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专题综述、基础知识与实验技术、生防论坛、国外生防、书评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 国际刊号:2095-039X
  • 国内刊号:11-5973/S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50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12
  • 综合影响因子:1.30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特邀论文

我国生物源农药产业现状调研及分析

摘要:对全国378家生产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以及天敌生物等生物源农药的主要生产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生物源农药登记品种共计112个,其中微生物农药30个、植物源农药29个、生物化学农药26个、天敌生物2个、农用抗生素25个(未包含阿维菌素),占整个登记农药品种数量的17%;2012年全国生物源农药年产量(含与化学农药的混配产品)约为29万吨,约占农药总产量的8%。从整体情况来看,生物源农药在整个农药产业中的比重非常低,不同生物源农药品种之间以及不同生产企业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生物源农药自身的特性、登记管理政策以及用药成本等因素是制约生物源农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41-445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外源过氧化氢对菜蛾盘绒茧蜂抗氧化酶和子代滞育的影响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Haliday)随饲养的光周期延长,预蛹体内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含量升高,而子代滞育率下降。为探明H2O2在滞育诱导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在短光周期下饲养获得的预蛹体外用外源H2O2点滴处理,随后测定预蛹体内的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lalse,CAT)的活性、子代滞育率。结果表明,外源 H2O2点滴处理后的预蛹,其子代在13℃短光周期下的滞育率下降。当用1.6 mol/L H2O2处理预蛹后,子代的滞育率从对照的83.76%下降至35.22%,接近于母代饲养在长光照周期下的滞育率(12.24%);H2O2含量随着外源H2O2点滴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变化趋势与随饲养光周期延长而升高的变化趋势一致;SOD活性随着外源H2O2点滴处理浓度的升高而下降,CAT活性随着外源处理的H2O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二者的变化趋势与随饲养光周期延长而升高/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反;POD活性在低浓度(0.2 mol/L)处理时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高浓度(1.6 mol/L)处理时,在处理后的4 h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甚至更低,在处理后的20 h则显著升高。表明外源H2O2处理,在滞育的诱导过程中有类似于在长光周期下饲养的作用,能阻止子代滞育的启动,但在对体内各种酶的作用上可能存在差异。
446-452

斜纹夜蛾长距姬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摘要:本文研究了斜纹夜蛾长距姬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实验室条件下,斜纹夜蛾长距姬小蜂单雌最大产卵量为139粒,平均产卵量为73.69粒;卵主要产在斜纹夜蛾幼虫的1~4腹节背面,少部分产在侧面,不产于寄主腹面;单寄主上通常产卵1~5粒,有时为6~9粒;喜寄生2、3龄斜纹夜蛾幼虫,偶尔寄生1龄幼虫,但绝大部分不能完成其生命历期;当寄主斜纹夜蛾2龄、3龄初、3龄末幼虫同时存在时,其偏爱寄生3龄初幼虫,偏好系数为0.65、发育历期为9.93±0.19 d。
453-459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封面说明:斜纹夜蛾长距姬小蜂Euplectrus laphygmae Ferriere

摘要:斜纹夜蛾长距姬小蜂Euplectrus laphygmae Ferri6re系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幼虫的体外聚寄生蜂,主要将卵产到寄主幼虫体外,且能在同一寄主幼虫上产多粒卵,蜂幼虫在寄主体外生活,何建云等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见453~459页),斜纹夜蛾长距姬小蜂平均单雌产卵量为73.69粒,卵主要产在斜纹夜蛾幼虫的1~4腹节背面,单寄主上通常产卵1~5粒;喜寄生2、3龄斜纹夜蛾幼虫,当寄主斜纹夜蛾2龄、3龄初、3龄末幼虫同时存在时,其偏爱寄生3龄初幼虫。
459-459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对虚伪新小绥螨的影响

