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农业科学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 11-1328/S 国内刊号
  • 0578-1752 国际刊号
  • 2.61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农业科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6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农业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兽医·资源昆虫、研究简报

中国农业科学 200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水稻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育种利用的研究进展157-162

摘要:胚乳的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直链淀粉含量在5%~15%之间的低直链淀粉水稻,具有米饭柔软、外观油润光泽、冷不回生、膨化性好等特点,不仅成为人们直接煮食的特优稻米,也是加工方便调理米饭、膨化食品和米类点心的上等原料.在概述水稻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及其基因的主要类型、遗传规律、分子机理和育种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对功能糖组学时代的低直链淀粉含量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低直链淀粉含量资源的筛选、鉴定和创新,探明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的分子机理,并加快Wx非等位的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的育种利用,选育复合型优质专用水稻品种.

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DNA文库构建及特异性序列的克隆163-169

摘要:以二体异附加系Z2与其普通小麦亲本宛7107杂交F,的花粉母细胞为材料,用原位杂交方法确定其中的单价体为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以显微分离、回收、LA-PCR(Linker-adaptor PCR)扩增了该条染色体,扩增产物长度在0.15~3kb之间,主要分布在0.2~2kb.以α-3 2P-dCTP标记的中间偃麦草的基因组DNA为探针,对LA-PCR扩增产物进行杂交,证实扩增产物来自中间偃麦草.将扩增片段纯化后连接到质粒载体pUCl 8上,构建了2Ai-2染色体DNA文库.该文库包含约5 × 105个克隆.随机选取500个克隆进行分析,发现插入片段长200-1500 bp,平均580 bp.点杂交结果表明,56%为低/单拷贝序列,44%为重复序列.从文库筛选到4个中间偃麦草克隆.RFLP结果表明,3个为多态性低拷贝(Mag065、Mag088、Mag139),1个为高度重复序列克隆(Mag104).GISH结果表明,Mag104为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专化重复序列.

大豆脂肪氧化酶-1缺失基因(lx1)的RAPD标记170-174

摘要:采用RAPD技术,以大豆脂肪氧化酶缺失近等基因系Century(分别含有Lx、lx1、lx2、lx3、lx1.3、lx2.3基因)为材料,筛选了520个随机引物,发现1 3个引物在6个近等基因系材料中具有多态性,其中针对lx2、lx2.3基因的多态性引物有6个,分别为OPG0613000、S352900、S370900、S377780、S287950、和S389300.引物S 352经多次重复和组合96P11×Century-1的F2代分离群体检测,X2测验符合1:2:1分离比率,表明S352与lX1基因紧密连锁,连锁距离为7.6 cM.

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分析研究进展175-187

摘要:论述了转基因(GM)作物环境风险分析的概念、原则、参照物和研究进展.对基因漂流,GM作物是否会增加相关野生种的生存竞争性、入侵性和杂草性,是否会产生间接生态影响,是否会影响生物多样性,是否会产生"超级害虫"、"超级病害",是否会通过基因的水平转移将转基因转至肠道和土壤微生物,以及GM作物的长期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水稻颖花开放机理研究进展188-195

摘要:综述了禾本科植物浆片膨大启动开花的机理;提出颖花开闭为一种植物膨压运动的概念;探讨了茉莉酸类植物激素等因素对水稻颖花开放的调控及其机理.

田间小麦叶面积空间分布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196-200

摘要:对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叶形空间分布参数进行了定量描述,建立了叶片形状、叶面积指数随生长期的变化、叶面积随高度的分布及叶倾角分布(LAD)等叶形空间分布的模型及计算系统,提出了叶片形状因子和长势模型,单叶空间最高点、高度层间隔内累积水平投影叶面积及各组分的空间取向与叶倾角分布解析模型系统及其主要设计算法.上述模型为具有普适意义的冬小麦冠层结构机理模型,其计算系统可以精确计算任意高度层次的投影叶面积分布特性,是评价作物株形结构优劣、判断群体结构合理与否的有力工具,对解析和利用多角度遥感数据监测作物长势等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西北旱作小麦干旱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研究201-207

摘要:为探索能定量监测中国西北旱作农区旱灾对小麦造成产量损失的方法,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计算了1961~200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利用FAO提供的小麦K0值和历年小麦生育期资料,模拟了历年逐旬小麦需水量.通过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各分量的订正,求算了历年小麦生长期间的实际耗水量和水分满足率,运用期望产量和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建立了小麦单产的干旱灾损监测与损失评估模型,效果良好,可以满足监测与灾损评估需要.该方法适用于中国西北旱作小麦的干旱监测与灾损评估.

