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地理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 11-1856/P 国内刊号
  • 0375-5444 国际刊号
  • 4.7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地理学报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34年创刊,目前已被Pж(AJ) 文摘杂志(俄)、EI 工程索引(美)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地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综述、气候变化与植被生态、土地利用与地表过程、学术信息

地理学报 200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地理学报杂志地表环境
湘江中下游农田土壤和蔬菜的重金属污染3-11

摘要:从湖南省湘江中下游衡阳-长沙段沿岸采集219个农田土壤样品和48个蔬菜样品,测试其中As、Cd、cr、Cu、Ni、Pb、zn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结合GIS作图与数据统计,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空间分布、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富集特征以及其潜在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田土壤中As、Cd、Cu、Ni、Pb和zn含量均大于湖南省相应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Cd(2.44mg kg^-1)、Pb(65.00mg kg^-1)、Zn(144.13mg kg^-1)含量分别超标7,97.3,69和1.63倍。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II级标准(pH6.5-7.5)比较,土壤As、Cd、Cu、Ni、Pb和zn含量的超标率分别为13.2%、68.5%、2.7%、2.7%、8.7%和15.1%,表现为以Cd为主的多种重金属混合污染。菜地土壤中As、Cd、Cu、Pb和Zn的含量(几何均值)分别高于水稻土As、Cd、Cu、Pb和zn含量。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等标准比较,蔬菜As、Cd、Ni、Pb含量的样本超标率分别为95.8%、68.8%、10.4%和95.8%;蔬菜Cd、Pb、Zn含量与相应土壤的Cd、Pb、Zn含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湘江中下游的农田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污染的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西北地区大气降水δ^18O的特征及水汽来源12-22

摘要:根据2005年各月在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CHNIP)位于西北地区的阜康、策勒、临泽、海北、沙坡头、长武和安塞观测站点收集的降水样品,对其中的同位素的组分进行测定,分析了西北地区大气降水中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所建立的局地大气降水线方程δD=7.05δ^18O-2.17,反应了西北地区独特的局地气候特点。降水δ^18O的温度效应显著,而降水量效应只在夏季(6-8月)问存在。δ^18O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西北地区的大气环流背景。应用瑞利分馏模型及动力分馏模型对阜康-安塞沿线降水δ^18O的定量模拟结果,揭示了西北地区降水水汽的分馏主要以动力分馏为主,雨滴在降落过程中历经了一定的二次蒸发过程,其降水水汽中也混入一定量的由局地再蒸发的水汽。此外,利用西北地区在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络(GNIP)中的乌鲁木齐、和田、张掖、兰州、银川和西安6个站点的长时间序列的δ^18O与降水量、温度等气候因子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可以对降水δ^18O进行定量估算:基于乌鲁木齐站点12年的δ^18O资料对该地区的温度拟合,为历史气候的定量恢复提供了依据。

地理学报杂志气候变化
中国西北干旱区小冰期的湿度变化特征23-33

摘要:选取中国西北干旱区11条具有明确古湿度指示意义的气候记录,结合冰芯、地层沉积、湖泊沉积、树木年轮、河流阶地等各种研究资料和历史记载,研究中国西北干旱区小冰期的湿度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小冰期(1400-1920 AD)从整体而言处于相对湿润的阶段:区内高大山系降水处于较高时段—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积累量增大,天山山间湖泊水位回升,祁连山敦德冰芯孢粉总浓度增加;而盆地内流系统水量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塔里木盆地克里雅河和塔里木河流量增大,准噶尔盆地艾比湖水位上升,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补给量上升,居延海入湖水量增大,湖面扩展,青海湖盆地降水增加,有效湿度增大,苏干湖水体盐度降低,入湖水量/蒸发量之比升高。同时,较高分辨率的湿度资料显示,研究区东-南边缘地带在小冰期内部存在次一级的干湿波动,两个湿度较高的时期出现在16世纪和18世纪,分别与小冰期内部的两个相对温暖时期有很好的对应。中国西北相对湿润的小冰期主要是西风带强度增加和位置南移造成该区域降水增多和全球性普遍降温导致有效湿度增大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区边缘地带小冰期内部冷干暖湿的配置则主要体现了夏季风的影响。

