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生态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1-9332
  • 国内刊号:21-1253/Q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98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2
  • 综合影响因子:2.44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应用生态学报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华南丘陵植被恢复先锋树种木荷与马占相思的水分利用

摘要:利用Granier测定系统,对华南丘陵植被恢复先锋树种马占相思和木荷的树干液流分别进行4a(2004—2007年)和5a(2008—2012年)监测,比较不同龄级两树种的蒸腾量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马占相思和木荷的年蒸腾量均随树龄增加而增大,木荷蒸腾量的增加速度更快.木荷平均整树年蒸腾量为7014.76kg,比马占相思(3704.97kg)高;马占相思蒸腾量的季节变异(511.46~1802.17kg)比木荷(1346.48~2349.35kg)大.蒸腾速率(Eh)与光合有效辐射(PAR)、水汽压亏缺(VPD)的标准回归系数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土壤水分的增加提高了植物对环境响应的敏感度.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异是导致两树种蒸腾量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木荷和马占相思的最适土壤湿度分别为0.22~0.40和0.29~0.30(V/V),表明与外来树种马占相思相比,乡土树种木荷对水分胁迫有更好的适应及调节能力.
931-939

不同林龄格木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摘要:在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对广西7、29和32a格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格木各器官碳含量在509.0~572.4g·kg-1,大小顺序为:树干〉树枝〉树根〉树皮〉树叶;不同林龄间格木人工林的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无显著差异;土壤层(0~100em)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7、29和32a格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21.8、100.0和121.6t·hm-1,各器官碳储量大小顺序与碳含量一致;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32.6、220.2和242.6t·hm-1,乔木层和土壤层为主要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97%以上.乔木层碳储量分配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土壤碳储量分配则减小,而林龄对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分配的影响无明显规律.
940-946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森林类型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摘要:研究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3个不同森林类型的6个代表性植物群落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植物和土壤C、N、P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c和N含量均为次生林最高,人工林最低,土壤P含量为人工林最高,原生林最低;植物c和P含量变化趋势为人工林〉原生林〉次生林,植物N含量为次生林最高,原生林最低.土壤C:P、N:P以及植物C:P均为原生林显著高于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C:N在不同森林类型间差异不显著;植物N:P为次生林最高,人工林最低,植物C:N为原生林〉人工林〉次生林.在不同森林类型中,乔木叶片N含量与P含量、C:N与C:P以及C:P与N:P之间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除了植物叶片C:N与N:P以及土壤C:N与N:P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外,植物和土壤的C、N、P、C:P均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土壤c、N、P供应量对乔木叶片C、N、P含量影响不大.
947-954

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储量

摘要:对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杨树一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杨树人工林、撂荒地和农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含量、碳氮密度和碳氮储量存在显著差异.5种土地利用方式0~20em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和碳氮密度均显著大于20~40cm和40—60cm土层.5种土地利用方式同一土层碳氮含量和碳氮密度大小为:杨树.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杨树人工林〉撂荒地〉农田;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大小为:杨树.小叶锦鸡儿人工林(30.09t·hm-2)〉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24.78t-hm-2)〉杨树人工林(24.14t·hm-2)〉撂荒地(22.06t·hm-2)〉农田(17.59t·hm-2);土壤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规律相似,杨树.小叶锦鸡儿人工林0~60cm土层土壤氮储量(4.94t·hm-2)最高,其次是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3.53t·hm-2)、杨树人工林(3.51t·hm-2)和撂荒地(3.40t·hm-2),农田土壤氮储量(2.71t·hm-2)最低.杨树一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和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是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植被建设和生态恢复过程中较好的两种土地利用方式.
955-960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生物量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基于样地实测数据和EVI指数,定量分析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生物量空间格局,并利用AreGIS软件的空间分析与统计工具,分析了气候区、海拔、坡度、坡向和植被类型对森林生物量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生物量为350Tg,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生物量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森林生物量密度大小顺序为:寒温带湿润区(64.02t·hm-2)〉中温带湿润区(60.26t·hm-2);各植被类型生物量密度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65.13t·hm-2)〉云冷杉林(63.92t·hm-2)〉偃松一落叶松林(63.79t·hm-2)〉樟子松林(61.97t·hm-2)〉兴安落叶松林(61.40t·hm-2)〉落叶阔叶混交林(58.96t·hm-2).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大,森林生物量密度先减小后增加,并且阴坡大于阳坡.大兴安岭森林生物量空间格局随气候区、植被类型和地形因子的梯度变化表现出差异性,在区域尺度上估算生物量密度时,需要充分考虑这种空间差异性.
974-982

