25公顷,可雇佣贫困户80人),可以使全村74户贫困户333贫困人整体脱贫,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在调查贫困村扶贫成效的同时,也调查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情况,该项目在前期选址、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支两委意见和建议,使该工程能够满足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工程质量满意度高,各方面也很配合。

3.4.2 贫困户扶贫成效

秀山县大溪乡河西村贫困户调研对象包括11户,由于项目工程为田间道,施工要求较高,仅1户受访者表示参与了工程施工,共28天,报酬为100元/天。在调查贫困户扶贫成效的同时,也调查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情况,该项目在前期选址、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了被调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使该工程能够满足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工程质量满意度高,各方面也很配合。依托该村土地整治(贫困村)项目,贫困户最低人均年收入也由项目实施前的2800元增加到3280元,按照重庆市人均年收入3100元的脱贫标准,可实现脱贫目标。调研贫困户实现人均年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3705元增加到4693元,高于全村平均数据,说明项目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助推作用明显。

3.4.3 扶贫成效可持续性

扶贫脱贫贵在有可持续性,也不可能因为一个项目本身就彻底、一劳永逸的脱贫。通过土地整治(扶贫村)项目的实施,支持一个产业的发展,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道。因此,秀山县大溪乡河西村主要依托大溪乡酉水河风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可保障脱贫的可持续性。

4 结论与讨论

土地整治(贫困村)项目扶贫成效评价是一个传统而又崭新的课题,土地整治(贫困村)项目是贫困村扶贫脱贫及再发展的物质载体。本评价按照土地整治(贫困村)项目涉及的一般内容,从评价基本方法出发,分别从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和扶贫成效三个层面,对土地整治(贫困村)项目成效进行评价。

①在对三个调研项目区工程施工进行调研中发现,工程施工数量和质量均能得到有效保障,满足验收要求,符合验收标准,且均未发现权属调节纠纷。未发现权属调节纠纷主要原因在于项目不存在新修工程,基本不存在新占用土地情况,即使部分工程需要新占土地(如田间道需要拓宽),但由于基础部分(如田间道路基压实、拓宽)均由项目所在镇街或村社自行实施,这就让权属调节不出村社,自行消化。

②根据《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在贫困村实施2015年度土地整治项目的通知》(渝国土房管〔2015〕1011号)可“灵活实施方式”的精神,三个调研项目在项目管理坚持“五制”原则基础上,均采用有不同于传统土地整治项目的管理方式,主要创新做法包括将招投标和工程监理下放到项目所在镇街,由镇街组织相关工作,但法人制、合同制和公告制和审计制均得到贯彻执行。从项目实施效果来看,项目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利于项目的有效推进,同时也保障了工程质量。

③帮助项目所在村社扶贫脱贫是土地整治(困村)项目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因此对扶贫成效的评价也就成了本报告的核心。从调研结果来看,此类项目对项目所在村社扶贫脱贫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是降低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成本,二是促进了扶贫产业的发展,这也使土地整治(贫困村)项目具有了生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与此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项目没有计基础部分工程施工费(如田间道的路基压实、拓宽等),施工时部分区县镇街采取的策略是组织村民义务劳动,包括贫困户及贫困人员。

土地整治扶贫成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成效评价涉及施工质量、项目管理和扶贫成效等内容,评价主体包括政府、市场和当地居民(使用者)等。本文虽就其成效评价进行了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成效评价影响因子分析还停留在初级分析阶段,尚需进一步的深化分析和研究,特别是项目扶贫成效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因此,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扶贫成效的改革需要继续进行与完善,理论研究尚需做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2016.6)[Z].

[2]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在贫困村实施2015年度土地整治项目的通知(2015)[Z].

[3]重庆市财政局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先建后补标准工程目录册(征求意见稿)(2014)[Z].

[4]重庆市财政局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重庆市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先建后补标准工程目录册预算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2014)[Z].

国土局扶贫工作总结篇(4)

用非常之策落实非常之举

《中国扶贫》: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您认为,国土资源部是怎样在国家部委扶贫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

姜大明:国土资源部党组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用非常之策落实非常之举,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脱贫攻坚的超常规政策举措。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副总理两次对国土资源部扶贫工作做出批示。副总理的批示是鼓励、更是鞭策,我们的工作只能干得更好,不能有丝毫懈怠。为确保国土资源扶贫工作谋划精准、规划精准、施策精准,支持脱贫攻坚超常规政策举措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国土资源部在凉山举办的乌蒙山片区联系会议期间开展政策解读,并在巴中举办了土地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培训班,要求各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把国土资源脱贫攻坚政策效能充分释放出来,切实用好用活用足国土资源支持政策,特别是增减挂钩政策。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切实保障扶贫开发用地。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统筹各类各行业用地,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用地空间。专项安排贫困地区土地利用计划,2013-2014年,对乌蒙山片区、赣州等贫困县每年每县单独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00亩;2015年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每县单独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00亩,今年增加到600亩。2011年以来,共批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增减挂钩规模68万亩,占全国的26%。土地政策有力保障了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产业项目及时落地,支撑了贫困地区发展,增强了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

二是完善拓展增减挂钩政策。为充分显化土地级差收益,支持扶贫开发,今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允许贫困地区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有偿流转。全国100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可增加扶贫资金2000多亿元。一些地方积极运用这项政策,已经收到显著成效。实践表明,这项政策措施拓宽了扶贫开发资金渠道,可以有效解决扶贫开发筹资难题,成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充分肯定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真心欢迎。

三是优先安排国土资源改革试点。通过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激活贫困地区资源要素,释放改革红利,加快脱贫致富。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低丘缓坡荒滩未利用地开发试点,优化城乡用地布局,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实施旅游扶贫用地政策,支持发展特色旅游、红色旅游,增加贫困地区收入。开展绿色矿山、和谐矿区建设试点,将资源开发收益向原产地原住民倾斜,使当地群众共享矿业开发成果。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让贫困群众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有更多“获得感”。

四是支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安排中央和省级土地整治项目,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和补助资金时,优先考虑贫困地区,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安排贫困地区土地整治项目5200多个,整治规模6100多万亩,投入资金940多亿元,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村面貌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显著。

五是加强矿产勘查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在贫困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科学开发优势矿产资源,做大做强矿业支柱产业。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支持贫困地区25度以上坡耕地有序退耕还林还草,相应核减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以保护自然生态。在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工程,解决了2200多万人口缺水问题。完成连片特困地区680个贫困县地质灾害调查,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提高了地质灾害防范治理能力,保障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用好用足用活国土政策

《中国扶贫》:今年,国土资源部对江西赣州的定点帮扶进入第29个年头,倾力书写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赣南样本”。29年间,国土资源部定点扶贫赣州的实践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姜大明:1986年,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率先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成为第一批参与定点扶贫的国家六部委之一。自1987年起,在赣南开展定点扶贫工作。29年来,不管机构如何变动,人事如何调整,历任部党组始终将定点扶贫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国土资源部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突出行业特色,组织干部3000多人次参与扶贫工作,实施了上千个扶贫项目,直接投入近10亿元扶贫资金,帮助60万人摆脱贫困,为赣州经济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注入了强大动力。在赣南定点扶贫的不同阶段,为“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提供了“订单式”扶贫和部、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四级联动机制推动扶贫的实践经验。

29年间,国土资源部定点扶贫赣南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着手矿业扶贫,初步改变面貌(1987-1992年)。1987年春,肩负着“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农村扶贫开发”的历史使命,原地矿部向赣南老区派驻了第一批扶贫工作团,随后5年扶贫团一年一届,一年一轮换。扶贫团从矿业扶贫着手,在赣南10个贫困县开展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供水勘查与成井、高氟区改水工程、航空遥感综合调查等方面的开发式扶贫工作,组织实施了地勘类扶贫项目逾200项,帮助建成了兴国留龙金矿、会昌锡矿等一批扶贫矿山,为赣南发展矿业经济推动“八七”扶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了赣南边远山区贫穷落后面貌的改变。

第二个阶段,是开展扶贫攻坚,促进基本解决温饱(1993-2000年)。1993年4月,由派扶贫团方式改为成立赣南扶贫开发中心方式,常年保持7-10人在赣南开展扶贫工作。扶贫工作重心向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转变,推动赣南矿业、果业、手工业、养殖业、种植业及教育事业等全面发展。最突出的成效是,赣南利用我部提供的技术成果发展脐橙种植,“在山上再造一个赣南”的目标得以实现,脐橙种植成为赣南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