沟垄覆膜集雨栽培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208-214

摘要:在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关中红油土上,研究了垄上覆膜集雨保墒和沟内种植栽培方法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时各处理100~200 cm深土层的水分与播前相比无变化.0~100 cm土层覆膜较未覆膜多保蓄水6.5 mm,有一定集水保水作用.收获时各土层的水分都明显减少.在低氮(75 kg·ha-1)、低密(2 3 0万株·ha-1)和高氮(225kg·ha-1)、高密(280万株·ha-1)2种条件下,覆膜较未覆膜处理平均多耗水34.8 mm,表明小麦明显增强了对深层水分的利用.覆膜集水和施用氮肥有显著增产效果.覆膜后,高氮处理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比低氮处理平均高2 2.5%和2 2.6%,高氮低密处理比低氮低密处理的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分别高2 9.8%和2 9.1%.在高氮高密条件下,覆膜处理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比未覆膜高3 9.5%和2 8.9.以高氮低密(高氮宽垄覆膜)处理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4 3.7和22kg·mm-1·ha-1.

用微卫星(MS)标记分析稻瘟病菌的有性生殖和遗传多样性215-221

摘要:用2对稻瘟病菌的两性能育菌株(交配型1.1和交配型1.2)测定中国9省、市89个稻瘟病菌株及由法国国际农艺研究和发展中心(CIRAD)提供作对照的巴西(BR)、喀麦隆(CM)、马达加斯加(MD)、马里(ML)、菲律宾(PH)、泰国(TH)6国7个菌株的交配型.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了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并对其在稻瘟病菌的群体遗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抗虫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取食与产卵行为影响的评价222-226

摘要:比较测定褐飞虱在转cry1Ab基因籼稻(B1、B6)和转SCK基因杂交稻恢复系(MSA)及各自亲本对照上的取食与产卵行为.在自由选择寄主植株条件下,褐飞虱于转cry1Ab基因籼稻和转SCK基因杂交稻恢复系上的着虫比率、产卵选择性和产卵量与各自对照嘉早9 35和明恢86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取食总痕数除B1外则均显著高于对照.在非自由选择寄主植株条件下,褐飞虱不论于转cry1Ab基因籼稻上还是于转SCK基因杂交稻恢复系上,其取食总痕数均显著多于各自对照,而取食24 h后排泄的蜜露则恰反之.综合可见,3个供试抗虫转基因水稻材料对褐飞虱取食是不利的,而对产卵则无显著的影响.

促冻杀虫基因工程菌的构建227-232

摘要:利用转座酶基因位于转座单位以外的微转座子载体,将冰核基因iceA置于转座单位里,构建了携带iceA的自杀性工程质粒pTnice1,并进一步利用该质粒的接合转移特性和Tn5转座功能,将iceA整合到阴沟肠杆菌染色体DNA上,成功地构建了在无选择压力下冰核基因仍稳定存在并有效表达冰核活性的促冻杀虫基因工程菌Enc1.2022inaa.经应用试验证明,用该工程菌饲喂玉米螟幼虫,在饲菌后9 d内,虫体的过冷却点比不饲菌的对照提高1 0℃左右;在饲菌后第6天,于-5℃和-7℃低温下处理12 h,工程菌处理过的幼虫冻死率分别为85%和1 00%,而对照虫体的冻死率分别为0和5%.试验还证明,该工程菌可以在昆虫体内稳定定殖增生,在植物上附生定殖能力明显比野生型冰核细菌弱.因此,解决了阻碍冰核细菌促冻杀虫应用中的难题,为防治我国北方地区重要农林果树和仓储主要越冬害虫探索出了一条生防新途径.

灰葡萄孢毒素的生物活性测定和除草活性成分分离研究233-237

摘要:分别用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测定灰葡萄孢毒素对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抑菌活性,用浸渍法测定其杀虫活性,以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阻为指标测定其除草活性.结果表明,灰葡萄孢毒素对小麦纹枯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6.2%、61.6%和56.4%;对马铃薯环腐病和白菜软腐病病原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6和9 mm;对杂草和禾本科作物种子发芽均有抑制作用;在供试植物出苗3 d后喷施毒素,24 h对反枝苋和牵牛花等双子叶杂草幼苗毒杀活性达100%,而对禾本科的作物影响很小;对黏虫、小菜蛾和菜青虫的杀伤活性很小.用柱层析和HPLC法分离和纯化除草活性组分,得到1个在31 2 nm有最大吸收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在100 mg·L-1浓度下可以完全抑制反枝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黄淮海平原农区县域土壤养分平衡评价方法及其应用238-243

