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 13-1315/S 国内刊号
  • 1671-3990 国际刊号
  • 1.9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农、林、牧、副、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不同土壤类型下AM真菌分布多样性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1-7

摘要:以禾本科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宁夏六盘山林地、银川农耕地、暖泉农耕地、固原农耕地、盐池沙地、灵武沙地6个采样地点5种土壤类型(黑垆土、灌淤土、黄绵土、灰钙土、风沙土)下AM真菌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土壤类型采样点的植被根际土壤中共鉴定出5属48种AM真菌,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1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3种,球囊霉属(Glomus)37种,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1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6种,各采样点土壤均以球囊霉属为优势属。地球囊霉(G.geosporum)和木薯球囊霉(G.manihotis)是6个采样地点中的优势种。不同土壤类型各采样点AM真菌各属的频度存在明显差异,球囊霉属在各点均有出现,频度值最高。具有较高植被多样性的暖泉样点,AM真菌的种属数量较多。土壤环境因子对AM真菌孢子密度的影响因所处土壤、植被类型不同而异。pH、全盐、速效钾、速效磷等土壤肥力因子,在PCA轴上能最大程度地解释AM真菌孢子密度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大部分信息。宁夏不同土壤类型区域中AM真菌种类及分布一定程度上与该采样点的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特征相对应。

深淹对狗牙根根际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8-12

摘要:以三峡库区消落带生境和非消落带生境生长的狗牙根(XC、FC)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生境狗牙根经不同深度水淹胁迫后,植株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未淹对照植株根际土壤的蔗糖酶活性明显大于不同深度淹水处理,说明淹水处理不能给植物提供与未淹对照同样多的营养源;FC根际土壤的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都较XC的高;淹水处理后,FC根际土壤的全氮含量明显低于XC;淹水前FC根际土壤的全磷含量明显高于XC,表明在未进行淹水处理之前的生长时期,XC可能较FC利用更多的土壤营养进行生长,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为淹水期间植株提供能量供应,为增强其耐淹能力奠定较好的能量基础。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生境狗牙根在不同水淹胁迫下,植株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变化与其耐淹能力有关。

双季稻田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13-18

摘要:为探讨双季稻区春马铃薯不同覆盖模式下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在大田条件下,以露地处理为对照,设置稻草、无纺布、稻草+无纺布、黑膜、稻草+黑膜5种覆盖处理。结果表明:地表覆盖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其中,稻草覆盖显著(P〈0.05)提高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17.55%、24.77%和87.2%;稻草+无纺布覆盖显著(P〈0.05)提高芳基酰胺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8.03%和71.05%;黑膜覆盖显著(P〈0.05)提高β-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23.44%、22.70%、37.43%和146.30%;稻草+黑膜覆盖显著(P〈0.05)提高β-葡萄糖苷酶、芳基酰胺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34.76%、19.31%、19.03%、51.98%和125.62%。由此得出,覆盖稻草并加盖黑膜可显著提高与土壤养分循环有关的主要土壤酶活性,利于提高土壤质量。

种植果树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双重效应19-23

摘要:在渭北果区选择不同园龄(〈10年、10~20年、〉20年)果园,分层测定0~60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土壤含水量以及表层土壤团聚体组成等物理性状,进一步分析了果园土壤物理性状随园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在0~30cm土层随园龄增长而降低;在30cm以下土层随园龄增长而增加,超过了健康园艺土壤的质量标准1.30g·cm-3;与休闲农田相比,种植果树可降低10~30cm土层土壤容重;但30cm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急剧增大,接近或达到了限制根系延伸的土壤质量标准1000kPa;与休闲农田相比,种植果树对于降低17.5~27.5cm土层的坚实度具有明显作用。果园表层土壤团聚体状况整体较差,水稳性优势团聚体直径为0.5~0.25mm,〉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园龄增加而增大,〉20年果园比〈10年果园高1倍。种植果树对表层土壤具有明显的保护和改善作用,却在深层发生着紧实化和坚硬化过程。果树对土壤物理状况的双重效应体现在对0~30cm土层土壤结构具有改善作用,对30cm以下土层土壤结构有破坏作用。果园土壤"深层的隐蔽性退化过程"影响着果树根系健康生长,应当给予极大关注。

