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社
分享到:
《植物保护》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国际刊号:0529-1542
  • 国内刊号:11-1982/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83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7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植物保护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特约稿件

农业生产模式与植物保护的发展

摘要:"绿色"农产品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的主要关注点,而"绿色"的关键在于植物保护的思想、技术和策略。本文总结了农业生产模式的4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化学农业和物理农业,论述了农业生产模式及其与植物保护思想发展的关系,详细阐述了这4种农业生产模式下植物保护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同时,重新排序了IPM植保工程的5项措施: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强调针对不同作物,制定标准化的IPM工程操作体系,以确保农产品的绿色品质。
1-5

2013-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植物保护学科资助情况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以2013-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植物保护学科资助项目情况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植物保护学科资助项目在生命科学部中的地位、二级学科受资助情况、各类项目受资助情况以及申请数与资助数的关系等,并提出扩大申请规模、提升申请质量、谋求高层次项目资助、加强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等思考,以期为植物保护科研工作者及依托单位申请科学基金提供参考。
6-13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花生叶斑病研究进展

摘要:花生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其流行可以导致花生产量减少和品质降低。本文对花生叶斑病的发生与危害、病原菌、防治措施、遗传研究、分子标记、转基因及花生抗叶斑病种质创制等多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花生抗叶斑病研究提供参考。
14-18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对甜菜夜蛾具有杀虫活性的Bt菌株cry1Ca基因研究

摘要:根据已报道的14个cry1Ca基因,设计能够扩增cry1Ca全长基因的简并引物。利用该引物对本实验室分离的472株Bt菌株进行筛选。PCR扩增发现22株菌含有cry1Ca基因。对22株菌株进行cry基因多样性分析,结果获得5种类型酶切图谱,表明这些菌株分为5种类型。SDS-PAGE结果显示22株菌均表达约130ku的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这些株菌中cry1Ca基因均正常表达。提取菌株的晶体蛋白,经胰蛋白酶活化,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进行初步生测,结果表明22株菌中活化的Cry蛋白对甜菜夜蛾均表现出很强的毒杀作用。进一步从5个类型的菌中各挑选一株毒力较高的菌株进行LC50的测定,结果证实它们均具有很高毒力,其中,T1-E12(0.087μg/g)、B16-C8(0.103μg/g)、T1-B8(0.202μg/g)的活性与阳性对照菌株G03(0.090μg/g)相当,具有生产应用潜力。本研究为新型高效Bt菌株的挖掘奠定了基础。
19-25

迁飞对草地螟生殖行为及种群暴发的影响

摘要:为明确野外种群迁飞对草地螟生殖行为的影响及其在种群大暴发中的作用,对草地螟野外迁飞和未迁飞种群的生殖特征,包括首次产卵历期(period of first oviposition,PFO)及其他生殖参数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经历迁飞的种群与未经历迁飞的种群相比,成虫产卵前期、产卵历期、PFO和寿命均显著缩短;交配次数及交配率均显著增加;但平均每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无显著变化。这说明,尽管经历迁飞的草地螟种群产卵量未显著增加,但成虫到达迁入地后将很快多次交配、产卵,且产卵前期显著提前、产卵同步性显著增加,从而加剧后代种群暴发。
26-30

不同季节出生的布氏田鼠繁殖发育模式分析

摘要:布氏田鼠是我国内蒙古东部草原的主要害鼠之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繁殖特征。本研究于2013年采集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草原繁殖盛期(6-7月)和末期(8月)的布氏田鼠,比较了种群组成和繁殖器官的季节特点。结果表明,从繁殖盛期到末期,越冬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当年鼠比例逐渐上升。不同年龄、性别的布氏田鼠存在明显的繁殖状态上的差异:与当年出生个体相比,越冬鼠参与繁殖时间长,在整个繁殖期都参与繁殖,是繁殖期尤其是繁殖早期种群繁殖的主力;与雄鼠相比,当年出生雌鼠会更多参与繁殖,在6月中旬的繁殖盛期,当年生雌鼠的怀孕率达39%,而当年雄鼠未参与繁殖。这些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时期出生的布氏田鼠采取了不同的繁殖策略,体现为各自在种群繁殖中的贡献不同,因此在分析其暴发成灾机制时应考虑种群中性别和年龄组成。
31-37