第三个阶段,是综合扶贫开发,加快脱贫步伐(2001-2010年)。1998年国家机构改革,新组建的国土资源部对原地矿部的定点扶贫实现无缝对接,保持了工作的延续性。国土资源部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决定实行定点扶贫战略转移,由针对贫困户为主的进村入户式扶贫,向集中部门优势,加快赣南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扶贫开发的转变。提出打造定点扶贫大平台,建立部、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四级联动的“大扶贫”机制。不断加大政策、人才、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探索国土资源扶贫开发新模式,增强定点扶贫县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四个阶段,是坚持规划先行,助推苏区振兴发展(2011-2015年)。国土资源部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注重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况,实现贫困地区全面可持续发展。从2012年起,国土资源部连续4年出台支持赣南振兴发展的“订单式”政策措施,将纳入国家罗霄山区片区的赣南11个县市,在城乡建设用地、土坯房改造、稀土综合开发、生态环境治理、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从项目、资金、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一阶段,是赣州扶贫成效最大、减贫进程最快的时期。赣州市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215.46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70.2万人。“十二五”期间累计脱贫140万人,贫困人口减少2/3,贫困发生率由29.9%下降到9.3%。

第五个阶段,是发力精准扶贫,服务保障脱贫攻坚(现阶段)。2015年,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整体安排,国土资源部在赣州的定点扶贫县由8个集中到4个,提高定点扶贫的精准度,脱贫攻坚的任务更重。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国土资源部党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纳入重点工作布局。今年1月份,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召开了定点扶贫工作会议。对新阶段扶贫攻坚工作作出部署,用非常之策落实非常之举,举全部之力助推革命老区如期脱贫。同时,我们将国土资源部扶贫工作经费全部用于精准扶贫,选择兴国县、于都县两个贫困村,投入扶贫工作经费200万元开展精准扶贫,预计可在年内精准扶持200个贫困户脱贫。

《中国扶贫》:国土资源部作为乌蒙山片区联系单位,在推动片区脱贫攻坚中释放了哪些行业红利,支持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姜大明:2011年11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明确国土资源部负责联系乌蒙山片区,涉及四川、贵州、云南3省10个市(州)38个县(市)。按照“调查研究、联系沟通、督促指导”职责,牵头统筹推进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的落实。国土资源部党相继出台了支持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政策措施、支持贵州省毕节市差别化国土资源管理政策、云南省乌蒙山片区政策、四川省凉山州扶贫攻坚政策和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政策措施等。将定点扶贫的“订单式”政策扶贫方式,推广到乌蒙山片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做法一是搭建片区部际联系会议平台,积极推进片区扶贫攻坚规划落实;二是发挥部门优势,对片区给予重点支持。

2015年以来,片区3省和部际联系会议各成员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从政策倾斜、资金投入、项目引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5年,乌蒙山片区减贫人口69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92元,增长14.4%,增幅居14个片区之首,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公共事业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为如期实现片区脱贫攻坚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用心用情用力助推脱贫攻坚

《中国扶贫》:如果让您总结一下国土资源部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会是怎样的一条特色扶贫之路?

姜大明:国土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和人类活动的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脱贫攻坚战中,国土资源系统在用地保障、资产显化、资源开发、综合整治、地灾防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担负重要责任。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举全系统之力助推脱贫攻坚。坚持创新扶贫,以国土资源政策创新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激活贫困地区的土地、矿产资源,使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推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坚持协调扶贫,统筹土地、矿产政策,合理配置城乡要素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绿色扶贫,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绿色矿山建设、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内在统一;坚持开放扶贫,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多方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助力扶贫开发,形成集聚效应和整体合力;坚持共享扶贫,依靠当地群众,共建共创共享,通过扶贫开发造福当地贫困群众。

《中国扶贫》: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倒计时,距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只有不到5年时间,全国还有5575万人未脱离贫困。您认为,下一步,应该如何将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与扶贫工作相结合,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姜大明:脱贫攻坚是一场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打赢的硬仗。国土资源系统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分内职责,大力发扬光荣传统,继续发挥职能优势,持续创新扶贫举措,出实招、求实效,尽心竭力为脱贫攻坚服务。

一要以超常规举措持续助推脱贫攻坚。完善部、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四级联动机制,形成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合力。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与相关部门密切协同,贡献力量。

二要切实用好用活用足国土资源支持政策。国土资源部支持的政策含金量高,是真金白银,落实好这些政策,关键是要知道“金”“银”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把“金”“银”真正挖出来。实践表明,学深悟透、用好用活政策,土地可以变成金;不研究不会用政策,只能手搓令箭、畏难发愁。必须看到,国土资源部支持超常规政策,满打满算也就5年。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抓紧研究政策,切实用好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潜力,不能因为人的因素迟滞政策落实。

国土局扶贫工作总结篇(5)

改革试点。在国土资源改革推进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将定点扶贫地区作为改革试点,改革措施在这里先行先试,先期分享改革红利。批准赣州率先实施稀土和钨枯竭矿山资源接续、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稀土矿产地储备试点等三项试点政策。自2012年以来,每年都出台支持赣州的国土资源扶贫政策。这些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并持续发挥撬动效应,对加快赣南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订单式。定点扶贫地区地方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需要,组织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国土资源政策需求和请求解决事项,向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申报。省级部门“上接天线,下连地线,拾遗补缺,添砖加瓦”,在审核把关基础上,能在省域范围内支持解决的直接落实,需要国土资源部协调解决的转报部支持解决。国土资源部针对省级部门所报需求,在政策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力求“对症下药”,精准出台政策。同时,注重多策并施,将土地规划、用地指标、土地整治等土地政策,地质勘查、矿产开发、矿业权转让、和谐矿区建设、地灾防治、地质环境治理等矿管政策,建立扶贫干部双向挂职交流机制等人才政策配套组合使用。

国土局扶贫工作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 F301.2;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88-03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扶贫攻坚的决胜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但是广大老少边穷地区尚未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1]。土地具有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属性,这决定了土地资源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具有持续性、根本性作用[2]。土地扶贫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一种新思路,尤其是通过土地整治项目改善了农村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目前农村扶贫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多处提到要加强土地整治,说明土地整治已成为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3]。《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中提到“土地整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务农收入。通过村庄整治,改善了农村面貌,农民居住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善”。

部分学者对土地扶贫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杨颖瑜总结了广西喀斯特石山区土地整治与扶贫发展有土地整治旅游扶贫、土地整治生态移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土地整治大会战与产业扶贫、依靠科技发展教育增强贫困石山区的造血功能等5种模式[4];陈晓军等围绕城乡统筹创新土地整治模式:首先,由农村土地整治形成了地票交易;其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整村整镇实施国土整治试点[5];李东法提出要增加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投入,探索建立基本农田经济补偿机制和基本农田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6];阮松涛等就当前中国土地扶贫制度构架与具体实施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对下一阶段土地扶贫事业政策构建进行了展望[1];郑娟尔等对贵州省创新土地利用政策促进地区脱贫的主要做法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2]。

本文通过资料搜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和座谈交流的方式了解贵州省望谟县土地整治和扶贫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土地整治与扶贫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贵州省其他地区通过土地整治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工作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望谟县位于贵州省南缘,介于东经105°49′~106°32′,北纬24°54′~25°37′之间,全县总面积3 005.5 km2。望谟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 718.1 m,最低海拔275 m,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东西部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典型,西南为非喀斯特地貌。山地面积占76.8%,丘陵占20.4%,河谷坝地仅占2.8%。全县辖10个镇6个乡2个社区,16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2.14万人。2014年,全县GDP为36.16亿元,比2013年增长14.1%,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4.4∶13.3∶53.3。望县属于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区,是部级贫困县,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县城镇化率为31.6%,农民人均纯收入5 206元,农村贫困人口9.88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31.6%。

1.2 数据来源

本文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年鉴》(2015)、《贵州年鉴》(2015),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望谟县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2 望谟县土地整治基本情况

土地整治是对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总称[7]。农村土地整治是对农村地区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进行综合整治,从而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生产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望谟县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国土资源部门积极探索土地整治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途径,在广大贫困地区推进以农用地整治为重点的土地整治工作,积极推动田地平整、农田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建设,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3 土地整治对扶贫开发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

3.1 土地整治对扶贫开发的直接效应

3.1.1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首先,通过土地整治中的各项工程措施,优化田块布局,改善耕作条件,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道路布局等,提升耕地质量。通过土地平整工程进行田块修筑,加上地力保持工程措施的实施,提升了项目区耕地平整度、规则度和集中连片度以及有效土层厚度等;通过土壤改良工程改善了土壤质地,通过种植绿肥翻埋还田等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有效提高了耕地质量;通过修建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以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改善了耕地利用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了耕作的利用与管理水平,促进了耕地质量的提升。根据收集到的望谟县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与项目区界线进行叠加分析,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虽然部分耕地斑块由于整治措施不当给耕地质量提升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项目区耕地质量利用等别仍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和提升,平均提高了1.05等。其次,通过鼓励、引导当地农民参与到土地整治工程中来,增加了农民务工收入。望谟县整治项目区充分吸收闲散的农村劳动力参与项目实施,促进了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带动了农民就业,解决了农民增收“缺渠道”的问题,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手。通过对项目开展问卷调查,“十二五”期间,望谟县土地整治涉及12个乡镇128个村,涉及项目受益9.85万人,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 374.86元。项目施工期间,对于农民群众的参与,政府坚持“同工同酬”,让任何一个积极参与到工程中的农民群众获得实惠,提高农民对于土地整治积极性、认同性的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4 土地整治结合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及建议

