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1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经验、病例报告、信息交流、综述、医师问答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国际刊号:1009-7708
  • 国内刊号:31-1965/R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686
  • 创刊时间:2001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4.25
  • 综合影响因子:2.9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感染与化疗 201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论著

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M ex AB-OprM 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与外排泵MexAB‐OprM 的相关性。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7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 ),联合外排泵抑制剂M C207110进行外排泵表型的筛选;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MexAB‐OprM融合蛋白结构基因 mexA以及内参基因rpoD ,并测定其mRNA的表达量,用PCR扩增MexAB‐OprM 相对高表达菌株的外排泵调节基因 mexR、nalC和 nalD ,对扩增产物进行DNA 双向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7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外排泵表型阳性菌株13株,其中10株细菌的MexAB‐OprM 相对表达量增高,此高表达MexAB‐OprM菌株的调节基因 mexR、nalC及nalD均阳性。其中9株菌 nalC均发生第71位氨基酸突变(甘氨酸→谷氨酸)、8株菌同时还有第209位氨基酸突变(丝氨酸→精氨酸),仅发现1株菌 nalD第158位氨基酸突变(苏氨酸→异亮氨酸),8株菌 mexR发生突变。结论外排泵MexAB‐OprM的高表达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MexAB‐OprM的高表达与其调节基因突变相关。
193-198

糖尿病患者接受氟喹诺酮类治疗增加发生严重糖代谢障碍的风险

摘要:观察性研究和致死性病例报告引起人们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后,导致糖尿病患者严重糖代谢障碍的安全性担忧。我国台湾研究者进行一项为期23个月的起始队列研究,评估在使用不同品种氟喹诺酮类的糖尿病患者中发生严重糖代谢障碍的风险。研究共纳入78433例接受口服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以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门诊患者。发生高血糖的绝对危险度在接受莫西沙星和大环内酯类治疗患者中分别为6.9/1000和1.6/1000;上述两药发生低血糖危险度分别为10.0/1000和3.7/1000。
198-198

2012年中国CHINET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

摘要:目的:了解2012年中国不同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全国15所医院2012年临床分离的7270株铜绿假单胞菌按照统一方案,采用统一材料、方法(K‐B法或自动化仪器)和判断标准(CLSI2013版),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并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2年15所医院从临床标本中共分离7270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92.3%分离自住院患者,71.1%分离自呼吸道标本。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13.5%。分离自门诊患者的菌株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7.5%~20.5%,分离自内科患者的菌株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8.7%~23.4%,分离自外科患者的菌株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2.2%~26.8%。分离自成人患者的菌株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3.5%~35.6%,而分离自儿童患者的菌株耐药率为12.9%~29.7%。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平均为1.11%。结论我国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耐药性增长趋势稳定。分离自不同年龄、标本类型及科室的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相差较大,医疗机构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99-203

肺炎克雷伯菌中 K1、K2血清型菌株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K1、K2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毒性因子 rmpA 在临床感染中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拉丝试验确定144株肺炎克雷伯菌黏液表型,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K1、K2和 rmpA基因。结果144株不同感染来源的肺炎克雷伯菌中,黏液型菌株占62.5%(90/144);K1、K2血清型阳性率为52.1%(75/144),rmpA阳性率为65.3%(94/144),其中K1、K2血清型与 rmpA共同阳性菌株占K1、K2血清型总数的90.7%(68/75)。K1、K2血清型、rmpA基因黏液型和非黏液型菌株分别为63.3%(57/90)、85.6%(77/90)和33.3%(18/54)、31.5%(17/54)。K1、K2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在有无 rmpA基因肺炎克雷伯菌中分别为72.3%(68/94)和14.0%(7/50)。黏液型菌株在42例肝脓肿、16例其他部位脓肿、37例血流感染、14例社区获得性肺炎(C A P )、21例尿路感染(U T I )和14例胆道感染中分别占85.7%(36/42)、81.3%(13/16)、40.5%(15/37)、85.7%(12/14)、52.4%(11/21)和21.4%(3/14)。K1、K2血清型分别为88.1%(37/42)、56.3%(9/16)、29.7%(11/37)、64.3%、(9/14)、38.1%(8/21)和7.1%(1/14)。K1血清型在肝脓肿占61.9%(26/42);K1、K2血清型在其他部位脓肿、CAP、UTI和血流感染中比例相近;非‐K1、K2血清型则多见于胆道感染。黏液型和非黏液型菌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率分别为5.6%和33.3%。前者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低于后者。结论 rmpA基因与肺炎克雷伯菌黏液表型密切相关,并多与K1、K2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共存,K1、K2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是肝脓肿和CAP的重要病原菌,在其他部位脓肿、U T I、血流感染也较常见,K1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在肝脓肿多见,K1、K2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在其他感染中比例相近。黏
204-208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磷霉素耐药性及f os耐药基因的检测