摘要:人为因素控制下的农业土壤养分循环是建立可持续农业的物质基础,研究土地利用系统养分平衡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判断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与速率;二是判断农业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两种方法,即土壤养分平衡宏观统计方法和GIS支持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化一体化评价方法,对曲周县近2 0年的土壤氮、磷、钾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进行了评价.两种方法都表明,曲周县农业土壤氮、磷平衡有余,而钾含量逐步减少.并对比该县地下水硝态氮的含量,分析施肥对环境的影响,发现土壤全氮的含量的增加与地下水硝态氮和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风沙土钾素资源特征及对酿酒葡萄的影响244-249

摘要:应用化学分析、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风沙土钾素资源特征及酿酒葡萄对钾素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风沙土钾素含量较低,土壤速效钾含量及被土壤固定的钾量均随着施钾量的提高而增加.风沙土缓效钾易于释放,能及时补充速效钾的亏缺,但也易于耗竭,供钾能力较低.不同施钾处理中,植株和果实含钾量均随施钾量提高而增加,钾肥利用效率顺序为砂质轻壤土>细沙土>粗沙土.高肥力土壤供钾能力强,钾肥利用率较高,而低肥力土壤则相反.钾素对于酿酒葡萄生物学性状和果实品质具有明显的影响.

北京同朗书店 建设中国农业科技品牌书店249-249

不同氮水平对高油玉米吉油一号籽粒产量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250-255

摘要:不同氮营养水平对高油玉米吉油一号籽粒产量、蛋白质、氨基酸和油脂的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氮营养水平对高油玉米籽粒产量影响较大,施氮增产10.5%~22.9%.在本试验条件下的经济最佳施氮(N)量为180.3kg·ha-1.不同施氮水平较不施氮均能明显增加高油玉米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分别增加7.1%~13.3%(平均10.6%)、2 2.1%~39.1%(平均29.9%)和25.0%~40.7%(平均35.0%),其中施氮175kg·ha-1时蛋白质含量最高(10.75%),施氮125kg·ha-1时蛋白质品质相对较好(谷醇比相对较高,醇溶蛋白占蛋白质比例相对较低).不同施氮水平较不施氮均能明显增加高油玉米籽粒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增加11.9%~20.3%(平均17.3%)和12.4%~20.4%(平均17.1%),其中施氮175kg·ha-1时氨基酸总量(11.50%)和必需氨基酸总量(4.19%)均相对较高.适量施氮能增加高油玉米籽粒油脂含量及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其中施氮1 7 5~225 kg·ha-1时籽粒油分、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均较高,较不施氮分别增加7.0%~7.5%,7.4%~8.3%、7.0%~8.5%和8.1%~8.4%,而过量施氮会明显降低籽粒油分、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油酸含量.

小麦不同水氮运筹对面条煮制品质的影响256-262

摘要:采用不同筋力的2个冬小麦品种豫麦49和豫麦66,研究了不同水、氮运筹对小麦面条煮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品种均以不施氮肥处理的面条TOM及蒸煮损失率最大,总评分最低;随施氮量增加,面条TOM下降、面条评分增加.其中,中筋小麦品种豫麦49以全生育期施纯氮22 5 kg·ha-1,强筋小麦品种豫麦66以施纯氮150kg·ha-1时面条TOM最小,评分最高.随灌水次数增加,TOM呈增大趋势,处理间差异显著;面条断头率下降,评分亦有所增加,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品种在面条TOM、总评分、断头率及吸水率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豫麦49的TOM平均为1.19 g,面条总评分为88.5,面条品质优于豫麦66.在灌水和施氮对面条品质性状的影响上,豫麦49的灌水效应小于施氮效应,而豫麦66的灌水效应大于施氮效应.因此,生产中水、氮运筹应结合具体品种而定.面粉的淀粉特性对面条品质有显著影响,其中膨胀势及粘度参数与面条总评分呈正相关,而与TOM呈负相关.

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转化黄瓜的研究263-267

摘要:筛选出较适合于津研4号黄瓜子叶再生的培养基B2(MS+BA2.0mg·L-1)和生根培养基B8(MS).将拟南芥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转入该黄瓜品种中,获得了经PCR鉴定、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检测的转基因植株.转基因黄瓜的单性结实率平均为31.7%,高于对照(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