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时间:2022-08-28 09:53:59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思想政治素质的接受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思想政治文化先进程度。而理工科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匠人”,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直接作用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出发,研究接受主体、接受现状、接受环境对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解决新环境下其思想中重物质,轻精神、重实用,轻文化等观念,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一、接受理论概述

(一)接受理论

“接受”一词,在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接纳、承受”,表示为认可、接收、吸纳的意思。一般可以表示行为上的接受,或者精神、心理上的接受。其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和传播学。接受美学以文学作品为审美对象,认为读者的接受是文学作品存在的意义。强调作者与读者的接受共鸣。传播学兴起于美国,著名理论有“有限效果论”以及“社会类型论”等,主流观点认为传播的过程是传播者和受众共同发生,受众者接受程度受周围环境和自身认知的影响。在我国,接受的定义最先是出现在胡木贵与郑雪辉合著的《接受学导论》中,其将接受理解为文化客体与主体之间,通过以语言为象征符号表现出来的思想文化信息的择取、解释和理解整合的认知关系。提出了接受是由主体、接受客体、接受过程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接受是因喜爱而对外界人和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能动的价值观的认同,是接纳外界人和事物的一种行为心理。所以,接受是一种接受主体和接受客体在一定的接受环境中,以接受主体的某种需要为内在动力,通过一定的媒介对具有价值性的接受客体信息进行反映、汲取、内化整合和外化践行的一种双向发展过程。

(二)接受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思政政治教育是我国特有的称呼,在国外一般称之为“国民教育”,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接的、完整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从上述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为实现一定阶级的目标服务的,它想要全面的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是受接受动机、接受环境、接受过程以及接受主客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而作为国家思想“堡垒”的知识分子、大学生群体,尤其是新时代强调拥有“匠人精神”的理工科学生,除了在思想上认同我党的教育,并要用其思想指导行为。

二、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现状

(一)接受动机不足

由于文理分科,理工科大学生没有形成对文科课程的学习意识,当接触思政类课程时,理工科学生自然产生“陌生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相对困难,再加上课本枯燥呆板,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其次,大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明显低于专业课的要求。受自然科学和社会上“实用主义”的影响,理工科大学生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对感受性较强,抽象的社会理论认识比较淡漠,产生疏离感。因此,就对思想政治产生了“无用论”的误解。以上这种缺乏主动性的学习意识,或迫于外部压力的学习,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走向实用性和功利性。在这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氛围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接受环境复杂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也随之而来,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的形成难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冲击。当今大学生除了更多接受学校环境受其影响外,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环境受主体内外多方面因素影响,它以动态或静态的形式贯穿主体发展的各个过程,良好的、正向积极的接受环境会促进思政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形成一个良性的接受习惯,树立正确的接受认知;反之,不良的接受环境则使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排斥心理。

(三)接受过程的不通畅

在一项有关思政教育接受情况的调查中,“您认为您的老师对您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情况了解吗”一题中,百分之三十九的文科大学生选择了“不了解,他们上完课就走了”,而一半的理科生选择了此项。对“基本了解,老师常跟学生交流”的选择,则是文科大学生24.5%,而理科生只有17%,而老师完全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情况的,不管是文科大学生还是理工科大学生,都仅仅只有3.5%。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高校对思政教师的要求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而教师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沟通远不及高中时期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交流不畅,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以及课本内容死板、教师讲授形式单一等,都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阻碍。

三、影响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原因探究

(一)文理分科和专业特点制约

高中生大多是16-18岁青少年,是其心智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重要期。而文理分科,使理工科学生的文科相关知识基础薄弱,认识淡漠。不仅限制了青少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还错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时机。在长期的理工科思维模式下,理工科大学生的逻辑思维普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相对的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就弱了。此外,理工科专业的特点是精准度高、实践性强。除了理论的学习,通常客场实践和实验等活动需要占据大量学习时间。长期花费大量时间集中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中,无暇顾及精力集中较弱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甚至有学生形成了思政教育课程就是“休闲课”的思维,更别说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

