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设备管理探讨3篇

时间:2023-01-30 09:43:37

摘要:全程跟踪管理大型仪器设备从购买、使用、维护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完善设备制度体系,统筹规划资源部署,优化管理机制,重视人员队伍建设,运用网络共享平台,结合大型仪器设备构成完整的管理共享机制,使大型仪器设备能够在教学与科研、生产与实践中发挥最大作用。

实验室设备管理探讨3篇

实验室设备管理探讨篇1

标准器是包括实物量具、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等在内的具体仪器或体系,用于输出标准单位的测量仪器设备的统称。标准器可以用来定义、实现或再生一个单位以及物理量值,并传递至其他测量仪器。标准器是现代化实验室和高水平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不可或缺的基本硬件,也是国家和省区市各级财政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对承担单位的具体支持形式,是各类科研活动产出的基本保障。随着国内对科技研发活动的支持和创新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标准器被购置至各单位机构,其保养、维护、外借、管理等环节所产生的问题随之显现。对这些标准器的科学化管理,既能够体现项目承担单位科研活动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特别是随着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推行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对标准器的高质量管理应当被提上管理日程。

1标准器设备外出管理的现状

1.1设备数量大、品种多常见的标准器设备包括温湿度计、电流源、示波器、电压源、分压器、分流器等等。大型企业或者省级以上科研机构都有大量的实验设备和标准器。从设备原值看,有低价格设备、高价格设备和贵重设备之分;从设备保存环境看,有常温常压设备以及极端环境使用的设备;从设备使用环境看,有常年上电设备、不带电设备;从设备购置及来源看,有财政资金购置,也有社会捐赠等。不论设备大小、无分价值高低,都是单位的固定资产,都必须妥当维护。

1.2对外输出使用频繁根据国家和地方科技管理体制及规范,凡由财政资金项目资助的设备,都应该对外输出共享,设备所在单位可以以一定方式收取使用管理费用。除此以外,设备所在单位也可以通过纯公益的方式,在保证设备和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对外借出设备。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为了加大疫情药物研发和有效抗击疫情,许多单位都发起了医疗设备共享,例如江苏省就在短短3天内从高校科研院所征集到5000台套仪器,包括荧光定量PCR仪等,支援4家抗疫核酸检测单位开展检测工作,检测量达到9.9万管,使用人员近90万人次。

1.3传统方式管理效率不高一般而言,为了加强设备的内部管理,确保固定资产安全,设备所在单位都会建立设备共享输出的标准化流程,主要包括设备登记、外出使用统计分析、项目确认、用途识别、项目人员跟进、计划实施、使用效果确认等,这些流程如果使用传统的人工登记和管理方法,不但会影响使用效率、耗时耗力,而且后续的定位管理和应用得不到掌控,容易因为人为因素造成设备的损害和丢失,应该寻求一种更加科学的动态化、数字化管理方式。

2经验启示

从国内外对实验设备的管理经验看,主要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体系化的质量管控技术,对传统的标准器设备进行升级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2.1物联网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是对标准器管理的前提,也是整个系统化管控的数据入口,主要解决各设备间信息孤立、缺乏有效连接的问题。同时,如果大量的标准器需要身份验证信息,也必须经由物联网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以实现设备定位信息、设备使用环境数据以及软硬件和人员的互动信息。具体来说,物联网技术可以为管理系统提供计量类、定位类和感知类的电子标签以及标准的信息提供端口,从而将静态的标准器接入动态监测的系统。

2.2数据库技术应用数据库技术是电子信息系统数字化的基本保障,也是对量大面广型设备管理的底层技术支撑,可以将设备的所有信息保存和智能分析。数据库技术,主要包括标准器属性和状态信息的保存、设备维护历史的记录、设备状态的查询,以及对用户信息的采集和跟踪,最终实现对整个标准器管理系统的动态分析。从界面看,数据库技术可以结合最新的移动终端器件,在桌面电脑端、移动电脑端、手机端或者其他终端对管理系统进行查询、统计等操作。