4.1 以高标准基本农田为重点,着力推进农用地整治,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

科学划定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采取统一命名,统一永久性保护标识,统一集中监管。建立基本农田建设台账和连片优质耕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重点保护优质基本农田。按照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及贵州2009年139号文件的相关标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严格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和标准,积极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合理确定田块规模,归整田块,完善田间道路系统,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为中、小型农业机械生产提供条件。加强田间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耕地灌溉面积,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

4.2 以增减挂钩为抓手,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条件

科学编制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统筹乡村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设规模与范围。以“空心村”、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搬迁居民点、生态移民、工矿废弃地等为重点,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合理使用结余指标,确保土地增值收益返还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4.3 切实加强土地生态环境治理,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以土水耦合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构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明@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将土地整治规划深度融入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根据生态环境退化的成因和机理,紧紧围绕如何解决“人地矛盾”落实各项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规划生态移民,把石漠化治理与解决农民长远生计结合起来。

4.4 不断加强机制创新,积极发挥土地整治在促进扶贫开发中的平台作用

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共同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以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为契机,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自身发展和脱贫致富能力。统筹区域土地整治,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整合各项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的项目以及项目资金,统筹安排土地整治工作,捆绑资金,节约使用,使土地整治工作更具可行性。

5 参考文献

[1] 阮松涛,吴克宁,郑子敬.中国土地扶贫的制度分析与政策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5):115-120.

[2] 郑娟尔,王世虎,袁国华.扶贫攻坚与土地政策创新:基于贵州省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6):27-30.

[3] 任佳,薛剑,贾文涛.扶贫开发,土地整治如何“锦上添花”[J].中国土地,2013(5):56-58.

[4] 杨颖瑜.广西喀斯特石山区土地整治与扶贫开发研究[C]//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405-411.

国土局扶贫工作总结篇(7)

扶贫工作鉴定120某某年,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扶贫办的统一安排部署,某某县公安局主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科技示范、信息服务等手段,进取寻求其他包保职责单位的支持,紧密依靠村两委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为定点帮扶的贫困户生产生活环境改善进取创造有利条件,圆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扶贫工作任务。现将20某某年扶贫工作开展情景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

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定点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专门成立了以副县长、局长武晓东同志为组长,张大伟副局长为副组长,抽调局办公室主任、黄湾派出所所长及有关部门同志成立了县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分工,工作组下设办公室,确定黄湾派出所副所长朱荣同志为联络员,及时上传下达,确保有序推进。武晓东副县长亲自抓,分管局领导张大伟牵头抓,各包保职责人包保到户,全力攻坚,确保各项脱贫任务如期完成。

二、包保基本概况

朱圩村位于黄湾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辖八个自然庄,人口3280人,耕地9000余亩。20某某年精准确定贫困户81户,主要由县审计局牵头推进,其中公安局包保26户81人,20某某年包保预脱贫户15户46人。

三、具体措施

按照县脱贫攻坚实施意见总体部署,公安局党委及时制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针对该村种植结构单一,养殖规模不大等实际情景,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确立了“精准施策、用足政策、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十六字工作思路,明确了具体帮扶职责人的工作职责,根据工作思路,公安局全体帮扶职责人依托村两委深入村组,查找实情、分析原因并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是根据朱圩村种植结构单一的特点,推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由种植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的观念转变,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二是用足用活扶贫政策,进取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精神扶贫、金融扶贫政策等,帮忙贫困户解决土地流转、科学种田、务工就业等问题,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完成20某某年脱贫攻坚任务。

四、取得实效

一是帮忙就业脱贫。一年来,公安局帮扶民警与村两委成员一齐,根据贫困户劳动力的意愿,结合他们的专长和本事,进取为他们联系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同时,进取向本地企业推荐贫困人口在本地就业,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全年,经公安局帮扶民警介绍或推荐到外地或本地企业就业的贫困户人员共38人。年增加净收入70多万元,另有两名退役军人被招录为某某县公安局辅警。

二是落实健康扶贫政策。20某某年,县公安局注重健康扶贫政策,进取协助村两委搞好卫生室建设,目前朱圩村卫生室已建好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本地村民看病难的问题。20某某年帮扶民警为所有包保户贫困人口代缴新农合,进取向贫困人口介绍省内一些知名医院和重点门诊,利用休息时间深入村组广泛宣传“351”自付费用政策,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落实“190”补充医保,让慢性病贫困人口安心治疗,防止因病致贫。

三是落实光伏发电项目扶贫。朱圩村于2016年初建成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90000千瓦,每年约有8万多元收入。这是该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成果。20某某年受益贫困户80户,196人,人均301元。

四是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根据县委、县政府及县扶贫办的部署,县公安局和村两委摸排研究确定产业扶贫到户资金户,帮忙有发展意愿、有发展技术但缺乏资金的贫困户,经过政策资助,发展壮大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根据贫困人口数,结合种植、养殖业的规模和数量,确定发放产业扶贫资金数额,20某某年发放共发放贫困户第一批39户,发放金额20万余元,有力促进了朱圩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

五是进取争取社会捐赠。一年来,县公安局自身带头并进取协助村两委争取其他包保单位的支持。出资出物加强朱圩村基础建设。公安局出资帮忙村部装修,为朱圩村部购置了新的办公桌椅,空调等,逢年过节,公安局帮扶民警及时深入贫困户送钱送物,送去节日的问候,让他们感受节日的温暖。20某某年春节公安局为包保贫困户每户送去棉被2床,棉大衣1件,中秋节为包保贫困户每户送去4斤月饼、2桶油、五斤糖。除此以外,县审计局投入2余元用于朱圩村村部建设和门前绿化,市直工委供给3万元扶贫资金和5千元党建专项资金用于贫困户党员脱贫。

六是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让贫困户孩子平等理解国家各类教育。一年里,只要贫困户家庭出现就学子女,公安局帮扶民警就进取向他们宣传教育扶贫政策,保证贫困家庭孩子都能享受各类助学补助,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平等理解到国家各类教育,同时进取组织村小学对适龄儿童登记造册,帮忙解决上学补助等。受到贫困户一致好评。

七是进取鼓励农户争取小额信贷。一年里,县公安局进取协助村两委对需要资金扶持的贫困户,争取精准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为其供给5万元以内,3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增强养殖种植规模及农产品深加工本事,鼓励入股参与产业园农业生产经营,增加家庭收入。

20某某年以来,县公安局全体帮扶民警和村两委成员,凝心聚力,全力以赴抓好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扶贫工作得到县委、县政府和黄湾镇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和支持,朱圩村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公安局20某某年的扶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0某某年是扶贫攻坚工作关键一年,根据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和工作部署,结合我局帮扶的黄湾镇朱圩村实际情景,经局党委研究制定20某某年度扶贫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继续坚持精准扶贫工作方针,以县委、县政府总体脱贫攻坚实施意见为指导,以解决贫困群众温饱、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努力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扶贫标准,扎实开展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专项扶贫工作措施,努力实现扶贫对象稳定脱贫的工作目标。

二、明确帮扶职责

20某某年我局还有11户帮扶的贫困户,全局上下要进一步明确帮扶人员职责,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职责制,强化措施,确保百分之百完成20某某年脱贫攻坚任务。帮扶民警要强化对扶贫政策的学习及所包贫困户基本情景的熟悉,做到底数清、户数明,帮扶政策有针对性,切实做到每月下村入户实地走访帮扶不少于一次,认真完善扶贫手册,宣传扶贫政策,制定帮扶方案,落实帮扶措施,帮忙解决所包户脱贫过程中问题,确保圆满完成朱圩村扶贫攻坚工作任务。

三、发挥帮扶作用

公安局将加强对帮扶民警的支持和管理,进一步严格要求帮扶人员履职尽责。坚决不能走形式、做样貌,要深入村组,严格按照结对帮扶要求,认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认真做好对贫困户的走访、沟通、了解,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面临困难,找准贫困的根本原因,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景,提出切实有效的扶贫办法,进取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报告,尽心尽力发挥帮扶人员应有的作用,帮忙贫困群众早日摆脱贫困,实现稳定脱贫。

四、制定帮扶措施

一是加强产业脱贫。帮忙村两委及帮扶贫困户想办法,出点子,打破固有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从粮食产业结构到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解决资金难题入手,加大协调帮忙力度,争取项目实施,助力精准扶贫。

二是加强结对帮扶。深入推进“单位包村、民警包户”结对帮扶工作,严格按照结对帮扶要求,与11户贫困家庭实行结对帮扶。认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忙贫困群众早日摆脱贫困实现稳定脱贫。