结合冠层光谱和叶片生理观测的小麦条锈病监测模型研究

摘要:通过开展小麦条锈病接种试验,在多个关键生育期获取被动式的冠层光谱和主动式的叶片生理观测并开展病情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优选的光谱特征和生理特征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PLSR)构建病情严重度反演模型,得到不同生育期精度表现最优的特征组合。结果显示,基于光谱观测的优选光谱特征和基于叶片生理观测的Flav(类黄酮相对含量)、Chl(叶绿素含量)的不同组合在小麦挑旗期、灌浆早期和灌浆期分别具有较佳表现,模型精度达到r^2=0.90,RMSE=0.026。相比单纯采用光谱特征,综合冠层光谱和叶片生理观测能够使模型精度提高21%,表明两种数据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病情严重度估测精度。上述研究可为小麦病害监测仪器的开发提供新的模式和思路。
38-46

杨树溃疡病生防菌株的抑菌机理研究

摘要:黄绿木霉YGF9菌株和木贼镰刀菌LX6F2菌株分别为分离自杨树组织和杨树林土壤中的2株生防菌。为了研究黄绿木霉和木贼镰刀菌对杨树溃疡病菌葡萄座腔菌的生防抑菌机制,从生防菌株对病原菌代谢系统和生理生化的影响2个方面研究了生防菌株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两生防菌株发酵液的正丁醇提取物可降低病原菌菌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琥珀酸脱氢酶(SDH)与辅酶I的活性,使Na^+,K^+-ATP酶、Mg^2+-ATP酶和Ca^2+-ATP酶的活性急剧下降;两生防菌株可显著提高病原菌菌丝体的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病原菌蛋白质含量。说明两生防菌株可通过影响病原菌的代谢系统和生理过程来发挥其抑菌作用。
47-54

假蒟提取物杀虫活性成分稳定性研究

摘要:采用常规浸提法对假蒟植株根茎部分进行提取,以提取物中杀虫成分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活性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了不同pH、不同温度和光照环境对假蒟提取物杀虫活性成分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H环境对假蒟提取物杀虫活性成分影响不大;在高温环境中,其活性有所下降;在不同光源处理中,影响较为严重的是太阳光,经照射处理72h后,杀虫活性效果由93.33%变为27.78%。在此基础上,评价了11种常用光稳定剂的光分解抑制效果,结果发现,所评价的光稳定剂均具有一定抑制效果,其中以光稳定剂622和抗氧化剂TBHQ抑制效果较为明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价了不同浓度622和TBHQ抑制效应差异,结果显示抑制效果与浓度相关,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
55-61

美国白蛾hcapn3基因的克隆及HcAPN3蛋白与Cry1Ac结合特性分析

摘要:通过比对分析已知昆虫氨肽酶N(aminopeptidase N,APN)氨基酸序列并结合本实验室的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中肠iTRAQ结果,设计了hcapn3基因特异引物,获得hcapn3基因片段。通过RACE-PCR技术获得美国白蛾中肠氨肽酶N基因(hcapn3)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J013598)。Blastp分析表明,获得的氨肽酶属于氨肽酶N3家族,命名为HcAPN3。序列分析显示HcAPN3包括952个氨基酸残基,具有典型的谷氨酸锌化氨肽酶(Gluzincin)结构域和羧基端(ERAP1_C)结构域。利用Bac to Bac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中表达108kDa的HcAPN3蛋白。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58kDa的Gluzincin结构域和49kDa ERAP1_C的结构域蛋白。Ligand Blot分析结果显示,HcAPN3蛋白及Gluzincin结构域可与Cry1Ac蛋白特异性结合,但ERAP1_C结构域未能与Cry1Ac结合。本研究首次克隆了美国白蛾氨肽酶基因并分析了HcAPN3与Cry1Ac的结合特性,为下一步功能研究提供基础。
62-67