2.3质量管控技术应用质量管控技术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受先进技术影响最大的一个学科。现代化的质量管控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化生产、智慧城市等场景,其前提也是物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于标准器输出而言,主要有几个核心的管控环节:设备入驻的准备工作、设备的租赁与归还、设备的维修与报废、设备质量的实时监控。为从管理学角度实现系统的闭环反馈,整个管控技术必须由多个信息接入点和输出点构成,包括设备的输出信息、维修状态、使用信息等,且系统应该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对超出管理边界或者有可能超出管理能力的情景及时预警。

3改进分析

综上所述,对于标准器输出管理系统的改进,主要应从系统的节点、功能和平台方面加以改进。

3.1源头管控首先,要对每一台设备设置内部管理的唯一标签,为每一个标准器配置“身份证”并固化下来,作为后续管理的唯一标志,且该标识应不容易因使用环境和人员的改变而丢失。从便于数字化管理的角度,二维码不失为一种优化的选择,使用二维码作为管理的入口,可以在后续采取类似于食品安全溯源的方式,对每台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

3.2智能管理其次,要跟进内部管理的效能,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式,对接入管理系统的标准器进行线上的动态管理。为了改变传统线上系统只有台账、定期检查、维修等简单的环节标识,可加入其他管理流程标记方式,以便实现对标准器全流程的跟踪和管理。通过改进,管理人员可以在后台实时对每台标准器的使用地点、维修情况、现场环境等进行监控,便于回收和管理。

3.3科学分析有了二维码这一“身份证”式的管理媒介后,每台标准器的出入库记录和实时状态都被纳入监测体系,有利于设备管理者对同种用途不同设备、不同用途的类似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通过使用者的移动端了解到目前某台仪器的基本情况,以便对设备进行使用寿命和效能的监控,确保老设备得到及时维护、新设备得到更广使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对整个单位不同价值的标准器的使用效能进行全面地综合分析,从而得到每单位财政资金投入所对应的设备使用效能曲线,进而对项目绩效进行全面地分析(见图1)。

4结语

建立新时期的标准器对外输出管理体制机制,要从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三个方面入手,确保设备有身份、动作有依据、管理有专人等基本原则。标准器的对外输出管理是体现一个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形式,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将有利于提升单位作为业内权威认证机构的信誉度,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公正、服务、价值”的基本理念。

作者:张敏

实验室设备管理探讨篇2

高职院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重要场所。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更需要结合行业和社会需求,发展有特色的适合专业发展的实验室之路。医疗设备产业不断升级,对医疗设备技能型人才需求逐年增加。为了紧跟行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中医疗设备领域人才培养,现代医疗设备实验室建设需要迎难而上。高职院校医疗设备实验室建设、管理、安全等方面的现状和诸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分析原因[1],并根据问题的原因,逐步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医疗设备建设的实验室发展之路。

1医疗设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

1.1医疗设备实验室建设现状

(1)医疗设备种类杂且多。如医用电生理仪器就有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肌电图机、多参监护仪等;医用放射诊断设备有DR设备、CT设备、诊断X线机设备等;医用急救设备有呼吸机设备、麻醉机设备、高频电刀设备等。(2)部分教学医疗设备陈旧,与市场上同种类型现代医疗设备的性能、结构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如本校的呼吸机是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3)医疗设备配套耗材问题。如医用电生理仪器中的心电图机打印纸、一次性表贴电极、酒精、棉签;心电导联线已损坏或老化。(4)高职院校医疗设备实验室现状的一个痛点就是医疗设备单价昂贵。如一台CT的价格少则几百万以上,多则几千万;一台血液透析机装置,也要几十万。(5)医疗设备需要的实验室场地空间大且安全要求高,如CT设备实验室、DR实验室。作者简介:荣华(1987—),男(汉族),工程师,硕士.通信作者:郭飏(1974—),女(汉族),教授,硕士.(6)部分医疗设备存放空间小。如泄漏电流测试仪,超声设备诊断仪器,心电图机,多参监护仪等。

