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01 22:47:22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篇(1)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总体目标,突出农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协调发展,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配套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保护农村生态和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天蓝水清、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打造一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精品村屯,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可持续发展生态美,整体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创建示范活动要坚持以下6项原则: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差别性制定各类乡村的创建目标,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模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

――注重文化,打造品牌。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的修缮和保护,积极挖掘历史名人、民俗文化,赋予特产品文化内涵,创造地域美丽传说,收集祖训家规,弘扬特色文化,提升“软实力”。加强对现有街路、广场、桥涵、景点、园区、社区、河湖等公共建筑物的命名,赋予生命力。

――综合建设,整体提升。突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综合发展,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的时序,整体改变农村面貌,整体提升农村建设水平。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根据各地特点,有侧重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和民族特色型等美丽乡村典型,创新机制,创造模式,总结经验,大力推广。注意典型集群建设,连点成线,扩线成面,连线成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作。

――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明确并不断强化农民在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创建示范活动要按照以下10个类型打造:一是高效农业引领型;二是三次产业融合型;三是农村生态保护型;四是古村民居整理型;五是环境整治提升型;六是民俗文化传承型;七是名景古迹挖掘型;八是乡村旅游打造型;九是历史名人弘扬型;十是传统农耕展示型。各地在申报时确定美丽乡村类型,如同时符合两个及两个以上类型,按照主导类型申报。

二、主要任务

按照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继续组织全省有条件的行政村创建美丽乡村。按照行政村年初申报创建、年中完善提高、年末验收评定的办法,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00个左右。申报时,各地区根据实际掌握。已经获得部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的行政村,符合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条件和要求,可获得省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

三、实施步骤

2017年创建美丽乡村分四个阶段进行推进。

(一)申报阶段:2017年2~3月份,由县、市提出创建示范计划指标和总体工作方案,采取村申报、乡镇把关、市县审核的办法,综合提出创建各项目标任务,填写《2017年吉林省美丽乡村创建申报书》。申报书一式五份,省、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各一份。村级申报要由村党组织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决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履行公示7天程序,再逐级上报审核审批。

(二)创建阶段:2017年4~9月份,充分利用有效的建设时期,广泛开展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建设农村各项产业,精心打造村屯,全面完成创建示范的各项基础建设任务。县、市新农村办要对本辖区申报的美丽乡村进行检查验收。申报创建的美丽乡村要将创建开展情况形成综合材料,并将建成效果形成影像资料,上传省里。

(三)评审阶段:2017年10~12月份,根据年末考核评分参考细则,对全省创建的美丽乡村情况进行评比打分,省里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论证,合格的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文件,授牌授匾。

(四)完善阶段:2018年1~12月份,完善美丽乡村创建档案,加强宣传。继续深化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提升建设水平,确保完成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配合、快速推进。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的组织推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抓好创建示范的工作实施,各相关成员单位要积极主动配合,按照各自责任分工,抓好有关项目建设和工作责任落实。各市(州)和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将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作为统筹推M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工作、主要任务,切实抓在手上,落在实处,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确保创建示范活动圆满成功。各乡村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完善措施,履职尽责,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各地开展创建示范活动情况,省里将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评比奖励之中,开展好的将在新农村建设选点布局、专项资金分配中给予适当倾斜。

(二)精心组织,科学推进。各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屯和广大农户要精心组织、积极参与、有效行动,必须做到目标一致、协调一致、行动一致。在操作过程中,美丽乡村创建省里积极推动,地方搞好配合。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篇(2)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同时也明确了我国下一步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湖北省黄石市是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市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建设鄂东特大城市”的战略目标,掀起了黄石市建设生态文明的高潮,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美丽新村涌现出来,对探索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本文拟对这些生动案例进行剖析比较,归纳总结,以期为其他同类地区建设秀美生态乡村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黄石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种模式及成效

黄石市各地基于本地地理特质与基本条件,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通过解放思想、争取政策、组织推动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对具有本地特征的美丽乡村建设展开了广泛实践,并逐步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涌现出了一批成功的典型。这些模式类型及成效主要如下:

(1)特色产业引领型。特色产业引领型,是指依据所在区域独特的优势资源,通过做大做强一个或几个特色产品或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逐步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并以此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这种模式突出了产业支撑和经济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一般适应于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基础比较雄厚的地方乡村。例如,灵乡镇坳头村早年依靠矿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转型后以发展环保工业、开发生态旅游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省级宜居村庄、省级生态村、湖北旅游名村;灵乡镇谈桥社区的谈桥千张、谈桥豆豉风味独特、广受喜爱,村里办起了豆制品公司、肉牛羊养殖基地、矿泉水加工厂等,壮大了集体经济,从贫穷落后的偏远小村变成了美丽的省级宜居村庄。

