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11-1328/S 国内刊号
  • 0578-1752 国际刊号
  • 2.6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业科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研究简报

中国农业科学 2004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两系杂交稻不育系组培快繁的研究1783-1790

摘要:报道了水稻两系不育系15个基因型的组培快繁研究结果.由去稃的糙米粒经无菌发芽获得无菌秧苗.无菌苗茬转接到附加10.0 mg·L-1 KT、0.25mg·L-1 NAA及8.0%蔗糖的N6培养基上可获得理想的增殖效果.繁殖系数与基因型密切相关,最高者(TB7-3S)可达30以上.转接操作中对无菌秧苗的不同切割方法显著影响到繁殖系数,但对无菌秧苗的株高影响不大.增殖培养的最适蔗糖浓度范围为8.0%~12.0%;在0~12.0%浓度范围内,繁殖系数随蔗糖浓度的增大呈现较有规则的递增趋势;当蔗糖浓度≥16.0%时,繁殖系数急剧下降.KT浓度为0~7.5mg·L-1时,随KT浓度增高繁殖系数呈较有规则的递增趋势;KT浓度为7.5~20.0mg·L-1时,繁殖系数维持在较高水平上波动.不同有机附加物对繁殖系数的影响差异极大,20%椰子水、20%西瓜汁和20%苹果汁能显著促进无菌秧苗的分蘖形成(单株分蘖数分别增加63.3%、55.4%和25.29%),1000mg·L-1水解酪蛋白和20%丝瓜汁对无菌秧苗的分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单株分蘖数分别减少10.48%和3.54%).20%香蕉泥和20%雪梨汁强烈抑制无菌秧苗的生长发育,前者使转接材料全部死亡,后者导致约40%的材料死亡.组培秧苗移植大田后表现为每株最终有效分蘖数较实生秧苗增多、稻穗长度较短、抽穗较早.未观察到育性或其他质量性状的明显变异.

水稻种子休眠性QTL定位及其对干热处理的响应1791-1796

摘要:利用Kinmaze(粳稻)/DV85(籼稻)杂交组合衍生的重组自交F11家系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进行了种子休眠性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以抽穗后35 d的种子发芽率作为种子休眠性的表型值,分析亲本和81个家系的休眠性表现,利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1.13a软件共检测到4个种子休眠性QTL,分别位于第2、5、11染色体上,其中第2染色体存在2个QTL,各QTL的贡献率变幅8.37%~17.40%.进一步研究了这些休眠性基因位点对干热破除休眠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来自DV85增强休眠性的QTL位点qDOR-2-1和qDOR-5,以及来自Kinmaze增强休眠性的QTL位点qDOR-11,易被干热处理破除休眠,这3个QTL效应较强,可在种子休眠性状的遗传改良中加以利用;而位于第2染色体上标记XNpb227-XNpb132之间的QTL位点qDOR-2-2却不易被干热处理破除休眠,该位点增强休眠性的基因来自DV85.

中国春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等位变异的STS检测1797-1803

摘要:籽粒硬度是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采用单籽粒硬度仪(SKCS)和STS标记对春麦区主要推广品种和品系55份进行了籽粒硬度和Puroindoline等位变异类型检测,结果表明,全国春麦品种61.8%为硬质类型,混合和软质品种频率较低,分别为25.5%和12.7%,SKCS硬度指数分布范围为11~84.共检测到6种Puroindoline基因类型,其中Pinb-D1b 分布范围最广,出现在29个品种(系)中;Pina-D1b有2份,Pinb-D1a为7份,Pinb-D1c、Pinb-D1d和Pinb-D1e分别为1、13和3份.Pinb-D1a(野生型)硬度低于突变型,差异达1%显著水平,Pinb-D1b和Pina-D1d无显著性差异.

十年来中国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变化的分析1804-1811

摘要:以中国大面积推广的71个优良玉米杂交种的84份自交系为材料,在利用SSR分子标记计算的遗传距离将其划分为7个杂种优势群的基础上,根据杂交种的年种植面积,分析了1992年至2001年我国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十年来,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群的主次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的杂种优势群是Lancaster、Reid、唐四平头、自330和E28.到21世纪初,主要的杂种优势群则为Reid、温热I、自330、唐四平头和Lancaster,其中温热I是一个含热带玉米种质的新类群.十年来,我国玉米杂种优势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应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出现了含温热I群的新模式,Reid×温热I、自330×温热I、唐四平头×温热I等,由此大大拓宽了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模式.其二是模式的主次位置有明显的改变.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前五名的杂种优势模式是Reid×唐四平头、自330×Lancaster、Lancaster×唐四平头、Lancaster×E28和Reid×自330.到2001年,前五位的主要杂种优势模式是,Reid×温热I、Reid×自330、Reid×唐四平头、自330×温热I和Lancaster×唐四平头.2001年,Reid×温热I和自330×温热I已分别成为全国第一和第四大主要的杂种优势模式.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保护效应的研究1812-1818