1.2医疗设备实验室管理现状

1.2.1实验室管理员目前高职院校的医疗设备实验室是由实验教师兼管,没有专职实验室管理员。实验教师和专任教师本身就有自己的教学任务,还要负责复杂的医疗设备日常管理与维护检查工作,教师工作量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细节和执行效果难达到令人如意的程度。

1.2.2实验室安全管理医疗设备实验室所需环境要求高,例如环境不能潮湿、仪器要有专门保护地线;日常维护与管理医疗设备需要有专业知识;医疗设备的特殊性,跟人体接触测量,须确保绝对安全。例如:使用肌电图机做诱发电位实验时,需要保证人体全身流过的电流小于安全电流10mA。要确保医疗设备保护地线装置有效联接,配套的电源线也需要确保地线完好无损。

2医疗设备实验室问题分析与措施

2.1资金匮乏目前,通常医疗设备实验室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专业基础实验室,一类是医疗设备专业实验室,一类是综合实验室[2]。专业基础实验室的工具和耗材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是不小开支,比如测量仪器、检测工具、实验器件耗材等。医疗设备专业实验室中部分医疗设备正常使用,需要独立的校准设备对设备进行校准后才能使用,增加了医疗设备实验室的资金投入。综合实训室建设对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的要求更高,安全要求等级更严格。针对实验室设备不齐、资金匮乏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解决:(1)高职院校虽然不是盈利机构,但是需要满足一定规模数量的配套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这对于资金紧张的高职院校是不能忽视的。没有硬件设施,招生的数量就不能达到一定规模,专业招生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学校对专业建设的力度投入就减少,设备不齐全情况就难改善。因此,要形成专业特色群建设,让多个专业共有实验室设备,增加设备的利用率。(2)医疗设备专业实验室建设可以走出校门,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医疗设备企业可为学校提供专业的实验设备,学校可以提供场地,并为医疗设备企业输送人才和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开放共建实验室,共享医疗设备实验室中的设备资源,用于教学实训、科学研究、企业研发等。还可以与企业签订合同,开设校企共培的订单班。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负责相关实训课,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

2.2缺乏专业人才由于医疗设备专业化要求高,对医疗设备团队的建设增加了门槛。医疗设备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给量,企业待遇远比学校高,很多医疗设备人才不愿留在高职院校,学校难以招到专业对口的医疗设备人才作为专任教师,出现企业和学校同时抢人才的窘境。针对医疗设备专业人才难求的局面,应该加大对新进专业教师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力度,提高新入职教师的待遇;同时加大在校教师的专业化进修和培训学习力度,使老师专业水平紧跟行业的发展。政府、学校、二级学院不同层面,通过合理的奖励政策和优惠政策,激励新进老师不断自我完善,从而改善当前专业教师的待遇,提升专业能力。有条件使专业教师成为专业建设负责人,带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学校增光添彩,为社会培养专业的医疗设备人才。

2.3管理制度不完善医疗设备实验室缺乏管理制度建设,也缺乏相应的激励与惩罚制度。针对管理制度不完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为医疗设备实验室建设保驾护航。还要建立相应奖惩激励制度,奖励那些对医疗设备实验室有贡献的人,比如通过资金奖励,发放荣誉证书,或在有限职称名额下,评职称时优先考虑等。

3医疗设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对策

3.1医疗设备实验室文化建设(1)专业文化建设:宣传医疗设备发展史,完善医疗设备分类,对医疗设备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企业家,知名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进行介绍等。(2)校企文化建设: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共建实验室职业文化[3]。如建立医疗设备企业文化,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打造企业化管理模式,倡导企业化运营等。(3)制度文化建设:不同实训室有不同的实训管理制度。如DR实验室的文化建设包括实训室管理岗位职责、实训室安全制度、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制度、X射线受检者防护制度、DR实训室管理制度、放射事故报告制度等。(4)安全文化建设:医疗设备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强调医疗设备的安全意识,包括医疗设备操作安全、操作人员防护安全、医疗设备生物细菌防污染安全、医疗设备用电安全等。

