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社
分享到:
《植物保护》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国际刊号:0529-1542
  • 国内刊号:11-1982/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83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7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植物保护 201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特约稿件

我国马铃薯甲虫主要生物学、生态学技术研究进展及监测与防控对策

摘要:本文回顾和分析了马铃薯甲虫在世界及我国的传播扩散情况和趋势,重点介绍了马铃薯甲虫的主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在我国发生现状、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等,针对我国马铃薯甲虫扩散趋势和监测防控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遏制马铃著甲虫在我国进一步传播扩散和危害的监测与防控对策.
1-11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松墨天牛携带松材线虫传播的化学生态学机制

摘要:松材线虫(Bursa phelenchus ylo ph ilus)在中国主要借助媒介昆虫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进行传播.通过识别寄主树木和媒介天牛释放的化学物质信号,松材线虫的4龄扩散型幼虫(JⅣ)进出松墨天牛体内,侵染健康寄主.本文综述了媒介昆虫天牛携带松材线虫进行传播的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在松材线虫传播的过程中,脂肪酸类物质、挥发性萜烯类物质、碳氢化合物和CO2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除此之外,松材线虫体内的化学信号物质也决定其是否能够脱离媒介昆虫,从而成功地侵入新的健康寄主.
12-15

蝗虫的聚集行为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蝗虫具有聚集为害的特征.群居型蝗虫形态、生理、生化、行为等与散居型明显不同.蝗虫的密度、资源的空间分布方式、化学信息素和特定行为均能够引起蝗虫聚集行为反应.蝗群聚集后,通过遵守简单的行为规则,形成了一个高度有序的复杂系统,在这个有序的复杂系统里群体蝗虫能够取得散居个体不能获取的生态效益.
16-20
植物保护杂志会议与学术交流

“国际类病毒及卫星病毒学术研讨会”概况及主要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旨在对举办国际类病毒及卫星病毒学术研讨会的组织筹备、工作经验等进行交流,对大会学术交流所涉及的新类病毒/环状RNA分子的鉴定及其风险评估、类病毒及卫星RNA侵染导致寄主的反应、类病毒的遗传多样性和复制以及类病毒的检测技术及防治方法等四方面内容的研究亮点及新进展等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科研工作者有一定的帮助.
21-29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对大丽轮枝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萎缩芽胞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摘要:旨在从新疆棉花主产区的土壤中分离对重要植物病原菌大丽轮枝菌的拮抗菌,鉴定其种类,并探讨其应用前景.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抗性菌株、发酵滤液进行初步筛选,并对其发酵滤液热稳定性进行测试,采用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确定该菌的分类地位.共分离出61株对大丽轮枝菌拮抗菌,其中59号菌株拮抗活性强,产色素,其发酵滤液经100℃加热5 min后,仍然具有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为15.8 mm,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大丽轮枝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并能促进棉苗生长.经过16S rDNA和gyrB基因相结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59号等9株菌株为萎缩芽胞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这是萎缩芽胞杆菌对大丽轮枝菌有拮抗作用的首次报道.
30-37

马铃薯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occodes)拮抗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摘要:采用对峙培养法对马铃薯炭疽病的拮抗菌株进行了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拮抗菌株ZHA10对炭疽病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76.43%,其可以使病原菌菌丝变形和裂解;ZHA10菌体短杆状、革兰氏阳性、大小为(0.5~0.75)μm×(1.5~3.1)μm、芽胞中至尖端生.通过生理生化测定、16S rDNA以及gyrB序列分析,鉴定ZHA10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此外,ZHA10还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孜然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马铃薯褐腐病菌(Stysanus stemonitis)均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ZHA10抑菌能力良好,抑菌谱宽,具有进一步开发应用的潜力.
38-42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生防菌株BW-6的筛选和鉴定

摘要:甜瓜细菌性果斑病是由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 Schaad et al.)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本研究以西瓜嗜酸菌为指示菌,采集97个土样,采用土壤稀释平板法和对峙培养进行拮抗菌的分离和筛选,获得19株细菌可以抑制西瓜嗜酸菌生长.通过离体叶片、盆栽试验进行生测,BW-6菌株对甜瓜果斑病的生防效果最好,且比较稳定,防效达80.3%.在甜瓜叶面进行室外定殖试验表明,BW-6菌株可以在甜瓜叶面上大量定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菌数逐渐减少.根据菌株BW-6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综合考察,鉴定其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ohn).
43-47

