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30 03:37:37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1)

      以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初中分校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要点为指针,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导处的领导下,继续认真学习新基础教育理论,继续加强 “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的实践研究,并以课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为切入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我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努力奋斗。

二、具体措施:

(1)本期数学教研组工作主题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我们数学教研组在本学期继续实施“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这五个分支组成的数学教研组的主题。

(2)抓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在执行常规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备好大纲、教材、教具、学具,更要备好学生;要明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重难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要精心选择例题作业;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教研组每学期两次检查组内教师的备课笔记、学生作业、课堂笔记和辅优补差记录。

(3)关注课堂,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认真贯彻 “关注细节,生成智慧”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实“教师工作的重点在课堂,学校质量的源头在课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还”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真正把走向建立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的教学过程从口号变成行动。

(4)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推进课堂改革

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围绕数学组的区级立项课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实践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并逐步完成课题的阶段性结题工作。

  a. 在 “课堂教学中,影响师生有效互动的相关因素” 分析报告下,指导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行反思性教学矫正。

 b. 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主要方法策略及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评价原则或标准”。

(5).抓起始,抓薄弱,抓毕业;提高整体质量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初一和初二的学生至关重要,使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一定要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有“你追我赶”的比学风格。

初三备课组教师加强课堂教学、中考试题的研究,努力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提高优良率和及格率,以确保毕业考和升学考中取得较好成绩。(6).注重课后辅优,让竞赛成绩成为一面招牌

各备课组落实好辅优计划,针对性要强,课前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辅优,即给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创造条件,培养一些数学尖子,在今年的全省数学两次数学竞赛中争取获奖并有突破性,初一和初二的培优班要切实地完成资料的整理以及优生的针对性补差工作,辅导老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从基础、从学习态度上补起,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注意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工作中。

 附:初中数学教研组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行事历

时      间主        要      工         作备     注

第一周 2.6---2.12开学工作 

第二周 2.13---2.19计划制订    各年级数学优生辅导启动 

第三 周 2.20---2.26 数学组全体会议通过教研组计划

数学竞赛辅导老师座谈会 

第四 周 2.27---3.5初三数学竞赛选拔赛       

第五 周 3.6-----3.12月考    数学小组课题组成员会议

3.12省数初中学竞赛第一试 

第六周 3.13------3.19小组公开课(孙维均  鲍剑峰  朱贵春) 

数学组全体会议 

第七周 3.20------3.26小组公开课(熊水林  经  敏  顾小兵   赵长华)

上交:区教学论文评比 

第八周 3.27------4.2   4.2省数初中学竞赛第二试 

第九周 4.3-------4.9各年级数学优生测试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2)

高校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基础和优势

1.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以及学科发展的主力军。高校是承担和完成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承担和完成数占总数的80%以上;高校发表的国内科技论文数占国内科技论文总数的比例接近70%;科技授奖项目中高校继续保持高比例,充分显示了高校作为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力军的地位。近年来,高校作为创新主体,大力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步强化高校基础研究能力的应用转化,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推动作用。

2.高校具有人才培养方面的天然优势。时任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认为,“高校是一个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开展原始创新的主要场所”。高校不仅是科研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极,更是教书育人、构建新知识体系、传播新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力军。国际大科学合作研究改变了传统的科研模式,强化了科技的分工与紧密协作,更加凸显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作用。而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的天然优势,具有无与伦比的多学科资源,在大科学的时代背景以及协同创新的体系之下,必然是培养具有国际眼光以及多学科背景的交叉型人才的前沿阵地。

3.高校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前沿窗口。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都是需要大量科技资源集成和多单位协作的复杂巨系统,其经济成本以及技术复杂性远远超出一个国家的承受能力,必须开展双边和多边的科技合作。参与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成为进入国际科学前沿和提高本国基础研究实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是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前沿窗口,也是吸引国际科技资源与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引进国外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人员流通,并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将人才培养与国际化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所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人员优势,积极参与各项国际合作与大科学研究计划。在一些具有优势的领域和方向上,发挥主导和引领性的作用,在为国际科技发展作贡献的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力争获得最大化的国际科技资源,提升高校自身的科技创新实力。

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相关机制

1.发起组织机制。由于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巨资投入与跨学科,此类项目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发起,多国共同参与完成。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为例,该计划由美国、俄罗斯发起,欧盟及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联合启动,并联合成立ITER国际聚变能组织;而“人类和生物圈计划”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国际南极科学探险计划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

在国际大科学计划资源配置方面,涉及出资、选址、人员、成果分配等多方面因素。出资方面,各国中央政府投入占绝大多数,除了政府的投资外,还通过地方财政、企业、社会团体甚至捐赠等方式进行多渠道的建设经费筹集。出资方式上主要包括现金出资和实物出资,现金出资是当前国际合作中所采用的主要形式,实物出资也是重要形式。以实物出资方式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对技术基础和人员基础要求高,说明了参与国的技术实力,如我国在ITER中承担总经费约10%,其中约80%以实物贡献方式提供。各国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研究任务,每一方负责不同的任务。选址对国际大科学计划出资比例和投入程度有重要影响,东道国往往是主要出资方。ITER计划中,东道方欧盟承担总费用的45.56%,其他六方各承担9.09%。在成果分配方面,以ITER为例,该计划成员国共同签署《联合实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建立国际聚变能组织的协定》,协定指出“各方平等分享项目的科技成果,而涉及项目运作的其他权益则平衡分配”。

2.开放共享机制。在大科学装置使用上,开放共享是国际通用原则。国际大科学界广泛采用的是国际纯粹物理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的原则,即基于科学价值、技术可行性、研究能力和实验资源可获得性来选择实验并约束对大科学装置的使用,旨在遏制使用上的保密化倾向,提升实验研究的质量和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广泛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提升国际学术界影响。

大科学装置作为国家或跨国的重要科技资源,完全基于科学价值的开放规则并不现实。例如: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ICFA)开放共享原则,早期适用于许多自然科学设施,但目前随着设备建设和运营成本的提高,设施是否开放则由成员国事先协定。事实上即便开放的范围不变,开放资源的分配和优先权上在一定程度上与建设资源投入、技术贡献度等相挂钩。对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往往根据出资贡献度(含现金出资和实物出资),由成员国实现协定使用规则。在项目建议和建设阶段未参与的国家,往往通过在运行期追加运行费的方式来获取使用的优先级。因此,开放共享制度的制定,要根据参与方共同商定的原则,考虑大科学工程的学科性质、运行费用高低、未来设施的使用程度等来综合议定。