摘要:阿维菌素是目前常用的杀虫杀螨剂。本研究利用生命表技术,室内评价了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对虚伪新小绥螨成螨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影响。通过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LC30、LC20和LC10)处理虚伪新小绥螨成螨后,平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29.11、34.25、45.81粒;每雌日均产卵量分别为0.73、0.99、1.50粒,平均每雌产卵量LC20和LC30与对照(53.89粒)有显著差别,每雌日均产卵量3个处理与对照(2.43粒)均有显著差别,而对后代的雌雄性比影响没有显著差异。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对次代的发育历期影响主要表现为产卵前期的延长,产卵期和产卵后期缩短,但对整体平均寿命影响不显著。生殖生命表的结果显示,阿维菌素会降低虚伪新小绥螨的发育速率,其净增殖率(R0)和内禀增长率(rm)下降,而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增长。通过对次代存活率和种群生命期望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LC10和LC30处理的虚伪新小绥螨中有近40%个体的存活时间较对照有显著的延长,且LC10和LC30处理后虚伪新小绥螨的种群期望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综上所述,阿维菌素对虚伪新小绥螨的生殖能力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于虚伪新小绥螨的个体发育影响与对照相比影响不大。该结论为利用阿维菌素开发耐药性(抗药性)的虚伪新小绥螨提供了理论依据。
460-465

转cry1Ie基因玉米残体对赤子爱胜蚓的生长发育及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摘要:转 Bt 基因抗虫玉米通过根系分泌物或植株残体降解等方式将植株表达的 Bt 杀虫蛋白释放到土壤中。本文通过在人工土壤中添加磨碎的转cry1Ie基因玉米植株残体来饲养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研究了转cry1Ie基因玉米植株残体对赤子爱胜蚓生长发育及体内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63 d的试验中,添加转 cry1Ie 基因玉米植株残体处理组没有引起赤子爱胜蚓的死亡。5个处理组与对照组中每7 d的蚯蚓体重、产茧数量、茧孵化数量均没有显著差异。SOD酶和POD酶活力随Bt玉米植株残体组织含量的增加而增加,50B+0N(50 g Bt/500 g土壤)处理组中SOD酶和POD酶活力要显著高于0B+50N(50 g non-Bt/500 g土壤)对照组。因此,Bt玉米植株残体可以在7 d时诱导赤子爱胜蚓SOD酶和 POD酶活性。但5个处理组与对照组中赤子爱胜蚓的总蛋白含量、AChE和CAT酶活力没有显著的差异。
466-471

桉树挥发物微胶囊乳液的制备及其缓释效果研究

摘要:本文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乳化变性淀粉、麦芽糊、β-环糊精、液体石蜡为壁材料,桉树挥发物? TERPINENE和DL-LIMONENE特定比例的混配液为芯材,制备桉树挥发物微胶囊乳液,研究壁材料不同比例等条件对微胶囊乳液粒度分布及包覆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室内缓释试验的研究。获得制备微胶囊乳液的最佳配方,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乳化变性淀粉-809:明胶:麦芽糊精:β-环糊=15:5:0:3:2为壁材,壁材与芯材比例为10:1,剪切速度为10000 r/min,剪切时间2 min,高压均质压力为20 MPa,均质2 min,二次均质加入10 g液体石蜡,均质压力20 MPa,均质时间4 min。胶囊化的桉树挥发物可延长其挥发时间,缓释时间达30 d以上。
472-480

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CC09菌株在小麦叶部的定殖能力及其防治白粉病效果研究

摘要:利用抗利福平标记及平板菌落计数法,研究了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CC09在小麦叶内和叶际的定殖能力,证明菌株CC09能够在小麦叶内和叶际以较高数量稳定定殖,叶际定殖量在喷雾后1 d达到最大(3.98×107cfu/g),之后稳定维持在1.58×104~3.16×105cfu/g;而叶内的定殖量7 d时达到最大(1.58×106 cfu/g)并维持稳定。另外,菌株CC09在小麦叶际和叶内的定殖受温度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温度越高,其叶际和叶内定殖量越高;菌体重悬液中添加相当于原发酵液中代谢产物含量1倍和4倍的浸膏能显著提高菌株CC09在小麦叶际和叶内的定殖;而接种量对菌株CC09的定殖无显著影响。琼脂培养法测定表明,菌株CC09发酵液及其无菌滤液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导致孢子透明、变形甚至细胞破裂。室内盆栽试验表明,菌株CC09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有很高的预防和治疗效果,15 d时防效为95%,是三唑酮的2.3倍,而其20倍稀释液的防效与化学农药三唑酮效果相当。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C09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潜在生防菌株,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481-488

一株多粘类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其生防促生效果初步测定

摘要:菌株CF05是从浙江天目山柳杉中分离得到的1株细菌,经形态、16S rDNA序列、生理生化指标检测,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平板拮抗结果表明,该菌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和3种病原细菌具有显著拮抗效果。室内生测结果表明,发酵液和菌悬液对番茄幼苗均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其中发酵液处理最佳,鲜重增长272.0%,干重增长266.7%。菌株CF05接种27 d后,番茄根际细菌浓度仍很高。种子萌发测定结果表明,菌株 CF05处理后发芽率提高11.7%,番茄猝倒病防治测定结果显示,发病率降低38.6%,效果均优于Bacillus subtilis 168处理。综上结果,表明P. polymyxa CF05是1株生防性状优良的促生细菌。
489-496

