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中外文学关系、作家与作品、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教学、一家言、国外比较文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6-6101
  • 国内刊号:31-1694/I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5
  • 复合影响因子:0.39
  • 综合影响因子:0.22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比较文学 201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特辑

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

摘要:中国文学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走出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个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大众。然而很长时期以来,我们国家从有关领导部门到学术界乃至翻译界,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个问题上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即把它归结为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以为只要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中国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走出去”了,而看不到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把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译介的行为,看不到译入与译出这两个表面相似的翻译行为之间的重要区别,也看不到这个译介行为所面临的时间差与语言差的问题。本文运用译介学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10

世界主文、世界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世界牲

摘要:尽管世界主义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学界的一个前沿理论话题,但它依然很少在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界得到深入的讨论。本文首先以世界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作为参照,追溯其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源头,并且主要从文化和文学视角对这一颇多争议的概念作出新的建构。然后,文章以世界主义作为参照,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国际化进程。作者试图论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在现代中国讨论世界主义,其意义在于通过大量地将西方文学译成中文来达到向西方文学认同的目的。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的国际化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世界主义之于中国及其文学和文化便显示出新的意义。莫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恰到好处地把中国人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放在一个广阔的世界语境下来探讨,而这也正是世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11-26

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当代文学的英译与传播为例

摘要:论文总结了当代文学英译与传播三个方面的转向,提出了当代文学走向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以《受活》的英译为例,具体论述了当代文学翻译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对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的特质与意义作了深入的阐述,指出中国文学本身就是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更应当强调中国文学的特殊性和最起码的中国立场,承认“世界文学”作为一种生态系统的内在多样性。中国文学应该以平常心平等地对待世界文学共同体中的不同的“他者”,并在与他者的交往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审美个性,以独特的实践参与到世界文学的进程之中。
27-36

我行我素:葛浩文与浩文葛

摘要:我得到的关注,比我应该得到的或希望得到的要多,这让我在工作时如履薄冰。我比较乐意看到从更宽的视角评论我的译作。对我来说,译者总是现身的,也总是隐身的。我做翻译不须借助高深的理论,而是像作家或诗人那样,一边写,一边摸索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选择作品来翻译时,不能仅仅以我们自己文化里通行的文学标准来判断,而不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评估他们的作品。唯我为大对译者是不适用的。中国小说在西方并不特别受欢迎,可能是与不少中国小说人物缺少深度有关,中国当代小说有着太大的同一性。但一些年轻作家已经开始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这是可喜的变化。
37-49

中国文学走出去政府译介模式效果探讨——以“熊猫丛书”为个案

摘要:政府译介中国文学是由原语至目标语的主动译介,文本生产和传播在两个不同文化体系中运作,这给考察译介效果带来了困难。本文以熊猫丛书这一政府翻译项目为研究对象,整体考察丛书在关国文化系统中的接受过程,分析其译介效果,意在揭示丛书在译本传播阶段存在的问题。这对今后政府译介模式看清自身存在的不足、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66-77

莫言与村上:似与不似之间

摘要:中国作家莫言成为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作为强有力的竞争者而最终落选。二者在题材和文体等方面诚然截然有别,但骨子里则有不少可以比较的相似部分。本文主要就以下四点进行比较性探讨:1、善恶中间地带;2、民间视角与边缘人立场;3、富于东方神秘性的魔幻现实主义;4、作为共同创作取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期深化对这两位世界级当代作家的文学特质的认识,从中获得某种启示性、某种座标和视角。
78-87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外文学关系

新教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文学语言

摘要:晚清是中西交流的黄金时期,新教传教士怀抱着传播基督教义的理想来到中国,希望改变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的信仰。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们推动了中国语言的现代化变革。中国文学语言经历了文言、浅近文言、白话文等阶段,不同的语言文字在同一历史时期并存、相互竞争,最终由白话文学取代了其它语言形式的文学。传教士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98-107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形象学研究

周作人笔下的日本形象

摘要:作为一个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研究日本、并在中日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周作人笔下的日本描述可谓纷繁复杂。从简素生活、物哀美学到创造性的模拟,我们看到一个可亲可敬的日本形象;从侵略野性到宗教情绪,我们看到一个可恨却可理解的日本形象。在这些形象的背后,隐含着一个迷恋的主体的个人化叙述,由这种个人化叙述所建构起来的日本形象,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价值。
108-118

东亚的知识交流与民族情结:重论鲁迅《藤野先生》与赖和《高木友枝先生》中的日本教师

摘要:本文不仅脉络化处理鲁迅与赖和的文学作品,也同时想将脉络扩大到20世纪初期的东亚文学场域。在东亚脉络下,弱小民族者往往必须藉由“受教”于日本来理解受压迫的原因,并蓄积反抗力量。鲁迅与赖和便曾描述了他们受到日本教师影响的记忆,并以散文形式为这种跨国的知识交流做了纪录。20世纪初期,在日本教育体系下求学的鲁迅与赖和,不约而同提出了以“人格”、“人文”为性格特质的日本教师形象,让我们据以思考,在东亚跨文化、跨地域的知识交流中,身处帝国扩张时代,知识分子之间仍有可以相濡以沫的精神,以及他们各自的精神困局与民族情结。
119-132

