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杂志社
分享到:
《植物保护》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63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与综述、研究报告、调查研究、应用与交流 、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国外植保、有害生物动态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国际刊号:0529-1542
  • 国内刊号:11-1982/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483
  • 创刊时间:1963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57
  • 综合影响因子:1.30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植物保护 2012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植物保护杂志专论与综述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细胞程序化死亡

摘要:细胞程序化死亡(PCD)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或抗逆过程中,而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PCD已成为当前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的概念、检测方法、植物与病原物互作间的细胞程序化死亡及调控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
1-6
植物保护杂志研究报告

烟草叶片接种野火病菌后蛋白质表达差异

摘要:为了解烟草受野火病菌侵染后蛋白质表达变化情况,探讨烟草品种的抗病机制,本研究对烟草抗病品种‘K346’叶片进行人工接种,在接种后0~72h内分9次在接种点周围取无病原菌叶片组织提取叶片总蛋白,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接种处理叶片与未处理叶片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并选取6个减量表达蛋白点和4个增量表达蛋白点进行MALDI-TOF-MS质谱分析及数据库搜索鉴定,结果表明,6个减量表达蛋白包括参与植物呼吸代谢途径的ATP合成酶CF1α亚基、ATP合成酶CF1α链以及参与植物能量代谢循环途径的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相关蛋白;4个增量表达蛋白包括参与植物氨基酸代谢途径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参与糖类和碳循环相关途径的高等植物光系统II氧复合物中Psbp A链蛋白、叶绿体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酯酶和光捕获叶绿素a/b结合蛋白。经过蛋白质功能分析,推测烟草是通过加速植株生长、促进抗病相关糖和蛋白的表达、增强氨基酸代谢以及植株自身蛋白的修复等方式来提高抗病性。
7-11

香石竹斑驳病毒云南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侵染性克隆构建

摘要:香石竹斑驳病毒(Carnation mottle virus,CarMV)是危害香石竹的一种重要病毒,本研究通过构建农杆菌介导的CarMV侵染性克隆来进一步研究该病毒基因功能。首先获得CarMV云南分离物全长序列,与报道的上海分离物相似性达到94.78%;将CarMV全长cDNA基因序列构建到具有35S启动子的双元表达载体pCV-nGFP,通过农杆菌浸润到本氏烟中瞬时表达,本氏烟系统叶片RT-PCR能检测到CarMV。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Car-MV侵染性克隆通过农杆菌介导可快速高效侵染植物,可以用于病毒基因功能研究;同时CarMV云南分离物全长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其属于P164 K331组群。
12-15

转DsRed荧光蛋白的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菌株构建

摘要: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ATMT),利用DsRed荧光蛋白基因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致病菌新月弯孢进行遗传转化。通过转化子的荧光蛋白基因和潮霉素B抗性基因的PCR检测,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荧光观察,hyg基因的Southern杂交验证,以及荧光蛋白基因插入位点的TAIL-PCR分析,确定了DsRed荧光蛋白基因插入与表达对新月弯孢转化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定的4株转化子基因组中均成功整合了DsRed荧光蛋白目的基因片段;转化子在生长发育和致病性方面与野生型菌株存在一定差异,分别有2株在产孢量方面略高于野生型菌株,4株转化子在纤维素酶活性和粗毒素致病力方面均低于野生型菌株,有3株转化子在果胶酶活性上较野生型菌株有提高,1株转化子的致病力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获得其中3个转化子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
16-21

番茄抗枯萎病I-2基因的SNP分型

摘要:利用直接测序方法检测番茄抗感品种I-2基因的DNA序列,发现了2个SNPs。以其为3′端,设计等位基因特异引物及其互补引物,研究了特异引物3′端碱基错配类型和位置对等位基因特异PCR的影响,并对52份种质资源进行了SNP分型。结果表明在下游引物3′末端第1、2位引入错配碱基可以提高反应的准确性;引入C-T碱基错配的引物,退火温度在58℃时能把I-2基因的突变位点和感病品种的对应位点区分开来,为番茄抗枯萎病辅助育种提供了有力工具。
22-26

PEG介导的玉米弯孢叶斑病菌遗传转化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酶系组成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建立该病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系统,采用酶系混合物裂解菌丝体制备原生质体,采用PEG介导方法进行原生质遗传转化,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ting技术对转化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溶壁酶+1%蜗牛酶+1%纤维素酶混合酶系为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酶系,可以产生原生质体6.78×106 cfu/mL。用PEG介导方法转化共获得16个稳定的转化子,从中随机挑取5个转化子发现质粒pV2已被成功整合到基因组中。本研究获得了制备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原生质体的最佳酶系,建立了PEG介导的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为开展该菌致病相关基因克隆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手段。
27-30

