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社
分享到: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4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中外文学关系、作家与作品、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教学、一家言、国外比较文学研究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 国际刊号:1006-6101
  • 国内刊号:31-1694/I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
  • 创刊时间:1984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5
  • 复合影响因子:0.39
  • 综合影响因子:0.22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中国比较文学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

反映与反思:中西比较文学简论

摘要:歌德当日所言之“文学的通性”,今天更多指向“相异”的通性。这一新发展替比较文学带来了更多机遇,使之从传统的类比或影响研究狭仄限制中,解脱了出来。而我们从事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时,必须以“反映”和“反思”为始点: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作品,都作一番深入的研究,先形成对某一特定作品的认识和了解,再对另一个作品作同样深入的认识,然后再将二者加以比较。这样,定可经由深刻认识、了解不同的个别文化和作品,进入由比较研究而达到的“深层知识”。
13-18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翻译研究

翻译与文化协商——从《毒蛇圈》看晚清侦探小说翻译

摘要:《毒蛇圈》刊登于《新小说》一卷8至24号(1902—1906),“法国鲍福原注”,“上海知新室主人”(周桂笙)译,“趼廛主人”(吴趼人)评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这篇侦探小说的翻译和评点的讨论,分析晚清现代性的引进及其文化协商的问题。在吴趼人和周桂笙对于《毒蛇圈》的翻译和评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侦探小说以翻译西方法律制度等“现代性”面向批判中国传统,另一方面又以中国传统出发,选择、改写西方现代性。在这里,翻译成了文化冲突与协商的场所,也成了我们考察中国现代思想生产的线索。
35-46

从缺失到浮现——《野草在歌唱》1950年代首译本与1990年代修订本中的性别

摘要: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关注历史语境中的性别话语对翻译的影响,全面对比考察了《野草在歌唱》1950年代首译本和1990年代修订本。研究发现,受当时政治意识形态占据主导、性别话语边缘化的影响,首译本突出小说的反种族主义主题,凸显作品中的黑奴摩西,将女主人公玛丽作为白人殖民者代表加以批判,忽视了作品中的性别因素。而1999年的修订本则在女性主义话语得到相当发展的语境中,将小说还原为玛丽的故事,突出了作品反映的妇女问题,创造了一个内涵更为丰富的《野草在歌唱》译本。
47-58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海因里希·伯尔的中国遭遇

摘要:作为二战后德国“废墟文学”的重要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及其作品理应给后的中国文学丰富的启发。但在1980年代的文坛上,伯尔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身份也没有打动有着浓重“诺奖情结”的中国作家。本文认为,伯尔在中国遭受冷遇的原因是当时的“现代派”热潮左右了中国作家的阅读方向,导致外国文学翻译界与研究界力促“废墟文学”为“新时期文学”提供鉴戒的美好愿望没能实现。本文仔细梳理了伯尔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和影响个案,在呈现接受状况的同时,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择取丈学资源时的偏颇也有所提醒。
70-78

《七湖诗章》:庞德与曾宝荪的合作奇缘

摘要:庞德巨作《诗章》中的《第49诗章》又称《七湖诗章》,是庞德本人最喜爱的诗章之一。本文用大量一手资料,论证了江南才女曾宝荪参与了该诗的创作。通过对照分析庞德所依据的诗画册、曾宝荪提供的译诗和《七湖诗章》文本,我们可以看出该名篇既不是纯粹的翻译,也不是纯粹的“跨艺术诗”,而是庞德借助于曾宝荪的译文,结合自己对《潇湘八景》水墨画的理解,发扬了中国“题画诗”的传统创作而成,是翻译加艺术转换再创作的精品。
90-101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国作家与跨文化资源

中国作家与跨文化资源——我们需要的大陆(上)

摘要:中国近30年来的文学,是一步步走向开放的过程,是与拉美、美国、苏俄、欧洲等文学大陆展开深度交流的过程。作为亲历这一阶段的读者和作家,作者生动回顾了上述各个文学大陆代表性作家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阅读和创作发生的深刻作用,精细辨析了在特定语境下文学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吸引与碰撞、契合与误读、抗拒与回归等微妙反映,由此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和未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02-111

东亚三国文化语境下的王维接受

摘要:中日韩三国在地理上非常接近,并同属一个相容与共的大文化语境,具有汉字文化圈国家所拥有的文化亲密性。从日韩两国对王维的接受事实中,更加可以印证中日韩文学交往的源远流长,也可验证三国文化的“源”和文学的“根”同出一宗。因此,在王维接受这一个具体而特殊的对象上,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而其接受却具有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判断体系,进而也使日韩接受者形成了相近的美学趣尚和审美心理结构,而且几乎不因为历史变迁与地域异样的原因而存在某种接受上的排异反应。
112-125

论池田大作对鲁迅革命精神的异域接受

摘要:池田大作认为,鲁迅是一个用笔的革命斗士,他积极提倡“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极力去改造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鲁迅文学是“人性革命”的文学,他敢于直面现实与人性的丑恶;鲁迅是教育家,他是20世纪中国青年的精神导师;鲁迅有着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思维方式,他使木刻和文学一起成为“启迪青年革命意识的巨大潮流”。为此,池田大作希望创价大学的学生学习鲁迅“永远出击”的革命精神,并继续担负起“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与“和平正义”的时代使命。
126-134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序

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三十年的献礼之作——评“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

摘要: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有建制的学科,当代中国比较文学不知不觉地走过了30个春秋,在学科理论、国际文学关系、比较诗学、华人流散文学、译介学、文学形象学、文学人类学、文学与宗教的跨学科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从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夯实了“中国学派”在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地位。从独尊法国学派或美国学派到主张两者共奉,再到倡导建议“中国学派”;
146-148

异域的洞见——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

摘要:过去的百年,国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接受由注重“四书五经”的译介到文学的影响比较,再到立足于中国语境对文学文本和文学史开展多向度研究,认识不断深化。上世纪70年代前欧美汉学家多继承传教士汉学研究传统,主要是影响比较。70年代后,在新批评派文论和比较文学美国学派掌舵人雷纳·韦勒克的文学研究思想影响下,欧美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者将中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谱系,
148-151

文化研究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序金惠敏教授《积极受众论》

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对媒介研究之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和引领性的贡献,它将媒介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赋予其批判的和矫正的功能。从这方面看,戴维·莫利(David Morley)的著作举足轻重。追随于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莫利将分析思考与经验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一个社会学的和矫正性的接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莫利的研究成果对于开展媒介世界的质性民族志勘察,
151-152

2011年本刊总目录

1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