甘肃省马铃薯枯萎病(Fusarium avenaceum)鉴定及其病原生物学特性

摘要:对甘肃省马铃薯枯萎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及培养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多细胞,大小为(12.5~30)μm×(2.5~5)μm;小型分生孢子数量较多,无色,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4.70~12.94)μm× (1.76~2.35)μm; ITS序列分析表明,病原菌与Fusarium avenaceum (JN6317483)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达到100%,结合形态特征鉴定该病原菌为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该病原菌在5~40℃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0℃;供试的碳、氮源中,果糖和亮氨酸对该菌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而显著抑制菌丝生长的是氯醛糖和碳酸铵(P<0.05);不同类型培养基中,燕麦片培养基对菌丝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
48-53

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基因Yr10、Yr18及1BL/1RS易位的分子检测

摘要:利用抗条锈病基因Yr10、Yr18以及1BL/1RS易位的SCAR或STS标记,对2006-2010年75份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进行了分子检测,以明确Yr10、Yr18以及1BL/1RS易位在我国2006-2010年审定小麦品种资源中的分布.结果显示:75份材料中有13份检测到Yr10基因的标记,1份检测到Yr1基因的标记,分别占参试材料的17.3%和1.3%,只有‘西农928’能同时检测到Yr10和Yr18基因;25份含有1BL/1RS易位片段,占参试材料的33.3%.表明1BL/1RS易位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利用率仍然较高,对目前流行条锈菌小种有良好抗性,而表现慢锈性的Yr18在小麦育种的利用率较低,建议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加强利用.
54-59

广东不同地区柑橘黄龙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不同基因型的黄龙病菌可能具有不同的致病模式,为了探明广东省不同基因型黄龙病菌的分布特点,为该病害的流行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利用PCR-RFLP的方法研究了广东省柑橘产区7个市县黄龙病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各地黄龙病菌的omp基因进行克隆测序,构建了系统发育树.采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各地区的柑橘黄龙病菌omp基因分别产生了不同的RFLP指纹图谱,每种限制性内切酶均产生了2种类型的酶切谱带;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广东地区的柑橘黄龙病菌属于韧皮部杆菌亚洲种,且亲缘关系非常近.广东地区黄龙病菌在omp基因水平上未见显著差异,未发现其他优势种类.
60-64

番茄斑萎病毒YN-1株系GN/Gc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摘要:作者以TSWV YN-1株系为研究材料,克隆了其GN/Gc基因,测序后与GenBank中TSWV其他株系GN/Gc基因进行比对,结果显示:YN-1 GN/Gc基因全长3 408 bp,编码1 135个氨基酸,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分为4个群,YN-1属于群Ⅱ,与源自西班牙的SPAIN-2株系的GN/Gc基因核苷酸相似性最高,达98.88%,氨基酸相似性达98.85%.YN-1株系N基因和GN/Gc基因的起源不同,我们推断YN-1可能是一个发生重排(reassortment)的新株系,是不同地理起源的株系在共同传播过程中发生了重排的结果,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65-69

桃蛀螟成虫触角超微结构观察及对玉米花丝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

摘要:为了明确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 eralis(Guenee)]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及形态特征,利用扫描电镜对桃蛀螟成虫触角感器进行观察,并利用触角电位仪分析桃蛀螟触角对5种玉米花丝气味挥发物的反应.发现桃蛀螟触角感器绝大部分位于触角的腹面及侧面,鞭节表皮上有连续的网纹结构,而柄节和梗节上没有.桃蛀螟触角上有7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工型、Ⅱ型)、刺形感器、耳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Ⅰ型、Ⅱ型).桃蛀螟雌雄成虫对花丝气味挥发物产生明显的触角电位反应,雌性桃蛀螟触角对1-己醇、1-庚醇、β-蒎烯和β-紫罗酮反应明显,且随浓度的增加,反应强度增加迅速,尤其对1-己醇的反应尤为明显.雄性桃蛀螟触角对于1-庚醇和1-己醇反应非常明显,反应强度明显弱于雌虫.
70-76

西花蓟马对二斑叶螨为害菜豆的选择性与挥发物的关系

摘要:研究了二斑叶螨雌成螨的密度分别为5、10、15头/株,为害时间分别为2、4、6d时,西花蓟马2龄若虫对上述处理菜豆的选择性,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鉴定了相应处理菜豆的挥发物.结果表明,在菜豆上二斑叶螨密度为10头/株和15头/株时,西花蓟马均趋向于选择二斑叶螨为害4d的植株,二斑叶螨密度为5头/株时,西花蓟马对不同为害时间菜豆的选择性差异不显著.在二斑叶螨为害的3个时间段下,西花蓟马2龄若虫均趋向于15头二斑叶螨为害的植株,对5头为害株的选择性最差,表明高密度的二斑叶螨为害株对西花蓟马有一定的吸引作用.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在二斑叶螨不同密度不同时间为害下存在一定差异,推测1-庚烯-3-酮、新植二烯、(Z)-3-己烯-2-甲基-丁酸酯、2,6-二甲基-辛烷、3-甲基-壬烷、十三烷对西花蓟马具有一定的吸引作用,1,4-已二烯-3-醇、1-辛烯-3-醇、2-乙基-己醇、反式-2,4-二烯醛、β-环柠檬醛、顺式-3-己烯醇2-甲基-2-丁烯酸酯对西花蓟马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77-83