重庆三峡库区柑橘硼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子

摘要:为了解重庆三峡库区柑橘叶片硼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子,在该区域12个主产县(区)的代表性果园采集叶片样品954份和土壤样品302份,测定叶片硼含量,并分析了土壤有效硼、土壤pH值、品种、砧木和树龄对叶片硼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柑橘叶片硼含量不足(〈35mg·kg-1)的果园比例达41.6%,土壤有效硼含量不足(〈0.5mg·kg-1)的果园比例高达89.4%,柑橘叶片硼含量与土壤有效硼含量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土壤pH值、品种、砧木和树龄均影响叶片硼含量.pH值4.5—6.4土壤上的柑橘叶片硼含量显著高于pH值6.5~8.5土壤上的柑橘;品种间叶片硼含量为:温州蜜柑〉柚类〉夏橙〉普通甜橙〉杂柑〉脐橙;枳砧和酸柚砧柑橘叶片硼含量显著高于枳橙砧和红橘砧柑橘;3~8年生柑橘树叶片硼含量适宜(35~100mg·kg-1)样品比例比8年生以上柑橘树高6.6%.
991-996

不同灌溉畦长对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摘要:以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研究不同灌溉畦长对小麦旗叶水势、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2010_2011年小麦生长季设置畦长为10(Lm)、20(L加)、40(L40)、60(L60)、80(LR0)和100m(L,00)的6个处理,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设置畦长为40(L40)、60(L60)、80(L8。)和100m(L100)的4个处理.结果表明:2010--2011年生长季开花期0~200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L80、L60〉L100〉L40〉L20〉L10,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为L80、L60〉L,00〉L40.开花后11d和21d,旗叶水势、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为L80、L100〉L60〉L40〉L加、L10;花后31d为L80〉L60、L100〉L40、L20、L100-L80各区间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变异系数小于L100,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及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显著高于L100、L40、L20和L10,平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节水高产的最优畦长处理.
997-1005

植物多糖类复合制剂对冬小麦产量及物质转运的影响

摘要: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采用生物质多糖(P1)、生物质多糖和5-氨基乙酰丙酸复配(P2),以及生物质多糖、5-氨基乙酰丙酸和缩节胺为有效成分复配(P3)的3种不同制剂,研究在冬小麦始花期叶面喷施制剂对其产量构成、蔗糖、可溶性总糖、干物质贮运以及氮磷养分累积与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3种制剂使冬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增产8.5%以上;喷施20d内,小麦旗叶蔗糖含量较对照明显增加;喷施P1和P3使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5%和11.0%.P3增加了小麦花后干物质及氮磷养分累积量,分别较对照增加48.5%、116.9%和18.1%,P3还显著提高了小麦花后干物质及养分累积对产量的贡献,但花前养分向籽粒转移对产量的贡献小于其他处理.小麦增产与植物多糖类复合制剂有效调控营养器官光合产物输出、籽粒可溶性糖积累,以及促进花后干物质和氮磷养分累积有关.
1006-1012

旱地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累积特征及其与小麦产量的关系

摘要:在陕西永寿和河南洛阳分别进行了11处和7处小麦大田试验,设对照(不施氮)和施氮(150kgN·hm-2)2个处理,测定了小麦生物量、籽粒产量及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80~100cm)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浓度.结果表明:两地土壤铵态氮浓度均很低,而硝态氮浓度较高,其中硝态氮数量占铵态氮、硝态氮总量的91%,在反映土壤供氮特性方面与两者之和有完全一致趋势.不施氮情况下,永寿0~40、0—60、0~80和0~100cm土层累积的硝态氮与小麦生物量和产量显著相关;而洛阳无显著相关关系.施氮后,永寿不同深度土层累积的硝态氮与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相关关系显著下降,而洛阳出现负相关;两地小麦产量增量与0—80和0—100cm土层累积的硝态氮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小麦苗期主要依赖0~20em土层硝态氮;返青期、拔节期分别利用0—40cm和0—60cm土层硝态氮,成熟期则能利用0—100cm土层累积硝态氮.小麦收获后对照土壤的铵态氮浓度与播前起始值无明显差异,而硝态氮大幅下降.
1013-1021