(2)景区依托带动型。景区依托带动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有良好的自然、人文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结的地区,主要是在旅游资源丰富、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把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产模式与人文资源景观紧密结合,实现资源互补的新村建设发展模式。例如,大冶的小雷山村和阳新的王英镇新屋村分别位于本地著名的旅游景点雷山风景区和仙岛湖风景区周边,依托景区大打生态旅游牌,切实提高了村民收入。

(3)旅游产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也叫休闲带动型或农庄型,是指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发展环保生态种养殖产业,修建回归自然的新型农庄,利用农村自然环境或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采摘、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模式。例如,保安镇刘通湾,一到春天漫山的桃花、遍野的油菜花吸引了不少观光客,到了秋季,采摘狗血桃、吃农家菜,品尝纯绿色食品米糕、糍粑,也带来很多游客,还让米糕、糍粑这种农家糕点名声远播,畅销武汉、鄂州、黄冈、咸宁等地。

(4)古村保护带动型。这种类型的发展模式,适用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留较好、原有古村落景观特征明显,保护开发价值较高的古村落,通过保护性的修缮、维护,再现传统街巷格局与形态、地貌遗迹、古文化遗址、古民居建筑、石刻等文化遗存,同时对道路、水系、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提升村庄人居品位。例如,大冶金湖街办上冯湾,因为拥有古民居、古树、古井、古碓、古墓、古庙等,被誉为“九古奇村”,入围中国传统村落,近几年被发现后得到开发商大量投资,被打造成了本地的旅游名村。

二、黄石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国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美丽中国”的乡村平台。各地基于对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认识的差异,加之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不同,以及城乡一体化水平推进的差异,形成了特色各异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虽然类型各异、风格有别,但却存在诸多共同的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1)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主导,国家政策支助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实后盾。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及其产业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农业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但其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小。因此,农业需要国家的扶持和帮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肩负着抓具体抓落实的责任。而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也只有通过各级地方党委和基层组织的运作,才能落地生根。毫无疑问,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扮演着引领者和推动者的重要角色。一是各种扶持政策的争取到位,各种建设资金的合理分配调度都必须通过组织之手予以落实。二是各地新村规划的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高力度的监管督办都付出了地方各级党组织领导者的心血。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序流转,各种纷争的排解都凝聚着地方各级党组织成员的智慧与辛劳。

(2)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品质保证。“美丽乡村”美不美,规划设计是前提,如何让乡村建设得更美,领导者的理念,设计者的智慧,民意的吸纳,本地本村地理特质、人文风貌、历史传说等的综合有效利用与展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实践来看,注重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建设并加强跟踪质量监管,是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品质保证。首先,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做到统筹兼顾、城乡一体,不能单打一,顾此失彼。其次,建设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要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

(3)产业支撑,特色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后盾。美丽乡村不可能画饼充饥,幸福生活也不可能一味靠外资援助,所以,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本地经济,才能找到美丽乡村的源头活水,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特色产业作为支撑。首先,要立足资源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并形成特色。有特色就有优势、就有竞争力。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突出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地域特色,资源禀赋的独特、地域条件的个性便是“特色”,找准了自己的个性,培育独特的产业,提升经济竞争力,就有了建设美丽乡村的资本。其次,要建立专业化特色产业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绩效为核心,对本村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进而探索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企业模式,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第三,还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市场空间。

(4)调动农民参与、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能动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源泉。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直接和主要的受惠者也是农民。因此,怎样调动一家一户的分散耕作的农民的积极性,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它需要各地党委和村级党组织既要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既要自身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还要有会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既要身体力行投身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主战场,还要学会尊重群众、倾听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要善于借用民间组织的力量,共同打造美丽生态乡村建设的合力。

三、黄石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个反复探索实践的动态过程,要看到上述成功模式的经验对其他同类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必然存在某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一是重建设轻规划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多,但不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行动计划的科学制订,导致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少,以及视野狭隘,缺乏全域一体的建设理念。要根据乡村的地理位置及资源特质,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兼顾起来,精心编制村庄规划,努力突出村庄风貌特色,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的原则对村庄进行合理的分类规划。

二是参与部门之间组织协调难度大。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政策指导。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明确不同政府层级之间的职责定位,理顺各自责权关系。例如,由县级政府负责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和相关制度办法的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考核等工作;乡级政府负责整乡的统筹协调,指导建制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建制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由其负责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等相关工作。同时,理顺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对各部门的责任和任务进行量化细分。