3.综合配套政策。国际大科学研究项目需要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如资助政策、管理机制、国家科技战略规划等。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例,专门成立国际科学与工程办公室负责国际科技合作,并与世界其他主要国际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经合组织(OECD)成立大科学论坛,要求所有参与国必须资源共享,包括资金和智力资源。

各国政府非常注重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制定。为发展大科学装置,美国能源部(DOE)《未来的科学装置― 二十年前瞻》,部署了未来20年中的28个项目;NSF近年几度《建立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大型研究设施的优先级》,并每年公布大型研究设施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计划;欧盟在欧共体的统一框架内积极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欧盟理事会于2002年成立了欧洲研究基础设施战略论坛(ESFRI),于2006年末了《欧洲研究基础设施路线图》,列出了未来10年~20年间为满足欧洲科学研究的需求可建设的35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并定期更新。以上规划均对国际大科学项目给予了政策支持。

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的现状

1.我国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现状及经验。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了一批前沿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伽利略”计划、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人类脑计划、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等,初步探索了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组织模式,为提升我国科技水平、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作为成员国参加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约有20项[1]。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以及江门中微子实验(大亚湾二期)是近年有代表性的以我为主的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除了有望取得重大科学前沿突破,还将大幅提升在粒子物理领域发起以我为主的大型国际科技合作的影响力。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以参与为主、主导性弱,与我国应有的科技大国地位还不相适应,以我国为主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很少[1]。高校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也是为数不多,且多处在较为次要的地位,获益不大。

2.我国牵头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发展趋势上看,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及制造业的转移,全球科学知识流动与技术溢出,带动研究开发资源全球配置,研究开发人员的国际流动规模越来越大。每次创新资源跨国大转移都会造就新的科技中心,而我国具有孕育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需的资源丰度和市场深度。

但是也应看到,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还面临一系列挑战。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与一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在世界领先地位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科技处于“领跑、并跑、跟跑”并行发展阶段,处在“领跑”地位的领域还并不多,科技创造能力还较为薄弱,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质量、科研人员的素质等与科技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科技全球化促进了知识流动与技术扩散,但由发达国家控制科技发展与应用范围,我国需要对世界复杂的科技环境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从高校自身来看,高校虽然具有学科、人才优势和国际合作基础,但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主业,以小科学为主要科研组织方式,大规模参与国际合作计划、甚至牵头组织国际合作计划的经验不多、组织机制的适应性较弱,需要在政策支持、组织机制、人才储备、科技基础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高校牵头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的建议

1.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推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进入到“十三五”阶段,我国参与和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要加大中国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的主导地位,首先就需要进一步从国家层面上加强统筹规划。结合优势领域,专门制定由我国政府主导倡议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组织以我为主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实现大型国际合作的重大突破;建立以计划为导向的,由政府引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自下而上”征集、“自上而下”布局的战略格局。为提升我国在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领域中的国际地位,取得更好的效益,需要集中资源,设立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专项经费。

2.建立健全高校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管理体系。结合高校建设大科学工程的经验,改革高校现有的科技体制机制,构建更好承担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能力。建立经费管理体系,形成专项经费计划与管理机制;建立灵活的资产管理体系,即保障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保障资产高效利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定国际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资源和国际机密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维护国家利益;加强国际大科学法律框架和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形成良性发展秩序。组建由具有国际大科学计划或大科学工程组织管理经验、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科学家组成的智库。长期深入论证以我为主、以高校为主开展国际大科学合作的有效方式、项目遴选机制、参与机制、开放共享机制等,形成高校国际大科学项目发展路线图和项目库。

3.瞄准全球科创中心,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及长期以来积累的国际人才优势,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在以往国际大科学项目中积累的经验,联合优势力量,以共同体身份加大我国在国际合作领域的份额,有效减少国内竞争,形成联合优势,协同促进我国大科学计划由参与向主导地位的转变。围绕北京、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组织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合力,将项目选址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联系起来,着力吸引海外优质研究开发资源,瞄准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进行长远谋划、前瞻布局。

参考文献: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35-0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要求,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实施了卓越计划,旨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业学院)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煤炭工业为主体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要求,学校充分认识到实施“卓越计划”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撑煤炭工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积极响应教育部“卓越计划”,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卓越计划”文件精神,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卓越计划”研讨会,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咨询专家组。目前学校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学校把实施“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依托我校与煤炭企业合作紧密的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推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培养方案三个方面对原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推动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顺利实施。

一、“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在此基础上,将积极参与“1+2+1”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卓越计划”国际化培养模式,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本科层次采取“3+1”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即校内学习累计3年,企业学习累计1年。企业学习包括在企业开设课程、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在企业实践可通过顶岗工作,使学生完成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分流程的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卓越计划”培养标准

根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行业标准,确定了我校“卓越计划”本科层次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标准:

1.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进行工艺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具有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的思维与意识。

2.项目参与及工程管理能力:熟悉所学工程领域的规范、标准,具有管理计划、预算、任务组织、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进度控制与评估的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3.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人际交往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在工程领域和其他学科项目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能力。

4.职业素质与个人能力: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诚实守信、严谨求真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5.企业管理与创业能力:具有管理、技术、财务和人文关怀的领导能力、决策和统筹规划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具有一定创业能力。

三、“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根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煤炭行业专业标准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按照顶层设计原则,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强化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基础;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强化学生工程基础知识、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运用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构建专业课程平台,强化学生工程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及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在培养方案设计中,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二是优化课程设置,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设置,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企业学习与校内学习之间各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无缝对接;三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本科专业按“3+1”模式组织教学,即学校培养阶段分为1年公共基础课程教学,2年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教学,累计3年;企业培养阶段累计1年。培养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单独组班单独授课。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基础标准、已有的行业专业标准以及相关专业认证标准和规范,制订学科领域、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行单独组班、相对独立培养的方式。

2.坚持“四个不断线”。即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暑期专业实训不断线,熟悉工艺流程的企业实习不断线,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设计不断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外竞赛活动不断线。

3.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过程中,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优势,实习实践教学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方式进行。

4.企业全程参与。企业既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又参与培养过程。企业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条件保障,让学生在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方法和设备等。

5.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进而得到国际认可。

在教育部实施“卓越计划”,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具有较强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根据工科高校地矿类专业的特点,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及培养方案三个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对“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钱作勤,贺玉海,李煜辉.工科能源动力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想[J].船海工程,2011,(4):39-42.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4)

1.概要

100校计划于1994-1996年,由信息处理振兴事业会和财团法人计算机教育开发中心实施。该计划在近100所实验学校中导入网络的先进机能,使得学习活动具有高度的能动性,也使国内外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连接并利用数据库等成为可能,谋求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表现力。实践证明,这个方式超越了传统学校教育框架,并且验证了基于网络开展校际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计划项目简单介绍