大田淹水对夏玉米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

摘要:选用登海605(DH605)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淹水时期(三叶期、拔节期和开花后10d)和持续时间(3d、6d)淹水对夏玉米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淹水胁迫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等保护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较不淹水对照显著下降,而丙Z-醛(MDA)含量显著升高,三叶期淹水6d后DH605和ZD958的含量较对照分别升高35.3%和34.1%.淹水胁迫后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产量显著下降.三叶期淹水6d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大,DH605和ZD958较对照分别减产32.1%和35.2%.不同生育期中,三叶期淹水造成的影响最大,拔节期次之,开花后10d淹水造成的影响较小.且影响程度随淹水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加剧.
1022-1028

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摘要:在连续8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关中平原冬小麦一夏玉米复种连作系统2008--2009年连续两个生长季期间不同耕作措施(结合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土壤有机碳、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提高,其中在“深松+秸秆还田”耕作模式下的增幅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cm土层增幅达到19.5%,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提高了16.9%和20.5%,而免耕模式则有效提高了0~1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在该地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深松结合秸秆粉碎还田是最理想的耕作模式,最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
1029-1035

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水稻生育后期氮素分配与转运特性

摘要:选择前期筛选出的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水稻为试验材料,以低效利用基因型为对照,采用土培试验,在低氮(100mg·kg-1)和正常施氮(200mg·kg-1)下,研究了高效和低效基因型水稻生育后期不同器官的氮素分配量、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差异.结果表明:与低效基因型水稻相比,高效基因型在低氮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其产量为低效基因型的1.75倍,氮肥利用率高达50.9%,而低效基因型仅为36.4%.与正常施氮相比,低氮更有利于提高氮素在高效基因型穗部的分配量,穗部积累量在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增加了34.2%、2.5%和0.5%,而低效基因型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却分别降低了23.5%和15.6%.不同施氮水平下,氮素在高效基因型不同器官的分配比例为扬花期:叶〉茎鞘〉根〉穗,灌浆期:穗〉叶〉茎鞘〉根,成熟期:穗〉茎鞘〉叶〉根,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穗部的分配比例明显增加.在低氮和正常施氮下,高效基因型氮素转运量表现为叶〉茎鞘〉根,而低效基因型表现为茎鞘〉叶〉根;高效基因型氮素转运效率分别为60.8%、60.3%,分别为低效基因型的1.67、1.55倍.因此,高效基因型抽穗后叶片较高的转运效率为籽粒的灌浆结实奠定了良好基础.
1036-1042

不同施氮水平下加工番茄植株生长和氮素积累与利用率的动态模拟

摘要:通过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的氮素水平(0、75、150、300、450、600kg·hm-2)对不同施氮量下加工番茄地上部生物量、氮素累积及利用率的动态变化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加工番茄地上部生物量、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利用率随出苗后累积生理发育时间(PDT)的动态变化符合Logistic模型,氮素快速累积起始时间较地上部生物量快速累积起始时间早4~6d(PDT);瞬时氮利用率随出苗后累积生理发育时间的动态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曲线.不同施氮水平下,300kg·hm。处理的氮累积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最多,产量最高.根据Quad.ratic模型得出,北疆地区加工番茄滴灌栽培的理论适宜施氮量为349~382kg·h-2.
1043-1050