摘要:研究了转PEPC基因水稻及其原种粳稻Kitaake旗叶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活性氧代谢有关指标的日变化进程.结果表明,玉米PEPC基因导入水稻后,在高光强下光合速率提高50%,光合作用的光抑制减轻.用PEPC的专一抑制剂证明光合增加确与PEPC基因的导入有关.不同基因型水稻在高光高温自然条件下中午均有光抑制现象,其中转PEPC基因水稻中午Fv/Fm降低较少,光抑制较轻,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较高,热耗散较低.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转PEPC基因水稻耐光抑制机理和高光效育种提供了依据.

内源激素对水稻不同外植体培养力的影响1819-1823

摘要:利用HPLC法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有差异的几个水稻品种的不同外植体(花药、幼穗、幼胚和成熟胚)及其愈伤组织的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内源激素的含量和配比是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和绿苗分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外植体中的内源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表现为:Z+ZR呈负效应,IAA呈正效应,GA除成熟胚外呈负效应.愈伤组织中内源激素对绿苗分化率的影响表现为:IAA和GA呈负效应,ABA、Z+ZR呈正效应.内源激素的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有一定作用,表现为:IAA/Z+ZR对愈伤组织诱导率有一定的正效应,Z+ZR/IAA、ABA/IAA对绿苗分化率呈显著正相关.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加(FACE)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与氮的互作效应1824-1830

摘要:2001~2003年,在大田条件下以武香粳14号为供试品种,设计高、中、低氮处理,研究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加(FACE)200μmol·mol-1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原因.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水稻产量平均比对照增加12.8%,其中2001、2002和2003年增幅分别为10.8、14.1和13.6%,高、中、低氮处理的增幅分别为17.6、12.4、10.9%,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FACE和氮处理对水稻产量的互作效应,2001、2002年达到显著水平,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为FACE×NN;FACE处理使水稻穗数平均比对照增加18.8%,每穗颖花数平均比对照减少7.6%,均达极显著水平;FACE处理使水稻生物产量平均提高16.2%,达极显著水平,使经济系数下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FACE处理使水稻穗数极显著多于对照是因其分蘖发生速度快,最高分蘖数多所致,而不是其分蘖成穗率高的缘故;FACE处理使水稻每穗颖花数极显著少于对照是因其分化颖花的大量退化所致,而不是分化颖花数少的缘故.

氮肥对中筋小麦扬麦10号氮素吸收、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1831-1837

摘要:研究了基、追氮肥用量对中筋小麦扬麦10号氮素吸收与运转、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成熟期植株含氮率和积累量都上升,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提高,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植株花前氮积累量与基施氮肥量、花后氮积累量与追施氮肥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籽粒氮产量与花前氮积累量、花后氮积累量和花后营养器官氮输出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花前氮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花后氮积累量及花后营养器官氮输出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氮肥利用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基、追氮肥平衡施用,氮素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高;中筋小麦扬麦10号施氮量低于266.55kg·ha-1,为"氮素调节区";在266.55~309.08kg·ha-1范围内,为"产量品质平衡区";高于309.08kg·ha-1,为"过量施氮区".在本试验条件下,中筋小麦扬麦10号产量6750kg·ha-1以上、蛋白质含量12%以上、湿面筋含量30%以上、氮肥利用率40%左右的精确施氮量范围为220~270kg·ha-1,基、追肥平衡施用.

糯小麦配粉对淀粉糊化特性和面条品质的影响1838-1842

摘要:研究了5个非糯小麦添加不同比例糯小麦面粉后淀粉糊化特性和面条加工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糯小麦面粉淀粉-碘吸收曲线与普通小麦显著不同,但与普通小麦支链淀粉-碘吸收曲线相近.糯小麦面粉淀粉理化特性与非糯小麦显著不同:直链淀粉含量较低,淀粉开始糊化早,最终粘度非常低,反弹值小,回生慢.普通小麦添加糯小麦面粉后,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但峰值粘度等指标并没有相应升高,面条品质也没有显著改善.不论添加糯麦粉与否,熟面条放置24 h或鲜面条放置72 h后其评分均显著下降,但添加糯麦粉后下降幅度减小,糯小麦加工的面条评分下降幅度更小,说明糯小麦面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鲜湿面条的货架寿命.

