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11-1328/S 国内刊号
  • 0578-1752 国际刊号
  • 2.6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业科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研究简报

中国农业科学 200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和转基因水稻的不亲和性469-472

摘要:采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转基因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及在花柱内的生长过程,以明确两者之间不亲和性发生的阶段,为判断其能否发生基因漂流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两种转基因栽培稻(Y003和99t)的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率均比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的低,花粉管在花柱中的生长速度较慢,且分别在到达花柱中部(Y003)或花柱基部(99t)时停止生长,顶端异常膨大,杂交子房逐渐萎缩,结实率为0.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不亲和的原因是花粉管在花柱中停止生长、不能进入胚囊完成受精,在自然条件下转基因栽培稻中的外源基因向药用野生稻漂流的可能性较小.

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F1减数分裂构型及不同构型的染色体来源研究473-476

摘要:利用品红染色和多色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减数分裂构型及其不同构型染色体来源.结果表明,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1减数分裂构型平均为4.66Ⅰ+5.00Ⅱ+5.12 Ⅲ;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单价体、二价体和三价体分别为绿、红和黄色荧光信号,表明单价体来源于玉米,三价体构型染色体来源于玉米和四倍体多年生玉米种同源染色体配对和二价体的染色体仅来源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种.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玉蜀黍属A、B和C染色体组组成更恰当.

甘蓝型油菜SSR、I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杂种表现的关系477-483

摘要:利用SSR、ISSR标记技术分析了3个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22个不同来源的父本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这些亲本按NCII法配制杂种的产量性状表现及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非加权类平均法)聚类法可将25个亲本材料分为6组,SI-1300、SI-1320各为一组,来源于中国的2个父本品种为一组,SI-1310与来源于国外的其它品种分属另3组.这种分组结果与材料的来源及系谱关系基本一致.各组间亲本在产量性状、种子品质性状及物候期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别.SSR、ISSR标记的遗传距离与杂种单株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但决定系数较小.SSR及ISSR标记遗传距离难以预测甘蓝型油菜杂种产量及其优势.

未来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分析484-489

摘要:下一代转基因(GM)作物中新基因的不断增加和基因叠加,以及用GM作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和工业用化合物,使GM作物的环境风险评价更加复杂和困难.讨论了存在的问题、未来监管政策和应当加强的相关研究领域.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490-496

摘要:在大田不同施氮条件下,研究了3个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素的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提高穗肥比率,氮素积累量及其回收效率和运转效率增加,而氮素生产效率下降.不同施氮条件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变化对产量和品质性状产生重要影响,稻米蛋白质含量随氮素积累量增加而显著增加,随氮素生产效率提高而极显著下降;垩白米率及面积随氮素收获指数增加而显著提高.穗数随氮素积累量增加而显著增加,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生产效率增加而显著下降;结实率随氮素生产效率增加而极显著提高,随氮素积累量增加而显著下降.

科技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即将开办496-496

水氮互作对水稻氮吸收与利用的影响497-501

摘要:以迟熟中粳稻武香粳9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水稻吸氮量增多,稻草中氮滞留增加,营养器官氮转运率降低,氮素利用率和产谷效率下降;水分胁迫过强,则水稻吸氮量减少,氮素产谷效率下降;水分胁迫适度,则水稻氮素吸收保持不变,且可更多地调动和利用营养器官中的储存氮,提高氮素利用率和产谷效率;水与氮存在明显互作作用,水分胁迫增强,则减弱了氮肥促进水稻吸氮的作用,增强了氮肥降低水稻氮素利用率的效应.结合产量表现,提出采用适度的水分胁迫,提高水稻氮素利用率,减少稻田氮损失.

灌溉稻田水稻旱作技术要素及产量形成502-509

摘要:研究灌溉稻田水稻旱作法旨在构建类似旱地作物高产的稻作技术体系,以旱作求节水、以高产求效益.水稻旱作法是吸取我国稻作传统技术、新应用技术及强化栽培技术之精华整合而成,其核心是限量用水、湿栽旱管与选用超级杂交稻、培育短龄壮秧带土移栽及稀植等4个要素.研究结果表明,灌溉稻田水稻旱作法的技术框架基本可行,收到了高产、节水与改善稻米品质的效果.超级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协优9308的旱作产量达9~10 tha-1,节约用水4 5%,灌溉水利用率高达3.0~4.0kg·t-1,并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与营养品质.但与常规灌溉水稻相比,旱作水稻的穗型变小,结实率与千粒重下降.因此,本旱作法的几个主要技术要素有待改进,如超稀植的程度与提高结实率的方法.初步提出"湿栽护苗、旱管培根、沟水育穗、干润防衰"的湿栽旱管、限量用水技术的1 6字诀,就灌溉田旱作稻产量形成的特点作了初步的描述.

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演变及驱动力510-515

摘要:依据农田生态系统水、肥、产量关系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资料,系统分析了旱作农业区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限制因子的演变过程,探讨了对限制该区生产力提高的水、肥因子的主次及转化问题.结果表明,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肥是首要限制因子;随着化肥投入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水分因子逐渐转化成为首要限制因子.化肥和地膜覆盖栽培是该区生产力跃升和稳定的主要驱动力.