三是协调帮扶资金。充分征求村两委、帮扶对象的意见,重点在家庭养殖等方面进行帮扶。帮忙协调落实产业补助资金,大力发展贫困户家庭养殖业。

四是做好协调工作。在村容村貌建设、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争取扶贫项目等方面,进取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使相关项目早日落地实施,切实取得帮扶成效。

五、强化工作要求

一是全体帮扶民警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主动负起帮扶职责。

二是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公安局帮扶民警要协助村两委进一步调查核实朱圩村贫困户基本情景,逐户登记造册,针对贫困户不一样情景,规范完善扶贫手册,及时反馈上报群困户所想所需所求,认真研究解决脱贫对策。

三是坚决贯彻执行上级部署要求,切实帮忙贫困户解决工作中实际困难和问题,帮扶民警要及时与帮扶对象取得联系,定期走访了解情景,切实开展帮扶工作,在帮扶期间要增加贫困户收入,不得增加村两委和贫困户负担,坚决完成20某某年脱贫攻坚任务。

扶贫工作鉴定220__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四个“扶贫日”,为贯彻落实省、州、县关于脱贫攻坚战略部署,进一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迎接的胜利召开,10月17日,我局成功开展了以“就业扶贫送温暖”为主题的脱贫攻坚政策集中宣传活动。现将具体情景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

我局及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局干部职工开展“喜迎助力精准扶贫”为主题的脱贫攻坚政策集中宣传活动。由局领导李开清负责,各经办机构及局属各股室安排专人负责活动所需的资料。10月17日,组织6名干部职工到十字路口集中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活动,发放相关宣传资料,现场解读有关扶贫政策。

二、活动主要资料

(一)结合我局业务资料,进一步宣传就业扶贫政策。向过往群众发放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征收、公益性岗位安置、大学生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宣传资料1200余份,现场咨询人数800余人次。(二)发放《017年9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表》30余份,供给了1000余个岗位,涉及餐饮、销售、文秘、会计、质检、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类别。(三)了解群众诉求,听取群众意见。此次活动中,经过与群众的谈话交流,了解群众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需求。针对群众反应的问题,工作人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及提议。

三、活动成效显著

经过本次集中宣传,加深了群众对就业扶贫工作的了解,强化了群众对社会保障工作的认识,营造了干群合力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推进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

四、下一步工作

我局将以“扶贫日”为重要契机,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工作宣传力度,进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营造“人人皆愿为”的社会扶贫氛围,弘扬“人人皆可为”的公众理念,完善“人人皆能为”的参与机制,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向贫困地区整合,为我县脱贫攻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扶贫工作鉴定3某月份以来,某某县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科学部署,精心组织,创新思路办法,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法是“八个抓好,八个把握”:

一是抓好全面统筹,把握总体方向。8月底县委召开了四届九次全会,确定了“某某”扶贫攻坚战略,明确了工作任务和主攻方向。出台了《中共某某县委、某某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以及相关配套文件,逐步完善精准扶贫政策支撑体系。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和指挥部,7个工作专班各负其责,按照“四个一批”精准扶贫举措认真落实、深入推进。我和县长分别与各乡镇党委书记、镇长签订了军令状,随后各乡镇与各村也签订了军令状,经过军令形式层层压实工作职责,构成了精准扶贫全力进攻、决战决胜的作战态势。

二是抓好精准识别,把握关键环节。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整个扶贫工作的基础,是最关键的环节。我们选派292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和88个“第一书记”进村入户,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摸底,按照五步工作法(即入户走访调查、审核复查、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公示公告、开展数据录入五个步骤),县乡村三级联动,严把“一算四看”标尺,对贫困对象进行了精准识别。全县精准核定贫困对象25268户、70651人,其中需产业扶贫的35911人,需易地搬迁的8332人,需医疗救助的17311人,需政策兜底的17647人。同时对所有贫困人口实行建档立卡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此项工作在全市领先。

三是抓好因人施策,把握精准要义。我们对全县所有贫困人口根据不一样致贫原因进行分类施策,除易地搬迁一批、医疗救助一批、政策兜底一批外,异常注重对有劳动本事的贫困户采取产业扶贫,坚持因人施策、一人一策的原则,帮忙他们精准选择产业帮扶路径,筑牢增收脱贫的基础。注重发挥市场主体帮带作用,利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级公司、产业基地、农业大户等资源优势,经过吸纳就业、股份合作等有效方式帮忙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已落实市场主体356个,带动贫困户近3万人,其中,各类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8735人,某某集团带动2400人,东坡集团带动2000人,鸿路、辉创等钢构企业带动727人,某某向阳红养殖基地带动200人。

四是抓好机制创新,把握市场规律。我县大胆探索“五位一体”的利益联结模式,牵手农商行,创新开展了的“两免一补”(免担保、免抵押、补贴利息)的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由县政府筹资1500万元,按1:5的放大比例发展贷款业务,实行多方监管,风险共担,分类授信,按“效”贴息,经过政策扶持,极大地刺激了市场主体参与扶贫的主动性。截至11月底,全县发放贷款共计4470.1万元,其中直接发放贫困户127户、596.7万元,发展特色养殖基地176个,种植基地30.56万亩,带动近2000人增收脱贫。这项工作被相关媒体誉为“金融扶贫的某某样板”。

五是抓好督办推进,把握工作进度。按照全市统一要求,我们以“三个一”为载体,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一乡一幅作战图,包括时间表、任务图、职责人;一村一套展板,包括村级简介、贫困户公示栏、扶贫规划、“四个一批”帮扶一览表、干部包扶一览表等资料;一户一个档案盒,将贫困户申请书、贫困户登记表和入户调查表、贫困户帮扶脱贫计划、干部帮扶情景、贫困户脱贫评估表、脱贫认定书等资料建档立卷。挂点县领导和督查专班定期或不定期到乡镇、村检查“三个一”落实情景,督办工作进度,我也经常下村调研扶贫工作,异常注重核查“三个一”的真实性和操作性,防止搞形式、走过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求真务实,取得实效。

六是抓好职责主体,把握任务要求。为不折不扣地落实、完成好精准扶贫这项政治任务,我们采取“某某”包保方式(即副科级以上干部包4户,一般干部包3户,教职员工、医务人员及公益性岗位人员包2户),全县共安排8116名干部职工与2.5万贫困人口开展“四双”结对帮扶,实行必须三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目前全县干部职工与包保的贫困户都开展了走访对接,明确了帮扶措施,一部分贫困户经过帮带就业和自主创业已初步实现了脱贫。

七是抓好办点示范,把握典型培植。我们发挥建筑、钢构、现代农业、特色养殖、旅游等产业优势,在某某集团创立了务工扶贫样板点,在辉创重工创立了劳动力培训脱贫样板点,在黄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创立了土地流转脱贫样板点,在某某乡创立了“两种两养一游”样板点,在某某乡创立了“互联网+”脱贫样板点,在22家农机合作社创立了股份脱贫样板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加大典型培植力度,先后推出了某某合作社、某某养殖公司、某某镇某某村工作队长某某、某某镇贫困户刘军等典型,借典型之力加快全县产业脱贫步伐。另外还争取了6.3亿元农发贷款、1000多万元农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启动了上某某、某某、某某等乡镇3村150户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建设,正抓紧落实扶贫搬迁规划。

八是抓好农村建设,把握内外兼修。我们突出行业扶贫优势,统筹整合各方面项目资金,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异常是按照“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要求,突出抓好“绿满某某”、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以及“十星级”礼貌户创立等工作,着力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今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余亩,完成造林绿化4.02万亩,农村饮水安全率到达92%,建设通村公路100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客车,启动了5个乡镇农村垃圾处理ppp模式试点和首批26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提升。

尽管我们取得了必须成效,但仍存在着少数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创新意识不足、帮扶措施不具体、工作进展不平衡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突出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1、抢抓政策机遇,全力争资争项。

抢抓国家十三五规划,异常是中部崛起、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某某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圈一带”和市委、市政府“双强双兴”战略等重大机遇,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同时加强与国家、省市相关部委的沟通,进一步捕捉产业发展的新动态、新政策,加快项目策划、包装,为脱贫攻坚注入内生动力。

2、实施“五个一批”,强化脱贫举措。

按照中央深入实施“五个一批”的工作要求,引导和支持贫困人口立足本地资源,经过发展生产,实现就地脱贫。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贫困人口易地搬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加大我县贫困乡镇生态保护,让有劳动本事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进取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异常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保障丧失劳动本事贫困人口脱贫。

3、贯彻“五大理念”,提升脱贫质效。

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采取得力举措,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某某有很多特色产业,如钢构、新能源等,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基本上遵循了创新发展的理念。我们要继续坚持创新精神,大力引进高新项目。异常要利用现有的良好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骨干绿色生态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让某某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推行城乡共建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发展成果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4、压实干部职责,完成目标任务。