青海东部高庙盆地史前文化聚落演变与气候变化34-40

摘要:高庙盆地内史前文化遗址密集,史前文化聚落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受河流地貌影响尤其显著,绝大部分连续性文化遗址都分布在T3阶地上。5-4kaBP本区气候暖湿,对应马家窑到马厂时期,盆地内聚落分布由T3阶地向T2转移,聚落分布模式由均匀到凝聚,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大,到马厂时期,聚落发展到鼎盛,并出现了中型遗址,成为聚落的中心,聚落等级上升为两级;4kaBP时气候突变,急剧的降温,使得从齐家文化到卡约-辛店文化,盆地内的聚落形态倒退。因此,气候变化对盆地内聚落演变影响显著,聚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明显,

地理学报杂志水文
云南红河流域径流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41-49

摘要:利用红河流域32个气象站1960-2000年逐月降水、气温、蒸发等实测资料,元江、李仙江和盘龙河1956-2000年径流量资料,使用GIS技术支持以及Kendall检验法、方差分析法、累积距平法。分析云南红河流域径流的时空变化规律,重点探讨径流时空分布变化与红河流域河谷与山脉的“通道-阻隔”作用的关联,得出如下结论:(1)在红河流域河谷与山脉的“通道-阻隔”作用的影响下,降水量和径流深等值线在空间上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分布模式与河谷/山脉的走向基本一致,并在哀牢山北段和李仙江下游地区形成两个高值区。(2)在多年平均尺度上,红河流域河谷与山脉的“通道-阻隔”作用对径流变化的地域差异影响最大,其次是降雨,对气温则不明显:李仙江的降水量明显大于哀牢山东部的元江和盘龙河区,其降水量变化的相对偏差则小于它们,反映出哀牢山的阻隔效应;三个区的平均气温差别不大,反映出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受该区特殊环境格局的“通道-阻隔”作用不明显;多数降雨、径流和气温特征值及其出现时问的变化,在盘龙河与元江及李仙江都明显不同,反映出红河流域山脉的阻隔作用明显。(3)在区域气候变化及红河流域河谷与山脉“通道-阻隔”作用的叠加影响下,红河流域的径流变化在东西方向上差异明显:沿红河断裂发育的元江流域的径流量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而西部的李仙江和东部的盘龙河径流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元江和李仙江的年径流有一个准5年的变化周期,而盘龙河则有一个准8年的变化周期;三个区域的径流量变化表现出不一致的阶段性。

特枯水情对长江中下游悬浮泥沙的影响50-64

摘要:基于长江中下游气象资料、历史水沙资料和2006年10月现场水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典型枯水年大通站的月均径流量和输沙率特征、2006年特枯水情产生的气候背景以及对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和悬沙粒径产生的影响。分析表明,枯水年长江干流输沙量有显著的减少,2006年特枯水情下大通站汛期输沙量仅占多年平均值(1985-2000年1的19.8%。在特枯水情和三峡工程蓄水的背景下,2006年10月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平均为0.057kg/m^3,只占2003-2005年10月平均值的20.6%。2006年10月长江中下游悬沙中值粒径平均为4.8μm,悬沙中值粒径只占多年平均值的26.3%,占近期平均值的41.8%。含沙量、悬沙粒度和中游河床冲淤特性的综合分析表明,城陵矶-湖口河段水沙垂向交换强,是三峡兴建以后近期河道调整频繁的河段。洞庭湖和鄱阳湖对长江干流含沙量的贡献较大,尤以鄱阳湖的贡献最大,长江中下游其他支流对长江干流含沙量的贡献较小。汉江和巢湖对长江中下游悬沙粒径的影响相对较大,而洞庭湖和鄱阳湖则对悬沙粒径的影响相对较小。

地理学报杂志地貌
天山北麓河流阶地序列及形成年代65-74

摘要:天山北麓河流阶地序列及其年代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根据详细的野外工作,确定天山北麓发育7级河流阶地,其中T7、T6、T5及T2等主要阶地为河流切割先期冲积扇而形成,与4级阶地对应的4期冲积扇分别为F1、F2、F3与F4由于天山北麓构造隆升向盆地方向迁移,冲积扇呈串珠状发育,背斜带间发育的冲积扇平面形态则由于南北背斜的限制而变得不规则。基于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分析、ESR与OSL测年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确定天山北麓河流下切形成T7、T6、T5及T2等阶地的时间分别为约0.54 Ma BP、0.3-0.2 Ma BP、28-8ka BP和全新世早期。阶地年代表明,天山北麓3级主要阶地T7、T6、T5及对应冲积扇发育与天山更新世3个冰期间冰期旋回基本对应。