100校计划实施的主要项目如下。

合作学习的“全国发芽地图”:该项目是参加实验的学校学生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观察各个地区南瓜种子的发育的不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有关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知识的计划;

“酸雨调查计划”:把环境问题作为全国性问题,进行全国性调查;

“网络通讯名单”:为了信息交换,参加实验的学校教师、学生和事务局成员建立“网络通讯名单”,作为将来信息交换的“试金石”。

新100校计划

1.概要

100校计划作为通商产业省推进信息化的具体举措,在发挥了因特网在教育中利用的先导作用,并切实推动了因特网在教育中的利用的同时也形成和遗留了很多课题,特别是以下课题:①在教育领域如何有效运用因特网进行国际交流,推进国际化?②为了普及因特网,如何在地区展开有效的活动?如何进一步促进因特网在教育中的有效利用?③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化和网速的高速化,如何在教育领域更高层次地利用因特网?为此,以“国际化”、“地区展开”、“高度化”为核心项目,从1998年开始启动并实施了新100校计划。

2.主要计划项目的简单介绍

(1)“国际化计划”主要包括以下计划项目:

利用因特网进行国际交流的计划;

因特网教室;

亚洲高中生因特网交流计划;

Me and Media计划的展开;

参加KIDLNK;

翻译支援体制;

设置有关海外教育机关的窗口;

参加海外调查和国际会议。

(2)“地域展开计划”主要包括以下计划项目:

展开地域性的教育网络利用的实证活动;

教育网络的现状和相关状况调查。

(3)“高度化计划”主要包括以下计划项目:

用于教育的通信系统的运用实验;

定点观测资料、数据的共同利用计划;

现有数据库(资源库)的利用;

有障碍儿童对因特网的利用。

3.关于“利用因特网的国际交流实践”(国际化计划)的说明

(1)目的:进一步扩展新100校计划实施的Me and Media计划。Me and Media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因特网深入研讨媒体的各种意义、媒体的重要性、媒体的创造性以及媒体对学生自我形成(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问题。另外,在Me and Media计划基础上,本计划要进一步加强在欧洲广泛实施的ESP(European Schools Project)计划,在国内扩大实验校的范围。

(2)对本计划进行评价的项目:①关于媒体的认识;②向国内外展开。

(3)内容:在日本,由同志社国际中高等学校、京都橘女子高等学校等8所学校参加;在欧洲,在原有的挪威、瑞典、荷兰、斯洛伐克等国家的基础上,鼓励更多的国家的学校参加进来。在所有参加的实验学校开设论坛,用于交换个人信息和信息交流。只向参加学校公布。在网站上参加校所交流内容。

100校与新100校计划的成果

从1994年100校计划启动到新100校计划结束的5年中,从初期的两个目标(实现主动性学习和实现超越教材、教室制约的开放合作学习),到后来的向国际化、地域化展开的技术与教育层面的高度化的追求。这两项计划的实施为推进日本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起到了重大的意义。

1.对国家政策的贡献

100校计划和新100校计划的实施,对日本的教育信息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100校计划的展开,儿童网络计划、以文部省为中心开展的对网络设备的配置以及利用的研究等相继展开,使得日本30个地区1076所学校装备了高速通信网络,118所学校连接了光缆,在全国教育界营造了教育信息化的氛围。可以说,100校计划的实施,使得日本中小学引入因特网的时间表提前了。100校计划的实施,还加深了文部省与通商产业省及自治省等日本政府机构间的协作,为在中小学普及教育信息化作了扎扎实实的工作。1995年1月,在100校计划开始实施之时,日本文部省了“关于推进为适应多媒体发展的文教政策”,同年2月高度信息通信社会推进本部发表了基本方针,之后,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课程审议会于1996年也作了在中小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报告。100校计划为这些教育改革计划、经济对策的实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2.从点到面的延伸与深化及对学习的改变

因特网导入初期,只有少数的教师和学生自己使用,并且茫然不知所措。随着100校计划与新100校计划的实施,开始了地区间的交流,随后,又开始了国际间的交流。因特网不再仅仅是用于收集信息的机器,而成为收集、信息和共同学习、共同调查的媒体与工具。

3.人才的培养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5)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人才流动全球化进程加快,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国际化,而师资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则是公派留学。做好高校教师公派出国工作,将有效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为高校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力量。

一、当前高校教师公派出国的特点

1.高校教师公派出国留学日趋常态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和各高校的鼓励支持下,国内外高校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其中,国家留学基金委及地方支持的每年多批次的高校教师公派出国留学占有重要地位,日趋常态化。

2.选派出国留学教师的学科多样但分布不均。总体来看,公派出国的理工科教师人数高于文科类教师,此现象在理工类高校更为明显。一方面,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项目大多要求教师有项目,文科教师手头项目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学校出国项目名额有限,更倾向于选拔亟需重点学科的教师出国。

3.选派出国留学教师的层次结构多样但分布不均。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通过多种项目选派不同层次的教师出国留学,如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等,鼓励不同层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出国。但经了解,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比较高。一方面,这是由于部分高校要求评聘教授时需具备一年及以上出国留学经历;另一方面是由于青年教师初入学校时各方面任务较多,较难抽出时间出国。

二、公派教师出国存在的问题

1.选派计划性欠缺。公派出国是高校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的重要渠道,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划,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出国,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切实有效。现在很多高校尚处在临时性申报的状态。若单纯组织教师个人申报,不从学校、院系层面制定一定期限的校内出国计划,不合理分配,可能会导致申报人学科、年龄、职称分布不均,且留给申报人的准备时间较短。如此盲目性申报,不利于高校长远发展。

2.在外管理不严。第一,留学计划与实际研修内容可能不一致。教师在申请公派出国项目时须填写留学计划,在外期间按照留学计划执行,并按照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要求每季度向驻外使领馆提交阶段性研修报告。但实际执行过程并不严格,且是否一致也无从审查。若不一致,可能会使高校失去派出该教师的目的。第二,对研修教师在外期间的管理不够。目前,公派教师出期间主要由驻外使领馆对其管理,而国内高校对其在外情况知之甚少,不能对出国教师的工作、生活动态及时追踪、了解,这也会使出国效果打折扣。

3.归国考核不够。目前,在考核方面,国家留学基金委仅要求公派教师回国后提交一份留学总结,学校统计其留学期间取得的成果并汇总至基金委即可,并无硬性考核要求。对于部分出国教师来说,这有可能会导致其在外不够努力,没有丰厚收获。