高产棉花打顶调控的群体适宜性研究1843-1848

摘要:以北疆高产棉花为研究对象,对3种密度条件下不同打顶时间调控的高产棉花光合势、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冠层透光率、纤维品质和产量等进行了研究.在密度梯度上,随密度增加棉花产量增加.在225×103和300×103株·ha-1高密度条件下,与同密度下1次打顶(7月5日)相比,2次打顶增产8.4%和13.4%,3次打顶增产6.4%和7.1%.在150×103株·ha-1密度情况下,7月5日1次打顶处理产量最高,2次、3次打顶处理产量分别下降8.2%和6.2%.低密度情况下,棉田苗蕾期LAI较小、漏光损失大,光合势低,是实现高产、超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分期打顶使群体适宜性降低,导致减产.高密度条件下棉花苗蕾期LAI增加,提高了棉花群体光合势;分期打顶使LAI在冠层中的分布向上向下"分异",保证了较适宜的LAImax及其在冠层中的合理分布.当密度增加至300×103株·ha-1时,纤维比强度显著下降.生产上宜将最高密度(实际收获密度)设定在225×103株·ha-1左右,既能增强棉花群体的适应性,提高产量,且对品质影响不明显.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849-1859

摘要:世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可以根据鉴别品种(系)的选择水平分为4个发展阶段:(1)根据人们的经验选择抗病基因组成不清楚的鉴别品种;(2)通过水稻品种的抗病基因分析构建每个品种具有已知抗病基因的品种;(3)利用籼粳稻品种作为抗源供体,以感病籼稻品种CO39为轮回亲本,培育具有CO39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4)以普感的粳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轮回亲本育成的单基因的中国近等基因系和日本-IRRI单基因系.本文简要讨论了稻瘟病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将稻瘟病菌的遗传宗谱与致病型之间的关系归纳为3种观点:(1)稻瘟病菌菌株的遗传宗谱与致病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2)二者之间没有对应关系;(3)遗传宗谱与致病型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有关它们遗传规律的明确结论.

根癌病生防菌E26菌株产生细菌素的初步研究1860-1865

摘要:根癌病是葡萄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葡萄土壤杆菌E26(Agrobacterium vitis E26)是葡萄根癌病的生防菌株,在平皿培养时能产生抑制根癌病菌生长的细菌素(土壤杆菌素E26).本研究针对E26菌株产生土壤杆菌素的生物学性状进行研究,初步分离纯化了土壤杆菌素E26并且分析了其部分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E26菌株在pH 7.0的改良AB液体培养基中能够正常生长并产生对葡萄根癌病菌K308(A.vitis K308)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土壤杆菌素E26.用活性炭吸附和70%乙醇洗脱可以从发酵液中分离土壤杆菌素E26;再经过DEAE-Cellulos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CM-Cellulose阳离子交换柱层析可以部分纯化土壤杆菌素E26.土壤杆菌素E26在80℃处理30min和在室温pH 3.0~9.0处理1 h,抑菌活性均不受影响.部分纯化的土壤杆菌素E26不仅对来自葡萄和其它寄主的17株供试的根癌病菌有显著抑制作用,而且对茄科青枯病菌、番茄疮痂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棉花细菌性角斑病菌和白菜软腐病菌也有抑制作用.

数值反应和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胡瓜钝绥螨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能力1866-1873

摘要:本文用数值反应、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分析胡瓜钝绥螨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在21~31℃范围和1~9猎物密度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胡瓜钝绥螨的捕食量增大.在同一温度条件下随着猎物密度增加捕食量增大,均呈正相关关系;(2)在益∶害=1∶30比例中胡瓜钝绥螨对柑橘全爪螨控制慢,而在5∶30~9∶30范围内第4、5天就能完全控制柑橘全爪螨的种群增长;(3)在25±1℃、RH 80%~85%、15L:9D条件下柑橘全爪螨净增殖率R0=34.0053,高于胡瓜钝绥螨(R0=21.8750),内禀增长率rm=0.1814,低于胡瓜钝绥螨(rm=0.1826),世代平均周期T=19.436,明显长于胡瓜钝绥螨(T=16.1943),周限增长率λ=1.1989,低于胡瓜钝绥螨(λ=1.2004),种群倍增时间t=3.8204,高于胡瓜钝绥螨(t=3.7954).研究结果表明,胡瓜钝绥螨具备优良天敌的特性,在柑橘全爪螨处于低密度时能有效地控制柑橘全爪螨种群增长.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有机肥问题1874-1878

摘要:在化肥已成为肥料主体的背景下,讨论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有机肥问题.(1)有机肥的数量和质量.近几年来有机肥数量不断增加,每年有机肥资源量约40亿吨,但总体质量较差;(2)有机肥的产业化和商品化;(3)有机肥的矿质化和腐质化;(4)科学、高效地利用有机肥.