我们将按照军事化作战的要求,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不断强化干部职责,督促各项任务落实。不断加大督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批评纠正,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敷衍应付的行为。创新推进手段,经过召开现场推进会、情景汇报会,追逼工作进度,构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全县10个乡镇和所有参与扶贫的单位部门,按照扶贫工作占70%权重来进行考核,经过严格考核提高广大干部履职尽责本事。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具体的考核方案。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项攻坚战、持久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克难攻坚、昂首奋进,保质保量完成脱贫攻坚既定目标任务。

扶贫工作鉴定420__年初水务中心扶贫帮困工作调整到乡村。我中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扶贫帮困工作摆在了中心的重要议事日程,庚即成立了以中心主任为组长,中心副主任为副组长,中心12个帮扶职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题会议,提高了脱贫奔康重大政治任务的政治站位,压实了扶贫帮困的工作职责,把扶贫帮困工作作为年度目标考核重要资料,从而增强了抓好帮扶工作的职责感和使命感。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和省委提出的“四个好”脱贫要求以及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切实履职担当“六个一”帮扶机制中的帮扶单位和帮扶职责人的工作职责,做到年初有安排部署,年中有督促推进,年终有经验总结,较好完成了扶贫帮困工作任务,现将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精准把脉,科学规划

组织党员干部职工经过反复多次深入村调查研究,走进31家贫困户访贫问苦,具实了解村的基本情景和致贫原因。全村面积21551亩.其中耕地1830亩,林地9000亩,草地10721亩。全村分三个村民小组,共有165户,605人。其中贫困户31户140人。有党员16名。五保户10户10人。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4875元。该村虽然有较为丰富的耕地资源,可是平均海拔3200以上的土地只能种植传统农作物,加之多数土地为高

半山坡耕地,在干旱季节难以解决灌溉问题,更难以防范目前野猪泛滥对庄稼的破坏,所以土地产出不高,效益不好,老百姓发展种植业的进取性不高。村虽然离国道213线仅有4公里,仅离县城6公里,可是当初的道路设计等级不高,通行本事差,县城经济难以辐射到村。调查发现全村主要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所以就业本事差,就业机会少,造成了该村村民既不愿种地,又难以务工的尴尬局面。全村经济收入以传统农作物变卖为主,上山挖药为辅,村民外出务工为补充。31家贫困户的致贫主要原因有缺资金缺技术。针对上述情景,我中心会同乡村两级精准修改完善了《村扶贫帮困规划》,制定了31家贫困户的个性帮扶方案,为该村的帮扶工作有了科学的规划引领。

二、进取主动,履职担当

我县是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又是我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攻坚既关系村的的经济社会发展,又关系该村的社会和谐稳定。重大的政治职责迫使我中心把扶贫帮困工作记在心上、抓在手中、扛在肩上,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增强抓好帮扶工作的职责感和紧迫感。遵照州委提出的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走村入户,认真开展扶贫帮困工作,截止目前,我中心集中组织扶贫职责人入村开展帮扶工作28次,中心主要负责人到村指导工作8次。分管帮扶工作的副主任每月驻村4天以上开展工作,适时召开工作调研座谈会6次,按期召开工作推进会4次。在工作中注重与乡村干部的协调配合,加强与老百姓异常是和贫困户的沟通了解,使中心的帮扶工作问题发此刻基层,帮扶工件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解决在基层,帮扶人员务实的工件作风形象体此刻村上。

三、夯实基础,改善条件

为改善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贫困村“一超五有”的标准要,我中心加强该村基础建设。中心自筹资金3万元,为该村新建3个蓄水池,埋设500米型号为90管道,切实解决该村冬季饮水困难问题。为防范野猪泛滥破坏庄稼,中心筹集2.7万元购置安装了3400米的铁制网围栏。为实现人畜分离要求,在中心的协调下县农牧水局优先安排了5家贫困户人畜分离项目,并解决建设补助资金120000元。为改善异常困难户的居住环境,中心为3家贫困户供给了8吨水泥进行庭院梳理建设。

根据年初的工作安排,乡党委政府拟投入财政整合资金74.12万元,建设钢架桥一座,500米长的河堤一处,600平方米的活动场一个,100米长的入户路,350米排水沟治理,安装路灯20盏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我中心相关人员的技术指和乡村两级的监督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环境整治工作正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四、调整产业,增加收入

地区要脱贫重点在贫困村,贫困村要摘帽关键在贫困人口。我村贫困人口致贫因素交织,等、靠、要思想也较为严重,其收入结构来讲,国家政策性补贴占比较高。为了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使他们在国家政策性补贴逐步退出后有产业支撑收入,我中心多方筹集资金60000元,采购了21000斤优质土豆种子、450斤七星长剑胡豆种,免费发放给31家贫困户发展种植业,据统计,31家贫困户共种植优质土豆50亩,种植七星长剑胡豆20亩,同时指派农技员加强技术指导。尽管今年7月遭受了冰雹灾害,但其产量依然坚持了较高的水平。预计土豆亩产4000斤产量可达200000斤,胡豆亩产600斤产量可达12000斤,按市场最低估价土豆每斤1元计算产值可达20万元,12000斤优质胡豆留作今后扩面种植。教育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引导他们经过勤劳的双手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从而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两不愁”问题。

立足丰富的耕地资源和草地资源,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种养业增加收入。全村在去年基础上大面积推广了以莴笋为主的优质蔬菜,发展以羌活、大黄为主的特色经济80亩,全村大力发展以牦牛为主的放养型畜牧业,目前全村有11家规模养殖户,养殖牦牛近1800头、羊近800只。经过发展产业,提高村的内生动力,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五、创新思路,培植村团体

村没有团体经济收入来源,为发展村的团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协助乡政府加强宣传引导,把县级财政解决的48万产业资金投放到县国资公司,国资公司捆绑全县16个贫困村的产业发展资金开发旅游服务业,与国资公司签订了年终保底分红所投资金8%的合同,今年团体经济保低收入3.84万元,为进一步发展团体经济积累了资金。

六、加强宣传,政策扶贫

中心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帮扶职责人加强惠农惠民政策的宣传。经过农民夜校、调研座谈、进村入户等形式和机会,重点宣传了义务教育、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教育等教育惠民政策,加强了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和贫困户“八免五补助”等卫生惠民政策的宣传,深入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村民要爱党爱国,感恩社会,感恩奋进。教育村民要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树立不等不靠进取向上的礼貌新风。

国土局扶贫工作总结篇(8)

“巴中市因病致贫的大概占到了67%,我对为什么因病致贫的在这里占到了这么大的比例进行了深入调研。这里居民的土坯房低矮潮湿、不通风,还有当地不露财气的风俗习惯导致家家户户窗子开得非常小。”冯键解释说,由于环境原因,风湿病、关节炎、心脏病成为了主要的疾病。“另外,从前饮用水不安全,厕所卫生环境较差,生活习惯不好,引发了一系列的心肺疾病。”

解决住房问题、改善卫生条件才能从源头减少因病致贫。“首先让农民住上好房子,才能让他过上好日子。我们从2011年就开展了覆盖全市的‘巴山新居’建设工程。今年以来,利用财政专项资金、社会资本和银行贷款等多方资本,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冯键说。

如今几年过去,同样是曾以贫困出名的枇杷村,早已变了模样。一幢幢联排新居掩映在绿树丛中,水泥路直通农家小院。房前屋后丝瓜满架、葱青茄紫,山野田间药材森森、果树葱茏。“而住进这上下两层的新居,我们每户老百姓只花了5万元。”村支书杨斌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据杨斌介绍,在当地一套新房加装修一般在15万元左右,而这对贫困群众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群众即使有政府解决部分补助资金也无力建新房。但“巴山新居”工程给农户一般可提供10万元左右拆旧补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户建房资金压力。很多群众在兑现拆旧奖补政策后只需再交5-6万元就能住上已装修好的一楼一底的新居,少数农户甚至在将旧房换新居后政府还要倒给补助。

要完成这样的“巴山新居”,对于财政收入窘迫的巴中市来说,已不仅是用“基础差、底子薄、问题多”能够概括。

据巴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的人员介绍,2015年巴中市的公共财政收入仅39亿元,但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18.2万人需要移民搬迁,加上与贫困户1:1的随迁户,搬迁总人数将高达30多万人。而政策要求异地扶贫搬迁的贫困人口人均贷款不得超过1万元。

解决新居建设的资金问题,始终是巴中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

释放政策红利

2016年3月1日,一场谈判在成都高新国际广场拉开序幕,作为交易双方巴中市与成都高新区就4500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达成协议,最终双方确定每亩交易价格为29.5万元。总金额达13.28亿元,成为全国第一起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结余挂钩指标的案例。

“这笔钱除了部分将用于复垦贫困村长期闲置、低效利用的农村宅基地外,将全部投入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为此我们已经制定了土地增减挂钩奖补政策,对拆旧的房屋及附属设施、院坝都确定了较高的补助标准,其他地上附着物参照征收土地补偿标准给予补助。”巴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纪检组长张孝宗向《财经国家周刊》介绍:“我们还将利用巴山新居这一平台支持当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扩大‘巴山新居+特色农业产业+生态乡村旅游’的大农业格局,提速巴中老区脱贫攻坚。”