大豆孢囊线虫大豆和烟草群体寄生性比较分析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大豆群体(SCNS)和烟草群体(SCNT)对5个大豆品种(SCN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9个烟草栽培品种的寄生性。结果发现,SCNS在5个大豆品种上的平均繁殖系数(Rf=Pf/Pi)为0.60(0.14-1.90),在感病对照品种‘Lee’上平均Rf高达1.90;SCNT在5个大豆品种上的平均Rf为0.18(0.06-0.44),在感病对照品种‘Lee’上Rf为0.44。SCNS对9个烟草品种几乎无寄生性,平均Rf为0.06(0.00-0.10);SCNT则能寄生9个烟草品种,平均Rf为1.26(0.45-1.95)。接种35d后,在不同大豆品种根内SCNS和SCNT的幼虫数量均极少,侵染率基本相同;在不同烟草品种根内SCNS的幼虫数量均为0,而SCNT的幼虫数量平均为26.5(14.6-57.0)。研究表明,供试SCNS属于14号生理小种,但供试SCNT与之寄生性差异大,属于新的SCN致病类型。
68-73

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Cry1Ac+EPSPS)玉米对草甘膦耐受性研究

摘要: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耐除草剂基因转化到玉米中获得兼具抗虫和耐除草剂的复合性状转基因玉米,实现了玉米复杂性状的有效改良,研究了转耐除草剂CC-2基因和可表达Bt毒素的cry1Ac基因的双抗玉米对除草剂的耐受性及目标蛋白表达量。通过调查喷施除草剂后玉米植株存活率及株高和生长发育情况,研究了转抗虫耐除草剂基因玉米‘CC-2×BT799’、抗虫玉米‘BT799’、耐除草剂玉米‘CC-2’,以及常规玉米‘郑58’在田间对除草剂的耐受性,并用ELISA测定了供试品种中CP4EPSPS和Cry1Ac蛋白含量。对草甘膦的耐受性试验表明,转复合基因玉米‘CC-2×BT799’与单抗草甘膦品种‘CC-2’对草甘膦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心叶期喷施草甘膦推荐施用剂量中量和2倍剂量对其株高和后期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ELISA检测显示,CP4EPSPS蛋白在雄穗中的表达量较叶片稍高。且双抗品种‘CC-2×BT799’较‘CC-2’中的CP4EPSPS蛋白含量稍高。在雄穗中,‘BT799’的Cry1Ac蛋白含量与‘CC-2×BT799’相当。在叶片中,‘BT799’的Cry1Ac蛋白含量约为‘CC-2×BT799’的2倍。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能够有效抵御草甘膦的喷施,Cry1Ac蛋白含量在不同品种不同组织中存在差异。
74-78

蛾龄、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草地螟自主飞行能力的影响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的迁飞行为规律,为改善和提高其监测预报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试验依据,本文应用所在实验室研发的昆虫自主飞行测试系统,对不同日龄(1-5日龄)、温度(14、18、22、26和30℃)和相对湿度(20%、40%、60%和80%)条件下的成虫自主飞行活动(飞行倾向、时间和次数)进行了研究。所得的主要结果为:1-2日龄成虫的飞行活动较少,3日龄后明显升高,并随日龄增加而升高。其中4-5日龄的飞行活动显著高于1-2日龄的;在14-30℃条件下,成虫飞行活动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在26℃下达到最大。当温度达到30℃时又下降;在20%-80%湿度条件下,成虫飞行活动随湿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湿度达到80%时达到最大,并显著高于其他低湿条件的。对3日龄成虫在22℃、80%湿度条件下持续10h的测试结果表明,测试开始后1h成虫的飞行活动频率相对较高,之后就逐渐下降,在第8h也相对较高,9-10h的飞行活动明显降低。本文就上述结果与草地螟迁飞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79-83

Q型烟粉虱对20个烟草品种的选择性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烟草品种对Q型烟粉虱的抗性及其与叶背茸毛密度的相关性,研究了Q型烟粉虱对20个烟草品种的选择性及其生长发育和存活情况,并分析了烟草抗虫性与叶背茸毛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成虫对烟草品种的选择性、产卵趋性及卵-成虫的存活率在不同烟草品种间差异显著。在20个供试烟草品种中,抗虫性较弱的品种有‘闽烟9号’、‘闽烟57号’;抗虫性较强的品种有‘云烟97’、‘V2’、‘云烟100’、‘长脖黄’,这4个品种在生产上可优先安排种植。烟草叶背茸毛密度与成虫量和着卵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即烟草叶背茸毛密度越高,烟草抗虫性越弱。因此,选育茸毛较少的烟草品种,可以提高烟草对Q型烟粉虱的抗性。
84-88