枯草芽孢杆菌Bs-15在枣树体内和土壤中的定殖及其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Bs-15在枣树定殖能力及其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菌株Bs-15在枣树体内和土壤中的定殖情况,通过固体平板法和Biolog方法分析了菌株Bs-15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浇灌法和涂抹叶片法,菌株Bs-15均能在枣树根、茎、叶和土壤中成功定殖,定殖量达到104 cfu/g以上的水平。接种菌株Bs-15后,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略有增加,而真菌数量的增长速度极显著下降。Biolog ECO微生物平板分析结果显示,菌株Bs-15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72 h后达到极显著差异;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其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McIntosh多样性指数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Simpson均匀度和McIntosh均匀度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s-15具有良好的定殖能力,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整体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功能多样性。
497-502

棉隆与粉红螺旋聚孢霉67-1协同防治黄瓜枯萎病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温室大棚试验,开展了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熏蒸剂棉隆与生防真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67-1协同防治黄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cumerinu(FOC)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棉隆熏蒸土壤(1‰,W:W)结合生防菌剂拌土(106孢子/g土),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枯萎病菌对直播黄瓜种子和幼苗的侵染,30 d黄瓜死苗率为0,而单一使用棉隆或菌株67-1菌剂,死苗率分别为13.3%和44.5%。田间大棚试验表明,采用25 g/m2剂量的棉隆熏蒸土壤,并在移苗时穴施107孢子/穴生防菌液,对黄瓜枯萎病防效达到98.5%,显著高于单独使用棉隆(88.8%)和菌株67-1菌剂(62.2%),黄瓜产量增加48.5%。布里斯模型分析表明,棉隆与菌株67-1菌剂结合使用具有增效作用。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监测表明,二者联合处理可有效降低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种群数量,提高生防菌在根际的定殖水平,并且有利于被病原菌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本研究为土传病害的有效防治和生防菌剂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503-510

云杉内生优势毛壳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机制研究

摘要: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将从云杉针叶中分离得到的10株毛壳菌Chaetomium鉴定为球毛壳C. globosum、粪生毛壳C. funicola、印度毛壳C. indicum和近缘毛壳C. subaffine。通过平板生长筛选和拮抗性复筛,筛选出2株生长势高且对9种常见林木病害病原拮抗性好的优势生防菌株,分别为粪生毛壳菌株C-45和近缘毛壳菌株C-44。为了进一步了解2株优势毛壳菌的生防潜力和作用机制,对其进行了包括营养竞争、重寄生、胞外酶及代谢产物等生防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菌株C-45和C-44对病原菌的抑制是多种生防机制的协同作用。根据2株优势菌株在不同生防机制上表现出的差异,菌株C-44的生防作用强于菌株C-45,具有很好的生防潜力。
511-519

盾壳霉菌株Chy-1抗真菌物质的基本特性研究

摘要:为了明确重寄生真菌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产生的抗真菌物质(antifungal substances,简称AFS)的基本特性,本文从盾壳霉MCD培养物滤液的抑菌谱、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及紫外线照射稳定性4个方面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盾壳霉 AFS对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三叶草核盘菌S. trifoliorum、小核盘菌S. minior等10种真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AFS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盾壳霉MCD培养物滤液经120℃处理30 min后,对核盘菌仍具有抑菌活性(抑菌率为49.5%)。不同环境pH对AFS的抑菌活性具有不同的影响,pH值为7,AFS对核盘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最强。此外,环境pH也影响AFS的稳定性,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1~14),尤其是在酸性条件下(pH 1~6),AFS活性稳定(抑菌率为81.1%~76.4%);AFS对紫外线照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盾壳霉抗真菌物质对外界环境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这对于应用盾壳霉的抗真菌物质来防治油菜菌核病是非常有利的。
520-527