深圳快速城市化中地形对景观垂直格局的影响75-82

摘要:基于RS和GIS的支持,以深圳市为案例研究地形对景观格局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进行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分析。文章指出,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干扰程度表现为从低平地区向高峻地区递减,从而导致在以山地占主体的盐田等区在城市化前期低于地势平坦的福田等区;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加深,福田等区多样性指数则快速降低,盐田等区相对降低很少,或还处于上升状态。多样性指数在高程带和坡度带上多时段变化表明:在垂直空间上,土地利用结构的垂直分异是景观格局垂直分异内在原因,多样性指数的空间曲线和时间曲线具有反“U”形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但是这种曲线变化特征需要到一定的城市化阶段才能形成,并且曲线特征随城市化的加深而更加明显:在时间上,低海拔和低坡度地区的多样性指数的动态特征也有类似库兹涅茨曲线的反“U”形,而且随城市化的加深,具有这种特征的高程带和坡度带均在上移。

地理学报杂志土地利用
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网格化方法83-92

摘要:建立具有空间属性的历史时期土地覆被数据集有助于更好地模拟土地覆被变化的气候与生态效应。根据我国历史时期土地开发利用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历史时期土地开发利用的主导因子,量化了海拔高度、坡度、人口分布等自然及人文要素与耕地分布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一套将我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网格化的方法与算法模型,计算各网格(分辨率为60km×60km)耕地面积占整个农区耕地总面积的比重、以及各网格的耕地面积与垦殖率:同时利用基于《嘉庆重修一统志》重建的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资料。采用上述方法与算法建立了研究区内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60km×60km空间尺度的耕地数据集,并绘制了分布图。重建结果与册载府级田亩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该方法与算法可以有效地将以行政区域为统计单元的中国历史耕地数据量化为具有统一且更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化数据集。

1954年以来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93-104

摘要: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获取了自1954年以来三江平原6期土地利用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模块下对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方式及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50年里,三江平原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净增加了38.55×105hm^2,年均增加75597.3hm^2。其中湿地、林地与草地对耕地的增加贡献最大:湿地减少了25.67×10^5hm^2。除极少数退化为草地外,绝大部分转化为耕地;草地减少了57.65×104hm^2hm^2,面积比由9.13%缩减为3.86%;林地在整个研究期间呈现出一定波动趋势,但总体呈减少趋势;水域与未利用地也呈现出减少趋势;居工地则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而且其年增长率为6.96%,远远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的年增长率。耕地变化是驱动三江平原其他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因素,通过对人口与国家农业经济政策分析表明,耕地变化与人口增加关系密切,回归确定性系数为0.93,同样国家宏观农业政策与市场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水田面积的快速增加就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

《地理学报》中、英文版2007年办刊进展105-105

摘要:1月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2006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首次出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根据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6009种学术期刊2000-2004年期刊论文在2005年被引用情况的统计:《地理学报》的5年影响因子为4.489。

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喀什召开106-106

摘要:由中国高原研究会主办的“青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14-17日在新疆喀什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质演化、环境变化、生态过程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会议期间就“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二个专题进行了分组讨论。

出席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全体代表合影107-107

中国地理学会第七次代表团访问日本108-108

摘要:根据中国地理学会与日本日中地理学会议于1982年签署的协议,应日中地理学会议的邀请,中国地理学会派出了由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团长)、河南财经学院校长李小建教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张柏研究员、西安外国语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所长王兴中教授、

第二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国际学术大会在兰州举行109-109

摘要:第二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Asiaoic)国际学术大会于2007年10月22-26日在兰州市召开。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等国家的148位代表出席了大会。

干旱、半干旱区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109-109

摘要:“干旱、半干旱区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于2007年9月10-14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成功举办。

地质公园云台国际论坛在河南云台山召开110-110

摘要:地质公园云台国际论坛于2007年10月11-14日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召开。论坛由国际地理联合会、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师范大学、河南省修武县人民政府和云台山风景名胜管理局共同主办。出席会议的有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何赛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刘昌明院士,

首届厦门国际城市环境论坛召开110-110

摘要: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国际可持续发展杂志社、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共同主办的首届厦门国际城市环境论坛于2007年11月28-29日在厦门召开。除我国科研工作者外,还有来自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美国、英国、挪威、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菲律宾等国的城市环境研究、管理专家近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