3.2医疗设备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对医疗设备实验室科学规范化管理是医疗设备实验室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对医疗设备实验室的建设具有良性促进作用。日常医疗设备实验室的实训操作要做到6S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责任到人。(1)汇总管理。专业基础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是直流稳压电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等。因此,仪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中常见的工作任务,对正常能用的工具数量汇总,插接导联线数量汇总。管理目的是提高仪器的利用率,防止好用的仪器不被用,不好的仪器在使用。(2)分类管理。由于医疗设备种类多,需要规范化管理。例如实验工具管理、耗材管理、库房管理、设备功能管理、库房设备管理、功能分区管理等。建立良好的实验室分类管理,实现多个实验室统一资源管理,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

3.3医疗设备实验室安全通常安全管理水平层级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经验型安全管理、制度型安全管理、系统型安全管理、文化型安全管理[4],其中文化型安全管理方式是最高级别目标。经验型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用水、用电安全管理,门窗安全管理等;制度安全管理从制度上完善管理,进行制度保障,每个医疗设备实验室的制度有一定差异;系统安全管理是加强实验环境安全管理,实验操作人员安全管理,实验设备安全管理多方位一体化综合管理;医疗设备实验室的文化型建设包括医疗设备安全文化、有害物质防护文化、无病菌操作文化、安全用电文化等。发挥社会力量协同实验室建设,结合专业特色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强调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科学利用,多角度、多元化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医疗设备实验室,一定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医疗设备实验室的实践教学价值,为新型专业培养更多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作者:荣华 郭飏 黄冬来 朱承志 肖景 单位: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实验室设备管理探讨篇3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一带一路”、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以及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技需求,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加大力度支持重点实验室发展,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了帮助。大型仪器设备作为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的重要硬件组成部分,是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础保障和必备条件。因此,加强大型仪器的高效管理与开放共享,成为了重点实验室工作的重点。笔者结合在重点实验室管理岗位上的多年实践经验,分析讨论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实验室大型仪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重点实验室在大型仪器共享管理上的系列举措,以期为类似平台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大型仪器也被称作大型精密贵重仪器,是指超过一定价值、体积、复杂程度的仪器设备。根据教育部文件《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的定义,单价或者成套价值在人民币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为贵重仪器设备,即大型仪器设备。多数界定的价值范围为:国家层面为50万元以上、省级平台为20万元以上、省级以下为5万~10万元。大型仪器设备具有以下特点:①专用性强,特定仪器服务于特定专业技术生产、科研或教学,需要专业的操作者。②科技含量高,不同类型的设备涵盖了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原理。③成本高,大型仪器设备多数为进口,仪器本身价值极高、必备耗材价格昂贵、运行费用高、维修费用高、定期保养维护频繁。④精密性高,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对相关配套设备设施和使用环境有特殊要求,否则无法获得精确的结果。⑤功能多样性,即大型仪器设备集成多种功能,满足科研、教学、生产、实践中特定环节工作需要[1]。

1大型仪器管理模式与开放共享存在的问题

1.1制度建设不完善制度建设不完善包括体系性、时效性、冲突性和严格性问题[2]。1)体系性建设是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服务的基础,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由购置论证、安装使用、共享管理、维护维修、改造报废、评价考核等环节构成管理制度的全生命周期,体系性的制度建设不仅要保证管辖范围的宽度,更要达到一定深度,才能达到全覆盖管理[3]。常见的体系性问题包括:缺乏全面性,即仅仅片面地涵盖了部分环节,未能立足于整个管理制度的全生命周期,管辖范围受限;缺乏层次性,制度建设往往忽视内涵层次性,过分强调单个设备的管理而忽视了整体资产管理,影响了管理的深度。2)时效性问题常常表现为管理制度更新缓慢和制度职责划分模糊,导致发展需求滞后,管理上存在空白点,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解决现实管理中不断变化的问题和难点。3)冲突性体现在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不同制度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主体责任不明、责任边界模糊、制度条款存在冲突等,部分制度互相矛盾、不协调。4)严格性是指制度的执行力,是制度的生命力所在,制度执行中,突出的问题就是“执规不严、有规不依”[4],主要体现在缺乏明确的责任机制,制度执行得不到有效的监督,缺乏惩戒措施。

