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学杂志社
分享到: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短篇及病例报道、临床护理、调查报告、论著、循证医学、卫生管理、生物信息学等。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8348
  • 国内刊号:50-1097/R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27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31
  • 综合影响因子:1.180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重庆医学 2015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

慢病毒载体介导CGRP基因体外转染及对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基因体外转染间充质干细胞(MSC)及其对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大鼠MSC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CGRP重组慢病毒转染MSC后,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其转染率。实时定量PCR、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及ELISA法检测MSC中CGRP的表达。慢病毒转染后通过MTT、β-半乳糖苷酶染色和诱导分化评价MSC的增殖、衰老及分化能力。结果慢病毒载体介导CGRP基因转染MSC后48h可稳定表达,MOI=30时,转染率达80%以上。与MSC组和空载病毒转染(MSC-EGFP组)比较,CGRP修饰的MSC(MSC-CGRP组)中CGR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均P〈0.01)。MTT、β-半乳糖苷酶染色和诱导分化结果显示,病毒转染后对MSC增殖、衰老及向内皮分化基本没有影响。结论 MSC是一种理想的基因载体细胞,可作为CGRP基因转染的靶细胞用于基因治疗,为后续体内、体外实验奠定基础。
1873-1875

磁共振DWI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活动度的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肝炎活动度的价值。方法设置不同的弥散敏感系数b值对1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炎组)和2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磁共振DWI检查,测定并比较两组肝脏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肝炎组进一步分为纤维化组(n=74)和无纤维化组(n=28)。结果设置b值为100和200s/mm^2时,两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400、600和800s/mm^2时,肝炎组ADC值低于对照组,肝纤维化组ADC值低于无纤维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600及800s/mm^2时,肝纤维化组S3及S4期ADC值低于S0及S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00、200和400s/mm^2时,不同肝纤维化程度分期ADC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800s/mm^2时,不同炎症活动度组G1与G4级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DWI技术在评价不同分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和活动度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设置b值为800s/mm^2时,效果最佳。
1876-1878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基础研究

重组人骨保护素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RANKL、OPG蛋白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骨保护素(rhOPG)对牙周炎大鼠牙槽骨RANKL、OPG蛋白表达的影响,为rhOPG应用于牙周炎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22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只健康大鼠作为健康组;其余20只作为实验组,建立牙周炎大鼠模型,再将其分为实验对照组(n=10)和rhOPG组(n=10),rhOPG组大鼠于上颌第2磨牙牙周袋间隙局部注入10mg/kg rhOPG治疗。实验对照组大鼠于相同部位注射等体积灭菌注射用水。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检测牙槽骨RANKL、OPG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健康组比较,实验组大鼠牙槽骨OPG表达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ANKL表达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对照组比较,rhOPG组大鼠牙槽骨组织OPG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RANKL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治疗后rhOPG组大鼠牙槽骨中OPG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而RANKL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OPG能调节牙周炎大鼠牙槽骨RANKL、OPG的表达。
1879-1881

依赖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心肌梗死血管生成及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依赖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心肌梗死血管生成及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检测组(n=65)和处理组(n=64),其中检测组在心肌梗死前后的1、2、4、7、14、28d分别随机处死5只大鼠(梗死组),进行SDF-1蛋白水平测定,同时设置5只大鼠为假手术对照。处理组的64只大鼠另随机分成4个小组,每组16只:分别为梗死+SDF-1组、梗死+抗SDF-1组、梗死+生理盐水组、正常+生理盐水组。对各组进行相应处理后,对比心肌梗死后的SDF-1蛋白水平情况,对比各组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归巢量及新生血管的密度水平,对比各组大鼠的心肌缩短分数(EF)和射血分数(FS)变化水平。结果梗死组的SDF-1水平在1-7d后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并达到峰值水平,随后逐渐下降,在14d时恢复至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SDF-1处理后的组别MSCs归巢量和新生血管的密度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梗死+抗SDF-1组的水平则明显低于梗死+生理盐水组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梗死+SDF-1组大鼠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F-1可促使心肌梗死血管生成,改善心功能。
1882-1884
重庆医学杂志论著·临床研究