以指标流转换取资金,财政紧张的巴中市通过下活土地这盘棋,找到了一条“开源”的渠道。

其实早在2005年,国土资源部就出台了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简单说,就是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让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为此,2006年4月,山东、天津、江苏、湖北、四川五省市被国土资源部列为第一批试点地区。

伴随着该政策的逐步应用,国土资源部也注意到这项政策在统筹城乡发展、支持城乡联动扶贫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土地计划处工作人员向《财经国家周刊》介绍:“异地扶贫搬迁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农村闲置的土地资源缺乏显化其价值的途径,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联动,能够显化农村土地的价值,将土地变成资金,返还农村以支持农村建设,对扶贫来说是很有效的手段。”

“也正是在这一政策基础上,使我们有了进一步挖掘其背后扶贫‘含金量’的想法。”冯键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为此我们专门组织相关部门的人员,对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学透吃透,并找到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针对这项政策进行沟通、交流,以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

经过近一年的酝酿,2014年9月,国土资源部针对巴中市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印发了《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支持四川省巴中市扶贫攻坚意见的函》,制定了“可在省内跨县、市开展增减挂钩”等6条特殊支持政策。

而巴中市也紧紧抓住这一“窗口期”,将增减挂钩政策与当地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紧密融合,落到实处。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巴中市结合巴山新居工程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73个,申请挂钩周转指标3061.95公顷。目前省国土资源厅已批准立项17个项目区,批复挂钩周转指标规模718.54公顷,累计投资36280.17万元,建成22个村民集中居住区、1579套安置房,复垦还耕1971.9亩。

“在实施增减挂钩中我们特别注意搞好拆旧群众的安置,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巴中市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伏曙光介绍,根据群众意愿灵活采取集中安置和货币化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对自愿提前拆旧复垦的群众在搬进新居前发放过渡费进行补贴。从严掌握货币化安置,对在外创业经济条件较好、自愿申请货币化安置的群众根据奖补政策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同时在农村集中居住区按货币化安置人数人均预留5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作为他们的安居保障。

在拆旧农户安置中,巴中市也探索宅基地退出机制,根据节约的宅基地面积(含房屋、院坝、畜禽养殖圈合、房屋周围林盘地)一般按50元/平方米给予奖励。

巴中市虽然不是第一个享受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优惠政策的地区,但却是首批能够落实该政策,将闲置政策资源转化为扶贫资金的地区。这也得益于巴中市政府对政策内涵的深入研究,准确找到了土地政策与扶贫工作的对接点以及结合自身情况的大胆创新和灵活运用。

严守政策红线

随着巴中市相关工作的不断落定,国土资源部也在2016年2月出台了《国土资源部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正式明确了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均可将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

而在随后的土地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培训班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强调:“在执行国土资源扶贫政策时要确保办好事、不出事,经得起群众、历史的检验。”他还警示:“如果出现严重偏差,就会导致对政策的负面舆论,甚至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土地一直是个极为敏感的话题。每项政策在实际落地过程中都具有利弊的两面性。

因此,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范围扩大虽然极具推广价值,但在实施前还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差异,需结合自身情况,实行“一地一策”,以提高措施在本地的操作性和有效性。

以巴中为例,从管理方面来看,巴中市在交易过程中只负责拆旧复耕,而成都市也只管建新。双方都不能做到全面监管,这就需要四川省严格落实统筹监管的责任。另外,各地政府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有关政策的研究,培养对新政策的敏感性、前瞻意识以及创新、灵活运用政策的能力。

“在推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区域流转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的活用政策,不可盲目照搬成功经验。”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土地计划处的相关工作人员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表示,因为增减挂钩指标跨区域流转对政策运行环境要求较高,不仅需要省政府和地方政府有很强的统筹规划能力和监督监管能力,还需要清楚认识到增减挂钩指标跨区域流转所带来的收益因指标流动范围的情况不同而各异。

对此,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土地计划处相关工作人员认为,―方面国土资源部将进一步研究制定总的政策实施细则和落实方法,同时省一级政府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就土地新政出台符合本省实际的操作细则。指标交易的关键点是复耕能否到位,国土资源部针对耕地整理复垦有一系列标准,复耕的土地要经过县、市、省分别验收合格并在全省建立统一台账进行管理。

国土局扶贫工作总结篇(9)

2021年村精准扶贫年度计划篇(一)2021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关键年,济源市按照省扶贫办的工作部署,提前谋划,自我加压,开拓进取,多措并举,有力地促进了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现将2021年工作开展计划做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__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中部,地处遵义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及铜仁市四地、州、市、五县结合部,省道S305、S204线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有“经商歇旅陆路码头”之称,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商贸优势,是余庆的交通要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产业大镇。东北与石阡县河坝乡交界,北我县大乌江镇接壤,西与我县构皮滩镇相邻,南与黄平县纸房乡相接,西南与瓮安县草塘镇相邻,东南与我县小腮镇相邻,平均海拔850米。全镇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21个村民组。国土面积151、7平方公里,城镇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3、6万人,其中集镇居住人口1、1万人,城镇化率30、6%,农民人均纯收入6633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258、62万元,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有一类贫困村1个、三类贫困村1个。国土面积 151、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71820万亩,荒山5200亩。20__年,人均纯收入2124元。__镇距县城24公里,省道S305、S204线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有“经商歇旅陆路码头”之称,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商贸优势,是余庆的交通要镇、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产业大镇。目前,商贸经济十分活跃,全镇个体工商户达1100余户;工业经济发展强劲,如今__牛肉干加工厂、信邦药业等20余户企业落户__,工业园区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7家规模企业已建成投产,年产值达1、2亿元;产业经济已具规模,多年来,以粮油、烤烟、畜牧业为基础的经济得到稳步发展,以中药材、经果林、苦丁茶为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建成茶叶基地3000余亩、茶叶生产加工厂房1家;发展核桃1500亩;发展板栗2021亩;常年烤烟种植面积52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5000亩,果园面积5820亩,养殖大户949户。主要集中分布在红军村、小河村、苏羊村和芝州村。常规种植水稻面积16000亩,其中优质稻__400亩,玉米面积__000亩。

二、贫困村致贫原因分析

1、平场村。

一是资金紧缺,种植技术缺乏,土地贫瘠,产出不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二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交通不便,通讯网络覆盖率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多,生产力水平落后。

2、小河村。

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广,交通不便,居住条件边远,有的地方人畜饮水困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是资金紧缺,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土地贫瘠,产出不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三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返贫现象突出。

二、帮扶计划

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和“六个到村到户”、总要求,通过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致贫原因分析,结合听取驻村工作组、村“两委”汇报、召开党支部会议与村民大会、逐户走访村民了解的情况,为尽快解决贫困村、贫困户致富需求,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1、平场村。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技能培训。通过召开群众会,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结合平场村的规划,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给群众灌输先进、科学的理念,分析致贫原因,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民增收;拿出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让群众看到脱贫的希望,对脱贫充满信心。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广大种植户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计划硬化建成23公里的通村水泥路,计划硬化上厂、下厂、吞口洞、台子田、六头山等8个村民组通组水泥路;完成狗槽湾、王木沟、牛角田、天堂四个小山塘整治工程和狗槽湾提灌站、上水堰提灌站建设,争取通过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安置台子田、六头山、上寨、大木岩、大堰沟和上下厂等村民组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农户50余户农户;计划建设蓄水池15口,解决果园灌溉;建设10公里果园便道,解决水果运输难的问题,建一个水果加工厂。三是产业发展。针对该村群众缺乏资金和技术,结合土质和海拨等条件,计划在地势平坦的坝区建成水稻规范种植示范基地一个;在上寨与平寨相接的地方建优质桃示范基地一个,在上寨建土鸡养殖基地一个,在青杠园、瓮岩坪建烤烟生产示范基地一个,在瓮岩坪建核桃、梨、桃建综合水果基地一个,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推动整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整村经济发展。

2、小河村。

一是产业发展。针对该村群众缺乏资金和技术,结合土质和海拨等条件,计划在马中岭、马郎河种植优质桃800亩;计划在跃进、团山种植茶叶600亩;在团山组建成大棚蔬菜基地100亩;在小河中坝建板栗基地一个200亩;二是技能培训。针对各村留守人员种植技术短缺科学先进的种植技术问题,计划每年举办精品水果、蔬菜、茶叶种植等培训班4期,每年培训600余人次,吸引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回乡创业,让闲置劳动力就地就近务工。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建1个茶叶加工厂;计划硬化通村水泥路10公里;道路围绕产业建设,计划建设蓄水池10口,解决果园灌溉;建设10公里果园便道,解决水果运输难的问题,为切实解决广大种植户运输困难,硬化子曹沟、学堂坳、大坡、大坪、上游、中坝、上关、下关、丰岩坪、熬凤山、赵家土、干田坳、平武等村民组通组水泥路,解决涉及__个组老百姓出行问题;河道治理5公里;恢复被大水冲毁农田1500亩;在人畜饮水困难的上关、下关、干田坳、丰岩坪、大坪、学堂熬等村民组修建蓄水池10口,解决村民人畜饮水困难。

