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 13-1315/S 国内刊号
  • 1671-3990 国际刊号
  • 1.9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3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农、林、牧、副、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杂志研究报告
螯合-缓冲营养液中不同磷锌配比对小麦苗期磷-锌关系的影响1055-1062

摘要:采用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方法对小麦进行了苗期培养试验,在3个磷水平(0、0.6mmol·L^-1、3.0mmol·L^-1)和3个锌水平(0、3μmol·L^-1、30μmol·L^-1)的完全组合下对小麦苗期的磷-锌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提高小麦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正常磷锌供应比较,磷锌的缺乏与过量均不利于小麦生长,缺磷比过量供磷的抑制程度更大,而过量供锌比缺锌的影响更为强烈,缺磷和过量供锌主要影响小麦幼苗的分蘖和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过量供磷时,小麦根部存在明显的磷-锌拮抗,抑制了根部对锌的吸收,但磷的供应却提高了锌在小麦植株体内向地上部的转运;缺锌时,小麦叶片会积累大量磷,而供锌后则会抑制磷在小麦植株体内向地上部的转运。在小麦苗期,磷、锌均处于正常水平时其交互作用有利于锌的吸收和向地上部转运,但抑制了磷向叶部的转运。此外,磷、锌的缺乏均降低了叶绿素SPAD值,而磷的正常供应和锌的供应促进了叶绿素的合成。缺磷胁迫时小麦叶片的SOD和POD活性较高,而CAT活性较低;锌缺乏和过量时叶片SOD活性较低,而缺锌时POD和CAT活性较高,供锌后二者活性降低。总之,磷-锌拮抗作用主要发生在小麦根部,但在其他器官内也会发生;且不仅在二者配比不合理时发生,即使在配比合理时也会发生。

不同施肥模式下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配研究1063-1068

摘要:以下辽河平原一组18年的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作物收获物中Fe、Mn、Zn、Cu含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Fe〉Mn、Zn〉Cu,且玉米收获物各元素含量远高于大豆;处理间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NPK+M〉NPK〉M〉CK;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与作物籽实或秸秆产量间有显著相关性,玉米收获物中Fe、Mn、Zn、Cu含量与秸秆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分别为0.99、0.94、0.92、0.87,大豆收获物中Fe、Mn含量与秸秆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均为0.97,Zn、Cu与籽实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分别为1.00和0.97。不同施肥处理间微量元素分配存在变异,但总体仍表现为玉米收获物中微量元素主要分配在秸秆中,而大豆籽实富集了大量的微量元素。采用秸秆还田等养分循环再利用措施,可实现农田微量元素可持续发展,因而应在农村加强秸秆还田等养分循环再利用措施的应用。

施氮对大豆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1069-1073

摘要: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植株生物量、氮素吸收积累量及根系形态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增加,植株干重、氮素积累量、单株产量等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以N100[100kg(N)·hm^-2]处理效果最佳,总体表现为N100〉N200〉N50〉N25〉N0。无N(N0)和适量偏低的氮(N25、N50)增加了大豆的根冠比,但过多的氮(N200)反而降低了大豆的根冠比,说明低氮胁迫促进了大豆根系的生长。大豆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降后增而后又降低的规律,不施氮(N0)情况下,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高于低氮处理(N25、N50),之后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超过一定施氮量(N200)时又呈降低趋势。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生物量、氮素积累、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表现为花期〉苗期〉鼓粒期。因此施用一定量氮肥对大豆植株生物量、氮素积累以及根系形态等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大豆氮素转运量和转运效率,最终影响大豆籽粒产量和品质。

长期定位施肥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1074-1079

摘要: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采用以化肥为主处理、玉米秸秆为副处理的二因素裂区设计,通过对夏玉米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等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等的研究,探讨了秸秆与氮磷化肥配施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秸秆对夏玉米增产有积极作用,但产量的增加主要靠化肥的投入,秸秆和化肥配施能更大幅度地增加夏玉米产量。从植株光合特性看,随氮磷化肥用量的增加,夏玉米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增大,到灌浆后期叶面积指数维持在3.5左右。长期不施肥和仅施秸秆处理玉米功能叶叶绿素含量低。长期施用秸秆促进了玉米叶面积的增加,其增产作用表现在穗粒数的增加上。化肥和秸秆配施在促进玉米生长的同时还能延缓叶片衰老,更大程度地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进而增加夏玉米产量。秸秆还田和氮磷化肥配施是该区较好的施肥模式。