多花黄精提取物对水果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花黄精提取物对4种水果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多花黄精不同极性提取物对供试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石油醚提取物的抑菌效果较好,质量浓度为5.0g/L时,其对苹果炭疽病菌的菌丝抑制率达到70%以上;用索氏抽提法得到的提取物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略高于回流提取物,两者EC50分别为3.09、3.89g/L;多花黄精随着生长年份的延长,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增强趋势,菌丝抑制率在61.69%~76.18%之间;浓度为150g/L的石油醚提取物对苹果炭疽病的控制效果达到65%以上,保护作用明显强于治疗作用。有关多花黄精高活性提取物中抑菌有效成分的纯化与鉴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31-34

典型草原三种蝗虫种群竞争关系的研究

摘要:为探讨典型草原优势蝗虫种内、种间竞争模式,以及栖境对蝗虫种间竞争的影响,设计田间罩笼及正交试验分析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3种优势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和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的种群竞争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和毛足棒角蝗的种内竞争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加大,并随着栖境食物量的减少而加大;鼓翅皱膝蝗由于栖境不适,种内竞争与密度没有相关性;混合种群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亚洲小车蝗有较强的种间竞争能力,而栖境对毛足棒角蝗竞争能力的影响较大。表明栖境和种群密度影响蝗虫群落动态。栖境适合时,亚洲小车蝗种间竞争力大于其他两种蝗虫。
35-39

茉莉酸甲酯诱导柿树挥发物对红点唇瓢虫吸引力的持续效应

摘要:为明确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柿树(Diospyros kaki Linn.f.)挥发物成分的变化对蚧虫的天敌昆虫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吸引力的持续效应,应用3种剂量(20、100μL和200μL)的MeJA处理柿树,通过"Y"型嗅觉仪测试瓢虫的行为反应,并采用顶空收集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挥发物的组成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MeJA可以诱导树体挥发物成分发生改变,对瓢虫产生吸引力,其持续效应可达1d以上。而不同剂量的处理组之间存在差异,高剂量组中萜烯类物质含量最多,在处理后3h瓢虫的趋性最强,相应的α-蒎烯含量高达34.05%。处理3~5d后吸引力显著下降,α-蒎烯等化合物的含量也逐渐减少。因此,茉莉酸甲酯的连续应用可以招引更多的瓢虫来控制蚧虫。
40-44

灰飞虱体内Wolbachia的检测及三种稻飞虱Wolbachia的wsp基因差异分析

摘要:采用PCR方法对灰飞虱感染Wolbachia情况进行检测,并对Wolbachia的wsp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以明确各地区Wolbachia的差异及三种稻飞虱体内Wolbachia的差异。结果表明,12省份21地区灰飞虱群体Wolbachia平均感染率达到96.41%。各地灰飞虱体内Wolbachia不存在明显的地理种群分化。与褐飞虱及白背飞虱体内Wolbachia的wsp序列对比,灰飞虱与白背飞虱的序列一致,而与褐飞虱存在较大差异(相似性83.39%),处于不同的系统进化簇。表明感染白背飞虱与灰飞虱的Wolbachia处于相同株系,而感染褐飞虱的Wolbachia处于另一株系。
45-49

亚洲玉米螟为害对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摘要:为了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在玉米雌穗不同发育期为害对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分别在春播和夏播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以亚洲玉米螟为试虫,以轮枝镰孢菌为供试菌,单独或复合接种侵染。结果表明,无论春播还是夏播玉米,镰孢穗腐病病情指数均以复合处理最高,为31.57~88.80,单独接虫处理为16.27~55.00,单独接菌处理为19.02~59.47;玉米镰孢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受玉米雌穗发育期和亚洲玉米螟为害程度的影响,其玉米螟为害级别为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受螟害的介导作用,春播玉米雌穗被害率、螟害级别和镰孢穗腐病的发病率均显著重于夏播玉米,但夏播玉米镰孢穗腐病的病情指数高于春播玉米。螟害的介入明显加重了玉米镰孢穗腐病的发生,严重程度与雌穗发育时期密切相关。
50-53

冷藏温度、基质和时间对智利小植绥螨存活和生殖的影响

摘要:智利小植绥螨是叶螨属害螨的一种重要捕食性天敌,为发挥其控害效能,本研究在4℃和8℃两个温度下测试了叶片+叶螨、蛭石+叶螨和蛭石3种冷藏基质以及不同冷藏时间对智利小植绥螨存活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藏温度、基质和时间均对智利小植绥螨冷藏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冷藏5~15d时,在8℃下每种基质中的存活率均大于或等于4℃下的存活率,而冷藏20~40d时相反。用蛭石基质及蛭石+叶螨基质在4℃条件下冷藏35~40d和在8℃条件下冷藏25~40d的存活率均较叶片+叶螨基质有显著优势。在每个温度及每种基质内,智利小植绥螨冷藏存活率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冷藏温度和冷藏时间对冷藏后智利小植绥螨一周内产卵量有显著影响。除了10d和15d处理,在4℃条件下智利小植绥螨冷藏后1周产卵量要高于8℃,特别是在冷藏20d后。在4℃条件下,冷藏5d和10d后的智利小植绥螨1周产卵量高于冷藏15d后产卵量;而在8℃条件下,冷藏10d和15d后智利小植绥螨1周产卵量高于其他冷藏时间段产卵量。总之,用蛭石作基质冷藏智利小植绥螨不但效果较好,而且较为经济适用,适宜在4℃条件下进行长期冷藏,有利于延长货架期。
54-58