三是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许多地方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没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而是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尽管一些设施(如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一时高标准建成了,却难以维持长期运转,缺乏长效机制。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立农民的民主参与机制,让农民切实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不能沦为凸显政绩的形象工程。

四是农村建设的相关制度“软件”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做盆景”、“搞形象”,更不是“涂脂抹粉”。美丽乡村不能停留于外在形态上,更需要通过内涵建设来体现乡村特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农耕文化保护上,而是要放在统筹城乡、推进城乡现代化的历史大进程之中。在完善农村硬件设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同步推进农村改革,着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与潜力。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篇(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提升、面上改观”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村旁屋边环境治理、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的战略转换。

二、工作重点

重点围绕“点上出彩、线上提升、面上改观”,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工程”、“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工程”、“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工程”和“农村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工程”四大工程,突出抓好2016年3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和6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吸纳安吉经验,对有旅游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村,重点打造,加大投入,倾斜项目,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建成若干个3A至4A级景区。管护提升18个已建省级中心村,推进东、西两条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着力整治100个左右自然村,重点打造龙阁村(株木店至青龙)美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生态示范带。扎实抓好农村环境卫生全覆盖常态化管理工作。

(一)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工程

1.省、市级中心村建设

(1)合理选点,规划先行。按照“五个优先”和“两个结合”原则,重点围绕“旅游提速年”活动,6个中心村为2016年的市级中心村。立足村形地貌和现有基础设施,尊重群众意愿,编制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省级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强化规划执行,增强规划的权威性,推行“村口一张图”和“村口一张表”,方便村民知晓和监督村庄规划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探索实行聘任美丽乡村规划师制度。

(2)精心实施,打造精品。参照《市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技术导则》,扎实抓好村庄各类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中心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同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抓好农房整治、垃圾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沟塘清淤,特别要根据村庄实际,科学合理选择集中或分散等有效的处理方式,突破污水处理这个难点。注重绿化美化,改观村容村貌。

(3)兴业富民,注重功能。推进兴业富民工程,立足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以及农民就业等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农民增收。支持引导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抓好“一平台两中心”建设和农村计生、卫生设施建设,拓展乡村政务代办和便民服务功能,提升美丽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真正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的问题。

(4)巩固提升,完善管护。依照规划实施要求,全面完成2014、2015年度省级中心村在建工程及迎检软件准备,及早发挥效用,造福农民群众。对照省里验收标准,做好巩固完善工作,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收集整理好建设过程中的各类软件资料。

(5)加强考核,实施奖补。由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以现场观摩方式对省级和市级中心村进行考核。省级中心村考核根据得分高低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和鼓励奖三名,分别给予奖励25万、15万、10万元和5万元;市级中心村考核根据得分高低拨付美丽乡村“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先进个人给予一定表彰和物质奖励,获得中心村建设一、二、三等奖的乡镇党政正职直接评为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个人。

2.县、乡级中心村建设

(1)加强县级中心村建设。根据三年行动全覆盖文件要求,2016年重点建设9个县级中心村,重点对村庄进行“三清四改五化一推”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

(2)推进乡级中心村建设。2016年重点建设9个乡级中心村,由乡镇自行组织建设,重点进行村庄、庭院、环境和卫生整治。

3.开展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

确定6个乡镇为2016年省级乡镇驻地建成区整治镇,通过两年时间建设,实现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全覆盖。重点开展“治脏、治乱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等整治任务,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在“两治理一加强”的基础上,开展生活污水处理、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环境景观综合整治,保持乡镇特色风貌。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整治建设任务,打造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特色小镇。

(二)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工程

1.突出自然村整治。以“三清四修五化”为主要内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修整危旧房屋、猪圈、旱厕、院墙,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公共设施配套化,推进村庄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至少要整治一个自然村,条件允许的可适当增加整治的自然村数。

2.强化集镇周边整治。以集镇整治为主体,推进集镇周边的环境整治,从整体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力开展垃圾污水、建筑材料、广告标牌、绿化改造、亮化改造、提升整体效果等“五治理一提升”行动,全面提升集镇建成区的整治效果和水平。

(三)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工程

围绕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局,依托全市美丽乡村休闲养生旅游发展规划,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资源,打造东、西2条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把精品线路沿线中心村当作景区来规划和建设,注重功能配套完善,引导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提升建设的质量和品位。加快旅游元素培育,结合休闲养生旅游发展,打造乡土田园,挖掘乡土风情,培育休闲养生产品,将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休闲养生度假的体验基地、产业发展的载体,重点打造株木店至龙阁村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