调亏灌溉和施氮对玉米叶片保护系统的影响1080-1085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亏水和氮肥处理对春玉米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调亏灌溉可使玉米叶片MDA和SS含量明显升高,而使POD和SOD活性有所降低。施氮处理能保证叶片在抽雄期前SS含量、SOD和POD活性处于较高水平。MDA含量与灌水和施氮水平呈负相关,拔节后期达最大值,之后减小。从苗期到拔节后期,调亏灌溉施氮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而高氮持续亏水处理可导致可溶性糖含量降低。POD活性到拔节后期达到最大,抽雄期有所降低。亏水处理明显降低了叶片POD活性,复水后补偿效应明显。施氮可适当提高POD活性,但抽穗亏水和全生育期亏水高氮处理在抽雄期的酶活性降低。SOD活性的变化趋势和POD相似。苗期亏水处理在复水后各生理生化指标补偿效果较好,拔节期亏水处理次之。高氮处理不宜在抽雄期调亏灌溉。调亏灌溉和施氮的最佳处理组合为苗期调亏低氮处理。

覆膜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拔节期光合参数与荧光参数的影响1086-1089

摘要:为探明覆膜对早春东北黑土玉米叶片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覆膜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拔节期叶片光合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能够显著增加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拔节期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而对其他光合参数如细胞间隙CO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影响不显著。就施肥条件而言,覆膜对N、P处理玉米拔节期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明显强于其他施肥处理。覆膜能够增加施P和PK处理玉米拔节期叶片Fm、Fv/Fm和Fv/Fo值,而显著降低了施NPK处理玉米拔节期叶片相应的荧光参数,覆膜对其他施肥处理玉米拔节期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不显著。

酸性低钾土硫酸钾镁肥对花生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1090-1093

摘要:在供钾水平较低的酸性赤砂土上,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硫酸钾镁对花生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硫酸钾镁用量的增加,花生经济产量与生物总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硫酸钾镁513mg·kg^-1(土)处理(相当于每千克土施K2O0.12g、Mg0.028g、S0.09g),花生产量最高,经济产量与生物总量分别较对照增加20.2%和32.2%。随硫酸钾镁用量的增加,植株对钾、镁、硫各吸收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对钾、硫吸收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对镁吸收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植株对钾、镁吸收表现正相关。随硫酸钾镁用量的增加,花生果仁粗蛋白与粗脂肪均较对照有所提高,粗蛋白含量呈逐渐增加,而粗脂肪含量却呈逐渐下降趋势。在酸性低钾、中镁、潜在性缺硫的赤砂土上,花生施用硫酸钾镁肥,钾镁养分吸收呈显著正相关,但钾硫相关性不明显。

氮磷钾肥用量对紫云英产量效应的研究1094-1098

摘要:采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设计方案对紫云英氮、磷、钾肥施用效应及养分的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13个施肥处理紫云英鲜草平均增产21.1t·hm^-2,平均产量为不施肥处理的2.35倍;分别固定磷(P2O560kg·hm^-2)、钾(K2O60kg·hm^-2)肥,氮(N75kg·hm^-2)、钾(K2O60kg·hm^-2)肥和氮(N75kg·hm^-2)、磷(P2O560kg·hm^-2)肥用量,在施N0~112.5kg·hm^-2、P2O50~90kg·hm^-2和K2O0~90kg·hm^-2范围内,紫云英产量随相应肥料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N、P、K各养分施用的最高增产率分别为65.0%、27.8%和44.5%;从养分效率看,中量水平的氮(N75.0kg·hm^-2)、磷(P2O560kg·hm^-2)和低量水平的钾(K2O30kg·hm^-2)增产效果最好;氮、磷、钾肥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互相影响肥效的发挥,中量水平的养分用量(N75.0kg·hm^-2、P2O560kg·hm^-2和K2O60kg·hm^-2)有利于各养分效果的发挥。结果说明,施肥对紫云英增产效果明显,氮、磷、钾肥用量和配比是影响紫云英产量的重要因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肥料混施对沟叶结缕草越冬期生长和抗性生理的影响1099-1105

摘要:为解决暖季型草坪草越冬期枯黄的问题,以沟叶结缕草为材料,利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了植物生长调节剂、速效肥与有机肥3因子3水平正交混施试验。与清水对照相比,处理组沟叶结缕草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叶片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提高,且根系活性、叶片抗氧化酶系(SOD、POD、CAT)活性显著增加,叶片丙二醛含量则显著降低。处理组整体上提高了草坪草越冬期的生长及抗冷性能,显著改善了草坪草的冬季景观效果。因子间极差分析表明,主效因子随草坪草生长和抗性指标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表明混施时各因子在保持草坪草冬季良好生长、提高抗性生理功能上所起的作用具有互补性。综合各指标正交分析结果,提出了混施的最优配方,即每升混合液肥中含多效唑、三十烷醇、硫酸钾镁肥、尿素和壳聚糖300mg、2mg、1500mg、1000mg和1000mg,按200mL·m^-2叶面喷施,花生饼按90g·m^-2撒施。