三、对策

1.制定选拔计划。高校应结合自身需求,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和师资培养规划,制定一定阶段内的出国选拔计划,校、院两级协同,按不同结构层次,共同选拔出最急需出国研修的教师,同时,也会给被列入计划的教师预留出较长准备时间。这样,公派出国研修选拔将会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学科不平衡现象会得到缓解,留学效果也会更有保证。

2.加强在外管理与考核。为保证公派人员在外留学收获丰厚,学校应建立相应考核制度来督促公派出国教师的在外研修工作,如要求公派出国教师定期向学校反馈研修动态;在外做学术讲座、、调研专题、宣传学校、引进人才;回国后邀请国外教授来校访问、做汇报讲座、引进精品课程等等。若能对以上方面合理考核,则能大大促进公派教师在外期间的工作,为其回国后更好地为校工作奠定基础。

3.提升服务水平。第一,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工作人员要提升服务意识,优化申报程序,协助基金委为教师出国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第二,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在外公派出国教师的关心。高校可通过新媒体等形式向公派教师传递最新学校资讯,传达学校问候,公派教师在外有问题也能及时沟通。

参考文献:

[1]杨湘清.加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管理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企业家天地(下旬刊).[J]2011, 7:98-99.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6)

目前,虽然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较为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体系,但是与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强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党的十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无疑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发展要求。为此,高等工程教育要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明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要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要特别重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适度超前培养人才。借鉴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经验,“卓越计划”的实施包括工科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不同阶段,涵盖了整个高等教育的所有学生,以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不同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最终目标。“卓越计划”的培养具有三大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阶段性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上采用阶段式,包含以下明确要求。

(1)要求按现有学制培养工程人才,一般不搞长学制、跨阶段的连续培养,即本科4年,硕士2年,博士3~5年。

(2)总体上采用阶段式衔接培养模式,整个培养过程为三个阶段,即本科阶段、硕士阶段、博士阶段。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阶段之间既有分流机制,又有衔接机制,学生必须完成相应阶段的培养环节才能毕业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3)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每个培养阶段均要有累计1年的在企业学习的时间。

以上三点要求不仅总结了传统教育的优秀经验,而且充分考虑了高等工程教育的自身特点。在“卓越计划”的基本框架下,鼓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根据本学校的需要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化培养模式。首先,参与高校在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制订出的本校培养标准应具有自身特色;其次,参与高校要通过本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来有效地实现本校培养标准的要求。因此,各校独具特色的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模式构成了“卓越计划”多样化培养模式。

三、符合本校特色的阶段性教学

“卓越计划”的实施已经采用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培养模式,并且赋予每个参与的高校一定的灵活性,鼓励各个高校进行符合自身特点的多样化发展。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通过两年时间的摸索,将每个阶段再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并且加入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环节。

1.本科阶段

借助相关专业的企业平台,可以将相关的实践教学安排到企业完成,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专业实验、毕业设计等。作为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项目或是大学生创新项目“真刀真枪”地做,并且要求毕业设计的课题在符合专业要求的同时紧贴工程实践,重点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够将本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结合企业实际项目,不仅有企业导师的帮助指导,学生还能在实际操作中找到书本知识与实际工程的结合点,了解工程和一些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校从批准成为“卓越计划”的实施高校至今,学校较早确立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着力打造“工程实训中心”的实践基地,只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提升效果显著。2012年5月,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与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在我校举行,上海理工大学收获了包括8个部级一等奖在内的众多奖项,与2011年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只获得1个部级一等奖相比,可谓进步显著。大学生机械创新是理论知识学习的拓展,是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有不少学生正是凭借在科技创新能力上的出色表现获得了本校和外校的免试资格。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青睐。这些无疑都是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取得的良好效果,有了良好的开端,便会产生正能量,并且健康地循环发展下去。

2.硕士阶段

学院整合学科、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作为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建立了包括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汽集团商用车中心、上海电缆研究所等在内的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

学院经过严格遴选,挑选在行业中有良好声誉和较高知名度的大型企业作为“卓越计划”的合作企业。借鉴博士阶段的培养模式,聘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或研究员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实施“双导师”制,并且制订导师相关职责。学生到企业的实践学习可以采取阶段式,也可以采取在企业顶岗工作的学习方式。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分别负责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阶段硕士生的培养和考核,联合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硕士论文选题要源于企业的实际问题或现有课题,研究内容应包括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或生产过程的设计等。合作企业安排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整参与某一个项目或子项目的设计、施工、应用研究的全过程。同时,学校可以帮助企业建设由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负责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参与企业进行工程师继续教育。这样不仅可以从各个环节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工程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可以获得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双赢。

3.博士阶段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

卓越计划;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同时又有大批企业缺乏高新技术、工程技术类人才。工科毕业生缺乏实际技术操作能力,其他专业学生缺乏理论运用能力已经是一个普遍的认识。基于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成为了高校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国家对此也是十分重视,为了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促进经济繁荣进步,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了卓越工程计划,促进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力求改变我国高校重理论、重课堂、重灌输的教学模式。虽然卓越计划针对的是工科专业,但是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引导高校转变教学管理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管理模式改革途径,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时缓解就业压力和填补人才缺口,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后备创新人才。

一、卓越计划概述

(一)卓越计划的含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于2010年6月共同完成。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启动了卓越计划这一重大改革项目,对纲要精神加以贯彻实施。世界经济工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界的需求以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带来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迫切需要。高等院校以培养创新能力强、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为目的,以接轨国际发展、适应未来需求为导向,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实际,构建优质合理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主要目标。同时,教育部制定了五条措施指导各大高校卓越计划的推行。卓越计划的实施核心在于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教育部在相关会议上也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主要针对学生在校内外学习阶段的侧重点。校内阶段,学生们在强化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应当摆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安排的核心位置,促进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摆脱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对于进入企业的实习阶段,学校更应该加以重视,将毕业实习落实到位,避免毕业设计杜撰的情况发生,以促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企业的技术和文化,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卓越计划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项新的举措将推进高校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教学管理的目的。此计划的实施,挑战了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

1.卓越计划强调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首要任务,这是任何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推行必须要秉持的原则。不论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发展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都要把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以育人为本,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具备适应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卓越计划提出了新的教育质量观念,这也是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目标导向之一。卓越计划采用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那么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制定标准也应当适应当前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也就是说,高校教育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要能满足社会需要,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也要同时适应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