凯氏全氮与固定态铵之间的关系1879-1885

摘要:从中国各地采集了40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凯氏法、包括粘土矿物固定态铵的HF-凯氏法和凯氏法测定全氮后再用HF处理测定固定态铵的两步法分别测定了这些土壤全氮含量,并用Silva-Bremner法测定了其粘土矿物固定态铵含量,确定凯氏法测定的全氮是否包括固定态铵在内.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凯氏法测定的为1.622 g·kg-1,HF-凯氏法为1.633 g·kg-1,而两步法为1.656 g·kg-1;两步法测定的全氮量明显高于凯氏法和HF-凯氏法.由此可见,凯氏法无法释放2∶1粘土矿物中的固定态铵,在2∶1型粘土矿物含量高的土壤上测定值也不是真正的全氮.供试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平均为166 mg·kg-1,占凯氏全氮10.1%;而用两步法测定的残余固定态铵含量平均为30.4 mg·kg-1,占凯氏全氮的1.9%,固定态铵的18.3%.相关分析表明,固定态铵与残余固定态铵之间显著相关(r =0.598).残余固定态铵高的土壤正是固定态铵含量高的土壤,而固定态铵含量高的土壤正是2∶1型粘土矿物含量高的土壤,因而凯氏法测定的全氮不能反映这些土壤全氮的真实情况.但对于2∶1型粘土矿物含量低的或无此类粘土矿物的土壤,凯氏法与其它方法的测定值无显著差异.

玉米-潮土系统中不同氮肥品种的反硝化损失与N2O排放量1886-1891

摘要:在华北平原玉米-潮土系统中,采用原状土柱培养乙炔抑制法研究尿素、硝酸铵、碳酸氢铵和硝酸钙4种氮肥品种的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量.结果表明,氮肥品种的反硝化损失量为0.38~1.20 kgN·ha-1,品种间无显著差异;N2O排放量为0.05~0.95 kgN·ha-1,品种间差异显著.硝酸铵排放量最高,硝酸钙最低.尿素分2次施用比1次施用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反硝化损失量和N2O排放量,分别增加4.05和1.84 kgN·ha-1.施用氮肥极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增产率达9.7%~19.8%,但氮肥品种间增产效果差异不显著,以尿素的效果相对较好,硝酸钙最差.尿素分2次施用比1次施用玉米产量提高5.7%,增产显著.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园艺·贮藏·保鲜·加工
桃果实非酸/酸性状分子标记的初步筛选1892-1898

摘要:以桃品种‘京玉'、‘美味'的正反交F1代群体69株为试材,采用RAPD、AFLP技术与BSA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与桃果实非酸/酸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在筛选的301个RAPD引物中,只有引物S332在两基因池间产生的多态性片段与非酸性状连锁,但重组率高达28.9%.通过128对AFLP引物组合在两基因池间的分析结果表明,18对引物组合产生多态性.单株验证结果表明,只有3对引物组合E-ACT/M-CAT、E-TA/M-CTC和E-AT/M-CTA产生的多态性片段与果实非酸/酸性状连锁,连锁距离分别为16.2、1.47和2.99 cM.利用获得的连锁标记,构建D/d基因连锁群,连锁距离最近的2个标记AFTA-CTC、AFAT-CTA分别位于D/d基因位点两侧.

三类切花月季品种花器乙烯生成量和ACC含量的时空变化1899-1903

摘要:以切花月季品种‘天使'、‘唐娜小姐'和‘红成功'为试材,测定了花朵开放过程中整朵花以及花瓣、雄蕊、花柱、花托和子房、花萼5部分的乙烯生成量和ACC含量.结果表明,花朵的乙烯生成量变化类型主要取决于花瓣,品种间乙烯变化类型的区别也取决于花瓣.3个品种花朵不同部位乙烯生成量的变化趋势相近,都在花朵开放前期出现明显的峰值.花蕾发育早期,3个品种花瓣ACC含量占整朵花ACC总量的比例远低于乙烯生成量所占比例,而花器其它部位则相反,尤其是雄蕊的ACC含量极高而乙烯生成量却相对很低;在花朵开放后期,3个品种表现不同.推测,在花朵开放进程中花器其它部位可能向花瓣运输ACC,不同乙烯变化类型的品种可能在花器不同部位间ACC的运输分配上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