1.2资源部署不合理资源部署不合理体现在大多大型仪器设备都重购置,但轻管理、轻整合、轻开放[5]。1)重购置,轻管理。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非常重视科研经061费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专项经费的计划和使用会影响后续项目的支持力度和支付情况,因此,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导致过多注重大型仪器设备数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购买后对大型仪器的管理和关注。2)重购置,轻整合。在购置大型仪器之前不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各院系或课题组根据需要自行购置,分散安置可能造成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例如资金非集约化管理导致大型仪器低档化配置[5],资金分散造成同一学校的不同学院只能购买标配化而非高端型号主机部分,昂贵的扩展附件没有资金购买,降低了仪器的功能发挥及使用效率,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受限,甚至出现部分仪器购置后缺乏配套的运行体系和专业的管理人员而闲置荒废的现象[6],譬如省属某高校,3个理工学院仅购置了6台X射线衍射仪,并且都只具有基本功能[5]。3)重购置,轻开放。大多数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型仪器大多处于“封闭式”管理,仅对本专业、本学院或本课题组师生展开服务。据调查,我国高校大型仪器使用率仅有60%左右,甚至有些仪器几年处于闲置状态[7],严重影响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

1.3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包括责任的落实、制度的宣传、职责的监督、职责的评价、问责追责等多个环节的工作[2]。如果对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宏观布局考虑不足,没有可行性论证和服务范围分析,会造成大型仪器“管理难、使用难、维护难、开发难”等问题,使得大型仪器设备数量与管理人员数量和实验队伍水平不匹配,大型仪器类别增多与管理团队“一人多机”不匹配[8],大型仪器设备的维护与维护资金不匹配,高精尖设备的运行与落后的共享机制不匹配,新仪器的功能开发与技术队伍不匹配。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及不同层面的实验室缺乏协同执行的凝聚力,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是管理机制中的环节出了问题。

1.4共享理念不明确开放共享成为主要趋势是从2016年“十三五”规划开始的,其打破了学科界限,消除了院系壁垒,实现了校际共享。因此,如何实现开放共享,成为当下高校大型仪器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9]。在高校和科研单位,设备的主导权往往集中在单位的职能部门,同时涉及到多个院系、部门、实验中心和相关工作人员等,当需要共享时,困难重重,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主要表现在共享规章制度不健全、各方利益诉求不平衡、人员共享觉悟不高、信息技术平台不完善、立体网络系统不成熟等方面。高校、学院、课题组之间,缺乏交流意识和信息交换,将大型仪器安置在实验室,很少对外开放,虽然长期占有资源,但是使用频率不高,造成了大型仪器私有化现象,私有化的大型仪器往往因为缺乏维护、保养、开发的经费,导致仪器长期闲置甚至无正常使用[10]。另外,目前已有不少机构建立了网络共享平台,但是多数平台尚需要完善,特别是不同单位的不同预约共享方式不同,会限制大型仪器共享,用户需要在不同的平台进行注册登记,程序繁琐复杂,容易混淆和遗忘,共享效果不佳,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仪器开放共享。

1.5实验人员不专业实验室专职人员主要是指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专业操作人员,是支撑大型仪器设备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11],也是实验室的核心要素之一。实验室专职人员缺乏是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实验室最常见的问题。高校和科研院所无法为每台大型仪器配备专职人员,即“专人专管”,只能指定部分教师或者课题组兼管,可能存在“一人多机”的情况。教师或课题组成员主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仪器操作和管理一般都交给学生,而学生存在理论素养低、实践经验差和流动性大等特点,出现大量“二传手”“三传手”“四传手”的仪器操作者,最终导致仪器相关测试技术完全丢失,甚至损坏仪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实验室专职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偏低、专业技能低、综合素质低、老龄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大型仪器设备通常是精密设计的高科技产品,操作复杂,其原理包含物理、化学、电子信息、光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操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实操技能。操作人员对新仪器的使用不够熟悉,降低了仪器使用频率,限制了开放共享进度,增加了错误操作造成仪器损坏的风险,仪器新功能的开发与改造更是无法实现。因此,实验技术人员的队伍发展建设明显滞后于仪器共享平台硬件设施建设水平[12]。实验室专职人员存在感不足,常常被边缘化。单位专职人才引进少、课题申请受限、职称评审困难、考核标准单一片面、培养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不完善、奖励制度不规范、工作内容机械化,导致实验技术队伍工作主观能动性差、积极性低。学校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忽略了培养操作技术人员。此类人员要担负大型仪器的日常操作维护,还有教学、培训和测试任务,甚至还需要根据科研需求进行功能开发和部件改造,工作量大,与待遇不匹配,难免产生消极态度。