4种不同麻醉药物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4种不同麻醉药物在麻醉诱导期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麻醉维持药物分别为丙泊酚2.00mg/kg、依托咪酯0.30mg/kg、咪达唑仑0.15mg/kg和地佐辛0.20mg/kg,脑电双频指数(BIS)值降至50以下行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采用经颅多普勒脑血流监测仪(TCD),监测并记录4组患者入室后诱导前(T0)、插管前1min(T1)、插管时(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插管后5min(T5)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率(Vm-MCA)、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除咪达唑仑组外,其他3组T1时VmMCA均明显降低于T0(P〈0.05);插管后,咪达唑仑组和依托咪酯组的Vm-MCA、SBP、DBP与基础值相比显著升高,丙泊酚组和地佐辛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和依托咪酯在对气管插管引起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波动的抑制较丙泊酚和地佐辛弱。
1885-1887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8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降糖治疗组(常规组,n=40)和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组(银丹心脑通组,n=46)。常规组患者在控制饮食、运动等基础上给予降糖治疗使血糖连续达标12周,银丹心脑通组在常规治疗血糖达标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每次1.2g,每日3次)连续治疗12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等相关因素变化,应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DA、ET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OD、NO、FMD则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且银丹心脑通组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下调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调节糖尿病脂代谢异常,明显改善损伤的血管内皮功能。
1888-1890

中年2型糖尿病个性化运动治疗方案的试验研究

摘要:目的为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制定个性有效的运动治疗方案。方法选择适合运动的16名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测试其最大摄氧量(VO2max),空腹及三餐后不同时间点血糖,低、中、高强度运动对应的心率,进而找到有效的运动强度及时间、血糖峰值时间,并在峰值前15、30、45、60、75min分别进行有效强度和时间的运动,确定患者最佳的起始运动时间。结果 (1)15min低强度、5min中强度运动后血糖与运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强度45min、中和高强度15min以上运动可使血糖降至接近空腹水平;(2)三餐后血糖峰值集中在早餐后60-90min,午餐后90-120min,晚餐后60-120min,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但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峰值前不同时间进行运动的降糖效果虽无差异,但峰值前15-45min效果较好。结论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结合自身的血糖峰值时间,在峰值前15-45min进行中强度15min以上或低强度45min以上的运动,可以达到较好的降糖效果。
1891-1893

唾液及血浆中微小RNA-21水平应用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唾液及血浆中的微小RNA-21(miRNA-21)水平应用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来该院进行健康查体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查体者miRNA-21的表达水平,比较唾液和血浆miRNA-21的诊断价值;研究miRNA-21水平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唾液miRNA-21水平为(6.08±2.22),对照组为(0.64±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浆miRNA-21表达水平为(20.91±10.59),对照组为(1.69±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唾液中的miRNA-21水平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 5,灵敏度为88.24%,特异度为69.97%;血浆中的miRNA-21AUC为0.882 0,灵敏度为90.20%,特异度为70.69%,二者诊断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唾液与血浆中的miRNA-21水平与早期食管癌的分期和病理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与分化程度相关性较强(P〈0.05)。结论唾液及血浆中的miRNA-21水平应用于早期食管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唾液可能代替血浆应用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
1894-1896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及动态观察

摘要: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观察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及靶器官损伤的变化,探讨AASI与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及动态改变。方法筛选300例初治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后,随访1年完成动态血压及靶器官损伤的检查,观察AASI及靶器官损伤的动态变化。结果经过1年降压治疗后,AASI呈逐步下降趋势,与治疗前对比,第6个月出现下降,1年后出现显著下降;治疗前及治疗后AASI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尿微量清蛋白(UMA)、肾血管阻力指数(RRI)、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呈独立正相关,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呈独立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MT、UMA、RRI、Ccr、LVMI与AASI均有显著相关性。治疗1年后,IMT、UMA、RRI、Ccr及LVMI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 AASI可以作为评估高血压动脉硬化和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指标。
1897-1899

血液灌流对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血液灌流(HP)对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36例尿毒症患者分为2组,每组18例,血液透析(HD)组每周透析3次,4h/次;HP+HD组在HD的基础上,每周1次HP。治疗6个月后,检测治疗前后血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的水平,超声测定颈动脉粥样斑块大小。结果与治疗前及HD组治疗后比较,HP+HD组治疗6个月后CRP、TG和TC显著下降(P〈0.05),粥样斑块发生例数无增加。BUN、C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可减轻炎性反应,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1900-1901

