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中外文学关系、作家与作品、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教学、一家言、国外比较文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6-6101
  • 国内刊号:31-1694/I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5
  • 复合影响因子:0.39
  • 综合影响因子:0.22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比较文学 2012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 民族语境

摘要:当下的世界文学研究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部分学者竭力摒弃民族文学研究,另一部分学者则囿于民族文学的窠臼,使得世界文学研究流于空泛化,学科发展裹足不前。本文认为,世界文学学者与民族文学学者协同合作是使学科走出困境的最佳途径。应将世界文学视为一种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并与文化语境中的文本分析相结合。研究者应以世界文学的视角进行比较,同时结合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流通及接受的研究,冷静关注具体的民族文化。
1-18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翻译研究

创造性叛逆:争论、实质与意义

摘要: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的“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说法引入中国大陆学界后,引发了热烈的反响,有肯定,有误读,甚至还有抨击。本文拟通过对相关观点的分析,以及对“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理论内涵的剖析,揭示“创造性叛逆”的实质及其对当前翻译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33-40

远游的寒山:英译第一首寒山诗

摘要:随着寒山诗在东方和西方文学地位的上升,寒山诗的翻译和传播受到普遍关注。但现有研究均将寒山诗进入英语世界的时间确定为1954年。本文发掘、钩沉相关史料,将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往前推进到1930年代。1933年美国汉学家哈特在《白话文学史》的影响下首译寒山诗。同样在1930年代,日本学者冈田哲藏英译出版了6首寒山诗,由此揭开了寒山诗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序幕。这两个新译本的发现将有利于重新审视寒山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与影响。
41-50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反映论与王元化:从《明诗篇山水诗兴起说柬释》到《文心雕龙讲疏》——兼论西学与中国文学的百年错位及反正

摘要:把反映论作为文心雕龙研究的方法或思维准则,这是纵贯王元化学术后半生的重要现象。从1962年初撰《明诗篇山水诗兴起说柬释》,把刘勰“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硬拗成“唯心告退,而唯物方滋”始,到1979年初版《文心雕龙创作论》将如上《柬释》弃为佚文;再到1992年修订版《文心雕龙讲疏》对1979年版作“去阶级分析”、“去偶像语式”、“去规律标签”;直至2008年“临终对话”未忘其龙学著述仍留着反映论尾巴——前后竞近半世纪之久。由此可鉴西学与中国文学的百年错位之历史成因之一,当源自前苏联理论模式对中国学术的深刻负效应。
51-67

作为文学关系研究范畴的“世界性因素”

摘要:“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是陈思和继“新文学整体观”后针对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其在中外文学交流背景下的作家个案、文学思潮和文学史叙述等多层面的学术实践中提出和渐次展开,已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逐步体现出某种范式性意义,对全球化时代如何在世界文学背景下进行中外文学的有效对话,以及重新考察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提供了建设性启示。
68-77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国作家与跨文化资源

我们需要的大陆(下)

摘要:难忘的苏俄 在美国文学之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可能要算苏俄文学了。对老一辈读者是这样,对那些不太老的1950年代前后出生的作家也是一样。
78-83

巴赫金小说修辞观:理论阐释与问题意识——以《长篇小说的话语》为分析对象

摘要:本文依据巴氏《长篇小说的话语》,结合中西小说文本,阐释巴赫金小说修辞观,解析小说语言和非艺术语言的边界移动如何在修辞加工中实现,论证小说修辞≠“书房技巧”,而必须进入修辞统一体的整体观照。由此延伸出的问题意识是:小说修辞研究走出巴赫金批评的学术面貌,呼唤学科对话与兼容的大视野。《巴赫金全集》显示的学科跨度表明:学术视野开阔的学者,在多学科的话语空间自由穿行所产生的思想能量,有助于实现学术研究之“广博”向“精专”提升。
84-93

西方修辞学与诗学的传统渊源

摘要:在国内文学理论界以及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视域中,(西方)修辞视角历来未能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究其原因,中西修辞观的差异性,可能是导致修辞视角长期遭致遮蔽的“天然屏障”。由于在中西语境中人们对修辞的理解大异其趣,中西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也相应地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西方直到17世纪,文学批评还是隶属于修辞的,修辞批评就是文学批评。西方修辞学与诗学的传统渊源关系表明,修辞学与诗学之间所呈现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94-110

怀旧之笔 艺术之镜——以《说吧,记忆》和《上海的风花雪月》为例

摘要:本文对跨文化语境中的两个怀旧文本——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回忆录《说吧,记忆》和旅美作家陈丹燕的文化随笔《上海的风花雪月》进行比较阅读,从怀旧与文化的关系切入,分析“文化的怀旧”与“怀旧的文化”两种怀旧文学表达的区别。笔者借助“怀旧之笔”和“艺术之镜”两个隐喻,观照怀旧书写与时间、记忆、空间、历史的纠缠关系,管窥纳博科夫和陈丹燕在价值标准和美学取向上的差异性选择。笔者认为,若只有集体无意识的“回望”,没有个体有意识的“内视”,“回家”的价值目标就会落空,就会导致某种怀旧“传染病”。弥漫的“怀旧病”极有可能制造个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功能性障碍,使文化步入迷途。
126-138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简讯

面对“文学性”的文化比较研究——读《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

摘要:关于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有两个观点似乎在学界早已达成共识:一是“中国和西方文学的比较,不仅是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而且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平行研究”[1:3];一是“必须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即文学艺术的本质这个美学中心问题”[2:19]。但是,长期以来,这些理论上的原则在许多情况下仍未能很好地贯穿到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践中。譬如在很长一段时间,当我们比较中国与西方的小说,
144-148

闫月珍《叶维廉与中国诗学》书评

摘要:叶维廉先生(1937-)是20世纪下半叶海外华人中,研究中西比较诗学卓有成就的一位大家。他是1950年代台湾现代主义诗派的干将,196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庞德的(国泰集)》(Ezra Pound’s Cathay)致力于探索中国古典诗与庞德“意象诗”语言语法的共通性。1970年代以来,
148-151

欧洲现代化历史的中国启迪——评《现代性赋格——十九世纪欧洲文学名著启示录》

摘要:当20世纪成为历史,回首那段充满了喧哗与骚动的激情岁月——其实不止是20世纪,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我们将发现,现代性问题始终是其中最高亢的曲调之一。无论是在政治学、社会学、法学,还是在经济学、哲学以及文学等诸多的话语“星丛”中,“现代性”都是最受关注的核心语汇之一。
151-154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交流会暨高峰论坛”纪要

摘要:2011年11月26至27日,由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交流会暨高峰论坛”在无锡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的近30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主要围绕两个议题进行:一是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工作交流二是比较文学学科前沿动态聚谈。
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