太湖地区稻田不同轮作制度下的氮肥减量研究24-31

摘要:通过设置不同轮作制度及施氮量,研究其对稻季的田面水氮素含量、氮素径流损失、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苏宜兴地区,冬季种植紫云英或黑麦草替代小麦种植,从而减少稻季化学氮肥的施用是可行的。紫云英或黑麦草参与轮作还田,提高了土壤的供氮水平,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产量显著提高,且冬季种植无需施用氮肥,减少了冬季旱地土壤的氮素损失,降低了环境负荷;在总施氮量相等的情况下,提高肥料中有机肥比例可以降低稻田田面水中的总氮含量,降低了因田面水外排导致的氮素径流损失,且绿肥种植成本低,尤其是紫云英对无机氮肥的替代性强,可以有效降低稻季的施肥成本。在江苏宜兴地区,如适当地将传统的小麦-水稻轮作制度改为紫云英-水稻轮作制度,并在稻季减少120kg·hm-2的纯氮投入,则可兼顾经济效益、产量效益和环境效益。

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31-31

摘要:2010年10月出版 定价:$58.00 书号:978-7-03-029245-2 开本:B5 营销分类:农业;生态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针对毛乌素沙地耦合农业生态系统产业布局特点,重点选择毛乌素沙地偏农区的榆阳区与偏牧区的乌审旗作为比较研究对象,

太湖地区水稻追肥的氨挥发损失和氮素平衡32-36

摘要:采用密闭室通气法和15N微区试验,对太湖地区水稻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的氨挥发损失、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残留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周内,峰值出现在施肥后1~2d,氨挥发速率变化与田面水NH4+-N浓度变化规律一致,分蘖肥和穗肥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16.7%和6.3%;水稻分蘖肥的作物氮素利用率低于穗肥,分别为36.7%和49.6%,主要原因是穗肥的氨挥发损失较少,并且更易于向籽粒转移;2次追施氮肥的表观损失率分别为52.8%和40.7%;在土壤中残留肥料氮为10.6%,大都集中在0~20cm土壤中,耕层以下较少。本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时期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损失,主要体现在穗肥拥有较低的氨挥发损失率和较高的籽粒利用率。

“两优培九”及其亲本苗期对氮素的生理响应37-41

摘要: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两优培九"及其亲本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及其亲本各生物学性状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且均受氮素水平、品种及品种和氮素水平互作的影响,表现为品种因素〉氮素水平因素〉两因素互作;各生物学性状中除最长根长外,均随着氮素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地上部和根系的干重、氮素积累量、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均随氮素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在各氮素处理中,"两优培九"的株高、根系体积、干重、氮素积累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处于最高水平,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水稻植株吸氮量相应增加,但植株体内的氮素利用率呈现下降趋势;"两优培九"及其亲本的各项生理指标对氮素的响应趋势基本一致,但地上部和地下部对氮素的响应在品种间呈现较大差异。

施用沼肥对茄子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茄子产量的影响42-46

摘要:在等氮、等磷、等钾施肥条件下,对茄子田分别施用化肥、沼肥加化肥减半、沼肥加饼肥,研究施用沼肥对茄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茄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节肢动物种类与数量上,沼肥加饼肥处理茄子田的害虫种类为3.67±0.88种·4m-2,显著低于化肥处理和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且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显著低于化肥处理;害虫个体数量为64.67±4.06头·4m-2,目标害虫桃蚜的数量为31.67±0.56头·4m-2、二十八星瓢虫个体数量为8.00±0.15头·4m-2,显著低于化肥处理,且与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差异不显著;蜘蛛类的个体数量为12.67±1.76头·4m-2,优势种天敌大腹园蛛的个体数量为7.67±0.67头·4m-2,显著高于化肥处理,且与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差异不显著。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上,沼肥加饼肥处理茄子田的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1.68±0.04,均匀度指数为0.53±0.003,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和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33±0.02,显著低于化肥处理,且与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差异不显著。在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上,沼肥加饼肥处理Ss/Si指数为0.1125±0.0011,显著高于化肥处理,且与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差异不显著;Sn/Sp指数为1.6500±0.0055,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和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沼肥加化肥减半、沼肥加饼肥处理的茄子产量与化肥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