另外,在全镇建设一个中心水果冷藏库,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组织保障

为加强对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党委书记申杨任组长、镇党委领导班子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及各村支书、村主任为成员的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服务中心,田洪刚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田维成、冉茂琴同志负责日常工作。明确各部负责人、扶贫办负责人、驻村工作组全体成员具体落实,确保推进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有序开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驻村工作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负责本镇精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和督促验收等工作,确保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不走样,见成效。

(二)强化资金保障。要积极协调、精心安排,积极争取到户贴息贷款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为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推进有力。

(三)加强督促检查。班子成员、各村、各工作部门要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对照帮扶计划,制定落实方案,积极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加快逐一落实,并及时发现和反馈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纠正工作中的不足。每月定期向__镇精准扶贫领导小组报告工作实施进度,经镇领导小组汇总后向县委、县政府、县扶贫办报告工作推进情况。对在此次工作中落实不力、推进缓慢,给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的相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

2021年村精准扶贫年度计划篇(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县、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增强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实效,根据县委、县政府《201_年“挂包帮”精准扶贫工作要点》文件精神,县安监局将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带着感情与责任,扑下身子,深入铁厂乡村,扎实开展挂联帮扶精准扶贫工作,切实推动定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按时按质完成精准扶贫目标任务,结合安全监管工作实际,特制定我局201_年度如下“挂包帮”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县全委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市委“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县委“三区一城”建设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走基层”、“双联”、“十联”活动,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着力制约贫困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全面推进方山坪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健康发展,实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

二、村情社貌

村地处铁厂乡西北部,平均海拔1200米,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辖4个农业合作社65户247人,有劳动人口72人,常年在外务工40人左右。

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土地贫瘠,有耕地238亩,均属于低产田土,主产玉米、薯类等农作物。2012年,农作物总面积580亩,(其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40亩),人均占有粮食390公斤。村民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传统农业、金银花和干果为主。2012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7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80元;有建卡贫困户30户97人。

已实现户户通电;使用移动或者固定电话32户;无小学校点和村卫生站,上学就医需要到15公里的铁厂乡街道;全村饮水困难户35户,饮水困难人口123人,饮水困难牲畜数700头(只)。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产业发展尚未起步,农民增收难。

目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没有产业或发展项目。

2、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

村位于边远高寒山区。由于多种原因,村委会所在地仍未通公路,只有靠近场镇至林场公路的1社已建2、8公里泥碎公路,解决20户78人出行难题。但由于路况很差,运输能力极为低下,多数村民仍然走山路出行,靠肩挑背磨运物品,村民的生产生活极为不便,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旱灾、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致贫和返贫几率大。

三、帮扶内容

(一)新居建设。严格按照县级要求,尊重农户意愿,结合本村实际,融合巴山特色,协助科学规划聚居点1处,争取30户农户入住。

(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协助实施2、8公里村道路硬化工程,争取新建6公里村道路,彻底解决全村行路难的问题。二是协助实施安全饮水项目。三是协助实施庭院建设,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

(三)特色产业。鼓励大户通过租赁等形式,整合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草食性牲畜(牛、羊)和小家禽(鸡)。通过项目扶持,设计建设产业环线代村社公路,鼓励农户利用台院地和荒坡,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套植银花,连块成片,规模规范栽植,形成干果银花带,促进村民增收脱贫。

(四)公共服务建设。协助新建村级活动场所一处,达到八有标准,实现“1+6”功能。协助建设村卫生站1所,配齐医护人员,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五)能力提升工程。用活远程教育平台,通过专家、农技人员现场讲解、在线培训等方式,大力实施劳务培训和技术培训,争取开展5次以上的培训,惠及全村。

(六)生态环境建设。协助加大对破寨子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工作,积极协助开展全村238亩土地整理,进一步提高土地使用率。协助全村新建10个垃圾集中堆放池,创建和谐美丽乡村。

四、帮扶举措

(一)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要求,对照“一好双强”标准,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吸引致富能手、知识青年、返乡务工人员、成功人士等加入党组织,注重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培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投资筹劳中的示范作用,主体作用以及参与项目建设的监管作用、发展致富产业的带动作用,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领路人。二是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自治作用。发挥好村委会在调动群众积极参与方面的作用,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工作机制,强化自治作用,建立一套有效推进扶贫项目实施、开展精准扶贫、群众筹资投劳、项目建设监管等方面的村规民约,让群众意识到扶贫开发是自己的事,主动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三是充分发挥其他组织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实群团组织、协会、专业合作社、业主管理委员会等各类基层组织,发挥他们在产业带动、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务工、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二)整合部门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基础资金扶持。坚持统筹发展理念,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市场协同。整合部门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基础资金扶持,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对建卡贫困户制定帮扶方案,在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扶持,确保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稳定脱贫。

(三)深入宣传发动,充分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始终突出农民的受益主体和建设主体地位,深入发动和依靠群众,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注重民主和群众监督,无论是项目的选定还是项目的建设,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实行民主决策、民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监督,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项目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实行公开、公示,实现阳光作业。

(四)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增强产业助农增收活力。根据村有种植银耳的习惯和技术优势,依托耳林资源,大力发展银耳产业。实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组织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推行股份制经营模式,帮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五)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帮扶取得明显成效。为取得活动实效,局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同志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为副组长;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党组成员、工会主任为成员的“挂包帮”领导小组。并下派局党支部书记、应急办主任同志到乡村担任驻村干部,坚持将活动纳入局的重要工作内容,与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检查,努力推进活动深入开展。

五、工作纪律

1、不干预村“两委”正常工作,不插手和干预村工程建设。

2、帮扶中严格遵守各项工作纪律,不做有损干部形象的事,维护良好的安监形象和干群关系。

3、驻村干部要按照县上的统一要求,定期深入农户开展帮扶活动,既要当好服务员,又要当好联络员,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加强与乡、村、社和单位的沟通联系,努力推进挂包帮精准扶贫活动取得新实效。

2021年村精准扶贫年度计划篇(三)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州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提高我局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扶贫效果,推动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根据局党组会议精神,制定博州卫生局精准扶贫工作计划如下:

一、成立州卫生局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负责局精准扶贫工作的协调和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局年度扶贫工作计划;协调解决扶贫工作中出现困难和问题;负责扶贫效果的评估和扶贫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二、很抓各项工作落实

㈠卫生局牵头实施的任务

⒈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解决农牧民群众就近看病困难的问题。

主要措施:一是开展摸底调查,摸清全州现有村卫生室基本情况,制定村卫生室2年建设规划;二是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狠抓项目工作落实。2021年全州新建27所村卫生室,其乐市7所、精河县14所、温泉县6所;2021年拟新建30所村卫生室;三是指导协调县市组织招聘乡村医生,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所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一名乡村医生,暂时无法招聘的,可从乡镇卫生院下派医生驻村坐诊,切实解决群众就近就医的问题;四是加强乡村医生财政补助、基本公共卫生补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专项补助等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和公务卫生服务正常运转。全州共有300个行政村(队),目前有村(队)卫生室256所(其中标准化村卫生室178个),2021年投资243万元新建27所村卫生室(其中中央投资__5万元,县市配套108万元),2021年积极争取落实30所村卫生室建设资金。

完成时限: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时限2021年底;其它工作2021年年底必须完成。

⒉加强“访惠聚”工作的组织领导,依托卫生行业特点,着力解决塔木赞格村贫困户生产生活困难的问题。

主要措施:一是摸清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针对不同特点,分户制定脱贫帮困计划,并为每个贫困户家庭建立家庭档案;二是春耕秋收之际,积极联系农机户或组织本局全体干部职工帮助贫困户犁地、播种、收割农作物;三是与农业部门联系,建立贫困户种植技术定期培训机制,邀请农业技术人员现场培训和指导,及时解决贫困户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四是协助村委会加强养殖业贷款资金支出的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五是利用养殖业贷款资金为每个贫困户家庭购买适当数量的家禽,联系畜牧兽医人员一对一地为贫困户指导、传授养殖技术;六是协助意愿贫困户进城创业或赴周边从事季节性的劳务创收,在创业资金贷款和办理各项行政许可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2021年3月底前由局“访惠聚”工作组负责,摸清塔木根赞格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家庭收入主要来源、贫困原因、增收创业意愿,分类制定脱贫帮困计划;2021年利用养殖业贷款资金或自治区专项资金为10户贫困户购买牛、羊、鸡、冰激凌制作设备,以生产绿色畜牧业副产品为增收创收途径,邀请有关专家给予技术指导;4月、9月组织贫困户青壮年劳力2批60人次,外出承包博州地区部分植树绿化工程。

