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之友杂志社
分享到:

编辑之友杂志

《编辑之友》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前沿探索、热点透视、专题剖析、品牌解读、名家访谈、出版论坛、策划营销、期刊探索等。
  • 主管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1003-6687
  • 国内刊号:14-1066/G2
  • 出版地方:山西
  • 邮发代号:22-64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24
  • 综合影响因子:0.93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编辑之友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编辑之友杂志卷首语

编辑不器

摘要:前不久,在外地和几个学报同人小聚,大家叙友情、叙亲情、叙古今、叙中外、叙过往、叙未来,海阔天空,相谈甚欢。然而,一聊起学报,聊起学报的时下,大家就兴不起来了。大家都对时下学报编辑的生态环境感到无奈,都有一种莫名的悲哀。曾几何时,大家都很纯粹,都很简单,稿子也很纯粹,也很简单。那时,只要稿子好,就编、就发;稿子不好,就不编、不发。
1-1
编辑之友杂志特稿

24小时书店的人文思考与期待

摘要:“24小时书店”成为一种新经营模式出现在全国几个主要的文化之城。但夜间销售的空白和配套服务的尴尬等都成为24小时书店经营面临的难题。因此,对于24小时书店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可持续性都应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文章将概述目前我国24小时书店的分布、书店定位及经营状况;并结合对几家知名的24小时书店特色及经营方面的分析来讨论创办24小时书店的原因,以及如何经营这类书店。
5-8
编辑之友杂志书业

从中国高校MOOC课程现状反观大学出版社发展之路

摘要:随着2012年三大MOOC平台的兴起,中国各大高校纷纷加入或创建MOOC平台,给大学出版社带来新式营销途径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大学出版社应在目前中国大学MOOC课程和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投入MOOC的创建和开发,将优质教育资源同新平台相结合,探索新型盈利模式,在MOOC热潮中找寻自身创新优化发展之路。
9-15

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机制模型与路径研究——基于企业基因的视角

摘要:数字出版的突飞猛进与媒介融合的加速加深,使出版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出版企业的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快速变动的外部环境。为使我国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增强出版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文章构建了“数字出版系统作用机制模型”,力图从出版企业内部找寻关键要素,同时探索出版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模式。通过研究企业内外制约数字化转型的因素,协调、突破当前发展瓶颈,探寻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从而实现组织内外部高度协调,最终达到提升出版企业竞争力之目的。
16-21

大数据出版:内涵及其实践运用

摘要:大数据出版视数据为出版资产,以数据统领出版的全过程,强调数据的商业价值。文章从大数据的演进逻辑及出版业的演进路径两方面出发,认为大数据出版是指在传统出版的数字化升级推进中,通过网络化发展,创新运用、分析、挖掘、预测、分享海量数据。以数据为资产,实现出版资源优化整合和出版流程再造,形成线上线下的整合新型出版模式。其实践运用体现在:运用大数据洞察消费者的需求,解决出版的前端问题;通过挖掘大数据,解决出版的中端问题;通过大数据共享,实现出版的跨域关联,解决出版的可持续性问题。
22-26

数字时代图书的长尾分析与运作

摘要:出版业已步入高丰饶度时代,图书品种极大丰富,读者的选择空间随之扩展,其不再满足于热门大众图书,而更倾向于体现个性化需求的冷门小众图书,数量庞大的冷门小众图书构成了图书市场的长尾。读者的需求、出版业的逐利、技术的革新共同推动着图书长尾市场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图书市场的长尾规律,指出数字出版和按需印刷能解决库存和需求的矛盾,让图书的长尾运作成为可能。
27-30

影视同期书良性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图书出版与影视既相互关联又相互融汇,虽各自独立又彼此影响。“影视同期书”在外在因素影响下所引发的出版发行市场大热的特殊现象,也带动了业内业外人士的深度思考和文化反思。在大众文化已逐渐成为当代多元文化表现主体的时代,“影视同期书”的快速问世和一纸风行,对影视制作方和图书出版方而言无疑属于双赢举措。文章通过对影视同期书现象及发行市场的分析,探讨在影视与出版的互动和联姻中,影视同期书未来继续发展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及走势。
31-34

商业模式下口述回忆录的编撰

摘要:口述回忆录是由口述资料编撰而成的回忆录作品,虽不如口述资料原始,却直接面向公众读者。目前,口述资料的收集受到了较多关注,1:/述资料的编纂同样值得重视。尤其是商业模式下的口述回忆录编撰,将口述回忆录视作一种文化产品批量生产,这更有必要规范其编法。考察从访谈录音稿到口述回忆录的编撰过程,旨在协助编者解决编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口述回忆录的质量。
35-38
编辑之友杂志刊界