甘蔗酒精废液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氧化还原酶的影响1106-1110

摘要:在蔗地上设计不施肥(CK1)、施化肥(CK2)和4个直接喷施甘蔗酒精废液处理,研究不同用量废液施用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两种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蔗地施用废液提高了土壤全氮、Cl^-、有机质、腐殖质含量,使甘蔗苗期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异常升高,随后迅速下降,成熟期下降到接近或小于CK2的土壤酶活性水平。甘蔗苗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氮、有机质、腐殖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富里酸、胡敏酸、Cl^-呈显著正相关(r0.05=0.811,r0.01=0.917,n=6);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有机质、腐殖质、Cl^-呈显著正相关。与不种植甘蔗的75tCK废液处理相比,种植甘蔗的75t废液处理甘蔗生长后期土壤全氮、有机质、Cl^-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较低。说明与施用化肥或不施肥处理相比,蔗地施用废液有提高土壤肥力和有机质、腐殖质含量的作用,但也使施用初期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异常升高,施废液的土壤种植甘蔗对废液养分吸收和环境净化有一定作用。

东祁连山不同高寒草地型牧草返青期土壤碳分布特征1111-1116

摘要:以东祁连山高寒草地为样点,对土壤有机质、K2SO4浸提碳和微生物量碳(氯仿熏蒸浸提法)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有机质介于82.3~207.2g·kg^-1,植被类型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K2SO4浸提碳介于23.61~138.81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0.03%~0.06%和9.97%~18.46%;灌丛草地中,高山柳草地显著低于杜鹃草地(P〈0.05);草本草地中,珠芽蓼草地、沼泽草地和嵩草草地显著高于禾草草地(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介于156.19~1182.84mg·kg^-1,上层显著高于下层(P〈0.05),除2005年沼泽草地外草本草地与灌丛草地间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率介于0.19%~0.48%,禾草草地最低(0.19%),金露梅灌丛草地最高(0.48%),除珠芽蓼草地和沼泽草地外均为上层高于下层;且除禾草草地和嵩草草地外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K2SO4浸提碳在灌丛草地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草本草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微生物量氮、磷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该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及其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率在草地型间和土层间差异明显,且与土壤有机质、K2SO4浸提碳、全氮和速效磷关系密切。

南阳烤烟矿质元素及化学成分次适宜因子与土壤生态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1117-1123

摘要:为了解南阳烤烟矿质元素及主要化学成分次适宜因子及其与土壤生态因子的关系,选取代表南阳不同生态类型的13个样点的土壤样品和烟叶样品,以及2个津巴布韦、14个巴西的优质烟样,测定烟样矿质元素及化学成分与土壤生态因子。对优质烟与南阳烤烟间矿质元素及主要化学成分指标的比较表明,南阳烤烟矿质元素及主要化学成分次适宜因子为磷、钾、钙、钠、烟碱、总糖、还原糖、淀粉。对次适宜因子与土壤生态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壤锌含量提高,烟叶还原糖呈显著增加趋势而烟碱呈显著减少趋势;土壤氨化菌数减少、硝化菌数增加,烟叶烟碱显著增加而总糖、淀粉、磷含量显著减少;随土壤放线菌数减少、解钾菌数增加,烟叶还原糖含量增加;随土壤铜含量提高,烟叶钙、钠含量减少;随土壤硝化菌数减少、真菌数增加,烟叶钙含量呈增加趋势而钠含量呈减少趋势。改良土壤特别是改良土壤微生物性状可望改善烟叶质量。

典型区域果园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研究1124-1127

摘要:在黄土高原、胶东半岛和北京郊区果园选择11个采样区,按照5~10年、10~15年和15年以上3个园龄段,利用GPS定位系统,共采集0~20cm表层土壤样品99份,并在取样果园附近选择普通农田作为对照采集土壤样品33份,测定了果园与普通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并从果园土壤有机质数量特征、果园与农田差异特征以及有机质随园龄段变化特征3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胶东半岛栖霞和北京郊区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黄土高原宝塔较低。与农田相比,60%多的果园土壤有机质未发生显著变化,明显提高的果园不到30%,明显降低的果园不到10%;土壤有机质发生变化的果园,平均提高0.62%,平均降低0.20%;随园龄增加,两个样点果园土壤有机质明显提高,其他果园变化不显著。在优质高产果园区,果园土壤有机质提高归因于施用有机肥、果园种草、青草或秸秆还田。总体上看,典型区域果园土壤有机质高低值差异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不高,果业持续发展能力较低。