(二)学校对思政教育重视还不够

顺应当今时代对“工匠精神”的推崇,社会对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校为迎合市场需求和社会期望,提高本校的就业率,将理工科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放在了首位,思政教育等文科类课程不断缩减。学校对思政课程考核以及思政队伍建设的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学校在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要求上,未能与其他理工科教师有一定区分。在量化科研成果考核的前提下,注重实践教学的成果。要将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他们成长规律结合起来,加强理工科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二是学校对辅导员班主任队伍选拔、聘用缺乏一定专业性。不仅大多数学校聘任的辅导员并不是从事思政教育或者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而且辅导员的数量也达不到国家文件要求的1:200比例。辅导员压力大,工作任务繁重也成为他们全心全意辅导学生思想工作的一大阻碍。

四、对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路径探索

(一)改变接受环境

第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思政育人”为核心,以文学、美学、社会学等课程为依托,强调学校教育要全方位、360度、深层次、多融合的方式形成合力。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利用新媒体、网络、微课平台等形式贴合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更要把生活实际引入教学,利用大学生关心的话题、社会新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树立积极的人文情怀,让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把课堂内外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这就自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内涵,在“政治”方向基础上,是融入了中国文化传统美德和自然科学而成的“美德”的接受。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第二,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重视言传更要注重身教。而当今教师队伍中难免存在一种“重言传、轻身教”的现象。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强调传统美德,课下却不注意自己言行,作出违背美德的行为;有些教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秩序,自己却随意迟到早退;有的教师重视理论水平的研究,却对担任的课程区敷衍了事。除了专业课教师,学院的班主任、辅导员也是重要思政教育队伍的一份子,很多理工科辅导员注重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轻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把学生安全维稳放到第一的同时并未过多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上做过多的工作。这就影响了理工科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和人文情怀建设。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等为依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以独特校园气质为标志的群体文化。不论是教学的水平、校园的基础设施、学校的管理秩序,学校的师资水平,学校的历史积淀等,都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形成。它是一只无形的手,对学生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校风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多听学生的在生活学习上的诉求,以学校的人文关怀来培养理工科学生们的人文情怀。培养他们关注人、关心人,对人的发展和价值有正确认识的价值观。摒弃社会上部分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歪曲价值观。为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二)加强接受主体的主动性

首先,倡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投身社会实践。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个人必须会在一个集体中才能发挥它的社会价值并实现个人价值,集体环境下个人容易形成趋于集体价值偏向的行为和心理,对青年人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在一个冷漠缺少关怀的环境中,个人很难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及积极的价值观。反之,当个人处于一个互相帮助、积极向上的团队当中时,他就会表现出尊重、理解,并付出真诚的帮助,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时大学校园就如同一个小型社会,相对于中学单纯的学习环境,大学生们会遇到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人和事,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学校的平台,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建立有效的人际互动机制。要建立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人际互动模式。从课堂、宿舍、社团等不同人际关系出发,发挥主动性,合理构建人际关系网络。例如让理工科的学生多接触让文科学生和文科课程,让他们参与到思政理论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讨论中,或者参与不同类型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跟不同对象的讨论交流来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处理人际关系的同时,锻炼自己广阔的胸怀和接人待物的方式,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建立正确的处事观。总之,无论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都要高校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要认清思想政治教育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积极作用。从学校制度、思政队伍建设、责任制、宣传力度等多方面齐抓共管,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最终为理工科院校学生提供良好思政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昌玉娇.文科和理工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4

[4]孙红.团队精神和个人价值观的关系及培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刘建军.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0.02

作者简介:朱瑜,女,陕西宝鸡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硕士。

上一篇: 妇产科临床护理路径探讨 下一篇: 企业文化建设对国有企业管理的...
相关文章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