3.卓越计划是系统的、完整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以此为契机,高校也应开始改变过去相对单一的管理模式,以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教育理念,探索出一套适应性强的新型的管理方法。现今社会,科学急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技术日益复杂,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需要深入了解这一实际情况,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将要从事的行业所需,在教育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并进行价值引导,通过人文熏陶,使学生懂得专业技术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引起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重视。由此可见,卓越计划的实施,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目标定位转换,改善高校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克服教育教学中理想倾向性严重,推动教学管理理念转变,促进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倾向学术化

毕业生们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与教学管理重科学重理论、轻技术的学术化倾向是分不开的。国际上大多院校都重视培养工程师,培养有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而我国则大多重视具备深厚理论知识的人才,认为只要理论扎实,技术问题也可迎刃而解。学生们甚至认为具备理论,作为办公室指挥研究人员比实际操作技术更高等一些,直接导致了一批又一批理论知识过硬而毫无操作能力的学生进入社会,企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也在进一步扩大当中。

(二)教学管理模式单一,缺乏适应性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评估标准以及安排授课人员等环节,基本是由某个专门的部门办公室独立完成,并实行自上而下的直线式管理,强制执行。同时缺乏完善配套管理机制,政策不能宣传,一线人员咨询无门,更无从进行监督、评价和反馈,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更是缺乏交流和协商。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行政人员并不了解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素质和能力培养需求,他们通常按照行政命令和国家要求,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统一的考核方式,但这种不与实际相结合、跟不上时代需求步伐、内容陈旧、结构呆板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追求个性的现代高素质人才的。

(三)课程设置重理论,缺乏职业性

教学管理部门对于课程设置适应某种具体岗位能力要求并不重视,职业所需知识分散,内容重复严重。例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管理学、行为学、市场营销学等等课程中都会讲到,工商管理系的学生基本上都会听到三遍以上,而对于实际案例的接触反而偏少。虽然现在高校对于实践课程已经有所重视,但是操作部分内容缩水、形式单一、缺乏新意,依旧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通病。毕业实习也是采取学生自行安排的模式,实践单位寻找困难加上学生自身的能动性缺乏,学生们实习报告抄袭现象严重,完全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教学工作评价系统形式化

教学评价系统在新形势下已经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许多学校引进了先进的考评方式进行操作,学生们也可以参与到评价体系里发表意见和观点。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未变的情况下,学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配套的反馈评价机制,教学管理职能部门通常也只是作为信息的收集者。评价时,主要使用定性方法,定量指标少,评价结果往往也得不到落实,评价者最后丧失积极性,应付了事。学校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一线教师和学生们的真实建议和想法也反馈不上去,这样的评价难免流于形式,无法发挥作用。

三、卓越计划背景下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转变教学管理观念

国家大力推行卓越计划,是针对工科类工程师的培养计划,也是高校实行教学管理模式革新的绝好机会。要使卓越计划的目标落到实处,学校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管理观念,面向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需求,与时俱进。传统教学管理观念比较机械化,注重历史传统、经验积累,以及对名校管理的盲目借鉴,缺乏对现代管理方式的合理运用。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应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国际教育先进理念,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引入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用于教学信息管理和教学事件决策以及监控反馈。

(二)制定合理教学计划

卓越计划目的在于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传统的教学计划由教学职能部门依照统一大纲制定,显然不能满足卓越计划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学计划制定的合理性。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学生为本,重视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现真正适应岗位要求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就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在保证课程教学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例如,学校可以根据课程性质每学期安排一到两次的实习,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安排在校内或校外进行。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校内进行实际账目手工操作,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联系旅游社或者酒店进行校外实习,市场营销专业的路则更广,短期销售、市场调查都是职业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运用的机会。

(三)建立适宜的教学管理组织

卓越计划背景下,学校的教学管理注重实际操作,与社会企业紧密结合,也涉及到与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合作,以及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问题,传统教学管理职能部门需要引进更多专业人才方能解决这一问题,建立高效的教学管理组织成为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好的教学观念、合理的优良的教学计划,需要由有效的组织制定、贯彻和执行,否则就是一纸空文。卓越计划试点的许多学校为了贯彻实施好这一计划,专门成立了培养计划指导与审核部门,同时负责联系沟通有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充分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运行。学校的整体教学模式改革也可适当借用这一方法,在各个方面保障教学管理组织的重新构建,例如保证在队伍中引入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力量,给予决策、建议、监督的权利不受阻碍,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管理良性高校运行。

(四)构建实用的教学评价制度

卓越计划背景下,教学评价考核系统的革新也是刻不容缓。教学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水平、学习成绩以及教材评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应当增加一些定量指标,例如教学中实际案例分析、实际技能模拟操作、实践环节跟进所占的比例适当提高。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应该改变过去单一以试卷、论文作为考核的方式,形式和内容需要多样化,特别是注重对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学分考核。例如,改变过去毕业实习的学分随意送的做法,加强对毕业实习的指导和监督,导师、学校和实习单位都参与评分,以利于学生利用毕业实习机会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教材评审力度需要加大,改变过去几年都不更新教学内容的局面,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俱进,与具体行业接轨,避免教材内容空洞、过时,不具备应用价值。

(五)运用校企合作机制

基于卓越计划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强调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学生的毕业实习落到实处也是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在这一点上,卓越计划实行的“校企共建”模式值得参考。在教学管理中,可以让企业更多参与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把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学生生涯各个阶段的实习,并因为实习成绩的优秀可以直接进入相关企业就业。同时通过这一机制,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实现。例如,可以聘请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作为学生导师,或者作为客座教授进校为学生作系列讲座;也可以加强教师与专家的互动,并创造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的机会,使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具备一定的从业经历,更好地为学生授课。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完善度更高,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所以高校教学管理也必须与社会要求同步,才能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卓越计划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目的,进行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强调与企业的紧密结合,人才教育参考企业要求,企业参与教学培养。高等院校当以此为契机,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教学管理方法,完善专业教学内容,形成一套适应社会需要及行业需求的教学管理体系,造就一大批社会和企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和社会人才缺口问题。

作者: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参考文献:

[1]汪泓.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03).

[2]黄金莲,龙飞,莫艳云.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0,(09).

[3]程文婷.“卓越计划”背景下教学管理体制优化研究———基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02).