摘要: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对磷霉素的耐药性及其相关耐药基因 f os分布。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分离金葡菌109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药敏,聚合酶链反应(PCR )检测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fosB、fosC。筛选得到的 fos基因阳性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并采用步移测序法分析磷霉素耐药基因周边序列。结果109株金葡菌临床株中,磷霉素耐药菌株(M IC>32 mg/L )44株。计有13株 f osB基因阳性金葡菌,均对磷霉素耐药。未检出 fosA及 fosC基因。 fosB基因阳性的金葡菌以ST1型为主,3株磷霉素MIC>512 mg/L的金葡菌分属于3个不同的ST型别。耐药基因周边序列分析结果显示,f osB基因位于一含转座酶基因的移动元件。结论磷霉素耐药金葡菌中耐药基因 f osB检出率高,可能与金葡菌磷霉素耐药性形成有一定相关性。
209-213

口服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深度感染

摘要:临床上采用长疗程静脉给药(如万古霉素)治疗许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感染,如骨关节感染。如有可能采用口服给药,避免静脉给药则更为理想。利奈唑胺的生物利用度高,因此口服给药可替代静脉给药,但长期给药产生毒性反应的风险较高,并且药品费用增加。很多M RS A菌株对其他传统的口服抗菌药物如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仍然敏感,因此选择该类药物性价比更高。
213-213

万古霉素治疗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临床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万古霉素治疗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4月应用万古霉素治疗的80例医院获得性MRSA肺炎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细菌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变化,同时观察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80例MRSA肺炎患者治愈41例,显效19例,进步15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75.0%(60/80);治疗后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MRSA清除率为82.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结论万古霉素是治疗医院获得性MRSA肺炎有效、安全的药物。
214-216

呼吸科病房卒中相关性肺炎病原体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呼吸科病房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4年1月入住呼吸科的S A P患者,分离培养病原菌,对其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其中多重耐药菌的分离率。比较脑出血及脑梗死合并肺炎病原菌分布差别。结果325例S A P患者中,细菌分离阳性患者40例,占12.3%,共分离到50株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46株(92.0%),主要菌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5株(30.0%)、大肠埃希菌11株(22.0%)、鲍曼不动杆菌5株(10.0%)和沙雷菌5株(10.0%)等。革兰阳性球菌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4株(8.0%),且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均呈现敏感,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对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40%。4株MR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在分离的50株细菌中,多重耐药菌38株,约占76.0%。脑出血及脑梗死合并肺炎在大肠埃希菌分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呼吸科病房SAP患者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以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和肠杆菌科为主,大部分呈多重耐药性。M RS A亦为重要的病原菌,不容忽视。脑出血及脑梗死合并肺炎病原菌分布除大肠埃希菌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应加强监测SAP患者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提高救治率。
217-221

利奈唑胺治疗急性感染时导致血浆谷浓度过低的危险因素

摘要:利奈唑胺是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与临床疗效相关的药动学参数包括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M IC )的时间百分比(% T>M IC )和用药达稳态时24 h血药时曲线下面积与M IC的比值(A U C24/M IC )。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在整个给药间期均维持在M IC之上,或者AUC24/MIC为80至120,临床治疗成功率更高。但最近一些研究结果显示,部分患者利奈唑胺谷浓度低于利奈唑胺对葡萄球菌属的M IC90(2 mg/L )。
221-221

上海成人和儿童患者分离的A群链球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和比较上海成人和儿童患者分离的A群链球菌(GAS)耐药、克隆分型、emm分型、生物膜形成及毒力因子携带等分子特征,为感染控制及治疗提供临床流行病学信息。方法39株成人(13株)和儿童(26株)患者分离的GAS ,用K‐B纸片法测定对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克隆分型;采用编码M蛋白的emm基因序列分析进行基因分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分析不同 emm型菌株的基因组特征;采用半定量生物膜形成试验分析其生物膜形成。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20个包括超抗原在内的GAS主要毒力基因。结果39株GAS主要基因型为emm12‐ST36(64.1%),emm1‐ST28(17.9%);成人和儿童均以emm12‐ST36为主。儿童菌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成人(P=0.0087)。相同emm分型‐克隆分型菌株在PFGE脉冲场带型中呈现高度聚集。生物膜形成与 emm1型菌株明显相关(P=0.005),与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密切相关(P=0.0003),儿童菌株的生物膜形成强于成人菌株(P<0.0001)。毒力基因 speG、speB、sdaB、Mac全部阳性;speA、speJ、spd3与 emm1型菌株有明显相关(分别为 P<0.0001、P=0.0055、P<0.0001);speI、sic与emm12型菌株有明显相关(均为 P<0.0001);speH、ssa在emm12和 emm1型菌株中有明显分布差异(分别为 P=0.0364、P=0.0258);20个毒力基因在成人和儿童emm12型菌株中均没有明显分布差异(均为 P>0.05)。结论 emm分型与克隆分型、PFGE、毒力基因有很好相关性。成人和儿童菌株在耐药情况、生物膜形成中均存在差异。特定 emm型菌株与抗生素耐药和致病力密切相关,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重要毒力基因将是未来研制新型疫苗降低GAS感染的新型靶标。
222-229