新书快递

摘要:谢天振著:《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本书站在当代译论的学术立场上,运用译介学的研究视角,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西翻译史的基础上,对各种翻译问题及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审视、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译者的隐身与现身是传统译论发展到当代译论的转折点: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译论强调“原文至上”,“忠实是判断译文优劣的唯一标准”,
132-132

欲望之镜:论荷马史诗中的“东方”形象

摘要:“东方”与“西方”是以地中海为参照而划分的,二者在范畴上相互对立。荷马的“东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分别指向了地中海东岸的广阔空间,以及居住在这一区域的族群。这一特定范畴的“东方”世界主要由黄金、白银、马匹、丝织品等叙述性要素构成,它强调“东方”世界与希腊世界之间的差异性,是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荷马的“东方”实际上起到了将殖民意识形态叙事化的作用,最终成为“东方化”时期希腊帝国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要素。
133-142

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长安形象”——以韩国汉诗为中心

摘要:统一新罗、高丽、朝鲜时期的“长安”汉诗多达3千余首,本文通过研究韩国汉诗中的“长安”,论证了其作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对象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东亚文明圈范围内“长安形象”的概念,即,在东亚文明圈范围内,以汉唐长安城为母体,衍生出的与长安等特定城市(如高丽开京、朝鲜汉阳)相关的景观、生活、风俗等一系列的文学形象,当中包含着深沉的人文情感。通过比较中国唐诗、韩国汉诗中的“长安形象”,得出韩国汉诗长安形象具有受容性与偏离性的特征。同时,长安形象还反映了中韩两国历史上的文化关系。新罗时期长安形象反映了唐对新罗的政治、文化优势;高丽时期长安含义发生改变的原因与北宋灭亡、高丽文化发展有很大关系;朝鲜时期长安汉诗数量剧增,缘于受到了明代复古文学批评风潮的影响。
143-158

透过几个图表反思“文学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透过四个图表的说明,对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核心范畴“文学关系研究”作一些梳理,并借此介绍上世纪斯拉夫比较文学传统的系统论和文本衍生理论可能对我国学科建设所提供的贡献。
159-170

比较文学史上的宏观比较方法论及其价值

摘要:“宏观比较文学”是以民族文学为最小单位的总体比较,古代阿拉伯帝国、日本、朝鲜等国,长期流行宏观比较;到了19世纪初的欧洲,斯达尔夫人、施勒格尔等人在宏观比较的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集体的比较”、“整体描述”和“宏观把握”的方法论:丹纳的“三要素决定论”为没有事实关系的平行的宏观比较建立了坐标轴,斯宾格勒的“基本象征”论、汤因比的“文明形态”论为宏观比较提供了基本的比较单元。宏观比较重总体把握,重印象描述,重直观感受,重直觉与观相的审美判断,追求形态性、个别性、民族性和特殊性。它与重事实、重实证的法国学派,与重规律性、普遍性的美国学派.在方法论上都有很大差异,具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方法论价值,值得好好研究和吸收。
171-182

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史教学关系之思考

摘要: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中增强“一级学科”意识,应能在比较文学课堂上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课题、思路,打破文学史教学“作家作品集锦式”的模式。比较文学课程与中国文学史教学互动互补的益处,有利于母语文化文学雄厚基础的建立,打破文学比较的原有思维惯性,部分地改变包括这两门课程在内的、长期以来的“介绍性”教学模式,建立与世界文学研究接轨的教学模式。
183-188

我的“外国文学”之路及相关问题

摘要:每个作家都有他的阅读史,也有自己的经典。但影响你写作的作家跟你所喜欢的作家不是一码事,有一大串作家曾在不同阶段深刻地影响过我的写作。可能是他看待世界的眼光,可能是他的修辞和腔调,可能是他的一部小说,也可能仅仅是一个标题或一句话,甚至是他的某段轶事——不管作家大小,不管事情大小,他在你的写作中就是强硬地留下了他的痕迹。我只把对我的阅读和写作构成一时难以企及和有着让我绝望之难度的作品与作家供进万神殿。当然,难度是相对的,因而经典也是相对的,我心中的经典的名单也就变动不居,其更新之快、变化之剧烈和反复无常,完全称得上动荡。
189-198

宏微并观纵横比较彰显中国——曹顺庆主编《中外文论史》评介

摘要:20世纪中国的文学学者,比较追赶潮流的,无不大用特用现代西方的文学理论来做研究。大家或对马克思主义马首是瞻,或对心理分析学心向往之,或对新批评惊艳如对巴黎新时装,或对弗莱(NorthropFrye)崇奉如对佛祖,或与结构主义结了不解之缘,或对女性主义顶礼如对圣母或圣女;到了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流行的时候,
199-203

中印故事比较的奇趣——《鹦鹉故事在东西方的流传》序

摘要:作为世界民间故事巨大蓄水池的印度,它所拥有的丰富而优美的寓言、童话等民间故事走遍了全世界。鲁迅下面这段话是我们所熟知的:
2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