(四)农村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工程

1.强化考核,加强督查。继续采取“2+3+1”方式,即全年开展2次暗访、3次季度明查、1次年终总查方式,对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常态化考核。考核结果按2:4:4比例计算全年考核综合得分,全年考核成绩以综合得分高低为序,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鼓励奖6名,分别奖励15万、10万、8万、5万元;获得环境卫生一、二、三等奖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直接评为先进个人。在季度考核中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分别奖励2万、1.5万、1万元,末位乡镇(街道)在季度通报会上表态发言,全年综合成绩后两位的乡镇(街道)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表态发言。

2.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机制。以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常态运行为目标,实行切合本地实际的公司经营或个体经营的市场化方式。加强市场化改革之后日常监管和月度考核,健全乡镇、村、组三级监管考核体系,根据保洁清运绩效按月兑现承包经费和奖惩,确保不因市场化而降低保洁效果。保障企业利润点,提高企业积极性,推进垃圾分类减量。

3.试点推进,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减量化。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制定简便易操作分类办法,便于组织实施。巩固市级示范乡镇——镇垃圾分类做法,总结推广垃圾分类减量化试点经验,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全面推行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落实农业废弃物、工业品废弃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分类要求,通过分类减量有效降低垃圾清运和终端处理负担。全市所有自然村都要开展垃圾分类减量,扎实开展农村“十星清洁户”评选活动和村旁屋边环境整治。继续在港口镇山门村试点推进源头分类减量,即由专门的清运人员上门回收分类垃圾,对垃圾从源头进行分类处理。

4.加强保洁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明确保洁员职责,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保洁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建立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保障保洁员应有的工资待遇,将工作业绩与工资、聘任相挂钩。广大保洁员既是工作队,又是宣传队,既要用自己的劳动赢得群众信赖,又要向群众宣传垃圾分类处理办法,用自己的言行感化群众,促使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足额收取农户年人均12元的保洁费,将经费保障情况纳入农村环境卫生考核指标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协调机制。各乡镇(街道)要把美丽乡村建设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清洁工程乡镇党委书记负责制和中心村建设乡镇长负责制;分管负责人要抓好组织协调、具体建设等工作。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切实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美好办要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注重研究谋划阶段性重点工作和相关事宜,加强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要继续参与和支持,尤其在资金整合方面继续向重点中心村倾斜。

(二)拓展资金投入机制。拓宽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渠道,通过财政奖补、部门帮扶、社会赞助、企业捐赠、农民自助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美丽乡村逐年增加机制,切实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财政经费。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在乡镇级平台上整合,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确保涉农项目资金有效投放到中心村建设。探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守住不负债这个底线,杜绝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形成新的乡村债务。

(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强中心村活动场所、道路、水电、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及村庄绿化的管理和维护,强化村民自治,明确责任主体,制定管理措施,确定兼职管护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保证持续、长久使用。探索以乡村投入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管护基金,专门用于村级公共设施管护,健全长效投入机制,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对已建成的省级中心村每年至少检查两次,检查合格的省级中心村支付长效管护专项资金,每村每年5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篇(4)

以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美丽繁荣、农民致富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基A,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为依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彰显美丽乡村魅力。工作中要坚持如下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地域和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美丽乡村与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发展原则。推动互联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突出新产业、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品牌战略原则。注重乡村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标准化经营与品牌化提升的要求,抓品牌创特色,推动乡村产业品牌向纵深发展。

――致富带动原则。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就业增收。

――尊重民意原则。尊重农民主体意愿,提高农民对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认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目标任务

以创建的省级美丽乡村为基础,今年全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典型50个。建设方向主要是依托企业集团、农民合作社等,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科技、农民健康、乡村旅游、社会养老、创意发展、休闲采摘、文化推介、会展营销、培训人才、产品检测、加工包装、电商服务、物流贸易、金融支持等领域进行多层次、立体化融合。

一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旅游融合的典型。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朝鲜族文化、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伯都那文化、高句丽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民族特色村庄,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吸引境内和域外游客观光旅游。

二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关东特有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比如,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剪纸产业、农民画产业、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影视基地弘扬的关东文化产业等融合的村,达到宜居宜业,致富增收。同时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相融合、共发展。

三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融合的典型。建设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现代农庄、规模化生产基地、高科技示范园,集采摘、休闲、品尝、体验、住宿、游玩于一体,发展农家乐。

四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水库垂钓、花海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

三、实施步骤

(一)确定对象阶段:3~4月份,根据省制定的方案,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搞好调查摸底,确定建设方向和重点。

(二)深入实施阶段:5~10月份,整合资金,统筹资源,集中投入,重点突破,促进美丽乡村与相关产业项目建设。

(三)检查总结阶段:10~12月份,各地要深入检查,总结工作,提出完善意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农村建设领域拓展的有效探索和尝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按照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