2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管理模式与开放共享策略

2.1逐步完善制度体系构建重点实验室要结合实验室研究主体和区位优势,对于大型仪器设备实行统一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制度建设需要具备时代性、创新性和实操性[13]。制度既要有各自的侧重点,也要有一定的协同性,这是发挥制度作用的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下,为了保障设备的合理使用维护和开Vol.29,No.11,2022放共享平台的顺利运转,出台关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和有偿使用的管理办法、效益考核实施细则、共享评价激励、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维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将经费来源,特别是设备后期运行、保养、维修经费纳入统筹。重点实验室将所有制度规定的内容、要求和条款等公布于网站,制作成手册,作为每学期的安全培训内容之一,让学校、学院和外单位明确知晓,同时传达给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明确告知责任主体需要按照制度执行,实验室有监督、检查和惩处权力。

2.2资源部署的宏观调控学校成立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与学校其他相关部门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协同管理各二级学院的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学校对各院系的大型仪器购置需求进行整体把控和顶层规划,统筹管理现有仪器,合理布局新增大型仪器设备,单件仪器设备购买超过5万元,需要进行专家调研论证其可行性和服务范围分析,包括仪器的型号、规格、主要技术参数、购买必要性和原因、采购部门的硬件条件是否达标(例如人员配备、房间分布和仪器安装条件等)、效益分析、设备后续实用经济性等。经专家论证组一致同意后,方可统一集中在采购平台竞标购买,避免了仪器设备重复购买和购置后分散安置。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财务处、国资处、人事处、科技处、研究生院、后勤处等部门积极配合做好大型仪器设备各项管理工作。二级学院是仪器设备的责任单位,负责所辖仪器设备相关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各级实验室和测试中心是仪器管理制度实施的主体,负责建立本实验室的仪器使用规范,充分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加大力度推广共享开放,切实保障仪器设备的高效运转。

2.3管理机制的聚类目前,笔者所在的重点实验室拥有934台(套)仪器设备,原值6008万元。其中30万元以上的有54台(套),原值3741万元,大型仪器设备数量较多。依据使用方式将大型仪器设备分为专人专管型、培训指导型和完全开放型3种类型。专人专管型仪器即指高、精、尖的大型仪器设备,其结构复杂,操作繁琐,不当操作容易损坏,且配件昂贵,需要专人操作、维护、保养,老师和同学根据仪器要求仅需提供样品即可,专管老师负责测样并发送数据给送样者,例如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元素分析仪、杜马斯定氮仪等。培训指导型仪器是指通过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短期培训,可独立使用或在专管老师指导监督下使用,此类仪器操作与专人专管型仪器相比相对简单,不易损坏,但耗时长,适合课题组成员或研究生独立操作使用,例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流动注射分析仪、氨基酸分析仪等。完全开放型仪器是三类仪器中操作最为简单,价值相对较低,只需要常规的使用培训或者通过学习使用说明书便可使用的一类仪器,例如混合式研磨仪、近红外分析仪、种子温度梯度筛选系统等。根据上述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难度,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减少因使用不当损坏仪器的频率,解决了大型仪器设备不易开发的局面。笔者所在的重点实验室2021年底购置的国际、国内领先的仪器,包括多通道痕量气体通量测量系统、生态系统甲烷-CO2通量装置、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制备色谱系统、快速溶剂萃取等、到货调试和培训后,立刻全部投入到科研试验中,基本实现了仪器有序高效使用。