农田精确施肥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516-521

摘要:采用GIS组件Mapobjects,以作物管理知识模型为智能决策支撑,将6IS、GPS和模型进行耦合与集成,建立基于田区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和苗情监测的农田精确施肥决策支持系统.本系统可接受GPS信号、录入与修改属性数据,查询和分析农田信息的时空差异,生成基于田区差异的肥料运筹和播种密度处方.系统在南京六合水稻示范区进行了模拟应用.结果表明,该区在产量提高的同时,施氮量由采用农户常规管理220kg·ha-1减少为183.4kg·ha-1,在空间尺度上,既有效补充了严重缺氮的地块,也避免了在不需再投或只需少投的地块投入过多;在时间尺度上,按作物在关键生育期的养分需求,合理调配施用次数和施用时间,提高肥料利用率.

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形成与相关酶及蛋白质含量的关系522-527

摘要:以3对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黄、黑籽近等基因系为试材,研究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色泽形成与相关酶及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同遗传背景的黑籽种皮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均显著高于黄籽种皮,且黄籽种皮的PAL活性高峰期出现较晚,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黄籽和黑籽种皮中无显著差异.在种子发育期用红光、蓝光、PAL抑制剂对羟基苯甲酸、PPO抑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蛋白质合成促进剂尿素、质体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氯霉素分别处理植株,发现PAL是黄籽种皮呈色的关键因素;PPO是黑籽种皮呈色的重要因素;氮同化与黄、黑籽种皮蛋白质含量差异无直接关系,而PAL是造成黄、黑籽种皮蛋白质含量差异的重要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植物保护
籼稻品种三黄占2号的稻瘟病持久抗性评价与遗传分析528-534

摘要:籼稻三黄占2号在生产上种植10多年,表现了稳定持久的稻瘟病抗性.接种及多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三黄占2号不仅对中国稻瘟病菌株有广谱抗性,而且对菲律宾稻瘟病菌株亦有高的抗性频率(9 8%).在国际稻瘟病圃(IRBN)其叶瘟及穗瘟抗性相当或好于持久抗性品种OS6、Moroberekan和IR36.三黄占2号感病后,亦显示出高水平稻瘟病数量抗性.分析由三黄占2号与丽江新团黑谷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分离群体的抗病性,发现三黄占2号稻瘟病质量抗性是由多个主效基因控制的,其稻瘟病数量抗性是非小种专一的.应用候选抗性基因方法鉴定出3个质量抗性主效基因,5个与其数量抗性显著相关的防卫基因标记(P≤0.05).结果表明,广谱的质量抗性与高水平的数量抗性的结合,使三黄占2号获得稳定持久的稻瘟病抗性.用回交法把三黄占2号的抗病性基因导入优质高产感病品种特籼占1 3号,获得与三黄占2号的抗病性相类似的BC3F3株系,分子标记辅助检测证明三黄占2号的主效基因及QT L s能较好地遗传给杂交后代.初步选出一些抗病性好及经济性状好的新抗病品系.

小麦慢条锈性表达的超微结构特征535-538

摘要: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小麦品种慢条锈性表达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慢锈性具有与低反应型抗锈性相同的过敏性坏死反应特征,但慢锈品种中寄主叶肉细胞坏死数目较少,仅部分地阻抑了病菌的扩展,病菌受抑、坏死程度轻.慢锈品种寄主细胞对病菌入侵的反应除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外,还产生了防卫反应结构物质,但此物质明显比抗病品种的少.因此认为慢锈性可能与小种专化抗锈性具有相似的机制,只是强度较低.

大白菜中与芜菁花叶病毒(TuMV)感病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539-544

摘要:TuMV是大白菜病毒病的主要病原物之一,所以抗TuMV病毒病成为白菜抗病育种的主要目标,寻找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提高白菜抗病育种效率的有效手段.以抗病自交系Brp0058和感病自交系Brp0181杂交后代的F,分离群体为试材,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筛选到2个与TuMV感病基因紧密连锁的AFLP分子标记,利用MAPMAKR/EXP(Ver sion3.0)作图软件统计,其遗传距离分别为7.5和8.4 cM.

酚酸物质减轻黄瓜枯萎病的效果及其原因分析545-551

摘要:选用有机物料分解产生的3种主要酚酸物质--香豆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加入土壤可以减轻黄瓜枯萎病,其中对羟基苯甲酸效果最好,其次为阿魏酸,香豆酸效果较差.添加低浓度酚酸物质到土壤中,可以增加细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降低土壤中病原菌所占真菌比例,以对羟基苯甲酸处理效果最突出,其次为阿魏酸,香豆酸较差.添加酚酸物质后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增加,并提高了拮抗尖镰孢菌的能力,以香豆酸处理最突出,其次为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较差.酚酸物质还可以直接抑制病原菌菌丝伸长.

北京同朗书店 建设中国农业科技品牌书店551-551

蝇蛆几丁低聚糖抑菌作用的初步研究552-557

摘要:研究了蝇蛆几丁低聚糖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病原菌和一些果蔬腐烂菌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影响其抗菌活性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蝇蛆几丁低聚糖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测试的3 2种农作物病原真菌和果蔬腐烂真菌中的花生白绢菌等31种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蝇蛆几丁低聚糖的抗菌活性与脱乙酰度和分子量大小有关,随着脱乙酰度的增加,几丁低聚糖的抗菌活性逐渐增强,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几丁低聚糖的抗菌活性逐渐下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蝇蛆几丁低聚糖处理玉米、小麦和棉花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蝇蛆几丁低聚糖喷雾处理对玉米苗期小斑病具有一定的防病效果.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我国西部草业科技发展重点的排序研究558-565

摘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西部草业科技发展重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西部草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应是草地退化和调控机理、生态系统的界面与耦合、优质丰产抗逆牧草新品种选育、草地放牧管理等.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就目前西部草业发展的若干重点科技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