顶孢霉Ahy1菌株微粉剂的配方筛选

摘要: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从6种载体、6种分散剂、5种黏着剂、5种紫外保护剂中筛选适宜于顶孢霉Ahy1孢子粉微粉剂的助剂。结果表明,载体硅藻土、紫外线保护剂荧光素钠和腐植酸、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或钙)、黏着剂羧甲基纤维素对顶孢霉孢子的生物活性无显著影响。用以上助剂加工的20%顶孢霉孢子粉微粉剂,孢子含量为9.8×10^9个/g,干燥减量为4.36%,孢子萌发率为90.23%,比重为0.37g/cm^3,颗粒细度过200目筛,粉粒直径约为74μm,5℃下贮藏6个月后孢子萌发率为80%,符合真菌农药粉剂国家标准(标准号GB/T25864-2010),在微粉细度上符合制剂标准。
89-94

茉莉酸甲酯诱导大田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效应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感白叶枯病水稻品种‘温229’为试验材料,通过茉莉酸甲酯(MeJA)浸种和喷雾处理幼苗期和孕穗期水稻,探索MeJA诱导大田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效应。水稻幼苗期,0.004mmol/L MeJA浸种、0.1mmol/L MeJA喷雾、0.004mmol/L MeJA浸种后再用0.1mmol/L MeJA喷雾处理,均表现诱导幼苗抗白叶枯病的作用,其诱导效果最高达27.65%;其中,MeJA浸种再喷雾双重处理的效果与单一喷雾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与单一浸种处理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水稻孕穗期,0.05-2.00mmol/L的MeJA喷雾后均可降低白叶枯病的病情指数,其中2011年MeJA诱导效果最佳的浓度为0.50mmol/L,而2012年和2013年则为1.00mmol/L,诱导效果最高为17.17%。以上结果表明,MeJA处理可有效缓解大田水稻幼苗和孕穗期白叶枯病的发生,其诱导效果可能与MeJA处理浓度、方法及水稻生育期有关。
95-98

滇杨挥发物成分对马铃薯块茎蛾产卵选择的影响

摘要:为了筛选非寄主植物滇杨的挥发物中驱避马铃薯块茎蛾产卵的活性成分,在室内利用选择性产卵试验方法分别测定了8种挥发物:丁香酚、苯甲酸、苯甲醇、苯乙醇、2-羟基苯甲醛、β-紫罗兰酮、水杨酸甲酯、苯甲醛不同浓度(0.75-12mg/L)的溶液对马铃薯块茎蛾产卵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甲酯在6-12mg/L浓度范围内对马铃薯块茎蛾产卵有极显著的引诱效果。丁香酚在3-12mg/L浓度范围内对产卵有驱避效果,12mg/L时的产卵驱避率为62.1%。苯甲酸在1.5-12mg/L浓度范围内对产卵有驱避效果,但各浓度下的产卵驱避率不存在显著差异。12mg/L的苯甲醇和苯乙醇的产卵驱避率分别为12.1%和20.2%。6mg/L和12mg/L的2-羟基苯甲醛的产卵驱避率分别为44.1%和33.2%。β-紫罗兰酮在1.5mg/L浓度时产卵驱避率为30.9%。12mg/L的苯甲醛产卵驱避率为38.5%。本文测试的8种挥发物中有7种在不同浓度范围内表现出显著的产卵驱避效果。
99-103

异色瓢虫幼虫对云南云杉长足大蚜若虫的捕食效应

摘要:在室内研究了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云南云杉长足大蚜若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云南云杉长足大蚜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1.028 9 Nt/(1+0.009 8 Nt)。根据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Na=a·exp^(-b/Nt)计算出最佳寻找密度43.54头;在猎物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利用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ssell-Varley的干扰反应模型拟合为E=0.242 4P^-0.398 5;分摊竞争强度与其密度的关系式为I=0.005 4lgP+0.679 6。利用Holling(1959)寻找效应(E)与猎物密度(Nt)关系式计算了寻找效应;利用Hassell&Varley(1969)模型和Beddington(1975)2种模型对异色瓢虫4龄幼虫寻找效应和自身密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模拟,模拟方程分别为:E=0.748 7P^-1.298 4、E=1.021 3/(2.479 4P-1.479 4)和E=1.021 3/(0.01 Na+2.479 4P-1.479 4),异色瓢虫对云南云杉长足大蚜的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及捕食者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