(二)整合资源,强化投入。各地要立足实际,突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和提高乡村自身造血能力,有效整合资源,多方筹措资金,集中力量,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篇(5)

3、石坑崆峰禁止游客进入后,我乡旅游发展遇到较大瓶颈,缺乏吸引力强的新的、条件成熟的景点。旅游也仅是传统的“赏乡村景、吃乡村饭、住乡村屋”的单一观光体验模式,如何向多元化的乡村度假与农业休闲转变,带动本乡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

4、我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组织关系认识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如何准确找到群众在参与美丽乡村“观望”的症结,在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维护群众权益与利益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 “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三、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篇(6)

3、石坑崆峰禁止游客进入后,我乡旅游发展遇到较大瓶颈,缺乏吸引力强的新的、条件成熟的景点。旅游也仅是传统的“赏乡村景、吃乡村饭、住乡村屋”的单一观光体验模式,如何向多元化的乡村度假与农业休闲转变,带动本乡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

4、我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村民对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组织关系认识模糊,参与意识不强,管理者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况,如何准确找到群众在参与美丽乡村“观望”的症结,在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又维护群众权益与利益的情况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涉农企业代表,先后考察了湖州德清县莫干山特色小镇、安吉县横山坞村、高家堂村,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金华义乌市青岩刘村,舟山市新建社区等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浙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浙江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浙江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一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整治村庄“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示范村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目标;整治村达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全省大部分村庄得到了基本整治,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不断扩大整治范围,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有效整治,农村面貌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四美三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明确从内涵上推进“四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整个浙江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浙江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现已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色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浙江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浙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为内涵特色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桐庐县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邀请浙江省规划设计院和浙江省美院设计了“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着力打造“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整个规划建设中,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每个村都能根据山水走势和流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少有联排成栋房屋,使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浑然一体,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 

(二)完善环境整治。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剩菜剩饭、农作物秸杆等)和不可堆肥垃圾(塑料、玻璃、泡沫等)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便于倒查监督),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三)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充分利用现存文物古迹。如荻浦村充分利用村庄历史悠久,各种文物资源较多的优势,大打历史文物资源品牌,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村。二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让游客感受到亲切的乡土气息,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的农村。除了利山村整村拆旧建新外,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还尽可能保留了几十年前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四)加强产业培育。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德清县现有农家乐、洋家乐等民宿350多家,其中以莫干山镇发展 “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达到72家,床位750余张,其中创造了一张床税收达10万余元的奇迹,成为德清县旅游的品牌,推动了区域旅游向高端、生态、精致、特色方向发展。横山坞村抓住与塘浦工业园区相连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当地区位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文化休闲”为主调的中国美丽乡村展示馆、高式熊艺术馆、横山坞雕塑园、山水灵峰·田园熊出没乐园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布局,引进的灵峰精品酒店、闲逸谷休闲度假区、雷露营房车宿营地等九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新建社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通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自然美,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美丽经济”的新实践,通过“文化+”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渔村,实现休闲、旅游、文化、采风等元素联片发展。这两个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五)打造农村电商。被李克强总理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义乌市青岩刘村,依托“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在旧村改造的过程中抢抓机遇,充分盘活利用闲置的房产、店铺等资产,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形成大众创新、全民创富的格局。吸引千余家电商企业在这里聚集,并形成服务商、网商、线下网货中心等多渠道共生共赢的新农村生态。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网店4000多家,年销售额60亿元,日均出票12万单,从业人员3万多人。青岩刘村党建实行组织共建、先锋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网络共治的“五共”工作法,以党建带动群建,营造更加浓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三、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打造了一批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的示范样板,取得了较好成效。对照外地先进经验,我市仍有较多的不足和短板,突出表现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和保护利用,村湾建设容易造成“千村一面”,农村乡愁特色不鲜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投资农业的各类要素动力不足,农民致富增收存在一定困难,农民就近就业比例较低,美丽乡村建设后继乏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注重搞好科学规划。要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近期需要搬迁进入社区安置的村庄和长期保留的历史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 

(二)要注重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制订美丽乡村建设长期规划,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篇(7)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凝心聚力 打造****》,**位于****,全村区域面积这一路探索发展,总结如下:

主要成效与经验

1、明确村庄定位、科学编制规划

从实践来看,注重规划引领,并通过项目形式进行推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村村庄定位是:坚持走农业富村、旅游活村、环境美村的路子,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绿色的生态村落。我村在创建美丽乡村时,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委托专业规划机构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整体品味

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物质基础,截至至今我村共硬化村道**平方米,硬化率达**以上。绿化种植面积达**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了**%。目前村内已完成的重要基础设施有:村部大楼、村史记忆馆**、**等基础设施。

