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战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改革与战略杂志 省级期刊

Reformation & Strategy

  • 45-1006/C 国内刊号
  • 1002-736X 国际刊号
  • 1.0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改革与战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学术期刊。改革与战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经济理论、数字经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区域经济

改革与战略 201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改革与战略杂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5

摘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确立起来的。要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做大做强做优国有经济,并鼓励、支持和引导私有经济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的新阶段,要更加重视和发挥好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作用。

改革与战略杂志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各类矛盾的相互关系的探讨15-19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客观的经济关系,又要论证、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路线、政策的正确性。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性体现为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满足需要与限制需要的关系、劳资关系、家庭努力与政府努力的关系,从有效的社会生产、规范的社会生活、科学的发展方式三个方面科学分析以人民为中心满足需要的条件。

改革与战略杂志经济与制度研究
李约瑟论科学与经济之关系20-23

摘要:李约瑟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与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他在参加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时受到苏联代表团,尤其是赫森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史的影响,此后多次阐发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科学发展的看法。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尝试应用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的方法解释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动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的创造性贡献。尽管并不能将李约瑟简单地划归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史家,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李约瑟科学史研究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比较24-27

摘要: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企业的起源、性质、边界与产权结构等的认识有重大不同,但都构筑了庞大而系统的分析体系。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进行比较,借鉴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的科学成分,有助于深刻理解并完善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文章认为,理论体系完善应构建长期制度分析和短期运行分析协调发展的新范式、企业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的产权结构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企业规模和内部结构的分析等要与当今中国国情相适应,更好地指导中国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社会资产投资结构与市场效应研究28-31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资产投资发展迅速,社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投资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投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并对市场产生了经济效应和带动效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要推进社会资产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交投资的效益和效率,以期能更好地发挥其市场效应,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改革与战略杂志战略与管理
竞争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实困难与理论突破32-35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当前国企改革的趋势。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充分发挥非公有制资本、集体资本和国有资本的优势,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解放发展生产力。对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要考虑企业的类型和特殊性,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推行改革。文章对此提出应逐渐打破垄断、建立产权保护制度、对产权交易严格把关、完善相关措施以促进改革的推行、以资本为主完善固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建议。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企业人才本土化对策36-40

摘要:文章认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企业在人才本土化过程中,存在人才梯队培养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未考虑人才本土化、企业人才结构失衡,本土化人员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等问题。因此,企业应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使本土化人才与当地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文化的渗透力,以此吸引和留住本土人才;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企业的外部竞争力;深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本土化人才发展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努力构建既具有鲜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市场竞争又具有比较优势的本土化人才使用和培养体系。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的路径探索41-44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通过对中俄能源合作的SWOT分析发现,中俄能源合作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并存。中俄两国要把握当前的历史机遇,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不断完善中俄能源基础设施、拓展中俄能源合作的领域、完善中俄能源合作的机制建设等措施不断深化中俄能源合作,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绿色发展道路探讨45-48

摘要:绿色发展方式是指引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的建设状态的必然选择,文章从相关部门指引新型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建设方式的职能发挥不有效、公司欠缺动力和公众的环境友好型消费思维淡薄三个视角,概括了这种新型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建设方式存在的困境。文章从相关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公司应制定经济增长和社会建设方式战略、公众应养成环境友好型消费习惯等视角,探究国内走这种新型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建设方式道路的对策。

改革与战略杂志金融财税研究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国际经验借鉴及路径选择49-52

摘要:混业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面一临的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空间变窄、金融非中介化压缩了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商业银行对信贷投放的过度依赖导致风险增加,以及《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进一步增强等。我国要充分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的优秀经验,继续加强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政策性引导、统筹做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过渡工作以及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和管理。

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金融对策53-56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但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为社会和谐发展埋下了隐患,如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等,不仅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消耗更多的劳动力,还使产业的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从长期发展角度考虑,金融业一直以来都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产业结构优化就是社会资源优化,而金融市场是社会资源优化的核心所在,对市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为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文章提出优化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促进金融监管创新、完善金融组织创新、加强金融制度创新、提高财政外投资比例等对策。

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金融对策57-60

摘要:党的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当前,西江经济带金融整体发展水平较低、金融组织结构体系不合理、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金融对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对此,西江经济带应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自身的区位优势,争取国家实行区域化的货币政策、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散机制以及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以实现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

改革与战略杂志农业与农村发展
论共享发展理念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价值与路径选择61-63

摘要:共享发展理念在我国农业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价值,主要体现在我国农业充分明确发展的基本内容、奠定发展的根本旨向及价值导向、诠释实现发展的基本动力、构建农业发展的推进方式等四个方面。要以共享发展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就必须坚持民主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文化创新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共享发展之路。

城市化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作用研究64-66

摘要:我国城乡长期处于二元分割状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难以跟上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脱节严重,这不仅关系着“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影响着城市化发展步伐,因此,必须明确城市化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文章着重对城市化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两者调整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策略,如调整产业结构、制订城市经济发展策略等,以期为城市化与农村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农地流转滞后于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及改革建议67-69

摘要:我国普遍存在农地流转滞后于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农地市场供求不均衡、社会运作机制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不够优化、地方政府管理职能错位、部分农民转出土地意愿不高。我国农地流转模式改革重点是要降低交易成本,健全市场机制;提高生活质量,优化社会保障制度;补齐资金短板,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平衡各方利益,完善农地流转协调机制;精准服务农民,健全政府服务与管理职能。

“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70-72

摘要: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包括体育旅游、农业旅游与私人定制旅游等。“互联网+”时代下,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产业关联性、市场需求转变以及技术变革、外部市场变化等。通过了解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发现,其面临技术限制、人力资源限制与信息化、管理限制等问题。推动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利用政策条件、技术变革与网络立法等方式,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机遇。

改革与战略杂志区域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演进发展、国际镜鉴与战略思考73-77

摘要:2017年7月1日,出席《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仪式,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以后正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具有对内寻求新的发展动力与区域治理机制,对外构建双向互动平台等多重国家战略功能,同时面临着跨境协调、要素资源的高效流通、法律体系的深度融合、个体城市的错位发展等问题。文章旨在通过梳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状,借鉴国际成熟湾区的实践经验,分析大湾区发展所面临的若干挑战,结合区域特征和经济发展需求提出扩充湾区规划版图、深化三地经济合作、建立法律保障机制等建议。

西北五省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的比较研究78-83

摘要:文章依据规划文本的比较分析,揭示西北五省区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的内在逻辑。西北五省区在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区域内空间布局与合作、对外合作的重点区域和主要领域等方面呈现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特点,但目前仍存在许多不足:战略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风险、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挑战、省区之间的合作机制缺乏、风险的防范意识不高等。因此,基于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的原则,寻求各省区差异化发展与区域整体协同发展相结合的创新路径,以各具特色的省域战略对接国家总体战略,提高区域整体的竞争力,是西北地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