[4]陈希.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N].人民日报,2010-07-09.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8)

一、学院国际化的基础

在高等院校里学院国际化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存在多年的学院,其国际化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起来的。另一种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新设立的学院或单位,一切从零开始,但起点很高。这两种国际化的基础不同在于,前一个拥有较多积累,但惯性很大,后一个拥有更大创新空间,但需要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北京科技大学高等工程师学院属于后一种情况,伴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应运而生。

教育部“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北京科技大学作为教育部“卓越计划”首批实施高校,致力于培养钢铁行业需要的“厚基础、宽专业、强实践、重创新、懂管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前沿和国内外行业发展状况,具有一定工程设计开发和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行业领袖。为更好地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学校专门成立高等工程师学院具体实施“卓越计划”。作为一个担负特殊使命的崭新学院,自2010年底学院建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国际化平台建设工作,从教学计划、学生培养到课程改革、师资国际化培养等多方面、多层次搭建国际化平台。

学院清晰梳理“卓越计划”国际化需求,针对国际化培养目标,从零开始,夯实国际化平台的搭建基础,从“研究国际化标准、制定国际化实现矩阵、搭建国际化建设平台、引进国际化教学师资及理念、打造国际化创新型课程、接轨国际注册工程师认证及工程专业认证”逐步实现高等工程师学院对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师人才”的培养目标。

“国际化能力”作为“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院在培养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加以重视和体现。“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工程教育中心”于2012年5月7日正式成立,肩负着尽快推进学校成为“国际钢铁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提高学校“卓越计划”的国际化水平的重大使命。

二、国际化标准研究

国际化培养的标准和实现方法是“国际化平台”的两个基础,明确了“国际化”的内涵,以及国际化培养的标准,就有了培养“国际化”的目标和要求,有了目标和要求就要有实现方法,并且通过矩阵的形式清晰地描述国际化过程中要达到的目的、使用的方法及与整体目标的关系。高等工程师学院一直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国际化的标准及实现标准的方法,建立了国际工程教育平台及引智平台等,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不断科学推进学院国际化培养的进程。

1.国际化标准研究。

作为搭建国际化平台的理论基础,需要确定什么是教育的国际化?即国际化的标准化研究。“所谓的教育国际化就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因此,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

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需要一个标准,即各个单位在国际化建设后能够衡量和量化的指标。

2.国际化标准实现矩阵。

通过对国际化标准的分类及实现方法的矩阵法,教学单位快速定位自己在国际化建设中所处的阶段,同时能够清楚地分析各种国际化平台建设对教育国际化所起到的不同作用,还可以对照总结出本学院在国际化培养工作中相关平台建设上的不足。

从表一可以得出,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及国际竞争能力是逐级深入且内容不同的三个领域,一些教学手段可以兼顾多个方面,在具体实施中也各有侧重。表二的实现标准中明确列出了教育国际化需要学生具备的具体能力,通过表三矩阵的方法,对照正在执行的及正在建设中的引智、国际工程教育课程等国际化平台所能达到的对培养国际化能力的要求,可以指导本学院根据“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加强或者改革其中某个部分,便于学院领导班子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参考。

通过表二可以看出,在“教学计划内英语课程”的基础上,需要搭建多种平台以实现学生的各项国际化能力。高等工程师学院通过建设“国际工程教育课程”、搭建学院引智平台及学生国际化培养平台,可以从覆盖到更多的国际化能力标准,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及应用的能力。

三、引智工作及学生国际化培养平台

谈到国际化建设的情况,必须提到引进国外优秀智力的引智工作,这对于学校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研究水平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以引智为主题的平台建设有许多形式,比如大型国际会议、小型学术研讨会、短期讲座、长期授课、教材引进及合作科研等。另一个必须涵盖的内容就是学生国际化培养工作,引智工作对学生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而且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大致包括海外学习,引进国际课程,全外教授课或双语授课,以及参加国际考试等方面。

高等工程师学院通过“引进国际化教学师资及理念、打造国际化创新型课程、接轨国际注册工程师认证及工程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积极搭建学院引智平台及学生国际化培养平台。

1.学院引智平台建设。

“高等工程师学院引智平台”旨在配合“卓越计划”及我校“十二五”规划,依托我校在钢铁行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就“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以及国际注册工程师认证及工程专业认证的现实,迫切需求推出一批高水平的重点研究成果,把北京科技大学“卓越计划”的国际化建设打造成国内领先水平。三年来,高等工程师学院利用此平台有计划地邀请了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工程教育领域强国的院士、教授及企业界专家来校采取专题授课、研讨、合作研究,以及文献资料共享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交流。

2.学生国际化培养平台建设。

对于学生国际化培养平台建设,高等工程师学院以教育国际化标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各项国际化能力。通过分析目前学生常规课程对培养相关能力的不足,制定和加强了与“卓越计划”钢铁行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及学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着眼于学生就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从全外教英语口语实训,国际化课程建设,学生海境外学习,以及学生参与国际注册工程师认证等国际化认证培训及考试,提供多种高度的平台满足学生的多种国际化需求。

四、国际化平台建设要有特色

每个学院或单位在搭建自己的国际化平台之前,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认清优势和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使用有限的资源来搭建最能突出自身特点、满足自身最大需求的国际化平台。如果一味求大求全,只讲高端大气上档次,就只能东施效颦。例如有的学院教师国际化情况本身就好,科研费用也多,能够每年召开很多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会议;有的学院生源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例如经管学院,所以学院开展EMBA、学生出国出境项目就会很顺利地形成规模;有的学院或单位本身拥有很多的国外专家长期驻扎,就能够很好地开展外教授课和合作研究工作。以高等工程师学院为例,学院以书院制形式创建,没有自己的教师,如果一味瞄准大型国际会议或者大量外国专家来华肯定是不现实的。但是,学院有自己的特色,即作为专业综合试点的教学改革单位,拥有较大的教学计划自,因此在开设特色国际化课程、进行课程和师资国际化方面可以做很多创新性的工作,同时也造就了自身的特点。

五、思考

1.真正实现“请进来,走出去”还需要付出努力。

作为国际化平台的建设,一方面要引入国际化的智力支持,把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学校,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学校的青年教师和学院骨干教职工出国和业务交流。只有实现了“请进来,走出去”两条腿走路,我们才不至于总是花大钱请专家“上门服务”,而放弃了自己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到更大的国际舞台交流的权利。从经济的角度上看,“请进来”往往要比“走出去”成本更大,而“请进来”的效益往往不一定大于“走出去”的所得。

2.学生是国际化平台建设的最终受益者。

“任何一所学校都应把教师和学生视作学校管理的最重要资源,运用正确的用人方略和激励手段,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创造性,这是一所学校的生存之本”。而教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学生。在学院国际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始终遵循让“最重要的人最受益”的原则,以学生的最终利益为本,增加对教师和教职工的国际化培养和鼓励政策,重视对教师进行国际优秀教学方法的培训,了解并使用最前沿的教育技术,最终使学生在所有的国际化平台的建设中成为受益者。

参考文献:

[1]易秋芳.论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国际意识教育.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增刊).