3、抓好环境整治,营造美丽氛围

村庄环境整治贵在长期坚持,建立长效机制是根本保障。全村共有绿色公厕**座,垃圾房**座,垃圾桶**只,每户配备**只环保垃圾箱,清运员**名,保洁员**名,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农村污水处理池终端**座,全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年完成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饮用水入户率达到**。坚持贯彻落实“五水共治”。1、严格执行落实河长制制度,并创新利用虾兵蟹将生态治水,使村内河道清洁,水流通畅清澈。2、全面打好劣V类水体剿灭战。3、养殖尾水处理项目的实施。4、成立巡逻志愿者队伍,加强巡逻与宣传。在治水过程中更是涌现出了**家庭**的先进人物,受全村百姓的敬重。

4、培养良好乡风,筑牢美丽之魂

文明的乡风是美丽乡村的内在美,是美丽乡村之魂。每年举办多场大型文艺演出,如元宵节猜灯谜、“暑期春泥计划”等,开展“文明户”等各类乡风评选。并确保幸福礼堂、农家书屋、老年居家养老中心等的日常开放和有效管理使用。

5、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村两委经常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做好示范宣传;对群众讲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打算

1、文化支撑,让**美在底气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打造“美丽乡村”工作的力量之源。我们要把文化的文章做足,要让走进**的人能够闻"乡"而来,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产业支撑,乡村经营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篇(8)

天常蓝、水长清、树常绿、花常开、地长净、人长寿,一弦独奏天籁之音。山水与人文、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巩固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优美,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广西东兴市以实际行动谱写着“中国梦”的东兴篇章。

建设美丽东兴 推广清洁乡村

东兴市历来高度重视国门形象,在党中央、自治区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2010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012年7月,国务院批准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东兴市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东兴市委、市政府全面把握、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崛起和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加快建设等一系列新机遇,团结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和中央、自治区领导同志对东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思想,在继承中大胆创新,在法律框架中先行先试,发挥优势,群策群力,精准发力,从改革最早遇到的难题破题,攻坚克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服务,以加速度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近年来,东兴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自治区部署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之后,根据自治区和防城港市活动的部署,东兴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按照“国际视野、国家标准、国门形象”要求,在全市广泛开展“美丽东兴·清洁乡村”活动。因科学实施、开局良好,很有特色,很有成效,赢得八方称赞。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对东兴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东兴的“六结合”也很好,建议持之以恒,形成长效工作机制;自治区“美丽办”工作简报第十八期将东兴市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向全区推广。

今年上半年,东兴市竹山村被授予“广西特色旅游名村”。东兴市市委书记廖汝奋自豪地谈道:“我们要把‘清洁乡村’活动与建设旅游新村、提高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像竹山村这样能把清洁乡村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的村,将作为一个清洁乡村的典型向全市推广。”

把握战略部署 坚持科学发展

肩负着“维护边疆稳定和谐、改革、发展”三副担子的东兴市,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科学规划,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以“六破六合”清洁乡村模式,科学、有序、扎实、高效推进清洁乡村工作。

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强化学习。东兴市委、市政府组织全民学习、全市倡议动员,使清洁乡村活动入脑入心入言入行。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美丽东兴·清洁乡村”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工作机构,组建“美丽办”统筹推进“清洁乡村”工作。高标准选人,按需选人、因工作定人。确保资金投入,专款专用;确保做到“破除思想障碍,统一认识到位;破解思路问题,科学规划到位……等“六破六到位”。

开门纳谏,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向书本、群众、实践学,系统梳理“线上线下建议意见”,经过集体反复讨论研究,制定了符合东兴市实际,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东兴市开展“美丽东兴·清洁乡村”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修编了《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纲要和镇村发展规划等规划发展方案。从2013年起,分5个阶段,用近两年时间围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在全市开展“美丽东兴·清洁乡村”创建活动,重点做好美丽“乡村、街道、交通、校园、庭院、厂区和景区”等七项美丽工程。

加强领导,量化责任,统筹推进。实行领导挂钩联系制、部门负责村(社区)制和市、镇、村、组四级联动等机制。量化指标,细化责任,分片包干责任制指导推进。坚持“六结合”(将“清洁乡村”工作与“树立国门形象”、“改善村风民俗”、“特色产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基层党建”、“转变干部作风”等相结合),实施“六个一”工程(一个特色产业基地、一个特色品牌、一家村级企业、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种经营创收模式、一项村集体经济)。按照活动实施方案,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层层推、一步步推,一片片解决。