黑尾叶蝉精氨酸激酶和一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和发育表达特性研究

摘要: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是一种能传播病毒的水稻害虫,对水稻生产有着巨大的威胁.本文在黑尾叶蝉中克隆得到了一个精氨酸激酶基因(NcAK)和一个delta类型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NcGST),并对两个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和表达特性检测.结果表明,NcAK包含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068 bp,编码一个含356个氨基酸的蛋白.进化研究表明该蛋白序列与玻璃翅叶蝉(Homalodisca vitripennis)的精氨酸激酶的序列亲缘关系最近.Real-time结果表明NcAK在黑尾叶蝉的雄成虫中表达量高于在卵、1龄若虫、5龄若虫和雌成虫中的表达量.NcGST的开放阅读框由651个碱基组成,编码一个包含217氨基酸的蛋白,进化研究表明该蛋白与美国牧草盲蝽(Lygus lineolaris)GSTs编码蛋白亲缘关系最近.表达量检测表明NcGST在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中的表达量要高于在卵和1龄的表达量.
84-89

4种菊酯类杀虫剂对亚洲小车蝗的毒力和对ATPase活性的抑制

摘要:化学防治是草原蝗虫防治的主要应急措施,亚洲小车蝗是内蒙古草原的优势种.采用点滴法测定了4种菊酯类杀虫剂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甲氰菊酯对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的毒力.结果表明,联苯菊酯对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的毒力最强,LD50值为0.004 8 μg/头,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甲氰菊酯的LD50值分别为:0.022 7、0.012 2和0.005 1 μg/头.同时明确了4种菊酯类杀虫剂对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离体AT-Pase活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当药剂浓度为1×10-4 mol/L时,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和甲氰菊酯对Na+-K+-ATPase的抑制分别为:57.62%、55.34%、45.70%和20.94%,对Ca2+-Mg2+-AT-Pase的抑制分别为:58.30%、58.05%、41.80%和19.35%.在浓度范围为1×10-4~1×10-8 mol/L,4种杀虫剂对亚洲小车蝗ATPase活性的抑制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90-94

异噁草松降解酶在不同条件下降解效果的比较研究

摘要:为了验证异噁草松高效降解菌W2的降解效果,应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异噁草松含量,考察了在室内条件下不同培养温度、土壤湿度、原酶液添加量和异噁草松初始添加浓度对酶液降解异噁草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为30℃、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原酶液添加量为2 mL/kg且酶活力为1.066 μg/mL·min的条件下,30 d降解酶对异噁草松的降解率最高,达到81.7%,与添加菌悬液处理和药剂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31.0%和58.5%,降解半衰期(12.3 d)比菌悬液和药剂对照分别缩短了16.9d和68.3d,而异噁草松初始添加浓度对降解酶的降解效果影响差异不显著.
95-100

白苞猩猩草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摘要:白苞猩猩草(Euphorbia heteroph ylla Linn.)对川滇两省干热河谷区的旱坡地果园水果生产和栽培粮食作物(如玉米、甘薯)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本文探讨了光、温、水等环境因子对白苞猩猩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苞猩猩草种子最适萌发温度为25~30℃,在高温45℃或低温5℃时不能萌发;白苞猩猩草种子在土壤相对含水量≥10%时即可萌发,并在20%时萌发率达到最大值71.3%;种子破土能力弱,种子位于土壤表层0 cm时,出苗率高达80.7%,覆盖6 cm以上土层能有效遏制其出苗;12 h光暗交替有利于种子萌发;中性或偏酸性、低盐度(0.02 mol/L NaCl)环境有利于种子萌发.本研究将为白苞猩猩草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途径.
101-105

鸡冠花褐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inn.)是一种广泛种植的观赏和药用花卉.鸡冠花褐斑病是危害鸡冠花生产的主要病害,本研究对分离自河南北部地区花圃的鸡冠花褐斑病病原菌硫色镰孢菌(Fusarium sul phureum)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菌落在添加了鸡冠花叶片汁液的燕麦粉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好,生长最适温度为25℃.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酸性环境最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在5%蔗糖溶液中的萌发率与在5%葡萄糖溶液中相近且均高于清水和蒸馏水中的萌发率,光照条件对其萌发影响不大.
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