[2]胡东成,张良平,姚崇兰,贺克斌.大力加强国际化教育,提高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

[3]北航航空航天法引智平台设立并运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4]龚国祥.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管理资源.人民教育,2003-12-15.

电子资源: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9)

我国高等教育自规模扩张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工科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但是从企业招聘普遍的反馈态度来看,工程技术人员最大的不足是缺乏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与实践精神。机械行业应面向工程实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对此,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理工科院校中的机械类大专业,理应把培养“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作为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与发展导向,为国家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一、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总体思路

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基础上,确定更加详细具体的机械类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将之作为理工类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任务,首先要有清晰的总体思路。结合社会需求、专业目标与专业特色,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专业标准规范的指导下,同时结合学校和企业培养标准与评价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即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具体来说表现为三方面:(1)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2)个人素质和职业技能;(3)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当然这个培养目标是否最终完成要靠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并通过校企评价团队的最终考量。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实施上、培养目标的实现方法上以及评价体系上,要达到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的相互补充、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的相互渗透,最终形成综合评价的机制,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

二、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重点与内容

(一)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重点

机械类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实施中应抓住以下工作重点:探寻机械类工程师多元化培养模式、建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与平台、建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创新管理体制。尤其是探寻多元化培养,是整个机械卓越计划实施的重点,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探究程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与平台的建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加快改革,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并面向市场需求,才能为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供新鲜的活力。

(二)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内容

1.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直接影响着机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效果与成败。在机械专业培养方案中关于新课程体系的修订上,既要夯实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紧随前沿专业科技的发展态势,也要注重学科的实践性,围绕市场和企业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课程体系以便使其具有时代性、能够面向行业、企业和现实社会生活。在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毫无疑问是与工程实际和工程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更是培养学生科研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所以新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应面向工程、强调宽基础、重实践、重应用,适当地增加或开设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类的重要课程,以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全面的现代机械设计的理论,掌握最新的分析手段与测试技术。另外,开设企业与工程管理、企业法规、企业文化、国内外营销等课程,更快地减少学生适应企业的时间、更快地融入到企业中去。我校曾在2003和2009年两次加大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力度,并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测量与控制技术、过程装备工程等课程体系融入到机械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群中。

2.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动的,而学生是被动的。学生面对课本,很难将这些生硬的文字在大脑中转化为抽象的机械模型。所以,如果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化学生的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实践的研究过程,机械类课程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学生亲身参与机械的设计、改造与研究,有的甚至需要他们自己上网搜寻相关配件,为了找到合适的配件,他们会主动去寻找、分析各种相似配件之间的差异,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得到的实践结果与吸收消化理论的程度绝对比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这种研究型教学模式中,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互动式,教师的职能由“教”转变为“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新知识,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亲身实践,扩大知识视野,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和研究技能。

当然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最终是不可省略的,不可能完全实现机械课程的百分百课外实践,但是又想使学生参与其中,因此理论教学过程的改进也势在必行。比如说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并且在课件中增加学生身边的工程实例,引导学展开课堂讨论,并根据学生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有趣丰满,又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我校的金工实习在不断更新传统实习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实习环节如数控加工、特种加工、机器人系统和小型自动生产线等,并且在2004年建立了机器人创新制作实验室,在2006年建立了机械创新制作中心,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制。校企联合培养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平台。目前高校普遍提出的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让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实习或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推动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学生开放,鼓励学生早期进入科研,使其在“研中学”“做中学”,将一部分课程委托企业讲授,在企业实践,做到“干中学”“学中干”。与骨干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试行“两参三联合”的工程实践教学机制,即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生产过程,校企联合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联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联合考核实践教学质量。对“卓越计划”的本科专业学生实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即大一、大二、大三实在校内配备专业导师,大四时在企业配备企业导师。企业学习阶段可以安排一些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前三年学生在校内学习与机械学科相关基础课程以及完成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四时学生在相关机械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重点是实践,在实践性环节中强化学生在机械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现在,国际性竞争越来越剧烈,经济全球一体化是一个总趋势,这势必使人才竞争、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化教育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即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比如国外原版教材和虚拟实验室,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与与国际知名学会开展密切的国际交流合作,到海外企业实习,与国外知名高校企业共建工程教育联合体,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并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

三、结语

我们的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初步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机械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大多数老师缺乏工程经验,亟待工程化培养;学校和企业的实践基地缺乏,经费问题也会制约工程实践环节的开展;专业课教师在校内承担的教学任务重,难以顾及每个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校企联合体制中,如何实现部分校内课程在企业讲授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卓越计划中很可能碰到的问题,最有力的解决办法莫过于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良好的保障体系是机械卓越计划得以实施的前提。“卓越计划”质量体系离不开机构、制度、师资、经费、基地等方面的保障,因此在机构设置上,成立包括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工作小组、执行与评价团队在内的领导小组是必要的;在制度保障上,学校规章制度与企业规章制度并行,包括培养标准、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在师资保障上,保证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外聘教师的待遇能落到实处;还有培训基金、实践环节等经费支出的保障和学校资源、企业培训、网络虚拟资源等基地保障,任一环节的工作不完善,都会导致整个卓越计划难以为续。另外在校企培养方案实施中,还要进行建立必要的监督、质量评估与信息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雷,凌雪.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01).

[2] 胡皓,任鸟飞.工程应用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

[3] 尹立孟.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师资问题与课程体系设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9).

[4] 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6).

[5] 周雪梅,滕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

国际学校工作计划篇(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1] 。为落实“纲要”,教育部于2012年颁发文件,提出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特别要求各高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探索建立校企(行业)协同的新模式,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强化实践育人环节[2]。显然,对于工科大学教学来说,如何建立新的机制和模式来増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选择具有强烈现代应用背景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专业方向为重点,邀请嵌入式系统器件FPGA的国际龙头企业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进行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在几年的合作中取得显著成效。

一、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思考

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其目标是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显然,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其核心是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3]。

但是,工科专业的常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非常有限的,致使本科毕业后在产业岗位上一般还需二到三年的训练才能具有工程师的能力。其原因是在校学习期间主要教学内容还是理论和课堂教学,普遍缺少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过程往往不能很好落实,没有专门课程和环节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学生不知所学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工程实践[4]。

因此,工科高等教育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工程界需要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环节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专业课程实验、科研训练、实践课、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课题等。我国工科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高校专业教师没有产业实践背景,专业实验室设施落后,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引入本专业领域的企业联合教学是解决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引入本专业领域的国际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上述诸方面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极大促进高水平的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