壳寡糖和钕复合处理诱导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

摘要:以“津研四号”黄瓜为试材,研究了壳寡糖和钕Nd3+对黄瓜幼苗的诱导抗病性及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 mg/L壳寡糖和10 mg/L Nd3+复合处理的相对防效达74.7%,比50 mg/L壳寡糖和10 mg/L Nd3+的单独处理分别提高22.0%和43.8%。分析比较壳寡糖和Nd3+单独和复合处理黄瓜幼苗后,黄瓜根部防御反应相关酶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β-1,3-葡聚糖酶(GLU)比活性的变化趋势,发现壳寡糖和Nd3+复合处理黄瓜植株根部PAL、POD、PPO和GLU等防御酶活性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壳寡糖和Nd3+复合处理能诱导黄瓜幼苗对枯萎病的抗性,且诱导黄瓜抗病性的产生与激活黄瓜相关防御酶的活性有关。
528-533

印楝内生放线菌鉴定及对稻瘟病菌拮抗作用研究

摘要:从印楝叶片和果实中分离93株内生放线菌。生长速率法测定表明29株内生放线菌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具有拮抗作用,其中菌株YL-2对稻瘟病菌的抑制率达82.65%。杯碟法测定表明菌株YL-2发酵液对供试的18种植物致病真菌均具有抑菌活性,盆栽试验表明菌株YL-2发酵液对稻瘟病防效达85.41%,显著高于浓度为25 mg/L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的防效。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化学成分和16S rDNA序列,初步鉴定菌株YL-2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
534-539

根瘤菌Sneb183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的作用方式研究

摘要:大豆胞囊线虫是大豆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化学防治存在费用高,效果不佳,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畜安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生物防治成为了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新方法。本试验利用体外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Sneb183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的存活、卵孵化、呼吸作用以及体液渗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瘤菌Sneb183处理幼虫72 h后,死亡率达86.7%,处理初期,线虫出现活动迟缓等症状,而后表现出整个身体僵直的死亡症状;对卵的孵化抑制率可达59.4%;根瘤菌Sneb183对二龄幼虫呼吸有较强抑制作用,处理24 h后,耗氧量下降93.1%;同时根瘤菌Sneb183发酵液可引起二龄幼虫体液渗漏,处理48 h后电导率增加了62.4%。因此,根瘤菌Sneb183可成为大豆胞囊线虫病生物防治资源中的新成员。
540-545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专题综述

寄生蜂的外竞争和内竞争作用

摘要:寄生蜂之间的竞争作用是影响昆虫群落的大小、结构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寄主种群密度变化和生防系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寄生蜂之间的竞争可发生在搜索寄主的成蜂之间(外竞争, extrinsic competition),亦可发生在同一寄主体内同时发育的幼虫之间(内竞争,intrinsic competition)。全面、深入地了解寄生蜂的种间和种内竞争互作关系、影响竞争结果的主要因素和竞争作用对寄主控效的影响等可为害虫生物防治体系中天敌的选择和管理提供依据,为建立持续有效的害虫生防体系奠定基础。本文首先从寄生蜂成蜂搜寻、定位寄主的能力和寄主识别的能力两个方面对寄生蜂成蜂的竞争能力进行了综述,其次又从物理攻击和生理抑制两个方面对寄生蜂幼虫的竞争能力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科学、全面、深入地阐明农业生态系统中多种寄生蜂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必要性。
546-551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定量分离土壤绿僵菌的多果定高效选择性培养基

摘要:为了定量评估生防真菌绿僵菌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和种群数量,需要确定高效的选择性培养基及其分离效率。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多果定对绿僵菌的选择作用和分离检出率,结果表明,在以氯霉素抑制土壤细菌的基础上,多果定浓度在50~200 mg/L时能够有效抑制土壤中的非目标真菌而选择出可清晰鉴别和计数的绿僵菌;当浓度为25 mg/L时,对杂菌的抑制不完全,残留杂菌数占总数50%左右。随着多果定浓度增高,绿僵菌生长减缓、产孢颜色变黄、分离检出率降低。在多果定50 mg/L浓度下,接种培养绿僵菌4 d和6 d的菌落检出率分别69.20%和71.43%,显著低于对照培养基的检出率95.56%和94.72%;在200 mg/L的高浓度下,4 d和6 d检出率分别只有45.45%和61.24%,又显著低于前者低浓度下的检出率。试验确定了在蔗糖基础培养基中添加50 mg/L多果定为选择剂,能够有效抑制土壤中非目标真菌99%以上,对绿僵菌的分离效率稳定在70%左右。选择剂的抑制作用和选择效率是土壤微生物定量检测中不可忽略的因子。正确地评估田间绿僵菌数量是研究其种群动态、生态效应和持续生防作用的必要基础。
55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