沙田柚主产区土壤养分状况与果实品质关系初探1128-1131

摘要:2005年在广东省梅州市沙田柚主产区进行了采样调查,测定了梅州市松口镇大黄、小黄、蓬下、蓬上4个村沙田柚果园0~6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了相应果园沙田柚果实的主要品质。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养分状况差异较大,小黄和大黄的氮磷钾有效态营养状况均处于适宜等级,而蓬上和蓬下的碱解氮处于缺乏等级。沙田柚果实品质也存在一定差异,小黄和大黄的沙田柚果实中还原糖和维生素含量较高,较蓬上和蓬下的沙田柚味甜多汁。相关分析表明,沙田柚果实中还原糖与土壤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维生素C与土壤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总酸与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缓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沙田柚果实品质受土壤氮磷钾营养状况的影响,特别是与土壤氮素含量密切相关。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1132-1136

摘要:为了缓解土壤盐碱性,保证土壤可持续利用,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撂荒地、棉田、苜蓿地和梨园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棉田土壤容重较高,而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低,由于棉田灌水压盐措施,抬高了地下水位,土壤返盐严重。苜蓿地由于管理粗放,对土壤扰动少,容重较低,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较高,盐碱度较低;每年对苜蓿的采收显著降低了苜蓿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而豆科固氮菌的存在,使表层速效氮含量较高。梨园位于黄河三角洲土壤质地较好的区域,且有机肥料施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板结,盐碱度较低。撂荒地表层土壤理化指标均显著优于棉田,在退化土壤恢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土地利用方式对球囊霉素土层分布的影响1137-1142

摘要:球囊霉素对维持土壤有机碳平衡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明显作用,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球囊霉素的土层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农田、人工草地、果园和撂荒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采集0~10cm、10~20cm、20~30cm和30~40cm4个土层土样,通过测定土壤球囊霉素、pH、速效磷、有机碳和蛋白酶活性,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球囊霉素土层分布的模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球囊霉素平均含量为1.41~3.18mg·g^-1,占土壤有机碳的6.98%~31.34%,是土壤中的一个重要碳库。土壤球囊霉素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层剖面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除撂荒地外,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表现出降低趋势。土壤球囊霉素分别与土壤速效磷、蛋白酶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速效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土壤球囊霉素的含量和分布。土壤球囊霉素含量和土壤蛋白酶活性之间为间接相关关系,该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建议把球囊霉素作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生长状况和土壤生态系统波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风速对盆栽苋菜蒸腾及物质积累的影响1143-1148

摘要: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2.0m·s^-1、1.0m·s^-1、0.4m·s^-1、0.0m·s^-1风速下风速气象因子对苋菜蒸腾耗水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内盆栽苋菜的蒸腾速率及日蒸腾量受不同风速影响的表现相似,差异不显著,整体看来,蒸腾速率和日蒸腾量以1.0m·s^-1风速处理最大,0.4m·s^-1风速处理和对照次之,最大风速2.0m·s^-1处理最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了不同风速处理下盆栽苋菜的蒸腾速率、日蒸腾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发现不同风速处理蒸腾速率与光照强度的正相关性最强,2.0m·s^-1风速处理的蒸腾速率与温度的正相关性次之,而其他处理的蒸腾速率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日平均温度是影响各处理日蒸腾量的主要因素。盆栽苋菜的物质积累曲线表明,风速1.0m·s^-1处理的物质积累量最大,2.0m·s^-1处理最小。风速处理对温室盆栽苋菜的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以及根冠比均有极显著影响,且1.0m·s^-1与2.0m·s^-1风速间差异极显著。干物质重受风速影响显著,1.0m·s^-1处理干重最大。风速处理对盆栽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但1.0m·s^-1风速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

稻米脂肪酸与食味的关系及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1149-1155

摘要:为探明不同品种稻米脂肪酸与食味的关系及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进行了不同水稻品种及土壤水势为-30~-35kPa和-60~-65kPa的控水处理对糙米优势、中位、劣势粒成分及食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垦鉴稻5号"、"富士光"、"东农V10"的籽粒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垦稻8号"和"空育131";"空育131"食味值极显著高于"东农V10"、"垦鉴稻5号"、"垦稻8号","富士光"、"东农V10"、"垦鉴稻5号"极显著高于"垦稻8号","富士光"显著高于"东农V10"和"垦鉴稻5号"。食味值与脂肪酸、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2002年r为-0.577^**、-0.910^**,2003年r为-0.845^**、-0.980^**)、蛋白质与脂肪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002年r为0.582^**,2003年r为0.866^**);各品种籽粒成分的变异系数均表现脂肪酸〉蛋白质〉直链淀粉。抽穗前控水除"绥粳3号"分蘖期控水处理外,两品种("上育397"和"绥粳3号")各粒位籽粒的脂肪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CK;同一生育时期两品种的脂肪酸含量多以控水强度大的处理高,但差异多不显著;长穗期控水对两品种各粒位籽粒的食味影响最大,均极显著低于CK;两品种各粒位籽粒成分的变异均以脂肪酸最大,但对食味的通径系数均以蛋白质最大。建议今后在稻米的食味及营养评价中列入脂肪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