二、合作企业选择

合作企业的选择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这里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和专业方向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厘清专业特点。软件工程专业是个新兴的内涵宽泛的专业领域,它的常规内容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在计算机的应用从整机走向部件的21世纪,嵌入式软件和系统作为软件工程发展的新趋向,显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相关企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其人才需求很迫切。这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特点是基础知识雄厚、专业方向技术发展更新快、学科交叉性强、应用面宽广。选择的合作企业要有能引领潮流、支持本专业方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特点的实力。

2.企业与专业的关联度。我们还要考虑的是所选择企业与专业的关联度。与计算机不同,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现与应用的关键是把软件和系统“写”在一个芯片上,然后植入在一个应用系统中发挥大脑式的指挥与控制作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是当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嵌入式技术与器件。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是FPGA的发明者,是嵌入式器件与技术的国际引领者,选择和引进Xilinx公司合作培养卓越软件工程人才具有极大的技术与国际化优势。

3.企业的大学计划。大型跨国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大学计划和专门的机构和队伍,用以寻求高校的技术合作和产品推广,选择的合作企业应该有完善强大的大学计划。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有着遍布全球的大学计划和专职队伍,有众多的高水平国际合作大学,在合作中能够保障合作机制的落实和国外名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

4.企业的利益诉求。企业是以利润作为主要目标的,与高校合作办学有其自身利益诉求。选择合作企业要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在合作中我们要关注并合理支持企业的利益诉求。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要开拓中国市场,北京工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嵌入式系统的科研教学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与其合作能较好地支持Xilinx的企业利益诉求。同时,在合作中北京工业大学能够引进本专业方向国际上顶尖的人才培养资源,从而达到强强联合、校企双赢的效果。

三、主要合作教学方式

在与美国Xilinx(赛灵思)公司的深度合作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教学工作。

1.联合开办实验班。为了更加有利于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平台作用,北京工业大学专门设立了一个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验班。由我们和Xilinx公司共同进行实验班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工作,Xilinx公司参与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部教学环节,在几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学生学习的纲领,培养计划代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修订培养计划时,和Xilinx公司的大学计划负责人及高级技术人员一起进行认真深入的讨论,力求能够反映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范畴和实践能力需要。

3.合作支持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对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实验班的学生在入学后都安排一位校内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承担指导工作的教师由教授和从国外留学回国的高层次教师组成。对于安排在企业实习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企业再配备一名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导师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在导师的科研活动中进行学习,促进了参与式教学。学生对导师制给予了积极配合和极高评价。

4.安排企业专家任课。由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给学生上实践课,能够使学生实践技能有根本性的提高。在我们的合作教学中,Xilinx公司选派高级技术人员来校讲授专业实践课。为了方便来自国外的专家集中授课,我们还特别安排了小学期专门进行这一类实践课教学。让学生在领略产业对技术与人才的现实需求中进行学习,促进了启发式教学。

5.引进国际名校教授任课。Xilinx公司的大学计划联合了本专业方向在美欧等地的许多著名高校。在合作教学中,Xilinx介绍了一些合作高校的专家教授来北京工业大学为学生上课,近年参与的国外高校有美国Stanford大学、英国Strathclyde大学、澳大利亚Queensland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

6.合作开设新生研讨课。开设新生研讨课是近几年一些高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式。我们为实验班在入学后开授了新生研讨课,安排两位教授担任讲课教师,一位是本专业方向的著名教授,一位是Xilinx公司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让学生同时在学术性和应用性两个方面领略前沿技术知识和研讨学习方法,促进了讨论式教学。

7.建立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基地。Xilinx公司在国内外有许多子公司和合作企业,这些企业成为我们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合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到这些企业进行实习训练和毕业设计课题,企业还为实习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生活费用支持。

8.建立企业专项实验室。在几年的深度合作中,Xilinx公司在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实验环境。Xilinx公司投入了2000万元的经费和设备,建立了国际最高水平的FPGA实验室、设立了面向全国高校的学生设计竞赛、组建了有全国80多所高校参加的高校FPGA实验室联盟,对我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Xilinx公司的支持下,我们打破实验室常规管理方式,适时长期发放给每位学生一块FPGA实验板,让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在实验室外随时随地做实验和科学研究,促进了探究式教学。

9.共同创办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我们和Xilinx公司联合申请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工大-Xilinx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教育部的批准,为我们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一个部级的平台。几年来,我们多次进行校企专家共同研讨,分析总结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发展的技术特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在专门设立的实验班上进行试验和实践,不断取得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成果。

10.共同创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1年,我们和Xilinx公司再次联合申请了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部级实践教育中心为企业深入参与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我们共同创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合作中,Xilinx公司不仅自己深入参与,还引入伙伴企业参与,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提供了新的场地和企业资源,把校企深度合作推向了新的境界。

11.共同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国家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第一批入选专业中,我校软件学院的两个专业获批,其中一个就是和Xilinx公司合作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们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又一个部级的大平台,我们还将积极合作,深入探索,让国际校企深度合作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合作效果分析

在与国际名企Xilinx公司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工程人才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办学成果,建立了多个部级教改与人才培育基地,实现了本科教学国际化,提高了教师水平,促进了卓越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

部级教学基地不仅是办学水平的标志,更重要的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高层次的平台,有利于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在和Xilinx公司的深度合作中,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申办了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工大-Xilinx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合作专业方向嵌入式软件与系统被教育部选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更为可喜的是我们校企合作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专业方向工作作为主要内容之一还获得了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使得我们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工作能够直接和国家目标衔接,保障了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水平和质量。

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与Xilinx公司的深度合作,我们引进了国外名校本专业方向的著名教授和国外IT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校为本科生上课,选派学生去国际著名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和国外高校学生同台进行设计竞赛等,较好地实现了国际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效果。

教师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我们引进国外名校教师来校上课,直接提高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与此同时,校内教师与国外教授专家共同参与培养方案制订、教学研讨和教学辅导等工作,青年教师作为助教协助外教开展教学工作。显然,在合作过程中我们校内教师直接从中学习到国外名校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我们的教师水平和教学水平。2010年,我们和Xilinx合作形成的嵌入式系统教学团队被评选为部级教学团队。

校企深度合作的直接受体是学生,在我们的合作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效益是显著的。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接受国外名校名师的授课和指导,学生可以使用国际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装置做实验。这些校企深度合作所形成的优质教学条件和资源让学生的工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多次国内外科技竞赛中获得好成绩,显示出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效果。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与国际名企深度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人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深度合作是想区别于传统的校企合作,传统校企合作是做在面上的,而深度合作是要深入到实质中,达到表与里的统一、感情与利益的融合,最终让校企双方都有明显的收益,共同结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硕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 1667143.htm.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12]4号.

上一篇: 科普帮扶工作计划 下一篇: 开展党组织自查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