学术期刊定性评价的尴尬与困顿——基于四种主要期刊评价体系

摘要:在现有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过程中,定性评价虽被作为与定量评价并列的评价方法,但在具体实践中定性评价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同行评议作为主要的定性评价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仍被认为是最好的评价方法和分配机制,但其也因裙带关系、精英主义、利益冲突等遭受诟病;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其又因组织困难、专家难选、不确定因素太多、评价结果模糊等举步维艰。定性评价应从隐秘走向透明,要对定性评价开展元评价。在定性评价中将定量评价结果提供给评议专家作为参考数据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39-43

中国科技期刊的困境及突破

摘要:中国科技期刊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却没能为中国期刊界赢得相应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究其原因,中国科技期刊在评价标准、出版产业甚至编辑规范等各个领域都被西方所垄断,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国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寻求突破,在期刊评价标准、科技期刊理论和学术出版产业等领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中国话语”。
44-47
编辑之友杂志学研

新闻的有机运动:新闻真实的概念与实现方法

摘要:文章从概念上对新闻真实进行了界定和分析。首先,新闻真实是一个由“元概念”和“延伸概念”构成的概念空间。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概念。其次,新闻真实各层次概念之间彼此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新闻真实在“元概念”上的基本内涵是“新闻报道与新闻事实两者相符或趋向一致”;在实现方式上,新闻真实是在“新闻的有机运动”过程中得以呈现的。
48-51

人文与技术的紧张对新闻教育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媒介融合理念的提出及其在实践中的强化,新闻教育理念演化成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要么紧跟技术发展潮流,培养适应媒介融合的新型新闻人才;要么强调历史、人文等责任担当,让新闻教育更具备文化底蕴。哪种模式更为适应传媒生态剧变的当下?文章借鉴经济学及社会学的区隔概念,提出必须对人文和技术进行区隔,预防优秀的文化被技术覆盖,预防人这一文化的载体被技术彻底奴役。既然教育是区隔的必要途径,今天的新闻学教育应该回归以人的视角看问题的价值本位。
52-56
编辑之友杂志营销

民营出版与新时期出版场域重建

摘要:随着新时期出版政策的调整,民营出版逐渐成为我国出版行业的一支生力军,形成了国有和民营相互协作的局面,有力地重建了新时期出版场域。民营出版也摆脱了具有贬义的“书商”“二渠道”等称谓,获得了政策层面的认可和身份的正名,为新世纪出版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57-61
编辑之友杂志传媒

新闻理论的建构与批判:对“报纸消亡论”争鸣的思考

摘要:学界围绕“报纸消亡论”的争辩持续了十余年,然而对这个争论的一些基本概念依然缺乏共识,这使得这场争论变得各说各话,停留在低水平的是非争辩上。这一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新闻学科理论的匮乏和批判素养的不足,因此,当前我国新闻学的理论研究必须得到足够重视,唯如此,才能使“新闻有学”。
62-65

中国报业经济外向度评析

摘要:文章运用报业外贸依存度、报业使用外资情况、报业对外投资实力等报业经济外向度的测算指标,分析了我国报业经济外向度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我国报业经济外向度整体水平偏低,进出口结构差异明显。近年来,我国报业经济外向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这不能改变中国报业经济封闭运行的基本格局。通过调整报业经济结构、适度提高报业经济外向度、实行数字化传播等方式将有助于提升报业经济的国际影响力。
66-69

社会化媒体舆论生成及传播机制研究

摘要:当前,社会化媒体舆论的涌现和爆发,深刻改变了传统舆论的生成及运行模式。文章主要研究社会化媒体舆论生成、传播机制与动员模式,探讨社会化媒体舆论生产背后的独特性和传播机制的复杂性,并提炼和概括出社会化媒体舆论的运行机制及模式。
70-74

基于手机媒体使用的青少年亚文化族群研究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若干亚文化族群。自拍族群,利用手机媒体塑造自我印象,重新召唤记忆,“自拍神器”的使用赋予了青少年“观展/表演”的意指,通过展示“理想我”建构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手游族群,借由进入“播撒”结构的虚拟手游世界,随时随地组织和重构场景活动,依托于社交媒体的手游为青少年提供了获取满足感与成就感的途径,溢出了现实社会中的稳定身份;果粉族群,通过消费美国的苹果手机彰显自身的时尚文化和身份符号,在各类虚拟网络社群塑造群体认同,期望对于主流话语与文化工业进行颠覆性抵抗,但仍难以逃离被市场逻辑与资本霸权收编的影响。
75-78
编辑之友杂志实务

推荐书目与出版策略

摘要:书目推荐与出版营销密不可分。书目推荐的主体、内容、途径、方式因时而变,但书目推荐与推荐书目作为出版主脉与核心贯通全程,无时不在、无所不在。从书目调查与拟定到书目推介与传播、从读者体验与反馈到产品配置与供给.出版人可以以全民阅读为目标、以推荐书目为中心线索,建构多维阅读服务体系,成就自己的主心骨地位。伴随着出版地位的提升,出版人与出版机构要提升自我品性与气质、强化一己道义与担当。
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