2.4搭建网络共享平台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对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狭义上是指大型仪器设备+网络共享平台,广义上是指硬件(即大型仪器设备,网络共享平台)和软件(即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制度建设)二者的深度融合和有效匹配[6]。只有综合各因素,才能保持共享工作高效性和持续性。具有多元化、全面化、智能化的网络共享平台是科研用户、仪器设备和管理人员之间连接的纽带,它可以进行对外宣传,发布最新的仪器设备通知,将所有大型仪器设备的信息、技术参数、使用说明书、开放时间、预约使用流程、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及实验室要求等管理规定上传到网络平台,实现网络共享管理。实验管理人员可通过后台进行审核和审批,组织安全考试和仪器操作培训,进行数据更新等业务。通过网络开放共享,能够满足新时代对高校和科研机构设备管理工作的要求及教学和科研的需求,能够提高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率,方便统计仪器的使用机时数,优化大型仪器的使用,同时可为管理和操作人员的绩效提供数据支持[14]。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网络共享管理平台事不宜迟。在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将实验室专职人员的管理能力、专业技能、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建立多种方式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在培训和指导的基础上完全开放共享,经实验室安全培训和相关仪器操作培训后,外单位人员、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均可使用,通过人工、网站及微信小程序3种渠道进行通知、宣传、培训、预约和更新,提高仪器使用的便利性和可控性。笔者所在单位目前已对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大学、本校的其他学院等科研院所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实现大型仪器价值,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社会服务。据统计,2018—2020年,仅仅碳-氮同位素分析仪、元素分析仪和杜马斯定氮仪3台仪器,每年对外测试土壤、植物及气体样品5000余个,3年共计15000余个。2022年第29卷第11期2.5建设专业技术队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大型仪器新功能更新迭代较快。为了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单位的科研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以高质量人才为主体的实验室专业技术队伍。这些专业人才不是传统意义上“设备保管员”,而是“仪器操作员”和“功能研发员”,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学术背景,更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及测试实践经验。根据大型仪器数量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进行队伍建设。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往往拥有大量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单位职能部门要重视引进管理和技术专业人才,尽量提高至教师同等的地位,可以开通特殊通道引进人才。二级学院和科研团队的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数量少或使用频率低,应优先培养现有人才,挖掘一些有技术、有学术水平的教师,通过参观重点实验室和参加企业公司的培训,提高管理和操作水平。借鉴欧美高校的设备管理方法,仪器使用者和企业(厂家)长期合作,仪器使用者主要负责日常操作、保养和维护,企业主要负责仪器的维修、开发和应用,同时厂家定期提供培训和指导,双方各司其职,大幅度提高设备利用率[15]。此外,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设立专项基金项目、制定奖惩制度,积极倡导参加对外交流和培训,鼓励对仪器新功能开发和探索,提升试验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提高个人业务素养和科学素质,加强共享意识和积极性的调动,促进大型仪器设备的可持续发展,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笔者所在的重点实验室有专职技术人员4人和兼职管理人员4人,其中博士学位有6人,硕士学位1人,具有留学经历的有5人,仪器操作员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同时具有10年以上实验室管理和仪器操作经验。人员的高学历、高素质和扎实的操作经验积累,提升了实验室的管理能力和仪器操作水平,为承担高水平研究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

3结语

近年来,国家对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大型仪器设备投入逐年增加,与区外相关单位在设备先进性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高校和科研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共享,才能充分发挥设备在科研创新中的作用,为学科和科研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全程跟踪管理大型仪器设备从购买、使用、维护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完善设备制度体系,统筹规划资源部署,优化管理机制,重视人员队伍建设,运用网络共享平台,结合大型仪器设备构成完整的管理共享机制,使大型仪器设备能够在教学与科研、生产与实践中发挥最大作用。

作者:高霞 高翠萍 韩国栋 格根图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一篇: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讨3篇 下一篇: 航空设备维修研究3篇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