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战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改革与战略杂志 省级期刊

Reformation & Strategy

  • 45-1006/C 国内刊号
  • 1002-736X 国际刊号
  • 1.0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改革与战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的学术期刊。改革与战略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经济理论、数字经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区域经济

改革与战略 2017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改革与战略杂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逻辑与实践逻辑1-7

摘要:马克思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基本架构。由于各国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背景不同、国情不同、道路不同、起点不同,决定了"自由人联合体"不具有统一模式,而像其他社会有机体一样,具有历史性、成长性和阶段性特征。中国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的雏形,随着她的成长、壮大、成熟,正在向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联合体"迈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8-12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形成并包含了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具体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剩余劳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社会再生产理论、结构性失衡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从"供给侧管理""需求侧管理""制度建设"和"改革本质"这四个方面来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并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来指导具体的改革实践。首先,要增加中国的剩余劳动,进一步释放和增强剩余劳动的活力,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与长久发展创造动力;其次,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不应过度干预和扰乱市场机制;最后,供给层面要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视角13-16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立足于我国当代国情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命题,结合本国国情和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改革与战略杂志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
以劳动力发展权为产权理论核心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中心话语体系17-20

摘要: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和尊严,发展权的终极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代国际人权理论体系中各项人权存在着"核心—支持"的结构关系,将发展权作为人权话语体系的核心,是对以个人自由权利为核心的西方主流人权话语体系的超越。(1)文章认为,劳动力发展权是从马克思劳动力产权思想发展而来的一项可交易的经济权利,(2)与人权理论中的核心发展权相对称,在经济学中把劳动力发展权作为产权理论核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交换领域克服"劳动异化"的经济学工具。

中国女性就业与生存发展家庭保障路径21-27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女性地位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进行重要论述,为中国女性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男权主义下的性别歧视、资本逻辑与追求效益最大化下的就业歧视、家务劳动耗费无补偿化、政策法规的模糊性、多样角色冲突等加重了女性就业与生存发展的压力。促进两性和谐联合发展、充分展现女性本质、构建先进性别文化是女性从家庭走出来投入到社会劳动中的价值诉求。要真正促进女性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女性社会参与率和劳动率,这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建构两性和谐的社会发展制度,实现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并纳入劳动耗费补偿中,增强对女性的教育培训。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解读——隐喻研究视角28-32

摘要:文献检索和文献话语分析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运用了精湛的隐喻手法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素中的异化现象,并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出了最基本的思路及其方法论原则,即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体人类才能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揭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质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方向与逻辑33-36

摘要:文章认为,资本导向性的制度安排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重要根源,具体体现为:以就业率为核心的就业评价体系和领导政绩评价体系形成大学生就业的虚假空间;产业制度与教育制度的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供需结构失衡;以市场竞争为主体的就业方式不可能实现大学生的平等就业。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要植入和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导向理念;大学生就业要考虑和做到就业公平、就业真实、就业方向与兴趣爱好相适应;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广度与深度。

以人民为中心的女性就业及发展的路径选择37-40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更加突出人民主体性,强调人民共建共享,为包括女性就业及发展等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提出更明确的方向与目标。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工作—家庭相关理论等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女性就业及发展方面具有目标导向与本质规定的趋同性。现实中存在的女性社会就业与家庭劳动矛盾凸显、劳动报酬和人生存和发展成本失衡突出、女性家务劳动没有被纳入社会生产体系等问题,既彰显出女性就业及发展的困境,又折射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社会形势。女性就业及发展问题的解决,重点在于正确认识女性就业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并科学核算其报酬,建立有利于兼顾女性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政策体系,强化家庭支持和单位的人文关怀,促进女性发展。

改革与战略杂志经济与制度研究
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实现形式41-54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分配基本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问题应从分配基本原则和分配方式具体实现形式来推进。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必须实行按要素分配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按劳分配的实现要考虑到不同劳动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创造出一种能够较好地协调劳资关系的、按要素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调动劳资双方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以下问题。(1)要把剥削本身与剥削的作用区分开来,把握好最高纲领与现实纲领的关系。(2)应该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理解和对待两极分化,把两极分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两极分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消灭私有制基础上彻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现象。(3)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有所区别,应把劳动收入放在第一位,财产性收入放在第二位,并增大劳动收入最终消灭财产性收入。(4)公平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公平的标准随社会经济关系变化而变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按劳分配是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不能把抽象的公平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5)在公有制基础上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