营养液NO3-浓度对草莓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摘要:采用沙培方式研究了营养液NO3-浓度对草莓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03一浓度(16mmol·L-1,CK;48mmol·L-1,T1;96mmol·L-1,T2;144mmol·L-1,T3)处理15d后,草莓幼苗株高、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和根冠比均比对照显著降低,其中T,、T2、L的株高和功能叶叶面积分别比对照降低16.1%、36.8%、43.9%和19.7%、34.3%、47.5%.随NO,一浓度增加,各处理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均高于对照;除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逐渐降低外,叶片和根系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根系中的CA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L叶片和根系中的SOD活性及根系中的APX活性低于对照.表明NO3-胁迫下,细胞内溶物质增加,部分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但高浓度下降低,生长势减弱,NO3-浓度为48mmol·L-1即表现出抑制草莓生长的作用.
1051-1056

添加竹炭对猪粪堆肥过程中升温脱水及氮素损失的影响

摘要:堆肥是实现畜禽粪便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但传统堆肥过程存在升温脱水效果不佳及氮素损失的问题.本文利用猪粪进行堆肥试验,探讨了堆肥过程中添加不同比例竹炭对堆肥升温脱水及氮素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竹炭的对照相比,添加竹炭处理可以使堆体升温时间缩短24—48h,脱水率提高13.6%~21.4%,堆肥高温期持续时间延长216~264h;添加竹炭处理可以增加堆肥铵态氮、硝态氮及总氮含量,使氮素固定率提高28.3%~65.4%.
1057-1062

长期施肥对红壤和黑土硫形态演变的影响

摘要:以红壤和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21年)不同施肥(不施肥对照、施用氮磷钾、氮磷钾配施有机肥)处理下,表层(0—20cm)和亚表层(20—40cm)土壤硫素形态组成、分布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及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下,表层土壤全硫比对照分别增加42%、33%(红壤)和6%、76%(黑土);除红壤氮磷钾处理外,亚表层土壤全硫受施肥影响较小,且明显低于相应表层土壤.有效硫和盐酸可提取态硫分别为红壤和黑土中的主要无机硫形态.施用化肥及化肥配施有机肥的红壤表层有效硫比对照分别增加了447%和102%,并促进了有效硫向亚表层的迁移、累积;而施用化肥及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的黑土表层有效硫仅比对照分别增加54%和93%,其对亚表层土壤有效硫的影响也不大.有机硫形态在两种土壤中都以酯键硫和残渣态硫为主.长期施肥影响下的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残渣态硫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32%和55%以上;土壤中性质相对活跃的酯键硫和碳键硫受施肥影响不显著,而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O.05).此外,长期施肥试验表明大气硫沉降对土壤硫素输入的影响值得重视.
1069-1075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人类活动生态风险评价——以镇江市丹徒区为例

摘要:为加强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生态系统管理,防范与降低区域生态风险,以镇江市丹徒区为例,以2000、2005年ETbl和2010年TM遥感数据为基础,基于景观指数构造评价区域生态风险的量化指标,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0年,研究区林地、湿地、水域等自然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深、分散程度增大,生态损失度呈上升趋势,建设用地不断扩张.2000、2005和2010年,较高以上程度生态风险面积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5.7%、9.0%和10.2%,主要分布在平原圩区和丘陵地带.研究期间,生态风险程度由低级别向高级别转换的面积为296.2km。,占全区总面积的48.0%,生态风险程度仅在局部小范围内有所下降,整体呈上升趋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景观格局干扰程度加深,生态风险分布空间差异明显.利用临港资源、开发天然湿地、建设工业园区和快速城市化等措施,导致研究区生态风险程度加深、转换速率加快,应及时制定生态风险管理策略.
1076-1084

基于能值理论的中国城市新陈代谢

摘要:运用城市新陈代谢能值指标方法,分析了2000和2010年31个典型中国城市的新陈代谢系统构成及发展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城市新陈代谢系统的资源消耗型、沿海外贸型特征明显.内陆城市的非可再生资源能值占城市代谢系统能值总量的比例较高.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及东部沿海城市的进出口能值比重偏大,表现出显著的代谢外向型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城市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的新陈代谢改进方向:发展可再生资源、能源产业;改善非可再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进出口服务、货物和燃料结构;弹性的城市新陈代谢管理机制.
1085-1092