垄覆膜集雨对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及利用效率的影响47-53

摘要: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年降雨稀少和土壤水分周期性亏缺,导致人工草地生产力低下、水分利用效率低。本试验在旱作条件下,将垄覆膜集雨措施应用于紫花苜蓿种植,研究了沟垄宽比和覆膜方式对2年龄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覆膜集雨在集雨前期(4月中旬至6月上旬)显著提高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集雨中后期(6月中旬至9月下旬)显著提高0~120cm土层平均含水量,越冬期增加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提高20~120cm土层平均含水量;且垄覆膜处理的集雨效率高于土垄处理。随着生育时期的延伸,垄覆膜处理0~120cm土壤平均贮水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土垄处理0~120cm土壤平均贮水量呈由高到低的趋势;在苜蓿生长后期垄覆膜处理的蓄墒能力显著高于土垄处理。垄覆膜处理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34.91kg·mm-1·hm-2,为对照(平作,CK)的2.25倍,土垄处理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28.47kg·mm-1·hm-2,为CK的1.83倍,垄覆膜相对土垄处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62%;垄覆膜处理以沟垄宽比为60cm∶60cm和60cm∶75cm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覆盖方式对温室辣椒结果期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54-58

摘要:在日光温室条件下,通过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地膜加秸秆覆盖和对照共4个处理的小区试验,研究覆盖方式对温室辣椒结果期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从中筛选出有利于温室辣椒生产的较佳覆盖模式。结果表明:地膜加秸秆覆盖处理结果初期土壤温度升温幅度大于秸秆覆盖,结果盛期和结果末期土壤温度降温趋势小于地膜覆盖;各覆盖处理都显著促进植株生长,增加结果期辣椒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植株总干重及各部分干重,并显著提高辣椒产量,减少耗水量,其中,地膜加秸秆覆盖表现尤为突出;地膜加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对照的2.17倍、2.09倍、1.67倍。总之,地膜加秸秆覆盖是利于日光温室辣椒生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较佳覆盖方式。

绿洲调亏灌溉春小麦农田生态化学计量特征59-62

摘要: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绿洲不同调亏灌溉下春小麦收获时土壤C∶N和C∶P生态化学计量比年际间差异及土壤碳平衡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收获时不同调亏灌溉处理0~20cm、20~40cm和0~40cm土层C∶N2008年比2007年分别显著降低19.0%~37.3%、11.8%~27.9%和17.1%~32.8%,而C∶P则显著增加31.9%~62.4%、16.5%~79.1%和33.6%~68.8%。两年试验表明,拔节期轻、中度水分调亏,孕穗~抽穗期轻度调亏或丰水处理,而灌浆~生理成熟期中、重度调亏的处理RDI2和RDI5C∶N和C∶P生态化学计量比高于其他处理。两年试验后,不同土层调亏灌溉处理及对照土壤有机碳均增高,其中0~20cm土层增幅为1.31~2.35t(C)·hm-2,20~40cm土层为2.00~4.58t(C)·hm-2,0~40cm土层为2.18~3.07t(C)·hm-2。

兰州市农村生活用水的水化学特征分析63-68

摘要:结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兰州市不同类型农村生活用水(水窖水、井水、泉水、河水、水库水及自来水等)的主要阴阳离子、矿化度、总硬度、pH、电导率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水体矿化度为0.14~2.72g·L-1,平均矿化度为0.76±0.63g·L-1,不同水体存在显著差异性,其大小顺序为:井水〉泉水〉水库水〉自来水〉河水〉水窖水;各类水体平均总硬度为397.06±307.13mg·L-1,除水库水外,其余水体均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其大小顺序为:井水〉河水〉自来水〉泉水〉水窖水〉水库水;除钾离子外,其余阴阳离子在不同类型水体中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性,井水中各离子含量高于其他类型水体;水体硝态氮、硫酸盐及氯化物含量在部分井水水样中有超标现象,但平均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限额;各类水体pH与电导率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性;水窖水、河流水及自来水水体的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型为主,井水以HCO3-Cl-Ca-Mg型为主,泉水以HCO3-Cl-Ca型为主,水库水以HCO3-Cl-SO4-Ca-Na型为主。