延迟退休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应对之策60-62

摘要: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口预期寿命越来越长,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面临着延迟退休的选择。从短期来看,延迟退休对待业者尤其是年轻劳动力会产生挤占效应,对老年劳动者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可能会使退而不休问题更加突出。但从长期来看,延迟退休可以缓解劳动力供给困境,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延迟退休意见并不统一,主要是围绕着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否有利,是否会加剧当前劳动者就业难局面。但当延迟退休已是不可避免的全球趋势时,应该放下争论,通过加强就业引导、转变劳动者培养思路、加快相关劳动政策的修订等几个方面的措施,确保在延迟退休政策下,对现有劳动力市场冲击再小一些,劳动力市场发展更顺利一些,从而不断促进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困境与应对逻辑63-66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难题涉及农户、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生态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加快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树立变革性、创新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意识;建立市场、政府、农户的一体化联动机制;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健全农产品定价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作用。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东盟投资的法律风险及对策67-69

摘要:文章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探讨了投资主体之一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的法律风险、投资保护问题及相应对策。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带来的具体法律风险包括股东资格、股权投资及企业并购的限定,司法管辖和准据法的适用,用工管理,交易结算和纳税等方面。中国企业应对投资风险的主要措施为:政府制定及实施《对外投资促进法》,构建对外直接投资服务体系,加强对直接投资产业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指导投资国别方向,企业内部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企业实施本地化战略。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路径选择70-73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开创了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挑战与机遇并存。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路径主要有:积极缓解全球经济市场化发展所产生的供需矛盾;积极推动区域间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平衡发展;加快实现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格局的优化升级;促进金融资本的全球均衡配置;促进国际贸易的长期健康发展。

改革与战略杂志战略与管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举措79-83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生产端供给结构改革入手,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结构性因素,释放生产潜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点,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中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文章提出,要深刻领会"十三五"时期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转变深层次原因,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逻辑,从要素配置、农业转型、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和防范风险等方面提出新举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84-89

摘要:我国工业发展循环经济陷入困境,表现在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较低、工业企业大量闲置环保设备和项目、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生态工业园区稳定性不高等方面。这主要是由工业部门发展循环经济可能面临较大的行业损失与失业成本、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环境友好型产品消费市场规模、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实力与循环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政府政策制度的激励不当与激励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工业部门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选择合理的实现模式,并需要政府为其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撑。

要素流动与我国贸易强国发展路径90-93

摘要: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需要优化要素流动。一方面,保持要素流入为我国融入全球化创造了前提,保持要素流动促使我国经济增速稳定在中高速水平,保持要素流动创造政绩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招商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外流入的高级要素挤压国内要素,不利于我国自由要素的培育与积累,要素开放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流入流出的要素收益难以计算,要素的组合结构不合理导致我国要素的国际地位偏低。我国贸易强国之路要抓住要素流动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一是加快要素集聚,推进单向要素流入向双向要素流动转变;二是加强要素创新,培育高级要素,为我国走向贸易强国提供人才与技术保障;三是加速要素升级,推进国内的深层次改革提升价值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国收入分配格局与产业结构优化94-96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转型,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民生投入的力度不断增大,居民收入水平连年提升且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出改善势头。受限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收入分配机制的弊端还没有被消除,导致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依然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为了实现经济战略目标,要统筹收入分配格局与产业结构优化,采取系统化思维推进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区域能源合作路径探析97-99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下,中国与中东、中亚以及非洲的能源合作面临不同的发展态势与瓶颈制约:中东地区资源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资源投资环境的制约以及受到油气合作中不良舆论的负面影响等;中亚地区国家权利的高度集中、油气管道运输的风险以及政治风险等;非洲地区油气资源政策复杂多变、一些公司对油气项目的主导力度不断加大以及西方油气公司的吸引力等。因此,中国要通过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强国防建设以及创新外交理念等路径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