甲状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于甲状腺的平滑肌肉瘤进行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肉眼:肿物5.5cm×4.0cm×3.5cm,切面灰黄色,质中,局部质硬。镜检: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束状排列,胞质嗜伊红,核卵圆形,异型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瘤组织中可见散在大小不一的滤泡并向周围组织侵袭。免疫组织化学示瘤细胞Vimentin、SMA、Caldesmon和Actin表达阳性,CK、CK8、EMA、TTF-1、P53和LCA表达阴性。结论甲状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非常罕见,其诊断需结合临床、影像学资料、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1902-1903

颈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漏21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和治疗颈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漏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该科共收治的1 793例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对术后出现乳糜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1例(1.17%)颈乳糜漏患者,其中13例采用局部加压包扎加持续负压引流的常规方法治愈;5例在采用常规方法2-3d无效的情况下联合生长抑素6mg+0.9%生理盐水48mL,微量泵泵入2mL/h,维持24h,连用2-3d后治愈;3例再次手术治愈。结论乳糜漏最好的治疗方法在于术中的预防,局部加压包扎加持续负压引流是治疗颈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漏的主要方法;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可提高乳糜漏的闭合率;对持续时间较长、引流量较大、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应采取手术的补救措施。
1904-1905

右美托咪定应用于硬膜外阻滞时的量效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下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患者镇静入睡的量效作用。方法 82例行择期下肢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在连续硬膜神经阻滞下(穿刺间隙L2-3,药物为1.00%利多卡因+0.33%罗哌卡因)分为1组(n=19)、2组(n=22)、3组(n=20)、4组(n=21),分别泵入右美托咪定0.7、0.8、0.9、1.0μg/kg负荷剂量,每组在30min内泵完,然后改为0.7、0.8、0.9、1.0μg·kg^-1·h^-1的速度持续剂量泵入,如4个组中有患者在不到30min就入睡停止负荷剂量转为该组的持续剂量泵入,手术结束包扎创面时停药。记录30min内患者是否入睡和右美托咪定泵入后的10、30、60、90min 4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采用Probit法计算右美托咪定50%有效量(ED50)和95%有效量(ED95)及95%CI。结果右美托咪定的ED50和ED95分别为0.65μg/kg(95%CI:0.36-0.73μg/kg)、1.00μg/kg(95%CI:0.90-1.74μg/kg),它可使心率减慢、血压升高。结论虽然右美托咪定可使心率减慢、血压升高,但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下静脉给药患者可安静入睡,未出现不适及疼痛。
1906-1907

老年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415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15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中46例术后出现复发(观察组),369例术后治愈(对照组)。统计两组受试者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长、手术清除病灶程度、术后规范治疗、骨外结核、耐药、术后制动时长、合并系统性疾病、贫血或营养不良等情况。结果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长、手术清除病灶程度、术后规范治疗、骨外结核、耐药、术后制动时长、合并系统性疾病、贫血或营养不良与老年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密切相关,为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复发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1908-1910

急性白血病合并深静脉血栓5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加深对此合并症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连续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复习国外相关文献。结果该科于2011年7月至2014年3月间共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116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8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1例;共有5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占4.31%(5/116)。5例患者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对较高,如有相应症状应及时诊治。
1911-1912

TNF-α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表达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总胆汁酸(TBA)、甘胆酸(CG)、肝生化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产妇和围生儿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64例I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放射免疫法分析TBA、CG、TNF-α,生化仪分析肝功能。结果 ICP患者较健康产妇的TBA、C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有增加,即肝功能受到损伤,血清TNF-α表达增加,重度ICP患者较轻度ICP患者上述指标升高,产后出血率增加,Apgar评分降低(P〈0.05)。结论 ICP系高危妊娠,TNF-α和CG、TBA共同反映ICP的病情严重程度。
1913-1915

低分子肝素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的实验室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NS)患者继发高凝状态的疗效。方法将87例N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2)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n=45),应用泼尼松对常规治疗组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对低分子肝素治疗组的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的凝血指标进行检测、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凝血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延长,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抗凝血酶Ⅲ浓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未有出血现象。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能减轻NS继发的高凝状态,且未出现出血现象,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1916-1917

循经取穴治疗PDS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4例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循经取穴与非经非穴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PDS型患者随机分为循经取穴(A组)与非经非穴(B组)两组,每组34例。A组针刺足三里及内关穴,同时根据中医虚实辨证,实证加用太冲、内庭,予针刺补法;虚证加用公孙、阴陵泉,予针刺泻法;B组在上述经穴旁2cm处针刺,并根据辨证虚实分别采用相应补泻手法。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随访6个月。结果A组与B组治疗前后的总疗效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取穴治疗PDS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优于非经非穴治疗。
19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