创新机制,全程督导,总结提升。制定出台了《村规民约》、《保洁员制度》、《督促整改通知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情况通报和检查制度,把“清洁乡村”工作列入各部门工作实绩、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考核。按照自治区、防城港市“清洁乡村”验收和考评标准,全程督导,狠抓落实。对行动迅速、成效明显的地方进行通报表彰,对落实不周的地方责令整改;及时总结、系统梳理,收集好的经验和措施。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U492文献标识码: A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这一新目标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那么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的追求境界和终极目标是什么?为农村圆城市梦,让城市向往农村应该是其最佳的答案。城市有的农村也要有,城市没有的农村也要有。只有创新和开拓,才可能圆了“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梦。

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当前,慈溪市正在广泛开展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是“十二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抓手,也是加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强动力,致力打造“品质之城、幸福家园”建设“农村版”,努力凝聚全市上下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互促联动发展的新共识、新智慧、新力量。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进行时,各种规划有机衔接,不同层次全覆盖。我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市南部沿山精品线(区块)专项规划和中心村、特色村的详细规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荣获浙江省第二届“美丽乡村建设”村庄规划评选一等奖的《慈溪市南部沿山精品线规划》,通过现状分析与案例借鉴,规划明确了沿山线的总体发展定位与阶段性发展目标。南部沿山精品线定位为慈溪市生活生态带、宁波市精品休闲旅游带、宁波市美丽乡村示范基地、慈溪市青瓷文化体验基地。近期,以“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为契机,以沿山线百姓受惠为基础,服务于慈溪本地城乡居民,重点做好沿线特色村的培育和一般村的整治,建设沿山线为宁波市级美丽乡村的示范精品线,并为慈溪人提供理想的休闲健身之处。远期,通过资源的整合联动,提升发展,将沿山线打造成为宁波市级精品休闲旅游带,集中展现慈溪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幸福的市民生活。

在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双重引导下,该规划提出“特色培育、区域联动、重点突破”的总体策略,构筑起“一带三区多点”的总体结构。可实施操作的抓手角度提出四个方面的分策略。具体如下:

(1)“策略一”:特色培育、建设美丽乡村。

从自身资源和优势出发,考虑区域发展导向,提出“一村一品、一段一景”的发展策略,全力彰显各村、各景点、沿线各分段的特色与魅力。对7个特色村,明确各村的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对18个一般村,以村庄环境景观整治为主,按照一村一景要求提出改造意向。

(2)“策略二”:区域联动、提升品牌价值。

提出“大绿道”概念,合理组织沿山线一带的机动车、自行车、登山步道、休闲步道等针对不同出行方式的交通环境及沿线景观,构建南部沿山精品绿道;一方面,依托已有的达蓬山旅游度假区、鸣鹤――上林湖风景区的优势资源,抱团发展;另一方面,立足区域自身优势和资源区块抱团,提高整体竞争力。

建设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体验区,将其基本功能定位为:遗址保护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文化创意实验区、城市经济增长区。其功能板块――“两园一区”,即越窑遗址主题公园、栲栳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休闲区。利用自然山水古镇,打造白洋湖―杜湖唯美爱情主题园。深入挖掘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习等静态利用和节庆活动、影响媒体等动态利用相结合的多元方式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3)“策略三”:沿线整治,塑造秀美风光。

明确沿山线的面域景观主题分段,从西向东分为梅林花溪段、上林青瓷段、古镇山水段、田野村陌段、青山碧湖段5个主题分段。通过建立通则式改造模式指引,简明清晰地明确各段的整治内容与方式。同时,筛选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的重要节点进行景观提升,强化游客对地域的辨识度。

(4)“策略四”:建立支撑,完善区域配套。

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沿山线发展的重要支撑,规划予以重点考虑,统筹安排。规划结合倡隆村、鸣鹤古镇、达蓬山度假区建设三个旅游服务中心;结合村庄建设若干个旅游服务店。

二、幸福家园建设实践分析

慈溪市“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组织实施创业增收致富行动、人居条件改善行动、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文化培育引领行动“四大行动”,统筹谋划“经济、人居、生态、文化”一盘棋,坚持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庄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要求加快推进。

(1)帮助农民实现劳动致富,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利用南部沿山线上的农家乐、七塘公路上的海鲜馆等五大区域旅游品牌,以及中横线上的各种家庭合作农场产业品牌,共同构造成一道“百里果廊、花海菜田、滩涂海鲜、梅岭野趣、福地仙山”的壮丽景观,大力建设现代型、城郊型和生态休闲型农业、服务业相互融合的新局面。