抽穗扬花期高温对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RIL47结实率的影响69-74

摘要:以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RIL47的254个株系为材料,在抽穗扬花期于逆境气候鉴定室进行高温处理,并设自然常温对照,研究了高温对RIL47群体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该群体结实率正常且呈正态分布;而高温处理下RIL47群体结实率极显著下降,平均降幅达81.6%,结实率下降绝对值符合正态分布。同时,以热害指数为筛选指标,从RIL47中筛选出5个耐高温株系(07H1619、1590、1521、1706、1608)和3个高温敏感株系(07H1751、1710、1719),可用于水稻抗高温相关研究。

不同杂交水稻籽粒灌浆期叶片蛋白的差异表达分析75-81

摘要:为明确超级杂交水稻高产形成的分子机理,以超级杂交水稻"Ⅱ优航2号"为试验材料,杂交水稻"汕优63"为对照,运用双向电泳结合质谱技术,比较分析了籽粒灌浆过程中两种不同"源"类型杂交水稻叶片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两种不同类型水稻叶片蛋白中共有22个蛋白点出现显著差异表达,其中有20个蛋白功能得到鉴定。通过对差异蛋白功能及表达丰度的分析,相对于"汕优63","Ⅱ优航2号"在灌浆期光合代谢、抗逆反应、基因转录表达、细胞生长、能量代谢等生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较大优势,是其叶片在籽粒灌浆期"源"优势的主要体现。本研究从差异蛋白水平明确了航天超级杂交稻高产形成的"源"特征,丰富了籽粒灌浆的"源、库、流"理论,为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桃光合性能杂种优势的秋季日变化特征82-86

摘要:以桃品种"吊枝白"和"霞晖5号"及其杂交F1代种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桃在秋季的光合性能杂种优势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n)午间表现正向杂种优势,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全天基本表现负向杂种优势,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则全天基本表现正向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杂交F1代种苗的Pn与Tr、Pn与Gs、Tr与Gs均呈正相关,其中Pn与Tr之间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亲本的Pn与Tr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Gs与Pn、WUE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影响Pn、Tr和WUE杂种优势率的主要因素均为大气CO2浓度(Ca)。

不同株型品种冬小麦NDVI变化特征及产量分析87-92

摘要:冬小麦不同株型品种和灌溉类型是影响产量遥感估测的重要因素,对二者的实时监测可以提高产量的估测精度。结合遥感数据(MODIS数据)与非遥感数据(GPS数据和外业调查资料),研究了不同株型品种冬小麦在水、旱地条件下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不同生育时期NDVI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株型品种间NDVI随生育时期的变化具有明显一致性,呈"小-大-小"变化趋势;拔节期至孕穗期不同株型品种冬小麦NDVI差异显著,披散型品种高于紧凑型品种,该时期为准确识别冬小麦株型的最佳时期。水、旱地同一种株型的冬小麦品种在整个生育时期NDVI均值差异较显著,均表现为水地冬小麦高于旱地冬小麦,尤以抽穗初期最为明显。水旱地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NDVI与产量相关性均以抽穗初期为最高,但用抽穗初期和灌浆期NDVI与产量的复合回归方程进行产量预测比用抽穗初期NDVI与产量的回归方程效果好,旱地冬小麦尤为明显。

干旱-复水对酸枣相对含水量、保护酶及光合特征的影响93-97

摘要:对干旱-复水条件下酸枣幼苗相对含水量(RWC)、组织含水量、耗水量、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细胞膜相对透性、蒸腾速率(Tr)、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进行测定,研究干旱-复水对酸枣幼苗的生理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是1次(Ⅰ)、2次(Ⅱ)和3次(Ⅲ)干旱-复水周期和对照(CK)。结果表明:复水后,酸枣幼苗的RWC随时间推移呈先下降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在复水后第3d及以后RWC随干旱-复水次数的增加而升高;耗水量在复水当天达最高值,组织含水量在大量耗水后(复水次日)出现最低值;复水次日酸枣幼苗的保护酶随干旱-复水次数的增加而升高,而保护酶活性较低的处理细胞膜相对透性较高,表明细胞膜受伤害较严重;经1次干旱-复水处理的酸枣幼苗在复水当天的Tr、Pn、Gs均为最低。试验证明酸枣幼苗能在反复的干旱-复水中建立对干旱逆境的抵御,并且经多次干旱-复水处理的酸枣幼苗能在再一次复水后迅速恢复蒸腾和光合以减少干旱胁迫对自身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