完成时限:2021年底

㈡协助有关单位实施的任务

⒈制定农业技术人员定点联系服务贫困户方案,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主要措施:摸清贫困户家庭底数,了解贫困户在种植业技术服务方面的需求,及时向农业部门上报需求计划。建立与农业技术人员联系机制,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为贫困户开展种植业技术培训和点对点指导。局机关帮扶村共有贫困户40户,其中32户在种植蔬菜、玉米、甜菜等方面有技术服务需求,2021根据农业技术部门培训计划,上报32人参加培训,5月、8月分两次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为18户贫困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完成时限:2021年底

任务分工:

⒉加强对贫困户富余劳动力相关技能的培训,提高贫困户劳动创业的本领。

主要措施:了解市场就业趋势、用工需求和贫困户家庭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年龄等基本情况,组织贫困户家庭劳动力积极参加人社部门举办的劳动技能培训和企业用工招聘会,最大限度地协助贫困户转移就业。局“访惠聚”工作组负责,2021年上报10户25人次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班。

完成时限:2021年底

⒊加强对贫困户家庭勤劳致富的励志教育,促进贫困户劳动力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脱贫的意识。

主要措施:一是建立与因懒致贫贫困户定期谈心机制,明确责任人,实现一对一帮扶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引导其积极向勤劳致富能手学习;二是组织因懒致贫的贫困户及时参加相关部门举办的脱贫励志教育;三是加大监督转化力度,及时跟踪监督贫困户的生产发展情况,对思想和行为出现波动和反复的再次进行教育引导,坚持做到思想认识不改变,教育引导工作不罢休,确保转化成功,使贫困户真正能够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2021年由局“访惠聚”工作组负责,摸清因懒致贫户底数,与机关支部党员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明确责任人和工作目标,每季度开展一次走访谈心活动,做到思想不转化帮扶不脱钩。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三、工作要求

㈠局党组要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召开精准扶贫工作协调会,及时发现和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对精准扶贫投入的力度,定期检查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切实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国土局扶贫工作总结篇(10)

凝心聚力谱新篇

与以往国家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比较,“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任务最艰巨、措施最具体,政策更得力,保障更充分,五个“前所未有”凝聚共识、汇聚人心,掀开了我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的新篇章。 王艳华,1972年6月出生,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研究员、国家注册咨询师(投资)。北京市人,中共党员。1995年始在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农林水项目部工作至今,目前为农村经济与地区发展业务部处长、项目经理。

搬迁脱贫人数前所未有。现有贫困人口中,仍有约1000万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很低,容易遭受灾害侵袭,地区发展空间狭小,国家常规扶贫措施多年,脱贫成效仍不显著,难脱贫易返贫。对这部分贫困人口,搬迁到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更为优越,就业渠道多的地区,从根本时尚破解导致其贫困的障碍是理想的脱贫方式。我国从80年代在三西地区(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扶贫中首次开始尝试政府推动的扶贫搬迁,取得了突出的扶贫效果。2001年国家设立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开始了在更广泛的贫困地区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人口的有序搬迁,截止2015年底,累计投入363亿元,搬迁脱贫近680万人,涉及到全国17个省份的贫困人口。在“十三五”脱贫攻坚战中,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被作为“当头炮”首先打响,全国22个省(市、区)1282个县(市)1000万需要搬迁脱贫的人口全部列入搬迁计划,书写了人类搬迁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笔。

领导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多次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在青海、宁夏、安徽三次考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慰问贫困搬迁群众,并多次强调,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移民搬迁脱贫工作做好。总理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副总理亲自组织召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出席在贵州召开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并亲赴湖北、山西等省进行调研工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易地扶贫搬迁作出重大部署,规格之高,会议之密集,前所未有。

多部门合力攻坚前所未有。“十

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得到各大部委、各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形成了合力脱贫攻坚的强大洪流。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出台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明确了搬迁哪些人、搬到哪里去、资金怎么来、房子怎么建、如何促脱贫,制定了搬迁脱贫“时间表”和“路线图”;发改、财政、金融从大幅度增加预算内投入、调整地方债务结构、发行专项债、加大财政贴息、给予易地扶贫专项长期低息贷款等多角度,多维破解投资难题,推动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开创了政府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脱贫工程建设的样板。国土资源部出台政策,允许将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同时,还为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专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600亩,为以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存在的“用地难”解围。自此,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多部门合力促攻坚格局基本形成。

搬迁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十三五”期间,针对1000万需要搬迁人口,国家拿出近6000亿元,其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800亿元;通过调整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由省级政府向有关市场化运作的省级投融资主体注入项目资本金1000亿元;通过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发行专项建设债券设立的专项建设基金 500亿元。由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为省级投融资主体提供易地扶贫搬迁长期贷款3500亿元。并指出银行借款由省级政府偿还,县级政府及贫困搬迁人口全无负担。同时,各地还统筹利用已有的其他渠道资金,通过资金整合,集中解决贫困群众搬迁安置区配套的上学、就医、供水、生态恢复、土地整治需要。资金保障充足,为全面打赢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扶贫搬迁贫困户能够得到的实惠同样前所未有。人均补助标准大幅提高,户均自筹数量由以往的七、八万元以上下降到万元以内,实现少投入、甚至不投入即可入住安全搬迁新房,彻底解决贫困搬迁户筹资压力以及举债搬迁现象。

组织缜密前所未有。为了保障在五年内实现1000万人口搬迁脱贫,有关部门针对以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在2016年全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之际,明确“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明确“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工作要求,明确脱贫标准、搬迁住房标准,资金运作方式,并在工程实施的第一年,全面开展联合督导、督促自查、定期调度、成效考核等方式强化搬迁过程中的质量和效果管理。22工程所在省(区、市)以国家规划为引领,同步编制省、市(县)级规划,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规划体系。各省在2016年全部成立市场化运作的省级投融资主体,项目县成立县级目实施平台,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通过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保障资金及时拨付和安全使用。省级层面,各地均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机制,制定搬迁脱贫作战图,实现挂图作战,明确职责分工层层分解落实,完成省级投融资主体组建和运营,并陆续配套出台了扶持后续产业发展、税费减免、资金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专项政策,强化工作措施,落实督导问责,县级层面,各工程县按照精准脱贫、精准搬迁的要求,落实细化省级支持政策,在搬迁群众组织、搬迁选址、住房建设、搬迁后就业安置脱贫等方面,展开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出台搬迁人口搬迁后户口迁移、医保对接、土地调整等具体措施办法。自此,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四梁八柱”全面建立,自上而下,合力促搬迁脱贫的工作局面全面打开。

各显其能2016迎来开门红

2016年是“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开局之年,也是最紧张忙碌的一年。一是要全面摸底搬迁人口,制定具体搬迁方案,细化出台配套政策,搭建投资平台和项目实施平台,工作琐碎具体;二是建设任务重,当年需要完成249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搬迁建设任务,同时要对搬迁后就业脱贫进行安排。在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在各级领导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易地扶贫搬迁取得开门红。

年度搬迁任务全面完成。上下一心、众志成城,2016年取得开门红。截至2016年12月底,22个省(区、市)1282个县(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全部开工,安置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建设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公益岗位、资产收益扶持、低保兜底等脱贫措施陆续到位,2016年24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各具特色创新模式。为了进一步保证工程进度,确保贫困人口搬迁脱贫,各省在国家政策框架下,结合本省特点,大胆创新,开创了搬迁脱贫的新模式和新作法。贵州聚焦精准脱贫,工程上坚持在四个严控(严控住房面积,严控建设成本,严控工程质量,严控工程进度),保障搬迁人口“当年项目当年建成、当年入住”的基础上,坚持以岗定搬、以产促迁,逐点逐户建立就业脱贫台账。要求城镇、产业园区和旅游服务区安置的必须确保每户就业一人以上,中心村安置的必须确保每户都有脱贫产业扶持。目前户均就业1.5人以上,较好地解决了搬迁和脱贫两大目的。陕西省探索推广“四个三”模式,即“三项规划一体编”,同步编制移民搬迁安置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脱贫致富规划,切实做到“三规合一”。三份协议一次签,一次性签订搬迁协议、旧宅拆除复垦协议和脱贫协议,实现先人后房、以户定建、以户定扶、以户定业。三就措施配套跟,落实就业、就医和就学三项措施,保障搬迁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和脱贫发展有门路。三方力量同发力,通过群众努力、政府给力、市场聚力,形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合力,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其他省份也在促进就业、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增加户均补助资金等不同领域行了大胆尝试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任重而道远

尽管易地扶贫搬迁开局良好,随着搬迁任务逐年增加,但未来挑战更加艰巨。

上一篇: 幼儿园学前班教学总结 下一篇: 食堂满意度调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