(2)有效改善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居住质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节约集约土地等,都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推动了农村城市化建设,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最近几年,已经建设完成一批集聚型镇级农民公寓,尤其以附海镇最为突出,还建设完成宗汉街道六个村的联建农民公寓,在新建和改建相结合的基础上建设完成了周巷镇万安庄村、周邵村,龙山镇徐福村、施公山村为代表农民公寓,长河镇大牌头村、周巷镇三江口村为代表、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理的移地搬迁型农民公寓。

(3)实施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经济观。依据建设“绿色慈溪”的总体要求,建设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同时进行,重点建设与局部建设相结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一方面,大力推进“森林慈溪”建设,计划到2015年,要建设完成100个市级以上的森林村庄、200个森林单位、森林家庭要求达到2000个以上、市级以上森林村镇8个。再有,大力开展清理废旧塑料行动,严格污水治理活动,对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同时改造农村厕所,计划到2015年,要建设完成65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管道,对43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达到治理目标,力争全市农村新建集聚区生活污水实现全部处理。

(4)进行文化培育引领活动,按照建设“人文慈溪”、“和谐慈溪”的要求,在保证物质富裕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尚。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安排,要求自2013年开始,利用五年的时间,全省区域内的自然村全部建设完成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谋在深处,创新思路,干在实处,把“文化礼堂”打造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增强农民群众源自内心的幸福感和文化自信感。

三、结语

从慈溪市的建设实践来看,做好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总体规划,而且需要详细部署,同时还需要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农村,保留传统民风民俗,搞活农村市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还需注重农民利益的保护与保障问题,做好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建设,真正实现系农村建设的全面健康稳定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篇(10)

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投资环境,2009年全乡道路建设投资534.5万元。新铺路面5公里,道路改造8公里,新建公路2公里,改造桥梁2座:在河道整治中投资130万元,砌筑河堤挡墙3公里2万余方,建造蓄水坝18条,修复水毁工程1公里5000余方:为加快林区作业道路建设,提高林业效益,投资315万元新建林道18.5公里:为进一步提升集镇总体水平,投资70万元进行集镇道路、给排水工程建设。

着力改善环境面貌。以改善环境面貌、提高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快村庄环境建设。今年全乡总投资456.8万元新建、改造休闲公园6个:新建休闲长廊、亭台9个;新建和改造文体活动场地6个(篮球场、广场等);新建乡标、村标(碑、门楼)5个;新植绿化面积1万多平米。建设金钱松大道1条;新装路灯(包括广场灯、景观灯)241只,有4个村路灯实现全覆盖:房屋立面改造、外墙粉刷258户,面积13500平方米,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破旧房屋51户,2550平方米,改造围墙5500米;新增高档垃圾箱(筒)60只,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清运,环境卫生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完善创新社会事业。结合美丽乡村创建,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共社会服务功能。全力建设和谐山川。投入资金1225万元加快推进公共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5个,共计建筑面积287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生活污水池10个300平方米,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2个村完成安全饮用水普及工程,使全乡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在大里入口处新建农村公交车站一座,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新建生态公墓l处,完成全乡全覆盖;乡、村相继出台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政策,老有所养得到充分体现。

全面提升产业发展。今年以来,招商引资工作有了较大突破。新签约的休闲农业观光项目有5个:嘉鼎山庄、别院山川、凤凰水榭、东篱农业、得水山庄,总投资近2亿人民币;九亩村省级农家乐特色村通过验收:现代毛竹园区提级升档取得新成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土地流转取得新成效。

美丽乡村建设的四大抓手

抓思想统一。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统一思想认识是关键。3月初召开了由村民小组长及种养大户以上骨干参加的全乡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同时乡政府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奖励扶持政策,会同各村签定责任状,实行美丽乡村工作一票否决制。各村也纷纷组织召开会议,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经验,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创建目标,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参观、考察等活动,思想得到统一,认识有了提高,共建美丽乡村的氛围初步形成。

抓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关系未来科学发展,创建工作必须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科学规划、体现特色。我们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用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在充分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科学的美丽乡村创建规划。

抓项目推进。认真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创建规划,经过认真疏理,全乡在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中确定上报各种建设项目62个,实际投资2700余万元。山川乡在申报建设项目的同时,抓紧与项目主管部门工作对接,争取部门支持,在项目推进中严格按计划实施,实行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乡联村干部联村工作与美丽村创建挂钩,从10月份起乡村干部实行“5+2”工作制,一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中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抓督查检查。为确保全乡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乡三套班子成员全部参加的领导小组,抽调人员建立具体办事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村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实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例会制,每月召开2次各村书记主任例会,联村组长、乡职能办主任参加,及时交流和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中推进情况以及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专门督查工作班子,不定期对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日常督查。

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与亮点

上一篇: 不公开审理申请书 下一篇: 银行案防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