基于CLIMEX和ArcGIS的槟栉盾蚧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研究

摘要:槟栉盾蚧[Hemiberlesia rapax(Comstock)],隶属于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栉圆盾蚧属(Hemiberlesia),是我国进境水果检疫所关注的害虫。根据槟栉盾蚧的已知地理分布及其相关的气候参数,运用CLIMEX适生性分析软件及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对该虫在我国的适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气候条件下,适生区面积约为全国面积的42.48%,其中低度适生区占6.67%,中度适生区占4.09%,高度适生区占31.72%。基于中国未来气候的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和2050年,适生区面积分别增至46.49%和49.1%,其中低、中度适生区所占比例均有所上升。鉴于槟栉盾蚧在我国的适生性研究结果,建议对其加大检疫力度,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严防该虫的入侵和扩散。
59-64

枣实蝇产卵选择习性研究

摘要:通过枣实蝇产卵选择习性研究,发现枣实蝇喜欢产卵于枣果的背阴面及底部,其产卵孔周围呈现凹陷或瘤状凸起症状,且对不同品种枣果的产卵选择性不同,‘鸡心枣’、‘骏枣’对枣实蝇的抗性大于‘梨枣’、‘灰枣’和‘相枣’;枣果受伤害程度越重,产卵量就越少;不同大小的枣果均受到危害,且以中型果受害最为严重;随枣果成熟度的增加其产卵量逐渐减少,且不产卵于完全红的枣果上。同时枣实蝇对枣、海棠果、青杏、番茄、葡萄等不同寄主的产卵选择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更喜欢产卵于枣果。胁迫性寄主试验中不同寄主果实的产卵量存在显著差异,但枣果与杏之间的产卵量差异不明显,而且枣实蝇可以在杏果中化蛹并羽化。
65-71

紫外胁迫对棉铃虫成虫保幼激素的影响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紫外(Ultraviolet,UV)胁迫对棉铃虫体内保幼激素JHI、JHII和JHIII的影响。结果表明:棉铃虫体内JHI、JHII和JHIII的滴度均随着日龄的变化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与1日龄相比,CK、1h/d、5h/d组在2、3、4日龄时的JHI、JHII和JHIII滴度均升高,其中1h/d和5h/d组的JHI、JHII和JHIII滴度在2日龄时达到最高值,且达到显著水平,然后均随着日龄的增大逐渐下降,9h/d组JHI、JHII和JHIII滴度则随着日龄的增大显著降低;棉铃虫体内JHI、JHII和JHIII的滴度随着UV照射时间的延长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照射时间为5h/d和9h/d时,2~5日龄棉铃虫体内的JHI、JHII和JHIII滴度显著低于对照水平,不同日龄虫体内的JHI、JHII和JHIII滴度均在9h/d时达到最低;此外,日龄与UV照射的交互作用均达到显著水平。
72-76

胡萝卜微管蚜在灰毡毛忍冬上的空间分布格局

摘要:为了确定胡萝卜微管蚜在灰毡毛忍冬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理论抽样数,为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聚集指标法、Taylor幂法则和Iwao的m*-m回归方程分析了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胡萝卜微管蚜种群在一切密度下均是聚集分布的,聚集度具密度依赖性,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和环境作用共同影响;胡萝卜微管蚜在植株垂直层次和水平方位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在枝条不同部位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种群密度依次为外部〉中部〉内部;胡萝卜微管蚜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6.182/m+26.755)。胡萝卜微管蚜在灰毡毛忍冬上呈聚集分布。
77-79

异噁草松降解酶的定位及酶学性质研究

摘要:对可降解异噁草松的降解菌W2的降解酶进行定位试验,测得其细胞碎片悬浮液、胞外酶和胞内酶对异噁草松的降解率分别为36.28%,8.71%和62.27%,因此确定降解异噁草松的主要活性物质位于降解菌细胞内,属于胞内酶。应用气相色谱法研究异噁草松降解酶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最佳酶促反应时间为60min,最佳酶液添加量为0.3mL,最适pH为7.5,最适反应温度为35℃,米氏常数Km=2.668×10-4 mmol/mL,最大反应速率Vmax=0.322×10-4 mmol/min。
80-85

氯嘧磺隆高效降解菌株黑曲霉(TR-H)最佳降解条件的研究

摘要: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条件下反应液中氯嘧磺隆除草剂的降解率,确定氯嘧磺隆高效降解菌株黑曲霉(TR-H)的最佳降解条件。结果表明:当氯嘧磺隆的初始浓度为10.0mg/L、接种量为5.0mL菌悬母液、反应液的温度为30.0℃、恒温振荡培养7d,真菌黑曲霉(TR-H)可以降解96.4%以上的氯嘧磺隆。
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