重组溶葡萄球菌酶体外诱导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株生物学特征

摘要:目的:探究重组溶葡萄球菌酶体外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耐药发生规律和机制。方法用3株临床分离金葡菌,体外以亚抑菌浓度重组溶葡萄球菌酶一步法诱导耐药,观察耐药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改变情况,测序分析肽聚糖甘氨酸五肽桥联的关键合成酶编码基因 femABX。并观察其中1株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1株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的生长曲线、小鼠感染毒力情况。结果金葡菌耐药发生频率为10-4~10-8水平,与原代株比较,耐药株体外生长速率和小鼠体内毒力显著降低,对β内酰胺类敏感性提高2~4000倍。测序结果显示耐药株 f emA编码基因存在突变,可致终止密码子提前。结论重组溶葡萄球菌酶体外可诱导金葡菌耐药性产生,但耐药株生长繁殖力、致病力及抵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能力显著降低。
230-235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被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核心期刊

摘要:经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简称CSCD)的定量遴选、专家定性评估的评议,《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成为2015-2016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核心期刊。
235-235

132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发生的213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结果腹膜透析液病原菌培养阳性132例次,阴性81例次,培养阳性率62.0%。共培养得细菌14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84株(60.0%),革兰阴性杆菌37株(26.4%),真菌10株(7.1%),革兰阳性杆菌9株(6.4%)。革兰阳性菌中最常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4株),革兰阴性菌最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15株)。葡萄球菌属中检出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19株,检出率43.2%,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1株,检出率14.3%,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8株,检出率44.4%。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均敏感,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最高,达90.0%,其次为氨苄西林(76.7%),苯唑西林(71.2%),青霉素(69.7%),对氯霉素、莫西沙星、利福平等的耐药率低,分别为6.3%、8.5%和9.8%。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达托霉素均敏感,对头孢唑林和氨苄西林均耐药,对青霉素、苯唑西林耐药率分别为91.9%、82.5%,对利福平耐药率仅7.5%。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高,分别达80.6%、65.5%。其中,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敏感,对氨苄西林(81.3%)和哌拉西林(71.4%)耐药率高。结论革兰阳性菌中的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仍是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
236-243

第三期不明原因发热诊治进展学习班(会议预告)

摘要: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主办的“第三期不明原因发热诊治进展学习班”将于2015年6月6日(星期六)在北京友谊医院召开。我们诚挚邀请您前来参加此次学习班。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是临床难题之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诊治过程涉及临床各科,是对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诊治疑难疾病能力的巨大挑战。本次学习班将围绕不明原因发热诊治的最新进展和疑难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从现代医学和中医学两个角度对不明原因发热诊治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讲解,促进各位同道的交流,促进中西医结合。我们将努力把此次学习班打造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243-243

2013年医院临床分离菌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现状,为医院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按照CLSI 2013年版标准判定,耐药性数据分析采用 WHONET 5.6软件。结果2013年医院患者首次分离细菌388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5.2%(1366株),革兰阴性菌占64.8%(2514株),居前6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0.2%)、肺炎克雷伯菌(12.0%)、铜绿假单胞菌(11.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9.8%)、鲍曼不动杆菌(9.8%)和粪肠球菌(8.1%)。细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51.0%)、尿液(26.2%)、血液(9.4%)。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属>72.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509株肠球菌属细菌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分别占61.5%和32.8%,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替加环素的肠球菌。肠球菌对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率均<2.0%。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 )检出率分别为67.4%和32.0%。药敏结果显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和阿米卡星对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阴沟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耐药率均<15.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于其他的革兰阴性杆菌。在不发酵糖革兰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均<15.0%,但对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20.0%。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严重,对所有受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5�
244-248

比较感染流感病毒H7N9、H5N1和2009年H1N1大流行的住院患者

摘要:本文对感染流感病毒 H7N9、H5N1和2009 H1N1大流行性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病情进展进行比较。共计感染H7N9(n=123)、H5N1(n=119;中国人43名,越南人76名)和pH1N1(n=3486)的住院患者,经调整中国人群中年龄和性别发生风险程度后对住院治疗的危险斟素进行评估。
248-248

临产妇宫颈分泌物临床分离菌及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临产妇宫颈分泌物中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对1519例临产妇宫颈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1519例临产妇宫颈分泌物标本中共分离出239株细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多,计82株,占34.3%。各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临产妇宫颈分泌物中临床分离菌菌群分布较广,以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临产妇宫颈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对于临床医师及时进行抗感染控制,减少母婴感染有重要意义。
249-252

万古霉素耐药B组链球菌

摘要:至少已发现13株携带 vanA基因的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该基因被认为来自金黄色葡萄球菌。现在,又发现携带v anG基因的B组链球菌。1例82岁女性患者因骨关节感染继发了无乳链球菌(B组链球菌)脓毒血症,万古霉素对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4mg/L(青霉素G的MIC为0.(16mg/L),但该患者近期无万古霉素暴露史。在其伤口里还发现了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先后予以达托霉素和利奈畔胺治疗痊愈出院。
25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